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常见急性并发症

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常见急性并发症

一、老年肾衰患者在血透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秦江南[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并观察MHD患者透析龄、中医证型与各化验指标的关系,为中医临床通过辨证施治MHD患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25日至2月28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纳排标准筛选,共收入136名MHD患者,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中医证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身高及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电解质、钙磷、甲状旁腺素、铁蛋白等检查结果。并参照《慢性肾衰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中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由专业的中医医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按照既往实验研究依据将MHD患者按透析龄分为A(≤36个月)、B(>36个月)两组。将上述收集信息纳入Excel表格建立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的方法挖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总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通过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的方法挖掘MHD患者不同透析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使用Kruskal-Wallis H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中医证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使用SPSS软件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透析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使用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透析龄实验室指标达标率的差异。结果:1.此次研究共收集了136例MHD患者,男性76人,女性60人。平均年龄62.86±12.15岁,平均透析龄41.56±28.91月,透析龄≤36个月为67人,透析龄>36个月为69人。原发病糖尿病肾病共55例,慢性肾炎32例,高血压肾损伤16例,多囊肾13例,高尿酸性肾病6例,狼疮肾4例,不明原因10例。血管通路使用AVF为88例,占64.7%;使用TCC为48例,占35.3%。2.常见中医症状有少尿106例(77.9%)、腰膝酸软72例(52.9%)、倦怠乏力70例(51.5%)、口干口渴66例(48.5%)、畏寒肢冷65例(47.8%)、食少纳呆58例(42.6%)。患者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最多,为47例(34.6%);最少为阴阳两虚证,为16例(11.8%)。标实证以湿浊证最多,为58例(42.6%);最少为热毒证,为5例(3.7%)。3.A、B两组中医证型虚证分布存在差异(P<0.05),两组在脾肾气虚证与阴阳两虚证占比上存在差异(P<0.005),A组脾肾气虚证占比高于B组,B组阴阳两虚证占比高于A组。A、B两组中医证型实证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证型虚证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脾肾阳虚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P<0.05)。其它指标在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证型实证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5.A、B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B组阴离子间隙、钙磷乘积、甲旁腺激素水平高于A组(P<0.05),其它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6.患者总体血红蛋白达标率47.1%、铁蛋白达标率61.8%、血钙达标率41.9%、磷达标率35.5%、甲状旁腺激素30.1%、钾达标率92.6%、白蛋白达标率45.6%。A、B两组实验室指标达标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虚证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且阴阳两虚证,随透析龄延长而增加,脾肾气虚证随透析龄延长而减少。而实证以痰浊证为主,且各证型分布不随透析龄增长而变化。2.血液透析治疗对慢性肾衰病人实证有所改善,但对于虚证的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对于MHD患者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主要从虚证方面进行干预,来改善患者症状与各实验室指标的达标率。

王喜益[2](2020)在《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及验证》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构建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为促进慢性病患者适应能力的护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1.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研究:基于概念-理论-实证框架,对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慢性病照护领域的实证资料进行范围综述。依照中域理论构建法,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形成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2.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评价性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本理论进行理论评价。其次,采用相关性研究验证“适应水平”概念。纳入144名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验证适应水平(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受刺激因素(慢性病史、人口学因素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并预测行为改变(自我效能)。再者,形成中文版应对适应过程量表(简表)(Coping and Adaptation Processing Scale-Short Form,CAPSSF)用于“应对适应过程”的概念测量。纳入81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量表汉化研究,纳入288名患者进行信效度验证,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概念。3.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应用验证研究:基于本理论形成实践指导框架,明确实证指标,并收集112名慢性心衰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功能指标、生命质量、心衰知识、自护行为、适应能力和再入院情况。对适应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行为输出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干预研究,以发展适应行为和提升适应能力为目标,制定和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并进行效果评价。4.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修正:整合文献资料和上述研究成果修正本理论。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2.适应水平受刺激因素(年龄、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影响,对自我效能的分类准确度为76.40%。慢性病的应对适应过程可由CAPS-SF测得,包括资源性和聚焦的、自发性和已知的、生理性和固定的、积极性和有序的行为模式。中文版CAPSSF的Mc Donald’s Omega系数为0.82,重测信度为0.87,主要适配度指标GFI为0.932,CFI为0.949,TLI为0.936,RMSEA为0.056。3.心衰患者的适应方式有内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心衰居家照护项目对患者的自我概念、角色功能、互相依赖和适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4.对本理论的“应对适应过程”“自我概念”内容和相应的理论图示做出了修正。研究结论1.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有完整的理论内容、结构和功能,对个体的慢性病适应现象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作用。2.经验证,本理论对罗伊适应模式的抽象概念在中域理论层面进行了再解释,并论证了逻辑关系。3.本理论能直接指导护理实践,有较强的理论延伸性。

