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精炼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山地精炼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一、炼山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琼[1](2021)在《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炼山是桉树人工林经营普遍采用的整地方式,虽然可减少杂草,方便造林,但容易造成林地水土流失、火灾隐患,也造成桉树林地后期生长量降低等问题,免炼山造林是大势所趋。然而,免炼山这种整地方式下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如何响应?对土壤养分有何影响?目前对这些问题依然缺乏研究。本文重点研究桉树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团聚体相关养分含量的影响,拟为桉树人工林免炼山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桉树主产区的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的第四代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比较炼山和免炼山两种不同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团聚体相关养分的影响;收集0-20cm、20-40cm、40-60cm、60-80cm的土壤剖面样品,分别测量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团聚体相关C、N、P含量以及土壤团聚体相关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含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等表明免炼山处理下的土壤团聚体相比炼山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更为稳定。土层厚度为0-20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时,>0.25 mm 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机械稳定性组成比例大小顺序均为:免炼山>炼山。(2)在同一土层中,免炼山和炼山两种剩余物处理方式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呈现出的趋势一致,即免炼山>炼山。随土层加深,两种不同剩余物处理方式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均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剩余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和GMD有一定的影响,就总体而言,免炼山处理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较好,土壤结构更稳定。(3)研究剩余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相关养分指标分布的影响发现,免炼山处理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相关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均高于炼山处理,不同土层下,免炼山和炼山两种剩余物处理方式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一致,随土层厚度增加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4)研究剩余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相关养分指标分布的影响发现,免炼山处理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相关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高于炼山处理,不同土层下,免炼山和炼山两种剩余物处理方式的土壤团聚体的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变化一致,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团聚体有机碳和全磷的含量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全氮的含量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其中,GMD和WMD与土壤团聚体<0.25 mm相关全磷呈现负相关关系,土壤团聚体各粒径相关有机碳与土壤团聚体<0.25 mm相关全磷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2mm 土壤团聚体相关全氮与WMD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相关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其中,0.25-0.053 mm过氧化氢酶活性与>0.25 mm蔗糖酶活性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酸性磷酸酶呈负相关关系。<0.25 mm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具有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免炼山土壤由于采伐剩余物平铺在表面后,大量分解腐殖质等有机物质,使表面有机质含量增高,加速了植物一土壤循环,且免炼山处理后土壤表层土壤通气度较好,有利于微生物代谢活动,以及营养物质的积累,加速土壤养分的循环,从而促使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增高。

赵子麒[2](2021)在《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文中指出桉树人工林单一树种多代连栽的炼山经营模式对土壤质量及其生态环境产生剧烈扰动,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采用免炼山造林这种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免炼山造林模式下,作为土壤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且这一响应在林地更新后不同种植年限中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动态变化,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以免炼山新造林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下桉树人工林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在林地更新后,在四个不同种植年限中的动态变化。研究对象为四种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的随机区组试验:炼山、移除采伐剩余物、平铺采伐剩余物和将采伐剩余物带状堆放,并以采伐前的第三代桉树人工林及样地附近的针阔混交次生林作为对照,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指标进行研究,并基于16srna测序结果,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动态变化的分析,并预测土壤细菌基因功能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了7358个OTU。通过方差分析的指数组间差异检验,揭示了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和采样时间之间的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Simpsion均匀度,Ace丰富度,Chao丰富度)。本研究发现在α多样性指数上,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之间最大的差异体现于,在Shannon多样性和Simpsion均匀度指数值的极值分别出现在采伐前和次生林的指数值上,炼山和移除处理在林地更新的早期,对于土壤细菌群落产生了相对更大的扰动。因为林地更新后,在第一年中,炼山和移除处理的shannon指数值同时小于采伐前和次生林;而在Simpsion均匀度指数值上,炼山和移除大于采伐前和次生林,且在Chao丰富度指数中,第一年的炼山和移除指数值均低于平铺、炼山、采伐前和次生林。此外在林地更新后不同种植年限指数值的对比发现,第一年与其他种植年限的在指数指数值上拥有最多显着差异。经过β多样性分析和PERMANOVA分析我们研究发现,在综合讨论多个种植年限时,采用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于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影响有限,而种植年限作为时间因素,对于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有显着的影响(p<0.05)。(2)通过对于土壤细菌群落的venn图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林地更新会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巨大扰动,而在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中,移除处理可能对土壤细菌群落产生了最大的扰动,因此导致移除处理有最多的独有OTU。