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

论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

一、论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温仓金[1](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朱勇[2](2020)在《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学生和儿童身上因教育竞争过度而产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下的教育竞争过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竞争过度;二是参加校外教育方面的竞争过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和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学习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和儿童的学习时间过度、学习负担过度、学习年龄过小、学习内容过多等问题。教育竞争过度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需要学界认真研究。一方面它不得不促使全社会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家长、学校和教师普遍地对学生和儿童提出过高要求,从而使各种学习和补课变成沉重的负担,使学习变成对学生和儿童的身心压迫和摧残,不利于他们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如此教育的伦理正当性和合理性何在?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其本来应然的目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上去。当然,导致教育竞争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还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面对教育竞争过度给学生和儿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全社会都应该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教育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必须学会量力而行、理性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压力”,应该善于向家长、学校和教师传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多大,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承受能力极限在哪里,明白理性地“抵制”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是学生的权利。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合理并及时地研判孩子的潜力、优势和弱项,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理性地助推孩子成长,要杜绝拔苗助长,不切实际地“严格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注重育人过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全面,这种全面性一是人才范围的全面性,二是对人才评价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在对人才评价的内容上,人才评价的全面性不仅要结合学历情况,还要看人的品质、能力等等多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全面评价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家长、学生的竞争教育。竞争教育主要是要使相关的竞争主体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竞争观。

欧阳鹏[3](2020)在《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家庭德育是在“家庭场域”中培育和发展孩子的道德、思想、政治、理想、爱国精神、民族情怀、集体意识、民主理念、法治观念、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新形势与新变化,以及家庭德育本身存在的许多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因素、不合时宜的因素、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呼唤家庭德育变革。变革,是一个“变”的过程,又是一个“革”的过程。“变”,意味着家庭德育中原有积极因素的强化、匮乏因素的补全;“革”,意味着家庭德育中负面因素的消弭。变革既是刊谬与补缺的过程,又是强化与增益的过程。研究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除明晰其基本内涵外,亦需厘清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关系”。人们的“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个人与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与儿童关系”的妥善建构与维持,各个家庭之“家格”的发展状况,人们对于“家庭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之耦合关系”的理解,都与家庭德育的存续和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以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为行动指南,从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近代以降中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中汲取充足“营养”,是新时代家庭德育实现科学、高效变革的必要前提。探赜新时代家庭德育为什么要变革,一方面,须揭示和正视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日益习见的特殊家庭现象。另一方面,须审视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当前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难题,引致家庭德育的诸多被动和无奈;在古今中外文化杂糅与冲突背景下,家庭德育面临文化选择与坚守之困局;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德育理论与方法自觉缺失;家庭“自我”发生疏离;德育智慧与家庭安全感缺位;“德育过度”;家长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家庭“德育爱”出现“二律背反”;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缺失型”、“控制型”、“反面型”、“暴力型”、“威权型”为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深刻体认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是开展变革前最核心的准备工作。剖析制约因素,是因为变革会牵涉这些因素、变革活动将受到这些因素制约。唯有洞悉它们的本质内涵,才能顺利开展变革工作。制约因素主要涵括主体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功能因素等。明确基本原则,是为了充分保障变革的合理性、有序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是为了让变革活动的具体行为在秩序与“章法”的规范下更加有的放矢。变革过程应遵循方向正确与操作可行相结合、承继传统与前瞻未来相统一、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协调、时代共性与家庭个性相洽同等原则。开展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既要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又要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第一,在国家层面,创新与优化相关制度,完善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在社会层面,整治和重构家庭外围的社会环境与道德生态;第三,在社区层面,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促进社区对家庭德育的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第四,在家校及个体层面,洞悉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之道,打造协作相通且互不从属的共育格局。