李鹤[3](2020)在《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知信行理论构建血液透析患者Teach-back法(回授法)健康教育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观察其效果。旨在提高MHD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为MHD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第一部分:确定健康教育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因素,经过专家访谈和多次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初稿;通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行筛选与修改,形成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第二部分:使用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哈市某综合三甲医院治疗的MH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签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知信行为基础的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干预期12周。干预前填写一般调查表。干预前后记录发作性低血压频数、肌肉抽搐频数、生化指标、甲状旁腺、血压和IWGR%。最后将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构建了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共包含考核目标及内容: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两组患者比较: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要指标好转,说明试验组整体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6.试验组干预后舒张压小幅升高,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Teach-back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包括尿毒症及其相关知识、透析及其并发症、营养与饮食、透析患者常见疾病及用药、透析通路维护、抗阻及有氧运动指导。2.Teach-back健康教育方案能降低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肌肉抽搐的发生;可降低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提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IWGR%值比。3.Teach-back法的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可改善患者透析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陈燕婷[4](2018)在《Roy适应模式视角下老年血透患者的适应性研究 ——基于广州市H医院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血透患者基数势必日趋增大。肾脏疾病末期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血液透析,但血液透析具终生性、复杂性等特点,只能缓解患者的病情和延长其生命。随着人们健康观的转变,全面关注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等维度,血透治疗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维持患者的生命,而是致力于改善及恢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功能,血透患者在血透过程中的生活适应情况便是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协助老年血透患者有效地适应血透是必须关注及思考的议题。本文在Roy适应模式与生态系统的理论指导下,采用质性研究法,以较早进驻医务社工服务的H医院血透室老年血透患者为研究切入点,对引致老年血透患者适应过程中的主要刺激、适应方面、调节过程影响因素等环节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老年血透患者在需终生性接受血液透析以维持生命的重大刺激下,他们在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及相互依赖等方面都表现出适应不理想的情况,其中他们的微观、中观及宏观等系统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调节过程及结果。进而,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在广州市医务社工的发展背景下探究医务社工为老年血透患者提供专业服务的策略,提出医务社工在实务介入老年血透患者的适应方面应体现以下三点:服务视角系统化、服务角色多样化及协调性服务,尤其是整合协调患者的“社区--医院”系统各因素的良性互动,注重医务社工与社区社工的携手服务,为我国老年血透患者治疗和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朱蓓[5](2017)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及其血管通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相关并发症、死亡原因等分析,初步了解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现状,为更好的提高透析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研究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栖霞医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三家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6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进入透析时的年龄、性别、教育经历、原发病、合并症、死亡原因、有无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或起搏器等置入史、有无吸烟史、长期血管通路的类型以及化验指标如血红蛋白、血钙(经白蛋白校正)、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白蛋白等。并依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进一步分析观察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特点。结果:性别与年龄:男性217人,女性89人。年龄最大100岁,最小24岁,平均 61.93±16.44 岁,男性平均 62.12±16.57 岁(24-92 岁),女性平均 61.45±16.21岁(27-100岁)。依年龄分两组,老年组(65-100岁)134人,非老年组(24-64岁)172人。肾衰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96例(31.4%)为首位,其次为糖尿病肾病81例(26.5%)。