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集团在东南亚的家族管理及其发展变迁

中国企业集团在东南亚的家族管理及其发展变迁

一、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经营及其发展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敖梦玲[1](2015)在《20世纪菲华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变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海外华侨华人研究中,女性研究较为薄弱,迄今为止,有关菲律宾华侨华人女性的研究还非常少,笔者希望就此课题展开尝试。根据2013及2014年两次暑期赴菲调研所获文献及访谈资料,本文分三个时期对菲华女性家庭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进行了梳理。一、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20世纪前,赴菲女性人数极少。1898年美国统治开始后,将排华法案引入菲律宾,此间仅有少数女性能以家眷身份入境,其活动主要局限在家庭。30年代后国内动荡的局势促使成规模的女性以难民身份赴菲,这既壮大了菲华女性的力量,也减少了以往由于性别比率悬殊而造成的族际通婚现象,中国式家庭成为主流。同时,在抗战背景下,部分女性走出家门参与到支援祖国抗战的社会活动中,推动了菲华女性角色的社会化。二、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1975年中菲建交:战后,受中菲关系变化及菲律宾经济民族化即“菲化”政策影响,菲华社会开始了当地化发展。在当地化过程中,华人传统观念受到菲律宾主流社会思想的影响,由保守走向开明;与此同时,菲化压力下华侨经济转型开始多元化发展,并重获生机。在这一时期,华社观念的改变及经济的成长为女性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条件与空间,菲华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教育和入职的机会,促使其家庭和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但作为一个过渡时期,这期间菲华社会仍保留着较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受传统观念影响,女性的关注焦点及活动空间仍以家庭为主,职业女性仍属少数。三、1975年中菲建交至世纪之交:1975年中菲建交,华侨成批大量入籍,菲华社会由“华侨社会”过渡为“华人社会”,民族融合也进一步推进。在这一时期,社会进步赋予华人女性更多受教育和入职的机会,女性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职业女性逐渐普遍化。此外,伴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菲律宾文化的影响,菲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在婚姻自主、财产继承和家庭决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受此影响,有更多华人女性走出“家庭”,不仅在菲华社会活动中发挥才能,还开始在菲律宾主流政治中崭露头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菲华女性进行了自我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重新修正和定位。总的来说,20世纪以来菲华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其现代女性角色的构建过程可简单归结为:萌发期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建构期家庭与事业间徘徊两难的女性、发展期力求家庭和事业同兼顾的现代女性。

薛明明[2](2009)在《泉州家族企业上市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经济社会,家族企业已发展为主要的企业形式之一。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族企业也已经迅速崛起。随着大量的家族企业上市,国内的家族企业掀起了一股上市的热潮。在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泉州地区,家族企业刮起了一股上市之风,在深交所打造了“泉州板块”。近些年来,上市家族企业迅速成长,无论是从数量、规模、盈利能力、增值潜力、覆盖行业和单个企业的资产控制能力方面看,还是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角度来看,上市家族企业都成为泉州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研究泉州家族企业上市,有利于泉州市家族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促进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运用。同时能更好的为泉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本文基于泉州宏观的经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就泉州家族企业的发展现况和泉州家族企业在面临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泉州家族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重要路径-上市。接着引用国内外家族企业上市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从中借鉴家族企业上市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对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利弊分析,引出泉州家族企业是否要上市,上市模式的选择,上市前的准备以及上市后泉州家族企业发展战略途径选择等等问题。最后,得出泉州家族企业上市要经过理性的分析,综合考虑该泉州家族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性质、企业的规模、组织形式等因素,最终确定是否要上市。本文的特色与创新:①以全新的视角研究家族企业相对发达而上市实践相对薄弱的泉州市家族企业上市的管理实践问题,提出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可供泉州家族企业上市实践借鉴参考。②本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借鉴与学习创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统的探析了家族企业上市的相关理论和借鉴国外该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对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以泉州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研究其上市与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③本文重点从泉州家族企业选择上市模式应考虑所处行业、内部要素、面向的客户市场和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等因素来进行分析。且本文系统地探析泉州家族企业针对不同上市模式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

