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早三叠世古地理与古气候特征

准噶尔早三叠世古地理与古气候特征

一、准噶尔早三叠世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邢智峰,付玉鑫,郑伟,李妲,李素萍,刘云龙,齐永安,李婉颖,许欣,吴盼盼,张湘赟[1](2021)在《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马坤元[2](2021)在《中国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天文年代学及古气候变化的天文驱动力研究》文中指出显生宙以来,全球海洋生物共经历了五次大灭绝和三次大辐射,其中包括着名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和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生物大灭绝。如何清楚和深刻地理解这些重大生物-环境事件的起因、进程,一个高分辨率的年代标尺是关键。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旋回地层学为我们建立高精度的年代标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识别沉积地层中米兰科维奇旋回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的精度可达0.02–0.4 myr。本文分别聚焦早–中奥陶世的生物大辐射和晚泥盆世的F–F之交生物大灭绝,基于华南、华北、西准噶尔地区8条下–中奥陶统和上泥盆统剖面,通过采集磁化率、自然伽马、元素地球化学等古气候替代指标进行旋回地层学的研究,建立了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高精度的天文年代标尺。结合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特征,探讨了天文轨道驱动力在地质历史时期重大生物-环境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延露[3](2020)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西山窑组沉积层序及聚煤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处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盆地四周被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克拉美丽山山脉和扎伊尔山脉所围,为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内泄盆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重点战场。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区内蕴含丰富的煤炭资源。本文研究区域为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侏罗西山窑组,研究内容主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地质类多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综合分析,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层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揭露西山窑组层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充填样式和演变规律,从而分析总结西山窑组煤炭资源聚集特征和赋存规律,为准噶尔盆地煤炭矿产潜力评价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本文首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层进行了统一划分,并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认为研究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育1个超长旋回(构造层序),2个长期旋回(三级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进行沉积学方面研究,提出了噶尔盆地东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沉积体系综合划分方案,沉积相类型主要有:辫状河相、曲流河相、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对古气候和古地理的分析,认为噶尔盆地东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时期总体以亚热带潮湿气候为主,有利聚煤,地层厚度东北部薄、变化梯度小,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北部克拉美丽山和南部博格达山。最后,在对研究区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层序地层学、古气候和古地理分析基础上,在对研究区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和层序地层学分析基础上。认为研究区在低位体系域时发育薄煤层,稳定性较差,在湖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时期发育有多个准层序相叠加的厚煤层至巨厚煤层,煤层厚度盆地中央以及物源方向逐渐变薄,直至尖灭。研究区煤层主要受盆地基底沉降速率与湖平面变化控制,盆地基地沉降可为煤炭的聚集提供场所,湖平面的扩张淹没泥炭沼泽可导致成煤条件的结束。聚煤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与泥炭生长速率相互平衡时的同沉积凹陷是煤层发育最有利区。

吴兆剑,韩效忠,林中湘,李紫楠,季辉,殷栋法,蒋喆,胡航[4](2020)在《中国北方主要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及其成煤、铀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往往叠加发育煤炭和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大致以鄂尔多斯-银额盆地为界,中国北方东、西部主要含煤、铀盆地在构造演化、充填历史和成矿年龄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同盆地煤、铀空间配置却表现出相似的"下黑-中灰-上杂"三段式展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规律及其对成煤、铀的制约,在对比分析东、西部盆地动力学机制和典型煤、铀成矿特征的基础上,以盆地成煤、成铀期及期后的构造演化史为主线,总结东、西部盆地中生代古气候演变特征和沉积演化规律,指出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的差异是东、西部成煤、成铀差异的主因,但所有含煤、铀盆地均经历了"暖湿气候快速沉降期大可容纳空间湖沼相有机质富集期、温暖-半干旱气候缓慢沉降期小可容纳空间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有利砂体发育期、干旱-半干旱气候多期次隆升剥蚀成铀期"三段式构造-沉积演化成矿过程。对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的含铀性评价、铀成矿远景预测具有较好的判别意义。

