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导航下的手术基本组织(英文)

图像导航下的手术基本组织(英文)

一、影像导航下的外科手术的基本组织(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汪成伟[1](2021)在《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是由神经管闭合期外胚层细胞异常移行所导致。颅内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第四脑室、鞍区。起源于中颅底硬膜外并延伸至翼腭窝、颞下窝、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较为罕见。由于其发病率非常低,相关文献报道大多数都是个案报道,人们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术前误诊率高。手术全切是治疗表皮样囊肿的首选方法。然而,由于位于中颅底硬膜外的表皮样囊肿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显露困难,还没有标准的手术入路可供选择。此外,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常为颅底内外沟通肿瘤,其手术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单一学科手术尤为困难。本研究报道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病例,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外科治疗策略。方法报道2015-2020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病例,筛选近1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符合入组条件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病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个体化的外科治疗策略。结果我们将文献检索得到的23例患者与本院收集的8例纳入一组,共31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11-71岁,平均42.5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13例;视力下降5例;第Ⅲ,Ⅳ,Ⅵ颅神经功能障碍9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14例;第Ⅶ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第Ⅷ颅神经功能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1例;脑脊液漏1例;口腔肿块伴疼痛1例。31例患者中行CT检查者13例:低密度有11例,等密度1例,高密度2例;增强CT3例,其中轻度强化2例,不强化1例;表现为骨质受压破坏7例;CTA检查1例,未见肿瘤内有血管分布。31例患者中行MRI检查者27例:T1序列25例,其中低信号16例,混杂信号7例,高信号2例;T2序列24例,其中低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高信号20例;DWI序列15例,均呈高信号;增强MRI20例,其中部分或边缘强化12例,不强化8例;磁共振波谱1例,显示乳酸峰增高;Flair序列1例,呈混杂信号。31例患者中,开颅手术25例,其中中颅窝硬膜外入路22例;内镜手术6例,包括经鼻入路和经唇下-上颌窦入路。31例肿瘤种,全切除的有19例,次全切除的10例。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均证实为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前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6例,未得到改善2例。31例患者中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有23例,出现并发症的3例。除了信息缺失的5例外,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0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随访患者生活质量良好,KPS评分70100分,平均80分。有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了肿瘤复发,其中3例通过手术切除。结论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是一组罕见的颅底沟通性肿瘤,常表现为头痛和颅神经麻痹症状。CT表现为鞍旁硬膜外边界清楚、以低密度为主的占位性病变,不强化,可累及颞下窝、翼腭窝等颅外结构,局部颅底骨质常呈压迫性改变;磁共振DWI序列为特征性高信号。临床症状明显者首选手术治疗,根据囊肿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颅内为主的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可通过中颅窝硬膜外入路切除;以颅外为主、靠近颅底中线区的囊肿使用内镜经鼻-翼突入路;以颅外为主、向侧颅底和翼腭窝生长的表皮样囊肿选择内镜经上颌窦入路。应在保护神经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切除囊肿及包膜,减少复发的可能性。表皮样囊肿属良性肿瘤,全切后复发率低;次全切除者容易复发,复发后仍可考虑手术治疗。

全亚宁,商晓杰,孟璇,高榆秀[2](2020)在《实时超声造影和融合影像导航下微波消融与手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实时超声造影和融合影像导航技术下微波消融与手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1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实时超声造影和融合影像导航下微波消融治疗,给予对照组实施外科手术切除治疗。采用酶速率法测定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结果在术后3个月,观察组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3. 8%,对照组完全切除率达100. 0%(P>0. 05);两组血清AFP、AFU和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观察组肺部感染、胆漏、皮肤切口感染、腹腔或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 2%,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5. 3%(P<0. 05);随访3~36个月(中位随访18个月),观察组累积生存率为73. 2%(52/71),对照组为71. 8%(51/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0. 086,P=0. 763)。结论在实时超声造影联合融合影像导航技术支持下行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患者,疗效与手术切除相当,但并发症更少,值得临床积极开展和验证。

