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生态保护的意义及其发展与建设——纪念2002国际山区年

中国山区生态保护的意义及其发展与建设——纪念2002国际山区年

一、中国山区生态保护意义与开发建设——纪念2002年"国际山区年(论文文献综述)

于淑会,闫秋宇,邓伟,邢宇华,康园园[1](2021)在《基于生态补偿分析的山区“造血式”补偿模式探讨——以太行山河北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太行山区生态地位重要,过渡性地理空间导致生境多样,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生态补偿是解决区域间不公平、缩小差距的有效手段。目前太行山区的补偿方式多以"输血式"的横向或纵向财政支付为主,惠农性差,具有不可持续性,探讨可持续的"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是实现山区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太行山区河北段28个县为研究对象,测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量并探讨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生态补偿量"(GDP-ESV-EC)的分类原则,将研究区分为发展区、平衡区与提升区。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量在空间上均呈"北高中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地理空间过渡性与差异性有关。(2)基于"GDP-ESV-EC"变化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发展区(GDP与ESV均有显着提升)、提升区(GDP与ESV下降)与平衡区。发展区涉及县市有武安、涉县、沙河、邢台市辖区与易县5个,提升区主要包括顺平、阳原与磁县,其他县处平衡状态。(3)提升区应参考发展区发展模式,结合区域资源特征探索"二产转三产(尤其是生态旅游业)"与"粗放生产转绿色生产"2种产业转型方式,以不同主体参与的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补偿机制为核心,鼓励生态消费区企业积极参与生态补偿区的产业转型与绿色产业建设,提高生态输出区的"造血"功能,实现双赢。(4)建设用地规模与地区生态补偿量存在互馈关系,这也是山区保护与发展关系权衡的关键之一。研究结果可为解决太行山生态功能区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提供参考,为山区生态补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何姣[2](2020)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山区开发研究述评——以南方内地山区为中心》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实现了较大的飞跃。山区的贫穷落后与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发展多种经营、开发山区提上全国农村工作日程。紧接着,国家又把贫困山区的脱贫作为全国性的任务提出来。此任务一经提出和实施,关于中国山区的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陆续开展。基于现实的需要,史学界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注于研究和总结历史上山区开发的状况和经验,由此中国古代山区开发研究进入一轮热潮。

张治会[3](2017)在《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面临的是一个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如何通过工业化完成现代化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好中国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西南山区历来是我国“落后”地区,严重制约国家现代化整体目标的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丘陵、平原呈现明显的梯度。以攀枝花市为例,解析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点,可为西南山区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首先通过规范分析,厘清农业现代化的逻辑,构建“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水平测度数学模型;在系统刻画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质现代化指标体系”和“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分别测度攀枝花市1980-2015年以及西南山区省域尺度2015年农业现代演进化水平;以测度结论为依据,分别从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解析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和特点。其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动态分析攀枝花市1980-2015年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生态承载力变化,揭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再次,以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为核心,梳理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九大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山区农业现代化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探寻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的新动能,提出实现“两个转变”、“三个协调”的政策操作思路以及走产业融合带动、物质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协调演进的对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物质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农业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和价值诉求缺乏体现和判断,测度结论可信度值得商榷,对农业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演进动力过早衰减解释乏力。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演进动力做出合理解释。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水平略高于全国,演进速度提前进入衰退期。固定资产投资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演进,2015年投资增加到2000年的95.5倍,达到国际完全现代化标准值的5.94倍,演进水平与物质资本投入力度不匹配。直接原因在于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滞后、“回流效应”未形成,农业从业人员(农民)现代化程度偏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如果未来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攀枝花市将在2028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59年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攀枝花市及西南山区承载力水平较低,整体上“生态赤字不高,生态压力极大,生态协调度差”,攀枝花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极低,资源利用效率很高。西南四省市农业现代化处于快速发展初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年,除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之外,物质资本投入极低,导致演进乏力。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西南山区应以工业为支撑,实现三次产业融合,特别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必须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严守生态红线,遴选比较优势产业,以要素驱动并迅速转向效率驱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演进,实现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刘菊,傅斌,逯亚峰,王玉宽[4](2016)在《山区生态补偿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定有空间差异的生态补偿标准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和难点。补偿标准的空间差异体现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付出的成本两个方面。其中,生态补偿保护成本因能准确反映某地关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工作量和贡献程度而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针对山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高度空间异质性的特点,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为例,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核算了研究区的保护成本。同时使用面积内插法并从距离、道路、坡度和方向4个方面评价斑块可达性难易程度,进行保护成本空间化研究。旨在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生态补偿空间选择以及生态补偿效果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显示:1通过考虑距离、道路、坡度和方向,计算得到宝兴县被管护林地的可达性系数,其范围在0—1之间,平均值为0.18,标准差为0.16。22010年,研究区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的保护成本为4 590.46万元,其中不同保护对象的投入大小顺序为林地>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草地>水源保护地。3研究区不同海拔带保护成本及其构成不同,林地保护成本在1 000—4 000 m范围内均较高,这与研究区林地的广泛分布有关;草地保护成本集中在高海拔地区(3 000—4 500 m);而水源保护地保护成本集中在低海拔地区(1 000—2 500 m)。保护成本的核算准确性及空间化精度取决于对当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的掌握程度和资料的收集、获取情况。本研究使用的可达性难易程度来调整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是一种基于地理环境要素空间化思路和尝试。主要考虑距离、道路、坡度和方向4个方面,暂未考虑管护人员的交通工具、视域范围、办事效率等个体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的限制。

