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悲伤——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识解读

世纪末的悲伤——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识解读

一、世纪末的悲哀——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识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胡怡[1](2019)在《王尔德童话的“成人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成人化”问题是研究王尔德童话独特的切入点。论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立足于王尔德两部童话集,结合学界对儿童的相关研究,借鉴儿童文学相关理论,总结王尔德童话中“成人化”的具体表现,探究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创作方式,为当下童话创作多元化发展提供借鉴。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总结分析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提出与原因。首先基于学界认为其不适合儿童阅读的观点,提出王尔德童话“成人化”问题。其次,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分析“成人化”存在的原因。第二章分析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内容呈现。首先从人物塑造方面探讨王尔德童话对人物塑造简单化要求的颠覆,包括主角人物复杂化和代成人言的儿童形象塑造。其次从童话内容呈现角度总结分析其“成人化”表现,包括超越儿童思维的现实批判、超越儿童情感的死亡追求、超越儿童认知的宗教思考。第三章分析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语言表达,包括非儿童词汇的运用、抽象的喻体选择、反常规的语言表达。其中反常规的语言表达从语言的讽刺性和悖论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第四章将王尔德童话“成人化”问题置于开放的视域下,审视童话创作中的“成人化”问题。首先明确学界认为王尔德童话不适合儿童阅读的观点有失偏颇,从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和独特的精神价值两方面,分析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意义。其次提出用“儿童化”方式融入“成人化”内容,最后明确童话创作中需避免过度“成人化”。

徐薇[2](2018)在《唯美与道德之间:沃尔特·佩特诗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佩特是将英国唯美主义理论系统化的代表,他对王尔德以及后世的其他文艺批评家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因其作品中华丽雕琢的语言和艰深晦涩的思想,加之保守谨慎、平淡无奇的个性,佩特长期以来被研究者们忽视了。本文以佩特诗学思想为主线,我国现代文坛对佩特唯美主义文论的接受作参照,结合作品分析佩特如何看待唯美与道德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力图重新发现佩特诗学思想的价值以及独特之处,以对当下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论文由以下五章构成,另设绪论和结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佩特的生平、作品和思想来源。作为一个拘谨的审美家,佩特在文学艺术中构建了一个想象的唯美的乌托邦,部分地实现了对基督教和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叛。佩特的诗学思想离不开维多利亚语境中的唯美主义,他在整个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了英国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的人物。古希腊文化精神、德国古典美学和法国唯美主义思潮为佩特提供了思想的源泉。佩特诗学也蕴含了颓废的因素,与深刻复杂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情结有关,表现为一种快乐与颓废交织的悖论式的存在。第二章阐述了佩特独特的艺术论——印象式的审美崇拜。他宣扬美的无上价值和艺术至上的观点,强调印象主义的批评,提倡通过沉思和想象获得对艺术的理解。对于人生短暂、万物皆流的客观事实,佩特认为要把握流经的刹那中的最高质量即每一瞬间的美,让宝石般的火焰永远炽烈燃烧,主张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瞬间的感官享受。他还追求一种和谐的完整性;无论是对“一切艺术都以趋近音乐为旨归”的阐释,还是对文艺复兴艺术中混合了古希腊的甜美与中世纪奇异力量的发现,都表达了他对于调和形式与内容,希腊和希伯来精神,异教和基督教,感性和理性,唯美和道德这些对立因素的愿望和努力。第三章对佩特唯美化的道德观进行了论述。虽然佩特强调审美不涉利害,但他并不否认文艺作品本身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它们有可能带来的道德教化的结果。他推崇一种旨在通过感觉抵达内心、使人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激情的更高道德”。他实际上坚持一种特殊的道德美学,希望将道德伦理同化到审美体系中,所以他的道德观首先是一种美学观,本质上他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为生活而艺术是他的信念,他把以艺术的精神对待生活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并依靠沉思而非行动的方式来实践生活艺术化的主张。佩特笔下的马利乌斯是自我节制的伊壁鸠鲁主义者,秉持对世界的责任感和人性的关怀,更多地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静。