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主题和差异

民办高等教育主题和差异

一、民办高等教育主题和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绪[1](2021)在《影响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三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影响学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因素。研究指出,影响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举办者的特征和学校领导的专业素质。基于同一外部政策体系下三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发展变化的分析,该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突出公益导向;完善章程的内涵和功能,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规范决策程序;强化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增强内部治理能力。研究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人员以及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

尹彦[2](2021)在《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研究 ——以S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随着党和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乘风而起,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升级,很多民办高等学校也开始转向追求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教师是学校内涵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根基,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动力,对高校的发展来说,留住高素质、高水准的优秀教师人才十分关键。2016年11月7日,《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决定》在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进行了审议并修改通过;同年12月,国务院会同教育部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三个配套文件,分别在不同程度强调了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享受同等法律地位,并将保障民办教师应享受的权益提到了重要位置。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提出,应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机制,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但是,近年来,各地民办高校教师相关权益缺乏保障或者受损事件屡见不鲜。《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如何保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不受影响,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帮助民办高校留住高水平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以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S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梳理,以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为架构,围绕政策法规、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等四个变量,从国家政策内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水平、社会环境影响、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教师等方面,找出政策执行落实与国家政策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从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社会环境、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等多个角度,对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立足民办高校工作实际,对提高政府的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一是优化制度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内容,构建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理顺政府部门的权责关系,推进分类扶持,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管理。完善政策执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执行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改进政策工作方式,提升执行部门的政策执行水平;三是强化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提升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多方施力促进民办高校提高治理水平;四是优化社会环境,通过地校合力、经济发力、社会助力,促进营造教育公平的社会环境。这些建议,将助推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地,为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曹立茹[3](2021)在《高等教育“复归”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归”现象真正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后,“复归”一词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大量出现,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主流愈来愈趋向“复归”,这或许是对传统的坚守,亦或是应对新时代的挑战。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通过参考、整理、分析相关的中外文献,试图在历史层面,对高等教育性质“复归”、结构“复归”、模式“复归”进行理论上的论述、概括与思考,以期归纳出高等教育“复归”之规律,为高等教育“复归”现象提供理论的参照系。基于对“复归”相关理论与内涵分析以及辞源学解读,并结合高等教育历史发展,高等教育“复归”现象可以理解为,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一现象在发展历程中受外部环境和内在逻辑的影响,经过初现期、隐存期、理想期连续不断的适应与调整,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并在理想期达到一种超越回复初现期现象的过程。高等教育“复归”现象的产生在外部环境上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内在逻辑上主要受权力、信念、传统的影响。高等教育“复归”具有连续性、适应性、超越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征。虽然高等教育“复归”有后退与不变的方面,但是,总的来说理想期是对初现期的一种本质超越。根据上述对高等教育“复归”内涵的解读,以中国“公私并存”为原点来考察高等教育性质“复归”,得出公私并存成为趋势、私立院校角色转变、亦是动因亦是阻力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以英国“一元制”为原点来考察高等教育结构“复归”,得出内在逻辑主导、外部环境辅助、动因亦是阻力、趋同亦要存异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以美国“精英化”为原点来考察高等教育模式“复归”,得出的规律与趋势是:丰富精英教育内涵,提升高校发展质量;做好高校功能分化,协调优秀平等教育;发挥外势推进作用,坚守内部传统信念;把握信息时代大势,促进教育稳步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蕴含的共同规律是高等教育“复归”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变革的主旋律;高等教育“复归”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复归”通过对社会进行适应与调整实现。在当今高等教育“复归”不断被呼吁的时代,重新界定其概念,论述高等教育性质、结构、模式不同方面的“复归”现象,初步得出其发展规律与趋势,无疑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借鉴价值。

