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中IIS应用程序的设计

VB中IIS应用程序的设计

一、在VB中IIS应用程序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周立轩[1](2021)在《直廓环面蜗杆的三维建模及数控加工研究》文中指出直廓环面蜗杆传动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蜗杆传动,具有承载能力大、使用寿命长、传动效率高等优点。在啮合时同时进入啮合的齿数较多,瞬时接触线分布有利于形成动压油膜,且诱导法曲率较小,在冶金、矿山、船舶、水利、军工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但蜗杆齿面加工需要改造机床或购置专用机床、制造专用工装和刀具,加工生产率也很低,限制了其大范围普及。在对其齿面三维建模基础上,利用通用数控机床完成蜗杆齿面加工,对实现直廓环面蜗杆低成本、快捷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直廓环面蜗杆的成形原理,利用齿轮啮合理论,推导出直廓环面蜗杆双侧齿面方程。将蜗轮副和刀具参数代入齿面方程,得到四条空间螺旋线方程,在Matlab软件中编程将四条螺旋线可视化,并保存螺旋线空间坐标,将螺旋线导入Solidworks,以此为引导线扫描切除得出蜗杆齿面三维实体模型。通过编程,实现了直廓环面蜗杆参数化建模。具体过程如下:编写代码实现Visual Basic6.0与Matlab间的数据传输,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对直廓环面蜗杆建模过程宏录制,修改并调试宏文件代码,编写直廓环面蜗杆齿面的三维实体建模软件。利用该软件,用户输入对应参数,即可自动生成相应直廓环面蜗杆模型。模型考虑了诸如蜗杆齿厚分配、啮合侧隙等实际生产要素,可以直接导入数控机床进行加工。根据直廓环面蜗杆齿面三维实体,通过Mastercam仿真分析加工过程,在三轴立式数控加工中心加第四轴组成的数控机床上中生产出实际产品。本文完成了直廓环面蜗杆的实体建模和数控加工流程,无需改造机床和购买专用机床、制造工装和刀具,大大降低了直廓环面蜗杆加工成本,显着提高了直廓环面蜗杆的生产效率。

周旭东[2](2019)在《面向自适应加工的机床数控系统与外部计算机通讯研究》文中指出自适应加工技术为个性化复杂零件的加工提供了一种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技术的主要内涵是数字化探测零件状态,调整加工参数,自动生成数控代码,实现零件的高效精密数控加工。面向自适应加工的外部计算机与机床数控系统之间的通讯,需要满足外部计算机能够向数控系统传输数控代码和数控系统能够向外部计算机传输测量点的需求。为此,本文搭建了一种面向自适应加工的机床数控系统与外部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讯系统,减少人工干预,从而保证自适应加工高效进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搭建了局域网通讯系统,开发了机床数控系统端通讯服务器程序。使用WinSock控件搭建了C/S通讯框架,研究了基于OPC技术访问探针触发时锁存坐标值的方法,设计了指令以及文件接收算法,结合OEM软件完成了通讯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嵌入。(2)完成了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开发。基于OpenGL库设计了零件模型和测量点的可视化模块,研究了文件读取以及传输方式,设计了数控代码文件的读取与发送算法。(3)分别以复杂曲面自适应雕刻和叶片在机测量为例,开展了面向自适应加工的通讯实验,验证了通讯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李云鹏[3](2018)在《自升式平台参数化建模及力学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海洋平台三维设计和模拟技术的应用,是当前海洋工程行业中平台设计的发展方向,不仅对于提高设计水平、加快设计速度,降低设计成本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国家海洋工程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目前,国内海工行业大多使用造船或钢结构专用软件建立自升式平台三维模型,获得的模型并不能直接用于平台的安全性能评估,而是需要重新建立有限元模型。平台的设计与安全评估过程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造成了时间与人力的浪费。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参数化方法研究和开发了自升式平台快速三维建模系统,实现自升式平台快速三维建模的同时提供平台模型数据向有限元模型数据的转化功能。在此基础上,以某三桩腿平台为示例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自升式平台结构特点,对平台主要结构进行分类,并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对平台进行参数模型设计;其次,在VB环境下,基于OpenGL图形库建立平台基本构件模型并封装为基本元件库,结合平台参数模型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搭建平台三维模型,从而实现基于尺寸驱动的平台参数化建模系统的建立。(2)利用VB对Ansy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首先,通过VB特定程序指令及宏文件的参数传递功能实现VB和Ansys的数据传递;其次,基于OpenGL与Ansys建模方式的不同,在VB程序内封装内置函数实现OpenGL环境下平台整体及各构件参数向有限元模型参数的转化,从而在快速建立平台三维模型的同时生成相应的平台建模命令流文件。(3)以某三桩腿自升式平台为示例进行系统的可靠性验证。基于本文所开发建模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输入平台基本参数,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参数化建立了平台三维模型;同时,基于程序内部对Ansys的二次开发,同步生成平台建模命令流文件,结合Ansys的批处理功能调用命令流文件得到平台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加载及约束,通过简单计算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与实用性。(4)基于示例三桩腿平台进行力学性能分析,校核不同工况下平台结构强度。通过该示例平台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表明:本系统可以实现平台快速参数化建模,并使设计与计算过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海洋平台的三维设计有着明显的工程应用意义。

