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的生产及市场前景

儿茶酚的生产及市场前景

一、邻苯二酚的生产与市场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郭天雨[1](2021)在《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生物质材料的研究已经延伸到了微米和纳米的尺度,其中纤维素作为研究得最早、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且自然界储量最为丰富得一种天然高分子资源,是目前最具有希望的绿色可调控材料之一。然而如何将纤维素基材料的组分优势与自然材料的结构优势加以匹配结合以设计制备面向实际应用的高性能大尺寸的仿生结构材料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仿生贻贝中多巴胺的应用要求与发展趋势,本文从功能化改性的角度,研究了多巴胺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性能优化以及应用潜力。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从羧甲基纤维素基元调控入手,以多巴胺接枝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为基元,并在基元可控制备的基础上进行一维纤维、二维薄膜、三维凝胶等宏观体的组装,并且将这些材料应用于力学、传感以及药物传递等领域。在可控制备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本质规律,并对工程结构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界面进行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多巴胺的黏附性,开展了仿生多功能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共轭多巴胺,利用自组装和层积策略,与蒙脱石进行插层组装,制备具有高湿强度和阻燃性的“砖泥”结构分层纳米复合材料薄膜。在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162.0 MPa)和弹性模量(8.7 GPa)均显着提高。热重分析和标准火焰测试也表明,该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火焰(1750°C)燃烧后能够立即自熄。此仿生设计策略为制备具有优异耐湿性和阻燃性的仿生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在组织工程、柔性显示和户外屏蔽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利用多巴胺的pH响应性和胱胺的氧化还原响应性,通过将多巴胺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和胱胺交联,成功构建了新型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动态金属/邻苯二酚络合和二硫键共存于水凝胶网络中,使得其在p H和氧化还原两种环境变化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动态相互作用。当处于p H值或氧化还原变化或两者同时变化的条件下,水凝胶显示出可逆的溶胶-凝胶转变,导致其可控释放农业化学品。与单一触发条件相比,在p H 5条件下缓冲液中同时含有50 m M还原剂的水凝胶,其累积释放量增加了一倍,这表明在共同触发条件下可以促进水凝胶中农业化学品的释放。由于水凝胶具有可逆交联的网络、卓越的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这项工作中开发的高效且可持续的纤维素基水凝胶有望在农业和生物医学领域中提供多种应用。(3)提出了一种分子间自组装的策略,利用多巴胺掺杂碳纳米管对羧甲基纤维素进行改性处理,通过在非溶剂乙醇进行湿法纺丝,构建了一种超韧、耐湿性的导电纤维。在这种连续性的湿纺过程中,纤维内部形成了定向氢键和纤维间的强相互作用。在高湿度条件下(90%RH),该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76.2 MJ m-3)和较高的破坏应变(~14.8%)。在不同的负载水平下,纤维的导电率保持在85%左右。制备的超韧导电纤维可应用于的可穿戴材料中,且能够对多种外部刺激(湿度、外加作用力和外接电流等)具有快速响应性。该纤维具备高效的电热性能和机电传感性能,可用于下一代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中。(4)提升纤维多分级取向结构,通过预湿拉伸和快速干燥的方法改善纤维间的次价键结合,最终达到减少纤维间孔隙大小和提高材料强度的目的。该定向纺丝的力学强度达972MPa,杨氏模量为84 GPa,超过了已知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基纤维,比模量可与钢丝绳媲美。通过结合循环拉伸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和碳纳米管之间的界面和结构关系,验证了高度有序排列的结构能够有效避免相邻原子间的位错,减少分子间非键相互作用导致的扭转,从而增强界面结合,保证了载荷在结构内的均匀转移。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呼吸敏感性和有效的电热成像稳定性,对有效提升智能电子材料的耐受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多巴胺与羧甲基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特性,通过调控和优化两者的结合形式,构筑多维结构材料。针对仿生贻贝中多巴胺的应用要求与发展趋势,从功能化改性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多巴胺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性能优化以及应用潜力,塑造了多维度有序结构和复杂的界面布局,提高了羧甲基纤维素的环境稳定性,为多巴胺-羧甲基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工作基础。

张孟杰[2](2021)在《多酚修饰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碳纤维具有较高的使用温度、高强度和刚度,并且重量较轻。其被广泛用作先进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但是,由于碳纤维在制造过程中要经历碳化或石墨化等工艺,导致其表面稳定、惰性,因此难以和基体之间形成牢固的物理/化学相互结合作用。然而,由于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碳纤维与聚合物基体的粘结质量。不良的界面结合会极大地限制复合材料在高性能领域的应用。需要通过碳纤维表面处理来达到提高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目的。碳纤维的表面处理通常是通过在纤维表面引入化学官能团或纳米粒子来实现惰性碳纤维表面的活化的。当前,针对碳纤维表面处理的多种多样的研究已经展开,但多数方法存在环境污染、成本高、工艺复杂、对纤维本身有损伤等各种不足。为了顺应当今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碳纤维表面处理应当朝着低成本、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方向研究。本文围绕改善碳纤维和树脂基体之间界面结合的中心思想,以贻贝黏附蛋白为启发,在不损伤纤维本身强度的前提下,采用低成本、环保、温和的方法处理碳纤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从贻贝黏附蛋白中得到灵感,结合多巴胺自聚的反应机理,以邻苯二酚和聚乙烯亚胺为原料,通过迈克尔加成或希夫碱反应,在碳纤维表面生成一种具有良好黏附能力的改性涂层。通过TGA、FTIR、拉曼光谱、XPS、动态接触角对改性前后的碳纤维进行了表征,证明了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涂层成功涂覆到纤维表面。通过控制邻苯二酚和聚乙烯亚胺的比例,得到最佳的改性效果。紫外-可见光谱、SEM证明了当邻苯二酚和聚乙烯亚胺的比例为1:0.5时,纤维表面的涂层最均匀。界面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为1:0.5时,其处理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达到最佳,其界面剪切强度为75.2 MPa,层间剪切强度为80.1 MPa,横向拉伸强度为32.1 MPa,弯曲强度为976.4 MPa;与未处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73.7%,51.7%,86.6%,51.9%。通过SEM查看复合材料断面形貌,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处理后的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结合紧密,复合材料破坏形式由界面破坏转变为内聚破坏。(2)从多巴胺自聚得到启发,以低成本生物基原料单宁酸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迈克尔加成或希夫碱反应共聚,在碳纤维表面生成一种具有良好黏附能力的改性涂层。研究了单宁酸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聚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良性作用。通过SEM、TGA、FTIR、拉曼光谱、XPS、动态接触角等对改性前后的碳纤维进行了探究,证明了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成功修饰到了碳纤维表面。界面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沉积处理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明显提高,其界面剪切强度为73.5 MPa,层间剪切强度为80.2 MPa,横向拉伸强度为27.9 MPa,弯曲强度为1028.1 MPa;与未处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71.3%,59.9%,58.5%,33.2%。通过SEM对复合材料断面进行分析,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后的碳纤维与环氧树脂间的界面结合变好,复合材料失效形式由界面破坏转变为内聚破坏。(3)由聚多巴胺的聚合黏附受到启发,根据多巴胺中的邻苯酚羟基和氨基在自聚过程中能发生迈克尔加成或希夫碱反应,选取低成本生物基的没食子酸为邻苯酚来源原料,明胶为氨基来源原料,在类似多巴胺自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极强黏附能力的共聚物包覆在碳纤维表面,以活化碳纤维表面,促进树脂在纤维上的润湿,增加纤维-树脂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通过SEM、TGA、FTIR、拉曼光谱、XPS、动态接触角等对改性前后的碳纤维进行了表征,证明了没食子酸-明胶共聚物修饰到了碳纤维表面。没食子酸-明胶共沉积处理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明显提高,其界面剪切强度为85.6 MPa,层间剪切强度为82.6 MPa,弯曲强度为1223.7 MPa;与未处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78.7%,56.4%,57.4%。没食子酸-明胶处理后的碳纤维与环氧树脂间的界面结合变得紧密,树脂与纤维间没有出现分离,复合材料的失效形式由界面裂开转变为内聚损坏。

