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走出去”:必要性与可能性

浙江经济“走出去”: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浙江经济“走出去”:必要性和可能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玲[1](2021)在《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对我国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市场结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讲话、批示和发表的文章等的总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则是我们党自觉探索和思考这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积极展开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自觉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推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从内容来看,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包括高质量发展跨越重大关口论、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论、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论、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论、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开放论以及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论等六个方面主要内容。从理论特征来看,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显着的针对性;全面涵盖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显着的综合性;引领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显着的引领性。从时代价值来看,在理论价值上,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经济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它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发展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视野,还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局限;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指引和启示。面对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也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贯彻的指导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践行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过程中仍存在诸如高质量发展相关主体的发展观念有待彻底转变、相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不足,需要进一步用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武装头脑、转变发展观念以及改革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从而更好的践行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切实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境界。

卢阳阳[2](2021)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文中指出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其母国就业和技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一直是文献研究的焦点之一。改革开放后,依靠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和大量引入外资,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的崛起,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优化,也推动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相继确定和实施,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引起我们疑问,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本身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如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有其独特之处,有必要立足中国现实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遵循特征事实描述、机制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影响。从章节分布来看,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从概念界定入手,回顾相关理论,并梳理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市场关系的文献研究;第三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概括和制造业企业特征事实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采用机制分析方法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整体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五至七章使用2003-2013年间中国商务部颁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样本,对上述假设命题进行实证检验;第八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全文结论,做出研究展望,并就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我们建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的总体理论框架,分别讨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总体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出口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影响国内总体就业水平;同时,其还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生产转移效应作用我国就业技能结构;最后其通过影响高技能工人相对就业需求增加和利润增加机制作用我国技能工资溢价水平。第二,我们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一般性就业的影响,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促进了我国就业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增长促进效应不受投资目的地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促进效应受投资企业所有制和投资类型影响明显。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与其他投资类型相比,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第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就业升级。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升级效应更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升级效应不显着。就投资类型而言,商贸型和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就业升级效应不显着,生产型和技术型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就业升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就业技能升级主要是生产转移机制起作用,技术创新机制效应较弱。第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加剧了技能工资不平等。其中,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能溢价促进效应要大于国企;对外直接投资技能工资溢价促进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显着;无论哪种投资类型均促进国内技能工资溢价水平,其中商贸型和资源型投资的效应较弱。机制检验表明,高技能工人就业相对需求增加和利润增加渠道是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技能工资不平等的两种渠道。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本文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总体影响,从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工资溢价三个维度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拓展既有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作用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厘清其机制,丰富了既有的实证研究;三是明确对外直接投资对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企业层面为化解收入分配矛盾提供更多见解。