梁子若[5](2020)在《大青山地区石拐盆地侏罗纪沉积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拐盆地位于大青山腹部,发育较为完整、出露良好的的陆相含煤侏罗纪地层,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是开展中国北方中生代陆相盆地古气候及环境对比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石拐盆地侏罗系自下而上发育五当沟组、召沟组、长汉沟组和大青山组。系统的碎屑组分、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和岩相学的研究表明:五当沟组不整合于太古宙乌拉山群片麻岩之上,实测厚度约为130.3m,岩性自下而上为灰白色砾岩、含砾粗砂岩、薄层灰黄色细砂岩、灰黑色泥页岩夹薄层煤,发育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沉积环境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前缘亚相及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2个微相;召沟组与下伏地层五当沟组为整合接触,实测厚度约为153m,下部岩性为黄绿色含砾粗砂岩、岩屑杂砂岩、深灰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部岩性为灰绿色中厚层粗砂岩、粉细砂岩及大量煤层及煤线夹薄层泥,构成韵律层,上部岩性为灰白色含砾粗砂岩、黄绿色中细砂岩和灰黄色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发育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和河道冲刷充填构造,沉积环境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曲流河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个亚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和沼泽2个微相,湖泊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滨浅湖和半深湖2个亚相,曲流河沉积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河床、堤岸和河漫滩3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决口扇、和河漫沼泽4个微相;长汉沟组与下伏地层召沟组为整合接触,实测厚度约为45m,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夹泥质灰岩,表面风化为灰绿色、黄白色,沉积环境为湖泊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滨浅湖和深湖—半深湖2个亚相;大青山组逆冲推覆在召沟组之上,实测厚度约为204.6m,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含砾中粗砂岩、紫红色泥岩和黄绿色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和河道冲刷充填构造,沉积环境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辫状河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河床和河漫滩2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沉积和泛滥平原2个微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可进一步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2个微相。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古盐度指标(V/Ni与Sr/Ba值的判别图以及Sr分别与Li、Ga值的判别图)指示五当沟组、召沟组和大青山组为淡水环境,长汉沟组为淡水—微咸水环境;2)古氧化—还原指标(V/Cr分别与U/Th、Ni/Co、V/(V+Ni)值的判别图)指示研究区为氧化环境,其中召沟组为弱氧化环境,五当沟组向大青山组氧化程度逐渐增强;3)五当沟组、长汉沟组和大青山组的古水深介于1.3~8.93m,指示浅水环境;召沟组古水深介于1.18~32.47m,指示浅水―半深水环境,召沟组时期水体最深;4)古气候指标:地层从老到新的气候指数C分别为0.51,0.12~0.60,0.50,0.13~0.34;化学蚀变指数(CIA)分别为92,67~86,51,69~76,Sr/Cu值分别为1.94,2.77~36.32,7.11,3.04~12.43;Rb/Sr值分别为0.53,0.12~0.67,0.24,0.49~0.72。气候环境由五当沟组的温暖潮湿转向大青山组的半干旱炎热。基于石拐子盆地侏罗系沉积相的分析和古环境、古气候研究,并将石拐盆地侏罗纪古气候变化规律与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伊犁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的侏罗纪时期古气候演化规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中国北方侏罗纪陆相盆地沉积环境受区域气候变化规律的控制,随着气候变得越加炎热干旱,蒸发作用加强,水体变浅,盐度逐渐升高,氧化作用越来越强。

