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厚煤层异常区综采工作面防火技术

中厚煤层异常区综采工作面防火技术

一、中厚煤层综采面过异常区的防火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曹敬松[1](2020)在《大倾角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大倾角煤层大约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5%20%,大多数矿区为了在较短的投资周期内实现高产量,高效益的目标,不断加大煤矿开采的强度,直接导致了很多煤层赋存好的资源优先开采完毕,从而大多数矿区开始转向煤层赋存较为复杂的难采煤层,研究复杂条件下大倾角煤层的机械化高效开采技术问题有很大意义。结合吕家坨矿5877y大倾角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概况、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对5877y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变化和两巷顶板离层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并依据监测数据分析了大倾角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了大倾角工作面过9条老巷道、转采过拐点、大倾角复杂构造环境中煤层顶板的控制技术、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防倒、防滑以及大倾角工作面对接、渐减液压支架等技术难点及解决办法。通过对吕家坨煤矿5877y大倾角煤层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机械化釆煤进行的研究,解决了大倾角煤层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既确保安全生产又促进了能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图22幅;表17个;参42篇

蔡为益[2](2018)在《厚煤层遗弃资源综放复采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厚煤层遗弃资源储量可观、分布广泛,是煤炭资源整合区回收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发利用遗弃煤炭资源对于提高回采率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厚煤层小窑破坏区地质条件,围绕复采综放工作面不同老空区结构类型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模拟试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对遗煤复采围岩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遗煤复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对指导我国遗煤复采实践、推动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及煤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及理论价值,主要成果如下:(1)探明了厚煤层小窑破坏区遗煤赋存与空区分布特点,基于煤岩物理力学参数、空区形态与顶板垮落特征,将复采综放面采前老空区结构划分为“残留空区顶板未垮落”、“残留空区顶板部分垮落”、“残留空区顶板充分垮落”和“残留煤柱”4种类型。(2)实测分析了厚煤层复采综放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复采综放面来压期间存在明显的步距差、时间差,工作面不同位置处来压影响范围、持续时间、支架工作阻力和动载系数均存在差异;(2)受顶板空区影响,复采综放面基本顶易发生超前断裂;(3)巷道变形破坏形式以顶煤破碎冒落、片帮、支护体结构失效为主,残留煤柱下方巷道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较大。(3)揭示了复采综放面采场顶板控制机理,建立了不同老空区结构类型下顶板破断失稳力学模型,分析了直接顶破断采空区充填率、基本顶块度等对顶板稳定的影响,提出了支架工作阻力计算方法。构建了以提高支架工作阻力、降低采厚和充填空区为主的顶板控制技术体系,明确了空区充填对顶板稳定的控制作用和相应的充填参数。(4)研究了复采综放面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过程、巷道围岩控制机理与技术。(1)揭示了采场顶板活动对巷道围岩稳定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以增大破碎岩块间作用力和人造防动载垫层为主的围岩控制思路。(2)提出了以锚网索-棚式-顶板空区充填为核心的分区控制技术方案。(3)分析了不同顶板结构下巷道顶部空区充填时所需的充填参数,对巷道顶板空区注浆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5)实施了厚煤层遗弃资源高砂高泡水泥基材料空区充填顶板控制技术。构建了井下制浆输送全风动系统,确定了合理的配合比(水胶比0.6、砂胶比3.5、水泥:微硅粉=9:1),通过钻孔探测、现场充填体取样验证了空区充填顶板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杨印朝[3](2017)在《复杂厚煤层大采高开采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东庞矿实际工程为对象,针对2612大采高工作面所遇到的煤层倾角大、厚夹矸、顶板破碎等复杂问题,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实地观测,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和物理相似模拟分析等研究手段,对2612大采高工作面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大采高液压支架的稳定性以及采场围岩控制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结论:(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工程背景,同时建立了2612大采高工作面的三维立体模型;论文对2612工作面所开采2号煤层的赋存特点和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水、火、顶板及瓦斯等影响因素,对2612工作面的开采技术条件和开采难度进行了评价。通过力学分析得到了大采高仰采工作面老顶“砌体梁”结构的稳定判据。2612工作面所采区域的工作面里段有一个较大的向斜构造,造成工作面的大角度俯采和大角度仰采,开切眼处的煤层倾角最大达27°,所以支架稳定性差,仰采容易片帮,老顶“砌体梁”结构不易形成,老顶容易产生冲击载荷并沿煤壁发生切落,会给开采安全带来较大影响。此外,东庞矿的开采深受奥灰水害影响,因此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要加强对隐含陷落柱的探测,预防水害;同时2612工作面属于瓦斯涌出异常区,建议加强瓦斯与通风管理。(2)2612工作面采用ZY10800/30/65D型两柱掩护式大采高液压支架,经过理论计算,工作阻力能够满足支护要求。