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法》的地域、时代特征与分类

《中国图书馆法》的地域、时代特征与分类

一、《中图法》的地区、时代特征及其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超[1](2020)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仿分类目再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社会科学各大类中仿分情况进行梳理总结,按照仿分与被仿分类目的数量以及仿分分类标引的难易程度将其归纳为一对一仿分、一对多仿分、多对一仿分以及多对多仿分四种类型;通过对各大类仿分类型总结,提出仿分实质类目这一概念,在仿分注释中强调仿分实质类目以及仿分范围双重说明,以降低仿分难度,提高仿分质量。

李轩[2](2019)在《《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英文简称CLC)是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结合文献内容特点及其某些外表特征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的类目表,它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类分图书、组织图书、分类排架、编制分类检索系统的工具。《中图法》自从1975年第一版发行之后,就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在修订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因为《中图法》的修订一直坚守着两个原则:稳定性与发展性,即“不变”与“变”。“不变”指的是大类设置基本不变,标记制度基本不变;“变”指的是分类技术、类目内容与人类知识积累保持同步。这两条原则保证了《中图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使《中图法》在中国分类法家族中独占鳌头,成为中国目前使用单位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对于分类法而言,至关重要。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分类效果的好与坏,决定着一部分类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研究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体系分类和分面分类两个维度,用统计数据的形式来反映复分技术、仿分技术、冒号组配技术等在《中图法》中的应用情况,纵向对比《中图法》五个版本的分类理论与技术发展状况,归纳其发展呈现的特点。通过对比发现:分类理论的发展相对稳定,而分类技术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复分技术、仿分技术、冒号组配技术等在《中图法》中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在逐步加深,分类标准向科学分类、知识分类的方向发展,交叉学科的增多导致交替技术使用的扩大等方面。但是由于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目前《中图法》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复分表数量偏少、类目细分不够、更新滞后、规则复杂、无法解决类目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冒号组配技术使用范围较小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增加复分表的种类,增加细分粒度,多重列类,增设新的类目,改变复分标记方法,提升操作灵活性,用分面组配重排序列,增加冒号组配使用的范围等。最后,对《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类主题一体化程度加深,分面组配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全面深入,网络信息分类技术将会得到借鉴和应用,自动分类技术会不断推进,网络版会不断完善。

朱青青[3](2018)在《关于文学作品的分类标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文学作品在图书馆馆藏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厘清其分类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分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涉及文学作品分类的着者国籍变化、海外华人、改编、时代复分问题,提出如下改进建议:(1)编目人员需熟知文学类的列类标准和分类规则;(2)涉及国籍变化和海外华人作品时,应按照着作初版或作品发表时的作者国籍执行分类,并尽量保持不同版本的分类一致性;(3)改编类文学作品的归类应考虑着作宗旨;(4)存在时代复分的作品应尽可能以其创作的时代为准。

李湘东,阮涛[4](2018)在《互信息特征选择法在《中图法》内容相似类目中的运用及改进——以E271和E712.51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内容相似的两个类目间存在大量共同特征而难以自动区分的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互信息特征选择法,以提高两类文本自动分类的效果。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E271(中国陆军)和E712.51(美国陆军)两个类别的书目信息作为文本分类的对象,首先针对传统互信息特征选择法未考虑负相关特征、类间集中度和类内分散度等问题,引入改进的互信息特征选择法DNCFMI;其次,针对DNCFMI未区分不同特征对类别的贡献程度等不足,引入领域无关特征和领域相关特征,提出一种改进的互信息特征选择法DNCFDIMI;最后,使用knn分类器进行分类,并采用宏平均F1值和微平均F1值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的宏平均F1值和微平均F1值比传统互信息特征选择法分别提升24.1%和28.5%,比DNCFMI均提升4.5%,证明本文方法对内容相似类目的分类更有效。

