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总动脉不同宽度对颅内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

颈总动脉不同宽度对颅内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

一、颈总动脉不同宽度对颅内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亮[1](2021)在《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膜剥脱术治疗41例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迂曲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颈部CTA检查测量其术前术后颅外段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迂曲指数(tortuosity index,TI)、折曲角度来衡量颈内动脉的弯曲程度。比较术前术后迂曲指数、折曲角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1)迂曲指数变化情况:41例患者手术前、后比较,迂曲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后比较,迂曲组、折曲组迂曲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折曲组迂曲指数降低更为明显(P<0.001)。(2)折曲夹角变化情况:41例患者手术前、后比较,折曲夹角明显增大(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后比较,迂曲组、折曲组折曲夹角明显增大(均P<0.05),其中折曲组折曲夹角增大更为明显(P=0.007)。(3)临床转归:41例患者行CEA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改善颈动脉狭窄并降低颈动脉迂曲指数、增大折曲夹角,进而改善脑灌注,对于折曲患者更为明显。

倪洪波[2](2021)在《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后循环梗死的患者98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后循环梗死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头颅弥散加权成像(DWI)、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收集经颈部血管超声测得的颅外段椎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血管直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收集经TCD测得的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根据头颈部CTA三维重建,测量椎动脉V5段及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通过计算公式计算相对应血管的每分钟血流量,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病例组患者椎动脉颅内段血管直径较对照组细、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减慢、血流量较对照组减低。2.病例组患者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减慢、血流量较对照组减低。3.病例组患者右侧颈总动脉的舒张期流速和平均流速较对照组减慢。4.ROC曲线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颅内段部分血流量的减低对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低和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利用TCD、头颈部CTA测算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对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冯宁[3](2020)在《超声对正常人群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与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动脉夹层、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多种常见疾病均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既是疾病作用的结果,又可为疾病诊断、严重程度评估以及病程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现有关于正常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考值的研究对象多为成年人,尚未见对青少年人群血流动力学的明确报道,而青少年处于发育阶段,各系统异于成人,现有参考标准并不适用于青少年。此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众多,以往研究提示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管径、年龄、侧别等在内的多种个体差异均可影响其正常值的判定;有待寻求新的能够减少个体差异的参数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通过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正常人群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正常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正常青少年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及正常人群双侧椎动脉内径差异与阻力指数差异的相关性,以期获得青少年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并建立正常人群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差异的预测模型,减少血流动学评价中个体差异的影响,从而提高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象及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间来我院体检无心脑血管疾病者286例,男140例,女146例,年龄4-80岁。收集被检查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同期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上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且均由同一位医师于同一台机器完成。计算双侧颈部动脉内径差(△DL-R=DL-DR)与内径比(DL/R=DL/DR)、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阻力指数差(△RIVA-ICA=RIVA-RIICA)、双侧颈部动脉阻力指数差(△RIR-L=RIR-RIL)、阻力指数比(RIR/L=RIR/RIL)。结果1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因素分析1.1 一般资料与血流动力学参数颈部动脉内径与性别相关;血流动力学与性别、血压、血糖、血脂、内径相关。男性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内径大于女性,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PSV及双侧颈内动脉EDV、左侧椎动脉EDV低于女性(P<0.05);血压、血脂、血糖均为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因素(P<0.05);血压、血脂为颈内动脉RI的影响因素(P<0.05);血压、血脂、内径为椎动脉RI的影响因素(P<0.05)。1.2不同年龄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20-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三组间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20岁组(P<0.05);40-60岁组、≥60岁组双侧颈内动脉EDV及左侧椎动脉EDV均小于<20岁组、20-40岁组(P<0.05);<20岁组、≥60岁组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RI高于20-40岁组与40-60岁组(P<0.05)。2青少年组(<20岁年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2.1青春期前组(≤10岁)与青春期组(10-20岁)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青春期组双侧颈内动脉内径较青春前期组增大(P<0.05);双侧颈内动脉PSV、EDV及双侧椎动脉PSV、EDV、RI较青春期前组减低(P<0.05);两组间双侧颈内动脉RI、双侧椎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身高、BMI与青少年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矮小组,正常组及超高组三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PSV、EDV、RI呈负相关性(P<0.05)。