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画家王胜奇地位的思考

对画家王胜奇地位的思考

一、对涂料王生漆地位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徐境阳[2](2021)在《民国时期漆画代表性人物研究 ——兼论民国漆画特点》文中研究表明进入到20世纪以来,在新文化潮流的带领下,众多艺术领域都有了全新的发展和突破,漆艺也包括在内,民国时期,传统漆画不仅在技法上有了新的风格和样式,还突破了对器物的依附性,从绘画的角度建立了全新的艺术种类——漆画。漆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漆艺家、画家们共同努力开拓的结果。李芝卿、沈福文和雷圭元便是其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思想、技术方面为漆画的形成带来了机遇和可能性,他们是现代漆画文化的开拓者,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对民国时期主要三位代表性人物的个人经历进行了梳理;其次,结合历史因素、成才经历、画面结构、色彩运用等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漆画风格及其形成诱因;最后,从主题、材料技法、构图、色彩四大方面,总结了民国时期漆画的绘画特点,并分析传统漆艺到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转变表现。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发现关于民国时期漆画方面资料较为欠缺,关于代表性艺术家的许多漆艺和漆画作品已无从查证了,笔者只能从各类文献中相互比对印证,寻踪溯源,力图对民国时期漆画代表性人物及整体特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先飞漆画的理论研究,并为更多漆画学习者提更相应的材料依据。

刘青[3](2020)在《变涂技法在漆艺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漆艺术历史悠久,其中变涂工艺技法作为我国重要的漆艺装饰技法不仅极具装饰性与艺术性并能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漆艺语言与文化内涵。变涂工艺技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其他漆艺技法极为不同,其纹路变幻莫测,自然灵动,十分灿烂,好似随意实则缜密编排。正是由于其独有的特性,其今后的继承与创新必然对漆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笔者通过对变涂工艺技法的分析研究,将变涂工艺技法代以全新的审美方式进行创新设计,践行变涂工艺技法的传承并且探索其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对变涂工艺技法相关资料的研读,专家学者对于变涂工艺技法的研究主要以探究其发展源流为主,艺术类多侧重于基础性研究,较少将其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本文以变涂工艺技法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顺应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变涂工艺技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根据现代化的漆艺术审美趋势将其进行创新设计,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漆艺效果。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文章概述部分对变涂工艺技法做出了较为详尽的定义并探究其产生背景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变涂工艺技法的认知;随后对变涂工艺技法所需的材料工具、起纹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在以上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漆艺创作作品分析变涂工艺技法在当代漆艺创作中的应用,并探究变涂工艺技法在当代漆艺中起纹手法的创新发展、变涂工艺技法色彩的层次关系以及显磨过程中所呈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文章最后一部分阐述了笔者的整个毕业设计,根据笔者所设计的山石造型的变涂漆艺作品的制作全过程展现出变涂工艺技法在漆艺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本文结合各类资料对变涂工艺技法进行探究,较为系统性的梳理了变涂工艺技法的发展历程;结合现代各类运用变涂工艺技法创作的漆艺术作品更为直观的展现出变涂工艺技法的发展现状,使人们对此工艺技法的制作流程了解的更为准确,从而在后续的漆艺创作中创作出更为丰富的漆艺作品,表达出别出心裁的漆艺语言,并探究变涂工艺技法在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段红弟[4](2020)在《山西新绛剔犀技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工造物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漆器工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不衰,新绛剔犀作为中国漆器艺术的代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剔犀漆艺的发展具有地方性和局限性,不被大众所熟知,而且从事剔犀技艺的传承人也寥寥无几,对于一种重要的传统工艺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容乐观的,需要引起关注,基于此,本文选择新绛剔犀技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传播其文化内涵使其发扬光大。