金旻[5](2013)在《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区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特殊环境所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人文与宗教特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近现代发展史上,山区的地位更加突出,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山区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律以保障山区发展。我国是一个山地大国,山区是我国领土的主体,我国国土面积69.3%的陆地是山区。山区为我国超过半数的人口提供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因山区的地域和生态环境特点所致,我国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全部在山区。山区发展特别是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协调山区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林业是关键。林地是山区的主要土地类型,森林是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山区林业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如何处理好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关系,化解相互制约和影响,促进协调配合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课题。本研究选取典型的贫困山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系统深入调查,以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的贡献、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的制约、林业建设与贫困的关系及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等问题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山区发展和林业建设的主体林农为对象,对林业建设绩效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测度分析,进而提出了可选择的协调发展模式和具体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具有较大的直接、间接和潜在的贡献,但直接经济贡献不充分,从而导致生态建设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协调发展的关键;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存在显着制约作用,生态补偿不足等问题影响着林农对生态建设的响应;采取协调度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不高,但协调性处于不断增长状态;现行相关政策缺乏系统性,山区发展政策和生态建设政策的协调性较差,但改进余地大。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侯一蕾,赵正,温亚利[6](2013)在《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我国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区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并阐述了山区开发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山区综合开发的历程与实践经验。在总结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的几点建议。

王金凤,李平,马翠萍[7](2012)在《世界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进展(SARD-M)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陆地面积25%是山区,山区普遍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脆弱、当地居民被边缘化等诸多影响山区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的问题。基于此背景,世界各国及区域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山区开始得到重视),人们对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进行列示并予以评述,评述对象主要是联合国和欧盟的努力和贡献,从而为我国山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素材。

张建民[8](2010)在《明清时期山区开发与发展研究综述——以南方内地山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0%左右,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9%,这些指标都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中国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样,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山区拥有全国40%的耕地,70%的宜牧草地(坡),90%的林地。山区生产全国三分之一的粮食,90%以上的木材以及品种众多的土特产品,而野生生物资源及水能资源等大多分布或蕴藏在山区,更是众所周知。因此,山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山区与平原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关

李晓梦,丁向阳,徐玉成[9](2008)在《山区综合开发中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总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9%。加快山区开发建设的步伐,必将对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山区要发展,潜力在林业。林业在山区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山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协调山区其他产业发展的关键。

赵伟丽[10](2008)在《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生态规划是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城市规划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如何实现生态北京、宜居北京已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占62%土地总面积的山区在建设生态、宜居北京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发挥北京山区的生态功能也就成为北京生态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山区既要发展社会经济,又要发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供给地等生态功能,科学地认识山区的生态功能以及科学编制山区生态规划是重要的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山区和整理北京生态规划等资料,探讨了北京山区的生态功能,对山区生态规划提出了建议,为北京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山区规划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生态规划的进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在分析北京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基础上,论证指出北京山区具有绿色屏障、水源涵养地和供给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休闲胜地;梳理了北京生态规划实践,指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山区生态功能和规划任务;综合分析了北京山区生态规划发展的现状,提出北京山区生态规划问题;借鉴国内外生态规划理论和实践,构建了山区生态规划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详细阐述了山区生态规划编制内容,并针对山区生态规划编制原则和目标给予了建议;提出了山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方案将北京山区分为西部生态整治与生态经济建设区、西北部生态农业和民俗旅游发展区、北部森林生态与水源保护区、东北部生态功能建设区四个功能区。随着生态理念和技术方法的发展,生态规划的发展在理论上更多地吸取现代生态学的新成果;在方法上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从定性向定量分析与模拟方向发展;在实践上,生态规划从单一对象与目标的规划向城市、区域持续发展规划发展。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和生态学意义上为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的方法研究及区域规划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北京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北京实现建设生态城市、宜居城市而努力。