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是否发生滑动与煤层倾角、液压支架的实时工作阻力、以及支架底座与底板摩擦系数等因素有关,其中极限下滑角度与实时工作阻力存在非线性关系。论文研究了支架稳定性及建立了支架稳定模型,并通过现场实测,确定了液压支架的重心位置,以及演算出了液压支架在不同支撑高度条件下的重心高度。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手段,论述了大倾角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如何保持大采高液压支架在工作中的稳定性,包括液压支架必须接顶、降架幅度不能太大、工作面采高不能起伏过大等等。(3)论文针对2612大采高工作面通过向斜构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大采高液压支架的受力状态、工作面顶板围岩稳定性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认为:普通俯斜开采工作面中,大采高液压支架发生下滑和翻转的趋势较大,但在2612大采高工作面初采阶段,由于工作面有19度的俯采角度,同时倾向方向上也有27度的煤层倾角,因此工作面在走向方向上的实际角度比两者都小,并且相当于调伪斜开采,增加了大采高液压支架的稳定性。(4)2612大采高工作面在通过向斜构造过程中,利用开拓辅助巷道预先注浆加固直接顶的方式,控制了采场围岩中破碎直接顶的不完整性,并通过降低采高、割底板的方式,将工作面由开采“直接顶+煤层+夹矸”的状况引导到正常开采轨迹上,维护了工作面的正常回采秩序。此外,面对工作面过向斜构造中机电设备出现的一系列工艺和技术问题,通过设备改造的方式逐一提出了解决措施,缩短了大采高工作面人员与装备的磨合期,保障了2612大采高工作面的安全顺利回采。(5)论文针对2612大采高工作面过向斜构造这一特殊回采过程,运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整个回采过程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初采阶段,超前5-15m的范围内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并且随着工作面的向前推进,应力集中程度也在相应增大,采场顶板的下沉量和围岩破坏范围都在增加;工作面过向斜构造阶段,煤壁前方的垂直应力,垂直位移以及塑性区破坏范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矿压显现剧烈,煤壁片帮,直接顶冒落现象严重;随着2612工作面逐渐远离程村向斜构造,工作面内的煤层倾角逐渐变小,整个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才趋于缓和。相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工作面仰采阶段的周期来压步距要小于俯采阶段,当工作面由俯采转为仰采过程中,顶板破碎程度加重,仰采工作面的顶板来压强度增加,工作面的支架压力增大。现场矿压观测结果表明: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16.5m,老顶初次垮落步距为28m,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为910m,每次来压影响时间为23天,并且2612大采高工作面与邻近工作面相比较,老顶和直接顶的初次垮落步距都缩小15%左右。(6)论文以东庞矿2612大采高工作面的开采为工程背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通过岩石力学测试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大采高工作面仰斜开采过程中的围岩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点荷载实验得到了2612大采高工作面所开采的煤层、夹矸岩层以及直接顶岩层等围岩样本的基本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基本力学参数。综合分析,2号煤层、夹矸岩层和大采高工作面直接顶岩层三者之间,夹矸岩层的强度最大,折合成普氏硬度系数大概在2.7左右;直接顶岩层的强度次之,普氏硬度系数为1.7;煤层的强度最低,普氏硬度系数为0.8,属于软煤层。通过对大采高工作面仰采的煤壁片帮破坏形式、影响因素和破坏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较大的片帮长度和深度主要发生在老顶周期来压和停采期间,严重的片帮多发生在煤壁的中上部,片帮后煤壁剖面的几何形状比较复杂。通过对采高、采深、支架的工作阻力、煤壁内部的节理、煤层是否含有夹矸等因素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和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得到煤壁的最大片帮深度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最终得出:4m采高是煤壁片帮剧烈程度的一个分界限线,随着煤体节理面的内摩擦角的增大,煤壁的最大片帮深度呈减小趋势。论文研究并建立了6.5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大角度俯采、仰采及俯仰采交替接续复杂厚煤层开采技术体系,丰富了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在东庞矿2612工作面进行了应用,为东庞矿深部水平受夹矸岩层影响的煤炭资源的顺利开采奠定了基础。

邓保平[4](2013)在《汾西新柳煤矿小煤窑破坏区复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资源整合与重组的过程中,小煤矿破坏区的治理尤为重要。以山西焦煤集团汾西矿区为例,由于小煤矿开采使用落后的以掘代采或房柱式采煤工艺,资源回采率仅有10%25%。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新柳、新峪、新阳三个井田内,小煤矿破坏区就达近百平方公里。所以,必须采取合理的工作面复采技术以此回收小煤矿破坏区所浪费的资源。本文以新柳矿交子里盘曲0902工作面地质条件为例,通过Protem EM-47瞬变电磁仪探测了该工作面破坏区中老空区的具体位置。在探测的基础上,建立了破坏区三维地质模型,通过FLAC3D大型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工作面通过破坏区时的应力场分布规律,分析了综采工作面通过老空区空巷前调斜的合理角度。研究结果显示,工作面调斜过程中,运巷一侧工作面超前材巷一侧20m左右为最佳。工作面的调斜推进使得工作面前方煤柱交替进入应力集中。煤柱两旁巷道没有同时破坏,老顶没有大面积来压,破坏区煤炭资源可以顺利回收。

张瑞,章根发[5](2002)在《中厚煤层综采面过异常区的防火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以谢桥矿1141(3)普通综采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过异常区时工作面CO上升的原因,并给出了中厚煤层综采面过异常区时CO急剧上升的防治途径。

