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治理“光污染”

西安市治理“光污染”

一、西安市治理“光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吴旭春[1](2021)在《BIM技术支持下的西安市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数十年的快速城市建设发展,城市化所带来的弊端如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住区作为城市环境最大的组成部分,也面临越来越多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进入绿色发展的新时期后,面对人们对高品质住区环境需求增长,大力发展绿色住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BIM技术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具有巨大的优势,能够实现平台间信息模型共用,具有模拟分析数据交互,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分析结果可视化等特点,可以为绿色住区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理论及规范标准的归纳研究得出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绿色设计要点;通过对西安市不同时期住区大规模调研,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详细的空间环境、景观环境现场调研和物理环境实测,并结合调查问卷和对测试数据进行BIM建模和分析模拟,对照设计要点对比总结出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从空间环境、景观环境、物理环境三个方面,提出适宜西安市气候特征的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并对其中一个典型住区案例进行优化设计实践,验证策略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1)通过对相关绿色住区国家标准和陕西省标准的对比归纳研究,提出针对西安市绿色住区的室外环境设计要点。(2)通过对选取各时期西安市典型住区室外环境的调研测试与模拟,分析总结出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背后原因。(3)结合BIM技术模拟分析提出适宜西安市的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并进行优化设计实证。

鱼文宏[2](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张燚[3](2020)在《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发展节约、高效、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已成为我国城乡建设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进行设计及评估的居住建筑通常在建成前会投入较大成本,但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节约资源、节约能耗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明确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提高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以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的技术选用率,获得居住建筑“常用”和“少用”的建筑技术,并进一步分析其选用特征;(2)选择用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的建筑技术,并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构建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3)利用评价模型对陕西省27个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案例进行生态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并综合考虑技术选用情况,为方案阶段的技术选择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建筑技术选用具有以下特征:侧重于前期设计,使用增量成本低的建筑技术;水资源节约技术成熟,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选用率高;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不够成熟,增量成本大;材料资源节约情况较好;关注室内环境质量,但更偏向于选用增量成本低的技术。(2)通过构建的评价模型分析可得,一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经济效益总体上高于二星级建筑,从生态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宜将一星级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定为陕西省或部分地区强制性标准;二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宜更加注重围护结构保温技术的节能效果。(3)综合考虑技术的选用率和增量成本,推荐使用“光污染控制”、“室外风环境优化”等注重居住环境品质但生态经济效益难以量化的技术;综合考虑技术的选用率和生态经济效益,推荐使用“节水器具”、“市政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减少装饰性构件”等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选用率低,但其生态经济效益高,故可以根据项目特点推广应用。

杨角[4](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吴洋[5](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侯少静[6](2020)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与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个领域都在积极地进行相关探索。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将存量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碑林区内所有社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可持续社区的研究动态和相关评估体系进行综述,结合我国目前社区实际情况构建可持续社区评估体系。其次根据评估指标对碑林区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筛选,主要包括POI数据、AOI数据、空间路网数据、统计年鉴数据以及政府网站公布的其他数据,最终建立GIS数据库。接着对碑林区所有社区进行可持续性评估,主要从资源与能源、绿色出行、安全宜居以及社会与经济四个层面展开分析,综合以上四个层面得到社区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根据可持续社区评估结果,提出优化策略以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构建可持续社区评估体系。本文主要依据国内外相关评估体系,并结合我国目前社区的建设现状和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构建可持续社区评估体系,主要用以评估一定城市范围内所有社区可持续发展情况。主要包括资源与能源、绿色出行、安全宜居以及社会与经济四个层面,资源、能源、公共交通等十个中观指标,下设水资源利用、其他资源利用、供电等二十七个微观指标。(2)碑林区社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差异性。在资源与能源、绿色出行、安全宜居以及社会与经济四个层面社区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资源与能源层面大部分片区社区呈现相同水平。在绿色出行层面呈现出两个片区社区水平较低的情况,并且这两个片区均位于地铁服务范围之外。在安全宜居层面呈现出明显的分界线,位于碑林区南部和东部的片区社区得分较低,北部片区社区得分较高,中间片区社区得分居中。在社会与经济层面,西南和东南片区社区得分较高,其余片区社区大部分处于较低状态。最后综合四个层面得分发现社区得分较低的片区位于南部和东北部,而围绕永宁门与城墙的北部片区社区得分最高。(3)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本文在策略研究时从城市规划专业、政府以及公众三个角度进行相关优化策略研究,体现规划引导、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三方面的重要性。

