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跳远落地时防止前冲后坐的措施

谈跳远落地时防止前冲后坐的措施

一、浅谈防止跳远落地时前冲与后坐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翠珊[1](2020)在《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元反馈教学法是建立在反馈教学法的基础上,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多种相关理论为教学基础,改变传统的单一角色反馈模式,构成了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内容之间的相互信息反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言语反馈,将言语、动作、小视频动作反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身体机能发展的规律,将多元反馈教学法应用于中学跳远教学课堂,符合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发展特性,并具备较高的教学可操作性。田径作为各类体育项目的技术基础,它既能有效地提高机体运动适应能力,还能增强体质;其中跳远技术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营养物质正常代谢,提高学生户外活动适应能力,增加骨质密度。为使广大学生在实际课堂中获得愉快地情感体验,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更新,保持教学的趣味性和情感性,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这也十分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观;学校要把发展学生素质与加快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改革的优势,不断挖掘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保持新鲜活力。本论文采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相结合,探索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本论文实验的对象是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八年级的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选择蹲踞式跳远作为授课内容,配合课课练进行学习,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跳远基础和认知水平、跳远学习兴趣和知识了解程度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综合测试,实验后对课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班别的对比,探索多元反馈教学法可能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通过实践教学为基础体育课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本实验结论如下:1.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教学法均能提高学生的跳远成绩,实验班学生无论男女生跳远远度均比对照班好,但因教学实验时间仅有6周,故两班学生跳远远度差异不明显。2.实验后,实验班跳远技评成绩比对照班好,且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在教学中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反馈,能够加深学生对跳远动作的认识,提高动作精度。3.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元反馈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对跳远技术学习的兴趣,学生能主动抑制和纠正错误动作,使学习热情得以保持和提高。4.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元反馈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提升,掌握学习技能,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5.多元反馈教学法课堂教学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合作、自主、研究性地学习,小组反馈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学习和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能力。6.对跳远技术进行测评后,发现言语、动作和视频三者有机结合的反馈形式,使学生更自觉地调整练习,控制助跑起跳,踏板速度和空中动作,提高练习效果。

刘绍华[2](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体适能作为一个新概念,因能准确全面地评价个体机能水平及身体状况逐渐被人们关注。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为青少年寻求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体质训练方法刻不容缓。本文试图在初中体育课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其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中身体成分指标、心肺耐力指标、柔韧性指标、肌力及肌耐力指标的影响。对核心力量训练效果进行评定,为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和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影响为研究对象。从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初二年级中选取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46人(男生24人,女生22人),对照班46人(男生24人,女生22人)。实验前对两个班级学生健康体适能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保实验前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无显着性差异。通过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如下:1、身体成分:实验前后实验班男、女生身高、体重、BMI指数、上臂部皮褶厚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腹部皮褶厚度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成分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仅对学生腹部皮褶厚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心肺耐力:对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和肺活量指标,实验前后实验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心肺耐力略优于对照班,但实验后两个班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3、肌力及肌耐力:实验前后实验班男生引体向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立定跳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班实验前后除女生立定跳远指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他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肌力及肌耐力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柔韧素质:实验前后实验班男、女生坐位体前屈具有显着性提高(P<0.05);对照班男、女生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如下:1、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改善初中生身体成分效果不明显,仅对腹部皮褶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2、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升初中生心肺耐力与常规力量实力相当,对于提升初中生心肺耐力,需要与有氧专项训练相结合。3、核心力量训练对于初中生肌力及肌耐力的提升具有显着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生身体活动能力。因其训练内容形式多样,能有效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4、核心力量训练对于初中男、女生柔韧性具有良好促进效果,可在一定程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赵晓雯[3](2013)在《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主要目的为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在网球运动员主要技术运动链构建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并创造性地提出核心力量与运动链的测评方法,为网球运动员核心力量及运动链构建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的意义表现在:构建理论、指导实践;制定标准、及时诊断;设计方案、实施训练三个方面。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以混合设计二因子变异数分析,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手段干预后,运动员专项体能、主要技术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变化以及对各主要技术指标间是否存在相互独立性与相互关联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网球运动员主要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自由力量训练及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等三个训练层次的递进,来提升核心肌群在击球过程中稳定身体姿势和重心、产生和传递力量的能力。(2)人体运动链各动作环节,通过神经、肌肉、关节等按一定顺序连接而成环环相扣的可动链条系统,包括后屈伸功能链、前屈伸功能链、螺旋交叉功能链、左右外侧功能链、前后上肢功能链等五种链条模式,其中后屈伸功能链、前屈伸功能链和螺旋交叉功能链等三种链条模式对网球主要技术的发挥更为重要。(3)经过6周核心力量训练干预,实验后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水平、击球拍头速度、重心和身体控制能力以及ITN击球的专项能力等均比实验前有显着性提高,并且核心+传统力量训练组,明显好于单纯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组。(4)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构建的关键在于,根据击球动作结构的特殊需求,以专门性力量训练为核心,以协调能力训练为重点,以稳定性训练和传统基础力量训练为依托,把体能训练与专项表达对接起来。突出在击球专项动作模式下发展所需的神经、力量和能量。(5)抛实心球、最大功率、单腿支撑持球左右转体侧摆和击球深度球速等训练与测试手段,是提升与诊断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力量、输出功率、身体稳定性、协调性和身体控制能力等效果的有效途径。

