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胃感染及胃外相关疾病

幽门螺杆菌胃感染及胃外相关疾病

一、幽门螺杆菌胃感染与胃外相关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锋[1](2021)在《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GC)发生的I类致癌因子,在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感染率。甘肃省武威市是中国西北地区GC高风险地区。本研究旨在对武威地区全年龄段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18岁以上自然人群上消化道疾病和部分肝胆疾病患病率,以及H.pylori感染与这些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为当地H.pylori感染的预防和根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至2017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一个农村乡镇和一个城市社区开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目标人群。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及家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粪便抗原检测(SAT)、碳13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血清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anti-H.pylori Ig G)抗体检测分别用于诊断0-3岁、>3岁和>6岁人群H.pylori感染。对18岁以上人群采取自愿原则进行胃镜、活组织、组织病理学和腹部超声检查。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上消化道疾病、癌前病变和部分肝胆疾病的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研究变量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2,163名受试者(年龄:0-77岁),其中有1,238名未成年人(57.2%)和925名成年人(43.8%);男性1,170名(54.1%),女性993名(45.9%);城市居民1,210人(55.9%),农村居民953人(44.1%)。2.研究人群H.pylori总感染率为35.6%,儿童和成人感染率分别为22.9%和52.8%。男、女感染率分别为34.1%和37.5%,差异没有显着性;城市和农村居民感染率分别为36.0%和37.5%,差异也没有显着性。3.6岁以上研究人群血清anti-H.pylori Ig G抗体总阳性率49.3%,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4.5%和47.1%(P=0.001);城市和农村阳性率分别为47.8%和51.5%(P=0.679);在7-18岁阳性率与13C-UBT结果非常接近,18岁以后每个年龄段阳性率均比13C-UBT结果高近10.0%。4.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总趋势是12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升高缓慢,12岁之后,感染率快速上升,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此后出现缓慢下降。5.年龄(OR 1.30;95%CI 1.23-1.37)是当地居民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或每天饭前便后洗手(OR 0.79;95%CI 0.60-1.03)、饮用自来水(OR 0.74;95%CI 0.56-0.97)、经常或每天喝酸奶(OR 0.80;95%CI 0.65-1.00)、家庭年收入3-10万(OR 0.77;95%CI 0.62-0.96)和>10万(OR 0.63;95%CI 0.42-0.94)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在亚组分析中,各年龄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但都和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模式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当地初高中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OR 1.18;95%CI 1.02-1.36)、学校住宿(OR 1.72;95%CI 1.01-2.95)、学校餐厅用餐>6次/周(OR1.86;95%CI 1.12-3.09)和饮用生水(OR 1.68;95%CI 1.00-2.81)。6.研究人群胃镜下各疾病检出率分别为:萎缩性胃炎68.6%,非萎缩性胃炎31.4%,反流性食管炎14.2%,胃息肉5.5%;十二指肠球部炎4.0%,消化性溃疡3.7%。7.研究人群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胃疾病检出率分别为:非萎缩性胃炎44.2%,萎缩性胃炎37.9%,肠上皮化生12.7%,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检出3例;各疾病男女之间检出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非萎缩性胃炎城市检出率(39.9%)明显低于农村(50.4%)(P=0.013)。8.研究人群肝胆疾病检出率分别为:非酒精性脂肪肝26.6%,胆囊结石6.4%,慢性胆囊炎6.4%,胆囊息肉3.8%,肝和/或肾囊肿9.4%,肝脏血管瘤4.1%;城市居民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31.7%)显着高于农村(18.9%)(P<0.001);H.pylori阳性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22.1%)显着低于阴性组(31.6%)(P=0.002)。9.非萎缩性胃炎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具有显着性差异(39.0%VS 50.0%,P=0.008),萎缩性胃炎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也具有显着性差异(42.6%VS 32.6%,P=0.013);而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没有差异。研究人群中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检测13C-UBT阳性率为73.9%,血清anti-H.pylori Ig G抗体阳性率为95.7%。10.研究人群胆囊疾病总检出率为16.6%,H.pylori感染和胆囊疾病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武威市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率处于中等水平,在12岁以前感染率随年龄缓慢上升,12岁之后,感染率快速上升,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此后出现缓慢下降。H.pylori感染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家庭平均年收入、饮用水源和进食酸奶,当地初高中生H.pylori感染率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可能是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差、住校、学校餐厅用餐和饮生水。武威地区胃癌前病变检出率非常高,H.pylori感染在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尤其从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非酒精性脂肪肝、消化性溃疡和胆囊疾患在当地检出率较高,H.pylori感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易惺钱[2](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宋敏[3](2021)在《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师冯晓纯教授在多年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经验中发现,便秘患儿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而现在并未有文献指出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之间存在明确相关性,本文通过对照试验的方法探讨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开阔思路,为解决小儿便秘问题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目的:1.探讨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2.