死亡原因:老年组死亡47例,死亡原因如下:心脑血管疾病18例(38.3%),感染16例(34%),其他9例(19.1%),不明4例(8.5%)。透析相关并发症情况:老年组平均血红蛋白值105.28±15.97 g/L,达标率为25.3%(P<0.001)。老年组平均血钙水平2.0±0.17mmol/L,达标率为50.7%。老年组平均血磷水平1.6±0.67mmol/L,达标率为40.3%(P<0.001)。老年组平均PTH水平295.95±342.75 pg/mL,达标率为41%(P<0.05)。合并症情况:合并恶性肿瘤者6例(2.0%),合并糖尿病者98例(32%),合并外周血管病5例(1.6%),合并脑血管病64例(20.9%),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6例(28.1%)。结论:1、老年MHD患者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比例高。2、老年MH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比例高。3、老年MHD患者较非老年人,处于炎症状态者比率高。4、老年MHD患者血磷及PTH达标情况优于非老年组,与国外同组患者相比,血磷达标率低。5、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是老年MH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目的:老年患者选择最佳血管通路是一大难题,大多数开始血液透析的患者通常首选远端动静脉瘘,但有些作者报告老年患者远端动静脉瘘的通畅率较低。这里将对这些报告研究进行汇总分析,比较老年患者不同透析血管通路的结果。方法:使用PubMed和Embase电子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比较了老年患者各种血管通路通畅性并与非老年患者血管通畅性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此外,还包括了比较老年患者烧动脉-头静脉内瘘和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或假体移植物通畅率的文章。结果:汇总分析显示,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相比,12个月(OR,1.30,P=0.01)和24个月(OR,1.06,P=0.63)时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失败率较高。非老年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较高(OR,1.61;P=0.01)。次级分析表明,老年患者肱动脉-头静脉内瘘较远端瘘通畅率高(P=0.0006),12个月时,糖尿病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失败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OR,1.61;95%CI,1.07-2.47,P=0.02)。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老年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失败率升高,肱动脉-头静脉内瘘通畅率高。此外,糖尿病使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失败风险增加。老年患者选择血管通路时应加以留意。目的:通过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的现状调查及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影响因素分析,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栖霞医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三家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306例,收集其血管通路的使用种类、部位及成熟或失功情况,手术前超声测量血管的指标以及围术期血压、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钙、血磷、PTH的指标。结果:1,首次透析采用内瘘和维持性透析采用内瘘的比例分别为50.3%和90.5%,达到并超过KDOQI指南的推荐要求。2,老年腕瘘组与非老年腕瘘组、老年肘瘘组与非老年肘瘘组、以及老年人腕瘘和肘瘘的即刻内瘘失功、早期失功率、12月失功率和24月失功率,老年人腕瘘的各个时期失功率、肘瘘的各个时期失功率虽高于非老年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后至穿刺时间的(<28天)以及桡动脉的血流量(<20ml/min)是影响老年MHD患者内瘘成熟的因素(P<0.05)。结论:手术后至穿刺时间的(<28天)以及桡动脉的血流量(<20ml/min)是影响老年MHD患者内瘘成熟的因素,老年CKD4期患者应该充分评估,提前做瘘。

马雷雷[6](2017)在《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血液透析登记系统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基于“肾络症瘕”理论,开展以消症散结法为主要治法的中医药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透析时机的初步探索研究。方法:(1)研究一:通过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血液透析登记系统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分析每年进入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原发病情况、透析时机变迁、血液透析通路等,并与同期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年度数据报告进行比较,然后将2011年至2015年所有患者按照透析起始 eGFR 分为两组:eGFR>5ml/min/1.73m2组(n=293 例),eGFR≤5ml/min/1.73m2组(n=226例),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生存预后情况,再将两组患者数据经SAS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匹配,匹配后数据再次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分析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研究二:采用连续入组、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以及河北省迁安市肾脏病医院就诊的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治疗组,n=67例),常规+中医治疗组(简称中医治疗组,n=69例),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主要观察指标为延缓首次透析的时间,终点事件为进入透析或eGFR≤5ml/min/1.73m2。随访结束后通过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治疗延缓患者首次透析时间以及累积生存率。同时统计中医治疗组所有患者就诊频次,每次就诊症状,中药处方,分析与总结导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和用药特点。结果:研究部分一: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纳入616例患者,其中男性367例,女性249例,男女比例约为1.47:1,616例患者平均年龄58.0±13.4岁,年龄中位数为59岁。男性平均年龄57.0±13.4岁,女性平均年龄59.9±13.2岁,其中年龄小于60岁患者占比51%,大于60岁(含)患者占比49%,所有透析患者中年龄大于75岁(含)者占17%。导致透析的首要原发病因为慢性肾炎,比例达36%(221例),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占比33%(204例),高血压肾病所占比例为9%,间质性肾炎5%,多囊肾4%,其他原因占13%,而且在2016年,糖尿病肾病比例首次超过慢性肾炎(38.1%vs32.0%)。历年进入透析患者透析起始实验室指标在血肌酐、尿素氮、总蛋白、血磷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白蛋白(p=0.027)、血钙(p=0.009)、血红蛋白(p=0.02)方面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透析起始平均eGFR为6.31±3.85ml/min/1.73m2,糖尿病肾病组患者透析起始eGFR(7.92±4.95)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患者(5.51 ±2.84 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中43%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5 ml/min/1.73m2,透析起始5 ml/min/1.73m2<eGFR≤10ml/min/1.73m2的患者占比45.8%,仅有11.2%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10 ml/min/1.73m2。