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一、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古金山[1](2021)在《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并比较单一前路(Stoppa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Stoppa+K-L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回顾性分析在2018年1月-2020年3月期间由我院骨创科同一组医师手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患者20例。按照手术治疗时所选用的手术入路将其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中的患者均采用Stoppa手术入路,共计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5-56岁,平均36.82±9.60岁;B组患者的手术入路为Stoppa+K-L入路,共有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有6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为28-60岁,平均40.33±11.62岁。两组患者都有完整的术前、术后X线片和术前、术后骨盆CT三维重建检查,对比两组患者间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髋臼双柱骨折复位治疗和髋关节功能。用临床Matta标准评价骨折的复位治疗,用Harris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2.选取1名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骨盆CT扫描,将CT扫描得到的骨盆髋臼数据导入Mimics,Geomagics和Hypermesh等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在ABAQUS中分别建立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及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比较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中,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差异性。结果:1.在对两组患者的随访中,均未发现有伤口愈合不佳、伤口感染、术后骨折不愈合、术后内固定失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对A组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9-13个月,平均术后随访时间为10.82±1.47个月;手术时间为2.58±0.37h,术中出血量为527.27±88.67ml,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3.27±1.19周;通过Stoppa入路对髋臼双柱骨折的复位质量为:优3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1%;Harris髋关节评分为:优良8例,较好2例,尚可1例,优良率为72.73%。对B组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9-15个月,平均术后随访时间为11.11±1.96个月;手术时间为4.39±0.27h,术中出血量为1111.11±194.90ml,术后骨折愈合的时间平均为12.78±0.83周;通过Stoppa+K-L入路对髋臼双柱骨折的复位质量为:优3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8.89%;Harris髋关节评分为:优良6例,较好2例,尚可1例,优良率为66.67%;其中1例患者术后下肢麻木,经甲钴胺治疗4周后恢复。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明显差异性,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两种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模型中,髋臼的应变位移量无显着差异;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最大应力集中在髋臼前柱、髋臼顶及四方区;前后联合入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应力均匀分布,最大应力集中在髋臼顶,四方区应力明显减小;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的股骨颈最大应力大于前后联合入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结论:1.对于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经前路固定满意后也可取得满意的术后疗效,后方手术入路不是必须进行的。2.在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后柱未产生额外应力,但在四方区及股骨颈应力更加集中,且大于前后联合入路固定模型。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对于经前路固定稳定的髋臼双柱骨折,不需要额外行后方入路手术。但是,对于有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倾向、下肢力线畸形、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或极度肥胖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方式为佳。

赵北[2](2021)在《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四边体区域的数字解剖学参数研究测量目的测量髋臼四边体区域的解剖参数,确定置钉的安全区和危险区,以提高四边体区域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影像中心行骨盆CT扫描的成年人图像200例。通过Mimics软件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后,测量四边体内侧面的边长和面积,进行性别间和左右侧比较;定义并测量危险区和安全区长度,确定最危险置钉点位置并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男性四边体内侧面上边界长度65.54±4.5 1mm,下边界长度39.24±2.96mm,前边界长度62.46±3.45mm,后边界长度67.91±3.92mm,四边体内侧面的表面积3276.22±309.33mm2;女性四边体上边界长度63.92±3.37mm,下边界长度36.85±2.39mm,前边界长度55.25±3.13mm,后边界长度61.89±3.75mm,四边体内侧面的表面积为2787.21±246.21mm2。男性的五组数据值均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左右侧数据之间的配对样本比较发现四边体内侧面的上边界和前边界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边界、后边界和内侧面表面积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四边体危险区长度20.42±6.88mm,前后缘长度42.75±3.22mm,危险区和前后缘距离比值为0.48±0.15;女性四边体危险区长度24.43±5.04mm,前后缘长度39.18±2.21mm,危险区和前后缘距离比值为0.62±0.13。男性四边体的前后缘长度大于女性,但危险区长度小于女性,男性危险区占据前后缘的比例要低于女性。三组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最危险进钉点到参考线的距离为14.42±4.22mm,女性为12.89±3.38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工具软件Mimics结合CT图像可建立完整的骨盆三维模型,通过调整视图方向,能够定义并测量髋臼四边体区域的相关参数。由于性别间的生理差异,男性四边体内侧面的各边长均大于女性。在髋臼前入路观察角度下女性四边体危险区范围大于男性,确定最危险进钉点的位置有利于术中安全操作。第二部分 四边体置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测量目的选取四边体危险区多个进钉点模拟螺钉的安全放置,测量螺钉的多方位安全进钉角度及长度等参数,并进行性别间比较,以提高四边体危险区置钉的安全性,为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参考。方法通过Mimics软件对200例骨盆CT进行三维重建,根据四边体内侧面将矢状面和横断面视图重新定义,在真骨盆上缘和下缘分别确定危险进钉点位置,应用直径3.5mm的圆柱体模拟螺钉置入。真骨盆上缘的三处进钉点分别测量螺钉的最小内倾角(MIMIA),最小前倾角(MIAIA)和最小后倾角(MIPIA)以及对应的螺钉长度;真骨盆下缘的三处进钉点分别测量平行螺钉的长度,最小前倾角(MIAIA)和最小后倾角(MIPIA)以及对应的螺钉长度;通过调整髋骨的三维半透明模型,确定髋臼下螺钉的最佳位置,模拟置钉并测量该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的位置及进钉方向,对上述置钉参数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在四边体最危险进钉点O处,男性MIMIA为13.32±3.98°,螺钉长度28.96±7.57mm,MIAIA 为 31.97±9.89°,螺钉长度 42.99±5.44mm,MIPIA 为23.67±5.99°,螺钉长度 60.98±4.94mm;女性角度分别为 16.54±5.45°,39.40±10.07°,32.04±8.65°,螺钉长度分别为 22.54±5.16mm,36.02±3.27mm,50.51±3.82mm。男性各角度小于女性,而螺钉长度均大于女性,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钉点O比较,A点和B点对应的MIMIA值均减小,而对应的螺钉长度均增加。真骨盆上缘A、O、B三点对应的MIAIA值逐渐增加,而MIPIA值逐渐减小,男性和女性变化趋势一致。在四边体进钉点O’处,男性的平行螺钉长度为19.23±4.38mm,女性为13.86±3.53mm,男性MIAIA及对应螺钉长度分别为36.39±7.29°和33.59±2.73mm,女性分别为40.73±6.63°和28.73±2.39mm;男性 MIPIA 及对应螺钉长度分别为 33.01±7.07°和 9.07±2.66mm,女性分别为39.33±5.82°和43.36±2.73mm。男性的最小前倾角度和最小后倾角度均小于女性,而螺钉长度均大于女性,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骨盆下缘A’、O’、B’三点对应的MIAIA和MIPIA值变化趋势同上缘对应点一致。男性髋臼下螺钉的最大直径为5.54±1.38mm,最大长度为100.23±6.37mm,女性分别为4.49±0.89mm和87.74±6.36mm,94%的男性和86%的女性最大螺钉直径不小于3.5 mm;而77%的男性和53%的女性最大螺钉直径不小于4.5 mm。螺钉参数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数字化软件的切面重建,三维图像透明化及轴向透视等方法,可以在四边体危险区内以不同方式安全置钉,获得相关的置钉数据参数,指导个体化术前设计,为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由于男女骨盆的生理解剖差异,四边体区域置钉的方向角度和螺钉的长度直径等属性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将解剖标记作为置钉参照物和参考平面方便术中安全精确操作。第三部分 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建立起髋臼前柱骨折和后柱骨折的有限元模型,针对四边体区域设计不同的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模型装配后进行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为四边体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一例健康成年女性的DICOM格式的骨盆CT数据,将其导入Mimics及3-matic软件中,分别建立前柱骨折和后柱骨折模型,在Geomagic Studio软件及Solidworks软件中根据骨折线位置设计不同内固定,在3-matic中最终装配成髂腹股沟入路处理前柱骨折的4组固定模型,Stoppa入路处理前柱骨折的3组固定模型及后柱骨折固定的5组模型。