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后血P-选择素和D-二聚体的变化

脑外伤后血P-选择素和D-二聚体的变化

一、颅脑损伤后血P-选择素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琦[1](2021)在《血栓调节蛋白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健康人群、创伤后未发现DVT患者以及创伤后发生DVT患者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水平,探究TM对诊断创伤后DVT的价值,以及TM联合D-二聚体诊断创伤患者DVT的效能。方法:收集2017-05至2020-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D-二聚体>0.5ug/m L的创伤患者73例,行下肢深静脉彩超,依彩超结果判断是否存在DVT,将创伤患者分为非血栓组35例和血栓组38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20例(健康组)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中TM及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两者在创伤后DVT诊断中的价值。结果:非血栓组与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M表达水平分别为(1647.351±265.955)pg/m L、(2008.108±339.457)pg/m L均显着高于健康组(1047.211±291.033)pg/m L(t=7.633、10.563,P值均<0.017);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M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非血栓组(t=4.956,P<0.017)。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TM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诊断DVT的AUC为0.823,高于单独检测TM和D-二聚体(0.820、0.611)。TM联合D-二聚体逻辑回归显示,二者联合检测诊断创伤后DVT的特异度为80.0%,高于TM和D-二聚体单一检测(71.4%、54.3%);准确率为80.8%,高于TM和D-二聚体单一检测(78.1%、60.3%)。结论:TM在创伤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在创伤后DVT患者中表达水平更高;通过检测血浆中TM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对创伤患者DVT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创伤后DVT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率,有助于创伤患者的早期DVT诊断。