从201 1年到2016年,每一年90%左右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0 ml/min/1.73m2。在透析起始血管通路方面,50%的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采用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41%的患者是临时置管,长期置管透析的患者占5%,仅有1%的患者采用的是移植血管内瘘。将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起开始透析的患者按照透析起始eGFR分为两组(eGFR>5ml/min/1.73m2组和eGFR≤5ml/min/1.73m2组),然后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在未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前,两组共纳入519例患者,其中eGFR>5ml/min/1.73m2组293例,随访结束时在透204例,肾移植6例,死亡41例,失访42例,eGFR<5ml/min/1.73m2组226例,随访结束时在透167例,肾移植6例,死亡27例,失访2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在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累积生存率log-rank 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299)。将上述两组数据经 SAS 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匹配以后,两组共纳入患者276例,每组患者13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除血肌酐、透析起始eGFR、尿素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数据再次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547)。研究部分二:本研究共筛选274例CKD5期非透析患者,共排除138例,其中8例<18岁,13例>75岁,46例继发性肾功能衰竭,37例eGFR<10ml/min/1.73m2,34例血压>150/90mmHg,最终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36例,其中中医治疗组69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2例,常规治疗组67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5例,两组病例性别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30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在年龄、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体重指数、收缩压、血肌酐、eGFR、尿素氮、总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至随访终点时,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34.8%,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83.6%,两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其中中医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5月(95%CI:18.2-31.8),常规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9月(95%CI:7.6-10.4),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出现终点事件的患者进行延缓首次透析时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平均延缓首次透析时间12.6月(95%CI:10.5-14.7),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平均延缓首次透析时间8.5月(95%CI:7.4-9.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自诊断为CKD5期到首次透析时间显示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进入透析原因分析: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进入透析,其中6例因为心衰、消化道症状以及水肿等原因进入透析,18例患者随访过程中eGFR<5ml/min/1.73m2;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进入透析,其中19例患者因心衰、消化道症状原因接受透析,37例患者随访过程中eGFR<5ml/min/1.73m2。分析王耀献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发现,临证以“肾络症瘕”理论为依据,以“消症散结方”为基本方,根据“心肾相关理论”重视慢肾衰患者心脏病防治,针对本虚证注重健脾补肾,选用四君子和五子衍宗丸随症加减,针对标实证注重活血化瘀、利湿化浊解毒。结论:1.我院近6年透析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大于60岁患者占比较高,新进入透析患者病因主要为慢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第三位,2016年糖尿病肾病已经超过慢性肾炎成为导致血液透析的首要病因。新进入透析患者透析前期血红蛋白、血磷、血钙达标率较低,新进入透析患者透析时机较晚,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起始eGFR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稍高,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主要以动静脉内瘘为主,但中心静脉置管所占比例仍较高,早期透析和晚期透析对于患者预后影响无差异。2.“肾络症瘕”理论是慢性肾脏病的共通病机,以消症散结方为主方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可以延缓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首次进入透析时间,减少CKD5期患者透析事件发生率。3.CKD5期非透析患者本虚证以气虚、血虚证最为常见,而标实证则以血瘀证、溺毒证、湿热证最为常见。4.导师王耀献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以“肾络症瘕”理论为依据,以消症散结方为主方,临证中依据“心肾相关”理论重视对于慢肾衰患者心脏病的防治。同时针对本虚注重健脾补肾,针对标实则注重活血化瘀、利湿化浊解毒。

江黎明[7](2014)在《抗Xa因子活性测定在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透析过程中抗Xa因子活性评估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1:对静脉规律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各24例,在给药开始后1h,2h,3h,4h,24h不同时间点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的抗X a因子活性,明确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老年患者所测抗X a因子活性达最高的时间点。