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见一”控制顶板在三个软岩层开采工作面的应用

“三见一”控制顶板在三个软岩层开采工作面的应用

一、“见三回一”控制顶板在三软岩层回采工作面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启光,贾广兴,邴波[1](2011)在《机采工作面在复杂“三软”岩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研究解决井下-108水平采煤工作面上机组采煤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对深部复杂工作面上机组采煤进行可行性探讨、研究,为洼里煤矿机械化采煤提供依据。

陆刚[2](2010)在《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生产矿井进入衰老期后,经过长期开采会形成条件各异的残煤资源,这些残煤资源块段形状不规则、煤厚不稳定、赋存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从保护环境、煤炭资源和稳定衰老矿井生产经营的角度,都需要进行回采。衰老矿井残煤资源复采是科学采矿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成果为残煤复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从衰老矿井残煤构成、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评价和复采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衰老矿井的概念是可采资源难以持续满足生产系统能力需求的矿井;确定了矿井衰老的判断指标:生产矿井剩余可采储量为原设计可采储量的20%左右,深部及外围没有可扩展的资源或大中型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小于10a、小型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小于5a;以矿井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矿井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能够模拟矿井生命周期过程,识别矿井生命周期阶段。(2)根据矿井开采损失分析,提出衰老矿井残煤主要构成为采空区厚度煤和边角煤柱块段,根据采空区厚度煤与边角煤柱的分布关系,提出了残煤复采的三种基本类型:完全采空区型复采、横跨煤柱型复采和纵跨煤柱型复采。结合复采采准巷道布置提出了残煤复采方法:单独布置-单独开采、联合布置-联合开采和联合布置-分区开采。(3)根据影响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的因素分析,采用变权理论和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建立了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变权模糊评价模型。(4)根据煤炭资源的自然价值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得出煤炭资源价值是自然价值和环境价值组成,构建了基于煤炭资产价值的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方法:Pi ? Ci?R?( f1 ?EC1+f2?EC2)≥0。(5)以矿山开采基本理论为指导,在残煤复采技术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残煤复采关键技术内容,并研究了典型条件下的残煤复采方案设计及技术应用。

成云海[3](2006)在《微地震定位监测在采场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煤矿覆岩破裂灾变的机理、监测与控制研究(50320120001)”,应用小尺度条件下高精度微地震定位技术,进行了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冲击地压研究。 (1)由“工程地质”结合“工程力学”进行分析,提供了适于具体矿井的动静态兼具的划定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等级的综合判据,并在以后实践中进行验证; (2)基于岩层破裂场与采动高应力场关系,研究了微地震定位监测预测预报冲击地压的原理。利用微地震定位技术探测岩体破裂,尝试描述岩层空间运动,反演了应力场(时空)转移规律: ①指出微地震事件和干扰事件(机电设备干扰、人员活动等)的识别方法; ②根据岩体在三维空间的破裂定位,认为可以依据微震破裂事件的空间分布对关键层进行划分;开采六、四层煤均引起了主关键层砾岩的破裂,砾岩破裂位置的发展顺序在倾向上逐渐向实体煤扩展,在高度上先从下部开始;大约50%的矿震是由于关键层的破裂引起的,只有个别矿震导致了冲击显现,说明了矿震与冲击地压的区别。展示了冲击地压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③工作面三侧采空区老顶上方的岩层形成“C”型空间结构,微震事件分布在“C”型结构的外侧,构成岩体破裂区,在“C”型结构的内侧为高应力区。煤柱最小时的支承压力分布为:在靠近上顺槽的区域,老顶以上的厚硬岩层已经发生断裂,形成卸压带;靠近下顺槽的区域,老顶以上的厚硬岩层未断裂,形成了应力集中区; ④通过数据处理,确定了开采解放层下顺槽的应力解放角为71°,开采解放层的有效保护高度为60~100m,保护高度已经高出被解放层。 (3)利用FLAC3D软件研究了大直径钻孔卸压的合理参数,确定了特定地质条件下钻孔直径d=300mm的卸压钻孔参数:孔间距2.5m,深度12m。 本研究中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已写成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邵春城,王积军,王永阳[4](2000)在《“见三回一”控制顶板在三软岩层回采工作面的应用》文中认为该文介绍利用三软岩层的特性 ,在回采工作面摸索“见三回一”控制顶板的技术及安全管理经验 ,以达到安全、可靠、高效的目的。