胡晓玲[3](2008)在《东南亚华人华侨经济网络的形成、发展与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约2100多万,占全球华人华侨总数的73%以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两国分布有华人华侨各约600多万,居世界各国华人人数之首;泰国约有华人华侨300多万;新加坡约有华人200多万;菲律宾、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文莱总共约有华人华侨300多万。中国人移居东南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西方殖民者主导全球贸易之前,海外华商就主导了区域性的东亚贸易圈。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并且因市场、商品、活动地域、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商务联系网络,促进了华人分布区域之间及该区域与祖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华商以中国本土和海外移民构成的东亚太华人社会为纽带,以中国商品、中国帆船和中国市场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国市场为中心,遍及北起日本、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台湾,南括东南亚地区的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这一商贸网络以后虽历经明清封建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打击,仍顽强存活,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自宋元时期至19世纪初主导了东亚海上贸易。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不仅缘于经济利益的寻租,而且扎根于血缘、地缘、业缘的牢靠关系的基础上。在东南亚民族经济发展进程中,东南亚各国对华人华侨经济实行打压政策的背景,迫使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经济网络开始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华人华侨资本相继退居幕后,以与土着民合作经营、让土着民站在前台的方式生存并寻求与所在国经济共进共荣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在强制同化政策的打击下,华人网络虽然受到冲击,但这一关系网络体系仍然得以保持,并成为商务、投资活动等微观经营领域的润滑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东南亚各国纷纷走上出口导向工业化之路。开放性的发展理念使东南亚各国政府重新评价华人资本。而随着华侨大量加入所在国国籍,转化为华人社会,华侨经济也转化为其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人民对华人的忠诚度及经济实力的疑虑大为缓解。为了获取华人华侨资本的支持,东南亚国家采取了鼓励和扶持的政策。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使华人更有了用武之地。东南亚华人亲缘和地缘网络在经济生活中转化为经济上的网络联系,形成国际化经营潮流,从而在华人聚居最多、华人经济发展规模最大的东南亚地区形成了新型的现代华商网络。随着东南亚、港台华商对大陆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华人资本利用本地区与中国大陆各自的比较优势,适时、有效地进军中国大陆市场,成为中国大陆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西太平洋的华商网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重构。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东南亚华人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金融危机后,华人企业为了解决遭到重创、资产严重缩水和面临着生存危机的问题,开始新的调整,以增强其生存和发展能力。而全球化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给这一调整提供了机遇。华人企业纷纷加快对华投资步伐。华人经济网络也开始走向全球化,以东南亚-中国大陆为核心,一个世界华商经济网络和世界华人企业联盟正在酝酿之中。同时,东南亚华人经济也通过社会化进程尽量融入当地社会,对家族纽带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使华人网络顺应现代化潮流。

张丹[4](2007)在《基于轨迹交叉的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家族企业是商品生产中出现最早的一种企业形式,它的数量最多、内部结构和关系最为复杂、规模差异也最为显着。美国福特、杜邦等大型跨国公司都是从家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在全世界的企业中,由家族所有或经营的企业最保守的估计在65-80%之间。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家族企业大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的古典式家族企业组织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家族企业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和演进,则是一个急待研究的课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家族企业轨迹交叉-社会化演进模型,来探讨家族企业的演进趋势及其动力,使人们加深对家族企业组织形式本身及其与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变迁关系的认识,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进程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的事实出发,阐述目前家族企业研究的特殊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根据文献归纳的结果,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所聚焦的问题及其现实意义。2、概括了当前关于家族企业的几种主要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关于家族企业的界定,然后总结了家族企业的特点、类型、及效率,并分析了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最后分析了我国转型期家族企业的发展演进。3、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家族企业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及演进特点,从而获得启示。4、明确提出了家族企业社会化的概念,以及“轨迹交叉”一词的由来:分别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揭示家族企业演进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化趋势及其内在规律,通过构建家族企业轨迹交叉-社会化演进模型,论证了人力资本轨迹交叉、物质资本轨迹交叉、管理模式轨迹交叉和企业文化轨迹交叉是推动家族企业社会化进程的源动力。5、推导出人力资本社会化指数、物质资本社会化指数、管理模式社会化指数和家族企业社会化综合指数测算公式,并进行实证检测,从而为家族企业的社会化水平定量测定提供依据。并分析了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创造性的将家族企业的社会化演进过程称为“轨迹交叉”,并构建了“轨迹交叉-社会化演进模型”;分别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揭示家族企业演进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化趋势及其内在规律,指出人力资本轨迹交叉、物质资本轨迹交叉、管理模式轨迹交叉和企业文化轨迹交叉是推动家族企业社会化进程的源动力,家族企业的永续发展只有在不断的轨迹交叉中才能够实现。2、构建人力资本轨迹交叉与控制权转移互动模型,通过对各个时期人力资本轨迹交叉与控制权的转移以及企业的成长速度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得出人力资本的轨迹交叉是家族企业成长的关键。3、构建管理模式轨迹交叉模型,指出家族企业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就是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化的四级阶梯,家族企业每一级阶梯的跨越,必然是两种轨迹的交叉融合;原有轨迹的突破,新轨迹的形成过程,也是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过程。4、构建轨迹交叉三维模型,指出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是不断随人力资本轨迹交叉和物质资本轨迹交叉的变化而发展演化的过程。人力资本轨迹交叉和物质资本轨迹交叉的不断变化是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演进的源动力,最终推动家族企业向社会化的方向演进。5、推导出人力资本社会化指数、物质资本社会化指数、管理模式社会化指数和家族企业社会化综合指数测算公式,并进行实证检测,从而为家族企业的社会化水平定量测定提供依据。