王洪冰[7](2020)在《基于作用光谱的深圳市高层建筑立面夜间光污染量化》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夜间社会活动的增加,夜间人工光不合理使用而带来的光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量化光污染可以用于指导人工光的合理设计与应用,从而从源头上降低光污染。传统的光污染量化大多集中在亮度和照度层面,未考虑光源色度学指标对光污染程度的影响。然而实际中光污染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光源亮度,还受光源光谱等多个因素影响。传统的研究利用遥感信息,航拍等光污染测量方法。本研究以生态、节能为出发点。根据高层建筑周边光污染环境下对应生物的作用光谱,结合光污染环境主要使用的光源信息,可精确量化出指定光源光谱在指定光污染环境下对于指定生物的影响程度大小。光源经过优化后可以极大地降低光污染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基于某些作用光谱的优化也具有重大的节能意义。本文研究的高层建筑立面污染类型主要包括玻璃幕墙外RGB三色LED光源光污染和垂直方向pc LED广告牌光污染。本研究首先选择深圳市作为研究区域,总结了光污染研究常用的研究手法,数据来源方式,数据分析方式等。其次,研究通过对深圳市五个区域内建筑立面广告牌(其中包括39个玻璃幕墙RGB三色LED光源和22个pc LED光源)的测量,得到了对应建筑立面的夜间光源亮度、光谱信息。其次,调研了深圳市典型栖息生物信息,然后结合相关研究给出的作用光谱曲线以及测量的光源光谱,光源亮度等信息,精确量化了光源光谱光污染程度大小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最后,我们根据测量、分析结果进行了光源优化,优化的结果也可应用于指定的场景。优化具体主要内容为光源光谱优化,优化后的光源光谱可以极大地降低其对周边生物的影响,具有生态意义。除此之外,优化后的光源光谱还可以使用更少的能量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具有一定的节能意义。

贾钧尧[8](2019)在《西安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以绿地浐灞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环境恶化及不断扩张,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可持续”已经成作为新的发展观为全世界所认同。人居环境的科学层次之一就是住区,也是组成城市的基础性环节,能够将宏观的生态城市与微观层面的绿色建筑联系起来,组建成中观层面上的人类聚居栖息地,减少居住建筑的能量使用层级,加强社区的居住环境,保障城市的绿色发展。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在位于西安市主城区,这一地区环境问题较为尖锐,为了保证居住区的生态可持续性,本文从建筑学出发,综合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的方式,通过技术路线、设计方法和辅助手段这三个途径组建了城市绿色住区设计体系,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依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四个步骤的逻辑发展顺序,明确现阶段在西安市进行绿色住区设计中所出现的普遍状况,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国际上的先进发展理念,探讨绿色住区的设计途径,力求促进西安城市住区的持续性发展进程。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区分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提炼出绿色住宅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继而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住宅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在理解绿色建筑概念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作者对西安主城区的典型住区做了详细的调研。从城市的特点出发,研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资源等基本条件,然后通过对西安主城区住区的建设历史、发展特点及类型区分等论述,总结西安市住区的基本现状及建设绿色住区的基本条件,最后在总结原先研究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从绿色住区的视角对西安主城区住区现状进行调研的策略、范围、内容和方法。在调研过程中,有重点有层次的深入剖析西安市绿色住区发展状况及发展条件。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本小节主要从总体布局、户型设计分析、交通体系分析、景观设计、室外环境、能源系统、水资源、材料等方面深入探究西安市主城区绿色住区在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策略。进行设计时关注场地的联系作用,从整体出发构建住区的良好人居环境,进行建筑设计时关注项目所在地的利好,从平面、立体和剖面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提升住宅在日照、采光、通风和热工方面的价值;进行景观设计时通过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打造优质的立体景观。在运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也关注住区的管理问题,进一步探究如何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从绿色住区的角度,对西安绿地浐灞项目进行设计实践。综合场地实际情况的进行设计,指出在西安市进行绿色住区设计时需要使用的绿色建筑策略,论证绿色住宅生态设计策略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解文君[9](2019)在《我国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雾霾成了许多城市挥之不去的阴影,空气质量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国务院发起了“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建筑工地扬尘作为雾霾的重要成因之一,大多由于不科学施工,未采取有效降尘措施,造成的资源浪费、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及给城市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因此“绿色施工”势在必行。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地标建筑,也作为城市建筑业科技及管理水平的代表,备受关注。