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机氟化工行业前景

我国有机氟化工行业前景

一、我国有机氟化工前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马长坡,刘兴琛,李永赞,张健,亢敏霞,邱祖民[1](2021)在《聚丙烯酸酯材料改性技术概况》文中研究说明聚丙烯酸酯是一类由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为主要原料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候性能和耐酸碱性能,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被广泛用作皮革涂饰、建筑涂料和木材的成膜材料。但由于纯聚丙烯酸酯的抗菌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可通过化学改性和结构设计改善其性能。利用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得到的环氧丙烯酸酯兼具两者的优点,拥有良好的耐候性和热稳定性。目前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主要有三种方法:物理共混法、酯化改性法、接枝共聚法。聚氨酯一般由异氰酸酯和含活泼氢的化合物聚合而成,可分为聚酯型聚氨酯和聚醚型聚氨酯。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固化涂膜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加工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油墨、涂料、胶粘剂等领域。聚氨酯改性的方法有:物理共混法、复合共聚法、核壳共聚法、互穿聚合物网络法。氟聚合物材料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如极低的表面能、优异的稳定性。将含氟基团引入丙烯酸酯乳液中,在固化成膜过程中,含氟基团会向膜表面富集,保护其内部结构,从而获得了性能优异的丙烯酸酯树脂。有机硅是一类无机有机高分子,可以用来连接无机物与有机物。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的主要方法有:缩聚法、自由基聚合法、硅氢加成法、互穿网络法等。纳米材料的发展也对聚丙烯酸酯的改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既可以弥补乳液本身的不足,也具有纳米粒子的优良特性,目前常用的纳米粒子主要有Zn O、Fe3O4、Al2O3、Ti O2等。本文介绍了采用环氧树脂、聚氨酯、有机氟、有机硅和纳米粒子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近年来这些改性物质的结构特点、改性方法、改性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温焱焱[2](2021)在《水性UV固化透明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能耗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6.8%,在建筑能耗中又以玻璃能耗为主要消耗点(约占50%),所以改善建筑玻璃节能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透明隔热涂料由于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隔热效果好并且能有效降低能耗等优点,引起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课题设计合成的生物基异甘露醇改性水性UV固化含氟聚氨酯,是一种绿色、节能和经济的环保型树脂,同时涂膜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高透光性。目前锑掺杂氧化锡(ATO)是透明隔热填料的主流功能材料,但ATO对太阳辐射能占比比较大的近红外波段(780~1500 nm)阻隔率较差,未能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因此,本研究采用在近红外波段具有高反射率和高折射率的BiOCl以及具有高反射率和低折射率的介孔SiO2,分别以ATO@BiOCl和ATO@BiOCl@SiO2为透明隔热功能填料,将其与上述树脂共混制得透明隔热涂层。该涂层在可见光波段(380~780 nm)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同时在近红外波段(780~2500 nm)具有较高的能量阻隔率。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1)异甘露醇改性水性UV固化含氟聚氨酯的制备。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3,3,4,4,5,5,6,6,7,7,8,8,8-十三氟-1-辛醇和二乙醇胺(DEOA)为原料合成含氟二元醇(FDOH);采用1,4-丁二醇(BDO)和异甘露醇(IMT)为混合扩链剂,设计合成异甘露醇改性水性UV固化含氟聚氨酯(WFPU),通过全反射红外(ATR-FTIR)和核磁(NMR)证明其成功合成。在此基础上,研究FDOH和IMT添加量对涂膜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FDOH的引入改善涂膜的力学性能和疏水性,IMT的引入改善涂膜的透过率和耐水性;当FDOH的添加量为10%,IMT添加量为2.37%时,涂膜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涂膜的水接触角为98.0°,吸水率为3.35%,涂膜在波长550 nm处的透过率为97.0%,拉伸强度为7.42 MPa,断裂伸长率为174%,硬度达到2 H,附着力为0级,7 d耐水性测试后涂膜表面不泛白不脱落。(2)锑掺杂氧化锡@氯氧化铋/含氟聚氨酯(ATO@BiOCl/WFPU)复合透明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以硝酸铋(Bi(NO3)3·5H2O)、氯化钾(KCl)和锑掺杂氧化锡(ATO)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得到锑掺杂氧化锡@氯氧化铋(ATO@BiOCl)复合粉体,通过XRD和XPS证明其成功合成。探究复合比例、水热温度和煅烧温度对ATO@BiOCl复合粉体物相和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在BiOCl与ATO复合比例为40%,水热温度为150℃、煅烧温度为400℃的工艺条件下,表面光滑的片状BiOCl吸附在ATO表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ATO@BiOCl复合分散液为隔热填料,采用共混法制备ATO@BiOCl/WFPU透明隔热涂层,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自制隔热装置对ATO@BiOCl/WFPU涂层的透光性、能量阻隔率和实际隔热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TO@BiOCl对红外光的阻隔效果显着,其在780~2500 nm波段的阻隔率高达80.0%,是市售同类型产品的2倍。当ATO@BiOCl分散液含量为6%时,涂层在380~780nm波段的透过率为71.2%,在780~2500 nm波段的能量阻隔率为60.4%,隔热温差为6.7℃,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这也表明其在透明隔热涂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3)锑掺杂氧化锡@氯氧化铋@二氧化硅/含氟聚氨酯(ATO@BiOCl@SiO2/WFPU)复合透明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以正硅酸乙酯(TEO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三乙醇胺(TEOA)和锑掺杂氧化锡@氯氧化铋(ATO@BiOCl)复合粉体为原料,通过St?ber碱催化法制备锑掺杂氧化锡@氯氧化铋@二氧化硅(ATO@BiOCl@SiO2)复合粉体,通过广角和小角XRD证明其成功合成。并探究复合比例、成孔剂CTAB含量对ATO@BiOCl@SiO2复合粉体的晶相组成、形貌、折射率、比表面积、孔容及隔热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当复合比例(m(ATO@BiOCl):m(TEOS))为0.8,CTAB质量分数为1.5 wt%时,介孔SiO2均匀包覆在ATO@BiOCl表面上。进一步制得ATO@BiOCl@SiO2复合分散液为隔热填料,采用共混法制备ATO@BiOCl@SiO2/WFPU透明隔热涂层,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自制隔热装置对ATO@BiOCl@SiO2/WFPU涂层的透光性、能量阻隔率和实际隔热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TO@BiOCl@SiO2在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有所提升,同时阻隔红外辐射能的效果显着,当ATO@BiOCl@SiO2分散液含量为6%时,涂层在380~780 nm波段的透过率为71.4%,在780~1500 nm波段的能量阻隔率为77.1%,在780~2500 nm波段的能量阻隔率达80.8%,SETS值(太阳能透过偏差)为0.72,隔热温差为14.7℃,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

