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1](2021)在《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淋巴瘤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6 829例, 死亡2 807例;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2 834例, 死亡54 351例。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 异质性强, 治疗原则各有不同。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淋巴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淋巴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结果, 患者生存得到了改善。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展, 进一步提高中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

张泰榕[2](2021)在《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验证各自的表达及作用,期望为相应免疫抑制剂应用于DLBCL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Uniprot查询蛋白编号,NCBI查询氨基酸序列,Prot Param分析蛋白的理化性质,Prot Scale分析蛋白的疏水性质,Signal P-5.0分析信号肽,TMHMM预测跨膜结构域,SOPMA预测二级结构,String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David和R进行GO和KEGG分析。2.利用GEPIA 2数据库分析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使用TIMER数据库分析在DLBCL的肿瘤微环境中,TIM-3、PD-1、PD-L1基因表达情况与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IM-3、PD-1、PD-L1蛋白在DLBCL的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M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TIM-3蛋白由301个氨基酸组成,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TIM-3蛋白与LGALS9、LAG3、CEACAM1、CTLA4、IL-2、PD-L1、TBX21、FOXP3、PD-1、CD160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TIM-3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2.PD-1蛋白由288个氨基酸组成,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PD-1蛋白与PD-L1、PD-L2、PTPN11、PTPN6、CD3E、LCK、HLA-DRB1、CD3D、CD4、HLA-DQB1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PD-1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3.PD-L1蛋白由290个氨基酸组成,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PD-L1蛋白与PD-1、PTPN11、PD-L2、CTLA4、CD80、CD3E、LCK、HLA-DRA、HLA-DQB2、CD4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PD-L1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4.GEPIA 2显示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但TIM-3、PD-1、PD-L1基因对DLBCL的预后无影响。5.TIMER显示TIM-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浸润呈正相关;PD-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CD4+T、CD8+T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D-L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呈正相关。6.免疫组化显示TIM-3和PD-1在DLBCL组织的表达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PD-L1则相反。TIM-3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48.0%(59/123),TIM-3在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率为39.0%(46/118),PD-1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26.4%(32/121),PD-1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阳性率为8.3%(10/120),PD-L1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12.5%(15/120),PD-L1在TIL的阳性率为1.7%(2/120)。7.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上,TIM-3+和TIM-3-在所有临床病理特征上均无显着性差异;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上,TIM-3+和TIM-3-在民族和IPI评分有差异但无相关。PD-1+肿瘤细胞与结内和Ki-67指数≤60%正相关;PD-1+TIL与彝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正相关、与结外负相关、与Ki-67指数>60%负相关。在肿瘤细胞和TIL的表达上,PD-L1阳性组和阴性组在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显着性。8.TIM-3在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PD-1在肿瘤细胞和TIL共表达分别与年龄、彝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和傈僳族负相关,与结外、Ki-67指数>60%正相关,与其它特征无相关。PD-L1在肿瘤细胞和TIL共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9.TIM-3和PD-1、PD-L1分别在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TIL的组间共表达在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差异。10.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TIM-3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正相关,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正相关,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PD-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PD-L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11.生存时间与年龄负相关,与Hans分型正相关,与BCL-6的表达正相关,患病年龄≤60岁的群体的预后好于患病年龄>60岁的群体,CD3阴性组的预后好于CD3阳性组,PD-L1-TIL组的预后好于PD-L1+TIL组。结论:1.TIM-3、PD-1、PD-L1蛋白都属于亲水性、高脂溶性分泌蛋白,二级结构均以无规卷曲为主,有利于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发挥作用。2.TIM-3、PD-1、PD-L1蛋白之间存在较紧密的互相作用关系,且主要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3.TIM-3、PD-1、PD-L1基因在生信中均显示对预后上无影响,后续实验仅发现PD-L1+TIL是DLBCL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4.TIM-3、PD-1、PD-L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对DLBCL的免疫逃逸产生影响。