祝凯家[3](2020)在《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模式研究 ——以中俄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投资建立海外产业园区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际贸易收支顺差的不断扩大与外汇储备的不断提升以及其他经济体不断对中国外贸出口筑起贸易壁垒的背景下,向海外地区投资共建产业园区,是打开对外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应对之举。目前中国企业在外已建设了不少产业园区,而新规划中的企业园区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未知领域。在这其中进行战略决策的模式和方法论有迹可循、有方可依、有例可比。我国的海外产业园区目前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发展模式,但是从各个园区的发展情况和主导产业来看,已经初具规模的经贸、产业合作区从功能上可划分为市场开拓型、出口导向型、技术研发型、资源开发型和综合发展型。本文通过对中国已建、在建的境外合作区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中国境外合作区的产业选择与该区的牵头企业的优势产业和当地的优惠政策、资源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不同区位的合作区所接纳的产业同时具有了中国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东道国的特点。总体来看,中国目前投资运营的海外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位大概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本文以中俄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为例,分析了该产业园区启动的动因和建设效应,描绘了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的产业结构、区域特点、政策优惠、发展模式。最终总结了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遇到的问题本文认为政府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海外产业园区能否顺利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宏观层面指导及协调、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完善海外园区相关投资及建设法律规范制定、建立海外投资开发项目风险预警机制、推动中国园区标准的国际化推广、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合作和培养。

崔巍[4](2019)在《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在取得国际竞争主动性和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当中,人才是属于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人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变量,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新引擎。浙江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已率先进入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在当前的新态势下,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在短时间内集聚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是浙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引得凤凰来”,必须要拿出更大诚意、更活机制、更大力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本文尝试以人才资本理论、人才流动理论和人才激励理论为理论依据,重点总结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内在规律,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海外高层次从海外流入国内的因素,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方法论依据。通过引用、比较大量实地调研数据,回顾近年来浙江省省级人才管理部门开展海外引才工作现状,深入剖析浙江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及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创新性提出浙江要打赢“人才争夺战”,必须另辟蹊径,从过去单纯“砸钱”“给政策”,转变为对人才生态环境的打造,靠环境、靠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浙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冯秋翔[5](2019)在《我国商业秘密专门立法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意识提升,自身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当下,商业秘密逐渐成为创新主体保护创新成果、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形式。随着创新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关于商业秘密侵权的案件呈井喷趋势。以浙江为例,通过对1800多份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浙江省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现状,也印证了我国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困境和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创新成果的保护上,商业秘密已经成为企业最主要的选择,可以说商业秘密俨然已经成为人类的知识和技术的汪洋大海。目前,商业秘密侵权多与各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并已经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同时在一些新兴领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革新,商业秘密的窃取手段也日益多元。与飞速变化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现行立法的滞后。我国目前不存在专门的商业秘密法,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规定分散于众多部门法中而形成一种“分散式”的立法保护模式。由于立法经验、立法技术的不足,该“分散式”立法保护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各法律之间系统性、有序性和协调性正面临严峻挑战,制约了法律作用的发挥,以至于形成“维权难、举证难、赔偿难、审理难、胜诉难”的困境。衡诸现实与历史,商业秘密专门立法必将对竞争秩序的维护和商业道德的遵守有所脾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职能的转变、贸易争端中的合理诉求也都反映了现实对商业秘密进行专门立法的强烈呼声。法益转向视角下的商业秘密也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财产权特征的显现使商业秘密从消极防御向积极利用转变;惩罚性赔偿机制也拓宽了民事救济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刑事手段的有限作用;创造激励的持续作用凸显了商业秘密的“富裕”和法律保护供给“贫穷”之间的矛盾。结合现有立法已经为商业秘密专门立法提供的宝贵经验,可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商业秘密专门立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从域外经验看,商业秘密保护专门立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美国在《经济间谍法》的基础上修订了《保护商业秘密法》,从而开辟了联邦和州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私人诉讼共同管辖的局面。欧盟议会和理事会也通过了《商业秘密保护指令》并要求相关成员国在一定时限内将其转化为国内法。该指令在为商业秘密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护的同时也使得欧盟各成员国多元乃至略显碎片化的法律趋向于统一。域外商业秘密发展的有益探索也为我国进行商业秘密专门立法提供了宝贵经验。至此,搭建并完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法律特别是及时制定商业秘密保护的专门立法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我国在商业秘密法的立法过程中,应该在“平衡证明责任配置和举证责任配置”、“确定科学的损害赔偿额计算方法”、“完善侵害商业秘密的诉讼救济途径”等重点问题予以关注。另一方面,在法律的框架下,企业自身也应该构建并完善商业秘密风险防控制度,外部保护的前提是内部保护的完善,从而达到内部防控、外部防范的有机统一。