佩特认为享乐与节制的融合才能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乃至生命的完满。第四章从佩特的具体文本切入,分析他介于唯美与道德之间的两难选择,展现了唯美与道德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一方面,佩特选择以散文来记录他思想的旅程。除了表现文体的形式美之外,佩特认为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伟大艺术与好艺术的区别直接地取决于内容。他主张进一步挖掘艺术的道德内涵与意义,在唯美的形式中寄托有助于人性发展的道德精神,创造具有更高尚趣味的伟大的艺术。另一方面,“想象的肖像”作为佩特独创的小说虚构的策略,旨在发现哲学思想或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的个性。在《想象的肖像》短篇小说集的四个故事中,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主人公们怀抱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梦想,对现实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诗意化的改造,却最终走向了死亡,于是在唯美与道德之间保持了悬置的状态。第五章结合了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佩特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和接受。随着20世纪初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涌入,佩特诗学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也曾引起过文人学者的关注。对佩特不多的译介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然而他的着作却被具有唯美主义或纯艺术论倾向的作家与批评家广泛阅读。在佩特的艺术观与道德观等方面,他们贡献了有价值的研究,在那个时代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他们认识到,佩特是一个拘谨的唯美-颓废主义者、爱好沉思默想玩味生活的悲观论者,追求艺术至上和印象式批评,主张在每一刹那间把握美、感受美;同时推崇一种高尚的精神情趣而非感官享乐,提倡过一种艺术的生活。从佩特“理性的激动”中,周作人见出他试图调和感性和理性的努力,其他一些学者从“一切艺术以趋近音乐为旨归”中看到了佩特“使形式和内容相融合”的本意,这些是研究佩特诗学中唯美与道德关系的初步尝试。总的说来,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北方唯美-颓废主义流派深受佩特思想启发,与佩特在精神旨趣上颇为相似,并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实践了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不同于其他唯美主义者,佩特在他的诗学中想要实现一种唯美与道德的和谐,或者达到对立面之间的平衡。他认为,融合了唯美与道德的艺术的精神应被用来指导生活,以增加生命的丰富性,使人们获得完满的幸福和心灵的自由。他的思想实际上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公正的良性的发展,也为当下文艺理论和批评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王海燕,王智音[3](2018)在《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文中提出该文从以下三方面解读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首先,对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进行了分类;其次,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分析了为什么王尔德的童话中一再出现关于死亡的描写;最后,从王尔德的宗教背景和他的唯美主义观分析了为什么童话中的死亡描写并不恐怖而是呈现出唯美的倾向。由此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王尔德的童话,进而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本质是真、善、美。

王建珍[4](2016)在《王尔德童话的叙述学研究》文中提出内容:奥斯卡·王尔德(1854——1990),爱尔兰作家,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尔德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并以自己多方面的尝试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王尔德童话是其风格形成的重要标志。1888年5月,王尔德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童话》出版,其中包括《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5篇童话。1891年11月他的第二部童话集《石榴之家》出版,书中收录了《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星孩》4篇童话。虽然王尔德的童话创作并不丰富,只有9篇作品,但是他的童话独有的特点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和其它叙述学理论为工具,以王尔德的九篇童话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王尔德童话叙述特征的同时,希望对王尔德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介绍了童话的相关概念和王尔德童话目前的研究状况。正文分三章:第一章从叙述时间出发,从时间观、时序、时距、频率四个方面比较狭义童话(以格林童话为代表)和王尔德童话的不同之处;第二章从叙述语式入手,比较狭义童话和王尔德童话在叙述视角和叙述距离的差异;第三章叙述语态范畴,重点从时间和叙述层两方面讨论狭义童话和王尔德童话不同之处。结语综合全文,揭示王尔德童话的审美价值。