因此,构建我国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当前推动建筑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研提出研究绿色施工管理的背景和意义,结合当下城市发展中超高层建筑的独特性,以及国内外超高层绿色施工管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超高层建筑和一般高层建筑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的难点、重点以及我国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其次,从管理措施和管理体系两个维度提出了我国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的“四节一环保”施工管理措施和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将BIM技术引入到我国超高层绿色施工管理中;最后,本文以西安绿地中心超高层项目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该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方案、管理体系及绿色施工技术,运用AHP—MF方法对该项目的绿色施工进行了综合评价,实现了应用实施效果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适合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施工方案和管理体系,对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的推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旨在唤起全社会及行业对超高层绿色施工的重视,加快项目施工的绿色化进程,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雨璘[10](2019)在《西咸新区CZ村棚改项目策划与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新经济市场环境下,随着2016年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上行发展周期,房地产经济为周边产业所带来的发展正在快速推进。曾经通过国土部门招拍挂出让土地来进行商品房开发的项目在逐渐减少,随之增多的是与政府共同合作开发。在负责城中村拆迁安置的同时,可从中获取部分低价格土地进行商品房项目开发,这种模式既能够完成城中村改造的任务,又能引导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市场为城市增添动能。如何通过建设城棚改项目的同时,既提高安置小区的居住品质,又将其附属用地开发经营出更高价值,带动周边经济环境向好发展,为西安城棚改市场建设标杆项目,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在建设城棚改项目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基础、改造措施和研究成果,对陕西省、西安市和沣东新城的经济环境及城棚改政策进行研究,再结合文章的研究目的,形成了项目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首先,从项目周边所在区域房地产开发市场环境和城中村改造市场环境着手,对项目周边配套设施落实情况、自然环境利弊进行分析,在明确项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工具,确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其次,通过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方案的编制结合项目的营销分析,初步测算得到项目可产生的预期收益。最后,对项目进行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分析该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对项目实施方案给出了政策应用、设计方案、营销设计、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结论和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在对提升安置小区居住品质、推动精致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区域功能、改善市场经济环境、完善城棚改政策制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对企业开发相关项目时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出参考意见。

二、西安市治理“光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治理“光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BIM技术支持下的西安市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区面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1.1.2 绿色住区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1.1.3 BIM技术在绿色模拟上的巨大优势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论文研究对象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2.1 绿色住区室外环境相关理论
        2.1.1 人居环境科学
        2.1.2 生态型住区理论
        2.1.3 绿色住区的概念及内涵
        2.1.4 绿色住区室外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2.2 绿色住区室外环境相关标准解析
        2.2.1 《绿色住区标准》
        2.2.2 《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
        2.2.3 相关标准对比总结
        2.2.4 西安市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求
    2.3 我国绿色住区室外环境案例分析
        2.3.1 上海安亭新镇
        2.3.2 深圳万科城四期项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住区室外空间与景观环境调研
    3.1 西安市环境与气候特征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建筑气候分区
    3.2 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初步调研
        3.2.1 建国后西安市住区建设发展进程
        3.2.2 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现状调研
        3.2.3 各时期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特点总结
    3.3 西安市典型住区室外空间及景观环境调研
        3.3.1 调研对象选取
        3.3.2 长大崇业路小区调研分析
        3.3.3 西大桃园小区调研分析
        3.3.4 长大渭水小区调研分析
        3.3.5 万科·金域东郡调研分析
        3.3.6 调查问卷分析
        3.3.7 典型住区室外空间和景观环境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住区室外物理环境实测及模拟分析
    4.1 西安市典型住区室外物理环境实测分析
        4.1.1 测试方法介绍
        4.1.2 长大崇业路小区测试分析
        4.1.3 西大桃园小区测试分析
        4.1.4 长大渭水小区测试分析
        4.1.5 万科金域东郡测试分析
        4.1.6 调查问卷分析
        4.1.7 典型住区室外物理环境问题总结
    4.2 西安市典型住区室外物理环境模拟
        4.2.1 BIM技术及其软件介绍
        4.2.2 典型住区物理环境模拟分析
        4.2.3 模拟准确性对比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5.1 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5.1.1 开发适度的用地规划
