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与对策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与对策

一、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陶琼[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旅游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旅游新时代,一次性、表面性和程式化的观光型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人们的需求,人们更青睐于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更希望在休闲度假型旅游中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逐渐从身体的旅行转向身心的放松[1],正是基于此,涵盖了养生、养老、医疗、文化、体育、互联网、教育等多样化业态发展的康养旅游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产业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报告中还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符合了人们健康、愉快、长寿的普遍价值追求,满足了人们多元深层次的旅游需求,从健康和旅游两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物产等旅游资源。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为对象,以米易县为研究区域,对米易县康养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市场前景进行评价。通过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PEST分析,结合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提出构建“全域规划、全景建设、全时康养、全业联动、全面营销、全民共享”的“全域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全面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期为其康养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孟宝[2](2020)在《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及开发利用的优化已成为我国发展亟需解决的战略任务。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长江经济带覆盖区国土空间的集约、高效和绿色开发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基础保障。四川省宜宾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是典型的沿江节点城市。近年来,金沙江水电能源资源开发、高铁经济带动、港口辐射效应和四川南向开发重要枢纽门户等复合优势成为宜宾市发展的新动力,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提升了其国土空间开发的强度。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识别、开发冲突及优化思路分析,助推其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的形成,创新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利用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和现状问题为牵引,通过对宜宾市国土空间自然地理要素和已有发展要素的评析,结合历史时期空间开发的格局与功能特征,明晰国土空间演变的趋势和驱动力特征。结合现状功能评析及分类,开发利用冲突测度与分类等,在全方位解析空间功能现状的基础上,以标定功能和优化目标为基础和导向,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利用的创新模式。最后,在解析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市域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多目标权衡两个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的思路。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7个时间点30 m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发现28年间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演变基本特征表现如下:宜宾市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区、增扩区在市域中部,且沿江两侧分布特征显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和北部,以沿岷江、长江两侧的平坝、低丘区最为集中;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市域西部屏山县、南部中低山区的兴文县、长宁县、珙县、筠连县等。从海拔梯度来看,坡度2~8°之间、15°以上;海拔236~600 m范围是空间变化的剧烈区;水平向上来看,宜宾市国土空间以沿长江为轴线,沿江两侧10 km范围是空间用地类型变化最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开发历史梳理,宜宾市空间开发经历了由萌芽状态→外力驱动为主→内生动力显现→内外动力共同推动的演进过程;而空间功能特征从原始性模糊性→区外需求依附性→不稳定性→功能重构→内外功能趋向稳定。2000年以前宜宾市空间开发格局呈现围绕农业和初级工矿业发展的特征;而在2000年以后,其空间开发则转向围绕城市和工业园区的基本开发格局。(2)利用熵值法对宜宾市185个乡镇三生功能现状评价得出: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显着区约占20%,非显着区的约占80%,即反映为一定的二八定律现象,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宜宾市乡镇功能分为:城镇生活-工业生产优势区(12%)、城镇生活-乡村生活优势区(8%)、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功能产品供给优势区(29%)、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优势区(20%)、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31%)等5个功能区类型,并对每类功能区类型的占比、分布和类型特征等进行了分析。(3)基于上限思维、结构思维和底线思维,从现实际开发强度与理论可开发强度比较、景观生态指数冲突测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对比三个方面对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冲突性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开发强度引起的冲突诱因主要有地形限制型、城市密集型和自然保护区型3种类型;从景观生态冲突指数来看,宜宾市1990、2000、2010和2018年4个时期的空间冲突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6、0.53、0.52和0.51,随时间演进冲突程度呈降低趋势;通过开发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叠加,把乡镇分为城镇冲突为主、农业冲突为主和生态冲突为主3种类型。基于上述三种冲突的乡镇分级分区,设定判别条件(27种),对三类冲突进行空间叠加后得到的20种组合冲突情况,根据宜宾市乡镇综合冲突类型及归并,将185个乡镇划分为8类冲突。(4)通过设定假设条件,根据理论和实践依据,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和管控的框架结构模式。核心内涵在于注重基本功能界定的前提下,在国土空间基本管控单元范围内弱化功能分区,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指标的分解,确定某空间基础单元的框架结构,打破单一主体功能执行的约束和管控区、线延伸影响下的发展活力受限,鼓励确定空间在限定条件下自主优化。根据提出的模式,选择城镇化为主的沙坪街道和农业生产、生活空间为主的僰王山镇为案例区,采用框架结构模式对其理论可开发空间范围和开发强度阈值进行识别,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框架结构模式提出具体的优化思路。(5)通过梳理宜宾市国土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空间规划层面要尽快依托“双评价”的结果,以沿江0~10 km范围为重点区,在划定城市外围开发边界的同时,划定城市内部的沿江压缩边界,按具体的地势和城市功能区的辐射等,对开发强度做梯度分级;确定点状和线状的生态廊道,恰当分割城市生活区和产业区。在空间管治层面,要在5~10年的时间尺度内对乡镇空间功能和冲突进行重新评价,依据不同的功能界定和冲突表现制定不同的空间管治策略;同时要发挥框架结构模式约束下基本空间管控单元优化的自下而上推动传导机制;在控制性优化和政策性优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发挥自主性优化的作用。在具体的执行层面要做好对产业园区规划和运营的管理;探索南部山区转型发展的综合模式;注重生态空间经济效益的发挥;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及划定永久农村地区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基于乡镇尺度的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解析与要素关联分析;尝试国土空间冲突性测度与分析的综合视角;空间优化中自上而下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功能自主寻优的综合考虑。论文研究的不足受限于数据的全面性、标准化和空间基础单元的不确定,空间功能解析及评价的科学性还待提升;框架结构模式下降尺度的管控指标分解还有待深入分析等。