肖玲玲[3](2021)在《基于蛋白质及稀土调控的生物医用粘合剂》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高强度粘合剂如氰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均有重要的应用,但是这些材料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或易产生有毒降解物,在人体环境下降解产物易诱发组织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生物相容性差,并且在聚合过程中会因化学交联大量放热刺激损伤细胞,降低了它们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价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洋类生物如贻贝、沙塔蠕虫等由于其优良的潮湿环境粘附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这类生物基仿生材料的粘合强度仍低于传统的高分子粘合剂,使其在生物医学和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开发一种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无毒、高粘合强度的生物基医用粘合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中,以类弹性蛋白序列为基础,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蛋白进行改造,构建了具有高黏附性的非交联体系的蛋白粘合剂材料。另外,以鱼鳔为原材料制备了多糖—蛋白混合体系生物医用粘合剂材料,为生物粘合剂发展提供了新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类弹性蛋白序列为基础,以带电荷的赖氨酸或谷氨酸残基取代其(VPGXG)n重复序列中的第四个氨基酸设计出目的蛋白一级结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出表达载体质粒,使重组基因在大肠杆菌内表达,经过分离纯化后得到超电荷蛋白。探究了超电荷蛋白与几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复合物的粘合特性及生物相容性。这类粘合剂在铁片、玻璃片等底片上的剪切黏合强度可以达到10MPa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能促进大鼠皮肤伤口的修复和愈合。为了进一步提高粘合剂的粘合强度,在含有邻苯二酚基团的表面活性剂中引入稀土铽离子和酚羟基形成配位交联,得到了稀土复合粘合剂。剪切粘合强度测试表明,稀土铽离子掺杂后的粘合剂的粘合性能较掺杂前有了明显提升。这表明稀土离子在提高生物医用粘合剂的机械强度上有潜在价值。其次,在上述重组蛋白的基础上,引入了一段具有温度响应性的类弹性蛋白片段,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融合的目的蛋白V40K72。由于目的蛋白本身带有较多正电荷,可以和带负电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形成团聚体。该团聚体具有明显的温度诱发的相变性能,在潮湿环境下,剪切粘合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显着变化。最后,我们以鱼鳔为原材料制备了具有高粘合强度的鱼鳔胶。在玻璃、木材、云母等底片上,鱼鳔胶均展现了优良的粘合性能,剪切粘合强度最高可达到18MPa以上。以带有皮下脂肪组织的新鲜猪皮作为底片,鱼鳔胶的粘合强度也可达到150kPa以上。动物皮肤伤口活体实验表明,鱼鳔胶粘合的大鼠伤口愈合天数明显短于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并且可以减少瘢痕的形成,生物相容性好。相对于其他的工程化蛋白类的胶黏剂,鱼鳔胶成本低廉,在动物活体皮肤组织和硬底片上均有良好的粘合性能。

肖少良[4](2020)在《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材作为天然绿色基础原料,因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性、轻质高强和可加工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木质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然而我国属于缺林少材的国家之一,木材资源供需矛盾大,且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人工林速生材和小径材是我国主要的木质原料。为解决我国木质资源匮乏并能够实现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胶结木质品已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前超过85%以上的胶结木质品使用的胶粘剂为甲醛类胶粘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长期释放游离甲醛,这将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鉴于此,研发绿色环保、性能优异且成本低廉的木材胶粘剂尤为重要。本研究仿生贻贝粘附蛋白结构,合成一种仿生胶粘剂(Bionic adhesive,BA)(以下简称BA),该BA可作为木材胶粘剂和涂料使用,并成功开发了高强耐水无甲醛添加的胶合板、刨花板、木材-金属复合板和木材表面涂层。1、基于仿生贻贝粘附蛋白结构,通过缩醛反应在聚乙烯醇上嫁接邻苯二酚基团。该BA热处理会发生分子间亲核取代反应(SN2)和消除反应(E1),形成醚键和双键,实现快速交联固化,由原来的线型热塑性树脂转变为三维体型的热固性树脂。该BA固化后,拉伸强度提高了 2.34倍,具有耐水、耐酸和耐碱特性。同时,该BA因具有丰富的羟基基团和万能粘附邻苯二酚基团,在粘结木、竹、铁等材料时都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和耐水性能。对比当前商用主流的甲醛类胶粘剂,BA兼具环保、性能优异和低成本的优势。该BA制备方法简单,利用现有胶粘剂生产设备便可进行中试化生产,其作为胶粘剂和涂料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2、胶合板是我国人造板生产中占比最大的板种,本章研究了 BA在胶合板上的胶结技术。BA作为胶合板用胶粘剂,采用增加面粉填料能够在保证BA胶合性能满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提高BA的固含量和粘度,降低了 BA的成本、缩短热压排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得了 BA应用于胶合板粘结时的最佳施胶量350g/m2、热压温度150℃、热压时间7 min、热压压力1 MPa和开口陈放时间2h以内。最佳工艺条件下压制的杨木、桉木、桦木和辐射松胶合板的干强度分别高出了标准限定阀值的200%、162%、225%和108%,湿强度分别高出了标准限定阀值的71%、96%、84%和43%,具有高强耐水性,对不同树种具有普适性。该BA在山东新港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现有胶合板生产线进行了大生产试验。分别生产了杨木、桉木、桦木和辐射松四种胶合板,产品幅面为1.22 m×2.44 m,制造的产品厚度规格有3合、5合、7合和1 1合胶合板。所有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均满足最新国标(GB/T 9846-2015)Ⅱ类胶合板中的规定指标。1m3气候箱法测试的游离甲醛释放量约0.02mg/m3,微量的甲醛含量为木材本身释放量,为无甲醛添加胶合板。其特点:成本低廉,没有污染,不使用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等甲醛系列化合物,生产成本与现行企业所使用的胶粘剂相近,产品性能等于或优于现有产品,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前景广阔。3、基于BA粘结木材和金属具有优异的胶结性能和耐水性能,本章利用BA压制了木材-金属复合板,其胶结性能可满足国家二类标准要求。该木材-金属复合板在9 kHz-1500 MHz电磁波范围内,其电磁屏蔽效能达60 dB左右,满足电磁屏蔽民用标准(30-60 dB)要求。木材-金属复合板同时兼具了木材轻质高强的力学特性和金属的导电和电磁屏蔽功能,可作为结构电磁屏蔽材料,并在装饰装修、可移动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刨花板因其轻质高强和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家居装修和建筑等领域。本章研究了 BA在刨花板的应用。根据BA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性,选择60℃条件下来实现杨木刨花的均匀施胶。通过添加石蜡乳液防水剂可降低刨花板的2h吸水厚度膨胀率,最佳添加量为1%。当施胶量为6%时,制备的无甲醛添加绿色环保杨木刨花板的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能满足P2型国家标准,该BA有望替代甲醛类胶粘剂在刨花板的应用。5、为了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机械强度和耐水性能,一般会在木材表面进行涂层修饰。本章研究发现水性BA可以作为木材保护涂层,通过调控仿生涂层的固化度,获得的剥离强度、附着力、硬度均能达到国家优等标准,且BA涂饰后木材的耐水性和尺寸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能够对木材表面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此外,相比溶剂型涂层,仿生涂层作为一种新型水性木材涂层,水分挥发后即可干燥成膜,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污染物,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环保木材水性涂料,符合原子经济性原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仿生胶结与涂饰木材有望突破现有甲醛系胶结模式,解决当前甲醛系胶结木质品在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因释放由游离甲醛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给人们带来的健康问题,实现了人们对可持续性环保木质产品的需求。