史燕青[6](2020)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地处新疆北部,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东南缘的博格达山属于东天山造山带的分支,将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隔于南北两侧。准噶尔东南缘地区在早石炭世洋盆闭合、地体拼接之后,进入晚古生代洋盆关闭到中生代陆内演化的洋-陆转换关键期。准东南缘盆山关系演化、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相及物源问题也一直困扰和制约着这些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论文基于博格达山周缘多个野外剖面和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岩心、地震及钻测井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阐明了准东南缘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的地层展布及沉积相特征,厘定了各时期沉积物源区及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恢复了相应的古气候变化,重建了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构造-气候-古地理综合演化过程。通过对野外剖面、地震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区内中二叠统呈现南厚北薄,而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呈北厚南薄,表明博格达地区在中二叠世之后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二叠统平地泉组发育由北向南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上二叠统梧桐沟组发育由南向北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发育由南向北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砂岩碎屑成分统计表明中二叠统平地泉组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平均岩屑含量32%,岩屑类型以沉积岩岩屑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岛弧区;而上二叠统梧桐沟组及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主要为岩屑砂岩,平均含量达80%,岩屑类型以火山岩岩屑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与中二叠统样品重矿物组合相比,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砂岩中近源的不稳定重矿物比例显着升高,表明物源区发生了变化;同时,重矿物平面分布特征表明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沉积物源方向由北向南,而上二叠统梧桐沟组物源方向转变为由南至北。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中二叠世博格达地区具有统一的沉积物源区,为博格达地区的岩浆岩基底和北天山的晚石炭世岛弧;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博格达山南缘与北缘的物源存在显着差异,博格达山北缘相比南缘缺乏了来自中天山的物质输入,认为晚二叠世初期博格达山的隆升阻断了沉积物的搬运。通过对研究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泥岩样品的全岩地球化学及古气候分析,认为中二叠世古气候为半干旱-干旱,古水体温度相对稳定在29℃左右,处于还原-弱氧化环境;晚二叠世古气候由半干旱变化为半湿润,平均古水温29.14℃,以还原环境为主;早三叠世古气候总体呈半湿润-湿润,平均古水温29.52℃,总体为弱还原-还原环境。因此,准东南缘从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气候逐渐趋于温暖、潮湿,导致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增强。综合沉积相特征、物源分析及古气候-环境变化,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构造-气候-古地理综合演化过程如下:中二叠世为裂谷-坳陷盆地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晚二叠世为构造反转期,由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升以及北天山、中天山再次隆起,早期湖盆消亡并在博格达北坡山前发育冲积扇,其南北侧物源也发生了分异,古气候由半干旱变化为半湿润;早三叠世为剥蚀沉积期,研究区构造环境相对稳定,逐渐趋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对区域风化程度和沉积条件起主要控制作用,博格达山体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北侧形成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陈树旺,郑月娟,张健,张海华,张德军,苏飞,黄欣,公繁浩,甄甄[7](2020)在《大兴安岭南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沉积环境演化》文中提出北方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是界线地层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采自内蒙古巴林右旗幸福之路组二段建组剖面的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开展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255.5±1.1)Ma,火山岩上部多个层位粉砂质泥岩中发现孢粉化石,计17属20种,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推断幸福之路组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兴安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在幸福之路组内部,二者为整合接触。幸福之路组以红层做为划分标志,岩性为正常沉积碎屑岩夹火山岩,见大量泥灰岩夹层、钙质结核及干裂现象,反映了炎热、干燥及强氧化条件的气候环境,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幸福之路组二段下部)就已出现反映干旱气候的红层沉积,与相邻的华北及新疆准噶尔盆地相似。

张逊[8](2020)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上二叠统沉积体系类型及芦草沟组页岩岩相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其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是区内重要的烃源岩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具有较大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钻井岩心系统描述、镜下薄片观察和样品分析测试,结合地震资料,利用构造地质学、地层学、沉积学、岩相学定性理论分析与地球化学定量表征相结合的方法,对准东南中-上二叠统各组地层的划分与区域对比、沉积体系类型与空间展布等方面开展了详细研究,探讨了准东南二叠纪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并针对研究区重点烃源岩-芦草沟组页岩的岩相类型及沉积过程、岩相组合序列及成因演化、页岩有机质的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在识别准南地区中-上二叠统内各组之间的岩性界面和测井相界面的基础上,建立了准东南地区中-上二叠统区域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厘定了准东南地区中-上二叠统的沉积体系类型、分布与演化,指出芦草沟组沉积期,研究区具有南部依林黑比尔根山前的扇三角洲体系和北部五彩湾凹陷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等两大沉积体系,此时博格达地区为一水下隆起,两大三角洲沉积体系之间为较广泛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红雁池组沉积时期,湖平面降低,以扇三角洲体系为主。泉子街组下部和上部属于冲积扇泥石流沉积,泉子街组中部属于辫状水道夹泛滥平原沉积。梧桐沟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浅湖沉积,该时期湖平面相对升高,但其沉积体系展布的整体格局与泉子街组相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东南地区从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的扇三角洲-湖泊体系-上二叠统泉子街组的冲积扇体系-梧桐沟组的扇三角洲-湖泊体系的沉积演化序列。在明确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基础上,在准东南地区识别出中-上二叠统乃至整个准噶尔盆地发育的中二叠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二叠统与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等两个区域性的不整合面(相当于一级层序界面),根据两个区域不整合面将二叠纪准东南地区构造沉积演化划分为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海陆过渡挤压盆地期、晚二叠世-古近纪的陆内挤压盆地期。其中,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海陆过渡挤压盆地期包括早二叠世海相挤压阶段和中二叠世陆相挤压盆地阶段,晚二叠世-古近纪的陆内挤压盆地期包括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陆内挤压坳陷阶段,建立了准东南地区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海陆过渡挤压盆地期(包括早二叠世海相挤压阶段和中二叠世陆相挤压盆地阶段)、晚二叠世-古近纪的陆内挤压盆地期(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陆内挤压坳陷阶段)等2期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序列。上二叠统泉子街组角度不整合于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或红雁池组的角度不整合说明海西运动对准东南及其邻近地区构造运动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次构造运动标志着博格达山持续隆升露出水面,整个准东南表现为陆相盆地。晚二叠世,由南向北的挤压强烈,博格达山持续隆升,柴窝堡凹陷与准噶尔盆地的昌吉坳陷分开,从锅底坑组开始准东南地区进入挤压坳陷阶段。将芦草沟组页岩划分为纹层状页岩相、块状-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块状白云质泥岩相、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块状鲕粒灰岩相、块状灰质粉砂岩相等6种岩相类型和LA 1-LA 6等6种岩相组合。其中,纹层状页岩相和块状-纹层状灰质泥岩相主要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块状白云质泥岩相沉积于半深湖-浅湖过渡的环境中,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沉积于受火山活动和幔源热液活动影响的浅湖环境中,块状鲕粒灰岩相形成于滨浅湖环境,块状灰质粉砂岩相形成于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环境。提出研究区古气候具有分带和分段性,古气候的分带性说明博格达东北部相比博格达西南部在芦草沟组页岩沉积时期具有更加潮湿的古气候条件;古气候的分段性说明芦草沟组页岩上部和下部岩相组合沉积时期,古气候较潮湿,而芦草沟组页岩中部岩相组合沉积时期古气候较干旱。古气候的分带性控制了准东南博格达东北部和博格达西南部芦草沟组页岩TOC含量的差异及有机质的富集机理、页岩沉积时期古湖泊的类型及发育模式;古气候的分段性控制了准东南准东南博格达东北部和博格达西南部芦草沟组页岩垂向上的岩相组合类型及不同类型古湖泊的垂向演化模式。揭示了准东南地区芦草沟组页岩中有机质分区富集的发育机制。博格达西南部靠近南部物源区的地区芦草沟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受控于页岩沉积时水体表层的古生产力的大小、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和陆源碎屑的输入量大小。博格达西南部和东北部距离物源区较远的地区,芦草沟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页岩沉积时水体表层的古生产力的大小和一定含量的陆源碎屑输入,而不是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博格达东北部靠近北部物源区的地区芦草沟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页岩沉积时水体表层的古生产力的大小、其次是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最后是陆源碎屑输入量大小。