许文凤[3](2021)在《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致癌性疱疹病毒,全世界约90%的人感染。大多数人EBV感染呈终身无症状潜伏感染,但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相关疾病。目前已知与EBV感染相关的疾病有几十种,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组织学形态广泛,不同疾病之间临床病理特点重叠。患者病情轻重不一,部分疾病预后较差。EBV的致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是体内抗病毒免疫与病毒致病性间的平衡紊乱是其致病机制之一。本课题回顾性总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儿童医院的EBV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概况、统计分析了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并重点分析了EBV阳性的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LPD)皮肤组织中EBV感染的程度与组织免疫微环境。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1.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附属儿童医院EBER阳性病例,筛选根据WHO分类标准进行确诊并且临床病理信息完整的病例;统计学分析疾病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以及预后相关因素。2.HVLLPD皮肤组织中EBV感染程度及组织免疫微环境特征利用EBER原位杂交分析组织中EBV感染的程度,同时用免疫组化分析EBV潜伏膜蛋白LMP1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单染及双染分析病变组织中T细胞(CD3+、CD5+、CD7+)、T细胞亚型(CD4+、CD8+)、初始CD4+T细胞分化亚型(Th1、Th2和Treg细胞)以及CD8+T细胞分化亚型(初始CD8+T细胞和终末分化的效应CD8+T细胞)、CD20+B细胞、CD56+NK细胞、CD68+巨噬细胞(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细胞毒性颗粒蛋白Granzyme B和TIA-1,以及免疫调节蛋白PD-1/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EBV感染病例313例,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17例,成人183例、儿童130例。成年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为54岁(19-85岁),最常见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39.3%,72/183)、鼻咽癌(27.9%,51/183);儿童确诊时中位年龄为7岁(1-17岁),其中以T/NK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占30.0%(39/130)和HVLLPD占23.8%(31/130)最常见。与成人患者中更常见的EBV阳性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相比,儿童常见的EBV阳性疾病(如CAEBV和HVLLPD)发热(P<0.001)、淋巴结增大(P<0.001)或伴肝脾增大(P<0.001)、肝功能障碍(P<0.001)及三系减少(P<0.001)和LDH水平升高(P<0.001)更常见。EBV相关疾病的组织病理类型以T/NK细胞型(50%,156/313)最常见,其次为B细胞型(28%,87/313),而上皮细胞型(22%,70/313)较少见。经电话随访共156例患者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33个月(1.3-129月);104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0.5-122.5月);53例患者失访。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发热(HR 2.26,P<0.001)、脾增大(HR 3.33,P<0.001)、肝功能受损(HR 2.23,P<0.001)、LDH水平升高(HR 2.30,P<0.001)、贫血(HR 2.34,P<0.001)、血小板减少(HR 3.33,P<0.001)和白细胞减少(HR3.39,P<0.001)对患者预后不利;而确诊后患者积极采取相应的放化疗或手术治疗(HR 0.40,P<0.001)较仅接受对症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2.32例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共获得34份皮肤组织标本。59%(20/34)病灶组织中EBER+细胞大于100个/高倍镜,但潜伏膜蛋白1(LMP1)常为阴性(74%,25/34)。病变组织中增殖的淋巴细胞主要以T细胞为主,表达pan-T细胞标志物CD3、CD5和CD7;而在大多数活检组织中仅见少量散在的CD20+B细胞(12个/HPF)、CD56+NK细胞(20个/HPF)和CD68+巨噬细胞(62个/HPF)。CD4+T细胞亚型中,65%(22/34)的样本中观察到Th1(CD4+T-bet+)多于Th2(CD4+CMAF+)细胞;并且,大多数组织中仅观察到少量FOXP3+调节性T细胞。在91%(31/34)的组织中以T-bet标记的毒性效应CD8+T细胞为主,而初始CD8+T细胞(T-bet-CD8+)少见。巨噬细胞中,M1型巨噬细胞(CD68+p State1+)分别在79%(27/34)和76%(26/34)组织中多于CD206+M2型和CD163+M2型巨噬细胞。大多数病灶中细胞毒性颗粒蛋白TIA-1呈弥漫阳性,而Granzyme B仅少量阳性分布。另外,仅分别在1例和6例活检组织中观察到少量免疫调节蛋白PD-1和PD-L1阳性细胞。由于疾病进展,2例患者分别在3年和1年后进行了第二次活检。与第一次活检相比,第二次活检组织中EBER+细胞平均增加了5.5倍;CD8+T细胞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终末分化的效应CD8+T细胞比例平均减少了21%;虽然第一次活检可见散在的CD56+和粒酶B+细胞,但是在第二次活检中CD56+细胞分别呈阴性和极少量阳性细胞(13个/HP),并且Granzyme B出现丢失。结论本研究313例E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以中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成人以NK/T细胞淋巴瘤及鼻咽癌多见,儿童以CAEBV和HVLLPD多见。成人EBV感染常导致肿瘤性增生。儿童病例中,CAEBV和HVLLPD多持续进展,严重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伴噬血综合征而死亡。EBV相关疾病的多数患者预后较差,随访病例中约40%的患者死亡。在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皮肤病灶中,浸润的T/NK细胞数量多少不一,主要以T细胞特别是毒性效应CD8+T细胞和Th1细胞浸润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Granzyme B出现丢失。

王孟可[4](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原发性胃DLBCL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胃DLBCL病例(共纳入61例),全部患者均由病理明确诊断。统计患者的性别、确诊的年龄等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等资料,并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函调查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中,共计纳入61位患者,中位年龄62岁(37岁-78岁),男女比例为男(36例):女(25例):1.44: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47例)占77.0%,腹痛(42例)占68.9%,纳差(13例)占21.3%,呕血(5例)占8.2%,黑便(4例)占6.6%,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合并多个主诉。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内镜、消化内镜和CT检查和X线消化道造影,其阳性确诊率分别为100%(4/4),72.1%(44/61),24.6%(15/61),15.0%(3/20)。