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参与工具包

社会科学参与工具包

一、社会科学参与工具书(论文文献综述)

陈苗,秦晓婕,金希妍[1](2022)在《回望青史问初心:知名图书馆员成长特征的探索性追问——以《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所录图书馆员为中心》文中认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是身为图书馆人的基本觉悟。与此同时,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也需要榜样人物的引领,探究知名图书馆员的成长特征和成功因素,对图书馆员有指导意义。文章采用《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为基础数据源,通过进一步的微观考察,梳理了知名图书馆员的主要特征,并对其成功因素展开了探索性分析。知名图书馆员相同的成长特征有:把握时代潮流、重视长期积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钻研与图书馆馆藏资源特征相关的特色研究领域、具备多重社会身份。研究结果提醒图书馆界应建立公平的人才发展机制,打造引领型图书馆,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发展学术组织。

凌云[2](2021)在《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看出版企业的历史使命——以商务印书馆承担的基金项目为视角》文中认为国家出版基金创立14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先驱商务印书馆承担了很多项目,涵盖社科人文和艺术类图书。文章以商务印书馆承担的大型社科类丛书及工具书项目的出版为例,探究商务百年发展历程中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结合国家出版基金的确立,看新时期国家出版基金赋予出版企业的历史责任。

李林[3](2021)在《纸书、黑板与网络——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一则微观叙事与省思》文中研究指明一、疫情之下文献阅读和标注的经与权2020年春季学期,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设硕士课程《中国教育名着选读》及《生活史研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这段教学经历异常特殊,因此我决定将其中的片段记录下来,并对关联问题稍作省思。

施爱东[4](2021)在《聆听声音的诗学——朝戈金口头诗学研究的范式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学界,朝戈金被视作中国史诗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朝戈金的口头诗学之路始于1989年在新疆的田野调查,但直到1995年的芬兰民俗学暑校,他才意识到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有可能改变中国既有人文研究格局的宏大理论。通过对口头诗学理论的译介,朝戈金与约翰·弗里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博士论文的写作使他"精细研究"的学术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为后来的中国口头诗学研究提供了一套示范模式;对国际史诗学学术史的流脉梳理,让他对自己的工作和中国史诗学的未来走向有了精准的学术定位;对国际史诗学基本概念和观念的思考以及重新阐释,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约翰·弗里去世之后,朝戈金接过引领口头传统研究的学术大旗,做了大量的学术组织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口头传统学科建设在国际学界的可持续发展。

倪晓明[5](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常怀颖[6](2021)在《擘画蓝图:跋《考古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中国考古学发展规划研究之一》文中研究指明1955年,为了解决我国科学发展问题,并配合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并就规划的目的、要求、注意原则以及内容作出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首次对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宏观规划,是我国各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十二年研究远景规划"包括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部分。

左涛[7](2021)在《借助英语词典及语法工具书提升中学生课外阅读篇章精读效果》文中认为英语语言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堂内外各种学习活动。在中学精读英语教材阅读篇章之外,可以适当引入课外阅读素材开展课堂内外精读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英语词典和语法工具书完成形式多样的篇章精读任务,增加学生英语输入和输出总量,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全面地看待各种英语语言现象,提升其综合语言认知水平。

蔡敏[8](2021)在《陆澹安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澹安是二十世纪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家。对其生平与着述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陆澹安其人的了解,展现民国时期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家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当时俗文学创作的总体走向。对陆澹安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俗文学与市民生活及文化、文学思想的联系,更加深入地探究民国报人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认知和再利用。为此,本文将从以下三部分对陆澹安的俗文学创作与批评展开研究:第一章,对陆澹安的交游和文学创作进行考述。陆澹安一生涉及的领域很广,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在交游考这一节本文将对陆澹安与通俗文学作家、弹词作家及艺人、戏剧演员和俗文学学者分别进行论述。对陆澹安的文学创作也进行了分期:文学积淀期(1894—1914)、小说及新剧创作期(1915—1932)、俗文学创作与研究期(1932—1949)、着述与文学创作期(1949—1980),尽可能完整地呈现陆澹安一生的创作、着述情况。第二章,研究陆澹安的俗文学创作。本章对陆澹安的弹词创作及对唐宋传奇、《聊斋》和元曲改写的白话小说展开论述,探讨弹词开篇和唱篇弹词的创作,明确《啼笑因缘弹词》是第一部以现代题材小说作为改编对象的弹词作品;以及其俗文学改写作品的改写手法、改写原因及价值。进而明晰陆澹安俗文学作品具有的教化民众的人文价值、情理真实的文学价值和推动普及的传播价值。第三章,主要集中在陆澹安对俗文学的批评与研究。其中对《水浒传》《红楼梦》等章回小说的批评全面细致,但由于当时的文化政策以及文化界对俞平伯和胡适文学思想的批判,陆澹安也受到了牵连,其小说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成为专门诠释小说、戏曲词语的开山之作;而在对唐宋传奇、《聊斋》和元曲选本进行选择时,也体现了选者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是其时社会流行趋势和读者的审美趣味的反映。