张晓娟[9](2020)在《准噶尔盆地CO2地质利用与储存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表温度持续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温度的细微变化甚至能引起冰川融化问题,随之会有海平面上升的忧虑,以及在沿海地区,海水的入侵危害,诱发极端天气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Benson等,2008;Metz等,2005),从政府到民间,从官员到普通百姓,甚至从专业从业研究者到小学生,说起气候变暖四个字,应该都不陌生。因此,地球上的每一位居民都有义务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环境,如何有效控制气温持续上升,需要各国共同为之付出努力和精力,是时代出给学者的研究课题。IPCC的报告中已经明确了引起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因是人类为发展经济而进行的各项行为活动。《巴黎协定》对各缔约国提出具体要求,要努力把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的速度和总量保持在能维持全球居民安全生存的范围。中国政府也明确了在应对气候方面需要尽到大国的担当和努力,并对未来一段时间碳排放及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了具体规划和目标。近年来,各国的相关组织和学者开展了不同程度CO2地质储存技术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本论文在地质调查项目支撑下,进行了准噶尔盆地CO2地质利用与储存潜力评估,通过系统搜集准噶尔盆地已有的基础地质、油气地质、深部水文地质等地质资料,分析CO2地质利用与储存区域地质条件,优选了盆地尺度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估方法,开展了盆地尺度的CO2地质利用与储存潜力评估,为探明我国主要沉积盆地CO2地质利用与储存潜力提供支撑。得出以下结论:1.准噶尔盆地内部赋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为在该区开展CO2地质利用技术与工程示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本文基于GIS的多源信息叠加评估技术评估了准噶尔盆地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适宜性,结果表明,盆地内大部分地区适合二氧化碳地质储存。3.潜力评估表明,准噶尔盆地适合CO2地质利用与储存的石油天然气田、煤层气田、天然气田以及深部咸水层等储层理论评估储量为1048.86X 108t。其中,利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或CO2-EWR技术实现CO2地质储存潜力最大,期望值达960.55×108t;其它CO2地质利用与储存技术储存潜力相对较小,例如C02-EOR储存潜力为1.48×108t,枯竭油田储存CO2潜力为13.45 ×108t。