张俊杰[3](2020)在《电磁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电磁导航系统辅助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的相关数据总结分析,探究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中电磁导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18.06-2019.06开展的63例鼻窦手术,包括全组鼻窦炎、多组鼻窦炎(病变涉及额窦、筛窦或蝶窦中两组及以上者)及复发性鼻窦炎。根据手术方式,即联合使用电磁导航技术和单纯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分为两组:导航组(29例)和非导航组(34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鼻腔舒适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差异。结果1.导航组手术时间59.76±14.10min,出血量49.41±19.40ml,非导航组手术时间68.62±16.21min,出血量61.70±23.41,导航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较非导航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导航组出现鼻内并发症1例,无眶内及颅内并发症,非导航组出现鼻内并发症3例,眶内并发症1例,无颅内并发症,导航组手术并发症较非导航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导航组患者术后3月鼻腔舒适度明显优于非导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磁导航辅助下进行全组鼻窦炎、多组鼻窦炎及复发性鼻窦炎手术,较之单纯鼻内镜手术,能准确辨认术中解剖标志,识别重要结构,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电磁导航手术安全、精准,可在复杂的鼻窦手术中推广应用。

任乐舒[4](2020)在《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探讨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与手术方式。通过对术前视力、外伤至手术时间等不同因素的分析,总结出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改善外伤性视神经病的临床疗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和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因外伤性视神经病行鼻内镜手术的35例(35眼)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导航组(20例)和非导航组(15例),导航组行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非导航组行传统的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药物治疗3天,无光感或有残余视力但保守治疗无效者,于入院后第4天行视神经减压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评估两组手术方式的差异性;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以最后一次随访视力为最终视力,通过分别比较两组不同因素下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总结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导航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非导航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导航组的术中及术后的鼻内、眶内并发症较非导航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均显示术前视力、VEP检查能否引出P100波与手术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至手术时间与手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导航组总有效率60%(12/20)高于非导航组46.7%(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有光感及以上、VEP检查能引出P100波是视力改善的保护性因素,外伤至手术的时间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即使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仍可行手术治疗。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实现视神经的精准定位,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实现精准化医疗,值得推广。