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其一,从优化父亲角色、强化亲职教育、深化家长参与、统摄德育影响等方面着手,提高家长的德育胜任力,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其二,建立兼具个适性与社会性、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实效性与综合性的家庭德育目标结构,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其三,创新家庭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知识立场、时代立场、身份立场、生命立场和系统观导向;其四,在融贯并蓄、旁求博考、多元创生、用科技舆情之利、动“爱与关心”之情的方法求索中推动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综上,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含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质性访谈等)、历史研究法和多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变革是什么——为什么变革——准备变革——开展变革”为研究思路和逻辑线索,对中国家庭德育及其变革的内涵与理论、问题及归因、因素与原则、生态外铄与质量内求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张婵娟[4](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以塑造个体道德人格与推动社会德性发展为己任的学校德育,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载体,亦是体现教育之道德本性的主要渠道。然而,当下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实效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委,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学校德育变革并未放眼于整个社会变革的进程与途径,尚未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视域寻绎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病症所在,也未能从社会价值观视域寻求有效的变革之道。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群体普遍持有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标准,是制约并指导个体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变量,也自然是规约学校德育变革之方向、效益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拟以学校德育变革为立足点,以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学校与家庭进行现场访谈,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及其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予以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与基于现场访谈的深度分析,旨在推究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状况,并循此构建学校德育变革主动获取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可行性路径及建议。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的缘由、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方法予以简要阐述;第二部分较为详实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西方社会价值观等层面分析影响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多元社会价值观图景;第三部分从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四个维度分析了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的原因分析为基点,从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四个方面,具体阐论了学校德育变革主动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变革路径。

吴艳妮[5](2020)在《关怀伦理视角下中学教育惩戒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社会中普遍鼓励赏识教育,“多鼓励多表扬”仿佛成了现代教师和家长们的金牌口号。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资料,笔者发现美国着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有指导性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教育惩戒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教育惩戒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区分了惩戒与体罚、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两对关系,并对关怀理论和教育惩戒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论概述,明晰了两者的内容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内尔.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当前中学惩戒教育的实际情况加以探讨,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当前中学教师对于教育惩戒概念界定模糊,使用惩戒权随意;中学生缺乏教师关注,接受惩戒效果不佳;家长缺乏正确赏罚意识,家庭教育过于溺爱;社会和学校缺乏规范惩戒的制度等现实问题。并从教师、学校、学生、家庭方面全面剖析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其中尤以教师的原因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心理健康方面、教师惩戒缺乏科学判断依据以及对有关惩戒专业知识的欠缺。在此基础上,结合关怀理论的有关内容,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转变评价方式。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创设关怀教育环境、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加速规范惩戒过程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希望通过师生、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中学教育惩戒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并发生相应的变化。

侯延荣[6](2020)在《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加强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重心发生偏离,道德教育本质异化、效率低下等问题滋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制度的规范与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制度伦理联系起来,鉴于制度伦理寻求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意蕴,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现存问题,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新使命。本研究采用制度伦理的视角,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剖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的窘境,并从主体伦理、程序伦理及实质伦理三个维度进行了归因分析,进而提出了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论文由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五章组成。第一章,厘清本研究涉及到的制度伦理、养成教育、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等相关概念,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相关文献材料加以考察,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汲取理论资源和启示。