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患者肺动脉直径及血流变化的意义

甲亢患者肺动脉直径及血流变化的意义

一、甲亢患者肺动脉的直径及血流改变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卢沛令[1](2021)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可能影响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术后好转出院49例,平均住院时间(27.71±8.53)天。术后出现并发症者21例,占41.18%,统计发现: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3、好转出院49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彩超均未出现明显瓣周漏、置换瓣膜狭窄/返流情况,LAD、LVEDD呈进行性缩小,LVEF、FS改善明显(P<0.01);4、成功随访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率79.59%,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6人(78.79%),Ⅱ级6人(18.18%),Ⅲ级1人(3.03%),较术前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92%,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生存组,将“年龄”纳入Logisi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疗效可靠,术后半年心脏彩超LAD、LVEDD、LVEF、FS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前心脏彩超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3.术前LVEF值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S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完善的心肺支持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室颤、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积极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韩舒[2](2021)在《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各类型右室流出道梗阻畸形(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RVOTO)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研究,分析RVOTO胎儿心脏结构改变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相应的心肌力学改变,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各类型RVOTO胎儿循环特点及心脏功能改变,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新技术评价胎儿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盛京医院经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RVOTO的单胎胎儿110例(孕龄20~34周,平均孕龄26.8±3.3周),并根据否合并非限制性室水平分流分为A、B两组。收集与病例组胎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单胎胎儿135例。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肺动脉、动脉导管(DA)、静脉导管(DV)、大脑中动脉(MCA)和脐动脉(UA)血流并测量相关参数,包括:肺动脉瓣上峰值流速(PVmax)、血流加速时间(ACT)、射血时间(ET);DV的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Vs)、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Vd)、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Va)及静脉峰值流速指数(PVIV);MCA搏动指数(MCA-PI)、UA搏动指数(UA-PI),计算脑胎盘血流搏动指数比(CPR)。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瓣环(PA)与主动脉瓣环(AO)内径,计算PA/AO比值、PA Z-评分。比较A、B病例组与孕龄相匹配对照组胎儿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根据以上RVOTO胎儿血流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及相关研究结论,进一步根据是否存在PA/AO<0.6或PA Z-评分<-3且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将病例A组分为重度RVOTO组与轻中度RVOTO组,根据胎儿肺动脉瓣形态、启闭情况并结合相关超声心动图表现,将病例B组分为重度RVOTO组与轻中度RVOTO组。应用2D-STI分析软件对重度RVOTO组、轻中度RVOTO组与对照组胎儿标准四腔心切面二维动态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获得左、右心室壁各节段以及整体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及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并获得左心室侧壁与右心室游离壁的应变-时间曲线,计算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参数。应用二维Simpson法测量胎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二维面积变化法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比较重度RVOTO组、轻中度RVOTO组与孕龄相匹配对照组胎儿二维超声及2D-STI获得的心功能参数差异。结果:1.病例组中92例(83.6%)、正常对照组中115例(85.2%)胎儿获得本研究所需全部超声数据。2.A、B组RVOTO胎儿PA/AO均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小(P<0.01),PA Z-评分绝对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除肺动脉闭锁胎儿外,病例组PVmax较对照组加快(P<0.01),ACT和ET较对照组缩短(P<0.01)。3.A、B组各有16例RVOT胎儿出现动脉导管内血流逆向灌注。4.A组54例RVOTO胎儿中:(1)伴有PA/AO<0.6或PA Z-评分<-3且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的15例重度RVOTO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39例轻中度RVOTO胎儿及对照组胎儿相比,其DV、MCA及UA血流变化显着,表现为DV-Va减低,DV-PVIV升高(P<0.05);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2)轻中度RVOTO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相比,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DV血流频谱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5.B组38例RVOTO胎儿中:(1)16例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锁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22例肺动脉轻中度狭窄胎儿及对照组胎儿相比,其DV、MCA、UA及DA血流变化显着,表现为DV-Va明显减低(P<0.01),其中12例出现DV舒张末期血流反转或消失,同时DVPVIV升高(P<0.01);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且均出现动脉导管内血流逆向灌注。(2)肺动脉轻中度狭窄胎儿DV-Va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低,DV-PVIV升高(P<0.05),MCA-PI、UA-PI、CP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导管内血流方向均正常。6.115例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心肌力学特征:(1)左心室壁各节段间纵向S、SRs及SR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间纵向S、SRs由基底段至心尖段依次递减(P<0.05),而各节段间纵向SRd无统计学差异(P>0.05)。