整体而言,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宜宾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提供了部分研究支撑,也对长江经济带上游沿江节点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及优化开发在方法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通过对乡镇尺度的研究及创新尝试,丰富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舒红兵,陈晓安,肖亮,兰玛,雷应朝[3](2020)在《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强省建设,着力推动攀西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剖析了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5难1缺"问题,即康养企业盈利难、公益性康养企业承贷主体资格认定难、康养地产信贷准入难、资产交易流转难、信贷风险分散难、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等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提出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完善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与发展环境,构筑特色商业模式和共赢康养生态圈等政策建议。研究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既能解决当地金融资源缺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又能为其它地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经验借鉴。

吕品[4](2019)在《攀西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和资源分布》文中指出攀枝花市位于攀西大裂谷的中南端,攀西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地壳变迁,具有结构复杂的特征,而且经常性的伴有地下岩浆的活动,使得攀西地区形成了以非金属矿和黑金属矿为主题的矿产资源体系前攀西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与矿产资源探查工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的探查体系,针对矿业发展需要构建专业、完善、科学的矿产探查工作机制。

蒋仁伟[5](2019)在《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西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重要出产区,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品质优良,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下降。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能够摸清矿业开发与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系统总结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特点与内涵,掌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高低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推动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获取攀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数据、社会经济影响数据、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矿山开发状况解译数据、2016年矿权数据以及30×30m的攀西地区DEM数据等的基础上,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开展了数据处理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进行了矿山地物的信息提取,并开展了野外调查验证与室内数据修正。构建了由坡度、高程、植被覆盖度、降雨量、人均GDP、人口密度、矿产开采规划、开采方式、开采密度、开采规模、开采矿种、开发占地、地质构造、地层岩组、水系侵蚀、地质灾害、地质隐患、治理工程等18个评价指标因子组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攀西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并绘制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区图,按承载力值的高低将攀西地区矿山划分为承载力优等区、承载力良等区、承载力中等区、承载力差等区。其中,承载力优等区面积为35046.0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02%;承载力良等区面积为14294.5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44%;承载力中等区面积为10189.7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承载力差等区面积为416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4%。最后针对性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发展对策与建议。通过对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与野外实地验证,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选取的评价模型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对于掌握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布情况和判断矿业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与应用价值。

陈城[6](2019)在《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旅游产业的开放性,每年都会吸引许多的国外游客去往当地。而在政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背景下,旅游业也应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立足产业优势而亏大规模,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政府扩大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背景下,政府应利用这一重大机遇,针对于旅游产业的对外发展给予支持,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规划,与周边的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国外友人进入国内旅游市场,针对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打造精品旅游带,提高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省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地,蕴藏着丰富的乡村人文资源(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等),而且森林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具备了发展康养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依托四川省资源禀赋优势,对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构建中外联通的旅游联动机制,实现四川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国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及我国西部地区乡村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赵旭华[7](2019)在《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精准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开展区域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藏彝族聚居地甘孜州九龙县为研究对象,在旅游资源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该地区游客特征及潜力市场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以及其外部机遇和面临的外部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九龙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建议及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九龙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独特,涉及到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型,以及28个亚类,74个基本类型。(2)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九龙县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且九龙县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条件,开发九龙县旅游资源可带来较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九龙县共有特品级旅游资源2个,占旅游评价景区的25%,优良级旅游资源5个,占旅游评价景区的62.5%,普通级旅游资源1个,占旅游评价景区的12.5%,说明九龙县旅游资源总体质量较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3)游客特征及潜力市场分析结果表明,游客以中年人群为主,文化程度较高,职业构成自由化,偏爱休闲式旅行体验。生态、户外拓展、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前景较大,可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户外拓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市场。