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统计中超聚合的优缺点

工业统计中超聚合的优缺点

一、工业统计中超级汇总的利与弊(论文文献综述)

伊馨[1](2020)在《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制造业的供给侧发展却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变后的新要求,因此,需要对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为研究对象,在对供给学派进行批判性反思后,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供给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就影响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论文运用Malmaquist-DEA法测算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用Michaeli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用考虑技术效率约束的DEA法对中国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技术效率推动为主,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后工业化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同时,论文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根据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制造业有效供给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提升,制造业的惠民福利指标对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贡献度最大且呈上升趋势,供给效率与技术驱动的贡献趋于一致。随后论文以红领集团为案例,讨论新时代实现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微观路径。论文认为,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在宏观管理上可以适当汲取供给学派供给侧的管理主张,强化市场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决定性地位;在产业层面要降低制造业的税负,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实现供给效率提升与供需匹配,技术创新要结合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产业政策以功能型产业政策为主,政策目标要多关注对产业发展负外部性的纠正。在厂商层面要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对有效供给的影响,从供应链构建、需求识别、培育技术创新自觉性等方面实现有效供给。

王瑶[2](2019)在《大数据时代昆明市政府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00年开始,互联网以及其带动的新兴媒体发展强势,数据井喷式增长,大数据开始被广泛关注。如今,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数据量大、来源多样、传播迅速、共享便捷;数据价值得到极大关注和不断挖掘;第三方统计飞速发展,政府统计部门不再是数据的垄断者。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受到空前影响:一方面,政府统计的权威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为顺应时代潮流,政府搜集、整理数据,挖掘、发布信息的方式方法将面临变革;另一方面,将推动政府统计工作更加开放、透明、高效。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高大数据在政府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程度,不仅是统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更是中国政府统计工作走向世界前沿的战略机遇和客观要求。为积极应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中的挑战,统计专家和学者在大数据与政府统计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但这些研究集中于如何做好统计的顶层设计,缺乏对基层统计工作问题深入探讨。市级统计局作为承接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指导县区统计局的政府统计机构,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昆明市政府统计而言,对大数据整体研究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政府统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据质量控制和统计体制改革方面,而结合大数据,从统计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的研究较少。以昆明市统计局为例,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思想、新方式,可以弥补对市级统计部门应对大数据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市级政府统计部门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提供参考路径。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昆明市统计局为例,从昆明市基层统计工作的问题出发,解析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经验,找出在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同时剖析昆明市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研究发现,政府统计对大数据的不适应性越发凸显,统计工作的变革势在必行,昆明市统计工作的改革应致力于调整结构、培养人才、掌握技术去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大量结构复杂多变的数据,把大数据应用于日常的统计工作,使政府统计能够快速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数据,做出更精确有效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等国家各个领域的动态信息,为政府了解分析国情、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最后,结合昆明市统计局工作实际,提出市级统计机构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改革对策。

刘静[3](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白帆[4](2018)在《大数据时代政府企业统计的变革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企业统计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为政府了解分析社会上的企业发展情况、制定宏观政策、出台法律法规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且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对领域做出监测和风险预警,以维护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步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政府企业统计工作在大环境下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变革。外部环境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政府企业统计工作面临的危机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信息数据的更新换代,对政府企业统计不仅仅是制度上的冲击,包括原有统计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和发布等重要环节从本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在借鉴一些专家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数据的特点,将政府企业统计工作与大数据科学的结合起来,能够从中吸取大数据的优势。政府一方面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创新政府企业统计的工作体制和方法,在对企业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发布等环节进行改变,使政府企业统计的数据更加全面、精确、及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还能够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我国政府需要从思维上、理念上和手段上去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创新来发挥政府企业统计职能,为政府企业统计改革指明方向,为当下政府企业统计面临的挑战提供对策。

王文静[5](2017)在《大数据时代政府统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英国、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推进政府部门工作中存在弊端,公共政务工作困难重重,为了应对时代发展需要,国外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改革更加追求公共利益,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后,英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伴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欧美、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深入推行政务处理电子化、高效化,政府信息公开便捷化、及时化,积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务工作无纸化、信息化、低成本化,不断提高政务处理效率,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开放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最高限度、最大可能的公开各类信息,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对政务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升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1世纪以来,全球互联网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数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国家借助互联网平台,抓住时机,先后建立开放数据政府网络平台,及时开放、发布、共享数据信息,同时开发应用程序,便于社会公众随时随地浏览、使用数据,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政府统计改革正在推进,提高政务工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改革的关键核心。然而,长期形成的传统统计工作模式根深蒂固,政府开放统计数据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和方式仍然较为狭窄,传统统计工作中制度方法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数据收集处理缓慢、数据发布共享滞后,数据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受到公众质疑,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受到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电子政务理论和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运用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我国传统政府统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从横向改革和纵向改革全面分析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政府统计的改革方向,提出搭建统一综合平台、创新数据分析模式、完善数据发布系统、构建统一统计标准和法律体系等完善对策建议,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加快建设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统计。