在国家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于剔犀工艺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科技史的视角出发,以新绛剔犀传统工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出土的剔犀实物进行研究,搜集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前往工艺传承地新绛考察,对从事新绛剔犀工艺的几家工厂和工作室进行实地考察和口述史采访,从剔犀的制作原料、生产流程、历史发展、保护传承等多方面入手,真实的还原剔犀传统工艺,并结合国家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研培计划,为剔犀技艺的发展和保护提出建议,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内容为为序言部分,主要是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列出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内容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搜索,梳理出山西漆艺的历史,剔犀的整个发展历程,通过对中国剔犀漆器传统工艺发展历史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探寻山西新绛剔犀漆器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第三章通过对出土的剔犀实物进行分析,研究剔犀在古代的文化和技术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为研究新绛剔犀奠定基础。第四章内容对新绛剔犀的工艺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口述史的采访和田野调查,对绛剔犀漆器传统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还原记录,对所用到的工具设备一一介绍。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剔犀的器型、色彩和纹饰等方面介绍了剔犀的工艺特征以及剔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是新绛剔犀漆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分析其工艺传承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传承与保护路径进行探索。

陈嫣然[5](2020)在《漆艺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首饰的审美更加多元,个性化和情感化的需求不断上升,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具有特殊价值,日益成为现代首饰的设计元素。漆艺发源于中国,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装饰自由度高且带有东方气质的传统手工艺,漆艺与现代首饰设计的结合,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漆艺的艺术成就出发,提取其艺术元素运用于首饰设计之中,探寻二者的关系,为首饰设计的开拓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新的思考。本文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纬度,通过梳理传统漆艺技术和艺术风格形成的脉络,来掌握漆艺语言的基本形式,通过深入分析漆艺首饰案例的设计初衷、设计理念、漆艺类型和艺术效果,来展现对首饰创作具有突出价值的漆艺元素。世界范围内许多优秀的漆艺首饰作品证明了,漆艺虽然可以应用于首饰设计,为现代首饰注入独特的审美和文化魅力,但我国作为首饰消费大国和漆艺发源国,商业化现代漆艺首饰的发展却逊于海外,造型和纹饰都存在被传统漆艺固有思维限制的情况。本文结合设计经验,通过解构一些具有现代感的漆艺首饰实例,从首饰立体构成、表面装饰和精神附加三个角度总结漆艺在现代首饰中的艺术表现。以新的思考方式分析传统漆艺,利于设计者将漆艺语言转化为现代首饰设计语言。

宋瑞雪,赵瑞,张飞龙[6](2019)在《生漆文化的使者——《中国生漆》》文中指出《中国生漆》作为生漆文明传播的使者,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打造文化产业的历史使命,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科技春天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处在经济与思想双重转型期,在举步维艰中仍坚守阵地并为生漆鼓与呼;21世纪在文化振兴的浪潮中,业界影响日益扩大。《中国生漆》经历了生漆行业的高潮与低谷,经受了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的洗礼,凝聚了生漆人的心血和情感,见证了中国生漆的发展历程。

李海涛[7](2019)在《脱胎技艺在《漆言八语》系列作品中的实践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脱胎漆器工艺是在汉代“夹纻”的基础上,经过改进材料和制作工艺衍生而来的。清代着名漆艺大师沈绍安以及他的后人将麻布、旧的棉布等替代之前使用的昂贵的丝绸作为裱布材料,经过几代人努力,脱胎技艺在胎骨、器型等方面都得到了改进。漆艺作为我国一种传统手工技艺,艺术和工艺价值极高,但这一传统技艺在当代遇到了发展问题,在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上尤显后劲不足,由于制作程序繁琐、耗费大量时间,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传统技艺敬而远之。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这一传统脱胎技艺需要展示出它的新面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技法和精神时,有理由得到创新变革,以至于更能适应时代文化的需求。