王沉[6](2016)在《薄煤层自动化长壁综采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针对薄煤层综采工艺决策支持系统及自动化开采关键技术体系,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工业性试验及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薄煤层长壁综采工作面开采方法优选、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薄煤层长壁综采工艺模式聚类分析与评价及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类似条件下薄煤层自动化开采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主要结论为:(1)确定了以经济、技术、人机环境为评价准则的薄煤层采煤方法优选决策指标体系,基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统计原理,设计了指标层权重向量概率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仿真试验,建立了薄煤层长壁综采工作面开采方法优选的多属性多目标决策模型,指导了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开采方法优选设计。(2)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研发了配套的智能化设备选型决策软件,探讨了智能化选型结果的可信度及存在的技术风险,实现了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关键设备的智能化选型。(3)提出了我国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分类策略,建立了综采工艺模式聚类分析评价体系,设计了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优选的神经网络理论模型,实现了给定条件下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的智能优选,设计并完成了自动化综采工艺模式的分阶段实施方案。(4)构建了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艺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了薄煤层自动化割煤技术的精细化分类策略及实施方案,开发了复杂条件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截割技术,实现了薄煤层煤厚变化带、地质构造带截割轨迹预设及截割速度的自动化控制,揭示了采煤机定姿定位及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的工作原理,完善了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艺决策支持系统。

郭旭东[7](2015)在《大倾角“三软”厚煤层旋转段综采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软”煤层开采中出现的煤壁片帮、支架钻底、顶板冒落等重大危害,至今仍制约着“三软”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尤其是在近距离采空区下进行旋转回采时,由于回采巷道和周围开采条件的变化,导致工作面不仅片帮现象严重,而且顶板冒落现象也经常出现。本文以淮南矿业集团潘北矿12124综采工作面的旋转开采段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所研究的内容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了旋采阶段的矿压特征等问题。结合工作面地质条件和机械设备的特点,对比分析了工作面实心和虚心旋采两种方法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对设备和顶板控制的影响,确定了虚心旋转开采的方法,设计了旋转开采进刀方案。并制定了工作面旋转开采时的操作流程以及工作面设备管理的方法。为以后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开采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闫红新[8](2006)在《复杂地质条件矿井合理集中生产、高产高效设计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煤炭资源被不断开采,易采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煤炭开采正转向复杂地质条件区域。同时,采煤技术也迅速发展,矿井开采的集中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和新建矿井的井型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井田尺寸、开采深度、辅助提升任务和瓦斯涌出量大幅度增加等特点。 淮南潘谢矿区矿井的特点是井田面积大、煤层埋藏深、可采煤层层数多、储量丰富、地质构造复杂、瓦斯高、地温高、煤尘与煤层自燃倾向大以及可采煤层顶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等。围绕这些特点,本文结合两淮新建矿井的建设,分别对开拓部署、采煤方法及装备、瓦斯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论文以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张集矿井的设计为背景,分别从井田开拓、采区布置、采煤方法及装备、瓦斯防治等四个方面研究论证矿井的设计。这些成果多数已应用于张集以及顾桥、顾北、潘四东、张北、望峰岗矿井的工程设计中。

何乐民[9](2006)在《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双突特厚煤层开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家地井田断层多,断层构造影响带内煤量巨大,仅F1-2断层组影响带对煤层的影响范围,走向长6000米,宽度100~250米,面积2.18km2,被影响储量达3893万吨。采用分层采煤方法开采构造影响带内的煤层十分困难,所以,构造影响带内煤层的开采是一个未曾解决的技术难题。 要在构造影响带内有效地开采双突特厚煤层,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采煤方案及工艺的选择问题;第二,构造影响带原始煤层双突问题的解决。地质构造影响带内特厚煤层的开采选择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 地质构造影响带双突特厚原始煤层中进行综放开采,在开采前必须经过长期有效抽放卸压、解除突出危险,开采是可行的。解突技术方法有穿层孔预抽放、顺层孔预抽放和煤层注水。在回采期间,瓦斯防治工作十分重要,该课题中瓦斯防治成功的技术方法是:边采边抽;“一进二回”的通风方式;采用通风孔和调节措施增加顶板巷风量。 该课题项目的成功为开采F1-2断层组影响带其他区段的煤层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思想和经验。对矿井高产高效的发展及矿井回采率的提高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祝令锦[10](2021)在《姚桥煤矿多水平大采深复杂条件下煤炭自燃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煤炭自燃是煤矿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灾害之一,不仅造成煤炭资源的损失,而且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是煤矿火灾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姚桥煤矿在不断地生产过程中,呈现出多水平开采、通风路线较长、通风阻力过大等特点,自其投产以来先后发生过多次的煤炭自燃灾害。