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话语分析应用初探

批判性话语分析应用初探

一、批评式语篇分析应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21)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一个主导世界格局并具有话语霸权的国家。国情咨文演说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本文探讨了其话语策略,旨在揭示美国政治话语策略的合法化本质以及隐藏在合法化话语中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政治话语,国情咨文演说的政治本质和交际意图是使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合法化,以获得国会议员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1进行过系统研究。而且,关于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展开,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将悉尼学派的语类分析视角运用于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演说关注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优先事项的历年变化折射出哪些政策变迁轨迹?2)演说者如何在独白式语篇中与受众进行对话以获得期待的对话空间和协商空间?3)为了实现既定的交际意图,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并具有哪些突出特征?4)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政治话语语类,其语类特征具有哪些合法化功能?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前三个问题从语类分析视角全面分析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为回答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个问题以语类分析为主导视角探讨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识别了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本文选择了 1989年至2020年期间五届政府的国情咨文演说作为分析语料。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本文运用相关的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编码,对语料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演说者阐述的优先事项、与受众互动表现出的对话性以及演说语篇呈现的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这三个维度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探究隐藏在这些语类特征背后的话语合法化功能和策略。首先,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提取了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50个主题词,归纳了美国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十类优先事项:国土安全、经济、社会保障、教育、家庭、就业、科技、犯罪、能源和价值观。上述议题体现了美国历届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延续性。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提取主题词,本文将在每届政府的语料文本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分别和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进行比较。分析语料库中的这10个主题词涵盖了就业、家庭、社会保障、教育、国土安全(反恐)和经济六类优先事项,是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结果显示,除开克林顿政府,其他四届政府都有除了这六类优先事项之外特别重视的工作事项,体现了这四届不同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乔治·布什政府重视推行“自由”价值观和打击毒品犯罪;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同样强调“自由”价值观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视能源问题为影响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将打击毒品犯罪、推行移民新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妇女地位列为其政治议程中的重要事项。其次,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框架,本文探究了演说者运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和介入资源在独白式语篇中和受众进行互动并为自己赢得协商空间的对话过程。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二个对话模式,即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二个主要介入方式,即“否认”和“接纳”;三个核心话题,即“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二个关键因素,即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随后,基于Martin(1992)提出的“语类图式结构”概念,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还原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即由一系列可识别的五个“阶段”组成:问候^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宣言^致谢,其中阶段3“政府工作报告”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2个核心“步骤”组成:社会问题、优先事项、新政策、成就、民族自豪感、团结、挑战、价值观、政府责任、嘉宾、故事、国际担当2。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灵活性和递归性。最后,基于前三个研究问题的发现,本文解构了演说者运用一系列话语合法化策略来证明其政治议程的合法性的过程。结果显示,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本身就具有合法化功能,包括优先事项的意识形态本质、构建理想受众以及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所蕴涵的传统的合法化策略(包括“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和“情感诉求”)。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作为更具体的方式来辅助和提升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其中“道德评价”、“授权”和“情感诉求”成为贯穿演说始终的主要话语合法化策略。本文是针对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进行的一次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本文剖析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并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联系起来,还扩展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van Leeuwen(2007;2008)的分析框架,增添了属于“授权”类别的“机构权威”和“宗教权威”子类别、属于“神话虚构”3类别的“叙事故事”子类别和独立的“情感诉求”类别。另外,本文以语类分析视角为主导视角,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分析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弥补了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的不足。

常淼婷[2](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指出“语篇”从功能角度被定义为一个语义单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报道备受关注。疫情新闻语篇在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构建和传播国家形象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为研究对象,选取疫情爆发后《人民日报》2020年1月21日—1月31日期间发布的共计102篇相关报道为语料,建立小型语料库,采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描写和归纳等研究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语域特征、语篇生成的影响因素以及语篇的社会功能。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方法、语料来源、创新之处以及本文的核心概念。第一章到第三章是主体部分。第一章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语域特征及其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具体表现,揭示语篇的主要内容、目的、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等。第二章分析语篇生成者和接收者共有的隐喻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语篇生成的影响。第三章结合语篇的社会功能理论研究疫情新闻语篇在传播信息、粉碎谣言、引导大众情绪、再现抗疫场景和抗疫人员的形象、构建和传播我国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是结语,综合前面各章内容梳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霍文博[3](2020)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始终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一种更为简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具有物理属性的场景语境里,还是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同理,对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研究也不会是一个例外。本文所研究的“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就狭义上微博所提供的优选服务产品“热门微博”中的“电竞”版块内容而言的。它是虚拟空间里的交际语言单位,是在微博“热门·电竞”版块中使用着的言语产品。“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的言语行为方式从现实世界的场景语境迁入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后形成的具象化产物,是一种自然流变的话语存在状态。“电竞”的娱乐性特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博主所采用的信息编码形式,决定着“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征以及语体特征。在生成性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一种线性材料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连续话语;在信息性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建构体;在功能性上,是言语交际与沟通的符号记录。本文以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际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发布在微博平台“热门·电竞”版块上的语篇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旨在说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内容作者)发布在“热门微博”中“电竞”版块上的有关“电竞”信息的一系列连续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信息编码方面,它是一个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交际语言单位。其类型主要有结构类型和文体类型。结构类型探究“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构成要素“正文”“标题”“补充信息”“信息来源”“话题分类”的组合方式以及博主与浏览用户的语言互动情形,包括单独型语篇和组合型语篇。文体类型关注博主发布“电竞”信息的文本形式,有告启类、新闻类、评价类和混合类之别。在语篇功能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既是互动式的娱乐媒介,又是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还是共享型的“电竞”营销工具。这其中,娱乐媒介是其基本功能。“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法词、增义词、词语模、汉字谐音词以及字母缩略语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句法特征方面,被动句和同体过度能够显现出“电竞”赛事活动的竞技色彩。前者是语篇适应“电竞”赛事气氛由主动态转换为被动态的句法表征,后者则是娱乐性、主观情态性在句法上的形象体现。在语篇的组合方式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有回指、时空衔接和逻辑衔接这三种形式。回指包括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空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和空间衔接。