赵亮[5](2007)在《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跨文化管理是国际商务活动的产物。跨国企业作为国际商务活动的载体,迫切需要能适应不同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才。同时,跨国企业成与败的经验教训,促使人们更加重视跨文化管理并探索完善而科学的跨文化管理系统。本文以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理论依据,详细分析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民族文化特点与企业文化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跨文化理论中的文化冲突解决方案和部分东南亚大型华人企业集团的案例研究,为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提出建议。文章最后一部分,主要分析中国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通过前文对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研究,从中总结中国跨国企业的可借鉴之处,最后为中国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提出建议。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难以在欧美地区站稳脚跟。亚洲地区汇集了他们所熟悉的商业和民俗文化,广泛而复杂的关系网络为他们提供了非正式的渠道以获得各种优惠政策和商业便利,因此,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大多分布于亚洲地区。然而,他们却难以在欧美地区站稳脚跟并创建知名品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东南亚华人企业家欠缺国际化经营理念和跨文化管理技能,不能适应与东方文化迥异的西方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不能很好地解决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不利于跨国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跨国企业的做大做强。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识别东西文化差异,从而探索适合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自身特点的跨文化管理。由于东南亚地区与中国拥有共同的儒家文化渊源,东南亚华人企业家与中国企业家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上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反映在企业管理中便体现为相似的价值观念和管理风格,因此,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经验和学术研究对于中国跨国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随着东盟与中国经济关系的日益加深,双方的投资与跨国合作将逐渐增多,增强对彼此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利于双方化解文化冲突、实现良好合作。

王冬梅[6](2007)在《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与家族制经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东南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迅速崛起,其经营方式以家族制经营为核心。家族制经营有自身的优点和缺陷,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家族制经营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在传统的家族制经营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验,正在寻找一条适合家族企业本身发展的道路。

李学生[7](2006)在《家族企业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家族企业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低效率的、即将被现代企业制度所代替的企业组织形式。但现实展现给我们的却是: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发展并对各国经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家族企业的重新思考。家族企业并非一种完美的企业组织形态,与其它的企业组织形态相比,家族企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家族企业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度的适应性。 在企业组织形态的历史演进中,家族企业是最早出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发展变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结合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在美国、欧洲、东亚及中国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家族企业依然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超越时空、普遍存在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家族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经济世界中,家族企业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了很多企业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制度的选择。 我们首先从家族企业内部寻找其表现出的高度适应性的答案。在产权方面,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责权利的高度统一也有利于决策;治理方面,家族企业的家长式领导、关系式治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理成本;组织方面,家族企业是一个由“血缘关系”与“亲情”联结的组织、是一个由共同利益维系的组织、是一个由一致的文化协调的组织,利他主义及特殊主义的信任,使家族企业有一种天然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自我实施的约束激励机制,产生了强大的企业生命力。 跳出家族企业,通过横向的、跨地区的比较,我们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历史传统、家庭伦理规范、社会法律制度等差异及其相应的积累程度,对各地家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族企业表现出了重要的地域差异。家族企业的这种对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的适应特性,赋予了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下的家族企业顽强的生命力。 全面地认识家族企业,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它在产权、治理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及面临的挑战,并不断探索如何使家族企业在变革中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有意义。