高原[4](2016)在《起重机参数化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制造业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机械制造业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制造模式和设计模式也随着发生改变。协同设计的宗旨在于服务用户,它是一种创新化的服务模式,技术手段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依靠网络化技术的优势性,将分配在不同地方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协同式的工作环境。而网络化协同设计的重点则是并行协同地对产品进行设计,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能够较大提高设计人员的产品设计效率。近年来,我国起重机制造行业蓬勃发展,但是,我国起重机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起重机设计能力很薄弱。本文将起重机的设计过程作为最终的研究目标,将参数化设计技术和网络化协同设计技术相整合,从而开发了起重机协同设计平台。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不仅研究了起重机国内外设计方法与设计现状,同时也研究了协同设计与云设计之间的差别,研究了协同设计的提出背景,概括了协同设计的定义以及具体特点,将参数化设计技术和协同设计技术共同运用到起重机设计平台之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及特点;(2)研究了网络化协同设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在上述结构与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台总体框架,以总体框架为基础,将计算机网络化技术作为工具,实现了平台不同模块化的功能服务;(3)研究了起重机参数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起重机模块划分技术、参数化建模技术、结构优化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ActiveX Automation技术,不仅研究了基于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接口技术,还研究了基于Ansys的二次开发调用技术;(4)研究了起重机设计平台原型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包括平台的发布工具,研究了基于VPN的网络协同设计,阐述了网络化封装技术,包括CAE分析服务网络化封装、基于Jini的软件资源封装,分析和阐述了模型网络化操作技术,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平台系统的运行模式。(5)以参数化设计技术和协同设计技术为基础,搭建了以起重机为设计目标的协同设计平台,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设计模式与思想,阐述了平台系统中不同工作模块的运行流程与工作原理。本课题的运行环境是windows8操作系统,以IIS8.0作为平台的发布工具,以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以Dreamweaver8为网页编辑工具,利用Java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同时运用二次开发技术、参数化建模技术、结构优化技术等等对起重机产品进行设计,建立起重机参数化协同设计平台系统,对起重机产品的设计思想和模式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朱立峰[5](2016)在《基于CATIA的航空座椅虚拟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虚拟设计技术作为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领域,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于一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虚拟概念设计、虚拟装配设计以及虚拟制造等技术。通过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实现对产品设计、装配以及运动等过程的模拟,可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分析了虚拟设计技术在机械产品设计和开发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从产品虚拟快速设计、虚拟装配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二次开发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进行了产品虚拟快速设计的研究,提出了面向虚拟设计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通过对模型特征面的面外轮廓、面内图元进行采样以及归类统计来计算模型间的相似性,实现了产品模型的快速检索和调用。进行了产品虚拟装配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CATIA V5二次开发的零组件虚拟智能装配方法。通过发布零组件的装配元素、建立发布元素命名规则、划分装配的层级关系、创建装配约束关系等实现零组件的虚拟智能装配以及同批号标准件的批量装配。进行了虚拟装配设计平台的开发,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工具对CATIA V5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设计交互界面、建立功能模块、编写配置文件、初始化定义等来设计虚拟装配平台,实现了在虚拟环境下模型的检索、特征的查找、零组件的分组插入以及虚拟智能装配等功能。以航空座椅为装配实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说明该研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共计图38个,表6个,参考文献60个。

