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六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

木香六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

一、木香流气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甲民[1](2020)在《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立足中医形神观,以魂强魄弱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医五神辨治方法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中风病患者形、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探究缺血性中风病形神病变过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进行预试验,一方面评估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正式试验样本量估计提供依据。正式试验中试验对象需经两轮筛选,第一轮根据团队前期研制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魂”要素评定表》、《“魄”要素评定表》筛选出符合“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第二轮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于“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患者各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再分别分为两组:对照组1(阴虚风动证)60例、试验组1(阴虚风动证)60例、对照组2(气虚血瘀证)60例、试验组2(气虚血瘀证)60例。对照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育阴通络汤治疗、试验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照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治疗、试验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形(NIHSS评分)、神(“魂强魄弱”证候积分)、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和相关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职业分布方面,“个体私营、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人数较多。2.疗效评价(1)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状态: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SDS、SAS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魂强魄弱”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的安魂益魄汤相比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形、神、心理状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短时间应用安全可靠。

马千,程荣菲,谢桂香[2](2018)在《木香流气饮治疗肤胀验案举隅》文中指出木香流气饮的精髓在于调顺荣卫、快利三焦,从三焦气分郁滞出发,应用该方治疗肤胀可获良效。笔者结合临床治疗肤胀验案,分析外感、内伤皆可致三焦气机壅滞,在外表现为肌肤肿胀,提出木香流气饮所治肤胀多为气肿,肿胀之处皮肤按之即起、有弹性,以患者自觉发胀为特点,为木香流气饮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赵鼎[3](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以近30年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运用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探寻水湿痰饮病中医病机演变及治法方药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对其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共1078诊次的全部资料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方法挖掘、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机、舌脉、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078例患者中男性509例,女性547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岁。涉及中医病证135种,主要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咳嗽、眩晕、痹证、喘证、泄泻、哮病、胃痛。涉及西医病症226种,主要的西医病症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腹泻、慢性肾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症状共计281种,主症为形寒怕冷、纳呆食少、疲倦乏力、水肿、咳嗽、胸闷、大便稀薄、口干、呕吐、腹胀、尿少、头晕、气喘。涉及病机150项,主要的病机有水饮内停、风寒束表、脾虚失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痰饮伏肺、水湿泛溢、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寒湿阻络、脾虚湿困、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涉及病理因素14种,分别为湿、水、气、饮、寒、痰、热、风、瘀、浊、毒、火、食、燥。涉及病位21种,分别为脾、肾、肺、胃、肝、表、心、经络。用药共计380味,主要的药物有茯苓、炙甘草、桂枝、生白术、白芍、生姜、泽泻、法半夏、干姜、大枣、制附片。聚类分析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得到14组核心方。方一为薯蓣丸+法半夏、白芥子,方二为半夏泻心汤原方,方三为真武汤+炙甘草,方四为肾气丸原方,方五是桂枝茯苓丸去芍药,方六为小青龙汤原方,方七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方八为五苓散原方,方九为乌梅丸原方,方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石菖蒲、远志、琥珀,方十一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结论]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现代医家扩大了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范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脉象未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随之发生演变。水湿痰饮侵袭脾胃、肺脏、肝脾、肾脏、脾肾、肢体经络等不同部位,可选用相应的核心方进行治疗。治疗时以核心方为主,随兼夹病机、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王华[4](2018)在《慢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型及其要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104例慢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病程时间、诱发因素、腹痛腹胀程度、有无腹泻、里急后重性质等主要症状,以及主要临床兼症等特征进行分析,重点归纳总结慢性结肠炎临床证候分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讨论慢性结肠炎之临床辨证论治的价值与意义,为临床中医论治慢性结肠炎证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镜室以及内科门诊,按照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共收集104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先填写慢性结肠炎临床证候观察表,整理分析慢性结肠炎临床患者的症状,使用Microsoft Excel对收集到的四诊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之后将其转换为SPSS17.0等统计软件支持的规范数据库,对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证候进行描述性统计等分析,获得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等相关的证候分布的结果,并列出相关频数分析等表,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对慢性结肠炎患者的各证型之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总结,删除各证型重复出现的症状以及频率小于10%的症状,采用因子旋转特征根≥1的因子数目,将旋转后的公因子进行归纳分型并得到最后的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证候分型。