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进行材料属性赋值,弹簧单元模拟韧带及接触设置。约束边界条件后对模型求解,分析评价骨盆和内固定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比较上下骨折面的位移差。结果前柱骨折模型中,增加四边体危险区螺钉后,可以降低钢板和固定螺钉的最大应力和松动断裂的风险,同时可以降低钢板对骨盆的应力遮挡作用。髂腹股沟钢板和Stoppa钢板在增加了两枚四边体双皮质螺钉后,上下骨折面的位移差组内比较均为最小。后柱骨折模型中,联合固定模型组由于增加了耻坐螺钉,后柱钢板和后柱螺钉的应力均下降,三种状态下骨折面的平均位移差和最大位移差的最小值均出现在联合应用耻坐螺钉模型组。结论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和Stoppa入路处理髋臼前柱骨折时,钢板联合四边体危险区螺钉均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力学相容性和稳定性。在处理髋臼后柱骨折时,放置四边体螺钉可增加后柱钢板或后柱螺钉的固定强度,降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邹如意[3](2021)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骨盆标本上的解剖研究,明确此手术入路重要组织结构之间位置关系,为临床上在治疗髋臼骨折使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例成人包含完整骨盆结构尸体进行解剖(共10侧),其中女性2例,男性3例。切口标志:取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外1/3点为切口起始点,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内1/3为切口终止点。沿切口线逐层解剖,主要观察手术中5个窗口的显露部位以及各层次重要组织结构。结果:沿切口线依次切开皮肤至壁层腹膜,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组织血管等结构。窗口1位于髂嵴及髂腰肌之间,取髂嵴及髂腰肌间隙,向外侧牵开皮肤,向内侧牵开髂腰肌可以显露髂嵴及髂骨翼内侧面髂窝;窗口2位于髂腰肌及髂外血管束之间,向内侧牵开血管束可以显露后部的骶髂关节,向外牵开髂腰肌可以显露耻骨上支起点、髂耻隆起;窗口3位于髂外血管束及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之间,牵开两者后可以显露耻骨支、髂耻隆起及骨盆边缘;窗口4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向外牵开后可以显露耻骨体及耻骨联合;窗口5位置与窗口3类似,但位于真骨盆深面,牵开后可以显露四边体及坐骨棘。通过利用切口的5个窗,该入路可直视下显露从耻骨联合到骶髂关节的前部骨盆缘、四边体及后柱的内侧部、髂窝、髂嵴等部位。结论:在临床上使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前,对其进行解剖学探究,能够有效降低真实手术当中的风险。通过本研究的实验,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清楚的显露髋臼部位,特别是四边体等较深的结构,同时实现了神经血管重要结构的可视化,为临床上在应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第二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中临床应用目的:基于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探讨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疗效与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08月采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27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6例;年龄30-69岁,平均48.8岁。根据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患者9例,前壁骨折5例,双柱骨折10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3例。术前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患侧骨盆模型,利用模型模拟骨折复位顺序、钢板安放位置及预弯。术后常规随访1、3、6和12个月,拍摄骨盆正位、闭口斜位、髂骨斜位及CT来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7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9-14cm,平均11cm;患者手术时间135-215min,平均为153min;术中出血量340-1050ml,平均为645ml;患者术后照射骨盆CT+三维重建,提示骨折复位良好,螺钉未进入关节面;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为13周。1例患者出现术后伤口感染,通过加强换药及有效抗生素应用于术后28天好转,伤口完全愈合;1例61岁患者出现术后骨化性肌炎,术后16个月出现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面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ARCOⅣ期),后在我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未见其它并发症。所有随访患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术后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优14例,良8例,可3例,差2例。结论: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直视下对髋臼的前方特别是四方体的髋臼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利用3D打印的立体模型可术前模拟逼真的手术环境,设计骨折复位的顺序、钢板放置的位置以及螺钉拧入的角度,使手术方案更加安全、更精确、更体现个体化,通过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利于小切口治疗髋臼骨折,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提供新思路。

常波[4](2021)在《依据3D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前后柱的三维测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确定髋臼前后柱间四边体周围的安全螺钉通道,测量安全螺钉通道的进钉点、出钉点的位置,分析各点的解剖学参数、各点之间的关系及螺钉的长度及方向,为临床操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常成年人的完整骨盆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3D图像生成及编辑处理软件Mimics Medical 20.0软件中,建立骨盆三维数字模型,以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与髂前下棘的连线中点分别于冠状面、横断面做垂线,将两垂线与髂骨翼平面的交点确定为两虚拟螺钉的进钉点,以横断面垂线交点与坐骨棘内面观最高点连线的方向作为虚拟螺钉的方向,以螺钉与四边体内面交点为出钉点,进钉点及出钉点之间的距离为虚拟螺钉的长度,虚拟螺钉的直径设置为3.5mm。测量虚拟螺钉的进钉点、出钉点与解剖标志点的距离,虚拟螺钉的长度及方向,对数据进行收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虚拟螺钉1进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的距离男性32.65±3.93mm,女性31.65±3.96mm,至髂前下棘的距离男性44.82±3.45mm,女性43.67±3.80mm;虚拟螺钉2进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的距离男性44.21±3.25mm,女性43.62±4.40mm,至髂前下棘的距离男34.89±2.94mm,女性33.99±4.06mm。虚拟螺钉1出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的距离男性43.49±7.98mm,女性37.70±4.84mm,虚拟螺钉1出钉点至髂前下棘的距离男性72.05±6.70mm,女性60.23±5.29mm;虚拟螺钉2出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的距离男性63.15±8.78mm,女性55.83±8.73mm,至髂前下棘的距离男性80.89±7.79mm,女性64.58±8.22mm。虚拟螺钉1的长度男性39.02±8.08mm,女性27.49±5.88mm;虚拟螺钉2的长度男性54.37±8.21mm,女性38.27±9.62mm。虚拟螺钉与横断面之间的夹角男性39.88±5.84°,女性41.95±5.03°;虚拟螺钉与冠状面之间的夹角男性41.58±6.79°,女性42.95±5.49°;虚拟螺钉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男性21.82±5.59°,女性16.34±5.11°。男女之间两个虚拟螺钉出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髂前下棘之间的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之间两个虚拟螺钉的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之间虚拟螺钉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医学领域研究中高效可靠,本研究寻找到的通道螺钉的位置较为安全。虚拟螺钉的出钉点到解剖标志点的距离、螺钉的长度在不同性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操作中应考虑性别之间的差异。

穆卫庐,常军英,贾东昭,付强,冯建书,侯卫星,王彦志,李炎,邢兆国,李琦军[5](2021)在《CT三维重建为基础的3D打印技术应用在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手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以CT三维重建为基础的3D打印技术在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80例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盆髋臼X射线片、CT三维重建并结合术者临床经验完成内固定术;研究组给予CT三维重建并根据其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实物模型,确定内固定方案并给予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评估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2,t=6.914,t=8.608;P<0.05)。研究组患者髋臼复位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14,x2=4.021,x2=4.501;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联合CT三维重建应用于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手术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提高复位质量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吴优[6](2021)在《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骨块移位距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髋臼骨折(Acetabular fractures)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有手术需求的患者数量也大大增加。