而在林地更新后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细菌群落VENN图的结果显示,我们发现土壤细菌群落并不能在受到扰动的第一年内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4)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在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不同种植年限中,呈现动态变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28.7%~40.5%),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0.9%~38%)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8%~16.9%)能够在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和不同种植年限中成为相对丰度大于5%的优势菌群,而绿弯菌门Chloroflexi(4%~20.5%)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5%~6.2%)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成为优势菌群。(5)土壤性质中,理化性质均在林地更新后两年内呈现波动后趋于稳定,在第四年,四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之间的理化性质值没有显着差异,而生物化学性质中,蔗糖酶高值均出现在平铺处理,最低则倾向出现在炼山和移除处理中,脲酶高值倾向于出现在炼山处理中。(6)Heatmap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化学性质对土壤平均相对群落占比大于2%的细菌群落影响,发现有机质,全钾,全磷,钙,镁和脲酶活性等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群落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暗示这些土壤环境因子可能是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限制因子。(7)细菌群落功能预测发现在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采伐前和次生林之间。其中采伐前处理表达较低的通路都属于在土壤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才变得重要的功能基因。而在林地更新后不同种植年限之间,高表达量的通路均与细菌群落快速发展扩张有关,甚至某些细菌群落可能出现的演替也与这些功能基因的大量表达有关。

张勇强[3](2020)在《杉木林下植物功能群构建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用材常绿乔木树种之一,其林分结构单一、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发展林下植被是增加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生产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近自然经营的杉木人工林为目标林,在调查比较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与杉木近自然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上,将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豆科植物功能群与杉木林演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灌木植物功能群,引入到结构单一的人工林中,进而探究引入植物功能群后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和豆科植物功能群一年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显着。不同林龄下,由于林地光照条件及林下灌草丰富度和多样性的不同,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和豆科植物功能群的效果不同。(2)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或豆科植物功能群增加了杉木林下的植物多样性,虽然未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显着影响,但对杉木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中龄林中,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显着高于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且二者显着高于对照组;近熟林下引入两类植物功能群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且豆科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养分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成熟林中,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的含量有所提高,但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养分影响不显着;过熟林中,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果更加显着,且提高了土壤表层的速效养分含量。(3)两类植物功能群引入均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显着,且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中龄林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不仅增加了土壤细菌丰富度,且增加了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近熟林中,引入两类植物功能群后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成熟林中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丰富度,提高了土壤真菌多样性;过熟林中,引入两种功能群的植物后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丰富度,引入豆科植物功能群后显着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引入灌木植物功能群显着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

赵隽宇[4](2019)在《炼山处理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性质及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桉树(Eucalyptus)是一种速丰树种,在我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广西的桉树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公顷。目前桉树种植普遍采用炼山的经营方式,炼山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树种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更加加剧了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免炼山的经营方式由于对土壤结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小,被认为是替代传统刀耕火种的一种有效人工林地经营措施。但免炼山经营措施成本较高,初期林木幼苗成活率较低,暂不能完全替代炼山的经营方式。以广西贺州大桂山林场免炼山人工林试验地的尾叶桉幼林作为研究对象,对炼山、免炼山两种经营方式下的人工林地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测定土壤主要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并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包络模型、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在短期内显着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工林地的生态环境。炼山、免炼山处理下的土壤表层(0-20cm)的物理性质具有显着差异性,炼山处理使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土壤通气度显着提高;免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显着提高。土壤(20-40cm)土层中,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毛管孔隙度,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免炼山处理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通气度显着提升。不同处理下土壤深层土(40-60cm、60-100cm)土层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2)相比对照组,炼山处理初期显着增加了表层(0-20cm、20-40cm)土壤中pH、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锌的含量。免炼山处理显着增加了全氮、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含量。深层(40-60cm)土壤中,炼山、免炼山处理下土壤全氮、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在(60-lOOcm)土层中,不同处理下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季节下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炼山处理初期(春季、夏季)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含量显着下降。免炼山处理下土壤全磷、全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在夏季、秋季含量较高。(3)炼山初期(春季)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酶、脱氢酶活性,随着季节变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免炼山处理初期(春季)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酶、脱氢酶活性相比对照组显着提高,随着夏秋季节变化酶活性持续增加,在冬季酶活性下降。(4)炼山、免炼山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养分元素,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将土壤养分元素与植物生长因子相结合,计算得到三种处理下尾叶桉四季生长量响应系数:春季生长响应系数最高为炼山处理1.17;夏季、秋季、冬季三个季节的生长量响应系数均为免炼山处理最高,分别为0.95、0.97、1.00。通过以上研究结论寻找最为合理的经营方式,并对尾叶桉人工林地的经营方式以及施肥方式做出科学的指导。