结果:本研究中,根据性别分类,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7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4.8%、45.2%。本研究中纳入的年龄范围为:17—81岁,大于81岁以及小于17岁的排除在外,其所占的病例例数和比例分别为:20岁以下(2例,1.9%)、21-30岁(12例,11.5%)、31-40岁(21例,20.2%)、41-50岁(21例,20.2%)、52-60岁(26例,25.0%)、61-70岁(19例,18.3%)、71-80岁(2例,1.9%)、80岁以上(1例,1.0%)。研究观察结果同时表明,慢性结肠炎病程时间所占比例为:0-5年(75例,72.12%),5-10年(16例,15.38%),10-15年(10例,9.62%),15年以上(3例,2.88%)。本研究还调查了常见引起慢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在该次调查研究中,具有诱发因素的患者总数为85例,占81.73%,其中共有48例男性患者,占总病例的46.15%,37例女性患者,占总病例的35.58%,按照常见诱发因素进行整理统计,其中饮食不节(25例,24.04%)>饮食不洁(22例,21.15%)>劳累过度(21例,20.19%)>情志不畅(16例,15.38%)、外感因素(16例,15.38%)。其中出现两种以上的诱发因素共15例,占病例总数14.42%。慢性结肠炎主要临床症状中,按照每日腹泻次数分类:每日少于3次(40例,38.46%)、每日3-6次(28例,26.92%)、每日7次以上(3例,2.88%),依照腹痛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轻微,隐痛,偶发(46例,44.23%)、胀痛或隐痛(47例,45.19%)、剧痛或绞痛、反复发作(2例,1.92%),按照腹胀严重程度分类:偶有腹胀或食后则胀(55例,52.88%)、腹胀较重,每日达6小时左右或以上(14例,13.46%)、腹胀如鼓或者整日腹胀(2例,1.92%),依照脓血便量的多少程度分类:少量脓血便(14例,13.46%)、脓血便为主(3例,2.88%)、全部脓血便(2例,1.92%),按照粘液便量的多少程度分类:少量粘液(12例,11.54%)、粘液便为主(3例,2.88%)、全部粘液便(2例,1.92%),按照里急后重严重程度分类:偶感(19例,18.27%)、腹泻时伴有(12例,11.54%)、持续坠胀难忍(4例,3.85%)。患者临床证型分布如下:大肠湿热型32例,占总病例数的30.77%、脾胃虚弱型16例,占总病例数15.38%、肝郁脾虚型24例,占总病例数的23.08%、寒湿困脾型11例,占总病例数的10.58%、脾肾阳虚型13例,占总病例数的12.50%、气滞血瘀型病例8例,占总病例数的7.69%。以上各证型例数所占比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30.77%)>肝郁脾虚证(23.08%)>脾胃虚弱证(15.38%)>脾肾阳虚证(12.50%)>寒湿困脾证(10.58%)>气滞血瘀证(7.69%)。将104例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以及统计学分析后,本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慢性结肠炎患者中,出现的临床证型共6种,其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最多。大肠湿热型证候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轻微、胀痛或者隐痛,偶有腹胀或腹胀每日达6小时或以上,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小便黄赤,诱发因素主要为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另外可见腹泻每日3-6次和每日少于3次,少量脓血,里急后重腹泻时伴有,饮食稍有减少,大便稀溏,大便硬结。舌象多表现为红舌,舌苔薄黄或黄腻,脉为滑数。脾胃虚弱型证候主要诱发因素为饮食不节、外感因素、劳累过度,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倦怠,腹部隐痛或胀痛,腹胀偶发,饮食减少。头晕眼花,腹泻,嗳气,大便稀溏均较多出现。未出现小便短黄,肛门灼热,腹痛即泻,形寒肢冷等症状。舌象表现为淡白舌,薄白苔,脉细。肝郁脾虚型证候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每日3-6次和每日少于3次,腹部轻微胀痛或隐痛,腹痛即泻,偶有腹胀或食后腹胀,诱发因素主要为情志不畅。大便稀溏,胸胁偶然胀痛或情绪波动时发生胀痛,少量粘液、脓血便,精神倦怠,里急后重,头晕眼花偶尔或经常发生。舌象表现为淡白舌,薄白苔,脉细或弦。寒湿困脾型证候主要临床症状为偶有腹胀或食后腹胀,腹泻每日少于3次,腹部冷痛轻微、偶发,精神倦怠。同时可见腹部冷痛较甚、频发,饮食减少,大便稀溏偶发,腹痛轻微,亦可见大便偏硬,晨起腰酸、捶打可止,胸胁偶尔胀痛,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象表现为淡白舌,苔白滑,脉濡缓。脾肾阳虚型证候主要临床症状为晨起腰酸、捶打可止,经常性怕冷或冬天手足冰冷欠暖,精神倦怠,腹痛轻微、隐痛,偶有腹胀或食后腹胀,诱发因素主要为劳累过度。饮食减少,头晕眼花,少量脓血便,腹泻每日3-6次,腹部隐痛或胀痛,腰膝酸软等临床症状亦多见。舌象表现为淡白舌,白滑苔,脉细。气滞血瘀型证候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轻微、隐痛,胸胁偶尔疼痛,腹泻每日3-6次,偶有腹胀或腹胀较重,饮食减少,粘液便为主,主要由饮食不洁因素诱发。同时可见腹部隐痛或胀痛,大便稀溏,整日腹胀或腹胀如鼓,每于情绪波动时发生胸胁胀痛。舌象表现为舌质青紫,舌苔薄黄,脉弦。因子分析结果将本研究慢性结肠炎证候分为六类。第一个证型为大肠湿热,其主症为:脓血便,大便秘结,粘液便,腹泻,舌苔黄腻。第二个证型为寒湿困脾,其主症为:腹泻,脓血便,粘液便,腹部冷痛,肢体倦怠,头晕眼花,舌苔白滑,脉濡缓。第三个证型为肝郁脾虚湿蕴,其主症为:腹痛轻微,腹痛即泻,胸胁胀痛,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苔薄白,舌质淡白,脉细。第四个证型为气滞血瘀,其主症为:少量脓血,粘液便,腹部剧痛或绞痛,腹胀,舌质青紫。第五个证型为脾肾阳虚,其主症为:腹泻,腰酸,形寒肢冷,白滑苔,脉细。第六个证型为脾胃虚弱,其主症为:大便稀溏,饮食减少,嗳气每日少于4次,脉细。结论:通过对本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104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结肠炎的高发年龄集中在31-60岁,其中以51-60岁患者数量最多,调查临床病程时间发现,其病程时间主要集中在0-5年,而常见的诱发因素中以饮食不节最多,其次为饮食不洁诱发。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慢性结肠炎患者中,多出现腹泻每日次数多、腹胀严重程度较重、腹痛程度中等,大多数患者表现出脓血便、粘液便的症状,同时少数患者亦存在大便秘结的症状。其他的临床表现如肛门灼热、神疲懒言、腹痛即泻、胸胁胀痛、小便黄赤、肢体倦怠、饮食减少、腰膝酸软、大便稀溏、形寒肢冷、头晕眼花、嗳气等临床症状均可出现。结合本次研究中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证候,研究结果表明慢性结肠炎临床可出现大肠湿热、气滞血瘀、寒湿困脾的实证,也有肝郁脾虚、脾胃虚弱的虚证,同时亦可出现虚实夹杂的患者,主要涉及的脏腑为脾胃、肝、肾、大肠,可以为本病的中医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多样的临床表现中抓住主要矛盾予以整体的辨证施治,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减少发病率和复发率,达到更佳的临床论治效果,提高临床治愈率以及患者生命质量。