第二章,探寻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必要性的内在逻辑旨归,以制度伦理“合价值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基本特性及其彰显,明确制度伦理这一必要视角在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第三章,通过访谈研究法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生存样态与实践表征进行质性分析,进而揭示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即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第四章,结合制度伦理的内涵主旨,从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和程序伦理三维度审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的安排缺陷,厘清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发展问题的成因,即主体伦理方面的民主参与不足、实质伦理方面的制度安排不足以及程序伦理方面的制度执行不足。第五章,论述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基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问题及成因,从制度伦理供给、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及程序伦理四方面探寻通达制度伦理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的现实之路,即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侯天凤[7](2020)在《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在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基础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因其独特地域下多因素交互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为促进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升发展,论文从对比分析国内外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入手,选取温江区H学校为案例学校,明确调查对象、方法和工具,较为全面地诊断了温江区H学校的德育实效情况,并给出了相对科学的优化提升策略,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为关键词,结合研究视角、视域、视点,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界定了“城市新区”和“德育实效”,并就城市新区学校特征,选定温江区H学校为案例学校。(2)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匿名调查。考虑时代背景、学生类别等因素,对专家问卷进行针对性调整,并就德育目标、措施、成效、问题等方面,制订访谈提纲。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对问卷的内容与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问卷以专家研究为基础,建议为导向,结合实际修订而成,内容效度得以保证;通过KMO样本适合性与Bartlett球形检定,并观察相关系数矩阵,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取特征值>1,正交旋转中采用最大方差法,提取主元件,并检验其累计贡献率,结果显示:三套问卷中KMO值均>0.7,P=0.000<0.01,累计贡献率均>0.5,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结构效度通过检验。同时,Cronbach的Alpha值均大于0.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3)通过多维度、多角度调查发现,当前温江区H学校德育实效在德育认识、成效与认可度、德育机制、德育创新上还存在不足。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呈现多样化,德育难度较高;家庭教育乏力,家校合作待加强;德育队伍力量不足,育人体系待健全;德育课程校本化、本土化不足等。(4)坚持以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注重与生活密切联系,基于温江区H学校德育实际、资源、经验与困境,提出了实践性优化策略:第一,多措并举,深入贯彻德育“1+4”内容体系,强化学科融合,大力推进“智慧1+5”培养模式;第二,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德育育人体系、搭建家校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德育水平与育人质量;第三,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与特色,创新德育模式,如“德育结合中医药文化教育”、“德育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等;第四,结合学校实际,稳步推进,为认识并促进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王雨婷[8](2020)在《基于协同论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教育治理现代化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对教育治理做了重要论述。在实践及研究中发现,虽然学校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和规范,但仍然存在制度体系内容不完备、构建不协调等问题。因此,研究引入协同论的相关理论,搭建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框架,建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模型,以解决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的系列问题,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提供借鉴。基于研究目的,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小学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小学内部治理制度的相关研究较少,同时发现协同论与本研究主题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运用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调查发现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中存在例如制度体系不够系统完善、体系民主性不高、制度执行率低、评价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其原因从协同论视角来看,则是制度不完备,制度体系协同性不高,制度构建过程中制定到评价环节的不协调甚至部分环节的缺失等。采用行动研究法,M小学开展实践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协同论的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理论,搭建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框架,建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模型,并在M小学的实践过程中同步校验。在上述研究过程中,搭建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框架,具有体系化、系统化的特征。建构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模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制度制定、实施、监督和保障、评价四个环节为子系统。在四个子系统内部形成稳定的结构并有序运转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将其组织起来,为系统自组织运动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来源——源动力、主动力以及联动力。模型以制度制定作为基础环节,为构建过程提供文本依据,实施将文本内容付诸实践,监督和保障为整个制度运行过程进行约束并提供内外条件,评价则客观审视整个过程,促进系统优化提升。在M小学的具体实践过程及阶段性成果中发现,该模型能够进行良好地运作,较好地解决前期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问题。经过此次实践,M小学的治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协同论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模型是一个系统完善、运行有效地闭环系统,具有自生性。至于模型是否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小学治理制度构建中产生效能,由于研究能力有限,对其的广泛校验和完善将在下一步研究中进行。