古康年(Ku Hong Nin)[5](2017)在《馆藏误置数据分析及启示 ——以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开架借阅制的图书馆必定会发生馆藏被误置的情况,对于拥有庞大馆藏但有限人力资源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如何有效率地把馆藏误置纠正,定必是各高等院校图书馆所面对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进行年度普通书读架时所获得的馆藏误置数据来进行调查,由此探讨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的馆藏误置特征与规律。此外,通过结合澳门四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误置数据,再进行分析和比较各澳门高等院校图书馆中使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的馆藏误置数据而得出各相同与相异之处。经过分析和调查后,得知:一,馆藏误置中绝大部分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且恶意馆藏误置的数量很少,而且馆藏误置量与借阅率及馆藏量往往有着两两强正相关的关系。二,大部分书籍的正确与其错误分类号数值范围都只相差在十位之内,且分类号数值中只错一位数字的馆藏误置最容易发生。三,馆藏误置中分类号的小数位出现错误的数据占整体达28%,而且还发现了因疏忽而出现的分类号排列错误。四,澳门各所高等院校图书馆都被同时发现了特定分类号的馆藏误置,证明馆藏误置的规律并不属于偶然且有其相关性。由此对上述调查的建议如下:一,通过馆藏误置数据的各种特性及规律来调整书库管理策略。二,通过馆藏误置数据来建立分类号误置表以优化书库管理。

邓福泉,杨宏[6](2016)在《地方文献统一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我国地方文献分类混乱的现状,为尽快实现馆际书目数据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了统一地方文献分类的观点,并对统一使用《中图法》分类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张承宏[7](2014)在《《中图法》第5版分类标引地方文献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从地方文献统一分类标引角度,浅析了几种没有完全按照《中图法》分类标引地方文献的做法,分析了应用《中图法》第5版分类标引地方文献的方法和改进之处。

李敏[8](2012)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图书馆和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各类检索语言共同应用于同一检索系统或不同检索系统,而导致检索策略多样化,进而影响到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方法。检索语言标准化应是最理想的方法,但难度太大。通过人工或自动方式,在异构检索语言词汇之间建立语义映射关系,以此实现它们的兼容转换,最终让各种检索语言集成,这是较为现实和可行的办法。在我国,《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影响最大、用户群最多的综合性图书分类法,如何与中外其他检索语言兼容受到了更多关注,只有融入到检索语言这个大系统中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才能继续保持其在知识组织系统中的优势地位。本文为此分五部分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概述检索语言兼容的相关基础问题。首先是概念的辨析,在追溯检索语言兼容、兼容性、兼容化、兼容转换、互操作、映射及映射转换等概念的基础上,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整理出狭义和广义的检索语言兼容概念。其次,从检索语言基本原理的一致性和检索语言构成方法上的互补性两个角度论述了检索语言兼容的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了影响检索语言兼容的因素:检索语言编制原则,类表词汇(类目概念)主题范畴、专指度、先组度,类表结构相似程度等。第二部分,《中图法》兼容化的历程。具体研究了《中图法》编制之初对国内外分类法的借鉴和吸收、基于手工研制的《中图法》的系列化类表和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中图法》的互操作研制、《中图法》与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集成。第三部分,《中图法》兼容的范围与模式。在全面调查和分析《中图法》与其他检索语言兼容的成果、研究项目和计划的基础上,指出《中图法》目前成型的兼容成果主要集中在与其系列化类表、与《汉语主题词表》兼容,同时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基础上也开始了与自然语言的兼容研究,与国外分类语言、主题语言的兼容大多局限于部分领域或主题,并还需进一步论证。针对以上兼容范围总结了《中图法》在实现兼容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兼容模式的特点和技术性能。第四部分,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外的一些着名分类语言兼容范围扩大,检索语言兼容化发展趋势愈加突出:组织对象扩大化和进一步细化,组织工具的用途多元化,概念体系范围扩大化,结合或强化传统的知识分类和词汇控制的手段,知识组织工具多元化存在,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发展特征等。《中图法》要成为汉语界通用性的检索语言并与国外其他检索语言兼容,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已有成果的优化、单语种出版、网络化水平、类目体系问题等。除了依靠技术支撑之外,《中图法》本身还应积极采取对应措施:优化主类表结构、进一步修订复分表、规范类目描述、发行多种译本、继续推进《中图法》标准化等。第五部分,语义Web环境中KOS语义互操作与《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KOS要以数据关联形式在网络上发布和检索,实现语义互操作,必须采用标准的描述语言重新描述。SKOS语言是W3C设计的一种标准的编码语言,专门针对传统知识组织系统的计算机表示和机器可处理。KOS的现代化改革一直坚持以类表结构少改动的原则,这与SKOS的定位完全吻合,即只描述不改动。但在《中图法》等传统类表的SKOS语言全描述转化研究中,伴随概念框架完美设计的同时,类表的一些细节和一些特性却无法实现语义最低损耗的描述转换。既要保证SKOS的独立性,又要让类表的语义损耗最低、数据交互性最强大,办法之一是只转化类表前三级类目体系,以构建传统类表的顶层表示模型。之二,用SKOS全描述转化各类表,同时归纳各类表概念构建出顶层本体,在顶层本体数据与SKOS数据间建立联系。如此,在未来智能化的网络环境中提供真正的一站式网络检索服务的理想才能实现。