侯艳芳[5](2015)在《王尔德童话创作中“死亡主题”的哲理内涵》文中研究表明王尔德童话大都以死亡悲剧结束,但并不让人绝望。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尔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通过"死亡"创造唯美学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因而其童话作品有着撼人的魅力。本文从唯美意向、宗教投射和道德追问三方面探讨互尔德童话中唯羡死亡所体现的哲理内涵,并对其死亡意识的渊源进行剖析。

余雅萍[6](2015)在《对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玫瑰花的审美认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斯卡·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他爱花,尤其是玫瑰花。《夜莺与玫瑰》是其代表作,国内外对这部作品多数从唯美主义、死亡美学以及宗教伦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文章第一次尝试从文学认知的角度,以"玫瑰花"作为切入点,借用哈佛大学英语系教授伊莱恩·斯卡利着作《由书而梦》中的文学认知理论,从静态的玫瑰、动态的玫瑰和作为媒介物的玫瑰三个方面对《夜莺与玫瑰》中的玫瑰花进行一次审美认知的实践,试着解释阅读中出现的一个现象——玫瑰作为普通的文学形象为何能让人念念不忘。

张小波[7](2014)在《论王尔德作品中的悲剧性》文中研究说明奥斯卡·王尔德的创作在实践了唯美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实践了他根植于社会现实与人生经历的悲剧意识。王尔德戏剧体裁的悲剧作品只有一部,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崇高、深刻的悲剧性内涵,悲凉、唯美的苦难呈现和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反思和肯定。王尔德的作品所蕴含的悲剧性意味增强了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唯美、隽永、深刻。王尔德作品中的悲剧性关注人的命运,通过对苦难中的人的精神的呈现来确证人的价值。它们通过书写死亡来呈现生命的尊严,通过描写伤害来反衬人的情感的高贵,通过表现幻灭来彰显理想的价值,以否定的方式来肯定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王尔德作品中的悲剧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上的许多矛盾性因素和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为王尔德的创作提供了素材,颓废主义文艺思潮和悲剧文学传统为王尔德的悲剧书写提供了文学土壤,王尔德曲折的人生经历则潜移默化地孕育了他的悲悯情怀。王尔德的形式与内涵并重的创作风格使他的悲剧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其艺术价值在于他的作品的悲剧性以唯美的形式实现,“唯美之悲”深痛而感人;同时其作品的唯美风格被复杂深厚的悲剧内涵所深化,“悲情之美”深情而动人。他的作品中的悲剧性的现实意义在于显露、反思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悲凉,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予人慰藉,用唯美的书写方式引人超越现实的苦难。探究王尔德作品中的悲剧性,对于深入研究其作品的美学价值,对于重新审视其美学理论,以及对于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都有积极意义。

贺莉[8](2014)在《论王尔德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他短暂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作品写到或提到死亡的地方却很多。通过深入研究他作品中反复书写的死亡片段,我们认为王尔德对死亡有自己特殊的看法。他认为死亡是两种生命形式的转换,是再生。同时,死亡也是爱的实现方式。他的这种死亡意识的产生与长期受到基督教死亡意识的影响和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而他对死亡的独特认识是构成他作品凄美意境的重要因素。论文分三章来论述。第一章主要讨论王尔德死亡意识的具体内涵。王尔德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或者消失,而是两种生命形式的转换,是再生。死亡也是爱的实现方式。当爱在现实社会中遇到障碍,不能实现的时候,死是唯一可以跨越障碍的解决办法。死也可以使爱升华为永恒。第二章从艺术的角度讨论王尔德死亡意识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论文认为王尔德一方面选择一些平常审美倾向中很美的意象,比如月亮、玫瑰等,并将这些意象与死亡相连,营造出凄美的死亡意境。另一方面又用平静客观的叙事来化解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这就很好的表达了他死亡意识中的死是再生,死是爱的实现的观点。第三章则从王尔德的成长背景和个人独特生命体验中,去追寻他死亡意识产生的原因。论文认为王尔德从小在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中长大。这些成长经历使他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基督教死亡复活观和死后升天堂等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他死是再生的死亡意识。而他的同性恋生命体验,让他在个人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中,在自己内心的挣扎中,在自己与情人的矛盾冲突中备受煎熬,潜意识中产生了死是爱的实现方式的看法,并把它升华和投射到作品中。

