中荷车用液化石油气技术合作项目结束

中荷车用液化石油气技术合作项目结束

一、中荷车用LPG科技合作项目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杨宝峰[1](2020)在《长寿命铅碳电池用耐腐蚀正极板栅合金设计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铅酸蓄电池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二次电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较短的循环寿命限制了它在储能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自2004年铅碳电池技术的出现,为铅酸蓄电池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先进的铅碳电池已达到40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60%DOD,Depth of Discharge),在电力储能等领域已得到了初步的应用。通过解决限制铅碳电池寿命的正极板栅腐蚀问题,从而获得超长寿命的铅碳电池(循环寿命≥6000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本文研究了板栅合金成分、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和正极板栅腐蚀环境,优化了正极板栅合金的成分和正极极板的制备工艺,创新性的提出了通过控制铅碳电池正极电势来降低板栅电化学腐蚀速率的方法。通过对Pb-Ca-Sn-Al四元合金成分的优化和添加剂的引入,研究了合金成分对其金相结构及电化学腐蚀等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将合金中的锡含量提高至1.5wt.%以上,可以明显提升合金的耐腐蚀特性。在高锡合金中分别引入Bi、Ba、Sr、Ge、Se、Ag、Yb、La、Sm 9种添加剂,发现Bi、Ba、Ge可以促进合金的晶粒生长,Ag、Yb、La、Sm可以使合金的晶粒细化并分布均匀,而Bi、Ba、Ag、La、Sm可以有效抑制腐蚀层中Pb(II)和Pb O2的生长和聚集,腐蚀层均匀致密、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进一步通过Bi、Ag、La的复合合金配制,发现含La合金板栅腐蚀较严重,腐蚀层疏松开裂,板栅的蠕变伸长明显。而含Ag合金板栅腐蚀失重及腐蚀层厚度明显下降,致密的腐蚀层对板栅基体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板栅的蠕变伸长量小于1%。由此得出Pb-Ca-Sn-Al-Ag合金适用于长寿命铅碳电池正极板栅。对铅膏包覆板栅和裸板栅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极化时间的增加和极化温度的升高,均会促进界面腐蚀层的生长,铅膏的包覆使得板栅的电化学腐蚀得到了较好的抑制,腐蚀层的生长开裂现象明显改善,因此采用双面涂板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板栅裸露引起的部分区域腐蚀较严重的问题。研究了两种合金在铅碳电池中的应用效果,Pb-Ca-Sn-Al-La合金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池的深循环性能,但板栅严重的腐蚀、蠕变导致电池浮充寿命较短;Pb-Ca-Sn-Al-Ag合金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生成较困难,界面层阻抗较高导致电池过早失效。通过板栅预处理、改进固化工艺及正极添加剂的方法对界面进行改善研究,得出多段式极板高温固化工艺,有效地提高了板栅/活性物质间的结合力,有利于提高界面腐蚀层的导电性。改进后的铅碳电池经过400次100%DOD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展现了优异的循环性能。从板栅电化学腐蚀动力学角度研究了降低板栅腐蚀速率的方法,分析了铅碳电池正极工作电势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铅碳电池充电过程中,正极电势随着电池荷电态的升高而升高,当电池达到约90%荷电态时,正极电势达到最大值。正极电势随着电池循环充放电次数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电势的升高,正极板栅合金的腐蚀速率增加,电势高于1.2 V后,其增长速率明显增加。从铅碳电池设计和使用的角度,研究了负极碳材料、正极添加剂、电解液浓度和均充电电压对正极电势的影响。研究表明,负极中引入的0.2 wt.%活性碳,降低了负极的析氢过电势和电化学极化,使得新电池的正极充电电势升高约41 m V,但可以有效抑制循环过程中正极电势的升高速率;向正极配方中添加0.1 wt.%Sb2O3和,可以提高正极的α-Pb O2含量,降低正极的欧姆极化和电化学极化,减缓正极电势的升高;正极电势随电解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通过合理的降低铅碳电池的电解液浓度和减少电池失水,可以有效降低正极电势;研究发现,降低铅碳电池的均充电电压50 m V,电池经过1600次循环测试,对电池的容量保持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可以减少正极的过充电量和副反应,明显减缓了正极板栅腐蚀和铅膏软化,有利于延长铅碳电池的寿命。

范家钰[2](2020)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SOC估计算法及均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汽车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重视,但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问题频发。据统计,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BMS)引发电动汽车起火的情况占所有事故的60%以上,因此BMS安全问题大大制约了此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电池箱及其电池管理系统占电动汽车总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更换和维修电池包花费巨大,所以一个稳定可靠且寿命长的BMS系统对电动汽车至关重要。BMS的两个主要功能是准确的估计荷电状态(SOC)和有效地进行电池间的平衡,他们在保护电池安全,延长电池寿命和最大程度的使用电池容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能源汽车对电池SOC估计和电池均衡等方面的需求,本文建立了考虑双向内阻的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使用变遗忘因子最小二乘法(MFF-RLS)实现了模型参数在线辨识,提出了修正协方差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算法(MVEKF)进行SOC估计,设计了考虑零电流开关的任意电池对任意电池的均衡拓扑结构,并提出了均衡变量阈值动态变化算法,制定了多变量融合模糊均衡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实验与仿真对上述工作进行了验证。电池模型是进行SOC估计和实现均衡控制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必须首先建立描述电池非线性特性的电池模型。等效电路模型使用理想电路元件(电阻,电容,可控电压源等)模拟锂电池动态工作特性,容易加入温度等因素,参数辨识算法可靠且易于系统实现,适用于电动汽车运行工况。本文结合电池本身的特性和电池的充放电规律,建立了考虑双向内阻的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同时为了实现模型参数在线辨识,本文采用变遗忘因子递归最小二乘法(MFF-RLS)进行实时识别,同时识别的这些参数被用于下一步SOC的估计中。最后通过恒流脉冲实验得出建立的模型输出电压误差控制在0.3V以内,同时发现误差最大值只出现在电池高状态和低状态,即SOC>0.9和SOC<0.1,在其余时刻0.1<SOC<0.9,模型估计误差值非常小。因为电动汽车电池有效工作范围为0.1-0.9,所以建立的模型和辨识的参数可以满足电动汽车的要求,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精确估计SOC可以帮助驾驶员选择正确的驾驶行为。传统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应用到电池SOC估计中时,协方差在递归过程中不能渐渐减小至收敛到0,影响了SOC估计的精度。为减少估计误差,本文提出了一种修正协方差扩展卡尔曼滤波器(MVEKF),该算法利用修正后的状态估计值更新过程增益,重新计算迭代过程中的协方差,并将新的过程增益值用于下一状态估计以确保滤波器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对锂电池进行恒电流放电,恒脉冲放电和动态应力测试(DST)等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结果表明,MVEKF滤波算法优于EKF算法,尤其是电动汽车动态充放电条件下,MVEKF算法估计的优势更加明显。在DST条件下,EKF会有较大的偏差且不稳定,尤其是在充电过程中,而MVEKF算法可以稳定地估计SOC,精度高,鲁棒性强,适用于电动汽车复杂多变的工作条件。均衡拓扑结构是均衡管理系统(EMS)进行均衡控制的平台。常用的均衡电路拓扑结构往往需要大量的开关和复杂的控制算法,存在效率低,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动力电池高效、安全均衡的需求。本文基于传统的零电流LC谐振电路,提出了一种任意电池对任意电池的主动非耗散均衡拓扑结构,同时考虑到在电池全周期工作范围内,将均衡变量阈值设置为固定值可能会导致误均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使均衡阈值动态变化的算法。最后通过恒流脉冲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均衡结构和算法,结果说明所提出的均衡结构实现了零电流开关的功能,减少了电路中的开关应力,延长了电路中元件的寿命,所提出的算法可以减少开关开闭的次数,避免了重复均衡和误均衡。优秀的均衡控制算法是提高均衡速度的重要保障。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在实际工作中对能量的需求多变,考虑单一的均衡变量(SOC、电压)来进行均衡控制,输出均衡电流,无法满足真实的需求,可能会出现误均衡,过均衡等情况。本文制定了一种考虑电压和SOC的多变量融合模糊均衡策略,模糊控制器可以根据当前电池箱SOC的高低和充放电电流的大小选取电压和SOC的比例进行融合共同决定均衡电流。最终通过Simulink模型仿真对比验证了该算法能依据电池箱实际的状态实时地调节均衡电流,使电路工作在较优的工作点附近,减少了均衡时间,同时在均衡过程中均衡电流较稳定,没有较大的起伏,保护了电路中的元器件,延长了均衡电路的使用寿命。

