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不能下放

行政审批不能下放

一、行政审批不能权力部门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淳[1](2020)在《公众满意度视角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研究 ——以A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行政审批制度则是国家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方式。施工许可审批情况通常被视为营商环境便利程度的重要体现。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对提升营商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要求A作为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2018年初国务院决定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负责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通过对A市此轮改革的研究以及公众满意度的调查,评判此轮改革绩效并寻找改革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进行改进。本文基于公众满意度视角下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进行研究,由从研究背景出发,通过分别分析和整理国内外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文献,明确了选题意义;接着本文通过对服务型政府、公众满意度,行政审批等多个概念进行界定,梳理相关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多重驱动因素以及目标。接下来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对2019年A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的新一轮改革情况以及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并结合四个一级评价指标:目标实现情况、改革的科学性、改革的效率性和改革的便捷性来评判本轮改革的绩效,并寻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建议,对今后的改革提供借鉴。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本轮A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目标从提升审批效率、节约审批时间出发,立足于公众角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的同时,总体公众满意度也相对较高,但在审批材料精简、审批数据共享等便捷性方面公众满意度较低,同时改革的便捷性与改革的科学性、效率性的公众评价平均优良率差距较大,它是亟待改进的短板,同时,借鉴其余国家以及城市的行政审批改革相关经验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对策,希望能为地方政府加强审批制度建设提供思路和启发。

张荣铮[2](2020)在《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对象,研究“一网通办”改革的协调机制,论文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对“一网通办”和行政协调机制进行概念界定,详细介绍了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概念、分析框架以及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于解决本研究核心问题的适切性,并尝试性提出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分析框架。其次梳理了“一网通办”改革背景下X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结合相关理论和在X区行政服务中心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对目前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现状和运行成效进行分析。然后在“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分析框架下对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存在的困境进行阐述,通过访谈法发现了协调主体方面存在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等困境;在协调客体层面,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等成为困境所在;在实现机制方面出现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等问题。同时上述困境的成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以及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最后尝试从顶层设计、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在顶层设计维度以法治为原则,明确顶层设计基本原则,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在协调主体维度,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同时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在协调客体维度,加大“一网通办”平台在政府内部的延伸应用来缓解部门利益冲突,也要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在实现机制维度,提出强化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健全“一网通办”绩效评估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等多个角度的优化路径。

吴伟[3](2020)在《宜兴市“放管服”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放管服”改革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放”“管”“服”并非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涉及了包括市场、社会、行政、政治在内的多个领域,实践形式涵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甚至是党政机构改革等众多方面的努力。县域是各项改革的执行端,是“放管服”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研究县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深入挖掘其在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方面的漏洞可以指导基层后续改革工作,有助于将国家顶层设计落实到基层实践,也有助于将基层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反馈至上级决策者,使县域政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宜兴作为全国百强县,承担了多项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试点任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两个层面的问题,治理能力层面存在“统”“放”“管”“服”四大能力不足的问题,治理体系层面的问题则体现在治理的主体、机制和效果上。通过运用善治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分析上述问题,结合周边同级区划的实践经验,提出要从构建党建集成改革体系、权责动态调整体系、科学的审管罚体系、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体系等四大体系来破解宜兴“放管服”困境。

庞凯[4](2019)在《技术赋能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通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拓展延伸所展现出来的网络化、智能化、便捷化,使得民众对于政府对政务治理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民众不仅仅寻求政务服务质量上的改善,而且对政务服务的形式及其程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更有效率的管理政府事务,向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我国把“互联网+政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推动政务服务朝着整体化方向推进。互联网技术赋能政务对改善部门割裂引起的碎片化的服务供给起到整合的作用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能。本文以深圳市F区政务服务中心为研究案例,采用实地调研与访谈的研究方法,试图对F区政务服务改革中技术赋能的作用进行研究。首先对研究问题、研究状况、相关概念进行描述,并从技术赋能视角挖掘技术是如何影响政务服务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其次,从政务服务改革的历史进程着手,分别从横向时间上的政务整合模式的变迁和纵向技术整合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深圳市F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其改革的模式、动因以及改革的成果。再次,从官僚体系的纵向业务和横向流程、权力整合、制度整合四个个维度分析了F区政务中心在互联网技术下技术赋能政务整合改革方法。最后从部门与政府间、群众与政务平台、政务整合顶层设计,分析行政服务改革过程中的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龙耀[5](2016)在《中国行业公安执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行业公安执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刑事执法体制不顺,受干扰严重,执法公正性遭遇挑战;二是治安行政执法不足,没能满足社会公众对行业公安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之期待;三是源于管理体制和利益追逐,行业公安的部门行政执法过多;四是警察社会服务错位,真正的社区警务服务不足;五是出现警察权力部门化现象。行业公安执法问题根源于其现行管理体制。行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是:领导一体化,管理属地化,执法专业化。

