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制定中药业十年发展规划

香港制定中药业十年发展规划

一、香港制定中药业10年发展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骆焕泰[1](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粤港澳大湾区(GBA)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关系着粤港澳三地人民福祉,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推进大湾区药品管理一体化,近年来从居民到企业家,再到两会代表都提出许多重要的构想,2020年国家药监局允许港澳已上市药品经广东省批准后在大湾区使用,进一步促进大湾区药品融合创新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研究大湾区药品协同管理的文献。粤港澳三地虽同属一个主权国家,但粤港澳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港澳依据宪法和基本法实行高度自治,粤港澳三地政府的行政管辖权互不干涉,且三地法律制度差异巨大,目前粤港澳三地实行各自的药品管理制度;因此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一体化管理模式需要基于三地制度和法律差异的现状。为此本文在第二章先就粤港澳三地的政治制度背景以及现阶段粤港澳政府间区域协作的法律基础进行研究,理清现阶段粤港澳区域合作在宪法和基本法所赋予的权力和依据现行法律框架下所采用的模式。然后在第三章先分别对粤港澳三地的药品监管机构职责和权限,以及粤港澳三地药品注册所采用的不同机制和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跨境注册的关键因素,以及内地药品在港澳注册必须满足的条件。基于以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司法、法律现状和药品监管机制差异的研究;在尊重粤港澳“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原则下将三地的药品监管机制差异进行有机结合,本文构建了六个类别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第四章提出了构建政府区域协作的非法定组织“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委员负责协调三地的药监部门进行药品联合巡查,向药品申请人提供义务注册咨询培训,以及对三地互通的药品进行认证等。第五章提出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注册的新模式,详细论述了新模式的流程和基于粤港澳三地法律框架进行的可行性论证,并与欧盟药品注册模式进行对比论述。第六章提出了如何通过修订港澳药品注册法规使得加快内地新药在港澳的上市时间,并且在港澳的立法现状下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七章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构建,三地药监部门在“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下指派代表进行药品联合抽检,并委托共同认可的检验所进行检验。第八章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药品制造商的模式构建,通过三地政府组成联合稽查小组对同一制造商进行同步稽查,三地药监部门独立行使稽查权,使得在不改变粤港澳现行稽查制度下整合大湾区资源、提高稽查效率。第九章提出了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模式的构建,先分析了粤港澳三地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然后构建了港澳中成药制造商委托内地加工的具体实施流程,最后提出了将委托加工的港澳中成药在内地进行销售的策略。至此,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司法、法律现状和药品监管机制差异的研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提出了六类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并且在每一类模式的构建中均进行法律可行性分析,同时依据粤港澳三地的药品管理制度设计出具有实操性的SOP流程。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管理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现实执行的参考,同时也为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中其它行业和领域的合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钱林霞[2](2020)在《香港中医药的繁华与隐忧》文中研究表明被彭博公布为全球医疗系统排名全球第一的香港,在医疗上的成就一直为港人引以自傲。由于历史的因素,香港西医独大的地位与满街中药铺和社区中医诊所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互补,特区政府近三十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业的发展,中医药发展也可圈可点,然而,由于香港本地市场体量的限制以及转口贸易的日趋萎缩,香港中医药产业亟待突破困局。

罗玉叶[3](2020)在《Y集团股票回购的动因及财务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票回购最早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高效的资本运作方式,在西方资本市场中备受青睐。近几年来,我国A股市场低迷,为了挽救股价持续低迷的局面,大批上市公司开始推出股票回购方案来向市场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息,希望以此来提升股价,致使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呈现井喷式增长。因此企业实施股票回购的动因以及所带来的财务效应成为了当前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动因与财务效应为切入点,选择2018年完成股票回购的Y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及财务指标分析法相结合,对Y集团股票回购的动因及财务效应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本文介绍了股票回购的背景与意义,为文章做了理论铺垫。再以信号传递动因和股权激励动因作为理论基础,分析Y集团进行股票回购的真实动因。其次针对股票回购的财务效应:通过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选取15个财务指标分析Y集团回购前后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回购对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有所帮助,而偿债能力会降低;通过事件研究法对Y集团股票回购的短期市场效应进行分析得知,Y集团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在公告日当天出现了正向收益,证明短期市场效应是积极的,此次回购实现了短期股价的提升;通过对Y集团股票回购的负财务效应进行分析发现,股份回购加大了企业的偿债压力,导致财务风险增加,同时其股价提升作用有限,无法保证公司股价长期稳定增长,因此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价值从而带动股价的上升。最后,依据文章股票回购案例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若想让股票回购更好的发挥其市场职能,既需要上市公司合理设置股票回购方案,也需要投资者理性认识这一行为,更需要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为股票回购保驾护航。

罗雁翎[4](2019)在《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税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并购行为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为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的常见方式。上市公司并购成功将会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创造股东财富,并大幅提升企业价值。在企业间并购交易越来越活跃的市场背景中,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显得更加频繁,并购公司数量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在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和速度不断增进的进程中,税务处理方面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了,有一部分公司的并购活动,就是受到税务处理问题的影响,导致整个并购项目不得不暂停。解决并购过程中的相关税务问题,首先要全面识别税务风险,本文从并购方的税务问题出发,探究企业并购过程中的税务问题,为企业并购过程中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结合并购的时间点分析了事前交易税务风险,事中接管税务风险以及事后整合税务风险,结合案例背景依次定性分析了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涉税风险。接下来,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将并购交易、并购接管、并购整合税务风险作为并购风险二级指标,以选择目标企业、筹资方式、地域税收政策等作为并购风险三级指标,以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为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税务风险指标体系。然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相关并购过程中的税务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出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税务风险数值落在风险低的区间。最后定性与定量结合对华润医药这场并购税务风险结果作出判定,从目前进展来看,并购税务风险较低,笔者预测在税务方面是一场成功的并购。通过分析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税务风险,笔者总结出本次并购值得借鉴之处,比如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和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等,希望对同类型并购企业有所启迪。同时对华润医药未来并购整合阶段提出建议包括业务整合、战略整合和管理整合,以防微杜渐从而继续控制并购税务风险。

蔡高茂[5](2019)在《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意义研究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意义重大,除了填补中医在马来西亚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层面上基本讯息与资料的空白外,也能通过探明中医本土化过程的规律,助推中医文化走出中国的国门并扎根马来西亚。更重要的一点是本文强调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角色定位对换的视角来研究马来西亚中医文化,以马来西亚的国情为出发点,探讨中医文化如何“走进来”。本文聚焦于中医文化如何跨入马来西亚国门,扎根成长,并进一步融合成为马来西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先探明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及其规律,再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走出去”与“走进来”的战略异同,明确中国与所在国的国情差异,避免因国情和出发点不同而产生隔阂,进而确定双嬴互利的结合点,促使中医文化“走出去”时能够高效地与所在国无缝接轨,实现健康共享。方法本文基于现有的公开文献资料,对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化的过程进行探源,并梳理出中医在马来西亚早期的迁入方法,途径,和影响其后续发展过程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与重大国际事件。针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归类,并对中医在马来西亚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深层规律。本文的研究资料丰富,包括马来西亚官方、民间机构、个人、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开文献,同时也包括实地走访所得的一手资料。资料采集方法以案头搜索公开文件为主,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一手资料则通过专访利益相关方,以个人或小组讨论与对话来完成。笔者有幸参与了《传统与辅助医学发展大蓝图》的制定并亲自主持各个专访,个人或小组讨论与对话,累积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经整理,归纳与升华后,运用到中医现状的分析和发展策略的制定,反映在该蓝图中。结果本文研究的结果包括提出本土化理论框架,梳理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演变脉络,以及探明中医本土化的深层规律。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理论框架通过观察确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再借鉴马伯英引用美国拉里.A.