逻辑衔接有的是双向关系,具体指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有的则是单向关系,包括说明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在连贯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话题链带有“节点”标识,“节点”的分布能够显现语篇的连贯性。主位推进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分为一致型推进模式和派生型推进模式。此外,语篇的连贯性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层递性显现出来。在语用特性方面,互文性、主观情态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基本语用特性,阻拒性则是其特殊属性。在互文性当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内部语篇和内部语篇、内部语篇和外部语篇在互文上的各种关联,得出了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分类标准。在互文的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借”“省”“增”“仿”“译”五种。此外,元话语和互文链也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情态性的达成手段有语法手段和语义独立片段。语法手段是网络语言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同体过度、句末点号使用和副语言表义。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里,语义独立片段主要有交待式、凸显式、入话式。它们是主观情态性最重要的表达手段。阻拒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编码技巧的体现方式,其重点是“电竞”词语的陌生化以及“电竞”语言表达式的复杂化。通过考察发现,“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是“电竞”语体,是一种专门用于表述“电竞”内容的语体。在语篇中可用于表征“电竞”语体的手段主要是词语的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而作为补充的则是网络语言。“电竞”语体的特征包括“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的统一、义项动态赋予以及语篇多元派生等。这些特征是语体渗透的产物。在“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上存在着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路径差别,进而区分出外指型渗透与内指型渗透两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体渗透,其过程和结果都能显现“电竞”语体高度的包容性。总之,“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实际探究得出的结论既可以清晰地阐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在语言组织方面的特点,还能够对“电竞”产业的用语规范和普及传播进行理论上的铺陈。

关永皓[4](2020)在《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文中提出翻译研究的方法、路径、范式在不断翻新,翻译理论也越来越丰富,翻译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应同时兼顾语言、跨文化交际、语篇特征等属性,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本论文认为,翻译的直接对象应该是原文语篇,而翻译的最后成果则是译文语篇。因此,本论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的相关理论,宏观上从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三个大的角度,微观上则是从该三大角度的下位分类出发,以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日译本《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两个语料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分析两个文本各自的语篇连贯的基础上,对语篇连贯在日译本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篇连贯在汉译日翻译过程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及应用的可能性,并以此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在语法连贯视角下,首先从照应、替代和省略、连接等多个具体的角度对日译本中的语篇连贯的重构展开了研究。在“照应”这一小节,主要探讨了第一、二、三人称及其复数的日译。在“替代和省略”小节,着重探讨了指示词“如此”、“这么”、“这样”的日译。“连接”小节里,对连词“以及”进行了研究,发现译文语篇要达到连贯重构的目的,不可过多受原文语篇的掣肘,而是应根据日语的语言特质、译文的语篇连贯特性等,作适度的增减及调整,不能简单地移植原文的结构。其次,从修辞连贯的角度对译文语篇的连贯进行了研究。具体是择取了有代表性的“排比”修辞格,从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两个角度分别展开了研究。原文语篇中的排比对译文语篇中排比的使用与否,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多数情况下按照原文中顺序翻译为日语,即可重构连贯。另外还发现,语篇中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日译词不同的情况。为了使语篇在连贯方面更紧密,有必要对译词进行统一化处理,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再次从句法连贯的角度,以“被”字句为探讨研究对象展开了研究。发现原文中的“被”字句与日语被动句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多数的“被”字句可以译为日语的被动句,但也有例外,有的“被”字句翻译成日语被动态反而不自然,进行汉译日翻译时,需要同时兼顾译文的连贯性。然后是从语序的角度,包括主谓殊位、定语、状语等角度,考察了译文语篇中的连贯是如何重构的。通过对原文语篇的整体分析,发现主谓殊位主要发生在汉语的“是”字句中,数量也很少,且并未发现“是”字句以外的主谓殊位的情形。“定语”小节中,主要探讨了双重定语和多重定语的日译。整体而言,译文中多重定语的排序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需要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对原文语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分析清楚多重定语之间的关系。最后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一个较长篇幅语篇中连贯的重构,发现原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译文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主位推进模式是否要调整,不仅取决于译者,还要观察译文语篇连贯性是否得以保证,以及连贯是否顺畅。语法连贯是研究《治国理政》及其他中央文献日译的根本出发点和基础,同时也是首要层次,因为翻译说到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要处理的首先是语言,尤其在书面形式的语篇中,这一特征更为显着。在由低到高的、划分为词、句、超句体、段落、语篇的各个层级上,中央文献的汉译日都要遵守译语的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译语语篇中的前后句子、前后段落的连接上,要流畅自然、不带逻辑矛盾,同时体现应有的、恰当的逻辑关系,以使译文语篇的连贯得以恰当重构。在语义连贯视角下,首先从小句经验功能角度对语篇连贯在《国政运営》的语篇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process)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具体例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论文认为,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过程中,译文语篇的小句的“过程”类型的择取,要兼顾语篇的意义;其次,译文语篇的小句间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服从于译文语篇的整体意义,并同时受原文语篇中小句的“过程”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再次,由于原文语篇中的一个小句,在译文语篇中可以用两种或多种形式表达,同时为使译文语篇的语义连贯重新构建起来,小句也有可能进行分译、合译、不译,甚至有可能降至次一级的单位(词组、短语等)进行表达。其次从重复和同义性衔接两个角度,对《国政运営》中的句际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两个语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有的原文的衔接在译文语篇中保留下来,从而使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比较明显;而有的例子中,衔接在译文语篇中没有完全保留下来,有衔接中断的现象,对语篇的连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使译文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能清晰可见,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应当参照原文语篇中的语义上的连贯,使其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再次从同现关系的角度,对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翻译中,要注意具体语义的表达,消除歧义,以确立该词的具体语义指向,消除模糊语义,重新构建译文语篇的连贯。然后从段际语义连贯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发现通常需要让译文语篇在语义连贯方面与原文语篇保持一致,一般不做改动。为了保持语义连贯、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有时需要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分译、合译等。最后从深层逻辑语义的角度对两个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在《国政运営》语料中,有的深层逻辑语义没有翻译出来,造成译文读者难以把握原文语篇的意义,主旨不鲜明,导致翻译出现了失误,连贯发生了断裂。因此本论文认为,译者需要全面分析原文语篇的深层逻辑语义,并在译文语篇中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语用连贯视角下,首先,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对语篇连贯重构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并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不同的视角,对连贯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直接和间接翻译方法使《治国理政》的日译能够顺利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语篇的连贯方面也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语域的三要素方面,对应清楚,所表述的主题基本一致。语场方面,原文语篇的连贯,在译文语篇中以相同的语言结构保留;语式方面,原文和译语之间对应性强,各自也都达到了语式的要求;语旨方面也符合讲话人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原文的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得以重构,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最后从语域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语域包含语场、语式及语旨,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影响语言使用,从而导致不同的语域产生。语式方面,结构上存在对应,句式既有变化又有规整,如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严密。语旨方面,译文语篇也没有改变原文语篇的讲话特色,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语场、语式、语旨对日译及《国政运営》的语用连贯重构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以上三个视角的探讨和研究,本论文认为三者在《国政运営》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三者所构建的译文语篇《国政运営》的连贯在整体上不是线性的或单向的,而是一个互相交织的立体网络。语法连贯处于最基础维度,是汉译日翻译和译文语篇实现连贯重构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首要视角和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语义连贯与语法连贯紧密相联,且处于语法连贯的上一层次。语法连贯与语义连贯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关,而是同时发挥指导作用、并行不悖的关系。语用连贯是高于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一个维度,处于二者之上,《治国理政》和其他中央文献的日译,在使译文语篇的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同时,也要兼顾语用连贯。通过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语篇连贯在中央文献汉译日的翻译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译文语篇中的连贯重构具有指导性作用。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的重构,可使译文语篇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使语篇特征更为清晰。