笔者在本科和读研期间多次走访江苏、福建等脱胎漆艺作坊,总结和漆艺人交流学习理论经验,并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寻找创新角度进行研究。在不断研究和多次实践过程中,发现挤塑板这一材料在制作胎体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并进行实践探索,得出挤塑板在脱胎过程中确实可以提高效率,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传统的陶泥、石膏等材料。笔者从脱胎漆器的器型、色彩、髹饰技法进行反复实践和尝试,努力在审美和实用性之间寻求平衡点,让脱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使得传统脱胎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何海潮[8](2019)在《漆酚基光固化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生漆的主要成分——漆酚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漆酚成膜条件苛刻、柔韧性、抗冲击性能较差等问题,通过将漆酚与环氧树脂、丙烯酸反应,制备出可以紫外光固化且性能较为优异的漆酚环氧丙烯酸酯(UEA),然后以UEA为基质,通过添加改性后氧化石墨烯、纳米纤维素纤维等纳米增强填料,进一步提高复合漆膜机械性能。本研究以氧化石墨烯(GO)、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氧化石墨烯(MPS-GO)、十八胺改性氧化石墨烯(ODA-GO)为增强填料,制备出改性氧化石墨烯/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涂层,通过对复合涂层的比较,决定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作为改性助剂进行后续试验;以不同比例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纤维素纤维(GO-CNF)为增强填料,制备出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纤维素/环氧丙烯酸酯(GO-CNF/UEA)复合涂层,通过对复合涂层机械性能的比较,筛选出氧化石墨烯与纳米纤维素的最佳配比为1:3,筛选出GO-CNF填料占UEA的最佳质量比为1%。最后,采用红外、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最优复合涂层特征基团、表观形貌、元素含量、化学物结构等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GO的掺入可以显着提高UEA膜的硬度,同时也易导致团聚现象的发生,使漆膜脆化,相比纯UEA膜,GO/UEA膜硬度最高可达到5H,抗冲击性能最高可达到42cm,但其附着力及柔韧性下降明显。(2)对GO进行改性后,ODA的长链碳分子和MPS的硅烷分子有效枝接到GO表面,有效的解决了GO在漆膜中的团聚问题,增强GO和基质的相容性。ODA-GO/UEA相比MPS-GO/UEA,其柔韧性、抗冲击性能及硬度明显提高,这是由于ODA-GO与基质UEA之间更易发生交联反应,相容性更好,GO可以作为增强填料均匀的分散在UEA聚合物分子间的空隙内,增加膜的致密性和完整性。(3)通过对MPS-GO/UEA膜和ODA-GO/UEA膜机械性能的比较,发现MPS-GO涂层的硬度、柔韧性与ODA-GO涂层差异不明显,虽然ODA-GO涂层的附着力、抗冲击性能优于MPS复合涂层,但是ODA价格较为高昂,具有刺激性,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因此以MPS作为改性助剂,通过添加纳米纤维素纤维(CNF)改善涂层附着力、抗冲击性能,并且CNF的加入可以减少GO的用量,从而降低涂料成本。(4)通过对以MPS作为改性助剂的不同比例,不同含量(占UEA的质量比)的GO-CNF复合涂层机械性能的比较,筛选出复合涂层填料的最佳含量为1%,最佳配比GO:CNF=1:3,最佳涂层硬度为5H,附着力为1级,抗冲击性能为50cm,柔韧性为2级,其附着力及抗冲击性能得到了显着提高,和ODA-GO涂层的机械性能达到同一水平,同时大大降低了涂料成本,也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黄茜[9](2019)在《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域色彩原型是特定族群的集体潜意识之一,它由生物性色彩本能开始,经历社会性和文化性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色彩观念和审美。它既是显性的,又是隐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人的......色彩作为视觉感受的关键要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特征识别,信息沟通,象征联想,主观表达等重要意义。色彩从来都不只是色度值,它更是观念之色。从色彩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族群能量的密码。在每个民族所经历的自然或者人为的各种考验中,是集体潜意识把族群凝聚在一起,虽难不止,遇伐不息,才使族群得以延续至今日。集体潜意识的色彩信息在地域性物质构建中无处不在,同时也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族群共同世界构建了精神伊甸园。地域色彩原型的归纳与研究,不仅是要在实体视觉上建立不同于他地的色彩特征,更是在用色彩告诉古老族群的后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何处可以安栖?论文以凤凰县域色彩原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询,色彩数据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色彩原型进行挖掘与梳理。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色彩基础理论、色彩心理学,色彩民俗学、色彩地理学、城市色彩设计学、苗学等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利用NCD色彩体系的架构与分析方法,对土壤色彩、植被色彩、传统建筑色彩、服饰色彩、工艺美术色彩等等进行色彩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色彩原型研究方法和初步成果。