唐湘雨[6](2017)在《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文中指出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关注与探索,笔者选择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广西为个案,来探讨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是什么,及其对广西工业化的影响是什么?广西工业化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就,存在哪些不足?以此来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在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的社会概况。从“混乱的政局”、“衰败的经济”和“落后的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桂系主政前广西社会的基本形状,旨在说明广西工业化是在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与民俗保守的状态下展开的,这些都不利于广西的工业化;但是,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既是广西民众普遍的心愿,也是地方实力派新桂系治理广西的需要,这是广西工业化有利的条件。新桂系主政初期,曾发动“广西经济发展出路问题”的讨论活动,虽然这一活动最后没有达成出题者所愿,但是在启迪心智,动员广西人参与经济建设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在此之后出现的历史上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论争中,像第一次“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争一样,虽然也未能达成共识,但是这次论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对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广西工业化是在内部动力的推动与外部助力的促进下开展的。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来自商人的投资、手工业的转型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广西境内的本土商人与外来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广西本土商人力量过于弱小,外来的粤港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考察了以广西最出名的土布业与瓷器业,探讨这一时期广西手工业走上工业化可能性。结果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的土布业并未踏上工业化之路,而陶瓷业在广西省政府的扶持下,融资扩建,购买新式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建立近代工厂管理制度,完成了它的华丽转型,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说明传统手工业具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以军人为核心的新桂系领袖们不自觉地充当广西工业化的核心力量,尽管在工业化问题上,他们曾忧虑、徘徊,甚至还曾有一些工作失误,但是他们在40年代后坚定地选择工业化道路,并为广西工业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三种力量中,广西地方政府是广西工业化的主要动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外部的助力,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的工业化得到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大力帮助。在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期间,广西地方当局非常注意向省外专家讨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有利于广西地方建设事业。同时因“新广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引起境外人士的关注,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广西参观。除了若干个人访问外,相关团体前来考察的也不少,如北平社会研究所广西经济调查组、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两广实业考察团、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等。广西省政府利用专家学者来桂考察的机会,虚心听取并接受来访者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外来人员与团体不仅陈述了在考察中获得的对广西工业建设的观感,而且对广西工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对广西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之所以出现工业化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此时遇到了十分有利的“历史契机”,其中这一时期广西交通运输事业的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主要探讨广西的水运、陆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如何实现近代化转型,以及这四大运输如何支持广西工业化。在这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明显,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推动了广西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广西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另外,在空运与铁路运输的兴办过程中,明显地可以看到,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存在着某种博弈关系。而战时工厂内迁更为广西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工厂大量内迁广西,这一时期内迁工厂带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新动力设备,使广西工业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出现了规模客观的大工业,而且改变了广西的工业布局,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城市由此兴起。文章对于民国以来广西历年的财税状况进行追溯,并对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政府为筹措资金而进行的财税改革情形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财税体系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有力地支撑着广西工业化。在正文第五个部分主要是对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短的概述。抗战以前工业化的起步,首先从矿业的近代转型开始,近代化的矿业为广西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抗战前广西的军用、民用工业发展也初现端倪。抗战时期则是广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外省工厂的迁入,给经济技术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广西注入了新血液与活力,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厂的兴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和一些交通方便、特产丰盈的城镇投资建厂,出现广西省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当时的桂林,市区四周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战时工业盛极一时。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基地”。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则是广西企业公司的建立,文章以广西企业公司为例,分析并探讨了广西工业化的高峰时期,广西企业公司发展的概况,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广西企业公司存在的价值。广西工业化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在日军入侵广西时破坏殆尽,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广西工业化水平几乎回到了民国初建时期的水平。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对广西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曾有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业复员计划,由于缺钱少粮,这一计划几乎没能实现。1947年出版的《广西工业建设之路》,对广西未来的工业化之路进行设置与规划,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成为广西工业化最后的绝唱。在正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对广西与周边省份湖南、四川、广东、云南、贵州西南六省的人口因素、自然禀赋、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广西不是天然的“地瘠民贫”,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夹匙失万”中的钥匙。