萨姆瓦的“跨文化传通模式”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中医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涉及三个主要的过程,那就是先迁入、后接受、再成长。为此笔者提出了中医本土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其中引用了“跨文化传通模式”,成功地阐述和解释迁入和接纳过程。跨文化传通的基本结构包含文化出输者,受输者,联系两者传通管道以及所传通信息的量与质。文化输出者和受输者具体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对于传通的过程与结果有重大的影响。该理论框架也提出以象数模型填补跨文化传通模型的缺失。现今理论当中,以传通理论为主的模式只涉及了本土化过程中的迁入和接受两项。然而,笔者并未检索出有关中医成长的理论模型。这俨然已成为研究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一个理论缺口。为此,笔者提出运用象数模型来模拟中医在马来西亚的成长过程。中医本土化定义笔者综合各项的考究,认为在空间上“本土”含有“原来生长的地方”的意思或是泛指“特定的地点或空间”。在中华文化系统内“本土”还包含了扎根成长的时间概念。笔者认为这里指的特定空间既是指成立于1963年的马来西亚联邦的领土范围。“本土化”即是指中医文化经历迁入,接纳和成长三部曲最终成为马来西亚医疗文化的一环并逐渐成长为其一支主要的生力军。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被接纳的过程也涉及与当地多元文化多层次且不间断的冲突,变异和最终的融合。梳理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过程的演变脉络: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笔者认为中医迁入马来西亚始于汉朝,成于明朝,盛于清朝-民国时期。在15世纪之前主要表现在贸易交流,中医信息开始进入马来西亚的国门。中医在15世纪之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已有较完整的承传而且又有史料可查。到了 18-20世纪的西方殖民时代,中医的迁入达到顶峰。中医在马来西亚的融合与成长中医在马来西亚的融合与成长主要体现在19-20世纪时期的中医中药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建立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专业组织、中药店、中药制药产业和中医教育五大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中医在马来西亚的变异1950年以后的自力更生时期,马中的联系因冷战而中断,中医失去了母文化的滋养。中医在马来西亚为迎合时代的变迁,谋求出路,变异开始启动,到了 21世纪头十年的法令监管时期,其变异情况达到有史以来的高峰。中医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中医教育和中医临床这两端。中医在马来西亚的冲突中医在马来西亚与其它各个民族医学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冲突,其实融合才是个民间医学之间关系的主轴。中医迁入马来西亚后,冲突主要是发生在中西医之间。其主要表现在马来西亚政府在执行对中药的监管和实践中西医结合时所引发的冲突。探明本土化的深层规律: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的两个特点中医迁入马来西亚有以移民为主轴和以华人民俗为保护伞两个特点。从讯息传通模型的角度,通过移民来进行的中医文化传通涉及实体文化的移植,也就是说输出者本身通过移民的方式,把自己跟受输者融为一体,通过移民出输者摇身一变成为受输者的一员,连同文化本身一起带入受输国,成为该国文化组成的其中一部分。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的过程涉及从原乡以近乎完整的形态“移植”到本地华社,同时有明显的自力更生,自供自足和对外隔绝的特点。另一方面,马来西亚的中医文化是通过民俗的形式承传和保留下来的。民俗是影响华人文化最为深刻的因素。中医各个机构从成立至今,主要依赖华社的捐款和人员资助,中医各个机构以非营利的形式存在并延续不断至今,执政者虽然不承认中医的地位,但是碍于民俗的缘故,也没有禁止中医在民间的使用。中西医结合引发冲突的深层原因回顾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实行至今,引发冲突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各医疗从业人员对中西医的知识结构不对称和科学实证的运用误区这两端。在知识结构不对称,西医都把科学实证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唯一的准绳这种情况下,中西医从业人员,无法有效沟通,互信无法建立。这对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是严重的挑战。笔者提出解决上述挑战的三个步骤:其一是回归到文化源头,厘清中西医的关系,明确彼此的定位。其二是提出建立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宏观理论,理论包含中西医结合的阶段观;中西医结合的层次观;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观和中西医结合的路径观四大基础理念。笔者再结合马来西亚的特殊国情,推出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模式,该模式提出以中西医医疗实践共存,中西医分别治理,中西医共享后勤资源三大理念,配合马来西亚中西医结合宏观理论的指导,合理解决中西医因结合引起的冲突。中西医之间引发学术论争的根源:哲学方法论之差异马来西亚西医界对中医的论争主要源于误解,笔者认为误解的根源主要有两个:其一源于涉及冲突的人士对中医学的认知欠缺完整性与系统性,其二马来西亚以英语为文化主体的西医团体面临难以克服的跨文化与跨行业障碍。综合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情况来看,中西医之间的学术冲突的原因还是离不了知识结构不对称。笔者进一步提出引发冲突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文化认同,价值观取向,甚至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之差异。笔者认同中国着名哲学家刘长林先生的观点:“中华文化以时间为主的角度看世界,西方文化以空间为主的角度来看世界,彼此的观察角度差异,实质上是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笔者认为中西医的论争其最重要的分歧就是西医以空间为主的认知方法去解读中医,再用之以比较西医本身,其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自喻的。笔者觉察到中西医论争除了引发冲突,为促进双方的了解做铺垫外,它还进一步激发中医界认真检讨中医的本质问题。笔者认为易经的基础思维,尤其是象数思维,可以为中西医在时空观上的的差异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深入中医的源头,探讨易经的象数思维,是当今中医发展的重要举措。

杨帅[6](2015)在《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式商业也开始兴起。新式商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外国洋行。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洋行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在商业方面,充当中外贸易的中介。二是买办商人开办的商业。买办作为外国洋行的经纪人,收入较高,他们将其收入积累作为资本,投入到商业或其他行业中,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进行商业经营活动。买办商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兴起。三是旧式商业的转型。一些旧式商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也采用资本主义商业的的经营方式,将其转换为近代资本主义商业。近代新式商业的兴起,从总的来看,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们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经营内容上更多地在为外国资本主义推销商品服务。四川的私营商业在民国时期逐步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大发展,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资本积累迅速增长,有的已发展为“百万富翁”。各类商号也随之兴起,商号的发展演变与空间分布都呈现出新的态势。清末,四川各地的金融机构以票号、典当、钱铺、因利局等旧式融资业为主,其中票号最具实力。辛亥革命后,票号衰败,钱庄、银号代之而兴。民国初年,重庆钱庄发展到50多家,上下货帮的款项收交和城市商贩的资金周转多由钱庄汇兑融通。1915—1934年中国、交通、殖边、金城、江海等国内大银行先后来川设立机构,同时,由四川官、商创办的四川、华川、铁道、浚川源(复业)、聚兴诚、美丰、大中、川盐、川康、重庄、四川工农、四川建设、和成、裕商等一批银行相继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各大域市的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等相继内迁,大量资金涌入四川。抗战结束时,川、康两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163家(其中总机构380家),约占全国全融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遍布川、康各大、中、小城市的金融网络。山货属于四川省重要产品,每年出口数量极大,在民国以前,四川多数地方并没有山货帮一说,被称为山货帮的商品,都属于药材帮贸易范围以内,统称为山货药材业,后因其中有非药材部分的货品,营业日益扩大,于是脱离药材业范围,而自成山货帮。比如桐油,本来包括在山货业以内,只因抗日战争前桐油业发展突飞猛进,占全国物产输出总额的第一位,已非山货业所能统括,因此,原有的产业逐渐分化出以专门经营药材、桐油、畜产品等为主的大山货行业,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营生的各种商号应运而生,形成了相互包容,而又各有特色的不同商号群体。饮食品商号涵盖的范围较广。民以食为天,四川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粮油市场在近代仍保持着封闭型、区域型的传统,除桐油出口商外,粮油商人中小户居多。市场交易方式,仍以产销见面、余缺调剂为主,批发交易次之,期货交易甚少。交易规则多从习俗,缺乏公开性与竞争性。清末民初及抗日战争时期,是四川糖业极盛时期。四川的糖除内销本省外,还销往邻省。桔糖下运至两湖销售,称为“药糖”,白糖销至陕甘,红糖销至贵州和云南,冰糖多为本省消费,资中、内江所产多销川东南,简阳、资阳所产多销川西北。随着自然流转的渠道,在销售区域的合江、江津、重庆、涪陵、万县、合川、成都以及宜昌、沙市都形成了川糖的市场。民国时期,腹茶引岸制度无形解体,茶商在缴纳政府课税以后,即摆脱历来的限制而自由营运。有的产茶地区已扩销省外市场。如邛崃历来以生产边茶为主。腹茶兴盛,市场已扩至成都、广汉、简阳、新繁、新都、中江、金堂等,后来又开辟陕西、甘肃、青海等、都属于直接运往消费地。重庆正式开埠后,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洋纱大量输入,到1930年,输入四川的棉纱高达57万担(包括国产机纱),蚕丝出口量到1926年猛增至3万担,占当时全省输出货物总值的21.79%;夏布也成为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纺织业发展的同时,随之发展的丝商、棉纱商号及夏布商号在川内各地日渐活跃,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成都、乐山、三台、南充等地的丝业、重庆及其周边城市的棉纱业及隆昌、内江、荣昌等地的夏布业,这些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就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商号的分布格局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在这些商号分布与变迁的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商号的数量上的变化、商业籍贯上的演变、资本规模上的变化都各有特色;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和及变迁方面,主要体现在商号与交通、商号与资源开发、商号与城市商业中心、商号与行帮组织及人口等相互影响等诸多方面。