(4)九龙县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处于甘孜州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经济区位优势突出。政策优势方面,有九龙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九龙县有着交通基础设施较差、旅游产业体系不完善、旅游品牌开发不足等发展劣势。九龙县目前具有扩大内需及旅游业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低碳经济时代带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外部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水电、矿产开发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区域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及文化保护难等外部挑战。(5)九龙县旅游业发展从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组织、成立专业旅游行业协会、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三个方面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旅游交通、接待、娱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赵梓伊[8](2019)在《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矿藏丰富,孕育出一批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川内资源型城市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城市发展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四川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民生任务较重等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产业转型是构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对新时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跨越式转型问题展开研究尤为必要。四川资源型城市特点不一,如何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找到合适的路径发展产业经济;如何提升产业转型能力来保证产业转型的顺利实现;如何构建保障产业转型的政策体系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资源诅咒、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支撑其产业转型的能力进行评价,重点对各区域劳动力要素支撑能力、物质要素支撑能力、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个子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域探讨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具体从空间布局、产业转型市场机制和体系、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和资金的引进和运用、自主创新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此推动当地产业转型进程、助力精准脱贫、实现绿色发展,并为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添砖加瓦。定量分析上,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对资源型城市支撑产业转型的能力进行了定义,并据此建立评价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对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各子系统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综上所述,本文着力探索了以下问题:第一,以新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探索。本文立足于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转型时期,基于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建设机遇,结合四川资源优势,探索新时期下资源型城市把握区位条件和政策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二次“弯道超车”的方法,并提出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智能化、完善市场创新机制、加强民生和环境治理、促进金融等配套政策孵化、建立开放性产业体系为主的产业转型基本路径。第二,研究方法有新探索。一方面,本文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对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状况及其2001年至2016年间的产业结构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特征进行分析,将资源型城市三产结构发展的空间差异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特征更加科学的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本文还在系统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通过定性研究设计指标体系,再采用相关计量方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进行评价,使分析过程更科学,结论更客观、有说服力,对于政策建议更具支撑力。第三,理论结合实际,并补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国内学界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方资源型城市,南方资源型城市的具体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对四川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各区域产业转型的原则、目标和路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指出各区域应突出自身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避免产业转型同质化,促进产业长远发展,为国内资源型城市研究补充南方城市的研究内容。

吴丽[9](2019)在《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结构的不断完善,城镇化带来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自1978年以来,在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从起点低、基础差到增速快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至2018年来的40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最初的1.7亿人增长至8.3亿人,城镇化率从最初的17.92%提升41.66个百分点至59.58%,达到年均1.042个百分点的增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带动力量的三大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2.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发展高地。城镇空间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对城镇化及城镇要素的流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使得要素在空间范围内实现合理配置,企业和相关投资主体将选择最佳区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生产要素、政策环境、市场条件、文化观念的变化,通过上下游产业在城镇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和形态的城镇空间;其次,推进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只有聚焦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补其短板,加强弱项才能带动城镇的均衡发展。城镇空间合理布局成为国家关注城镇发展的热点话题,其优化调整更是为统筹城乡关系、协调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为研究主体,一是因为四川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二是四川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点,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透彻分析、深入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缺陷、科学布局和优化调整,对于全面促进四川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一带五区”的四川省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为指引,通过剖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试图探索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选择。