然而,因其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难度大,且经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同样也很高。本文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移位距离,对比分析前、后柱移位差异,总结骨折块的移位规律。方法:连续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从2015年5月到2019年5月共49例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患者术前骨盆螺旋CT扫描资料,应用Mimics20.0(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软件,重建生成三维模型,通过软件镜像功能,测量骨折线上前、后柱空原点及复位后点间的移位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髋臼T型骨折患者中,前柱移位距离:(17.49±9.69)mm,后柱移位距离:(22.70±12.14)mm,前后柱移位距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臼横断骨折患者中,前柱移位距离:(17.79±9.01)mm,后柱移位距离:(20.27±10.09)mm,前后柱移位距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臼横断骨折和T型骨折患者中,前柱的移位距离小于后柱的移位距离。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加精准的展示骨折移位的空间参数。通过测量分析骨折的移位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指导手术的进行,使临床医生可以更加精准的复位骨折,从而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宋成璟[7](2020)在《基于整体观的中国部分地区髂骨解剖参数的数字化测量与初步应用》文中提出背景中医整体观念是对人、事物及自然完整性与统一性的认识。《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言:“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将人与自然视为整体。中医整体观同时也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整体与局部间存在辩证统一。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局部构成的整体。某一局部可以作为整体由其他“局部”构成,而该局部和其他局部有机结合又构成另一个整体。局部结构的改变会影响整体,整体的结构改变亦可反映出局部的异常。在整体观念的认识下,髂骨作为一个整体,由髂嵴、髂骨翼、髂骨体等三个“局部”组成;而如果将髋骨看作整体,那髂骨又将会以“局部”存在。每个部分有不同的结构形态与功能,它们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整体的和谐稳定体现。如骨盆髋臼骨折常由髋臼延伸至髂骨翼,按复位原则,复位时我们先复位髂骨,良好复位的髂骨作为局部参照可为后续的髋臼复位提供模板,良好的髋臼复位才能够保证日后恢复髋关节的良好功能。这很好得诠释了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关系。随着工业及交通的高速发展,高能量骨盆创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损伤的严重性及复杂性也更为棘手。单纯髂骨骨折较少见,只占骨盆骨折发生率的2.2%,常常与髋臼骨折和骨盆环骨折合并存在。临床上复位复杂骨盆骨折时遵循由近及远的顺序,即先复位髋臼区域以外的髂骨骨折再复位髋臼骨折。但往往在复位复杂骨盆骨折时仅重视髋臼骨折的复位情况,对髂骨骨折的复位质量要求较低。这从骨盆骨折与髋臼骨折Matta评价标准的差异不难看出。而且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不满意的髂骨复位会放大髋臼骨折块的移位、旋转程度,而髂骨得到解剖复位将有助于提高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目前临床使用广泛的骨盆骨折Matta评价标准根据复位后骨折的残存移位距离来评判优良差,强调了局部对位却无法评价骨折块的旋转移位。这忽视了骨盆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往往会影响整体功能的恢复。但髂骨形态特殊,常规方法难以进行解剖学测量,使得相关数据不多。为此,徐应朋通过定义并初步测量了髂嵴水平面的偏转角、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及髂嵴弧度,为髂骨翼的解剖复位提供解剖数据参考。鉴于髂骨骨折解剖复位如此重要,该系列解剖参数可为术中复位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带来积极意义,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将地域情况纳入考虑范围则可能使相关解剖学数据更趋于准确义。因此,我们在既往研究的经验基础上,选取中国部分地区(中部地区:中部战区总医院;北部地区:北部战区总医院;南部地区: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西部地区: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宝鸡解放军九八七医院)行骨盆CT扫描的健康成人的原始图像,借助数字化医学软件建立骨盆CT三维模型并对髂骨的各项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初步建立国人髂骨解剖数据库,为临床髂骨骨折的解剖复位提供数据支持。第一章 中国部分地区成人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度的数字化测量及意义目的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人、事物与自然的完整性,构成人体及每个局部间相互协调,局部结构的改变会影响整体,整体的结构改变亦可反映出局部的异常。正常的髂骨结构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前提,且髂骨的良好复位能为髋臼骨折的解剖复位提供正确的骨性参考。徐应朋提出的髂嵴水平面的偏转角度很有意义,但该研究因样本量较少,且人体髂骨变异较大,其结果很难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在徐应朋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并将地域纳入分组范围,通过对中国中部、南部、北部及西部地区人体骨盆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及国人总体相关解剖参数的测量,初步建立国人髂骨水平面解剖数据库,为临床提高髂骨骨折复位质量提供解剖数据支持。方法收集于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中部地区的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南部地区的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西部地区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北部地区的北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检查的健康成人(≥18岁)骨盆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共计313例(602侧)并以DICOM格式导出,其中中部战区总医院男89例(178侧),年龄1888岁,平均40.90岁;女58例(116侧),年龄1985岁,平均46.48岁,均为完整骨盆;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男29例(58侧),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2.00岁;女12例(24侧),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4.15岁,均为完整骨盆;佛山三水区人民医院行男46例(92侧),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0.52岁;女39例(78侧),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9.15岁,均为完整骨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14例(16侧),2例完整,5例左侧骨盆,7例右侧骨盆,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0.62岁;女4例(4侧),2例左侧骨盆,2例右侧骨盆,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3.25岁;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男12例(19侧),7例完整,1例左侧骨盆,4例右侧骨盆;女10例(17侧),7例完整,0例左侧骨盆,3例右侧骨盆。应用Mmics20.0及Geomagic Studio12.0软件对所有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投影,对髂嵴水平面偏转角进行测量,初步建立国人该项解剖参数数据库,并尝试做地区间数据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测量地区的骨盆在髂嵴水平面的“S”形弯曲不对称,国人总体情况:前中部偏转角,(132.45±8.87)°(102.44157.54)°,中后部偏转角,(145.62±7.05)°(121.71166.80)°。其中中部地区测量结果:髂嵴水平面的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30.92±9.90)°(102.44°153.49°),女:(132.07±8.77)°(109.51°148.86°);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3.44±7.04)°(129.83°159.11°),女:(144.08±7.32)°(127.70°157.73°);南部地区测量结果: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33.69±7.39)°(116.88°146.52°),女:(133.42±7.32)°(113.26°146.56°);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8.51±5.52)°(134.89°160.86°),女:(148.05±5.83)°(138.80°162.53°);北部地区测量结果: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34.28±8.58)°(121.64°157.54°),女:(136.17±8.75)°(121.42°152.10°);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6.68±7.80)°(125.81°163.56°),女:(149.20±6.55)°(141.46°166.80°);西部地区测量结果:新疆地区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34.41±9.86)°,女:(140.24±6.74)°;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4.77±7.97)°,女:(152.35±2.56)°;宝鸡地区前中部偏转角度,男:128.61±8.71°,女:129.04±8.30°;中后部偏转角度,男:(145.03±4.87)°,女:(143.19±6.50)°。前中部偏转角度(132.45°)明显小于中后部偏转角度(14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部、南部、北部及西部地区)(P<0.05)。同性别左、右侧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P>0.05)。髂嵴前中部偏转角度与中后部偏转角度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P>0.05)。