二、中国山区生态保护意义与开发建设——纪念2002年"国际山区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山区生态保护意义与开发建设——纪念2002年"国际山区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补偿分析的山区“造血式”补偿模式探讨——以太行山河北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 1 自然地理概况
    1. 2 经济发展概况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2研究方法
        2.2.1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
        (1)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如下: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
        2.2.2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补偿量测算
        (1)区域生态补偿优先级S
        (2)区域生态补偿量RT
3 结果与分析
    3. 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3.1.1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
        3.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特征
    3. 2 生态补偿时空变化分析
    3. 3 基于“GDP-ESV-EC”综合考虑的分类原则与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山区开发研究述评——以南方内地山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生产力向山区转移
二、多种经营与经济结构
三、山区开发与商品经济
四、山区开发与生态变迁
五、总结、思考与展望

(3)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研究动态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6.1 论文创新
        1.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化
        2.1.2 人的现代化
        2.1.3 农业现代化
        2.1.4 农民现代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发展理论
        2.2.2 现代化理论
        2.2.3 “二元”结构理论
        2.2.4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5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2.2.6 比较优势理论
        2.2.7 产业经济理论
        2.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人本发展视角的农业现代化演进理论分析框架
    3.1 现代化演进的逻辑分析
        3.1.1 现代化、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3.1.2 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与现代化
        3.1.3 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3.2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
        3.2.1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和模式
        3.2.2 农业现代化演进简单认知
    3.3 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分析
        3.3.1 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3.3.2 经济增长理论与农业现代化动力
        3.3.3 农业发展阶段与演进动力机制
        3.3.4 物资资本动力作用受人力资本制约
        3.3.5 农业物质资本积累过快延缓农业人力资本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历史、现状与水平测度
    4.1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简析
    4.2 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分析
        4.2.1 攀枝花市概况
        4.2.2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4.3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4.3.1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4.3.2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3.3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4.3.4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4 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性认知
    4.5 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
        4.5.1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与模型重构
        4.5.2 人本指标体系对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
        4.5.3 物化指标体系对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
        4.5.4 两种指标体系测度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攀枝花市及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特征分析
    5.1 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划分
    5.2 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及演进趋势分析
        5.2.1 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
        5.2.2 基于时序数据的农业现代化演进趋势分析
    5.3 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特征分析
        5.3.1 基于子系统指标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分析
        5.3.2 基于状态层指标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分析
        5.3.3 基于变量层指标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分析
    5.4 基于截面数据的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的生态约束研究
    6.1 生态足迹模型原理
    6.2 数据来源及参数选取
        6.2.1 数据来源
        6.2.2 参数选取
    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6.3.1 攀枝花市人均生态足迹计算与动态分析
        6.3.2 攀枝花市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动态分析
        6.3.3 生态压力测度与动态分析
        6.3.4 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6.4 攀枝花市生态承载力与农业现代化时序比较
    6.5 西南山区省域尺度生态可持续性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及路径分析
    7.1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影响因子分析
        7.1.1 耕地资源匮乏、水资源农业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7.1.2 高素质劳动力被“挤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7.1.3 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7.1.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足、结构欠佳、融资渠道不畅
        7.1.5 城镇化水平低,带动乏力
        7.1.6 工业基础薄弱,吸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回流效应远未显现
        7.1.7 信息化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
        7.1.8 制度供给与创新不足
        7.1.9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
    7.2 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机制分析
        7.2.1 生态良性化与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分析
        7.2.2 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3 农民教育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4 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5 城镇化助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6 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7 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8 制度安排与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3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政策操作思路
    7.4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山区生态补偿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保护成本核算内容
    2.2 保护成本核算方法
    2.3 保护成本空间化方法
        2.3.1 面积内插法
        2.3.2 可达性分析