赵西堂[4](2013)在《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员灵敏素质是运动员最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特别是对球类运动项目而言,灵敏性可称得上是球类运动技能的灵魂。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灵敏素质研究的现状,以运动灵敏素质为研究对象;以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对灵敏素质的概念、分类、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训练原则等一般理论研究为切入点;较为系统的阐述了运动灵敏素质的基本理论,并对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逻辑学定义和分类的规则与方法将灵敏素质定义为:处在运动场景中的肢体感受刺激并根据需要迅速改变方向和或变换动作的能力。将灵敏素质分为:预判决策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力三个方面。灵敏素质的特征:“快”、“变”是灵敏素质的本质特征;灵敏素质的特征还有鲜明的项目特征、阶段性发展特征、较高的遗传性和可塑性特征、动作要求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特征。2、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决策能力受速度知觉的影响;改变方向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左脚跳远、右脚跳远、助跑摸高、腹背肌肌力、柔韧、制动能力、加速能力、30米成绩和形态;变换动作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左脚跳远、右脚跳远、助跑摸高、腹肌、起动能力、制动能力和30米成绩。3、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改变方向能力的回归模型:Y=5.716-0.999×左脚跳远+0.316×背肌+0.952×30米成绩,方程方差解释力为59.9%;变换动作能力的回归模型:Y=5.506+0.567×30米成绩+1.066×起动时间,方程方差解释力为19.2%。4、分别用百分位数法和累进积分法给出了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决策能力、改变方向能力和变换动作能力的评分标准;并给出灵敏素质综合评价模型:Y=0.413×观察判断能力得分+0.306×变换动作能力得分+0.281×改变方向能力得分。