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在相关临床症状上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便秘患儿200例作为便秘组、儿童保健科的健康体检儿童200例作为健康组,两组受试儿童均提检13C,比较便秘儿童与健康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性。进一步对便秘组的受试患儿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在年龄、性别、饮食、证候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1.本次研究显示,便秘组患儿幽门螺杆菌阳性者49例,占24.50%,健康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13例,占6.50%。P=0.000<0.01,显示便秘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与健康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2.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小儿便秘中医证型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小儿便秘的病程分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小儿便秘的严重程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族史间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6.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便秘患儿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的便秘患儿在性别、年龄、饮食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通过对便秘组患儿的病例观察显示,男性121例,占60.50%,女性79例,占39.50%,男性约为女性的1.53倍。8.从年龄分层上看,<7岁的儿童48例,占24.00%,≥7岁且<12岁的儿童80例,占40.00%,年龄≥12岁的儿童72例,占36.00%。9.饮食情况上看,婴儿期母乳喂养者37例,占18.50%,人工喂养者91例,占45.50%,混合喂养者72例,占36.00%;添加辅食后,饮食结构正常的患儿44例,占22.00%,肉制品偏多者82例,占41.00%,蔬果偏多者21例,占10.50%,零食及加工制品偏多者49例,占24.50%,滋补品偏多者4例,占2.00%。10.从便秘患儿的家族史上看,父母双方均有便秘史者7例,占3.50%,某一方有便秘史者151例,占75.50%,双方均无便秘史者42例,占21.00%。11.父母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93例,占46.50%。12.从便秘的严重程度上看,轻度便秘者63例,占31.5%,中度便秘者83例,占41.5%,重度便秘者54例,占27.00%。13.从中医辨证分型上看,食积便秘证55例,占27.50%,燥热便秘证81例,占40.50%,气滞便秘证26例,占13.00%,气虚便秘证30例,占15.00%,血虚便秘证8例,占4.00%。结论:1.两组相比便秘组13C阳性率更高。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便秘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便秘者以食积便秘证居多,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中医证型以燥热便秘证为主。3.便秘病程超过6个月者其13C的阳性率更高。4.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便秘的严重程度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便秘者多以重度便秘为主。5.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其家族中大多同样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6.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便秘患儿的性别、年龄、饮食上不具有相关性。7.小儿便秘的发病以男性居多。8.学龄期及青春期的发病率较高。9.便秘患儿在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发病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低,添加辅食后饮食结构中以肉制品及零食制品偏多的儿童便秘发病率高。10.便秘患儿绝大多数存在便秘的家族史。

朱城[4](2021)在《结直肠腺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多种胃内及胃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直肠腺瘤作为一种有可能向腺癌转化的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与结直肠腺瘤有关,其又可能是通过何种机制促进结直肠腺瘤的发生也尚不明确,但机制假说之一是肠道内的幽门螺杆菌引起局部肠黏膜慢性炎症反应,逐步导致结直肠腺瘤的产生。于是本研究继续探讨了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与其他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相比,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是否更容易罹患结直肠腺瘤;(2)胃内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的关系;(3)粪便标本中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的关系;(4)粪便标本中幽门螺杆菌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在 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数据库中搜寻并回顾自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按照纳排标准收集文献,使用Newcastle-Ottawa Scale评分评估每一篇纳入文献的研究质量,然后使用STATA 13.0对符合要求的纳入文献进行进行荟萃分析:使用I2统计量评估纳入文献间的异质性,并根据其选择相应的分析模型;使用Begg’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评价;使用敏感性分析评估荟萃分析的稳健性和可靠性;然后计算合并后的OR值,95%CI及P值。(2)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29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研究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有无与结直肠息肉数目及腺瘤多项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依据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有无将纳入的129例患者分为胃内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和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按照待分析变量的类型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并分析2组患者结直肠息肉个数、平均腺瘤大小、腺瘤大小、腺瘤级别、上皮内瘤变级别、腺瘤是否多发、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是否有进展期腺瘤的差异。(3)使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进一步对纳入的129例患者进行粪便幽门螺杆菌检测,按照粪便幽门螺杆菌实时定量荧光PCR值的中位数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按照待分析变量的类型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并分析2组患者结直肠息肉个数、平均腺瘤大小、腺瘤大小、腺瘤级别、上皮内瘤变级别、腺瘤是否多发、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是否有进展期腺瘤的差异。(4)按照粪便幽门螺杆菌实时定量荧光PCR值的中位数将以上纳入的129例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分别描述2组中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的患者人数,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2组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的人数构成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所有患者按粪便幽门螺杆菌实时定量荧光PCR值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使用R×C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患结直肠腺瘤个体与患其他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个体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34,95%CI=(1.11,1.63),P=0.003)。