吴俊龙[5](2020)在《光、电磁导航技术在微创脊柱外科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具有医源性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毗邻的都是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而且脊柱的畸形或退变都会导致解剖结构的变形,增加微创手术术中定位的难度和辐射暴露。较长的学习曲线和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成为阻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本课题探索将数字化导航技术与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结合,通过数字化导航设备、软件的研发和手术流程的整合、优化,实现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导航化,缩短该技术的学习曲线,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另外,根据现有光、电磁导航的特点,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将光学和电磁导航技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术中光、电磁导航功能的自由切换。然后通过临床前期的动物实验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进一步评估新型光、电磁一体导航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精准性。第一部分基于O臂的光导航辅助下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成型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基于O臂的光导航系统辅助下的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成型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结果和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基于O臂的光导航系统辅助下的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的放射性疼痛为大部分患者的临床共同症状。所有患者接受导航系统辅助下的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成型技术。临床疗效评估采用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颈肩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上肢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的功能障碍量化评价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影像学相关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术前和末次随访:颈椎曲度(Cervical Curvature,CA),节段角度(Segmental angle)和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上肢放射痛,颈肩部疼痛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有显着改善。简明健康调查问卷的8项指标均提示术后显着改善。其中38例患者获得优、良的疗效评估。颈椎的曲度活动范围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的数值较术前有显着地改善。而且颈椎手术节段的后突较也较术前明显的改善。术后颈椎曲度和节段角度活动范围较术前改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病程小于3个月的患者术后疗效较病程大于3个月的患者更好(优秀比,83.33%vs.50.00%).结论:本研究预示基于O臂的导航系统辅助下的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成型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显着的微创优势。病程小于3个月的患者术后疗效较病程大于3个月的患者更好。第二部分基于O臂的光导航辅助下经皮腰椎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学习曲线研究目的:传统的经皮腰椎椎间孔镜技术具有较长的学习曲线。本研究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基于O臂的光导航辅助下经皮腰椎椎间孔镜手术技术,并评估导航与非导航组腰椎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17年9月到2018年1月前瞻性纳入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导航辅助下经皮腰椎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A组共58例,传统的X光透视辅助下完成的患者为B组共60例。术中记录手术的时间,术中穿刺置管的时间。临床随访评价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三个月及术后七个月的腰背部及下肢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MacNab标准评价患者腰椎的功能情况。结果:导航A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5.21±19.05分钟,穿刺置管时间为36.38±14.67分钟;透视B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3.83±22.01分钟,穿刺置管时间为52.63±17.94,经T检验对比分析A组的手术时间和穿刺置管时间均较B组有显着减少。两组学习曲线对比分析,A组的学习曲线更为陡峭,通过较少的例数可以到达稳定的阶段,且最终手术时间较B组显着减少。基于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各组患者腰背部、下肢的VAS评分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在不同的评价时间点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且评价指标的评分术前均为最高,术后随着时间的进展呈逐步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对比分析三个评价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本研究证实了O臂的光导航辅助下PEL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而且导航技术能够明显缩短PELD技术的学习曲线,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医护人员的辐射暴露。第三部分基于二维G臂的磁导航辅助下经皮腰椎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详细的介绍SEEssys系统以及该技术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流程,通过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评估SEEssys系统辅助下PTELD技术治疗LS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和透视组。围手术期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手术时间,安置工作管道时间,辐射剂量,出血量,术中疼痛评价和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rstry Disability Index,ODI),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和改良Macnab评价标准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安置工作套管的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导航组比透视组更高效。透视组的辐射剂量较导航组有显着增加(P<0.05)。术中主观疼痛评分导航组较透视组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和ODI的基线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腰椎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且术后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改善。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改善和最终随访时主观评价指标优良率的改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电磁导航技术辅助下PTEL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透视图像引导相比,能够获得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导航组手术效率更高,辐射暴露水平更低。电磁追踪手术导航系统能够将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前CT数据结合,然后精准的获取术中实时三维虚拟影像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能够极大的提升导航的实用性,并增强导航的安全性和扩大临床应用范围。第四部分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的创新设计与研发目的:研制出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的产品样机、软件及配套手术器械。方法:通过解决光学、电磁设备同机、同时追踪,光学、电磁追踪设备同时注册定位,异构变形医学影像融合与体内器械实时定位,实时数据驱动的手术过程可视化多层模型建立和多模式影像信号检测等科学问题来评估技术上可行性。结果:新型光、电磁一体导航系统产品样机成功研制,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初步检验和完成注册。光、电磁一体新型手术导航系统相关软件和配套手术器械的研发工作已完成,并申请和获得了相关软件着作权或发明专利。结论:针对于目前光学、电磁导航系统的优缺点,成功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第五部分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安全性和精准性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研制出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的产品样机、软件及配套手术器械。方法:将4头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利用电磁穿刺针引导放置导丝至计划靶点位置。通过截图记录术中穿刺点位置,术后实际位置通过O-arm扫描获取。然后取出所有留置导丝,在光学导航套管的引导下将2.5mm的克氏针植入到两组猪的T7至L5的椎弓根内。记录术中穿刺轨迹和术后实际克氏针的位置。分别评估电磁和光学导航的精准性。结果:动物实验中,实验组共完成116次电磁穿刺和60次光学克氏针植入,对照组完成了60次光学克氏针植入。磁导航的绝对精度值为1.82±0.05mm。两组之间光学导航的精度统计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中克氏针轴状位入点误差均较矢状位有显着性增加。两组间克氏针入点误差和角度误差在轴状位和矢状位上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实验中整机安全性、稳定性良好。结论: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新一代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既保留了传统光学导航系统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精度的磁导航功能。首次解决了光学、电磁导航系统同机、同时追踪的问题,实现了光学、电磁导航自由切换的功能,形成了两种导航系统优势互补的鲜明特点。第六部分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来评估新型导航的安全性和精准性。需要行椎弓根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使用新型导航系统或美敦力导航系统进行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术后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术后1周内置钉优良率。结果:目前纳入有效病例数为19,植入椎弓根螺钉81颗,试验组48颗,对照组33颗。两组植入螺钉的优良率均为100%,其中试验组评优率为97.9%,对照组评优率为93.9%,两组螺钉的植入评价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与患者相关的不良事件。两组患者导航手术置钉时间和置钉前准备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试验中两个导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记录均显示整机安全性良好。结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统计结果显示新一代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是安全、有效的,进一步证实了该系统的精准性和稳定性。该试验是临床手术的首次应用,术中实现了光学、电磁导航功能的自由切换和优势互补。