刘淼[2](2020)在《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自1989年Campeau介绍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和1993年Kiemeneij介绍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以来,桡动脉途径逐渐被认为是心脏导管技术的主要入路点。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表现在:第一、有更少的术后并发症;第二、患者具有更好的手术耐受性;第三、患者住院时间相对更短,患者住院费用相对要少。因此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更受广大心内科介入手术医师及患者的欢迎。然而经桡动脉途径仍然具有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其中最主要的是桡动脉闭塞症。桡动脉闭塞多数是无症状不易被发现的,因为手掌部接受双重供血。然而桡动脉一旦闭塞,将会限制将来再次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限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瘘等操作的执行。因此辨别并避免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增加有益因素和预防及抑制桡动脉闭塞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闭塞有两个主要的发病机制: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桡动脉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使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降低。桡动脉CT扫描和血管内超声等检查以及组织功能研究表明桡动脉插管后桡动脉结构和功能发生重要改变。如果桡动脉鞘管直径超过桡动脉内径,桡动脉内皮层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这种内皮损伤是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降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内皮增生和桡动脉闭塞的关键因素。目前关于缺血预处理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是缺血预处理对靶器官及组织的保护效应。目前研究的范围较广,由最早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效应到肝脏、肺脏、脑、肾等组织器官的保护效应均有研究。关于缺血预处理保护组织器官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是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引起机体释放一些体液保护因子,从而对机体产生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因此,我们设想缺血预处理可能对距离处理位点最近的动脉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我们以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闭塞为出发点,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以及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1.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2.识别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及保护因素;3.观察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远期影响。研究方法:1.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我院首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且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我们根据预实验结果估算本研究单组所需最低样本量为290例,我们连续入选了 755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最终,322例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接受缺血预处理并入组,318例患者入未行缺血预处理组。有115例患者因不符合入组标准,符合排除标准而被排除。入选患者根据其住院号的奇数或偶数被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C)和非缺血预处理组(non-IC),2.签订同意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知情同意书和同意进行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桡动脉直径测量。根据手术顺序,给予缺血预处理组患者行缺血预处理,用水银血压计将袖带绑在右上臂,给予加压至200mmHg,持续约5min,然后释放,持续约5min,共4个循环。4.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或者替格瑞洛180mg.根据患者手术顺序,患者依次送入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常规选取右侧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造影首选入径血管,桡动脉穿刺点选取距离桡骨茎突2-3cm,搏动最强点,用2%利多卡因局麻,以20G穿刺针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桡动脉血管穿刺,穿刺成功见回血后沿穿刺针送入导丝,沿导丝置入动脉鞘管,经鞘管侧孔给予普通肝素至少3000U,如有需要术者根据患者情况及公斤体重酌情增加剂量(普通肝素100IU/kg)。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应用6F指引导管,术后立即拔除桡动脉鞘管。5.术后均用标准的旋压式动脉压迫止血带进行压迫止血,以刚能触到桡动脉搏动为标准,每1.5-2小时左右给予压迫止血带减压1圈直至完全减压。6.术后第二天行桡动脉B超,查看患者桡动脉通畅情况;7.记录桡动脉缺血结束至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术前桡动脉直径,围手术期间患者用药,研究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史,检验指标等因素。8.随访9.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连续变量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分类记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连续变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对影响桡动脉闭塞的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识别桡动脉闭塞的各项危险因素及其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缺血预处理组与非缺血预处理组临床资料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共322例患者,术后24小时有3位发生桡动脉闭塞,闭塞率为0.93%;非缺血预处理组共318例患者,术后24小时有1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闭塞率为4.4%;两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桡动脉闭塞率明显降低,P=0.006.2.早期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分析桡动脉闭塞组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41%&69%,P=0.014);桡动脉闭塞组曲美他嗪应用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17.6%&49.1%,p=0.01);桡动脉闭塞组桡动脉内径明显小于非桡动脉闭塞组(2.31 ±0.53&2.59±0.47,P=0.015);桡动脉闭塞组缺血预处理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17.6%%51.2%,p=0.006).3.早期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桡动脉内径,缺血预处理,β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等放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桡动脉内径小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早期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预处理及β受体阻滞剂是桡动脉闭塞的保护因素。4.随访术后约第650天左右随访时发现,缺血处理组与非缺血处理组两组桡动脉内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缺血处理组随访前后桡动脉内径比P=0.024;非缺血预处理组随访前后桡动脉内径比之P=0.047。约术后890天左右再次随访上次现场随访患者,两次随访桡动脉内径未见明显差异。研究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有益于降低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4小时内桡动脉闭塞率。桡动脉内径小,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小时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预处理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能是桡动脉闭塞的保护因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能会导致术后桡动脉内径一定程度的减小。背景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因其更少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等优势被广大术者及患者所接受,但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可导致桡动脉血管损伤,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1.桡动脉内径与鞘管大小之间的关系在桡动脉急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2.桡动脉穿刺引起桡动脉内膜撕裂;3.鞘管的拉伸效应和鞘管本身的通过;4.导管在插入和撤出桡动脉的过程中桡动脉痉挛。手术过程中对桡动脉的损伤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穿刺部位的出血、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其中最重要是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的原因主要是桡动脉损伤后诱发桡动脉内原位血栓形成及桡动脉内中膜增生。肢体缺血预处理即多数文献提及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其实施过程是通过对血压袖带进行充气,压力达到阻断肢体动脉血流得目的并持续几分钟,然后将血压袖带放气使得肢体血流再通并持续几分钟,如此反复几个循环。其作用过程使得神经内分泌激活,促使机体释放保护性因子,最终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应激、甚至抗细胞凋亡等效果,进而发挥其保护缺血再灌注组织器官的作用。我们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肢体缺血预处理可能有助于降低桡动脉闭塞率,但其机制不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降低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可能机制。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过程对桡动脉的损伤过程,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兔股动脉经机械损伤后机体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不进行缺血预处理,不进行股动脉穿刺,第一天采血5ml,第二天采血5ml后解剖兔右侧股动脉。缺血预处理组(IC):对兔右侧下肢进行缺血预处理,不对股动脉穿刺。缺血预处理后第二天解剖兔右侧股动脉,缺血处理前及解剖前分别采血5ml;单纯股动脉穿刺组(P):对兔右侧股动脉单纯进行股动脉穿刺留鞘。第二天解剖右侧穿刺留鞘股动脉,股动脉穿刺前及解剖前分别采血5ml;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组(ICP):对兔右下肢进行缺血预处理,1.5小时后进行股动脉穿刺留鞘,第二天行穿刺股动脉解剖,缺血预处理前及股动脉解剖前分别采血5ml。对血液标本离心并分装,检测兔穿刺留鞘前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留取损伤血管组织,并观察损伤血管的病理变化及血管内皮PI3K/AKT/eNOS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组兔右侧股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浆指标的比较:术前四组兔右侧股动脉内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干预前兔血清vWF、P选择素、E选择素、tPA、PAI-1、NO、ET、TNF-a、IL-6、IL-10 水平无显着差异。2.各组处理前后血浆指标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单纯缺血预处理组比较,血浆vWF、P选择素、ET-1、tPA、PAI-1、IL-6、IL-10、TNF-a 水平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但血浆NO水平在缺血预处理组明显升高。血浆vWF、P选择素、E选择素、PAI-1、IL-10、ET-1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和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均明显升高。vWF、PAI-1两组间升高幅度无显着差异。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血浆P选择素、ET-1术后水平升高幅度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血浆IL-6、TNF-a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两者血浆水平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未见显着差异,且两指标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升高值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血浆tPA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均显着降低,两组间血浆tPA水平术后较术前降低幅度无显着差异。血浆NO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显着降低,其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无显着差异,且血浆NO水平在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降低幅度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3.病理结果:1)HE染色对照组及缺血预处理组HE染色显示兔股动脉内膜完整,弹力膜连续,内皮细胞清晰可见;股动脉穿刺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组兔股动脉,内皮细胞部分脱失,内膜连续性中断,弹力膜断裂明显,且部分存在中膜变性。2)免疫组化检测四组血管内皮PI3K、AKT、eNOS的表达情况。单纯缺血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缺血预处理组血管内皮P13K、AKT、eNOS表达明显增强;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相比血管内皮P13K、AKT、eNOS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抗炎、改善内皮功能、调节黏附分子的释放可能是缺血预处理抑制血栓形成,进而影响桡动脉闭塞率的作用机制。缺血预处理通过PI3K/AKT/eNOS蛋白通路调节血管内皮释放NO进而发挥其作用。