该研究将会对凤凰古城的色彩保护和凤凰县整体色彩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按逻辑顺序分别为: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为课题背景研究。阐述了论文主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阐述技术路线和建立研究框架。第二章为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对文中将要涉及的主要理论进行理解性概述。其中,对四大表色体系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形成独立结论。色彩民俗学和色彩地理学对本论文色彩样本的分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城市色彩景观学是在城市和建筑色彩活化部分的直接参考;中国传统色彩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的色彩集体潜意识,是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文化大背景,两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对象分析研究,内容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对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形成因素进行理论性阐述。该部分运用文献收集法,对凤凰历史文献、文学文献、苗学论着、政府资料等得到相关历史记载和详实数据;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该地区的泥土、植物、石材、木材等进行了大量色彩样本采集,通过NCD单色分析方法,得出各个自然元素的地域色彩特征,为色彩原型提供数据佐证;运用色彩印象分析法,分析楚文化留存文物的色义与语义的对应关系。以上研究为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解释。第四章以实证归纳凤凰县域的色彩原型。一手色彩样本数量庞大,样本分析采用数据量化,图示分析其色彩比例,色相关系,色调关系,图底关系等,为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此章节中,关于祭祀服饰色彩的研究结论,揭示了色义与文化含义的对应关系,得到了苗学家的认可。此部分对凤凰县域当代居民色彩喜好的调查结果,成为色彩原型活化运用中的数据支撑。第三部分:实践应用研究,内容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为色彩原型活化观点与技术思路,该章节奠定了色彩原型活化运用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案例,为实际操作提供历史经验。第六章为凤凰县域活化运用。本章节重点讨论了凤凰古城的色彩现状,提出保护建议。同时提出凤凰原型的参考色谱,为各个领域的色彩运用提供直接参考。最后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陈洪亮[10](2018)在《重庆漆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考古材料来看,中国漆器从河姆渡文化出土漆器算起,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广泛地影响到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巴蜀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漆器最重要的产地之一。自商周以来,巴蜀地区的漆器工艺就已经逐步形成,经过春秋战国的发展变得日渐成熟,至秦汉三国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到魏晋后逐步衰落。重庆作为古巴国属地,其漆器在建国后有过辉煌的成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重庆漆器传统工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有关重庆漆器的传承问题就摆在了研究者面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文物追本溯源,在考古学及历史学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重庆漆器的历史起源、发展与停滞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梳理,对生产企业和手艺人进行调查采访,在分析重庆漆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基础上,梳理出重庆漆器认知度普及度低;制作工艺分离,传统工艺人才缺乏;产品日常实用性低,装饰手法陈旧;创作资金短缺四个问题。以艺术设计学的视野为切入点,重新挖掘重庆漆器的器用本源、应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旨在探寻其造型与装饰设计的独特语言,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借鉴日本传统手工艺的政策制度和推广模式,选取日本越前漆器、山中漆器为设计专案研究,分析日本漆器产品形体设计、色彩识别、材料结合的设计方法。对台湾漆器转型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台湾漆器首先通过政策的扶持,然后建立了漆器博物馆,最后研发了新材料的融合,使台湾漆器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挖掘重庆漆器在材料、功能、造型、装饰四个方面的开发价值,总结出重庆漆器外观造型、产品材质、色彩图案、产品功能四个方面的开发设计要素,最后指导最后重庆漆器的开发设计实践。用日本、台湾的文化创意手法来“活化”古老的重庆漆器,使得重庆漆器回归生活,从而焕发出当代生命力。