马银泽[9](2014)在《试以王尔德童话看西方儿童文学嬗变》文中提出童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对童话的研究主要从叙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入手。笔者注意到,对于童话受众的研究是较为少见的,以上研究方法通常集中于对童话概括性、整体性的解读。本文将以典型文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进行童话的分析对比研究。关注童话在各个时代的受众,关注受众变化对儿童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探秘儿童文学转折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解读,是对西方儿童文学嬗变的研究提供另一种方法,也为之后儿童文学的方向提供可能。根据上述研究方法与观点,论文第一部分是绪论,讨论童话的现实性及其价值,并进行童话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进入正式讨论,研究童话这一概念的产生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讨论在这个背景出现以前,童话的起源与史诗、神话、原始思维之间的联系。“儿童”观念出现以后,童话的形态,以及这一时期童话的特点。关注从神话到童话的受众的转变。文章第三部分将以王尔德童话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文本,讨论在王尔德童话与之前童话的差异,尤其是与安徒生童话的对比。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进一步分析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童话创作。探寻这一儿童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背后的奥秘与特点,以及在此期间儿童文学受众的变化,追溯儿童成人化概念的起源。第四部分会对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讨论其特点以及在童话对现实的重构、当代的价值意义,充分讨论儿童成人化的内涵。结语部分是对这一研究过程的陈述以及观点的再次申明。从受众的角度,和单一文本的比较来进行儿童文学嬗变的研究在学界极为少见,本文以以期通过这种方法来溯清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小大人到儿童,再到儿童成人化,西方儿童文学的嬗变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关怀,也为未来儿童文学的发展之路提供可能的方向。

王雅琴[10](2014)在《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研究》文中指出童话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在上世纪初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轫期,童话就是儿童文学的代名词,童话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儿童文学研究。新时期童话在儿童文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童话研究继续引领着儿童文学研究。自1978年的庐山会议以来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都进入一个繁荣期。中国新时期是一个充满观念变革和创新意识的时期,在1978年至2000年的这22年中,童话批评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新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和阶段性。这一时期的童话批评贴近创作和文本,对文学活动和现象密切的关注,研究这一时期的童话批评具有“史”的价值。从历史发展来看,新时期童话批评在中国童话批评发展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新世纪的童话批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新时期童话批评就更具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童话批评虽然从宏观上看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但多而杂、繁而同,多为零散式的、蜻蜓点水式的批评。这些批评文本中包含着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金粒,但也存在着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弊病。因此需要我们对童话批评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挖掘和研究。本论文将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立足新时期的童话批评文本,按照“文学活动过程模型”(即艾布拉姆斯图式)为基本思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审视研究对象并透过批评文本和历史背景来探寻新时期童话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论文除绪论外还包括上篇、中篇、下篇和余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童话批评研究现状概述以及选题意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篇为童话作家批评研究、中篇为童话流派批评研究、下篇为童话作品批评研究。这三篇首先是以一个整体的形态出现,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在实际批评活动中也无法分开。童话作家批评研究是指以童话作家为批评对象的批评研究。这不仅包括对童话作家个人的批评,还包括将童话作家作为整体批评对象、对其作品批评的研究。任何文学家都离不开文学活动的,其成就集中表现在文学作品上。虽然文学作家包括童话作家在创作期中可能会出现艺术风格的变化,但变化中必定有一致的、连续的艺术追求。上篇以“童话作家批评”为主题,试图从新时期零散、芜杂甚至是零星式的批评中找出童话作家的主要特点、批评流变、童话作家身份以及艺术特点批评等,从而发掘新时期童话批评中本质性的规律。中篇是对新时期童话创作中出现的两个文学流派:“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话批评进行研究。