孟赞[7](2015)在《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之中国,恰遇“非常之世”、“非常之事”、“非常之时”。“非常之世”:超越、反腐、改革。超越:据IMF报告2014年底,经济总量上中国将第一次超越美国。反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被扭转,价值投资的春天来了。改革:改革的红利,必催生股市的繁荣。非常之事:注册制、沪港通、成交量。注册制:股票发行的市场化,必促使投资者更注重内在价值的挖掘,价值投资将会真正大行其道。沪港通:带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价值活水来。”价值投资将真正从“理想王国”来到“现实世界”。成交天量,彰显股市无魂。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人。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价值入我肠;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在投资领域,价值投资在中国到底是否可行?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长期战胜市场?价值投资的内含机理是什么?为什么提倡价值投资而不是其他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和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全文涵括九个章节:绪论一章、正文七章、结论一章。第一章属绪论性质,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开展研究的前提假设等问题进行必要的界定和阐释。第二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讲,第一章是从“总”的意义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架构,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六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七章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第八章主要解决“对与错”的问题。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价值观,第七章是方法论。第二章的核心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IFP/S理论构建。首先,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价值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精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概括了其关键特征和核心要点;第二部分,详细梳理和总结了与价值投资相关的行为金融理论,对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与数理金融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传统数理金融的缺陷和不足,行为金融对传统数理金融的挑战与修正;第三部分,简述了神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之间的原理和机理,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和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其次,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探究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的思想渊源,实现道德经与价值投资,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的“互联互通”;然后,详释了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分别从逻辑推导、数理推导、经验观察到内含机理、一元模型到二元模型、狭义估值到广义估值、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推演,最终形成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最后,形成文章核心价值观IFP/S理论,随后具体阐释了IFP/S理论的基本释义、理论实质和理论模型。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业研究。遵循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首先,归纳整理了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业分析与判断主要观点精萃。其次,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盈利能力稳定性、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发现。最后。对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盈利能力稳定性,资本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财务研究。首先,汇总整理归纳了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为代表的基于投资视角的相关财务分析观点精粹;然后,分别从资产质量、负债质量、利润质量、现金流量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具体的研究总结;最后,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表融会贯通,有机统一。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品研究。首先,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需求黏性分析和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三个部分进行了探究;其次,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品牌与稳定性的内含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接着,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商誉与价值投资、商誉与经济特许权、商誉与消费垄断型企业、商誉的会计估值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发现;最后,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着重探究了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为什么定价权是价值投资产品分析的灵魂。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阐释了投资决策的神经机理;其次,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构建了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最后,在绝对估值理论模型和狭义相对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基于理性的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同时对影响投资决策的情绪变量测度指标进行了归理。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动态优化。首先,阐释了动态优化的内涵、原理和理论模型;其次,详释了动态优化的成因,客观详实的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和投资者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后,得出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优化风险决策机制。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IFP/S理论实证检验。首先,进行了研究设计,行业选取和公司选择;其次,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形成实证结论。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首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价值投资在中国可行、有道、行难。其次、本文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发现:(1)构建了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2)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3)基于产业企业产品的IFP/S理论;(4)科学阐释了价值投资持久成功的内在机理;(5)动态优化方法及理论模型;(6)实现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道德经、易经、太极)的“互联互通”。最后,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价值投资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展望,及自己下一步的研究学习规划。创新是论文的灵魂,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以及实证方法的创新。具体阐述如下: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虽然国内学者对价值投资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丰富异常,但尚未有基于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视角对价值投资进行探讨的,尚未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其次,注册制是我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举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目前还没有文献对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的价值投资理论和价值投资方法进行细致、系统、完整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有益探索。最后,国内对价值投资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价值投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上,即在国外价值投资“是什么”“如何做的”,但没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国情、文化特征、法制特征、市场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行为特征,监管特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做了较系统、较完整、较全面的研究尝试。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这两个学科都是新兴学科,都是对金融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影响的新兴学科。作者相对独特的经历,对这两个学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其的实践应用都有较为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这使自己在研究中拥有了相对的优势,为较深入系统的创新研究打下了基础。二、理论模型的创新首先,文章基于内涵价值的视角,通过数理模型推导,指出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接着将前景理论,神经经济学(不确定性、决策与大脑)和价值投资内在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了价值投资的神经经济学原理和行为金融内含机理。然后融汇中国传统智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从产业、财务、产品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检验,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估值模型,在狭义估值法的基础,得出广义估值法。最后,在绝对估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广义相对估值论。三、实证方法的创新首先,文章把大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工具,个人出资购买了最新的Choice软件,数据的质量得以保证。该数据库可以提供基于产业、财务、产品、时机四维视角的完整数据,为进行价值投资与中国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视角。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文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指导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总路线,既有大数据分析,又重视调查研究,这种既要有吃苦务实精神又要有勇气突破常规的研究方法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并不常见。再次,广义估值法的构建上,借鉴了保险精算思想,把保险和风险,模糊判断和精确估值较好的结合了起来。最后,在对价值投资在中国具体运用的方法研究上,吸收借鉴了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同时融合了经济学中的动态和优化思想方法,形成了本文的动态优化方法论。研究体会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多年对金融的感悟和理解,市场中的摸爬滚打,血与火的洗礼,悟到“节点理性”,“节点有效”和“动态不均衡逆向转换”,三个“或有发现”,这三个“或有发现”已经得到大数据和本人投资业绩的证明,如能再得到金融心理学实验的证明,可能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延伸”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有利于人们对金融市场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金融理论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柯向吟[8](2013)在《苏中药业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现代中药为主的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生存环境。而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以及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苏中药业应如何定位,采取何种竞争策略,以较快的速度进一步拓展医药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成为公司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运用PEST框架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同时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医药行业的整体竞争环境,从外部环境得出企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考察企业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从内部环境得出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结合苏中药业企业战略定位,对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是结论是:苏中药业应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以有效区别于竞争对手。具体措施包括:研发医药新品种,实现产品差异化;转变营销模式,实现营销差异化;重视品牌塑造和推广,实现形象差异化;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差异化。为确保战略的有效运行,制定了配套的保障措施: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传承发扬优秀企业文化。