因此,针对姚桥矿的煤炭自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煤炭自燃防治计划和措施,构建完善的井下防灭火体系,对于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姚桥煤矿所发生的煤炭自燃事故进行梳理分析,认识到导致姚桥煤矿往年发生煤自燃的关键因素在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大采深开采、煤层近距离开采等客观条件以及防治技术与复杂客观条件不匹配。据此,结合煤自燃理论及姚桥矿自燃防治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姚桥煤矿的煤炭自燃防治技术体系要求,并针对各个防治区域的特点,梳理了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采空区防火管控流程,制定了针对性措施和具体操作方法,健全完善了防灭火技术管控体系。同时,结合7013工作面动态采掘过程,开展防灭火技术体系的应用,基于效果考察,防灭火技术体系能够很好的控制工作面从掘进、回采到撤面整个过程的煤炭自然发火隐患。结果表明,新构建的煤炭自燃防治技术体系在姚桥煤矿的实施,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对类似矿井煤炭自燃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中厚煤层综采面过异常区的防火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厚煤层综采面过异常区的防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大倾角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吕家坨矿工程地质概况及采煤方法选择
    2.1 吕家坨矿的地质情况及开发历史
    2.2 吕家坨矿-800水平八采区区域位置关系及概况
        2.2.1 邻区及地面情况
        2.2.2 本区域地面三个钻孔,井下三个钻孔情况。
        2.2.3 地层及标志层
        2.2.4 煤层厚度、倾角、结构、间距
        2.2.5 煤质
        2.2.6 煤层顶底板
        2.2.7 地质构造(含陷落柱、岩浆岩等)及古河床冲刷
        2.2.8 水文地质
    2.3 吕家坨矿5877Y大倾角工作面位置关系及概况
        2.3.1 煤层赋存情况
        2.3.2 煤层顶底板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
        2.3.5 无线电坑透地质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5877y大倾角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3.1 5877y大倾角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3.2 5877y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监测数据分析
    3.3 5877y大倾角工作面轨道巷、皮带巷顶板压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吕家坨矿5877y大倾角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4.1 吕家坨矿5877y大倾角工作面采煤方法及工艺选择
        4.1.1 采煤工艺
        4.1.2 采煤方法
        4.1.3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开采技术难点
    4.2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顶板控制技术
        4.2.1 正常时期顶板控制方法
        4.2.2 预防松软煤壁片帮冒顶方法
    4.3 5877y大倾角工作面负责地质条件过老巷道处置
        4.3.1 5877、5876集中运巷道加固方法
        4.3.2 老巷道内的掘进冒高区巷道加固方法
        4.3.3 老巷道内的抬棚加固方法
        4.3.4 加固支护技术要求
        4.3.5 5877y大倾角工作面过5877集中皮带巷技术方案
        4.3.6 5877y大倾角工作面过5876集中皮带巷技术方案
        4.3.7 5877y工作面过5876工作面泄水石门技术方案
        4.3.8 5877y大倾角工作面过其它7煤层巷道方案
        4.3.9 5877y大倾角工作面通过皮带巷拐点旋转回采技术方案
    4.4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回采发生煤壁片帮冒顶处理方法
        4.4.1 -800八采区域7煤层顶板冒顶特点
        4.4.2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处理片帮冒顶的原则
        4.4.3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处理片帮冒顶的顺序
        4.4.4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处理煤壁片帮及冒顶事故的技术要求
        4.4.5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做超前支护安全要求
    4.5 大倾角工作面“三机”防滑、防倒及防工作面飞石
        4.5.1 大倾角工作面输送机下滑原因分析
        4.5.2 5877y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溜子的防倒防滑措施
        4.5.3 5877y大倾角工作面防煤、矸块滚落伤人
        4.5.4 5877y大倾角工作面与外切眼对接方案
        4.5.5 5877y大倾角工作面渐减液压支架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5877y工作面回采完毕分析
    5.1 5877y大倾角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5.2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回采期间成本投入
    5.3 5877y大倾角工作面回采期间综合效益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厚煤层遗弃资源综放复采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厚煤层遗煤复采地质条件与老空区结构特征
    2.1 地质特征与生产技术条件
    2.2 复采综放面采前老空区结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复采综放工作面顶板活动特征与围岩变形规律