2.3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RI 比较青春期前组、青春期组双侧椎动脉RI均大于同侧颈内动脉RI(P<0.05)。青春期组左侧△RIVA-ICA低于青春期前组(P<0.05);两组间右侧△RIVA-I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双侧颈部动脉阻力指数相关参数差异分析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DL-R、DL/R、△RIR-L及RIR/L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受血压、血糖、血脂影响(P>0.05)。双侧椎动脉△DL-R不仅与△RIR.L、RIR/L显着相关,且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显示△DL-R为△RIR-L、RIR/L的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以△DL-R为自变量,△RIR-L、RIR/既作为因变量,回归方程如下:△RIR-L=0.058×△DL-R-0.01003、RIR/L=0.093×△DL-R+0.987。结论与成年人相比,正常青少年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快、阻力指数较高且变化不完全同步,对青少年进行颈部血管超声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生长发育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双侧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受多种因素影响,椎动脉为着,依据固定的参考值对其血流状态进行评价存在一定误差。在本研究中,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差(△RIR-L)、阻力指数比(RIR/L)仅与双侧椎动脉内径差(△DL-R)相关,且内径差(△DL-R)为两者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内径差(△DL-R)预测阻力指数差异的方法有助于对双侧椎动脉血流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

张响宁[4](2020)在《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因其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常常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因其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常不能引起重视,因此尽早识别及预防至关重要。基于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本课题讨论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规律,旨在为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临床问卷调査研究的方式,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对纳入病历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并运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9例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男性63例(57.80%),女性46例(42.20%)。男性和女性构成比例=1.37,卡方检验P=0.103>0.05,表明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在性别的分布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纳入病例年龄范围为41-77岁,平均年龄59.74±9.07岁,其中青年有10人,中年有50人,老年有49人,经卡方检验P=0.000<0.01,提示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在年龄的分布上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主要以中老年为主(P<0.01)。2.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体重指数的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以正常体重指数及超重患者分布较多(P<0.01)。3.合并高血压病、吸烟、饮酒的患者在性别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均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P<0.05);而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超重及肥胖的患者在性别分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4.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以及超重及肥胖的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以中老年患者分布为多(P<0.05)。5.109例患者中仅颅内动脉狭窄有65例(59.63%)、仅颅外动脉狭窄17例(15.60%)、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27例(24.77%),经卡方检验,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血管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P<0.01)。狭窄血管共136支,其中颅内血管狭窄92支,颅外血管狭窄44支。颅内血管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闭塞的血管条数分别为34支、45支、13支,占比分别为36.96%、48.91%与14.13%;颅外血管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闭塞的血管条数分别为12支、24支、8支,占比分别为27.27%、54.55%与15.44%。狭窄程度以轻中度为主。6.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发部位分别为MCA、I-ICA、PCA,分别占29.27%(24/82)、26.83%(22/82)和23.17%(19/82)。颅外动脉狭窄高发部位以BCCA最为常见,占36.96%(34/92)。7.狭窄动脉在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的分布上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以前循环为主,(P<0.01)。在狭窄程度分布上:前循环、后循环均以轻中度狭窄分布为主,前后循环以中重度狭窄为主。8.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单一体质与兼夹体质的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主要以单一体质分布为主(P<0.01)。9.9种单一体质累计分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中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分布较多,分别占比28.39%、20.65%、18.06%,特禀质、平和质分布较少,分别占比1.29%、1.94%(P<0.01)。10.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主要体质分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中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分布较多,占比分别为26.61%、22.94%、22.02%,气郁质、特禀质分布较少,占比分别为1.83%、0.92%(P<0.01)。11.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不同体质类型在性别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主要以痰湿质为主,女性主要以血瘀质为主(P=0.05)。12.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不同年龄段在中医体质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均以中老年人分布最多,青年人分布最少(P<0.05)。13.不同体质类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没有统计学意义。14.不同体质类型在前后循环狭窄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前循环中分布以阳虚质、痰湿质为主,占比分别为80.00%、75.86%;后循环主要以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占比均为33.33%;在前后循环中以血瘀质为主,占比为40.00%(P<0.01)。15.