中部地区测量结果:髂嵴水平面的前中部偏转角度:(131.37±9.47)°;中后部偏转角度(143.69±7.15)°;南部地区测量结果:髂嵴水平面的前中部偏转角度:(133.57±7.34)°;中后部偏转角度(148.30±5.65)°;北部地区测量结果:髂嵴水平面的前中部偏转角度:(134.83±8.62)°;中后部偏转角度(147.42±7.51)°;中部、南部与北部地区的数据对比中,前中部及中后部偏转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中部偏转角及后部偏转角差异均为:南部与北部地区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中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参数可为国人骨盆髂嵴水平面的髂骨形态进行精确描述,弥补之前髂骨翼形态数据描述的空缺,可为临床髂骨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的塑形提供数据参考,可为评价术后髂骨骨折旋转移位提供数据支持,弥补骨盆Matta标准之不足。结论成人髂嵴水平面呈“S”形弯曲,前中部偏转角(132.45°)明显小于中后部偏转角(145.62°)。髂嵴偏转角的量化,使整个髂嵴“S”形弯曲量化,有力地诠释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符合中医整体观。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成人骨盆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同性别左、右侧之间及男、女不同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前中部偏转角度,国人总计平均为132.45°,中部地区平均为131.37°,南部地区平均为133.57°,北部地区平均为134.83°,南部与北部地区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中部地区结果与其他两个地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中后部偏转角度,国人总体平均为145.62°,中部地区平均为143.69°,南部地区平均为148.30°,北部地区平均为147.42°,南部与北部地区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中部地区结果与其他两个地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该参数可为国人骨盆髂嵴水平面的髂骨形态进行精确描述,弥补之前髂骨翼形态数据描述的空缺,可为临床髂骨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的塑形提供数据参考,可为评价术后髂骨骨折旋转移位提供数据支持,弥补骨盆Matta标准之不足。第二章 中国部分地区成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及髂嵴弧度的测量与意义目的基于整体观念,髂骨作为髋骨的局部体现,具有其自身解剖特点,髂骨与髋臼方形区亦存在相应解剖关系,我们不应将二者割裂看待,应在重视髂骨的同时视二者为整体中的两个局部,以整体观的角度看待该解剖关系。第一章得到了国人髂嵴水平面的偏转角度,在这一章中我们则继续对髂骨的内外侧面的解剖参数进行测量,明确中部、南部、北部及西部地区成人骨盆的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髂方倾斜角)及髂嵴弧度,获得国人总的相关解剖参数,初步建立国人髂骨内外侧面的解剖参数数据库,这样我们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国人骨盆髂骨解剖形态,体现整体观的价值,为提高髂骨及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提供较为准确的解剖参数。方法收集于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中部地区的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南部地区的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西部地区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北部地区的北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检查的健康成人(≥18岁)骨盆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共计313例(602侧)并以DICOM格式导出,其中中部战区总医院男89例(178侧),年龄1888岁,平均40.90岁;女58例(116侧),年龄1985岁,平均46.48岁,均为完整骨盆;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男29例(58侧),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2.00岁;女12例(24侧),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4.15岁,均为完整骨盆;佛山三水区人民医院行男46例(92侧),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0.52岁;女39例(78侧),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9.15岁,均为完整骨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14例(16侧),2例完整,5例左侧骨盆,7例右侧骨盆,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0.62岁;女4例(4侧),2例左侧骨盆,2例右侧骨盆,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3.25岁;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男12例(19侧),7例完整,1例左侧骨盆,4例右侧骨盆;女10例(17侧),7例完整,0例左侧骨盆,3例右侧骨盆。应用Mmics20.0及Geomagic Studio12.0软件对所有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投影,对成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及髂嵴弧度进行测量,初步建立国人该两项解剖参数数据库,并尝试做地区间数据比较分析。结果髂方倾斜角:国人总体情况:前部倾斜角:(141.68±5.52)°(125.72156.75)°,中:(129.26±6.03)°(107.85146.18)°,后:(101.33±4.95)°(85.11116.25)°。中部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42.78±5.89)°(133.16°155.12°),女:(141.78±5.07)°(132.20°154.42°);中部倾斜角,男:(131.19±5.95)°(115.68°143.35°),女:(127.04±5.80)°(111.90°141.69°);后部倾斜角,男:(102.00±5.26)°(86.70°113.95°),女:(101.25±5.05)°(87.31°111.67°)。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41.30±4.50)°(133.65°152.74°),女:(140.41±3.83)°(133.00°150.66°);中部倾斜角,男:(131.06±4.21)°(121.34°136.91°),女:(127.25±5.38)°(110.60°139.81°);髂方倾斜角,男:(101.36±3.94)°(93.91°111.20°),女:(101.13±4.88)°(88.09°109.20°)。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42.29±6.66)°(129.48°155.82°),女:(142.09±5.00)°(130.48°150.98°);中部倾斜角,男:(130.19±6.19)°(115.51°141.75°),女:(129.51±4.25)°(121.09°137.50°);后部倾斜角,男:(101.25±4.68)°(88.43°111.16°),女:(104.87±4.12)°(96.52°109.62°)。西部地区:新疆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36.42±6.49)°(128.78°148.77°),女:(137.25±7.35)°(129.38°146.74°);中部倾斜角,男:(124.11±9.02)°(107.85°141.51°),女:(123.37±7.78)°(114.50°133.23°);后部倾斜角,男:(96.97±6.64)°(85.11°110.95°),女:(101.59±5.78)°(95.71°109.55°);宝鸡地区:前部倾斜角,男:(139.99±7.05)°(130.76°155.93°),女:(142.70±5.35)°(133.97°150.78°);中部倾斜角,男:(127.77±6.47)°(116.83°140.64°),女:(127.91±5.97)°(120.40°140.73°);后部倾斜角,男:(98.13±4.90)°(89.35°106.72°),女:(99.53±3.29)°(96.17°105.43°)。各地区成人骨盆(中部、南部、北部及宝鸡地区)同性左、右侧的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地区成人骨盆(中部、南部、北部及西部地区)两性的倾斜角由前至后均逐渐减小,前、中、后三区倾斜角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前部及后部倾斜角男女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性在中部倾斜角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部倾斜角男性>女性;北部地区前部及中部倾斜角两性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部倾斜角两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小于女性。因地区间前、中、后倾斜角在两性间差异不同,故做地区间对比时将两性分开对比(各地区髂嵴弧度比较亦是如此,下略)。各地区结果:男性:中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2.78±5.89)°,中部倾斜角:(131.20±5.95)°,后部倾斜角:(102.00±5.26)°;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1.30±4.50)°,中部倾斜角:(131.06±4.21)°,后部倾斜角:(101.36±3.94)°;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2.29±6.66)°,中部倾斜角:(130.19±6.19)°,后部倾斜角:(101.69±4.82)°。女性:中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1.78±5.07)°,中部倾斜角:(127.04±5.80)°,后部倾斜角:(101.25±5.05)°;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0.41±3.83)°,中部倾斜角:(127.25±5.38)°,后部倾斜角:(101.13±4.88)°;北部地区,前部倾斜角:(142.10±5.00)°,中部倾斜角:(129.51±4.25)°,后部倾斜角:(104.87±4.12)°。男性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部倾斜角度,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部倾斜角度,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部倾斜角,三个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地区与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嵴弧度方面,国人总体情况:全髂嵴弧度(rad):3.01±0.16(2.283.39),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17±0.19(1.482.75),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1.50±0.29(0.532.22);中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男:3.06±0.15(2.653.38),女:2.89±0.13(2.663.23);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男:2.26±0.19(1.882.71),女:2.10±0.18(1.692.47);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男:1.43±0.29(0.601.81),女:1.44±0.28(0.621.86);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男:3.10±0.11(2.853.33),女:2.90±0.14(2.543.27);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男:2.13±0.14(1.832.45),女:2.04±0.18(1.652.40);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男:1.47±0.25(0.951.94),女:1.62±0.28(0.802.20)。