    3.1 复采综放面顶板活动特征
    3.2 复采综放面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复采综放工作面顶板控制机理
    4.1 复采综放面顶板结构破断失稳特征
    4.2 复采综放面顶板控制技术体系
    4.3 空区充填顶板控制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复采综放工作面巷道围岩控制机理
    5.1 复采综放面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5.2 复采综放面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控制机理
    5.3 复采综放面巷道围岩稳定控制原则
    5.4 “锚网索-棚式-顶板充填”分区控制技术
    5.5 本章小结
6 高砂高泡水泥基材料空区充填顶板控制工程实践
    6.1 水泥基充填材料基本性能简介
    6.2 水泥基材料空区充填顶板控制试验
    6.3 顶板控制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复杂厚煤层大采高开采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对于厚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对于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采高工作面采场围岩的力学结构
    2.1 论文研究的工程背景
        2.1.1 矿井基本概况
        2.1.2 工作面基本情况
        2.1.3 工作面的三维立体模型
        2.1.4 工作面的地质构造分析
    2.2 大采高工作面的上覆岩层结构
        2.2.1 水平开采工作面老顶的“砌体梁”结构
        2.2.2 仰采工作面老顶“砌体梁”结构的稳定判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倾角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关系
    3.1 大采高液压支架合理工作阻力分析
        3.1.1 液压支架架型分析
        3.1.2 支架主要技术参数分析
        3.1.3 支架动力源分析
    3.2 大倾角工作面支架受力特征分析
    3.3 大采高液压支架的重心位置分析
    3.4 大倾角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3.4.1 模型的建立
        3.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采高工作面过向斜构造技术
    4.1 大采高工作面俯采技术
        4.1.1 液压支架的受力分析
        4.1.2 液压支架的重心位置
    4.2 大采高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
        4.2.1 辅助巷道注浆加固技术
        4.2.2 工作面开采轨迹调整技术
        4.2.3 端面破碎直接顶加固技术
    4.3 过向斜构造的开采工艺优化
        4.3.1 采煤机截割机构优化
        4.3.2 工作面主运输系统优化
        4.3.3 工作面支护系统优化
        4.3.4 关键技术总结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采高工作面过向斜构造的矿压显现规律
    5.1 过向斜构造的数值模拟研究
        5.1.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确定
        5.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 过向斜构造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5.2.1 相似模拟实验模型设计
        5.2.2 相似模拟实验过程分析
        5.2.3 模拟实验小结
    5.3 过向斜构造的矿山压力现场实测研究
        5.3.1 测站布置
        5.3.2 液压支架工况观测结果分析
        5.3.3 工作面来压步距观测结果分析
        5.3.4 巷道围岩变形量观测结果分析
        5.3.5 现场观测小结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大采高工作面仰采的围岩控制技术
    6.1 煤岩力学性质分析
        6.1.1 实验设备
        6.1.2 实验原理
        6.1.3 实验数据分析
        6.1.4 实验结论
    6.2 工作面煤壁片帮分析
        6.2.1 煤壁(片帮)破坏的形式分析
        6.2.2 煤壁片帮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仰采工作面煤壁片帮的数值模拟
        6.3.1 大采高仰采面煤壁片帮计算模型的建立
        6.3.2 进行数值模拟及其对结果的分析
        6.3.3 数值模拟分析小结
    6.4 工作面煤壁注浆工艺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4)汾西新柳煤矿小煤窑破坏区复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复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控制技术
        1.2.2 复采工作面构造异常及老空积水区精细勘探技术
        1.2.3 小煤矿破坏区复采有害气体控制技术
        1.2.4 小煤矿破坏区复采煤炭自燃防治技术
        1.2.5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应力分布规律
        1.2.6 复采工作面采煤工艺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作面及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1.3.2 工作面布置及开采方式
        1.3.3 工作面传统复采技术
        1.3.4 工作面通风及有害气体控制技术
        1.3.5 煤层防自燃技术研究
        1.3.6 采空区处理措施
    1.4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汾西老窑破坏区概况及煤岩体细观实验
    2.1 矿区概况
    2.2 汾西矿区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2.2.1 地应力测点布置及结果
        2.2.2 汾西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2.3 新柳矿概况
        2.3.1 位置和交通
        2.3.2 矿井地质和生产现状
    2.4 新柳矿煤岩体力学参数测试
        2.4.1 煤岩采样与试验准备
        2.4.2 煤岩力学参数测试结果
    2.5 新柳矿岩石矿物成分测试
