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G~+球菌分布及耐药性

普通G~+球菌分布及耐药性

一、常见G~+球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论文文献综述)

印夏微[1](2021)在《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分析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院内感染患者132例临床资料,采取患者分泌物、便、痰、血等样品进行标本制作,对其进行病原学检查与药敏试验。以标本中获取的菌株进行细菌分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观察该科室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情况。结果所选132例患者标本中,感染部位主要累及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及其他部位,呼吸道感染占首位;132例患者标本共检出1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0株,占比30.30%;革兰阴性菌82株,占比62.12%;真菌10株,占比7.58%。常见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均对红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哌拉西林、氨曲南、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常见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中,对特比萘芬、制霉菌素、伊曲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菌株以耐药菌株为主,可指导临床用药,短期治疗选用敏感药物,降低习惯性用药,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的滥用、耐药菌株的产生。

石耀强[2](2020)在《微生物培养联合分子鉴定快速检测大肠杆菌及其常见耐药表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抗生素在临床上无指征、混乱、过度使用及反复更换现象的出现造成了临床上耐药菌的大量出现。治疗中一旦出现抗生素耐药,则为患者的治疗造成严重的困难,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对病患的顺利康复带来巨大困扰,危害公共安全。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此困境的最核心因素之一,这需要临床检验的支撑。临床上常用分离培养加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和质谱分析等方法对细菌进行中种属鉴定和药敏分析,但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细菌鉴定及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检测上,以核酸扩增为主的分子诊断自PCR被发明以来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检验中。但是由于耐药机制多种多样,且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存在不吻合的现象,所以基于耐药基因对耐药表型的判别并不是最佳的。在本研究中,通过本地Blast及在线Blast对大肠杆菌全基因组进行筛选,得到该菌的特异基因hypothetical protein gene(ID:13702648)。经验证,此特异基因在240株大肠杆菌中广泛存在,在150株非大肠杆菌菌株中不可检出,故可作为细菌种属鉴定特异基因。结合大肠杆菌在抗生素存在时的增菌培养,建立了PCR和q PCR快速分子药敏检测体系。PCR和q PCR快速分子药敏检测体系均可在30-60分钟的增菌时间内对102-4CFU/m L的原始浓度的菌液进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检测,总检测时间均不超过2.5小时。PCR可在60分钟的增菌时间内对102CFU/m L的原始浓度的菌液进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检测,在30分钟的增菌时间内对103-4CFU/m L的原始浓度的菌液进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检测。q PCR可在最短30分钟的增菌时间内对最低102CFU/m L的原始浓度的菌液进行药物敏感性的实时、准确检测。将q PCR快速分子药敏检测体系用于临床样本左氧氟沙星、氨曲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抗生素耐药性评估,检测结果与医院药敏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传统药敏鉴定与分子诊断有机结合,成功的构建了基于细菌特异基因的PCR、q PCR快速分子药敏鉴定方法。具有直观、简单、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可在2.5小时内鉴定临床样本中常见多药物耐药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并明确其耐药表型,提供快速精准检测细菌种属及其抗生素耐药的方法,为相关诊断试剂开发提供技术基础。