    2.4 数据及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护对象
    3.2 可达性成本分析
    3.3 保护成本构成及空间差异
    3.4 不同海拔保护成本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5)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区域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区域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背景
        2.1.2 区域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1.3 区域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1.4 区域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1 从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角度进行的研究
        2.3.2 从山区发展与非山区发展关系角度进行的研究
        2.3.3 从山区发展模式角度进行的研究
        2.3.4 从三农角度进行的研究
        2.3.5 从生态旅游角度进行的研究
        2.3.6 从林业发展角度进行的研究
        2.3.7 从扶贫角度进行的研究
    2.4 相关概念内涵研究
        2.4.1 林业建设
        2.4.2 山区发展
    2.5 相关研究评述
3 湘西自治州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
    3.1 湘西自治州自然资源特点
        3.1.1 地貌气候特点
        3.1.2 生物资源特点
        3.1.3 土地、矿产及水资源特点
        3.1.4 旅游资源特点
    3.2 湘西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3.2.1 经济发展特点
        3.2.2 社会发展特点
    3.3 湘西自治州林业基本概况和特点
        3.3.1 林业概况
        3.3.2 林业发展特点
    3.4 湘西自治州资源与发展的关联特征分析
        3.4.1 资源禀赋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3.4.2 资源禀赋对发展的约束作用
    3.5 本章小结
4 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的贡献分析
    4.1 林业建设基本情况
        4.1.1 林业建设概况
        4.1.2 林业建设特点分析
    4.2 林业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贡献
        4.2.1 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4.2.2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2.3 生物多样性受保护
    4.3 林业建设对山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4.3.1 促进山区经济增长
        4.3.2 推动山区旅游业发展
        4.3.3 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4.4 林业建设对山区社会发展的贡献
        4.4.1 山区农民就业机会增加
        4.4.2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4.5 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
        4.5.1 模型假设
        4.5.2 数据描述
        4.5.3 结果及讨论
        4.5.4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相互制约
    5.1 山区发展对林业建设的影响和制约
        5.1.1 经济增长本身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5.1.2 森林资源遭破坏难以快速恢复
        5.1.3 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剧石漠化
        5.1.4 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5.2 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的制约
        5.2.1 对森林资源利用的限制
        5.2.2 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5.3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相互制约的成因分析
        5.3.1 历史原因
        5.3.2 资源总量不足
        5.3.3 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5.3.4 发展能力欠缺
        5.3.5 基层管理薄弱
    5.4 本章小结
6 林业建设与山区贫困问题的关联分析
    6.1 研究区域的贫困现状
    6.2 林业建设在山区减贫中的作用
        6.2.1 不同贫困程度农户的特征分析
        6.2.2 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林业建设与山区减贫的矛盾
        6.3.1 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农民增收的矛盾
        6.3.2 退耕还林工程与山区减贫的矛盾
    6.4 本章小结
7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7.1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一般协调关系分析
        7.1.1 林业建设的生态功能
        7.1.2 林业建设的经济功能
        7.1.3 林业建设的社会功能
    7.2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度计量与分析
        7.2.1. 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7.2.2.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综合协调度测算
    7.3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7.4 基于农户认知的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7.4.1. 基于农户视角的林业建设
        7.4.2 基于农户视角的山区发展
    7.5 本章小结
8 林业建设和山区发展现行政策分析
    8.1 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相关政策分析
        8.1.1 国家和地方层面关于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
        8.1.2 现行的林业建设政策关系
    8.2 湘西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分析
    8.3 林业建设政策与山区发展政策的关系及协调性分析
        8.3.1 政策目标不一致
        8.3.2 缺乏政策协调机制
        8.3.3 缺乏管理和监督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协调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合理模式
    9.1 湘西自治州协调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
        9.1.1 生态治理模式——凤凰县石漠化治理
        9.1.2 新农村生态能源模式——古丈县沼气开发
        9.1.3 建设优势作物示范基地的模式——古丈县油茶示范基地
        9.1.4 生态型林场模式——泸溪县生态林场
    9.2 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协调模式探索
        9.2.1 林业经济驱动模式
        9.2.2 生态恢复与保护模式
        9.2.3 生态服务市场化模式
        9.2.4 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10 结论与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协调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0.2.1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0.2.2 利用资源优势兴办绿色产业
        10.2.3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0.2.4 强化能力建设
        10.2.5 实现生态补偿市场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主要成果目录
致谢

(6)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山区开发的内涵
    1.1山区开发的概念
    1.2山区开发的主要内容
2国内外山区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2.1国外山区开发的实践经验
    2.2我国山区开发的实践历程
3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成果
4我国山区农林业综合开发的相关研究
5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的几点启示

(7)世界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进展(SARD-M)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合国对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作出的努力及贡献
    (一)联合国对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SARD-M)做出的努力
    (二)联合国对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SARD-M)的贡献
二、欧洲对山区农业农村发展做出的努力及贡献
    (一)欧盟会议对山区的关注
    (二)欧盟政策对山区的援助
    (三)欧盟努力取得的成效
三、世界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SARD-M)对我国的启示
    (一)成立专门的山区机构,指导山区发展
    (二)加强山区生态保护,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
    (三)增强区域合作,学习先进山区管理技术,合力支援山区发展
    (四)构建专门针对山区的政策体系,规范山区发展