郑财济[3](2020)在《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测定血栓形成的相关指标:血栓前体蛋白(Tp P)、P选择素(s P)、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一氧化氮(NO),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用药组治疗前后、病程≥5年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阐明精神分裂症疾病进程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血栓形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或病区住院的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首发病例组,选取精神分裂症病程≥5年同期在院治疗作为慢性病例组。同时以首发病例组年龄、性别作为匹配,从深圳市康宁医院职工中筛选出无精神疾病且直系血亲中无精神病史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在入组后的第二日凌晨进行空腹静脉血的采集,由检验科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四项、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另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入组对象的血栓前体蛋白、P选择素、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一氧化氮等指标。首发病例组入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逐渐增至有效剂量。治疗4周后也进行相关指标测定。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健康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病例组治疗前、后各参数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以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采用例数所占百分比表示。结果1、首发病例组血浆Tp P、s P、NO、PAI-1和PAI-1/t-PA比值中位数(15.61、2.78、89.35、28.61和3.12)高于健康对照组(5.59、1.18、50.70、15.69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病例组血浆t-PA和v WF中位数(9.59和383.18)低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10.20和40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治疗后组血浆Tp P、s P、NO、t-PA和v WF中位数(10.54、1.87、68.16、5.83和291.08)低于首发病例组(15.61、2.78、89.35、9.59和38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治疗后组血浆PAI-1和D-二聚体中位数(21.99和300.00)低于首发病例组中位数(28.61和340.00),病例治疗后组血浆PAI-1/t-PA比值中位数(3.47)高于首发病例组中位数(3.12),无统计学差异(p>0.05)。3、慢性病例组Tp P、s P、D-D、NO和PAI-1中位数(13.13、2.53、270、83.16和25.78)低于首发病例组(15.61、2.78、340、89.35和28.61);慢性病例组t-PA和v WF中位数(12.34和471.45)高于首发病例组(9.59和383.18),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例组PAI-1/t-PA比值中位数(2.32)低于首发病例组比值(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病例组Tp P、NO和PAI-1中位数(13.13、83.16和25.78)高于病例治疗后组(10.54、68.16和21.99);慢性病例组血浆D-D中位数(270)低于病例治疗后组(300),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例组s P、t-PA和v WF中位数(2.53、12.34和471.45)高于病例治疗后组(1.87、5.83和291.08);慢性病例组血浆PAI-1/t-PA比值中位数(2.32)低于病例治疗后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健康组相比,精神分裂症首发未经治疗组血浆Tp P、s P、NO、PAI-1和PAI-1/t-PA含量升高,提示疾病本身会导致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变化。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短期治疗后,血浆Tp P、s P、NO、t-PA和v WF降低,提示短期抗精神病药治疗会影响血栓形成相关指标。3、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后血浆s P、t-PA和v WF高于病例组治疗后,提示疾病病程和药物治疗都会影响血栓形成相关指标水平。

马远,叶向阳,程省,郭雄飞[4](2019)在《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及活化蛋白C抵抗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及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对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第3天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选择素含量和ACA阳性率,采用Dahlback法测定APCR阳性率。按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中DVT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DVT,比较DVT组和无DVT组的血清P选择素含量、血清ACA阳性率及血清APCR阳性率。以是否发生DVT为因变量,以血清P选择素、ACA及APCR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648例患者,其中31例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DVT(DVT组),其余617例均未检出DVT(无DVT组)。2组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含量、血清ACA阳性率及血清APCR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89,P=0.000;χ2=0.010,P=0.000;χ2=12.44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选择素、ACA及APCR是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OR=1.219,P=0.019;OR=1.292,P=0.009;OR=2.430,P=0.012)。结论:P选择素、ACA及APCR是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检测指标。