周文波[3](2020)在《氟材料用酸级萤石的浮选提纯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有机氟化工主要使用以酸级萤石(CaF2≥97%)为原料的氢氟酸来生产氟高分子材料、氟碳化合物和有机精细氟化工产品,产品多达数千种,目前尚无替代品,随着氟化工技术快速进步,对酸级萤石需求不断增加。萤石一般是会和石英、方解石、重晶石以及粘土等矿物伴生,必须通过浮选进行提纯,由于其不可再生的稀缺属性,被称为“与稀土类似的世界级稀缺资源”,因此对氟材料用酸级萤石的浮选提纯工艺及机理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论文针对含粘土碳酸盐型萤石矿浮选过程中出现的微细泥质易罩盖、萤石和方解石难分离等难题,提出以酸化水玻璃作为浮选抑制剂,通过高效的浮选工艺来获得合格的酸级萤石产品,并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红外光谱分析以及溶液化学分析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同时从浮选基本理论出发,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粘度法对矿物表面水化膜进行了研究,对通过改善矿浆溶液环境,选择性地减薄或强化颗粒表面水化膜,为矿物浮选的气泡矿化过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含粘土碳酸盐型萤石矿浮选试验研究提出以酸化水玻璃作为抑制剂分段加药,采用一粗一扫四段精选的闭路浮选流程进行试验,浮选试验获得的萤石精矿指标分别为CaF2 98.12%、CaCO3 0.60%,SiO2 0.59%,且萤石回收率为82.66%,萤石精矿达到了酸级萤石的指标要求,并且萤石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相对现场的指标分别提高了5.1和12.6个百分点。(2)酸化水玻璃在萤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可知,当使用酸化水玻璃作为抑制剂使用时,在pH=5~8时,萤石的可浮性较好,回收率在80%左右,而方解石明显被抑制,回收率小于30%。酸化水玻璃在矿浆pH=7左右,能显着抑制方解石,作为方解石的抑制剂,酸化水玻璃优于木质素磺酸钠和水玻璃。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知,当方解石先后和酸化水玻璃及油酸钠作用后,-CH3和-CH2-在2977cm-1、2863cm-1和2514 cm-1处的吸收峰明显缩小,但是在1008cm-1处出现硅氧基的特征吸收峰,说明酸化水玻璃水解产物吸附在方解石表面阻碍了油酸离子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酸化水玻璃对油酸离子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酸化水玻璃的溶液化学研究表明,pH<7时酸化水玻璃中主要组分为活性硅酸胶体,而活性硅酸胶体进一步水解为分散状态的硅胶体[nSiO2]。硅酸胶体在方解石表面吸附固着强度较大,方解石表面吸附的油酸离子由于硅酸胶体的竞争吸附而被排挤解吸下来。提出浮选过程使用的酸化水玻璃不仅能作为方解石的有效抑制剂使用,还能作为微细粒颗粒的混凝剂使用,因为酸化水玻璃中形成的活性硅酸(聚硅酸)具有吸附架桥、网捕卷扫等特点,有助于尾矿中微细粒颗粒快速沉降。(3)萤石浮选体系中矿物表面在不同溶液环境中的微形貌及水化膜研究利用AFM对矿物表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萤石和方解石表面在去离子水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解,造成微观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形成了水化膜。结合AFM力-距离曲线分别计算萤石、方解石、石英三种矿物表面在去离子水中形成的平均水化膜厚度,分别为9.8nm、13.7nm、22.1nm。萤石、方解石和石英表面在酸化水玻璃溶液中形成的水化膜平均厚度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分别达到了13.5nm、21.7nm和23.3nm,并且方解石表面的水化膜厚度和石英表面的水化膜厚度非常接近,说明酸化水玻璃的水解产物在方解石表面发生了更大程度的吸附,使其表面亲水性上升,从而与萤石选择性分离,这与前面的结果一致,为萤石浮选体系中提高萤石浮选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粘度法研究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水化膜是基于爱因斯坦粘度理论,推导出水化因子来表征相同的胶体颗粒在不同的溶液中的水化作用程度。比较不同pH下的二氧化硅水化因子,发现最大水化因子是在pH=5.33的去离子水情况下形成的。

谢宇翔[4](2020)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现阶段二次电池中的主流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等便携电子设备中,并推动着新能源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产业升级与变革。然而正极材料正逐渐成为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限制其发展。因此,发展出新一代具有高比能量、绿色环保及低成本的正极材料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众多新型正极材料之中,富锂锰基材料(LLO)凭借其高容量,低成本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理想选择。本论文以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Mn0.54Ni0.13Co0.13O2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特点、研究现状,通过表面修饰及结构控制等手段制备出高比容量、高倍率性能、高循环性能的正极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成功合成出一种具有Li2MnO3表面包覆的纳米/微米分级棒状Li1.2Mn0.54Co0.13Ni0.13O2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C-LLO-M)。该种结构的富锂锰基材料首先通过溶剂热法来获得具有棒状结构的LLO,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一种简易的溶胶凝胶法来完成Li2MnO3包覆。研究表明,使用该策略制备获得的LC-LLO-M展现出较高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倍率性能。LC-LLO-M在0.1C(20 mA·g-1)和5C(1000 mA·g-1)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到达291.8 mAh·g-1和189.6 mAh·g-1。即使在10C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容量也达到了159.5 mAh·g-1。结果还表明,这种结构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有效抑制了放电过程中的电压衰减。LC-LLO-M电化学性能上的显着提高,可归因于纳米/微米分级棒状结构和Li2MnO3表面修饰的共同作用。