马倩[5](2018)在《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林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桉树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经营措施(处理),即:人工清理林地和除草抚育、施基肥(A处理),火烧清理林地和化学除草抚育、施基肥和追肥(B处理),人工清理林地和除草抚育、施基肥和追肥(C处理),(人工清理桉树采伐地剩余物和砍掉桉树的伐根萌芽,保留林地上的灌草植物,让其自然恢复形成的灌草坡地)(CK处理)。通过设置固定样地,每年定期监测样地上的植物多样性和桉树林木生长量,并每隔一年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探究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林地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土壤酶活性(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植物多样性和桉树生长量的影响,并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火烧炼山和化学除草的经营措施会导致桉树林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速效养分大量流失,追肥也不能有效地补充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各养分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P<0.05)。(2)A、B和C处理林地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B处理林地的蔗糖酶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A和C处理林地的变化不明显,在B处理林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B处理林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造林前(本底)高于其他处理林地,之后逐年下降,并且与CK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A、B和C处理林地的土壤脲酶活性与CK处理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以B处理林地的下降幅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存在正相关(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存在负相关(P<0.05),其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试验林地土壤肥力的贡献率大小顺序表现为:速效钾>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碱解氮>酸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3)火烧炼山和化学除草的经营措施会造成林地植物多样性的大幅度下降,植被结构发生改变,在停止对林地干扰至5年后才能逐步恢复。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植物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木本植物丰富度与土壤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存在0.05水平上的正相关性。(4)B处理的桉树林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均有小于A和C处理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桉树生长量与土壤肥力和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5)鉴于A处理林地的桉树生长量与B和C处理林地的差异不明显,但其具有对林地生态影响较小和抚育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建议作为桉树营林生产上优先考虑的林地经营措施。

陶彦良[6](2018)在《不同培肥措施对桉树红锥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不炼山、炼山两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的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施复合肥(H)、施复合肥+施生物炭(HC)、施复合肥+施氮肥(HN)、施复合肥+种绿肥(HGF)五种处理,研究和探讨炼山和不炼山条件下不同培肥措施对桉树红锥混交林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培肥措施会改变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各培肥措施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基本只保留其中一个物种占绝对优势,分别为三叉苦和蔓生莠竹。各培肥措施均能提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丰富度,且施复合肥+施生物炭效果最好。(2)不同培肥措施会改变土壤的养分含量。与对照相比,各培肥措施对0-10cm和10-20cm 土层的影响较显着,而对20-40cm和40-60cm 土层的影响较小,且各培肥措施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不炼山条件下,0-1Ocm、10-20cm 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最高,炼山条件下,0-10cm、10-20cm 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含量均为施复合肥+种绿肥最高,其次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综合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得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正效应优于其余培肥措施。(3)不同培肥措施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对照相比,各培肥措施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微生物各类群PLFAs含量。不炼山条件下,微生物三大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PLFAs含量及总PLFAs均表现为HC>H>HGF>HN>CK。炼山下,微生物三大类群PLFAs含量及总PLFAs均表现为HGF>HC>H>HN>CK。与对照相比,各培肥措施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PLFAs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丰富度,不炼山条件下均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最大,炼山条件下施复合肥+生物炭处理位居第二,综合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得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优于其余培肥措施。(4)土壤微生物PLFAs多样性指数基本与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微生物PLFAs的物种丰富度与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关系密切。各个微生物类群的PLFAs含量与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PLFAs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全氮、有效钾和有效钾:全钾显着正相关,物种丰富度与全氮和全磷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各类群PLFAs含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表现基本一致,为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全氮、有机碳关系最为密切。