玛热古丽·麦合苏提[6](2014)在《基于GPRS的智能建筑节能的通讯接口开发与信息集成研究》文中认为在影响智能建筑节能这方面的诸多因素中,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例很大,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如黑龙江、乌鲁木齐等。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要求中,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部分之一。根据新疆“强化建筑节能减排”要求,原有的建筑节能技术已远远满足不了大局的需求。因此,研究基于GPRS技术的采暖节能问题对智能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建筑节能,推动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研究分析智能建筑节能的通讯接口及信息集成技术问题。本论文中研究提出了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模块与不同的过程监控组态软件的两种不同的接口通讯方法:方法一:通过采用VB高级编程语言的DDE功能,研究开发了阿尔泰GPRS1081R远程数据采集模块的终端程序。该程序充分利用VB高级编程语言的灵活性和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如DDE(动态数据交换)、OLE(对象连接与嵌入)通信,实现了与组态王监控组态软件实时通讯。方法二:因阿尔泰GPRS1081R远程数据采集模块未提供任何工业组态软件的设备驱动,大大限制了该模块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本论文研究利用VC++高级编程语言,研究开发了阿尔泰GPRS1081数据采集模块的组态软件设备驱动程序,实现了阿尔泰GPRS1081数据采集模块与组态软件之间的实时通讯。上述两种方法都能够实现阿尔泰GPRS1081数据采集模块与组态软件之间的实时通讯,并解决了智能建筑节能的无线通信接口问题。最后设计了用基于紫金桥组态软件的教学实验楼采暖远程监控模拟测试系统;此系统采用GPRS技术,满足按需求供应的要求,实现了教学实验楼的供暖远程模拟监控。最后通过组态的WEB发布功能,把系统各个画面发布到Internet,实现了计算机与GPRS数据采集模块的通讯;这样可以通过任何可上网的已安装浏览器的计算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供暖情况,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简单化。此模拟测试系统通过过程控制实验室的高级过程实验装置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无线通信使用在智能建筑节能这方面,不仅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采暖节能的大规模化打下基础。因此GPRS技术在智能建筑节能化方面大有发展前景。

隗燕琳,陈进明[7](2013)在《基于VB与Matlab的混合编程方法》文中指出根据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Visual Basic界面开发能力的编程优点,研究探讨了两者相结合混合编程的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混合方法中数据格式、数据交互机制及具体应用实例。采用两者混合编程对工程计算软件的开发,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晓凤[8](2013)在《液压缸复合型缓冲结构及缓冲过程的分析》文中认为液压传动是非常重要的传动方式,在工程机械、冶金机械、塑料机械、汽车等行业都得到广泛地应用与发展。液压缸是液压传动主要的执行元件,然而当液压缸带动质量较大的工作部件作快速往复运动时,运动部件具有很大的动能,这样,当活塞运动至行程末端时,会与端盖发生机械碰撞,产生很大的冲击和振动。这种冲击和振动不仅会影响工作精度,而且会严重降低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所以对活塞杆运动结束之前如何避免产生强烈的撞击和振动,降低噪声,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各种液压缸内置式缓冲结构的缓冲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缓冲结构的缓冲特性,尤其是对环形、圆锥、斜面、固定节流小孔抛物线等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可知,小孔、环形缓冲结构在刚进入缓冲阶段时有很大的压力突变,开始缓冲后压力很快衰减下来,‘几乎不起缓冲作用,因此这种结构适用于低速、轻载的场合;圆锥面在缓冲初期压力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后期具有较大的压力突变;斜面段在整个缓冲阶段压力变化是渐变过程,压力峰值较小,缓冲效果良好;抛物线是恒减速的缓冲装置,然而在缓冲开始和结束时具有较大的加速度冲击。结合这几种缓冲结构各自的优势设计了一种复合型液压缸缓冲结构,将整个缓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当刚进入缓冲阶段时选用圆锥面,使得缓冲压力突变较小,并且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二,选用斜面作为主体缓冲结构,缓冲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压力峰值,使执行元件的动能在短时间内消耗达到最大;第三,当到达缓冲末期速度很小时选用环形面,固定节流小孔一直并联于整个缓冲过程中。通过MATLAB软件对缓冲结构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一组最佳参数,在缓冲过程中可达到能量吸收均匀,冲击力小,制动平稳的预期效果。通过对设计的复合型液压缸缓冲节流面积与理想缓冲结构的节流面积对比分析,得出实际节流面积与理想节流面积更为接近,性能更加趋近理想缓冲特性,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液压缸缓冲效果的好坏除了与缓冲结构有关外,还与负载、缓冲初速度等因素相关,要达到理想的缓冲效果,就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设计缓冲结构。本文结合MATLAB强大的图形处理和数值计算能力以及VB软件友好的设计界面的优势,采用COM组件实现二者的混合编程,用户只需在界面上输入结构参数和液压缸参数,即可得到复合型液压缸缓冲结构在缓冲过程中速度、压力、节流面积随行程变化的曲线,在短时间内完成缓冲结构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复合型液压缸缓冲结构可以达到消除硬冲击、减小软冲击的作用效果。该结构的创新之处在于:1)整个缓冲结构简单紧凑,加工容易,缓冲效果良好;2)缓冲截流面积随着缓冲行程的增加而不断减小,阻力作用逐渐增强,因此缓冲均匀,冲击力小;3)运用MATLAB和VB软件混合编程,用户只需在VB界面下输入不同的工况参数,即可得到缓冲结构的缓冲特性曲线,实现缓冲结构的快速设计。

吴昊[9](2011)在《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操作题自动阅卷方法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测试开始使用上机操作的方式,计算机出题和阅卷系统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换代。目前国内的自动阅卷系统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常见客观试题的自动批阅工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操作性的问题,解决的方案还欠佳,或者说目前计算机阅卷系统在软件操作题上的判断,还是有一些问题,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软件操作题的自动化阅卷问题。操作题本身文档结构复杂,再加上用户操作时候的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很难用简单的对比法来判断其是否正确。本文从分析操作题文档本身的结构出发,并从我的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一个关于计算机操作题自动化判分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分析不同格式文档的结构以及相关的对象属性,制定相对公平合理的判分规则,本文对近几年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操作题的题型、批改原理、评分依据、实现方法的研究与分析,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进行自动阅卷,从而方便、科学、有效的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评价。