陈琪[3](2020)在《医院空调滤网积尘中耐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与研究武汉市三家医院不同科室病房空调回风口过滤网积尘中耐药菌的污染种类和水平,探究滤网积尘中主要耐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耐药情况及其两者间的关系,为了解医院病房环境中一段时间的耐药菌污染状况(尤其是耐药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污染情况)及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从而了解医院病房环境耐药菌的污染严重程度,以及建立检测与评价医院病房环境耐药菌污染的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分别5次采集了武汉市A、B、C医院16个科室病房(每个科室抽取了3间病房)空调回风口过滤网上积尘样本93个,为1.5~3个月积尘/样,通过应用CHROMagar MRSA、Chrom ID ESBLs、Super CARBA等选择培养基从积尘中分离、筛选出相关耐药菌;通过应用VITEK 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对耐药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96孔聚苯乙烯板对耐药菌中的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构建生物膜模型,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同时应用K-B纸片扩散法对其耐药种类和水平进行检测。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A、B、C医院病房93份病房空调回风口过滤网积尘样本共检测、分离到耐药菌121株,内科33株(27.3%),外科52株(43.0%),ICU 36株(29.7%)。不同科室耐药菌检出率由大到小依次为:ICU(69.6%)>外科(69.4%)>内科(47.1%)。积尘中检出的耐药菌种属有芽胞杆菌(Bacill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肠杆菌(Enterobacter)、埃希菌(Escherichia)等。(2)耐药菌中共分离、鉴定出51株葡萄球菌(20株)和不动杆菌(31株)。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分别为90.0%、60.0%、55.0%、25.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利福平、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低于20.0%;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90.2%、45.2%、45.2%、45.2%、41.9%、41.9%,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低于30.0%。其中,6株葡萄球菌(30.0%)为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有2株;17株不动杆菌(54.8%)为MDRO,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有11株。(3)51株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中,44株(86.3%)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其中强阳性8株(17.4%),阳性18株(39.2%),弱阳性20株(43.4%)。20株葡萄球菌18株(90.0%)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其中强阳性2株(11.1%),阳性8株(44.4%),弱阳性8株(44.4%)。31株不动杆菌26株(83.9%)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其中强阳性6株(23.1%),阳性9株(34.6%),弱阳性11株(42.3%)。(4)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的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88.5%)高于无生物膜形成能力的不动杆菌(20.0%),统计学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三家医院16个不同科室病房空调回风口滤网积尘中共检测、分离出芽胞杆菌、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等121株耐药菌,以外科、ICU病房较为多见,由此表明这些科室病房环境中可能存在这些耐药菌不同程度的污染。(2)耐药菌中共分离、鉴定出20株葡萄球菌和31株不动杆菌,其中MRSA、MDR-AB等MDRO有23株(45.1%)。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超过了50.0%,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都超过40.0%。(3)51株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中,86.3%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由此表明相关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此等耐药菌大多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90.0%的耐药葡萄球菌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83.9%的耐药不动杆菌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4)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10种)的耐药率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的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88.5%)高于无生物膜形成能力的不动杆菌(20.0%)。

孙嘉慧[4](2020)在《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快速检测及药物组合优化抑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污染会导致许多严重的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不仅造成了很大的公共卫生威胁还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细菌污染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甚至是滥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会产生多重耐药细菌,而且还会使大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失效,致使临床无药可用。诚如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所言“遏制细菌耐药——今天不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细菌检测是制定高效治疗方案延缓细菌耐药进程的第一步,因此找到一种方便、快捷、低成本且准确度高的细菌感染快速检测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可有效降低在环境、医疗、食品领域细菌感染的风险,还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然而目前的方法无论是平板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质谱等都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检测需求,因此进一步优化检测手段,实现细菌及多重耐药细菌的快速高效检测迫在眉睫。同时在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合理快速的细菌耐药解决方案也需提上日程。抗生素联合治疗是应对抗生素功效下降和减轻耐药性发生的主流方法之一。通过以不同的剂量组合多种无效的抗生素,依靠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恢复疗效,甚至可以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快速寻找有效组合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非常重要。但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对耐药细菌的杀伤作用是系统的、复杂的。单纯基于细菌作用机制下的联合用药指导已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细菌耐药的需求。同时,抗生素的大量存在,也给联合用药的药物选择造成了困难。面对成百上千的抗生素,我们无法对每一个潜在组合进行探究,同时在不增加剂量和生物毒性的前提下,找到最优的组合进行治疗。并且繁杂的组合优化实验和药物筛选手段,也减缓了发现具有协同作用抗生素可能的进程。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应该更加合理的选择抗生素,更加高效快捷的找到药效强、剂量小的最优的抗生素组合。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设计了基于酶促抑制反应的细菌快速广谱检测试纸。利用细菌代谢实现了对活细菌的快速广谱检测。本方法无需任何复杂外部仪器,通过颜色变化便可判定结果。通过实现对五种临床常见细菌的检测,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此方法对活菌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只需几微升样本就能在20分钟内完成检测。最终通过实现对腹腔感染小鼠腹水细菌含量的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实际应用性。2)实现了基于对苯醌介导的大肠杆菌鉴定及其细菌耐药性的检测。通过将对苯醌作为氧化还原介质,开发了一种简单且高效的比色法和电化学联合的生物测定方法,用来分析大肠杆菌的存在及其相对耐药性水平。本方法可以从四种临床常见细菌中特异性检测出大肠杆菌,检测下限为1.0×103 CFU/m L。同时通过实现对不同耐药性的大肠杆菌的检测,证明了本方法对耐药性检测的可行性。3)实现了利用算法的大规模组合抗生素的优化筛选。应对大规模组合药物筛选的难题,研发了一款新的大规模药物组合优化算法,实现了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抗生素组合优化筛选。通过算法优化,仅仅通过两轮实验,120个测试组合,就从26种失效抗生素上亿个可能组合中,成功筛选出能抑制耐药细菌生长的优化组合,为治疗耐药细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4)设计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药物筛选和药物组合优化芯片。为了实现快速高效的组合药物的筛选,解决传统药物筛选费时费力的问题。利用微流体中液体层流扩散的性质,设计了一款药物组合筛选芯片,实现了芯片上的药物浓度筛选和药物组合优化,为药物的筛选提供了一种便捷可行的实验方法。综上所述,面对愈发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本论文首先提出了两种细菌快速检测的新手段;之后设计了大规模药物组合筛选算法,实现了抗生素组合的快速筛选,来抑制多重耐药细菌;最后通过微流控芯片实现了药物组合筛选的个性化和自动化。总之,本论文从检测到治疗,再到优化筛选手段,层层递进,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细菌耐药解决方案。