该改性策略能够充分活化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同时保证了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使得LC-LLO-M在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首圈库伦效率等电化学性能上获得显着的提升。在第二部分工作中,利用微波辅助水热法成功实现快速制备具有纳米/微米分级球状结构的Li1.2Mn0.54Co0.13Ni0.13O2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获得Li1.2Mn0.54Co0.13Ni0.13O2微米球的基础上,采用一种首次提出的新颖且简单有效的MOF源辅助法来实现对Li1.2Mn0.54Co0.13Ni0.13O2微米球的表面刻蚀、有机氟掺杂以及ZrO2包覆改性,从而获得具有ZrO2包覆、有机氟掺杂以及多孔纳米/微米分级球状结构的Li1.2Mn0.54Co0.13Ni0.13O2富锂锰基正极材料(MDZ@LLO)。这种新的氟掺杂方法基于2,3,5,6-四氟-1,4-苯二甲酸(TFBDC)与Zr2+在富锂材料表面原位形成的Zr-TFBDC(UIO-66-F4)。X射线能谱分析(EDS)表明氟元素均匀的分布在LLO微米球主体上。这种MOF源辅助法改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首次库伦效率得到显着改善。材料在0.1 C和5C下的放电容量分别为279和110 mAh·g-1。在1C下经过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从71.1%(Pristine LLO)增加到83.8%(MDZ@LLO),相应的首圈库仑效率从62%增加到72%。在第三部分工作中,利用溶胶凝胶法获得了纳米级的Li1.2Mn0.54Co0.13Ni0.13O2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并且进一步的采用TFBDC辅助法成功获得具有尖晶石Li1+xNiyMn2-yO4包覆、有机氟掺杂的纳米级Li1.2Mn0.54Co0.13Ni0.13O2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这种TFBDC辅助法基于2,3,5,6-四氟-1,4-苯二甲酸TFBDC与Mn2+在富锂材料表面原位形成Mn-TFBDC(TFBDC中羧酸配体与锰离子的配位),在经过热处理后,获得均匀的尖晶石Li1+xNiyMn2-y-y O4包覆以及有机氟掺杂。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分析(EDS)和拉曼光谱(Raman)测试表明,富锂材料的表面形成了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并且氟元素均匀地扩散至材料主体中。电化学测试表明,TFBDC辅助法能显着增强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TA-LLO)的电化学性能。TA-LLO材料在0.1C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302.1 mAh·g-1,首圈库伦效率达到84%。而在循环稳定性方面,TA-LLO在1C电流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8.9%。另外TA-LLO在10C下的放电比容量仍然有112.6 mAh·g-1,而未改性的LLO(PLLO)仅为36.2 mAh·g-1。电化学阻抗谱和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证实,采用该法改性后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具有更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更高的锂离子扩散系数。

宁岳林[5](2020)在《可常温自固化的水性氟碳无铬锌铝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水性氟碳无铬锌铝涂料是一种以氟碳树脂为粘结剂,金属锌铝粉末为颜料,再添加一些其他助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制备而成的双组分防腐涂料,该涂料以水为溶剂和稀释剂,能实现常温自固化,而传统锌铝涂料使用的是油性溶剂且需要进行高温烧结固化。本课题研究的水性常温自固化涂料成本低,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施工简单,有着良好的耐蚀性和耐溶剂性,能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金属防腐工程领域。传统锌铝涂料又称达克罗,是由锌铝粉体、铬酸盐粘结剂、有机溶剂以及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组成,通过高温烧结固化使涂料在金属表面成膜,使金属基体与外界隔离,并且由于锌相对铁制金属基体活性强,能对基体形成阴极保护,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主要应用于金属表面防腐蚀。但是,达克罗涂料是一种油性涂料,需要有机溶剂才能使锌铝粉体与粘结剂充分混合,生产施工过程恶劣,对环境和施工人员健康也非常不利,并且铬酸盐粘结剂在烧结固化过程中会有未被转化的六价铬离子,而六价铬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发达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含铬锌铝涂料的生产和使用。目前,我国也有明文规定在销售的电子电器产品严禁六价铬离子的存在。本研究课题针对传统锌铝涂料需高温烧结固化、油性、以及六价铬离子致癌物质的问题,以氟碳树脂(含氟丙烯酸)作为粘结剂,以5:1的锌铝混合粉作为颜料,并添加增稠剂、分散剂、消泡剂、润湿剂和去离子水混合,通过正交试验,优先考虑涂层的耐腐蚀性,其次是涂层的结合力,最后考虑涂层外观,确定了涂层的最优配方(锌铝混合粉30g、含氟丙烯酸50g、聚醚改性二甲基硅氧烷5g、乙二醇8g、氢氧乙基纤维素0.5g、吐温20 0.5g、去离子水10g)。本文制备涂料能实现在常温下12小时自固化,也能通过180℃烧结固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等实验方法,对比分析了通过两种固化方式制备涂层的微观组织形貌、成膜性和腐蚀产物等。结果表明:涂料经常温固化和烧结固化后耐腐蚀性能基本一致,涂料适应面更广,适合不同类型的工件和工况。最后,本课题研究了硅烷预处理对涂料的性能影响,通过自制的KH560硅烷水解液和MTMS硅烷水解液对基体进行预处理,结果发现涂层的耐蚀性得到明显提升,使用MTMS硅烷水解液对基体进行预处理,制备的涂层耐蚀性更好,在3.5wt.%Na Cl溶液(pH=6)中浸泡时间可达35d。

赵雨梦[6](2020)在《氯虫苯甲酰胺和氟环唑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改进》文中指出农药通常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从古至今,为了满足人们农业生产的的需求,农药产品不断经历着更新和优化,农药品种也越来越多。然而,大量农药的使用给人类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老旧农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逐步淘汰,开发绿色、低毒、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环唑两种农药的市场前景良好,但收率低、污染高等问题一直限制着其工业化进程。针对合成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环唑两种农药的关键中间体的合成过程及工艺进行了研究。在氯虫苯甲酰胺中间体合成工艺研究过程中,本文分别对酸中间体和氯虫苯甲酰胺两种化合物建立了高效液相分析方法。采用2,3-二氯吡啶为原料,经过第一步与水合肼反应生成2-肼基-3-氯吡啶,经过第二步与马来酸二乙酯环合反应生成2-(3-氯-2-吡啶基)-5-吡唑烷酮-3-甲酸乙酯,再经过第三步溴化反应生成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然后经过第四步氧化反应生成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羧酸乙酯,最后经过第五步水解反应生成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羧酸。通过对反应物的投料比、催化剂、温度、溶剂及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探究和讨论,最终确定最佳合成工艺。在氟环唑中间体合成工艺研究过程中,本文分别对1-氯-3-(2-氯苯基)-2-(4-氟苯基)-2-丙醇、Z-1-氯-3-(2-氯苯基)-2-(4-氟苯基)-2-丙烯和E-1-氯-3-(2-氯苯基)-2-(4-氟苯基)-2-丙烯三种关键中间体建立了高效液相分析方法,并通过醇脱水和顺反转化两条途径来提高Z型异构体的收率。在最优条件下,固体超强酸催化醇脱水得到Z型异构体的收率为69.6%。在最优条件下,催化剂催化Z/E相互转化得到Z型异构体的收率为69.4%;低温下利用Z、E型异构体在溶剂中的凝固点的差异,可在Z/E的混合液中得到较多的Z型异构体。