任嘉祥[3](2020)在《可实现串/并联连接转换的锂离子电池模组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锂离子电池因其使用寿命长、能量与功率密度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作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多种日用电子产品的动力电源。由于锂离子电芯性能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且该差异会随工作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增大,因此在其成组作为电源使用时(包括充放电过程),必须与合适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配套以保证电池模组的正常运转和整体系统的安全。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的特性和功能之后,通过硬件电路和软件模块的设计,开发出了一种可以进行串联并联转换的锂离子电池模组智能管理系统,并完成了系统测试。具体来讲,本研究工作采用前端模拟芯片LTC6804实现电池基本参数实时采集被动均衡,通过主控芯片CSU38M20与电池保护IC实现电池状态估算与均衡、电路保护以及对整体电池系统的控制与管理。同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开关控制的电池组连接结构,通过主控芯片的引脚输出高低电压控制不同开关在电路中的闭合与断开,从而实现电池模组串联和并联连接的转换,并结合已有的均衡方法实现了锂离子电池模组智能管理系统更加灵活和快速的均衡功能。通过对实验电池模组在电池参数采集精确度、荷电状态估算精确度和均衡控制功能等方面的测试与验证,成功实现了该锂离子电池模组智能管理系统的各种基础功能和串并联转换功能,系统也体现出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所设计和开发的锂离子电池模组智能管理系统能有效地提高模组的能量利用率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韩慧超[4](2020)在《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策略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成为世界上最严重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改变以传统内燃机为动力源的方式,加快寻求以新能源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其核心技术之一的电池管理系统,对它的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电池的寿命、安全稳定运作以及影响整车的性能。因而设计出一种比较好的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策略,对电池系统的整体性能的优化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内容来源于企业项目中对BMS需求,来进行BMS控制策略的设计。首先选取控制对象为19串1并的48V钛酸锂电池组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研究目前估算电池SOC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修正的开路电压-安时积分的控制策略,以此来计算本项目中电池组荷电状态。其次本文设计了功率状态(SOP)、均衡的控制策略。提出一种基于电流电压联合限制的策略来保证电池模组,在不损坏模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输出可用功率。在均衡控制逻辑中,首先分析出钛酸锂模组不一致的成因,在保证模组成组时一致性的前提下,来重点研究电池均衡的方法,在兼顾成本等因素下,采用被动均衡的方式实现电池组内部的均衡。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钛酸锂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策略进行建模。在完成策略建模并且仿真验证通过后,在d SPACE的HIL设备上对控制算法的功能性、逻辑性与可行性进行在环测试和验证。同时为达到测试的覆盖率,缩短测试周期,对robot框架进行研究,并在此框架下开发了自动化测试,来更高效的验证控制策略的逻辑的准确性。本文采用基于模型开发的方式,可在开发前期提高建模人员对控制模型以及算法研究的效率,在降低电池管理系统开发成本的同时,又能缩短对整个系统的研究周期。

王群[5](2019)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测试系统开发》文中提出无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是在储能领域怎样实现对动力电池的性能快速和高效的评估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动力电池的直流内阻DCIR(Direct Current Internal Resistance,简称 DCIR)和交流内阻 ACIR(Alternating Current Internal Resistance,简称ACIR)是动力电池的重要性能属性,本文基于Labview开发了动力电池包测试系统和单体电池测试系统,利用电池测试系统对电池的内阻特性进行研究,为探索建立电池性能快速评估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开发的动力电池测试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包和单体电池测试系统两个部分。针对不同测试对象完成系统方案设计、进行系统硬件选型以及设定本文测试系统的设备控制、限值检测、DCIR测试以及数据存储等功能。本文主要针对单体电池的内阻特性进行研究并且设计了相关试验的内容。动力电池DCIR测试方式主要包括:美国的HPPC、日本的JEVS-D713以及中国“863”计划等提供的测试方法。这三种测试方式共同特征就是通过单电流阶跃测试方式获得电池的DCIR。本文依据IEC-61960双电流阶跃测试电池DCIR,研究中对试验内容进行了扩展且对比了单电流阶跃(静态)与双电流阶跃(动态)测试下DCIR的变化趋势。在动态脉冲工况下研究动态DCIR变化规律,为实车工况下评估电池状态提供数据支撑。电池ACIR的测试主要包括有扰动源和无扰动源两种测试方式,本文对有扰动源测试方式在Multisim环境下进行仿真研究,分别分析了在恒压和恒流扰动下隔离电容对测试系统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可以发现,隔离电容对交流内阻测试系统影响较大,在交流内阻测试系统开发过程中要重视隔离电容的选择。本文开发的动力电池测试系统主要分为自动工况和人工测试两种模式。系统测试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电池包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数据的监测。开发适用于复杂工况编辑的工况编辑器模块,复杂工况编辑完成后可以存储为文本格式。开发了工况查看器模块方便对编辑过的工况文件进行查阅。人工测试模式主要针对单体电池进行测试包括:充电、放电、荷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简称SOC)调整、DCIR测试以及数据保存等功能模块。通过对动态和静态的DCIR进行对比发现,二者虽然在测试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随不同SOC的变化趋势相近。在动态脉冲放电工况下,动态DCIR随SOC变化符合指数变化规律且R-square值在90%以上。本文还基于电池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建立电池ACIR在不同SOC状态下与等效电路的总阻抗和内部结构阻抗的关系模型,通过18650和方体两种电池对模型进行验证且R-square值在70%以上。通过研究交流内阻与电池模型阻抗的关系,可以更好的了解由ACIR反映的电池的内部状态。文中还对不同循环周期下的动态DCIR和ACIR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依据本文可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徐艳民[6](2018)在《电动汽车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故障诊断及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围绕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首先分析了动力电池成组应用中单体一致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对退役电池再成组时一致性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一致性评价方法。