赵明威[7](2018)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望天树混交林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提出桉树是我国南方近年来发展最快、种植最多的速生树种之一。作为短周期工业人工林,桉树人工林为我国木材生产与战略储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桉树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桉树人工林的环境生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安全与林地水肥质量问题方面更是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桉树×望天树人工混交林为对象,针对2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炼山、不炼山)、5种不同培肥措施(CK:对照,HC:施加炭肥,HN:施加氮肥,H:施加复合肥,HGF:种绿肥)的林分,运用常规方法与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不同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旨在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林地采用不炼山清理的林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等含量明显高于炼山的林分。造林地采用炼山清理的林分,林地土壤0~10cm、10~20cm、20~40cm层SOC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 15.7%、6.8%和23.8%;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TN含量在也较对照分别下降了 19.4%和9.2%;土壤TP、TK含量也因炼山清理呈下降趋势。(2)无论是炼山或不炼山处理,不同的培肥措施对20~60cm 土壤肥力影响都不显着。在0~20cm 土壤层,HC和HN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土壤SOC、TN、AP、TK、AK含量,HC处理显着提高了 TP含量。而HN处理土壤TP含量却显着降低,炼山条件下,0~10cm 土层TP含量较对照降低13.6%、10~20cm 土层降低8.5%;不炼山条件下,0~10cm、10~20cm 土层TP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 4.9%、19.4%。炼山处理中HGF除降低土壤TP含量外,均提高了其它土壤肥力指标。(3)与对照相比,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总PLFAs含量(下降13.0%),并导致其物种丰富度下降了 4.9%、多样性指数下降了 9.8%、均匀度指数下降了 0.4%;导致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含量分别降低了 11.2%、23.8%和24.9%。无论是炼山或不炼山,不同培肥措施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大小顺序表现为HC>H>HN>HGF>CK。在各种培肥措施中,HC和HGF均显着提高了微生物总PLFAs含量;HC显着提高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含量,且细菌/真菌、G+/G-也显着提高;HN处理则显着降低了土壤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含量,且显着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G+/G-;HGF显着增加了土壤细菌含量,一定程度提高了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的含量。RDA分析表明,土壤中细菌类群、放线菌类群均与SOC呈正相关关系,真菌类群则与土壤TN呈负相关。

杨柳[8](2016)在《炼山和施除草剂对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 是世界上人工林而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在保障木材安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炼山(BF)、施除草剂(HF)、炼山+除草剂(BHF)和对照(不炼山+不施除草剂,CK)四种处理实验,通过群落学调查和磷脂脂肪酸(PLFA)图谱法,运用重要值、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功能群等指标,统计分析不同处理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多样性、功能群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问的差异性,阐明不同处理方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关联分析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炼山、施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CK)处理比较,炼山和施除草剂处理均显着提高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降低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但差异不显着。炼山+施除草剂显着增加灌木层植物的总个体数,对其它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影响;显着提高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优势度,显着降低α多样性。炼山、施除草剂或二者结合使用均显着改变林下植物的组成和结构。(2)与对照(CK)处理比较,炼山处理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丰富度、相对多度和相对盖度均无显着影响。施除草剂处理显着降低林下木本植物功能群的丰富度和木本、豆科植物功能群的相对多度,显着提高蕨类和木本植物功能群的相对盖度。(3)与对照(CK)处理比较,炼山、施除草剂和炼山+施除草剂混合处理均提高了林地上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其中炼山+施除草剂混合处理的作用最为显着。炼山处理显着提高林下土壤微生物中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群落的生物量;施除草剂和炼山+施除草剂混合处理显着提高林下土壤微生物中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从枝菌根真菌群落的生物量。(4)单独炼山、单独施除草剂或二者混合处理均显着降低林下土壤微生物中原生生物的磷脂脂肪酸相对百分比;但炼山+施除草剂混合处理却显着提高林下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的磷脂脂肪酸相对百分比。林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0~10cm土层微生物量均为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紧密。

李智[9](2015)在《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长期以来杉木多代连栽导致人工林产量下降显着。目前关于杉木连栽土壤及林木生产力的研究报道较多,许多学者指出杉木人工林营林措施不合理是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和林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恶化的主要外因。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经营措施是解决杉木人工林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炼山的林地清理方式因经济方便、炼山后短期的激肥作用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人工幼林生长,已成为南方林区造林前常见经营措施之一。但炼山清理方式可能导致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性质变差、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利于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有学者认为炼山5年后随着林地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减小、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不会对人工林长期生产力造成较大影响。由于目前有关炼山对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基本只针对幼林阶段,且研究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因此无法科学有效评价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的长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以福建尤溪林科所后山粉砂岩母质27年生杉木人工试验林及音头花岗岩母质22年生杉木人工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炼山对杉木林人工林林分、林下植被、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影响,分析炼山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炼山对花岗岩、粉砂岩母质杉木人工林生长力的影响规律相近。造林前经过炼山处理的杉木人工林试验小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均小于造林前不经过炼山处理的杉木林,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林地不炼山小区杉木的生物量也大于炼山处理,其中干、叶的生物量与炼山小区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炼山处理小区杉木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比不炼山处理下降快,长期生长力低。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的乔木层养分及碳含量差异较小,而不炼山处理林分其余养分积累能力基本优于炼山处理林分。(2)炼山对花岗岩、粉砂岩母质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规律相似。炼山处理下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与不炼山处理差异不明显,但不炼山林分林下植被的生物量、盖度等均大于炼山处理,且生物量与炼山林地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炼山林地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量也略高于炼山处理。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inn.)、小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 S.et Z.)