谢姗[9](2020)在《混沌理论视野下的学校组织变革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与一般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组织内部呈现出明显的松散性结构形式,具有较强的耗散性组织特征。因此,在学校中单纯依靠强调线性化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会给学校组织变革带来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组织变革策略容易偏离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学校组织变革内容对利益相关者的实际价值诉求关注不够;不同组织变革阶段之间缺乏连续性;难以发挥有限教育资源在学校组织变革开展过程中的最大效用;学校组织成员缺乏参与变革的内生动力,积极性不够。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这就使得学校组织管理存在明显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基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而创生的混沌理论,是用于解释社会中的不确定、非规则类现象的理论工具。混沌理论的分析范式与学校组织的松散结构特征相契合。运用混沌理论分析学校组织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为进一步优化学校组织变革的路径与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同时也对混沌理论进行了扩展性分析。运用混沌理论的视角对于当前学校组织变革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发现,学校组织习惯以线性化的思维模式确定变革的方向,以再制化的盲目模仿确定变革的具体推行措施,以层级化的学校组织运作方式支撑学校组织变革的实施,以单向封闭的学校组织变革反馈与问责机制进行组织变革评价,以单一片面的人性观理解学校成员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等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所在。运用混沌理论的新视野优化学校组织变革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校应始终保持对学校组织变革初始条件变化的敏感依赖,灵活确定学校组织变革目标;着力突出学校组织分散结构特征,探索创建学校组织变革原型;适当引入模糊式管理思维,变革传统学校组织管理模式;合理运用吸引子作用机制,构建多主体学校组织变革问责机制,开放式学校组织变革反馈体系;树立学校组织成员人性整体假设观念,全方位激发学校组织变革的多元动力。

姜楠[10](2020)在《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校园标语作为学校教育载体,肩负着育人的职责。当前,校园标语以及学校环境虽整体上有所改观,但也存在诸多认识性误区或实践弊端。本文立足小学校园标语,探讨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进一步提出解决小学校园标语设计问题的对策,旨在使校园标语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意义。小学校园标语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一方面向全体师生传达着一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以其形式影响着全体师生。因此,基于教育学、传播学、广告学等理论视角,论述了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意义。主要包括:有助于实现标语内容的传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第三部分是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问题。通过质性的研究方法,运用观察、访谈和实物分析的调查方法,以B小学为主要调查对象,结合其它7所小学的校园标语,概括了当前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问题。主要有:校园标语设计目的偏差——为应对检查、为参与评比、为规训学生行为;校园标语设计的内容贫乏——片面极端、观念陈旧、脱离实际;校园标语设计的形式不当——分布数量多、空间布局乱、语气表达硬;小学校园标语设计忽视了儿童的参与。第四部分是小学校园标语设计问题的原因分析。基于以上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小学校园标语设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校成为了学校管理者的学校;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标语认识不足;学校文化建设倾向于功利;学校被当成了无所不能的机构。第五部分针对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确立校园标语设计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二,小学校园标语的内容设计应遵循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的原则;第三,小学校园标语的形式设计应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第四,鼓励儿童参与校园标语设计;第五,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

二、论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教育竞争及其伦理属性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概念
        一、竞争
        二、教育竞争
        三、教育竞争与竞争教育的概念区分
        四、本文所指的教育竞争概念
    第二节 教育竞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教育竞争的必然性
        二、教育竞争的必要性
    第三节 教育竞争的伦理属性
        一、教育竞争为什么具有伦理属性
        二、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主要维度
        三、研究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主要成因
    第一节 学生:默认教育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片面的学习观
        二、过于看重超越他人
    第二节 家庭:父母期待的伦理偏差
        一、揠“苗”助长
        二、分数至上
        三、父母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四、片面的家庭幸福观
        五、家长之间的攀比
        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理念
        七、片面的成才观
    第三节 学校:转移校际竞争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过于看重升学率
        二、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
        三、减负成为口号
        四、教师期待的分数指向
    第四节 社会:评价的伦理偏差
        一、对人才评价的片面性
        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
第三章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过度与适度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适度标准
        一、教育竞争的限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标准
    第二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育竞争过度及其特点
        二、教育竞争过度的主要类型
        三、教育竞争过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后果
        一、不利于孩子与自身及与家长伦理关系的和谐
        二、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有损教育公平
    第四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不合伦理的理论分析
        一、降低劳动幸福理论中的劳动幸福感
        二、违背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第五节 教育竞争适度及其意义
        一、教育竞争适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意义
第四章 对教育竞争过度的伦理修正
    第一节 学以成人:学生个人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学习动机:从“独尊分数”到“学以成人”
        二、匡正出人头地:从“超越他人”到“超越自我”
    第二节 合理期待:家庭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家庭教育功能:从揠苗助长到遵循成才规律
        二、匡正成才目标: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发展
        三、匡正父母期待:从成龙成凤到实事求是
        四、匡正家庭幸福观念:从物质主义到精神与物质同步追求