魏成龙[10](2011)在《形位误差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远程监测技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蓬勃兴起,同时生产力的进步使得设备离散化加剧,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分布式监测系统便应运而生。这种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将资源合理分配,大大提高效率。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分布式监测系统都部署在局域网,仍存在地域局限性。因此,本文在实现局域网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远程监测技术,提出以C/S、B/S混合架构的模式,来构建形位误差远程监测系统。并其应用在形位误差的数据传输和可视化问题上。本文首先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C/S和B/S两种监测架构的优缺点,结合本系统研究对象的特性,设计了用C/S和B/S混合架构监测系统来研究形位误差的基本方案。以形位误差的数据传输和可视化为任务,将监测系统按功能划分为局域网和外网部分。局域网使用C/S架构,通过Labwindows/CVI编写的Client和Server端应用程序,以TCP/IP为传输协议,实现了Client到Server端的数据传输,并将数据存储在Access数据库中,编制了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数据管理,最后显示形位误差图形;外网则以B/S为架构,在VB6.0中设计了ActiveX监测控件,将Server端界面以ActiveX面板的形式发布到网页上,用DataSocket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实现网页上实时显示误差图形。最后使用Visual Studio创建了ASP.NET运程监测网站,包括登录模块、监测模块、数据查询模块、误差知识学习模块等,并设计了用户登录数据库来保证网站安全性,和数据监测数据库对服务器端的误差数据进行网页管理。此混合架构系统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完成了误差数据从生产现场到浏览器端的传输和可视化,基本完成了形位误差的远程监测任务。通过以上学习,深化了对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将形位误差可视化与远程监测技术相结合,为远程监测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宽了思路。

二、在VB中IIS应用程序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VB中IIS应用程序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直廓环面蜗杆的三维建模及数控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直廓环面蜗杆的特点及应用
    1.2 直廓环面蜗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环面蜗杆副国外发展概况
        1.2.2 直廓环面蜗杆副国内发展概况
        1.2.3 空间啮合原理及其应用
        1.2.4 环面蜗杆副研究现状
        1.2.5 齿轮传动数控加工方法现状
    1.3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工作
第2章 直廓环面蜗杆齿面方程建立
    2.1 坐标变换与变换矩阵
    2.2 曲面微分几何的简明知识
    2.3 两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速度
    2.4 齿廓啮合的基本定理
    2.5 求解直廓环面蜗杆齿面方程
        2.5.1 坐标系的建立
        2.5.2 构建旋转矩阵
        2.5.3 齿面方程的推导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廓环面蜗杆三维建模
    3.1 直廓环面蜗杆建模参数选择
    3.2 空间引导线的可视化
    3.3 直廓环面蜗杆三维建模过程
        3.3.1 三维建模软件介绍
        3.3.2 蜗杆造型过程
        3.3.3 验证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廓环面蜗杆参数化设计及软件二次开发
    4.1 CAD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4.2 Solidworks二次开发基础介绍
    4.3 二次开发工具软件VB6.0 介绍
    4.4 VB6.0对Solidworks二次开发基本思路
    4.5 VB6.0 软件GUI图像设计及语句基础
    4.6 Matlab调用方法基础
    4.7 VB6.0 自动建模代码编写
        4.7.1 引用Solidworks类型库文件
        4.7.2 Solidworks宏文件录制
        4.7.3 宏文件二次开发VB主程序编写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廓环面蜗杆的数控加工
    5.1 加工蜗杆数控机床及软件介绍
        5.1.1 加工中心刚性结构介绍
        5.1.2 HV/MRNC机型的特性
        5.1.3 数控加工软件介绍
    5.2 加工中心刀具介绍
    5.3 数控加工过程
        5.3.1 数控加工整体思路
        5.3.2 直廓环面蜗杆数控加工的仿真模拟
        5.3.3 直廓环面蜗杆数控生产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总结
    6.2 文中的创新点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2)面向自适应加工的机床数控系统与外部计算机通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状况
        1.2.1 机床数控系统开发状况