等植物仅出现在炼山处理的林地,而绒毛润楠(Machilus velutina Champ.ex Benth)、江南短肠蕨(Allantodia metteniana(Miq.)Ching var.metteniana)等植物仅出现在不炼山林地中。(3)在花岗岩、粉砂岩母质试验林林地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基本表现为不炼山处理下小于炼山处理,在表层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炼山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基本高于炼山林地,表层土壤通气性能也优于炼山林地。在两试验地不炼山林地各土层土壤pH值均大于炼山林地。炼山与不炼山处理下杉木林地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均呈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炼山处理土壤全N、全P含量明显小于不炼山林地,且在表层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土壤全K、全C含量在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差异不明显。速效养分含量方面,炼山林地土壤的水解N、有效P含量基本小于不炼山林地,且水解N含量在各土层与不炼山林地之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速效K含量在炼山与不炼山处理间差异不显着。(4)综上,与不炼山处理相比,在不同土壤母质杉木试验林中进行炼山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炼山处理破坏了林地生态环境,导致植物群落结构被破碎,林地覆盖率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整个生态系统养分贮量因此逐渐匮乏,最终使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受阻。因此,杉木人工林造林前清理采伐剩余物应尽量选用不炼山方式,防止林地因每代造林前均炼山而逐渐丧失生产力。林业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法律法规,完善补偿机制,积极推广不炼山造林,造林前不炼山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林地土壤养分长期供应,以维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

杨尚东,吴俊,谭宏伟,刘永贤,熊柳梅,周柳强,谢如林,黄国勤,赵其国[10](2013)在《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炼山是我国南方林区清理林地的一种传统方法。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调查和采样,应用培养和非培养(PCR-DGGE)等传统与现代分析方法分别对火烧迹地土壤肥力演变及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非炼山对照区相比,炼山1周后土壤剖面表层土壤(0—3 cm)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显着地高于对照。虽然中层土(3—25 cm)中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指标也呈现出与表层土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下层土(25 cm以下)却呈现出无规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炼山4个月后,除磷含量外,土壤剖面各土层土壤中理化性状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非炼山对照区土壤。同时,炼山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对照区土壤,虽然表层土壤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着水平,但剖面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却显着低于对照区土壤。说明炼山无助于长效提高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此外,虽然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与度指标在不同土层的变化不均一,但无论是炼山1周或4个月后,炼山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桉树人工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与度指标的下降,说明炼山方式也不利于桉树人工林,尤其是表层土壤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二、炼山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山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研究进展
    1.3 桉树人工林林地整理的研究进展
    1.4 采伐剩余物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土壤团聚体的研究进展
        1.5.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
        1.5.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1.5.3 土壤团聚体的养分分布
        1.5.4 土壤团聚体的酶分布
    1.6 课题来源
    1.7 研究述评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标准地设置
    2.3 土壤样品采集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2 土壤样品的处理
    2.4 土壤团聚体分离方法
    2.5 土壤C、N、P等元素的测定分析方法
    2.6 土壤酶活性测定
    2.7 数据分析
        2.7.1 方差分析
        2.7.2 相关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1.1 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3.1.2 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3.1.3 土壤团聚体平均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
    3.2 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的影响
        3.2.1 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2.2 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团聚体全氮的影响
        3.2.3 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团聚体全磷的影响
        3.2.4 不同剩余物处理方式桉树土壤团聚体与不同粒级团聚体大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3.3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对团聚体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3.3.1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大小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3.2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大小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3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大小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3.3.4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大小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3.5 不同剩余物处理方式桉树土壤团聚体与不同粒级团聚体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对不同剩余物处理方式的响应
    4.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不同剩余物处理方式的响应
    4.3 土壤团聚体养分对炼山的响应
    4.4 土壤团聚体生物学性质对炼山的响应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桉树人工林研究概况
    1.3 采伐剩余物管理研究进展
    1.4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4.2 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进展
        1.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1.5 研究评述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标准地设置和试验设计
    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 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测定
    2.5 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
        2.5.1 DNA提取和PCR扩增
        2.5.2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5.3 微生物功能预测
    2.6 数据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研究
    3.2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研究