鲍钦[9](2013)在《台湾中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已经有了几百万年的历史,而今天的人们可能不容易注意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增长了一倍。自从1897年阿司匹林的面世,西药的诞生让人类的生命获得了延长,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而西药发展到今日,仍然有许多疾病束手无策,对有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不能让人满意,而抗生素的滥用也一直是人类的困扰。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全球回归自然的思潮让中医药的市场不断拓宽。台湾中医药与祖国大陆同宗同源,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较快,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药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生物科技被视为台湾的下一个明星产业,中药是较被看好的领域之一,台湾政府全力支持中草药产业。本研究是关于台湾中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分析理论SWOT分析、五力分析以及价值链分析来分析台湾中药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文章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文献探讨;第二部分介绍国际中药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第三部分介绍台湾中药产业的结构分析,包括了台湾中药产业的发展现况、政策及制药技术;第四部分通过SWOT分析和五力分析两种产业分析方法分析台湾中药产业的优劣势和其竞争力;第五部分分析台湾中药产业价值链,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六部分为结论和推动台湾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台湾中药产业发展虽较中国大陆经营管理、研发实力上有着一定优势,但产业发展仍存在药材来源品质不稳定,科研投入不均衡,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营销渠道主要为内销等问题。针对台湾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加强两岸中药产业合作,保证台湾中药材品质的稳定;重视台湾中药人才培育,提高中药研发水平;健全台湾中药法规,构建良好的产业环境,实现中药专利的保护;完善中药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合并中药中小企业以提高竞争力;拓宽中药营销渠道,大力发展中药保健品。有利于台湾适应世界中药发展潮流,加速度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郝刚[10](2011)在《我国中药药展策略研究 ——基于SCP的分析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理论分析和卫生医药部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产业进行SCP分析,比较借鉴各国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和政策实施绩效,分析我国中药产业政策,提出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从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现状入手,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卫生经济学、药物经济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我国中药产业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符合中药及中药产业发展特点的产业政策,从制度安排上促进产业的发展。研究结果1.中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差,新药研发与国际差距大。我国每年人均用药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而且我国医药工业生产的医药品种约95%是仿制国外品种。中药目前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我国虽然拥有约4000种中药品制剂,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仅为3-5%,至今尚未有一个中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药品市场;而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其75%的原料由我国输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却达到80%。我国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工艺技术和制剂水平落后、质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发展。我国中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没有一些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中药企业对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和科技能力落后,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2.中国中药出口技术含量低。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中高端产品比例偏低,以价低、资源消耗大的中草药原料为主,科技含量低。海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药出口以天然植物药原料为绝对主导,所占比例在90%以上,天然植物药制品的比例较小,并且出口呈下降趋势。目前,我国中药产品商标、品名遭国外厂商抢注情况严重,一些国家设置有害残留物检测技术壁垒制约我国中药出口。3.缺少科学有效的监督综合体系。我国对中药基础研究非常薄弱,而且直到现在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一个适合中药发展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现在有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清楚,对中药质量的监督缺乏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设计标准时对技术壁垒考虑少,监督不够透明有效。4.行业标准不统一削弱竞争力。行业的标准的不统一使得规范化变得无从下手。这些技术性壁垒的存在以及其他原因,致使中药在国外市场只能以食品补充剂的形式出现,它既不能标明药物功效,也不能作广告宣传,更不能在药店出售,保险公司对购药费用不予返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药在发达国家扩大市场份额。研究结论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十二五”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妥善制定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政府应主导中药产业的营销联盟,鼓励兼并重组,发展和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2.保障建立中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采取多种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以激励企业对创新药物的投入。进一步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完善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的中药市场,使企业在市场销售规范(GSP)前提下竞争。多方途径,保障建立中医药技术创新体系。3.推动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国际化标准建立。应当制定中国自己的、为国际所接受和承认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用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药品检验办法,严格控制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质量。并利用国际通行标准对中药和中药制品进行安全性评估,使得中药的药性及安全性为世人所了解和接受。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基础上,协助各国进行中医、中药的立法工作,并逐渐融入到各国的医疗体系中。4.研制开发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产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疾病流行特点、法律法规环境及历史文化药品种,形成“因地制宜”的背景的差异分类操作,充分利用数千年积累的中药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开展多种模式的中药新药研发、中药产品的再评价和二次开发。支持中药企业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开展中药产品国际化示范项目,开展在工艺改进、设备升级、质控研究、知识产权保护、IND申请、临床验证、国际融资等多领域的国际协作。5.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生产体系。在国家重视和支持下,中药制药工程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技术协作网络,先后在我国东部、南部、北部和中部建立了国家级中药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和相关机构等,为中药工业的现代化起到推进作用。我们应加强中药制药工程中心的建设,促进中药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剂型的开发,开展中试和工程化放大试验,推进GMP等规范的实施步伐。6.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和国际技术壁垒研究。要加强对于基础性药理的研究和炮制方法的研究,保证持续性的物质支持和人员保证。在规范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的前提下,加快建立与饮片相关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对于外观形态己经改变、破坏或部分破坏的药材饮片,应加强理化鉴别方法的应用,制定专属性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借鉴同源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经验,建立我国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体系以及饮片质量标准。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适合中药特点的知识产权研究,加强对世界各国医药技术壁垒的研究,利用WTO的游戏规则,建立中药技术贸易规则,在推动中药国际化过程中形成比较完整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利于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7.保护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药等传统药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中药等天然药物资源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已建立的政府和民间合作渠道,开展世界重要药用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促进天然药物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合理应用和可持续发展,在推动中药国际化的同时,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8.推动建立中药国际认证体系。在研究和完善中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各国传统医药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特点,利用国际草药协调机构和总部设在我国的中药国际组织,协调世界各国的传统医药行业协会,团结中西方的中医医师,制定和推广中药行业国际标准,并通过所在国专业协会的认可促进当地政府承认,推动建立具中药特点的医疗、教育、研发、生产、注册、市场准入和销售标准规范的中药国际认证体系,并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设立认证服务机构。9.通过技术援助等方式推动中药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利用我国中药在发展中国家已有的良好信誉,优选优质中药产品,通过防治危害发展中国家人民健康的艾滋病、登革热、疟疾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以经济技术援助形式进入其医药体系,结合选派医疗人员服务,发挥中药在帮助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密切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开拓中药广阔市场。创新1.理论创新:将SCP分析模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结合,丰富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2.方法创新:应用定量分析考察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香港制定中药业10年发展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制定中药业10年发展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1.3.1 理论研究意义