其次对各类动力电池模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应用特点选择了电池的Thevenin等效模型,并通过混合脉冲功率特性(Hybrid Pulse Power Characterization,HPPC)测试得到对应的参数。针对动力电池失效模式和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在线和离线诊断技术,针对梯次利用的电池搭建了电池故障诊断硬件系统。针对退役动力电池在性能参数衰减情况的分析方面,提出了针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功能状态(State of Function,SOF)和安全状态(State of Safety,SOS)等的评估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系统地分析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一致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按照对电池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程度,对纯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一致性问题进行分类解析,开展了退役电池一致性演变规律研究,为退役动力电池的故障诊断和状态评估提供依据。二、基于改进的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Improved Unscented Kalman Filter,IUKF)和BP-EKF(Back Propagation-Extend Kalman Filtering)算法开展了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SOC估计策略研究,并验证了估计精度。为提高EKF算法SOC估计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对EKF算法进行补偿和优化的方法。首先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然后对训练结果进行验证,获取神经网络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验证SOC估计精度提高程度、算法收敛速度和鲁棒性。三、分析了容量法、开路电压法、内阻法等评价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健康状况的效果,并提出了利用最小内阻健康因子对评估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老化情况有更好的优势。基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能力与阳极和阴极可逆地嵌入锂离子的能力有关,随着电池的老化这种能力逐渐降低,嵌锂能力的变化反映了SOH的变化的考虑,本文提出一种充电健康状况和放电健康状况相结合的电池健康状况SOH评估方法,该方法即不仅可以反映放电健康状况,而且可以反映充电健康状况。试验证明这种SOH评估方法间接反映了循环次数的增加导致的电池内阻变化、嵌锂容量的变化,进而综合评估电池的老化程度。四、针对影响梯次利用退役电池SOF的相关参数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其目标应用场景产生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梯次利用电池SOF估计方法,将荷电能力(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FOC)、内阻(Internal Resistance,R)、荷电保持率(Charge Retention Rate,CRate)作为评估锂离子动力电池SOF的输入变量,确定相关输入变量的论域,建立模糊逻辑算法的隶属度函数,设置模糊逻辑规则,绘制模糊控制总图,并针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SOF估计验证,结果表明这种SOF估计方法可以快速决断梯次利用电池的使用场合,电池梯次利用重组时不可配组电池比例显着降低,提高了退役电池的再重组利用率。五、基于动力电池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提出了利用在线和离线故障诊断技术对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进行故障诊断方法,判断动力电池系统退役条件,并给出退役电池一致性分析结果和状态评估结果,提高退役动力电池分选评估效率和梯次利用价值。其中在线故障诊断系统基于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和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设计,以电池管理系统硬件结构为基础,增加用于电池故障诊断的控制器局域网总线的总线通讯接口,搭建在线故障诊断系统。对电池参数进行在线测试,通过对CAN总线数据的解析获取动力电池在线运行故障,借助电池管理系统读取电池单体的相关数据流,进而对电池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进行直观而迅速的判断,通过一致性分析,对动力电池是否符合退役条件进行判断,同时为后期制定梯次利用方案和选择梯次利用场合提供依据。离线故障诊断系统基于工控机、动力电池数据采集单元和电池充放电测试单元等硬件和虚拟仪器软件开发设计,独立于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由测试精度更高的数据采集单元和运算能力更强的数据处理单元组成,能够独立工作并判断梯次利用电池的各项性能指标,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对获取的动力电池参数进行复杂的离线分析,估算梯次利用电池健康状态、功能状态、安全状态和荷电状态,进而为判断梯次利用电池再利用场合和制定再重组方案提供依据。

刘二喜[7](2017)在《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燃烧边界条件控制的低温燃烧”是新一代内燃机燃烧技术典型特征,亦是解决内燃机排放与经济问题有效途径。经多年研究,苏万华团队提出了一种以低温燃烧与高密度-低温燃烧“混合”应用的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方案。此燃烧系统通过进气充量、进气门关闭定时及EGR率耦合作用,配合喷油策略灵活调整,实现全工况范围内低温燃烧路径控制与高效清洁燃烧过程,而电控技术是实现燃烧过程控制最有效手段。因此,本文以多可变技术协同控制中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系统研究为核心,以多控制变量高效清洁燃烧为目的,采用Freescale公司MPC5554微处理器,在多控制变量协同控制,扩展电控单元(ECU)软硬件功能,提高控制精度需求及实现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得到主要结论有:为通过提高喷油量控制精度来降低燃烧循环变动,特别针对喷油器驱动电路与喷油一致性进行设计研究。进行RD续流方式与可变续流方式对驱动性能影响对比研究,发现可变续流驱动电流关闭阶段缩短30us,其喷油量循环变动在大油量时减少0.36%,在小油量时减少2.86%。可变续流驱动在电流关闭阶段利用电磁阀线圈释放电磁能向Boost电源充电,缩短Boost电源恢复时间,降低驱动能耗与电路温升。可变续流驱动最高温度仅有37℃,比RD续流减小127℃。最终设计组合式多缸双电源可变续流驱动电路,研究降低电路噪声的优化方案。与上一代电控单元相比,新电控单元中等负荷下燃烧循环变动下降0.5%,NOx与soot的最优排放降幅分别可达3.5%与4%。为提高瞬态工况喷油定时控制精度与减少CPU逻辑负荷,分析上一代电控单元基于CPU中断喷油正时算法在急加速工况造成较大喷油定时偏差原因,设计基于eTPU角度时钟喷油正时算法。新算法可在不使用CPU中断前提下判断发动机相位与实现能灵活调制、切换不同喷油模式多脉冲燃油喷射策略,可保证在瞬态工况下最大喷油定时偏差不超过0.02℃A。同时,设计废气再循环(EGR)控制系统、进气门延时关闭(RIVCT)控制系统、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VGT)控制系统及稳、瞬态控制策略。并为软件系统移植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依据电控单元各任务特性进行组合划分与优先级分配,以进一步提高软件系统可靠稳定性。利用新电控单元在稳态工况下进行了高增压、RIVCT、EGR与两次喷射协同作用对燃烧影响试验研究。研究发现,高增压柴油机中高转速中等负荷下开启RIVCT后,NOx与soot折中排放大幅降低,有效热效率因泵气损失减小而提升,soot对EGR敏感性增强,适当减少EGR率才能找到NOx与soot的最优折中排放;采用两次喷射后,合适后喷比例与定时可大幅减少soot排放,同时1900rpm较1600rpm最优排放的后喷比例较小且定时较早,故中等负荷中高转速过渡略缩减后喷比例与提早后喷定时可降低NOx与soot生成。在1600rpm恒转工况下采用先不变后逐渐增大VGT开度策略与保持RIVCT开启条件下,进行两次喷射与EGR阀延迟开启时刻对加载过程性能耦合影响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两次喷射虽不利于扭矩响应,但有利于降低烟度峰值,其中主喷定时主要决定扭矩响应特性,对烟度峰值影响较弱,而后喷定时则相反,且后喷比例也是决定扭矩响应与烟度峰值重要参数;EGR阀延迟开启时刻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扭矩响应,且过早开启不利于烟度峰值控制,过晚开启不利于NOx排放控制。最终通过国Ⅳ法规测试方法验证新电控单元瞬态控制性能与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排放水平:在ELR测试条件下,各转速扭矩响应皆在1s以内,且烟度峰值不超过0.4m-1;在ETC测试条件下,扭矩响应相关系数R2为0.99,PM与NOx加权平均值分别为0.0235g/kWh与3.46g/kWh,均可满足法规测试要求。