宋伶俐[5](2016)在《秘宝软胶囊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快速发展着实是一件让人惊叹的事情,但在带给人们优质生活的同时,也悄无声息的将许多疾病也带到人们的健康生活中,使之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医疗问题。便秘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何为便秘?简言之,就是排便不顺畅,排便周期长,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些辅助泻剂或药物来维持正常排便。便秘严重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患者往往会出现头昏、恶心、心情烦躁、腹痛腹胀等反应,进而可以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肠癌、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便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基于这种现状,本课题研发了秘宝软胶囊。该软胶囊由木香、火麻仁、枳实三味中药组成,通过促进胃肠蠕动达到辅助通便功效。本课题主要研究秘宝软胶囊的提取工艺、制剂工艺、质量标准以及药效试验等,并对其结果进行考察。最终确定结果如下:提取工艺:将乙醇的浓度、提取的次数、加醇量以及提取的时间作为考察的几个因素,利用L9(34)正交表,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枳实药材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次数为3次、加醇量为5倍、提取时间为3小时。木香、火麻仁采用CO2超临界萃取工艺,以CO2体积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与萃取压力为考察因素,同样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萃取工艺条件:萃取时间为2小时,CO2流量为萃取釜容积的12倍,萃取压力25MPa,温度为50℃。制剂工艺:通过分析三种药材的提取物的性质,结合各剂型的特点,最后确定制备软胶囊,经筛选,选定采用香油作为软胶囊内的溶剂,加入其他辅料与主药,制备成软胶囊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依据2010版《中国药典》对本软胶囊进行质量标准的研究。质量标准包括多个方面,如性状、崩解时限、鉴别、含量测定、稳定性考察等。本软胶囊以木香提取物中的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对其线性、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与加样回收率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均表现良好。而枳实则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作为其质量标准。枳实对照品、对照药材、软胶囊供试品在相同位置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说明软胶囊中确实含有枳实药材,且该方法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适用于秘宝软胶囊中枳实药材的定性鉴别。稳定性研究:采用常温试验与加速试验对该软胶囊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内容包括性状、鉴别、含量测定、装量差异与微生物限度等项目的考察。在进行了3个月的常温试验与加速试验后观察,软胶囊无明显变化,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功能学研究:秘宝软胶囊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对复方地芬诺酯造成的小鼠便秘模型显示出了明显的促进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作用,明显缩短了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增加了排便重量,说明秘宝软胶囊具有辅助通便的作用。以上研究表明,秘宝软胶囊的提取与制备工艺合理,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与西药相比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因其保健品特性,可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蔚秀[6](2016)在《岳在文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岳在文主任医师是第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且为内蒙古名老中医,有40余年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岳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是一笔很可贵的财富,所以本文旨在深入地挖掘岳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总结和继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重点学习老师应用消痞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通过跟随岳老师在病房查房及门诊出诊,整理老师之医案,深入分析老师的诊查病患、选方、用药、辨证的规律。收集老师的论文、科研、及相关讲课等资料,书写医案及心得,总结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积极阅读老师指定的经典及各名家医案,探索老师学术思想的渊源并增加知识储备。独立临床,应用所学知识为患者治病,巩固所学,并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从门诊收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消痞和胃汤和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完成临床研究。研究内容:1.岳在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渊源岳老师的学术渊源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也对岳老师的学术渊源具有非常重大影响。近代的许多医学大家从不同角度对脾胃学说进行了发挥,他们对岳老师均有不同的影响,如施今墨、邓铁涛、董建华、李乾构、张锡纯、岳美中、田德禄、张学文等等,吾师无不学习借鉴。2.岳在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总结岳在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主要概括为四点:以仲景之学为根基,诸家之学为羽翼,兼收并蓄;治病重在调理脾胃,治脾胃重在调升降;重四诊合参,察舌验苔尤为重要;重视辨证论治,倡导抓主证,兼旁证,方证相对。以此为思路,总结临床某些疾病诊治经验,对岳老师治疗胃痞、胃痛、泄泻、便秘、不寐、妇科月经不调等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3.消痞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3.1目的:观察消痞和胃汤治疗FD(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3.2方法:从门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前者采用“消痞和胃汤”治疗,后者予多潘立酮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的各临床症状程度进行评分,二者进行对照研究,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从而观察“消痞和胃汤”的临床疗效,完成临床研究。3.3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呼吸、体温、血压、脉搏以及中医症状等方面的基线基本一致,两组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自身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更好的改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总有效率相当;主要症状比较,两组治疗后胃脘胀满、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嗳气、胸闷、烧心六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此六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口苦口干、脘腹胀痛、胃中嘈杂或吞酸、大便不调等症,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4结论:消痞和胃汤治疗FD(寒热错杂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对于胃脘胀满、饮食减少、嗳气、恶心呕吐、胸闷、胃中灼热症状的改善优于多潘立酮。研究结果:经过三年的继承学习,深入挖掘了岳老师的学术渊源,系统归纳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运用所学施于临床,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基本达到了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使自己的临床经验、理论水平及临床科研能力在原基础上都有较大提高,收获很多。