常盛[8](2007)在《基于要素分析的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这些研究多是利用经济学的工具,侧重于对公司治理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公司治理及治理结构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本文利用系统科学工具,尝试性地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的概念,并在这个框架体系内系统地探讨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框架、机理、特性及稳定性等相关问题。本文将公司治理结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内外公司治理实践把握的基础上,以治理要素为切入点,基于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系统科学理论,采用理论演绎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通过指出和分析主流公司治理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基于系统要素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研究的新视角。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言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理论创新点。第二章,对前人的公司治理实践和相关理论成果进行回顾,指出了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便建立本文立论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做铺垫。第三章,本章概述了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得出公司的要素构成,并对公司治理结构系统加以定义,提出治理要素的概念。第四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对治理要素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阐述,为第六章的实证分析提出一系列可供检验的理论假设。第五章,从治理逻辑、治理模式、治理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结构系统的运行机理。本章在对委托代理理论“单边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平等参与”观点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将治理的系统逻辑归纳为:地位确定、关系构建和互动反馈。接着,提出了基于系统科学的公司治理的“互动治理模式”。最后,揭示了公司治理的一般原则,即权变原则。第六章,本章首先对治理要素实证分析,其后,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因子分析框架。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稳定性因子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归纳而言,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系统是由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环境以及治理目的这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也是影响公司治理的因素,即“治理要素”。在治理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公司治理结构系统框架。2、在公司治理结构系统框架基础上,利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治理结构系统的运行机理。本文认为,治理结构系统的运行机理依存于治理结构系统,将治理结构系统与特定目标联接起来,体现了治理结构系统与特定目标的因果性关联流程和治理要素在治理结构系统中运行的逻辑、模式和原则等。治理结构机理就是治理模式、治理原则以及联接两者的治理逻辑共同构成的一个框架体系。3、提出了不同于单边治理和共同治理的互动治理模式。传统理论的治理模式无论“股东至上”还是“平等参与”都不能准确反映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系统中的状态和地位,为此,我们提出“治理地位”这个概念反映这一状态。利益相关者治理地位的差异,是公司治理结构系统造成互动的根本原因。因此,互动治理模式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的根本模式。4、初步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因子分析框架。本文将公司治理结构视作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对其耗散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三方面因子影响治理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分别是开放性相关因子、非线性调节相关因子、远离平衡态相关因子。以此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因子分析框架。

朱金瑞[9](2005)在《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伦理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指导和理论资源。本文力图通过经济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的特点及模式进行审视,以期给中国企业提供伦理建设的经验教训。 全文共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伦理演进的历程、特点、原因及不足的研究。包括,计划经济时代是我国企业伦理的初建阶段,革命性是其主要表现;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表现在伦理意识、管理伦理等方面的自主探索;从邓小平南巡谈话到20世纪90年代末是企业伦理的培育阶段。一些企业表现了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努力追求公(国)有资本人格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身上表现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伦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在借鉴与探索中完成了向创新的飞跃。第二板块重点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伦理模式,如政治化模式、企业家权威模式、使命模式、制度伦理模式、血缘亲情模式、集体伦理模式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模式等的特点、积极作用和不足等进行分析。

吴正平[10](2005)在《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经营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安排,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随后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由于公司治理概念引入我们国家的时间尚短,国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公司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公司作为我国推进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被列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议事日程。但是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治理工作尚属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对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提出有效的措施对来完善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因此现阶段对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首先立足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分析民营上市公司的现状,指出民营上市公司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缺陷;然后从股本结构、股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独立董事规模与企业绩效、监事会结构、监事会与企业绩效、负债结构、负债结构与企业绩效等方面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股本结构的优化、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外部治理机制的健全三方面提出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关对策和政策建议。