孙成仁[8](2016)在《电场强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优质的石化柴油替代品,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替代,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场强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具有能耗低、反应及分离时间缩短、有效提升生物柴油产率等优势。电场可以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及雾化阻力,大幅增加相间接触面积,在化学反应中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加快反应的进行。本文以电场强化碱催化酯交换反应过程为对象,通过可视化技术探索电场作用下的醇-油分散机理,研究生物柴油制备新工艺,分析电场强化酯交换反应的影响。论文对液液两相荷电破碎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以大豆油和乙醇为实验介质,基于显微高速摄像技术对油相中乙醇荷电破碎及演变过程进行可视化研究,精确捕捉了实验系统在不同参数下荷电乙醇液滴在油相中破碎的显微形貌特征,探讨了电场强度影响下破碎模式的演变规律,分析归纳出液液两相荷电破碎模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毛细管口电场强度的增加,醇在油相中的荷电破碎模式依次经历了滴状模式、单滴破碎模式、枝杈状破碎模式及膜状破碎模式,且生成液滴的尺寸逐渐减小。膜状破碎模式下,破碎液滴的尺寸显着降低,可快速实现油醇两相的混合,为酯交换反应过程提供了一种加速混合接触的反应环境。本文对电场强化酯交换反应及生物柴油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两种电场作用下的酯交换反应系统,注射式点面电极模式反应系统及预混式螺旋电极模式反应系统,采用这两种系统对电场作用下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普通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进行实验对比,从反应、工艺以及产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场可以增强体系扰动,促进相间传质,加速酯交换反应的进行,大大缩短反应时间;电场可以加速副产物甘油与生物柴油的分离,简化了生物柴油制备的后处理工艺;通过对产物的GC-MS测试,发现电场作用下的酯交换反应产物中甲酯含量高,生物柴油的转化率高。以上实验研究对高压电场作用下的生物柴油制备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月强[9](2015)在《PHEV城市客车复合电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问题,而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传统内燃机车行驶里程长和纯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的优点,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但是PHEV相比于EV和HEV动力电池充放电倍率更大,充放电深度更深,使得PHEV动力电池寿命较短、效率较低,特别是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提升回馈制动比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开展了复合电源系统参数匹配、复合电源管理系统开发以及复合电源功率分配策略研究工作。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选取对于电功率需求最大的CD驾驶模式,本着对PHEV整车动力电源功率需求与能量需求解耦的原则,完成了复合电源系统的匹配工作。通过分析复合电源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对复合电源管理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了选型,完成了主控制器PCU、从控制器PCM、双向DC-DC变换器的软硬件设计,设计的整套复合电源管理系统达到了所需的功能要求。在分析复合电源系统常用模型基础上,通过参数辨识实验,建立了磷酸铁锂电池和超级电容等效电路模型。考虑磷酸铁锂动力电池SOH对电池模型的影响,以及SOH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SOH估计模型,并用SOH对电池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升降压效率实验建立了双向DC-DC变换器的效率模型,最终建立起了全生命周期高精度复合电源系统simulink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和运算速度建立了基于逻辑门限值的复合电源功率分配策略,并采用粒子群算法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循环工况对逻辑门限值进行了全局优化。对比复合电源系统和单一电池系统仿真数据,复合电源系统可以有效提升电池寿命和整车经济性,达到了复合电源系统设计目的。最后将设计的复合电源系统管理系统应用于传统混合动力系统台架,进行电池系统监测实验,校验了复合电源管理系统电压、电流监测和SOC估计的精度。并通过搭建的小型复合电源系统进行了复合电源系统功率分配策略验证实验,实验数据表明复合电源系统功率分配策略效果较好,较好的解决了PHEV电池电流冲击和电源系统效率问题。

张勇[10](2014)在《车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车载动力电池组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的载体和动力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质量比、循环寿命长、充放电倍率高、无污染等优点,目前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车用电池组系统一般由多节电池单体串并联组成,运行过程中需要(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电池管理系统对其主要参数进行监控,估算荷电状态、防止过充过放所导致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保证电池组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目前的电池管理系统多数为定制化产品,集成度较高,系统成组时不够灵活以及可维护性较差。车载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电池单体、模块温度采集;均衡管理控制;电池组系统电压、电流、绝缘检测;荷电状态估算;故障诊断及后处理等。本论文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车用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功能和需求的情况下,将电池管理系统分为电池管理单元(BMU)、电池单体测量均衡单元(CMB)、电流电压采集系统(CVS)三大部分。CVS采用已有的成熟模块集成到系统中,通过CAN总线实现数据的交互。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电池管理单元(BMU)硬件设计实现;(2)对BMU的软件整体架构结合车用软件架构标准,完成了CAN及其它外部设备的驱动、FlashBoot Loader引导程序、CCP标定协议、UDS统一诊断服务、任务管理等功能,作为软件系统的底层软件(BSW);(3)实现了对系统的充放电管理、SOC估算、故障诊断及后处理等应用层软件(App);(4)采用美国凌特公司的LTC6804芯片完成系统内部单体电压模块采集和均衡功能,由电池管理单元通过增强型SPI通信接口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控制,避免了内部系统采用CAN通信所导致的CMB单元必须进行软件开发的工作。经过对电池组管理系统在关键参数检测精度、系统荷电状态估算精度、均衡控制、故障注入检测和处理等功能的测试和验证,确保电池组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组的性能及使用寿命。证明了论文的正确性和实用价值。

二、中荷车用LPG科技合作项目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荷车用LPG科技合作项目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1)长寿命铅碳电池用耐腐蚀正极板栅合金设计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铅碳电池的概述
        1.2.1 铅碳电池的研究进展
        1.2.2 铅碳电池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3 正极板栅合金腐蚀研究进展
        1.3.1 正极板栅电化学腐蚀原理
        1.3.2 正极板栅材料研究
    1.4 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层研究进展