单展鸿[7](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肾小球肾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又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由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疾病,病理类型多样,预后不尽相同,临床以水肿、血尿、蛋白尿、腰痛、乏力等为主要症状,中医学文献中没有肾小球肾炎的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与水肿、尿血、尿浊相似,同时也散见于虚劳、腰痛、眩晕等门类中。中医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积累了数千年的丰富经验,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目的:(一) 从中医角度认识肾小球。肾炎1.1病因病机:自建国至六十年代,中医认为本病的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亏虚及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则以外感风邪为主。至八十年代中,医家关注到阴虚、湿热及瘀血与本病的成因有密切关系。上世纪末至今,因使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等方法治疗,毒副作用使到病者的抗病能力不降,容易为外邪所伤,致使肾小球肾炎病程反复,迁延难愈。1.2病理因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因素主要是风邪、湿浊及瘀血。本虚标实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湿热则是主要的病邪,因湿热滞留而易耗伤正气,正气不足则血行无力而引致血瘀;湿热久蕴,郁而化热,熏灼脉络亦能引致血瘀;湿、瘀缠绵难去,最终酿成尿毒。湿热之邪蕴结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而浮肿;湿热羁留肾腑则腰痛;湿遏中焦致脾不升清、流注下焦使肾失封藏,精气外泄而出现蛋白尿;伤及血络则见血尿。1.3辨证分型:近十年对本病的分型主要分为:Ⅰ)肺(脾)肾气虚证;Ⅱ)脾肾阳虚证;Ⅲ)肝肾阴虚证;Ⅳ)气阴两虚证为主;Ⅴ)兼外感证;Ⅵ)兼水湿证;Ⅶ)兼湿热证;Ⅷ)兼血瘀证及Ⅸ)兼湿浊证。虽然各医家在辨证上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能按本病的本虚标实两方面进行辨证,并以异病同治的概念进行治疗,效果十分理想。(二) 数据挖掘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古籍、国医大师等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文献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系统地了解本病的证治关系,实现疾病过程中病因、病机、症、证、方、药的规律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思路。2.1方法:1.构建词库:建立主词库、同义词库、蕴含词库等,以此作为提取题名、摘要、关键词、主题词、全文文本的工具。2.以计算器检索及人工检索相结合,收集近代国医大师辨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导师李顺民教授发表的文章,结合相关文献佐证,确保资料全面及准确。3.将收集的数据及数据整合,以ANSI编码格式保存,运用专有的文本提取工具,对下载的非结构化的TXT文本数据进行信息提取,保存为Access和SO.L的格式,再以逐个分析,建立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数据的二次清洗。4.以Cytoscape2.8软件进行处理,形成直观的可视化网络图,并进行降噪,最终得出可视化成图。5.图像可得出挖掘对象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数据中的出现频次,两两之间的频次关系,能更客观的总结出各方面的规律。2.2结果本次研究从680篇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文章中挖掘数据,经整理后,得出的结果如下:2.2.1病因:共107种病因,总频次为5461次,单一病因出现超过10频次以上的共有41种,估约38%,最高的是“湿热”,频次为1111次,估总数的20.3%;而两两病因组合中则以湿热及瘀血的频次最高,共182次。2.2.2病位:共有71种,总频次为3388。以脾肾的频次最多,共414次,估12.22%。病位组合则以脾肾及脏腑的频次最多、共69次。2.2.3主症:共得主症125项,总频次为5340次。频次最高的为水肿,共2353次,估44.06%。显示水肿是本病的重要主症。主症组合则以水肿及血尿最多,共217次。2.2.4舌脉:2.2.4.1舌象:共有舌象39种,总频次为1450次。以舌红估17.97%为最多,其次为“舌质淡”,估13.38%。2.2.4.2脉象:脉象共62种,总频次为1043次,以脉沉细的频次最高,共177次,估16.77%。舌脉的组合频次以脉沉细、舌红最高,共57次。2.2.5证型:从挖掘所得,共有证型139种,总频次为4260次,以气阴两虚为最多,共744次,估整体的17.46%。组合则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的组合最多,共122次。2.2.6治法:共收集了242项,总频次为5650次。当中估首位为”活血化瘀”, 比率为13.519%。治法组合最多的是扶正补气、活血化瘀,共180次。2.2.7方剂:共找到方剂156种,频次为1491次。六味地黄汤的使用频次最高,共136次,估9.121%。组合方剂中以五皮饮配真武汤的频次最高,共有17次。2.2.8中药:综合680篇资料中所用的中药共586种,总频次28261次。以黄芪的使用比率最高,达5.54%,其次为茯苓、丹参、白术、益母草、山药、泽泻、白茅根、地黄及党参。组合使用中,两味中药的组合以茯苓配黄芪最多,共343次;三味中药组合则以白术配茯苓及黄芪最多,共260次;四味中药组合最多的是丹参、白术、茯苓配黄芪,共182次;五味中药组合最多的为山药、白术、茯苓、丹参配黄芪。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就是组方中的常用药物,在治疗慢肾小球肾炎是,多被选用。2.2.9中成药:共找到中成药104种,以六味地黄丸的使用频次最高,共96次,估9.55%,其次是雷公藤多甙片,共87次,估8.66%。组合使用的中成药以参苓白术丸配六味地黄丸的使用最高,共有14次。2.3成果:实现慢性肾小球肾炎证治规律的数字化总结,并对本病的文献全文内容作系统整理;实现疾病过程中病因、病位、症、证、方、药的规律总结,弥补了既往停留于摘要数据的处理,更全面、立体、真实的反映本病的辨治规律。

李刚[8](2015)在《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与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岳美中先生是二十世纪我国着名中医学家,他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1.收集岳美中着作,分门别类,梳理主要学术观点。2.辑录文献中所有医案,去除重复案例,规范药名,设计excel表格,输入方名、诊疗次数、药物及剂量等信息。3.利用统计结果,结合具体验案,分析用方用药规律,总结临证经验。4.通过文献了解岳美中所处的时代背景,运用医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其学术思想的源流,学术体系的组成。5.通过与同时代与其观点有密切关系的医家的比较,进一步深化对其学术思想的理解。研究结果:1.岳美中先生主要学术观点。(1)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客观分析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他对废止五行学说的观点持批评态度。(2)他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新模式。这是他基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在深入研究中医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至今对中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他还针对中医急慢性病的不同特点,提出“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的治疗原则,为临床上研究和治疗两大类疾病指出了方向。 (4)他还结合临床,探索现代医学条件下中医辨证论治精细化的问题,他认为这是时代对中医的要求,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措施。 (5)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岳氏提出了中医自身要加强学术传承的主张,他认为中西医结合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2.岳美中先生主要临证经验。(1)用方方面。他用方形式多样,以单方为主,也有合方。选方时经方时方并重,显示他既专又博的治学特点。他用药不多,一般在10味以下。(2)用药方面。他善于用大剂量金钱草治疗泌尿系结石,善于用玉米须验方治疗慢性肾炎,也善于用大剂量石膏治疗高热病证。而在组方配伍的药物用量上,引药用量运用巧妙,佐助药和佐制药少量运用也颇具匠心。(3)肝系疾病。他善于从微细处入手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后期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情况。