        1.1.3.2 现实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1.1 粤港澳三地药品监管对比研究
        1.2.1.2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中成药上市许可机制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法律解释学研究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
    1.4 论文创新点
        1.4.1 选题新颖契合时政
        1.4.2 研究视角新颖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政治制度背景与合作的法律基础研究
    2.1 粤港澳大湾区概述
    2.2 粤港澳大湾区政治制度背景与司法管辖权研究
    2.3 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冲突与协作监管制度现状
    2.4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合作协议模式及法律效力
        2.4.1 粤港澳合作协议签订的主体
        2.4.2 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方案的模式
        2.4.3 粤港澳三地立法权限的比较
    2.5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需要遵守的国际法
    2.6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法律合作项目
        2.6.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司法协助合作项目
        2.6.2 粤港澳大湾区的律师执业合作项目
        2.6.3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院审判合作项目
        2.6.4 粤港澳大湾区的仲裁合作项目
    2.7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立法协同管辖”的探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现状研究
    3.1 粤港澳三地药品监管机构简介
        3.1.1 内地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1.1 药品注册管理司
        3.1.1.2 药品监督管理司
        3.1.1.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3.1.2 香港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2.1 西药监管机构——卫生署药物办公室
        3.1.2.2 西药注册机构——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
        3.1.2.3 中成药监管机构——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3.1.2.4 中成药注册机构——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
        3.1.3 澳门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3.1 药物监测暨管理处
        3.1.3.2 稽查暨牌照处
    3.2 粤港澳三地药品注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
        3.2.1 内地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1.1 内地药品管理分类
        3.2.1.2 内地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1.3 内地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1.4 内地“化学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1.5 内地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1.6 内地“中成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2 香港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2.1 香港药品管理分类
        3.2.2.2 香港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2.3 香港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2.4 香港西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2.5 香港中成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3 澳门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3.1 澳门药品管理分类
        3.2.3.2 澳门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3.3 澳门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3.4 澳门西药注册及市场准入制度
        3.2.3.5 澳门中成药市场准入制度
    3.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跨境注册的关键因素探究
        3.3.1 内地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1.1 境外化学药在内地注册的关键因素
        3.3.1.2 境外中成药药在内地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 香港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1 境外化学药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2 境外生物制品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3 境外中成药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 澳门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1 境外西药在澳门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2 境外中成药在澳门注册的关键因素
    3.4 内地药品在港澳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 内地药品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1 内地西药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1 内地中成药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 内地药品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1 内地西药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2 内地中成药药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成立
    4.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性质
    4.2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4.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法律依据
    4.4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成
        4.4.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4.5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织架构
        4.5.1 委员会主席的选举制度
        4.5.2 委员会主席的职权范围
        4.5.3 委员会秘书处
        4.5.4 委员会小组
    4.6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经费来源
    4.7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办公地址
    4.8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运作程序
        4.8.1 委员会日常会议程序
        4.8.2 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4.9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4.10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的可行性分析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注册模式的构建——“协同认可程序”
    5.1 协同认可程序简介
    5.2 协同认可程序(CRP)的申请人
        5.2.1 申请人必须是内地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2 申请人必须是香港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3 申请人必须是澳门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4 申请人必须为粤港澳各地企业法人的司法意义
    5.3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
        5.3.1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的释义
        5.3.2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的法律效力及地位
    5.4 协同认可程序(CRP)的一般流程
        5.4.1 事前技术沟通指导
        5.4.2 向粤港澳三地分别提交药品注册
        5.4.2.1 内地的申请注册
        5.4.2.2 香港的申请注册
        5.4.2.3 澳门的申请注册
        5.4.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认证登记证书”的申请
        5.4.4 协同认可程序(CRP)流程图
    5.5 四种不同情形的协同认可程序
        5.5.1 已在粤港澳三地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2 境外已上市粤港澳未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2.1 事前指导程序
        5.5.2.2 向粤港澳三地分别提交药品注册
        5.5.2.3 申请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认证登记证书
        5.5.3 国内已上市港澳未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4 内地未上市仿制药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4.1 内地未上市仿制在港澳申请注册的程序合法性分析
    5.6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与“粤港澳协同认可程序”的对比与借鉴意义
        5.6.1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分类
        5.6.1.1 集中授权程序(CP)
        5.6.1.2 互认程序(MRP)
        5.6.1.3 分散程序(DCP)
        5.6.1.4 单一成员国审批程序(MAP)
        5.6.2 互认程序(MRP)和分散程序(DCP)的异同
        5.6.3 欧洲药品管理局对非集中程序存在分歧时的仲裁类型
        5.6.3.1 仲裁实例一
        5.6.3.2 仲裁实例二