孙洋[5](2019)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表达水平,评估血浆VWF表达水平在DVT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同时VWF是反应血管内皮损伤的敏感性指标,目前临床上存在对于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是否会增加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的顾虑,通过比较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或者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VWF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AngioJet与CDT相比是否会增加血管内皮的损伤。研究方法1.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的诊断标准,本研究共选择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DVT组,再依据患者病情、经济条件和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CDT组32例和AngioJet组28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接受CDT治疗或者AngioJet治疗。收集该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3.本研究使用法国Stago公司的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人血浆VWF表达水平,共90例,包括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和30例健康体检者。4.其他临床资料:收集DVT组急性下肢DVT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以及DVT组患者发病时间、DVT分型等一般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DVT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溶栓药物(尿激酶)使用总量和溶栓总时间。结果1.DVT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DVT组患者治疗前VWF表达水平为163.93±29.25%,对照组VWF表达水平为140.67±22.89%,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VW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DVT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空腹血糖、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原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急性下肢DVT与VWF等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急性下肢DVT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表达增加与急性下肢DVT具有相关性。4.根据DVT组和对照组血浆VWF表达水平,制作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95%置信区间(0.729,0.906),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P<0.05),Youden指数最大为0.533,此时VWF的最佳临界值为157.5%,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0.0%,阳性似然比为2.78,阴性似然比为0.24,阳性预测值84.7%,阴性预测值67.7%,预测准确度78.9%。同样的方法制作D-二聚体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95%置信区间(0.756,0.933),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P<0.05),Youden指数最大为0.633,此时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为1.385mg/L,敏感性为76.7%,特异性为86.7%,阳性似然比为5.77,阴性似然比为0.27,阳性预测值92.0%,阴性预测值65.0%,预测准确度80.0%。5.CDT组和AngioJet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血栓类型和治疗前患健侧大腿周径差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AngioJet组患者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较CDT组患者小,AngioJet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较CDT组患者高,AngioJet组患者尿激酶使用总量和溶栓总时间较CDT组患者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和AngioJet组患者治疗后血浆VW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T组和AngioJet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VWF表达水平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急性下肢DVT患者中血浆VWF水平表达增加。2.血浆VWF、D-二聚体表达水平的增加与急性下肢DVT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3.血浆VWF水平在预测急性下肢DVT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DVT诊断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检验效能没有D-二聚体高。4.在急性下肢DVT患者中,无论是采用CDT还是AngioJet开通下肢深静脉,对静脉血管内皮都有一定的损伤,并且两者在治疗后短期内对静脉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别,但是采用AngioJet可以更快速地开通狭窄闭塞的静脉管腔,减少溶栓药物(尿激酶)使用总量和溶栓总时间。

徐新[6](2019)在《VWF-A2对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ian injury,TB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具有高致残、致死特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干预手段。TBI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继发的凝血功能障碍(TBI associated coagulopathy,TBI-AC)及血脑屏障破坏被认为与其不良预后相关。前期研究发现,TBI急性期粘附配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ibrand factor,VWF)水平升高且粘附活性增强,通过与脑源性微囊泡(brain-derived microvesicles,BDMVs)结合,协助BDMVs破坏血脑屏障及引起TBI-AC。有研究证明纯化的VWF-A2片段可抑制血小板与VWF以及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拟通过重组质粒转染、表达、纯化获得高纯度重组VWF-A2蛋白,腹腔注射干预TBI小鼠。探索VWF-A2对TBI小鼠血脑屏障及凝血系统的影响,同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TBI患者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通过重组质粒转染、表达、纯化获得重组VWF-A2蛋白(组氨酸标签标记)。通过凝胶电泳、蛋白质印迹法及金属酶ADAMTS-13体外酶切实验对VWF-A2进行鉴定和初步功能性研究。(2)通过液压打击仪制备C57BL/6J小鼠重型TBI模型,伤后30 min腹腔注射VWF-A2(4 mg/kg),检测不同时间点VWF-A2循环血浓度。评估VWF-A2对TBI小鼠伤后3天内死亡率的影响,改良版神经功能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预后。(3)伊文氏蓝渗漏实验检测TBI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TBI小鼠肺组织血管渗出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MVs水平。Transwell小室系统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VWF-A2对TBI小鼠外周血源性MVs及体外冻融匀浆法制备的BDMVs介导的内皮屏障破坏的影响。(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BI小鼠循环血VWF抗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及VWF结合胶原能力。磷钨酸-苏木精染色评估TBI小鼠肾脏纤维素沉积情况。凝血酶生成实验和活化凝血因子X凝血时间检测MVs介导的凝血反应。流式细胞仪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激活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小鼠断尾流血时间检测TBI小鼠出血倾向。(5)免疫共沉淀法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TBI小鼠循环血及体外VWF与VWF-A2相互作用。同时评估VWF-A2对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和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通过VWF-A2重组质粒转染、表达、纯化成功获得大量高纯度重组VWF-A2蛋白(纯度90-95%),金属酶ADAMTS-13可有效酶切VWF-A2,证明了其具有生物学活性。VWF-A2可减少TBI后循环血中携带VWF的脑源性、血小板源性及内皮细胞源性MVs释放,抑制VWF协助下BDMVs介导的血脑屏障破坏及内皮细胞激活,同时降低了TBI小鼠死亡率,改善存活小鼠神经功能预后。同时,VWF-A2可减少TBI后高活性VWF的释放并能抑制其粘附活性,减轻VWF引起的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减少症。此外,VWF-A2对凝血及纤溶级联反应也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减轻了MVs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及活化凝血因子Xa凝血反应,D-dimer水平下降,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并且缓解了TBI后出血倾向但不引起正常老鼠出血倾向。最后,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实VWF-A2可结合到活化VWF暴露的A1结构域,抑制其活性,表现为减轻瑞斯托霉素或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本研究成功纯化重组VWF-A2蛋白,证明VWF-A2可减轻TBI小鼠血脑屏障及凝血系统损害,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是结合并抑制了TBI后释放的高活性VWF功能,提示了其作为药物开发的可行性,为TBI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VWF-A2还可能成为特异性检测高活性VWF的新手段,用于诊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感染等疾病。