李妹[9](2011)在《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围绕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首先对云南地方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的特殊性进行梳理,其次分析了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实现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方式改进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的思路。论文按以下基本思路展开:首先,研究背景的分析。对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内容进行了陈述,从我国古代地方文献分类和近现代地方文献分类两个方面综述我国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研究现状。其次,云南地方文献的界定。分析地方文献的概念、类型、特点等,讨论云南地方文献分类的特殊性、工作现状、主要经验、存在问题、改进思路等内容,为文后的讨论做准备。第三,对云南古代地方文献、近代地方文献、现代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进行探讨和分析,包括云南地方文献分类规范化的内涵和意义、分类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要求、相关书目的举隅、分类体系的比较、分类工作规范化的实现等内容。第四,论述整合利用多种分类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突出地方文献分类的特殊性,以及整合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等内容进行探讨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并分析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袁曦临[10](2011)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建立与发展,是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及知识转型分不开的。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学为政本”的理念,晚清及民国学人借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现代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对中国传统知识系统按照西方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了重组。在现代西方强势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冲击之下,辅之以弱势文化的自我心理认同,晚清以来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移植现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更不可能以理性的态度、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去检验引进的西方知识体系。1949年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使得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脱离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谱系,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割断了联系;1978年后人文社会科学虽得以重建,但相对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依然缺乏必要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土壤,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也陷入长期的模糊不清。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制度,是一种对知识加以分类的“学科分类制度”。近年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建设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如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学科基金资助、重点学科点设置、学科发展不平衡、学术评价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缺乏国际影响等等,追根溯源均可归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问题。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新的历史转型期,亟需建立能够反映中国国情和历史深度,指导中国现实发展,并具有世界学术视野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思维与独立研究。因此,重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本土化,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而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构无疑是出发点和先决条件。本文采用语境分析方法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变迁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剖析,从“民国学制改革”和“近代文献分类法演化”2个途径对近代中国传统学术谱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并试图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这3个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语境中是如何产生以及被混淆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国内现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国外主要的学科分类体系的设置情况,提出重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出发点应由政府、政治导向转变为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同时建立起开放的、多元化的学科准入模式,重建中国古典学术体系。本文所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应用性软科学这三大领域,并设计通过“通识”和“桥梁”教育把上述三大学科领域,在学科交叉或跨学科层面重新聚合起来,使之既保持与国外主流学科体系如CIP、ISCED、JACS基本一致,又兼顾到与台湾的学科分类体系以及文献分类法的衔接,以期体现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后,从微观的角度,选择图书馆学、情报学这一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具体学科进行个案研究,以期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本文的研究路径可以概括为:(1)在西方语境中去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及话语体系。(2)在中国语境中对西方学术体系进行剖析和反思,而后提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问题;(3)通过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与西方学术对应交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相比于20世纪初的激烈的学术转型,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虽已不再有救亡图存的危险,但寻求发展和创新的紧迫感,以及世界的多元变化较之20世纪初更为剧烈。在新的环境下,对历史的梳理正是反思的前提,也是理论得以重新建构的先决条件。目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各个具体学科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对于学科体系整体性的陈述却比较欠缺,而整体性陈述恰恰是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历史和现实的框架性工具。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本文提出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应用性软科学三分法,而后通过“通识”和“桥梁”教育,在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层面聚合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通用框架。在理论层面,为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知识谱系,洞悉其构成,明晰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其研究范围,并预测学科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引领和指导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管理、学术评价和文献分类,乃至学术出版和学术知识的传播,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其次,从“学术史”的角度,深入探究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关系及其内在理路;在研究方法上,摒弃了将学术史与社会史割裂开来的作法,而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问题同经济、政治、社会背景相关联,从而能更清楚的认识学术发展的脉络,获得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