陆柳[5](2012)在《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女篮在与世界强队的对抗中不同程度地暴露了体能训练不足的缺陷。身体单薄、对抗性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女篮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篮球训练中存在的“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使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不足,在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诊断、评价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为此,对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进行诊断与评价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录像解析法、实验法对中国女篮的专项体能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篮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是指:“篮球运动员在篮球比赛或完整技战术训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强度高对抗的工作能力,是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诸方面专项化的综合体现。”2、根据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女篮运动员的体能和基本技术特点,进行充分论证,制定了测试项目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技评标准。这些测试项目是本研究制定初选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包括:一般体能测试、专项体能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形态测量、身体机能测量和测试的顺序。3、中国女篮前锋队员单位时间跑动距离和其他三队前锋队员平均每分钟跑动距离差距最大达到7.14%,中锋队员次之为3.01%,后卫队员差距很小仅为1.71%。中国女篮各个位置上的队员在冲刺跑、高速跑、和中速跑上均低于其他三支队伍各个位置上的平均水平,其中前锋差距较大,后卫差距不明显。4、本文确定了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其中,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结构包括: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三部分;评价程序包括:评价对象和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评价标准四个步骤。5、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最终得到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体系与各级指标权重。采用百分位数法,制定了单项指标(三级指标)的评分标准、一级指标与综合体能等级评价标准,为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发展水平评价工作提供了可能。6、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诊断本文运用了态势诊断和差距诊断,并分别采取雷达分析法和目标挑战模型法对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进行诊断。通过雷达分析分别对12名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态势的个体化进行分析。建立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目标挑战模型,分别对每名国家女篮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水平进行评估,根据各指标的差距系数,界定其专项体能构成指标的顺序先后,以达到为教练员制定国家女篮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提供参考的目的。1.7总体态势诊断结果显示,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差距从大到小的得分顺序为:运动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因此,国家女篮运动员在今后的专项体能训练过程中,发展重点应首先重视运动素质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家女篮运动员专项体能总体水平。

常璐艳[6](2012)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学校体育学科作为教育与体育相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10年来,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体育内容衔接,重复、偏竞技化、不符合青少年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等问题。体育学科的教材是否也能够像语文数学一样,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呈递进式的发展。近几年来关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在各学术会议都是热点专题,引起了诸多学者和专家关注。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1)目前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偏竞技化、与终身体育相脱节;现行教学内容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整体、系统的规划,教学内容存在低层次重复;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很难解释,为什么在这个年龄阶段设置这样的内容;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在总体上不具备彼此间的逻辑关系。2)阐述和界定了“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体育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衔接”、中小学“年龄阶段”等体育教学内容的相关概念。3)国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对我国的启示:把幼儿园划入到小学阶段。幼儿园到高中作为一个整体,对进行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初中阶段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英、美、澳的教学指导思想都重视健康方面,这与我国现行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一致。体育指导思想确立包含健康、安全、终身等几个方面;体育课程目标为所学相关体育知识为一生所用,能够制定实施健身计划;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安全方面、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社会适应方面的内容模块。健康知识模块中增加了运动参与、健康促进、身体机能等方面内容。4)依据我国现行的体育思想和国外体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确立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即健康、终身、安全和体育文化传播的多维综合体育思想;在研究课程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体育学科特点,把我国体育课程目标确立为健康知识类、基本技能与原理类、社会适应类四个领域;参考课程目标的视角、方法和特点,保留我国体育课程目标的优势,在借鉴国外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相经验,确立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5)构建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组成的模块。主要包括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与原理、安全方面教育、社会适应、体育文化传承等五个体育教学内容组成的一级模块。依据不同的分类,健康知识分为运动参与、健康促进、身体机能、药物应用、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五个方面;运动技能与原理分为运行技能和运动原理两个方面;安全方面教育分为学校活动安全和游泳安全两个方面;社会适应分为交流-人际关系、团体、心理三个方面;体育文化传承分为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运动形态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观念文化五个方面。6)借助课程设计基本理论,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人类动作发展研究成果,以学生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动作发展规律和体育运动项目特点为依据,遵循国外和国外相结合、整体性和衔接性相结合、科学性、整合性、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等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原则,结合国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构建了我国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