朱培源[4](2021)在《政策法制与实践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文中提出

王建伟,娄自强[5](2021)在《我国民办高校相关研究综述——基于2017以来CSSCI/PKU来源期刊数据》文中指出研究综述是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深入揭示学科发展轨迹、特征和规律,以更好把握相关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2017年至今(2020年6月)发表的CSSCI/PKU来源期刊文献作为分析对象,从第一作者分布情况、作者合作关系及研究主题热点等三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围绕民办高校进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探索民办高校相关研究的基本规律,为民办高校改善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内涵建设,促成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罗丹[6](2021)在《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贾佳[7](2021)在《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文中指出

刘爽[8](2020)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40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前行,以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成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过程和所处的阶段,既不同于欧洲政府烙印深刻的私立高等教育,也不同于美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家市场化特征明显的私立高等教育,这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由于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以及外部监管的不到位,出现了一系列法人治理结构不适的症状,亟待通过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学校决策权、行政权和监督权的适度分离与相互制衡,推动我国民办高校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大学治理日益复杂的现代趋势中,特别是国家大力倡导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文章以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为研究靶向和分析核心,根据研究的重点抽取出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等核心概念并加以解析,以述评的形式对业界和学界的研究做学术考察,藉由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治理思维引入民办高校之中。论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作为在理论层面对主体内容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以组织理论为参考,重点分析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补充,为提升民办高校治理问题与策略提供多维的视角。文章认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能动主体的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相关制度的设计为表述的框架性安排。同时,硬性的结构会在民办高校内部孕育出无形的运行机制,共同作用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动主体主要包括董事会、校长(校长班子)、党委、监事会、学术委员会等能够输出思想与意志的权力源。制度安排主要是指与主体建设和功能发挥相对应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是法人治理活动中最抽象的客观存在,其实质是机构“运行方法与关系的总和”,运行机制主要涉及到权力输出与资源配置两块内容,调控着权力主体间管理、监督、制衡和保障的各种关系。文章根据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主要从主体设置及对应的制度安排切入,佐以对相关机制的分析,逐渐厘清法人治理在结构化层面以权力和制度为突出存在的现实矛盾与困境。研究从私立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与地理文化影响的角度选取美国、日本、台湾的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重要参照对象进行梳理分析,以尝试从中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策略组块主要从政府、学校、治理结构主体三个维度来思考。政府的政治意志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安排的刚性指南,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外部政策始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风向标与土壤,它的每一项“思想”“原则”“规定”都决定着民办高校发展的步伐,甚至是存亡。民办高校自身治理结构的安排本质上就是权力、资源的配置。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发展类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法人决策者、管理者及其他能动主体的“执业能力”综合了“人”的行政气质、思维品质与道德情怀,对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生成组织治理文化起着潜在的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政策调节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方向与治理环境,从而匡正治理结构。高校自身主要通过内部制度与机制设计破除权力集中的壁垒,平衡各种权力主体力量,实现权力互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构主体中“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动性的发挥上,通过具体行动直接对法人治理结构做出或正向或负向的安排。