2:选择规律使用低分子肝素的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95例为甲组,规律使用普通肝素抗凝的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40例为乙组:检测二组老年患者的抗X a因子活性,KT/V值,HS-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GB),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a、P、K、碱性磷酸酶(ALP);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放免法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出血情况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作为比较,分析那种抗凝药物更适合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3:根据抗Xa因子活性大小对95例规律使用低分子肝素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分组其中:A组30例(抗Xa因子活性<0.4IU/ml), B组45例(0.4IU/ml≤抗Xa因子活性<1.0IU/ml),C组20例(抗Xa因子活性≥1.0IU/ml);检测各组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的KT/V,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钙(Ca)及磷(P)、PTH(放免法测定),出血情况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作为比较,分析低分子肝素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最适合的抗凝范围。结果1.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静脉给予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的抗Xa因子活性2小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81±0.34)IU/ml和(0.96±0.41)IU/ml,静脉给药后4小时分别为(0.50±0.18)IU/ml和(0.5±0.09)IU/ml。2.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老年患者抗Xa因子活性分别为(0.6430.583)IU/ml、(0.5500.273)IU/ml,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二组的KT/V值分别为(1.380.390),(1.350.43),二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β2-MG在低分子肝素组为(30.239.87)mg/L,普通肝素组为(36.583.90)mg/L,P值为0.94。低分子肝素组的老年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为(3.79±4.78);普通肝素组的老年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为(6.998±1.566),P<0.05。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都在正常范围,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二组老年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分子肝素组为:(4.62±0.54)mmol/L、(1.62±0.34)mmol/L、(1.51±0.32)mmol/L、(2.34±0.51)mmol/L;普通肝素为(4.97±0.65)mmol/L、(2.37±0.52)mmol/L、(1.06±0.34)mmol/L、(3.52±0.26)mmol/L,二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PTH分别(437.21729.44)pg/ml和(183.73159.45)pg/ml;ALP(128.1085.87)mmo/L和(97.3320.75)mmo/L;两组比较无意义,但均大于正常上限。在低分子肝素组中血P高于正常范围,但与普通肝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a、K均在正常范围内。低分子肝素组血小板计数:160.70±45.30;普通肝素组血小板计数:155.0±36.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二组老年患者血小板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P值均大于0.05。两组患者中低分子肝素组一共有6例患者出现透析后出血其中4例为轻度出血,2例为明显,出血人数占使用低分子肝素人数6.3%;普通肝素组出现5例轻度出血占使用普通肝素人数的12.5%。普通肝素组出血率是低分子肝素组的2倍,而且出血的患者抗Xa因子活性均大于1.0IU/ml。低分子肝素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得分为(83.4512.36)(86.788.07)(62.139.34)(86.3713.39);普通肝素组中SF-36生活质量评分中相应项目的得分为(75.4310.36)(81.405.65)(59.467.08)(82.3115.53);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组得分均高于普通肝素组,但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躯体疼痛评估得分中低分子肝素组为(61.5811.4),低于普通肝素组得分(72.318.49),P二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3.进一步分析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患者,以抗Xa因子活性<0.4IU/ml(A组),以0.4IU/ml≤抗Xa因子活性<1.0IU/ml(B组),抗Xa因子活性≥1.0IU/ml(C组);其中A组KT/V值为1.100.08; B组KT/V值为1.450.22, C组KT/V值为1.320.16,B组和C组的KT/V值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的KT/V值,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抗Xa因子活性<1.0IU/ml的老年患者(A组和B组)均无出血。但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抗Xa因子活性±1.0IU/ml的20例老年患者中有鼻衄、瘀斑或穿刺部位血肿的轻度出血患者4例,出现全身瘀斑伴静脉穿刺点出血的患者1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患者血红蛋白含量B组(128.4512.82)g/L高于A组(98.576.43)g/L和C组(105.7910.54)g/L(P<0.05),但A组与C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白蛋白分别为A组(37.032.36)g/L、B组(42.033.17)g/L、C组(36.915.39)g/L,B组高于A和C组(P<0.05),A组与C组的血清白蛋白,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中HS-CRP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抗Xa因子活性±1.0IU/ml老年患者HS-CRP高于正常值上限。使用低分子肝素的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三组中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三组中血钙、血磷及血PTH浓度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血磷及PTH均高于正常上限值。相关分析显示抗Xa因子活性与KT/V、ALB、HGB呈正相关,与PTH呈负相关。对于使用低分子肝素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其中抗Xa因子活性≥0.4IU/ml的老年患者中SF-36健康调查量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得分高于抗Xa因子活性<0.4IU/ml(A组),即B组、C组与A组比较,P<0.05。结论1.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静脉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后2小时抗Xa因子活性均为最高,因此检测老年患者抗Xa因子活性的时间点应在静脉给药后2小时。2.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抗凝效果是相似的。3.有效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均可以使老年血透患者达到充分透析,两者治疗效果相似。4.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血透患者生活质量高于使用普通肝素的老年血透患者。5.将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长期血透的老年患者的抗Xa因子活性维持在0.4IU/ml-1.0IU/ml的范围安全有效。6.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老年患者可以选普通肝素,但低分子肝素对于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可以改善血脂、炎症状态,其出血副作用小,更值得推荐。