罗欢[5](2020)在《Multifarene[3,3]修饰石墨烯构建的超分子传感器及其分子识别性能》文中认为超分子化学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传统化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尝试将大环化合物引入电极表面,基于大环主体超分子识别效应,构造超分子电化学传感器。本文以大环Multifarene及其衍生大环为修饰主体,同时借助石墨烯的电学性能,构建了超分子传感器。1.考察了Multifarene[3,3]对邻苯二酚和多巴胺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并制备了大环主体Multifarene[3,3]修饰石墨烯的复合材料,以该复合材料作为电极修饰材料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利用循环伏安和差分脉冲伏安法,测试了邻苯二酚和多巴胺在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在工作电压160 m V(vs.Ag/Ag Cl)时,该电化学传感器对邻苯二酚显现电化学响应,定量分析邻苯二酚的线性浓度范围为0.01-0.1μM(1-100 n M),检出限为0.51 n M(S/N=3)。在工作电压180m V(vs.Ag/Ag Cl)时,该传感器对多巴胺显现电化学响应,定量分析多巴胺的线性浓度范围为0.01-0.1μM(1-100 n M),检出限为0.62 n M(S/N=3)。该传感器用于测定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取得了可靠的检测结果。此外,对该传感器的性质考察表明它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2.合成手性大环化合物Chiral hetero-Multifarene[3,2,1](CHMF),成功制备CHMF修饰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并构筑了电化学手性传感器用于识别酪氨酸(Tyr)对映体。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镜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性质表征,并考察了L-Tyr和D-Tyr在构建的手性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构建的电化学手性传感器成功识别L-Tyr和D-Tyr,峰电流强度比IL-Tyr:ID-Tyr=1.58,峰电位差ΔEp=70m V,它对L-Tyr和D-Tyr的定量检测线性浓度范围均为0.1-10μM,检测限LOD分别为78 n M和83 n M(S/N=3)。同时,该电化学手性传感器还应用于确定混合溶液中L-Tyr和D-Tyr的组成比例。对构建的手性传感器的性质考察表明它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朱丹[6](2020)在《苯二酚异构体晶体形态及结晶分离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对苯二酚、邻苯二酚是工业上非常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在食品、农用化学品、染料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苯二酚异构体的传统分离工艺为精馏法,不仅能耗较大,而且精馏后切片所得产品形状不规则、粒度分布不均匀。采用结晶分离工艺既可降低分离过程能耗,也可使苯二酚产品的晶体形态得以改善,因此研究苯二酚的结晶分离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苯二酚异构体的结晶热力学、晶体形态及分离工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采用动态法测定了对苯二酚在乙醇、丙酮中以及邻苯二酚在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中的溶解度数据,运用Apelblat模型对测得的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拟合结果良好。使用气相色谱测定了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及乙醇在293.15 K和308.15 K下的固液平衡三元相图,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溶剂通过结晶分离苯二酚异构体具有可行性。随后,采用冷却结晶法在不同溶剂中制备了邻苯二酚晶体,对晶体进行了偏光显微镜、PXRD表征。使用Material Studio软件利用修正的吸附能模型对晶体-溶剂界面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选取的异丙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中的邻苯二酚晶习模拟结果与实际晶习一致。通过表面粗糙度和溶剂扩散系数等因素分析溶剂吸附行为,并用径向分布函数曲线区分氢键和范德华力等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吸附能、表面结构和分子相互作用类型对邻苯二酚晶习有一定影响。不同溶剂与晶面之间形成的氢键会抑制晶面的生长,从而导致邻苯二酚晶体长径比发生变化。最后,在热力学研究基础上,对苯二酚异构体结晶分离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对比了冷却结晶与绝热蒸发结晶两种结晶方式的差异,考察了溶剂种类、蒸发速率、养晶、搅拌速率对对苯二酚产品晶体形态和粒度分布的影响。最终确定了绝热蒸发结晶分离工艺的优化工艺条件,制备得到粒径大、粒度分布集中的对苯二酚晶体产品。

李航[7](2020)在《多级孔金属掺杂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苯酚羟基化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苯二酚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在医药、染料、农药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苯酚羟基化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苯二酚生产工艺,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大关注。金属掺杂MFI型分子筛(主要包括TS-1、Fe-ZSM-5等)在该反应中表现出优越的催化性能。本文合成了不同金属掺杂的MFI型分子筛,研究了不同金属掺杂在苯酚羟基化中的催化性能,并通过脱硅后处理法在分子筛中引入介孔,进一步地提高了样品在反应中的催化活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S-1、ZSM-5、TS-1、Fe-S-1和Fe-TS-1,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表征手段对这些材料的物化性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通过苯酚羟基化反应对这些样品进行催化性能的测试后,发现S-1和ZSM-5没有催化活性,骨架Fe和骨架Ti为苯酚羟基化反应的活性位点。相比于单金属掺杂的TS-1、Fe-S-1及其混合物,以双金属掺杂的Fe-TS-1作为催化剂的反应拥有更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说明骨架Fe和骨架Ti在苯酚羟基化反应中存在协同效应。Fe-TS-1在五次反应后催化性能与第一次反应时相差不大,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2)合成了不同铁含量的Fe-TS-1,并以氢氧化钠作为碱性介质对所有样品进行了脱硅后处理,为样品引入了多级孔结构。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发现通过调节Fe的含量可以实现介孔的可控性,Fe含量越多,脱硅处理后所形成的介孔体积越少,介孔孔径也越小,说明铁物种在脱硅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保护分子筛的骨架结构。研究发现样品中的少量氧化铁对于骨架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铁物种对骨架的保护主要是由样品中的骨架铁所引起的。(3)通过脱硅法制备了一系列的多级孔MFI型分子筛,并将这些分子筛作为催化剂进行了苯酚羟基化反应。反应结果表明,脱硅处理为样品引入的大量介孔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催化性能。其中,Fe-TS-1(50)-D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在苯酚双氧水摩尔比为1:1的情况下,苯酚的转化率可达到45.2%,苯二酚的选择性可以达到95.2%。在经过五次循环反应后,Fe-TS-1(50)-D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且晶体结构和金属分布基本不变,说明样品在脱硅处理后依旧拥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孙培[8](2019)在《钛硅分子筛催化苯制苯酚和苯二酚》文中认为苯酚主要用于生产酚醛树脂和己内酰胺等重要化学品,苯二酚包括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广泛应用在香料、染料和橡胶合成等领域。至今为止,世界上92%的苯酚由异丙苯法生产,然而异丙苯法对设备腐蚀严重,并且污染环境。