各地区成人骨盆(中部、南部、北部及宝鸡地区)同性左、右侧的全髂嵴弧度、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及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与北部地区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两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髂嵴弧度、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两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大于女性;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及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三者于两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各地区结果:男性:中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3.06±0.15;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26±0.19;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43±0.29。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3.10±0.11;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14±0.14;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47±0.25。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3.10±0.11;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22±0.19;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61±0.23。女性:中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2.89±0.13;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10±0.18;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44±0.28。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2.90±0.14;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04±0.18;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62±0.28。北部地区,全髂嵴弧度(rad):2.93±0.14;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rad):2.12±0.17;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rad):1.58±0.28。地区间对比结果,男性方面:男性全髂嵴弧度,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中部地区、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嵴前中部内唇弧度均值,中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大0.12 rad,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大0.08 rad;髂嵴中后部外唇弧度均值,北部地区较中部地区大0.18 rad,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大0.15 rad。女性方面:女性全髂嵴弧度,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中部地区、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中部地区与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嵴前中部内唇弧度均值,中部地区较南部地区大0.06 rad;髂嵴中后部外唇弧度均值,南部地区较中部地区大0.18 rad。本研究初步建立髂骨矢状面的解剖参数数据库,该参数可为国人髂骨矢状面的形态进行精确描述,与第一部分的髂嵴水平面的偏转角度一起弥补之前髂骨形态数据描述的空缺,可为临床髂骨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的塑形提供数据参考。结论成人髂骨翼内板呈外倾状态,髂方倾斜角(前:(141.68±5.52)°,中:(129.26±6.03)°,后:(101.33±4.95)°),初步定量了其倾斜程度,前部倾斜角>中部倾斜角>后部倾斜角。各地区成人骨盆同性左、右侧的倾斜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髂方倾斜角将髂骨翼内板与方形区的倾斜程度量化,有力地诠释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符合中医整体观。全髂嵴、前中部髂嵴内唇及中后部髂嵴外唇皆呈弧形弯曲,但其各自曲度不同,各地区成人骨盆(中部、南部、北部及宝鸡地区)同性左、右侧的全髂嵴弧度、前中部髂嵴内唇弧度及中后部髂嵴外唇弧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些数据为髂骨复位与内固定提供了解剖学数据,初步建立了相关数据库。第三章 髂方倾斜角评价髋臼双柱骨折术后髂骨复位质量的初步应用目的基于中医整体理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局部结构的改变会影响整体,整体的结构改变亦可反映出局部的异常。髋臼骨折往往还累及骨盆其他部位的骨折,其他部位骨折的复位质量会影响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因此我们不能仅重视髋臼骨折的复位而忽视髋臼之外的骨折复位质量。正如本研究第二章显示的髂方倾斜角,髂骨与之相连的方形区也构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故本研究通过骨盆Matta评价标准与骨盆Matta评价标准+髂方倾斜角分别评价双柱骨折中髂骨骨折的复位质量及其与术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在优、良、差的分布,探讨髂方倾斜角用于波及髂骨的髋臼骨折术后髂骨复位质量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手术的89例患者资料;男51例,女38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7.3岁;其中男性左侧24例,右侧27例;女性左侧18例,右侧2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2例,高处坠落伤18例,重物挤压伤9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高位双柱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21天,平均8.2天。所有患者均取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行切开复位DAPSQ联合髂骨翼内侧钢板固定,术后复查骨盆CT三维重建。分别对髂骨及髋臼进行相应Matta标准评价,对不同等级的评价结果分别行髂方倾斜角测量,了解单一骨盆Matta标准和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评价术后髋臼复位质量优、良、差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骨盆Matta标准评价髂骨骨折复位质量为优者68例,良15例,差6例;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中优者22例,良53例,差14例。骨盆Matta标准优者68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28例,良31例,差9例,髋臼复位优良率为86.76%;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优者22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17例,良4例,差1例,髋臼复位优良率为95.45%。骨盆Matta标准良者15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3例,良5例,差7例,髋臼复位优良率为53.33%;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优者53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14例,良34例,差5例,髋臼复位优良率为92.45%。骨盆Matta标准差者6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1例,良3例,差2例,欠佳率为33.33%;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优者14例中,髋臼复位质量优1例,良1例,差12例,欠佳率为85.71%。髋臼复位质量优、良的病例在骨盆Matta标准评价的优、良、差的病例中散在分布,而集中分布在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评价的优、良病例中;髋臼复位质量欠佳的病例在骨盆Matta标准评价的优、良、差的病例中散在分布,且集中分布在骨盆Matta标准+髂方倾斜角评价为差的病例中。两者髋臼复位质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方倾斜角结合骨盆Matta标准可明显提高单纯使用Matta评价标准对髋臼骨折及髂骨骨折复位的准确率,弥补了Matta标准无法评价髂骨骨折复位后旋转移位的不足。该结果应证了中医整体观的科学性,提示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局部与整体的相对关系。同时也证明,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是髂骨解剖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应提高在髋臼骨折治疗过程中对髂骨复位重要性的认识。