(8)明清时期山区开发与发展研究综述——以南方内地山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9)山区综合开发中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山区的自然经济特点
2 山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山区开发现状
    2.2 存在问题
        2.2.1 山区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利用。
        2.2.2 政策环境欠佳。
        2.2.3 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差。
        2.2.4 生态系统脆弱。
        2.2.5 劳动力素质较低。
        2.2.6 农村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不相协调。
3 山区开发中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制定规划, 优惠政策, 长期建设
    3.2 统一领导, 多方协作, 多种经营, 全面发展
    3.3 开展生态旅游, 发展旅游经济
    3.4 依靠科技进步, 突出重点难点
    3.5 改变传统的经济行为, 面向市场
    3.6 实行生态移民, 解决遗留问题

(10)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要求
        1.1.2 生态学在规划学科中逐步受到重视
        1.1.3 国际上关于山区的新定位
        1.1.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1.5 北京山区在新城市功能定位中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北京山区及其生态规划评价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生态规划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生态规划概念及科学内涵
    2.2 生态规划思想的产生
    2.3 生态规划理论发展
        2.3.1 二十世纪生态规划理论发展
        2.3.2 现代生态规划理论发展
        2.3.3 中国现代生态规划理论发展
    2.4 生态规划实践探索
        2.4.1 国外主要生态规划实践
        2.4.2 国内主要生态规划实践
        2.4.3 小结
    2.5 生态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国外生态规划研究现状
        2.5.2 国内生态规划研究现状
    2.6 生态规划研究的其他理论基础
        2.6.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6.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6.3 复合生态管理理论
        2.6.4 小结
        2.6.5 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3 北京生态系统特点及山区生态功能
    3.1 北京生态系统特点
        3.1.1 具有人工化倾向
        3.1.2 具有不稳定性
        3.1.3 具有不完整性
        3.1.4 具有制约性
    3.2 北京市生态系统健康制约因素
        3.2.1 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3.2.2 资源紧张,环境恶化
        3.2.3 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3.2.4 大气污染
    3.3 北京山区的生态环境功能
4 北京生态规划历史发展
    4.1 北京城市生态规划历史发展
        4.1.1 以绿化和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为任务
        4.1.2 由生态环境破坏到生态环境恢复重建
        4.1.3 重视山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1.4 强调山区生态功能地位,建设宜居城市
    4.2 不同时期北京生态环境建设重点
        4.2.1 "九五"期间生态环境建设重点
        4.2.2 "十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
    4.3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研究述评
        4.3.1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现状
        4.3.2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
5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研究
    5.1 北京山区现状及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1.1 北京山区的自然情况
        5.1.2 北京山区人口及区划
        5.1.3 北京山区经济情况
        5.1.4 北京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2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5.2.1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的目标
        5.2.2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的原则
    5.3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
        5.3.1 国内外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研究
        5.3.2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
        5.3.3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编制的内容
    5.4 北京山区生态功能区划
        5.4.1 北京山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工作流程
        5.4.2 北京山区生态功能区划目标和原则
        5.4.3 北京山区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和评价分析
        5.4.4 北京山区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案
6 结语
    6.1 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研究的发展前景
    6.2 论文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6.3 论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四、中国山区生态保护意义与开发建设——纪念2002年"国际山区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补偿分析的山区“造血式”补偿模式探讨——以太行山河北段为例[J]. 于淑会,闫秋宇,邓伟,邢宇华,康园园. 山地学报, 2021(06)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山区开发研究述评——以南方内地山区为中心[J]. 何姣.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0(06)
  • [3]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D]. 张治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12)
  • [4]山区生态补偿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研究[J]. 刘菊,傅斌,逯亚峰,王玉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11)
  • [5]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D]. 金旻.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6]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研究综述[J]. 侯一蕾,赵正,温亚利.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05)
  • [7]世界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进展(SARD-M)及启示[J]. 王金凤,李平,马翠萍.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4)
  • [8]明清时期山区开发与发展研究综述——以南方内地山区为中心[J]. 张建民. 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 2010(00)
  • [9]山区综合开发中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J]. 李晓梦,丁向阳,徐玉成. 河南林业科技, 2008(03)
  • [10]北京山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赵伟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中国山区生态保护的意义及其发展与建设——纪念2002国际山区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