韩磊[10](2020)在《甘肃宝积山盆地晚三叠世苔类植物化石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苔类植物被认为是出现在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在早期陆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高等植物中最古老的大气CO2浓度的记录者,蕴含着丰富的古环境信息。现生苔类植物中,除极少数种类耐寒耐旱,大多数属种为喜温湿植物,其特殊的生理机制导致苔类植物对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指示环境变化的研究。但是和维管植物相比,苔类植物形体小、质地柔弱,易被破坏和忽视,导致其化石记录相对稀少,相关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我国已报道的苔类植物化石多发现于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中,并且对微细构造的研究不够深入。甘肃省白银市宝积山盆地内中生代地层较为发育,其中上三叠统南营儿组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本文首次对采自该组中的苔类植物化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仔细观察苔类植物化石叶状体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再通过详细的对比和讨论,对本次所研究的苔类植物化石进行分类鉴定,鉴定出宝积山似地钱Marchantites baojishanensis Han et Yan sp.nov.,似钱苔属未定种Ricciopsis sp.,宝积山似叉苔Metzgerites baojishanensis Han et Yan sp.nov.,宝积山似苔Hepaticites baojishanensis Han et Yan sp.nov.,似苔属未定种Hepaticites sp.,似叶状体属未定种Thallites sp.共5属6种苔类植物化石,包括3个新种。这些苔类植物保存了较多的微细构造,其中Marchantites baojishanensis,Ricciopsis sp.保存了无性繁殖器官,Metzgerites baojishanensis有疑似有性繁殖器官的构造保存。这些苔类植物化石填补和完善了甘肃宝积山盆地晚三叠世苔类植物的化石记录,较为丰富的属种表明苔类植物也是甘肃宝积山盆地晚三叠世植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苔类植物化石自身特征以及所对应现生苔类植物属种的分布区域和生存环境,可以推测甘肃省宝积山盆地晚三叠世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河流湖泊较为发育。这个结论与前人通过研究大量维管植物大化石以及遗迹化石所得出的结论相互印证,说明苔类植物是一种很好的恢复古气候的指标与材料;同时宝积山盆地晚三叠世温暖潮湿的气候适宜苔类植物的生长。通过分析苔类植物化石在中生代、新生代的古地理分布情况及古气候分带之间的关系,发现苔类植物化石在中生代主要分布于温带,新生代主要分布于温带和干旱带,同时结合现生苔类植物的分布情况,推测苔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逐渐增强,经过漫长的生长发育阶段,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最终发展为现今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局面;讨论了似地钱属的演化意义,推测地钱纲植物至少在晚三叠世就已经存在并广泛分布了。

二、准噶尔早三叠世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噶尔早三叠世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宜阳大雨淋剖面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
    2.1 地层特征
    2.2 沉积环境
3 孢粉样品采集和分析
    3.1 孢粉样品采集
    3.2 孢粉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孢粉化石埋藏特征
    4.2 植物群特征
        4.2.1 古生态特征
        4.2.2 莲座蕨目
        4.2.3 盾籽目
        4.2.4 开通目
    4.3 地质时代厘定
    4.4 古气候特征
        4.4.1 孢粉植物群类型指示的古气候
        4.4.2 孢粉化石信息函数指示的古气候
        4.4.3 古气候演化
5 结论