通过对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六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它比许多同类型的省区都做得好,并取得辉煌成绩,尽管其成果最后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所摧毁。诚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过程中,广西地方政府领导对工业化认识与行为两个方面均存在不足,虽然其某些失误属于“有情可原”,但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有情可原”的失误要认真总结,“无情可原”的不足更需要认真总结。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及其工业化过程的诸问题来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应该是:坚强有力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筹措资金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是实现工业化的又一重要条件;激发内在动力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条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只有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王超[7](2016)在《政府统计大数据的应用研究 ——以天津市部门数据平台开发应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数据革命",迎来快速发展、充满变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作为数据重要生产者和使用者的政府统计,也面临着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部门数据是未来政府把控宏观经济形势,紧抓趋势苗头的有力抓手,将部门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政府部门大数据,是政府将抓手形成合力,进一步对各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有力监测,从而从微观入手,在宏观上调整,以求促进我国经济客观、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科学运用和分析整合后的部门数据对准确把握各行业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全面反映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意图就是从目前本市创新的政府部门数据平台作为切入点,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通过对部门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推动政府部门统计工作发展,提高部门数据的利用效率。同时推进数据使用、分析以及维护的制度建设,为相关政府科学决策、有效判断、积极行动提供信息支持,开拓部门数据的利用方式,为我市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先进国家在政府部门大数据上的异同点,和我市现行部门统计大数据方式方法进行对比,给出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数据整合的模式,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服务等具体对策建议。将政府部门大数据和日常统计工作应用相结合,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最终得出结论,大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创新政务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是大数据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实践。

陈丹丹[8](2015)在《专利资产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SNA2008的推进,知识产权产品的测算越来越受到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专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不再被单独列出,但将之并入新的资产类别——R&D资产中的修订为专利资产的核算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基于SNA2008推进这一背景,拟从R&D视角入手,参考发达经济体相关测算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结合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际情况,探讨基于SNA2008背景下的专利资产测算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并最终确定了R&D视角下专利资产测算的范围、方法及路径,且利用现有数据对工业部门专利资产进行了试算及结果分析,以期为SNA2008的推进和专利资产测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作为研究起点,介绍专利资产测算问题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述评,为下文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对整个研究涉及到的专利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特别针对SNA核算体系下的专利及R&D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作了详细说明。第三章是与专利资产测算相关的口径及分类标准问题探讨。为了实现SNA2008背景下的专利资产测算,专利的分类标准需要统一。同样地,R&D活动作为本文的研究视角,它的数据获取一直是以FM手册为指导,在新的核算背景下,R&D数据的口径自然需要调整,相应的分类标准也需要以SNA2008中的推荐为标准进行转换。因此,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即为专利分类、R&D活动机构部门分类及其他相关分类的对照或转换,以及R&D支出数据口径的调整。第四章是专利资产测算的可行性探讨。具体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从专利的定义、分类、经济利益原则等角度探讨了专利资产的测算范围;其次针对确定的测算范围探讨专利资产的具体估价方法,并最终确定主要利用成本法来测算资产价值,而R&D则被视为专利产生的成本;第三从数据获得及部门合作的角度考虑可行的测算路径,并分析各个路径的优点与不足,同时给出各路径下的数据来源;第四为了保证测算的准确性,探讨并确定了一系列的辅助信息取得方法,主要包括对科技统计调查内容的修订、技术市场有关专利的统计信息等。第五章基于上述理论,以我国工业部门为例对专利资产进行试算,并对结果做了简单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和试算结果的可靠性原则,选取2007-2011年全国工业各大类行业专利授权数及其对应的R&D支出数据以备试算使用。其次从授权专利类型、专利所属行业等维度出发,对不同维度下的各类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完成了数据的预处理。最后依据上述章节理论,进行了专利资产测算,并分别从总体发展态势、结构特点角度对专利资产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结合工业增加值指标对专利资产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第六章总结全文所做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的专利资产测算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的创新与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切入点新颖。自SNA2008推出后,首次针对R&D支出资本化这一修订,将专利视为R&D资产的一部分进行测算。二是系统整理了与专利资产测算相关的各分类标准对照表,为测算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文中详细讨论了SNA2008与FM中有关R&D统计口径及分类标准的区别,并基于SNA2008对经由FM指导而获得的R&D数据口径及机构部门、活动分类进行调整与转换。三是为R&D资产的测算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所做的工作不仅实现了专利资产的测算,同时还基于SNA2008对R&D支出口径及分类进行了详细讨论与分析,为R&D支出资本化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与参考。因此,从现有研究阶段看,本文所做的工作为SNA2008的推进,特别是R&D支出资本化的实现及专利与知识产权产品中R&D资产的统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周静言[9](2014)在《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既是转型国家,又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产业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在某些方面支持各产业部门发展的一种国家政策,重点是提高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竞争力,目的是鼓励产业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俄罗斯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叶利钦时期的否定到普京时期的认可,在普京总统的第二任期俄罗斯实行了新产业政策,即以“柔性产业政策”取代了苏联时期的“刚性产业政策”。后危机时期俄罗斯进入从能源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梅德韦杰夫时期提出的经济现代化战略,还是新普京时期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都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撑。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俄国内环境看,产业政策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从而对产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再次证明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俄罗斯政府认为,有效实施产业政策既可以为俄罗斯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又可以保证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的大国地位。因此,后危机时期对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提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产业政策,即创新政策、结构政策和投资政策成为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梳理,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并运用经济学方法详细分析了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结构性战略及投资战略的内容及实施效果。