        五、匡正同伴比较:从恶性攀比到合理对照
        六、匡正社会教育观念: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
        七、匡正助推观念:从注重外部施压到内部动力激发
    第三节 立德树人:学校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育人理念:从注重考试成绩到注重全过程育人
        二、匡正教育方式:从书本主义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匡正课业观念:从单科无限课业到全科整体控制
        四、匡正教师期待:从生生全优到因材施教
    第四节 公正评价:社会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人才评价观:从考试结果评价评价到动态全过程评价
        二、匡正优质学校观念:从唯升学率到综合核心素养教育
    第五节 竞争教育:伦理修正的有效路径
        一、回归适度教育竞争离不开竞争教育
        二、竞争教育的意义
        三、进行适度竞争教育的策略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特别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既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 论文的研究进路
        1.3.1 研究目标与逻辑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内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之内涵梳理及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家庭德育
        2.1.3 变革
    2.2 家庭德育变革的相关概念、因素或关系剖析
        2.2.1 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
        2.2.2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2.2.3 家庭成员与儿童的关系
        2.2.4 家有“家格”
        2.2.5 家庭与个人幸福及社会和谐的耦合性
    2.3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3.1 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3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其涵育之道
        2.3.4 近代以降中国学界家庭德育相关思想
        2.3.5 近代以降国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第3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1 新时代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3.1.1 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
        3.1.2 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
        3.1.3 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
        3.1.4 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
        3.1.5 特殊家庭日益习见
    3.2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主要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2.1 结构性难题
        3.2.2 文化杂糅与冲突
        3.2.3 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
        3.2.4 家庭自我的疏离
        3.2.5 智慧与安全感缺位
        3.2.6 德育“过度”
        3.2.7 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制约
        3.2.8 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
        3.2.9 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
    3.3 新时代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
        3.3.1 威权型家庭德育
        3.3.2 控制型家庭德育
        3.3.3 反面型家庭德育
        3.3.4 暴力型家庭德育
        3.3.5 缺失型家庭德育
第4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
    4.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
        4.1.1 主体因素
        4.1.2 结构因素
        4.1.3 环境因素
        4.1.4 时间因素
        4.1.5 功能因素
    4.2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基本原则
        4.2.1 目标导向、系统有序与操作可行相结合的原则
        4.2.2 继承传统、立足现实与前瞻未来相融合的原则
        4.2.3 高新技术、传统方法与德育规律相协调的原则
        4.2.4 借鉴国外经验与结合中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
        4.2.5 时代共性要求与家庭个性文化相洽同的原则
第5章 德育生态外铄: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宏观着力点及实践路向
    5.1 国家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加强党对德育制度变革的领导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5.1.3 价值取向转换
        5.1.4 制度内容嬗变
        5.1.5 社会主义法治、德治的体认与共生
        5.1.6 制度家庭德育与家庭德育制度互洽
    5.2 社会环境优化与整治
        5.2.1 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德育的关系
        5.2.2 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
        5.2.3 强化“互联网+”社会之家庭德育担当
        5.2.4 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
    5.3 社区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
        5.3.1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5.3.2 活用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5.3.3 空间重构与认同再造并济
        5.3.4 社区文化、环境、舆论建设
    5.4 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
        5.4.1 明晰家校德育联动分工之关系及边界
        5.4.2 学校对家庭德育的支持
        5.4.3 发展学校德育的个适性
        5.4.4 家校共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6章 德育质量内求: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微观着力点及实现方略
    6.1 家长德育胜任力提升
        6.1.1 深化家长参与和三向互通
        6.1.2 强化亲职教育与父母成长
        6.1.3 优化父亲角色投入
        6.1.4 统摄家庭德育影响
        6.1.5 创新多位一体家庭教育
    6.2 家庭德育目标变革
        6.2.1 协调个适性与社会性
        6.2.2 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
        6.2.3 讲求实效性与综合性
        6.2.4 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
    6.3 家庭德育内容变革
        6.3.1 内容设计求索
        6.3.2 时代特色彰显
        6.3.3 人与中国人身份体认
        6.3.4 内容衔接及阶段原则恪守
        6.3.5 系统观运用
    6.4 家庭德育方法变革
        6.4.1 把准德育方法的辩证与统一
        6.4.2 活用其它学科之育人方法
        6.4.3 促成家庭德育方法多元指向
        6.4.4 创生儿童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6.4.5 擅取时代科技与舆情之利
