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专制集权的曲线发展

明代专制集权的曲线发展

一、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曲线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羿伯[1](2021)在《跨文化视角下城市街区形态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肖钰敏[2](202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家版图意识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睿[3](2021)在《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研究 ——以《明朝的统治》一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凌琪[4](2021)在《傅山、傅眉父子山水画的退行姿态及其现代性》文中研究说明

郑丹[5](2021)在《审视重建:“六艺之学”的演进与学校知识现代转型》文中指出

陈露[6](2021)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明清文化史内容研究 ——以人教版和部编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琦[7](2021)在《消费社会境遇下传统理欲观的道德教育价值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自然经济时代,对消费问题的理性思考和伦理评价,就已经进入古代思想家的视野,并形成了理性主义为主导的消费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这一理性主义的传统主要积淀于自先秦至明清而绵延不绝的欲理之辩中。审视当今中国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互联网经济不断迸发的态势下,新型消费在质和量两方面均加速发展,享乐消费、无度消费、贷款消费等现象引发的消费主义思潮导致消费者逐渐沦为工具理性的奴役。为此,通过对传统理欲观之道德教育价值的开掘和现代性审视,研究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欲理关系问题上的理性主义立场,有助于人们理性、辩证地看待当下的新消费趋势,破解我国当前消费主义引发的伦理困境,为树立合理消费观、推动消费道德教育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理念提供理论启迪和实践指引。作为这一研究的问题背景,我们要对消费主义思潮引发的伦理困境进行梳理、反思和批判。这些伦理困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生态遭受荼毒,尤其是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价值理性日渐衰微,人们对凝结于消费品背后他人的劳动缺乏敬畏,从而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表现为自我个体理性原则缺失,消费者在无限物欲的操控下为自己带来“额外的压抑”,沦为了“消费机器”。作为对这一问题困境的解脱路径之一,我们要回望传统,审视中华传统理欲观蕴含的对超越消费主义的道德教育价值,为消费主体寻找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的理性立场,为形成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模式确立起源自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消费伦理原则。对传统理欲观进行继承与创新并重的价值重塑,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一个具体领域里的实现,能为当代中国消费社会的理性立场回归和消费行为主体提供具体的消费伦理引领,而且也可以为全球范围内超越消费主义而进入后物欲时代提供中国路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邹昕[8](2021)在《李剑农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剑农(1880—1963),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史学家,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等领域深耕多年,做出了颇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目前学界对李剑农的研究却与其贡献不成正比。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李剑农的治学历程、史学成果、史学思想与方法,探讨其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以《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新中国成立后修改删减为《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李剑农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的论述,阐明了李剑农在中国近代政治史领域的研究概况与研究成果。李着分析鸦片战争至国民党改组这段历史,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正色直言,敢于批判,善于在中外交往复杂时局中研究中国内部政治的演变,在国内外学术界均获得较高评价。第二章在梳理《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版本流传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历史背景,探究其在中国古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商业、货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特点。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古代经济通史,该书做到了内容详实,史料丰富,考证严密,论断谨慎,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第三章是全文的总结与升华,基于李剑农的政治史、经济史研究,探析其史学思想与史学方法。李剑农的史学思想包含历史观、历史辩证思想、实事求是的史学原则、多学科结合的理念等等,史学方法则包含联系法、比较法、心理研究法、统计法等,这些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对后世史学研究者均具有重要意义。