        1.2.2 机床数控系统与计算机通讯技术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局域网框架搭建与通讯服务器应用程序开发
    2.1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与测量系统简介
        2.1.1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软硬件结构
        2.1.2 接触式测量系统
    2.2 基于C/S的网络通讯框架设计
        2.2.1 WinSock控件简介
        2.2.2 局域网通讯系统搭建
        2.2.3 网络连接异常处理
    2.3 数控系统服务器应用程序开发
        2.3.1 文件传输模块设计
        2.3.2 探针位置实时读取
        2.3.3 通讯程序界面的开发嵌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部PC客户端应用程序开发
    3.1 应用程序开发需求与方案
    3.2 OpenGL库以及STL文件
        3.2.1 OpenGL简介
        3.2.2 STL文件简介
    3.3 基于VB软件的客户端开发
        3.3.1 OpenGL库在VB中的配置
        3.3.2 理论模型读取与显示
        3.3.3 数据接收显示与分析
        3.3.4 数控代码文件的读取与发送
        3.3.5 其他辅助交互功能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自适应加工的通讯验证实验
    4.1 复杂曲面自适应雕刻验证
        4.1.1 实验平台搭建
        4.1.2 复杂曲面参数化
        4.1.3 图像轮廓到复杂曲面的快速定位
        4.1.4 自适应雕刻数控编程
        4.1.5 复杂曲面自适应雕铣结果
    4.2 叶片在机测量实验
        4.2.1 实验目的与实验条件
        4.2.2 在机测量
        4.2.3 通讯模块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自升式平台参数化建模及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自升式平台发展现状
        1.2.1 自升式平台简介
        1.2.2 自升式平台发展与建造设计现状
    1.3 自升式平台三维设计与建模
        1.3.1 自升式平台三维建模技术发展现状
        1.3.2 基于VB/OpenGL库的三维建模技术
    1.4 自升式平台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1 自升式平台受力分析
        1.4.2 自升式平台有限元分析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OpenGL的自升式平台建模系统开发
    2.1 VB环境下OpenGL三维图形开发技术
        2.1.1 OpenGL工作原理
        2.1.2 OpenGL开发环境构建
        2.1.3 OpenGL库函数
    2.2 程序设计原则
        2.2.1 界面设计原则
        2.2.2 代码设计原则
    2.3 平台建模基本方法
        2.3.1 OpenGL基本图元
        2.3.2 基本构件建模方法
    2.4 平台基本元件库设计
    2.5 平台整体结构设计
        2.5.1 平台参数模型设计
        2.5.2 平台总体设计
    2.6 模型管理及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nsys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3.1 VB与 Ansys数据通道的建立
    3.2 基于VB的参数传递技术
        3.2.1 参数传递文件
        3.2.2 命令流生成过程
    3.3 Ansys基本参数设定方法
    3.4 平台基本构件参数传递方法
        3.4.1 板结构
        3.4.2 桩腿结构
        3.4.3 梁结构
    3.5 有限元计算实现过程
    3.6 计算结果显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升式平台建模系统应用示例
    4.1 平台结构特点
    4.2 建模基本原则
    4.3 平台主体结构建模
        4.3.1 平台主体轮廓
        4.3.2 桩腿及桩腿孔
        4.3.3 桩靴
        4.3.4 固桩架
        4.3.5 平台主体结构模型
    4.4 平台内部结构建模
        4.4.1 水密舱壁
        4.4.2 梁结构
        4.4.3 桩靴内部结构
        4.4.4 平台内部结构模型
    4.5 有限元计算参数的设定
        4.5.1 材料常数设置
        4.5.2 单元属性定义
    4.6 平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6.1 主体结构建模
        4.6.2 桩腿结构建模
        4.6.3 固桩架结构建模
        4.6.4 平台有限元模型
    4.7 平台强度计算分析载荷
        4.7.1 固定载荷
        4.7.2 可变载荷
        4.7.3 环境载荷
        4.7.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4.7.5 加载工况
    4.8 有限元模型验证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升式平台力学性能分析
    5.1 平台整体结构强度计算
        5.1.1 平台变形情况
        5.1.2 桩腿支反力
        5.1.3 平台各部分应力情况
    5.2 扶强材屈曲校核
        5.2.1 扶强材应力情况
        5.2.2 扶强材屈曲强度校核
        5.2.3 扶强材屈曲强度校核结果
    5.3 板结构屈曲校核
        5.3.1 板结构应力情况
        5.3.2 板结构屈曲强度校核
        5.3.3 板结构屈曲强度校核结果
    5.4 围阱区结构强度校核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起重机参数化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协同设计发展现状
        1.2.2 起重机设计研究现状
        1.2.3 起重机设计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起重机协同设计系统体系结构
    2.1 协同设计
        2.1.1 协同设计的定义
        2.1.2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特点