免疫组化显示Ki-67阳性指数为40%-90%,有31例>50%,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52.5%。6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肿瘤平均直径为7.26cm,其中<5cm者、≥5cm者各为15例、46例。病灶浸润粘膜层23例,肌层16例,全层或浆膜外22例。共39例诊断为IE期+IIE期,共22诊断例IIIE期+IVE期。61例原发性胃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5.65±2.7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63.00±0.879)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6.4%、82.0%和65.4%。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患者预后(p<0.05),且白蛋白水平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胃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但发病率和确诊率逐年上升,多见于老年男性,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的亚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赵婷[5](2020)在《miR-525-5p与MyD88/NF-kB调控通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DLBCL是一类独立疾病,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分子亚型、免疫分型特征和临床预后都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根据基因表达谱(GEP)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GCB)亚型(GCB-DLBCL),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ABC-DLBCL),还有约15%~30%的患者无法分类的第三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0、Bcl-6、MUM1三者表达情况(Hans分型),分为生发中心(GCB-DLBCL)和非生发中心(non-GCB)亚型(non-GCB-DLBCL)。尽管在美罗华时代,R-CHOP方案极大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但ABC亚型患者依然预后较差,DLBCL的5年总生存率(OS)仅为60-70%,GCB-DLBCL约为75%,ABC-DLBCL约为35%。仍有40%-50%的患者对标准治疗方案不敏感,治疗过程中产生复发性耐药而最终导致死亡,其机制尚不明确。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为3个月。因此,从分子水平更全面地了解DLBCL的致病机制,寻找DLCBL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分子靶标,对DLBCL的早期诊断、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二代测序技术(NGS)可实现全基因组、全外显子、转录组测序,确定DLBCL内重现性基因突变。不同亚型涉及不同的基因突变,如GCB-DLBCL常见EZH2、GNA13和Bcl-2突变,而ABC亚型,主要涉及BCR/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其中My D88及CD79B是该信号通路上的两个关键基因,也是目前的热点基因。据最近新英格兰杂志报道,对574例DLBC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DLBCL基因型、表观遗传学及临床特征的不同从分子水平将DLBCL分为四种亚型:MCD型、BN2型、N1型及EZB型,其中MCD型以My D88和CD79B基因突变为主要特征。这些突变促使NF-κB抗凋亡信号通路及B细胞受体(B Cell Recptor,BC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细胞的凋亡受阻,进而促进肿瘤生长。其中CD79B突变通过增加淋巴细胞表面BCR的表达,并使BCR负向调控信号失效,继而可导致NF-κB信号通路的慢性持续性激活,而My D88 L265P突变可以增强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1,4)的活性,激活NF-k B信号传导。据最近报道,约38.7%-94%的DLBCL高表达My D88,且与My D88 L265P突变无关。因此我们推测,DLBCL中可能存在其他机制调控My D88的表达,具体机制值得研究。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 RNA的3’-非编码区(3’-UTR)结合,导致m 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在细胞的分化、发育、增殖、凋亡等各阶段发挥转录后水平的表观遗传修饰作用。mi R-525-5p作为最新报道的微小mi RNA,在不同肿瘤中具有促癌和抑癌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利用mi RNA芯片技术,在DLBCL组织mi RNA表达谱中发现mi R-525-5p表达下调极为显着。随后在Target Scan7.0、mi RWalk3.0数据库预测结果中发现mi R-525-5p与My D88的3’端非翻译区(3’UTR)靶相结合。目前,mi R-525-5p与My D88的联系尚无研究报道,二者在DLBCL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了数据库信息检索挖掘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第一部分旨在检测DLBCL组织中mi R-525-5p、My D88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的联系及临床病理意义,第二部分检测My D88 L265P、CD79B的突变水平、分析二者突变与NF-κB信号活化的关系,为DLBCL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方法:复习并筛选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08年-2019年首诊为DLBCL和RH的病例。第一部分:(1)mi RWalk3.0和Targetscan数据库双向预测mi R-525-5p的结合靶基因以及My D88的靶mi RNA;(2)IHC检测My D88蛋白表达;(3)q PCR检测mi R-525-5p表达。第二部分:(1)IHC检测NF-κB/p65蛋白表达;(2)My D88、CD79B第五外显子的PCR扩增,并测序。结果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1)mi RWalk3.0及Targetscan数据库双向检索出My D88基因3’UTR有mi R-525-5p的结合位点;(2)71.4%(55/77)DLBCL中My D88高表达,显着高于RH组(23.3%,7/30),non-GCB和Bcl-2阳性组DLBCL My D88免疫组化评分显着高于GCB组和Bcl-2阴性组,My D88表达水平与IPI评分、Ki-67增殖指数呈线性正相关,与预后风险分级和临床分期呈等级正相关,高表达My D88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无关。(3)mi R-525-5p在DLBCL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RH组,mi R-525-5p表达与临床分期、My D88、Ki-67、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低表达mi R-525-5p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免疫分型和IPI评分、风险分级无关。第二部分:(1)35.1%(27/77)的DLBCL高表达NF-κB/p65,与DLBCL患者non-GCB、My D88表达、不良预后有关,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2)My D88 L265P和CD79B突变率分别为5.56%(3/54)和8.33%(1/12),与My D88、NF-κB/p65蛋白表达及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无统计学关联。结论:(1)My D88可能是mi R-525-5p的靶基因;(2)mi R-525-5p与My D88/NF-κB通路的异常可能与DLBCL发生发展有关;(3)在除外免疫豁免部位的全身性DLBCL中,My D88 L265P和CD79B突变率低,不适合作为其分子指标。