尚冉冉[8](2020)在《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整体观是古人研究人体奥秘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之一。在认识人体时注重人体自身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髋骨作为整体,由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通过骶髂关节与髋关节连接躯干与下肢,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这与整体观不谋而合。取象比类法是借助某种直观的事物或现象能更加方便认识与了解研究对象。整体观与取象比类均为中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提供方法。髋臼是髂骨、坐骨、耻骨共同融合而成,是容纳股骨头的重要结构,髋臼内侧即坐骨体内侧的四边形区域,是组成真性骨盆外侧缘的骨性平面,构成髋臼的内侧壁,具有防止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的作用,学者们将此区域称为方形区。但解剖学研究发现,方形区骨质菲薄区域并不仅仅局限在方形区,还包括其与骨盆界限间的骨质;而且临床上髋臼骨折常涉及的范围也与之对应。因此,王正坤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方形区定义,将髂骨、坐骨和耻骨在髋臼内侧壁组成的相对平整的区域统称为广义的方形区(即本研究所称的方形区),包括骨盆界线(arcuate line of pelvis,ALP)以下、坐骨棘水平以上(指过坐骨棘顶点与界线平行的线)、前至闭孔(obturator formamen,OF)后缘、后至坐骨大切迹。并在此基础上,将半骨盆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部分。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的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也随之增高,由于该处骨折多呈粉碎性,加上髋臼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毗邻,直接进行内固定极为困难,稍有不慎极易导致螺钉误入关节腔,引起严重后果。为解决这类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我科蔡贤华教授在前期临床经验基础上发现沿耻骨联合上方开始沿耻骨梳外侧缘经弓状线至坐骨大切迹在弓状线上投影稍偏外侧处向上再经过骶髂关节前缘外侧10mm处直至髂嵴处的一段整体呈“S”形弧线放置内固定物可有效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第一代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在方形区表面应用35枚螺钉经骨表面固定,改变了沿钢板长轴进行加压固定的传统内固定体系,将传统的螺钉与钉孔间纵向动力设计变成了钛板塑形-复形与钉孔-螺钉间联动而产生持续侧向动力加压,创造性地实现了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解决了传统常需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梦想。第一代DAPSQ钛板在可重建钛板基础上做了形态上的改进,将DAPSQ钛板轨迹按照半骨盆分区也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部分,临床应用中也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在临床应用第一代DAPSQ钛板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第一代DAPSQ钛板并非解剖板,实际应用时存在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过长或者过短的问题,仍需要在特殊塑形上消耗时间,这种手工操作与日益增长的髋臼骨折发生率不相符。尽管第一代DAPSQ钛板并非解剖型,但其固定完成后的轨迹“蔡氏线”与半骨盆表面呈解剖接触,因此使测定其轨迹长度成为可能。收集骨盆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尤其是关注DAPSQ钛板轨迹的骨质情况,并寻找相关骨性标志,寻求合适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搜集来自国内不同地域的正常人群骨盆髋臼CT加三维重建资料,结合数字骨科软件分析获取解剖学参数,为制备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将制作出标准化DAPSQ钛板应用于临床并随访,与第一代DAPSQ钛板临床疗效做对比,以评估两代DAPSQ的疗效差异。第一章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方法探讨目的基于整体观念,将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钛板轨迹看做整体。将DAPSQ钛板轨迹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个部分,进行DAPSQ钛板轨迹各分区长度及总长度数字化测量,探讨其可行性,并为大数据数字化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及各分区比例提供方法。方法搜集无畸形或骨缺损的成年人骨盆标本共14具,其中6具半骨盆,在骨盆标本上画出DAPSQ钛板安装完成后的轨迹,再用普迪思缝合线(Polydioxanone Suture,PDS)沿DAPSQ钛板轨迹做好各分区的标记,用游标卡尺在标记后的PDS缝合线上分别测量DAPSQ钛板轨迹在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整个轨迹的标本实测长度。再将测量后的骨盆标本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得到Dicom格式数据,再将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20.0中,将各分区看作圆的一部分,分别测出各圆的直径及各分区对应的弦长,根据公式再算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DAPSQ钛板轨迹数字化测量长度值,并根据每个骨盆标本各区长度算出该标本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测量过程采用双人双随机测量法。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所得测量值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总长度的标本实测结果分别为:(60.38±3.90)mm、(66.08±3.19)mm、(89.19±4.38)mm、(215.65±8.23)mm;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总长度的数字化测量结果分别为:(60.60±3.79)mm、(67.48±4.63)mm、(88.20±6.03)mm、(216.23±11.41)mm。配对t检验显示,两种测量方法下耻骨区长度之间、方形区长度之间、髂骨区长度之间、总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测量者组内相关系数均>0.8,均为优。Bland-Altman检验分析显示,除髂骨区两种测量方法有4.5%(1/22)的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其余差值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一致性较好(P值均>0.05)。结论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数字化测量DAPSQ轨迹长度方法可靠,可为大数据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提供可行性的测量方法,进而为标准化DAPSQ钛板的设计与制作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支持。第二章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分析目的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按照第一章的测量方法,通过对正常成人完整骨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数据进行数字化测量,获得正常成年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的长度,并得到各分区比例,为设计符合国人的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搜集了来自中国南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中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西北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北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正常骨盆三维正常成人骨盆DICOM格式数据,共504例(834侧)正常成人骨盆三维重建的骨盆断层扫描图像。其中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男34例(55侧),21例完整骨盆,6例左侧骨盆,7例右侧骨盆,年龄1887岁,平均45.9岁,女性共24例(38侧),12例完整骨盆,6例左侧骨盆,6例右侧骨盆,年龄1877岁,平均53.5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男48例(95侧),47例完整骨盆,1例右侧骨盆,年龄2056岁,平均30.3岁,女性共42例(82侧),40例完整骨盆,1例左侧骨盆,1例右侧骨盆,年龄2064岁,平均38.7岁;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10例(11侧),1例完整骨盆,4例左侧骨盆,5例右侧骨盆,年龄1869岁,平均37.8岁,女性共4例(4侧),2例左侧骨盆,2例右侧骨盆,年龄2754岁,平均43.3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男208例(329侧),121例完整骨盆,45例左侧骨盆,42例右侧骨盆,年龄1889岁,平均43.4岁,女性共134例(220侧),86例完整骨盆,23例左侧骨盆,25例右侧骨盆,年龄1990岁,平均48.6岁。将以上数据导入Mimics20.0软件并行骨盆三维重建,按照第一章测量方法对各地区及国人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长度行数字化测量。根据测量骨盆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比例对DAPSQ钛板进行标准化分型,计算出符合正常成年国人的DAPSQ钛板轨迹型号及其占比,并且比较东北部、南部、中部地区DAPSQ轨迹的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以及总长度之间的解剖学差异。结果东北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1.89±4.55)mm、方形区长度为(71.19±5.48)mm、髂骨区长度为(84.94±6.55)mm、总长度为(218.03±10.14)mm;中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1.18±5.29)mm、方形区长度为(69.12±5.25)mm、髂骨区长度为(84.77±6.62)mm、总长度为(215.07±9.86)mm;南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0.03±5.78)mm、方形区长度为(67.94±4.98)mm、髂骨区长度为(83.10±5.56)mm、总长度为(211.07±9.93)mm。正常成年国人DAPSQ钛板轨迹的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以及总长度分别为:(60.96±5.39)mm、(69.11±5.28)mm、(84.40±6.41mm)mm、(214.46±10.15)mm,其中三地区耻骨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地区方形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地区髂骨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PSQ轨迹总长度之间比较,三地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APSQ总长度及钛板误差接受范围设为(±10mm),将钛板分为小号194mm、中号214mm、大号234mm三种类型。再根据各分区不同比例在小号、中号、大号下分别分为再分两个型号,即小号下为A型、B型,中号下为C型、D型,大号下为E型、F型,A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55mm、61mm和78 mm;B型钛板分别为51mm、66mm和77mm;C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61mm、67mm和86mm;D型钛板分别为56mm、73mm和84mm;E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66mm、74mm和94mm;F型钛板分别为62mm、80mm和92mm。对834例患者进行型号匹配,符合A、B、C、D、E、F型钛板数量分别为112例、104例、501例、424例、102例、79例。