(2)左、右心室壁GLS均与孕龄呈正相关,左、右心室壁GLSRs、GLSRd均与孕龄无相关性。(3)左、右心室壁GLS、GLSRs及GLSR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为9.24±4.48ms(2~22ms),且与孕龄无相关性。7.92例RVOTO胎儿左、右心室心肌力学参数:(1)2D-STI显示重度RVOTO胎儿左、右心室壁GLS、GLSRs及GLSRd均较孕龄相匹配的轻中度RVOTO胎儿及对照组胎儿减低(P<0.05),但二维Simpson法测量重度RVOTO胎儿LVEF与其余两组无差异(P>0.05)。重度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时间差明显大于其余两组(P<0.05),存在心室间收缩不同步。(2)轻中度RVOTO胎儿仅右心室壁GLSRd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低(P<0.05),左、右心室壁整体纵向GLS、GLSRs及左心室壁GLSRd与对照组胎儿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度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时间差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AO<0.6与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与RVOTO胎儿左、右心室壁GLS减低显着相关。PA/AO<0.6预测A组RVOTO胎儿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95%CI:0.757,0.962),0.801(95%CI:0.672,0.93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66.7%与83.8%、58.8%。PA/AO<0.6预测B组RVOTO胎儿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7(95%CI:0.515,0.866),0.703(95%CI:0.526,0.88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2%、58.8%与76.0%、38.5%。结论:1.对RVOTO胎儿DA、UV及MCA、UA血流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当RVOTO胎儿为重度梗阻或不合并非限制性室水平分流时,DV血流频谱变化显着;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可提示RVOTO胎儿梗阻程度;当RVOTO胎儿脑血流氧饱和度降低或血流量减少时,通过代偿性脑动脉扩张与脐动脉收缩保证脑血流灌注。2.重度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且存在心室间收缩不同步。轻中度RVOTO胎儿仅出现右心室舒张功能减低。3.PA/AO<0.6可较敏感预测伴有室水平非限制性分流的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对室间隔完整的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预测效能有限。4.2D-STI技术获得的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应变率参数较传统二维超声可更加敏感地反映胎儿心室功能早期变化。2D-STI技术评价胎儿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可反映胎儿心室收缩功能。

叶远良[3](2020)在《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对颅内动脉的解剖学进行大量的研究,使得经动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由于对颅内静脉窦解剖及组织学认识不足,经静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相比,两者有共同点,但治疗原则完全不同,早期极容易误诊。研究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窦壁及纤维索的组织学特点,探讨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比较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及原发性脑出血发病早期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尸头内颅内静脉窦纤维索、蛛网膜颗粒及窦壁的解剖与组织学特点;建议尸头静脉窦血栓模型,模拟经静脉窦途径介入取栓术,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介入材料对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分析CVST合并出血及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大脑大静脉-直窦连接处变异较大,解剖结构有静脉瓣样结构、窦壁连接处突起及球样小结结构,球样小结弹性纤维成分高于蛛网膜颗粒,表面有平滑肌细胞;大脑静脉分支及大脑大静脉与窦壁连接处均有平滑肌。2.岩下窦开口变异较大,位于颈静脉球部前内侧壁,在鞍背-斜坡延长线与上颚-枕骨大孔连线稍上方。3.桥静脉汇入静脉窦过程中,蛛网膜下段及静脉窦壁段长度分别为15.23±5.40mm和5.28±2.36mm。中央前沟静脉及中央沟静脉与冠状缝距离分别为 2.18±1.90cm 及 5.48±2.19cm。4.横窦窦壁连接处可见大量血管组织;直窦底壁呈分层排列,直窦底壁及板层纤维厚度最大,乙状窦壁厚度最小。5.支架对直窦内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53.4%、1级占43.20%及2级占5.40%,球囊对直窦内不同程度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73.9%、1级占17.4%及2级占9.52%,支架及球囊在直窦内反复牵拉对纤维索的损害没有显着增加;支架材料在直窦对纤维索的损伤高于上矢状窦。6.三次支架取栓过程中产生的血栓颗粒数分别为11.17±2.17、9.00±6.07及5.00±2.96;,第一次取栓产生的大颗粒数较第二、三次明显增加;第一次取栓术后残留血栓面积较第二次、第三次大。7.年龄、癫痫症状、水肿/血肿体积对早期诊断CVST合并脑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术后预后优于重症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组。研究结论:1.颅内静脉窦窦内纤维索分布不同,静脉窦窦壁呈分层改变,熟悉窦内相关解剖,有利于降低静脉窦手术的难度,改善手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2.介入材料可导致窦内纤维索轻度损伤,取栓过中容易导致血栓松动,临床上需要重视术后抗凝的重要性;3.CVST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预后优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呈“治愈or死亡”现象,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早期避免误诊,尽早规范化治疗。

赵月[4](2020)在《不同部位急性肺栓塞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中央型肺栓塞、肺叶及叶间动脉肺栓塞、周围型肺栓塞3组不同位置肺栓塞的临床相关因素,并进行差异性分析比较及预后研究。明确临床相关指标和肺栓塞位置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肺栓塞部位的鉴别诊断价值,总结不同部位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为临床不同部位的急性肺栓塞提供最精准的诊断、管理、治疗策略及预后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中肺栓塞的位置,分为中央型肺栓塞组、肺叶及叶间动脉栓塞组、周围型肺栓塞组。收集上述3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高危因素、各项评分、血液化验指标、心脏超声及下肢血管超声结果、危险分层、预后(复发、血栓溶解、30天死亡率)等,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各参数对肺栓塞部位的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99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央型肺栓塞394例,肺叶及叶间动脉栓塞352例,周围型肺栓塞249例。3组肺栓塞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央型肺栓塞患者较其他2组,更容易出现气短及呼吸困难、晕厥,易合并肿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尤其是近端DVT(P<0.05);D-二聚体、高敏肌钙蛋白I(TNI)、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右心室前后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水平更高,氧分压(PaO2)要低,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评分(sPESI)更高(P<0.05)。