商亚民[7](2011)在《“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在标枪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纲要信号”教学模式是前苏联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设计的。“这一教学模式以合作教育学为理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纲要信号”,是一种有字母、单词、数字或其它符号组成的图表。为此,我们将“纲要信号”教学法与常规教学的“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起来引入到体育专业田径技术教学中来。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二班、八班两个教学班,采取随机方式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2010年5月至6月进行18学时的标枪技术课教学。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理论上对“纲要信号”教学法、“预防纠错”教学法、标枪技术和高等教育学等知识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分析学生技术评定成绩可知,实验组成绩为80.67±7.57,对照组成绩为75.75±5.64,统计结果表明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方法和时间,效率大大提高,对技术动作有较快较深理解,更好地预防动作技术错误的发生,进而最大限度地掌握动作技能。2.从学生达标成绩情况分析,投掷远度(m)(竹枪)实验组成绩为43.62±6.73,对照组成绩为39.40±5.83,统计结果显示为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而且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标枪技术达标成绩。3.从学生理论成绩情况来看,实验组成绩为81.67±4.29,对照组成绩为75.85±4.46,统计结果显示为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教学中,通过对标枪技术归纳总结、纠错方法练习、互助学习、组织竞赛、裁判实践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了学生快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课后的调查情况得知,学生普遍对应用“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教学表示赞同,有利于学生快速的理解技术动作、预防错误动作的出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应用“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教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此,从教学实验的结果分析来看,“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教学的应用,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掌握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纲规定的最低成绩要求和及格以上的技术评定分数要求,而且还能“做到会教、会讲、会做的三会本领”,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田径课教学工作,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教学效果明显。所以,本研究在对“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教学效果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教学在全国高师院校及体育院校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应用,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一点新思路。

赵权[8](2010)在《落地缓冲过程中下肢的神经控制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运动过程中,缓冲的效果取决于下肢的工作特性问题,分析了下肢在落地缓冲过程中的力学性能的神经控制特性、下肢结构的动力传递特性、肌肉工作特性、缓冲频率响应特性,分析了下肢力学结构描述参数(响应时间、相移、关节曲屈角度)神经刺激大小关系.通过对测试对象落地缓冲过程中下肢力学性能的神经控制特性进行实验,采用手工起点和计算机插值结合的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测试对象在落地缓冲过程中下肢随着刺激强度增加,缓冲冲量动量比函数趋于常数,后冲冲量动量比函数开始减小。缓冲的谐振峰一般出现于100 Hz以上.

闫红光,张樯[9](2006)在《体育运动中一定高度自由下落人体受冲力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SAFMS测力平台,分别测量人体从15 cm和40 cm高度自由下落时有缓冲和无缓冲两组落地动作所受冲力的实验值,在取与地面接触时间相等的条件下,运用能量守衡和动量定理分别计算出有缓冲和无缓冲着地所受冲力的理论值。通过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得出理论的平均冲力和测量的最大冲力值差异很大,给出了差异倍数的区间,进而指明在应用动量定理计算冲力值要注意的问题。

刘小湘,许毓成,曾轶[10](2001)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及预防》文中指出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本文根据踝关节生理结构,分析了踝关节损伤的实质。踝关节损伤是踝关节各韧带损伤及导致系列病症的总称。造成踝关节损伤的原因是踝关节受弯、扭力矩太大或来不及缓冲。预防踝关节损伤应全面地从尊重科学规律、保证能量守恒、掌握缓冲技术、提高平衡能力入手制订相应措施。