        2.1.3 协同设计系统基本结构
        2.1.4 协同设计工作模式和分类
    2.2 协同设计方法与云设计方法的比较
        2.2.1 传统协同设计与云设计的比较
        2.2.2 网络化协同设计与云设计的比较
    2.3 网络化协同设计架构模式
        2.3.1 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
        2.3.2 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PaaS)
        2.3.3 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
    2.4 起重机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体系结构
        2.4.1 支撑层
        2.4.2 功能层
        2.4.3 资源层
        2.4.4 连接层
        2.4.5 技术层
        2.4.6 用户层
    2.5 起重机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总体框架
        2.5.1 文件传输协议(FileTransferProtocol)
        2.5.2 平台总体框架
    2.6 平台功能模块划分
        2.6.1 服务模块功能
        2.6.2 参数化设计模块功能
        2.6.3 协同设计模块功能
        2.6.4 管理模块功能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参数化变型设计关键技术
    3.1 参数化设计
        3.1.1 参数化设计的发展背景
    3.2 模块化设计技术
    3.3 基于SolidWorks的参数化建模技术
        3.3.1 基于尺寸约束的参数化建模
        3.3.2 基于装配约束参数化的建模
    3.4 基于ANSYS的结构优化技术
        3.4.1 基于ANSYS的结构优化基本思路
        3.4.2 结构优化流程
    3.5 SQLServer数据库管理技术
        3.5.1 SQLServer数据库简述
        3.5.2 数据库访问技术
        3.5.3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3.6 SolidWorks二次开发接口技术
        3.6.1 SolidWorksAPI对象
        3.6.2 SolidWorksAPI的对象与变量设置
        3.6.3 ActiveXAutomation技术
    3.7 ANSYS二次开发调用技术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起重机协同设计平台系统开发
    4.1 平台系统开发目标
    4.2 平台系统开发工具
        4.2.1 平台发布工具
    4.3 基于VPN的网络协同设计
        4.3.1 VPN简介
        4.3.2 VPN工作原理
    4.4 网络化封装技术
        4.4.1 CAE分析服务网络化封装
        4.4.2 基于Jini的软件资源封装
        4.4.3 资源封装模板的建立
    4.5 模型网络可视化操作
        4.5.1 模型平移变换
        4.5.2 模型旋转变换
    4.6 平台运行模式
        4.6.1 协同设计资源分类
        4.6.2 平台运行模式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起重机参数化协同设计平台总体实现
    5.1 平台总体设计
        5.1.1 平台面向目标
        5.1.2 平台使用对象
    5.2 平台运行实例
        5.2.1 协同设计应用实例
        5.2.2 参数化设计应用实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CATIA的航空座椅虚拟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虚拟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面向虚拟设计的三维模型检索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虚拟装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虚拟设计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虚拟装配设计
    2.2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2.3 面向虚拟设计的三维模型检索技术
    2.4 面向虚拟设计二次开发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特征面的三维模型检索技术研究
    3.1 三维模型的检索方法
        3.1.1 三维模型的检索流程
        3.1.2 三维模型过渡特征的过滤
        3.1.3 三维模型特征面检索过程
    3.2 三维模型的检索实例
        3.2.1 特征面外轮廓的相似度计算
        3.2.2 面内图元特征的相似度计算
        3.2.3 面的归类统计
        3.2.4 三维模型检索平台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CATIA的航空座椅虚拟智能装配技术
    4.1 虚拟智能装配的具体流程
        4.1.1 建立产品装配的层次关系
        4.1.2 以发布形式创建装配特征
        4.1.3 发布元素的命名规则
        4.1.4 发布特征与约束类型关系
        4.1.5 建立装配约束关系
    4.2 航空座椅非标准件智能装配的应用实例
        4.2.1 航空座椅的层级结构关系
        4.2.2 零组件发布元素的命名及对应关系
        4.2.3 插入产品零组件
        4.2.4 建立航空座椅的装配约束关系
        4.2.5 组件装配完成展示
    4.3 航空座椅标准件的智能装配应用实例
        4.3.1 标准件智能装配流程
        4.3.2 查找孔特征并创建参考元素
        4.3.3 标准件虚拟智能装配过程
        4.3.4 标准件智能装配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航空座椅智能装配平台的开发
    5.1 采用VB对 CATIA进行二次开发
        5.1.1 Visual Basic简介
        5.1.2 CATIA的二次开发流程
    5.2 航空座椅虚拟装配的交互界面设计
        5.2.1 虚拟智能装配的功能模块创建
        5.2.2 虚拟装配交互界面的创建
        5.2.3 配置文件的编写
    5.3 智能装配交互平台的初始化定义
        5.3.1 基本变量定义
        5.3.2 初始化CATIA产品文档
        5.3.3 初始化CATIA零件文档