        5.6.4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在大湾区的不适用性分析
        5.6.5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对“粤港澳协同认可模式”的可借鉴意义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地原研药在港澳申请注册的模式构建探讨
    6.1 内地新药在香港注册的新模式探讨
        6.1.1 将内地纳入香港认可的药品注册参照机构
        6.1.1.1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1.2 放宽香港对取得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的时限规定
        6.1.2.1 香港对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时限要求的管理现状
        6.1.2.2 香港放宽对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时限规定的新模式探讨
        6.1.2.3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2 内地新药在澳门注册的新模式探讨
        6.2.1 放宽澳门对取得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的时限规定
        6.2.2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3 应对公卫紧急事态的内地药品进入港澳的特许模式
        6.3.1 应急药品进入香港的特许模式
        6.3.2 应急药品进入澳门的特许模式
        6.3.3 国产新冠疫苗进入香港的案例解析
        6.3.3.1 香港立法授权政府特许疫苗上市
        6.3.3.2 未注册疫苗在香港使用引发安全责任的解决机制
        6.3.3.3 香港首次立法授权政府疫苗准入特许权
        6.3.4 国产新冠疫苗进入澳门的案例解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构建
    7.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一般流程
    7.2 对内地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3 对香港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4 对澳门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5 委员会(GBAC)成员兼任“药品抽样联合小组”的合法性分析
    7.6 可行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药品制造商的模式构建
    8.1 粤港澳三地药品稽查分类
    8.2 内地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3 香港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4 内地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5 对国外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5.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6 对内地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6.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7 对香港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7.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8 对澳门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8.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9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制造商联合稽查的可行性分析
    8.10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模式的构建
    9.1 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的背景及依据
        9.1.1 港澳中成药制造商规模现状
        9.1.2 港澳中成药委托内地生产的优势
    9.2 粤港澳三地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1 内地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2 香港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3 澳门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4 港澳中成药委托内地加工的法律基础
    9.3 香港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模式
        9.3.1 香港已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3.1.1 香港中成药制造商委托大湾区内地药品生产企业代工
        9.3.1.2 申请更改中成药的注册详情——更改制造商地址
        9.3.1.3 该程序的可行性分析
        9.3.2 香港未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3.2.1 内地“境外药品委托生产规定”更新对未注册中成药代工的影响
        9.3.2.2 修订香港《中成药注册申请手册》
        9.3.2.3 香港未注册中成药委托生产的新模式
    9.4 澳门已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5 澳门未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6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的出口转内销模式探索
        9.6.1 内地对于境外委托加工药品的销售规定
        9.6.2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转内销的合法模式探讨
        9.6.2.1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转内销的法律依据
        9.6.2.2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按照进口药在内地注册
        9.6.2.3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按照国产药在内地注册
        9.6.3 港澳委托内地代工药品依照进口药的出口转内销流程
        9.6.3.1 先按境外已上市中成药向国家药监局申请注册
        9.6.3.2 委托加工药品经海关手续后转内销
        9.6.4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以国产药申请内地注册的模式
        9.6.4.1 以国产药注册比依照进口药注册具有的优势
        9.6.4.2 以国产药注册模式有利于港澳中成药在内地上市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香港中医药的繁华与隐忧(论文提纲范文)

从太和洞久咳丸看香港中医药的过人之处
政府立项5亿基金推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与困境
未来或融合大湾区谋发展

(3)Y集团股票回购的动因及财务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股票回购的概念
    2.2 股票回购的方式
    2.3 股票回购的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Y集团股票回购的案例分析
    3.1 Y集团股票回购的背景介绍
    3.2 Y集团股票回购的实施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Y集团股票回购的动因分析
    4.1 通过信号传递增强投资者信心
    4.2 实现股权激励计划
    4.3 本章小结
5 Y集团股票回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5.1 股票回购前后的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5.2 股票回购的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5.3 股票回购的负财务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税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并购税务风险的概念
        1.3.2 并购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价
        1.3.3 并购税务风险的防范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并购概述
        2.1.1 并购的含义
        2.1.2 并购的动因
        2.1.3 并购的类型
    2.2 并购税务风险概述
        2.2.1 并购风险
        2.2.2 税务风险
        2.2.3 并购税务风险
    2.3 并购税收政策
3 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案例介绍
    3.1 案例背景简介
    3.2 华润医药简介
        3.2.1 公司介绍
        3.2.2 公司核心业务
        3.2.3 公司财务状况
    3.3 江中药业简介
        3.3.1 公司介绍
        3.3.2 公司财务状况
        3.3.3 公司税负情况
    3.4 并购事件
    3.5 并购动因分析
        3.5.1 华润医药动因分析
        3.5.2 江中药业动因分析
4 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税务风险分析
    4.1 并购税务风险定性分析
        4.1.1 事前交易税务风险分析
        4.1.2 事中接管税务风险分析
        4.1.3 事后整合税务风险分析
    4.2 并购税务风险定量分析
        4.2.1 构建税务风险指标体系
        4.2.2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4.2.3 税务风险评价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建议与启示
    5.1 对华润医药事后整合发展经营的建议
        5.1.1 加强并购后的业务整合
        5.1.2 强化并购后的战略整合
        5.1.3 增强并购后的管理整合
    5.2 对其他并购企业控制税务风险的启示
        5.2.1 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5.2.2 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
        5.2.3 充分利用税收政策
        5.2.4 做好谨慎性调查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马来西亚国内中医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2. 中国国内中医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前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马来西亚
        1.2 中医文化
        1.3 中医文化本土化
    2. 研究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的意义
        2.1 探明中医文化本土化过程的规律,助推中医文化“走出去”,扎根马来西亚
        2.2 填补马来西亚中医在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上基本讯息与资料的空白
        2.3 促进人才贮备,强化对中医政策制定的能力
第一章 中医迁入
    1. 贸易交流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
    2. 移民扎根期(15世纪-20世纪中叶) (1405-1950)
    3. 自力更生期(1950-1990)
    4. 交流改革期(1990-2016)
    5. 法令监管期(2016-至今)
第二章 接纳中医
    1. 融合与成长
        1.1 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
        1.2 中药产业
        1.3 中医药团体
        1.4 中医教育
    2. 变异
        2.1 移民迁入期(1800-1950)
        2.2 自立更生(1950-2016)
        2.3 法令监管时期(2016-至今)
    3. 冲突
        3.1 移民迁入至自力更生期(1800-1990)
        3.2 法定监管期(2016-至今)
第三章 中医在马来西亚本土化理论框架
    1. 以传通理论为主的模式
        1.1 文化输出者和受输者
        1.2 传通管道和讯息
        1.3 交流过程:迁入与接纳
        1.4 接纳异文化的三个过程:变异,冲突,融合
        1.5 “跨文化传通模式”的缺失:接纳内化后的演变
        1.6 达克曼“团队发展模式”的启发
        1.7 本土化过程的三部曲:迁入,接纳,成长
    2. 以象数思维为主的模型
        2.1 象数的内涵
        2.2 模型的概念
    3. 中医在马来西亚成长的象数模型
        3.1 取象:地中之苗,破土而出之成长过程