“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是新时期两个蔚为壮观的童流派,在中国童话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其定位并不明确。我们以童话批评为入手点,结合两派童话创作,提出两者具有文学流派的特点,是新时期两个童话文学流派。本篇重点关注的是“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作为文学流派的批评,其中既包括两者作为文学流派整体性批评,也包括流派风格的批评。另外还对“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人物郑渊洁和“抒情派”童话的代表人物冰波的童话批评进行微观审视。下篇为童话作品批评研究。童话作品批评是新时期童话批评的主要内容,因为即使在童话作家批评中,也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作品。绝大多数童话批评都是从作品出发,在微观研究之上进行的总结、归纳。下篇关注的中心是那些在新时期童话批评中有着较为明显价值和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批评有的与作品的价值密切相关,如《小狗的小房子》,其批评是因作品的价值——对教育工具论的颠覆而形成的批评;有的是因为批评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意义,如《宝葫芦的秘密》批评;有的是展现出批评的新方向和新动态,如安徒生经典童话批评。“探索童话”是新时期与探索儿童文学一起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探索童话”批评也是新时期一次较为集中和激烈的批评论争。在这次批评论争中,批评者们不拘泥于童话文本,而将批评的触角延伸到接受批评、少年文学批评之中,掀起了新的批评高潮。余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两个内容:一是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的再批评,包括在新时期童话批评舞台上最为活跃的第五代儿童文学批评家以及新时期对童话批评展开的再批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以隐含的脉络展现于整个新时期童话批评中,属于童话批评的“学术史”范畴。二是论述了八十年代中期《儿童文学选刊》上组织的“现代童话创作漫谈”。这次漫谈是新时期一次大规模、集中的童话创作讨论,虽然是以漫谈的形式出现,但却是观念碰撞和思想交流的大讨论,不仅对当时出现的“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创作进行了批评研究、价值判断和引导指正,还对此后的“探索童话”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世纪末的悲哀——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识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末的悲哀——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王尔德童话的“成人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尔德童话“成人化”问题的提出与原因
    第一节 王尔德童话“成人化”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原因
        一、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
        二、王尔德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个性
第二章 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内容呈现
    第一节 颠覆简单化的人物塑造
        一、主角人物复杂化
        二、代成人言的儿童形象
    第二节 颠覆趣味性的童话内容
        一、超越儿童思维的现实批判
        二、超越儿童情感的死亡追求
        三、超越儿童认知的宗教思考
第三章 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语言表达
    第一节 非儿童词汇运用
    第二节 抽象的喻体选择
    第三节 颠覆常规的语言
        一、语言的讽刺性
        二、语言的悖论性
第四章 从王尔德童话审视“成人化”问题
    第一节 王尔德童话“成人化”的价值
        一、满足儿童独特的阅读需求
        二、独特的精神价值
    第二节 选择“儿童化”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 避免过度“成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唯美与道德之间:沃尔特·佩特诗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国外佩特研究述评
    国内佩特研究述评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学院派的唯美主义者
    第一节 拘谨的审美家
        一 佩特的早年生活
        二 职业生涯和作品
        三 谜一般的个性
    第二节 佩特与英国唯美主义
        一 维多利亚语境中的唯美主义
        二 佩特在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用
    第三节 佩特唯美主义的源泉
        一 古希腊文化精神
        二 德国古典美学
        三 法国颓风美雨
第二章 印象式的审美崇拜
    第一节 别具一格的印象主义
        一 艺术与艺术至上
        二 印象、感觉、批评
        三 充满激情的想象
    第二节 审美瞬间的永恒
        一 世俗化的时间观与生命意识
        二 宝石般的火焰与片刻的最高质量
    第三节 和谐的完整性
        一 一切艺术都以趋近音乐为旨归
        二 甜蜜的力量
第三章 唯美化的道德理想
    第一节 审美家还是道德家?