不同体质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是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轻度体质类型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分别占比70.00%、66.67%、50.00%;中度以血瘀质、痰湿质为主,分别占比63.16%、58.54%;重度-闭塞以湿热质、血瘀质为主,分别占比25.00%、23.68%(P<0.01)。结论:1.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在性别分布上主要以男性为主。2.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体质以单一体质类型分布较多;在9种主要体质类型中,分布最多的是痰湿质、血瘀质以及气虚质。3.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以仅颅内动脉狭窄为主,狭窄动脉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4.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颅内以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后动脉狭窄多见;颅外以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多见。5.前循环体质分布以阳虚质、痰湿质为主,后循环以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前后循环中以血瘀质为主。6.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以轻中度狭窄为主,其中轻度狭窄体质类型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中度狭窄以痰湿质、血瘀质为主;重度-闭塞以湿热质、血瘀质为主。

张洪伟,李爱民,刘希光,王明玉,杨茹,徐进旺,明圆圆[5](2019)在《TCD监测联合ICG荧光造影及FLOW 800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及FLOW 800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接受CEA治疗的48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术中全程使用TCD对术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术中血压,以及在颈动脉临时阻断前后使用TCD探头监测狭窄处血管的Vm,并使用ICG荧光造影及FLOW 800监测狭窄处血管的形态及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术中1例颈内动脉开放后TCD监测、ICG荧光造影及FLOW 800均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予以重新缝合后再次监测显示狭窄解除,血流通畅;1例ICG荧光造影及FLOW 800显示颈外动脉闭塞,术后无颈外动脉闭塞症状;其余46例血管缝合完毕解除临时阻断后,TCD监测、ICG荧光造影及FLOW 800均显示颈动脉无狭窄、脑灌注改善。术后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2例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予控制血压等治疗,3 d后症状消失;1例发生术区皮下血肿,予保守治疗后血肿逐渐吸收;其余43例术后未出现明显不适。术后随访4~6个月,CT血管成像示颈动脉狭窄均解除,CT灌注成像及TCD监测示脑灌注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TCD监测联合ICG荧光造影及FLOW 800在CEA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瞿小锋[6](2019)在《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及椎动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利用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CQ-DSA)评估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及椎动脉支架植入术(VAS)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行性及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1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13例。将支架植入前后脑血管造影图像在工作站导出并利用CQ-DSA进行处理得到彩色血流编码图像。设置感兴趣点(POI):1)CAS患者于患侧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横窦分别设置POI;2)VAS患者于患侧椎动脉V2、V4段、基底动脉分别设置POI。从CAS及VAS的彩色编码图像中获取各POI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C-TTP、V-TTP)。将颈总动脉与椎动脉V2段设置为参照点,计算出CAS及VAS其余各POI的相对达峰时间(C-rTTP、V-rTTP)。收集颈动脉及椎动脉手术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1)CAS患者收集颈动脉狭窄段及颈内动脉C1段管腔正常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C-PSV)、舒张末期流速(C-EDV);2)VAS患者收集椎动脉狭窄段及椎动脉V2段管腔正常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PSV)、舒张末期流速(V-EDV)。并将两者的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及13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均成功完成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1)CAS:术后患侧颈内动脉C1段与大脑中动脉M1段的相对达峰时间(C-rTTP1、C-rTTP2)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3±1.43 VS 0.15±0.41 P<0.05;2.26±1.24 VS 0.82±0.67 P<0.05),术后同侧横窦的相对达峰时间(C-rTTP3)也较术前降低(11.12±5.76 VS 8.63±1.53),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C-PSA1)及舒张末期流速(C-EDV1)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4.4±153.4 VS 126.4±72.08,P<0.05;180.9±122.8 VS 44.44±28.97,P<0.05),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C-PSA2)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93±28.65 VS 118.6±36.12,P<0.05),舒张末期流速(C-EDV2)虽然较术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8±17.03 VS 45.02±15.37,P>0.05)。两种方式均提示CAS术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两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为弱相关性。2)VAS:术后患侧椎动脉V4段与基底动脉的相对达峰时间(V-rTTP1、V-rTTP2)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6±0.47 VS 0.92±0.70,P<0.05;2.25±0.71 VS 1.36±0.77,P<0.05)。术后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V-PSA1)及舒张末期流速(V-EDV1)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7.5±97.02 VS 140.2±56.12,P<0.05;90.77±69.83 VS 34.54±16.53,P<0.05),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V-PSA2)及舒张末期流速(V-EDV2)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46±15.27 VS 64.00±15.17,P<0.05;15.69±4.92 VS 22.15±7.27,P<0.05)。两种方式均提示VAS术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但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两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能在不增加患者造影剂及射线摄入的情况下,即时评估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及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的改善情况。