中央型肺栓塞与周围型肺栓塞相比较,高危、中危患者比例更多,30天全因死亡率及肺栓塞相关死亡率,3个月抗凝治疗后的血栓完全溶解率也高(P<0.05),血栓复发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中央型肺栓塞,D-二聚体(OR=0.994,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OR=0.737,P<0.05)、气短及呼吸困难(OR=0.202,P<0.05)、晕厥(OR=0.257,P<0.05)、sPESI≥1分(OR=0.293,P<0.05)是发生肺叶及叶间动脉肺栓塞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手术或创伤(OR=3.721,P<0.05)是发生肺叶及叶间动脉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中央型肺栓塞,D-二聚体(OR=0.990,P<0.05)、NT-proBNP(OR=0.995,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OR=0.770,P<0.05)、右心室前后径(OR=0.005,P<0.05)、气短及呼吸困难(OR=0.362,P<0.05)、晕厥(OR=0.318,P<0.05)、合并肿瘤(OR=0.178,P<0.05)、合并DVT(OR=0.366,P<0.05)、sPESI≥1分(OR=0.185,P<0.05),危险分层中危(OR=0.050,P<0.05)是发生周围型肺栓塞的独立保护因素,而胸痛(OR=4.300,P<0.05)、手术或创伤(OR=9.316,P<0.05)、氧分压PaO2(OR=1.033,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央型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往往更严重,危险程度更高,血气分析更差,更容易合并DVT及心功能不全,相较于周围型肺栓塞30天全因死亡率及肺栓塞相关死亡率明显更高。但周围型肺栓塞患者并非所有预后均是良好的,对于双肺广泛的周围型肺栓塞患者,应早期密切监护,积极行呼吸及循环支持治疗,并积极随访患者血栓溶解情况,预防残余血栓的形成。D-二聚体及右心室前后径对肺栓塞部位的鉴别诊断价值较好。早期确定肺栓塞的类型对精准化管理治疗以及临床预后的判断选择有一定的价值。

雷松柏[5](2020)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后无效组和有效组的一般情况、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确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且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超重、病程、患肢疼痛、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近1月损伤骨折、脑卒中、静脉注射吸毒、恶性肿瘤)、实验室检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20项可能对导管接触性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选入42例患者,无效组18例,有效组24例;两组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吸烟史、年龄≥60岁、纤维蛋白原>4g/L、血小板>30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因素(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OR=10.815,95%CI:2.014-58.064.,P=0.005)、纤维蛋白原>4g/L(OR=8.492,95%CI:2.368-30.448,P=0.001)、年龄≥60岁(OR=4.084.,95%CI:1.207-13.818,P=0.024)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纤维蛋白原>4g/L、年龄≥60岁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

程云[6](2020)在《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肺静脉狭窄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nous Stenosis PVS)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较严重却未能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PVS可引起肺血流动力学障碍,最终导致肺循环高压,并引发反复性肺部感染、肺结节、胸腔积液等疾病。严重的PVS预后差,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因此通过术后影像学随访来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射频消融术后PVS有重要意义。肺静脉CTA是检查PVS的经济、有效手段,本研究通过肺静脉CTA对我院93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患者进行随访,从而研究我院PVS的发病率及特点。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评估我院心房颤动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Electrical Isolation CPVI)术后 PVS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至2019在我院心内科导管室首次行CPVI的心房颤动患者93例。所有患者术前采集基线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及左房重建资料,包括左房内径、肺静脉走形、肺静脉内径等。术后每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是否出现胸闷、胸痛、咳嗽等PVS症状,并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及第6个月完善心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其中第3个月完善检查肺静脉CTA检查,并利用肺静脉CTA判断这些患者CPVI后PVS的发生情况。运用直接对比法和间接对比法计算肺静脉狭窄程度,并按其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管腔狭窄<50%),中度狭窄(管腔狭窄50%-70%),以及重度狭窄(管腔狭窄≥70%)。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VS将患者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患者基线资料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采用单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是否存在PVS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直接对比法与间接对比法评估肺静脉狭窄程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当前我们共随访到存在PVS的患者31(33.33%)人,直接对比法和间接对比法均显示PVS易患处依次为:左下肺静脉(LIPV)、右下肺静脉(RIPV)、左上肺静脉(LSPV)、右上肺静脉(RSPV)。平均肺静脉狭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LIPV、LSPV、RIPV、RSPV。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有同等的参考价值。在所有存在PVS的患者中,仅1例患者在检查前有咳嗽、轻度胸闷的不适主诉,经检查该患者左上肺静脉较术前变细,左下肺静脉较前变窄并形成血栓,其余患者均未诉明显不适。随访过程中共两例患者出现单支肺静脉重度狭窄,但患者无明显症状,长期随访未见PVS进展,故未行干预治疗;还有两例患者存在轻度PVS伴肺静脉血栓形成,予新型抗凝药抗凝治疗1月余,再次随访患者血栓消失。结论:①本研究显示房颤行CPVI后PVS的发生率为33.33%,其中大部分为轻中度狭窄,无临床症状。②本研究显示PVS易患处依次为:LIPV、RIPV、LSPV、RSPV。平均肺静脉狭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LIPV、LSPV、RIPV、RSPV。③本研究表明直接对比法和间接对比法均可用于PVS的评估。