基于语篇连贯角度的本次研究,不再局限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将中央文献的汉译日翻译看作是超越字对字、句对句逐一翻译、机械翻译的翻译,将研究视野拓展至语篇层次,探讨语篇层次上的译文语篇的连贯重构。本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文本对比分析法、文献综述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视角独特。本次研究是从一个崭新的语篇连贯的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展开的汉译日翻译研究。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同或相似视角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2)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紧密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日译本的相关数据,并以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日译本的受众接受度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本论文的客观性的支持;(3)紧密联系中央文献研究实际。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语篇连贯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的汉译日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所采取的视角和方法,是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和研究《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期待能为其他中央文献的外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助力中国声音的海外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翁洁[5](2020)在《中国官方话语翻译研究 ——基于白皮书及演讲语篇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安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外交关系等密切相关,其和平负责,亲仁善邻,和谐包容,公开、透明的国家形象正处于不断累积和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以政府白皮书为例,通过政府白皮书正面阐述中国的政策立场成为中国公众外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政府白皮书围绕中国被世界特别是美国所歪曲或误读的核心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连续性的解释和说明。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中国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博得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们的赞赏。中国官方话语翻译研究可基于对语篇的分析展开,系统功能语法评价手段是一种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及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的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语境因素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意义的影响,将其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个层面。前者代表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一种抽象化形式,后者是前者现实化的表现,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Ruqaiya Hasan)把情景语境与语言特征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由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组成。芒迪(Jeremy Munday)强调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对于分析交际中的语言十分有效,因此对于分析翻译行为也同样有很大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其优势在于将词汇语法特征与不同的话语功能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比如概念功能主要考察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及物性结构等;而人际功能则对形容词、代词等进行评价;语篇功能主要关注衔接和主题结构。这三大功能分别与不同的意义概念相对并且有一个详细的分析模型。本文试图从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和话语研究等角度,基于对白皮书及演讲话语的分析,试图探索在国际语境中建构和翻译中国官方话语,传递和平之声与文明力量的有效方法。官方话语具体包含政府文献(如中国国家战略文件等)、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官员等的讲话。官方话语的翻译是外宣翻译的一种,外宣翻译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官方话语的翻译是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官方话语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口头形式,如领导人演讲等;也可以是书面文本形式,如政府文件(白皮书等)、政党的宣言等;有些口头话语经过整理、报道后以书面文本形式呈现,这些统称为官方话语。本文选择了围绕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安全,中国和平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和平发展与全球资源环境,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国外交关系,中国和平发展与文化等相关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以及中国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国际博览会及世界文明大会等发表的演讲及其英译文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中国官方话语中含有哪些包含“和平”、“和谐”等主题的话语?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可以也应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所采纳,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处。2.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语境中,中国话语如何建构?翻译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翻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翻译工作者应为促进中外平等沟通与合作,开展文明交流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3.中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如何通过翻译有效传递?如何通过翻译破解西方对于中国话语的误解,在和平竞争中积极沟通?中国整体利益与西方普世价值的相遇与深度的对话,离不开翻译。不同的文化符号建构不同的世界,传达不同的含义。语言将人文精神融入了语言,并且体现在语言系统和语言表达之中。语言的人文精神对于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系统中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人类的精神世界,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等。本文探求如何通过中国话语及其译文建构身份,让中国话语被人记住,使翻译话语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翻译要力求清楚、有力地解释中国,通过翻译可以提出中国概念,传递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翻译使中国与世界交融,为语言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本文研究发现:语篇有目的性、选择性和连贯性等特点。从目的性看,通过话语研究和翻译,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促进跨文化关系发展,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例如,在翻译的过程中,体味“言不尽意”、“和谐”等中国话语特点的运用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在话语和翻译研究过程中,关注话语主体,语言内容,话语目的和效果,关注未来话语的建构,如“不断”、“始终”、“坚决”等表达行为延续的词和“将要”、“必须”等未来去向的情态词的使用。从选择性看,官方话语的翻译有着确定的时空定位,翻译的过程体现了译者主体性。无论中文英文翻译,都同样应该体现中国性,表述是手段,最终是彰显中国独立的立场和主张(中国的精神),让对方切实认真地从中国的视角认识中国。为此目标,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话语原则和策略,通过便于理解的形式,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的概念、内涵、价值观等等,尤其是那些胸怀世界的、和平友善的成分。从连贯性看,话语体系创建过程存在着由“意合”到“形合”的转变,通过对话语标记语等方面进行探索,探寻话语连接手段。中国话语译者要体现主体性,使东方话语具备与西方话语同等的地位,承担同等的责任,通过东方话语行使权力,建立身份,确立文化关系。翻译话语承担着重要责任,体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思维。

章吟[6](2019)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0-2017年)涉华环境报道的论式话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成本矛盾加剧,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各国媒体的关注。作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成功典范,德国具有国际领先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技术,解读德国主流媒体涉华环境报道,了解其在中国环境议题上的立场、看法与观念,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德国社会的深层理解,反观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因而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遗憾的是,国内外学界对此话题研究较少。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2000-2017年)对中国环境污染与保护议题的94篇报道为语料,通过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报道采用了哪些论证模式?揭示了话语者怎样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观点倾向?第二,18年来,论证模式是否发生变化?相应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观点倾向呈现出怎样的动态性与稳定性?第三,论证模式及其反映出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观点倾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嬗变的原因是什么?迄今为止,外国媒体涉华报道研究多采用内容分析法、批评话语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重点剖析语篇议题和词汇选择,指出报道以负面为主且存在较多偏见,并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方面解析原因;尚未有研究从影响话语生成的认知、思维、知识、态度倾向等视角,探讨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话语建构。现有研究采用的方法无法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而旨在分析特定主题话语论证模式的论式话语分析(Toposanalyse)为本文探究话语中隐含的集体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与观点倾向奠定了基础。本文借鉴非形式逻辑理论与方法对论式话语分析予以改进,并建立了基于论式探究认知模式等话语深层语义(Tiefensemantik)的方法与路径。本文的基本结论为:一、气体排放论证模式、气候变化论证模式和危害健康论证模式是主要论证模式;以考察经济增长和气体排放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为核心认知模式;常见隐含思维和低层级逻辑思维;知识以论断和数据为主,权威性较强;指责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未设排放限定等,肯定环境技术合作。二、18年来,论证模式存在明显的阶段变化,立场由早期的支持居多转向中后期的反对为主。认知模式由第一阶段对各类环境污染原因和结果的兼顾,转变为第二阶段对气候变化主题的重视,后发展为第三阶段对空气污染原因与后果的凸显。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总体保持一致。三、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观点倾向之间相互关联、彼此牵制,部分与重大环境相关事件有关。国家安全、经济利益、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影响话语中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观点倾向嬗变的主要原因。本论文具有多方面的创新。研究理论上,梳理了话语与认知、思维、知识和观点倾向之间的关联,同时强调认知、思维、知识和观点倾向之间不可分割、彼此关联的关系,由此形成了话语深层语义探究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确立了从语篇论证意图到论证模式,再从论证模式到认知模式等话语深层语义的解析路径和具体方法。研究视角上,以表征语篇整体意义的论证模式,取代现有研究中的词汇和源于部分语句的论式。另外,长时段的话语嬗变分析也为相关研究开拓了视野。