其中A型、B型通用病例87例,小号共可纳入129(15.47%)例;C型和D型通用病例378例,中号共可纳入546(65.47%)例;E型和F型通用病例69例,大号共可纳入112(13.43%)例。A、B、C、D、E、F六型钛板总共可适用787例,占总纳入病例的94.36%。结论1.整体观念为解剖学测量提供理论依据,简化了测量方法,同时数字化骨科软件具有可重复性、节约时间、精确度高的优点,为解剖学测量提供了新方法,值得推广;2.通过对DAPSQ钛板轨迹长度的测量,测得正常成年国人DAPSQ轨迹长度为(214.46±10.15)mm,弥补了骨盆上该部位解剖学参数;3.不同地区耻骨区、髂骨区长度比较中,三地区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方形区轨迹长度、总长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总体呈东北部>中部>南部的趋势。4.根据数字化测量结果可将DAPSQ钛板分为A、B、C、D、E、F六种型号,可基本满足临床需求,标准化DAPSQ钛板的设计可为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治疗提供新理念与新方法。第三章标准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治疗涉及方形区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基于整体观,复杂髋臼骨折时整个骨盆或半骨盆在维持骨折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第二章国人钛板轨迹数据设计出的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将其应用于治疗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手术,与第一代DAPSQ临床疗效对比,初步探讨标准化DAPSQ与第一代DAPSQ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就诊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的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54例患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23岁65岁,平均46.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34例,摔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26d,平均12.5d。双柱骨折30例,T型骨折6例,横行骨折7例,前柱伴后半横型骨折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行标准化DAPSQ内固定治疗,27例患者采用第一代DAPSQ钛板治疗,27例患者采用标准化DAPSQ治疗。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6月,平均18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患髋功能,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在评定骨折复位优良率。结果本研究54例患者所有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标准化DAPSQ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7.1±50.3)min、(1102.3±480.7)ml;第一代DAPSQ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5.8±56.6)min、(1420.5±504.8)ml。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定结果显示,第一代DAPSQ组:优15例,良8例,差4例;标准化DAPSQ组:优17例,良7例,差3例。两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等情况,依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显示第一代DAPSQ组骨折复位优16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1.5%;标准化DAPSQ组骨折复位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2%。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准化DAPSQ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明显,跛行伴活动受限,无法参加日常生活及活动,后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第一代DAPSQ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1年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骨盆的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在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时要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可指导折复位;在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标准化DAPSQ弥补了第一代DAPSQ的不足,明确了钛板的标准化分型,优化了DAPSQ各分区的比例,避免了内固定塑形操作过程,在临床应用中标准化DAPSQ保持了第一代DAPSQ钛板稳定、可靠的优点,同时标准化DAPSQ较第一代DAPSQ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并发症的优势,为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

任力,马丽,于山,曹雨,肖尚领[9](2020)在《CT三维重建与X线在髋臼骨折术前及术后评价中的价值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CT三维重建与X线在髋臼骨折术前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外伤性髋臼骨折患者的术前、术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影像,对比术前髋臼骨折检出率、骨折分型正确率、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以及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与内固定物置入效果。结果术前,X线片的骨折检出率为60.00%、骨折分型正确率为48.89%、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为53.33%,明显低于CT三维重建影像的骨折检出率100%、骨折分型正确率100%、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100%(χ2=22.500、33.978、27.391,P均=0.000)。术后,X线检查骨折复位质量良好率为77.78%,内固定物置入满意率为91.11%;CT三维重建检查骨折复位质量良好率为75.56%,内固定物置入满意率为86.67%,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对比,Z=-2.751,P=0.006,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物置入效果对比,Z=-1.556,P=0.12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X线相比,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更大,不仅诊断准确率高,而且还能精确评估手术质量,对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济惠[10](2020)在《术前3D打印模拟与传统手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髋臼的解剖结构为曲面,髋臼骨折的形态复杂,因此髋臼双柱骨折的手术治疗对骨科医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目前很少见关于比较应用3D打印技术术前预弯钢板与传统的术中折弯塑形钢板两种方法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研究。我们提出应用3D打印技术结合计算机可视化术前规划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我们预测3D打印技术结合计算机可视化术前规划将协助骨科手术医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髋臼双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结果。目的:通过比较术前3D打印模拟与传统手术两种方法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结果,探讨3D打印技术用于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材料和方法:该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从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共招募了 40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我们使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3D打印组,另外一组为传统方法组,每组各有20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在3D打印组,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比例的复位后骨盆模型,按照计算机可视化术前规划,在复位后的骨盆模型上术前预弯重建钢板,在骨盆模型上分别钻孔,测深,置入螺钉,将预弯后的钢板及模拟置入的螺钉送供应室消毒以供术中使用。在传统方法组,术中复位髋臼骨折之后,将重建钢板置于骨折端,根据骨折端的形态,术中折弯塑形重建钢板,分别钻孔,测深,置入螺钉。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器械操作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数量、术中输血量、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术后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3D打印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较传统方法组明显缩短(130.8±29.2 vs 206.3 ± 34.6分钟;t=-7.5,P<0.001)。3D打印组的平均内固定器械操作时间较传统方法组明显缩短(32.1±9.5 vs 57.9±15.1分钟;t=-6.5,P<0.001)。3D打印组的术中失血量和术中输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方法组(分别是:500[400,800],Mann-Whitney U=74.5,P<0.001;0[0,400],Mann-Whitney U=59.5,P<0.001)。3D打印组的手术入路数量明显少于传统方法组(腹直肌旁联合K-L入路的比例:35%vs 85%;χ2=10.4,P<0.05)。3D打印组的术中透视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方法组(4.2±1.8 vs 7.7±2.6秒;t=-5.0,P<0.001)。3D打印组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组(良好复位率:80%vs 30%;χ2=10.1,P<0.05)。3D打印组患侧髋关节功能(根据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组(两组的优良复位率:75%vs 30%;χ2=8.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5%vs 25%;χ2=3.1,P=0.182)。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计算机可视化术前规划应用于髋臼双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器械操作时间,减少失血量、输血量及术中透视时间,提高骨折复位质量。