鲍应军[7](2020)在《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价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支架在TIPS应用中的效果有无差异。本研究以使用不同支架行TIPS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核医学方法对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的灌注量进行定量测定,计算TIPS手术对门静脉灌注量的影响及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综合评估肝性脑病与支架类型、门静脉灌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门静脉动态显像的方法评价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不同支架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171例行TIPS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使用单纯裸支架后单纯覆膜支架、Fluency覆膜支架与裸支架的组合支架或使用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通过对影响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2)对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行TIPS手术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使用组合支架或Viatorr支架进行分流道的建立,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病例在TIPS术后短期疗效级中期疗效方面有无差异。比较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肝性脑病发病率的情况有无差别;3)对拟行TIPS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通过弹丸式注射锝99m动态扫描的方法,计算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TIPS术后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支架类型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2)不同类型支架建立分流道后均有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但不同类型支架其肝性脑病发病率具有明显差异;3)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可降低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支架类型的不同是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组合支架与Viatorr支架建立分流道后短期内对肝功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Viatorr支架组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低,可能与不同类型支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有关;5)TIPS术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门静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明显增加,肝动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无明显差异。肝脏的总灌注量增加。结论: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支架类型的不同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手术疗效的影响不同,主要体现在肝性脑病发病率及分流道通常率方面。TIPS术后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将发生明显变化。

马双春[8](2020)在《磁共振PC法用于吸烟人群肺动脉血流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旨在探讨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Two dimensional phase 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2D-PC MR)方法用于定量监测中国大连地区正常人群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以及正常人群中不同吸烟程度对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结构和功能、RV心肌应变(myocardial strain,MS)的影响情况,为深入理解吸烟对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材料和方法:收录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心脏MR和肺动脉2D-PC检查的、具有不同程度吸烟史的正常男性志愿者总计49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53±11.62岁,均是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体。检查前准确测量并记录每位志愿者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记录、汇总每位志愿者的职业史、学历情况、详细吸烟情况等。所有志愿者均于GE3.0T磁共振扫描仪完成常规扫描,包括二腔心、三腔心、四腔心、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短轴电影,以及肺动脉Fast Cine PC序列电影。1.吸烟参数包括:吸烟强度、吸烟时间、吸烟负担。依据吸烟时间,分为非重度吸烟组(吸烟时间<20年)与重度吸烟组(吸烟时间≥20年)。2.采用Report Card软件测量2D-PC法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正向峰值流速(peak positive velocity,PPV)、负向峰值流速(peak negative velocity,PNV)、平均血流量(average flow,AF)、平均正向血流量(average positive flow,APF)、平均负向血流量(average negative flow,ANF)。3.采用CVI 42软件完成RV各种参数的测量。(1)RV结构与功能参数包括:R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RVEDVi)、RV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stolic volume index,RVESVi)、RV心指数(right ventricular cardiac index,RVCI),RV每搏输出量(right ventricular stroke volume,RVSV)、RV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心率(heart rate,HR);(2)RV MS参数包括:RV整体径向应变(right ventricular global radial strain,RVGRS)、RV整体圆周应变(right ventricular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RVGCS)、RV整体纵向应变(righ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RVGLS)。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首先,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检验就2D-PC法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RV MS参数的测量进行组内、组间的一致性分析,ICC值大于0.75表示重复性好。其次,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完成吸烟参数与2D-PC法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RV的结构功能和MS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再次,分析非重度吸烟组与重度吸烟组之间2D-PC法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RV的结构功能和MS参数的差异性情况,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所有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值的组内、组间ICC值均在0.890以上(ICC范围0.890~0.987);所有RV MS参数值的组内、组间ICC值均在0.845以上(ICC范围0.845~0.962)。2.吸烟时间分别与PPV、AF、APF呈负相关(分别为r=-0.321,p=0.024;r=-0.350,p=0.014;r=-0.311,p=0.029),而吸烟强度、吸烟负担与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没有相关性。3.吸烟时间仅与RVGLS呈正相关(r=0.324,p=0.023),与其他RV参数没有相关性;吸烟强度与RVGRS、RVGCS呈正相关(r=0.374,p=0.008;r=0.345,p=0.015);与RVEDVi、RVESVi呈负相关(r=-0.318,p=0.026;r=-0.325,p=0.022);吸烟负担与RVGRS、RVGLS呈正相关(r=0.298,p=0.037;r=0.372,p=0.009)。4.重度吸烟组的PPV、AF、APF显着低于非重度吸烟组(74.33±12.01 cm/s vs.81.21±10.60 cm/s;64.62±11.50 ml/beat vs.75.09±17.54 ml/beat;69.72±12.20 ml/beat vs.79.97±18.05 ml/beat;all p<0.05);同时,重度吸烟组的RVGLS显着高于非重度吸烟组(-15.28±2.60 vs.-13.33±3.72,p<0.05)。但是,两组之间的PNV、ANF、RVGRS、RVGCS、RVSV、RVEF、RVEDVi、RVESVi及RVCI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D-PC MR技术能够用于监测正常人群中不同吸烟程度对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随着吸烟时间延长,肺动脉主干正向血流动力学参数(PPV、AF、APF)均显着受损而降低,尤其是重度吸烟者;而且,吸烟也会影响到RV,随着吸烟时间延长,RVGLS显着代偿性增高。