周海明[7](2018)在《意义进化视角下的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研究》文中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关注更多地聚焦于语篇而非句法,这是其区分于所谓主流语言学的显着特征之一。以其创始人M.A.K.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语篇元功能、语法隐喻、语篇发生等一系列对于句法理论家(尤其是转换生成语法学家)来说比较独特的概念。多年来,这些概念被广泛用于指导语篇分析、语言教学、翻译等实践活动,其适用性价值得到普遍认可。然而,这些概念的本质及其元理论内涵尚有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在借鉴和发展“话语建构论”(苗兴伟,2016)这一术语的基础上,将上述概念冠以“韩礼德语篇建构观”并加以整体考察,旨在结合意义进化论从社会文化视角阐述语篇建构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意义进化论是一种从历时性视角研究意义创造过程的理论范式。它融入了生物进化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的概念或理念,从语篇发生、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三个维度研究语言系统在功能语义范畴上的进化方式,主张三个维度之间的循环互动是意义进化的机制,而物质经验、意识经验、词汇语法的进化则是意义进化的动因。本研究围绕意义进化的三个维度,基于系统功能学派在语篇发生、语言社会化、科学语言进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来阐述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内涵及发展,有如下主要发现:第一,随着意义进化论的形成和发展,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经历了本体论和元理论层面上的内涵式提升,已从一种语法理论发展成为阐释人、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元理论,具有一定的认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有:语篇是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体,在语言交际中,意义发生和交换的主要组织方式是语篇,语篇在经验识解、社会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语言系统通过语篇发生、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三个意义进化历程与现实世界循环互动,人们以词汇语法为资源、以语篇为主要媒介,通过意义识解经验现实,最终实现了对经验的历时性建构。第二,从意义进化论的语篇发生维度来看,韩礼德语篇建构观在本体论和元理论意义上有四个发展。一是语篇资源的重新界定和归类。语篇资源特指体现语篇元功能并参与语篇创造的语法成分,其归类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分类视角从“由下而上”到“由上而下”的切换,并且运用“语篇转接”和“语篇状态”两个新概念进行补充说明。新的分类视角明显受到语篇发生学思想的影响,对语篇组织的解释更为合理,突显了语篇语义的动态性和历时性。二是语篇元功能本质属性的理论反思。非本源性是语篇元功能区别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的重要属性,彰显了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作用,是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核心所在,非本源性思想贯穿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发展、主位推进、语法隐喻等理论之中。三是语篇发生机制的重新构建。韩礼德等借助“元冗余”的概念,修正了早期的语言层次体现观;借助天气与气候的关系比喻,形象地揭示了语篇发生的例示化过程;借助“文化意库”和“个体意库”的概念,诠释了个体对意识形态的语篇建构,最终构建了语篇发生的“体现化——例示化——个体化”三位一体机制。四是建构主义思想的高度彰显。通过深入挖掘系统功能学派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思想、语篇建构的认识论意义、非本源性思想的哲学启示,可以发现韩礼德语篇建构观实现了元理论意义上的升华。第三,从意义进化论的个体发生维度来看,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发展贯穿于系统功能学派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就其研究立场和目标而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个体发生研究属于语言社会化研究的范畴。在其研究中,韩礼德等汲取了伯恩斯坦教育社会学思想、维果茨基发展心理学思想、沃尔夫人类语言学思想中的养分。对这些理论思想的借鉴和融汇,充分体现了意义的社会性、建构性、相对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精髓所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文化语境中个体意义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语篇建构能力的提升,而语篇交际与语言社会化之间的多维互动是个体语篇建构能力持续进化的助推器。个体语篇建构能力的发展彰显出进化性和社会性特征:发展是进化式的,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渐变过程;发展是社会性的,是一个受社会文化语境驱动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系统功能学派对儿童语言社会化过程所做的系统研究,不仅为诠释人类语篇建构能力的进化提供了有力的发生学理据,而且对于建构多元性、体系化的语言社会化理论来说,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第四,从意义进化论的种系发生维度来看,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发展贯穿于系统功能学派关于科学语言进化的研究。科学语言的成功进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人类种系特征的语言的进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考古学的先天不足。作为人类语言进化产物和机制的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隐喻,被证明是组织科学语篇语法的最佳策略。从意义进化的视角来看,名词化隐喻不仅能够对人类经验进行范畴化和分类组织,而且有助于优化语篇的推理和逻辑推进。构筑科学理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技术性,即科学语言需要创造专业技术词汇,以实现指称功能;二是合理性,即科学语言要有利于从观察和实验中归纳结论,并从一个观点或论据发展到另一个观点或论据。在具体科学语篇的建构中,名词化隐喻的上述两大功能保证了科学理论的“技术性”和“合理性”。范畴化和分类组织功能就是语法隐喻在元理论层面上的语篇建构功能,具体表现为科学家通过分类、凝聚和过滤、指称等机制来命名或创造虚拟实体以便展开科学研究,最终完成对科学理论的“技术性”的语篇建构。推理和逻辑推进功能主要指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学语篇中促进上下文衔接、推进主述位发展、形成“信息流”的作用,以此形成语义连贯的科学语篇,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对科学理论的“合理性”的语篇建构。科学语言进化的三大意义历程表明,科学语言的进化实际上是数代科学家通过通力合作,对科学知识进行语篇建构的历时性过程。总之,从意义进化的视角重新审视韩礼德语篇建构观,不仅有助于把握语篇元功能、语法隐喻、语篇发生等概念的社会建构主义内涵,而且也是对现有功能语篇分析实践乃至系统功能理论发展的一种补充。

唐革亮[8](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政治语篇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党的方针政策与态度立场,是政治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政治语篇的对外翻译直接影响到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汉语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以中央重要政治文献的英译为主,资深译员、外宣工作者、翻译研究者围绕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体会、原则目标和策略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种层面和维度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往往以宏观论述或个案分析为主,描述性和解释性不足,对汉英语言的结构差异关注较多,忽视了翻译中的选择对目标语语篇意义的建构作用。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能够将由动词识解的过程意义、形容词识解的属性意义等重新识解为事物,是主要的语法隐喻资源,在科技语篇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alliday,1994;1998a)。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同样存在大量名词化表达,如“现代化”moderniz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党的建设”Party building等。然而,学界对于此类语篇中名词化表达的翻译方法及语篇建构功能却鲜有系统研究,一些翻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答,诸如如何翻译源语语篇中的名词化,如何翻译为目标语语篇中的名词化,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动因与功能等。鉴于此,研究政治语篇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具有一定必要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名词化的使用情况和翻译方法,还可以揭示名词化对政治语篇及政治话语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主要在观察名词化分布的基础之上总结并概括政治语篇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发现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探究其背后的理据,阐释其在意义及社会层面的建构功能,从而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表达具有何种分布与特征?呈现何种翻译模式和规律?(2)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如何翻译?(3)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究,本研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及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提出的“对等-转移”渐变体思想(Matthiessen,2014)为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建立了描写框架。此外,本研究还以“翻译再实例化”(de Souza,2010;Yang,2015)模型为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阐释框架。对名词化翻译实例的观察,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对名词化的分布及翻译策略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自建的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由47篇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党政文献及其官方译文组成,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环境等多种话题,平行语料库总容量接近100万字词。本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1)名词化现象在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大量分布。从频数来看,英语译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高于汉语原文,但使用频率相当,说明目标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隐喻度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文体风格的对等。此外,汉英不同名词化类型在语篇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汉语以转类型名词化为主,英语则以派生型名词化居多,主要受汉英语言的类型因素影响。其中,政治语篇英译文中,派生词缀-tion/-sion、-ment、-ance/-ence、-ty、-ing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汉语原文中能产性较高的词缀为“-性”、“-率”、“-力”、“-化”、“-主义”,与英语的接触以及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汉语派生名词化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高频转类词为“发展”、“建设”、“工作”、“改革”和“安全”,高频转类名词化结构为“NP+VP”结构,在没有形式标记的限制下,汉语存在大量兼类及活用的转类名词化。英语转类型名词化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居多,政治语篇英译文中出现的高频转类词为reform、work、support、use、control,这些词以名词性用法为主,表明其在共时层面的隐喻性有所削弱。