覃海敏[7](2019)在《静脉留置针致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表达与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合前期研究血液指标,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记物与D-二聚体(D-D)、VEGF、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系,为寻找预测静脉留置针致血栓形成的指标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收集标本:回顾收集整理课题组前期研究130例新西兰大耳白兔耳缘静脉石蜡组织标本,分为空白组(n=10),置管组(分为生理盐水组、n=30,生理盐水山莨菪碱干预组、n=30,甘露醇组、n=30,甘露醇山莨菪碱干预组、n=30),置管组留置时间分别为1天、3天、5天不同时段。同时收集前期研究所有的HE病理切片。整理病理蜡块、HE病理切片的编号与组别分别对应前期研究兔子的编号与组别。2.实验方法:首先根据切片流程进行病理切片的制作,然后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切片进行染色,染色结束后再采用奥林巴斯显微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图像采集,最后采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件计算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面积及内皮细胞面积。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1)VEGF表达:各置管组置管1天时VEGF表达减少,置管3天时表达增加,甘露醇干预组不同留置时段VEGF阳性面积占内皮细胞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WF表达:各置管组置管1天时vWF表达增加,置管3天、5天时表达减少,生理盐水干预组、甘露醇干预组不同留置时段vWF 阳性面积占内皮细胞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PA表达:各置管组不同留置时段t-PA阳性面积占内皮细胞面积比,相同留置时段,各置管组t-PA 阳性面积占内皮细胞面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与血液指标比较结果(1)各置管组VEGF免疫组化于留置1天后开始表达增加,血浆VEGF浓度升高;甘露醇组留置3天、5天,甘露醇干预组留置3天,免疫组化VEGF 和血液 VEGF 为正相关(r=0.723,r=0.942,r=0.818,P<0.05)。甘露醇组留置5天,免疫组化VEGF和血液PT为负相关(r=-0.687,P<0.05)。甘露醇组留置5天,免疫组化VEGF和血液APTT为正相关(r=0.806,P<0.05)。甘露醇干预组留置3天,甘露醇组留置5天,免疫组化VEGF和血液TT为正相关,(r=0.692,P<0.05)。甘露醇组留置3天,VEGF免疫组化表达减少,血浆FIB浓度下降,免疫组化VEGF和血液FIB为正相关(r=0.930,P<0.05)。(2)各置管组vWF免疫组化于置管1天达到高峰,随后开始表达下降。血液VEGF浓度升高,生理盐水组留置1天免疫组化vWF和血液VEGF为负相关(r=-0.781,P<0.05)。甘露醇干预组置管3天,血液D-D浓度下降,与vWF免疫组化趋势一致,免疫组化vWF和血液D-D正相关(r=0.790,P<0.05)。生理盐水组置管3天,血液PT延长,免疫组化vWF和血液PT为负相关(r=-0.810,P<0.05)。各置管组置管1天后,血液FIB浓度升高,置管3天后血液FIB浓度下降,生理盐水干预组留置5天,免疫组化vWF和血液FIB为正相关(r=0.686,P<0.05)。(3)各置管组t-PA免疫组化,除甘露醇组于置管第3天表达减少,其他各置管组置管1天开始表达减少,与血浆VEGF趋势相反,生理盐水组于留置5天时,免疫组化t-PA和血液VEGF为负相关(r=-0.830,P<0.05)。甘露醇干预组留置3天,免疫组化t-PA和血液APTT为正相关(r=0.669,P<0.05)。各置管组置管1天后血浆FIB浓度升高,置管3天后浓度下降,生理盐水组留置1天,免疫组化t-PA和血液FIB为正相关(r=0.713,P<0.05)。结论1.置管早期,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合成分泌VEGF减少,血浆VEGF水平下降,血栓形成后刺激内皮细胞合成VEGF增多,血浆VEGF与变化趋势一致,检测血浆VEGF浓度变化可为预测血栓形成提供一定的依据。2.血管内皮损伤时,内皮vWF表达增加,介导血栓形成,检测vWF为判断血栓形成提供一定的依据。3.内皮损伤标记物与凝血等相关血液指标在静脉留置针致血栓形成过程有相关关系。