        一 怜悯的道德和激情的更高道德
        二 特殊的道德美学
    第二节 生活艺术化
        一 佩特的生活哲学
        二 以艺术的精神对待生活
    第三节 理性之下的伊壁鸠鲁式愉悦
        一 伊壁鸠鲁主义抑或享乐主义
        二 自我节制的伊壁鸠鲁主义
第四章 唯美与道德的张力
    第一节 论文体与唯美主义修辞
        一 文体与唯美的形式
        二 内容与伟大的艺术
    第二节 想象的肖像:唯美与信仰的矛盾体
        一 “想象的肖像”式文体
        二 无法克服的忧郁——《宫廷画之子》
        三 复归的酒神与人间天堂的破灭——《欧塞尔的丹尼斯》
        四 格格不入的抽象的哲学灵魂——《塞巴斯蒂安·范·斯托克》
        五 阿波罗式诗意理想的追寻——《罗森莫尔德的卡尔公爵》
第五章 佩特在现代中国
    第一节 现代中国与西方唯美主义的相遇
        一 历史背景
        二 思想基础
        三 时代潮流
    第二节 佩特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一 萌芽期
        二 深化期
        三 潜隐期
    第三节 佩特唯美主义诗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
        一 印象主义批评
        二 颓废的人生观与审美的刹那
        三 生活之艺术与人生的艺术化
        四 快乐主义
        五一 切艺术都渴望达到音乐的状态
结语
参考文献
佩特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1 死亡之美的分类
    1.1 崇高之美
    1.2 悲壮之美
    1.3 平静之美
2 死亡主题的根源
    2.1 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
    2.2 王尔德的个人经历
3 死亡呈现唯美的原因
    3.1 基督教死亡观念的影响
    3.2 唯美主义观念的体现
4 结论

(4)王尔德童话的叙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童话略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第一章 王尔德童话的叙述时间
    第一节 时间观
        一、狭义童话的时间观
        二、王尔德童话的时间观
    第二节 时序
        一、狭义童话的叙述时序
        二、王尔德童话的叙述时序
    第三节 时距
        一、狭义童话的叙述时距
        二、王尔德童话的叙述时距
    第四节 频率
        一、狭义童话的叙述频率
        二、王尔德童话的叙述频率
第二章 王尔德童话的叙述语式
    第一节 叙述视角
        一、狭义童话的叙述视角
        二、王尔德童话的叙述视角
        1、王尔德童话的人物有限视角
        2、王尔德童话的选择性全知
    第二节 叙述距离
        一、狭义童话的叙述距离
        二、王尔德童话的叙述距离
        1、王尔德童话的外在距离原则
        2、王尔德童话侧重展示
第三章 王尔德童话的叙述语态
    第一节 时间
        一、狭义童话的时间
        二、王尔德童话的时间
    第二节 叙述层
        一、狭义童话的叙述层
        二、王尔德童话的叙述层
结语
    一、小说式的童话
    二、王尔德童话的艺术价值
    三、王尔德童话诞生的历史背景及成因
参考文献
后记

(7)论王尔德作品中的悲剧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王尔德作品中悲剧性的表现
    1.1 死亡呈现生命的尊严
    1.2 伤害反衬情感的高贵
    1.3 幻灭彰显理想的价值
第2章 王尔德作品中悲剧性的成因
    2.1 时代的不和谐音符
    2.2 颓废主义与悲剧文学的陶冶
    2.3 曲折的人生经历
第3章 王尔德作品中悲剧性的价值
    3.1 在唯美中实现悲悯
    3.2 在悲情中深化唯美
    3.3 在悲剧与唯美中反思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论王尔德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死亡意识的概念界定
    二、 王尔德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王尔德作品中死亡意识的内涵
    第一节 死是再生
    第二节 死是爱的实现方式
第二章 王尔德作品中死亡意识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凄美的意象
    第二节 平静超然的叙述
第三章 王尔德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来源
    第一节 基督教死亡意识的影响
    第二节 痛苦爱欲的升华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试以王尔德童话看西方儿童文学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童话:通往现实的一扇门
    文献综述
1、王尔德以前的早期童话
    1.1 童话产生以前:史诗与神话的世界
        1.1.1 史诗、神话与原始思维
        1.1.2 史诗、神话的对象:人
    1.2 童话的出现
        1.2.1 儿童概念的出现:对人的发现
        1.2.2 早期童话特点
2、王尔德童话:儿童文学的转折
    2.1 王尔德的童话创作
        2.1.1 王尔德童话创作中的主角:少年
        2.1.2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
        2.1.3 王尔德童话中的爱情
        2.1.4 王尔德童话中的宗教思考
    2.2 王尔德的童话创作与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比较
        2.2.1 安徒生到王尔德:主角人物的复杂化
        2.2.2 安徒生童话到王尔德童话:“儿童”的成人化