以城镇空间密度、规模、形态为三条主要线索,科学判定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通过城镇空间结构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分析及空间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及主要缺陷;探索确立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强化产业支撑为重点、以培育新兴增长点为动力、以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为支撑、以网络布局合理化为目标,构建开放合作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首先,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整理得出国内外文献综述;其次,从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态势,并通过空间结构点、线、面、产业结构等四方面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缺陷;最后,搭建以战略机遇、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意义、战略思路为主要核心内容的城镇空间结构战略框架,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城镇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试图在城镇空间密度、城镇空间规模、城镇空间形态上进行探索,研究视角扩展为四川省范围内21市州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分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找出当下面临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框架,提出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城市群为基础、以开放合作为保障的战略思路,探索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培育新兴增长点、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网络布局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林莉[10](2019)在《复合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转型发展研究 ——以攀枝花市为例》文中指出资源型城市是因本地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发而形成并壮大的,其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紧密相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资源型城市体现了人类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保障了国家能源的供应和战略安全,大大缩短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时间,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自身资源赋存、城市生命周期和经济环境制约,几乎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后期都不得不面临艰巨的转型。攀枝花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资源开发的产物,是典型的“先矿后城”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不断的发展,攀枝花市已经成长为中国西南部的工业大市。2017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584元,排名四川第一,城镇化率达到65.99%。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随着城市发展成熟期的到来,出现了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如资源依赖度高、经济结构单一、效益低下、产业固化锁定效应显着、人居环境差等,产业转型是必然之路。本文基于城市转型发展,针对攀枝花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按照产业结构演替、现状评价、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的思路,对攀枝花如何实现转型以及转型的路径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数据,辅以实地调研获取攀枝花市产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攀枝花市产业结构的演替过程、评价产业结构现状,进而分析攀枝花市产业转型与升级,讨论产业转型发展路径。文章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入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四方面测度攀枝花市产业结构演替过程,并运用产业结构变化率和效益指数对产业结构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产业结构内部差异化明显。现行经济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偏差大;投入产出集中度高,经济体系不健康;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等问题。由此可见,攀枝花市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刻不容缓,压力巨大。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自身资源禀赋;二是产业发展基础;三是现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根据这三个方面,本文运用SWOT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测度了攀枝花市转型的条件以及现行经济的发展优势行业和部门。结合“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行业部门,攀枝花市要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首先要利用独特的优势气候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牛羊肉等四大特色优势精品农业。其次要稳定传统优势行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第三,运用农业、工业、医疗、旅游和运动五大“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全要素、多行业的深度融合,盘活攀枝花整体经济,积极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壮大阳光康养产业。第四,政策扶持,助推转型。

二、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康养旅游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康养旅游概念
        2.1.1 康养
        2.1.2 康养旅游及其产业
    2.2 旅游发展模式
        2.2.1 模式
        2.2.2 旅游发展模式
        2.2.3 康养旅游发展模式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旅游需求理论
第三章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
    3.1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3.1.1 发展现状
        3.1.2 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3.2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
        3.2.1 区位
        3.2.2 自然环境
        3.2.3 社会经济发展
        3.2.4 康养旅游资源
        3.2.5 旅游资源分级评价
        3.2.6 康养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3.2.7 康养旅游市场分析
        3.2.8 康养旅游开发前景分析
    3.3 PEST分析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3.3.5 PEST分析小结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遇
        3.4.4 威胁
        3.4.5 SWOT矩阵及小结
第四章 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4.1 “林旅融合”的森林康养模式
    4.2 “农旅融合”的农业康养模式
    4.3 “体旅融合”的运动康养模式
    4.4 “医旅融合”的医疗康养模式
    4.5 “文旅融合”的文化康养模式
    4.6 代表案例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5.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
        5.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契机
        5.1.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带动作用
        5.1.3 基于STP分析的市场定位
    5.2 米易县“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5.2.1 “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概念
        5.2.2 县域康养的全领域规划
        5.2.3 要素经济的全景区建设
        5.2.4 旅游季节的全时域打造
        5.2.5 产业体系的全行业联动
        5.2.6 产品组合的全方位营销
        5.2.7 发展成果的全社会共享
    5.3 模式构建的难点和重点
        5.3.1 模式构建的难点
        5.3.2 旅游城镇分类及发展重点
        5.3.3 旅游村庄分类及发展重点
第六章 米易县构建“全域康养旅游”模式的保障措施
    6.1 公共服务方面
        6.1.1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
        6.1.2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6.1.3 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
        6.1.4 完善便民服务
