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浅谈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浅谈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方咏琪[1](2020)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文中指出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针对基础教育进行的全面整体地改革,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必然选择。这一背景下,许多学校把改革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向传统课堂发起挑战,用行动践行国家的课改理念。期间,许多优秀课改先锋学校摸索创新,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针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就是课改学校的典范之一。2007年许市中学主动开展课改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教学模式——“五环渐进”课堂教学模式。以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的改革,为这所学校带来了巨变:由一所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成功转型为名震全国的课改优秀示范校。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动态,从教育学与管理学的角度总结与分析许市中学成功推进课改的历程,并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许市中学课改之路,分别从课堂、教师、学生三方面呈现课改效果,深入分析课改的动力与压力机制,立体呈现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基于研究提炼出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深掘课改成功的原因:领导是关键,教师是根本,观念是核心,管理是基础,教研是捷径,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是内生动力。特别是,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均有其适应环境、时机与范围,各校在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因地、因时制宜,不可机械套用。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模式,还应在立足课堂,在核心素养时代不断实践与探索中与时俱进。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教育领域素质教育改革深化的一个样本,其成功经验给其他试图进行课改而难有突破的农村学校具有启示作用,更希望本研究为深化改革阶段的许市中学提供探索的思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来自一所基层农村学校的鲜活样本。

邱芳[2](2020)在《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叙事研究 ——以X县Y初中三名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愈加突出。中年教师拥有较长的教学实践时间,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能,大多数已是高级职称。在新教师成长中,中年教师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还可以更有效指导和帮助新教师成长。然而,中年教师年龄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方面的困难。而农村初中教师,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导致不少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困境。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与三名农村初中在职教师的交谈,对中年教师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寻找困境产生的根源。归纳和整理三位老师的经历,寻找帮助中年教师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系列故事。分别描述了某农村初中三位中年教师困境的系列故事。第三部分是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问题及原因。说明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是什么,深入剖析三位教师多重身份的冲突,学校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对其专业发展的制约。第四部分是改善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建议。从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出发,教师要树立自身提高意识并提升自我能力,学校要加大投入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管理,促进教师交流,社会上要实行发展性评价,提高教师待遇,倡导社会尊师重教。

韩潇[3](2020)在《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文中提出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研形式,是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实验与研究的有效载体,是开展教学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它将教学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付诸课堂实践的主要途径,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材、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层出不穷。然而,在高中历史公开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部分教育界人士开始质疑公开课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开课回归本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开课对于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采取深入高中历史课堂,观摩研习以及与教师访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当下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发现其中隐藏问题,倾听教师意见,促进公开课价值的良性发展。希望以此对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提高公开教学的有效性,正确发挥公开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忽视历史教学特点、专业词汇运用不当、课堂气氛极端化、师生互动刻意化、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等问题,并由此提出加强历史教师素养、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能力、丰富教学互动形式、完善公开课评价机制以及重视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等改进意见。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公开课仍然是解决课改问题、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学术与实践双重视角下,探索公开课未来发展方向,发挥公开课教研平台优势,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学研究意识,共同助力新课改。让公开课褪去浮华,显露本真价值,回归常态化、科学化、实践化,从而更好的运用公开课,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郝淑蕾[4](2020)在《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文中提出自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19年来语文新课程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随着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向深化期迈进。农村初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在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霍尔等人的“关注为本采纳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简称CBAM)”为理论基础,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实施包括教师的关注阶段与课程实施水平两个维度。研究者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出发,在遵循原有理论逻辑基础之上,分别对CBAM中“关注阶段”和“课程实施水平”两个诊断工具进行语文学科化改编,通过使用“关注阶段访谈提纲”和关注阶段自评表评估四位教师的关注阶段和关注风格,利用聚焦访谈、课堂观察,掌握四位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通过进一步对影响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提供有效地策略建议。本研究除引言外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介绍诊断工具的选择、改编以及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第二章具体分析四位教师的关注阶段和课程实施水平,在对教师的关注风格和影响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判定的主要维度进行归纳分析过程中发现,主要由“知识”、“评估”、“执行状况”这三个类别决定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第三章经过对各教师的关注阶段和实施水平之间相互比较发现“在实施水平较低的层次上,是行动唤醒关心”。同时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同关注风格、教师在“信息”“知识”类别的储备量、变革促进者团队的支持以及学生成绩与生源质量等因素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都存在影响。对此,笔者在第四章分别从“知识”、“合作”、“评估”三个类别和变革促进者团队方面提出有关提升农村Z中学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具体策略。