耿琳[7](2020)在《ZYD集团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氟化工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ZYD集团作为一家生产绿色环保制冷剂、含氟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氟化工产品的精细化工企业,一直沿着科技、环保、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已发展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基地、中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近些年来全球经济继续低位运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产能过剩带来的竞争加剧、高端氟化工产品依赖进口的现实使氟硅行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ZYD集团氟化工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不强,如何在不断增长的市场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利润率、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ZYD集团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ZYD集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ZYD集团竞争战略的制定和选择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企业竞争战略和理论工具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采用调查研究法,对ZYD集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集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最后,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在SWOT分析和QSPM矩阵评价的基础上,对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进行分析,科学地选择了差异化竞争战略,并制定了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市场差异化三方面的实施路径,提出了管理资源、人力资源保障措施,为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通过对ZYD集团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对集团有利的内部条件,得出适合的竞争战略。

蔡星伟[8](2019)在《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传统哈龙灭火剂在环境保护上的问题,科研人员不断致力于新一代环境友好且高效的灭火剂的开发。美国3M公司研制的Novec 1230防火液体,其化学名称为全氟-2-甲基-3-戊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灭火剂高耗臭氧潜能值(ODP)、高温室效应值(GWP)等一系列环保问题。目前全氟-2-甲基-3-戊酮只有美国的3M公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国内近几年陆续有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始投入对该产品的研发,还没有实现该产品的工业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其热分解机理,为该产品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比较和论证,本文设计了以六氟丙烯为原料,经齐聚、氧化和异构化制备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路线。研究发现:氰化钾、碱金属氟化物、溴化亚铜/联吡啶和双苯铬等催化剂均能很好的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了温度、溶剂、催化剂用量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氰化钾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反应最高收率可达85%。氟化钾和四丁基氯化鏻体系可使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79%。氟化铯和冠醚体系反应效果较优,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96%。溴化亚铜联吡啶体系也能很好的催化本反应,六氟丙烯二聚体收率达89%。双苯铬体系中催化效果最好的是π-双(1,3,5-三甲基苯)铬。推测了配位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机理。研究发现:次氯酸钠体系、叔胺氮氧化物体系对六氟丙烯二聚体具有明显的氧化作用。次氯酸钠溶液氧化全氟2-甲基-2-戊烯,在二乙二醇二甲醚中反应3~5 h,环氧化物收率达79%。提出了相转移催化氧化全氟烯烃的新方法,四丁基硫酸氢铵为相转移催化剂的次氯酸钠溶液体系,环氧化物的收率达96%。研究了全氟烯烃催化氧化的反应规律:除溶剂、温度和催化剂外,双键上取代基的结构、电子效应和碳负离子中间体的稳定性等都是影响全氟烯烃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一类新的叔胺/过氧酸或者超酸催化氧化体系,于室温下反应1~2 h,环氧化产物收率达95%。该催化体系对活性较高的三取代或者四取代全氟烯烃催化氧化效果较好,不能氧化活性较低的二取代全氟烯烃;确定了全氟环氧化合物在有机碱催化作用下异构化为全氟酮的最佳反应条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全氟-2-甲基-3-戊酮单分子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在热力学上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自由基开裂反应为其主要分解途径。计算了其热分解产物的形成过程及反应能垒,阐明了由β开裂-自由基对全氟烯烃的加成构成的碳架异构体生成机理。基于ReaxFF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方法(ReaxFF MD),研究了高温下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分解机理。探讨了温度对其分解机理、分解速度及中间体和产物浓度的影响。全氟-2-甲基-3-戊酮分子随温度的升高势能逐渐增加,热分解逐渐加剧,产生的自由基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反应机理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的分解路径主要有三种:2号位上C-CF3键断裂、2和3号位上C-C键断裂以及2号位与4号位上C-F键断裂。在2000 K下,由初始分解路径产生的自由基逐级进行后续的热分解反应,反应的最终产物主要为小的自由基片段和小分子化合物。