论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第2到7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8章为论文的前景展望及结论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及评价、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及不足。第2章主要是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概述。包括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定义、内容、目标及作用的介绍。从市场失灵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结构转换理论、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国家竞争力理论角度,论证了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并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作用工具及实施手段进行了概况性介绍。第3章梳理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和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其产业政策问题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普京时期通过稳定基金的建立和功能扩展积极地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重新成为俄罗斯经济政策的工具,“没有发展的增长”是普京八年产业政策的最大特点。第4章提出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使俄罗斯遭受巨大的冲击,导致产量急剧下降、外部依赖明显增强,引起俄罗斯政府和学界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聚焦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基于现代化战略、WTO规则及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调整,最终将产业政策调整定位为三个方向,即创新政策、结构政策和投资政策。第5章以高技术产业发展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在创新政策内容及保障分析的基础上,以纳米产业为例分析高技术对新产业的开发,以能源产业为例分析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通过对创新投入及产出能力的分析,考察产业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政府在创新型经济导向下的产业政策对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国际油价高企的情况下,俄罗斯转变能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也是阻力重重。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梅德韦杰夫的经济现代化方案还是普京的“新经济”构想,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第6章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在对“梅普”组合时期、新普京时期产业结构政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俄罗斯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结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变化分析,考察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对产业间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对产业内结构的改善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有待观察。由于以能源、原材料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俄罗斯产业政策对其贸易结构的改善作用是微弱的。第7章以基础设施投资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在投资政策内容及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外资投资结构,考察产业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对其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投资额度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设施产业,急需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其建设与发展。第8章为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前景展望及启示。由于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实施的时间较短,短期效应不明显,长期有待进一步观察。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无论是在俄罗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均已达成共识,但其实施前景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中的一些经验,也包括一些问题,对于我国当下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或许存在有价值的启示。

潘磊[10](2013)在《乡镇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统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口号,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抓实体经济的重要工作。作为最基层的乡镇政府部门却无法准确地掌握区域内规模以下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无疑会影响其作出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本文结合乡镇统计工作的现状,探索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统计在乡镇的可行性,以期开发出一个抽样调查系统,以便基层部门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所有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当前基层政府部门急于了解规模以下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能因地制宜地作出经济决策为背景的。基于基层统计机构现有的网络、硬件资源,惯用的统计调查开发程序和统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的现实情况下,给出的抽样调查统计方案。首先,本文分析了乡镇规模以下工业统计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统计调查的相关知识与系统架构、SQL Server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其次,分别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方法进行的选择,并对这两部分进行了抽样设计,另外,结合用户的需求,对抽样调查系统的四个模块展开了详细地需求分析;接着,通过探讨,给出了抽样调查系统的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再者,基于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给出了抽样系统功能实现的部分系统实现截图和关键代码;最后,对抽样调查系统作了基本的测试。本文探讨的抽样调查统计系统,在对其设计开发整个周期里,严格地遵循了软件工程的开发设计思路和方法,为该统计系统的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同时,系统设计采用多层体系架构,使本统计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大大提高,对系统以后应用到其他专业如服务业、贸易业等经济专业以及增加其他调查项目和报表有了一定的可能性。该系统目前已有几个乡镇在初步使用,实践结果符合抽样统计设计的初衷,随着系统的推广使用,相信对加强我国基层统计工作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工业统计中超级汇总的利与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统计中超级汇总的利与弊(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供给学派理论及实践在新时代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三、对供给学派理论及政策主张的评价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一、“里根计划”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二、“撒切尔实验”政策实践及评价
        三、日本“规制改革”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第三节 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
        一、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学派理论的中国化
        二、供给学派的理论出发点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不相容
        三、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的市场机制
        四、供给学派的供给侧单边管理理论与有效供给研究的冲突
    第四节 供给学派政策实践对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的启示
        一、供给学派政策实践证明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二、供给管理既是长期政策也是短期政策
        三、供给管理要重视化解结构性矛盾
第三章 供给思想溯源与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近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前古典经济学时代的供给思想
        二、斯密和李嘉图的供给思想
        三、萨伊的供给理论
        四、古典经济学供给思想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四、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第三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二、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理论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供给理论的价值
    第四节 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二、均衡理论
        三、需求理论
        四、技术创新理论
        五、产业结构理论
第四章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及内在机理