二、《中图法》的地区、时代特征及其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图法》的地区、时代特征及其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仿分类目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一对一仿分
2 一对多仿分
3 多对一仿分
4 多对多仿分
5 结语

(2)《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现状
    1.5 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概述
    2.1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概念界定
    2.2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关系
    2.3 现行的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
        2.3.1 分类理论
        2.3.2 分类技术
    2.4 《中图法》简介
        2.4.1 编制背景
        2.4.2 修订情况
第三章 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3.1 体系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3.1.1 应用发展状况
        3.1.2 存在问题
        3.1.3 改进建议
    3.2 分面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3.2.1 应用发展状况
        3.2.2 存在问题
        3.2.3 改进建议
第四章 《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分类主题一体化将得到空前的重视
    4.2 分面组配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
    4.3 网络信息分类技术将会得到借鉴和应用
    4.4 自动分类技术将不断推进
    4.5 网络版将逐渐完善
        4.5.1 缩短版本更新周期
        4.5.2 增强与用户的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关于文学作品的分类标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图法》文学类的列类概述
2 文学作品的分类标引问题
    2.1 着者国籍变化的文学作品分类问题
    2.2 海外华人文学作品的分类问题
    2.3 改编类文学作品的分类问题
    2.4 文学作品的时代复分问题
3 文学作品的分类标引建议
    3.1 熟知文学类的列类标准和分类规则
    3.2 文学作品按国籍分类的建议
    3.3 改编类文学作品的分类建议
    3.4 文学作品的时代复分建议

(4)互信息特征选择法在《中图法》内容相似类目中的运用及改进——以E271和E712.5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和意义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传统互信息特征选择法及其不足
    2.2 DNCF_MI特征选择法及其不足
        2.2.1 DNC、类间集中度和类内分散度
        2.2.2 DNCF_MI的不足
    2.3 改进的DNCF_DI_MI特征选择法
        2.3.1 领域无关特征和领域相关特征
        2.3.2 DNCF_DI_MI特征选择法
3 基于改进互信息特征选择法的分类框架
4 实验设计与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与测评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预备实验
        4.3.2 特征选择法的效果比较
        4.3.3 分类效果比较
5 结语