二、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经营及其发展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经营及其发展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菲华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及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框架及创新之处
    1.4 概念界定
第2章 菲华现代女性角色的萌发( 20世纪初至1940年代中后期)
    2.1 20世纪前中菲往来与赴菲华侨女性的概况
        2.1.1 西班牙统治之前的中菲往来及早期赴菲华人
        2.1.2 西班牙统治时期的中菲往来及赴菲华侨女性
    2.2 传统的延续与变动:20世纪初至1940年代中后期菲华女性角色的变迁
        2.2.1 菲华社会的发展及对菲华女性影响
        2.2.2 菲华女性角色的变迁:传统的延续与变动
第3章 菲华现代女性角色的建构(1940年代中后期至1975年)
    3.1 战后菲华社会的在地化及对菲华女性的影响
        3.1.1 战后菲华社会的在地化
        3.1.2 对菲华女性的影响
    3.2 寻找出路:1940年代中后期至1975年菲华女性角色的变迁
        3.2.1 家庭角色的调整
        3.2.2 社会角色的崛起
第4章 菲华现代女性角色的发展(1975年中菲建交至世纪之交)
    4.1 华菲融合的推进及其对菲华女性的影响
        4.1.1 华菲融合的推进
        4.1.2 对菲华女性的影响
    4.2 困扰中成长:1975年中菲建交至世纪之交菲华女性角色的变迁
        4.2.1 家庭角色的解放
        4.2.2 社会角色的成长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泉州家族企业上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研究对象与内容框架
        1.2.1 家族企业的界定
        1.2.2 本文的内容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家族企业定义
        1.3.2 关于家族企业融资问题
        1.3.3 关于上市家族企业治理问题
        1.3.4 关于家族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及其效率问题的研究
        1.3.5 关于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方法、特点和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闽南文化和泉州家族企业
    2.1 闽南文化的特点
        2.1.1 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
        2.1.2 闽南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2.1.3 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2.1.4 闽南人较少的安土重迁观念和敢于冒险犯禁的进取精神
    2.2 泉州家族企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2.2.1 起步探索阶段(1991 至1996 年)
        2.2.2 稳步发展阶段(1997 至2000 年)
        2.2.3 快速推进阶段(2006 年以后)
    2.3 泉州家族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作用
        2.3.1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亮相国际舞台
        2.3.2 促进了泉州产业集群的发展
        2.3.3 国内外市场网络再铺开
        2.3.4 高新产业蓄势待发
第3章 泉州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上市分析
    3.1 泉州家族企业发展的障碍
        3.1.1 泉州家族企业自身的成熟程度
        3.1.2 文化障碍
        3.1.3 外部环境和制度障碍
        3.1.4 经理市场不成熟
    3.2 泉州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及路径选择问题分析
        3.2.1 泉州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
        3.2.2 泉州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分析
    3.3 泉州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上市
第4章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问题现状分析
    4.1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现状
    4.2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必然性
        4.2.1 融资机制制约着泉州家族企业的发展
        4.2.2 家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4.2.3 上市筹集资金成为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主要驱动力
        4.2.4 得益于政府管制的放松
    4.3 国内外家族企业上市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
        4.3.1 国外家族企业上市失败案例分析
        4.3.2 兰州黄河集团上市失败案例
        4.3.3 金蝶软件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
第5章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利弊分析
    5.1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积极影响分析
        5.1.1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5.1.2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对地方的积极影响
    5.2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消极影响分析
        5.2.1 上市给家族企业本身带来的风险
        5.2.2 家族企业上市的外部风险
    5.3 辨证看待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消极面
        5.3.1 一股独大及内部人控制问题
        5.3.2 家族企业上市的市场敛财、追求一夜暴富负面效应
第6章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模式选择与发展对策
    6.1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模式选择
        6.1.1 泉州家族企业选择上市方式应考虑的因素
        6.1.2 上市模式
        6.1.3 金融危机下财富指数引领境外上市新模式
    6.2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战略途径分析
        6.2.1 战略途径对泉州家族企业的重要性
        6.2.2 战略创新-家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6.2.3 实现上市战略创新战略的保证体系
    6.3 地方政府扶持与监管
        6.3.1 泉州市政府对泉州家族企业上市的扶持
        6.3.2 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力度
    6.4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准备
        6.4.1 泉州家族企业上市整体上如何准备
        6.4.2 针对四种不同上市模式泉州家族企业上市应做准备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与主要成果
致谢