二、对涂料王生漆地位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涂料王生漆地位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民国时期漆画代表性人物研究 ——兼论民国漆画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漆画背景与代表性人物
    一、漆艺发展的历史
    二、民国时期走向漆画实践的探索者
        (一)雷圭元:传统教育下的火花
        (二)李芝卿:远赴日本一心向学
        (三)沈福文:留学归国不忘初心
    注释
第三章 民国时期漆画实践者的创作作品
    一、雷圭元:工艺美术守护者
        (一)狂野自由的视觉冲击
        (二)返璞归真的绘画造型
    二、李芝卿:技法的灵魂舵手
        (一)传统漆艺和散点透视的碰撞
        (二)技法运用的千变万化
    三、沈福文:毙而后已般的研究精神
        (一)引人遐想的意境表达
        (二)传统造型艺术的再现
    注释
第四章 代表性人物对漆画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一、对漆画做出的艺术贡献
        (一)雷圭元:中西合璧
        (二)李芝卿:别开一格的观察方法
        (三)沈福文:承前启后
    二、对漆画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雷圭元:冲破了思想上的羁绊
        (二)李芝卿:促进了技法多样化
        (三)沈福文:桃李满天下
    注释
第五章 民国时期漆画的艺术特点
    一.主题的时代性与人文情怀
    二、技法、材料创新性与绘画性
    三、构图的兼容性与开放性
    四、色彩的统一性与再现性
    五、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转变
    注释
结论
附录: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变涂技法在漆艺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阐释及研究的范围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变涂漆工艺的概述
    2.1 变涂的概念
    2.2 变涂工艺产生的时代背景
    2.3 古代对变涂的认识
    2.4 现代对变涂的认识
第3章 变涂工艺技法的制作流程
    3.1 变涂工艺的基本制作流程
    3.2 变涂工艺的材料工具
    3.3 变涂工艺的技法实践分析
        3.3.1 打捻起纹法
        3.3.2 刮擦起纹法
        3.3.3 撒播起纹法
        3.3.4 漂流起纹法
第4章 变涂技法在当代漆艺创作中的应用发展
    4.1 变涂与其他技法的结合
        4.1.1 变涂与镶嵌
        4.1.2 变涂与堆塑
        4.1.3 变涂与戗刻
        4.1.4 变涂与撒粉
    4.2 变涂在当代漆艺创作中的应用
        4.2.1 变涂与漆画创作
        4.2.2 变涂与漆器创作
        4.2.3 变涂与其他载体的结合
    4.3 当代变涂漆艺技法的创新发展
        4.3.1 起纹手法、材料的创新尝试
        4.3.2 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控制与把握
        4.3.3 当代变涂技法色彩层次的审美取向
    4.4 变涂漆艺设计与创作实践(毕业创作设计与制作过程)
        4.4.1 设计构思
        4.4.2 基本制作流程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山西新绛剔犀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0.1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0.1.1 选题目的
        0.1.2 本选题的意义
        0.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0.2 研究背景
    0.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剔犀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1.1 “漆”字探源
    1.2 山西漆艺溯源
    1.3 中国剔犀技艺的发展概述
        1.3.1 剔犀漆器的定义及名称由来
        1.3.2 剔犀漆器的历史发展脉络
    1.4 山西新绛剔犀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考古出土剔犀器物考证
    2.1 出土剔犀实物分类
    2.2 馆藏剔犀实物
    2.3 剔犀山西本土化成因
第三章 剔犀工艺考察
    3.1 制作原料
        3.1.1 大漆
        3.1.2 颜料
        3.1.3 底胎材料
        3.1.4 其他材料
    3.2 工具设备
    3.3 “云雕”漆工艺技术的特点
    3.4 剔犀的工艺流程
        3.4.1 制漆
        3.4.2 制胎
        3.4.3 灰胎
        3.4.4 髹漆
        3.4.5 绘图
        3.4.6 剔刻
        3.4.7 打磨
        3.4.8 推光
第四章 新绛剔犀的科技性特征及价值呈现
    4.1 剔犀工艺包含的科技内涵
        4.1.1 漆树的栽培
        4.1.2 大漆的采割技术
        4.1.3 剔犀所用大漆的配制
        4.1.4 大漆的成分分析
        4.1.5 漆的成膜过程
    4.2 剔犀漆器的工艺特征
        4.2.1 纹饰特征
        4.2.2 云纹的文化内涵
        4.2.3 剔犀纹饰创新发展
        4.2.4 色彩特征
        4.2.5 造型特征