钟佳琪[6](2020)在《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GI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相关参数和临床、病理等资料,研究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18F-FDG PET/CT影像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确诊的42例G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GIL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症状、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根据病理类型、侵袭程度不同,按照WHO2016版淋巴瘤分类,将所有GIL患者分为低度恶性B细胞组,高度恶性B细胞组及成熟T和NK细胞组,对三组GIL患者所有肿瘤病灶的PET/CT相关参数(包括形态学分型,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最大厚度THKmax)和免疫组化参数(细胞增殖指数Ki-67)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胃肠道淋巴瘤一般临床特征:1)本次研究共纳入胃肠道淋巴瘤病例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男:女=2:1);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2)患者平均年龄(51.6±14.5)岁,其中年龄<55岁者占57.1%(24/42),与“其他”肿瘤相比,发病年龄偏小。3)发病部位中,胃肠道各部位均有累及,以胃最多42.9%(18/42),小肠、结直肠等部位次之,其中1例发病于全肠道。4)临床主要症状中,腹痛、腹胀症状者高达73.8%(31/42),梗阻、肿块占21.4%(9/42),消化道出血9.5%(4/42),穿孔7.1%(3/42),无明显胃肠道症状9.5%(4/42)。2、胃肠道淋巴瘤病理分型特征:42例患者中,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5例,套细胞淋巴瘤(MCL)5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3例,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Burkitt淋巴瘤(BL)、NK/T-nose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各1例。特殊病例类型包括1例介于DLBCL和Burkitt淋巴瘤之间,1例DLBCL伴有MALT淋巴瘤表现。胃肠道淋巴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3、三组GI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显像特征和免疫组化值的比较:1)低度恶性B细胞组、高度恶性B细胞组、成熟T和NK细胞组三组的PET/CT“形态学分型”均以Ⅰ型(弥漫性增厚)、Ⅱ型(节段性增厚)常见,Ⅲ型(局限性增厚或隆起形成肿块)少见,组间形态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2)低度恶性B细胞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3.1±1.28)cm,高度恶性B细胞组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2.84±0.81)cm,成熟T和NK细胞组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3.08±1.29)cm,三组间THK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3)低度恶性B细胞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7.71±5.50,细胞增殖指数Ki-67值中位数为25%;高度恶性B细胞组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5.84±6.55,Ki-67值中位数为70%,成熟T和NK细胞组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5.95±2.26,Ki-67值中位数为80%,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高度恶性B细胞组与成熟T和NK细胞组SUVmax、Ki-67无差异,P>0.05。4、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病灶18F-FDG代谢参数SUVmax值与免疫组化参数Ki-67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534。结论:1、胃肠道淋巴瘤几乎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好发于男性,可累及胃肠道各个部位,最常见于胃。临床症状主要为非特异性腹痛、腹胀,侵袭性GIL可触及明显的肿块或出现胃肠道出血、穿孔。2、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及其侵袭性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高度恶性B细胞、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的SUVmax值无明显差异但高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型、THKmax难以鉴别胃肠道淋巴瘤病理类型。3、SUVmax与病理免疫组化值Ki-67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为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个体化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精准诊断与治疗。

左伟莉[7](2020)在《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一类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最常见的亚型,在国内约占NHL的50.7%。B细胞淋巴瘤常见的抗原表达研究最多的是CD20抗原。CD20抗原是一种非糖基化疏水磷酸跨膜蛋白,分子量大小是33Kda至35Kda,且具有一个细胞外环状结构与四个跨膜区域。同时作为广谱B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物,CD20广泛表达于从前B细胞至成熟B细胞的多个发育阶段,但在B淋巴细胞发育首尾二端,包含浆细胞、pro-B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阶段CD20表达丢失。另外CD20抗原在B细胞活化、分化和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CD20蛋白表达于90%以上B细胞淋巴瘤,约有95%至98%的DLBCL表达CD20,所以,CD20成为单克隆抗体类免疫靶向治疗药物的目标抗原。除此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DLBCL若没有特殊说明指的是CD20阳性的DLBCL。目前研究最多的是CD20阳性DLBCL,关于CD20阴性的DLBCL的报道却很少见,因为该病仅占所有DLBCL的1%~2%。最近的相关研究表明,CD20阴性的DLBCL通常局限于具有成浆细胞特征和终末B细胞分化的DLBCL的几种变异亚型,最常见的亚型包括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浆母细胞淋巴瘤(PBL)、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源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相关多中心性Castleman病大B细胞淋巴瘤。此外鉴于此病的罕见性,现今全球病例通常均通过个案分析形式给予报道,故在诊断与治疗此病等方面临床医师尚缺乏全面性。此项研究分析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知水平,使漏诊率、误诊率下降,为更为深入地探究此病给予更多的证据支持与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7例患者,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MUM-1、Ki-67、CD20、CD79a、Bcl-6、CD3、CD10、CD43、CD21、CD5、Bcl-2 及 CyclincD1 等)检测诊断是CD20阴性DLBCL病人,这17例中,有2例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没有行任何治疗且失访,有1例确诊后行化疗干预,方案为环磷酰胺(CTX)+地塞米松(DXMS)+多柔比星脂质体,病情缓解后出院,之后失访,未知预后,另外的14例患者病例资料完善。