程明喜[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吴家倩[6](2019)在《课改背景下江西省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目的是为了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身体活动达到增强体能、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这些目标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划分体育课程目标,加深对《课标》内容的全面认识与掌握。如何使《课标》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实处,关键在于教师的行为的转变。本文以江西省高中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从而界定课堂教学行为、高中体育老师教学行为、高中体育老师教学行为、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的研究等五个概念,并设计出问卷。根据江西省区域划分特点,选择赣南、赣中、赣北三个区域具有代表性城市发放回收问卷。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客观地分析了影响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从调查样本的基本统计情况发现,调查样本中男性体育教师占主体部分;体育老师教龄集中在3-5年与5-10年这两个教师群体;体育教师职称二级占主体,本科学历教师入职满一年就可评二级职称,有些学校研究生学历入职直接定位二级职称;样本中体育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班级人数集中在40-60人,赣南和赣北的高中学校相比赣中地区高中学校更多。2.运用交叉分析法,从高中体育教师的教龄、就职所在地分别与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教学实施、教学反馈三个方面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年轻的高中体育老师(教龄5年以下)注重三位目标并在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参加课前课后教师集体活动,年轻的教师与学生交流选项也明显高于年长的体育老师。随着体育教师教龄的增加,推测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情况变化教学策略,因此和初入职的体育教师行为有所差异。从利用教师就职所在地区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行为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教师教学准备行为总体上以课改要求进行教学行为。但赣中和赣北地区体育老师参与校本课比赣南地区高;赣北地区的体育教师相比赣南和赣中的体育教师更经常相互之沟通教学设计思路,集体备课讨论;赣中体育课组织形式相较于赣南和赣北更为丰富。3.结合前人研究和Bronfenbrenner的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运用相关分析和岭回归分析法得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与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均呈显着性相关。在这四个因素当中,社会因素与学校因素对高中体育教师课改认同支持态度的影响程度高于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模型公式为:态度=1.508+0.141*社会因素+0.065*家庭因素+0.293*学校因素+0.093*个人因素。

李百艳[7](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李蔷蔷[8](2019)在《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教案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小学教师备课的一项必备工作,它既是教师上课前的精心预设,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我国的教案长期以来受到赫尔巴特“形式阶段论”和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规范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教案编写无序的现象。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传统教案的理念和编写方式显然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自2002年,我国学术界对教案批判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线教师也对教案的现状表现出不满,纷纷加入教案改革的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课程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当前,中小学教案设计的现状如何?教案的变革是否沿着新课改的推进继续进行?教案到底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和探讨。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一线教师的实践,由教案演变出了讲学稿、导学案和学历案等新形式,这些形式被很多中小学所采用,其实质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无论是讲学稿、导学案还是学历案都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演变,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的改革背景,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从教案对教师自身、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研究的作用四个方面对教案进行了价值定位,拓展了教案的本质价值,为教案在新时期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中小学实际,在河南省选择六所中小学,进入到学校的真实场景,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中小学教案的现状做了相关的调查和了解。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教案有了可喜的变化,例如教案与学案相结合、教案的设计与智慧课堂相结合等,但是教案设计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教案设计照抄照搬,个性化教案设计缺失;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缺乏必要的学情分析;教案设计预设过多,课堂生成性矛盾凸显;教案设计知识本位,忽视“能”与“情”的培养;教案设计动力不足,教师缺乏设计积极性;教案设计追求形式,实用性和实效性缺失等。针对目前教案设计出现的问题,将原因归结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外部原因主要是从教育的大环境、教案自身和学校的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内部原因主要从教师对教案的认识、教师设计理念和教案设计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对中小学教案现状、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为切实发挥教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本文试图为当前时期的教案设计提出优化的建议或策略:首先,学校要建立“人本化”的教案管理模式,教案的管理以教师为主体,加强教案管理的科学性。充分利用教案的研究价值,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案例,探索个性化的管理;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师教学设计理论培训,充实教师的理论基础,呈现优秀教案设计,真正发挥优秀教案的榜样引导作用;再次,贯彻“开放化”的教案撰写格式,以动态化和开放化的思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最后,中小学教师要注重自身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教师要重视教案的设计,注重学生学情的分析,加强教学反思能力,提升二次备课的意识和能力。