史曙生[6](2016)在《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体育职业资格认证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资格认证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大众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公共利益等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在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出现了证书泛滥、管理混乱、权利寻租等问题,其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新一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减少职业资格认定和许可"被列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改革举措。基于此背景,对我国体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梳理。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的体育职业资格认证行政色彩明显,政府对于职业资格认证具体事务介入过多;体育职业认证立法不足,政府对于职业资格认证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准入类资格认证范围不适当外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发展和就业;体育职业资格认证缺乏严格监管,职业资格认证权利过于集中,存在寻租腐败的隐患。根据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主张要强化体育职业资格认证立法建设,严格实施法制化管理,限制行政准入类职业认证的自由裁量权;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试点体育行业协会开展认证,减少政府对于体育职业认证具体事务的介入;强化监管职能,创新监管机制,实施体育职业资格认证的多元监管;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来满足市场对于体育职业资格认证的需求。

字强[7](2015)在《政府利益部门化问题及其治理途径》文中认为利益部门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型政府的障碍,"权力部门化、利益部门化、利益法律化"损害了公共利益、破坏了社会公平与稳定,助长了行政腐败,不利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利益部门化问题源自公共权力不受制约、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立法体制不健全等因素。治理利益部门化问题,需要坚决依法治理,完善立法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和约束政府部门的行为,建立权力制约和全方位监督体系。

杨小军[8](2014)在《谨防权力部门化成合法现象》文中提出别的部门"顶雷"本部门获利权力部门化经常表现为部门权力的绝对化和当事人权利的模糊化。如规定当事人必须在多长期限内递交申请书,过期无效,但却不限定自己部门审批的期限权力部门化的几种表现公权力,是来源于公的权力,也是为公所用的权力和服务于公的权力,这是公权力的本质属性。公权力姓公,而不姓私,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个最起码的道理虽然人人都明白,但实践中仍然时有发生公权力异化的现

施雪华,汤静容[9](2013)在《当前中国行政服务中心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文中指出中国行政服务中心自诞生之日起,它的运作成效与面临的挑战就是相伴相随的。行政服务中心在运作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涉及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部门之间协调、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体系支撑以及管理模式选择等诸多方面,本文在分析我国行政政服务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法律保障,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合理定位角色,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责及管理权限、规范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实现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透明化、信息化、培养良好的行政文化,实现"便民和服务"的宗旨。