王燕,方向明[6](2020)在《光学分子影像导航下精准手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科手术是肿瘤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手术的成功不仅在于完全切除原发及播散的肿瘤组织,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但在实际手术过程中,仅凭肉眼和手感触觉识别肿瘤组织及其边界难度较大,因此漏切或过切现象时有发生。光学分子影像技术能利用荧光物质使肿瘤细胞或组织显影达到可视化,由于具有实时、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手术导航。利用特有的荧光影像设备和荧光探针,可以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清晰显示,使外科手术逐步达到精准化。近年来,光学分子影像导航下术中肿瘤探测及边界界定、前哨淋巴结探测、术中神经保护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何祥萌[7](2019)在《高场介入磁共振及辅助技术在脑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MRI透视技术引导颅脑病变穿刺活检及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文中提出第一部分1.0 T高场介入磁共振实时透视技术在颅脑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前言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是颅脑疾病合理治疗的先决条件,穿刺活检术是获得病理学诊断的常用手段。口前,颅脑病变穿刺活检主要有四种手术引导方式,分别为立体定句框架引导、无框架导航技术引导、磁共振引导、CT引导。杠体定向框架引导及无框架导航技术引导的穿刺活检应用最为广泛,在颅脑病变中体现出了良好的诊断价值,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主要为穿刺活检术中缺乏实时影像反馈,无法观察术中穿刺针与病变的准确位置,可能导致取材不准确或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实时磁共振引导下的颅脑病变穿刺活检克服了这项缺点,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目前磁共振实时引导下的颅脑病变穿刺活检主要应用闭合式磁共振,闪为磁体孔径的限制,患者手术体位受到了明显限制,此外需要相关辅助设备,手术过程相对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开放空间更大的磁共振设备、使手术流程更加简化的引导技术对于颅脑病变穿刺活检有重要意义,开放式高场介入磁共振具备上述两点要求,具有预期应用价值。1.0T开放式磁共振及实时透视技术已经在肝脏、乳腺等部位病变的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如肝内病变穿刺活检、肝肿瘤消融治疗、乳腺病变穿刺活检等,体现出了手术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的优势,但是尚不明确能否应用于颅脑病变穿刺活检中。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将开放式磁共振及实时透视技术应用于颅脑病变穿刺活检中,评价该技术在颅脑病变穿刺活检应用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诊断价值。目的研究1.0T开放式磁共振实时透视技术引导颅脑病变穿刺活检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完成的112例1.0T开放式磁共振实时透视技术引导的颅脑病变穿刺活检病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影像学及手术资料、病理学诊断结果。根据颅脑病灶最大直径将病例分为两组,分别为≤1.5cm组(n=29)及>1.5cm组(n=83)。入组标准:(1)外科手术前需要明确诊断的患者;(2)无法行外科手术治疗,拟行放疗或化疗的患者;(3)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胶质增生难以鉴别,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4)非肿瘤性病变,内科治疗效果欠佳,需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患者。排除标准:(1)存在安装心脏起搏器等磁共振检查禁忌;(2)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超过两倍正常值或血小板计数<50×109/L);(3)考虑颅内血管性病变;(4)意识不清或不能配合的患者;(5)脑疝各个时期。术前准备:根据病变位置选择相应手术体位,环形柔性接收线圈环绕于头部手术区域,真空负压固定垫固定患者体位及头部,鱼肝油定位标记放置于头皮上拟定的手术区域。穿刺活检过程:增强后T1W快速序列扫描确定病灶靶点、穿刺路径。在局部麻醉下,应用螺旋钻头于穿刺点处钻孔,以磁兼容性圆头穿刺针穿刺进入颅内。根据病变强化特点选择透视序列(T1W梯度回波序列、T1W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透视扫描,术者在透视图像的引导下逐步进针直至穿刺进入病灶靶点,自旋回波快速序列扫描确定穿刺针位置。以半自动切割枪切割取材,送检病理学检查。记录术中出现的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穿刺针道数。术后随访:记录穿刺活检术后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病理学结果;对未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1年以上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程随访。以外科手术病理学结果或随访结果作为最终诊断参考,记录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病例。统计学分析:计算全组病例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Hsher’s精确检验对比不同大小两组病灶(≤1.5cm,>1.5 cm)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以P<0.05为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果(1)所有病例均成功取材,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39±4.6min(29-49min),所有病例均为一个穿刺针道。108例患者获得了明确的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108/112)、96.3%(79/82)、96.7%(29/30)、98.8%(79/80)、90.6%(29/32)。(2)≤1.5cm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6.6%(28/29)、93.8%(15/16)、100%(13/13)、100%(15/15)、92.9%(13/14);>1.5cm 组分别为 96.4%(80/83)、97.0%(64/66)、94.1%(16/17)、98.5%(64/65)、88.9%(16/18)。两组间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出现4例少量颅内出血,其中1例硬膜外出血,3例脑实质内出血,出血量分别为2.3ml、8.7ml、0.6ml、0.5ml,术后1天行磁共振扫描未发现出血量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为3.6%(4/112),其中≤1.5cm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2/29),>1.5cm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1%(2/8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275)。结论1.1.0T开放式磁共振实时透视技术引导颅脑病变穿刺活检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2.1.0T开放式磁共振实时透视技术引导颅脑病变穿刺活检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简化手术流程,可作为一种新的引导技术应用于颅脑病变穿刺活检。第二部分3D打印模板辅助联合高场介入磁共振引导1251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母细胞瘤前言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为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之一,相关文献报道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以延长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虽然此项技术开展较早并被证明安全有效,但并未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分析除了技术复杂的原因之外,不易对靶区及剂量进行精确控制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立体定向框架引导的125I粒子植入技术是应用最多的引导植入技术,虽然有立体定向框架的辅助,但是也会出现125I粒子位置的偏移,有学者报道立体定向框架引导下粒子空间位置偏移发生率可以达到20%,表明1251粒子出现空间位置偏移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如何准确实现术前治疗计划的剂量设计是该领域的难点之一。