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探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华伟[1](2021)在《新时期下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深入展开剖析其蕴含的理论意义,提出新时期下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培育路径,并形成长久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解决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特色不鲜明、共享程度较弱、与产业链脱节等问题,形成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创新路径,在理论上对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手段,实践上形成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思路。

李桂平,何旻[2](2021)在《对大学社会服务与社区探究链接的实践模式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是大学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之一,也是大学实现价值、寻找发展空间、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场所。社区服务与大学教育机制的有效整合,是急需讨论的问题。社区探究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社区探究对于寻找人类主体性、社会性以及能动性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大学社会服务是构建一个共同体。大学社会服务与社区探究的链接有资源的链接、组织的链接、知识的链接、情感的链接,链接机制是大学社区服务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通过共同体的链接、情境的链接、行动的链接等方式,能够有效实现社区发展,激发学生活力,创新学习机制。中国大学参与社区服务实践已有经验表明:大学科技园、社区营造、基层社区治理等多方面实践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社区及政府三方的资源链接与整合。

吕拉昌,辛晓华,陈东霞[3](2021)在《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创新产出——基于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成为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键,而创新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创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新基础设施的概念,构建了测度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的指标体系,之后基于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技术分析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并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1)创新基础设施是指保证创新相关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的总和,包括支撑创新活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创业服务基础设施。(2)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整体上表现为东部发展水平高于西部。(3)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研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为国家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杨玥[4](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黄翔[5](2021)在《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国正(Kuo-Cheng Lee)[6](2021)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文中指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中国大陆吸引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就业、实习”以实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旨趣为探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示范点)的政策执行上是否能体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精神,扩大吸引台青西进;促进台青融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生活;并进一步对台湾青年的政治偏好产生影响。本文实地访查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共20处国台办授牌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示范点),透过访谈前述青创基地之营运管理团队和进驻基地之台籍青年,分析中国大陆各地方政府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分析个别青创基地或不同区域的两岸青创实践工作成果。本文另以电子问卷形式调查于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实习、就业、创业之台籍青年对中国大陆市场环境、社会生活的观感以及其政治态度。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江苏地区两岸青创基地吸引台湾青年进驻创业、就业、实习的人数极少。多数基地营运出现困境,除零星具持续发展潜力的案例外,前述地区之两岸青创基地已出现退场、低度运作甚至与进驻台青发生纠纷等现象。(2)两岸青创基地政策及惠台措施并非台青西进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影响台青西进与否的主要因素为中国大陆经济与市场潜力。(3)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的社会融合影响、政治偏好影响尚不显着。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架构、第二章建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分析指标,据此设定两岸青创基地之理想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第三章分类评述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现况以及落实政策目标的程度。第四章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第五章总结两岸青创基地的发展与挑战、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展望。

黄馨平[7](2021)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多源流分析及完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起已逐步实现由“精英”向“大众”过度的教育模式。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激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较去年超出52万人,再次突破历史最高点。日渐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加上愈发严重的经济下行压力促使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加速走进政府决策者的视线,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刻不容缓。在2015年3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总理李克强着重强调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的工作方向。创新创业的完善与发展成为当下我国既能有效缓解社会就业问题又能快速拉动市场经济的关键途径。大学生作为我国“双创”政策中的特殊人群主体,与其相关的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及典型性。随着“经济新常态”趋势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开始尝试对“双创”政策内容及执行效果提出新的要求。笔者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代表性政策出台过程,探索政策路径完善的启示。从问题、政策、政治三大源流入手,分析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致力于探究政策从引发关注到政策出台的过程、与之对应的政策框架和政治背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政策企业家、政策共同体以及公众的主要作用,并进一步探索得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面临问题流信息转换困难、政策共同体协调配合度不够、政治流系统环境有待改善以及政策窗口开启驱动力不足的议程创设困境。在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未来的完善路径中,笔者将结合2019年末“新冠”疫情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动,以多源流政策分析结论为依据,以三大源流角度为研究基础,探究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发展的原生动力与次生动力,从构建和拓宽社会问题的获取途径、加强政策共同体之间的资源调配、注重政治系统的开放性等方面出发,提出创新创业政策完善路径,将“防疫常态化”形势与我国现阶段国情进行耦合,帮助政府决策者及政策受益者明晰政策发展脉络,以期为创新创业政策的完善提供启示与借鉴,激发创新创业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活力与持久力。