梁霞[9](2020)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的重要板块,在努力适应分类管理的大潮中,同时面临社会、教师、学生对其办学定位、管理体制、薪资体系的多种怀疑。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努力实现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无法充分满足自身薪酬福利的渴求,同时深受职业倦怠的困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质疑民办院校办学动机的同时,承受着部分教师因倦怠所造成的职业懈怠与回避,更加深了对民办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质疑,由此形成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运行的恶性循环。由此,教师作为联结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必须关注教师的工作特征,防止职业倦怠的“病毒”在高职院校内蔓延,这成为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以工作特征模型为出发点探究民办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归因,以此为高校教师的激励提出建议。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工作特征、职业倦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据此提出了假设并构建概念模型。其次,通过借鉴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成熟量表,先行小样本试测,经过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等,剔除不宜题项,逐步形成正式量表予以发放。再次,通过大样本调查和分析,以方差分析对人口统计学样本的差异化表现进行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学历等对工作特征和职业倦怠的差异影响,以相关分析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和职业倦怠的相关性进行剖析,以回归分析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和职业倦怠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逐一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和结果讨论,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和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对技能多样性呈现出显着性差异,男性均值高于女性,对于工作自主性呈现显着性差异,年龄越高,工作自主性相对较强;(2)从相关分析可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技能多样性与职业倦怠呈现正相关关系;(3)从总因子间的因果回归分析而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会对职业倦怠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但技能多样性对职业倦怠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本研究结论是对工作特征和职业倦怠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对于探究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间的特殊规律能够提供有益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毕玉婷[10](2020)在《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探讨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制定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思政育人工作对策,提高民办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质量,是目前陕西民办教育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实践中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十大育人体系中选取思政教育主渠道的“课程育人工作”、思政信息接收新手段的“网络育人工作”、思政教育人格基础的“心理育人工作”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类型,对5所具有代表性的陕西民办高校进行广泛取样调研,并加以分析,寻找问题和进行原因探索,分析基本规律与特征,探索思政育人工作质量提升策略,为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本研究发现,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具有办学条件改善,奠定了思政育人的物质基础;校园文化提升,营造了思政育人良好氛围;专业特色突出,融合了思政育人着力点;管理体制灵活,助力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四方面优势,但也存在: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育人功能性有待充分利用、心理育人知晓率及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育人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自身因素存在多元化五个方面问题。针对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现状,提出五条工作对策:第一,进一步夯实课程育人工作,补齐短板,构建全面的思政课程体系;第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理念,优化拓展网络育人方法及手段,提升网络育人工作实效;第三,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深化心理育人工作体系;第四,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铺垫思政育人效果保障;第五,进一步贴近学生,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升思政育人效果。总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追求教育的立德树人,在课堂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方面取得了成绩,也存在些许问题,这提示,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从政策上、体系上、路径方法上进行进一步创新,提升工作质量。

二、民办高等教育主题和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办高等教育主题和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治理
二、研究设计
    (一)比较个案研究
    (二)访谈和分析
三、学校的设立及其不同发展阶段
    (一)学校的设立
    (二)发展初期
    (三)运行期
        1. 稳定发展阶段
        2. 巩固调整阶段
四、学校的举办者
五、由举办者聘任的学校领导
六、政策建议
    (一)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突出公益导向
    (二)尽快完善章程的内涵和功能,提升依法治校水平
    (三)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规范决策程序
    (四)强化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增强内部治理能力

(2)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研究 ——以S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文献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的概念界定
        1.民办高校
        2.民办高校教师
        3.民办高校教师权益
    (二)理论基础
        1.理想化的政策(Ideal Policy)
        2.执行机构(Implementation Agency)
        3.目标群体(Target Group)
        4.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二、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调研分析
    (一)S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问卷调研分析
        1.S高校简介
        2.S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的现状研究
        3.调研样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4.调研数据分析
    (二)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1.身份定位模糊
        2.薪资福利不平衡
        3.社会保险标准低
        4.教师参与民主管理难
        5.社会地位差距大
        6.教师队伍流动性强
三、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问题
        1.政策制定缺乏可操作性
        2.缺乏配套政策支持
        3.政策逻辑效果差
    (二)执行机构
        1.执行机关“集体行动困难”
        2.政策执行人员服务水平欠缺
        3.执行主体职能定位不清晰
    (三)政策对象
        1.教师维权意识淡薄
        2.教师队伍稳定性缺失
        3.民办高校在政策落实中现“不足”
    (四)政策环境
        1.“公私”高校的不平等竞争
        2.地方财政支持差异大
四、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想化政策因素
        1.政策目标宏观模糊性
        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对执行过程缺乏监督
    (二)执行机构因素
        1.执行机关执行力欠缺
        2.政策执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3.政策执行缺乏统一性
    (三)政策对象因素
        1.教师缺乏基本的政策认知
        2.教师对政策价值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3.民办高校运行机制的随意性
    (四)环境因素
        1.社会认知存在偏见
        2.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五、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优化策略
    (一)优化政策顶层设计
        1.构建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2.分类扶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3.理顺政府部门的权责关系
    (二)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管理
        1.完善政策执行监督管理机制
        2.提升政府部门政策执行水平
    (三)强化政策对象的主体意识
        1.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政策认同
        2.“三管齐下”提高教师的满意度
        3.提高民办高校治理水平
    (四)优化社会环境以促进教育公平
        1.地校合力,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2.经济发力,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3.社会助力,营造公平舆论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调查问卷
致谢