刘洁[9](2019)在《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高原低氧适应藏、汉DNA甲基化谱研究研究背景:青藏高原环境缺氧,气温低,降水量少和紫外线辐射强,生存条件恶劣。藏族人与当地其他民族和移居高海拔的居民相比能很好地适应高原环境,表现在夜间睡眠时具有较高的通气形状参数值和低通气反应,他们不仅动脉血氧饱和度较低,而且血红蛋白浓度较低、睡眠质量较好。据相关报道,藏族人体内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高于当地其他人,这就可以解释藏族人肺部较强的氧气扩散能力和明显增多的血流量。此外,藏族人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可遗传特征,如婴儿出生体重,运动后儿童和成人的血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水平。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藏族能够适应并生活在高海拔地区。Simonson,TS等人研究发现,EGLN1和PPARA的单倍型与藏族人所特有的血红蛋白B表型呈现显着正相关。Beall CM和Yi X等报道EPAS1是经历了高阳性选择的高原适应的候选基因。Simonson TS,Wang GD和Yang L等人的研究证明EDNRA和YES1参与高海拔适应。然而,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很少有研究人员报道DNA甲基化水平的基因表达与缺氧适应之间的关联。Bernard Thienpont等人报道,肿瘤组织发生缺氧可引起氧依赖性TET酶的活性降低,TET酶通过5-甲基胞嘧啶氧化进而催化DNA去甲基化。这种生物学现象可以说明DNA甲基化与缺氧是相关的。Chiranjib Dasgupta等也提供引起启动子甲基化可增加缺氧的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我们招募了 10名世居高海拔藏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27.5岁),10名居民低海拔藏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29.9岁),10名移居高海拔汉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36.8岁)和10名普通汉族人(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30.2岁)。使用基于微阵列的方法,找出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的差异性甲基化区域(DMR),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IPA),并对其功能采用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结果:差异甲基化位点的KEGG分析提示,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信号通路富集。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独特富集在:胰岛素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启动子水平的KEGG分析提示,糖酵解/糖原异生通路是高海拔藏族居民与低海拔藏族居民比对后独有的。结论:揭示了世居高海拔藏族与移居低海拔藏族和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此外,对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启动子水平的相应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典型的功能注释分析。为探讨高原藏族居民与居民低海拔藏族和迁徙高原汉族与居民低海拔汉族人群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解高原适应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第二部分:健康成人急性高原暴露后脑血管反应性的变化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健康成人不同海拔地区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及可能相关机制。研究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联合CO2吸入CVR,采用近红外光谱(NIR)检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采集血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本研究将59名健康成人分为低海拔组、中海拔组和高海拔组3组,低空组的所有指标均在出发前24小时和到达后测试。北京(海拔44.4米)到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然后,休息48h后,所有指标在到达西宁后(24h和48h)(在2200米的中海拔高度)与玉树结古镇(海拔3700米)和中海拔高度进行了检测。对三个海拔高度的受试者进行组间比较。北京(海拔44.4米)到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然后,在休息48小时后,所有指标在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到达玉树结古镇(海拔3700米)的24小时和48小时以及中等高度的所有指标进行测试。对三个高度的受试者进行了组间比较。结果:急性暴露于高原,低海拔组CV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R:1.94re为0.91±0.53,P<0.001);CV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储备指数(CVRI):3.65 HVCVR 与 1.37 E CVR,P<0.001);rSc02 水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差异是(66.78±4.61)%vs(70.29±4.52)%,P<0.001。急性高原暴露后低海拔组血管活性物质与暴露前相比下降:NO:(79.14±9.54)μmol/L vs(58.01±9.93)μ mol/L,P<0.001;血清eNOS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23±6.20)pg/mL v(65.07±9.82)pg/ml,P<0.001;EPO:(84.68±13.16)PG/ml 与(65.01±5.92)pg/ml,P<0.001;VEGF:(71.91±11.62)pg/ml vs(54.92±11.86)pg/ml,P<0.001;SFLT:(384.18±42.73)pg/ml vs.(320.62±78.96)pg/ml,p<78.96。急性高原暴露后中海拔组CVR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R:2±0.79 vs 0.91±0.66,P<0.001);CVRI 差异显着(3.83±0.67 vs 1.67±0.87);P<0.001;RSC02随海拔升高而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53±4.61)%vs.(69.63±5.59)%,P<0.001]。在暴露于高海拔地区之前,NO、NOS低、中海拔组的EPO、VEGF和sFLT均高于高原组。不同海拔高度的CVR水平与SC02呈负相关(r=0.91),与NO和NOS水平呈正相关(RS=0.89,r=0.75);CVR 与 VEGF 和 EP0 中度相关(RS=0.45,r=0.42)。RSC02 与 RBC、Hb 和 VEGF 水平呈正相关(r=0.89,r=0.75,RS=0.86),但与 NO 和 NOS水平呈中度负相关(rs=-0.52,r=-0.57)。结论:低海拔受试者快速高原低氧暴露后,CVR升高,血清中的NO、eNOS、EPO等红细胞和血管活性物质显着升高,VEGF升高,随后逐渐降低,sFlt-1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升高,rSc02水平逐渐降低,表明高海拔地区的局部脑缺氧。