(3)东南亚华人华侨经济网络的形成、发展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 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由来
    (二) 华人经济网络及其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结构 第一章 二战前东南亚华人华侨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一、西人东渐前海内外华商在东亚贸易圈的商业网络
    (一) 唐朝后期华商海上贸易的兴盛与海外华商网络的初步形成
    (二)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华商网络的曲折
二、西人东渐后东南亚华商网络的鼎盛
    (一) 西人东渐后的华商海上帝国
    (二) 西方殖民统治时期华商对南洋中介商业的垄断
三、华人经济实力的增长
四、东南亚华人经济网络的特点 第二章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华侨经济网络的调整
一、融合土着民的华人经济网络
二、华人经济网络功能的深化:企业集团化与国际化经营
    (一) 东南亚国家对华人经济政策的变化
    (二) 华人企业的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
    (三) 华人经济网络在现代企业组织和跨国营运中的渗透 第三章 东南亚华商经济网络的现代化
一、金融危机对华人经济网络的影响
二、华人经济网络面临着进一步的社会化改造
三、东南亚华人经济需要突破华人经济网络的藩篱
四、华人经济还继续面临融入当地经济的考验
五、东南亚华人经济网络的全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4)基于轨迹交叉的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总体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
2 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的发展演进
    2.1 家族企业基本范畴界定
        2.1.1 家族企业的定义
        2.1.2 家族企业的类型
        2.1.3 家族企业的本质
        2.1.4 家族企业的效率
    2.2 家族企业生命周期
        2.2.1 盖尔西克的经典模型
        2.2.2 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四阶段划分
        2.2.3 家族企业生命周期曲线
    2.3 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的发展演进
        2.3.1 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的历史沿革
        2.3.2 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的类型
        2.3.3 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的演进
3 发达国家和地区家族企业的发展演进
    3.1 发达国家家族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3.2 美国家族企业的演进特点
        3.2.1 美国家族企业演进的四个阶段
        3.2.2 美国家族企业的演进规律
    3.3 欧洲家族企业的演进特点
        3.3.1 德国家族企业的演进特点
        3.3.2 意大利家族企业的演进特点
    3.4 日本家族企业的演进特点
    3.5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演进特点
        3.5.1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特点
        3.5.2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演进趋势
4 轨迹交叉-社会化演进模型的构建
    4.1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涵义及“轨迹交叉”概念的提出
        4.1.1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动因
        4.1.2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阶段
        4.1.3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动态特性
    4.2 人力资本的轨迹交叉及其社会化演进
        4.2.1 人力资本的涵义
        4.2.2 家族企业人力资本制度的路径依赖
        4.2.3 人力资本的轨迹交叉与人力资本构成的变化
        4.2.4 人力资本的轨迹交叉与企业控制权的转移
    4.3 物质资本的轨迹交叉及其社会化演进
        4.3.1 物质资本的轨迹交叉与资本结构的变革
        4.3.2 物质资本的轨迹交叉与所有权结构的变革
    4.4 管理模式的轨迹交叉及其社会化演进
        4.4.1 轨迹交叉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4.4.2 管理模式轨迹交叉模型
        4.4.3 管理模式的轨迹交叉与两权分离
    4.5 企业文化的轨迹交叉及其社会化演进
        4.5.1 企业文化
        4.5.2 家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4.5.3 家族企业文化的轨迹交叉与家族企业文化的社会化
        4.5.4 家族企业文化轨迹交叉的特点
    4.6 二元轨迹交叉与治理结构的演进
        4.6.1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涵义
        4.6.2 轨迹交叉与治理结构的演进
        4.6.3 二元轨迹交叉的动态演化过程
    4.7 轨迹交叉-社会化演进模型的形成
5 家族企业社会化水平的测定
    5.1 家族成员关系的划分与血亲关系指数的确定
    5.2 社会化水平的测定
        5.2.1 物质资本的社会化水平测定
        5.2.2 人力资本的社会化水平测定
        5.2.3 管理模式的社会化水平测定
        5.2.4 家族企业社会化水平的综合度量
    5.3 家族企业社会化水平测定检验
    5.4 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的制约因素
        5.4.1 外部因素
        5.4.2 内部因素
    5.5 推进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的建议
        5.5.1 外部环境
        5.5.2 内部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回顾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理论综述
    2.1 跨文化管理的含义
    2.2 特定文化论
    2.3 文化差异与识别
        2.3.1 文化差异的产生
        2.3.2 文化差异的识别
    2.4 文化冲突的解决
3. 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3.1 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发展与现状
    3.2 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文化维度分析
    3.3 全球化趋势下的东南亚华人企业跨文化管理
        3.3.1 经济全球化对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挑战
        3.3.2 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4. 中国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
    4.1 中国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现状
    4.2 中国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5. 总结
附录
    附录一 东南亚主要华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
参考文献
后记