孙盈[8](2021)在《《中俄青年创业峰会》模拟同传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选取“中俄青年创业峰会”为研究对象,以同声传译方式模拟翻译实践,在译前做了峰会举办背景、日程、发言人相关信息和查阅词汇、句式等准备工作。本文简述了同声传译的概念及特点,以顺句驱动原则为理论支撑,举例论证、分析断句法、重组法在同传实践中的应用。作者将断句法分为同步法、分裂法和融合法三种,并从从压缩删减、意义补足、词性转换、信息合并、逻辑处理五个角度对句内结构重组进行举例阐释。作者进行了两次模拟,在举例论证中将两次的译文对比分析论证作者所提出技巧的可应用性。模拟的同传中信息漏译问题和文化负载词翻译问题不可避免,笔者分析其形成原因在于发言人语速过快、听辨能力不足和知识积累较少。为尽力保障同传中信息传出的完整性,笔者对重组练习方式进行了总结,重组练习可分为三步进行:提取关键信息、连词成句、翻译。在接收原语信息过程中,译员的听辨能力对其能否掌握重要信息并传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语音辨识能力,作者提出影子练习、复述练习训练方法。

魏翘楚[9](2021)在《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孵化器中常见的形式为大学科技园,借助大学这个完美的平台,将科研活动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孵化科技型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学科技园主要就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与科研的社会性延伸,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最近几年,政府陆续颁布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给科技园的发展创造了便利,同时也迎来了巨大挑战。江西北大科技园区通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硬件条件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显着提升。十三五期间,该科技园积极响应党中央制定的创新性政策与制度,利用自身核心优势,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职责,树立完成转型与升级。不过整体来讲,江西北大科技园当前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在此次研究中,首先用到的是文献研究法,针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相关理论作出描述,对现有的文献与资料进行梳理,形成此次研究的理论依据。然后利用案例研究法,借助于PEST分析工具,对江西北大科技园的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具体发展情况。结合对江西北大科技园实际运营情况的调研,分析了江西北大科技园的内部环境,指出了目前江西北大科技园在运营中存在的资金不足、当前所构建的组织框架难以适应服务需求、信息化管理水平与战略定位不匹配等问题,梳理了江西北大科技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解决江西北大科技园面临的问题,借助于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具体目标与定位,提出了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和专业聚焦战略,编制相应的战略规划,构建与健全科技成果的转化体系,为各行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打造高度开放化的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确保孵化项目能够顺利启动,助力科技企业成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且,从加强科技园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加大科技园保障条件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以及积极整合资源并加大投入力度等角度给出详细的保障举措。针对该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展开探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依托于先进的理念,把江西北大科技园打造为拥有良好创业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具有超强盈利能力的产业园区,同时也希望本文对其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所启示。

傅蝶[10](2021)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科技园助推”模式的精准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却依然存在着与专业教育割裂、师资匮乏、缺乏实践参与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创业教育中的难题,华东师范大学群策群力,适时调整策略,以科技园助推创业教育的精准实践,打通了科技园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通与对接,形成了以学科优势打造产业集群区、以专业导师推动创业体系建设、以各类实践平台完善创业环境等为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系统剖析华东师大科技园专业化与特色化的创业服务体系模式,可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范式,亦可借此厘清"科技园助推"模式的未来走向。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下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2 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
3 新时期下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培育路径
    3.1 充实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内容
    3.2 完善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供给机制
        (1)建立以知识协同为基础的信息跨系统整合服务机制。
        (2)优化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体系。
        (3)抓好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人才培养。
        (4)加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
4 结束语

(2)对大学社会服务与社区探究链接的实践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社区社会服务问题的提出
    第一,大学社会服务的内涵和职能伴随高等教育的历史而发展。
    第二,大学社会服务的形式与评估具有开放性。
    第三,大学社会服务的学习机制具有反思性。
二、大学社会服务与社区探究链接的类型
    (一) 大学与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链接
    (二)大学与社区形成吸取所在地文化的情境链接
    (三)大学与社区形成的行动链接
三、大学社会服务与社区探究链接的实践
    (一)大学科技园社区探究的实践
    (二)大学社区营造探究的实践
    (三)大学基层社区治理探究的实践
四、结论与启示

(3)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创新产出——基于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概念界定及中国创新基础发展历程
    2.1 创新基础设施的界定
    2.2 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2.2.1 起步阶段:以国家建设为导向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2.2.2 快速发展阶段:以创新体系建设为导向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
        2.2.3 质量提升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21世纪初至今)
3 研究框架、方法及数据
    3.1 分析框架
    3.2 研究方法
        3.2.1 创新基础设施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2.2 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影响中国城市创新产出的空间计量分析
        3.2.3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 结果分析
    4.1 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空间格局
        4.1.1 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水平测度
        4.1.2 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格局
    4.2 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影响城市创新产出的空间回归分析
        4.2.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4.2.2 模型选择与估计
5 结论与讨论