关泠[9](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提出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高远[10](2020)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四库学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四库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承继着清末民初《四库全书》研究之传统,得益于迁台的杨家骆、王云五、昌彼得、蒋复璁等学人研究《四库全书》的推动和人才培养。伴随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四库学"一词的明确提出,开启了"四库学"理论化、体系化、专业化、学科化、国际化的探索。收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硕博学位论文,重在考察并分析《四库全书》研究内容创新及其学术影响力,为学界提供多重视角的借鉴与参考。择取关涉《四库全书》的工具书编制、学术专着、资料汇辑、重点单篇论文等予以引述,突出其"引导与典范"作用,重在学术创发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四库学研究"春华秋实",未来的"四库学"发展仍需理论与实践并重前行,如,《四库全书》研究学史亟须系统清理;"四库学"真正而系统的"理论自觉"仍须深化,学科体系构建任重道远;重视《四库全书》的世界知识观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特色,实现《四库全书》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的梦想;借用"域外之眼"反观《四库全书》编纂的价值和影响,凸显《四库全书》在东亚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意义";整合全国研究《四库全书》之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各项研究。中国四库学发展和研究进入新时代,唯有不断创新,坚持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己任,才能创造中国四库学更加绚丽的殿堂,才能构建中国四库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社会科学参与工具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科学参与工具书(论文提纲范文)

(1)回望青史问初心:知名图书馆员成长特征的探索性追问——以《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所录图书馆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活跃在19世纪,更容易“留名青史”吗?
    4.2 生为男性馆员,更容易“留名青史”吗?
    4.3 活得久一点,更容易“留名青史”吗?
    4.4 受教育程度高,更容易“留名青史”吗?
    4.5 研究人文领域,更容易“留名青史”吗?
    4.6 积极参与学术组织,更容易“留名青史”吗?
    4.7 就职于知名机构,更容易“留名青史”吗?
    4.8 拥有多重职业身份,更容易“留名青史”吗?
5 结语

(2)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看出版企业的历史使命——以商务印书馆承担的基金项目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出版基金的经纬度和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坐标
二、国家出版基金赋予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责任
    1.“中华现代学术名着丛书”系列项目
    2.“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第十三、十四辑)项目
    3.商务印书馆工具书类基金项目
    4.其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年度主题出版项目
三、结语

(3)纸书、黑板与网络——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一则微观叙事与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之下文献阅读和标注的经与权
二、在网络环境中追寻“同文异读”
三、人类的“阅读”与AI的识文断句
四、作为知识资源的工具书和数据库
五、探寻文本内外的“为学方案”
六、CBDB:关系型数据库的勘探实验
七、架构具有兼容接口的“知识主机”
八、内省:既是方法,也是对象
结语

(4)聆听声音的诗学——朝戈金口头诗学研究的范式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益多师,旁收博采:学术基础的养成
二、口头诗学:反复权衡之后的方向选择
三、约翰·弗里:亦师亦友的亲密合作伙伴
四、学术代表作:21世纪民俗研究新范式的生成
    (一)既有术语体系的梳理
    (二)文本类型、属性的辨析与文本边界的划定
    (三)“田野再认证”工作模型的建立
    (四)操作步骤的分解
    (五)史诗句法分析模型的创用
    (六)利用统计方法描述程式规则
    (七)以抽样的多样性保障统计的科学性
    (八)从反常和差别中发现问题
    (九)借助形态规则探讨历史内涵
    (十)术语体系的拓展与发明
五、基于学术史的理论建构:国际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考量
    (一)起步于译介工作的国际化学术道路
    (二)融通东西方史诗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三)基本史诗学理论的再思考、再出发
    (四)倡导并践行国际合作和国际参与,传递中国声音
    (五)国际学术的组织管理
六、结语:上下求索的口头诗学之路