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全氟-2-甲基-3-戊酮在超过550℃的高温下才会发生分解,热分解主要产物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陈法雄[9](2016)在《UV固化涂料功能单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涂料的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UV固化涂料具有生产工序简便、高效节能、绿色无污染以及成膜特性优良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向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而UV固化功能涂料,由于具备某些特殊的功能,使其备受关注,成为近年来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先合成了可UV固化有机氟、有机硅和季铵盐单体,将其应用于UV固化涂料中,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以环氧氯丙烷、甲基丙烯酸、端溴烷烃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可UV固化多官能团季铵盐单体,优化了开环反应的条件,经IR、MS、1H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制备了UV固化抗静电涂料,并测试了其性能。结果表明,与双季铵盐相比,单季铵盐与UV固化涂料的相容性较好,并表现出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当单季铵盐添加量为26%,固化膜表面电阻降低到1×109Ω,抗静电性能耐水洗性良好,且受空气湿度的影响较小。2.以全氟辛酸、二氯亚砜以及丙烯酸-β-羟乙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具有双键结构的有机氟单体,优化了酯化反应的条件,经I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制备了溶剂型和UV固化型两种有机氟耐污涂料,并研究了涂料固化膜的性能。结果表明,溶剂型固化膜表面水接触角最大达87°,而UV固化膜水接触角最大为80°,固化膜都耐水、耐酸及耐盐,对酱油、碳素墨水及水性红彩笔具有良好的耐污能力,以溶剂型有机氟耐污涂料的综合性能较好。3.以端氢硅油、烯丙醇、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丙烯酰氯以及丙烯酸-β-羟乙酯为原料,合成了可UV固化单、多官能团有机硅单体,优化了硅氢加成反应条件,经I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制备了两种有机硅耐污涂料,并研究了涂料固化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多官能团有机硅材料涂膜具有较高的水接触角可达110°,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效果;两种材料涂膜均耐水、耐酸及耐盐,对酱油、碳素墨水及水性红彩笔具有良好的耐污能力,且热稳定性良好,其中以多官能团有机硅涂料的综合性能最好。4.以含氯有机硅单体对环氧丙烯酸树脂进行改性,制备了两种有机硅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并研究了固化膜的性能。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含量为5%时,固化膜水接触角可达95°,固化膜耐水、耐酸及耐盐,对酱油、水性红彩笔以及碳素墨水具有较好的耐污能力,且热稳定性良好,以十八烷基三氯硅烷改性的效果较好。

费红丽,梁诚[10](2014)在《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推进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文中认为介绍国内外氯碱产业现状。指出国内氯碱产业发展策略——整合资源,发展产业集群化。详细介绍了新材料集群、氟硅化工、精细化工和杀菌剂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行性和工艺链。

二、我国有机氟化工前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有机氟化工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聚丙烯酸酯材料改性技术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环氧树脂改性
    1.1 物理共混法
    1.2 酯化改性法
    1.3 接枝共聚法
2 聚氨酯改性
    2.1 物理共混
    2.2 复合共聚
    2.3 核壳共聚
    2.4 互穿聚合物网络
3 有机氟改性
4 有机硅改性
    4.1 缩聚法
    4.2 自由基聚合法
    4.3 硅氢加成法
    4.4 互穿网络法
5 纳米粒子
    5.1 氧化锌
    5.2 四氧化三铁
    5.3 三氧化二铝
    5.4 二氧化钛
    5.5 二氧化硅
    5.6 纳米碳材料
    5.7 纳米粘土
6 总结与展望

(2)水性UV固化透明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建筑节能玻璃隔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Low-E节能玻璃
        1.2.2 中空节能玻璃
        1.2.3 其它节能玻璃
        1.2.4 透明隔热涂层
    1.3 成膜物质(树脂)
        1.3.1 节能玻璃成膜物质的选择
        1.3.2 水性聚氨酯
        1.3.3 水性UV固化聚氨酯
    1.4 透明隔热填料
        1.4.1 氧化锡
        1.4.2 钨青铜
        1.4.3 二氧化硅气凝胶
        1.4.4 其它无机粒子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异甘露醇改性水性UV固化含氟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异甘露醇改性水性UV固化含氟聚氨酯的合成
        2.3.2 涂膜的制备
        2.3.3 测试与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分析
        2.4.2 核磁分析
        2.4.3 涂膜水接触角及吸水率分析
        2.4.4 涂膜透光率分析
        2.4.5 乳液粒径分析
        2.4.6 涂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2.4.7 涂膜力学性能分析
        2.4.8 凝胶含量分析
        2.4.9 乳液和涂膜基本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TO@BiOCl/WFPU复合透明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过程
        3.3.1 ATO@BiOCl粉体的制备
        3.3.2 ATO@BiOCl分散液的制备
        3.3.3 ATO@BiOCl/WFPU涂层的制备
        3.3.4 测试与表征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复合比例对ATO@BiOCl粉体晶相组成和形貌的影响
        3.4.2 水热温度对ATO@BiOCl粉体晶相组成和形貌的影响
        3.4.3 煅烧温度对ATO@BiOCl粉体晶相组成和形貌的影响
        3.4.4 XPS分析
        3.4.5 EDS分析
        3.4.6 紫外-可见-近红外透过率分析
        3.4.7 紫外-可见-近红外能量阻隔率分析
        3.4.8 涂层隔热性能分析
        3.4.9 分散液及涂层基本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TO@BiOCl@SiO_2/WFPU复合透明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过程
        4.3.1 ATO@BiOCl@SiO_2粉体的制备
        4.3.2 ATO@BiOCl@SiO_2分散液的制备
        4.3.3 ATO@BiOCl@SiO_2/WFPU涂层的制备
        4.3.4 测试与表征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比例对ATO@BiOCl@SiO_2晶相组成和形貌的影响
        4.4.2 成孔剂CTAB含量对ATO@BiOCl@SiO_2晶相组成和形貌的影响.