刘凯模[7](2019)在《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程度及分布,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微观化提供有利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开展有效地中医辨证施治,使中医药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更多优势。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01月150例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病人,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稳定后,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大诊察方法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记录其证型证候总积分,同时采用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记录总评分。在入院当天或第2天行头颈部CTA,记录患者狭窄血管的分布及狭窄程度。数据运用SPSS19软件进行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各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15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型最为常见(46例,占30.7%),其次为痰热腑实型(30例,占20.0%);风痰瘀阻型以轻度血管狭窄最为常见(123支,占53.7%),痰热腑实证患者血管狭窄以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较大(占47.6%)。2、15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血管累计441支(62.9%),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血管累计260支(37.1%),两者与中医证型分析,气虚血瘀型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比例最高(85.8%),并且容易引起颅内外血管联合病变(90.0%);阴虚风动型血管狭窄以椎-基底动脉系统比例最高(81.8%)。3、NIHSS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NIHSS分型级别的上升,中度、重度-闭塞血管的比例呈增加趋势(r=0.671,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中医证型的N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痰湿蒙神型评分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痰湿蒙神型证候积分显着高于其他证型(除痰热腑实型外)(P<0.05);不同中医证型除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外,其余中医证型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显着正相关,r=0.682,P<0.001。结论1、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型最为常见,并且以轻度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次为痰热腑实型,以重度血管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2、气虚血瘀型患者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多见,并且容易引起颅内外血管合并病变;阴虚风动型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比例最高。3、NIHSS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随着NIHSS分型级别的上升,轻度、中度、重度-闭塞血管的比例呈增加趋势。4、各中医证型中痰湿蒙神型证候积分、NIHSS评分最高,NIHSS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除了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外)呈显着正相关。

闫丽[8](2019)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背景:脑缺血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建立与临床特征最相符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对其病理改变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脑缺血模型的研究主要建立于啮齿类动物、兔子及狗上。猴子与人类接近,但由于购买程序复杂、成本高,介人手术及配套检查要求高、药品及设备使用费用高,因此建模中使用较少。临床上,脑缺血发病主要由血栓栓塞引起,且约85%的脑缺血都是由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引起。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反映人体临床特征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目的:构建恒河猴局部急性脑缺血的模型,为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与评价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及研究方法。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在DSA引导和监测下,经股动脉将微导管插入至MCA M1分支,再将自体白色血栓导入,阻断血流。栓塞完成后及栓塞后24h,用DSA、MRI成像进行评估。栓塞24h后,处死2只猴子,进行灌注、固定。两周后,开颅取脑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例在插管过程中死亡,7例恒河猴脑缺血模型成功构建。建模成功后,自体白色血栓被导入至MCA M1段,血流阻断,相应部位脑缺血形成。栓塞即刻及栓塞后24h,DSA、MRA提示MCA闭塞,MRI多序列成像显示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MCA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用自体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理想有效的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对脑缺血疾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RI、DSA可对建模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超声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背景:超声医学发展飞速,超声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型的颅脑声学造影、颅脑三维成像、能量多普勒显像以及二维多普勒显像等,使得脑血管病变研究技术实现了较大创新。临床多年以来,颅脑血管病变的判断以DSA、CT、MRI检查居多。DSA虽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且多配合介入治疗;常规的MRI不能早期发现小的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6h内的病灶,同时不方便便携,往往不能配合床边诊治。因此,我们采用超声对脑栓塞动物模型进行诊断,探讨其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检测与评估作用。由于恒河猴与人类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体积小、颅内血管细以及颞骨厚小等,且考虑到声学骨窗不足(inadequate acoustic bone windows,IABW)等特点,此章节中,我们选取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和经颅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sonography,CE-TS)进行建模前、后评价,探讨超声在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的成像特点及评价作用。目的:探讨超声在恒河猴局部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同实验一部分。猴子取侧卧位,选取颞窗为透声窗,采用TCCS及CE-TS对猴子建模前、后的颅内血管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栓塞前,TCCS清晰显示MCA,其血流充盈佳,并可录得正常低阻MCA频谱;CE-TS示:造影剂充盈良好,不仅显示MCA,还可显示清晰完整的大脑动脉环结构。栓塞后,TCCS显示MCA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且录不到正常动脉频谱;CE-TS显示,大脑中动脉局部造影剂充盈缺损。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大脑中动脉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TCCS和CE-TS可实时、动态评价颅内大动脉。