苯二酚的生产工艺主要采用苯酚双氧水羟基化法,反应以无机酸盐为催化剂,存在催化剂分离困难、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研究温和条件下苯直接羟基化制苯酚和苯二酚对开发苯酚/苯二酚的绿色生产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分步水解和水热法合成了纳米级钛硅分子筛(TS-1),并利用酸处理改性、浸渍法和原位金属负载等方法对TS-1进行修饰。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氮气吸附仪(BET)、化学吸附仪(NH3-TP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SEM)对TS-1及修饰后的TS-1的物理性质和表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TS-1具有较好的结晶度和完整的MFI拓扑结构,钛主要存在于分子筛骨架中,粒径在50-100 nm,具有较多的微孔和较大的比表面积(489 m2·g-1)。盐酸处理改性增加了分子筛表面的强酸含量,负载改性未改变TS-1的主体结构,金属颗粒在分子筛表面分散较好。利用TS-1及改性的TS-1催化剂催化苯羟基化制苯酚/苯二酚,系统考察了溶剂、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循环次数等条件对转化率和苯酚/苯二酚选择性的影响,推测了苯直接羟基化制苯酚/苯二酚的反应机理,计算了反应的热力学数据。结果表明,增加苯的加入量会导致反应不完全,转化率较低,增加过氧化氢用量,目标产物易被过氧化产生副产物。水分子较小,容易进入分子筛孔道,作为溶剂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丙酮的存在限制了羟基自由基的传递,苯二酚在乙腈中易过度氧化为苯醌。反应时间小于6 h时,苯的转化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但反应时间大于6 h后,转化率变化不大。温度低于65 oC时,苯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当温度过高,过氧化氢易分解,苯转化率降低。在最优的条件下(0.2 g盐酸改性的钛硅分子筛作为催化剂,苯和30 wt%过氧化氢体积比为1:1,20 mL去离子水,反应温度65 oC,反应时间6 h),苯转化率为36.1%,苯酚和苯二酚总选择性为100%。在四次循环后,催化剂仍然保持较好的催化活性,苯转化率为21.1%,苯酚和苯二酚总选择性为100%。该论文有图35幅,表10个,参考文献95篇。

邹秀晶[9](2009)在《邻苯二酚和乙(甲)醇气相单醚化合成邻羟基苯乙(甲)醚催化剂的研究》文中指出邻羟基苯乙(甲)醚是香料、农业、医药、染料等工业中重要的中间体和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以邻苯二酚和乙(甲)醇为原料、气相单醚化法合成邻羟基苯乙(甲)醚具有成本低、毒性和腐蚀性小等优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工艺路线之一。本论文以该反应为目标反应,重点围绕磷酸铝体系催化剂,通过改进和优化制备方法,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孔结构和表面酸碱性质的催化剂,并对性能较好的催化剂进行了放大合成及催化剂成型研究。结合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表面酸碱性质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及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从磷铝两组分催化剂入手,通过筛选不同的磷源、调控各种制备参数(如:合成终点的pH值、P/Al比等),制备出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磷酸铝催化剂。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重现性好,经公斤级放大后,所制备催化剂的性能没有明显变化。对该催化剂进行挤出成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硝酸和硅胶作为粘结剂,可以得到机械强度和催化性能良好的催化剂。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催化剂在邻苯二酚和甲醇气相反应上连续进行480小时未见明显失活,在邻苯二酚和乙醇反应上累积寿命可达2000小时以上。考察了以柠檬酸作为有机添加剂制备的介孔磷酸铝催化剂上邻苯二酚分别与甲醇和乙醇反应的催化性能,系统地比较了两个反应在相同催化剂上邻苯二酚转化和产物分布的异同,结合催化剂表面酸碱性质探讨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弱酸弱碱中心是邻苯二酚与乙(甲)醇O-烷基化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与甲醇相比,乙醇与邻苯二酚选择合成邻羟基苯乙醚需要强度更弱的酸中心。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AFI结构的微孔AlPO-5材料并用于上述反应,结果表明这类催化剂上邻羟基苯甲醚的选择性均达到96%以上,显示出很高的目的产物选择性。此外,我们还考察了二氧化硅为载体的负载偏钨酸铵催化剂和以柠檬酸为添加剂制备的介孔钛硅材料的催化性能,结合材料表面酸碱性质进一步探讨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本质和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

梁璇[10](2008)在《基因工程菌Pseudomonas sp. B3-1的构建及其产邻苯二酚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邻苯二酚,又名儿茶酚,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抗氧化剂、鞣剂、香料、染料、感光材料及橡胶等,也在农药生产和医药合成方面有应用广泛。目前应用化学合成法和直接萃取法生产邻苯二酚效益都不高。但近年来由于国内需求量急剧的增加和清洁可持续生产的需要,人们不得不研究经济有效的生产工艺,其中生物法合成邻苯二酚就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利用实验室保存的一株能够降解苯甲酸钠生产邻苯二酚的野生菌株Pseudomonas sp.B-1来构建高产邻苯二酚的基因工程菌,并对工程菌产邻苯二酚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Pseudomonas entomophila str.L48苯甲酸双加氧酶基因benA、benC和benD部分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从Pseudomonas sp.B-1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到合成邻苯二酚的基因簇PSB-AD,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簇包含4个完整的ORF,分别命名为PSB-A、PSB-B、PSB-C和PSB-D。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PSB-AB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为环羟化酶的α亚基和β亚基,PSB-C编码的蛋白质为电子传递组分,环羟化酶和电子传递组分共同作用,将苯甲酸钠双加氧还原为非芳香簇顺式二醇或顺-1,2-二羟基苯甲酸。PSB-D编码的蛋白质为短链脱氢酶,能将顺-1,2-二羟基苯甲酸进一步脱氢脱还原成邻苯二酚。因此,利用PSB-AC和PSB-AD两段序列进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将PSB-AC、PSB-AD分别与载体pK18mob、pLAFRJ、pCM80连接,构建了6个广宿主重组质粒转入E.coli DH5α作为供体菌,以Pseudomonassp.B-1为受体菌,在含有pRK2073质粒菌株的帮助下,进行六组三亲本杂交实验,筛选到的接合子通过抗性筛选、PCR以及Southern杂交的验证,获得一株邻苯二酚产量提高的基因工程菌,命名为Pseudomonas sp.B3-1。经过比较不同生长时期工程菌与原始菌发酵液中邻苯二酚的产量发现,工程菌的邻苯二酚产量有一定的提高,36小时左右邻苯二酚产量最高为0.5mg/ml,比原始菌的产量提高了10%。最后对基因工程菌产生邻苯二酚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当苯甲酸钠浓度为6.0 g/L,聚蛋白胨浓度为2.0 g/L,温度为32℃以及pH值为6.0时,工程菌在200 rpm旋转摇床发酵36小时后,邻苯二酚产量达到0.7 mg/ml,比优化前提高了20%。

二、邻苯二酚的生产与市场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邻苯二酚的生产与市场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仿贻贝多巴胺黏附化学
        1.2.1 天然贻贝的黏附机理
        1.2.2 多巴胺p H响应性
        1.2.3 多巴胺黏附力与内聚力的平衡
        1.2.4 防止儿茶酚氧化以保持黏附性
    1.3 纤维素与纤维素衍生物
        1.3.1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基本性质
        1.3.2 纤维素衍生物
        1.3.3 羧甲基纤维素
        1.3.4 纤维素及纤维素衍生物的接枝改性
    1.4 多巴胺多维度功能化材料的组装
        1.4.1 多巴胺材料用于增强纤维的组装
        1.4.2 多巴胺材料用于膜改性材料的组装
        1.4.3 多巴胺材料用于水凝胶材料的组装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湿强高阻燃贻贝仿生羧甲基纤维素/蒙脱土二维复合膜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羧甲基纤维素交联多巴胺的结构表征
        2.3.2 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及蒙脱土复合薄膜的结构表征
        2.3.3 仿生复合纳米薄膜的湿强度
        2.3.4 仿生复合纳米薄膜的热力学分析和防火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半胱胺三维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2.4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3.3.2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流变性能