        6.1.5 强化行政服务功能
    6.2 线路设计方面
        6.2.1 康养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6.2.2 米易县重点康养线路
    6.3 政策支撑保障
        6.3.1 健全组织管理
        6.3.2 拓宽投融资渠道
        6.3.3 做好旅游市场培育
        6.3.4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土空间规划与发展新格局亟待形成
        1.1.2 长江经济带“溯源延伸”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1.1.3 四川省持续南向开放战略需强化支点建设
    1.2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选题目的
        1.2.3 选题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1.3.2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及其开发冲突分析
        1.3.3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模式与提升对策
    1.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1 长江上游沿江节点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权衡
        1.4.2 基于乡镇尺度三生空间功能优化的多要素匹配性
    1.5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和数据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空间与国土空间概念
        2.1.2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理论
        2.1.4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2.1.5 国土空间“双评价”方法和理论
        2.1.6 空间管治理论
        2.1.7 系统论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1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
        2.2.2 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布局
        2.2.3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及方法
        2.2.4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2.2.5 国土空间功能优化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4 本研究的理论逻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空间开发基础要素与开发历史
    3.1 宜宾市区位
    3.2 宜宾市国土空间基础要素
        3.2.1 自然地理概况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国土空间基础要素评析
    3.3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历史
        3.3.1 明清时期
        3.3.2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3.3.3 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
        3.3.4 20世纪80年代—2010年
        3.3.5 2010年至今
    3.4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功能特征演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4.1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4.1.1 三生空间及功能的划分
        4.1.2 三生空间与三区空间
    4.2 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格局特征
        4.2.1 基本特征
        4.2.2 水平向特征
        4.2.3 垂直向特征
    4.3 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数量结构与内部转移
        4.3.1 数量结构的变化
        4.3.2 内部相关转移
    4.4 宜宾市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4.4.1 经济发展驱动
        4.4.2 宏观政策驱动
        4.4.3 三生空间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评价
    5.1 国土空间功能定位
    5.2 评价的依据
        5.2.1 评价的原则
        5.2.2 评价单元的尺度
        5.2.3 评价的方法
    5.3 评价的指标体系
        5.3.1 指标选择
        5.3.2 数据来源与指标分析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4.1 三生空间二级功能分类评价
        5.4.2 综合三生空间功能评价
        5.4.3 不同乡镇三生空间评价聚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冲突性分析
    6.1 空间冲突概念与测度
        6.1.1 空间冲突内涵
        6.1.2 空间冲突测度
    6.2 基于开发强度分析的冲突测度
        6.2.1 开发强度的界定
        6.2.2 开发强度的计算
        6.2.3 冲突性分析
        6.2.4 冲突区和冲突类型
    6.3 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冲突测度
        6.3.1 景观生态学指数冲突测度方法
        6.3.2 测度结果与冲突性分析
    6.4 用地现状与适宜性评价的冲突测度
        6.4.1 冲突测度
        6.4.2 冲突性分析
    6.5 乡镇空间冲突的综合分析
        6.5.1 综合冲突表达的判别条件设定
        6.5.2 不同空间冲突的类型与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框架结构模式的宜宾市国土空间优化分析
    7.1 国土空间标定功能
    7.2 优化导向与目标
    7.3 小尺度单元国土空间优化的框架结构模式
        7.3.1 模式提出假设及形象表达
        7.3.2 模式提出的依据
        7.3.3 模式内涵与构建
    7.4 基于沙坪街道的实证分析
        7.4.1 沙坪街道空间演变及利用现状
        7.4.2 框架约束的沙坪街道适宜开发区
        7.4.3 沙坪街道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分析
    7.5 基于僰王山镇的实证分析
        7.5.1 僰王山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7.5.2 框架约束的僰王山镇适宜开发区
        7.5.3 僰王山镇农业农村空间优化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优化分析
    8.1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8.1.1 沿江中心城区岸带资源开发与长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8.1.2 市域南部山区资源开发主导的转型困境
        8.1.3 农业主导区特色种植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8.1.4 乡村生活空间品质亟待提升
        8.1.5 生态功能显着区生态空间综合效益考虑不够
    8.2 宜宾市域层面国土空间优化思考
        8.2.1 空间规划层面
        8.2.2 空间管制层面
        8.2.3 重点执行层面
    8.3 长江经济带上游流域尺度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的思考
        8.3.1 厘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8.3.2 弹性赋予和刚性管控相结合
        8.3.3 实施精准生态补偿
        8.3.4 流域间融合发展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9.2.1 研究特色
        9.2.2 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9.3.1 研究的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综述
    (一)对康养产业的界定
    (二)对康养产业价值链的分析
    (三)对金融支持康养产业的研究
    (四)对攀西地区建设与康养产业发展的研究
二、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
        1. 国家康养产业政策日益完善。
        2. 国内康养市场需求加速成长。
        3. 攀西康养产业资源得天独厚。
        4. 攀西康养产业先发优势彰显。
    (二)攀西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1. 顶层设计不健全。
        2. 发展定位摇摆。
        3. 交通瓶颈问题。
        4. 工业与康养产业的矛盾。
        5. 季节性经营问题。
        6. 康养产业承载能力较弱。
        7. 配套环境仍存短板。
三、攀西康养产业金融服务供给状况成因分析
    (一)康养企业盈利难
    (二)公益性康养企业承贷主体资格认定难
    (三)康养地产信贷准入难
    (四)资产交易流转难
    (五)信贷风险分散难
    (六)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等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
        1. 医保跨省异地结算仍存障碍。