(5)馆藏误置数据分析及启示 ——以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图书馆馆藏排架概述
    2.1 各种常用的分类排架法
        2.1.1 典型分类排架法
        2.1.2 各种常用分类排架法之比较
    2.2 各种常用的图书分类法
        2.2.1 境外常用的图书分类法
        2.2.2 国内常用的图书分类法
        2.2.3 各种常用图书分类法之比较
    2.3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中索书号的编制方法
    2.4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的索书号编制方法
    2.5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的具体排架方法
    2.6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普通书的具体排架方法
3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馆藏数据调查
    3.1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普通书之馆藏概况
        3.1.1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的普通书馆藏之负载情况
        3.1.2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普通书馆藏的借阅情况
    3.2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普通书馆藏之分析
    3.3 对馆藏误置的调查方案
    3.4 调查结果
4 馆藏误置报告中各项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4.1 各大类及各主题区域的错误分布及分析
        4.1.1 馆藏误置数量与馆藏量的比较与分析
        4.1.2 馆藏误置数量与借阅率的比较及分析
    4.2 馆藏误置中书架直排位置的数据分析
    4.3 馆藏误置中书架层面位置的数据分析
5 馆藏误置集中部分及各馆藏误置状况之分析
    5.1 馆藏误置数据集中的部分及分析
    5.2 馆藏误置中各状况数据之分布
    5.3 馆藏误置中正确与错误分类号间呈数字规律性
        5.3.1 分类号英文字母错误之分析及建议
        5.3.2 分类号整数部分出现一位数字错误之分析及建议
        5.3.3 分类号整数部分出现两位数字错误之分析及建议
        5.3.4 分类号小数部分出现错误之分析及建议
        5.3.5 分类号小数部分出现漏读之分析及建议
        5.3.6 分类号整数部分出现调转之分析及建议
    5.4 馆藏误置中正确与错误分类号间不呈数字规律性
        5.4.1 分类号数字层面上没有确切关系之分析及建议
        5.4.2 英文字母错误的分类号中数字部分不呈规律性之数据
6 分类号误置表的应对措施
    6.1 分类号误置表对书库管理的应用
        6.1.1 分类号误置表对图书整架的应用
        6.1.2 分类号误置表对找寻书籍的应用
        6.1.3 分类号误置表对图书读架的应用
        6.1.4 分类号误置表对图书上架的应用
    6.2 分类号误置表在澳门各高校图书馆的可行性研究
        6.2.1 澳大图书馆与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分类号误置表之比较
        6.2.2 澳大图书馆与澳门理工学院图书馆分类号误置表之比较
        6.2.3 澳大图书馆与澳门城市大学图书馆分类号误置表之比较
        6.2.4 四所澳门高等院校图书馆分类号误置表的比较和总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1.1 澳门地区高校图书馆馆藏误置数据的特点
        7.1.2 对分类号误置表的应用建议
        7.1.3 对研究馆藏误置文献的贡献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分类号误置表
附录二: 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分类号误置表
附录三: 澳门理工学院图书馆分类号误置表
附录四: 澳门城市大学图书馆分类号误置表
致谢

(6)地方文献统一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文献分类现状
2 地方文献统一分类的必要性
3 利用 《中图法》 统一地方文献分类的可行性
    3.1 省级及其以上地区的分类揭示
    3.2 省级以下地区的分类揭示
    3.3 未注明“依中国地区表分”的地域特征揭示
    3.4 利用互见分类提高地方专业文献的族性检索效果

(7)《中图法》第5版分类标引地方文献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文献分类标引现状
    1.1 自编地方文献分类表
    1.2 自编省以下的地区复分表
    1.3 在地方文献分类号中增加其他标识
2 《中图法》 第 5 版分类标引地方文献的应用分析
    2.1 修改“中国地区表”注释并明确了使用方法
    2.2 明确了地区、时代、民族等复分区分标识和使用方法
    2.3 类目修订有助于地方文献的分类标引