(2)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患者结直肠息肉个数、平均腺瘤大小、腺瘤大小、腺瘤级别、上皮内瘤变级别、腺瘤多发、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是否有进展期腺瘤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幽门螺杆菌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结直肠息肉个数(P=0.001)、平均腺瘤大小(P=0.025)、腺瘤大小(P=0.004)、腺瘤级别(P=0.007)、是否有进展期腺瘤(P=0.002)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于腺瘤级别,经组间比较发现,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患者罹患1级腺瘤和2级腺瘤(P=0.030),1级腺瘤和3级腺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罹患2级腺瘤和3级腺瘤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上皮内瘤变级别、是否为多发腺瘤、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粪便幽门螺杆菌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按粪便幽门螺杆菌实时定量荧光PCR值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后,4组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经过组间比较发现,组1和组3(P=0.004)、组1和组4(P<0.001)、组2和组4(P=0.011)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粪便幽门螺杆菌表达和胃内幽门螺杆菌的Spearman 相关系数为 0.361(P<0.001)。结论:(1)与其他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相比,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罹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更高。(2)结直肠腺瘤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有无与结直肠息肉个数、平均腺瘤大小、腺瘤大小、腺瘤级别、上皮内瘤变级别、腺瘤多发、腺瘤位置、腺瘤是否有绒毛结构、是否有进展期腺瘤均无明显相关性。(3)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幽门螺杆菌高表达与结直肠多发息肉、大体积腺瘤、进展期腺瘤有相关性;与罹患1级腺瘤相比,粪便幽门螺杆菌高表达者更易罹患2级、3级腺瘤。(4)粪便幽门螺杆菌的表达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吴茜[5](2021)在《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疗程为14天的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PPI+1种铋剂)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主要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该方案治疗根除Hp虽根除成功率较高,但仍面临肠道菌群紊乱、Hp耐药率高等问题。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发布,提倡中医药个体化辨证论治,从寒热辨证方面,将Hp感染相关疾病常见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四联疗法根除Hp的基础上,针对寒热证型的Hp根除率或症状改善差异,可应用必要的中药或中成药,这可能为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提高Hp根除率及缓解患者症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收集Hp感染人群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感染人群的寒热证型分布特点,进一步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的Hp根除情况,包括各证型组间Hp根除率有无差异、各证型组内经Hp根除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各证型组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比较等。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8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13C呼气检测室的患者,根据Hp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经患者知情同意,采集Hp感染临床病例200例。包括Hp感染患者一般资料、Hp根除前病史采集表、Hp根除前证候评价量表、Hp根除后症状评价量表、Hp根除后疗效评价量表等。将数据双份录入EXCEL及SPSS25.0软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200例Hp感染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108例;年龄以青年人群居多,占比60.5%;患者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44.5%;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占比28.5%;多数(54.0%)患者为第1次检测幽门螺杆菌。2.患者证候情况Hp感染的寒热相关证候主要分为三类,其中寒热错杂证71例,占比36.5%;脾胃湿热证患者68例,占比34.0%;脾胃虚寒证患者59例占比29.5%。症状方面以上腹胀、口苦、身体困重、上腹痛、口干等最为常见。3.证候与根除率的相关性(1)回收124份根除信息,110例患者Hp根除成功,占比88.7%,14例患者Hp根除失败,占比11.3%。(2)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寒组、寒热错杂组根除率分别为90.0%、89.3%、87.0%,三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证型与疗效评价(1)Hp根除成功组总有效率为67.2%,Hp根除失败组总有效率为28.6%,Hp根除成功组症状改善率较Hp根除失败组高,P=0.004(<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根除Hp前后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2)证型方面,脾胃湿热组改善率(79.6%)>寒热错杂组改善率(64.1%)>脾胃虚弱(寒)组改善率(50%),P=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5.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疗效评价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根除Hp后,患者症状改善率达到71.4%,而单纯西药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率为63.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寒热辨证,Hp感染患者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寒热错杂证,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相对较少。2.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症状改善方面,脾胃湿热患者根除Hp的获益将大于脾胃虚寒证患者。