短语层面的名词化结构“NP的VP”和“V-ing of”在整体上具有名词性,结构的组成成分具有一定临场性,且相对词汇层面的名词化保留了更多过程意义。(2)名词化翻译策略可概括为对等翻译和转移翻译两种,对等翻译还原了原文的名词化表达式,而转移翻译则改变了原文的识解方式,对目标语语篇意义进行重新建构。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将汉语名词化结构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比例达到47.7%,一方面说明了汉英名词化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政治语篇时倾向于保留原文中隐喻式表达,以实现语篇在意义识解方式上的对等。本研究发现名词化对等翻译包括“系统型”和“实例型”两种具体类型,前者为两种语言之间高度对应的名词化,如“重要性”importa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者为译者根据语境选择的临时性对等,如“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但是,并非所有的汉语名词化表达都适宜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例如“化”字格和数式短语等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有时并不具备系统型对等项或不宜进行异化翻译,译者则需要采用转移翻译策略。基于名词化自身的概念功能,本研究认为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在对外政治话语建构中具有凝练中国概念、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表述的作用。(3)转移翻译策略还可进一步分为隐喻化转移和去隐喻化转移两种具体类型。隐喻化转移翻译将原文中的非名词化表达翻译为译文中的名词化,去隐喻化转移翻译则将原文中的名词化表达翻译为其他非隐喻化结构,两者可以通过与同级其他词组转换、升级为小句、降级为零对应的翻译方法实现。其中,隐喻化转移翻译在政治语篇翻译中更为常见,比例约为去隐喻化转移翻译的三倍,说明英语的名词化选择更加丰富,在政治语篇建构中发挥了更多积极作用。对具体译例的质化分析表明语言系统因素、语篇类型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对译者的选择产生主要影响,译者通过识解方式的转换使目标语语篇符合目标语语言系统的表达规范,顺应目标语语境,从而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在政治语篇翻译中起到了重构原文信息和结构、简化译文表达、概括原文及译文上下文语义内容、释义原文复杂语义的功能,增加了目标语语篇的可读性,从而有助于对外政治话语能见度的提升。本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体裁选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名词化翻译研究,发现了政治语篇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并从更深的意义层面阐释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建构功能。本研究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能够提高译者的建构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时还从语言使用层面揭示了对外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为话语体系研究作以补充。

吴张侨[9](2018)在《中美汉语教材中价值观因素的对比分析 ——以《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和《事事关心》为例》文中提出教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根据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我们认为进入教材的“合法知识”不是任意或随机的,也不是中立或价值无涉的,它围绕着一系列原则和价值观。本研究以这一观点为思想基础,在考虑流行度、编写理念和编写者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了两本高级汉语教材进行价值观因素分析。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澳大利亚语言学家J.R.Martin和David Rose的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对教材内容的意识形态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实证研究。经研究和对比发现,美国编者高级汉语教材非常全面且到位地传播了美国或西方所代表的价值观,而中国编者编写的汉语教材在中国的价值观宣传方面却非常薄弱,很少触及核心问题。中国本土高级汉语教材的价值观传播力度不够,犯了价值观的“失语症”,。本文用实证的方法论证这一现象,发现这一问题,并希望能为高级汉语教材编写者提供一些参考。

旷战[10](2017)在《个体意库、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 ——基于精神科医患会话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基于自建口语语料库,结合教育社会学、话语分析、精神科医学等学科特点,主要运用个体化理论、合法化语码理论、评价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精神科医患会话场域实践中,医生如何调动个体意库中的社会符号资源,从而实现身份的拓扑性动态建构以及与患者的情感绑定。进入21世纪,系统功能语言学所面临的挑战是开发新的视角研究语义资源的使用,主要考察语篇变异与语言使用者变异;前者聚焦语义资源使用,后者关注个体运用语义资源协商建构身份。国内外学者从语言学的不同领域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等对身份展开研究,都取得了各自学科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理论视角、资源表征、机构话语以及关于知识、情感、权势的生产性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研究仍亟待加强,未形成一个微观与宏观、分析与阐释融合起来的层级—功能分析模式等。以上不足是本研究的理论考虑,而伴随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代的到来,医患矛盾和精神健康问题大量涌现是选择精神科医患话语研究的现实动力。作为特殊机构性话语,精神科医患会话具有不同于日常话语的个体意库资源、话语身份、话语策略、权势关系、语域特点、语类结构等。医生本身既是可靠的诊断工具,也是有效的治疗工具;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功效,无疑需要建构得体的社会身份与良好的医患关系来实现。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资源所体现出的总体话语特征是什么?(2)精神科医生构建了哪些类型的具体身份,如何运用个体意库中的情感资源来实现与患者的情感绑定?(3)精神科医生建构身份所借助的社会符号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文章从词汇语法、语篇语义、语域、语类四个层级对真实语境下的精神科医生话语进行描写、分析与阐释;将系统、语篇和语言使用者以及实现化、示例化、个体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将语篇分析与功能分析融为一体。通过“田野调查”,共收集80场有效医患会话,在此基础上转写成215,372汉字的小型语料库。接着,对该语料库相关参数进行赋码、标注、提取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如下:1.词汇语法资源、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权力词汇属于典型性词汇语法资源。它涵盖精神分裂症症状与药物名称。阳性症状如幻觉与妄想出现频率较高,其中幻觉比例为56.1%,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典型症状,阴性症状出现比例较低;而抗精神病药物以第二代药物为主,如利培酮、氯氮平、丙戊酸镁等,前两者比例达49.3%。这些表征专门性知识语码的权力词汇在建构医生“内行”、“专家”、“权威”等“控制型”身份的同时,也体现出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较强的知识语码潜势。称呼语资源中的零称呼语、亲属称呼语、职衔以及机构身份称呼语、机构称呼语占97.7%;姓名称呼语、通用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占2.3%;变异式人称代词占3.7%。整体而言,医生话语正式程度较低,呈现出平等、轻松、亲切的谈话氛围,有助于与患者建立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借助这些指称性情感资源,精神科医生建构了“熟人”、“同伴”、“关心者”、“帮助者”、“评价者”等“关系型”身份,较好地实现了医患之间的情感绑定。研究发现及物性系统资源中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为识解医生经验的主要过程,也是医生建构身份的基础,三种资源占及物性资源的比例为73.6%,它在体现出话语客观性、权威性、有说服力等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医生“检查者”、“组织者”、“评价者”等身份特征。2.语篇语义资源、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评价系统侧重“人”,协商系统侧关注“际”。协商系统主要借助语气资源实现,精神科医生话语中疑问、陈述、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资源所占比例分别为73.5%、25.3%、1.0%、0.2%,精神科医生对疑问句使用体现出“个体化”权力语法的特征。其中是非疑问句占60.2%、特指疑问句为38.1%、选择疑问句为1.7%。精神科医生所处的情景语境之一是面对各种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对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等语气资源的灵活使用,精神科医生在封闭和开放语气系统之间把握着对话题与话轮的控制,显示出她作为“提问者”、“检查者”、“组织者”等身份特征。无标记陈述句占50.1%;有标记陈述句占49.9%,两者比例大致相同。通过陈述句资源,精神科医生建构的是“知者”、“权威”等身份,它表明医生在客观陈述事实以增强话语可信度的同时,也在弱缓解机构性话语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祈使句出现频次很少则体现医患之间的语旨特征——较为平等的权势关系。医生话语中感叹句表达平等、友好的气氛,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体现出医生“积极评价者”的身份;句末语气词这些情感性资源的大量使用大都体现出委婉、平等、商榷的语气,体现出医生尝试弱化其权势身份的话语特征。医生话语中消极态度资源要远高于积极态度资源,前者占70.3%,后者为29.7%,以消极判断和鉴赏资源居多,建构出医生“检查者”、“诊断者”、“评价者”等身份特征。介入资源涵盖投射、情态、让步;投射中二声资源出现次数最高,达536次,占66.3%;情态资源以中低值道义型情态为主,占79.3%;让步资源有15种。通过对这些介入资源的使用,医生提升了话语的对话性、协商性,弱化了机构身份,拉近了与患者的情感距离,建构了“引导者”、“建议者”、“安慰者”等身份。级差资源以2455次高频出现,其中语势和聚焦资源分别占53.4%和46.6%。借助级差资源的强化或锐化,医生最大程度实现与患者的价值联盟与情感绑定。3.语域资源、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语域包括语场、语旨、语式三变量。语场主要体现出认知词汇密度在不同语类阶段的高低变化,如“精神科症状学”、“精神科病理学”、“精神科药物学”等知识语义域权威彰显的语场特点,也体现医生“知识权威”的身份特征。话轮长度、语篇长度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医患之间较为平等的权势身份关系;而医生对修正、打断、回述等话语方式的调配再次体现其“权威”身份的主导地位;更体现医患互动的合作性、亲和性、生产性,“情势”大于“权势”,“知识权势”的生产性是实现医患情感绑定的保障。一致的语旨特点则体现医患之间“熟人”的身份关系。语式中情景式与隐喻式的语码转换是医患双方情感绑定的情感资源,是话语产生与识解的社会语境因素,体现了医生个体意库中较强的知者语码潜势。它拉近了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建构了医生“老乡”、“关心者”、“引导者”等身份。4.语类资源、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语类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典型性的分类方式,也是重要的社会符号资源和话语策略。借助个体意库中的语类资源如语类阶段、基本语类、语类成分,精神科医生建构了“宏观语类身份”。该身份并非某个单一的、具体的身份,而是基于宏观语类目的而建构的“一系列身份的集合”。它基于拓扑学视角,以知识语码与知者语码为参数,将精神科医生身份划分为知识型、控制型、互动型、关系型四种类型,并由“教育者”、“专家”、“权威”、“倾听者”、“保密者”、“老乡”、“同伴”、“安慰者”等一系列具体身份而示例化。类型学视角不能呈现这些建构身份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而拓扑学则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将拓扑性身份定位为“一系列典型性的和边缘化的身份所形成的连续统”。它体现身份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逻辑连通性和语类目的导向性等特点。这些建构精神科医生身份的个体意库语类资源在实现与患者价值联盟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医患之间的情感绑定。本文对精神科医生如何调动个体意库资源来实现身份拓扑动态建构以及与患者情感绑定进行考察、分析、阐释,提出了“宏观语类身份”的概念,拓展了身份建构个体化研究的资源表征,彰显了知识与情感在个体化身份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强调“权势”的生产性、创造性,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身份建构研究,也可以帮助精神科医生更好地调动个体意库资源来建构恰当的话语身份,实现与患者的情感绑定,提高诊疗效果,减少乃至消弭医患冲突。

二、批评式语篇分析应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批评式语篇分析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1.1 国情咨文演说与媒体议程
        2.1.1.2 国情咨文演说与公众议程
        2.1.1.3 国情咨文演说与国会议程