        1.4.1 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层的形成
        1.4.2 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层影响因素研究
    1.5 正极电势对板栅电化学腐蚀影响的研究进展
        1.5.1 铅碳电池电势的形成机理
        1.5.2 正极电势对正极板栅腐蚀的影响研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仪器和设备
    2.2 电极及电池制备
        2.2.1 板栅合金的配制
        2.2.2 合金测试样品的制备
        2.2.3 电池制作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光谱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金相测试分析
        2.3.4 X射线分析
        2.3.5 化学滴定分析
    2.4 合金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4.1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2.4.2 循环伏安测试
        2.4.3 电化学阻抗测试
        2.4.4 恒电流和恒电势极化测试
    2.5 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5.1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2.5.2 电化学阻抗测试
        2.5.3 恒电势极化测试
        2.5.4 电极电势测试
    2.6 电池测试与分析
        2.6.1 加速浮充电循环耐久性试验
        2.6.2 60%DOD循环性能测试
        2.6.3 100%DOD循环性能测试
第3章 铅碳电池耐腐蚀正极板栅合金组成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Pb-Ca-Sn-Al合金成分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
        3.2.1 不同锡含量的铅钙锡铝合金制作
        3.2.2 锡含量对板栅电化学腐蚀速率的影响
        3.2.3 锡含量对电池浮充寿命的影响及失效机理分析
    3.3 合金添加剂对板栅金相结构的影响分析
        3.3.1 合金的配制及测试样品的制作
        3.3.2 合金的金相结构分析
    3.4 合金成分对析氧析氢性能及腐蚀层组合的影响分析
        3.4.1 合金成分对阳极析氧过电势的影响
        3.4.2 合金成分对阴极析氢过电势的影响
        3.4.3 合金成分对腐蚀层中PbO2生成的影响
        3.4.4 合金成分对腐蚀层中Pb(II)生成的影响
    3.5 合金成分对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3.5.1 合金成分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5.2 合金的腐蚀层表面形貌的分析
        3.5.3 去除腐蚀层后合金基体的形貌分析
    3.6 添加剂的复合添加对合金腐蚀和蠕变的影响
        3.6.1 合金添加剂的复合配制
        3.6.2 合金成分对板栅恒电流腐蚀速率的影响
        3.6.3 不同合金板栅的腐蚀层表面形貌SEM分析
        3.6.4 板栅的基体形貌及腐蚀蠕变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铅碳电池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的研究
    4.1 引言
    4.2 极板的涂板工艺对界面腐蚀层的影响
        4.2.1 涂板工艺对不同极化时间的界面腐蚀层的影响
        4.2.2 涂板工艺对不同极化温度的界面腐蚀层的影响
    4.3 界面腐蚀层对铅碳电池性能的影响及失效机理分析
        4.3.1 Pb-Ca-Sn-Al-La合金的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的分析
        4.3.2 Pb-Ca-Sn-Al-Ag合金的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的分析
    4.4 极板制作工艺对铅碳电池循环性能的改进及机理分析
        4.4.1 极板制作工艺对板栅与活性物质间结合的影响
        4.4.2 极板制作工艺对铅碳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正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板栅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铅碳正极电势对板栅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
        5.2.1 铅碳电池正极电势变化规律
        5.2.2 电势对板栅电化学腐蚀速率的影响
    5.3 负极碳材料对铅碳电池电极电势的影响分析
        5.3.1 碳材料对铅碳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5.3.2 碳材料对铅碳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
        5.3.3 碳材料对铅碳电池正极性能的影响
    5.4 正极添加剂对铅碳电池电极电势的影响分析
        5.4.1 正极添加剂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5.4.2 正极添加剂对正极活性物质性能的影响
    5.5 电解液浓度对铅碳电池电极电势的影响分析
        5.5.1 电解液浓度对充电末期电势的影响
        5.5.2 电解液浓度对电势影响的验证
    5.6 均充电电压对铅碳电池电极电势的影响分析
        5.6.1 均充电电压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5.6.2 均充电电压对铅碳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
        5.6.3 均充电电压对铅碳电池正极性能的影响
    5.7 铅碳电池的工程化应用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 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SOC估计算法及均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史及现状
        1.2.1 SOC估计发展史及现状
        1.2.2 电池均衡发展史及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电池模型建模和模型参数在线辨识研究
    2.1 动力锂电池特性
        2.1.1 动力锂电池参数
        2.1.2 动力锂电池开路电压特性
        2.1.3 动力锂电池库伦效率
    2.2 考虑双向内阻的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
    2.3 电池模型参数在线辨识方法
    2.4 模型验证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修正协方差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荷电状态估计研究
    3.1 算法原理分析
    3.2 MVEKF算法迭代步骤
    3.3 MVEKF算法验证实验
        3.3.1 恒流脉冲实验
        3.3.2 恒流脉冲放电实验
        3.3.3 DST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均衡拓扑结构和均衡阈值算法研究
    4.1 任意电池对任意电池的均衡拓扑结构研究
        4.1.1 均衡拓扑结构分析
        4.1.2 常见的非耗散均衡拓扑结构
        4.1.3 任意单体对任意单体的主动均衡拓扑结构
        4.1.4 均衡拓扑结构原理分析
    4.2 均衡变量阈值动态变化算法研究
        4.2.1 影响均衡阈值动态的因素
        4.2.2 算法原理分析
        4.2.3 算法控制器的设计
        4.2.4 算法的实现步骤
    4.3 仿真验证分析
        4.3.1 均衡拓扑结构零电流开关的功能验证分析
        4.3.2 均衡阈值动态变化的验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变量融合模糊逻辑均衡策略研究
    5.1 buck-boost均衡拓扑电路结构分析
    5.2 均衡策略原理分析
    5.3 电压和SOC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
    5.4 输出权重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5 PI控制器的设计
    5.6 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可实现串/并联连接转换的锂离子电池模组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锂离子电池结构与性能
        1.2.1 锂离子电池基本结构与反应原理
        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参数