李佳[9](2021)在《秦汉时期燕涿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燕涿”乃一区域地理概念。《汉书·地理志》曰:“燕地,……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燕涿”即“燕地”南部的涿郡部分,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北部的易县、涞水、高碑店、涿州、定兴全部,徐水、涞源、雄安部分地区,外加廊坊市固安、北京市房山区一部。生态环境是区域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燕涿”既有太行“群山西峙”,也不乏“地高民稠”的山麓平原,以拒马河为代表的河流穿境而过,群川东汇、陂泽众多,丰富的水资源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基础之一,“督亢渠”的建成使用化“斥卤”为“膏腴”,改善了当地的土壤条件。这些都为秦汉时期“燕涿”社会历史“大戏”的上演搭建了必要的舞台。行政沿革是最高统治集团治国方略的直观反映,也表明区域社会在整个国家体系中的相应地位。汉高祖“分燕置涿”,汉景帝设立“匈奴降者”侯邑,汉武帝划“良乡入涿郡”,一系列“强干弱枝”的行政建置调整都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而光武帝时的省并县邑,很可能是边疆民族形势重压下中央政府的无奈之举,显示出“燕涿”介于边郡与内郡之间的特殊地位。交通是区域社会在更加宏观的社会体系中所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国家动荡之际,“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是天下归一的必要条件;政治承平之时,途径“燕涿”的“邯郸广阳道”“燕齐故道”等通路为中央之施政、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打下基础。研究秦汉时代“燕涿”交通史个案,或许对于全面认知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不无裨益。如,与刘邦击匈奴有关的涞水板城等文化遗址,有助于研究平城之战汉军东线军事行动在整个战局走势中的重要作用。经济与社会组织情况是区域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燕下都汉墓随葬铁农具、徐水南白塔水井遗址等考古发现,对于认知秦汉时代“燕涿”农业发展水平颇有帮助。燕下都出土“衔环铜铺首”、涿州东汉墓出土“彩绘陶镜台”等精美文物,则能让人领略“燕涿”手工业发展的成就。《盐铁论》对于本地“富冠海内”的描述,应与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组织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一定意义上,豪族是汉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燕涿”的豪族经历了西汉重武向东汉通经的明显转变,以涿郡太守为代表的地方官员的施政方略亦由尚法而崇儒。文化或许是区域社会特质的最佳体现。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质的起源与发展与“燕涿”关系紧密。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礼乐文化始祖,“合符釜山”很可能与“燕涿”有关,为慷慨悲歌文化奠基。上演于秦国大一统背景下的“易水诀别”成为慷慨悲歌文化的最强音。以范阳祖氏后裔“中流击楫”为代表,“燕涿”慷慨悲歌之文化余韵不绝于史。探讨慷慨悲歌文化向中山、赵地的扩展,求索这一文化的成因,对于反向认识秦汉时期“燕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傅士凡[10](2021)在《明中都皇城石刻图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中都皇城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1357年)建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它是明初时期营建的第一座都城。后期明中都经历被罢建、拆除和破坏,所剩遗址无几,但遗留下来的石刻资源却十分丰富。明中都石刻的用料考究、图案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寓意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本论文以明中都皇城石刻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文献研究、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明中都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论述。首先,对明中都石刻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形成明中都的文化、政治、自然环境等历史原因。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梳理明中都皇城遗存的基本情况,并对明中都皇城石刻图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其布局规律和纹样类型。为了较系统地分析明中都图案的造型样式,本文按照题材将皇城中的图案纹样分为动物纹样、缠枝纹样和几何纹样三种类型,并对这三种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刻图案加以分析,详述其起源、发展以及造型艺术特征。再次,在历代石刻艺术审美变迁的基础上,对明中都石刻图案的审美思想和审美内涵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根据明中都皇城遗迹的现状,结合地方特色,为明中都石刻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求充分挖掘和发挥明中都石刻图案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战略。