        6.4.6 让孩子在爱与关心中“动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卷)
附录C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致谢

(4)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社会价值观状况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变量
        2.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性需要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3.有关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变革
        2.社会价值观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一、我国社会价值观基本图景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主导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主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主导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余绪未绝
        1.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道德观:以德为先的价值追求
        2.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生活观:以和为贵的交往之道
        3.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实践观:剔除人欲的人格修炼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影响广泛
        1.西方社会个性主义价值观的滥觞
        2.西方社会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流行
        3.西方社会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泛滥
    (四)一元社会价值观主导与多元社会价值观并存
二、社会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引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方向指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变革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文化养料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深刻影响
        1.优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促进
        2.不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阻碍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1.西方优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推动
        2.西方不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冲击
    (四)社会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三、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德育汲取社会价值观教育作用的自觉性不强
        1.学校发挥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观念需要加强
        2.学校开展社会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效果不佳
        3.校园文化建设未深入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内容
    (二)教师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不够
        1.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欠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
        2.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鲜活社会价值观案例的讨论
        3.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客观评价
    (三)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与途径不畅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尚显薄弱
        1.家长缺乏对社会价值观的辩证理解
        2.家长忽视自身行为对儿童价值观的熏染
        3.家长疏忽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四、学校德育变革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1.净化社会价值观氛围,加强优良价值观的舆论引导
        2.加强与学校的联动,构建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二)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构建
        2.改革学校德育课程,优化社会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3.优化德育评价方式,增强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嵌入
    (三)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
        1.强化家长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重视对儿童的价值观教育
        2.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
        3.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四)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
        1.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素养,履行优良价值观的导引职责
        2.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关怀伦理视角下中学教育惩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教育惩戒研究成果
        1.2.2 关怀理论研究成果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及局限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局限性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关怀伦理理论概述
        2.1.1 关怀伦理理论的产生
        2.1.2 关怀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2.2 关怀伦理视角下教育惩戒应有之义
        2.2.1 教育惩戒的基本内涵
        2.2.2 教育惩戒相关概念辨析
        2.2.3 教育惩戒的分类
        2.2.4 关怀伦理视角下教育惩戒的基本原则
        2.2.5 关怀理论与教育惩戒的关系
第三章 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X中学教育惩戒现状调查
    3.1 中学教育惩戒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实施过程
    3.2 关怀伦理视角下中学教育惩戒的现状审视
        3.2.1 教育惩戒认知
        3.2.2 教师教育惩戒行为
        3.2.3 学生受到惩戒时的情感体验
        3.2.4 中学教育惩戒效果
        3.2.5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中学教育惩戒问题回归探析
    4.1 当前中学教育惩戒存在问题
        4.1.1 教育惩戒概念认知模糊
        4.1.2 师生关系弱化
        4.1.3 教师使用惩戒权随意
    4.2 中学教育惩戒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教师实施惩戒主观性强
        4.2.2 学校缺乏明确的师生行为守则
        4.2.3 学生畏惧与教师对话
        4.2.4 家庭缺乏正确惩戒意识
第五章 关怀伦理视角下中学教育惩戒问题的转变思考
    5.1 教师明确教育惩戒理念,采用关怀教育评价方式
        5.1.1 强化教育惩戒理念
        5.1.2 从关怀角度建立学生评价方式