(6)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与家族制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与家族制经营的形成
二、家族制经营的利弊分析
三、家族制经营的改革和趋势以及一点看法

(7)家族企业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结构
    1.3 创新与不足
2 家族企业研究的文献回顾
    2.1 家族企业的早期研究
    2.2 家族企业的当前研究
    2.3 简要评论
3 家族企业适应性的历史考察
    3.1 家族企业适应性的界定
    3.2 家族企业的含义
    3.3 企业组织形态演进中的家族企业
    3.4 依然充满活力的家族企业:来自现代经济史的证据
4 家族企业的适应性:内部因素
    4.1 家族企业的经济特征
    4.2 家族企业的治理特征
    4.3 家族企业的组织特征
    4.4 源自家族企业的自身特征的竞争优势
5 家族企业的适应性:外部因素
    5.1 家族企业的地域差异
    5.2 家族企业地域差异的“适应性”解释
6 在变革中续写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
    6.1 家族企业面临的挑战
    6.2 家族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李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要素分析的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点
2 公司治理理论述评
    2.1 概念的界分:公司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
    2.2 公司治理理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2.2.1 古典经济学中公司治理的萌芽
        2.2.2 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2.3 70年代后公司治理的新发展
    2.3 相关理论述评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述评
3 系统科学视角的公司及公司治理结构
    3.1 一般系统论的逻辑假设:整体性、开放性和稳定性
    3.2 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的区别:系统的目的性
    3.3 基于系统科学的公司构成
        3.3.1 要素及组织要素划分
        3.3.2 基于系统逻辑的公司结构框架
    3.4 治理结构系统定义及构成
4 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的要素分析
    4.1 治理要素:公司治理的决定因素
    4.2 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的实体要素
        4.2.1 要素一:治理主体
        4.2.2 要素二:治理客体
        4.2.3 要素三:治理环境
    4.3 治理目的:基于耗散结构的系统稳定性分析
        4.3.1 前人的研究成果
        4.3.2 治理目的的两重性:稳定有序与系统利益最大化
        4.3.3 治理目的: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
5 基于要素分析的公司治理结构系统运行机理
    5.1 基本内涵
    5.2 治理地位
    5.3 治理逻辑
    5.4 治理模式
        5.4.1 从单边治理、共同治理到互动治理
        5.4.2 理念上的突破
        5.4.3 互动治理模式特性
        5.4.4 互动治理模式的基本运行流程
    5.5 治理原则
        5.5.1 权变管理理论的启示
        5.5.2 治理要素的权变
6 实证研究
    6.1 治理要素实体的实证分析
        6.1.1 研究假设
        6.1.2 研究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1.4 研究结论
    6.2 治理目的:稳定性因子实证
        6.2.1 稳定性因子的选择
        6.2.2 稳定性因子的检验和修正
7 结论及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治理要素研究问卷
附录2: 公司治理结构系统问题研究问卷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概述
    三、基本研究思路
    四、创新点、重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建(计划经济时代)
    第一节 革命性的企业伦理
        一、自觉的革命道德觉悟
        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三、有效的企业伦理建设方法
    第二节 成因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第三节 企业伦理的积极作用和时代局限性
        一、积极作用
        二、时代局限性
第二章 探索(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
    第一节 企业伦理的探索
        一、伦理意识觉醒
        二、管理伦理新探索
        三、企业广告由告知型到情感道德型转变
    第二节 动因
        一、市场竞争的推动
        二、企业考核与升级制度的激励
        三、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的催动
    第三节 转型时期企业的伦理困惑和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的伦理困惑
        二、企业道德失范
第三章 培育(南巡谈话到90年代末)
    第一节 企业道德自律
        一、对企业形象的新认识
        二、内强道德素质
    第二节 实现公有资本人格化,力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搞好国有企业的坚定信念和敬业精神
        二、探索公有资本人格化机制,力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第三节 企业伦理培育的成因及出现的问题
        一、成因
        二、问题
第四章 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
    第一节 伦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伦理融入企业经营理念
        二、日益自觉化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道德实力
    第二节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企业道德精神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道德提出的挑战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企业道德精神
    第三节 创新的原因
        一、“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二、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对企业道德批判所形成的压力