于本院病案查询系统内查询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标(IPI)评分、性别、有无B症状、发病部位、ECOG评分、临床分期、结外受累状况、乳酸脱氢酶(LDH)值等状况并记录。同时借助软件SPSS21.0来统计分析所收集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CD20阴性DLBCL在男女不同性别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为53岁,儿童少见;(2)CD20阴性DLBCL好发于淋巴结外器官,受累部位较多;包括骨髓、腹腔、鼻腔、纵隔、上颌窦、皮下软组织等,临床表现不特异;(3)CD20 阴性 DLBCL Ann Arbor 分期:Ⅲ、Ⅳ 期 11 例(78.57%);伴随 B 症状 8 例(57.14%);Ki-67≥80%11 例(78.57%),结外受累数≥2 有 12例(85.71%);(4)CD20阴性DLBCL的治疗方案各异,在具体选择方面,主要基于病人自身免疫情况、临床症状、病变位置等开展个体化治疗,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案是化疗,以CHOP样方案和高剂量强度化疗方案(EPOCH、Hyper CVADMA方案)为主。该研究中虽然一线高剂量强度化疗方案的初始疗效(完全缓解率55.56%、部分缓解率33.33%、疾病稳定率11.11%)优于一线传统CHOP样化疗方案(部分缓解率66.67%、疾病稳定率33.33%),但两者对OS、PF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427、P=0.271);(5)该研究CD20阴性DLBCL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4.5个月。多因素预后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P=0.012)为预后不良因素。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Ki-67、结外受累数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预后无影响。结论:(1)CD20阴性DLBCL为罕见的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低生存率、不典型的细胞形态、侵袭性高及化学免疫治疗耐药性;(2)CD20阴性DLBCL预后差,获得短暂缓解后易复发,B症状是其预后不良因素,高剂量强度化疗对预后无影响;

王艳荣[8](202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血浆蛋白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研究对象,基于DLBCL患者血浆蛋白质组数据进行DLBCL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生物学过程、信号通路的分析,并进一步研究血浆补体水平与R-CHOP治疗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预后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基于抗体芯片技术和数据非依赖采集质谱(DIA-MS)技术构建深度血浆蛋白质组检测平台,筛选79例健康对照和147例DLBCL患者血浆差异蛋白,基于GO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对DLBCL相关蛋白进行注释和通路分析,探究DLBCL患者血浆蛋白质组的特点,并分析与DLBCL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信号通路以及DLBCL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共筛选得到与DLBCL疾病相关的293种血浆蛋白,DLBCL疾病相关蛋白主要富集到补体和凝血级联、造血细胞谱系、血小板活化等免疫系统相关通路以及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HIF-1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通路等。DLBCL患者ALDOA、VWF、TIMP1、CD44、TFRC、VCAM1等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DLBCL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有显着差异,是DLBCL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尚待进一步验证。DLBCL疾病相关蛋白在补体通路的显着富集以及不同临床分期DLBCL患者补体系统蛋白的显着差异,提示补体系统在DLBCL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分析结果,我们进一步探索了补体系统蛋白与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1QA、CR1L、C8A水平在Ann Arbor 分期的 Ⅰ-Ⅱ 期、Ⅲ-Ⅳ 期患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4,P=0.003,P=0.045);C1QA、CR1L、C2、C5 水平在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0-2分组和3-5组之间有显着差异(均P<0.05)。补体C1QA、CR1L水平在DLBCL患者疗效评价完全缓解组(CR)和非完全缓解组(non-CR)之间差异显着(P=0.045,P=0.008),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R1L血浆水平升高与R-CHOP治疗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无关,而基线C1QA血浆水平升高与患者较差的PFS和较差的 OS 相关(PFS:HR=2.063,95%CI:1.220-3.489,P=0.007;OS:HR=2.23,95%CI 1.036-4.798,P=0.040)。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C1QA的预后预测价值进行校正IPI评分的校正后,C1QA水平升高仍与较差的PFS相关(HR=1.765,95%CI:1.034~3.013,P=0.037)。研究发现R-CHOP治疗的DLBCL患者基线血浆C1QA和CR1L水平与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C1QA血浆基线水平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艾克热木·阿布都热合曼[9](2020)在《41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侧特征与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41例原发性弥漫性大B型甲状腺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经该院病理医师证实的PTD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历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评价该病的临床特征、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所有41名患者中,属于Ann Arbor I至II期的患者19人,III至IV期的患者22人。其中,17人有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对于所有41名患者生存分析示,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5.9%,39.0%和22.0%。单因素及多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与预后有关(P=0.000),综合治疗方式更适合生存。但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分期、国际预后指数、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细胞来源等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无明细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TDLBCL多见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老年妇女。