邓博[10](2011)在《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是中国最为稳定的政区单元,县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位。县级政府有效运行和功能发挥是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键环节,而这又取决其权力配置。本研究从历史变迁入手,对历代各时期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沿革、内容及特点进行描述,以总结其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县级政府进行权力配置的目的在于发挥其应当具有的功能,因而,本研究以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为背景,对县级政府应当履行的公共服务职能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县级政府现有权力配置与其承担的职能相互背离的状况。县级政府的现有权力配置并非孤立和静止的现象,而是与国家宏观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密切关联的动态发展过程,本研究着力对权力配置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县级政府机构设置以及放权收权、机构改革、制度创新的权力配置方式所依赖的既有制度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明晰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实然状态,本研究以N县和F市为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实证分析。在对以上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借鉴联邦制美国和单一制法国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有益经验,构设出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方向及其实现路径。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简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论文的框架。第一章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历史变迁对新中国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阶段的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进行系统梳理,以获得县级政府在中国历史稳定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并对不同时期县级政府的具体权力配置进行分析,得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第二章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对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进行了梳理,以此为背景对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进行了探讨,进而对当代中国县级政府应当具备的公共服务职能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制度分析对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所处的制度环境进行了分析,提炼出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对县级政府权力配置产生的影响,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县级政府所依据的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章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实证分析以N县为例,对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纵向配置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以F市为例,对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横向配置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以联邦制的美国和单一制的法国为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西方法治先进国家的地方政府权力配置进行了分析,以得出中国可以借鉴的法治化经验。对当代中国县级政府应有的法治状态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目标提出了法治化的路径。本研究提出以下主要观点:1.县级政府在中国地方政府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中央政府直接对公众履行相对稳定的职能,造成县级政府权力配置变迁的核心要素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当代中国政府职能的重点、具体内容、行使方式发生转变,将政府职能定位为提供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同层级政府应向公众提供不同内容的公共服务。3.县级政府权力配置并非孤立存在,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和政党制度均与其有密切联系。县级政府权力的纵向配置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横向配置的实质是县级政府的机构设置;纵向配置的方式主要是放权收权,横向配置的方式主要是机构改革,制度创新的方式也不容忽视。4.当前县级政府权力纵向配置、横向配置和配置方式的实际状况难以支撑县级政府应有职能定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走法治化的道路。5.县级权力配置的法治化状态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稳定有序、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权力运行规范高效,而达到这种状态的路径是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改善政治生态环境、严格规范权力配置的路径、明确划分各级政府权力、科学设置政府机构和以法治的方式配置政府权力。

二、行政审批不能权力部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政审批不能权力部门化(论文提纲范文)