        2.5.1 X 射线衍射分析
        2.5.2 实验设备
        2.5.3 实验条件
        2.5.4 实验步骤
        2.5.5 实验结果分析
    2.6 SEM(扫描电镜)微观结构分析
        2.6.1 实验仪器
        2.6.2 实验结果
    2.7 本章小结
3 汾西新柳煤矿工作面老窑积水探测
    3.1 新柳煤矿交子里盘曲 0902 工作面概况
        3.1.1 煤层和围岩特征
        3.1.2 地质构造
        3.1.3 周围采掘情况
        3.1.4 水文地质条件
        3.1.5 重要地质情况及提示
    3.2 交子里盘曲 1105 工作面概况
        3.2.1 地面及井下位置
        3.2.2 煤层和围岩特征
        3.2.3 地质构造
        3.2.4 水文地质条件
        3.2.5 顺槽巷道布置
        3.2.6 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3.3 瞬变电磁法探测设备
        3.3.1 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
        3.3.2 探测仪器简介
    3.4 交子里盘曲 0902 工作面探测结果及分析
        3.4.1 测站布置
        3.4.2 探测结果
    3.5 交子里盘曲 1105 工作面测试结果及分析
        3.5.1 测站布置
        3.5.2 探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矿山压力及采动影响对空巷稳定分析
    4.1 矿山压力对空巷稳定性分析
    4.2 采动影响对空巷的稳定性分析
    4.3 力学模型建立、分析及合理支护阻力计算
        4.3.1 空巷上方基本顶稳定性分析
        4.3.2 空巷上方直接顶稳定性分析
        4.3.3 空巷合理支护阻力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工作面过小煤矿破坏区物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5.1 相似模拟基本原理
        5.1.1 相似定律
        5.1.2 相似单值条件和判据
        5.1.3 几何相似
        5.1.4 物理相似
        5.1.5 初始状态相似
        5.1.6 边界条件相似
    5.2 模拟原型及试验方案
        5.2.1 工作面概况
        5.2.2 围岩特征
        5.2.3 相似模型的设计
        5.2.4 相似模型铺设
        5.2.5 应力测定方法
        5.2.6 变形测定方法
    5.3 小煤窑开采相似模拟结果分析
        5.3.1 岩层运移特征分析
        5.3.2 应力场分析
    5.4 工作面过空巷相似模拟结果分析
        5.4.1 岩层运移特征分析
        5.4.2 应力场分析
    5.5 工作面过空巷数值分析
        5.5.1 力学模型的建立
        5.5.2 周期来压时和工作面过空巷过程中矿压分布特征
        5.5.3 过空巷工作面前方煤柱应力分析
        5.5.4 过空巷工作面前方顶板位移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新柳小煤矿破坏区工作面过空巷数值分析
    6.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6.1.1 有限差分方法
        6.1.2 显式有限差分算法——时间递步法
        6.1.3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6.2 工作面概况
        6.2.1 煤层及赋存
        6.2.2 围岩特征
    6.3 实际地质模型与参数
        6.3.1 数值模型
        6.3.2 数值参数
    6.4 实际模型数值结果及分析
        6.4.1 模型的平衡
        6.4.2 空巷形成时周围应力场
        6.4.3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过空巷前周围应力场
        6.4.4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过空巷时周围应力场
    6.5 本章小结
7 新柳小煤矿破坏区工作面回采技术
    7.1 工作面划分
    7.2 巷道布置
    7.3 交子里盘曲 0902 工作面回采方法
        7.3.1 高档普通机械化采煤法
        7.3.2 爆破采煤法
        7.3.3 以掘代采法
    7.4 工作面过空巷施工措施
        7.4.1 过空巷基本措施
        7.4.2 工作流程及实施要求
        7.4.3 过空巷支护方法
        7.4.4 安全规范
    7.5 工作面过冒落带施工措施
        7.5.1 注浆法
        7.5.2 木垛法
    7.6 工作面过断层措施
    7.7 工作面处理特殊情况措施
        7.7.1 处理冒顶、片帮的措施
        7.7.2 工作面托伪顶措施
        7.7.3 工作面发生拉槽事故时的顶板管理
        7.7.4 工作面遇疙瘩顶措施
        7.7.5 其它情况下的特殊支护
        7.7.6 支护材料
    7.8 通风系统设计
        7.8.1 分阶段布局
        7.8.2 风量、风速计算
        7.8.3 通风安全监测、监控
        7.8.4 通风管理措施
        7.8.5 均压通风系统安全措施
    7.9 采空区有毒有害气体涌出控制设计
        7.9.1 封堵设计
        7.9.2 均压通风系统设计
    7.10 防煤层自燃设计
        7.10.1 灌浆设计
        7.10.2 注氮设计
    7.11 防火及煤层自燃安全措施
    7.12 防尘安全措施
    7.1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6)薄煤层自动化长壁综采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薄煤层长壁综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优选
    2.1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优选决策模型
    2.2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优选决策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
    3.1 引言
    3.2 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原理
    3.3 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软件
    3.4 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工程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聚类分析与评价