        2. 当前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结构严重失衡。
        3. 商业保险的参与不足。
四、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完善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与发展环境
        1. 完善顶层设计,明晰攀西康养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定位。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攀西康养产业的外部营商环境。
    (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筑特色商业模式和共赢康养生态圈
        1. 支持康养龙头企业并购扩张,提升智能化和综合化服务能力。
        2. 创新共赢商业盈利模式,着力破解季节性问题。
    (三)转换切入点,走出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新路径
        1. 跳出项目融资局限,拓展承贷主体范围。
        2. 跳出初创融资束缚,转向扩大再生产融资。
        3. 跳出法人融资局限,关注个人金融需求。
        4. 跳出信贷融资局限,开拓综合金融服务。

(4)攀西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和资源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一、攀西地区矿产资源情况
    (一)矿产种类较为齐全
    (二)矿产资源储存量大
    (三)供生伴生矿多
    (四)组合配套性强
    (五)区域地质条件好
二、攀西地区的地质研究
    (一)地轴特征
    (二)钒钛磁铁矿规律
    (三)钒钛磁铁矿找矿标志
三、攀西地区矿山资源探查工作制约因素
    (一)矿产综合利用率低
    (二)环境污染因素制约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
    (四)探查技术手段不足
四、攀西地质研究与矿产资源探查的对策
    (一)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二)构建新型探查模式
    (三)加快探查技术创新
    (四)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力度
    (五)完善探查管理体系
五、结论

(5)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承载力的起源与发展
        1.3.2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3.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2.1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内涵与特征
    2.2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
    2.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地理环境
        3.2.1 气象水文
        3.2.2 地形地貌
        3.2.3 植被生态
    3.3 地质环境
        3.3.1 地层岩组
        3.3.2 地质构造
    3.4 矿山开发概况
    3.5 社会经济概况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遥感监测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的处理
        4.2.1 影像校正
        4.2.2 影像融合
        4.2.3 遥感影像镶嵌与裁剪
        4.2.4 遥感图像增强
    4.3 地质环境信息遥感解译与提取
    4.4 野外调查与验证
    4.5 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第五章 攀西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3 评价指标分级
    5.4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5.5 评价指标权重
        5.5.1 层次结构模型
        5.5.2 层次判断矩阵
        5.5.3 一致性检验
        5.5.4 指标权重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单元与评价模型
        6.2.1 评价单元的选取
        6.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6.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6.4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
    6.5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发展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创新理论
        2.1.2 旅游产业
        2.1.3 康养产业
        2.1.4 产业融合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6 资源禀赋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康养旅游的研究现状
        2.2.2 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
        2.2.3 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现状
        2.2.4 文献评述
3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3.1 国际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3.2 国内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3.3 国外案例分析及国际经验借鉴
        3.3.1 案例分析
        3.3.2 国际经验借鉴
    3.4 四川省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3.4.1 四川省简介及发展历史
        3.4.2 四川省区位条件
        3.4.3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4.4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4 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分类研究
    4.1 康旅模式研究
        4.1.1 乡村康旅模式
        4.1.2 森林康旅模式
        4.1.3 阳光康旅模式
    4.2 康体模式研究
        4.2.1 体育康体模式
        4.2.2 矿养康体模式
        4.2.3 温泉康体模式
    4.3 康疗模式研究
        4.3.1 医药康疗模式
        4.3.2 医养康疗模式
5 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5.1 四川省五大康养旅游片区资源分析
        5.1.1 成都平原康养旅游资源
        5.1.2 川西北康养旅游资源
        5.1.3 攀西康养旅游资源
        5.1.4 川南康养旅游资源
        5.1.5 巴山康养旅游资源
    5.2 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5.2.1 四川省康养资源单体分类表
        5.2.2 四川省康养资源单体等级划分
    5.3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体系
        5.3.1 指标数据选取
        5.3.2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3.3 康旅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5.3.4 康体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5.3.5 康疗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5.3.6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
    5.4 小结
6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及空间布局研究
    6.1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研究
        6.1.1 成都平原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1.2 川南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1.3 川西北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1.4 攀西康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1.5 巴山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2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空间布局
    6.3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及建议
        6.3.1 加强市场监督,发挥行业自律
        6.3.2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产业融合力度
        6.3.3 加强四川省康养旅游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6.4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建议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技术路线
2 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及评价
    2.1 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