钟毅欣[8](2019)在《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血栓显像及溶栓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检测目的制备一种安全的具有液气相变功能靶向纤维蛋白的纳米粒,并验证其基本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方法通过改良的双乳化挥发法及碳二亚胺法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含有全氟己烷(PFH)、Fe3O4及CREKA多肽的纳米粒。马尔文粒径仪证明其大小及稳定性;原子吸收光谱计算其载铁量;透射电镜及元素地图分析其结构及性质;傅里叶红外证明酰胺键的生成;流式细胞仪半定量分析其携带CREKA-FITC的数量,并通过酶解实验、荧光显微镜证实及显示CREKA与PLGA成功连接。结果成功制备出Fe3O4-PLGA-PFH-CREKA纳米粒,其粒径311.3±4.3 nm,多分散系数0.094±0.048;稳定性试验中发现在9天的观察时间内,粒径大小未见明显改变;透射电镜及元素地图证实Fe3O4及PFH已被成功包载,此纳米粒大小均一,有较好的分散性;傅里叶红外结果证明酰胺键生成,并且,流式细胞仪显示纳米粒CREKA-FITC携带率为98.37%,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两个通道的荧光重合。结论通过双乳液挥发法成功制备出Fe3O4-PLGA-PFH-CREKA纳米粒,该纳米粒粒径可,分散性好,大小均一,成功装载Fe3O4、PFH及CREKA,为后续的相变治疗及多模态显像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体外显像及溶栓评价目的验证此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纳米粒体外多模态显像的能力并评价其体外相变溶栓效果。方法在体外通过冰冻切片验证此相变纳米粒靶向血栓的能力;将Fe3O4-PLGA-PFH-CREKA纳米粒按照Fe3O4的浓度配置为0-2.6286m M浓度梯度的纳米粒,采集MR图像;另外配置0.1643-2.6286 m M浓度梯度的纳米粒,通过Vevo LAZR采集光声的数据。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在凝胶模具外对该相变纳米粒进行辐照,观察体外超声致相变的过程,并测量温度,观察纳米粒相变的特点。另外建立体外血栓模型,通过不同声功率密度的LIFU辐照,导致纳米粒从液态变为气态以达到溶栓的目的。结果Fe3O4-PLGA/Di I-PFH-CREKA NPs在血栓的附着明显多于Fe3O4-PLGA/Di I-PFH NPs;体外核磁共振显像(MR)提示此纳米粒弛豫率为50.98 m M-1 s-1;体外光声显像(PA)提示680 nm是该纳米粒最佳激发波长。在LIFU辐照30 min后,B模式和CEUS模式对比度分别提高12倍和6.6倍,纳米粒膨胀,粒径从纳米膨胀到微米,并且温度上升8°C。在低声功率密度辐照下,相变溶栓组的溶栓率为63.29±1.92%,最终血栓重量为0.112±0.01 g,较其余三组对照组的溶栓效果好。结论这种靶向相变型纳米粒在体外有较好的对血栓的靶向能力,也具备MR、PA显像的能力,能在LIFU辐照下从液态变成气态,这种过程也赋予其相变溶栓的能力,并在体外初步验证其溶栓效果。第三部分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体内显像、溶栓及安全性评价目的在体内验证该相变型多模态分子各种模态显像的能力,并实时监测溶栓,评价相变溶栓的效果,同时评价该纳米粒及LIFU辐照的安全性。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血栓模型,评价体内靶向能力;通过鼠尾静脉分别注射靶向相变型纳米粒、非靶向相变型纳米粒、靶向的载双蒸水纳米粒,并用低声功率密度(1 W/cm2)的LIFU辐照,另加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分别在造模后、注射后立即、注射后15 min、60 min采集US、PA、CEUS图像;并且通过ELISA、免疫组化方式在造模前后、注射后15 min、60 min评价溶栓的效果。通过近红外显像、病理切片、血生化检测评价该相变型纳米粒及不同声功率密度的LIFU辐照的安全性。结果Fe3O4-PLGA/Di I-PFH-CREKA NPs可以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在体内注射该纳米粒15 min后CEUS、US、PA可以显像,并可初步监测溶栓效果,60 min后,FDPs和D-二聚体升高(P<0.05),PAI-1在假手术组表达多,靶向相变溶栓组仅有少量表达,t-PA指标各组均未见明显表达。安全性结果显示中低声功率密度的LIFU辐照可以保持生物体的安全性。结论Fe3O4-PLGA/Di I-PFH-CREKA NPs可在体内通过PA、US、CEUS监测溶栓,而且其溶栓机制可能主要通过激活纤溶系统而不是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溶栓的目的;中低声功率密度的LIFU辐照不会导致热损伤或机械损伤,可以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并且可致纳米粒相变。