魏亦山[6](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严日旺[7](2013)在《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上各个经济体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普遍现象。由于我省以民营企业为主,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难以与大企业竞争,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对外投资往往不具有优势。发挥中小企业的集聚优势,集群式“走出去”可以弥补中小民营企业的不足,是战胜国际竞争企业以及东道国企业的重要方式。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省内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在推动浙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推动企业集群“走出去”有利于实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并提高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拟从理论角度分析探讨浙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集群化’模式,通过融合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集群理论,总结浙江先行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最后提出进一步推动浙江民营企业集群“走出去”政策建议。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框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指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回顾了主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集群理论,阐述了国内外关于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所做的研究。第三部分分析了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并指出了其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前文论述的浙江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并从组织行为和交易成本视角建立相关数理模型,对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同时,评述了政府对于集群式“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第五部分运用案例分析了浙江省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的相关状况,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理论,总结先行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以集群式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论证分析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第六部分为文章的结论部分,并分别从产业和区位选择角度提出推动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本质上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特殊模式。本文立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梳理其适合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发展特点的理论,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得出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浙江民营企业现阶段较为理想的一种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曾之明[8](2011)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又称离岸金融市场或境外金融市场,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制条件下,主要由非居民参与的、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在货币发行国境内或境外进行资金融通的、基本不受法规和税制限制的自由交易中心。货币国际化的市场条件,是随着各项该货币相关的离岸业务展开并随着该货币计价的产品成长成熟而逐步扩散的市场自发过程,发展离岸业务可以说是货币国际化的必然过程。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中国加快资本形成和资源布局的重要时间窗口,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成为中国金融稳渐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按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金融战略,应积极打造人民币资本的境外“资金池”,寻找提升香港离岸金融中心优势的路径,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试验场,同时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多元功能,形成人民币资金的良性回流机制,加强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创新和监管合作,通过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国际化“跳板”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亟待探讨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剖析了现阶段创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揭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动力机制。根据国际离岸金融中心成因理论,借鉴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模式经验,评估我国创建离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探讨现阶段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运用博弈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多因子分析法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区位模式进行实证抉择。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势态及其对境内货币金融的效应进行评估,指出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面临的障碍因素。提出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运行机制的思路,探讨构建合理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信用扩张机制、多方竞争机制、协调发展机制。进而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设计,提出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动力模式,探讨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最后揭示了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监管模式进行比较选择,提出应采取分离型监管模式,并探讨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风险监管的框架内容。1.本文基于金融创新、货币国际化和金融地理理论,剖析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动因、社会经济功能。在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根据人民币离岸货币的形成和运行渠道,揭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市场需求,剖析了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为探讨人民币离岸中心创新奠定理论基础。2.本文运用协整检验等实证方法,进行了人民币离岸货币的规模测算,分析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助推效应。运用协整方法实证研究跨境人民币流通扩容态势及对离岸金融创新的需求引导,论证了后危机时代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可行性,提出了民族经济背景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3.基于金融集聚理论和信息流金融理论分析,揭示了现代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因要素。构建了离岸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金融中心成熟度模型对几大金融中心进行竞争力综合评价。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人民币离岸中心形成要素评价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法和多因子分析法对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做出区位模式选择。4.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离岸金融中心的运行机理,提出完善人民币离岸中心运行机制的思路。探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利率形成和汇率形成定价机制,剖析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信用扩张机制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探讨了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多方竞争机制和协调发展机制。5.根据金融集聚理论进行了离岸金融中心创建的条件分析,进行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布局的博弈选择。通过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的比较借鉴,提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可选择政策推动、市场主导的动力模式。合理界定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评估了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战略步骤,探讨了优化香港金融生态的创新策略,并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了配套设计。6.通过金融生态理论揭示离岸金融中心发展中制度要素的权重地位。通过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境内货币金融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其利弊效应,评析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在跨境资本流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而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进行比较选择,提出应构建“分离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逐渐向适度“渗透型”过渡,构思了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风险监管体系的内容框架,提出稳健推进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运作思路和整体方案。