对慢性肝炎,他从脾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治肝先治脾的最好例证。(4)肺系疾病。治咳首分外感内伤,多以二陈汤加味,或以二陈汤加解表药,或以二陈汤加补益药,别具一格。治喘多从肾治,以固本见长。他还善于根据临床经验创制新方,如利肺汤、固本丸等,临床疗效显着。(5)肾系疾病。治慢性肾炎以健脾补肾为主,又常以玉米须巩固疗效,用真武汤、温胆汤治尿毒症案例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治泌尿系结石,以清热利湿为主,以滋阴补肾为辅。(6)老年病。岳氏治老年病多从脾肾论治。他认为老年人肾虚为本,故多种疾患与此有关。义因诸脏功能减弱,唯有健脾,补益后天以养先天,才能保持生理正常。在用药方面,宜小量久服为佳。他还主张老年人要采用多种养生方法以提高生活质量。(7)外感发热性疾病。治温热病多从温病学派之法。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善汤丸并用,喜用安脑丸,同时取得无后遗症的良好效果。此外,治感冒分四季用药;邪气入里分热入阳明还是热入心包;里邪壅滞似表,不可误用升散;热病愈后,肢节疼痛须待正复,不可误表;小儿外感忌频予寒凉,易引起不良后果。这些都是他的宝贵经验。(8)内伤发热性疾病。他认为脾阳宜升发,肾阳宜敛降,因此他治内伤发热分脾肾论治。这是他继承李东垣和张景岳学术思想后的升华,是深刻领悟中医生理病理后的高明的见解。这同时也被他自身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他灵活运用引火归原法和升阳散火法就是很好的例证。3.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及评价。(1)岳美中先生学宗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三家,又博采后世医家学术经验,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形成了以仲景学说为核心,以传统医学为主体,以现代医学知识为补充的学术思想体系,是比较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体系对中医学者研究和实践中医具有示范作用。(2)从与岳美中先生观点相近和相反的角度,举陆渊雷和胡希恕两位代表医家与之对比,以增加对其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陆渊雷与岳美中有师徒之谊,在继承传统,吸收汉方医学,接受现代医学,振兴中医,发展中医教育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陆渊雷更激进一些,他对金元之后的中医基本持批评态度,而岳氏则基本持肯定态度。岳美中对陆渊雷的学术有继承也有发展,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岳美中与胡希恕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二人虽均尊崇《伤寒杂病论》,但治学门径不同,岳美中更注重仲景学说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继承与发扬,而胡希恕则更重视疾病变化的共同病理过程的研究,因此前者重视病名,后者不重视病名,前者伤寒与温病区别对待,后者则置温病于伤寒之下。实际上,二者相反相成,侧重点不同,岳美中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结合考虑,侧重于矛盾的特殊性,而胡希恕则重视疾病主要矛盾的解决,侧重于矛盾的一般性。研究意义:岳美中先生是我国20世纪着名的中医学家、经方家、中医教育家。他在新中国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对当前中医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岳美中先生一生倾注于中医事业,为中医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乔珊[9](2015)在《《伤寒论》痞证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现代及古代历代医家对痞证的认识与《伤寒论》中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研究《伤寒论》中痞证的相关内容,还原一个真正的痞证概念,在中医“证”与“症”的研究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方法:一是通过回顾古代文献,归纳历代医家对痞证病名、病位、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认识;二是通过分析条文,参考注解,提出《伤寒论》中的痞证内涵,并将痞证与类似证及结胸鉴别,最终明确《伤寒论》中痞证的概念。结果:(1)后世医家所说的痞证只是有痞之状的病证,认为六淫外侵、饮食劳逸、七情失和、痰饮、瘀血、脾胃虚弱、虚劳损伤等都可造成痞证,治疗方法有宣畅气机、化滞消食、温运脾阳、辛开苦降、消补兼施、除湿消痰、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2)在现代疾病研究中,认为痞证的病位可发生于胸部和胃脘部,与痞证相关的疾病主要为外感内伤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病种。(3)《伤寒论》中的痞证特指因无形邪热痞塞中焦气机,出现心下痞满不适为主的一类病证。结论:《伤寒论》中的痞证专指“心下痞”,是因无形邪热干扰中焦气机,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造成的心下痞满不适的病证,治疗始终以泻火热之邪为基本治法。

朱鹏州,刘新桥[10](2013)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近况》文中认为中医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属本虚标实,临床对其治疗常不拘泥于某方某型,常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治疗途径有: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针灸治疗,中成药治疗,单方加减治疗等。

二、木香流气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香流气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研究结论
    二、正式试验
        (一) 样本量的估算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讨论
    一、试验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三) 临床疗效比较
    二、传统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概况
    三、传统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四、中医五神辨治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
        (一) 前期研究基础
        (二) 中医五神学说简述
        (三)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辨治缺血性中风的意义
    五、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的辨治
        (一) 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的病因
        (二) 基于“疾病过程论”的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病机演变
        (三) 缺血性中风魂强魄弱型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木香流气饮治疗肤胀验案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丹毒致肤胀验案
2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肤胀验案
3 体会

(3)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水湿痰饮病的理论研究
    1 水湿痰饮的概念——“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1.1 自然界中的水、水循环
        1.2 人体之水
        1.2.1 生理之水
        1.2.2 病理之水——水、湿、痰、饮
    2 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人体内的“水循环”
        2.1 脏腑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2.1.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2.1.2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2.1.3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2.1.4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1.5 “肾者水脏,主津液”
        2.1.6 肝主疏泄,疏通水道