张珍珍[5](2020)在《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某院血培养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结果,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病原菌检出情况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Gram-negative,G-)菌1243株,占69.1%;革兰阳性(Gram-positive,G+)菌474株,占26.4%;真菌81株,占4.5%。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G-菌检出率显着降低,而G+菌检出率显着增加(P<0.05)。前5位检出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30株,29.5%)、肺炎克雷伯菌(299株,16.6%)、金黄色葡萄球菌(113株,6.3%)、肠球菌属(110株,6.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株,5.7%)。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着升高(P<0.05),其他病原菌无显着性变化。2.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外)的敏感率相对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外)的敏感率均显着下降(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其中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敏感率显着下降(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他啶外)的敏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从94.0%、41.2%和81.5%下降至68.8%、23.5%和64.3%。3.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从2013-2015年的18.9%和75.0%上升至2016-2018年的28.9%和88.0%,但无统计学意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1. 血培养分离菌以G-菌为主,但G+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检出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显着升高。2.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变化,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显着下降。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增加。3.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增加,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第二部分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目的:分析临床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为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调查本院2018年1月-12月诊断为G+球菌BSI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及微生物学数据。并将全部病历按是否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分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1)和采用非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2)。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医师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G+球菌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2.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制定《血流感染利奈唑胺/去甲万古霉素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5方面评价。结果:1.病原菌及科室分布情况研究共纳入G+球菌BSI病历114例,培养出120株G+球菌。108例为单一G+球菌感染,6例为合并其他G+球菌感染。此外,有11例为同时合并G-杆菌感染,5例为同时合并真菌感染。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29.2%),其次为链球菌属33株(27.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株(18.3%)。共检出多重耐药菌27株,包括MRSA 7株、MRCNS 19株和VRE 1株。G+球菌BSI主要来源科室为外科ICU 22例(19.3%)、肾脏内科19例(16.7%)和内科ICU 10例(8.8%)。2. 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及存在混合感染与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无关(P>0.05)。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 G+球菌BSI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114例患者中,有50例采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去甲万古霉素40例,利奈唑胺10例。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药物相互作用5个方面,共发现不合理用药59例次,发生频次最高的为疗程不当18例次(30.5%),其次为用法用量不当17例次(28.8%)、存在药物相互作用13例次(22.0%)和药物选择不当10例次(16.9%),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仅1例次(1.7%)。结论:1.2018年本院G+球菌BSI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布的主要科室为ICU和肾脏内科。2.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是临床医师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3. G+球菌BSI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疗程过短和用法用量不适宜。