近些年来3D打印非共面模板被应用于辅助肿瘤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已在头颈部、胸腹部、腹膜后等部位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应用,研究结果证明了通过3D打印非共面模板的辅助可明显提高125I粒子植入的准确性及剂量适形性。另一方面,磁共振具有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多参数成像、任意方位成像,在颅脑微创手术中病灶范围确定、路径设计、术中引导等多个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全新设计、颅脑部位专用的3D打印嵌入组合式模板与开放式高场介入磁共振进行联合,以期探索一种安全、准确、手术操作简便的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新技术流程。目的研究3D打印非共面嵌入组合式模板辅助联合1.0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可行性、安全性、术后剂量准确性及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接受3D打印非共面嵌入组合式模板联合1.0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20例。对照组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14例。入组标准:(1)既往经过外科手术和/或放射治疗,以及替莫唑胺治疗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2)穿刺活检病理学或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为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3)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4)病变数目≤2个。排除标准:(1)存在安装心脏起搏器等磁共振扫描禁忌;(2)意识不清不能配合的患者;(3)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超过两倍正常值或血小板计数<50X 109/L);(4)严重高血压未控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5)近6个月内有动、静脉血栓史、颅内出血史,近1个月内有开颅手术史。术前准备:术前行增强磁共振容积扫描,将增强后T1W容积图像导入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Implantation Planning System,BTPS)设计术前治疗计划,计划靶区设定为肿瘤病灶强化边缘基础上外扩1cm,处方剂量给予120-160Gy,125I粒子活度0.8mci。根据术前治疗计划制作3D打印嵌入组合式模板。模板由基板及3个嵌入式模板构成,嵌入式模板分别为定位模板、钻孔模板、穿刺模板,均可分别嵌入基板并且准确吻合。手术过程:将3D打印嵌入组合式模板放置于患者头皮上的拟定手术区域,根据定位标记点进行模板复位。术中磁共振增强T1W快速序列扫描确认模板位置准确后,在局部麻醉下通过3D打印钻孔模板辅助进行颅骨钻孔,以磁兼容性圆头穿刺针沿穿刺模板穿刺至肿瘤病灶内,再次行磁共振T1W快速序列扫描确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根据术前计划植入125I粒子。植入完成后行磁共振快速序列扫描,确认并记录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剂量学验证:125I粒子植入术后1天行颅脑CT平扫,应用图像融合软件将CT及术前MR图像进行融合,融合图像导入BTPS行术后剂量学验证,得到 DVH 图及剂量学参数(D90、D100、V100、V150、V200、CI、EI)。贝伐单抗对照组治疗方案:贝伐单抗7.5mg/kg,每3周为一个周期,直至影像学评价为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随访及疗效分析:每2个月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根据神经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RANO),评价并计算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主要研究指标为125I粒子或贝伐单抗治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研究指标为治疗后的6个月生存率、1年生存率。并发症与不良反应评价:将125I粒子组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予以记录;1251粒子组及贝伐单抗对照组根据CTCAE 4.0标准评估药物不良反应,计算两组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分析:(1)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剂量学参数(D90、D100、V100、V150、V200、CI、EI)及植入 125I 粒子数。(2)Fisher’s 精确检验比较125I粒子治疗组及贝伐单抗对照组的ORR、6个月生存率、1年生存率、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3)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的PFS、OS,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PFS、OS。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以P<0.05为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果1.125I粒子治疗组术前剂量学参数D90、D100、V100、V150、V200、CI、EI 分别为:(146.5±11.8)Gy、(78.7±9.9)Gy、(91.7±1.1)%、(66.0±4.6)%、(44.7±4.6)%、0.77±0.04、(18.0±5.8)%;术后剂量学参数 D90、D100、V100、V150、V200、CI、EI分别为:(145.9±12.5)Gy、(80.1±10.5)Gy、(91.6±1.3)%、(65.5±4.9)%、(44.2±5.0)%、0.76±0.04、(19.0±6.3)%。术前、术后各剂量学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术前计划植入125I粒子数为46.1±30.0粒,术中实际植入125I粒子数为47.2±29.6粒,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101)。2.125I粒子治疗组ORR为85.0%,6个月生存率为95.0%,12个月生存率为60.0%,中位PFS为10.1个月,中位OS为13.8个月。贝伐单抗对照组ORR为35.7%,6个月生存率为78.6%,12个月生存率为14.3%,中位PFS为4.5个月,中位OS为8.1个月。两组比较125I粒子治疗组的6个月生存率比贝伐单抗对照组高,但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283);125I粒子治疗组的ORR、12个月生存率、PFS、OS均比贝伐单抗对照组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值<0.05)。3.术中无脑出血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包括:(1)125I粒子组:需要药物治疗的脑水肿(3级)1例、脑水肿(2级)2例;一侧上肢疼痛(1级)1例。(2)贝伐单抗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减少(3级)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级)1例,高血压(3级)2例,高血压(2级)1例,蛋白尿(1级)1例,乏力(2级)2例,乏力(1级)3例。(3)1251粒子组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20),贝伐单抗对照组为21.4%(3/1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283。结论1.3D打印非共面嵌入组合式模板联合1.0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及准确性,术后剂量学能够较好地达到术前计划,实现了剂量的精确控制。2.剂量精确控制下的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安全有效,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3.通过3D打印嵌入组合式模板的辅助简化了脑胶质瘤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手术流程,明显降低了手术操作复杂程度,可作为一种新的引导植入技术于临床应用推广。