    5.2 师生共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5.2.1 榜样—树立教师关怀榜样
        5.2.2 对话—培养学生“被关怀”心理,
        5.2.3 认可—形成教师对失范学生的换位意识
        5.2.4 实践—德育活动中普及教育惩戒理念
    5.3 创设关怀教育氛围
        5.3.1 推进学校关怀教育环境建设
        5.3.2 助力家庭关怀教育文化营造
    5.4 加速教育惩戒立法进程,规范中学教育惩戒制度
        5.4.1 加速教育惩戒规范进程
        5.4.2 师生共同构建班规,明确奖惩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制度伦理的概念探析
        (一)制度的概念
        (二)伦理的概念
        (三)制度伦理的概念
    二、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解析
        (一)道德的概念
        (二)养成教育的概念
        (三)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
第二章 制度伦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视角
    一、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价值性
        (一)追求公正——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形成秩序——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工具价值
    二、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目的性
        (一)促进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大学生实现完整道德人格的养成
    三、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规律性
        (一)契合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益于道德自由的实现
        (二)契合社会道德发展规律,益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
    一、制度伦理供给不足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功利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抽象化
        (三)制度伦理供给的强制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泛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异化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主体伦理的民主参与不足
        (一)就参与主体而言,机会不平等
        (二)就参与形式而言,协商不到位
        (三)就参与目标而言,供需不平衡
    二、实质伦理的内容安排不足
        (一)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
        (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
    三、程序伦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一)执行环境的封闭化
        (二)执行过程的形式化
第五章 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
        (一)加强合乎人性的制度伦理供给
        (二)以制度德性涵养个体德性
    二、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
        (一)培养制度主体正确的制度伦理观念
        (二)引导道德养成教育走向民主“对话”
    三、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
        (一)实现规范与美德相统协
        (二)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制度伦理的权威性
        (二)完善制度运行机制,保障制度伦理高效执行
        (三)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推进制度伦理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城市新区
        1.3.2 德育实效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的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1 确定研究对象
        2.1.1 城市新区学校的特征
        2.1.2 温江区H学校的概况
        2.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 调查设计
        2.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2.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编制
    2.3 组织实施
        2.3.1 调查资料收集
        2.3.2 问卷信效度检测
3 温江区H学校小学德育实效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分析
        3.1.1 德育重要性与作用分析
        3.1.2 德育实施途径分析
        3.1.3 德育内容分析
        3.1.4 德育课授课方式分析
        3.1.5 家校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3.1.6 学生情况分析
        3.1.7 学校德育效果分析
    3.2 访谈调查分析
        3.2.1 小学德育的目标和主要依据
        3.2.2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措施
        3.2.3 小学德育工作成效
        3.2.4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计划
4 温江区H学校小学德育实效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4.1 温江区H学校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2.1 学生呈现多样化,德育难度较高
        4.2.2 家庭教育乏力,家校合作待加强
        4.2.3 德育队伍力量不足,育人体系待健全
        4.2.4 德育课程校本化、本土化不足
    4.3 温江区H学校小学德育实效的优化策略
        4.3.1 总结经验,优势发展
        4.3.2 发现问题,推动发展
        4.3.3 本土德育,特色发展
        4.3.4 结合实际,稳步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问卷(小学生卷)
附录B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D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协同论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的创新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行动研究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治理和管理
        1.4.2 学校治理
        1.4.3 小学内部治理和小学内部治理制度
        1.4.4 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
    1.5 理论依据——协同论
        1.5.1 协同论的内涵
        1.5.2 本研究运用的主要内容
        1.5.3 协同论与本研究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小学现代管理制度构建现状
        2.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2.1.2 小学现代管理制度构建现状
    2.2 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现状
        2.2.1 问卷设计与实施
        2.2.2 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问题表现
        2.2.3 原因分析
3 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基于成都市M小学的实践研究
    3.1 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原则
        3.1.1 依法治校原则
        3.1.2 多元主体民主协商原则
        3.1.3 一个中心原则
    3.2 M小学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实践