(3)高等教育“复归”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对“复归”的研究
        2.国内对“复归”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1.研究方法
        2.基本框架
一、高等教育“复归”的内涵解读
    (一)“复归”
        1.西方关于“复归”的界定
        2.国内关于“复归”的界定
        3.辞源关于“复归”的界定
        4.本文关于“复归”的界定
    (二)高等教育“复归”
        1.高等教育“复归”界定
        2.高等教育“复归”性质
二、高等教育性质复归——以中国“公私并存”为原点的考察
    (一)高等教育性质“复归”现象
        1.初现期:20世纪初到50年代高等教育的“公私并存”
        2.隐存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高等教育的“私立公有”
        3.理想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高等教育的“公私并存”
    (二)高等教育性质“复归”动因
        1.外部环境因素
        2.内在逻辑因素
    (三)高等教育性质“复归”本质:一种超越
        1.政策超越:私立院校法律地位愈加提高
        2.文化超越:传统与外来文化融合
        3.信念超越:社会认可度愈加提升
    (四)高等教育性质“复归”趋势
        1.从初现到理想:公私并存成为趋势
        2.从补充到选择:私立院校角色转变
        3.从发展到变革:亦是动因亦是阻力
三、高等教育结构复归——以英国“一元制”为原点的考察
    (一)高等教育结构“复归”现象
        1.初现期:19世纪初之前英国高等教育“一元制”
        2.隐存期:19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二元制”
        3.理想期:20世纪末至今英国高等教育“一元制”
    (二)高等教育结构“复归”动因
        1.外部环境因素
        2.内在逻辑因素
    (三)高等教育结构“复归”本质:一种超越
        1.更加多元的一元体制
        2.更加完善的经济资助
        3.更加公平的政策平台
        4.更加优秀的培养质量
    (四)高等教育结构“复归”趋势
        1.内在逻辑主导
        2.外部环境辅助
        3.动因亦是阻力
        4.趋同亦要存异
四、高等教育模式复归——以美国“精英化”为原点的考察
    (一)高等教育模式“复归”现象
        1.初现期:17-20世纪上半叶美国“精英-大众化”培养模式阶段
        2.隐存期:20世纪下半叶美国“普及化”培养模式阶段
        3.理想期:21世纪初至今美国“普及-精英化”培养模式阶段
    (二)高等教育模式“复归”动因
        1.外部环境因素
        2.内在逻辑因素
    (三)高等教育模式“复归”本质:一种超越
        1.精英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化
        2.师生构成情况更加多样化
        3.高等教育机构更加多元化
    (四)高等教育模式“复归”趋势
        1.丰富精英教育内涵,提升高校发展质量
        2.做好高校功能分化,协调优秀平等教育
        3.发挥外势推进作用,坚守内部传统信念
        4.把握信息时代大势,促进教育稳步发展
结语
    (一)高等教育“复归”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变革的主旋律
    (二)高等教育“复归”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高等教育“复归”通过对社会进行适应与调整实现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5)我国民办高校相关研究综述——基于2017以来CSSCI/PKU来源期刊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来源及相关分析
二、第一作者分布情况
    (一)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的类型分布
    (二)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的地区分布
三、 研究合作情况
四、主题热点分析
    (一)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选择
    (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
    (三)民办高校的治理
    (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五、基于以上综述分析对改进“民办高校”相关研究的建议
    (一)创新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实践
    (二)构建“民办高校”科研团队
    (三)紧盯“民办高校”科研热点