        2.1.7 心阳温煦,推动血行,津血同源
        2.1.8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2 气血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2.2.1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2.2.2 津血同源
    3 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一源而四歧”
    4 水湿痰饮病的病理变化
        4.1 病因
        4.1.1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外感寒湿
        4.1.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暴饮水浆
        4.1.3 体虚劳倦,房劳过度
        4.1.4 情志失调
        4.2 病机
        4.2.1 脏腑病机
        4.2.2 气血津液病机
    5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5.1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范畴
        5.1.1 《伤寒论》中的水湿痰饮病
        5.1.2 《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病
        5.2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临床表现
        5.2.1 望诊
        5.2.2 闻诊
        5.2.3 问诊
        5.2.4 切诊
    6 《伤寒杂病论》辨治水湿痰饮病的治则治法
        6.1 总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1.1 “温药”的内涵
        6.1.2 “和之”释义
        6.2 具体治法
        6.2.1 温补兼行消以标本兼治
        6.2.2 攻逐水饮以急则治标——“病水腹大……有水,可下之”
        6.3 对“温药和之”的补充——水湿痰饮与热邪交结的治疗
    7 后世医家水湿痰饮病理论的发展
        7.1 晋隋唐时期
        7.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7.1.2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7.2 宋金元时期
        7.2.1 宋·严用和《济生方》
        7.2.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7.3 明清时期
        7.3.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7.3.2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7.4 现代时期
        7.4.1 水湿痰饮相关疾病
        7.4.2 病因的认识
        7.4.3 病机的认识
        7.4.4 治法方药
        7.4.5 述评
    8 从《伤寒杂病论》到现代水湿痰饮病概念的衍化过程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病案来源
        1.2 病案纳入标准
        1.3 病案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的预处理
        2.2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2.3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与数据挖掘方法
        2.3.1 数据处理过程
        2.3.2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2.3.3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入选病例基本情况
        3.2 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统计结果
        3.2.1 频数分布统计结果
        3.2.2 方症关联分析结果
        3.2.3 聚类分析结果
        3.3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统计结果
        3.3.1 水湿痰饮侵袭脾胃系统计结果
        3.3.2 水湿痰饮侵袭肺系统计结果
        3.3.3 水湿痰饮侵袭肝脾统计结果
        3.3.4 水湿痰饮侵袭肾系统计结果
        3.3.5 水湿痰饮侵袭脾肾统计结果
        3.3.6 水湿痰饮侵袭肢体经络统计结果
        3.3.7 水湿痰饮侵袭其他部位统计结果
    4 讨论——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4.1 中、西医疾病分类及水湿痰饮侵袭部位
        4.2 临床症状
        4.3 病机、病理因素、病位
        4.4 辨证分析
        4.4.1 关联规则分析
        4.4.2 聚类分析
        4.5 用药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探讨
    1 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以内科所占比例最大
    2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口干一症值得重视
    3 病因病机
        3.1 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
        3.2 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
        3.3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
        3.4 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
        3.5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演变
    4 病机辨证
        4.1 辨病理因素
        4.1.1 辨湿、水、饮、痰
        4.1.2 辨寒热属性
        4.1.3 辨气分血分
        4.1.4 辨兼夹病邪
        4.2 辨脏腑病位
        4.3 辨正虚
    5 治疗方案
        5.1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经方运用
        5.1.1 在脾胃的治疗
        5.1.2 在肺脏的治疗
        5.1.3 在肝脾的治疗
        5.1.4 在肾脏的治疗
        5.1.5 在脾肾的治疗
        5.1.6 在肢体经络的治疗
        5.2 药物的加减法
        5.2.1 依据病机进行加减
        5.2.2 根据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5.3 多种功效药物配伍使用
        5.4 核心药物、药对及药物组合
        5.4.1 核心药物
        5.4.2 核心药对、药物组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4)慢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型及其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结肠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概念与命名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三、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方法
        六、疗效评定标准
    第二节 中医学对慢性结肠炎的认识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证候分型
        四、中医诊断标准
        五、治疗
        六、中医数据的因子分析
        七、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慢性结肠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病历选择标准
        四、证候分型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数据库建立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三、证候要素及证型的提取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