        5.1.2 合理完善的空间布局
        5.1.3 绿色出行的道路交通系统
        5.1.4 “社区感”的活动场地设计
    5.2 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2.1 绿地景观效益最大化利用
        5.2.2 景观设施的通用设计
        5.2.3 地面与景观的水资源利用
    5.3 物理环境优化设计
        5.3.1 西安市气候环境分析
        5.3.2 风环境优化
        5.3.3 热环境优化
        5.3.4 光环境优化
        5.3.5 声环境优化
    5.4 设计策略实例应用——崇业路小区室外环境优化设计
        5.4.1 崇业路小区室外环境问题总结
        5.4.2 优化后住区总平面图
        5.4.3 空间环境优化
        5.4.4 景观环境优化
        5.4.5 物理环境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本文理论研究成果
        1.2 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3 西安市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安市住区室外环境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1.2 研究概念辨析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6.3 小结
    1.7 研究方案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述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全周期理论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2.3.1 国外评价体系
        2.3.2 国内评价体系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2.5 小结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3.5 小结
    3.4 西安卓越坊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4.5 小结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4.3.1 建筑布局
        4.3.2 自然采光
        4.3.3 自然通风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4.4.1 绿化布局优化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4.6.1 室内健康环境
        4.6.2 室外健康环境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5.1.3 设计策略研究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3)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建筑样本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技术选用率及其选用特征分析
    2.1 建筑技术概况
        2.1.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1.2 节能与能源利用
        2.1.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1.4 节材与材料利用
        2.1.5 室内环境质量
    2.2 建筑技术选用率分析
        2.2.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2.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2.2.5 室内环境质量
    2.3 建筑技术选用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用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的建筑技术选择
    3.1 以人体健康为导向
    3.2 以居住者福利为导向
    3.3 以设计控制为导向
    3.4 以减碳为导向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点
        4.1.2 外部性理论
        4.1.3 费用效益理论
        4.1.4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
        4.1.5 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
    4.2 评价模型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研究对象
        4.2.3 功能单位
        4.2.4 构建过程及内容
    4.3 本章小结
5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实例分析与评价
    5.1 单个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案例分析
        5.1.1 建筑概况
        5.1.2 建筑技术应用
        5.1.3 生态经济效益计算
    5.2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案例总体分析与评价
        5.2.1 生态经济效益计算结果
        5.2.2 不同星级建筑对比分析
    5.3 建筑技术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差异性分析
    5.4 生态经济效益和技术选用率综合分析
    5.5 建筑技术选用建议
        5.1.1 陕西省气候分区
        5.1.2 技术选用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存在的不足
        6.2.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不同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的建筑技术选用率对比
致谢

(4)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6)存量规划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与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转向存量
        1.1.2 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1.3 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1.1.4 国家与人民对于居住环境要求提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存量规划
        1.3.2 可持续发展
        1.3.3 存量规划下的社区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AHP层次分析法
        1.5.4 GIS空间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可持续社区起源及演变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可持续社区研究进展
        2.2.2 可持续社区评估体系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1 可持续社区研究进展
        2.3.2 可持续社区评估体系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可持续社区评估体系的构建
    3.1 明确评估目标与原则
        3.1.1 评估目标
        3.1.2 评估原则