刘慧敏[6](2021)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寄生于胃黏膜的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饮水源、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与传播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肠型胃癌的启动因子,根除H.pylori具有重大意义,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主要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一般都需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ylori的出现,H.pylori根除率不断下降,耐药H.pylori感染已成为困扰H.pylori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也是临床和科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提高H.pylori根除率的同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鉴于此,导师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当前H.pylori耐药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展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健脾化湿法治疗方案和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健脾化湿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耐药H.pylori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分析耐药H.pylori感染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从中医药角度认识耐药H.pylori感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用药准确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评价研究设计,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耐药H.pylori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一共纳入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3C-尿素呼气试验DOB值、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40%(24例);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占35%(21例);肝胃不和证占20%(12例);胃阴不足证占5%(3例)。(2)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38.3%(23例);其次是湿热体质,占13.3%(8例);气郁体质占11.7%(7例)。(3)观察组根除率为43.3%,对照组根除率为50.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中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6)不同体质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根除率较高。(7)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与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文化程度、居住条件、中医证型及体质等无关,但可能与职业相关。(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结论: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率略低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但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健脾化湿法优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提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具有潜在优势。3.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在体质方面,耐药H.pylori感染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

吴佳栩[7](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是目前所知能够在胃内高酸性条件下生存的唯一的微生物种类,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多种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却仅作为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相关因素出现在教材中。大量研究只提及了根除Hp后相关疾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对于其本身致病时会否产生症状、会产生哪些症状,人们却不甚了了。初步研究表明,Hp感染与中医体质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但缺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Hp感染相关因素,Hp感染相关症状及中医体质,分析Hp感染者的症状特征和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从而在Hp感染还未引起相关疾病时加以干预,为降低Hp感染率和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Hp感染个体化根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初步了解Hp感染患者的症状,通过已感人群的体质分类探讨Hp感染的体质倾向性,揭示Hp感染患者的症状特征,并且探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Hp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Hp感染和症状、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本课题为横断面研究,纳入就诊于东直门医院消化科的患者364例,Hp感染组182例,非Hp感染组即对照组182例,分别采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症状特征和中医体质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 Statistics 20.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①Hp感染组患者喜食辛辣、油腻、咸食、甜食,且经常在外就餐和作息不规律的患者较对照组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Hp感染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恶心呕吐、反胃、泛酸、食欲减退、嗳气、口干舌燥、口吐清涎、口苦或粘、口臭,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③本次调查的364例受试者中,平和质总计71例,偏颇体质293例。从体质的分布来看,Hp感染组阳虚质的构成比最高,为22.5%,其次为平和质(21.4%)、湿热质(13.7%),且和对照组相比,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其余体质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从体质类型的得分来看,Hp感染组阳虚质和气郁质得分低于对照组,湿热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Hp感染患者中,平和质与口苦或粘、口干舌燥、胃脘痞满的关联性最强,气虚质除了体质相关的畏寒怕冷、精神疲乏、四肢无力外,与全身及四肢困重关联度较高,阳虚质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之后,泛酸症状为多见,阴虚质患者中,口干舌燥关联度最高,其次是泛酸、口苦或粘、烧心灼热,痰湿质患者是胃脘痞满、口臭、口苦或粘更可能出现,而湿热质患者则是胃脘痞满、口干舌燥和口臭,血瘀质患者性情急躁的较多,与口干舌燥、口苦或粘也较为关联,气郁质患者出现失眠多梦、口苦或粘、四肢无力的支持度较高,特禀质的患者中,口臭的出现可能性最大,泛酸、畏寒怕冷、口干舌燥症状随后。结论:1.Hp感染与辛辣、油腻、咸食、甜食、经常在外就餐和作息不规律具有相关性;2.Hp感染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恶心呕吐、反胃、泛酸、食欲减退、嗳气、口干舌燥、口吐清涎、口苦或粘、口臭;3.Hp感染患者在中医体质分布上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阳虚质多见;4.体质相关症状以外,平和质患者易出现口苦或粘,气虚质是四肢困重,阴虚质和阳虚质患者更易出现泛酸,痰湿质、湿热质患者更易出现胃脘痞满,血瘀质患者更常见急躁易怒表现,气郁质以失眠多梦、特禀质以口臭为突出症状。