        3.2 选卦:升卦:第46卦,地中有木,生而不来
        3.3 象数模型的空间结构分析
        3.4 象数模型的时间结构分析
    4. 象数模型的运用优点与不足
        4.1 揭开本土化的深层关系
        4.2. 驾驭复杂局面
        4.3 统合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四章 讨论
    1. 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的特点
        1.1 以移民为主轴
        1.2 以华人民俗为保护伞
        1.3 迁入特点对中医本土化过程的影响
        1.4 中医迁入马来西亚的起始时间
    2. 中西医结合实践引发冲突的根源和应对之策
        2.1 冲突的根源
        2.2 应对方法:回归到文化源头
    3. 药物监管引发冲突的根源
        3.1 严重低估中医的特殊性
        3.2 中医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欠缺独立性
        3.3 跨行业的沟通
    4. 中西医学术论争
        4.1 马来西亚西国内的中西医学术论争
        4.2 中国国内的中西医论争
        4.3 知识结构不对称
        4.4 哲学方法论之差异
    5. 中医本土化研究的检讨与展望
        5.1 已经解决的问题
        5.2 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思考
    三、相关理论及概念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五、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四川商号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资源环境
    第二节 四川商号的市场环境
        一、新式商业的兴起与四川商号的发展
        二、四川主要贸易市场与商号的分布格局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四川金融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典当业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典当业的兴起与分类
        二、四川典当的分布格局与演变
        三、四川典当业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钱业的产生及演变
        二、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三、四川钱业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四川银行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银行的演变与分类
        二、四川银行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民国时期四川银行分布特点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四川山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药材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药材商号发展与药材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主要地区药材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药材商号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桐油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主要桐油产销区域分布与桐油商号组织的发展
        二、 四川桐油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桐油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省畜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畜产业商号组织构成及演变
        二、 四川畜产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三、 四川畜产商号分布特点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四川食用品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粮食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粮食商号的市场环境与组织构成
        二、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糖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蔗糖产销区域分布及糖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糖业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蔗糖商号的的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茶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茶业商号发展及变化
        二、 四川茶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茶业商号分布特点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四川纺织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蚕丝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早期丝业发展与丝号的兴起
        二、 四川主要地区丝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丝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夏布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夏布业的兴起与夏布商号的发展
        二、 四川夏布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夏布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棉纱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棉产业发展与棉业商号的演变
        二、四川主要地区棉纱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四川棉纱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六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
        一、商号数量上分布的差异
        二、商号籍贯分布上的差异
        三、商号资本分布的差异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差异及变迁的原因
        一、资源分布与传统产业结构
        二、城镇布局与物流走向
        三、商业成分与资本构成
        四、政治经济环境变化
第七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一、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二、商号分布与贸易中心的关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区域环境的互动
        一、四川商号分布与交通环境的互动
        二、四川商号分布与技术环境的互动
        三、四川商号分布与人口环境的互动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社会变迁
        一、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二、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组织的影响
        三、商号分布对四川传统文化的影响
结论与余论
参考文献

(7)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阐释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时代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结构安排与继承创新
        (一) 结构安排及逻辑导图
        (二) 继承与创新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价值投资理论
        一、国外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主要研究集点
        二、国内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第二节 行为金融理论
        一、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对比分析
        (一) 发展历程:从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演进
        (二) 对比分析: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的比较
        (三) 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
        二、有效市场假说及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与修正
        (一) 有效市场假说
        (二) 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及修正
    第三节 神经经济学: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
        一、判断与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模式
        二、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
        三、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一、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智慧与价值投资
        (一) 《道德经》与价值投资
        (二) 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学
        二、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
        (一) 逻辑导图
        (二) 数理推导
        (三) 经验观察→内含机理
        (四) 一元模型→二元模型
        (五) 狭义估值法→广义估值法
        (六) 绝对估值论→相对估值论
        三、基于产业公司产品内在稳定性的(IFP/S)理论
        (一) IFP/S理论基本释义
        (二) IFP/S理论实质
        (三) IFP/S理论模型
第三章 基于IFP/S理论产业研究
    一、研究集粹
    二、产业生命周期的稳定性研究
        (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演进
        (二)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形态的投资特性
        (三) 产业生命阶段特点
        (四) 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五) 产业生命周期、公司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与IFP/S理论的关系
    三、中国各产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研究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二) 中国各行业盈利能力稳定性实证分析
    四、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研究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二) 中国各行业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
    一、研究集粹
        (一) 整体分析
        (二) 现金流量表
        (三) 销售净利率
        (四) 会计舞弊
        (五) 三个核心问题
    二、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逻辑导图
    三、资产质量研究
    四、负债质量研究
    五、利润质量研究
    六、现金流量的质量研究
第五章 基于IFP/S理论产品研究
    一、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需求粘性分析
        (三) 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
    二、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品牌与稳定性内含机理
    三、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商誉与价值投资
        (三) 商誉与经济特许权
        (四) 商誉与消费垄断型公司
        (五) 商誉的会计估值
    四、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