在脑栓塞时,又可给予快速、便捷的诊断及评价,在脑缺血疾病的研究中有着切实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课题的共同研究成果)背景:从我们第二部分的研究发现,超声仅对颅内的大血管等显示较理想,对于颅内的微小血管及末端血管显示不佳,即使借助了造影剂的增强显示作用,成像依旧不理想。近年来,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进展。目前国际上最新常用的超快平面波超声多普勒脑功能成像[1]和基于超声造影微泡的超分辨成像技术[2]已推进到能对小鼠等小动物脑小血管及血流进行成像,但还未对猴与更大的活体动物脑微小血管成像。在国内,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其在大动物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甚少。近年来,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研究,尝试探索这项新技术在大型动物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价。目的:用超分辨微泡成像技术对恒河猴颅内血管进行成像,探索其成像特点及较传统经颅超声的成像优势。方法:首先,通过模体仿真验证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离体实验基础上,对该成像参数进行相应调整。最后,采用2只恒河猴进行活体脑微小血管成像实验。结果:离体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特征空间自适应波束所合成的超快速主动空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的计算复杂度明显降低,且轴向分辨率增益提高3倍,空化组织比提高2d B;相对于常规平面波成像,超分辨成像对脑微小血管的辨识内径可达到1mm,甚至0.7 mm,且能提取到其血流信息。与此同时,造影噪声比提高了5.625d B,分辨率提高了约30倍。恒河猴实验的结果表明,超分辨微泡成像对脑微小血管成像的最佳分辨率可达到微米级别,且成像深度超过35mm。结论:超分辨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组织损毁过程中微泡的高分辨率、快速计算的监控成像。该高空时分辨成像方法也将成为本文后续微泡成像研究的基础,也为非侵入性的经颅超声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林鑫翔[9](2019)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软件开发与栓子检测实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脑血管疾病有着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如何更好针对脑部血管病变做出早期预警和诊断是极为重要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诊断设备相对于CT、MRI等常规检测手段来说,具有无创无辐射、费用较低和实时性良好等特点,十分适合脑血管疾病的初步诊断和实时监测,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临床使用。随着脑血管疾病研究的逐步深入,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在血流信息显示、有效数据存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目前经颅多普勒在硬件模块的设计上种类繁杂、开发成本较高且更新速度较慢,开发周期短、开发效率高的软件系统成为发展重点。本研究针对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在实际检测场景中的需求分析,设计了一种控制功能完备、血流信息反馈实时全面并拥有完善数据管理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具备稳定准确的控制功能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保障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方便快捷地对病人和血管等信息实现录入与获取,在检测过程中提供参数调整、图像冻结和视图切换等操作功能;信息输出方面以血流功率谱图显示、频谱参数计算和声音输出的方式全面地展示经颅多普勒系统所采集到的血流信息,方便医护人员对检测者的脑部血管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同时系统的数据管理模块完成对检测者信息和检测结果的保存,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和参数预设,为扩展TCD应用提供支持。脑动脉中的血栓会阻塞脑血管从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实现血栓检测。传统的血栓检测主要依赖于专业人员对血流功率谱图的人工观察,主观因素影响大且耗时较长。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研究基于多普勒超声信号的分析,提出一种以双树复小波变换为核心的自动血栓检测系统。系统为了解决多普勒超声信号在时域上无法区分血栓与人工伪像干扰的问题,从频域分析算法中选择具有近似平移不变性和抗频率混叠的双树复小波变换,结合主成分分析算法完成特征提取与降维,最后将特征向量馈送至支持向量机中实现血栓识别。根据与不同的频域分析算法的横向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双树复小波变换提高了从多普勒超声信号中提取的系数的鲁棒性,本研究设计的自动化血栓检测方案是快速、准确和健壮的。

张叙[10](2019)在《基于DSA影像的颈动脉灌注定量化评价及血流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金标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介入手术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临床上只关注DSA解剖学成像的作用,而忽视了它在评价脑血流灌注以及在血流动力学模拟中的功能。为此,本研究基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DSA影像数据探讨DSA在这两个方面的应用价值。首先,在评价脑血流灌注方面,我们选取了30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DSA动态影像数据,其中患者分为三组:两侧轻度狭窄组、一侧轻度狭窄另一侧中度狭窄组、一侧轻度狭窄另一侧重度狭窄组,每组各十人。根据DSA参数性成像的方法绘制脑组织感兴趣区域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并提取相关DSA灌注特征参数。通过对比不同狭窄程度下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这四个脑组织区域灌注特征参数的差异,定量分析DSA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变化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基于DSA影像可以测量TDC并计算多个灌注特征参数。当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时,双侧脑灌注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称变化,尤其是额叶和顶叶区域。一些DSA灌注特征参数,包括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开始上升时间(Time of contrast uptake,TU)、1/2峰值时间(Time taken to half maximum value,1/2TMAX)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可以作为检测脑灌注不足的指标。其次,在血流动力学模拟方面,我们分别选取了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患者各十例,根据他们的DSA影像数据构建颈动脉分叉模型共三十例。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DSA影像计算颈动脉出口处流量配比的方法,获得反映患者真实情况的出口流量分配值,并以此作为出口边界条件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计算分析。进一步地,将此结果与零压出口边界条件下的血流动力学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出口边界条件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与DSA流量配比出口条件相比,在零压出口条件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组在狭窄部位处于高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力(Time-averaged wall shear stress,TAWSS)和高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力梯度(Time-averaged wall shear stress gradient,TAWSSG)值的区域范围明显较小,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TAWSS、剪切力震荡指数(oscillating shear index,OSI)和TAWSSG的偏差率也明显增大。因此,在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情况下,采用常规的零压边界设置计算出的血流动力学结果可能误差较大,而采用基于患者影像分析的出口边界条件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可以提高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以上两方面证实了基于DSA提取脑血流灌注特征参数以及颈动脉出口边界条件的可行性,对定量化评价脑血流灌注以及提高血流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对颈动脉狭窄疾病进行评估与治疗。