    4.1 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的系统调研与分类
    4.2 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评价模型设计
    4.3 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艺关键技术
    5.1 薄煤层自动化开采关键技术体系概述
    5.2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截割技术
    5.3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定位定姿技术
    5.4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大倾角“三软”厚煤层旋转段综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倾角煤层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三软厚煤层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旋转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俯斜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路线
2 采场围岩地质力学评估与开采技术难点分析
    2.1 工作面地质特征
        2.1.1 开采区域概况
        2.1.2 地质构造情况
        2.1.3 水文地质情况
    2.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分析
        2.2.1 取芯概况
        2.2.2 实验结果
    2.3 12124工作面坑透实验分析
    2.4 12124工作面三机配套设备
    2.5 小结
3 大倾角“三软”条件下上煤层开采对下覆煤层的影响
    3.1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3.1.1 模拟软件的介绍
        3.1.2 数值模拟模型设计
    3.2 上煤层开采后采场围岩力学特征分析
        3.2.1 12125工作面回采平衡后采场围岩应力与变形特征
        3.2.2 12125工作面开挖平衡后采场围岩位移场特征分析
    3.3 旋采段矿压特征的数值模拟试验分析
        3.3.1 12124工作面回采至旋采拐点过程中采场垂直应力分布云图
        3.3.2 12124工作面旋采过程中的三维应力场特征图
        3.3.3 12124工作面旋转综采煤层内垂直位移分布规律
    3.4 小结
4 旋采段综采工艺分析
    4.1 旋转综采设计分析
        4.1.1 旋转中心的确定
        4.1.2 调斜方案的确定
        4.1.3 方案的选择
        4.1.4. 方案的比较及选择
    4.2 旋采段操作流程
        4.2.1 旋采前准备
        4.2.2 旋采期间
        4.2.3 旋采后
        4.2.4 工作面设备管理
    4.3 小结
5 工作面矿压特征及控制措施
    5.1 开采控制技术措施
    5.2 矿压显现监测及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复杂地质条件矿井合理集中生产、高产高效设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国外矿井设计现状
        1.2.1 开拓系统
        1.2.2 高产高效装备
    1.3 我国矿井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开拓开采系统
        1.3.2 生产及辅助生产系统
        1.3.3 采煤方法和装备
    1.4 淮南矿区概况及地质特点
        1.4.1 矿区概况
        1.4.2 淮南矿区地质特点
    1.5 淮南矿区矿井设计沿革
    1.6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2 潘谢矿区特点
    2.1 井田面积大
    2.2 煤层埋藏深
    2.3 可采煤层数多
    2.4 储量丰富
    2.5 地质构造
    2.6 瓦斯
    2.7 地温
    2.8 煤尘与煤层自燃倾向性
    2.9 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特征
3 矿井合理集中生产、高产高效开拓开采综合技术研究
    3.1 开拓部署
        3.1.1 采用分区开拓,分区通风
        3.1.2 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井筒位置
        3.1.3 合理集中生产、减少工程量、缩短工期和投资
        3.1.4 首采区选择
    3.2 采煤方法及装备
    3.3 瓦斯治理
        3.3.1 顺层孔抽放
        3.3.2 顶板走向孔抽放
        3.3.3 顶板高位巷道抽放
        3.3.4 底板穿层孔抽放
        3.3.5 开采解放层
4 张集矿井设计实践
    4.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4.1.1 井田概况
        4.1.2 地质特征
    4.2 井田开拓
        4.2.1 井田境界
        4.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2.3 井田开拓
    4.3 采区布置及装备
        4.3.1 采煤方法
        4.3.2 采区布置
        4.3.3 巷道掘进
    4.4 矿井通风
        4.4.1 概况
        4.4.2 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
        4.4.3 风量及负压
        4.4.4 通风设施
5 主要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成果应用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双突特厚煤层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双突特厚煤层开采课题的提出
        1.1.2 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双突特厚煤层开采课题所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方法发展
        1.2.2 国内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方法发展
        1.2.3 放顶煤技术在靖远矿区的应用及魏家地煤矿综放技术的发展应用
        1.2.4 地质构造带双突特厚煤层开采中的解突问题研究
    1.3 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节
2 东102区段开采地质条件
    2.1 西一采区分层开采地质揭露描述