        2.1.1.4 国情咨文演说与语言修辞
        2.1.1.5 国情咨文演说与其他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的文献综述
        2.2.1 合法化的内涵
        2.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概述
        2.2.3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2.2.3.1 政治话语
        2.2.3.2 媒体话语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的理论脉络
    3.1 语类分析的理论脉络
        3.1.1 “语类”概念的来源与发展
        3.1.2 “语类”概念的界定
        3.1.3 语类分析的三大学派
        3.1.3.1 专门用途英语学派
        3.1.3.2 北美新修辞学派
        3.1.3.3 澳大利亚悉尼学派
        3.1.4 语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3.1.4.1 语类与语境
        3.1.4.2 语域与语言元功能
        3.1.4.3 语域的三个语境变量
    3.2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语料库研究方法
        4.2.1 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
        4.2.2 语料库多功能分析软件的选取
    4.3 专用语料库的建立
        4.3.1 语料文本规模的标准
        4.3.2 语料的基本介绍
        4.3.3 语料来源的时限范围
        4.3.4 语料文本的清理
        4.3.5 专用语料文本的基本信息
    4.4 语料标注的方法与步骤
    4.5 语料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优先事项
    5.1 主题词的意义和提取方法
    5.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主题词分析
    5.3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延续性
        5.3.1 国土安全
        5.3.1.1 乔治·布什政府
        5.3.1.2 克林顿政府
        5.3.1.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1.4 奥巴马政府
        5.3.1.5 特朗普政府
        5.3.2 经济发展
        5.3.2.1 乔治·布什政府
        5.3.2.2 克林顿政府
        5.3.2.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2.4 奥巴马政府
        5.3.2.5 特朗普政府
    5.4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时代性
        5.4.1 乔治·布什政府
        5.4.1.1 推行自由价值观
        5.4.1.2 打击毒品犯罪
        5.4.2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4.3 奥巴马政府
        5.4.4 特朗普政府
        5.4.4.1 打击毒品犯罪
        5.4.4.2 推行移民新政
        5.4.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4.4 提高妇女地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1 语篇的对话性特征
    6.2 评价理论的适用性
    6.3 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
        6.3.1 自言
        6.3.2 借言
        6.3.2.1 对话性压缩
        6.3.2.2 对话性扩展
    6.4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4.1 语料的标注
        6.4.2 国情咨文演说的介入资源
        6.4.3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特征
        6.4.3.1 二个对话模式: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
        6.4.3.2 二个主要介入方式: 否认和接纳
        6.4.3.3 三个核心话题: 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
        6.4.3.4 二个关键因素: 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1 语类结构的表现形式
    7.2 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模式
    7.3 国情咨文演说的分析单位
    7.4 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4.1 开始部分
        7.4.2 主体部分
        7.4.3 结束部分
    7.5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特征
        7.5.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突出特征
        7.5.2 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混合型语类的特征
        7.5.3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
    8.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
        8.1.1 优先事项的合法化功能: 意识形态本质
        8.1.2 介入方式的合法化功能: 理想受众的构建
        8.1.3 语类结构的合法化功能: 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情感诉求
    8.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三大合法化策略: 道德评价、授权、情感诉求
        8.2.1 道德评价
        8.2.2 授权
        8.2.3 情感诉求
    8.3 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仪式化机构话语的特征
    8.4 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概述
    9.2 研究意义
        9.2.1 理论意义
        9.2.2 现实意义
    9.3 研究贡献
    9.4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SOUA分析语料库的基本信息
附录2 主要术语英汉对照表
附录3 SOUA分析语料库和语料库子库核心主题词的统计情况
附录4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的语言表现形式
附录5 总统用于问候的称呼语使用情况(1989年—2020年)
附录6 “序曲”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7 主体部分的构成情况
附录8 “宣言”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9 众议院长廊嘉宾的背景信息

(2)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四节 核心概念
第一章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语域分析
    第一节 语场分析
    第二节 语旨分析
    第三节 语式分析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生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隐喻认知因素
    第二节 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章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参与功能
    第二节 再现功能
    第三节 构建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界说
    2.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内涵
        2.1.1 “微博”和“语篇”
        2.1.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
    2.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类型
        2.2.1 结构类型
        2.2.2 文体类型
    2.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功能
        2.3.1 互动式的娱乐媒介
        2.3.2 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
        2.3.3 共享型的“电竞”商务营销工具
第三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与句法特征
    3.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
        3.1.1 语法词
        3.1.2 增义词
        3.1.3 词语模
        3.1.4 谐音词
        3.1.5 字母缩略语
    3.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句法特征
        3.2.1 被动句
        3.2.2 同体过度
第四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4.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
        4.1.1 回指
        4.1.2 时空衔接
        4.1.3 逻辑衔接
    4.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连贯
        4.2.1 话题与连贯
        4.2.2 主位推进与连贯
        4.2.3 语气与连贯
第五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性
    5.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互文性
        5.1.1 互文性表征
        5.1.2 互文的表现形式
        5.1.3 互文的特殊形式
    5.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5.2.1 达成主观情态性的语法手段
        5.2.2 语义独立片段
    5.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阻拒性
        5.3.1 “电竞”词语陌生化
        5.3.2 “电竞”信息表达式复杂化
第六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特征与渗透
    6.1 “电竞”语体特征
        6.1.1 “电竞”术语与“电竞”用语的统一
        6.1.2 义项动态赋予
        6.1.3 语篇多元派生
    6.2 “电竞”语体的渗透
        6.2.1 “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
        6.2.2 “电竞”语体渗透的类型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问卷概要
        1.3.2 问卷问题说明
        1.3.3 问卷调查结果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溯源及界定
    2.2 衔接与连贯
        2.2.1 衔接
        2.2.2 连贯
        2.2.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3 语篇连贯与翻译及外宣翻译
        2.3.1 语篇连贯
        2.3.2 语篇连贯与翻译
        2.3.3 语篇连贯与外宣翻译
    2.4 语境及翻译语境
    2.5 国内外中央文献翻译及翻译研究的概况
        2.5.1 《治国理政》以外的中央文献日译及研究概况
        2.5.2 《治国理政》的日译及研究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1 衔接与《治国理政》日译
        3.1.1 照应视角
        3.1.2 替代和省略的视角
        3.1.3 连接视角
    3.2 修辞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 句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1 “被”字句的范围
        3.3.2 “被”字句的日译
    3.4 语序与《治国理政》日译
        3.4.1 语序变化
        3.4.2 常位与殊位
        3.4.2.1 主谓殊位
        3.4.2.2 定语
        3.4.2.3 状语
    3.5 主位推进模式与《治国理政》日译
        3.5.1 主位与主位结构
        3.5.2 主位推进模式
        3.5.3 主位推进模式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1 小句经验功能
    4.2 句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2.1 重复
        4.2.2 同义性衔接
    4.3 同现关系与《治国理政》日译
    4.4 段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5 深层逻辑语义与《治国理政》日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5.1 关联翻译理论
        5.1.1 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1.2 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2 语境
    5.3 文化语境与《治国理政》日译