二、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曲线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曲线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7)消费社会境遇下传统理欲观的道德教育价值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2.传统理欲观的思想史审视与理论内涵梳理
    2.1 .立论奠基:先秦“节欲寡欲”说
        2.1.1 .先秦理欲观的历史背景
        2.1.2 . “节欲寡欲”说的理论内涵
    2.2 .警世警戒:魏晋“纵欲为欢”说
        2.2.1 .魏晋玄学理欲观的历史背景
        2.2.2 . “纵欲为欢”说的理论内涵
    2.3 .继承发展:宋明“存理去欲”说
        2.3.1 .宋明理欲观的历史背景
        2.3.2 . “存理去欲”说的理论内涵
    2.4 .反思批判:明清“理欲统一”说
        2.4.1 .明清理欲观的历史背景
        2.4.2 . “理欲统一”说的理论内涵
3.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的表征与伦理困境
    3.1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消费趋势
        3.1.1 .消费方式变化:线上线下融合
        3.1.2 .消费需求变化:医疗保健及教育成为消费重点
        3.1.3 .消费习惯变化:品牌数字化加快转型
    3.2 .消费主义思潮的特征及表现
        3.2.1 .传播方式:互联网科技进步促使消费主义思潮蔓延
        3.2.2 .传播内容:食品、化妆品、服装是消费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主题
        3.2.3 .传播受众:消费主义思潮向高龄人群和边缘地区下沉
        3.2.4 .传播结果:娱乐至上的消费观导致社会风气浮躁功利
    3.3 .当代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
        3.3.1 .生态伦理困境:自然生态遭受荼毒
        3.3.2 .社会伦理困境:价值理性日渐衰微
        3.3.3 .个体伦理困境:个体理性原则缺失
4.消费社会境遇下的传统理欲观之道德教育价值发掘
    4.1 .传统理欲观的理论贡献
        4.1.1 .承认“欲”的合理性
        4.1.2 .构建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观
        4.1.3 .以欲为本,循理遂欲
    4.2 .传统理欲观的道德教育价值
        4.2.1 .人与自然:寻求天人合一之平衡
        4.2.2 .人与社会:寻求人我合一之平衡
        4.2.3 .人与自身:寻求欲理合一之平衡
5.传统理欲观价值重塑的方法论原则
    5.1 .批判原则:传统理欲观的历史局限性
        5.1.1 .等级的不平等性
        5.1.2 .欲望认知的片面性
        5.1.3 .社会现实的适应性
    5.2 .理论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当代启示
        5.2.1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三重关系
        5.2.2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指引意义
    5.3 .实践理性原则:传统理欲观道德教育价值的现代性塑造
        5.3.1 .对“欲”区别对待
        5.3.2 .把握“理”和“欲”的辩证关系
        5.3.3 .大力倡导实践理性规范
        5.3.4 .守持理欲并重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8)李剑农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李剑农与中国近代政治史撰着
    一、由政治活动到政治史研究的转变之路
    二、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撰着分析
    三、迈向政治史撰着的精进之路
第二章 李剑农与中国古代经济史撰着
    一、由政治史到兼修经济史的研究之路
    二、对先秦两汉经济史的撰着分析
    三、拓展经济史撰着的内容
第三章 李剑农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一、史学思想
    二、史学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秦汉时期燕涿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燕涿的称谓及其界定
    (二)研究状况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秦汉时期燕涿的生态环境
    (一)燕涿的地貌特征