(1)公众满意度视角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研究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工程建设项目
        2.1.2 营商环境
        2.1.3 行政审批
    2.2 理论基础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2 公众满意度理论
第三章 审批制度改革绩效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行政审批改革绩效评估中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动因
    3.2 评价指标
    3.3 问卷调查与访谈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发放与收集
        3.3.3 访谈
    3.4 评价流程
第四章 A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运行情况与改革评价结果呈现
    4.1 A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运行情况
        4.1.1 审批业务量
        4.1.2 试点基本情况
    4.2 自评与综合评价的偏差
    4.3 公众满意度情况
        4.3.1 调查样本情况
        4.3.2 目标实现情况
        4.3.3 分项满意度情况
第五章 A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5.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成效分析
        5.1.1 科学性
        5.1.2 效率性
        5.1.3 便捷性
    5.2 A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5.2.1 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力度不够
        5.2.2 行政审批流程仍可进一步优化
        5.2.3 行政审批数字化程度仍可进一步提升
        5.2.4 行政审批的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5.3 深化A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陈旧的办事方式以及思维观念成为改革的束缚
        5.3.2 改革措施下达过程中单位间协调困难,特殊情况未有特定解决方法
        5.3.3 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监管力度不足
第六章 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国内外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与借鉴
        6.1.1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
        6.1.2 国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
    6.2 对策与建议
        6.2.1 加强对深化A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论研究
        6.2.2 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6.2.3 建立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6.2.4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中介服务监管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A市2019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评价”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二 部门自评报告提纲
    附件三 评分表
    附件四 部门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一网通办”
        (二)行政协调机制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分析框架
        (三)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与“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三、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现状
    一、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改革基本概况
    二、基于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一)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组织体系
        (二)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三、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成效
        (一)理顺改革条块关系,打通部门内外沟通渠道
        (二)改善行政服务环境,倒逼行政服务方式转变
        (三)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市民办事成本
        (四)增强组织凝聚力,营造“一网通办”改革文化
第四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一、“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主体方面的困境
        (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
        (二)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
    二、“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客体方面的困境
        (一)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
        (二)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
    三、“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实现机制方面的困境
        (一)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
        (二)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
    四、原因探究
        (一)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
        (三)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
        (四)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
第五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以法治为原则,强化制度建设
        (一)明确“一网通办”协调机制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
    二、以组织为载体,促进协调主体优化
        (一)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平衡权责关系
        (二)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提高反馈效率
    三、强化服务理念,推动协调客体优化
        (一)平台延伸推动缓解部门利益冲突
        (二)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
    四、强调标准化,推进实现机制优化
        (一)强化信息教育,提高群众的信息素养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绩效评估体系
        (三)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落地
        (四)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五)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宜兴市“放管服”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从“放管服”改革的历史经验来分析研究
        2.从“放管服”改革的地方实践来分析研究
        3.从“放管服”改革的内在逻辑来分析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2.理论分析法
        3.数据分析法
        4.对比分析法
        (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放管服”改革及相关基础理论
    一、基础理论
        (一)治理理论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基本概念解析
        (一)“放管服”的基本定义
        (二)“放管服”涉及领域
第二章 宜兴市“放管服”改革的背景、基本情况和成效
    一、我国“放管服”改革经历的阶段
        (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1978年~2000年)
        (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2001年~2012年)
        (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阶段(2013年至今)
    二、宜兴市“放管服”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宜兴市“放管服”改革主导部门的变迁
        (二)宜兴市“放管服”改革的发展过程
    三、宜兴市“放管服”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市场领域的营商环境建设
        (二)社会领域的群众办事体验改进
        (三)政治与行政领域的机构整合联动
第三章 宜兴市“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宜兴市“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改革目标与统筹能力不匹配
        (二)放——放权范围与承接能力不匹配
        (三)管——审管转型与监管能力不匹配
        (四)服——服务要求与服务能力不匹配
    二、宜兴市“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放管服”参与主体覆盖不够全面
        (二)基层“放管服”体制机制运作不够顺畅
        (三)基层“放管服”成效评价体系不够成熟
第四章 国内典型县级市“放管服”改革举措及其经验
    一、国内典型县级市“放管服”举措
        (一)无锡江阴市集成改革经验
        1.改革全局依靠党建统领
        2.政务服务领域推行四大改革
        3.基层治理领域实行“四化管理”
        4.公共领域实现服务体系全覆盖
        (二)苏州吴江区系统化集成式改革经验
        1.“不见面审批”标准化体系
        2.“1+6+8”全域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三)杭州衢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
        1.一窗受理
        2.一套标准
        3.一网通办
        4.一站服务
    二、国内典型县级市“放管服”基本经验
        (一)治理能力层面的县市经验
        1.统——集成改革与党建统领
        2.放——权责匹配与适应磨合
        3.管——数字监管与综合执法
        4.服——便捷办事与专业服务
        (二)治理体系层面的县市经验
        1.治理主体
        2.治理机制
        3.治理效果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县市“放管服”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党建集成改革体系
        (一)优化部门职责分工与组织架构
        (二)充分依靠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工作
        (三)内部议事协调与外部反馈机制
    二、构建权力动态调整体系
        (一)权责清单制度
        (二)清单动态调整制度
        (三)权力使用效能监管制度
    三、建立科学全覆盖的“审批-监管-执法”体系
        (一)相对集中行政审批
        (二)动态监管与静态监管
        (三)相对集中行政处罚
    四、建立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体系
        (一)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二)智能化、人性化服务
        (三)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其他
致谢