霍跃[9](2010)在《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投资国际拓展成为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国际经济现象。而民间投资作为带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必须走出国内、走向国际,驰骋在国际经济竞争的战场才能有所作为。实践已经拉开序幕,理论应该反映实践,但我国对民间投资的研究目前还刚刚兴起,尚处在起步阶段,对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因此研究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理论,无疑已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主要围绕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实践与问题,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相关投资理论,根据我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现状,探索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发展道路,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论文系统论述了我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目标及手段定位、结构选择、规模调控等相关内容,同时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具体实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创造性地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讨论了选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指出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战略选择、是实现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也为其国际拓展提供了条件,同时阐述论文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重点与难点,为后文的具体研究做相应准备。第二部分对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本章主要从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概念入手,归纳、总结及评介当今国内外对于投资国际拓展的研究状况,且对其从三方面展开综述,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思想、我国领导人关于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论述及西方学者关于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理论。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范畴,并以民间投资国际拓展“三类优势”的“鱼”型结构来说明我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附以相应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进展、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本章从分析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现状入手,描述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民间投资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并概括出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主体核心竞争力偏弱、规模偏小,仍以资源开发为主战略、区位相对集中,仍以传统产业为主行业、结构层次较低,仍以合资新建为主方式、缺乏配套服务等四个方面,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是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国内外三重障碍分析。本章深入地研究了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且用环境评估体系、国际战略选择等评价标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分析了影响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三重障碍,以建模的形式显现各障碍之间的关系,为后文提出相应对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五部分是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比较研究。通过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新型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国际拓展的发展历史、进程、现状及特征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不同类型国家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原因,揭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和个别国别特征等,探索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一般规律,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是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分析。针对我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总结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内政府相保障、民间自主拓展”这一内涵深刻的新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需要国际市场、中国政府以及民间投资主体等参与投资活动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合、指导、选择等动态要求,且为我国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李秉强[10](2010)在《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SWOT分析》文中指出服务业转型和升级是浙江经济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发现,浙江省应该通过承接其他区域的服务业转移以促使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采取SWOT的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既有自身优势但也有相应劣势,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共存,因此浙江省的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吸纳服务业转移的能力。

二、浙江经济“走出去”:必要性和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经济“走出去”:必要性和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4.2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点
第2章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2.1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1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发展思想为根本指导
        2.1.2 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的经济发展思想
        2.1.3 汲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智慧
        2.1.4 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增长理论
    2.2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2.2.1 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实践积淀
        2.2.2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3章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内容与特征
    3.1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1 高质量发展跨越重大关口论
        3.1.2 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论