        3.3.3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中农化学品的载药能力
        3.3.4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双响应型控释行为
        3.3.5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热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巴胺共轭羧甲基纤维素/碳纳米管制备超强韧一维纤维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2.4 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A-CMC/CNT悬浮液的制备与表征
        4.3.2 DA-CMC/CNT纺丝的机械性能
        4.3.3 DA-CMC/CNT相互作用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4 DA-CMC/CNT纺丝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能
        4.3.5 DA-CMC/CNT纺丝的传感性能
        4.3.6 DA-CMC/CNT纺丝的电热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向多巴胺共轭羧甲基纤维素/碳纳米管制备超强韧一维纤维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2.4 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湿法纺丝和湿法拉伸控制的轴向定向组装
        5.3.2 高度定向DA-CMC/CNT纤维的结构分析
        5.3.3 不同拉伸比下纤维的力学性能
        5.3.4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不同取向的纤维界面
        5.3.5 DA-CMC/CNT定向纤维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多酚修饰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碳纤维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简介
    1.3 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
    1.4 碳纤维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1.4.1 表面氧化
        1.4.2 等离子体处理
        1.4.3 化学接枝
        1.4.4 上浆处理
        1.4.5 电沉积处理
        1.4.6 纳米粒子修饰
        1.4.7 其他处理方法
    1.5 贻贝启发的碳纤维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1.6 酚-胺共沉积研究进展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实验及测试设备
    2.2 测试与表征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4 拉曼光谱
        2.2.5 热稳定性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7 浸润性
        2.2.8 单丝拉伸强度
        2.2.9 复合材料界面剪切性能
        2.2.10 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
        2.2.11 复合材料横向拉伸性能
        2.2.12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
        2.2.13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第3章 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碳纤维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碳纤维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3.2.1 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碳纤维的制备
        3.2.2 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碳纤维的表征
        3.3.1 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反应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2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3.3.3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热稳定性分析
        3.3.4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3.3.5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拉曼光谱分析
        3.3.6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XPS分析
        3.3.7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浸润性分析
        3.3.8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3.4 邻苯二酚-聚乙烯亚胺共沉积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3.4.1 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
        3.4.2 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
        3.4.3 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
        3.4.4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
        3.4.5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
        3.4.6 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沉积碳纤维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沉积碳纤维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4.2.1 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沉积碳纤维的制备
        4.2.2 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沉积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沉积碳纤维的表征
        4.3.1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3.2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热稳定性分析
        4.3.3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4.3.4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拉曼光谱分析
        4.3.5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XPS分析
        4.3.6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浸润性分析
        4.3.7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4.4 单宁酸-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共沉积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4.4.1 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
        4.4.2 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
        4.4.3 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
        4.4.4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
        4.4.5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
        4.4.6 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没食子酸-明胶共沉积碳纤维的制备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没食子酸-明胶共沉积碳纤维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5.2.1 没食子酸-明胶共沉积碳纤维的制备
        5.2.2 没食子酸-明胶共沉积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没食子酸-明胶共沉积碳纤维的表征
        5.3.1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5.3.2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热稳定性分析
        5.3.3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5.3.4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拉曼光谱分析