        2.1.1 自然资源丰富
        2.1.2 人文资源独特
        2.1.3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2.2 九龙县旅游资源评价
        2.2.1 定性评价
        2.2.2 定量评价
3 九龙县游客特征及潜力市场分析
    3.1 游客特征分析
        3.1.1 游客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
        3.1.2 游客文化程度及职业构成
        3.1.3 客源市场
        3.1.4 游客出游偏好
        3.1.5 游客消费基本特征
    3.2 潜力市场分析
        3.2.1 生态旅游市场
        3.2.2 户外拓展旅游市场
        3.2.3 文化旅游市场
4 九龙县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4.1 发展优势
        4.1.1 资源优势
        4.1.2 区位优势
        4.1.3 政策优势
    4.2 发展劣势
        4.2.1 交通基础设施较差
        4.2.2 旅游产业体系尚不完善
        4.2.3 旅游品牌开发不足
    4.3 外部机遇
        4.3.1 扩大内需及旅游业融入国家战略体系的机遇
        4.3.2 低碳经济时代带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别机遇
        4.3.3 加快藏区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
    4.4 外部挑战
        4.4.1 水电、矿产开发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
        4.4.2 区域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
        4.4.3 生态环境脆弱及文化保护难
5 九龙县旅游业发展建议及对策
    5.1 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5.1.1 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组织
        5.1.2 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
    5.2 强化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
        5.2.1 完善旅游人才制度体系
        5.2.2 创新人才培养内容及方法
        5.2.3 优化旅游人才成才环境
    5.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5.3.1 交通设施建设
        5.3.2 接待设施建设
        5.3.3 娱乐设施建设
    5.4 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5.4.1 自然资源保护
        5.4.2 文化资源保护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8)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区域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基本概念界定
        2.2.2 基本理论
        2.2.3 基本理论启示
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3.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和转型机遇
        3.1.1 产业转型基础
        3.1.2 新常态下的特点和机遇
    3.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史进程
        3.2.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程
        3.2.2 四川省分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程
    3.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3.3.1 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
        3.3.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特点分析
    3.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3.4.1 产业结构均衡化分析
        3.4.2 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3.4.3 产业区域布局分析
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
    4.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
        4.1.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内涵
        4.1.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特征
    4.2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原则
        4.2.2 产业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测度
    4.3 评价方法与计量过程
        4.3.1 转型能力评价方法
        4.3.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4.3.3 转型能力计算过程
    4.4 产业转型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1 产业转型综合能力评价
        4.4.2 各子系统支撑能力评价
    4.5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小结
5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5.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问题的共性特征
        5.1.1 产业结构失衡
        5.1.2 筹资能力较弱
        5.1.3 科技创新不足
        5.1.4 民生建设任务重
        5.1.5 出川通道不畅
    5.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问题的区域表现
        5.2.1 川南经济区自贡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2 攀西经济区攀枝花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3 川东北经济区广元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4 成都平原经济区雅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5.3.1 产业分工格局和路径依赖制约
        5.3.2 市场机制不完善形成外部阻碍
        5.3.3 创新体制不健全抑制产业升级
        5.3.4 人才培养与经济效应错位阻碍
        5.3.5 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落后限制
6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及对策
    6.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
        6.1.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基础目标
        6.1.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基本原则
    6.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路径
        6.2.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升级
        6.2.2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改善投融资政策环境
        6.2.3 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产业智能化进程
        6.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6.2.5 畅通出川干道交通,优化省域能源交通网
    6.3 四川省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具体路径
        6.3.1 川南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2 攀西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3 川东北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4 成都平原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6.4.1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推进产业转型
        6.4.2 严守产业准入,突出区域主体功能
        6.4.3 支持产业转型,完善财政金融政策
        6.4.4 强化配套政策,优化产业人才保障
        6.4.5 严格考核监督,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
        1.3.1 研究创新
        1.3.2 主要局限
    1.4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4.1 主要结论
        1.4.2 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概念
        2.1.1 城市与城镇概念
        2.1.2 城镇化概念界定
        2.1.3 城镇形态与城镇空间结构
        2.1.4 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
    2.2 城镇化理论