    1.3 电池管理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
        1.3.1 电池基本参数测量
        1.3.2 电池状态估算
        1.3.3 锂离子电池均衡技术
        1.3.4 内部模块通信方式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2.1 电池管理系统基本架构
    2.2 电芯基本参数采集模块
    2.3 电池均衡模块
    2.4 电路保护模块
        2.4.1 基于保护IC的单节电芯保护
        2.4.2 基于MOS管的回路保护模块
    2.5 基于CSU38M20 的主控模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3.1 电池管理系统软件架构
    3.2 基于前端模拟芯片LTC6804 的软件架构
    3.3 基于主控芯片CSU38M20 的软件架构
        3.3.1 荷电状态估算设计
        3.3.2 均衡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电池管理单元测试与结果
        4.1.1 电芯电压采集功能测试
        4.1.2 被动均衡功能测试
    4.2 基于主控模块的测试与结果
        4.2.1 荷电状态估算测试
        4.2.2 电池旁路与串并联转换均衡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策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48V钛酸锂电池管理系统分析
    2.1 钛酸锂电池工作原理及特性
        2.1.1 钛酸锂电池工作原理
        2.1.2 钛酸锂电池的基本特性
    2.2 48V钛酸锂电池管理系统的组成
        2.2.1 48V系统概述
        2.2.2 48V钛酸锂电池管理系统组成
    2.3 电池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2.3.1 电池状态参数的实时采集
        2.3.2 电池组状态观测参量
        2.3.3 电池组安全保护
        2.3.4 电池的能量控制管理
        2.3.5 电池信息管理
    2.4 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策略设计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钛酸锂电池SOC和 SOP算法研究
    3.1 钛酸锂电池SOC的算法研究
        3.1.1 钛酸锂电池SOC的定义
        3.1.2 钛酸锂电池SOC的算法选取
    3.2 影响钛酸锂电池SOC算法的参数分析
        3.2.1 温度
        3.2.2 电池老化
        3.2.3 充放电效率
        3.2.4 自放电
    3.3 基于安时-开路电压法的锂电池SOC估算策略设计
        3.3.1 初始荷电状态的确定
        3.3.2 修正的安时积分法
        3.3.3 修正的安时-开路电压算法策略建模
        3.3.4 实验仿真验证
    3.4 SOP估算策略设计
        3.4.1 锂离子电池SOP的定义
        3.4.2 峰值功率SOP预测方法
        3.4.3 基于电压电流限制的SOP策略设计
        3.4.4 实验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酸锂电池组均衡策略研究
    4.1 电池均衡概述
    4.2 电池均衡方法分析
        4.2.1 电池的不一致性分析
        4.2.2 主动均衡
        4.2.3 被动均衡
    4.3 电池均衡策略设计
        4.3.1 均衡方法的选取
        4.3.2 均衡变量的选取
        4.3.3 基于电压的被动均衡控制策略建模
    4.4 均衡测试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MS硬件在环功能测试
    5.1 硬件在环介绍
    5.2 BMS硬件在环原理及平台搭建
        5.2.1 基于dSPACE的硬件在环工作原理
        5.2.2 BMS硬件在环测试平台搭建
    5.3 硬件在环功能验证
        5.3.1 SOC控制策略验证
        5.3.2 SOP控制策略验证
    5.4 基于robot framework框架的自动化测试研究
        5.4.1 robot framework框架及自动化测试开发
        5.4.2 自动测试关键技术研究
        5.4.3 自动化测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测试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
        1.1.2 能源互联网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力电池测试系统现状
        1.2.2 直流内阻与锂电池性能特征关系研究现状
        1.2.3 交流内阻与锂电池性能特征关系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
2 动力电池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
    2.2 测试系统硬件选型
    2.3 测试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2.4 电池测试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锂离子电池内阻测试方法研究
    3.1 锂离子电池
        3.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3.1.2 锂离子电池结构以及材料属性
        3.1.3 锂离子电池性能参数
    3.2 锂离子电池直流内阻测试
        3.2.1 锂离子电池直流内阻
        3.2.2 HPPC锂电池直流内阻测试方式
        3.2.3 JEVS-D713锂电池直流内阻测试方式
        3.2.4 国内锂电池直流内阻测试方式
    3.3 锂离子电池交流内阻测试
        3.3.1 锂离子电池交流内阻
        3.3.2 有扰动源交流内阻测试方式
        3.3.3 无扰动源交流内阻测试方式
        3.3.4 有扰动源交流内阻测试模拟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动力电池测试系统软件开发
    4.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4.2 软件整体架构
    4.3 软件核心模块设计
        4.3.1 工况编辑器模块
        4.3.2 自动工况工步跟随模块
        4.3.3 人工模式模块
        4.3.4 BMS通讯模块
    4.4 动力电池测试系统调试
    4.5 本章小结
5 动力电池测试试验
    5.1 动力电池单体测试系统
    5.2 不同放电脉冲时间动态与静态直流内阻特性试验
    5.3 脉冲放电工况动态直流内阻特性试验
    5.4 电池交流内阻特性试验
    5.5 不同循环周期电池内阻特性试验
    5.6 动力电池包与单体电池放电特性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电动汽车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故障诊断及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1.1.2 电动汽车发展的现状及预期
        1.1.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类型及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情况
        1.1.4 锂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1.5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政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电动汽车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研究现状
        1.2.2 电动汽车退役电池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动汽车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故障诊断
    2.1 动力电池组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及检测方式
    2.2 故障诊断系统开发
        2.2.1 在线故障诊断系统
        2.2.2 离线故障诊断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不一致性评估及模型构建
    3.1 动力电池成组应用中单体不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1 电池组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
        3.1.2 电池组不一致性指标及其影响
    3.2 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前单体不一致性分析
        3.2.1 分析对象及方法
        3.2.2 测试结果及数据处理