        5.3.5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XPS分析
        5.3.6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浸润性分析
        5.3.7 共沉积处理前后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5.4 没食子酸-明胶共沉积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5.4.1 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
        5.4.2 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
        5.4.3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
        5.4.4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
        5.4.5 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蛋白质及稀土调控的生物医用粘合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合成或半合成有机高分子医用粘合剂
        1.2.1 氰基丙烯酸酯类医用粘合剂
        1.2.2 聚氨酯类医用粘合剂
        1.2.3 光催化交联医用粘合剂
        1.2.4 牛血清白蛋白-戊二醛双组分粘合剂
    1.3 海洋类仿生医用粘合剂
        1.3.1 贻贝类
        1.3.2 沙塔蠕虫类
        1.3.3 石蛾幼虫类
    1.4 其他生物大分子医用粘合剂
        1.4.1 纤维蛋白粘合剂
        1.4.2 胶原蛋白粘合剂
        1.4.3 类弹性蛋白粘合剂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稀土调控的重组蛋白复合医用粘合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超电荷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
        2.2.3.2 超电荷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2.2.3.3 蛋白表征
        2.2.3.4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3.5 超电荷蛋白粘合剂的制备
        2.2.3.6 摩尔比为1:1的SUP-NDP配合物的NMR研究
        2.2.3.7 剪切粘合强度测试
        2.2.3.8 细胞毒性(MTT)实验
        2.2.3.9 大鼠活体伤口愈合实验
        2.2.4 结果与讨论
        2.2.4.1 超电荷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表征
        2.2.4.2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4.3 超电荷蛋白-表面活性剂粘合剂的制备及分析
        2.2.4.4 剪切粘合强度测试
        2.2.4.5 潮湿条件粘合性、细胞相容性、器官止血及伤口闭合
    2.3 小结
第3章 粘合强度可控的工程化蛋白相变粘合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质粒构建
        3.2.3.2 蛋白表达与纯化
        3.2.3.3 SDS-PAGE及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3.2.3.4 V40K72-SDBS和K72-SDBS复合粘合剂的制备
        3.2.3.5 剪切粘合强度测试
        3.2.3.6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3.2.3.7 V40K72-SDBS复合凝聚体的流变学测量
        3.2.3.8 计算机模拟策略
        3.2.4 结果与讨论
        3.2.4.1 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表征
        3.2.4.2 V40K72-SDBS粘合剂的制备及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3.2.4.3 剪切粘合强度及流变学测试
        3.2.4.4 计算机模拟
    3.3 小结
第4章 鱼鳔来源的生物粘合剂在伤口愈合中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鱼鳔胶的制备
        4.2.3.2 热重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2.3.3 剪切粘合强度测试
        4.2.3.4 细胞活力评估
        4.2.3.5 钙黄绿素-AM/PI活死细胞染色
        4.2.3.6 伤口愈合实验
        4.2.3.7 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
        4.2.4 结果与讨论
        4.2.4.1 鱼鳔胶的制备及分析
        4.2.4.2 剪切粘合强度测试
        4.2.4.3 细胞相容性测试及活体伤口愈合实验
        4.2.4.4 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木材胶结的背景
        1.1.2 木材涂饰的背景
    1.2 胶粘剂在人造板中的应用
        1.2.1 木材的层级结构和化学组分
        1.2.2 木材胶粘剂的胶结机理
        1.2.3 木材胶粘剂分类及其应用
    1.3 木材胶粘剂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1.4 仿生技术在木材胶粘剂中的应用
    1.5 聚乙烯醇的简介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1.6.2 研究内容
2 仿生胶粘剂(BA)的研制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BA的合成
        2.2.3 BA薄膜的制备
        2.2.4 BA胶结试件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A的合成
        2.3.2 BA的粘度特性
        2.3.3 BA的固化交联性能
        2.3.4 BA的固化交联机理
        2.3.5 BA的粘结性能
        2.3.6 BA的粘结普适性
        2.3.7 BA的中试化生产
    2.4 本章小结
3 胶合板的绿色制造与大生产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胶合板用BA制备
        3.2.3 胶合板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面粉填料对BA的固含量和粘度优化
        3.3.2 施胶量优化
        3.3.3 陈放时间的优化
        3.3.4 BA的贮存稳定性
        3.3.5 BA的工艺优化
        3.3.6 杨木胶合板的微观结构
        3.3.7 BA的普适性
        3.3.8 BA与其他木材胶粘剂胶合性能对比
    3.4 大生产实验
        3.4.1 胶合板的规模化制备
        3.4.2 胶合强度和游离甲醛释放量
        3.4.3 成本分析
        3.4.4 BA与其他木材胶粘剂的综合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木材-金属复合板制备与电磁屏蔽功能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电磁屏蔽胶合板的制造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胶结界面的微观结构
        4.3.2 木材金属复合板的胶合强度
        4.3.3 电磁屏蔽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刨花板的仿生胶结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2 刨花板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粘度与温度关系
        5.3.2 施胶量的影响
        5.3.3 石蜡乳液的影响
        5.3.4 密度的影响
        5.3.5 胶结界面的微观结构
    5.4 本章小结
6 木材仿生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6.2.2 木材仿生涂层的制备
        6.2.3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涂层剥离强度
        6.3.2 涂层附着力
        6.3.3 涂层铅笔硬度
        6.3.4 微观结构表征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Multifarene[3,3]修饰石墨烯构建的超分子传感器及其分子识别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超分子化学
    1.2 MULTIFARENES的超分子识别
    1.3 石墨烯
        1.3.1 石墨烯概述
        1.3.2 石墨烯的制备
        1.3.3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
    1.4 电化学传感器
        1.4.1 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1.4.2 超分子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MULTIFARENE[3,3]修饰石墨烯构建超分子传感器测定邻苯二酚和多巴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MF[3,3]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F与苯二酚异构体的~1H NMR滴定及分子模拟