        5.3.4 窗口的初始设置
        5.3.5 模型的本地检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期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6)基于GPRS的智能建筑节能的通讯接口开发与信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选题的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本人综述评价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 GPRS 技术的模拟测试系统的数据采集
    2.1 GPRS 技术
    2.2 GPRS 技术的主要特点
    2.3 GPRS 数据采集模块的选型
    2.4 GPRS1081 数据采集模块的配置方法
        2.4.1. 本地串口配置
        2.4.2 短信配置
    2.5 GPRS 数据采集模块的测试
        2.5.1 GPRS 数据采集模块 SIM 卡网络信号强度分析
        2.5.2 GPRS 数据采集模块本地配置
        2.5.3 模块数据服务器终端读取机制分析
    2.6 监控系统组态软件的选择
    2.7 小结
第三章 GPRS 数据采集模块与组态软件的 DDE 通讯接口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 VB 的阿尔泰 GPRS 数据采集模块的服务器程序开发
        3.2.1 VB 开发环境简介
        3.2.2 服务器程序总体设计
        3.2.3 服务器程序的编程设计[28][29][30][31][32][33]
        3.2.4 GPRS 数据采集模块服务器程序端界面设计
    3.3 KingView 组态软件
    3.4 基于 VB 的 DDE 通讯连接
        3.4.1 DDE 基本概念
        3.4.2 DDE 原理
        3.4.3 组态王与 DDE 的连接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RS 数据采集模块的组态设备驱动开发
    4.1 引言
    4.2 紫金桥(RealInfo)组态软件
    4.3 RealInfo 监控组态软件设备驱动
        4.3.1 组态软件设备驱动的作用
        4.3.2 RealInfo 监控组态软件设备驱动开发
    4.4 VC++开发环境简介
    4.5 GPRS 数据采集模块通讯协议
    4.6 阿尔泰 GPRS1081 模块组态驱动程序的总体设计
    4.7 设备驱动程序编写
        4.7.1 设备描述文件的编写
        4.7.2 设备扩展定义文件的编写
        4.7.3 设备联结对话框的编写
        4.7.4 驱动程序内核 Ioapi.dll 的编写
    4.8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远程监控模拟测试系统的组态设计
    5.1 监控系统组态软件特点简介
    5.2 紫金桥采集阿尔泰 RGPRS 模块数据
        5.2.1 设备组态配置设计
        5.2.2 数据库配置设计
        5.2.3 用户界面配置设计
        5.2.4 脚本策略配置设计
        5.2.5 远程监控系统的运行
    5.3 组态界面的 WEB 发布
        5.3.1 Web 功能介绍
        5.3.2 Web 发布的配置
        5.3.3 WEB 发布画面访问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VB与Matlab的混合编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混合编程技术
    2.1 采用动态链接库DLL (Dynamic Link Libraries) 方法编程
        1) 在Matlab中创建组件
        2) 在VB中使用组件 (DLL文件)
    2.2 采用动态数据交换DEE方法编程
        (1) Matlab与VB的DDE编程
        (2) DDE编程实例
    2.3 采用ActiveX自动化技术编程
        (1) Matlab作为ActiveX自动化服务器方法
        (2) ActiveX编程实例
    2.4 采用MatrixVB编程
3 应用实例
4 结语

(8)液压缸复合型缓冲结构及缓冲过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砌块成型机简介
    1.3 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缓冲装置研究意义
    1.4 常见液压缸缓冲装置简介
    1.5 液压缸缓冲装置的发展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液压缸内置式缓冲结构及其过程分析
    2.1 前言
    2.2 刚性问题
    2.3 软件介绍
        2.3.1 MATLAB软件介绍
        2.3.2 C语言介绍
    2.4 液压缸内缓冲装置缓冲过程分析
        2.4.1 缓冲装置数学模型建立
        2.4.2 液压缸内缓冲装置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型液压缸缓冲装置
    3.1 结构分析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MATLAB软件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想液压缸缓冲装置的分析
    4.1 前言
    4.2 理想节流装置与复合型缓冲结构对比分析
第五章 MATLAB与VB混合编程
    5.1 前言
    5.2 软件介绍
        5.2.1 Microsoft Visual Basic6.0介绍
        5.2.2 VB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5.3 MATLAB COM Builder介绍
    5.4 软件的开发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9)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操作题自动阅卷方法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开发工具的选择
第二章 相关知识简介
    2.1 Word 的文档结构
    2.2 Excel 的文档结构
    2.3 FrontPage 的文档结构
    2.4 FlashMX 的文档结构
    2.5 PhotoShop 的文档结构
第三章 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目标
    3.2 系统的功能结构
    3.3 系统的业务流程
    3.4 界面设计与素材文件组织结构
    3.5 系统的功能模块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