大多数甲状腺淋巴瘤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背景,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甲状腺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其病理组织类型多种多样,B细胞来源更常见,病理类型主要是DLBCL。基于手术,化疗和放疗为辅助的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刘雪琴[10](2020)在《18F-FDG PET/CT中期评估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基因特征》文中提出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也是所有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或结外组织的肿块。在临床表现、分子特征、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rituximab,R)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明显改善了 DLBCL患者的预后,但是部分患者仍疗效不佳。因此,识别高危患者和寻找替代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的热点。国际预后指数(Intem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是根据患者年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LDH水平和结外病变个数五个临床特征进行危险分层的评分系统,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评判患者的预后。但是,随着对DLBCL发病机制和分子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以临床特征为基础的预后评分系统遇到巨大的挑战。18F-FDG PET/CT显像是用解剖形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显像的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DLBCL的分期和治疗结束后的疗效评估,终末期18F-FDG PET/CT评估阳性提示不良预后。为了更早期的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18F-FDG PET/CT中期评估的价值被积极研究。目前,18F-FDG PET/CT中期评估对于DLBCL患者的预后价值仍存在争议,基于中期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的价值也不明确。基因研究时代的到来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对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现致病基因、筛选新的潜在治疗靶点,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推动了现代临床医学的进步。研究已经发现DLBCL存在许多遗传学改变,其中一些是B细胞淋巴瘤特有的,而一些在其他恶性肿瘤中也被发现。这些基因变异导致广泛的信号传导通路和其他细胞活化过程的改变,包括那些参与B细胞分化、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NF-κB途径活化、细胞凋亡和表观遗传调控的过程。我们推测中期PET/CT评估阳性患者具有独特的基因特征,目前尚未报道。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中期18F-FDG PET/CT评估在DLBCL预后中的价值及中期评估阳性患者的基因特征。第一部分:18F-FDG PET/CT中期评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目的探讨中期18F-FDG PET/CT评估在初治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1例治疗前、治疗中(3-4周期)接受PET/CT检查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中期PET/CT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111例患者中,男52例,女59例,男女比例为1:1.13,中位年龄为55(15-89)岁,中期PET/CT阳性组有41例,阴性组有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IPI评分、LDH水平、有无结外组织受累、Ann Arbor分期、Hans免疫分型、Ki-67表达水平、MYC蛋白表达、Bcl-2蛋白表达、MYC/Bcl-2双表达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生存分析:中期PET/CT阳性组的OS和PFS显着低于阴性组。中期PET/CT阴性组和阳性组2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91.1%、58.5%(χ2=8.849,P=0.003),2 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77.8%、28.8%(χ2=21.34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4.285,P=0.038)、Ki-67水平(χ2=5.800,P=0.016)和中期 PET/CT(χ2=8.849,P=0.003)对患者 OS 预后影响有意义;Hans 分型(χ2=5.994,P=0.014)、IPI 评分(χ2=5.692,P=0.017)、Ki-67 水平(χ2=5.070,P=0.024)、MYC/Bcl-2 双表达(χ2=4.477,P=0.034)和中期PET/CT(χ2=21.345,P=0.000)对患者PFS预后影响有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Cox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5.115,95%CI 1.331~19.655,P=0.017)、Ki-67 高表达(HR=0.192,95%CI0.055~0.672,P=0.01)、中期 PET/CT 阳性(HR=6.567,95%CI1.891~22.799,P=0.03)是 DLBCL 患者 OS 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Ki-67 高表达(HR=0.470,95%CI 0.243~0.910,P=0.025)、MYC/Bcl-2 双表达(HR=1.766,95%CI1.157~2.696,P=0.008)、中期 PET/CT 阳性(HR=3.688,95%CI 1.822~7.465,P=0.000)是 DLBCL 患者 PFS 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中期18F-FDG PET/CT阳性是初治DLBCL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第二部分:18F-FDG PET/CT中期评估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基因特征目的探索中期18F-FDG PET/CT评估阳性DLBCL患者的基因特征及其与基于中期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PET/CT中期评估并行淋巴瘤93个热点驱动基因二代测序的DLBCL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和二代基因测序结果,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基因特征和基于中期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特征:本研究共纳入28例接受PET/CT中期评估的初治DLBCL患者,其中女13例,男15例,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约50.5(21~89)岁。2.治疗方法:28例患者均接受标准免疫化疗,20例PET/CT中期评估阴性患者接受原方案治疗共6周期,之后接受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2周期;8例PET/CT中期评估阳性患者中4例继续接受原方案治疗共8周期,4例调整二线挽救治疗共8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估,20例为中期评估阴性患者仍为阴性;8例中期评估阳性患者,5例PET/CT转阴,3例仍为阳性。