(4)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回顾
        1.2.1 两岸关系研究的路径:以经促统
        1.2.2 对台工作的政策受众与场域:台青与两岸青创基地
        1.2.3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治略与社会融合理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设计
        1.4.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方法
        1.4.4 章节安排
        1.4.5 研究流程
第二章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与理论建构
    2.1 分享经济机遇
        2.1.1 以经促统
        2.1.2 对台工作配合发展中国大陆经济
    2.2 深化经济社会融合与促进政治认同
        2.2.1 化敌为友与社会整合
        2.2.2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观与实践
        2.2.3 从融合到认同
        2.2.4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架构与两岸青创基地三阶段政策目标
    2.3 两岸青创基地政策执行与政策影响评估指标建构
        2.3.1 两岸青创基地分类
        2.3.2 政策执行力1:营运理念
        2.3.3 政策执行力2:台湾青年进驻状况
        2.3.4 台青意向先期调查结果
        2.3.5 台青问卷调查指标
        2.3.6 “分享机遇”评估指标:台青发展状况
        2.3.7 “社会融合”评估指标
        2.3.8 “政治偏好转变”评估指标
第三章 两岸青创基地运作现况
    3.1 两岸青创基地分布
    3.2 台青进驻状况
    3.3 两岸青创基地类型与发展现况
        3.3.1 天使型两岸青创基地
        3.3.2 企业型两岸青创基地
        3.3.3 园区型两岸青创基地
        3.3.4 空间型两岸青创基地
        3.3.5 实验型两岸青创基地
    3.4 小结: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挑战与转型
        3.4.1 分享机遇效果衰退:两岸青创基地招募台青成果进入高原期
        3.4.2 营运模式具经济吸引、社会融合发展潜力案例
        3.4.3 其他两岸青创基地的转型
        3.4.4 青创基地营运困难,但26条对台措施政策补助门坎过高
第四章 两岸青创基地的融合发展作用:台青意向调查
    4.1 受访者基本数据
        4.1.1 两岸青创基地是否真的接触到台湾青年世代?
    4.2 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融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影响
        4.2.1 台青赴陆发展理由
        4.2.2 发展阶段
        4.2.3 创业挑战
        4.2.4 是否准备撤离大陆市场?
    4.3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对中国大陆社会的态度
        4.3.1 归属认知
        4.3.2 他我之隔
        4.3.3 对31 条与26 条对台措施的观感
        4.3.4 最不适应中国大陆的主要因素
    4.4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的政治态度
        4.4.1 统独观点
        4.4.2 国族认同
        4.4.3 投票行为与政党偏好
        4.4.4 厘清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4.5 小结
        4.5.1 两岸青创基地接触到更多长期在陆的“资深台青”
        4.5.2 市场前景是台青赴陆发展的主要考虑
        4.5.3 创业台青发展阶段与主要挑战
        4.5.4 两岸青创基地吸纳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的基层就业台青
        4.5.5 台青发展挑战与回流与否与中国大陆景气较为相关
        4.5.6 两岸青创基地不是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两岸青创基地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化与实践的启示
    5.1 经济劝诱
    5.2 社会融合
    5.3 政治偏好转化
    5.4 后新冠肺炎时期台青的迁徙与两岸青创基地政策的可持续性
        5.4.1 大陆仍具吸引力,但吸引、融合台青相关政策配套需更细致
        5.4.2 强化“青创基地经理人”、“台湾媒介团体”的角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清单汇总表
    附录2:两岸青创基地经营团队问卷
    附录3:两岸青创基地台湾青年问卷
致谢