张舒博[6](2020)在《血流感染治疗药物的合理性分析及对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所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经验治疗阶段所使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性评价,以便为临床经验性使用药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研究方法:1.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搜集2017年1月至12月血培养显示为阳性的患者信息,应用WHONET5.6和SPSS26.0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药敏结果以及其临床特性。2.合理性评价: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2月我院成年住院患者中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经验用药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1.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患者共405人,其中院内感染260人,社区感染145人,总病死率13.09%,患者发生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继发血流感染最常见的合并感染部位分别是肺部、腹腔和泌尿系统。共检出病原菌480株,包括细菌414株,真菌58株和其他8株。临床分布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EFM)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A)。在细菌中发现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菌195株,其中132株为院内感染。非发酵菌中,分离出耐亚胺培南的ABA23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7株、恶臭假单胞菌7株以及约氏不动杆菌、琼式不动杆菌和洛菲不动杆菌各1株。2.合理性评价:患者共394人,检出率前五位的病原菌为ECO(14.6%)、KPN(11.8%)、SAU(10.2%)、EFM6.9%和ABA(6.7%)。发生血流感染前五位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15.2%)、胃肠肿瘤外科(7.9%)、胰胆外科(7.6%)、感染科(6.3%)和血液内科(6.1%)。继发感染中最常见的合并感染部位为肺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用美罗培南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经验用药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经验用药的不合理率为30.5%,主要原因为药物选择不恰当。结论:1.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存在多重耐药的情况且大多数为院内感染,ECO、KPN、ABA和PAE等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状况严重,临床上应加强对此类病原菌的用药控制。2.经验治疗阶段常见的病原菌是ECO、KPN和SAU,经验用药的合理率为69.5%,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最常使用的药物。

刘岩岩[7](2020)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初步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23例,收集其痰培养和药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可能影响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相关因素(如年龄、季节,科室等)也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我院623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痰细菌培养阳性患者168例(占27.0%),痰细菌培养阴性患者455例(占73.0%)。共培养出菌株19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株176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株16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2、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普遍耐药,耐药率大于60%;对复方新诺明相对较敏感,但耐药率也大于40%。未发现对米诺环素及多粘菌素B耐药的菌株。肺炎克雷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为16.1%。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3%和16.1%;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大于40%;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大于30%;对米诺环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2.5%和17.9%。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大于20%;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耐药率大于3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2.2%和39.1%;对多粘菌素最敏感,耐药率仅为14.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的耐药率大于8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大于50%,对氯霉素相对较敏感,耐药率为8.3%。未发现对四环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阿米卡星及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00%;对四环素、克林霉素相对较敏感,耐药率小于40%。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及氯霉素耐药的溶血性葡萄球菌。3、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在2015-2018年4年间无明显变化。铜绿假单胞菌在秋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在同一年份或同一季节,主要革兰氏阴性菌间的检出率和主要革兰氏阳性菌间的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4、老干部病房、ICU病房及普通病房患者痰细菌培养菌阳性率依次为27.8%,49.4%,21.4%。ICU病房主要革兰氏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老干部病房和普通病房,普通病房最低;老干部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主要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在不同科室间无明显差异。5、痰细菌培养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在年龄≧90岁患者中检出率最高。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在不同年龄段的检出率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也占有一定比例,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在秋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主要病原菌在不同年份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ICU病房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及主要革兰氏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均高于普通病房和老干部病房,普通病房最低;老干部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痰细菌培养阳性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在年龄≧90岁患者中检出率最高。