        3.1.3 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论
        3.1.4 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论
        3.1.5 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开放论
        3.1.6 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论
    3.2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
        3.2.1 针对性: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3.2.2 综合性:全面涵盖五大发展理念
        3.2.3 引领性:引领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第4章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4.1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1.1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发展思想的新视野
        4.1.2 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局限
    4.2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4.2.1 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4.2.2 为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行动指南
        4.2.3 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指引和启示
第5章 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思考
    5.1 践行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存在的不足
        5.1.1 高质量发展相关主体的发展观念有待彻底转变
        5.1.2 相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5.2 践行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路径
        5.2.1 进一步用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武装头脑、转变观念
        5.2.2 构建和完善践行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对外直接投资
        2.1.2 就业、就业结构及技能工资溢价
    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 技能工资溢价理论
    2.4 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市场
        2.4.1 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
        2.4.2 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结构
        2.4.3 对外直接投资与技能工资溢价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发展概况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3.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
    3.2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特征性事实
        3.2.1 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3.2.2 制造业企业整体就业现状
        3.2.3 制造业就业结构特征
        3.2.4 制造业企业技能工资溢价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国内就业市场的机制分析
    4.1 对外直接投资对总体就业规模的影响机制
    4.2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
    4.3 对外直接投资对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增长
    5.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5.2 基本估计结果与构建反事实控制组
        5.2.1 构建反事实控制组
        5.2.2 基本估计结果
    5.3 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5.3.1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5.3.2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5.3.3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结构
    6.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设定及数据说明
    6.2 基本估计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6.2.1 基本估计结果
        6.2.2 内生性检验
        6.2.3 其它稳健性检验
    6.3 对外直接投资就业结构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6.3.1 行业异质性检验
        6.3.2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6.3.3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6.3.4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6.4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就业技能结构的机制检验
        6.4.1 技术创新效应检验
        6.4.2 生产转移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对直接投资与本国技能工资溢价
    7.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7.1.1 模型设定
        7.1.2 变量设定及数据说明
    7.2 基本估计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7.3 对外直接投资技能工资溢价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7.3.1 行业异质性检验
        7.3.2 地区异质性检验
        7.3.3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7.3.4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7.3.5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7.4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技能工资溢价的机制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模式研究 ——以中俄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框架
        1.2.3 技术路线
        1.2.4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园区
        2.1.2 海外产业园区
        2.1.3 中俄贸易的阴影——“灰色清关”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雁行理论”和边际产业理论
        2.2.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产业转移理论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产业园区的发展目的及海外产业园区的选址研究
        2.3.2 海外产业园区的投资因素分析
        2.3.3 海外产业园区的必要性和相关政策研究
        2.3.4 关于“一带一路”的政策分析及时代机遇研究
    2.4 国外研究现状
    2.5 文献总结及评述
3 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企业已建海外产业园区基本类型
        3.1.1 按功能分类
        3.1.2 按开发主体分类
    3.2 中国企业已建海外产业园区总体布局
        3.2.1 中国企业已建海外产业园区概况
        3.2.2 中国已建海外产业园区产业特点
        3.2.3 中国已建海外园区发展特征
        3.2.4 中国已建海外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分析
4 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建设投资战略要素分析
    4.1 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走向海外的需求分解
    4.2 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发展的共性机遇
    4.3 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发展的共性挑战
5 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决策分析
    5.1 海外产业园区的选址
        5.1.1 选址原则
        5.1.2 选址思路
    5.2 海外产业园的产业选择
        5.2.1 总体思路
        5.2.2 产业选择与导入的系统分析
    5.3 海外产业园区开发主体
        5.3.1 开发主体分类
        5.3.2 战略合作者的选择
    5.4 海外产业园区投融资模式
        5.4.2 资本市场融资
        5.4.3 项目融资