    4.3 剔犀漆器的价值呈现
    4.4 剔犀的文化特色
第五章 新绛剔犀的创新传承发展
    5.1 新绛剔犀当前创新发展
        5.1.1 剔犀技艺与金属工艺
        5.1.2 剔犀技艺与犀皮工艺
        5.1.3 剔犀造型纹饰色彩创新
    5.2 剔犀发展面临的问题
        5.2.1 大漆过敏
        5.2.2 颜料昂贵
        5.2.3 剔犀工艺工期漫长
        5.2.4 大漆熬制难掌握
    5.3 剔犀的当代承传
        5.3.1 对传统漆艺品类造型的继承
        5.3.2 对传统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传承
    5.4 发展方向及传承策略
        5.4.1 结合旅游开发
        5.4.2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宣传
        5.4.3 加强与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绛剔犀传统工艺口述史采访资料
附录二 新绛剔犀传统工艺成品展示
附录三 新绛剔犀传统工艺田野考察部分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漆艺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漆艺的发展历史概述
    2.1 中国的漆艺发展概况
        2.1.1 漆艺的萌芽与雏形
        2.1.2 活力四射的快速发展时期
        2.1.3 繁荣昌盛的巅峰时期
        2.1.4 创新求变的中兴时期
        2.1.5 技艺精湛的完熟时期
    2.2 海外的漆艺发展概况
        2.2.1 日本
        2.2.2 朝鲜半岛
        2.2.3 东南亚地区
3 中国漆艺与首饰结合的历史与现状
    3.1 古代
    3.2 现代
        3.2.1 传统漆匠的漆艺首饰
        3.2.2 手作工坊的漆艺首饰
        3.2.3 品牌化的漆艺首饰
        3.2.4 独立首饰设计师的漆艺首饰
        3.2.5 小结
4 漆艺在海外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4.1 欧美
        4.1.1 漆艺首饰的工艺价值
        4.1.2 漆艺首饰的自然之美
        4.1.3 漆艺首饰的远东情调
    4.2 日本
        4.2.1 传统漆器品牌的漆艺首饰
        4.2.2 本土首饰品牌的漆艺首饰
        4.2.3 独立设计师的漆艺首饰
5 漆之质法在首饰立体构成中的艺术表现
    5.1 自然律动的造型魅力
    5.2 对多元化材料的包容性
    5.3 首饰空间感与可佩戴性的平衡
6 漆之文法在首饰表面装饰中的艺术表现
    6.1 重塑表面质感
    6.2 增添“变化无常”之美
    6.3 绘画式装饰
7.漆之特质对首饰的精神附加作用
    7.1 材料特质——漆艺首饰的自然温感
    7.2 工艺特质——漆艺首饰的互动体验
    7.3 文化特质——漆艺首饰的中国化标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生漆文化的使者——《中国生漆》(论文提纲范文)

1 源起
2 生存与拓展
3 传播与影响
4 结语

(7)脱胎技艺在《漆言八语》系列作品中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脱胎漆艺的发展基础研究
        (一) 漆器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二) 脱胎漆器与传统立体漆器异同比较
    二、脱胎技艺在《漆言八语》系列作品设计中的应用构思
        (一) 《漆言八语》系列作品的制作材料的使用研究
        (二) 《漆言八语》系列作品制作中的造型和色彩研究
        (三) 《漆言八语》系列作品制作中的髹漆技法
    三、脱胎技艺在《漆言八语》系列作品设计中的实践创作
        (一) 《漆言八语》系列作品的制作流程
        (二) 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与作品获奖情况
第二部分 毕业创作
    一、毕业创作主题、主要内容、创作方法及创新点
        (一) 创作主题
        (二) 主要内容
        (三) 创作方法及创新点
    二、毕业创作前期资料收集及创作草图
        (一) 创作思路
        (二) 资料收集
        (三) 作品学习与启示
        (四) 创作草图
    三、阶段性过程及最终作品
        (一)《脱胎漆瓶》创作过程
    四、研习作品精选

(8)漆酚基光固化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漆酚概述
    1.2 紫外光固化
        1.2.1 紫外光固化概述
        1.2.2 光固化体系
    1.3 石墨烯
        1.3.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
        1.3.2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
        1.3.3 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
    1.4 纳米纤维素
        1.4.1 纳米纤维素的结构和分类
        1.4.2 纳米纤维素的改性
        1.4.3 纳米纤维素的应用
    1.5 氧化石墨烯/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氧化石墨烯/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国内研究进展