王璠[8](2010)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文中认为近年来,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由于近期死亡率较低、缓解尿毒症临床症状较迅速,仍是多数ESRD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存在多种尿毒症或透析相关并发症,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与正常人存在很大的差距,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很大的痛苦。因此,如何提高MHD患者总体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中医中药在对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及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在既往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关中医证型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回顾性分析了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各方面临床资料,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分为两篇。第一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主要论述了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各种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第二篇为“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主要概括介绍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因病机特点、辨证分型、中医中药治疗及对并发症的防治。临床研究部分,回顾性分析43例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与原发病、年龄、透析龄、动脉血压、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钙磷乘积、标准化蛋白分解率、尿素下降率及尿素清除指数等的关系,并与随机抽取的43例血液透析存活患者相比较;记录死亡组患者的中医证型,总结中医证候规律,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中医证型分布与死亡原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血液透析死亡患者原发病因中糖尿病肾病最多,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感染是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比较死亡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透析龄、动脉血压、血浆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透前肌酐水平、尿素下降率、钙磷乘积、尿素清除指数及标准化蛋白分解率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的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及单纯虚证为主,瘀血阻络组患者贫血最为严重,脾肾气虚组患者营养状况相对较好,透析较为充分,脾肾阳虚组患者营养状况最差,透析充分性较差,气阴两虚组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最为严重。

赵虎康[9](2007)在《生脉注射液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尽管近年来血液透析技术和条件有很大改进,但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并无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透析效果和生活质量,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积极加以纠正。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方法治疗透析低血压效果较差,中药在防治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大量临床实验表明了生脉注射液有升压作用,为了更大地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本次研究观察了生脉注射液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效果,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能明显升高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的血压。文献综述包括两个部分:1.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论述了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2.生脉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论述了生脉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新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临床研究部分包括病例来源: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均为慢性肾衰,年龄18~70岁,平均(61.21±3)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分组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按患者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组在每次血液透析开始经血路管动脉输液端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40ml,疗程4周。观察指标:观察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血压、心率的变化、生化检测及KT/V值。统计分析: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11.5统计分析系统。试验结果:60例患者共透析686例次,发生低血压反应89例次,总发生率12.97%。1.试验组的透析中最低血压和透析后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患者心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方差齐性检验F<F0.05,认为方差齐,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4.生脉注射液可以改善透析低血压患者的心慌、汗出和肌肉痉挛症状,而对头晕和恶心症状无影响。5.对不同证型,生脉注射液升压效果有差异,其中对阴虚型升压效果最明显。6.试验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生脉注射液对患者的主要生化指标、血液学指标和透析充分性无影响。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有较好效果,适用于血液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可降低透析低血压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使用。

杨秀川[10](1993)在《老年人的血液透析》文中指出 随着血液透析(HD)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大批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进人了血透行列。60年代以前,国外不少医院把接受HD治疗的肾衰患者年龄限制在50岁以下。70年代,美、英等国将HD年龄提高到55岁以下。80年代,欧洲老年HD患者已达25%。1981年日本有11.1%接受HD的患者年龄超过65岁,1989年比例已增至19.2%。在美国现有的透析人群中,有35%年龄在65岁以上,其中40%是新近首次进人HD者。