    第一节 有效供给的概念界定
        一、供给、均衡点的供给与有效供给
        二、有效供给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三、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
        四、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内涵
    第二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
        一、经济效益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二、供给效率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三、需求对有效供给的引致作用
        四、技术创新是有效供给的内在驱动
        五、产业结构升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六、生产外部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社会需要从增长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
        三、从经济增长速度要求转向发展质量要求
        四、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机遇
    第二节 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一、有良好的运营质量作为有效供给的发展基础
        二、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有效
        三、满足新时代需求升级要求
        四、技术创新能成为有效供给的动力
        五、产业结构与产业比较优势更匹配
        六、有效供给的成效具有正外部性
    第三节 现阶段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差距
        一、传统要素成本增加难以逆转,制造业税负高于全国宏观税负
        二、供给侧资源配置效率低,结构性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三、制成品供给错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四、关键领域的技术薄弱,制约驱动力的技术升级
        五、产业结构升级,遭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
        六、制造业环境约束仍较明显,与新时代发展目标背离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制造业供给规模与效益
        一、制造业供给总量大,但规模下滑
        二、制成品产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
        三、制造行业杠杆率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四、供给效益好转,出现行业分化
        五、制造业技术投入与产出增加
    第二节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一、测度原理
        二、变量选取
        三、测算结果
        四、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第三节 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产业结构测算指标设计
        二、数据说明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分解分析
        四、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增加
    第四节 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发展现状
        一、产能利用率是需求在供给端的映射
        二、测算方法选择
        三、数据说明
        四、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五、“去产能”治理后产能过剩行业供给规模下降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
    第一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水平的评价原则与时代要求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指标要符合新时代特征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
        一、指标选择
        二、评价体系框架
        三、评价方法
        四、数据来源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指标权重
        二、制造业有效供给总体评价
        三、制造业行业层面有效供给评价
        四、制造业分行业子维度有效供给评价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实现有效供给的个案研究与经验启示
    第一节 新时代传统制造厂商实现有效供给的困境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商供给效率低
        二、技术创新转换未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链升级遭遇要素优势不匹配瓶颈
        四、规模化大生产模式难以应对数字经济下的需求升级
    第二节 案例研究对象的描述
        一、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二、案例分析对象的描述
        三、案例设计要素
    第三节 红领集团实现有效供给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数据要素提高供给配置效率
        二、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工艺流程智能变革
        三、利用数据技术实现“武藏曲线”的智能升级
        四、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升级需要
    第四节 案例启示
        一、利用数字要素修正供给配置扭曲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趋势应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升级方向要与比较优势匹配
        四、重视需求升级对生产模式的新要求
第九章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思路
        一、重视供给管理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长期作用和短期影响
        二、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需协调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三、强化市场在有效供给实现中的决定性地位
        四、政府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为主要目标
    第二节 推进产业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制造企业税负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制造业供给侧效率
        三、加大数字要素的培育力度,推动供需高效匹配
        四、加大关键领域技术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重视传统产业地位,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实现产业升级
        六、引导产业政策转型,政策目标转向减少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
    第三节 推进厂商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供应链虚拟系统,提升供给效率
        二、引导厂商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实现供给驱动转换
        三、培育企业内生增长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四、把握新时代的需求变革,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需求识别的精准度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数据时代昆明市政府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对比分析法
一、大数据与政府统计
    (一)大数据
        1.大数据的概念
        2.大数据的5V特性
        3.大数据的优势
    (二)政府统计
        1.政府统计的主要内容
        2.政府统计的主要特征
        3.中国政府统计的现状
    (三)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发展的新趋势
        1.大数据将促进统计学的发展
        2.大数据将促进统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3.大数据将促进统计标准的规范
        4.大数据将促进管理职能的转变
    (四)政府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
        2.服务型政府理论
        3.电子政务理论
二、大数据对政府统计的挑战
    (一)政府统计数据与大数据的差异
        1.大数据获取方式相对被动,而政府统计数据是主动获取
        2.数据数量上存在差异
        3.大数据内涵丰富,而政府统计数据外延明确
        4.法律法规相对空白,数据保护缺失
        5.大数据与政府统计的数据来源不同
    (二)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1.政府统计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2.政府统计的时效性受到挑战
        3.政府统计数据的可信性受到挑战
        4.政府统计制度和方法受到挑战
        5.统计数据安全性受到挑战
    (三)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大数据时代来临促进政府信息共享
        2.大数据时代来临优化政府统计服务水平
        3.大数据时代来临促使政府统计制度方法的变革
        4.大数据时代来临更有助于政府统计部门吸取专业型人才
        5.大数据时代来临推动政府统计部门转变数据管理理念
三、大数据背景下昆明市统计局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昆明市政府统计工作现状
        1.主要职责
        2.主要工作任务
        3.数据的发布、分析及应用
    (二)昆明市统计局应用大数据情况
        1.昆明市政府统计工作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平台建设情况
        2.大数据应用于昆明市农业普查情况
        3.大数据应用于昆明市经济普查情况
        4.昆明市官渡区建立政府治理大数据平台
    (三)大数据背景下昆明市统计局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服务对象单一,数据真实性受到质疑