        2.2.1 城乡融合观
        2.2.2 城乡二元结构
        2.2.3 人口迁移理论
        2.2.4 城市群理论
    2.3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2.3.1 区位论
        2.3.2 中心—外围模型
        2.3.3 点轴开发理论
        2.3.4 网络开发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研究述评
3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态势
    3.1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
        3.1.1 初级阶段(1949 年—1964 年)
        3.1.2 起步阶段(1965 年—1978 年)
        3.1.3 调整阶段(1979 年—2000 年)
        3.1.4 加速阶段(2000 年—至今)
    3.2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
        3.2.1 空间结构纵向分析
        3.2.2 空间结构横向分析
        3.2.3 空间结构总体现状
    3.3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特点
        3.3.1 空间规模差异明显
        3.3.2 空间影响相对薄弱
        3.3.3 空间分布东重西轻
4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分析
    4.1 空间结构点分析
        4.1.1 模型介绍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测定
        4.1.4 结果分析
    4.2 空间结构线分析
        4.2.1 模型介绍
        4.2.2 数据来源
        4.2.3 模型测定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结构面分析
        4.3.1 城镇布局失衡
        4.3.2 城镇群空间影响力薄弱
        4.3.3 城镇化差异明显
        4.3.4 人口分布不均
    4.4 空间产业结构分析
        4.4.1 模型介绍
        4.4.2 数据来源
        4.4.3 模型测定
        4.4.4 结果分析
5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战略框架
    5.1 战略机遇
        5.1.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5.1.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
        5.1.3 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实施
        5.1.4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
    5.2 战略目标
        5.2.1 总体发展目标
        5.2.2 城镇建设目标
        5.2.3 区域发展目标
    5.3 战略原则
        5.3.1 经济与生态统一
        5.3.2 产业合理分工
        5.3.3 区域间协调适度
        5.3.4 可持续发展
    5.4 战略意义
        5.4.1 理论意义
        5.4.2 经济意义
        5.4.3 社会意义
        5.4.4 生态意义
    5.5 战略思路
        5.5.1 以制度创新为前提
        5.5.2 以中心城市为主体
        5.5.3 以城市群为基础
        5.5.4 以开放合作为保障
6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6.1 推进城乡一体化
        6.1.1 规划一体化
        6.1.2 产业一体化
        6.1.3 社会保障一体化
    6.2 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6.2.1 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6.2.2 重点扶持现代制造业基地
        6.2.3 优先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6.2.4 加快农村现代农业发展
    6.3 培育新兴增长点
        6.3.1 优化中心城市发展
        6.3.2 重点发展大中城市
        6.3.3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6.3.4 积极打造特色小镇
    6.4 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
        6.4.1 成都平原城市群
        6.4.2 川南城市群
        6.4.3 川东北城市群
        6.4.4 攀西城市群
        6.4.5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6.5 网络布局合理化
        6.5.1 确立总体网络布局
        6.5.2 完善交通网络
        6.5.3 搭建通讯网络
        6.5.4 构建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复合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转型发展研究 ——以攀枝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产业结构演替研究综述
        1.2.2 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径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复合型资源城市
        2.1.3 产业结构
        2.1.4 产业转型
    2.2 理论基础
        2.2.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攀枝花市的地理环境概况
    3.2 攀枝花市的社会经济现状
第4章 攀枝花市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与现状评价
    4.1 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与评价测度方法
        4.1.1 就业产业结构偏差度与偏差系数
        4.1.2 霍夫曼系数
        4.1.3 区位熵
        4.1.4 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指数
        4.1.5 产业结构变化率
        4.1.6 效益超越系数
    4.2 攀枝花市产业结构演替过程
        4.2.1 攀枝花市产值结构演进总体趋势
        4.2.2 攀枝花市就业结构演替特征分析
        4.2.3 攀枝花市第一产业发展与演替过程分析
        4.2.4 攀枝花市工业结构的演替特征分析
        4.2.5 攀枝花市第三产业部门结构的演替过程分析
        4.2.6 小结
    4.3 攀枝花市产业结构现状评价
        4.3.1 产业结构变化
        4.3.2 产业结构效益变化
    4.4 攀枝花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5章 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研究
    5.1 攀枝花市产业转型条件分析
        5.1.1 优势分析(Strengths)
        5.1.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5.1.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5.1.4 面临挑战(Threats)
    5.2 攀枝花市接续替代产业的筛选
        5.2.1 接续替代产业选择的原则
        5.2.2 攀枝花接续替代产业筛选
第6章 攀枝花市转型发展路径
    6.1 第一产业转型路径
    6.2 第二产业转型路径
        6.2.1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6.2.2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6.3 第三产业转型路径
    6.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转型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陶琼.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D]. 孟宝.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3]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 舒红兵,陈晓安,肖亮,兰玛,雷应朝.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04)
  • [4]攀西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和资源分布[J]. 吕品. 区域治理, 2019(35)
  • [5]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 蒋仁伟. 云南大学, 2019(03)
  • [6]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陈城.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7]九龙县旅游资源现状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 赵旭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D]. 赵梓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D]. 吴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复合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转型发展研究 ——以攀枝花市为例[D]. 林莉.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