第三部分:高原适应性基因MICU1在造血分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根据前期研究结果藏、汉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分析差异甲基化基因富集到的通路,我们选择钙信号通路,低氧适应相关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低氧可诱发低氧诱导因子HIF活化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活化的HIF进一步激活一系列因子引起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后被自噬体清除,诱导线粒体自噬发生。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钙稳态失衡,将引起细胞自噬、死亡。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复合体(MCU、MICU1、MICU1)中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MICU1)是维持细胞线粒体钙稳态的重要分子,它是线粒体依赖性死亡途径的负调控因子。有研究发现,人在进入高原后,MCUR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提示MCUR1可能在适应高原环境过程中发挥作用。那么复合体中MICU1的功能如何?为此我们构建了稳定敲低MICU1的K562细胞系,并鉴定了载体的表达效果,探索MICU1在低氧时对红系分化的功能及其可能机制。探讨在低氧环境中MICU1对红系分化过程中调节作用及其对K562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562细胞系MICU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慢病毒技术包装K562细胞,稳定敲低MICU1的表达,常氧、低氧培养,用qRT-PCR检测MICU1敲低效果,以及红系分化标志物cd235a、γ-globin表达情况,达标后采用westemblot检测MICU1、P53、BAX、Bcl-2的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了敲低MICU1后K562细胞的增殖;用ANNEXINV-APC/7-ADD检测了敲低MICU1后K562细胞系的周期和凋亡。结果:低氧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CD35a、y-globin的表达,抑制红系分化;CCK-8结果表明敲低MICU1可显着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敲低MCUR1可促进K562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敲低MICU1促进凋亡相关蛋白p53、BAX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说明MICU1可促进K562增殖,抑制K562凋亡,促进了红系分化。结论:我们结果说明在K562细胞模型中,MICU1可以调控K562向红系分化,调控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其调控K562分化、凋亡的过程可能通过调控MICU1的表达实现的。这进一步确定了 MICU1低氧诱导细胞红系分化的可能新机制。

王伟[10](2019)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的血流能量参数评价合并不同程度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LVDD)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96例患者,包括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以及38例健康对照组。依据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慢性肾脏病患者被分为两组,即I级舒张功能障碍伴有正常左房压组(DD1组)和Ⅱ级或Ⅲ级舒张功能障碍伴有左房压升高组(DD2组)。利用VFM技术于心尖三腔心切面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左室充盈早期平均能量损耗(E-EL-ave)、心房收缩期平均能量损耗(A-EL-ave)、舒张期平均能量损耗(D-EL-ave)和左室收缩期平均能量损耗(S-EL-ave),另外,利用VFM生成的流线图+向量图+循环图观察并分析涡流的位置、形态、运动;计算、评估左室充盈早期涡流循环值(E-cir-ave)及心房收缩期的涡流循环值(Acir-ave)。左室充盈早期及心房收缩期平均能量损耗比值表达为E/A-EL。结果:1.研究人群的基本临床及二维、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指标的分析三组间患者的性别和B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1组的age、EDV、SV、CO、LVMI、LAVImax、LAD、CI、Tei index、e’(septal)、e’(lateral)、E/e’、E/A、A波峰值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DD2组的LVDd、LVPW、EDV、ESV、SV、E波峰值速率、LVMI、E/e’、TE-e’时间间隔、E/Vp较正常对照组数值增高(P<0.05);与DD1组相比,DD2组LVPW较厚,LVDI、LVMI、EDV、ESV、SV、E波峰值速率、E/e’、TE-e时间间隔较高(P<0.05)。2.左房参数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DD1组中的LAD、LAVImax值较大(P<0.05),左房总排空分数(Left atrial total emptying fraction,LAtEF)、左房被动排空分数(Left atrial passive emptying fraction,LApEF)、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eft atrial active emptying fraction,LAaEF)减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2组的LAD及LAVImax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AtEF、LAaEF的数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DD1组左房内径及形态学已经发生了变化,DD2组的患者不但左房形态学受到影响,左房的功能也已经受到损害。3.血流能量参数的比较在对照组,从能量损耗(Energy loss,EL)一个心动周期波动图看,有三个峰值存在,分别出现在E-峰充盈期,A-峰充盈期及左室收缩期,并且E-EL-ave>A-EL-ave。在DD1组,一个心动周期的EL也存在三个高峰值,但是E-EL-ave<A-EL-ave。对EL及涡流循环(circulation)这两个参数比较,发现DD1组的A-EL-ave、S-EL-ave和A-cir-av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DD2组,EL在一个心动周期的波动类似于正常对照组,也有三个峰值,而且E-EL-ave>A-EL-ave。但是DD2组的E-EL-ave,A-EL-ave及S-EL-ave数值均高于对照组,除了以上指标,DD2组的D-EL-ave,E-cir-ave以及A-cir-ave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DD1组相比较,DD2组的E-EL-ave、D-EL-ave、E-cir-ave、A-EL-ave是明显增加的(P<0.05)。A-EL-ave和S-EL-ave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也是有上升趋向的。4.血流能量参数与左室功能相关性分析评价左室舒张功能传统的参数与血流能量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左室舒张功能相关参数可以作为左室舒张期平均能量损耗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于合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并且左室射血分数>50%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其正常高效的左室充盈、收缩、射血能力以及最优的能量损耗血流模式已经受损。能量损耗作为一种新的血流流体力学衍生指标,可以从血流动力学方面定量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情况。

二、甲亢患者肺动脉的直径及血流改变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亢患者肺动脉的直径及血流改变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远期疗效
第3章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3.4 术中处理
    3.5 术后处理
    3.6 并发症防治
    3.7 术后疗效及随访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巨大左心室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组