        2.人才、技术以及统计方法存在缺陷
        3.传统样本统计方法难以适应大数据发展,数据完整性不能保障
        4.数据分析应用的时效性不强
        5.统计调查数据共享程度低
    (四)大数据时代昆明市政府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昆明市政府统计部门尚未形成服务型统计观
        2.政府统计立法和建制机制不完善
        3.数据收集的整体技术手段不充分
        4.机构编制有限,各专业人员配备差距较大
四、大数据时代先进政府统计工作经验及其启示
    (一)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先进经验
        1.杭州市
        2.无锡市
        3.银川市
    (二)启示
        1.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
        2.革新传统统计方式,使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3.构建大数据管理平台
五、大数据时代完善昆明市政府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统计
    (二)完善政府统计法律法规
    (三)加强政府统计部门的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
    (四)加快建立大数管理服务平台
    (五)加快统计改革步伐,革新政府统计数据生产流程
    (六)提高数据价值挖掘的时效性,发挥大数据的大价值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大数据时代政府企业统计的变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对政府企业统计的研究综述及动态(文献综述)
        (一) 国内对政府企业统计的研究综述
        (二) 国外对政府企业统计的研究历程
        (三) 我国政府企业统计研究动态
    三、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三)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府企业统计的相关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政府企业统计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企业统计的演变历程
        三、我国政府企业统计发展历程
    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企业统计的定义及特点
        一、服务型统计定义
        二、服务型政府企业统计的特点
    第三节 政府统计机构设置及统计流程
        一、我国政府统计机构设置及流程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企业统计采用的方法
        三、当前政府企业统计工作方式
    第四节 大数据的定义及2017年相关政策
        一、对大数据的定义
        二、我国在2017年发布对大数据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第二章 政府企业统计现状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L县企业内部统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实地调研
        二、调研发现
        三、存在问题
        四、小结
    第二节 对L县政府内部统计人员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实地调研取证
        二、调研结果分析
    第三节 L县政府企业统计现状原因分析
        一、企业内部原因分析
        二、政府内部原因分析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企业统计的变革与挑战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政府企业统计的变革
        一、数据拥有者新变化
        二、统计思维新变化
        三、数据价值新变化
        四、数据使用群体新变化
        五、数据需求新变化
        六、统计手段新变化
        七、统计人员新变化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统计数据变革趋势
        一、数据需求多样化
        二、数据源头扩大化
        三、数据产出多元化
        四、数据使用微观化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政府企业统计面临的挑战
        一、政府企业统计数据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统计实证研究流程是否满足数据分析要求
        三、政府企业统计工作模式是否适应时代需求
        四、统计数据信息搜集方式是否恰当
        五、统计数据分析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企业统计变革的思路
    第一节 当前统计数据安全保护的政策环境及共享现状
        一、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保障
        二、数据安全的相关政策保障
        三、当前政府企业统计数据共享开放现状
    第二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企业统计思路探究
        一、建立服务型政府企业统计的意义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企业统计思路探究
    第三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统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需完善与数据共享相关的制度
        二、数据共享范围需结合社会需求
        三、需着力解决数据安全保障问题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企业统计变革路径研究
    第一节 构建多主体治理路径和机制
        一、政府主导
        二、市场调控
        三、企业协助
        四、公众参与
    第二节 创新企业统计数据处理方式
        一、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公共数据处理中心
        二、建立新的数据处理模式
        三、建立多渠道的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
    第三节 探索政府企业统计工作改进措施
        一、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二、加速建立统计数据共享机制
        三、深入研究数据共享技术
        四、完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
        五、规范共享数据发布程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数据时代政府统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键概念界定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键概念的界定
        一、大数据
        二、开放数据
        三、政府统计
        四、企业一套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电子政务理论
        三、政府信息公开理论
第二章 我国传统政府统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
    第一节 我国统计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纸质报表收集和算盘计算处理
        二、电子表格收集和计算器数据处理
        三、利用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四、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
    第二节 传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收集处理速度缓慢
        二、信息与实际状况偏离较大
        三、信息化建设滞后
        四、服务对象单一
        五、数据时效性不强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数据统计工作模式老旧
        二、政府统计平台功能过于简单
        三、数据整理挖掘能力较差
        四、数据收集环节多且复杂
        五、统计数据监管不严
第三章 国外政府统计经验借鉴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政府开放数据的特点及内容
        一、立法促进开放
        二、政府推进尽可能开放数据
        三、注重保护隐私和保密
        四、数据管理严格
    第二节 对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政府统计改革的启示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政府统计部门高度重视开放数据
        三、加强对开放数据管理水平
        四、加快开放步伐和渠道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政府统计改革方向及实施路径
    第一节 我国政府统计改革的方向
        一、我国政府统计的横向改革
        二、我国政府统计的纵向改革
    第二节 我国政府统计改革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搭建统一的综合平台
        二、创新数据分析模式
        三、完善数据发布系统
        四、构建统一统计标准和法律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工业”、“工业化”、“工业建设”三个概念的界定
    四、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社会概况
        一、混乱的政局
        二、衰败的经济
        三、落后的习俗
    第二节 关于“广西经济出路”的两次论争
        一、“广西经济出路”大讨论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论争
        三、两次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
    第一节 商人的参与
        一、广西商业、商人与商会
        二、粤港客商与广西的商业
        三、两广商人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广西的手工业与广西工业化
        一、20世纪30年代广西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传统的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关系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
        一、工业化目标从徘徊到确定
        二、广西工业建设的管理机构
        三、工业政策、工业法规的变迁
        四、具体的工业决策行为及其评价
    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外部助力
    第一节 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一、北平社会调查所在广西的经济调查