(7)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多源流分析及完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创新与创业
        二、创新创业政策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多源流理论提出背景
        二、多源流理论基本论点
        三、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
        四、多源流理论的适用性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概述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内容及变迁
        一、初步探索:1999 年-2007 年
        二、推广普及:2008 年-2014 年
        三、战略导向:2015 年-2017 年
        四、完善成熟:2018 年至今
    第二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演变特点
        一、以解决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探索
        二、以拉动经济为目的的创业推广
        三、以创新驱动为战略的发展导向
        四、以针对性强化为主的系统完善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第一节 问题源流
        一、指标:社会经济问题集中体现
        二、焦点事件:强大符号引发强烈关注
        三、反馈:多种渠道反馈政策情况
    第二节 政策源流
        一、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出台政策
        二、地方政府:加强落实政策措施
        三、高校:制定针对性支持方案
        四、专家学者:软化政策相关者
    第三节 政治源流
        一、政治气候:创新创业成为政府工作重点
        二、管理权限:分工明确为政策议程作准备
        三、国民情绪:民意所向加速政策提上议程
    第四节 政策窗口
        一、政策企业家:助力三流融合
        二、政策之窗开启:促使“双创”升级版落地
第四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议程的多源流困境及完善路径
    第一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议程创设的困境
        一、问题流信息转换困难
        二、政策共同体协调配合度不够
        三、政治流系统环境有待改善
        四、政策窗口开启驱动力不足
    第二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完善路径
        一、注重社会问题的获取途径
        二、加强政策共同体内部的资源协同
        三、注重政治系统环境的开放性
        四、促进政策之窗开启的持久性和迅速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中俄青年创业峰会》模拟同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译前准备
    1.1 峰会举办背景
    1.2 峰会日程及峰会发言人
    1.3 查阅相关词汇、句式
第二章 顺句驱动原则指导下的断句法
    2.1 同声传译中的顺句驱动原则
        2.1.1 同声传译的定义及特点
        2.1.2 同声传译中的顺句驱动原则
    2.2 断句法在《中俄青年创业峰会》模拟同传报告中的应用
        2.2.1 断句法的内涵及意义
        2.2.2 断句法实例分析
第三章 顺句驱动原则指导下的重组法
    3.1 重组法的内涵及意义
    3.2 重组法在《中俄青年创业峰会》模拟同传报告中的应用
        3.2.1 压缩删减
        3.2.2 意义补足
        3.2.3 词性转换
        3.2.4 信息合并
        3.2.5 逻辑处理
第四章 译后问题分析和实践总结
    3.1 译后问题分析
        3.1.1 漏译问题补偿
        3.1.2 文化负载词翻译问题补偿
    3.2 实践总结
        3.2.1 信息重组练习方式
        3.2.2 提高听辨能力练习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原文/译文

(9)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2.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2.1 大学科技园的概念界定
    2.2 境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2.2.1 第一阶段(1951-1980 年)
        2.2.2 第二阶段(1980-1990 年)
        2.2.3 第三阶段(90 年代以来)
    2.3 境内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2.3.1 起步阶段(1990-1995)
        2.3.2 成长阶段(1995-2000)
        2.3.3 发展阶段(2000-2010)
        2.3.4 蓬勃阶段(2010-2020)
3.江西北大科技园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
        3.2.1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
        3.2.2 企业孵化器发展状况分析
    3.3 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分析
        3.3.1 机遇分析
        3.3.2 威胁分析
        3.3.3 外部因素综合评价
4.江西北大科技园内部环境分析
    4.1 江西北大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4.1.1 园区基本信息
        4.1.2 组织架构
    4.2 江西北大科技园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1 江西北大科技园的主要业务板块
        4.2.2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资源分析
        4.3.1 人才资源
        4.3.2 技术和项目资源
        4.3.3 丰富的政策资源
        4.3.4 强大的集团背景
    4.4 能力分析
        4.4.1 科技园发展战略运行能力
        4.4.2 企业孵化能力
        4.4.3 创业公共服务能力
    4.5 江西北大科技园优势、劣势分析
        4.5.1 优势分析
        4.5.2 劣势分析
        4.5.3 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5.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定位
    5.1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
        5.1.1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定位
        5.1.2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目标
    5.2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选择
        5.2.1 战略选择依据
        5.2.2 江西北大科技园的SWOT矩阵分析
        5.2.3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确定
6.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6.1.1 建立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重点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6.1.2 建设开放性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
        6.1.3 推进孵化项目落地,助力科技企业成长
        6.1.4 优化增值服务
        6.1.5 明确政府战略职能
    6.2 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6.2.1 加大科技园保障条件建设
        6.2.2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
        6.2.3 积极整合资源并加大投入力度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学生创业教育“科技园助推”模式的精准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准实践之基石:打通科技园与创业教育的联结
二、精准实践之核心:以科技园优势特色服务创业教育
    (一)以学科优势打造产业集群区
    (二)以专业导师推动创业体系建设
    (三)以各类实践平台完善创业环境
三、精准实践之启示:科技园助推模式的未来思路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下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路径研究[J]. 田华伟. 大众标准化, 2021(19)
  • [2]对大学社会服务与社区探究链接的实践模式的思考[J]. 李桂平,何旻. 现代大学教育, 2021(05)
  • [3]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创新产出——基于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J]. 吕拉昌,辛晓华,陈东霞. 人文地理, 2021(04)
  • [4]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5]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 黄翔.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6]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D]. 李国正(Kuo-Cheng Lee). 北京大学, 2021(09)
  • [7]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多源流分析及完善路径研究[D]. 黄馨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中俄青年创业峰会》模拟同传实践报告[D]. 孙盈.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江西北大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 魏翘楚.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大学生创业教育“科技园助推”模式的精准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 傅蝶.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12)

标签:;  ;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