刘玉彪[8](2018)在《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在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实施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主要诊断为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辅助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导航组(50例)和非导航组(32例),导航组(guidance group,GG)实施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非导航组(non guidance group,NGG)实施传统鼻内镜手术[1]。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麻醉时间(anesthesia time,AT)、手术时间(operation time,OT)、术中出血量(bleeding amount,BA)、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鼻腔舒适度等指标来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差异性;分别计算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术后3月、术后半年与术前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总评分的差值并比较来评估两组患者主观鼻腔情况的差异性;计算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双眼术前与术后3天泪液分泌试验差值并比较来评估两组患者手术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通过对82例完整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导航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较非导航组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术后3月及术后半年总VAS评分与术前差值对比,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双眼术前与术后3天泪液分泌试验差值对比,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鼻内并发症比较中,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眶内并发症中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并发症无发生。5.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在术后3月鼻腔舒适度对比中,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半年鼻腔舒适度对比中,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影像导航技术辅助鼻内镜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可以快速确认解剖结构,实现翼管神经的精准定位,减少了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同时减少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副损伤的发生,节省了医疗费用,实现精准化医疗,是今后鼻内镜手术的发展方向,但应用影像导航技术并不能提高患者手术疗效,它只是一种辅助工具。

李晓明,邸斌[9](2017)在《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影响导航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鼻内镜下鼻窦、鼻颅底和鼻眼相关等手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鼻内镜手术操作更加精准,安全性更高。本文从影像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应用历史、适用范围和应用态度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