    3.3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差异性分析
    3.4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3.5 桉树人工林土壤性质研究
    3.6 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相关性Heatmap分析
    3.7 土壤细菌功能贡献预测
4 讨论
    4.1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4.2 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改变
    4.3 桉树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
    4.4 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性质相关分析与细菌潜在功能预测分析
    4.5 对采伐剩余物管理工作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杉木林下植物功能群构建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杉木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研究
    1.2 林下植被、植物功能群的研究
        1.2.1 林下植被
        1.2.2 林下植被恢复生态系统的研究
        1.2.3 植物功能群及物种多样性
    1.3 人工林近自然化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植物功能群的选择
        1.4.2 植物功能群引入后的效应与评价
    1.5 技术路线
2 基于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调查的植物功能群选择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区域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3 杉木人工林和近自然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质量
        2.3.1 植物多样性差异
        2.3.2 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2.3.3 微生物多样性差异
    2.4 杉木密度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质量
        2.4.1 杉木密度林下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2.4.2 杉木密度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2.4.3 杉木密度林土壤养分
    2.5 植物功能群选择与配置
    2.6 样地布设及种植方式
    2.7 小结
3 植物功能群引入后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采集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引入功能植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 引入功能植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 小结
4 植物功能群引入后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高通量测序
        4.1.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2 群落组成分析
        4.2.3 群落差异性分析
        4.2.4 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土壤性质与植物多样性调查
        5.1.2 功能植物选择
        5.1.3 功能植物引入后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2 讨论
        5.2.1 杉木人工林与近自然林土壤养分的差异
        5.2.2 杉木人工林与近自然林下植被、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
        5.2.3 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下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5.2.4 杉木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
        5.2.5 引入植物功能群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2.6 引入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2.7 不同林龄下引入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8 引入不同植物功能群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炼山处理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性质及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炼山造林研究现状
    1.3 免炼山造林研究现状
    1.4 人工林地养分利用与响应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及土壤样品采集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方差分析(ANOVA)
        2.4.2 数据包络模型(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2.4.3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coefficient)
    2.5 技术路线
3 炼山处理下土壤性质四季变化
    3.1 炼山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炼山处理对土壤容重影响
        3.1.2 炼山处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影响
        3.1.3 炼山处理对土壤毛管孔隙度影响
        3.1.4 炼山处理对土壤总孔隙度影响
        3.1.5 炼山与免炼山处理对土壤通气度影响
    3.2 炼山处理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炼山处理对土壤酸碱度影响
        3.2.2 炼山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影响
        3.2.3 炼山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影响
        3.2.4 炼山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
        3.2.5 炼山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影响
        3.2.6 炼山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
        3.2.7 炼山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
        3.2.8 炼山处理对土壤有效钙含量影响
        3.2.9 炼山处理对土壤有效镁含量影响
        3.2.10 炼山处理对土壤有效铁含量影响
        3.2.11 炼山处理对土壤有效锰含量影响
        3.2.12 炼山处理对土壤有效铜含量影响
        3.2.13 炼山处理对土壤有效锌含量影响
    3.3 炼山处理下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3.3.1 炼山处理对土壤脲酶含量影响
        3.3.2 炼山处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含量影响
        3.3.3 炼山处理对土壤葡萄糖酶含量影响
        3.3.4 炼山处理对土壤脱氢酶含量影响
    3.4 炼山处理下尾叶桉生长量对养分元素的响应
        3.4.1 尾叶桉人工林地生长量四季变化
        3.4.2 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四季含量
        3.4.3 尾叶桉人工林地生长量对养分性质的响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林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桉树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1.4.2 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研究
        1.4.3 桉树林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1.4.4 桉树林分生长量研究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自然条件概况
    2.2 试验地设计
    2.3 植物多样性监测
    2.4 土壤样品采集
    2.5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2.6 土壤酶活性测定
    2.7 桉树林木生长量监测
    2.8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3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1 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及其变化
    3.2 土壤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及其变化
    3.3 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4 小结和讨论