        3.2.3 单体电池不一致性演变情况
        3.2.4 单体电池不一致性评估
    3.3 动力电池模型的构建
        3.3.1 锂离子电池模型
        3.3.2 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型的选择及模型参数的辨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状态评估
    4.1 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SOC)评估
        4.1.1 荷电状态估计方法
        4.1.2 荷电状态估计方法验证
    4.2 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SOH)评估
    4.3 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功能状态(SOF)评估
    4.4 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安全状态(SOS)评估
        4.4.1 退役电池过放电安全试验
        4.4.2 退役电池过充电安全试验
        4.4.3 退役电池短路试验
        4.4.4 退役电池加热试验
    4.5 基于内阻的梯次利用电池老化程度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梯次利用退役动力电池的分选与重组
    5.1 退役电池评估与分选流程
        5.1.1 退役电池包拆分解列
        5.1.2 退役电池外观分选
        5.1.3 退役电池的电压和内阻分选
        5.1.4 退役电池的容量分选
        5.1.5 退役电池的安全性评估
    5.2 退役电池再重组
    5.3 退役电池应用于微网储能
        5.3.1 微网储能系统仿真模型
        5.3.2 退役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搭建
        5.3.3 退役动力电池在光伏系统中使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1.1 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状态评估
        6.1.2 退役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方面
    6.2 本文的创新点
        6.2.1 基于BP-EKF的大规模可梯次利用退役动力电池SOC估计算法
        6.2.2 基于模糊逻辑的梯次利用电池SOF估计方法
        6.2.3 基于在线和离线故障诊断的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效率优化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柴油机电控技术
        1.1.1 国外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现状
        1.1.2 国内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现状
    1.2 燃油喷射策略
        1.2.1 喷射压力技术
        1.2.2 喷油定时技术
        1.2.3 喷油规律技术
    1.3 柴油机燃烧循环变动
        1.3.1 喷油量循环变动
        1.3.2 喷油器驱动电路
        1.3.3 喷油正时算法
    1.4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
        1.4.1 低温燃烧理论
        1.4.2 高密度-低温燃烧理论
        1.4.3 混合燃烧控制策略
        1.4.4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控制需求
    1.5 本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
    2.1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总体研究方案
    2.2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组成与功能
        2.2.1 燃油喷射系统
        2.2.2 废气再循环系统
        2.2.3 进气门延时关闭系统
        2.2.4 可调两级增压器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硬件设计研究
    3.1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硬件功能与模块化设计
        3.1.1 信号输入模块
        3.1.2 微处理器模块
        3.1.3 电源管理模块
        3.1.4 功率驱动模块
        3.1.5 通信模块
    3.2 喷油器驱动电路与喷油一致性研究
        3.2.1 喷油器电磁阀开启特性与关闭特性
        3.2.2 不同续流方式喷油器驱动电路设计研究
        3.2.3 双电源喷油器驱动电路设计及电路噪声优化方案
        3.2.4 六缸喷油器驱动电路设计方案
        3.2.5 喷油驱动电路优化后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影响
    3.3 电控单元硬件设计与可靠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软件设计研究
    4.1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软件功能与模块化设计
    4.2 喷油正时算法与定时控制精度研究
        4.2.1 基于CPU中断喷油正时算法定时控制精度研究
        4.2.2 基于eTPU角度时钟喷油正时算法设计研究
        4.2.3 多脉冲喷射策略测试与试验研究
        4.2.4 新正时算法对瞬态工况喷油定时控制精度影响
    4.3 电控EGR阀控制系统设计
    4.4 RIVCT控制系统设计
    4.5 VGT控制系统设计
    4.6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稳态工况控制策略设计研究
    4.7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瞬态工况控制策略设计研究
        4.7.1 发动机启动策略设计研究
        4.7.2 瞬态工况轨压控制策略设计研究
        4.7.3 运行工况划分及切换算法设计研究
        4.7.4 瞬态工况控制算法设计研究
    4.8 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设计研究
        4.8.1 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移植
        4.8.2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任务时序与划分
        4.8.3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任务优先级分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控制策略试验研究
    5.1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试验装置介绍
    5.2 稳态工况控制策略试验研究
        5.2.1 RIVCT对两级增压柴油机中高转速中等负荷燃烧影响试验研究
        5.2.2 两次喷射对中高转速中等负荷燃烧影响试验研究
    5.3 瞬态工况控制策略试验研究
        5.3.1 突加载工况两次喷射策略试验研究
        5.3.2 突加载工况EGR阀延时开启策略试验研究
    5.4 电控单元瞬态控制性能验证
        5.4.1 ELR试验循环测试结果
        5.4.2 ETC试验循环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电场强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柴油研究现状及制备方法
        1.2.1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
        1.2.2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1.3 外加电场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场作用下液滴动力学分析及电场强化反应的作用机理
    2.1 电场作用下液滴动力学分析
        2.1.1 静电场中液滴受力模型
        2.1.2 液滴在电场中的行为
    2.2 电场强化反应的作用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醇在油相中荷电破碎的实验研究
    3.1 液体在空气中荷电雾化的研究
    3.2 液液两相荷电破碎的实验研究
        3.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3.2.2 液液两相荷电破碎模式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电场强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4.1 酯交换反应机理