张文阳[10](2017)在《耳科手术导航实时报警与动态化显示系统的临床前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设计和研发一款可以应用于耳科及侧颅底外科手术的导航系统,它可以向术者实时提供报警信息并且动态化重建影像学数据,同步显示手术过程。方法: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合作研发了一款手术导航软件系统,并在其中加入了实时报警与动态化显示功能。在导航过程中,系统可以实时计算手术钻头至面神经、乙状窦、颈内动脉、脑膜等重要结构的最小距离,并在小于设定的报警距离时发出报警。在手术过程中,导航系统还能实时动态化重建影像学数据,同步显示手术过程。导航图像统一采用了颞骨高分辨CT图像,通过软件将影像信息三维重建。研究采用经典的标记点配准的方法,第一部分实验中将固定在颅骨标本上的医用钛钉作为追踪系统定位时的标记点,配准后,通过使用定位探针依次记录颅骨上90个标点的坐标,同时与图像中相应匹配的靶点坐标进行比对,计算靶点误差。之后在CT图像上将目标结构分割重建,并实时计算磨钻钻尖与目标结构之间的距离,一旦钻尖接近目标结构,系统则发出报警音。同时,通过利用改良后的体绘制技术——蒙板技术动态化重建影像学数据。第二部分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导航系统的支持下,在一个成人尸头标本上完成了乳突根治术及经耳囊入路手术,术前在CT图像上重建听骨链、面神经、前庭、耳蜗、半规管、乙状窦、脑膜、内听道、颈内动脉以及颈静脉球的三维模型,术中应用导航系统的实时报警与动态化显示功能,实时计算钻头至脑膜和乙状窦等目标结构的距离,术后实际测量术腔相应位置的骨壁厚度进行误差比对和精度分析。结果:在颅骨模型试验中,所有90个靶点中,最大距离误差为1.016 mm,最小误差为0.427mm,平均距离误差为0.739 ± 0.07 mm。在尸头标本试验中,导航距离测算结果为0.33±0.29mm,游标卡尺测量结果为0.74±0.32mm,经过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出:导航系统测算的最近距离小于实际的最近距离。本研究顺利完成了手术导航系统的三维建模、距离测算、实时报警以及动态化显示功能的开发,导航系统在手术中运行顺利,可行性得到了验证。结论: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导航系统的精确度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同时,也展示了报警系统及动态化显示系统的可行性和其应用前景。

二、影像导航下的外科手术的基本组织(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像导航下的外科手术的基本组织(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2)实时超声造影和融合影像导航下微波消融与手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治疗情况
    2.2 两组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两组远期生存率比较
3 讨论