二、颈总动脉不同宽度对颅内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总动脉不同宽度对颅内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 影像资料
        2.1 影像学检查
        2.2 头颈部 CTA 图像分析
    3 手术方法
    4 测量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超声对正常人群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CTA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1.2.2 中医体质诊断标准
        1.3 影像学检查
        1.3.1 主要观察的血管
    2.资料收集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体质量表的收集
        2.3 相关观察指标定义
    3.纳入和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样本量的估算
        4.2 统计学方法
        4.3 技术路线
    5.研究结果
        5.1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一般资料
        5.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5.1.2 体重指数(BMI)分布情况
        5.1.3 吸烟、饮酒分布情况
        5.1.4 合并基础疾病情况
        5.1.5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在性别、年龄上的分布情况
        5.2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血管的分布情况及狭窄程度情况
        5.2.1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布情况
        5.2.2 具体狭窄血管及狭窄程度分布情况
        5.2.3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狭窄(后循环)分布情况
        5.3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
        5.3.1 体质分布频数情况
        5.3.2 不同性别体质分布情况
        5.3.3 不同年龄段体质分布情况
        5.3.4 体质类型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5.3.5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动脉狭窄的体质
        5.3.6 中医体质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研究
讨论
    1.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卒中
    2.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
        2.1 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
        2.2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2.3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
        2.4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3.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指标:
    4.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与中医体质
    5.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一般情况
    6.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7.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
    8.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布情况
    9.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前后循环狭窄动脉分布及狭窄程度情况
    10.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10.1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性别与中医体质的分析
        10.2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不同年龄段中医体质的分析
        10.3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部位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10.4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动脉狭窄的体质类型分布
        10.5 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体质类型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

(6)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及椎动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2、血管内治疗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过程
        2.3 术后治疗
    3、DSA图像处理及数据采集
    4、彩色多普勒超声数据采集
    5、统计数据的处理
结果
    1、手术情况
    2、手术前后各POI的TTP值及rTTP值的比较
        2.1 CAS前后TTP值的比较
        2.2 CAS前后rTTP值的比较
        2.3 残余狭窄
        2.4 VAS前后TTP值的比较
        2.5 VAS前后rTTP值的比较
    3、手术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数据的比较
        3.1 CAS前后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3.2 VAS前后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4、Pearson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影像学检查
    1.6 头颈部CTA观察内容
    1.7 颅内、颅外血管解剖
    1.8 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指标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史资料
    2.3 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资料
    2.4 病例资料搜集处理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2.1 中医证型分布频数情况
        2.2 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
    3 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颅内外血管
        3.1 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情况
        3.2 血管狭窄分布及狭窄程度情况
        3.3 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分布情况
        3.5 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研究
    4 不同NIHSS评分组与血管狭窄程度分组研究情况
    5 各中医证型与证候积分、NIHSS评分相关性研究
        5.1 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
        5.2 中医证型与证候积分
        5.3 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2.1 中医证型与年龄研究