二、老年肾衰患者在血透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肾衰患者在血透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研究资料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MHD中医证型
    2.3 MHD透析龄与中医证型
    2.4 本虚证与实验室指标
    2.5 标实证与实验室指标
    2.6 MHD透析龄与实验室指标
    2.7 MHD透析龄与各指标达标率
讨论
    1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的认识
    2 一般资料分析
    3 MHD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MHD不同透析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MHD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6 MHD透析龄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7 透析龄与各实验指标达标率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研究
    2.1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基础
    2.2 概念-理论-实证框架指导下的范围综述
    2.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概念化发展过程
    2.4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化建构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评价性研究
    3.1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评价
    3.2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中适应水平的概念检验
    3.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中应对适应过程的概念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应用验证研究
    4.1 基于实践场景的概念-理论-实证结构化框架
    4.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适应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4.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适应行为的干预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修正
    5.1 根据实践证据的理论修正
    5.2 基于理论的护理研究和实践指导
6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中域理论发展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列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基本概念及内涵
        1.1 血液透析
        1.2 Teach-back
        1.3 知信行理论
    2 终末期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3 血液透析相关研究现状
        3.1 国外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3.2 国内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3.3 MHD患者死亡率
    4 MHD患者并发症频发死亡率高的原因
        4.1 血液净化本身
        4.2 患者本身
    5 MHD患者常见并发症
        5.1 透析中的并发症
        5.2 透析远期并发症
    6 MHD患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7 Teach-back法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应用
    8 理论框架
        8.1 Teach-back
        8.2 德尔菲法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编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回顾法
        1.2 德尔菲(Delphi)法
    2 研究步骤
        2.1 研究对象
        2.2 专家函询过程
        2.3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2.4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回顾法结果
        3.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3.3 权重的计算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临床干预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样本量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干预内容
    4 观察指标
        4.1 发作性低血压
        4.2 肌肉抽搐
        4.3 生化指标
        4.4 高血压和IWGR%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前两组患者透析效果相关资料比较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资料组内比较
        2.1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内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内比较
        2.3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内比较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资料组间比较
        3.1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间比较
        3.2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间比较
        3.3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间比较
讨论
    1 研究内容的科学性
    2 研究内容的可靠性
        2.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2.2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3 MHD患者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内容及分析
    4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
        4.1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的急性并发症的影响
        4.2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血压和IWGR%的影响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局限性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Roy适应模式视角下老年血透患者的适应性研究 ——基于广州市H医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Roy适应模式的相关研究
        1.3.2 生态系统理论的相关研究
        1.3.3 血透患者的相关研究
        1.3.4 医务社工的相关研究
        1.3.5 小结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框架
2 引致老年血透患者产生适应过程的刺激
    2.1 刺激在身体层面的体现
    2.2 刺激在心理层面的体现
    2.3 刺激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3 Roy适应模式下老年血透患者的适应状况