        1. “群山西峙”的太行山地
        2. “地高民稠”的山麓平原
    (二)燕涿的气候
        1.燕涿的气候波动:由湿润而干冷
        2.地形对燕涿气候的影响:多雨中心与较长的无霜冻期
    (三)燕涿的水资源
        1.群川东汇:“涞水”“濡水”“易水”
        2.陂泽众多:“金台泽”“督亢泽”“鸣泽”
    (四)燕涿的土壤
        1.冀州:“厥土惟白壤”
        2.督亢:从“斥卤之地”到“膏腴之地”
二、秦汉时期燕涿的行政沿革
    (一)秦汉燕涿行政建置概述
        1.改“都”为“县”:始皇二十一年置“广阳郡”
        2.分燕置涿:高帝十二年置“涿郡”
        3.光武帝时期的省并县邑
    (二)汉代燕涿行政沿革特点——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三)西汉时燕涿的匈奴降者侯国:“侯之以劝后”
三、秦汉时期燕涿的交通
    (一)燕涿的总体交通形势
        1. “杜大行之道”——燕涿的南北向交通
        2. “燕齐大道”——燕涿的东向交通
        3. “距蜚狐之口”——燕涿的西向交通
    (二)燕涿交通个案研究
        1.涞水板城遗址与汉高帝击匈奴——平城之战汉军东线战事发微
        2.五阮关、蒲阴陉再论
四、秦汉时期燕涿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组织
    (一)燕涿的社会经济
        1.燕涿的农业——燕下都汉墓铁农具与徐水南白塔水井遗址
        2.燕涿的手工业——燕下都“衔环铜铺首”与涿州东汉墓“彩绘陶镜台”
        3.燕涿的商业——涿方足布与《盐铁论·通有》之“富冠海内”
    (二)燕涿的社会组织
        1.燕涿的豪族——“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与“学为儒宗”
        2.涿郡太守的施政方略——由尚法而崇儒
        3.燕涿的乡里基层——“聚族而居”“守望相助”
五、秦汉时期燕涿的风俗文化
    (一)燕涿与燕赵“慷慨悲歌”文化
        1.黄帝“合符釜山”:燕赵慷慨悲歌之源
        2.“易水诀别”与“敢于急人”:燕赵慷慨悲歌最强音
        3.“中流击楫”:燕赵慷慨悲歌余韵
    (二)从“弹弦跕躧”到“多慷慨尚义节”——燕涿对中山、赵地文化特质的影响
    (三)燕赵慷慨悲歌文化探因
        1.燕涿“世积乱离”与燕赵“慷慨悲歌”
        2.燕涿“诸方杂人来附”与燕赵“慷慨悲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明中都皇城石刻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中都石刻营造的文化生态环境及遗存现状
    第一节 多元文化的铺垫
        一、思想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物质文化
    第二节 政权统治的需要
        一、儒学治国
        二、皇权至上
    第三节 明中都石刻的遗存现状
        一、主要石刻遗存
        二、石刻图案布局整理
第二章 明中都石刻的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
    第一节 明中都石刻图案的纹样类别
        一、动物纹样
        二、缠枝纹样
        三、几何纹样
    第二节 明中都石刻图案的造型艺术分析
        一、动物纹中的“形、神、韵”
        二、缠枝纹中的“叶、茎、果”
        三、几何纹中的“点、线、面”
第三章 明中都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审美观
    第一节 明中都石刻的审美思想
        一、自然物崇拜
        二、神物崇拜
    第二节 明中都石刻图案的审美内涵
        一、历代石刻艺术的审美梳理
        二、明中都石刻图案的审美内涵
第四章 明中都石刻图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第一节 明中都石刻图案的保护传承
        一、明中都石刻遗址建设
        二、明中都石刻图案的保护措施
    第二节 明中都石刻图案的创新发展
        一、明中都石刻图案的创新发展建议
        二、明中都石刻图案的绘画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曲线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文化视角下城市街区形态比较研究[D]. 刘羿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家版图意识的培养研究[D]. 肖钰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研究 ——以《明朝的统治》一课为例[D]. 张睿.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4]傅山、傅眉父子山水画的退行姿态及其现代性[D]. 张凌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5]审视重建:“六艺之学”的演进与学校知识现代转型[D]. 郑丹. 江南大学, 2021
  • [6]高中历史教材中明清文化史内容研究 ——以人教版和部编版教材为例[D]. 陈露.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7]消费社会境遇下传统理欲观的道德教育价值审视[D]. 张琦. 浙江大学, 2021(01)
  • [8]李剑农史学研究[D]. 邹昕. 扬州大学, 2021(09)
  • [9]秦汉时期燕涿社会研究[D]. 李佳. 渤海大学, 2021
  • [10]明中都皇城石刻图案研究[D]. 傅士凡.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明代专制集权的曲线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