(2)中国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天文年代学及古气候变化的天文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简短摘要
详细摘要
Abridged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旋回地层学发展简史
    1.3 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3.1 奥陶纪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3.2 泥盆纪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工作量
        1.5.1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论文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旋回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2.1 天文旋回理论
        2.1.1 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
        2.1.2 三个重要的天文参数(偏心率、斜率和岁差)
    2.2 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2.2.1 数据的采集和测试
        2.2.2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遴选及其指示意义
        2.2.3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2.3 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的天文轨道参数
第三章 华北西缘奥陶纪旋回地层学研究
    3.1 序言
    3.2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和研究剖面概述
        3.2.1 贺兰山地区下岭南沟剖面
        3.2.2 桌子山地区大石门剖面
    3.3 下岭南沟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3.3.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3.3.2 下岭南沟剖面旋回地层分析
        3.3.3 下岭南沟剖面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3.4 大石门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3.4.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3.4.2 大石门剖面化学地层特征
        3.4.3 大石门剖面旋回地层分析
        3.4.4 大石门剖面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3.4.5 中奥陶世斜率周期驱动的灰岩-页岩沉积旋回及其古气候变化
        3.4.6 中奥陶世较短的斜率和岁差周期及日长计算
第四章 华北秦皇岛亮甲山奥陶系剖面和华南宜昌黄花场奥陶系剖面的旋回地层学研究
    4.1 地质背景和研究剖面概述
        4.1.1 秦皇岛亮甲山地区地质背景
        4.1.2 亮甲山剖面地层、古环境与古气候
        4.1.3 宜昌黄花场地区地质背景和黄花场剖面特征
    4.2 亮甲山剖面和黄花场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4.2.1 亮甲山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4.2.2 黄花场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4.2.3 早–中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
        4.2.4 亮甲山剖面和黄花场剖面天文年代标尺的构建
    4.3 早–中奥陶世气候变化的天文轨道力驱动
    4.4 早奥陶世长周期天文轨道旋回和地球-火星间的混沌现象
第五章 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旋回地层学研究
    5.1 序言
    5.2 西准噶尔地区地质背景和研究剖面概述
        5.2.1 布龙果尔剖面
        5.2.2 乌兰柯顺剖面
    5.3 布龙果尔剖面旋回地层研究
        5.3.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5.3.2 布龙果尔剖面旋回地层学分析
    5.4 乌兰柯顺剖面旋回地层研究
        5.4.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5.4.2 乌兰柯顺剖面旋回地层学分析
    5.5 讨论
        5.5.1 洪古勒楞组的时代问题
        5.5.2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古亚洲洋的海平面变化
第六章 华南晚泥盆世旋回地层学研究及F–F生物大灭绝的触发因素
    6.1 华南板块晚泥盆世地质背景和研究剖面概述
        6.1.1 拉利剖面
        6.1.2 杨堤剖面
    6.2 拉利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6.2.1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6.2.2 拉利剖面深度域旋回地层分析
        6.2.3 拉利剖面时间域旋回地层分析
        6.2.4 拉利剖面法门阶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6.2.5 法门期牙形石带的数字定年
        6.2.6 晚泥盆世地质事件的数字定年
    6.3 华南F–F之交旋回地层研究
        6.3.1 杨堤剖面古气候替代指标的获取和遴选
        6.3.2 杨堤剖面深度域旋回地层分析
        6.3.3 拉利剖面F–F之交旋回地层研究
        6.3.4 华南F–F之交浮动年代标尺的建立
    6.4 华南F–F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进程和灭绝模式
    6.5 天文轨道力对F–F事件和古气候变化的驱动
        6.5.1 天文轨道力驱动F–F之交海平面变化
        6.5.2 天文旋回驱动 F–F 之交气候变化:来自于牙形石氧同位素的证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地月系统计算代码

(3)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西山窑组沉积层序及聚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1.2.2 沉积相研究进展
        1.2.3 研究区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2.1 准噶尔盆地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充填序列
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3.1 沉积层序控制因素
    3.2 研究方法及应用
    3.3 层序界面划分
        3.3.1 层序界面类型及分布
        3.3.2 层序单元划分和原则
        3.3.3 层序界划分
    3.4 层序地层格架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4.1 沉积相及其特征
        4.1.1 河道沉积体系
        4.1.2 冲积扇沉积体系
        4.1.3 湖泊沉积体系
    4.2 沉积相分析
第五章 古气候及古地理研究
    5.1 中侏罗统古气候特征
        5.1.1 孢粉化石分类
        5.1.2 古气候特征
    5.2 古地理背景
第六章 聚煤规律分析
    6.1 聚煤的影响因素
        6.1.1 基底沉降对聚煤的影响
        6.1.2 湖平面的变化对聚煤的影响
    6.2 沉积层序与煤层的配置关系
        6.2.1 Sq1层序
        6.2.2 Sq2层序
    6.3 聚煤规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中国北方主要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及其成煤、铀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北方中新生代主要含煤、铀盆地
2 构造演化过程
    2.1 准噶尔盆地
    2.2 鄂尔多斯盆地
    2.3 二连盆地
3 古气候演变
4 沉积演化规律
    4.1 沉积变化规律
        (1)准噶尔盆地
        (2)鄂尔多斯盆地
        (3)二连盆地
    4.2 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
        (1)准噶尔盆地
        (2)鄂尔多斯盆地
        (3)二连盆地
5 成煤、铀意义
6 结论