熊攀[8](2020)在《贲门H.pylori感染与单个核细胞亚群、53BP1和MDC1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究H.pylori感染的贲门组织中单个核细胞(CD3、CD8、CD20和CD68)的浸润以及DNA双链损伤修复蛋白53BP1和MDC1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贲门组织中H.pylori感染、单个核细胞亚群和DNA双链损伤修复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材料和方法1.标本:贲门内镜组织标本共57个,其中18个标本(18例病人)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镜室和39个标本(27例病人)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镜室。GES-1细胞购于BNCC公司,H.pylori菌株来自于课题组分离培养。2.HE染色,免疫组化和PCR:对贲门内镜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和炎症等级,免疫组化(HP)和PCR用来筛选H.pylori阳性和阴性的贲门组织。使用抗体LCA/CD3/CD8/CD20/CD68分别检测炎细胞、总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评估H.pylori感染的贲门组织中单个核细胞浸润的情况;检测53BP1和MDC1蛋白在H.pylori感染的贲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免疫荧光:检测感染H.pylori的GES-1细胞中53BP1和MDC1的表达情况。4.统计: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Graphpad6.0作图。根据数据的类型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等方法。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H.pylori感染的样本中,炎细胞总数比较多,炎症强度也比较强。H.pylori感染的腺体周围有多量的T细胞,特别是CD8+T细胞的聚集和浸润,感染灶的周围也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和B细胞。随着H.pylori定植密度的增加,B细胞数也随之增加。2.H.pylori(-)和H.pylori(+)贲门组织浸润LCA+细胞数目的中位数为64.9(P25~P75:49.3~91.6)和100.0(P25~P75:75.3~124.3),这两组的LCA+细胞浸润数目存在差异(P=0.009)。不同H.pylori定植密度组间的浸润的LCA+细胞数的结果显示LCA+细胞数存在差异(P=0.002)。LCA阳性细胞数与H.pylori定植密度存在正相关(rs=0.480,P<0.001)。3.H.pylori(-)和H.pylori(+)贲门组织浸润的CD20+B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1.2(P25~P75:0.2~5.7)和28.3(P25~P75:7.9~49.9),两组间存在差异(P<0.001)。不同H.pylori定植密度分组间,CD20+细胞数在存在差异(P=0.001),CD20+B细胞数与H.pylori定植密度存在正相关(rs=0.473,P<0.001)。4.H.pylori(-)和H.pylori(+)贲门组织浸润的CD3+T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40.2(P25~P75:34.1~52.5)和44.4(P25~P75:29.8~62.5),无统计学意义(P=0.555);浸润的CD8+T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32.7(P25~P75:22.4~39.1)和26.4(P25~P75:17.8~33.6),无统计学意义(P=0.132)。5.H.pylori(-)和H.pylori(+)贲门组织浸润的CD68+巨噬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27.7(P25~P75:18.8~35.7)和22.5(P25~P75:16.3~32.9),无统计学意义(P=0.132)。6.与未感染H.pylori的贲门相比,53BP1和MDC1蛋白增加(P<0.001,P=0.007)。两个蛋白均与H.pylori定植密度呈正相关关系(rs=0.828,P<0.001;rs=0.513,P<0.001)。7.DNA双链损伤修复蛋白53BP1、MDC1与LCA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rs=0.411,P=0.002;rs=0.377,P=0.006)。DNA双链损伤修复的2个指标的蛋白表达水平呈现为正相关关系(rs=0.409,P=0.003)。结论1.H.pylori感染的腺体周围有多量的T细胞,特别是CD8+T细胞的聚集和浸润,也看到了较多的巨噬细胞和B细胞在H.pylori感染灶的周围。随着H.pylori定植密度的增加,炎细胞和B细胞数也随之增加。2.感染H.pylori的贲门中53BP1和MDC1蛋白表达上调,随着H.pylori定植密度增加,53BP1和MDC1蛋白表达增加,提示在H.pylori感染中,DNA双链损伤修复发挥了作用。3.感染H.pylori的贲门中53BP1和MDC1蛋白表达与炎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提示DNA双链损伤修复与炎症有关,且炎细胞数越多,炎症越重,DNA双链损伤修复也越明显。

曾思敏[9](2020)在《藿香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藿香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较,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不足,旨在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藿香清化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碳酸氢钠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两组受试者均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停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对治疗组经治疗后未缓解病情或对疗效不满意的患者给予延长2周巩固治疗,比较延长治疗前后的Hp根除率。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对大便粘滞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在改善胃脘胀满、口干苦、口臭、少食纳呆、大便粘滞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反酸症状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而在改善胃脘疼痛症状上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0.0%,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组Hp根除率为36.66%,对照组Hp根除率为76.66%,说明治疗组的Hp根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4例患者延长治疗后Hp根除率由治疗前的28.57%上升至6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说明该治疗方法比较安全。结论:藿香清化汤在改善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标准三联疗法,且安全性好,但对Hp的根除作用不明显,Hp根除率低于标准三联疗法。

李溦[10](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及对Hp根除率,探讨该方药治疗Hp相关胃脘痛的有效性,以期丰富此病的治疗方法。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的病例选择标准,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厦门市中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寒热错杂型Hp阳性胃脘痛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每组各30例。中医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西医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中西医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总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2周后三组患儿症状、体征变化,评估三组患儿的证候疗效及总疗效;记录疗程结束后4周三组患儿Hp根除率;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90例,85例完成临床试验观察,其中中医组脱落2例,西医组脱落2例,中西医组脱落1例,脱落率为5.56%,三组患儿治疗前一般情况、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三组疗效比较:(1)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三组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01),分别进行两两比较(两两比较以α¢≈0.017为检验水准),中医组与西医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西医组与中西医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表明在治疗1周后、2周后中西医组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均优于另外两组。