        2.1.1 与东102区段相邻的101、西102区段分层开采地质揭露描述
    2.2 东102区段开采地质条件
        2.2.1 获取地质资料的技术途径
        2.2.2 东102区段开采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开采方案与回采工艺的选择
    3.1 开采方案的设计及选择
        3.1.1 采煤工艺方案
        3.1.2 巷道布量方案
        3.1.3 与西102工作面的衔接方案
        3.1.4 方案选择
        3.1.5 巷道布置形式
    3.2 工作面参数及地质构造
        3.2.1 102综放工作面位置及主要参数
        3.2.2 102工作面地质构造
    3.3 工作面支架及设备选型
    3.4 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
        3.4.1 回采率设计
        3.4.2 放煤步距的确定
        3.4.3 102东综放工作面生产能力设计
        3.4.4 回采工艺设计
        3.4.5 两道超前支护及端头支护设计
    3.5 工作面特殊条件下的回采工艺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
        3.5.1 工作面推采中联巷的技术措施
        3.5.2 工作面跨上山摆采方案设计及工艺技术措施
        3.5.3 工作面在断层构造带内回采的工艺技术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瓦斯防治技术
    4.1 工作面基本情况
        4.1.1 工作面概况
        4.1.2 地质构造
    4.2 构造带内原始煤层开采前防突技术措施
        4.2.1 预抽煤层瓦斯
        4.2.2 煤层注水
        4.2.3 突出危险性评价
    4.3 构造带内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瓦斯防治技术
        4.3.1 工作面瓦斯涌出特点
        4.3.2 瓦斯防治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地质构造影响带内综放开采实践过程及结果
    5.1 瓦斯抽放过程及解突效果、回采期间的瓦斯防治效果
        5.1.1 东102区段瓦斯抽放过程、抽放量统计、实际解突效果
        5.1.2 东102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防治效果
    5.2 构造带内综放工艺开采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效果
        5.2.1 工作面跨上山回采完成过程及摆采完成过程
        5.2.2 工作面推采石包效果及4~#异常带内的回采过程与效果
        5.2.3 跨上山及构造带内工作面推进度及产量
        5.2.4 跨上山开采的矿压观测目的及结果
    5.3 F_(1-2)断层构造影响带内的工作面回采地质条件的观测成果
    5.4 对断层组构造影响带内综放回采的几点认识及总结
    5.5 本章小节
6 经济分析
    6.1 经济效益
    6.2 社会效益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问题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姚桥煤矿多水平大采深复杂条件下煤炭自燃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煤自燃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姚桥煤矿煤炭自燃特点及防治技术局限性分析
    2.1 姚桥煤矿概述及防灭火体系分析
    2.2 姚桥矿大采深多水平开采煤炭自燃分析
    2.3 姚桥矿煤层自燃危险性分析
    2.4 姚桥矿目前防灭火技术措施防治局限及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姚桥矿煤自燃防灭火技术体系的构建
    3.1 矿井防灭火综合管理模式
    3.2 掘进施工复杂条件防火针对性措施
    3.3 采煤生产关键区域防火综合措施
    3.4 封闭采空区防灭火措施
    3.5 本章小结
4 煤自燃防治技术体系在7013工作面的应用及分析
    4.1 7013工作面概况
    4.2 7013工作面大倾角复杂条件下回采技术管理
    4.3 7013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划分
    4.4 7013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煤炭自燃防治
    4.5 7013工作面收面及拆除期间的煤自燃防治
    4.6 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中厚煤层综采面过异常区的防火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倾角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研究[D]. 曹敬松.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厚煤层遗弃资源综放复采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D]. 蔡为益.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9)
  • [3]复杂厚煤层大采高开采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杨印朝.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5)
  • [4]汾西新柳煤矿小煤窑破坏区复采技术研究[D]. 邓保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5]中厚煤层综采面过异常区的防火技术[J]. 张瑞,章根发. 煤矿开采, 2002(S2)
  • [6]薄煤层自动化长壁综采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王沉.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7]大倾角“三软”厚煤层旋转段综采工艺研究[D]. 郭旭东.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8]复杂地质条件矿井合理集中生产、高产高效设计实践[D]. 闫红新. 安徽理工大学, 2006(10)
  • [9]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双突特厚煤层开采技术研究[D]. 何乐民. 西安科技大学, 2006(02)
  • [10]姚桥煤矿多水平大采深复杂条件下煤炭自燃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 祝令锦.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中厚煤层异常区综采工作面防火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