4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 土壤蔗糖酶含量及其变化
    4.2 土壤酸性磷酸酶含量及其变化
    4.3 土壤过氧化氢酶含量及其变化
    4.4 土壤脲酶含量及其变化
    4.5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6 影响土壤肥力的主成分分析
    4.7 小结与讨论
5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林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植物种类组成及变化
        5.1.1 试验区植物种类组成的本底特征
        5.1.2 优势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变化
    5.2 多样性指数及其变化
        5.2.1 丰富度指数(S)
        5.2.2 香农威纳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和生态优势度指数(C)
    5.3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
    5.4 小结与讨论
6 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生长量的影响
    6.1 总生长量及其变化
    6.2 年平均生长量及其变化
    6.3 连年生长量及其变化
    6.4 影响桉树生长量的因素分析
        6.4.1 土壤肥力与桉树生长量的相关性
        6.4.2 植物多样性与桉树生长量的相关性
    6.5 小结与讨论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不同培肥措施对桉树红锥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人工林发展概况
        1.1.1 桉树人工林发展概况
        1.1.2 人工混交林发展概况
    1.2 生物多样性
        1.2.1 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分类
        1.2.2 生物多样性测度
    1.3 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概况
        1.3.2 培肥措施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分布格局
        1.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类及研究方法
        1.4.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2 试验地设置
    2.3 野外调查及样品采集
        2.3.1 植物多样性调查
        2.3.2 土壤样品采集
        2.3.3 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
    2.4 分析方法
        2.4.1 土壤养分分析
        2.4.2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分析
    2.5 数据处理
        2.5.1 林下植物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计算
        2.5.2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计算
        2.5.3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多样性指数计算
        2.5.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培肥措施下的植物多样性
    3.1 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1.1 灌木层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1.2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2 林下植物多样性
        3.2.1 灌木层多样性
        3.2.2 草本层多样性
第四章 不同培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
    4.1 土壤有机碳
    4.2 土壤全氮
    4.3 土壤磷含量
    4.4 土壤钾含量
第五章 不同培肥措施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5.1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
    5.2 土壤微生物PLFAs多样性指数
        5.2.1 Shannon-Wiener指数
        5.2.2 Simpson指数
        5.2.3 Pielou均匀度指数
        5.2.4 物种丰富度指数
    5.3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5.3.1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
        5.3.2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微生物PLFAs含量的相关性
    5.4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5.4.1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
        5.4.2 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PLFAs含量的相关性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不同培肥措施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6.1.2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1.3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关系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望天树混交林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不同营林措施对森林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1.3 不同营林措施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1.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1 基于群落水平的生理学图谱分析(CLPP)
        1.4.2 磷脂脂肪酸技术(PLFA)
        1.4.3 基于PCR的核酸技术
        1.4.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的比较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课题来源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样地构建设计与试验方法
        2.2.1 试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2.2.2 样地的构建
        2.2.3 试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1.1 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3.1.4 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林地清理及培肥方式对土壤C、N、P比值的影响
    3.2 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
        3.2.1 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影响
        3.2.2 不同林地清理及培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2.3 不同林地清理及培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相对丰度的影响
        3.2.4 不同林地清理及培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不同菌群比值的影响
    3.3 桉树望天树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1.2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2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的影响
    4.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炼山和施除草剂对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桉树概况
    1.2 桉树人工混交林发展概况
    1.3 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研究进展
        1.3.1 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2 林下植物功能群研究进展
    1.4 林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土壤微生物分类多样性
        1.4.2 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多样性
        1.4.3 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1.4.4 土壤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