        1.5.2 氧化石墨烯/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国外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改性氧化石墨烯/漆酚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涂层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试剂、仪器及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复合涂层的制备
        2.3.1 漆酚环氧丙烯酸酯的制备
        2.3.2 GO/UEA复合涂料的合成
        2.3.3 MPS-GO/UEA复合涂料的合成
        2.3.4 GO-ODA/UEA复合涂料的合成
        2.3.5 光固化制备复合涂层
    2.4 复合涂层性能测试及内部表征
        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2 扫描电镜(SEM)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4 X射线衍射图谱(XRD)
        2.4.5 涂层硬度测试
        2.4.6 涂层附着力测定
        2.4.7 涂层冲击力测试
        2.4.8 涂层柔韧性测试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扫描电镜分析(SEM)
        2.5.2 红外分析(FTIR)
        2.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4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2.5.5 涂层机械性能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纤维素/漆酚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涂层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试剂、仪器及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复合涂层的制备
        3.3.1 漆酚环氧丙烯酸酯的制备
        3.3.2 GO-CNF/UEA复合涂料的合成
        3.3.3 光固化制备复合涂层
    3.4 复合涂层性能测试及内部表征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扫描电镜分析(SEM)
        3.5.2 红外分析(FTIR)
        3.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5.4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3.5.5 涂层机械性能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凤凰县域的界定
        1.3.2 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与范畴
        1.3.3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及活化的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询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比较分析法
        1.5.5 色彩采样工具
        1.5.6 NCD色彩体系分析法
    1.6 研究逻辑框架
第2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
    2.1 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2.1.1 色彩的产生
        2.1.2 色彩的三属性
        2.1.3 色彩的心理效应
        2.1.4 色彩表色体系
    2.2 色彩民俗学
    2.3 色彩地理学
    2.4 城市色彩设计学
    2.5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2.5.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认知
        2.5.2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2.5.3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分支演绎
第3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3.1 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因素
        3.1.1 气候气象特征影响色彩原型
        3.1.2 地质资源影响色彩原型
        3.1.3 植物景观影响色彩原型
    3.2 色彩原型形成的人文因素
        3.2.1 民族构成
        3.2.2 历史沿革
        3.2.3 宗教信仰
        3.2.4 民俗风情
        3.2.5 人文精神
第4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
    4.1 色彩原始意象
    4.2 传统色彩符号的生态、地理特征
        4.2.1 民族服饰色彩
        4.2.2 传统建筑色彩
        4.2.3 工艺美术色彩
    4.3 当代凤凰县域居民色彩喜好调查色彩调查及分析
        4.3.1 样本与问卷构成
        4.3.2 性别影响因子
        4.3.3 居住地影响因子
        4.3.4 年龄影响因子
        4.3.5 文化程度影响因子
        4.3.6 民族影响因子
第5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探源与案例研究
    5.1 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架构
        5.1.1 原真性保护理论发展
        5.1.2 色彩活化的理论思路