陈延军[9](2018)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开始走向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而,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随后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区进行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试点,2010年9月开始高中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课程实施”无疑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为即使课程设计再完美,如果没有课程实施的有效配合,课程的目标也将无法达成,改革也必将流于形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内涵、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实施模式和策略等已发表了系列性成果,并对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与实相脱节的问题,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行为分析不够充分、对不同课程模块如何进行差异性的课程实施讨论不多。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利用文件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总结分析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改进的建议。通过对S市“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课程实施不同主体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课程实施主体的角色定位、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的理解与把握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主体在教学理念、课堂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手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集中表现为:一是课程实施主体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校长形成了新的管理观、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形成了新的学习观;二是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资源的补给站、能力的训练场和创作的素材库;三是教与学的方式发生转变,教与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增强,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四是形成了有利于课程实施改革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也存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适应课程实施深化改革的需要;二是课程类型存在适切性的问题;三是课程实施方式的传统惯性过于强大;四是支持性系统还不够完善。从课程实施主体的角度看,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校长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对课程改革核心理念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等问题,导致校长对课程实施的领导弱化;二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对自己角色转换的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对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核心作用发挥不够;三是高中学生对课程改革几乎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导致其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和领域受到局限;四是课程实施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课程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基于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文件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提出了如下建议:在目标定位上,课程实施要体现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在实施主体上,要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上,要完善课程实施的类型,扩展与丰富课程的资源,优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支持系统上,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制度安排、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校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治理结构等等。通过研究引发如下思考:课程实施是一个涉及到组织变革、主体角色转换、教材和评价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不能单凭统一的行政命令去推进和实施,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组织与个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找到其中的最大公约数,这样课程实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课程实施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紧密围绕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设计,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骆增翼[10](2017)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对以教师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日益强烈,立足于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学校组织变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在反思以往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聚焦研究问题。选择典型的G初中作为分析样本,以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全面、深入、持续考察G初中成立以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组织变革真实运行图景。通过分析真实图景,进一步挖掘组织变革背后的影响因素,借鉴约翰·科特“领导变革八步法”,反思与探寻同类型或类似学校组织变革中可能具有的一般逻辑和实践方法。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六章(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的变化,但学校组织存在的行政化组织关系、工具化教育取向、分割式学科划分等问题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学校组织必须以“专业”、“成人”、“发展”为取向,在组织结构、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第二章,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在调整组织结构、更新核心技术、创设合作文化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挑战: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第三章,G初中在组织结构改造中,将明确的分工协作体系、规范灵活的工作标准、柔性化的运行机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学校组织结构的要素,坚持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配合、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相结合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原则,进一步评估学校变革环境,实行轮岗制、整合职能部门、优化管理人员、修订完善组织运行制度、积极培育非正式组织。第四章,在“互联网+”背景下,G初中一方面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教学实施、评价与科研能力和教师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为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第五章,G初中在秉持彰显人的价值、注重顶层设计、持续稳步推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确定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由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的文化改善路径,以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着力点。第六章,以全景式的视角来回顾和反思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实施的组织变革,分析变革中的经验与不足,尝试建构学校组织变革的一般逻辑与实践方法,明确学校组织变革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厘清变革中的几对关系、秉持几种变革意识以及采取变革的环节与步骤。

二、浅谈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宏观背景:湖南省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1.1.2 中观背景:许市中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1.1.3 微观背景:个人现场参与许市中学课改的三年工作经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4 简要评析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预计达到的研究结果
第2章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1 许市中学简介
    2.2 许市中学课改之路
        2.2.1 动员准备阶段
        2.2.2 模仿试探阶段
        2.2.3 构建模式阶段
        2.2.4 改进配套措施与体系完善阶段
    2.3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与压力分析
        2.3.1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压力
        2.3.2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
    2.4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呈现
        2.4.1 课堂呈现
        2.4.2 教师表现
        2.4.3 学生表现
    2.5 许市中学新课改产生的影响
        2.5.1 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