        2.3.2 邻苯二酚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3.3 GCE-rGO-MF修饰条件的优化
        2.3.4 电极表面rGO-MF的表征
        2.3.5 邻苯二酚在GCE-rGO-MF上的电化学机理
        2.3.6 GCE-rGO-MF检测邻苯二酚
        2.3.7 GCE-rGO-MF检测多巴胺
        2.3.8 重现性、稳定性和干扰研究及实际样品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HMF修饰石墨烯构建电化学手性传感器识别酪氨酸对映体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CHMF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yr对映体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2 GCE-rGO-CHMF修饰条件的优化
        3.3.3 电极表面rGO-CHMF的表征
        3.3.4 Tyr对映体在GCE-rGO-CHMF上的电化学机理
        3.3.5 GCE-rGO-CHMF检测Tyr对映体
        3.3.6 GCE-rGO-CHMF检测Tyr对映体混合溶液
        3.3.7 重现性、稳定性和干扰研究及实际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苯二酚异构体晶体形态及结晶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苯二酚异构体
    1.2 苯二酚异构体的应用
        1.2.1 对苯二酚的应用
        1.2.2 邻苯二酚的应用
    1.3 苯二酚异构体的生产工艺
        1.3.1 对苯二酚的生产工艺
        1.3.2 邻苯二酚的生产工艺
    1.4 同分异构体的分离方法
        1.4.1 常见的同分异构体分离方法
        1.4.2 结晶分离方法
    1.5 苯二酚异构体的结晶分离研究现状
        1.5.1 对苯二酚的研究现状
        1.5.2 邻苯二酚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苯二酚异构体固液相平衡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固液相平衡与溶解度
        2.1.2 固液相平衡的测定方法
        2.1.3 固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模型
    2.2 苯二酚异构体溶解度测定与关联
        2.2.1 溶解度测定实验
        2.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苯二酚异构体三元体系固液平衡相图测定
        2.3.1 三元系固液平衡检测方法选择
        2.3.2 苯二酚异构体三元系固液平衡测定实验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苯二酚异构体晶体形态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晶体结构与晶系
        3.1.2 晶习及其影响因素
        3.1.3 晶习计算
    3.2 晶习实验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苯二酚异构体晶体制备与表征
    3.3 苯二酚异构体晶习模拟
        3.3.1 真空晶习预测
        3.3.2 溶液晶习预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溶剂中苯二酚异构体的晶型
        3.4.2 不同溶剂中苯二酚异构体的晶习
        3.4.3 苯二酚异构体晶体结构
        3.4.4 对苯二酚的晶习模拟结果
        3.4.5 邻苯二酚的晶习模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苯二酚异构体结晶分离工艺研究
    4.1 对苯二酚的传统生产工艺流程
    4.2 对苯二酚分离工艺设计
    4.3 苯二酚异构体冷却结晶分离工艺研究
        4.3.1 冷却结晶实验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苯二酚异构体绝热蒸发结晶分离工艺研究
        4.4.1 绝热蒸发结晶实验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苯二酚异构体溶解度数据
    附录B 苯二酚异构体晶习模拟相关数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多级孔金属掺杂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苯酚羟基化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苯二酚的简介
        1.2.1 邻苯二酚的性质及其用途
        1.2.2 对苯二酚的性质及其用途
        1.2.3 间苯二酚的性质及其用途
    1.3 苯二酚的生产工艺
        1.3.1 邻苯二酚的生产工艺
        1.3.2 对苯二酚的生产工艺
        1.3.3 间苯二酚的生产工艺
    1.4 苯酚羟基化的研究进展
        1.4.1 苯酚羟基化的反应工艺
        1.4.2 苯酚羟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5 MFI型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5.1 MFI型分子筛的简介
        1.5.2 多级孔MFI型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选题目的
        1.6.2 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材料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氮气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3.7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
    2.4 苯酚羟基化反应
        2.4.1 苯酚羟基化反应方法
        2.4.2 分析方法
第3章 不同金属掺杂MFI结构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苯酚羟基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材料的制备
        3.2.1 S-1 的制备
        3.2.2 ZSM-5 的制备
        3.2.3 TS-1 的制备
        3.2.4 Fe-S-1 的制备
        3.2.5 Fe-TS-1 的制备
    3.3 表征结果与分析
        3.3.1 X射线衍射(XRD)
        3.3.2 氮气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3.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3.3.6 表征小结
    3.4 催化反应研究
        3.4.1 催化反应活性研究
        3.4.2 催化剂循环稳定性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多级孔Fe-TS-1 分子筛的制备及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多级孔MFI结构分子筛的制备
        4.2.1 Fe-TS-1 的制备
        4.2.2 TS-1(40)的制备
        4.2.3 多级孔分子筛的制备
    4.3 表征结果与分析
        4.3.1 X射线衍射(XRD)
        4.3.2 氮气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4.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4.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4.4 小结
第5章 Fe掺杂多级孔TS-1 分子筛催化苯酚羟基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多级孔MFI结构分子筛的制备
        5.2.1 多级孔Fe-TS-1 的制备
        5.2.2 TS-1(25)-D和 Fe-S-1(25)-D的制备
    5.3 表征结果与分析
    5.4 催化反应研究
        5.4.1 催化反应活性研究
        5.4.2 催化剂循环稳定性研究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钛硅分子筛催化苯制苯酚和苯二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苯酚和苯二酚的性质及用途
    1.2 苯酚的合成方法
    1.3 苯二酚的合成方法
    1.4 苯/苯酚羟基化反应催化剂
    1.5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
    2.4 产物分析方法
3 催化剂的合成和表征
    3.1 催化剂的制备
    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3.4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3.5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3.6 氮气吸脱附
    3.7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3.8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表征
    3.9 小结
4 苯羟基化制苯酚和苯二酚
    4.1 催化剂的评价及分析
    4.2 不同催化剂对苯羟基化反应的影响
    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4.5 溶剂的影响
    4.6 苯和过氧化氢配比的影响
    4.7 催化剂的可循环性
    4.8 苯羟基化反应机理和热力学分析
    4.9 小结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术论文数据集