    5.4 语域与《治国理政》日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中央文献日译方略
        6.2.1 语法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2 语义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3 语用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3 研究展望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目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原文
日本语要约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5)中国官方话语翻译研究 ——基于白皮书及演讲语篇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翻译与话语建构
        1.1.2 翻译与对外传播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视角
        1.4.1 翻译研究的功能视角
        1.4.2 话语研究视角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2.2 话语研究
    2.3 官方话语翻译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3.1 功能与翻译
        3.1.1 徽观翻译功能
        3.1.2 宏观翻译功能
    3.2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话语标记语
        3.2.1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3.2.2 话语标记语
        3.2.3 汉语的逻辑结构标记
    3.3 主述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官方话语的建构及其语境
    4.1 官方话语的特点与翻译中语境的重构
    4.2 文化语境与未来话语的建构
    4.3 官方话语的建构
        4.3.1 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
        4.3.2 国防话语的建构及其语境——以中国国防白皮书为例
        4.3.3 中美国防白皮书对比及其语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官方话语翻译的功能途径与语篇分析
    5.1 官方话语翻译的情景语境: 语场的体现
        5.1.1 “和平”的声音
        5.1.2 “文明”的力量
        5.1.3 中国的声音
    5.2 官方话语翻译中情态动词的选用及其国际语境
    5.3 官方话语翻译的情景语境: 语旨的体现——国防白皮书翻译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5.3.1 形容词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5.3.2 副词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5.4 官方话语翻译的情景语境: 语式的体现与语场的体现
        5.4.1 翻译中主位和动词的选用
        5.4.2 翻译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
    5.5 演讲话语中“是”及其英译
        5.5.1 “是”及其英译
        5.5.2 “是”与表身份等名词
        5.5.3 “是”的变体与英译
        5.5.4 “是”的短语与英译
        5.5.5 “是”与长主语
        5.5.6 句子层面
        5.5.7 篇章层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官方话语翻译与话语研究
    6.1 话语研究
        6.1.1 翻译与话语
        6.1.2 中国话语研究
    6.2 国际话语语境与中国话语特点
    6.3 中国话语特点的体现与翻译
        6.3.1 注重审美的特点与英译
        6.3.2 辩证统一的特点与英译
        6.3.3 平衡和谐的特点与英译
        6.3.4 变化发展的特点与英译
        6.3.5 言不尽意的特点与英译
    6.4 词语特点
    6.5 译者话语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7.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6)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0-2017年)涉华环境报道的论式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 德国媒体涉华报道研究
        1.2.2 西方媒体涉华环境报道研究
        1.2.3 论式话语分析研究
        1.2.4 现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
    2.1 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观
        2.1.1 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2.1.2 社会表征的概念、特征和研究意义
    2.2 论式话语分析理论
        2.2.1 论式的概念与特征
        2.2.2 论式话语分析的发展与应用
        2.2.3 论式话语分析的局限与原因
    2.3 非形式逻辑理论与图尔敏论证模型
        2.3.1 非形式逻辑与图尔敏论证模型
        2.3.2 论式及分析方法的改进
    2.4 基于论式的话语深层语义解析
        2.4.1 语境特征及其构成
        2.4.2 主题话语深层语义及其与论式的关系
        2.4.3 基于论式的话语深层语义阐释路径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框架与分析步骤
    3.2 语料库的构建
        3.2.1 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
        3.2.2 语料搜集
        3.2.3 语料整理
    3.3 语篇论证标注及信度检验
    3.4 研究方法
        3.4.1 论证模式分析
        3.4.2 话语深层语义分析
        3.4.3 集体话语深层语义及其嬗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语篇深层语义分析
    4.1 示例语篇的确定
        4.1.1 选取依据
        4.1.2 语篇确定
    4.2 不同层级论证语篇分析示例
        4.2.1 一级论证语篇分析
        4.2.2 二级论证语篇分析
        4.2.3 三级论证语篇分析
        4.2.4 四级论证语篇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集体话语深层语义分析
    5.1 论证意图
        5.1.1 讨论型论证意图
        5.1.2 建议型论证意图
        5.1.3 批评型论证意图
    5.2 认知模式
        5.2.1 主题因素
        5.2.2 影响因素
        5.2.3 结果因素
        5.2.4 集体认知模式
    5.3 思维方式
        5.3.1 逻辑思维
        5.3.2 隐含思维
        5.3.3 辩证思维
        5.3.4 集体思维方式
    5.4 知识结构
        5.4.1 知识来源
        5.4.2 知识权威性
        5.4.3 知识呈现形式
        5.4.4 知识主要内容
        5.4.5 集体知识结构
    5.5 论证模式与观点倾向
        5.5.1 论证模式类型
        5.5.2 立场倾向
        5.5.3 主要观点
        5.5.4 观点中的偏见及其原因
    5.6 本章小结
6 话语嬗变分析
    6.1 报道数量变化特征及原因
        6.1.1 语篇数量的阶段特征
        6.1.2 原因分析
    6.2 语篇论证意图历时分析
    6.3 认知模式历时分析
        6.3.1 影响因素
        6.3.2 主题因素
        6.3.3 结果因素
        6.3.4 认知模式的延续与变迁
    6.4 思维方式历时分析
        6.4.1 辩证思维与隐含思维
        6.4.2 逻辑思维
        6.4.3 思维方式的延续与变迁
    6.5 知识结构历时分析
        6.5.1 知识的形式与权威性
        6.5.2 知识结构的延续与变迁
    6.6 论证模式与观点倾向历时分析
        6.6.1 论证模式的类型
        6.6.2 论证立场倾向
        6.6.3 主要观点
    6.7 话语深层语义延续与变迁的原因
    6.8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性、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1
附录2

(7)意义进化视角下的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Halliday语篇建构观的学理传承及早期发展
    2.1 Halliday语篇建构观的学理传承
        2.1.1 古希腊经典语言观
        2.1.2 布拉格学派主位理论
        2.1.3 王力的“承上说”
    2.2 Halliday语篇建构观的早期发展
        2.2.1 初创期(1950s—1960s)
        2.2.2 发展期(1970s—1980s)
    2.3 “悉尼学派”对早期语篇建构观的发展
        2.3.1 Hasan的衔接理论
        2.3.2 Martin的语篇语义理论
        2.3.3 Matthiessen的语篇发生理论
    2.4 国内系统功能学界的贡献
        2.4.1 理论引介
        2.4.2 理论发展
        2.4.3 理论应用
    2.5 小结
第三章 意义进化论
    3.1 理论背景
        3.1.1 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1.2 语言进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3.1.3 语言进化研究简评
    3.2 理论基础
        3.2.1 西方生物进化理论
        3.2.2 社会建构主义思想
        3.2.3 中国古代阴阳学说
    3.3 理论维度
        3.3.1 语篇发生维度
        3.3.2 个体发生维度
        3.3.3 种系发生维度
    3.4 理论核心
        3.4.1 意义进化的机制
        3.4.2 意义进化的动因
        3.4.3 意义进化的译名诠释
    3.5 小结
第四章 语篇发生维度的Halliday语篇建构观
    4.1 语篇资源的重新归类
        4.1.1 语篇资源的概念
        4.1.2 语篇资源的两种归类视角
        4.1.3 对重新归类的解读
    4.2 语篇元功能的非本源性
        4.2.1 概念内涵
        4.2.2 理论基础
        4.2.3 重要体现
        4.2.4 非本源性与其它属性之间的关系
    4.3 语篇发生机制
        4.3.1 体现化
        4.3.2 例示化
        4.3.3 个体化
        4.3.4 语篇发生的三位一体机制
    4.4 语篇建构的元理论内涵
        4.4.1 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思想
        4.4.2 语篇建构的认识论意义
        4.4.3 非本源性思想的哲学启示
    4.5 小结
第五章 个体发生维度的Halliday语篇建构观
    5.1 语言社会化研究
        5.1.1 研究缘起
        5.1.2 基本概念
        5.1.3 研究概述
    5.2 Halliday语言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容
        5.2.1 核心理念
        5.2.2 研究问题
        5.2.3 研究方法
        5.2.4 主要贡献
    5.3 Halliday语言社会化思想的理论承袭
        5.3.1 Bernstein的教育社会学思想
        5.3.2 Vygotsky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5.3.3 Whorf的人类语言学思想
    5.4 儿童语言社会化与现实的语篇建构
        5.4.1 原始语言及其理论研究价值
        5.4.2 现实建构的进化性及其本质
        5.4.3 主观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语篇建构
    5.5 小结
第六章 种系发生维度的Halliday语篇建构观
    6.1 科学语言及进化本质
        6.1.1 科学语言的概念和特征
        6.1.2 科学语言进化研究的视角
        6.1.3 科学语言进化的本质
    6.2 语法隐喻与科学理论的语篇建构
        6.2.1 人类经验现象的语法建构
        6.2.2 语法隐喻及其理论化过程
        6.2.3 名词化的科学理论建构功能
    6.3 科学语言进化的三大意义历程
        6.3.1 社会历史语境中的科学语言进化
        6.3.2 个体发展语境中的科学语言进化
        6.3.3 即时语篇语境中的科学语言进化
    6.4 Halliday科学语篇建构研究的启示
        6.4.1 对开展语言读写教学的启示
        6.4.2 对建构种系进化模型的启示
        6.4.3 对诠释科学真理相对性的启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主要贡献
    7.3 局限与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意义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名词化研究回顾
    2.1.1 名词化的本体研究
    2.1.2 名词化的应用及实用研究
2.2 政治语篇翻译研究回顾
    2.2.1 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与批评
    2.2.2 政治语篇翻译的原则与目标
    2.2.3 政治语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2.3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回顾