    4.2 高压电场强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2.2 大豆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4.2.3 实验方法
        4.2.4 生物柴油的检测
    4.3 高压电场制备方法与普通碱催化法的对比
        4.3.1 工艺流程的比较
        4.3.2 反应产物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9)PHEV城市客车复合电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PHEV发展现状与电源系统的需求特性
        1.2.1 PHEV车辆特点简介
        1.2.2 PHEV对电源的需求
    1.3 复合电源系统储能元器件技术现状
        1.3.1 复合电源组合方式现状及意义
        1.3.2 动力电池技术现状
        1.3.3 超级电容技术现状
    1.4 复合电源系统研究现状
    1.5 复合电源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状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系统参数匹配
    2.1 PHEV驾驶模式对电源系统设计的影响
    2.2 PHEV整车模型建立
        2.2.1 PHEV整车结构分析
        2.2.2 PHEV整车模型
    2.3 基于典型工况的能量和功率需求分析
    2.4 基于动力性能指标的能量和功率需求分析
        2.4.1 整车加速性能约束求解
        2.4.2 整车爬坡性能约束求解
        2.4.3 纯电动续驶里程约束求解
    2.5 PHEV复合电源系统参数确定
        2.5.1 PHEV复合电源系统拓扑结构选型
        2.5.2 PHEV复合电源系统电池、电容、DC-DC参数确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EV复合电源管理系统开发
    3.1 复合电源管理系统开发
        3.1.1 复合电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3.1.2 复合电源管理系统拓扑结构选型
        3.1.3 复合电源系统主控制器PCU开发
        3.1.3.1 复合电源系统主控制器PCU硬件电路设计
        3.1.3.2 复合电源系统主控制器PCU软件设计
        3.1.4 复合电源系统从控制器PMC开发
        3.1.4.1 复合电源系统从控制器PMC硬件电路设计
        3.1.4.2 复合电源系统从控制器PMC软件设计
    3.2 双向DC-DC变换器开发
        3.2.1 双向DC-DC变换器结构选型
        3.2.2 双向DC-DC变换器主要器件选型计算
        3.2.3 双向DC-DC变换器驱动与控制电路设计
        3.2.4 DC-DC控制器软件设计
    3.3 超级电容均衡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电源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建模分析
        4.1.1 常用动力电池模型对比
        4.1.2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模型
        4.1.3 动力电池模型参数识别
        4.1.4 电池模型验证
    4.2 电池荷电状态(SOC)估计模型
        4.2.1 安时积分法与开路电压法结合的SOC估计模型
        4.2.2 电池SOC估计验证
    4.3 电池SOH估计
        4.3.1 电池SOH估计分析建模
        4.3.2 电池全寿命周期模型修正
    4.4 超级电容模型
        4.4.1 超级电容建模分析
        4.4.2 超级电容SOV估计
        4.4.3 超级电容模型验证
    4.5 双向DC-DC变换器模型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电源系统功率分配策略
    5.1 基于逻辑门限值的控制策略
        5.1.1 复合电源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5.1.2 逻辑门限值的控制策略的制定
    5.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逻辑门限值的控制策略优化
        5.2.1 粒子群算法理论
        5.2.2 粒子群算法对复合电源控制策略的优化求解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HEV复合电源管理系统测试实验
    6.1 复合电源管理系统状态监测测试实验
        6.1.1 实验台架介绍
        6.1.2 复合电源管理系统状态监测实验与分析
    6.2 复合电源管理系统功率分配策略验证实验
        6.2.1 实验台架介绍
        6.2.2 复合电源管理系统能量分配策略验证实验与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车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2 论文的关键技术
        1.4.3 论文取得的成果
    1.5 论文结构
2. 电池管理系统技术研究
    2.1 新能源汽车及车用电池
    2.2 车用动力电池及锂离子电池
        2.2.1 车用动力电池概述
        2.2.2 锂离子电池原理分析
        2.2.3 锂离子电池特点
    2.3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2.3.1 管理系统技术研究
        2.3.2 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硬件系统设计
    3.1 电池管理系统硬件结构
    3.2 电池管理单元(BMU)
        3.2.1 CAN通信模块电路
        3.2.2 通信模块电路增强型SPI6820
        3.2.3 充放电控制电路
    3.3 单体采样均衡单元(CMB)
        3.3.1 Linear6804介绍
        3.3.2 单体电压采集及均衡控制
        3.3.3 过压二级保护电路
        3.3.4 模块温度采集电路
    3.4 本章小结
4. 软件系统设计
    4.1 BMU软件架构
    4.2 BSW基础软件
        4.2.1 引导程序
        4.2.2 基础软件代码组件
    4.3 应用层软件设计
        4.3.1 工作模式控制
        4.3.2 荷电状态SOC估算
        4.3.3 隔离SPI通信与LTC6804状态转换
        4.3.4 故障诊断及后处理(SOF)
    4.4 本章小结
5. 测试与验证
    5.1 单体电压检测均衡单元CMB测试
        5.1.1 单体电压及采样精度测试
        5.1.2 被动均衡测试
    5.2 SOC估算精度测试
        5.2.1 测试环境
        5.2.2 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件

四、中荷车用LPG科技合作项目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寿命铅碳电池用耐腐蚀正极板栅合金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 杨宝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SOC估计算法及均衡策略研究[D]. 范家钰. 东南大学, 2020
  • [3]可实现串/并联连接转换的锂离子电池模组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D]. 任嘉祥.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4]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策略设计[D]. 韩慧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5]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测试系统开发[D]. 王群.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电动汽车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故障诊断及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究[D]. 徐艳民.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7]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的设计研究[D]. 刘二喜. 天津大学, 2017(06)
  • [8]电场强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初步研究[D]. 孙成仁. 江苏大学, 2016(11)
  • [9]PHEV城市客车复合电源系统研究[D]. 王月强.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3)
  • [10]车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中荷车用液化石油气技术合作项目结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