二、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临床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力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2 试验方法
        1.3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髋臼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和位移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前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致谢
个人简介

(2)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综述 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四边体区域的数字解剖学参数研究测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四边体置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测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 图、表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附录 髂腹股沟入路四边体危险区螺钉的临床应用病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以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3)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解剖学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中临床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个人简历
    附录B 综述 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依据3D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前后柱的三维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髋臼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CT三维重建为基础的3D打印技术应用在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手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1.4 观察与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髋臼复位效果比较
    2.3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3讨论
4 结论

(6)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骨块移位距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盆髋臼骨折的解剖、治疗以及最新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整体观的中国部分地区髂骨解剖参数的数字化测量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中国部分地区成人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度的数字化测量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主要应用软件与工具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中部地区测量结果
        2.2 南部地区测量结果
        2.3 北部地区测量结果
        2.4 西部地区测量结果
        2.5 中部、南部及北部地区测量结果
    3.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念对髂骨结构的认识
        3.2 髂嵴水平面偏转角度的测量及其意义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部分地区成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及髂嵴弧度的测量与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主要应用软件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髂方倾斜角测量结果
        2.2 髂嵴弧度的测量结果
    3.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对波及髂骨的复杂髋臼骨折的认识
        3.2 目前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中存在的问题
        3.3 测量髂方倾斜角及髂嵴弧度及其意义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评价髋臼双柱骨折术后髂骨复位质量的初步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术前处理与检查
        1.4 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念在“髂骨-髋臼-骨盆”关系上的体现
        3.2 髂骨的解剖特点及其对提高髋臼骨折复位质量的重要性
        3.3 CT三维重建下髂方倾斜角在波及髂骨的骨盆髋臼骨折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综述 髋骨应用解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方法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的选择标准
        1.2.2 一般资料
        1.2.3 骨盆标本的直接测量
        1.2.4 骨盆标本的数字化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测量者之间一致性检验
        2.2 各分区长度测量结果
        2.3 两种测量方法的Bland-Altman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对骨盆髋臼及DAPSQ钛板轨迹的认识
        3.2 数字化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分析
        3.3 DAPSQ设计原理
        3.4 DAPSQ钛板轨迹解剖学特点
        3.5 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数字化解剖学测量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2 一般资料
        1.2.3 不同地区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长度测量
        1.2.4 钛板型号设计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地区DAPSQ钛板轨迹长度测量情况
        2.2 国人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分布情况
        2.3 标准化DAPSQ钛板设计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在DAPSQ钛板轨迹测量中的应用
        3.2 DAPSQ钛板轨迹
        3.3 DAPSQ钛板各分区轨迹长度的地区差异
        3.4 标准化DAPSQ钛板分型及意义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标准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治疗涉及方形区髋臼骨折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4.1 术野的显露及骨折复位
        1.4.2 DAPSQ内固定
        1.4.3 透视及关闭切口
        1.5 术后处理及康复计划
        1.6 术后随访
        1.7 疗效评价标准
        1.7.1 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
        1.7.2 骨折复位质量
        1.7.3 髋关节功能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2.2 骨折复位质量
        2.3 髋关节功能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对DAPSQ钛板轨迹各分区的解剖学认识
        3.2 标准化DAPSQ治疗方形区骨折的临床疗效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课题资助情况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CT三维重建与X线在髋臼骨折术前及术后评价中的价值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影像学检查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髋臼骨折检出率、骨折分型正确率、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对比
    3.2 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置入效果对比
4 讨论

(10)术前3D打印模拟与传统手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软件和设备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术中临床结果
    2.3 术后评价结果
    2.4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D]. 古金山.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赵北. 山东大学, 2021(12)
  • [3]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邹如意.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依据3D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前后柱的三维测量的研究[D]. 常波.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5]CT三维重建为基础的3D打印技术应用在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手术的研究[J]. 穆卫庐,常军英,贾东昭,付强,冯建书,侯卫星,王彦志,李炎,邢兆国,李琦军. 中国医学装备, 2021(03)
  • [6]髋臼T型及横断骨折前后柱骨块移位距离分析[D]. 吴优.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基于整体观的中国部分地区髂骨解剖参数的数字化测量与初步应用[D]. 宋成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D]. 尚冉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CT三维重建与X线在髋臼骨折术前及术后评价中的价值对比[J]. 任力,马丽,于山,曹雨,肖尚领.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0(03)
  • [10]术前3D打印模拟与传统手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D]. 黄济惠.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