张曼[9](2019)在《尿激酶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purpura,HSP)是最常见的儿童血管炎,根据血管炎新分类,HSP属于非肉芽肿小血管血管炎,其特征在于在全身小血管(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壁中沉积含有免疫球蛋白A(IgA)的免疫复合物,表现为紫癜,关节炎症或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疾病。由于无特效治疗方法,三分之一的病例可能复发,20~80%可能会出现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约百分之一的病例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肾脏损害,以慢性肾脏病的形式出现长期的后遗症。HS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免疫球蛋白A1分子的异常糖基化使HSP患者易于形成大的免疫复合物,这些大分子的清除受损,它们沉积在受影响器官的小血管壁中引发免疫反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参与,凝血损伤,基因多态性造成的遗传易感因素等均可能与本病相关。许多研究报道了 HSP患儿血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等均较正常对照儿童明显升高,且HSP病例中伴肾脏损害者较无肾损害患儿,其高凝状态比例呈明显升高趋势,这意味着高凝状态有增加患儿并发紫癜性肾炎的风险。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机制与纤溶系统异常,产生凝血级联反应,导致血液粘滞、血栓形成,同时产生和释放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介质造成机体免疫损伤是HSP发病机制之一。出于对此机制理解,本研究以期探讨出改善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的安全可靠的临床治疗药物,以减少过敏性紫癜的复发、降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提高患儿长期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158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应用尿激酶将研究对象分成分成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1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儿均予补液支持治疗,补充五维葡钙口服液、维生素AD滴剂、氯雷他定片、阿魏酸哌嗪片,合并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疗,常规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1~2mg·kg-1·d-1]静脉输注,合并腹痛及(或)关节炎者,甲泼尼龙剂量为[2~4mg·kg-1·d-1],症状缓解后改泼尼松口服治疗,出院后门诊随访,并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停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治疗。统计入选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血常规、凝血功能、尿蛋白全套、肝肾功能、体液免疫、淋巴细胞亚群、抗链“O”、临床表现分型等。对照组男女比例58:57;年龄2~13(6.83±2.56)岁;体重25.04±9.18kg;在临床表现中,所有患者均有紫癜样皮疹,单纯型13例,腹型33例,关节型41例,混合型2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9:14;年龄2~14(6.27±2.71)岁;体重22.86±7.56kg;在临床表现中,所有患者均有紫癜样皮疹,单纯型2例,腹型8例,关节型18例,混合型1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入院时(未治疗前)各项实验室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尿蛋白全套、肝肾功能、体液免疫、淋巴细胞亚群、抗链“O”等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随访期间两组患儿过敏性紫癜的复发情况;比较随访期间两组患儿紫瘢性肾炎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性;比较两组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的时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随访两组患儿的复发情况,观察组总共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4.7%,对照组总共有24例复发,复发率为20.9%,观察组临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8,P=0.014<0.05)。(2)通过随访两组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观察组总共有2例发生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发生率为4.7%,对照组总共有21例发生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发生率为18.3%,两组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1,P=0.031<0.05)。(3)随访期间,观察组总共有2例发生紫癜性肾炎,其中1例发生在六个月之内,1例发生在六个月之后;对照组总共有21例发生紫癜性肾炎,其中18例发生在六个月之内,3例发生在六个月之后。观察组50%发生在六个月之内,对照组85.7%发生在六个月之内,两组患儿在紫癜性肾炎发生时间上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342>0.05)。(4)治疗期间,尿激酶治疗组所有患儿均无发生过敏、出血等药物不良反应。结论:(1)尿激酶治疗HSP患儿可以降低其后期再次复发的概率。(2)尿激酶治疗HSP患儿能减少并发症紫癜性肾炎的发生,但并不能延缓紫癜性肾炎的发生。