(2)组内比较:三组组内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皆存在显着差异(P<0.001),两两比较后,均存在显着差异(P均<0.001),提示三种治疗方案皆有效。(3)总疗效比较:中西医组总有效率96.55%,西医组总有效率85.71%,中医组总有效率78.57%,三组总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两两比较后,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与中西医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西医组与中西医比较,差异显着(P<0.017),表明中西医的总疗效优于另外两组。3.三组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结束后,中医组转阴12例,根除率为42.86%;西医组转阴20例,根除率为71.43%;中西医组转阴28例,根除率为96.55%。三组根除率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后,中医组与西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中医组和中西医组相比差异显着(P<0.001),西医组和中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表明中西医组根除率优于另外两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能有效改善寒热错杂型Hp相关胃脘痛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与西药三联疗法合用能更快的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Hp的根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幽门螺杆菌胃感染与胃外相关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胃感染与胃外相关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
    第一节 前言
        一、H.pylori概述
        二、H.pylori生物学特性
        三、H.pylori感染及致病机制
        四、H.pylori感染现状
        五、H.pylori感染危险因素与传播
        六、H.pylori感染诊断方法
        七、胃癌流行现状
        八、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人群
        二、研究目标城市介绍
        三、问卷设计与变量定义
        四、H.pylori检测
        五、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研究人群人口社会学特征
        二、研究人群个人及家庭生活习惯特征
        三、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状态
        四、研究人群人口社会学特征与H.pylori感染关系
        五、研究人群个人及家庭生活行为特征与H.pylori 感染关系
        六、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七、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率分析
        二、H.pylori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胃内外疾病患病率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
    第一节 前言
        一、H.pylori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二、H.pylori感染与部分胃外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人群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18岁以上研究人群胃镜检查结果
        二、18岁以上研究人群胃粘膜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三、18岁以上人群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四、胃镜下上消化道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五、组织病理病学诊断胃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六、研究人群肝胆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3.讨论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3.3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2 Hp的治疗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3.讨论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3.讨论
临床验证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数据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4.讨论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1.4 分组方法
        1.5 结局评价
        2.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局
        4.讨论
结语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3.本研究的不足
    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3)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综述一:祖国医学对小儿便秘的相关研究
    1.历史文献对本病的研究
    2.病名
    3. 病因病机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小儿便秘的认识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现状概述
    2.现代医学对便秘发病机制的认识
综述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便秘的治疗进展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古代医家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
    3.小儿便秘及幽门螺杆菌研究的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试验方法
        5 研究指标
        6 安全性评价
        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结果 1: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结果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便秘患儿在相关临床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心得与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结直肠腺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荟萃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胃内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内镜表现及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粪便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腺瘤内镜表现及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粪便幽门螺杆菌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1.病例来源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诊断标准
        4.症状分级量化及评分标准
        5.研究方法
        6.疗效判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Hp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