二、浅谈防止跳远落地时前冲与后坐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防止跳远落地时前冲与后坐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创新发展基础教育教学法符合发展规律
        1.1.2 新课程标准下对基础体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1.1.3 多元反馈教学法运用于跳远教学中的可行性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2.1.2 反馈的定义及作用
        2.1.3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定义及教学作用
    2.2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2.1 信息论原理
        2.2.2 系统论原理
        2.2.3 控制论原理
    2.3 多元反馈教学的评价方法
        2.3.1 诊断性评价
        2.3.2 发展性评价
        2.3.3 表现性评价
    2.4 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课堂中的教学原则
        2.4.1 主体性原则
        2.4.2 及时性原则
        2.4.3 交往性原则
        2.4.4 针对性原则
    2.5 跳远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对比分析
    2.6 多元反馈教学法相关文献前期分析
    2.7 国内外关于反馈教学的研究现状
        2.7.1 国内关于反馈教学的研究
        2.7.2 国外关于反馈教学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结合教学探讨多元化反馈的应用
    4.2 实验前调查与测试结果分析
        4.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和素质对比分析
        4.2.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跳远基础与认知情况分析
        4.2.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跳远的学习兴趣、期望分析
        4.2.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于课堂反馈的态度
    4.3 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4.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与素质对比分析
        4.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组内对比分析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跳远成绩与技评对比分析
        4.3.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对比分析
        4.3.5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分析
        4.3.6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培养能力对比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教师要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
        5.2.2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5.2.3 有效控制学生学习
        5.2.4 教师的工作态度对学习者的影响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 A 问卷效度专家问卷
    附录 B 学生基本情况问卷
    附录 C 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附录 D 蹲踞式跳远评价标准及要求
    附录 E 实验班和对照班技评成绩单
    附录 F 实验班教案
    附录 G 对照班教案
    附录 H 身体素质测试细则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综述
        2.1.1 体适能概念的综述
        2.1.2 健康体适能概念的综述
        2.1.3 有关核心力量的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
        2.2.3 国内对核心力量训练在健康体适能方面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
        2.3.2 国外对核心力量训练在健康体适能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教学实验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时间、地点及实验器材
    4.4 教学实验设计原则
        4.4.1 科学性原则
        4.4.2 可行性原则
    4.5 实验内容
    4.6 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选取
    4.7 教学实验流程
    4.8 教学实验步骤
        4.8.1 实验前测
        4.8.2 核心力量训练教学实验
        4.8.3 实验后测
    4.9 实验控制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身体成分影响分析
        5.1.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身体成分对比分析
        5.1.2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身体成分对比分析
        5.1.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成分对比
    5.2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心肺耐力影响分析
        5.2.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心肺耐力对比分析
        5.2.2 对照班实验前后心肺耐力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心肺耐力对比分析
    5.3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肌力及肌耐力影响分析
        5.3.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肌力及肌耐力对比分析
        5.3.2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肌力及肌耐力对比分析
        5.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肌力及肌耐力对比分析
    5.4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柔韧性影响分析
        5.4.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柔韧素质对比分析
        5.4.2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柔韧素质对比分析
        5.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柔韧素质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况与选题依据)
        1.1.1 项目需求是决定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的依据
        1.1.2 运动链是影响网球运动技术发挥的关键
        1.1.3 核心力量是完善专项技术运动链与提高协调能力的有效手段
        1.1.4 身体与技术协调能力是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评定的途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范围与限制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限制
    1.5 名词操作性定义
2 文献综述
    2.1 网球运动的专项特点
        2.1.1 网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点
        2.1.2 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点
        2.1.3 网球运动员的运动素质特点
    2.2 网球主要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现况
        2.2.1 网球主要技术运动学分析
        2.2.2 网球主要技术动力学分析
        2.2.3 网球主要技术肌电分析
    2.3 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现况
        2.3.1 核心力量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2.3.2 核心力量相关概念的界定
        2.3.2.1 核心区
        2.3.2.2 核心稳定性
        2.3.2.3 核心力量
        2.3.3 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区别与联系
    2.4 运动链的研究现况
        2.4.1 运动链的起源与发展
        2.4.2 运动链的表现形式
        2.4.3 运动链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2.1 访谈目的
        3.2.2.2 访问对象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设计
        3.2.3.2 问卷调查回收率与有效率
        3.2.3.3 问卷信效度检验
        3.2.3.4 体能评价中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实验测试法
        3.2.4.1 实验对象
        3.2.4.2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4.3 实验设计