(8)《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和图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
2 检索语言兼容概述
    2.1 检索语言兼容及相关概念的解析
    2.2 检索语言兼容的基础
        2.2.1 检索语言基本原理的一致性
        2.2.2 检索语言构成方法上的互补性
    2.3 影响检索语言兼容的因素
        2.3.1 检索语言编制原则
        2.3.2 词汇(类目概念)因素
        2.3.3 类(词)表结构因素
        2.3.4 其他因素
3 《中图法》兼容化的历程
    3.1 《中图法》编制之初对国内外分类法的借鉴和吸收
        3.1.1 体系结构方面
        3.1.2 标记符号方面
        3.1.3 标记制度方面
    3.2 基于手工研制的《中图法》的系列化版本
        3.2.1 系列化类表的编制缘起及成果
        3.2.2 一体化词表的理论研究和编制实践
    3.3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中图法》互操作研制
    3.4 《中图法》与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集成
        3.4.1 集成表构建中的映射技术
        3.4.2 较有影响的项目
4 《中图法》兼容的范围与模式
    4.1 兼容范围
        4.1.1 与国内分类语言的兼容
        4.1.2 与国内主题语言的兼容
        4.1.3 与国内多种检索语言的兼容
        4.1.4 与国外分类语言的兼容
        4.1.5 与国外多种检索语言的兼容
    4.2 兼容模式
        4.2.1 微类表模式
        4.2.2 中介词典
        4.2.3 集成词表
        4.2.4 映射
5 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系统的兼容化趋势
    5.2 《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1 《中图法》兼容成果推广不理想
        5.2.2 《中图法》出版语种单一
        5.2.3 《中图法》的网络化水平问题
        5.2.4 《中图法》类目体系设置上的问题
    5.3 《中图法》的应对措施
        5.3.1 加强与国内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兼容
        5.3.2 主类表结构的优化
        5.3.3 复分表的进一步修订
        5.3.4 完善类目描述
        5.3.5 发行多种译本
        5.3.6 继续推进《中图法》标准化
6 语义Web环境中KOS语义互操作与《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
    6.1 KOS采用SKOS描述转化实现语义互操作的可行性
        6.1.1 SKOS的定位
        6.1.2 KOS的发展需求
    6.2 《中图法》SKOS描述相关研究及评价
        6.2.1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的相关研究
        6.2.2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中的问题
        6.2.3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过程中的部分解决方案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云南地方文献及分类工作现状
    2.1 云南地方文献概述
        2.1.1 云南地方文献
        2.1.2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的特殊性
    2.2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现状
        2.2.1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的基本现状
        2.2.2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的主要经验
        2.2.3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
        2.2.4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的改进思路
3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基本问题的思考
    3.1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内涵和意义
        3.1.1 地方文献分类的内涵
        3.1.2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内涵
        3.1.3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意义
    3.2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性
        3.2.1 建设固有文化特征单元目标的内在要求
        3.2.2 顺应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趋势的要求
        3.2.3 寻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3.3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3.3.1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基本原则
        3.3.2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相关要求
4 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4.1 云南古代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思考
        4.1.1 相关书目体系分类思想
        4.1.2 现有云南古代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比较分析
        4.1.3 云南古代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选择
        4.1.4 云南古代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特殊问题的处理
    4.2 云南近代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思考
        4.2.1 相关书目体系分类思想
        4.2.2 现有云南近代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比较分析
        4.2.3 云南近代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选择
        4.2.4 云南近代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特殊问题的处理
    4.3 云南现代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的思考
        4.3.1 相关书目体系分类思想
        4.3.2 现有云南现代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比较分析
        4.3.3 《中图法》是云南现代地方文献分类的主流体系
        4.3.4 利用《中图法》类分云南现代地方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解决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问题的举措
        4.4.1 统一分类思想、统一分类法、统一行动
        4.4.2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执行组织或监督组织
        4.4.3 建立并使用共同遵循的各类规范文档
5 整合利用多种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思考