        2.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Hp根除结果及其根除方案的分布情况
        4.Hp根除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第三节 讨论
        1.Hp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2.Hp感染的中医寒热证候学探讨
        3.寒热不同证候的Hp根除率情况分析
        4.不同证候的Hp感染的根除前后疗效评价
    第四节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现状
        3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影响因素
        4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4 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5 治疗方案
        6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7 疗效评价标准
        8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4 症状改善情况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选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特点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分析
        4 健脾化湿法根除耐药H.pylori的相关因素
        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结论
        8 创新性
        9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附录3 辨证分型
    附录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致谢
个人简介

(7)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识及中医药治疗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
        1 概述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调查方法
        5 观察指标
        6 评价指标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二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2 中医症状
        3 中医体质分类
        4 症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三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贲门H.pylori感染与单个核细胞亚群、53BP1和MDC1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释义
第一章 前言
    1.1 贲门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1.2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1.3 DNA损伤修复蛋白
    1.4 幽门螺杆菌在贲门组织中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57例标本的筛选以及分组
    3.2 H.pylori感染的贲门组织中单个核细胞的浸润情况
    3.3 H.pylori感染的贲门组织或细胞中DNA双链损伤修复蛋白的表达
    3.4 DNA双链损伤修复蛋白表达水平与单个核细胞的浸润情况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H.pylori感染与浸润的单个核细胞
    4.2 H.pylori感染与DNA双链损伤修复蛋白
    4.3 H.pylori感染、单个核细胞浸润和DNA双链损伤修复
第五章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53BP1、MDC1和单个核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藿香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病因和致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 祖国医学对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探究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2.4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中医诊断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的基本资料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4.4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5 两组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4.6 两组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的学术思想
    2 单味中药性质和功效
    3 现代药理研究
    4 藿香清化汤的作用机理
    5 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优劣势
    6 疗效评价分析
        6.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6.2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6.3 Hp根除率分析
        6.4 安全性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认识
        1.1 对Hp相关胃脘痛病名的认识
        1.2 对Hp相关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证施治
        1.4 半夏泻心汤原方分析
        1.5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1.6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灵活应用
    2 西医学认识
        2.1 Hp的起源及流行病学特点
        2.2 Hp感染致病机理
        2.3 Hp感染的检测方法与诊断
        2.4 Hp感染与儿童常见的相关疾病
        2.5 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内容
        2.5 评价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比较
        5.2 疗效评价
        5.3 Hp根除率比较
        5.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选方思路
        1.2 组方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疗效方面
        2.2 根除率方面
        2.3 不良反应方面
    3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幽门螺杆菌胃感染与胃外相关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王晓锋. 兰州大学, 2021
  • [2]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小儿便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研究[D]. 宋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结直肠腺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D]. 朱城. 山东大学, 2021(12)
  • [5]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D]. 吴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吴佳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贲门H.pylori感染与单个核细胞亚群、53BP1和MDC1的关联分析[D]. 熊攀. 汕头大学, 2020(02)
  • [9]藿香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曾思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胃感染及胃外相关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