        3.2.4.3.1 实验分组
        3.2.4.3.2 实验方案
        3.2.4.3.3 实验误差控制
        3.2.4.4 实验器材
        3.2.4.4.1 硬件设备
        3.2.4.4.2 软件设备
        3.2.4.5 训练与实验场地布置
        3.2.4.6 指标确立与数据收集
        3.2.4.6.1 专项体能测试系统数据收集
        3.2.4.6.2 运动学测试系统数据收集
        3.2.4.6.3 动力学测试系统数据收集
        3.2.4.7 测试数据处理
        3.2.4.7.1 专项体能测试数据处理
        3.2.4.7.2 运动学测试数据处理
        3.2.4.7.3 动力学测试数据处理
        3.2.4.8 实验流程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理论研究部分
        4.1.1 网球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理论研究
        4.1.1.1 网球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与作用
        4.1.1.1.1 网球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
        4.1.1.1.2 网球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4.1.1.2 核心力量与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关系
        4.1.1.2.1 核心稳定性与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关系
        4.1.1.2.2 核心专门性力量与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关系
        4.1.1.3 网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4.1.1.3.1 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4.1.1.3.2 自由力量训练方法
        4.1.1.3.3 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方法
        4.1.2 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构建的相关理论研究
        4.1.2.1 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本质与作用
        4.1.2.1.1 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本质
        4.1.2.1.2 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作用
        4.1.2.2 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发力原理
        4.1.2.3 弱链环节对网球主要技术动作的影响
        4.1.2.3.1 弱链环节对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传递效果的影响
        4.1.2.3.2 运动“弱链环节”的外在表现形式
        4.1.2.3.3 改善弱链环节发挥击球运动链价值
        4.1.2.4 协调能力与网球击球运动链的关系
        4.1.3 网球核心力量与运动链测评方法研究
        4.1.3.1 网球核心力量训练的测评方法
        4.1.3.1.1 核心稳定性测试(八级俯桥)
        4.1.3.1.2 徒手动力性测试
        4.1.3.1.3 核心力量的负重测试
        4.1.3.2 网球击球运动链的测评方法
    4.2 实证研究部分
        4.2.1 网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1 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影响
        4.2.1.2 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身体重心与挥拍速度的影响
        4.2.1.3 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影响
        4.2.2 网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
        4.2.2.1 专项体能评价标准的建立
        4.2.2.2 专项体能状态诊断
        4.2.3 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构建的关键点分析
        4.2.3.1 发球技术动作各指标问相关分析
        4.2.3.2 正、反拍击球技术动作各指标问相关分析
        4.2.3.3 各击球技术运动链构建的关键点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9.1 专家访谈提纲
    9.2 专家调查问卷
    9.3 受试者须知同意书
    9.4 核心与传统力量训练动作说明
    9.5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9.6 受试者实验前、后检测记录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灵敏性对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意义重大
        1.2.2 灵敏性对排球特别是沙滩排球的运动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1.2.3 灵敏性训练对运动员的适应能力、预防损伤和运动康复作用非凡
    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灵敏的定义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3 小结
    2.2 运动灵敏性的相关概念的区分
        2.2.1 灵敏与速度
        2.2.2 灵敏与协调
        2.2.3 灵敏与平衡
        2.2.4 小结
    2.3 运动灵敏性的分类和结构
        2.3.1 运动灵敏性的分类
        2.3.2 灵敏的构成或影响因素研究
    2.4 运动灵敏的影响因素
        2.4.1 预判决策和灵敏
        2.4.2 技能与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
        2.4.3 直线冲刺速度与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
        2.4.4 下肢肌肉质量与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
        2.4.5 身体形态与灵敏
        2.4.6 影响灵敏的其他因素
    2.5 灵敏性训练的注意事项与测评方法
        2.5.1 灵敏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2.5.2 运动灵敏性的评价与测试方法
        2.5.2.1 评价
        2.5.2.2 测试方法
    2.6 对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相关研究
        2.6.1 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研究
        2.6.2 测试方法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理论阐释
        4.1.1 词义学分析
        4.1.2 “灵敏”与“灵活”的词义辨析
        4.1.3 灵敏素质的概念
        4.1.4 灵敏素质的分类
        4.1.5 灵敏性技术与素质的纷争
        4.1.6 理论结构
        4.1.7 科学机制
        4.1.7.1 生理学机制
        4.1.7.2 心理学机制
        4.1.8 灵敏素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4.1.8.1 灵敏素质的特征
        4.1.8.2 灵敏素质的影响因素
    4.2 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2.1 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时间、速度知觉特征
        4.2.1.1 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决策能力与时间、速度知觉的关系
        4.2.1.2 沙滩排球运动员时间知觉特征
        4.2.2 沙滩排球运动员改变方向能力影响因素
        4.2.2.1 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与改变方向能力的关系
        4.2.2.2 沙滩排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与改变方向能力的关系
        4.2.2.3 沙滩排球运动员腰腹肌力量与改变方向能力的关系
        4.2.2.4 沙滩排球运动员速度素质与改变方向能力的关系
        4.2.2.5 沙滩排球运动员柔韧素质与改变方向能力的关系
        4.2.3 沙滩排球运动员变换动作能力影响因素
        4.2.3.1 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与变换动作能力的关系
        4.2.3.2 沙滩排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与变换动作能力的关系
        4.2.3.3 沙滩排球运动员腰腹肌力量与变换动作能力的关系
        4.2.3.4 沙滩排球运动员速度素质与变换动作能力的关系
        4.2.3.5 沙滩排球运动员柔韧素质与变换动作能力的关系
        4.2.4 小结
    4.3 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4.3.1 改变方向能力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4.3.2 变换动作能力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4.3.3 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模型