        2.5.2 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5.3 带来了办学条件的实质改善
        2.5.4 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第3章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启示与思考
    3.1 四点启示
        3.1.1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习名校经验
        3.1.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师生行动中
        3.1.3 领导引领是农村中学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
        3.1.4 挖潜增效的管理制度是课改成功的保障
    3.2 三点思考
        3.2.1 学校课改离不开外部环境支持
        3.2.2 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是课改成功的内生动力
        3.2.3 素质教育的深化需立足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2)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叙事研究 ——以X县Y初中三名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中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中年教师面临发展困境
        三、本人的工作经历和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故事
    第一节 三位教师基本情况
    第二节 A老师的系列故事
        一、A老师的最初印象
        二、深入了解A老师
        三、A老师迎接课改检查
        四、A老师的生活与教育
    第三节 B老师的系列故事
        一、与B老师相识
        二、B老师的教学生活
        三、B老师的生活与教育
    第四节 C老师的系列故事
        一、初识C老师
        二、深入了解C老师
        三、C老师迎接课改
        四、C老师的生活与教育
    第五节 三位老师故事小结
第三章 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问题
        一、专业知识问题
        二、专业能力问题
        三、专业情意问题
    第二节 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一、多重身份的冲突
        二、学校条件的限制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改善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建议
    一、教师提升自我发展的意识
    二、教师要提升自我能力
    三、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内部环境
        (一)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二) 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民主管理体系
        (三) 重视教师交流,创造和谐环境
    四、建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 实行发展性评价策略
        (二) 提高教师待遇
        (三) 倡导社会尊师重教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126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活动观察量表

(3)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局限与反思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
    五、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追本溯源:认识公开课
    一、公开课的定义
    二、公开课的类型
        (一)示范课
        (二)研讨课
        (三)达标课
        (四)竞赛课
    三、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一)教学目的不同
        (二)教学环境不同
        (三)教学评价不同
    四、公开课的立足点与角色定位
        (一)公开课的立足点是“课”而非“公开”
        (二)公开课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三)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审视追思:探索公开课的多元价值
    一、公开课的显性价值与隐形价值
    二、公开课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
    三、公开课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四、公开课的学术价值与交流价值
第三章 现状调查: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构成特点
        (二)调查对象对公开课的态度
        (三)备课、上课、评课的主要状况
第四章 现象透视: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历史公开课存在不当的课堂气氛
    三、历史公开课存在无效、刻意互动
    四、学生对专业性词汇运用能力不足
    五、历史公开课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六、盲目追求教学手段与形式多样化
        (一)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
        (二)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对症下药:提升高中历史公开课有效性的策略
    一、打造真实有效课堂教学
        (一)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二)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二、营造良好历史课堂氛围
        (一)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灵活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三、提高历史公开课师生互动效果
        (一)提升问答互动有效性
        (二)运用多元的互动形式
    四、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的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二)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完善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机制
        (一)提高历史评课主体的评价素质
        (二)改进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标准
    六、养成原创性、个性化教学风格
        (一)重视原创教案设计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第六章 案例分析:高中历史公开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4)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诊断工具选择与改编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过程
第二章 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状况分析
    (一)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关注阶段的分析
    (二)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实施水平的分析
第三章 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关注阶段”与“实施水平”的关系探究
    (二)关注风格对四名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分析
    (三)“信息”、“知识”类别对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四)变革促进者团队对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五)学生成绩与生源质量对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第四章 提升Z中学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策略探讨
    (一)“知识”类别下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信息的获取与内化
    (二)“合作”类别下农村教师校本教研的交流与互动
    (三)“评估”类别下农村教师评价体系的再完善
    (四)变革促进者团队为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课改背景下江西省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堂教学行为
        2.1.2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2.1.3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1.4 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2.1.5 教师行为影响因素
        2.1.6 理论基础
        2.1.7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4.2 基于地区和职称与教学行为现状结果分析
        4.2.1 教学准备行为
        4.2.2 教学实施行为
        4.2.3 教学反馈行为分析
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问卷信效度检验
        5.1.1 问卷信度检验
        5.1.2 问卷效度检验