    第四节 创新中的缺陷
        一、国企改制中出现的权力性腐败
        二、员工基本权益尚待进一步落实
        三、科技产品营销与电子商务中的失信行为
第五章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模式分析
    第一节 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及特质
        一、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
        二、企业伦理模式的特质
    第二节 当代中国若干企业伦理模式分析
        一、政治化模式
        二、企业家权威模式
        三、使命模式
        四、制度伦理模式
        五、血缘亲情模式
        六、集体伦理模式
        七、跨国经营的本土化模式
结语: 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指导
    二、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四、与国际企业伦理规则相协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主要特点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与论文研究范围
        2.1.1 公司治理的一般概念
        2.1.2 民营上市公司的界定
        2.1.3 论文研究范围
    2.2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2.2.1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两权分离理论
        2.2.2 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选择——委托代理理论
        2.2.3 委托人概念的拓展——利害相关者理论
    2.3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主体和客体
        2.3.1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主体
        2.3.2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客体
    2.4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
        2.4.1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模式边界的确定
        2.4.2 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2.4.3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
第三章 上市民营企业现状分析
    3.1 民营企业上市趋势及特征
        3.1.1 民营企业上市趋势
        3.1.2 民营企业上市特征
    3.2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量
    3.3 民营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3.3.1 民营上市公司与整体上市公司绩效比较
        3.3.2 民营上市公司平均收盘价变化率
        3.3.3 民营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幅度
    3.4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现状
    3.5 民营上市公司现状分析结论
第四章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4.1 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4.1.1 股权结构分析
        4.1.2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4.2 董事会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4.2.1 董事会结构分析
        4.2.2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
        4.2.3 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
    4.3 监事会与公司治理结构
        4.3.1 监事会分析
        4.3.2 监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
    4.4 负债结构与公司治理
        4.4.1 负债结构分析
        4.4.2 负债结构与企业绩效
    4.5 实证分析结论
        4.5.1 内部法人治理机制缺陷
        4.5.2 外部治理机制缺陷
第五章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对策及政策建议
    5.1 股权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5.2 内部法人治理完善的对策及建议
    5.3 外部治理健全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经营及其发展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菲华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变迁的研究[D]. 敖梦玲. 华侨大学, 2015(12)
  • [2]泉州家族企业上市问题研究[D]. 薛明明. 华侨大学, 2009(S2)
  • [3]东南亚华人华侨经济网络的形成、发展与转型研究[D]. 胡晓玲. 中南民族大学, 2008(06)
  • [4]基于轨迹交叉的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模型研究[D]. 张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5]东南亚华人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D]. 赵亮. 厦门大学, 2007(08)
  • [6]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与家族制经营[J]. 王冬梅. 商场现代化, 2007(04)
  • [7]家族企业适应性研究[D]. 李学生. 山东大学, 2006(12)
  • [8]基于要素分析的公司治理结构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D]. 常盛. 浙江大学, 2007(05)
  • [9]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D]. 朱金瑞.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10]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吴正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中国企业集团在东南亚的家族管理及其发展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