        5.4.4 政府主导型融资
    5.5 海外产业园区开发模式
        5.5.1 开发模式
        5.5.2 开发流程
        5.5.3 开发策略
    5.6 海外产业园区招商模式
6 案例分析-以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为例
    6.1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发展概况
    6.2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建设动因分析
        6.2.1 中国企业的宏观需求
        6.2.2 乌苏里斯克的微观优势
    6.3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效应分析
        6.3.1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对俄经济拉动情况
        6.3.2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的经营效益及发展
    6.4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分析
    6.5 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暴露的问题及展望
7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加强宏观层面指导及协调
    7.2 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参与
    7.3 完善海外园区相关投资及建设法律规范制定
    7.4 建立海外投资开发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7.5 推动中国园区标准的国际化推广
    7.6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确保智力保障支持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海外高层次人才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才流动理论
        2.2.3 人才激励理论
        2.2.4 理论启示
第三章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和效能
    3.1 浙江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现状
        3.1.1 引才政策体系
        3.1.2 引才工程体系
        3.1.3 引才渠道体系
        3.1.4 引才平台体系
        3.1.5 引才服务体系
    3.2 浙江省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经济科技发展的贡献
        3.2.1 有效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3.2.2 切实增强区域竞争力
        3.2.3 人才创业成果不断涌现
第四章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领军型人才比较紧缺,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4.1.2 高水平人才发展平台不多,人才承载能力受到限制
        4.1.3 人才政策比较优势不明显,体制机制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
        4.1.4 人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创业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4.1.5 人才发展氛围还不够浓厚,市场化配置人才理念不够深入
    4.2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不够高
        4.2.2 人才引进的精准性不够高
        4.2.3 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4.2.4 人才服务国际化程度不够高
第五章 国外及国内部分省市政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经验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政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经验和启示
    5.2 国内部分省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分析
        5.2.1 上海市打造全球顶尖人才高峰的平台化引才模式
        5.2.2 江苏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化引才模式
        5.2.3 广东省建立海外多渠道引才体系的网络化引才模式
    5.3 小结
第六章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6.1 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
    6.2 构建更完善更开放的海外引才政策体系
    6.3 打造高能级多层级的聚才平台
    6.4 开展更精准更活跃的海外引才活动
    6.5 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人才服务保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我国商业秘密专门立法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之现状分析
    第一节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实证分析——以浙江为例
    第二节 我国现有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
    第三节 我国商业秘密保护分散式立法之不足
第三章 商业秘密保护专门立法之理论证成
    第一节 价值转向视角下商业秘密保护专门立法的理论构建
    第二节 商业秘密保护专门法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商业秘密保护专门法制定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商业秘密保护专门立法之域外考察
    第一节 美国模式
    第二节 欧盟模式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模式
    第四节 域外商业秘密保护发展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之法律路径选择
    第一节 商业秘密保护专门立法之重点问题
    第二节 专门立法下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内部制度构建
    第三节 商业秘密保护专门立法与现行法律之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发展理论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2.4 金融支持理论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2.4.2 金融发展理论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2.5 国际货币理论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2.5.2 汇率理论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5 汇率波动大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6 借鉴的启示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6.1.1 四个对接
        6.1.2 中阿新通道
        6.1.3 四个关键点
        6.1.4 新平台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7.3.1 交通运输行业
        7.3.2 通讯行业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7.3.5 文化传媒行业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7)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 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研究
        一、集群经济
        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第一节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第二节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储备和信息摄取不足导致缺乏创新技术
        二、单一经济结构导致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和融资难
        三、专业服务人才支撑不足
第四章 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第一节 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第二节 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提升创新能力
        一、组织学习提升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
        二、模型推导检验
    第三节 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降低交易成本
        一、集群组织对于降低交易成本的机理分析
        二、模型推导检验
    第四节 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
        一、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克服进入目标市场障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例证分析
    第一节 泰中罗勇工业园推动浙江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