        4.4.3 EDS分析
        4.4.4 Zeta电位分析
        4.4.5 复合比例对ATO@BiOCl@SiO_2比表面积的影响
        4.4.6 成孔剂CTAB对 ATO@BiOCl@SiO_2比表面积的影响
        4.4.7 复合比例对涂层折射率的影响
        4.4.8 成孔剂CTAB含量对涂层折射率的影响
        4.4.9 复合比例对涂层透过率及能量阻隔率的影响
        4.4.10 成孔剂CTAB含量对涂层透过率及能量阻隔率的影响
        4.4.11 涂层隔热性能分析
        4.4.12 分散液及涂层基本性能分析
        4.4.13 隔热节能玻璃的实际应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氟材料用酸级萤石的浮选提纯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萤石的基本性质及主要用途
        1.2.1 萤石的基本性质
        1.2.2 萤石的主要用途
    1.3 萤石资源概况
        1.3.1 世界萤石资源概况
        1.3.2 我国萤石资源概况
    1.4 萤石矿浮选的研究现状
        1.4.1 萤石矿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4.2 萤石矿浮选抑制剂研究现状
    1.5 萤石与方解石分离研究现状
        1.5.1 萤石与方解石分离实践进展
        1.5.2 萤石与方解石分离机理研究
    1.6 水化膜的研究现状
        1.6.1 非DLVO力现象引发水化膜
        1.6.2 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的形成机理及结构模型
        1.6.3 水化膜影响因素及研究测量方法
        1.6.4 水化膜的破解与疏水絮凝
    1.7 原子力显微镜
        1.7.1 原子力显微镜(AFM)工作原理
        1.7.2 原子力显微镜力-距离曲线
        1.7.3 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
    1.8 研究目标和内容
        1.8.1 研究目标
        1.8.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料、设备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萤石实际矿样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相分析
        2.1.2 纯矿物的制备与分析
        2.1.3 AFM测试样品的准备
        2.1.4 纳米二氧化硅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浮选试验方法
        2.4.2 尾矿矿浆沉降试验
        2.4.3 Zeta电位测试
        2.4.4 比表面积测试
        2.4.5 粘度测试
        2.4.6 SEM和 X射线能谱分析(EDS)
        2.4.7 X射线衍射分析
        2.4.8 红外光谱测定
        2.4.9 TEM测试
        2.4.10 AFM测试
第3章 含粘土碳酸盐型萤石矿浮选工艺试验研究
    3.1 选矿厂萤石精矿和浓密机溢流颗粒的SEM和 EDS能谱分析
        3.1.1 选矿厂萤石精矿颗粒的SEM和 EDS能谱分析
        3.1.2 选矿厂浓密机溢流颗粒的SEM和 EDS能谱分析
    3.2 酸化水玻璃作为调整剂的萤石浮选条件试验
        3.2.1 不同模数水玻璃对萤石浮选的影响
        3.2.2 酸化水玻璃用量对萤石浮选的影响
        3.2.3 捕收剂用量试验对萤石浮选的影响
    3.3 两种方案的浮选对比试验
        3.3.1 浮选试验结果
        3.3.2 浮选结果的分析
        3.3.3 浮选动力学研究
    3.4 萤石矿闭路浮选试验
    3.5 萤石浮选尾矿矿浆沉降试验与沉降机理研究
        3.5.1 尾矿矿浆沉降试验
        3.5.2 含粘土尾矿矿浆的沉降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萤石浮选体系中的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4.1 抑制剂对矿物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4.1.1 萤石、方解石和石英的可浮性
        4.1.2 三种抑制剂对萤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4.2 酸化水玻璃对油酸钠在矿物表面吸附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
    4.3 水玻璃及酸化水玻璃对矿物的抑制机理研究
        4.3.1 水玻璃的溶液化学研究
        4.3.2 酸化水玻璃的溶液化学研究
        4.3.3 酸化水玻璃的酸性去活化作用
    4.4 油酸钠捕收含钙矿物的溶液化学计算
        4.4.1 萤石浮选溶液化学计算
        4.4.2 油酸钠与钙离子作用的热力学计算
        4.4.3 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萤石浮选体系中矿物表面微观形貌AFM研究
    5.1 萤石表面在不同环境情况下微观形貌的AFM研究
    5.2 方解石表面在不同环境情况下微观形貌的AFM研究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萤石浮选体系中矿物表面水化膜的研究
    6.1 AFM方法测量矿物表面水化膜厚度
        6.1.1 AFM力-曲线测量水化膜的原理
        6.1.2 AFM测量矿物在水中表面水化膜厚度
        6.1.3 AFM测量矿物在油酸钠溶液中表面吸附层厚度
        6.1.4 结果分析
    6.2 粘度法研究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水化膜
        6.2.1 粘度法测量水化因子的原理
        6.2.2 pH对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水化作用的影响
        6.2.3 NaCl对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水化作用的影响
        6.2.4 p H和 Na Cl和对水溶液中二氧化硅表面电性的影响
        6.2.5 不同水溶液环境中二氧化硅的分散或聚团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1.2.1 锂离子电池的概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1.2.3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2.4 锂离子电池对正极材料的要求
    1.3 典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1.3.0 钴酸锂LiCoO_2正极材料
        1.3.1 三元LiNi_(1-x-y)Mn_xCo_yO_2 正极材料
        1.3.2 磷酸铁锂Li FePO_4正极材料
    1.4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1.4.1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
        1.4.2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
        1.4.3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存在问题及性能改善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1.5.1 研究意义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问题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材料和设备
    2.2 材料结构表征
        2.2.1 X射线粉末衍射仪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X射线能谱分析仪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6 拉曼光谱测试
        2.2.7 离子色谱测试
        2.2.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
        2.2.9 BET比表面积测试
    2.3 电极的制备
    2.4 电池的组装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Li_2MnO_3包覆的纳米/微米分级棒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制备与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及结构表征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rO_2包覆及有机氟掺杂改性多孔球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及结构表征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掺杂及尖晶石-层状异质结构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构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形貌及结构表征
        5.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前景展望与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5)可常温自固化的水性氟碳无铬锌铝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腐蚀和防腐蚀方法
        1.1.1 金属腐蚀原理
        1.1.2 金属防腐蚀方法
        1.1.3 涂层对金属基体的防护作用
    1.2 传统锌铝涂料
        1.2.1 传统锌铝涂料的起源
        1.2.2 传统锌铝涂料的发展
        1.2.3 无铬锌铝涂料研究现状
    1.3 氟碳涂料
        1.3.1 氟碳树脂
        1.3.2 氟碳树脂涂料分类
        1.3.3 含氟丙烯酸树脂