罗晓琼[8](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林灵芝,王金荣,高攀,郭淑芬,邵立业,郭伟,马珍,崔朝勃[9](2019)在《某三甲医院5年61?286份住院标本病原学检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近5年住院患者标本病原学送检与分布情况。方法采集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穿刺液等各类标本,对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构成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全院送检各类标本61?286份,排名前5位分别为痰培养18?302份(29.9%)、痰涂片11?253份(18.4%)、血培养9?713份(15.8%)、尿培养6?448份(10.5%)、分泌物培养6?133份(10.0%),共计51?849份,占84.6%;其中痰标本占比最大,达48.2%(29?555/61?286)。内科病房送检标本数量远高于外科病房(份:25?468比10?521),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和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是院内病原学标本的主要来源,共占29.8%(18?243/61?286)。各类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23.5%(14?424/61?286),其中痰培养和尿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9.7%(5?428/18?302)、35.4%(2?281/6?448),而血培养阳性率仅6.6%(643/9?713)。除痰培养和粪便培养外,其他标本最常见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尿培养最常见的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0.6%(926/2?281)〕、肺炎克雷伯菌〔9.2%(210/2?281)〕、铜绿假单胞菌〔8.2%(188/2?281)〕、屎肠球菌D群〔6.6%(151/2?281)〕和白色念珠菌〔3.2%(73/2?281)〕;痰培养前5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4.1%(1?309/5?428〕、鲍曼不动杆菌〔21.3%(1?154/5?428)〕、铜绿假单胞菌〔15.1%(818/5?428)〕、大肠埃希菌〔6.5%(351/5?428)〕和嗜麦芽糖寡养单胞菌〔5.8%(316/5?428)〕;血培养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6.5%(235/643)〕、肺炎克雷伯菌〔10.9%(70/643)〕、铜绿假单胞菌〔4.8%(31/643)〕、表皮葡萄球菌〔3.4%(22/643)〕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3.3%(21/643)〕。结论住院患者病原学标本主要来源于内科病房,以痰液、血液和尿液为主,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曹蕾[10](2019)在《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组织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了解本地区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获得针对本地区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抗菌治疗方案,为临床糖尿病足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6月—2018年09月就诊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92例,依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及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Wagner1级、Wagner2级、Wagner3级、Wagner4级及Wagner5级,并将Wagner1级、Wagner2级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定义为轻度感染组;Wagner3级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为中度感染组;Wagner4级、Wagner5级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为重度感染组。92例患者中轻度感染组43例,中度感染组24例,重度感染组25例。患者首次就诊处理创面时采集患者感染深部病损边缘的组织作为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并对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使用WHONET5.5软件对实验结果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其余统计指标均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本研究共采集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组织标本92例,1例送检标本培养结果阴性,其余标本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共培养出病原菌115株,其中20例标本培养结果为混合感染。轻度感染组送检标本43例,1例送检标本培养结果阴性,其余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73.5%),革兰阴性菌12株(24.5%),真菌1株(2.0%)。导致轻度感染的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该组革兰阳性菌的总数58.33%。轻度感染组6例送检标本为混合感染。中度感染组送检标本24例,共培养出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37.5%),革兰阴性菌19株(59.4%),真菌1株(3.1%)。导致中度感染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液化沙雷菌,分别占该组革兰阴性菌总数的36.84%、15.79%、10.53%。中度感染组5例送检标本为混合感染。重度感染组送检标本25例,共培养出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35.3%),革兰阴性菌21株(61.8%),真菌1株(2.9%)。导致重度感染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分别占该组革兰阴性菌总数的23.81%、19.05%、14.29%。重度感染组9例送检标本为混合感染。经统计分析,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分布具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43,P<0.05)。2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耐药性分析轻度感染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庆大霉素、米诺环素敏感率分别为100%、100%、90.48%、90.48%;轻度感染组中多重耐药菌10株,约占该组病原菌总数的20.41%。中度感染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液化沙雷菌,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敏感率分别为100%、90%、81.81%;中度感染组多重耐药菌8株,约占该组病原菌总数的25%。重度感染组主要病原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为91.67%、80.00%;重度感染组多重耐药菌13株,约占该组病原菌总数的38.24%。结论:1本地区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分布具有差异。本地区轻度感染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中度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重度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并且随着糖尿病足感染程度的加深,混合感染的患者比例逐渐增加。2本地区轻度感染主要病原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庆大霉素及米诺环素比较敏感;中度感染主要病原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比较敏感;重度感染主要病原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比较敏感。随着糖尿病足感染程度的加深,多重耐药菌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且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在逐渐增加。3在糖尿病足患者首次就诊时,可依据糖尿病足感染程度、临床特征以及本地区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经验性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重度感染患者可以采用联合用药,必要时可以结合外科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

二、常见G~+球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G~+球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分布分析
    2.2 病原菌分布分析
    2.3 常见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2.4 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2.5 常见真菌耐药情况分析
3 讨论