    2.3.1 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核心问题的阐释
    2.3.2 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观
    3.1.1 功能观
    3.1.2 建构观
    3.1.3 进化观
    3.1.4 社会符号观
3.2 功能视角下名词化的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2.1 名词化对经验的重新识解
    3.2.2 种族发生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再实例化模型
    3.2.3 翻译对等与转移的语法隐喻理据
    3.2.4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1.1 分析模式与步骤
    4.1.2 名词化的界定与识别
4.2 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4.2.1 平行语料库的发展与应用
    4.2.2 语料库的构成
    4.2.3 语料的预处理
    4.2.4 语料的检索与抽样
4.3 本研究使用的参照语料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的分布与类型
5.1 汉英名词化及其翻译策略分布
    5.1.1 汉英名词化的分布特征
    5.1.2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
5.2 汉英派生型名词化
    5.2.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派生名词化
    5.2.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派生名词化
5.3 汉英转类型名词化
    5.3.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转类名词化
    5.3.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转类名词化
5.4 汉英短语型名词化
    5.4.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NP的VP”结构
    5.4.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V-ingof”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
6.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的类型
    6.1.1 系统型对等
    6.1.2 实例型对等
6.2 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的翻译
    6.2.1 汉语“化”字格的翻译
    6.2.2 汉语数式短语的翻译
6.3 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6.3.1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概念表述
    6.3.2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道路表述
    6.3.3 名词化所凝练的核心价值表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
7.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类型
    7.1.1 隐喻化转移
    7.1.2 去隐喻化转移
7.2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7.2.1 语言系统因素
    7.2.2 语篇类型因素
    7.2.3 情景语境因素
    7.2.4 文化语境因素
7.3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功能
    7.3.1 重构功能
    7.3.2 简化功能
    7.3.3 概括功能
    7.3.4 释义功能
7.4 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贡献及创新点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美汉语教材中价值观因素的对比分析 ——以《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和《事事关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教材
    1.2.2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1.3 第三节研究方法
    1.3.1 内容分析法
    1.3.2 批评性语篇分析法
    1.3.3 Boson中文语义分析平台
1.4 文献综述
    1.4.1 理论基础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教材外在价值取向分析
2.1 编排结构
2.2 话题分类与统计
2.3 情感倾向分析 第三章 教材语篇价值取向分析
3.1 语篇分析方法及量表
3.2 《事事关心》语篇分析
    3.2.1 典例选取
    3.2.2 文本分析
    3.2.3 非课文类文本分析
3.3 《高级教程》语篇分析
    3.3.1 典例选取
    3.3.2 文本分析
    3.3.3 非课文类文本分析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4.1 对比两本教材得出的结论
4.2 对高级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0)个体意库、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 ——基于精神科医患会话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与工作假设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2.3 工作假设
    1.3 术语界定
        1.3.1 个体意库、文化意库与示例化
        1.3.2 耦合、意义综合体与绑定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语料来源与收集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步骤
        1.4.5 语料转写与符号说明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论文框架与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语言资源与个体身份建构
    2.3 身份建构研究概述
        2.3.1 身份建构研究的语言学路径
        2.3.2 身份建构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2.4 医患会话研究回顾
        2.4.1 医患会话的医学研究方法
        2.4.2 医患会话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2.4.3 医患会话的身份研究
        2.4.4 医患会话研究的不足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理论与思想
        3.2.1 元功能思想
        3.2.2 系统理论
        3.2.3 层级理论
        3.2.4 语境思想
        3.2.5 建构主义
    3.3 个体化理论
        3.3.1 个体化理论溯源
        3.3.2 个体化层级与身份建构
        3.3.3 个体化视阈下的身份建构研究
        3.3.4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的建立
    3.4 合法化语码理论
    3.5 评价理论
    3.6 批评话语分析
    3.7 模式建构与研究思路
    3.8 小结
第4章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词汇语法资源
    4.1 引言
    4.2 权力词汇资源
        4.2.1 精神分裂症症状
        4.2.2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4.2.3 权力词汇与身份建构
    4.3 指称资源与情感绑定
        4.3.1 称呼语资源
        4.3.2 人称代词资源
    4.4 及物性资源
        4.4.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
        4.4.2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及物性资源
    4.5 小结
第5章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篇语义资源
    5.1 引言
    5.2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协商资源
        5.2.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气系统
        5.2.2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气资源
    5.3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评价资源
        5.3.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系统
        5.3.2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态度资源
        5.3.3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介入资源
        5.3.4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级差资源
    5.4 小结
第6章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域资源
    6.1 引言
    6.2 马丁的语域理论模型
    6.3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场资源
        6.3.1 词汇密度
        6.3.2 语义域与权威身份建构
    6.4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旨资源
        6.4.1 地位
        6.4.2 一致
    6.5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式资源
        6.5.1 语码转换
        6.5.2 语码转换与情感绑定
    6.6 小结
第7章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类资源
    7.1 引言
    7.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类研究
        7.2.1 韩礼德与哈桑的语类研究
        7.2.2 马丁的语类研究
        7.2.3 宏观语类分析方法
    7.3 精神科医患会话的宏观语类结构
        7.3.1 宏观语类与语类阶段
        7.3.2 语类阶段目的与基本语类
        7.3.3 精神科医患会话语类结构
        7.3.4 精神科医患会话语类特点
    7.4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宏观语类资源
        7.4.1 宏观语类资源与宏观语类身份
        7.4.2 检查开始语类阶段
        7.4.3 病史采集与专业检查语类阶段
        7.4.4 诊断陈述与治疗建议语类阶段
        7.4.5 检查结束语类阶段与情感绑定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研究发现
        8.1.1 精神科医生话语的总体特征与身份特征
        8.1.2 个体意库资源与情感绑定
    8.2 研究创新与启示
        8.2.1 研究创新
        8.2.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
        8.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精神科医患会话音频转写
附录二 精神科医患会话附码标注
附录三 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记录

四、批评式语篇分析应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D]. 陈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常淼婷.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3]“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D]. 霍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D]. 关永皓.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5]中国官方话语翻译研究 ——基于白皮书及演讲语篇分析视角[D]. 翁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6]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0-2017年)涉华环境报道的论式话语分析[D]. 章吟. 浙江大学, 2019(08)
  • [7]意义进化视角下的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研究[D]. 周海明. 苏州大学, 2018(12)
  • [8]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D]. 唐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9]中美汉语教材中价值观因素的对比分析 ——以《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和《事事关心》为例[D]. 吴张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10]个体意库、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 ——基于精神科医患会话的个案研究[D]. 旷战. 西南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批判性话语分析应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