(8)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一)民办高校
        (二)法人制度
        (三)民办高校法人
        (四)法人治理结构
        (五)权力
    三、研究述评
        (一)关于高校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内涵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策略的相关研究
        (五)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一般表述
        (二)治理理论的内涵特性
        (三)治理理论在民办高校运行中应用的适切性
    二、组织理论
        (一)科学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三)丛林阶段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四)当代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
        (二)利益相关者的划分方法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的适切性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一、决策机构——董事会的民本化
        (一)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由来
        (二)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组成与职能
        (三)民办高校董事会的制度规定
    二、行政管理机构——校长班子的民办化
        (一)民办高校校长的遴选
        (二)民办高校校长的制度规定
    三、学术评议机构——学术委员会的建制迁转
        (一)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产生
        (二)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功能
    四、监督机构——监事会的主体培育
        (一)民办高校监事会的来源
        (二)民办高校监事会的存在与构成
    五、政治保障机构——党委的空间拓展
        (一)民办高校党委的定位与功能
        (二)民办高校党委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剖析
    一、法人治理主体权力配置失衡
        (一)董事会权力一支独大
        (二)“党、政、监、学”权力集体式微
        (三)师生权力严重缺位
    二、法人治理制度设计乏力
        (一)董事会相关制度过于松散
        (二)党建相关制度尚不完善
        (三)“校、监、学”相关制度缺乏特色
第五章 域外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经验参考
    一、美国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泛化均权型
        (一)美国私立大学的董事会
        (二)美国私立大学的校长
        (三)美国私立大学的教授委员会
        (四)美国私立大学的学生组织
    二、日本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政府控权性
        (一)日本私立大学的理事会
        (二)日本私立大学的监事会
        (三)日本私立大学的评议会
        (四)日本私立大学的校长
        (五)日本私立大学的教授会
    三、台湾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专业分权型
        (一)台湾私立大学的董事会
        (二)台湾私立大学的监察人
        (三)台湾私立大学的校长
        (四)台湾私立大学的校务会
        (五)台湾私立大学的师生组织
第六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路径优化
    一、从缺位到归位:政府的责任担当
        (一)完善民办高校法人分类管理政策体系
        (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
        (三)扩大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治理活力
    二、权力分割与互动:民办高校的制度与机制设计
        (一)规范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
        (二)建构“多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制度框架
        (三)完善公益性“市场运行”机制
    三、角色调适与身份认同:“主体人”的资质修为
        (一)董事长:治理格局与公益情怀
        (二)校长:运营思维与多维意识
        (三)党委书记:政治意识与权力格局
        (四)监事会主席:制衡能力与专业素质
        (五)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术权威与学术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部分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9)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拟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民办教育、民办学校的概念探究
        2.1.2 民办学校的分类研究
        2.1.3 教师工作特征模型的研究
        2.1.4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2.1.5 工作特征模型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2.1.6 简要评述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民办学校的宏观研究
        2.2.2 民办学校的微观研究
        2.2.3 教师工作特征模型的研究
        2.2.4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2.2.5 工作特征模型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2.2.6 简要述评
    2.3 研究现状评述
        2.3.1 主要成就
        2.3.2 存在的问题
        2.3.3 未来研究指向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3.1 理论基础
        3.1.1 工作特征模型
        3.1.2 职业倦怠理论
    3.2 概念界定
        3.2.1 民办高职院校
        3.2.2 教师
        3.2.3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
        3.2.4 教师工作特征
        3.2.5 教师职业倦怠
        3.2.6 总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4.1.1 概念模型
        4.1.2 研究假设
    4.2 研究对象与问卷设计
        4.2.1 研究对象
        4.2.2 问卷设计
    4.3 测量工具
        4.3.1 工作特征的测量
        4.3.2 职业倦怠的测量
    4.4 小样本调查分析
        4.4.1 小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项目分析法
        4.4.3 问卷效度分析
        4.4.4 问卷信度分析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正式调查问卷分析
        5.1.1 人口统计学上的样本特征分析
        5.1.2 信度分析
        5.1.3 效度分析
    5.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工作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职业倦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方差分析
        5.3.1 性别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2 年龄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3 教龄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4 工作类别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5 学历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6 职称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 相关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5.5.2 工作特征与情绪衰竭的回归分析