    3.1 生理功能方面
        3.1.1 行动不便
        3.1.2 睡眠障碍
    3.2 自我概念方面
        3.2.1 患者对身体自我不适应
        3.2.2 患者的心理自我较为消极
    3.3 角色功能方面
        3.3.1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3.3.2 家庭成员身份角色失调
    3.4 相互依赖方面
        3.4.1 “院内”的妥协心理
        3.4.2 “院外”的单一生活
4 Roy适应模式下影响老年血透患者适应调节的因素
    4.1 微观层面
        4.1.1 患者对刺激的认知
        4.1.2 患者的就医依从性
        4.1.3 患者与家庭的互动
    4.2 中观层面
        4.2.1 医院场域
        4.2.2 社区场域
    4.3 宏观层面
        4.3.1 政策资源方面
        4.3.2 社会文化方面
5 Roy适应模式下老年血透患者的医务社工介入策略
    5.1 微观层面
        5.1.1 宣教相关的知识,促进患者的理性感知
        5.1.2 提升患者的自我价值感,改善心理机能
        5.1.3 注重患者身体上的照顾,兼顾心理上的支持
    5.2 中观层面
        5.2.1 发挥病友作用,促进患者的人际互动
        5.2.2 协调医患关系沟通,促进医患良性互动
        5.2.3 联结社区资源,协同服务
    5.3 宏观层面
        5.3.1 社会宣导,营造接纳氛围
        5.3.2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支持系统
6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6.1.1 服务视角:医务社工介入服务时需关注到患者的各个系统
        6.1.2 服务角色:医务社工介入服务时需体现多样性
        6.1.3 服务功能:医务社工介入服务时需体现整合性
    6.2 反思
        6.2.1 关于服务过程的伦理思考
        6.2.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及其血管通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一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现状调查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老年透析患者最佳血管通路的Meta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老年MHD血管通路的现状调查及AVF早期失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专业名词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透析时机选择与透析患者预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血液透析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消症散结法延缓CKD5期非透析患者透析时机的初步探索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抗Xa因子活性测定在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抗因子 Xa 活性测定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应用的比较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中低分子肝素合适抗凝范围探讨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背景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1 心血管疾病(Cardiometabolic risk,CVD)
        2 脑血管病变
        3 感染
        4 营养不良
        5 消化道出血
        6 肿瘤
        7 透析充分性影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存活
        8 其他因素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医中药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诊断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生脉注射液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
        1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2 透析中并发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3 西医防治血液透析并发低血压的现代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生脉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中医的观点
        2 现代药理研究
        3 生脉注射液临床应用
        4 生脉注射液的药物不良反应
        5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6 不良反应的处理及终止试验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
        1.9 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疗效标准
        2.3 疗效判定标准
    3 结果
        3.1 试验前受试者的一般资料
        3.2 试验结果
        3.3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原因分析
        4.2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以血压的现代治疗方法
        4.3 生脉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现状
        4.4 实验结果
        4.5 不足之处
        4.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老年肾衰患者在血透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对中医证型影响及微观辨证[D]. 秦江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及验证[D]. 王喜益. 浙江大学, 2020
  • [3]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D]. 李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Roy适应模式视角下老年血透患者的适应性研究 ——基于广州市H医院的调查[D]. 陈燕婷.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及其血管通路的临床研究[D]. 朱蓓.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6]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D]. 马雷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抗Xa因子活性测定在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应用[D]. 江黎明. 苏州大学, 2014(10)
  • [8]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D]. 王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9]生脉注射液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D]. 赵虎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老年人的血液透析[J]. 杨秀川.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3(04)

标签:;  ;  ;  

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常见急性并发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