3.PET/CT中期评估阳性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中期评估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月、12月,1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22.5%和71.4%,1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83.3%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28例患者中检测到的突变基因62个,突变频率>10%的基因共24个,包括 KMT2D、PCLO、CD79B、MYD88、TP53、PIM1、PRDM1、SOCS1、TCF3、ARID1A、ARID1B、B2M、BRAF、ARD11、CCND3、CD58、CREBBP、EP3、ETV6、EZH2、ID3、RELN、STAT3 和 TET2。5.比较PET/CT中期评估阳性和阴性组突变基因特征,结果显示KMT2D(50%,4/8)、TP53(37.5%,3/8)、SOCS1(25%,2/8)、PRDM1(25%,2/8)和 CD58(25%,2/8)基因突变与中期评估阳性有相关趋势。生存分析显示SOCS1、CD58突变与不良生存相关,KMT2D、TP53和PRDM1突变与生存无关。结论KMT2D、TP53、SOCS1、PRDM1和CD58突变与中期PET/CT阳性有相关趋势。总结论1.中期18F-FDG PET/CT阳性是初治DLBCL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2.KMT2D、TP53、SOCS1、PRDM1和CD58突变与中期PET/CT阳性有相关趋势。

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资助情况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PD-L1蛋白进行分析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TIM-3、PD-1、PD-L1蛋白的序列特征及其理化性质
        1.3.2 TIM-3、PD-1、PD-L1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1.3.3 TIM-3、PD-1、PD-L1蛋白的信号肽分析
        1.3.4 TIM-3、PD-1、PD-L1蛋白的跨膜域预测
        1.3.5 TIM-3、PD-1、PD-L1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1.3.6 TIM-3、PD-1、PD-L1蛋白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功能富集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的表达和免疫浸润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
        2.3.2 TIM-3、PD-1、PD-L1基因与DLBCL患者生存期限的关系
        2.3.3 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的免疫浸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TIM-3、PD-1和PD-L1在DLBCL的表达及意义
    3.1 实验材料
        3.1.1 病例筛选
        3.1.2 分期、分型、风险分层的标准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筛选合适蜡块、制备白片、烤片
        3.2.2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
        3.2.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
        3.2.4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临床病理特征
        3.3.2 TIM-3、PD-1 和 PD-L1三种蛋白在DLBCL和RH的表达
        3.3.3 TIM-3、PD-1和PD-L1三种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3.3.4 生存分析
    3.4 讨论
        3.4.1 TIM-3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2 PD-1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3 PD-L1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4 TIM-3、PD-1、PD-L1在DLBCL表达的组内、组间差异的讨论
        3.4.5 TIM-3、PD-1、PD-L1在DLBCL表达差异的组内两两相关性分析
        3.4.6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3.4.7 TIM-3、PD-1、PD-L1在DLBCL和非肿瘤组织的表达差异的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IM-3在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奖励情况

(3)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1.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EBV阳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EBV 致病机制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5)miR-525-5p与MyD88/NF-kB调控通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资助情况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My D88和mi R-525-5p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引言
    1.1 实验材料
        1.1.1 病例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剂配制
        1.2.1 去RNA酶溶液
        1.2.2 PBS液
        1.2.3 EGTA抗原修复液
        1.2.4 配制DAB显色液
        1.2.5 一抗稀释
    1.3 数据库
    1.4 实验方法
        1.4.1 mi R Walk3.0Targetscan数据库My D88和mi R-525-5p结合靶点预测
        1.4.2 MyD88免疫组化
        1.4.3 石蜡包埋组织总miRNA提取
        1.4.4 组织mi RNA第一链c DNA合成
        1.4.5 qPCR
        1.4.6 统计学分析
    1.5 实验结果
        1.5.1 临床信息
        1.5.2 miRNA表达谱芯片结果
        1.5.3 数据库预测结果
        1.5.4 My D88 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5.5 miR-525-5p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1.5.6 miR-525-5p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5.7 mi R-525-5p在 DLBCL表达的与My D88、Bcl2、Ki-67 关系
        1.5.8 生存分析
    1.6 讨论
    1.7 小结
第二章 DLBCL中 My D88L265P和 CD79B突变与NF-k B活化及临床病理意义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一般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同第一章
        2.1.4 引物序列
        2.1.5 数据库
        2.1.6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石蜡包埋组织总DNA提取
        2.2.2 PCR
        2.2.3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2.2.4 测序
        2.2.5 免疫组化
        2.2.6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NF-κB/p65蛋白的表达
        2.3.2 MyD88L265P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2.3.3 CD79B突变与临床病理联系