        二、临床证型证候的描述性分析
        三、证候要素的因子分析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相关性症状分析
    第二节 中医临床证候分布与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证候要素的分布与分析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秘宝软胶囊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医学对便秘的概述
        1.1.1 便秘的病因及分类
        1.1.2 临床表现
        1.1.3 现代医学对便秘的治疗与预防
    1.2 中医对便秘的概述
        1.2.1 中医理论中便秘的概念及分类
        1.2.2 中医理论中便秘的病因与病机
        1.2.3 中医对便秘的治疗
    1.3 秘宝软胶囊的立题依据
    1.4 制剂研发背景
        1.4.1 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1.4.2 相似产品基本状况
    1.5 处方筛选
        1.5.1 火麻仁
        1.5.2 木香
        1.5.3 枳实
第2章 软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2.1 处方组成
    2.2 软胶囊提取工艺的研究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提取工艺理论依据
        2.2.3 枳实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2.2.4 火麻仁超临界萃取工艺参数优化
        2.2.5 木香超临界萃取工艺参数优化
        2.2.6 小结
    2.3 软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2.3.1 剂型选择依据
        2.3.2 实验材料
        2.3.3 制备过程
        2.3.4 工艺流程图
第3章 软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检查
        3.2.1 外观及形状
        3.2.2 常规检查
    3.3 薄层鉴别检查
    3.4 木香烃内酯及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3.4.1 测定方法
        3.4.2 色谱条件
        3.4.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4.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5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4.6 测定方法
        3.4.7 结果
    3.5 线性范围的考察
    3.6 精密度考察
    3.7 重现性试验
    3.8 稳定性试验
    3.9 加样回收率试验
    3.10 三批秘宝软胶囊的含量测定
    3.11 小结
第4章 稳定性考察
    4.1 考察项目
        4.1.1 性状
        4.1.2 装量差异
        4.1.3 鉴别
        4.1.4 含量测定
        4.1.5 崩解时限
        4.1.6 微生物限度
    4.2 考察方法
        4.2.1 常温试验
        4.2.2 加速试验
    4.3 考察结果
第5章 功能学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样品
        5.1.2 实验动物
        5.1.3 剂量选择与受试物给予方式
        5.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5 试验方法
        5.1.6 试验数据统计
        5.1.7 结果判定
    5.2 结果
        5.2.1 秘宝软胶囊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2.2 秘宝软胶囊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5.2.3 秘宝软胶囊对小鼠排便时间、粪便粒数和粪便重量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制剂制备工艺
        6.1.1 药材提取工艺
        6.1.2 制剂成型工艺
    6.2 质量标准
        6.2.1 定性薄层色谱法鉴别
        6.2.2 定量
    6.3 稳定性研究
    6.4 功能学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岳在文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岳在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渊源
    1. 岳在文主任医师简介
    2. 岳在文主任医师学术渊源概述
        2.1 从基层到学府,打好中医理论基础
        2.2 跟名师,学经典,逐步形成重经典、重辨证论治的观点
        2.3 大量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注重脾胃的观点
        2.4 融诸各家之精华,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二部分:岳在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总结
    1. 岳在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概述
        1.1 仲景之学为根基,诸家之学为羽翼,兼收并蓄
        1.2 治病重在调理脾胃,治脾胃重在调升降
        1.3 重四诊合参,察舌验苔尤为重要
        1.4 重视辨证论治,倡导抓主证,兼旁证,方证相对
    2. 岳在文主任医师临床经验总结
        2.1 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
        2.2 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
        2.3 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
        2.4 治疗便秘的临床经验
        2.5 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
        2.6 治疗妇科月经不调临床经验
第三部分:消痞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研究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治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7. 发挥与创新
        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症候分级量化表
附录2 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症候分级量化观察表
附录3 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病例临床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探肾小球肾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一) 水肿
        (二) 尿血
        (三) 肾风
        (四) 尿浊
        (五) 虚劳
        (六) 腰痛
        (七) 眩晕
    二、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 文本挖掘的流程
        1.1 文本数据的收集
        1.2 文本数据的处理
        1.3 数据的可视化
        1.4 结果分析
    2. 文本挖掘的结果及分析
        2.1 病因
        2.2 病位
        2.3 主症
        2.4 舌脉
        2.5 证型
        2.6 治法
        2.7 方剂
        2.8 中药
        2.9 中成药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1.1 证型与病因
        1.2 证型与病位
        1.3 证型与治法
        1.4 治法与方剂
        1.5 方剂与中药
    二、结论
参考资料
致谢
详细摘要

(8)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岳美中生平事迹
    1. 因病学医自学成名
    2. 辗转行医医术日精
    3. 法宗三家融汇众长
    4. 开拓进取创新模式
    5. 呕心沥血奉献余生
    6. 岳美中医学思想发展特点简析
第二章 岳美中治学和临证思维特点
    1. 治学精神