贺建辉,郭慧梅,李炜,吴红记,董海青,潘勤[10](2017)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对伴D-二聚体升高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对伴有D-二聚体升高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3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及对照组(51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28 d。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及GOS、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血浆黏度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MCA的收缩期流速峰值(VS)、舒张末期流速(VD)及血管搏动指数(PI)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GOS、BI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能够降低伴有D-二聚体升高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并改善患者脑血管血流,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及提高独立自主活动能力。

二、颅脑损伤后血P-选择素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脑损伤后血P-选择素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调节蛋白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动脉机械损伤后动脉闭塞机制的探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Ⅰ 预防及治疗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Ⅱ 缺血预适应及其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3)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
    1.2 血栓栓塞性疾病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技术流程图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及代谢相关指标
    3.2 病例组治疗后与慢性病例组用药情况
    3.3 首发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4 首发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5 首发病例组与慢性病例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6 首发病例治疗后组与慢性病例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精神分裂症Tp P、s P和 DD指标结果分析
    4.2 精神分裂症t-PA和 PAI-1 指标结果分析
    4.3 精神分裂症NO和v WF指标结果分析
    4.4 精神分裂症血栓指标异常
    4.5 抗精神病药物与早期血栓指标异常
    4.6 精神分裂症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高危因素
    4.7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
    4.8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特点
    4.9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预防措施
    4.10 本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及活化蛋白C抵抗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 法
    2.1 试验指标检测
    2.2 DVT诊断及分组
    2.3 数据统计
3 结 果
4 讨 论

(5)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VWF-A2对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人重组VWF-A2蛋白表达、纯化及功能鉴定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1.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1.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1.1.4 实验方法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VWF-A2蛋白诱导与表达鉴定
        1.2.2 VWF-A2蛋白纯化与鉴定
        1.2.3 VWF-A2蛋白浓度检测
        1.2.4 VWF-A2蛋白功能鉴定
    1.3 讨论
    1.4 小结
二、VWF-A2减轻TBI后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功能损害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2.1.4 实验方法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VWF-A2降低TBI小鼠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2.2.2 VWF-A2减少TBI后携带VWF的BDMVs释放
        2.2.3 VWF-A2减轻TBI后血脑屏障渗漏及内皮细胞激活
        2.2.4 VWF-A2减轻TBI后肺组织毛细血管渗漏
        2.2.5 VWF-A2减轻MV介导的体外内皮屏障渗漏及内皮细胞激活
    2.3 讨论
    2.4 小结
三、VWF-A2减轻TBI后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3.1.4 实验方法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VWF-A2降低TBI后VWF抗原水平及粘附活性
        3.2.2 VWF-A2减轻TBI后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减少症
        3.2.3 VWF-A2减轻TBI后MV介导的凝血功能障碍
        3.2.4 VWF-A2减轻TBI后纤溶系统功能亢进
        3.2.5 VWF-A2减轻TBI后肾脏纤维素沉积
        3.2.6 VWF-A2减轻TBI后出血倾向
    3.3 讨论
    3.4 小结
四、VWF-A2结合并抑制TBI后高活性VWF功能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4.1.4 实验方法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VWF-A2可在体内、体外与活化的VWF结合
        4.2.2 VWF-A2可与VWF-A1结合
        4.2.3 VWF-A2抑制VWF介导的血小板聚集
        4.2.4 VWF-A2抑制血栓形成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静脉留置针致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表达与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部分
    阶段一 病理切片的整理与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阶段二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对比血液指标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免疫组化结果
    2 免疫组化对比血液指标结果
讨论
    1 免疫组化结果
    2 免疫组化对比血液指标结果
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血栓显像及溶栓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检测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体外显像及溶栓评价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体内显像、溶栓及安全性评价
    1.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参研项目、学术交流情况

(9)尿激酶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对伴D-二聚体升高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GCS、BI评分比较
3 讨论

四、颅脑损伤后血P-选择素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调节蛋白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 王雅琦.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D]. 刘淼. 山东大学, 2020(04)
  • [3]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D]. 郑财济. 汕头大学, 2020(02)
  • [4]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及活化蛋白C抵抗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马远,叶向阳,程省,郭雄飞. 中医正骨, 2019(08)
  • [5]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 孙洋. 苏州大学, 2019(04)
  • [6]VWF-A2对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静脉留置针致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表达与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D]. 覃海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8]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多模态纳米粒血栓显像及溶栓的基础研究[D]. 钟毅欣.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尿激酶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D]. 张曼. 苏州大学, 2019(04)
  • [10]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对伴D-二聚体升高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贺建辉,郭慧梅,李炜,吴红记,董海青,潘勤.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6)

标签:;  ;  ;  ;  ;  

脑外伤后血P-选择素和D-二聚体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