    5.2 色彩原型活化的意义
        5.2.1 色彩力的影响作用
        5.2.2 空间可识别性的建立
        5.2.3 集体潜意识的延续与统一
    5.3 色彩原型活化的案例及分析
        5.3.1 印度斋浦尔的“斋浦尔粉”
        5.3.2 意大利都灵的“都灵黄”
第6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研究
    6.1 凤凰古城的色彩原真性保护
        6.1.1“原真性”色彩意象
        6.1.2 建筑材料色彩原真性调查
        6.1.3 色彩原真性保护的实现路径组合
    6.2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
        6.2.1 宏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2.2 中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2.3 微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3 色彩原型方法论在地域设计中的运用
        6.3.1 色彩原型要素的调查和提取
        6.3.2 色彩原型色彩语汇与规则的分析与归纳
        6.3.3 色彩原型在地域色彩设计中的活化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工程项目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附录D 《凤凰县当代居民色彩喜好调查问卷》
致谢

(10)重庆漆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五、研究范围及名词界定
        (一)漆
        (二)漆器
        (三)文化创意
第一章 巴蜀漆器概述
    第一节 巴蜀漆器历史梳理
        (一)起源发展期——商周
        (二)日渐成熟期——战国
        (三)繁荣鼎盛期——秦汉三国
        (四)逐步衰落期——魏晋以后
    第二节 重庆大漆自然资源的起源
        (一)地理位置
        (二)城口生漆
    小结
第二章 重庆漆器现状
    第一节 重庆漆器的存续状态
        (一)重庆漆器的生产形式
        (二)重庆漆器传承人分析
    第二节 重庆漆器的地方特色及制作流程
        (一)重庆漆器地方特色
        (二)重庆漆器制作流程
    第三节 重庆漆器的代表大师
        (一)复兴阶段
        (二)发展阶段
    第四节 重庆漆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重庆漆器的认知普及度低
        (二)制作工艺分离,传统工艺人才缺乏
        (三)产品日常实用性低,装饰手法陈旧
        (四)重庆漆器的创作资金短缺
    小结
第三章 日本、台湾漆器的“活化”策略
    第一节 日本漆器“活化”设计策略
        (一)日本传统工艺产业振兴法则
        (二)日本漆器案例分析
        (三)日本漆器设计方法
    第二节 台湾漆器转型成功的经验
        (一)台湾漆器的社会生态
        (二)台湾漆器推广普及方式
        (三)台湾漆器新材料的融合
    小结
第四章 重庆漆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
    第一节 重庆漆器审美价值基础
        (一)材料之美
        (二)功能之美
        (三)造型之美
        (四)装饰之美
    第二节 重庆漆器开发设计要素
        (一)外观造型
        (二)产品材质
        (三)色彩图案
        (四)产品功能
    第三节 重庆漆器开发设计实践
        (一)重庆漆器调查问卷与分析
        (二)重庆漆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目录
图表来源目录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及发表论文情况

四、对涂料王生漆地位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民国时期漆画代表性人物研究 ——兼论民国漆画特点[D]. 徐境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变涂技法在漆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 刘青.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4]山西新绛剔犀技艺研究[D]. 段红弟. 山西大学, 2020(01)
  • [5]漆艺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陈嫣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6]生漆文化的使者——《中国生漆》[J]. 宋瑞雪,赵瑞,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19(02)
  • [7]脱胎技艺在《漆言八语》系列作品中的实践与应用[D]. 李海涛. 扬州大学, 2019(02)
  • [8]漆酚基光固化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 何海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9]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D]. 黄茜. 湖南大学, 2019(01)
  • [10]重庆漆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D]. 陈洪亮. 西南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对画家王胜奇地位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