        5.5.3 工作特征与成就感低的回归分析
        5.5.4 工作特征与去个性化的回归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对假设H1的验证
        6.1.2 对假设H2的验证
        6.1.3 对假设H3的验证
    6.2 研究启示
        6.2.1 政府层面: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增强民办高职教师职业归属感
        6.2.2 院校层面:关注教师“需求侧”,构建教师工作自主性外部激励机制
        6.2.3 教师层面:强化自我认知与沟通交流,构建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螺旋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特点
        2.1.1 民办高校
        2.1.2 思政育人
        2.1.3 立德树人
    2.2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2.2.1 传统文化德政、师法育人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理论
        2.2.3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论述
    2.3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政策依据
第三章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现状调研
    3.1 思政育人工作现状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调研问卷设计与编制
        3.2.1 问卷设计的理论支撑
        3.2.2 问卷设计的内容
        3.2.3 问卷数据统计方法
    3.3 调研问卷结果
        3.3.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3.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调研结果
        3.4.1 课程育人状况分析
        3.4.2 网络育人状况分析
        3.4.3 心理育人状况分析
        3.4.4 教师与学生同一问题不同状况分析
    3.5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5.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5.2 访谈问题介绍
        3.5.3 访谈内容整理及分析
第四章 调研结果及存在优势和问题分析
    4.1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的优势
        4.1.1 办学条件改善,奠定了思政育人工作物质基础
        4.1.2 校园文化提升,营造了思政育人工作良好氛围
        4.1.3 专业特色突出,融合了思政育人工作着力点
        4.1.4 管理体制灵活,助力思政育人品牌建设
    4.2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4.2.1 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2.2 网络育人功能性有待充分利用
        4.2.3 心理育人知晓率及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2.4 思政育人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
        4.2.5 学生自身因素存在多元化
    4.3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4.3.1 受学校生存与发展压力影响
        4.3.2 受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影响
        4.3.3 受学生生源质量差异影响
第五章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建议与对策
    5.1 进一步夯实课程育人工作,补足短板,构建全面的思政课程体系
        5.1.1 以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促进教师教管能力的提升
        5.1.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驱共力推进思政元素融合
        5.1.3 以“地域性”立体互动平台的构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5.2 进一步创新互联网+理念,拓展网络育人方法及手段,提升工作实效
        5.2.1 建设和谐文明的网络育人环境
        5.2.2 搭建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平台
        5.2.3 探索实用高效的网络育人手段
    5.3 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让理念深入人心,深化心理育人工作体系
        5.3.1 开设和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5.3.2 搭建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双轨平台
        5.3.3 加强实时师生沟通交流
        5.3.4 扎牢“校-院-班-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5.4 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铺垫思政育人效果保障
        5.4.1 关注教师品德,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5.4.2 完善制度体系,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5.4.3 强化培训业务,提升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
        5.4.4 建立专业化、长效化、优质化辅导员队伍
    5.5 进一步贴近学生,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5.5.1 加强学生党建、团建工作
        5.5.2 分类别、分层次开展“量体”教育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教师问卷
附录3 :个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民办高等教育主题和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因素分析[J]. 刘绪. 复旦教育论坛, 2021(06)
  • [2]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研究 ——以S高校为例[D]. 尹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等教育“复归”现象研究[D]. 曹立茹.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政策法制与实践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D]. 朱培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我国民办高校相关研究综述——基于2017以来CSSCI/PKU来源期刊数据[J]. 王建伟,娄自强.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21(01)
  • [6]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D]. 罗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D]. 贾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D]. 刘爽. 吉林大学, 2020(03)
  • [9]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 梁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D]. 毕玉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民办高等教育主题和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