        2.3.4 My D88 L265P、CD79B突变与NF-κB/p65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yD88在肿瘤免疫耐受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MyD88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2.My D88 调控TME诱导肿瘤免疫耐受的机制
        2.1 MyD88对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调节
        2.2 MyD88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
        2.3 My D88 与肿瘤相关基质(TAS)相互作用
    3.MyD88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
        3.1 MyD88信号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
        3.2 MyD88信号依赖性免疫抑制因子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
    4.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18)FFDGPETCT仪器与显像方法2
    1.3 ~(18)FFDGPETCT图像特征分析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胃肠道淋巴瘤一般临床特征
    2.2 胃肠道淋巴瘤病理特征分析
        2.2.1 总体病理分型
        2.2.2 组间病理类型分布
    2.3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形态学表现特征
        2.3.1 总体PET/CT形态学表现
        2.3.2 组间PET/CT形态学表现比较
    2.4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参数
        2.4.1 各组间病灶最大厚度THKmax比较
        2.4.2 各组间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比较
    2.5 胃肠道淋巴瘤病理免疫组化参数
    2.6 胃肠道淋巴瘤SUVmax与 Ki-67 相关性研究
3 讨论
    3.1 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征
    3.2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3.2.1 ~(18)F-FDG PET/CT原理
        3.2.2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
        3.2.3 ~(18)F-FDG PET/CT对鉴别胃肠道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的价值
    3.3 胃肠道淋巴瘤的Ki-67 指数
        3.3.1 Ki-67 定义
        3.3.2 Ki-67 对鉴别胃肠道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的价值
    3.4 总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7)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血浆蛋白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4 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机制和潜在生物标志物
    1.1 研究背景
    1.3 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样本收集和处理
        1.3.3 实验材料
        1.3.4 实验操作步骤
        1.3.5 数据分析
    1.4 结果
        1.4.1 深度血浆蛋白质组检测平台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相关蛋白
        1.4.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相关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1.4.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发展相关蛋白的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讨论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浆补体水平与R-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3.3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
        2.4.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
        2.4.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补体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4.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补体与预后的关系
    2.5 讨论
    2.6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41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侧特征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和内容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18F-FDG PET/CT中期评估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基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对照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中期评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中期评估阳性DLBCL患者的驱动基因突变特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8)F-FDG-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7)
  • [2]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D]. 张泰榕. 大理大学, 2021
  • [3]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D]. 许文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D]. 王孟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miR-525-5p与MyD88/NF-kB调控通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作用[D]. 赵婷. 大理大学, 2020
  • [6]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钟佳琪.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CD20阴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D]. 左伟莉. 郑州大学, 2020(02)
  • [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血浆蛋白标志物研究[D]. 王艳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41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侧特征与预后分析[D]. 艾克热木·阿布都热合曼.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18F-FDG PET/CT中期评估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基因特征[D]. 刘雪琴.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