        二、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第二节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对广西实业的考察及其影响
        一、两广实业考察团组团的由来
        二、两广实业考察团与广西地方政府在广西工业化问题上的互动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广西工业化
        一、广西考察团与南宁年会
        二、桂林年会与桂林展览会
        三、两次年会对广西工业化的贡献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第一节 交通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一、水路运输的近代化转型
        二、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三、航空运输后来居上
        四、铁路运输大器晚成
    第二节 战时工厂内迁为工业化带来新活力
        一、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到广西的基本情况
        二、工厂内迁与广西的工业化
    第三节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
        一、近代以来广西财税体系的变迁
        二、20世纪30-40年代广西财税体系的改革
        三、广西新财税体系对工矿事业发展的支持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概况
    第一节 抗战以前广西工业化的起步
        一、矿冶业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发展
        二、广西近代工业的崛起
    第二节 抗战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外省工业的迁入
        二、广西工业快速发展
        三、抗战时期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广西企业公司
        一、广西企业公司概况
        二、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
        三、广西企业公司的价值
    第四节 日军入侵广西对广西工业的破坏
        一、日军对广西一般工业的破坏情形
        二、日军对广西水电事业的破坏情形
        三、日军对广西矿业破坏的情形
    第五节 战后重建与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一、战后广西工业重建计划概况
        二、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小结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
        一、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比较
        二、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程度比较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不足方面
        一、对工业化问题认识的不足
        二、对工业化实施的行为不足
    小结
结语
    一、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二、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诸问题的反思
    三、从广西的经验教训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桂系时期有关广西工业建设的重要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政府统计大数据的应用研究 ——以天津市部门数据平台开发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选题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的研究概况
        1.2.2 国外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1 将政府部门大数据和日常统计工作应用相结合
        1.4.2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高质服务
第2章 天津部门数据平台概述
    2.1 政府部门大数据的定义
        2.1.1 大数据的定义
        2.1.2 政府部门大数据的定义
        2.1.3 天津政府部门大数据的定义
        2.1.4 天津政府大数据资源整合的现实基础
    2.2 天津部门数据平台的发展阶段
        2.2.1 零件制造阶段
        2.2.2 组合安装阶段
        2.2.3 磨合完善阶段
        2.2.4 提速行驶阶段
    2.3 天津部门数据平台的建立原则
    2.4 天津部门数据平台的内容和架构
        2.4.1 天津部门数据平台的内容
        2.4.2 天津部门数据平台的架构
    2.5 加强对部门大数据深入挖掘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应用的意义
        2.5.1 创新统计方法,服务重大战略
        2.5.2 提升监测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2.5.3 可以作为政府大数据的借鉴经验
第3章 天津利用部门资料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3.1 部门财务制度和指标统计存在不同的问题
        3.1.1 名录和财务报表指标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3.1.2 经济数据统计口径与税务财务简表填报口径的异同
        3.1.3 报告期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3.1.4 税务增加值构成项存在不全
        3.1.5 指标解释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3.1.6 各部门的数据库中存在数据异构问题
        3.1.7 调查统计范围不同
    3.2 技术手段和数据质量问题
        3.2.1 信息处理技术手段还不完善
        3.2.2 基层报表数据质量存在的一定问题
    3.3 从天津看我国目前利用部门资料亟需解决的其他问题
        3.3.1 构建天津部门平台的法律基础不足
        3.3.2 顶层设计不足
第4章 深入研究和挖掘应用天津部门平台数据的方式方法
    4.1 充分利用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拓宽统计源头
        4.1.1 打造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新兴之轨"
        4.1.2 尝试统计实现方式的"生成统计"新模式
    4.2 通过挖掘部门平台数据创新统计工作,提升统计能力
        4.2.1 为国家各专业统计进行方法制度改革提供了试验平台
        4.2.2 以部门平台为蓝本建立天津部门大数据系统
        4.2.3 进一步完善细化统计分类标准
        4.2.4 从机制上解决统计规模以上企业难以及时发现的问题
    4.3 利用部门平台数据完善统计名录建设
        4.3.1 完善统计名录日常更新维护机制
        4.3.2 建立日常全面动态监测统计名录
    4.4 利用平台数据完善进度增加值核算
        4.4.1 运用部门数据资料完善增加值核算
        4.4.2 为核算方法提供有力支撑
    4.5 充分应用部门统计数据进行全行业按季度时时全面统计分析
        4.5.1 监测小微企业活跃度
        4.5.2 监测商业企业毛利率,真实反应企业盈利水平
        4.5.3 充实劳动工资抽样调查样本
第5章 其他国家利用部门数据的先进做法
    5.1 其他国家利用部门数据的先进做法
        5.1.1 美国
        5.1.2 英国
        5.1.3 新加坡
        5.1.4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
    5.2 各国政府大数据发展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5.2.1 世界各国对政府部门大数据的认知比较相同
        5.2.2 世界各国对政府部门大数据的决策人和方向不同
第6章 促进天津政府部门大数据应用快速发展的主要措施
    6.1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数据整合的模式
    6.2 统一制度标准,形成部门间公用的统计度量
    6.3 提升对数据缺失技术处理的技术手段
    6.4 加强各部门数据质量控制,从根本上为企业减负
    6.5 加强数据开发,丰富决策依据
    6.6 拓宽分析视角,优化统计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专利资产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专利资产测算的研究现状
        1.2.1 R&D支出资本化及专利处理方法综述
        1.2.2 专利资产测算方法综述
        1.2.3 当前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与贡献
        1.4.2 不足之处
2 专利资产测算的相关概念辨析
    2.1 专利及相关概念阐述
        2.1.1 专利的概念
        2.1.2 专利资产的概念
        2.1.3 知识产权与专利
        2.1.4 知识产权产品与专利
        2.1.5 小结
    2.2 R&D概念阐述
        2.2.1 R&D的概念
        2.2.2 SNA2008与FM中有关R&D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3 专利与R&D的处理
        2.3.1 SNA1993中的专利与R&D
        2.3.2 SNA2008中的专利与R&D
    2.4 本文采用的专利与R&D概念及二者逻辑关系
3 与专利资产测算相关的分类统一和口径调整
    3.1 专利分类简介
    3.2 专利分类标准与产业分类标准的对接
    3.3 R&D口径的调整
    3.4 R&D机构部门分类的调整与对接
    3.5 R&D活动分类的对接
4 专利资产测算的可行性探析
    4.1 专利资产测算范围探析
    4.2 专利资产测算路径可行性探析
        4.2.1 全国专利调查项目
        4.2.2 科技活动调查路径
        4.2.3 小结
    4.3 专利资产测算方法可行性探析
    4.4 其他相关问题
        4.4.1 对科技统计调查内容的修订
        4.4.2 对全国专利调查问卷的修订
        4.4.3 辅助估价信息取得方法
5 专利资产试算及分析
    5.1 数据选取及来源
    5.2 数据预处理及试算步骤
        5.2.1 数据的预处理
        5.2.2 专利资产试算步骤及结果
    5.3 R&D视角下专利资产试算结果分析
        5.3.1 专利资产总体发展态势
        5.3.2 专利资产结构特点
        5.3.3 专利资产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价
        1.2.1 产业政策文献综述
        1.2.2 俄罗斯产业政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2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概述