(9)邻苯二酚和乙(甲)醇气相单醚化合成邻羟基苯乙(甲)醚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邻羟基苯乙(甲)醚生产与研究的基本状况
        1.2.1 重氮盐催化氧化法
        1.2.2 液相催化合成法
        1.2.3 相转移催化合成法
        1.2.4 气固相催化合成法
    1.3 邻苯二酚与低碳醇气相烷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1.4 酚类气相O-烷基化反应活性中心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研究
        1.4.1 催化剂的酸碱性对酚类和与低级醇气相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1.4.2 二酚气相烷基化及酸碱共催化O-烷基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1.5 固体酸(碱)催化剂及其应用
        1.5.1 固体酸(碱)催化剂概述
        1.5.2 固体酸或碱催化剂的应用
        1.5.3 固体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应用
    1.6 固体催化剂成型的研究情况
        1.6.1 成型助剂的类别
        1.6.2 催化剂的成型方法
    1.7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2.2 表征方法及测试手段
    2.3 反应性能评价
第三章 Al-P-O催化剂上邻苯二酚和乙醇气相单醚化反应性能的研究
    引言
    3.1 合成条件对邻苯二酚和乙醇气相O-烷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3.1.1 催化剂制备
        3.1.2 磷源的影响
        3.1.3 合成终点pH值的影响
        3.1.4 后处理方法的影响
        3.1.5 P/Al比的影响
    3.2 催化剂的放大制备和成型条件的研究
        3.2.1 催化剂的放大制备及重复性
        3.2.2 催化剂成型研究
    3.3 反应寿命的考察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介孔磷酸铝催化剂上邻苯二酚和甲醇及邻苯二酚和乙醇反应对比研究
    引言
    4.1 材料的合成
    4.2 材料的结构和表面性质研究
    4.3 反应性能评价
    4.4 反应机制的推测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微孔磷酸铝的合成及邻苯二酚和甲醇反应性能研究
    引言
    5.1 合成方法的影响
    5.2 有机添加剂种类的影响
        5.2.1 材料的合成
        5.2.2 材料的结构和表面性质研究
        5.2.3 反应性能评价
    5.3 PEG聚合度对AlPO-5-PEG的影响
        5.3.1 材料的合成
        5.3.2 材料的结构和表面性质研究
        5.3.3 反应性能评价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其它弱酸弱碱催化剂上邻苯二酚和甲醇反应性能研究
    引言
    6.1 负载偏钨酸铵催化剂上反应性能的研究
        6.1.1 不同载体负载偏钨酸铵催化剂上邻苯二酚和甲醇反应性能的研究
        6.1.2 二氧化硅负载偏钨酸铵催化剂上邻苯二酚和甲醇稳定性及失活原因的研究
    6.2 介孔Ti-Si材料反应性能的研究
        6.2.1 材料的合成
        6.2.2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结论和展望
作者简历
发表文章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基因工程菌Pseudomonas sp. B3-1的构建及其产邻苯二酚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苯甲酸钠及代谢途径
        1.2.1 苯甲酸钠的特性
        1.2.2 苯甲酸钠降解代谢途径
    1.3 邻苯二酚
        1.3.1 邻苯二酚的特性
        1.3.2 国内邻苯二酚的应用进展
        1.3.3 邻苯二酚化学合成法生产的研究现状
        1.3.4 生物法合成邻苯二酚研究现状
        1.3.5 合成邻苯二酚关键基因的研究
    1.4 产邻苯二酚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研究进展
        1.4.1 产邻苯二酚基因工程菌现状
        1.4.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策略
        1.4.3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载体
        1.4.4 基因工程菌构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质粒
        2.1.3 所用引物
        2.1.4 培养基
        2.1.5 培养条件
        2.1.6 菌体保存
        2.1.7 抗生素
        2.1.8 溶液、缓冲液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Pseudomonas sp.B-1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DNA的定量方法
        2.2.3 PCR技术克隆苯甲酸钠基因簇
        2.2.4 纯化的PCR产物分别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2.2.5 连接产物转化E.coli DH5α
        2.2.6 转化子质粒DNA的提取
        2.2.7 质粒和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验证
        2.2.8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9 Pseudomonasp sp.B3-1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2.2.10 基因工程菌的验证
        2.2.11 Southern杂交验证
        2.2.12 邻苯二酚的测定
第三章 苯甲酸双加氧酶基因簇的克隆与分析
    3.1 苯甲酸双加氧酶基因簇的克隆
        3.1.1 Pseudomonas sp.B-1基因组DNA的提取
        3.1.2 PCR扩增苯甲酸双加氧酶基因簇
        3.1.3 连接、转化及酶切验证结果
    3.2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3.2.1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
        3.2.2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产邻苯二酚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4.1 重组质粒的构建
        4.1.1 载体质粒
        4.1.2 广宿主重组质粒的构建
    4.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4.2.1 三亲本杂交
        4.2.2 三亲接合子的PCR验证
        4.2.3 Southern杂交验证
    4.3 工程菌邻苯二酚产量的测定
    4.4 小结
第五章 基因工程菌Pseudomonas sp.B3-1产邻苯二酚条件的优化
    5.1 发酵的基础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5.2 工程菌的生长与邻苯二酚产量的关系
    5.3 苯甲酸钠浓度对Pseudomonas sp.B3-1产邻苯二酚的影响
    5.4 不同氮源对Pseudomonas sp.B3-1产邻苯二酚的影响
    5.5 聚蛋白胨浓度对Pseudomonas sp.B3-1产邻苯二酚的影响
    5.7 PH对Pseudomonas sp.B3-1产邻苯二酚的影响
    5.8 正交试验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产邻苯二酚基因工程菌构建策略的选择
        6.2.2 基因工程菌邻苯二酚产量提高不显着的原因分析
        6.2.3 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将基因插入到受体菌中的非重要功能区
    6.3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邻苯二酚的生产与市场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D]. 郭天雨.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多酚修饰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孟杰.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基于蛋白质及稀土调控的生物医用粘合剂[D]. 肖玲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D]. 肖少良.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5]Multifarene[3,3]修饰石墨烯构建的超分子传感器及其分子识别性能[D]. 罗欢. 贵州大学, 2020(04)
  • [6]苯二酚异构体晶体形态及结晶分离工艺研究[D]. 朱丹. 天津大学, 2020(02)
  • [7]多级孔金属掺杂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苯酚羟基化的应用[D]. 李航. 天津大学, 2020(02)
  • [8]钛硅分子筛催化苯制苯酚和苯二酚[D]. 孙培.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9]邻苯二酚和乙(甲)醇气相单醚化合成邻羟基苯乙(甲)醚催化剂的研究[D]. 邹秀晶. 吉林大学, 2009(08)
  • [10]基因工程菌Pseudomonas sp. B3-1的构建及其产邻苯二酚发酵条件的优化[D]. 梁璇. 广西大学, 2008(01)

标签:;  ;  

儿茶酚的生产及市场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