(5)大青山地区石拐盆地侏罗纪沉积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1.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概况
第3章 沉积特征
    3.1 实测剖面
    3.2 岩石学特征
        3.2.1 碎屑组分特征
        3.2.2 岩石结构特征
        3.2.3 砂岩分类命名
    3.3 相标志
        3.3.1 颜色
        3.3.2 沉积构造
    3.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第4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4.1 沉积环境特征
        4.1.1 古盐度
        4.1.2 氧化还原条件
        4.1.3 古水深
        4.1.4 古气候条件
        4.1.5 中国北方盆地侏罗纪古环境古气候对比讨论
    4.2 沉积模式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区域构造演化
        1.2.2 准噶尔东南缘岩相古地理研究
        1.2.3 准噶尔东南缘古气候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准东南地质单元的组成及属性
        2.2.1 北天山地体
        2.2.2 伊犁-中天山地块
        2.2.3 博格达山
        2.2.4 准噶尔盆地和柴窝堡凹陷
    2.3 地层特征
        2.3.1 中二叠统
        2.3.2 上二叠统
        2.3.3 下三叠统
第3章 岩相古地理特征
    3.1 地层发育特征
        3.1.1 野外出露特征
        3.1.2 地层结构特征
    3.2 沉积相标志及类型
        3.2.1 平地泉组(P_2p)
        3.2.2 梧桐沟组(P_3wt)
        3.2.3 韭菜园子组(T_1j)
    3.3 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3.3.1 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3.3.2 冲积扇沉积体系
        3.3.3 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3.3.4 沉积体系演化
第4章 沉积物源分析
    4.1 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4.1.1 碎屑成分分析
        4.1.2 物源区构造属性判别
    4.2 重矿物分析
        4.2.1 重矿物组合
        4.2.2 重矿物物源指示意义
    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4.3.1 样品选取及测试方法
        4.3.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
        4.3.3 潜在物源区分析
        4.3.4 碎屑锆石年龄的物源意义
第5章 地球化学及古气候分析
    5.1 主微量元素分析
        5.1.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5.1.2 地球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指标
    5.2 古气候分析
        5.2.1 中二叠世
        5.2.2 晚二叠世
        5.2.3 早三叠世
        5.2.4 古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关系
第6章 构造-气候-古地理演化
    6.1 构造演化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6.1.1 研究区构造演化及对博格达山初始隆升的限定
        6.1.2 构造-沉积耦合机制
    6.2 沉积环境对气候条件的响应
    6.3 构造-气候-古地理综合演化模式
    6.4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油气勘探启示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大兴安岭南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沉积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查干布拉格剖面幸福之路组特征
3同位素测年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4测试结果
5讨论
    5.1幸福之路组的时代及二叠—三叠系界线
    5.2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环境演化
6结论