    5.2 教师行为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5.2.1 教师影响因素岭回归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新课改呼唤教案改革与创新
        2.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需求
        3.新时期教案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教案的研究
        2.关于中小学教案设计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备课
        2.教案
        3.教案设计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难点
        2.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教案演变及价值解读
    (一)从教案到讲学稿
        1.教案演变为讲学稿的背景
        2.教案与讲学稿的比较
        3.从教案到讲学稿的意义
    (二)从讲学稿到导学案
    (三)从导学案到学历案
        1.学历案及其出现的背景
        2.从导学案到学历案的价值
    (四)教案演变的思考
        1.教案的演变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坚持对高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3.教案要与时俱进,适时而变
二、教案的教学及研究价值
    (一)教案对教师“教”的价值
        1.教案有助于教师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2.教案有助于增强教师教学责任意识
        3.教案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案对学生“学”的价值
        1.为学生的“学”提供路线和方法,实现“有备而学”
        2.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
        1.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2.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3.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案的研究价值
        1.教案对课堂教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2.教案对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培养研究型教师具有重要价值
三、当前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二)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
        1.小学教案设计现状
        2.中学教案设计现状
        3.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概述
四、中小学教案设计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中小学教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案设计照抄照搬,个性化教案设计缺失
        2.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缺乏必要的学情分析
        3.教案设计预设过多,课堂生成性矛盾凸显
        4.教案设计知识本位,忽视“能”与“情”的培养
        5.教案设计动力不足,教师缺乏设计积极性
        6.教案设计追求形式,实用性和实效性缺失
    (二)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的归因分析
        1.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知识本位”根深蒂固
        2.教案变革与新课程改革脱节,教案设计相关研究较缺乏
        3.学校管理方式单一僵化,忽视教师的隐性劳动
        4.教师对教案认识表面化,忽略教案的潜在价值
        5.教师教案设计观念落后,忽视新理念的践行
        6.教师教案设计的能力不足,专业性知识欠缺
五、中小学教案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人本化”的教案管理模式
        1.更新教案管理理念,教案管理以人为本
        2.教案管理主体以教师为主,教学管理者为辅
        3.取消“唯数量化”的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教案评价体系
        4.改革教案的收藏方式,拓展教案的用途
    (二)加强教师培训,发挥优秀教案设计的引导作用
        1.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培训,充实教师的理论基础
        2.成立教案撰写小组,倡导集体研究型教案设计
        3.呈现优秀教案设计,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三)贯彻“开放化”的教案撰写形式
        1.开放教案格式,鼓励教案设计形式多样化
        2.倡导教案撰写动态化,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四)教师注重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新课改教案设计理念
        2.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案
        3.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适当修正教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案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 B 关于中小学教师对教案认识与理解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中小学教师教案设计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验证课改在教学实际中的落实
        (二)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三)已有研究存在不足
        (四)个人的职业及兴趣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普通高中
        (二)语文教学
        (三)课程实施
        (四)课堂教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我国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三)关于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
        (一)已有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的目标
        (二)政策和理论依据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研究基本框架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件分析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S市基本情况
        (二)个案选取
        (三)研究对象抽样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进入研究现场
        (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六、研究伦理
第四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一、课程实施的主体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一)校长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二)教师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三)学生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二、语文课程实施师资培训状况
        (一)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次数
        (二)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三)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效果
    三、语文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与评价状况
        (一)课堂教学
        (二)教学评价
    四、语文课程不同模块的实施状况
        (一)必修课程的实施
        (二)选修课程的实施
    五、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
第五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与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一)课程实施主体的理念转变
        (二)逐渐重视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开设与作用
        (三)课程实施方式的改变——教与学
        (四)课程实施中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施主体的专业能力问题
        (二)语文课程类型的适切性问题
        (三)课程实施方式——教与学的转变问题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不足问题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校长对课程领导弱化
        (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够
        (三)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意识欠缺
        (四)家长作为外部影响因素
第六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策略