(4)技术赋能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问题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实践逻辑
    2.1 相关概念
        2.1.1 技术赋能的内涵
        2.1.2 “互联网+政务”的内涵
        2.1.3 政务整合的内涵
    2.2 理论框架:技术赋能分析框架
    2.3 技术赋能的整合逻辑
        2.3.1 服务逻辑
        2.3.2 效能逻辑
        2.3.3 智慧逻辑
        2.3.4 透明逻辑
第三章 政务服务整合的改革历程
    3.1 技术赋能政务整合模式的历史沿革
        3.1.1 政务服务横向沿革分析
        3.1.2 政务服务纵向沿革分析
    3.2 F区政务服务整合的动力因素
        3.2.1 官僚体制内政绩述求
        3.2.2 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
        3.2.3 行政监察的被动压力
        3.2.4 外部营商环境的构建
    3.3 F区政务服务整合的成果回顾
        3.3.1 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
        3.3.2 建立立体的服务体系
        3.3.3 政务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第四章 技术赋能现有结构的虚拟再造
    4.1 纵向整合:面向官僚体系的业务整合
        4.1.1 打造智慧政务服务
        4.1.2 通办通取服务
        4.1.3 去行政化服务外包
    4.2 横向整合:面向官僚体系的流程整合
        4.2.1 并联审批与辅助决策
        4.2.2 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库
        4.2.3 街道机构大部制改革
    4.3 风险分担:面向廉政风险的权力整合
        4.3.1 压缩权力的寻租空间
        4.3.2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4.3.3 政务服务“三权”分立
        4.3.4 优化办事服务“软环境”
        4.3.5 政务服务流程标准化
    4.4 制度匹配:面向政务技术的自我强化
        4.4.1 政务服务整合的制度安排
        4.4.2 政务服务整合的制度创新
第五章 技术赋能政务的阻滞因素及其成因
    5.1 部门与平台之间的阻滞因素
        5.1.1 官僚体系内利益格局无法彻底破除
        5.1.2 人事关系无法理顺
        5.1.3 派驻部门服务事项清单界定模糊
        5.1.4 线上线下不同步,双网信息不共享
    5.2 平台与公众之间的阻滞因素
        5.2.1 网办需求与群众数字素养之间存在缝隙
        5.2.2 平台业务与公众需求存在缝隙
        5.2.3 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缝隙
    5.3 体制与平台之间的阻滞因素
        5.3.1 政务整合的体制困境
        5.3.2 政务整合的法律困境
    5.4 技术赋能政务的阻滞因素成因
        5.4.1 部门与平台之间存在阻滞因素的成因
        5.4.2 平台与公众之间存在阻滞因素的成因
        5.4.3 体制与平台之间存在阻滞因素的成因
第六章 面向政府内部和外部的改革优化路径
    6.1 面向政府内部的优化路径
        6.1.1 平台嵌入:解决利益均衡问题
        6.1.2 理顺权责:人权下放,事权集中
        6.1.3 整体政府:提高各部门整合办理能力
        6.1.4 宏观环境:构建服务效能发挥软环境
        6.1.5 四则运算:实施政务职能整合运算法则
    6.2 面向政府外部的优化路径
        6.2.1 提升群众的数字素养
        6.2.2 借力“大数据”,构建“大政务”
        6.2.3 依托“互联网+”推进政务服务大部门制
        6.2.4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均等化
    6.3 面向服务的顶层优化路径
        6.3.1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资源标准化
        6.3.2 突破体制约束加强改革制度配套
        6.3.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结束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2:访谈目录
致谢

(6)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体育职业资格认证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职业资格认证改革
    1.1 行政审批制度中的职业资格认证
    1.2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职业资格认证改革
2 体育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主要问题
    2.1 职业资格认证的行政化色彩明显
    2.2 准入性认证范围被不适当扩大
    2.3 职业资格认证监管较为薄弱
    2.4 资格认证中存在一定权利寻租隐患
3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体育职业资格认证改革策略
    3.1 强化立法建设,严格实施法制化管理
    3.2 培育社会组织,试点行业协会认证
    3.3 强化监管职能,创新监管机制
    3.4 提升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
4 结语

(7)政府利益部门化问题及其治理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益部门化问题及其危害
    (一)利益部门化问题的界定和分析
    (二)利益部门化的危害
二、利益部门化问题成因分析
    (一)“条块”关系不规范,公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监督机制不健全
    (二)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三)立法体制不完善,为部门“利益法律化”提供了条件
三、治理利益部门化的途径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治理
    (三)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加强公共立法

(8)谨防权力部门化成合法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权力部门化的几种表现
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 其实质是公权力的异化
立法权力异化的本质, 是立法权力不再立法为公, 而是立法为私、立法为利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权力部门化