        1.3.4 氟碳涂料研究方向及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具体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化学试剂及原料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涂液配置
        2.3.2 基体前处理
        2.3.3 涂层制备
    2.4 涂液性能测试
        2.4.1 涂液储存稳定性测试
        2.4.2 涂液pH值检测
        2.4.3 涂液粘度检测
    2.5 涂层常规性能测试
        2.5.1 涂层固化时间测定
        2.5.2 涂层外观评价
        2.5.3 涂层附着力测试
        2.5.4 涂层硬度测试
        2.5.5 涂层厚度测试
    2.6 涂层耐蚀性能测试
        2.6.1 涂层浸泡实验
        2.6.2 涂层电化学测试
    2.7 涂层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方法
        2.7.1 涂层微观形貌观察方法
        2.7.2 涂层元素组成分析方法
        2.7.3 涂层物相分析方法
第三章 水性氟碳无铬锌铝涂层配方的实验研究
    3.1 涂层基本组分的确定
        3.1.1 金属混合粉的选择
        3.1.2 粘接剂的选择
        3.1.3 分散剂的选择
        3.1.4 润湿剂的选择
        3.1.5 增稠剂的选择
        3.1.6 消泡剂的选择
    3.2 配方正交实验设计
    3.3 配方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3.1 外观评价分析
        3.3.2 附着力评价
        3.3.3 耐蚀性评价
        3.3.4 理想配方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优配方涂层耐蚀性研究
    4.1 引言
    4.2 优化配方的涂液指标测试分析
        4.2.1 粘度测试分析
        4.2.2 pH值测试分析
        4.2.3 储存稳定性分析
    4.3 优化配方涂层的常规性能测试分析
        4.3.1 附着力测试分析
        4.3.2 厚度测试分析
        4.3.3 外观测试分析
        4.3.4 硬度测试分析
        4.3.5 涂层耐3.5%NaCl溶液浸泡实验
        4.3.6 涂层浸泡腐蚀前后能谱分析
        4.3.7 涂层浸泡腐蚀前后XRD分析
    4.4 烧结固化涂层和常温固化涂层的耐蚀性测试
        4.4.1 涂层阻抗测试
        4.4.2 涂层动电位极化分析和盐水浸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烷预处理涂层耐蚀性研究
    5.1 引言
    5.2 硅烷预处理
        5.2.1 硅烷预处理流程
        5.2.2 硅烷预处理表面能谱
    5.3 硅烷预处理涂层常规性能分析
        5.3.1 附着力测试分析
        5.3.2 截面形貌分析
    5.4 硅烷预处理涂层耐蚀性测试
        5.4.1 硅烷预处理涂层阻抗测试
        5.4.2 硅烷预处理涂层动电位极化与盐水浸泡分析
        5.4.3 硅烷预处理涂层浸泡腐蚀前后能谱分析
        5.4.4 硅烷预处理涂层浸泡腐蚀前后XRD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6)氯虫苯甲酰胺和氟环唑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农药概述
        1.1.1 有机磷农药
        1.1.2 有机氯农药
        1.1.3 有机氟农药
        1.1.4 有机氮农药
        1.1.5 杀虫剂的发展概况
        1.1.6 杀菌剂的发展概况
    1.2 氯虫苯甲酰胺
        1.2.1 简介
        1.2.2 作用机理
        1.2.3 药效学研究
        1.2.4 毒理学研究
        1.2.5 应用前景
    1.3 氟环唑
        1.3.1 简介
        1.3.2 作用机理
        1.3.3 药效学研究
        1.3.4 毒理学研究
        1.3.5 应用前景
    1.4 研究方案
        1.4.1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路线研究
        1.4.2 氯虫苯甲酰胺酸中间体合成路线研究
        1.4.3 氟环唑合成路线研究
        1.4.4 氟环唑Z/E异构中间体合成路线研究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氯虫苯甲酰胺酸中间体合成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路线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氯虫苯甲酰胺及其中间体含量的测定
        2.3.2.1 化合物6 含量的测定
        2.3.2.2 氯虫苯甲酰胺含量的测定
        2.3.3 实验步骤
        2.3.3.1 化合物2 的合成
        2.3.3.2 化合物3 的合成
        2.3.3.3 化合物4 的合成
        2.3.3.4 化合物5 的合成
        2.3.3.5 化合物6 的合成
        2.3.4 合成工艺改进
        2.3.4.1 化合物2 的合成工艺改进
        2.3.4.2 化合物3 的合成工艺改进
        2.3.4.3 化合物4 的合成工艺改进
        2.3.4.4 化合物5 的合成工艺研究
        2.3.4.5 化合物6 的合成工艺改进
    2.4 小结
第三章 氟环唑Z/E异构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氟环唑Z/E异构体含量的测定
        3.3.1.1 化合物7 含量的测定
        3.3.1.2 化合物8 含量的测定
        3.3.1.3 化合物9 含量的测定
        3.3.2 固体超强酸的制备
        3.3.3 化合物7 脱水反应
        3.3.4 催化剂催化Z/E转化
        3.3.5 工艺改进
        3.3.5.1 化合物7 脱水反应的工艺改进
        3.3.5.2 催化剂催化Z/E转化的工艺改进
        3.3.5.3 低温冷冻下溶剂对Z/E溶液分离富集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ZYD集团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2.1 竞争战略理论
        2.1.1 竞争战略的内涵及发展
        2.1.2 基本竞争战略类型
    2.2 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法
        2.2.2 五力模型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ZYD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发展概况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3.3.2 潜在进入者的分析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3.3.5 替代品的威胁
    3.4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3.4.1 组织结构资源
        3.4.2 人力资源状况
        3.4.3 财务资源
        3.4.4 营销资源
        3.4.5 研发活动
第四章 ZYD集团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4.1 战略定位及目标
    4.2 SWOT分析
    4.3 基于QSPM矩阵的竞争战略评价与选择
    4.4 ZYD集团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4.4.1 产品差异化
        4.4.2 服务差异化
        4.4.3 市场差异化
第五章 ZYD集团差异化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5.1 管理资源保障
        5.1.1 实现组织创新
        5.1.2 搭建“政产学研”平台
    5.2 人力资源保障
        5.2.1 开展薪酬改革
        5.2.2 引进高端人才
        5.2.3 加快自主人才培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ZYD集团公司内、外影响因素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8)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臭氧层保护与哈龙淘汰计划
        1.1.2 哈龙替代灭火剂发展现状
        1.1.3 哈龙替代灭火剂发展趋势
    1.2 全氟-2-甲基-3-戊酮性能、应用及合成方法概述
        1.2.1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基本性质、性能及应用
        1.2.2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大气行为
        1.2.3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方法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1.4.1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研究
        1.4.2 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2 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1 六氟丙烯液相齐聚实验研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催化剂初筛
        2.2.2 氰化钾为催化剂对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的影响
        2.2.3 氟化钾为催化剂相转移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2.4 氟化铯为催化剂相转移催化下的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2.5 相转移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机理