    2. 治学方法
        2.1 择要而攻
        2.2 善做笔记
        2.3 古为今用
        2.4 客观评价
    3. 临证方法
        3.1 治病求本
        3.2 博采众长
        3.3 缜密观察
        3.4 解行并重
        3.5 善于总结
        3.6 举重若轻
第三章 岳美中学术观点研究
    1. 岳美中对阴阳五行的基本观点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1.3 对岳氏观点的评价
    2. 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2.1 以哲学观点分析辨证论治
        2.2 辨证论治的动态特征
        2.3 分型论治不能替代辨证论治
        2.4 避免对疾病研究的弱化
    3. 急慢性病的不同治疗原则
        3.1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3.2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4. 中西医结合下辨证的思路与探索
        4.1 中国医学处理新问题的方式方法
        4.2 病名及体系变动不影响中医的研究方式
        4.3 理性思考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4.4 技术层面的结合方法
        4.5 对岳氏中西医结合条件下辨证论治发展的评价
    5. 岳美中振兴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5.1 始终重视中医传承发展
        5.2 继承创新明确自身定位
        5.3 加强中医文献整理研究
第四章 岳美中临证经验研究
    1. 岳美中医案整理方法
        1.1 统计编号 分列条目
        1.2 规范药物 以利整理
        1.3 排除重复 统计数据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病案病种统计结果及分析
        2.2 诊疗次数统计及分析
        2.3 病案用方统计结果及分析
        2.4 病案用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3. 肝系病证治疗经验
        3.1 创立和法 完善肝病治则
        3.2 中西结合 辨治黄疸
        3.3 慢性肝 病理脾为先
    4. 肺系病证治疗经验
        4.1 内外分治 化裁二陈
        4.2 喘病治肾 固本为主
        4.3 独出心裁 创制新方
    5. 肾系病证治疗经验
        5.1 肾炎治疗经验
        5.2 泌尿系结石治疗经验
    6. 老年病治疗经验
        6.1 老年人群生理病理特点
        6.2 老年病证用方用药经验
        6.3 老年人应注重养生保健
    7. 外感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7.1 温热疾患多遵叶氏
        7.2 病机不同博采众方
    8. 内伤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8.1 升发脾阳法治内伤发热
        8.2 封藏肾阳法治内伤发热
第五章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研究及评价
    1. 岳美中医学思想的三大来源
        1.1 对张仲景学术经验的继承
        1.2 对李东垣学术经验的继承
        1.3 对叶天士学术经验的继承
    2.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开放性
        2.1 广采百家之方
        2.2 汲取百家经验
        2.3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第六章 岳美中与同时代医家的比较
    1. 岳美中与陆渊雷学术思想的比较
        1.1 相同点
        1.2 不同点
        1.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2. 岳美中与胡希恕学术思想的比较
        2.1 治学历程不同却都重视仲景着作
        2.2 岳美中与胡希恕主要观点对比
        2.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第七章 岳美中医学贡献及评价
    1. 经方医学的优秀继承者
    2. 中医治疗新模式的探索者
    3. 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者
    4.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引领者
    5. 振兴中医的无私奉献者
    6. 中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岳美中年谱及主要着作年代考
    附录2:岳美中着作收录情况简介
    附录3:岳美中医案辑录
    附录4:药物统计结果详表
        4.1 病案具体病种表
        4.2 药物频次统计表
        4.3 药物平均剂量表
        4.4 药物最大剂量表
        4.5 药物最小剂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伤寒论》痞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痞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 历史
        2.1.1 先秦两汉时期
        2.1.2 晋唐时期
        2.1.3 宋元时期
        2.1.4 明清时期
    2.2 现状
3 存在问题
4 研究的理论与实用意义
5 研究的方法
6 研究的问题
    6.1 痞证的本义与源流
        6.1.1 痞的起源
        6.1.2 《伤寒论》中痞证与痞状的病机区别
        6.1.3 后世及现代的理解与偏差
        6.1.3.1 痞的含义
        6.1.3.2 痞的病位
        6.1.3.3 症状
        6.1.3.4 与胀、满鉴别
        6.1.3.5 病因病机
        6.1.3.6 治法
        6.1.4 痞证的现代理解
    6.2 《伤寒论》痞证概念
        6.2.1 痞证概念的提出
        6.2.2 痞证与类似证鉴别
        6.2.3 痞证与结胸鉴别
    6.3 《伤寒论》痞证的分类与辨证论治
        6.3.1 痞证是阳明病变证
        6.3.2 分类与论治
        6.3.2.1 热痞
        6.3.2.2 热痞兼表阳虚
        6.3.2.3 寒热错杂痞
    6.4 临床运用经验
        6.4.1 大黄黄连泻心汤
        6.4.2 附子泻心汤
        6.4.3 半夏泻心汤
        6.4.4 生姜泻心汤
        6.4.5 甘草泻心汤
7 结论
8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木香流气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甲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木香流气饮治疗肤胀验案举隅[J]. 马千,程荣菲,谢桂香. 山东中医杂志, 2018(12)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 赵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慢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型及其要素分析[D]. 王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秘宝软胶囊的研究与开发[D]. 宋伶俐. 吉林大学, 2016(09)
  • [6]岳在文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研究[D]. 蔚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基于数据挖掘探肾小球肾炎证治规律研究[D]. 单展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2)
  • [8]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李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2)
  • [9]《伤寒论》痞证探讨[D]. 乔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10]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近况[J]. 朱鹏州,刘新桥. 河南中医, 2013(06)

标签:;  ;  ;  ;  ;  

木香六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