    3.2 可持续社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估指标体系筛选
        3.2.2 评估体系权重计算
    3.3 评估标准
        3.3.1 赋值标准
        3.3.2 适用范围
        3.3.3 指标本土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碑林区社区现状评估
    4.1 碑林区数据概况
    4.2 资源与能源
        4.2.1 资源
        4.2.2 能源
        4.2.3 资源与能源现状
    4.3 绿色出行
        4.3.1 公共交通
        4.3.2 步行
        4.3.3 自行车
        4.3.4 绿色出行现状
    4.4 安全宜居
        4.4.1 防灾应急
        4.4.2 服务设施
        4.4.3 绿地与环境
        4.4.4 安全宜居现状
    4.5 社会与经济
        4.5.1 人口潜力
        4.5.2 经济潜力
        4.5.3 社会与经济现状
    4.6 碑林区社区可持续发展现状
        4.6.1 现状分析
        4.6.2 成因分析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碑林区社区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研究
    5.1 优化目标与原则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2 规划引导策略
        5.2.1 资源与能源
        5.2.2 绿色出行
        5.2.3 安全宜居
        5.2.4 社会与经济
    5.3 政府主导策略
        5.3.1 重视可持续社区建设
        5.3.2 完善落实相关政策法规
        5.3.3 构建智慧信息平台
        5.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4 公众参与策略
        5.4.1 积极了解相关政策
        5.4.2 参与社区可持续建设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参与科研项目及实践项目

(7)基于作用光谱的深圳市高层建筑立面夜间光污染量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光污染定义
        1.1.2 夜间光源重要性以及光污染危害
        1.1.3 夜间光污染现状
        1.1.3.1 国内夜间光污染现状
        1.1.3.2 国际夜间光污染现状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1 国外光污染研究现状
        1.1.4.2 国内光污染研究现状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研究理论意义
        1.2.2.2 社会意义
        1.2.2.3 经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人工光源发展
        2.1.1 人工照明光源发展
        2.1.2 光源相关物理量
        2.1.2.1 光通量
        2.1.2.2 光源亮度
        2.1.2.3 照度
    2.2 三光色LED理论及其城市照明应用
        2.2.1 颜色表示,CIE1931色度图及其相关应用
        2.2.2 常见LED光源光谱
        2.2.2.1 三色LED
        2.2.2.2 pcLED
    2.3 作用光谱与辐射作用功效
        2.3.1 作用光谱
        2.3.2 辐射作用功效
    2.4 实验方案
        2.4.1 实验步骤
        2.4.2 实验仪器
第3章 现状分析
    3.1 调研区位分析,典型栖息生物分析
        3.1.1 调研区域
        3.1.2 调研地区栖息生物类型简介
    3.2 建筑立面光源强度分析
        3.2.1 玻璃幕墙光源亮度分析
        3.2.2 竖向广告牌亮度分析
    3.3 建筑立面光谱拟合分析
        3.3.1 玻璃幕墙光源光谱拟合分析
        3.3.2 竖向广告牌光谱拟合分析
        3.3.3 不同光源对相应栖息生物影响程度大小分析
第4章 结论
    4.1 深圳市建筑立面亮度状况
        4.1.1 建筑幕墙夜间亮度状况
        4.1.2 垂直方向广告牌亮度状况
    4.2 深圳市建筑立面实际测量光谱光污染对环境影响量化
        4.2.1 实测建筑幕墙对周边生物影响状况
        4.2.2 实测垂直方向广告牌对周边生物影响状况
第5章 优化策略及展望
    5.1 基于生态、节能的夜间建筑立面人工光源优化
        5.1.1 RGB三色LED光源光谱优化
        5.1.2 pcLED光源光谱优化
    5.2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于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西安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以绿地浐灞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绿色住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框架
2.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理论及发展分析
    2.1 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城市理论
        2.1.3 可持续住区理论
        2.1.4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1.5 绿色住区生态设计
    2.2 国外绿色住区的建设实践
    2.3 国内绿色住区的建设实践
    2.4 本章小结
3.西安主城区绿色住区调查研究
    3.1 西安主城区住区气候条件分析
    3.2 西安主城区住区发展历程
        3.2.1 西安市居住区演变的过程
        3.2.2 居住意向调查表
    3.3 西安主城区绿色建筑政策
    3.4 西安主城区典型住区现存的问题
        3.4.1 调查对象及目的
        3.4.2 节地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节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3.4.5 节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3.4.6 室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3.4.7 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5 西安主城区绿色住区发展优劣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4.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
    4.1 绿色住区生态总体设计策略研究
    4.2 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4.2.1 总体规划策略研究
        4.2.2 户型设计策略研究
        4.2.3 交通策略研究
        4.2.4 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4.2.5 能源利用策略研究
        4.2.6 建筑材料选用策略研究
        4.2.7 水资源系统设计策略研究
    4.3 本章小结
5.西安浐灞绿地项目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简介
        5.1.3 总体定位
    5.2 项目生态设计策略分析
        5.2.1 总图设计
        5.2.2 户型设计
        5.2.4 景观设计
        5.2.3 交通体系设计