        2.1.2 正常对照组
        2.2 内容与方法
        2.2.1 仪器
        2.2.2 检查方法
        2.3 追踪随访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产前超声诊断及追踪随访结果
        3.2 RVOTO胎儿肺动脉发育情况
        3.3 RVOTO胎儿肺动脉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3.4 RVOTO胎儿D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3.4.1 RVOTO胎儿DA血流灌注方向
        3.4.2 RVOTO胎儿DA血流灌注方向与肺动脉发育情况的关系
        3.5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3.5.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3.5.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3.6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3.6.1 病例A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3.6.2 病例B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4.2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4.2.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4.2.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4.3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4.3.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4.3.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4.4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4.4.1 病例A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4.4.2 病例B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5 结论
第二部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心肌力学及左、右心室功能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组
        2.1.2 正常对照组
        2.2 内容与方法
        2.2.1 仪器
        2.2.2 检查方法
        2.3 追踪随访
        2.4 二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测量数据的重复性检验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二维超声测量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左、右心功能结果
        3.1.1 二维超声测量病例A组 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心功能结果
        3.1.2 二维超声测量病例B组 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心功能结果
        3.2 2D-STI技术评价正常胎儿心肌力学的结果
        3.2.1 正常胎儿心室壁纵向应变-时间曲线与应变率-时间曲线特点
        3.2.2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各节段纵向S、SR测值及变化规律
        3.2.3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纵向S、SR与孕龄的相关性
        3.2.4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心肌力学比较
        3.2.5 正常胎儿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测量结果
        3.2.6 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2D-STI参数测量重复性检验结果
        3.3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3.3.1 2D-STI技术评价病例A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3.3.2 2D-STI技术评价病例B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3.3.3 RVOTO胎儿心肌力学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ROC曲线分析结果
        3.3.4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结果
    4 讨论
        4.1 2D-STI技术评价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4.1.1 应变及应变率
        4.1.2 2D-STI技术原理
        4.1.3 2D-STI检测胎儿心肌力学特性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分析
        4.1.4 重复性检验结果分析
        4.2 正常胎儿心肌力学特性分析
        4.2.1 正常胎儿心肌纵向应变-时间曲线与应变率-时间曲线特征
        4.2.2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各节段间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变化规律分析
        4.2.3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应变及应变率随孕龄变化规律分析
        4.2.4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心肌力学的对比分析
        4.3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肌力学特性及心功能、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临床意义
        4.3.1 病例A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变化分析
        4.3.2 病例B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变化分析
        4.3.3 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胎儿右室流出道梗阻畸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颅内静脉窦窦内结构内镜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颅内静脉窦窦壁结构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救治对比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静脉窦解剖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救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不同部位急性肺栓塞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布
    2 肺血栓栓塞症相关信息分布
    3 不同位置肺栓塞患者血液化验指标比较
    4 不同位置肺栓塞患者心脏超声指标比较
    5 不同位置肺栓塞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6 不同位置肺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及复发
    7 不同位置肺栓塞患者死亡情况
    8 不同位置肺栓塞患者血栓溶解情况
    9 多因素回归分析
    10 不同位置肺栓塞患者鉴别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5)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疗效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下肢深静脉血栓DSA下造影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肺静脉狭窄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 PVS的发生率