(2)微生物培养联合分子鉴定快速检测大肠杆菌及其常见耐药表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感染与抗菌药物的问世
    1.2 抗生素耐药已成为公共安全的一大威胁
    1.3 抗生素耐药机制复杂
    1.4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加剧了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扩散与变异
    1.5 抗生素新药研发进展缓慢加剧细菌耐药
    1.6 快速检测抗生素耐药信息从而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1.7 现有方法难以快速有效的检测抗生素耐药信息
    1.8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及耐药检测中的应用
    1.9 目前细菌药敏检测存在的问题
    1.10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11 试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PCR鉴定大肠杆菌及其耐药表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常用抗生素使用液的配制
        2.2.2 灭菌超纯水制备
        2.2.3 培养基制备
        2.2.4 菌种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筛选特异基因
        2.2.6 引物设计及合成
        2.2.7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8 PCR鉴定体系的特异性评估
        2.2.9 PCR鉴定大肠杆菌耐药表型
        2.2.9.1 试验菌株选择培养
        2.2.9.1 试验菌株梯度稀释以及PCR灵敏度评估
        2.2.9.2 抗生素共培养
        2.2.9.3 抗生素共培养模板制备
        2.2.9.4 PCR检测抗生素共培养模板以及循环数优化
    2.3 结果
        2.3.1 特异基因筛选
        2.3.2 PCR特异性评估
        2.3.3 试验菌株梯度稀释以及PCR灵敏度分析
        2.3.4 抗生素共培养
        2.3.5 PCR检测抗生素共培养模板以及循环数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qPCR鉴定大肠杆菌及其耐药表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抗生素共培养模板
        3.2.2 qPCR检测抗生素共培养模板
        3.2.3 qPCR检测临床尿液样本中大肠杆菌抗生素敏感性
    3.3 实验结果
        3.3.1 qPCR检测抗生素共培养模板
        3.3.2 qPCR检测临床大肠杆菌菌株抗生素敏感性
    3.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3)医院空调滤网积尘中耐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医院病房空调回风口滤网积尘中耐药菌检测结果
    2.2 滤网积尘中葡萄球菌、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结果
    2.3 滤网积尘中葡萄球菌、不动杆菌耐药表型测定结果
    2.4 滤网积尘中葡萄球菌、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3.1 医院病房空调回风口过滤网积尘中耐药菌的污染
    3.2 滤网积尘中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3.3 滤网积尘中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4 滤网积尘中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耐药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的关系
4 结论
5 创新点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常见致病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快速检测及药物组合优化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感染与耐药
        1.1.1 细菌感染的危害
        1.1.2 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
        1.1.3 细菌耐药现状
        1.1.4 细菌耐药机制
    1.2 细菌检测与鉴定
        1.2.1 微生物检测在遏制细菌耐药中的作用
        1.2.2 细菌检测常用方法
    1.3 药物联合治疗
        1.3.1 药物联合治疗的意义
        1.3.2 药物组合优化的意义
        1.3.3 药物组合优化的常用方法
    1.4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药物及药物组合筛选手段研究
        1.4.1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
        1.4.2 微流控药物筛选技术
        1.4.3 微流控技术在药物筛选上的应用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酶促抑制反应的广谱细菌快速检测试纸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和设备
        2.2.2 细菌培养和预处理
        2.2.3 葡萄糖与GOX的催化显色反应条件优化
        2.2.4 细菌检测基本操作
        2.2.5 腹腔感染小鼠样本制备
        2.2.6 数据处理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酶促抑制反应的细菌快速检测原理和验证
        2.3.2 葡萄糖和GOX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2.3.3 广谱细菌快速检测与定量
        2.3.4 混合细菌快速检测
        2.3.5 检测稳定性测试
        2.3.6 腹腔感染小鼠腹水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对苯醌介导的大肠杆菌及其耐药性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材料和设备
        3.2.2 细菌培养和前处理
        3.2.3 实验室人工诱导耐药细菌
        3.2.4 对苯醌浓度的优化
        3.2.5 大肠杆菌检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3.3.2 对苯醌浓度优化实验结果
        3.3.3 大肠杆菌浓度的比色法及电化学检测结果
        3.3.4 特异性测试
        3.3.5 耐药型细菌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大规模药物组合筛选算法的多重耐药细菌抑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材料和设备
        4.2.2 数据处理
        4.2.3 大肠杆菌菌株培养和抗生素的配制
        4.2.4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测试
        4.2.5 最小抑制浓度测试
        4.2.6 大肠杆菌耐药性诱导实验
        4.2.7 模拟验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STRICT技术原理—基于因果的统计分析
        4.3.2 基于STRICT的组合药物筛选设计
        4.3.3 抗生素的选择
        4.3.4 多重耐药细菌的诱导
        4.3.5 基于STRICT的组合抗生素筛选结果
        4.3.6 STRICT模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药物组合快速筛选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材料和设备
        5.2.2 细胞培养