        一、泰中罗勇工业园现状
        二、泰中罗勇工业园为民营企业集体进军东盟市场搭建平台
    第二节 温州鞋企的俄罗斯新路
        一、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
        二、温州鞋企的俄罗斯新路
    第三节 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第四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经验
        一、“第三意大利”模式的主要经验
        二、日本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介绍
        三、台湾在东莞电子产业集群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二、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人民币离岸金融的相关概念内涵
    2.1.1 离岸金融的概念界定
    2.1.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含义
2.2 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趋势
    2.2.1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历程
    2.2.2 人民币离岸货币的现实需求
    2.2.3 人民币离岸货币的供给前景
    2.2.4 人民币离岸货币的规模测算
2.3 跨境结算助推人民币离岸市场创新
    2.3.1 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现实分析
    2.3.2 跨境结算的离岸创新需求
2.4 后危机时代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必要性
    2.4.1 赶超战略的需要
    2.4.2 金融国际化的需要
    2.4.3 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2.4.4 利率汇率改革的需要
    2.4.5 缓解收支失衡的需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借鉴
3.1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进程
3.2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类型布局
3.3 全球化背景下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
    3.3.1 小型中心消弱趋势
    3.3.2 离岸业务多元趋势
    3.3.3 离岸中心整合趋势
    3.3.4 后发中心崛起趋势
3.4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总结
    3.4.1 区位优势是基础条件
    3.4.2 制度要素是首要条件
    3.4.3 监管体系是重要保障
    3.4.4 国际经验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布局的实证抉择
4.1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布局的争议
4.2 人民币离岸中心主要竞争城市实力比较
    4.2.1 硬指标比较
    4.2.2 软指标比较
    4.2.3 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格局分析
    4.2.4 国际离岸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
4.3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布局的博弈选择
    4.3.1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4.3.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4.3.3 现阶段离岸中心布局的战略选择
4.4 人民币离岸中心区位模式的实证抉择
    4.4.1 人民币离岸中心区位模式的布局选择
    4.4.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具体选址
4.5 现阶段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4.5.1 民族经济背景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
    4.5.2 人民币可兑换前香港离岸中心的战略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势态及效应评析
5.1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现实背景
    5.1.1 资本管制的环境
    5.1.2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5.1.3 金融管制差异的刺激
    5.1.4 人民币供求激增的现实
    5.1.5 东亚中心的转化可能
5.2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现状
    5.2.1 人民币存款快增
    5.2.2 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容
    5.2.3 债券业务成核心
    5.2.4 人民币产品的创新
    5.2.5 清算机制的更新
5.3 香港人民币市场前景展望
    5.3.1 香港人民币存款前景展望
    5.3.2 香港个人人民币存款前景预测
    5.3.3 香港企业人民币存款前景预测
    5.3.4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5.4 货币流动对称性对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5.4.1 货币流动对称性对离岸金融市场价格的影响
    5.4.2 货币流动对称性对离岸金融市场影响的借鉴
    5.4.3 结论与启示
    5.4.4 香港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障碍
    5.4.5 政策建议
5.5 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对国内经济的综合影响
    5.5.1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积极影响
    5.5.2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运行机制分析
6.1 不同离岸金融中心动力模式的比较借鉴
    6.1.1 自然形成型离岸金融市场
    6.1.2 传统的政府推动型市场
    6.1.3 创新的政策推动型市场
6.2 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模式抉择
    6.2.1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借鉴
    6.2.2 市场演进政策引导模式应为首选
6.3 人民币离岸利率形成机制分析
    6.3.1 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利率
    6.3.2 多个离岸中心竞争中的利率定价
    6.3.3 人民币离岸利率的形成与影响
6.4 人民币离岸汇率形成机制剖析
    6.4.1 人民币离岸汇率的形成决定
    6.4.2 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及影响
6.5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信用扩张机制
    6.5.1 人民币离岸市场信用扩张的理论分析
    6.5.2 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的乘数分析
    6.5.3 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乘数效应估测
6.6 构建沪深港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机制
    6.6.1 沪深港离岸中心的竞争优势对比
    6.6.2 加强深港金融监管协调问题
    6.6.3 加强沪港金融中心的竞合协调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民币离岸中心监管框架与配套政策措施
7.1 离岸金融市场风险及传导机理
    7.1.1 离岸金融市场的微观风险
    7.1.2 离岸金融市场的宏观风险
7.2 人民币离岸市场运行的风险效应分析
    7.2.1 理论模型构建
    7.2.2 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风险预测
    7.2.3 人民币离岸中心面临的风险挑战
    7.2.4 结论
7.3 我国离岸金融中心监管模式的比较选择
    7.3.1 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
    7.3.2 人民币离岸中心监管模式的比较判断
    7.3.3 人民币离岸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取向
7.4 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7.4.1 健全离岸金融相关法律
    7.4.2 建立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7.4.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7.4.4 加强重点内容监管安排
7.5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配套政策
    7.5.1 人民币离岸中心业务模式的选择
    7.5.2 构建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合理机制
    7.5.3 完善离岸金融风险监管框架
    7.5.4 逐步协调离岸业务管制制度
    7.5.5 完善离岸业务的政策配套支持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 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战略选择
        (二) 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三)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四) 中国民间投资主体实力的增强为其国际拓展提供条件