        4.3.3.1 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观察变量路径分析
        4.3.3.2 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因素潜变量路径分析
    4.4 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测量与评价
        4.4.1 测量与评价的基础
        4.4.1.1 测量的科学性检验
        4.4.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2 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测量与评价体系
        4.4.2.1 沙滩排球运动员改变方向能力评分标准的制定
        4.4.2.2 沙滩排球运动员变换动作能力评分标准的制定
        4.4.2.3 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决策能力评分标准的制定
        4.4.2.4 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综合评价
    4.5 灵敏素质训练原则与方法
        4.5.1 灵敏素质训练原则
        4.5.1.1 安全健康与竞技需要的原则
        4.5.1.2 适宜负荷与区别对待的原则
        4.5.1.3 全面发展与敏感先行原则
        4.5.2 灵敏素质训练方法与手段
        4.5.2.1 改变方向能力的训练方法、手段
        4.5.2.2 变换动作能力的训练方法、手段
        4.5.2.3 观察判断能力的训练方法、手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研究
        2.2 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的研究
        2.3 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诊断的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任务
    4. 研究的结构思路
    5. 研究假设
第二章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形成的理论基础
    1 篮球运动的专项特征
        1.1 快速
        1.2 高度
        1.3 全面
        1.4 对抗性强
        1.5 运动量大
        1.6 技巧性强
    2 篮球运动的生理特点
        2.1 篮球运动的供能特点
        2.2 女子篮球运动员生理生化特点
    3 篮球专项体能结构特征
        3.1 体能的定义与结构
        3.2 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定义与结构
        3.3 现代篮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女篮比赛负荷分析
    1 运动负荷的训练原理
        1.1 运动负荷与运动训练负荷的特征
        1.2 机体对适宜负荷的适应性
        1.3 机体在过度负荷下的劣变
        1.4 负荷的基本特征与科学调控
    2 国家女篮比赛负荷分析
        2.1 四国对抗赛比赛结果概况
        2.2 四国赛中外女篮跑动距离的对比分析
        2.3 四国赛中外女篮跑动速度的对比分析
        2.4 中外女篮不同位置运动员跑动范围位置点分布特征
        2.5 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训练周期及训练内容
    1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训练周期
        1.1 周期计划安排的调控
        1.2 周期计划安排的训练依据
        1.3 贯彻周期计划安排的训练学要点
    2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训练周期划分
    3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训练内容
        3.1 柔韧性训练
        3.2 灵活性训练
        3.3 力量训练
        3.4 专项速度训练
    4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应用
        4.1 柔韧性训练方法应用
        4.2 灵活性训练方法应用
        4.3 力量训练
        4.4 专项速度训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评价
    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2 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3 评价体系建立的步骤与结果
        3.1 评价的程序
        3.2 评价的对象与目标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4 评分结果
        3.5 等级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诊断
    1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诊断的意义及功能
        1.1 意义
        1.2 功能
    2 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诊断的方法与结果
        2.1 态势诊断
        2.2 差距诊断法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综述
        1.2.1 国内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研究现状
        1.2.2 国外体育教学内容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方法与研究路线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路线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教学内容”概念的界定
        3.1.2 “体育教学内容”概念的界定
        3.1.3 “教学内容设计”及“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概念的界定
        3.1.4 “衔接”及“课程衔接”概念的界定
        3.1.5 中小学“年龄阶段”的界定
    3.2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构建
        3.2.1 国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3.2.2 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3.2.3 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
        3.2.4 体育教学内容组成模块的确立
        3.2.5 体育教学内容构建的依据
        3.2.6 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处理
        3.2.7 体育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
    3.3 我国中小学不同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确立
        3.3.1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确立
        3.3.2 初中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确立
        3.3.3 高中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确立
    3.4 专家认可情况
4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在标枪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教学法基本理论简介
        1.2.2 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教学现状分析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教学实验的施加
    3.1 标枪技术教学"纲要"的选取
    3.2 掷标枪技术教学"信号"的选取与施加
        3.2.1 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信号"的选取与施加
        3.2.2 掷标枪交叉步技术的"信号"选取与施加
        3.2.3 交叉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信号"的选取与施加
        3.2.4 引枪结束"三平行"技术"信号"的选取与施加
        3.2.5 持枪助跑与投掷步衔接技术"信号"的选取与施加
        3.2.6 助跑节奏技术的"信号"选取与施加
        3.2.7 缓冲技术的"信号"选取与施加
    3.3 掷标枪技术"预防纠错"的纲要与信号选取
    3.4 标枪技术教学中参考指标的选取
4. 教学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1 "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应用对学生技术评定的影响
    4.2 "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组合应用对学生达标成绩的影响
    4.3 "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在标枪技术教学中的组合应用对学生理论成绩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落地缓冲过程中下肢的神经控制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及实验设计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时域分析
    2.2 频域分析
    2.3 结构参数分析
        2.3.1 膝关节与刺激强度关系
        2.3.2 肌电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3 结 论