    5.1 整合利用多种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5.1.1 整合利用多种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可行性
        5.1.2 整合利用多种地方文献分类体系的必要性
    5.2 突显地方文献分类特性的思考
        5.2.1 建立相对独立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检索系统
        5.2.2 突出地方文献分类特性的着录方法
    5.3 整合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思考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领域的选择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构想
        1.5.1 分析视角
        1.5.2 研究路径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根据
    2.1 “学科”本质的涵义解析
    2.2 学科分类的相关理论
    2.3 人文学科的形成与特性
    2.4 社会科学的制度化过程
    2.5 “学科”的知识权力结构
第三章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3.1 以“七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学术体系
    3.2 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3.3 西方主流的学科分类标准与系统
    3.4 西方主流的文献分类标准与系统
    3.5 其他的学科分类标准与系统
    3.6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趋势
第四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初建
    4.1 中国传统学术的体系结构
        4.1.1 六艺分科
        4.1.2 四部分类
    4.2 中国传统学术制度变迁的驱动力
        4.2.1 佛教的传入
        4.2.2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
    4.3 近代中国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
        4.3.1 壬寅学制
        4.3.2 癸卯学制
        4.3.3 壬子癸丑学制
        4.3.4 壬戌学制
    4.4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出现
    4.5 20世纪80年代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建
    4.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语境分析
第五章 中国文献分类体系的演化及其经验启示
    5.1 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演化
        5.1.1 对于经部的处理
        5.1.2 对于史部的处理
        5.1.3 对于子部与集部的处理
    5.2 现行的文献分类标准与系统
        5.2.1 赖永祥《中国图书分类法》
        5.2.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5.2.3 《社会科学检索词表》
        5.2.4 《中文新闻信息分类》
    5.3 我国文献分类学研究成果及其经验启示
        5.3.1 知识组织理论研究成果
        5.3.2 文献分类学提供的可借鉴经验
第六章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的重构
    6.1 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6.1.1 现行主要人文社会科学指导性标准
        6.1.2 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的出发点
        6.2.1 由政府主导转向学科主导
        6.2.2 多元发展的学科准入模式
        6.2.3 重建中国古典文明学术体系
    6.3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原则
        6.3.1 基层化原则
        6.3.2 形式逻辑原则
        6.3.3 变化发展原则
        6.3.4 本土化原则与国际化原则
        6.3.5 实用性原则
        6.3.6 历史性原则
    6.4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逻辑框架
        6.4.1 人文学科群
        6.4.2 社会科学学科群
        6.4.3 应用软科学群
        6.4.4 交叉/跨学科
        6.4.5 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当代形态
    6.5 实例分析:LIS学科体系的重构
        6.5.1 国外对LIS学科的认识与观点
        6.5.2 国内对于LIS学科体系的研究
        6.5.3 LIS学科体系结构分析
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实现与应用展望
    7.1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实现的制度保障
        7.1.1 不成文制度的建设
        7.1.2 成文制度的建设
    7.2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的应用展望
        7.2.1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育的影响
        7.2.2 学科分类与文献分类的映射与连接
        7.2.3 基于学科分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与不足
文后引文及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中图法》的地区、时代特征及其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仿分类目再探讨[J]. 周文超. 图书馆建设, 2020(06)
  • [2]《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D]. 李轩. 河北大学, 2019(04)
  • [3]关于文学作品的分类标引探讨[J]. 朱青青.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8(06)
  • [4]互信息特征选择法在《中图法》内容相似类目中的运用及改进——以E271和E712.51为例[J]. 李湘东,阮涛.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8(01)
  • [5]馆藏误置数据分析及启示 ——以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为例[D]. 古康年(Ku Hong Nin). 武汉大学, 2017(01)
  • [6]地方文献统一分类研究[J]. 邓福泉,杨宏.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01)
  • [7]《中图法》第5版分类标引地方文献的应用分析[J]. 张承宏.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01)
  • [8]《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D]. 李敏. 郑州大学, 2012(09)
  • [9]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问题研究[D]. 李妹. 云南大学, 2011(04)
  • [10]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 袁曦临. 南京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中国图书馆法》的地域、时代特征与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