(3)电磁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的比较
    2.2 导航组、非导航组手术并发症比较
    2.3 导航组、非导航组术后鼻腔舒适度比较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D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4)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过程
    1.4 术后处理
    1.5 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
    2.2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并发症比较
    2.3 导航组不同因素下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2.4 非导航组不同因素下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2.5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视神经损伤的分类
    3.2 TON的流行病学
    3.3 TON的诊断
    3.4 TON的相关解剖研究
    3.5 影像导航辅助治疗TON的优势
    3.6 TON的手术时机
    3.7 TON的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光、电磁导航技术在微创脊柱外科的应用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基于O臂的光导航辅助下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1 引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O臂的光导航辅助下经皮腰椎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学习曲线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二维G臂的磁导航辅助下经皮腰椎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的创新设计与研发
    5.1 引言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安全性和精准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新型光、电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7.1 引言
    7.2 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数字化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成果
致谢

(6)光学分子影像导航下精准手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学分子影像的概念与作用
2 用于术中导航的光学分子成像系统与探针
    2.1 用于术中导航的光学分子成像系统
    2.2 用于术中导航的光学分子成像探针
3 光学分子影像导航手术的应用与研究
    3.1 肿瘤瘤灶的术中实时检测、定位与分界
        3.1.1 临床应用研究
        3.1.2 基础研究
    3.2 前哨淋巴结的检出
        3.2.1 临床应用研究
        3.2.2 基础研究
    3.3 神经组织的保护
        3.3.1 临床应用研究
        3.3.2 基础研究
4 小结

(7)高场介入磁共振及辅助技术在脑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MRI透视技术引导颅脑病变穿刺活检及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1.0 T高场介入磁共振实时透视技术在颅脑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和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打印模板辅助联合高场介入磁共振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母细胞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和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8)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分级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术前准备
    1.5 手术过程
    1.6 术后处理
    1.7 术后随访
    1.8 疗效评价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
    2.2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VAS评分差值比较
    2.3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泪液分泌试验差值比较
    2.4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并发症比较
    2.5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腔舒适度比较
3 讨论
    3.1 关于翼管神经切断手术的探讨
    3.2 影像导航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3.3 影像导航下翼管神经切断术的优势
    3.4 影像导航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像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
2 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应用历史
3 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适用范围
4 鼻窦-颅底手术中应用影像导航系统的态度
5 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
    5.1 导航技术辅助常规鼻窦内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5.2 导航技术辅助内镜下前中颅底肿瘤手术的临床应用
    5.3导航技术辅助鼻窦-颅底内镜手术的范围拓展
6 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10)耳科手术导航实时报警与动态化显示系统的临床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耳科手术导航实时报警与动态化显示系统的自主设计与颅骨模型上的误差计算和分析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导航系统的精确度测试
    四、报警系统
    五、实时动态显示
    六、讨论
    七、结论
第二部分 耳科手术导航实时报警与动态化显示系统在标本手术中的实际应用和误差测算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在导航系统的支持下完成实验手术
    四、误差分析
    五、总结
    六、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影像导航下的外科手术的基本组织(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析[D]. 汪成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实时超声造影和融合影像导航下微波消融与手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疗效比较[J]. 全亚宁,商晓杰,孟璇,高榆秀.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04)
  • [3]电磁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临床分析[D]. 张俊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4]影像导航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分析[D]. 任乐舒.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5]光、电磁导航技术在微创脊柱外科的应用与创新研究[D]. 吴俊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光学分子影像导航下精准手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王燕,方向明. 医学综述, 2020(03)
  • [7]高场介入磁共振及辅助技术在脑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MRI透视技术引导颅脑病变穿刺活检及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D]. 何祥萌. 山东大学, 2019(02)
  • [8]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临床分析[D]. 刘玉彪. 山西医科大学, 2018(01)
  • [9]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J]. 李晓明,邸斌.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7(02)
  • [10]耳科手术导航实时报警与动态化显示系统的临床前期研究[D]. 张文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

标签:;  ;  ;  ;  

图像导航下的手术基本组织(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