        5.2.3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5.2.4 COMSOL仿真模拟测试
        5.2.5 微流控芯片浓度梯度量化
        5.2.6 微流控芯片中细胞培养状态测试
        5.2.7 芯片上药物组合筛选
        5.2.8 与96 孔板上细胞培养对照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原理与COMSOL仿真结果
        5.3.2 微流控芯片内浓度梯度量化结果
        5.3.3 微流控芯片内细胞生长状况评估
        5.3.4 微流控芯片药物组合筛选结果
        5.3.5 微流控芯片与96 孔板上细胞培养的比较
        5.3.6 药物相互作用的统计学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四章第一次迭代数据,26种抗生素,80种药物优化组合(0:0;1:0.5×MIC-_(50);2:0.5×MIC)
    附录2. 第四章第二次迭代数据,10种抗生素,40种药物优化组合(0:0;1:MIC20;2:MIC_(50);3:MIC)
    附录3. 第四章第三次迭代数据,5种抗生素,20种药物优化组合(ug/mL)
    附录4. 第四章STRICT原始代码
    附录5. 第五章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微室内细胞存活率数据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血流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血流感染治疗药物的合理性分析及对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某医院成年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来源
        2.2 标准
        2.3 细菌鉴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特点
        3.2 患者的病原学分析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3.2.2 粪肠球菌(EFA)与屎肠球菌(EFM)
        3.2.3 大肠埃希菌(ECO)
        3.2.4 肺炎克雷伯菌(KPN)
        3.2.5 铜绿假单胞菌(PAE)与鲍曼不动杆菌(ABA)
        3.2.6 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流感染经验用药的合理性评价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来源
        2.2 标准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的病原学特点
        3.2 患者的药物使用
        3.3 患者经验用药的合理性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与排除标准
    3、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质控菌株及菌株收集
    4、统计方法
结果
    1、病原菌分布
    2、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3、不同年份、季节主要病原菌检出率比较
    4、不同科室细菌检出情况比较
    5、不同年龄组痰细菌培养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常见耐药菌抗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1.1 目的
    1.2 技术路线图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1.5.1 检索数据库
        1.5.2 检索词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1.7 结果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7.3 Meta分析结果
    1.8 讨论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1.9 小结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案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研究设计
        2.3.3 研究对象
        2.3.4 治疗方案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2.3.6 疗效判定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2.3.8 质量控制
        2.3.9 统计分析
        2.3.10 伦理学原则
    2.4 研究结果
        2.4.1 研究完成情况
        2.4.2 基线统计结果
        2.4.3 疗效评价
        2.4.4 安全性评价
    2.5 讨论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2.5.4 现代药理研究
        2.5.5 研究结果分析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2.6 小结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3.1 课题来源
    3.2 研究目的
    3.3 技术路线图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3.4.1 纳入标准
        3.4.2 排除标准
        3.4.3 研究方法
        3.4.4 观察指标
        3.4.5 统计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一般资料
        3.5.2 患者吸烟情况
        3.5.3 合并疾病情况
        3.5.4 炎性指标分析
        3.5.5 血气分析情况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6 讨论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3.7 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4.1.3 治疗进展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4.2.2 中医病因病机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常见G~+球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 印夏微. 中国医药科学, 2021(17)
  • [2]微生物培养联合分子鉴定快速检测大肠杆菌及其常见耐药表型方法的建立[D]. 石耀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医院空调滤网积尘中耐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D]. 陈琪.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快速检测及药物组合优化抑制[D]. 孙嘉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D]. 张珍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血流感染治疗药物的合理性分析及对患者的影响[D]. 张舒博.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初步调查[D]. 刘岩岩.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某三甲医院5年61?286份住院标本病原学检测分析[J]. 林灵芝,王金荣,高攀,郭淑芬,邵立业,郭伟,马珍,崔朝勃.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05)
  • [10]不同级别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曹蕾. 承德医学院, 2019(03)

标签:;  ;  ;  ;  ;  

普通G~+球菌分布及耐药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