        (一) 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
第六章 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一、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
        二、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
        三、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第二节 基于理性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一、绝对估值理论模型
        二、狭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三、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变量测度
        一、基于市场层面情绪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
        二、基于公司层面的投资者情绪测度
第七章 动态优化
    第一节 动态优化概述
        一、动态优化的内涵
        二、动态优化的基本原理
        三、动态优化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动态优化的成因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特征
        三、投资者认知偏差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动态优化的风险决策机制
        一、传统个人风险决策机制
        二、基于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机制
        三、动态优化下的风险决策机制
第八章 基于IFP/S理论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行业选取
        二、公司数据
    第二节 定性分析
        一、中药产业分析
        (一) 中药产业生命周期
        (二) 中药产业成长性分析
        二、中药产品分析
        (一) 产品需求分析
        (二) 品牌分析
        (三) 价格分析
    第三节 定量分析
        一、毛利率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三、资本结构分析
        (一) 资产负债率
        (二) 有息负债率
        三、成长能力分析
        (一) 营业收入增长率
        (二) 营业利润增长率
        四、现金流量分析
        (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
    第三节 实证结论
        一、符合IFP/S理论公司投资组合
        二、实证业绩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发现
    三、未来规划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苏中药业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2.1 企业竞争战略概述
        2.1.1 竞争战略的内涵
        2.1.2 竞争战略的基本类型
    2.2 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2.3 价值链分析
        2.2.4 SWOT分析法
        2.2.5 内外部要素评价矩阵
3 苏中药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因素
        3.1.4 技术因素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发展状况
        3.2.2 行业竞争结构的“五力模型”分析
    3.3 微观环境分析
        3.3.1 苏中药业的竞争者
        3.3.2 苏中药业的目标客户
4 苏中药业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4.1 苏中药业概况
    4.2 苏中药业企业价值链分析
        4.2.1 药物研发
        4.2.2 原料供应
        4.2.3 生产作业
        4.2.4 市场营销
        4.2.5 售后服务
        4.2.6 企业组织结构
        4.2.7 人力资源管理
        4.2.8 企业文化建设
5 苏中药业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5.1 苏中药业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遇
        5.1.4 威胁
    5.2 苏中药业企业战略定位
    5.3 苏中药业三种竞争战略的选择
        5.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5.3.2 集中化战略
        5.3.3 差异化战略
6 苏中药业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与配套保障措施
    6.1 苏中药业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6.1.1 研发医药新品种,实现产品差异化
        6.1.2 转变营销模式,实现营销差异化
        6.1.3 重视品牌塑造和推广,实现形象差异化
        6.1.4 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差异化
    6.2 苏中药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配套保障措施
        6.2.1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6.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3 传承发扬优秀企业文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台湾中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2 国际中药产业的发展现况
2.1 美国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2.2 德国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2.3 法国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2.4 印度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2.5 日本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3 台湾中药产业结构分析
3.1 台湾中药产业发展现况
    3.1.1 台湾中药产业发展条件
    3.1.2 台湾中药产销概况
    3.1.3 台湾中药产业进出口状况
3.2 台湾政府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
    3.2.1 台湾政府在中药产业立法修订的支持
    3.2.2 台湾政府在中药产业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支持
    3.2.3 以农会组织为执行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3.3 台湾制药技术
    3.3.1 植物基原鉴定技术
    3.3.2 加工炮制技术
    3.3.3 萃取分离与制剂制程技术 4 台湾中药产业 SWOT 分析和五力分析
4.1 台湾中药产业 SWOT 分析
    4.1.1 台湾中药产业的优势
    4.1.2 台湾中药产业的劣势
    4.1.3 台湾中药产业的机会
    4.1.4 台湾中药产业的挑战
4.2 五力分析模型
    4.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4.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2.3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5 替代性产品的威胁 5 台湾中药产业价值链分析
5.1 台湾中药产业链概况
5.2 台湾中药产业价值链所存在的问题
    5.2.1 中药材种源
    5.2.2 加工炮制到中药材
    5.2.3 中药制程
    5.2.4 中药制剂的营销渠道
5.3 台湾中药产业价值链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5.3.1 上游(植物栽种)
    5.3.2 中药饮片品质、标准化制程的问题
    5.3.3 下游研发、制造及法规
    5.3.4 营销渠道 6 结论和建议
6.1 加强两岸中药产业合作,保证药材品质稳定
6.2 重视台湾中药人才培育,提高中药科研水平
6.3 健全台湾中药法规,构建良好产业环境,实现中药专利保护
6.4 完善中药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合并中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
6.5 拓宽中药营销渠道,大力发展中药保健品生产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中药药展策略研究 ——基于SCP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背景
    1.1 研究价值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2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SCP 分析与评估
    2.1 我国中药产业组织的结构分析(S)
    2.2 我国中药产业市场和企业行为特征分析(C)
    2.3 我国中药产业绩效特征分析(P)
3 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1 中药产业的国际市场分析
    3.2 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现状
    3.3 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
4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前景和问题
    4.1 国家发展战略中对中药产业的定位和政策指导
    4.2 我国中药产业中长期市场与供需格局预测
    4.3 我国中药产业的进出口贸易预测
    4.4 激烈国际竞争条件下,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影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
    5.1 直接影响我国中药产业的政策因素分析
    5.2 间接影响我国中药产业的政策因素分析
    5.3 国外中药产业政策发展现状及比较
    5.4 小结:当前我国中药产业政策分析
6 关于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6.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6.2 建立中医药技术创新体系
    6.3 推动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国际化标准建立
    6.4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和国际技术壁垒研究
    6.5 保护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6.6 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生产体系
    6.7 推动建立国际性中医药认证认可体系
    6.8 通过技术援助等渠道推动中药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
    6.9 研制开发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产品
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香港制定中药业10年发展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D]. 骆焕泰.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香港中医药的繁华与隐忧[J]. 钱林霞. 新经济, 2020(09)
  • [3]Y集团股票回购的动因及财务效应研究[D]. 罗玉叶. 三峡大学, 2020(06)
  • [4]华润医药并购江中药业的税务风险研究[D]. 罗雁翎.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5]中医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过程研究[D]. 蔡高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D]. 杨帅. 西南大学, 2015(01)
  • [7]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D]. 孟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7)
  • [8]苏中药业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 柯向吟.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9]台湾中药产业发展研究[D]. 鲍钦.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10]我国中药药展策略研究 ——基于SCP的分析视角[D]. 郝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香港制定中药业十年发展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