        5.2.5 室外环境设计
        5.2.6 能源系统设计
        5.2.7 水资源系统设计
        5.2.8 材料资源设计
    5.3 绿色建筑整体评价
        5.3.1 项目关键指标
        5.3.2 主要评价内容
        5.3.3 项目创新点
    5.4 本章小结
6.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9)我国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1.1.2 绿色施工的的推广及应用
        1.1.3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1.4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超高层绿色施工案例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2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相关概念界定
    2.1 绿色施工概念
    2.2 绿色施工管理
    2.3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
        2.3.1 超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2.3.2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特点
    2.4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重点
    2.5 相关细则及规范
        2.5.1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分析
        2.5.2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措施
    3.1 “四节一环保”重点管理措施
        3.1.1 固体废弃物管理措施
        3.1.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管理措施
        3.1.3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措施
        3.1.4 施工场地管理措施
    3.2 “四节一环保”一般管理措施
        3.2.1 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3.2.2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管理措施
        3.2.3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管理
    3.3 “四节一环保”中BIM的应用
        3.3.1 BIM技术简介
        3.3.2 BIM技术在“四节一环保”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构建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4.1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构建
    4.2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4.2.1 组织管理机构
        4.2.2 目标管理
        4.2.3 绿色施工信息管理
        4.2.4 绿色施工成本管理
    4.3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规划管理
        4.3.1 总体方案编制实施
        4.3.2 绿色施工专项方案
    4.4 超高层绿色施工施工管理
        4.4.1 施工过程管理
        4.4.2 营造绿色施工氛围
        4.4.3 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4.5 超高层绿色施工管理评价
    4.6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4.7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
    5.1 案例介绍
    5.2 项目绿色施工管理
        5.2.1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5.2.2 绿色施工管理方案
        5.2.3 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5.3 项目绿色施工综合评价
        5.3.1 AHP—MF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5.3.2 项目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西咸新区CZ村棚改项目策划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2.理论基础及政策研究
    2.1 城镇化理论基础
    2.2 经济分析理论基础
    2.3 城棚改政策研究
        2.3.1 国家城棚改政策研究
        2.3.2 陕西省城棚改政策研究
        2.3.3 西安市城棚改政策研究
        2.3.4 城棚改政策对比分析
3.项目投资机会分析
    3.1 区域规划及现状研究
    3.2 区域房地产市场研究
4.项目策划
    4.1 项目建设周边条件分析
    4.2 项目SWOT分析
    4.3 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
    4.4 环境影响分析与节能评估
    4.5 项目安置实施方案
    4.6 营销分析
5.项目经济评价
    5.1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1 投资估算依据
        5.1.2 投资估算
        5.1.3 资金筹措
    5.2 财务评价
        5.2.1 计算依据
        5.2.2 盈利分析
    5.3 不确定性及社会效益分析
        5.3.1 盈亏平衡分析
        5.3.2 敏感性分析
        5.3.3 社会效益分析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西安市治理“光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BIM技术支持下的西安市绿色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吴旭春. 长安大学, 2021
  • [2]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D]. 张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5]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存量规划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与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D]. 侯少静. 西北大学, 2020(02)
  • [7]基于作用光谱的深圳市高层建筑立面夜间光污染量化[D]. 王洪冰. 深圳大学, 2020(10)
  • [8]西安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以绿地浐灞项目为例[D]. 贾钧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我国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研究[D]. 解文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西咸新区CZ村棚改项目策划与经济分析[D]. 李雨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西安市治理“光污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