    4.1 试题生成模块的实现
    4.2 批改功能的实现
        4.2.1 Excel/Word 操作题的批改
        4.2.2 FrontPage 网页制作操作题的批改
        4.2.3 Photoshop 图像处理操作题的批改
        4.2.4 Flash 动画设计操作题的批改
        4.2.5 Windows 操作题的批改
        4.2.6 IP 地址操作、IIS 操作的批改
    4.3 成绩上传功能的实现
    4.4 教师机收卷程序的实现
    4.5 打包发布
    4.6 小结
第五章 关键技术分析
    5.1 相关WindowsAPI 的使用
        5.1.1 试题窗口最前
        5.1.2 访问注册表
        5.1.3 检测和终止后台进程
    5.2 文档的定位
        5.2.1 Word 文档中的定位
        5.2.2 Excel 文档中的定位
        5.2.3 FrontPage 中的文档定位
    5.3 操作题判分规则的设定
        5.3.1 判分点的确立
        5.3.2 规则描述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完成的工作
    6.2 系统特色
    6.3 系统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形位误差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1.2.2 国内研究的综述
        1.2.3 前景和展望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远程虚拟仪器和形位误差理论
    2.1 远程虚拟仪器
        2.1.2 远程虚拟仪器的系统结构
        2.1.3 远程虚拟仪器的优势
        2.1.4 远程虚拟仪器的编程语言
    2.2 形位误差理论基础
        2.2.1 误差图形模型的选取
        2.2.2 VB中的图形绘制
    2.3 形位误差评定的数学模型
        2.3.1 圆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3.2 圆柱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3.3 轴线直线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3.4 径向圆跳动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3.5 径向全跳动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总体目标与实现方案
    3.1 系统总体目标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
        3.2.2 系统软件性能需求
    3.3 软件系统架构选择
        3.3.1 C/S架构
        3.3.2 B/S架构
        3.3.3 B/S与C/S混合模式
    3.4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3.4.1 C/S模式部分
        3.4.2 B/S模式部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技术分析
    4.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4.1.1 TCP/IP参考模型
        4.1.2 DataSocket技术
    4.2 ActiveX技术
        4.2.1 ActiveX的工作原理
        4.2.2 B/S模式下的ActiveX控件开发
    4.3 VB和MatrixVB混合编程技术
        4.3.1 MatrixVB函数库
        4.3.2 MatrixVB的引用
        4.3.3 MatrixVB在矩阵和图形处理的应用
    4.4 利用ASP.NET建立监测网站
        4.4.1 网站设计流程
        4.4.2 网站功能模块划分
    4.5 数据库技术
        4.5.1 Access数据库
        4.5.2 Microsoft SQL Server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C/S监测子系统
        5.1.1 软件功能描述
        5.1.2 基于C/S的通信模块
        5.1.3 数据库模块
    5.2 B/S监测子系统研究
        5.2.1 监测界面功能描述
        5.2.2 Web数据库模块
        5.2.3 部署ASP.NET站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C/S子系统测试
    6.2 B/S子系统测试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在VB中IIS应用程序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直廓环面蜗杆的三维建模及数控加工研究[D]. 周立轩.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面向自适应加工的机床数控系统与外部计算机通讯研究[D]. 周旭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3]自升式平台参数化建模及力学性能分析[D]. 李云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起重机参数化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开发[D]. 高原.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5]基于CATIA的航空座椅虚拟设计技术研究[D]. 朱立峰.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6)
  • [6]基于GPRS的智能建筑节能的通讯接口开发与信息集成研究[D]. 玛热古丽·麦合苏提. 新疆大学, 2014(03)
  • [7]基于VB与Matlab的混合编程方法[J]. 隗燕琳,陈进明.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3(08)
  • [8]液压缸复合型缓冲结构及缓冲过程的分析[D]. 武晓凤.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9]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操作题自动阅卷方法的实现[D]. 吴昊. 苏州大学, 2011(05)
  • [10]形位误差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D]. 魏成龙. 东北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VB中IIS应用程序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