(9)体育运动中一定高度自由下落人体受冲力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2 理论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缓冲动作作用机制的分析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动作过程的理论分析
        3.2.2 15 cm和40cm高度下自由下落时有缓冲的最大实验值和理论值的比较
        3.2.3 15 cm和40cm无缓冲的最大实验值与理论值的比较
        3.2.4 15 cm和40cm高度下自由下落时有缓冲的单位体重冲力值的比较
        3.2.5 15 cm和40cm高度下自由下落时无缓冲的单位体重值的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10)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踝关节生理结构
2 踝关节损伤
3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机理
    3.1 心理准备
    3.2 准备活动
    3.3 缓冲
    3.4 疲劳
    3.5 意外
4 踝关节损伤的预防
    4.1 尊重运动科学规律
    4.2 保证能量守恒
    4.3 掌握缓冲技术
    4.4 提高平衡能力
5 小结

四、浅谈防止跳远落地时前冲与后坐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翠珊.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2]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绍华.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影响研究[D]. 赵晓雯. 北京体育大学, 2013(09)
  • [4]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赵西堂.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1)
  • [5]国家女篮专项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D]. 陆柳. 苏州大学, 2012(05)
  • [6]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 常璐艳. 河南大学, 2012(10)
  • [7]“纲要信号”与“预防纠错”教学法在标枪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 商亚民. 西安体育学院, 2011(05)
  • [8]落地缓冲过程中下肢的神经控制特性[J]. 赵权.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0(04)
  • [9]体育运动中一定高度自由下落人体受冲力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分析[J]. 闫红光,张樯.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04)
  • [10]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及预防[J]. 刘小湘,许毓成,曾轶. 四川体育科学, 2001(03)

标签:;  ;  ;  ;  

谈跳远落地时防止前冲后坐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