(5)《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一、关于“文体意识”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二、博通与越文化
        三、博通与书肆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擘画蓝图:跋《考古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中国考古学发展规划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中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内容的学术背景
三、《规划》中殷周秦汉考古主要内容的学术背景
四、《规划》中少数民族和大流域地区考古工作的学术背景
五、小结

(7)借助英语词典及语法工具书提升中学生课外阅读篇章精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外阅读篇章精读中使用英语词典及语法工具书的实施步骤
    1.英语教师准备学生作品模板,布置篇章精读任务
    2.学生按分工进行课外准备
    3.学生课堂呈现及互动
    4.学生课外展示及互动
二、精读任务具体示例
    1.篇章主要内容总结
    2.词类转换
    3.常见动词搭配及句型
    4.不同词类间的搭配
    5.词汇联想
    6.普通词汇组合与英语习语搭配
    7.英语变体
三、效果分析和反思
    1.丰富词汇,加深对同根词的不同词类认知,强化常见词类搭配意识
    2.扩展英语课外阅读精读的广度和深度
    3.小组合作,变被动为主动,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习得英语的信心
    4.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英语教师引导者角色

(8)陆澹安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陆澹安交游及文学创作考
    第一节 交游考
        一 陆澹安与通俗文学作家
        二 陆澹安与弹词作家及艺人
        三 陆澹安与戏剧演员
        四 陆澹安与俗文学学者
    第二节 文学创作考
        一 文学积淀期(1894—1914)
        二 小说及新剧创作期(1915—1932)
        三 俗文学创作与研究期(1932—1949)
        四 着述与文学研究期(1949—1980)
第二章 陆澹安俗文学创作研究
    第一节 陆澹安的弹词创作
        一 书场、报刊杂志、电台对陆澹安的影响
        二 弹词开篇的创作
        三 长篇弹词的创作
    第二节 对唐宋传奇和《聊斋》、元曲的改写
        一 改写的手法:白话翻译与情节重组
        二 改写的原因:市民文化与“双百方针”对其改写的影响
        三 改写的价值:传统文学的普及与新生
    第三节 陆澹安俗文学作品的价值
        一 教化民众的人文价值
        二 情理真实的文学价值
        三 推动宣传的传播价值
第三章 陆澹安对俗文学的批评和研究
    第一节 俗文学批评内容、特点与成因
        一 对《水浒传》《红楼梦》等的研究与批评
        二 对唐宋传奇、《聊斋》和元曲选本的批评与研究
        三 对《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的研究
        四 俗文学批评作品的特点与成因
    第二节 陆澹安俗文学批评的成就与影响
        一 弹词韵书的首开之风
        二 小说、戏曲词语汇释的开山之作
        三 全面细致但有争议的章回小说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社会科学参与工具书(论文参考文献)

  • [1]回望青史问初心:知名图书馆员成长特征的探索性追问——以《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所录图书馆员为中心[J]. 陈苗,秦晓婕,金希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01)
  • [2]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看出版企业的历史使命——以商务印书馆承担的基金项目为视角[J]. 凌云. 出版广角, 2021(21)
  • [3]纸书、黑板与网络——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一则微观叙事与省思[J]. 李林. 数字人文, 2021(03)
  • [4]聆听声音的诗学——朝戈金口头诗学研究的范式意义[J]. 施爱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5]《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6]擘画蓝图:跋《考古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中国考古学发展规划研究之一[J]. 常怀颖. 南方文物, 2021(04)
  • [7]借助英语词典及语法工具书提升中学生课外阅读篇章精读效果[J]. 左涛.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1(08)
  • [8]陆澹安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D]. 蔡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四库学研究[J]. 高远. 四库学, 2020(01)

标签:;  ;  ;  ;  ;  

社会科学参与工具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