        3.2.1 M小学基本情况
        3.2.2 M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实践方案与实施
    3.3 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框架
        3.3.1 基本框架
        3.3.2 其他制度
    3.4 基于协同论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模型
        3.4.1 模型子系统介绍
        3.4.2 模型运行机制
    3.5 模型校验及优化
        3.5.1 模型校验
        3.5.2 模型优化方案
        3.5.3 优化后的模型设计
    3.6 模型运行成果
        3.6.1 制度体系系统完善
        3.6.2 治理实践取得成效
        3.6.3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6.4 教师发展渠道拓展
        3.6.5 校园文化特色鲜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现代管理制度构建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 B 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混沌理论视野下的学校组织变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混沌
        2.学校组织
        3.学校组织变革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1.研究目标
        2.研究创新点
一、混沌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西方混沌理论
        1.思维模式的非线性
        2.思维模式的整体性
        3.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
        4.双向作用的吸引子
        5.自我嵌套的分形结构
        6.正负循环的反馈机制
    (二)老庄混沌思想
        1.道法自然
        2.浑沌自然
二、学校组织变革策略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组织变革偏离既定目标
    (二)学校组织变革内容较少顾及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
    (三)学校组织变革过程缺乏连续性
    (四)学校组织变革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五)学校组织成员参与变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混沌理论视野下学校组织变革过程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线性化的学校组织变革思维模式
    (二)再制化的学校组织变革决策模式
    (三)层级化的学校组织运作方式
    (四)单向封闭的学校组织变革反馈与问责机制
    (五)片面的学校组织成员人性观
        1.“经济人”假设
        2.“被动参与者”假设
        3.“局外人”假设
四、基于混沌理论的学校组织变革策略构建
    (一)保持初始条件变化敏感依赖,灵活确定学校组织变革目标
        1.保持对教育政策环境变化的敏感依赖
        2.保持对学校组织成员态度变化的敏感依赖
        3.保持对学校组织结构变化的敏感依赖
        4.保持对学校组织文化变化的敏感依赖
    (二)突出学校组织分形结构特征,创建学校组织变革原型
    (三)变革传统学校组织管理模式,适当引入模糊式管理思维
    (四)合理运用吸引子作用机制,完善问责与反馈体系
        1.建立多主体学校组织变革问责机制
        2.构建开放式学校组织变革反馈体系
    (五)秉持学校组织成员人性整体假设观,激发变革的多元动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10)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校园标语研究顺应了“文化育人”的时代要求
        1.1.2 小学校园标语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1.3 关于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研究不足
        1.1.4 基于笔者自身实践经验与兴趣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设计
        1.4.2 标语设计
        1.4.3 校园标语设计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设计
        1.6.1 调查对象的选取
        1.6.2 调查资料的整理
        1.6.3 调查学校的基本介绍
        1.6.4 研究的伦理问题
2 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意义
    2.1 有助于实现标语内容的传播
    2.2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 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问题
    3.1 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目的偏差
        3.1.1 为应对检查
        3.1.2 为参与评比
        3.1.3 为规训学生行为
    3.2 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内容贫乏
        3.2.1 片面极端
        3.2.2 观念陈旧
        3.2.3 脱离实际
    3.3 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形式不当
        3.3.1 分布数量多
        3.3.2 空间布置乱
        3.3.3 语气表达硬
    3.4 小学校园标语设计忽视了儿童参与
4 小学校园标语设计问题的原因
    4.1 学校成为了学校管理者的学校
    4.2 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标语认识不足
    4.3 学校文化建设倾向于功利
    4.4 学校被当成了无所不能的机构
5 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对策
    5.1 确立校园标语设计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小学校园标语的内容设计应遵循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原则
        5.2.1 小学校园标语的内容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5.2.2 小学校园标语的内容设计应遵循思想性原则
        5.2.3 小学校园标语的内容设计应遵循逻辑性原则
    5.3 小学校园标语的形式设计应生动活泼、喜闻乐见
        5.3.1 图文可结合
        5.3.2 字体宜美观
        5.3.3 色彩需生动
        5.3.4 语气应含蓄
        5.3.5 应适当留白
    5.4 鼓励儿童参与校园标语设计
        5.4.1 正确认识儿童的主体地位
        5.4.2 学校管理者应民主管理
        5.4.3 教师应积极引导儿童参与
    5.5 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观察提纲
    附录3 小学校园标语图片收集(部分)
    附录4 访谈时获得的一些资料
致谢

四、论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D]. 朱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D]. 欧阳鹏. 湖南大学, 2020(02)
  • [4]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D]. 张婵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关怀伦理视角下中学教育惩戒问题研究[D]. 吴艳妮. 河北大学, 2020(08)
  • [6]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 侯延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研究[D]. 侯天凤. 成都大学, 2020(08)
  • [8]基于协同论的小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研究[D]. 王雨婷. 成都大学, 2020(08)
  • [9]混沌理论视野下的学校组织变革策略研究[D]. 谢姗.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小学校园标语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姜楠.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论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