二、“见三回一”控制顶板在三软岩层回采工作面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见三回一”控制顶板在三软岩层回采工作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机采工作面在复杂“三软”岩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洼里煤矿井田地质概况
2 洼里矿以往机采情况简介
3 洼里矿以往机采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洼里矿-250水平采煤工作面上机采课题研究
5 机采首采面及支护方案的确定
6 11211采煤工作面机采方案的应用

(2)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成果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衰老矿井界定及矿井生命周期
    2.1 矿井生命周期及其划分
    2.2 衰老矿井的概念及特征
    2.3 衰老矿井拐点的确定
    2.4 矿井生命期系统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矿井开采损失现状及残煤复采分类
    3.1 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损失现状
    3.2 衰老矿井残煤成因
    3.3 衰老矿井残煤与复采分类
    3.4 本章小结
4 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变权模糊评价
    4.1 复采环境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4.2 变权模糊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4.3 复采条件适宜性变权评价模型
    4.4 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评价实例
    4.5 本章小结
5 衰老矿井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
    5.1 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评价的意义和原理
    5.2 煤炭经济可采性评价理论基础
    5.3 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模型
    5.4 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复采再生顶板岩体结构及矿压规律研究
    6.1 采空区覆岩破坏带的划分及其岩体结构
    6.2 复采顶板分类及其岩体结构
    6.3 老空区煤体边缘受力分析
    6.4 复采工作面矿压分布规律
    6.5 本章小结
7 复采关键技术研究
    7.1 残煤复采技术难点及复采关键技术内容
    7.2 采准巷道布置
    7.3 复采工艺系统
    7.4 复采安全技术
    7.5 本章小结
8 残煤复采工程应用
    8.1 平煤大庄矿复采残煤资源概况
    8.2 残煤复采方案
    8.3 复采方案数值模型
    8.4 复采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8.5 系统布置与复采技术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情况
    四、研究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微地震定位监测在采场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AFFIRMATION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与“工程力学”耦合预测冲击发生可能性判据
    2.1 微地震定位监测结合“工程地质”预测构造应力异常区
    2.2 W_(ET)与I_C耦合划定冲击发生可能性的综合判据
    2.3 冲击地压震级及冲击显现等级的确定探析
    2.4 本章小结
3 微地震定位监测预报冲击地压的原理与方法
    3.1 地震监测矿震的原理、成果及局限性
    3.2 微地震定位监测冲击地压的地球物理原理及定位方法
    3.3 岩层破裂场与采动应力场的关系
    3.4 微地震定位监测预测预报冲击地压的原理与步骤
    3.5 本章小结
4 微地震定位监测预报冲击地压的工程实践
    4.1 华丰煤矿监测预报冲击地压的项目概况
    4.2 试验工作面构造应力预计
    4.3 覆岩空间结构分析与采动应力场预测
    4.4 测区布置、监测系统与监测方法
    4.5 监测数据处理及分析
    4.6 微地震定位监测预测预报冲击地压方法
    4.7 本章小节
5 大直径钻孔卸压参数研究
    5.1 大孔径钻孔卸压机理
    5.2 FLAC~(3D)软件介绍及参数设置
    5.3 合理钻孔间距、深度模拟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中文详细摘要

四、“见三回一”控制顶板在三软岩层回采工作面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采工作面在复杂“三软”岩层的研究与应用[J]. 汤启光,贾广兴,邴波.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1)
  • [2]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D]. 陆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 [3]微地震定位监测在采场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应用[D]. 成云海. 山东科技大学, 2006(02)
  • [4]“见三回一”控制顶板在三软岩层回采工作面的应用[J]. 邵春城,王积军,王永阳. 山东煤炭科技, 2000(04)

标签:;  ;  ;  ;  

“三见一”控制顶板在三个软岩层开采工作面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