        2.2 中医证型与性别研究
        2.3 中医证型分布频数研究
    3 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
        3.1 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特点
        3.2 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3.3 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分布情况
        3.5 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研究
    4 不同NIHSS评分组与血管狭窄程度研究情况
    5 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证候积分
        5.1 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
        5.2 中医证型与证候积分
        5.3 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
结论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第二部分 超声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的评价作用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第三部分 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软件开发与栓子检测实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经颅多普勒超声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1.3 血流栓子检测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测原理
    2.1 血流速度检测原理
    2.2 脉冲多普勒超声系统实现原理
        2.2.1 脉冲多普勒
        2.2.2 硬件模块
        2.2.3 软件系统
    2.3 脉冲多普勒超声系统检测血栓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经颅多普勒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3.1.1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3.1.2 应用程序整体设计
    3.2 系统控制模块
        3.2.1 系统预设模块
        3.2.2 检测运行模块
        3.2.3 结果观测模块
    3.3 信息显示模块
        3.3.1 功率谱图显示
        3.3.2 频谱参数计算
        3.3.3 声音信号输出
    3.4 数据管理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普勒超声血栓信号的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4.1 血栓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4.2 特征提取算法
        4.2.1 小波变换
        4.2.2 双树复小波变换
        4.2.3 特征提取结果
    4.3 降维算法
        4.3.1 主成分分析
        4.3.2 降维结果
    4.4 分类算法
        4.4.1 支持向量机
        4.4.2 分类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总结
    5.2 未来的工作计划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DSA影像的颈动脉灌注定量化评价及血流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的临床研究
        1.1.1 动脉粥样硬化
        1.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1.2 脑血流灌注定量化评价及相关临床研究
        1.2.1 CT、MR灌注成像及临床研究
        1.2.2 DSA参数性成像及临床研究
    1.3 血流动力学及其模拟计算方法
        1.3.1 血流动力学
        1.3.2 血流动力学的模拟计算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概述
    2.1 基于DSA的脑血流灌注定量化评价
        2.1.1 DSA图像采集
        2.1.2 DSA灌注特征参数提取
        2.1.3 DSA灌注特征参数的可视化
    2.2 颈动脉三维模型建立
    2.3 CFD数值模拟
        2.3.1 网格的划分
        2.3.2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设置
    2.4 后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三章 基于DSA定量评价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血流灌注功能改变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简述
        3.2.1 患者选取
        3.2.2 灌注特征参数提取
        3.2.3 统计学分析
    3.3 统计分析结果
        3.3.1 可重复性分析
        3.3.2 颈动脉狭窄患者两侧脑半球灌注参数比较
        3.3.3 灌注参数不对称性与狭窄不对称性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基于DSA的出口边界条件对血流动力学模拟计算的影响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简述
        4.2.1 患者选取
        4.2.2 基于DSA影像的颈动脉流量配比获取
        4.2.3 个体化模型与CFD模拟计算
        4.2.4 血流动力学参数选取及统计分析
    4.3 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
        4.3.1 基于DSA计算出的颈动脉流量配比与零压出口边界条件下流量配比对比
        4.3.2 零压和DSA流量配比出口边界条件下血流动力学参数云图对比
        4.3.3 不同出口边界条件下颈动脉整体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结果
        4.3.4 不同出口边界条件下颈动脉狭窄部位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结果
    4.4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工作总结
    5.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颈总动脉不同宽度对颅内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D]. 李雪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和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D]. 倪洪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3]超声对正常人群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研究[D]. 冯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4]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张响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TCD监测联合ICG荧光造影及FLOW 800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张洪伟,李爱民,刘希光,王明玉,杨茹,徐进旺,明圆圆.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9(10)
  • [6]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及椎动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D]. 瞿小锋. 苏州大学, 2019(04)
  • [7]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刘凯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D]. 闫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软件开发与栓子检测实现的研究[D]. 林鑫翔.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基于DSA影像的颈动脉灌注定量化评价及血流动力学研究[D]. 张叙.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颈总动脉不同宽度对颅内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