(8)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上二叠统沉积体系类型及芦草沟组页岩岩相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西部陆相盆地的研究现状
        1.2.2 陆相页岩岩相与页岩成因的研究现状
        1.2.3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的研究现状
        1.2.4 准东南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页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认识成果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油气勘探程度
第三章 准东南地区地层划分及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
    3.1 中二叠统地层划分与沉积体系类型
        3.1.1 芦草沟组地层划分与沉积体系类型
        3.1.2 红雁池组地层划分与沉积体系类型
    3.2 上二叠统地层划分与沉积体系类型
        3.2.1 泉子街组地层划分与沉积体系类型
        3.2.2 梧桐沟组地层划分与沉积体系类型
        3.2.3 锅底坑组地层划分与沉积体系类型
    3.3 中-上二叠统各地层沉积体系展布
        3.3.1 中二叠统沉积体系展布
        3.3.2 上二叠统沉积体系展布
第四章 准东南地区中-上晚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
    4.1 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
    4.2 准东南地区二叠系构造不整合面特征
        4.2.1 中二叠统与下二叠统的不整合面
        4.2.2 上二叠统与中二叠统的不整合面
    4.3 准东南地区二叠系构造-沉积演化史
第五章 芦草沟组页岩发育特征及有机质的富集机制
    5.1 芦草沟组页岩特征及成因
        5.1.1 芦草沟组页岩岩相类型与特征
        5.1.2 芦草沟组页岩岩相组合及时空变化
    5.2 芦草沟组页岩的发育模式及有机质富集机制
        5.2.1 芦草沟组页岩的发育模式
        5.2.2 芦草沟组页岩有机质的富集机制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准噶尔盆地CO2地质利用与储存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CO_2地质储存基本理论
        1.2.1 CO_2物理与化学性质
        1.2.2 CO_2地质利用与储存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规模化工程发展现状
        1.3.2 国内CO_2示范工程发展现状
        1.3.3 CO_2地质储存潜力评估发展现状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区域地质及储集条件分析
    2.1 区域地质构造
        2.1.1 裂陷阶段(石炭纪一早二叠世)
        2.1.2 坳陷阶段(晚二叠世一古近纪)
        2.1.3 类前陆盆地阶段(新近纪至今)
    2.2 构造单元划分
        2.2.1 乌伦古坳陷
        2.2.2 陆梁隆起
        2.2.3 中央坳陷
        2.2.4 西部隆起
        2.2.5 东部隆起
        2.2.6 北天山山前冲断带
    2.3 区域地层岩性
        2.3.1 区域地层区划
        2.3.2 区域地层岩性
    2.4 CO_2地质利用与储存盆地地质条件
        2.4.1 CO_2地质利用条件
        2.4.2 咸水层储存地质条件
第三章 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储存技术理论及储存潜力评估
    3.1 潜力评估思路与原则
    3.2 CO_2强化石油开采与枯竭油田地质储存潜力评估
        3.2.1 储存潜力评估方法
        3.2.2 储存潜力评估结果
    3.3 CO_2强化天然气开采与枯竭天然气田地质储存潜力评估
        3.3.1 储存潜力评估方法
        3.3.2 储存潜力评估结果
    3.4 CO_2驱替煤层气与不可采煤层地质储存潜力评估
        3.4.1 储存潜力评估方法
        3.4.2 储存潜力评估结果
    3.5 CO_2增强页岩气开采
    3.6 CO_2强化深部咸水开采与咸水层地质储存潜力评估
        3.6.1 储存潜力评估方法
        3.6.2 储存潜力评估结果
    3.7 CO_2地质利用与储存技术理论储存潜力汇总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CO_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估
    4.1 评估原则
        4.1.1 储存量大的原则
        4.1.2 安全原则
    4.2 地质适宜性评估方法
        4.2.1 基于GIS的多源信息叠加评估技术
        4.2.2 适宜性评估数学模型
    4.3 地质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4.4 地质适宜性评估结果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甘肃宝积山盆地晚三叠世苔类植物化石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介绍
        1.2.1 现生苔类植物研究现状
        1.2.2 苔类植物化石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工作量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3 化石产出地层年代
    2.4 研究区化石研究进展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扫描电镜
        3.2.2 角质层实验方法
    3.3 描述术语
第四章 化石鉴定与描述
    4.1 似地钱属
    4.2 似钱苔属
    4.3 似叉苔属
    4.4 似苔属
    4.5 似叶状体属
第五章 古环境意义
    5.1 甘肃宝积山盆地晚三叠世古环境
    5.2 利用苔类植物化石重建古环境
        5.2.1 苔类植物化石埋藏特征
        5.2.2 苔类植物与古环境
    5.3 苔类植物的古生态环境
第六章 古地理环境与演化意义
    6.1 中生代苔类植物化石分布与古环境
        6.1.1 晚三叠世
        6.1.2 早-中侏罗世
        6.1.3 早白垩世
    6.2 新生代苔类植物化石分布与古环境
    6.3 演化意义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图版Ⅵ
    图版Ⅶ
    图版Ⅷ
    图版Ⅸ
    图版Ⅹ
在学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四、准噶尔早三叠世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 邢智峰,付玉鑫,郑伟,李妲,李素萍,刘云龙,齐永安,李婉颖,许欣,吴盼盼,张湘赟. 古地理学报, 2021(05)
  • [2]中国早—中奥陶世和晚泥盆世天文年代学及古气候变化的天文驱动力研究[D]. 马坤元.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西山窑组沉积层序及聚煤规律研究[D]. 延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4]中国北方主要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及其成煤、铀意义[J]. 吴兆剑,韩效忠,林中湘,李紫楠,季辉,殷栋法,蒋喆,胡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4)
  • [5]大青山地区石拐盆地侏罗纪沉积环境研究[D]. 梁子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D]. 史燕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7]大兴安岭南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沉积环境演化[J]. 陈树旺,郑月娟,张健,张海华,张德军,苏飞,黄欣,公繁浩,甄甄. 中国地质, 2020(03)
  • [8]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上二叠统沉积体系类型及芦草沟组页岩岩相学研究[D]. 张逊.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9]准噶尔盆地CO2地质利用与储存潜力研究[D]. 张晓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甘肃宝积山盆地晚三叠世苔类植物化石及其地质意义[D]. 韩磊. 兰州大学, 2020

标签:;  ;  ;  ;  ;  

准噶尔早三叠世古地理与古气候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