    一、贯彻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发挥课程实施主体的主体性
        (一)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决策自主权
        (二)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三)重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四)凸显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三、完善与丰富课程实施类型和课程资源
        (一)尊重学生选课自主性,激发选修课学习兴趣
        (二)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四、优化课程实施中教与学的方式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完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发展
    五、课程实施中积极发挥影响因素的作用
        (一)强化政府职能,为新课改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二)强化校长职能,引领新课改顺利推进
        (三)建立长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四)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推进课程实施
第七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三、进一步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教育工作实践的反思
        二、个人研究旨趣的聚焦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新变化对学校组织的挑战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变化
        一、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
        二、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
        三、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
    第二节 原有学校组织不适应新变化的表现
        一、行政化的组织关系
        二、工具化的教育取向
        三、分割式的学科划分
    第三节 新变化对学校组织变革的新诉求
        一、以“专业”为取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二、以“成人”为取向的技术运行机制
        三、以“发展”为取向的自主合作文化
第二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阶段实践
    第一节 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
        一、G初中成立前后的概况
        二、G初中成立初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
    第二节 G初中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变革十年实践
        一、G初中组织变革的阶段划分
        二、G初中组织结构的调整
        三、G初中核心技术的更新
        四、G初中合作文化的创设
    第三节 G初中组织变革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困境
        一、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
        二、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三、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
第三章 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学校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理论与内涵
        二、学校组织结构特征与类型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一、促进教师发展的理想组织结构
        二、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原则
    第三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内容
        一、学校组织环境的评估
        二、2011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改造
        三、2014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再改造
第四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技术改进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技术
        一、“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下的学校组织技术
    第二节 G初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诉求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技术改进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技术更新
        一、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
        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五章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
    第一节 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二、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方法
        一、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理念
        二、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路径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着力点
        一、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
        二、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
        三、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四、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第六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逻辑
    第一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关注的基本问题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容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主体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方法
        四、学校组织变革的评价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需厘清的关系
        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关系
        二、问题导向与优势挖掘的关系
        三、变革愿景与变革行动的关系
        四、科层式管理与专业自主的关系
        五、变革频率与变革效果的关系
        六、内部参与与外部支持的关系
    第三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的意识与行动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坚持的意识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环节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步骤
结语 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中凝聚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四、浅谈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D]. 方咏琪.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2]农村初中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叙事研究 ——以X县Y初中三名教师为例[D]. 邱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D]. 韩潇. 河南大学, 2020(02)
  • [4]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D]. 郝淑蕾.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课改背景下江西省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吴家倩.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6)
  • [7]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蔷蔷. 河南大学, 2019(01)
  •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D]. 陈延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10]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D]. 骆增翼.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浅谈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