    2.1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基本内涵
        2.1.1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定义
        2.1.2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内容
        2.1.3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目标
        2.1.4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作用
    2.2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后发优势理论
        2.2.3 结构转换理论
        2.2.4 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5 国家竞争力理论
    2.3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运行机制
        2.3.1 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
        2.3.2 产业政策的作用工具
        2.3.3 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第3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3.1 叶利钦时期的产业政策(1991~1999 年)
        3.1.1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3.1.2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内容
        3.1.3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特点
        3.1.4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评价
    3.2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产业政策(2000~2008 年)
        3.2.1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
        3.2.2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手段
        3.2.3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3.2.4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评价
第4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问题的提出
    4.1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冲击巨大
        4.1.1 产量急剧下降
        4.1.2 外部依赖明显
        4.1.3 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
    4.2 聚焦争论的主要问题
        4.2.1 基于现代化战略的产业政策调整
        4.2.2 基于 WTO 规则的产业政策调整
        4.2.3 基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产业政策调整
    4.3 调整定位三个方向:创新政策、结构政策、投资政策
        4.3.1 以经济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创新政策
        4.3.2 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完善结构政策
        4.3.3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重视投资政策
第5章 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视角
    5.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的创新政策
        5.1.1 创新政策的内容
        5.1.2 创新政策的保障
    5.2 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
        5.2.1 高技术开发新产业:以纳米产业为例
        5.2.2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能源产业为例
    5.3 产业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5.3.1 创新投入能力分析
        5.3.2 创新产出能力分析
    5.4 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评价
第6章 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产业结构升级视角
    6.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政策
        6.1.1 “梅普”组合时期产业结构政策
        6.1.2 新普京时期产业结构政策
    6.2 俄罗斯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2.1 俄罗斯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
        6.2.2 俄罗斯工业结构的升级变化
        6.2.3 俄罗斯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变化
        6.2.4 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6.3 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评价
第7章 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基础设施投资视角
    7.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的投资政策
        7.1.1 俄罗斯投资政策的内容
        7.1.2 俄罗斯投资政策的措施
    7.2 俄罗斯投资结构分析
        7.2.1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7.2.2 外资投资结构分析
    7.3 产业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7.3.1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的变化
        7.3.2 基础设施产业创造产值的变化
    7.4 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评价
第8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前景及启示
    8.1 俄罗斯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基本评价
    8.2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前景
    8.3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乡镇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统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工业统计现状
        1.2.2 目前统计学常用软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统计理论与技术分析
    2.1 抽样调查方法的介绍
        2.1.1 统计调查基本概念
        2.1.2 抽样调查相关概念
        2.1.3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原理
    2.2 软件技术分析
        2.2.1 C/S(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2.2.2 SQL Server 2005 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需求分析
    3.1 系统概述
    3.2 抽样调查方法的确定
        3.2.1 企业采用目录抽样方法
        3.2.2 个体工业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3.3 抽样调查统计方案选择要求
        3.3.1 目录企业抽样调查方案要求
        3.3.2 个体抽样调查方案要求
        3.3.3 非目录企业抽样要求
    3.4 系统功能需求
        3.4.1 系统总体功能
        3.4.2 抽样设计调查项目
    3.5 用例模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软件设计架构
    4.3 系统各模块介绍及之间关系
        4.3.1 系统总体结构功能设计
        4.3.2 抽样设计调查项目结构功能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设计原则
        4.4.2 E-R 图设计
        4.4.3 数据表结构设计
    4.5 系统其他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抽样设计功能模块的实现
    5.2 基层表录入功能模块的实现
    5.3 总体数据推算模块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测试方法
    6.2 测试环境
    6.3 系统功能测试
    6.4 抽样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工业统计中超级汇总的利与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D]. 伊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2]大数据时代昆明市政府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王瑶. 云南大学, 2019(02)
  • [3]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4]大数据时代政府企业统计的变革与创新研究[D]. 白帆. 云南财经大学, 2018(05)
  • [5]大数据时代政府统计改革研究[D]. 王文静. 东南大学, 2017(12)
  • [6]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D]. 唐湘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7]政府统计大数据的应用研究 ——以天津市部门数据平台开发应用为例[D]. 王超. 天津财经大学, 2016(10)
  • [8]专利资产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 陈丹丹.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9]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D]. 周静言. 辽宁大学, 2014(11)
  • [10]乡镇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统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工业统计中超聚合的优缺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