(9)当前中国行政服务中心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中国行政服务中心的主要问题
    1. 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缺乏法律依据
    2. 行政服务中心的现实定位模糊不清
        (1)行政服务中心自身的职责不明晰
        (2)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理念有偏差
    3. 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置和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1)从宏观角度上看,机构设置不一致,造成行政行为不够规范
        (2)行政服务中心内设机构缺乏统一规范
        (3)行政服务中心对日常工作的协调功能差
    4. 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授权不充分
    5. 行政组织内部人事双重管理的困境
    6. 信息技术手段的制约
        (1)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事项网上审批覆盖率不高
        (2)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尚未真正地实现信息共享。
二、完善与发展中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对策
    1. 加强法律保障,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
        (1)规范机构名称,以“行政服务中心”作为统一名称
        (2)逐步由临时性办事机构向常设性专设机构发展
        (3)统一安排行政服务中心的编制
    2. 合理定位角色,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责及管理权限
        (1)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并推进其职责的法定化
        (2)突破体制障碍,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的地位
        (3)充分授权窗口部门,使窗口真正实现职、权、责的统一
    3. 规范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内部管理体制
        (1)行政服务中心内部监管体制的规范和完善
        (2)行政服务中心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规范和完善
        (3)行政服务中心内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规范和完善
    4. 创新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
        (1)通过理顺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来健全其运行机制
        (2)通过建立科学的行政审批机制创新运行机制
        (3)通过改革行政服务中心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效率
        (4)通过在行政服务中心之间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
    5. 推进电子政务,实现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透明化、信息化
    6. 培养良好的行政文化,实现“便民和服务”的宗旨

(10)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县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位
        二、县级政府权力配置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环节
        三、县级政府权力的有效配置关系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四、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县
        二、县级政府
        三、权力配置
        四、法治化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章 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县级政府权力配置及沿革
        一、清末以前县级政府权力配置
        二、清末至北洋政府县自治运动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级政府权力配置
        四、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县级政权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县级政府权力配置
        一、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
        二、县人民委员会时期
        三、县革命委员会时期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变迁
        一、县人民政府体制的恢复
        二、市管县体制的推广
        三、改革市管县体制的探索
第二章 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
    第一节 当代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政治职能的转变
        二、经济职能的转变
        三、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
        四、文化职能的转变
    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一、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
        二、公共服务的内涵、内容及分类
        三、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领域
    第三节 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一、公共服务的分层供给结构
        二、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县级政府权力配置与职能需求的背离
第三章 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政治生态环境:县级政府所处的宏观制度
        一、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
    第二节 纵向配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
        一、职责同构的事务权
        二、分税制下的财政权
        三、党管干部制度下的人事权
    第三节 横向配置:县级政府机构的设置
        一、县级政府机构设置及运行方式
        二、县级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特点
        三、县级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配置方式:放权收权与机构改革
        一、放权收权
        二、机构改革
        三、制度创新
第四章 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纵向权力配置的实证分析——以N县为例
        一、N县政府的"权力清单"
        二、N县政府"权力清单"中的权力配置
        三、对N县政府权力配置的分析
    第二节 横向权力配置的实证分析——以F市的改革为例
        一、F市政府权力横向配置状况
        二、F市的"专委会制"改革
        三、县级政府权力横向配置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第一节 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经验
        一、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以美国为例
        二、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以法国为例
        三、对中国当代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的启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方向
        一、央地关系稳定有序
        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三、权力运行规范高效
    第三节 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法治理念
        二、改善政治生态环境
        三、严格规范权力配置路径
        四、明确划分各级政府权力
        五、科学设置政府机构
        六、以法治的方式配置政府权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行政审批不能权力部门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公众满意度视角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研究 ——以A市为例[D]. 郭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D]. 张荣铮.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3]宜兴市“放管服”改革问题研究[D]. 吴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技术赋能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D]. 庞凯. 广州大学, 2019(01)
  • [5]中国行业公安执法问题研究[J]. 龙耀. 西部法学评论, 2016(02)
  • [6]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体育职业资格认证改革研究[J]. 史曙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6(02)
  • [7]政府利益部门化问题及其治理途径[J]. 字强.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5(04)
  • [8]谨防权力部门化成合法现象[J]. 杨小军. 人民论坛, 2014(12)
  • [9]当前中国行政服务中心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 施雪华,汤静容. 理论与改革, 2013(05)
  • [10]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研究[D]. 邓博. 云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行政审批不能下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