        2.2.6 配位催化六氟丙烯齐聚反应研究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二聚体环氧化及环氧化合物的异构化研究
    3.1 氟烯烃环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3.1.1 以过氧化氢为氧源的烯烃环氧化反应
        3.1.2 次卤酸盐为氧源的环氧化反应
        3.1.3 利用其它氧化剂的环氧化反应
    3.2 全氟环氧化合物的实验研究
        3.2.1 次氯酸钠体系
        3.2.2 叔胺氮氧化物体系
    3.3 环氧化合物的异构化研究
        3.3.1 实验步骤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全氟-2-甲基-3-戊酮热分解机理研究
    4.1 全氟-2-甲基-3-戊酮单分子热分解机理
        4.1.1 理论背景
        4.1.2 计算方法
        4.1.3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4.1.4 计算结果与讨论
        4.1.4.1 最初断裂的反应途径的能垒分析
        4.1.4.2 氟烷自由基的重排与氟迁移反应
        4.1.4.3 全氟烷基的β开裂与自由基对全氟烯烃的加成反应
        4.1.4.4 氟烷自由基的链终止反应
    4.2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分解机理
        4.2.1 模拟方法
        4.2.2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热分解机理
        4.2.3 全氟-2-甲基-3-戊酮多分子热分解产物
    4.3 全氟-2-甲基-3-戊酮的热分解实验验证
        4.3.1 全氟-2-甲基-3-戊酮热分解实验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1 结构优化参数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9)UV固化涂料功能单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UV固化涂料
        1.2.1 UV固化涂料的组成及特点
        1.2.2 UV固化涂料的应用
        1.2.3 UV固化涂料的前景展望
    1.3 功能涂料
    1.4 抗静电涂料
        1.4.1 抗静电涂料的制备方法
        1.4.2 抗静电涂料的前景展望
    1.5 有机硅改性树脂涂料
        1.5.1 有机硅改性树脂的方法
        1.5.2 有机硅改性树脂涂料的制备方法
        1.5.3 有机硅改性树脂涂料的前景展望
    1.6 有机氟改性树脂涂料
        1.6.1 有机氟改性丙烯酸树脂涂料
        1.6.2 有机氟改性聚氨酯树脂涂料
        1.6.3 有机氟改性环氧树脂涂料
        1.6.4 有机氟改性树脂涂料的前景展望
    1.7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可UV固化季铵盐单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可UV固化季铵盐单体的合成
        2.2.4 UV固化抗静电材料的制备
        2.2.5 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环氧氯丙烷与甲基丙烯酸反应的工艺研究
        2.3.2 季铵盐的合成研究
        2.3.3 结构分析
        2.3.4 抗静电材料的性能测试
        2.3.5 抗静电材料的热分析(TG)
    2.4 小结
第三章 可UV固化有机氟单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全氟辛酸丙烯酰氧基乙酯(PFAE)的合成
        3.2.4 有机氟耐污材料的制备
        3.2.5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氟单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3.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3 有机氟耐污材料的性能测试
        3.3.4 有机氟耐污材料的热分析(TG)
    3.4 小结
第四章 可UV固化有机硅单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单官能团光敏性有机硅预聚物的合成
        4.2.4 多官能团光敏性有机硅预聚物的合成
        4.2.5 UV固化有机硅耐污材料的制备
        4.2.6 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官能团光敏性有机硅预聚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4.3.2 多官能团光敏性有机硅预聚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4.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3.4 有机硅耐污材料的性能测试
        4.3.5 有机硅耐污材料的热分析(TG)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硅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主要实验仪器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有机硅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
        5.2.4 UV固化有机硅树脂涂料的制备
        5.2.5 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涂膜光固化时间的测试
        5.3.2 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
        5.3.3 有机硅单体含量对固化膜吸水率的影响
        5.3.4 固化膜力学性能及耐化学试剂性能的测试
        5.3.5 固化膜耐污性能测试
        5.3.6 有机硅耐污材料的热分析(TG)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1.3-氯-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
    2.双季铵盐单体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推进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境外产业现状
    1.1 页岩气革命迎来机遇, 美国氯碱竞争力增强
    1.2 亚洲烧碱出口强劲, 竞争格局激烈
    1.3 欧洲经济持续低迷, 氯碱工业面对政策压力
    1.4 印度经济不断增长, 氯碱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2 中国大陆产业现状及布局
    2.1 拥有地域优势, 西北企业渐成规模
    2.2 兼并重组, 东北企业焕发活力
    2.3 产品多样化, 华北企业稳步发展
    2.4 成本居高, 华中企业发展受限
    2.5 自给自足, 西南企业加快升级
    2.6 需求旺盛, 华东企业竞争求转型
3 氯碱产业发展策略[5, 8]
    3.1 横向耦合, 整合所有资源
    3.2 纵向延伸, 走高质化道路
    3.3 形成集群, 做强氯碱产业
4 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
    4.1 新材料集群
        4.1.1 聚氨酯材料
        4.1.2 高性能纤维材料[14, 16, 17]
        4.1.3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19, 20]
    4.2 氟硅化工
        4.2.1 氟化工[21-24]
        4.2.2 有机硅化工
    4.3 精细化工
        4.3.1 染料及其中间体
        4.3.2 农药及中间体[30-34]
        4.3.3 医药及其中间体[34-36]
        4.3.4 橡塑助剂[37-41]
        4.3.5 其他精细化工领域[42, 43]
    4.4 杀菌剂[44]
5 结语

四、我国有机氟化工前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丙烯酸酯材料改性技术概况[J]. 马长坡,刘兴琛,李永赞,张健,亢敏霞,邱祖民. 材料导报, 2021(15)
  • [2]水性UV固化透明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温焱焱. 江南大学, 2021(01)
  • [3]氟材料用酸级萤石的浮选提纯工艺及机理研究[D]. 周文波.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 谢宇翔. 广州大学, 2020(02)
  • [5]可常温自固化的水性氟碳无铬锌铝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宁岳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7)
  • [6]氯虫苯甲酰胺和氟环唑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改进[D]. 赵雨梦. 东南大学, 2020(01)
  • [7]ZYD集团竞争战略研究[D]. 耿琳.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8]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D]. 蔡星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UV固化涂料功能单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法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10]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推进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J]. 费红丽,梁诚. 氯碱工业, 2014(09)

标签:;  ;  ;  ;  ;  

我国有机氟化工行业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