    2.3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童话创作的转折
        2.3.1 维多利亚时期的王尔德童话创作背景
        2.3.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童话创作的主要特点
3、王尔德童话之后的西方儿童文学
    3.1 “成人童话”的出现
        3.1.1 二元对立框架中的儿童文学的解放
        3.1.2 儿童与成人的界限
    3.2 “成人童话”对现实的梦幻重构
4、结语:“小人”→儿童→“儿童成人化”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童话批评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关于选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上篇 童话作家批评研究
    第一章 童话作家批评概述
        第一节 童话作家批评述评
        第二节 地域童话作家批评研究
    第二章 “童话十家”批评研究
        第一节 多维批评方法
        第二节 教育性批评的发展
        第三节 批评话语的时代性
        第四节 一篇批评文章
    第三章 孙幼军批评研究
        第一节 童话形式的探索和发展
        第二节 孙幼军代表作批评研究
        第三节 孙幼军童话语言的批评
    第四章 周锐批评研究
        第一节 从“点心说”到“蚊咬说”
        第二节 “热闹派”童话视野中的批评
        第三节 作为美学品质的“幽默”批评
    第五章 汤素兰批评研究
        第一节 走进批评视域的汤素兰
        第二节 传统叙事模式与现代意识传达的结合
        第三节 幽默的温情表达
中篇 童话流派批评研究
    第一章 童话流派批评概述
        第一节 文学流派与艺术风格
        第二节 “热闹派”童话和“抒情派”童话
    第二章 “热闹派”童话批评研究
        第一节 批评概述
        第二节 名称及成因
        第三节 创作特点
        第四节 游戏精神
    第三章 郑渊洁童话批评研究
        第一节 批评指向之一:想象
        第二节 批评指向之二:教育
        第三节 批评指向之三:创新
    第四章 “抒情派”童话批评研究
        第一节 “抒情性”和“抒情派”
        第二节 多样艺术风格
        第三节 “探索潮”背景下的“抒情派”童话批评
        第四节 “抒情派”童话与“热闹派”童话批评比较
    第五章 冰波童话批评研究
        第一节 艺术表现
        第二节 “不变”的抒情表现
        第三节 “变”的艺术风格
下篇 童话作品批评研究
    第一章 童话作品批评概述
        第一节 童话作品批评述评
        第二节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童话述评
    第二章 《宝葫芦的秘密》批评研究:从批评到理论的延伸
        第一节 与《大林和小林》的批评比较
        第二节 向后指向——引起童话理论的新认识
        第三节 向前指向——引起童话文体的再认识
    第三章 《小狗的小房子》批评研究:童话文学价值的新维度
        第一节 历史价值批评
        第二节 探索价值批评
    第四章 安徒生童话批评研究:文学经典的“再建构”
        第一节 不断被阐释的经典童话
        第二节 艺术魅力的再度审视
        第三节 言说的空间
    第五章 “探索童话”批评研究:论争及其价值
        第一节 “探索童话”概述
        第二节 “探索童话”的审美性批评
        第三节 “探索童话”的接受批评
        第四节 “探索童话”的意义
余论
    第一章 童话批评的再批评
        第一节 新时期童话批评的特点
        第二节 第五代儿童文学批评家
        第三节 新时期主要童话批评家评介
    第二章 “现代童话”论争研究
        第一节 论争的内容
        第二节 论争的意义
        第三节 论争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世纪末的悲哀——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识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尔德童话的“成人化”问题研究[D]. 胡怡.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2]唯美与道德之间:沃尔特·佩特诗学思想研究[D]. 徐薇.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3]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J]. 王海燕,王智音. 海外英语, 2018(07)
  • [4]王尔德童话的叙述学研究[D]. 王建珍.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5]王尔德童话创作中“死亡主题”的哲理内涵[J]. 侯艳芳. 考试周刊, 2015(85)
  • [6]对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玫瑰花的审美认知[J]. 余雅萍.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5(05)
  • [7]论王尔德作品中的悲剧性[D]. 张小波. 湘潭大学, 2014(05)
  • [8]论王尔德作品中的死亡意识[D]. 贺莉. 江南大学, 2014(03)
  • [9]试以王尔德童话看西方儿童文学嬗变[D]. 马银泽. 云南大学, 2014(02)
  • [10]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研究[D]. 王雅琴. 扬州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世纪末的悲伤——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识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