    3. PVS的程度比较及两种评估方法的差异
    4. 特殊病例
讨论
    1. 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PVS的形成因素
    2. 不同肺静脉PVS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不同
    3. PVS的症状
    4. PVS的检查方法的选择
    5. 肺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6. PVS及肺静脉血栓的治疗
    7.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肺静脉狭窄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7)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Viatorr支架与组合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及临床疗效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门静脉核素显像测定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磁共振PC法用于吸烟人群肺动脉血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扫描参数与方法
    3.图像分析
        3.1 RV结构、功能与MS参数测量
        3.2 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
        3.3 测量的可复性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所有志愿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情况
    2.肺动脉主干血液动力学参数与RVMS参数的组间、组内一致性分析
    3.吸烟参数与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吸烟参数与RV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非重度吸烟组与重度吸烟组之间肺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参数及RV各参数的差异性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9)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青藏高原藏、汉族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实验材料
        1.2.1 研究对象
        1.2.2 样本采集
        1.2.3 主要试剂
        1.2.4 主要仪器设备和软件
    1.3 实验方法
        1.3.1 提取收取样本血液DNA
        1.3.2 甲基化芯片850K检测
        1.3.3 实验过程
        1.3.4 实验质控
        1.3.5 数据分析流程
        1.3.6 数据分析
        1.3.7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甲基化微阵列芯片分析结果
        1.4.2 高海拔世居藏族居民与移居低海拔藏族差异甲基化位点的鉴定
        1.4.3 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居民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基因组特征
        1.4.4 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启动子水平差异甲基化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分析
        1.4.5 鉴定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之间的差异甲基化位点
        1.4.6 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基因组特征
        1.4.7 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启动子水平差异甲基化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分析
        1.4.8 高海拔藏族居民和移居高海拔汉族的独特信号通路分析
    1.5 研究结论
    1.6 讨论
第二章 急进高原不同海拔健康成年人脑血管反应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试验方法
        2.3.3 统计学分析
        2.3.4 数据分析流程
    2.4 结果
        2.4.1 低海拔组急进高原前后RBC、RBC聚集指数、HB、MCH和MCHC,切变率、卡松粘度变化
        2.4.2 中度海拔组急进高原前后RBC、RBC聚集指数、HB、MCH和MCHC,切变率、卡松粘度变化
        2.4.3 脑氧饱和度(rScO_2)变化
        2.4.4 CVR、CVRI变化
        2.4.5 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变化
        2.4.6 各指标与脑血管反应性及脑氧饱和度的相关性
    2.5 研究结论
    2.6 讨论
第三章 MICU1在高原适应中的功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细胞培养
        3.2.3 稳定敲低 MICU1 K562 细胞系的建立
        3.2.4 RNA的提取
        3.2.5 逆转录反应-cDNA获取
        3.2.6 实时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3.2.7 实时定量PCR
        3.2.8 蛋白提取
        3.2.9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3.2.10 细胞分化实验
        3.2.11 细胞增殖实验
        3.2.12 细胞周期实验
        3.2.13 细胞凋亡实验
        3.2.14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敲低MICU1稳定细胞系的构建及表达检测
        3.3.2 敲低MICU1显着抑制红细胞分化能力
        3.3.3 敲低MICU1显着抑制红细胞的增殖的能力
        3.3.4 敲低MICU1显着促进K562细胞凋亡
        3.3.5 敲低MICU1显着促进凋亡相关分子p53、BAX的表达
    3.4 结论
    3.5 讨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腔内血流可视技术在心脏领域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甲亢患者肺动脉的直径及血流改变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D]. 卢沛令. 大理大学, 2021(09)
  • [2]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D]. 韩舒.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3]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D]. 叶远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4]不同部位急性肺栓塞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研究[D]. 赵月. 青岛大学, 2020(01)
  • [5]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疗效的多因素分析[D]. 雷松柏. 吉首大学, 2020(02)
  • [6]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肺静脉狭窄的评估[D]. 程云. 苏州大学, 2020(02)
  • [7]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D]. 鲍应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8]磁共振PC法用于吸烟人群肺动脉血流的初步研究[D]. 马双春.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D]. 刘洁. 青海大学, 2019(04)
  • [10]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D]. 王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甲亢患者肺动脉直径及血流变化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