    二、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重点与难点
        (一) 创新之处
        (二) 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概念、理论及评介
    一、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相关概念及解析
        (一) 民间投资
        (二) 投资国际拓展
        (三) 民间投资国际拓展
    二、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思想
        (二) 我国领导人关于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论述
        (三) 西方学者关于投资国际拓展的相关理论
    三、本文关于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认识
        (一) 三大国际投资理论的回顾
        (二) 我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优势的综述与分类
        (三) 民间投资国际拓展"三类优势"的理论解析
第二章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进程、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进程
        (一)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自发探索阶段(1979—1992年)
        (二)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起步发展阶段(1992—1999年)
        (三)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规模化发展阶段(1999年迄今)
    二、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现状
        (一)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速度较快,规模逐步扩大
        (二)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领域渐宽,方向呈多元态势
        (三)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方式日渐多样,层次愈益提高
        (四)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战略日趋明确,机制渐趋完善
    三、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主体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偏弱
        (二)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区位分布相对集中,交叉重复投资较多
        (三)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行业,结构层次较低
        (四)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战略不够明确、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第三章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国内外三重障碍分析
    一、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国际障碍分析
        (一) 国际利益格局及矛盾严重阻碍中国民间投资的拓展
        (二) 国际投资保护及竞争加强限制中国民间投资的拓展
        (三) 国际投资壁垒长期存在阻滞中国民间投资的拓展
        (四) 当今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中国民间投资拓展风险
    二、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国内障碍分析
        (一) 国有投资偏好压制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
        (二)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束缚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
        (三) 制度供给约束加大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成本
    三、中国民间投资主体本身问题分析
        (一) 观念存在误区,缺乏全球战略
        (二) 创新意识缺乏,遏制国际创业
        (三) 自律能力不强,恶性竞争严重
        (四) 企业实力不足,管理模式陈旧
第四章 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比较研究
    一、发达国家投资国际拓展的比较研究
        (一) 发达国家投资国际拓展的进程
        (二) 发达国家投资国际拓展的一般特征
        (三) 发达国家与中国投资国际拓展的差异分析
    二、发展中国家投资国际拓展的比较研究
        (一) 发展中国家投资国际拓展的进程
        (二) 发展中国家投资国际拓展的一般特征
        (三) 发展中小国与中国投资国际拓展的差异分析
    三、国外投资国际拓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实施品牌战略
        (二) 借鉴国外投资政策,完善我国相关法规
        (三) 强化地域统筹,规划战略格局
第五章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研究
    一、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基本思路
        (一) 国际市场为导向
        (二) 国内政府相保障
        (三) 民间自主拓展
    二、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对策研究
        (一)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国际对策
        (二) 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的国内对策
        (三) 民间投资主体自身发展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必要性分析
    (一)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
    (二) 经济转型的需要
    (三) 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 突破服务业发展瓶颈的需要
二、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一) 承接服务业转移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二) 承接服务业转移的产业基础已经成型
    (三) 对其他区域的辐射效应在逐渐放大
三、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1. 地理位置优越。浙江省地处长三角区域,
        2.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3. 服务业发展势头迅速。
        4. 制造业基础相对扎实。
    (二) 劣势
        1. 制造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
        2. 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且内部发展失衡。
        3. 服务业发展支撑体系有待加强。
        4.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三) 机会
        1. 国际服务业转移。
        2. 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
        3. 浙江省各级政府提出以服务业振兴经济发展策略。
    (四) 威胁
        1. 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对滞后不利于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2. 竞争相对激烈。
四、结论

四、浙江经济“走出去”:必要性和可能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D]. 陈玲.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D]. 卢阳阳. 浙江大学, 2021(01)
  • [3]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模式研究 ——以中俄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为例[D]. 祝凯家.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崔巍. 西北大学, 2019(04)
  • [5]我国商业秘密专门立法之研究[D]. 冯秋翔.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7)
  • [6]“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7]浙江民营企业集群式外直接投资研究[D]. 严日旺.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
  • [8]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 曾之明. 中南大学, 2011(12)
  • [9]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研究[D]. 霍跃.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7)
  • [10]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SWOT分析[J]. 李秉强. 当代经济管理, 2010(09)

标签:;  ;  ;  ;  ;  

浙江经济“走出去”:必要性与可能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