        1.4.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的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特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及概况
    3.2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3.3 室内样品分析
        3.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3.3.2 植物功能群划分方法
    3.4 数据处理方法
        3.4.1 植物多样性测度
        3.4.2 微生物生物量
        3.4.3 数据统计分析
第四章 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的植物多样性
    4.1 林下灌木层植物的科属种组成
        4.1.1 炼山对灌木层植物科属种组成的影响
        4.1.2 施除草剂对灌木层植物科属种组成的影响
        4.1.3 炼山+施除草剂对灌木层植物科属种组成的影响
    4.2 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科属种组成
        4.2.1 炼山对草本层植物科属种组成的影响
        4.2.2 施除草剂对草木层植物科属种组成的影响
        4.2.3 炼山+施除草剂对草本层植物科属种组成的影响
    4.3 林下灌木层的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4.3.1 炼山对灌木层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的影响
        4.3.2 施除草剂对灌木层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的影响
        4.3.3 炼山+施除草剂对灌木层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的影响
    4.4 林下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4.4.1 炼山对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及亚要值的影响
        4.4.2 施除草剂对草木层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的影响
        4.4.3 炼山+施除草剂对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的影响
    4.5 林下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
        4.5.1 炼山对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5.2 施除草剂对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5.3 炼山+施除草剂对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6 林下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
        4.6.1 炼山对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6.2 施除草剂对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6.3 炼山+施除草剂对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7 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间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的植物功能群
    5.1 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
        5.1.1 炼山对植物功能群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5.1.2 施除草剂对植物功能群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5.1.3 炼山+施除草剂对植物功能群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5.2 植物功能群的相对多度
        5.2.1 炼山对植物功能群相对多度的影响
        5.2.2 施除草剂对植物功能群相对多度的影响
        5.2.3 炼山+施除草剂对植物功能群相对多度的影响
    5.3 植物功能群的相对盖度
        5.3.1 炼山对植物功能群相对盖度的影响
        5.3.2 施除草剂对植物功能群相对盖度的影响
        5.3.3 炼山+施除草剂对植物功能群相对盖度的影响
第六章 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6.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6.1.1 炼山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6.1.2 施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6.1.3 炼山+施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6.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6.2.1 炼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2.2 施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2.3 炼山+施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3 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分析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炼山、施除草剂或二者结合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2 炼山、施除草剂或二者结合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7.3 炼山、施除草剂或二者结合对林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2 营林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研究进展
2 研究地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方法
        3.2.1 乔木层生长量调查及树干解析
        3.2.2 林下植被调查
        3.2.3 生物量测定
        3.2.4 养分积累测定
        3.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长期影响研究
        4.1.1 炼山对乔木层生长量的长期影响
        4.1.2 炼山对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
        4.1.3 炼山对乔木层养分积累的影响
        4.1.4 炼山对乔木层各器官的碳储量的影响
    4.2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
        4.2.1 炼山对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 炼山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3 炼山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4.2.4 炼山对林下植被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4.2.5 炼山对林下植被的碳储量影响
    4.3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林地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4.3.1 炼山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2 炼山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3 炼山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炼山对人工林群落特征的长期影响研究
    5.2 炼山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炼山后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
    2.2 炼山后桉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变化
    2.3 炼山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3.1 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
        2.3.2 土壤细菌群落DGGE图谱分析
        2.3.3 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
        2.3.4 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四、炼山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桉树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影响研究[D]. 王亚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D]. 赵子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杉木林下植物功能群构建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张勇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炼山处理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性质及生长的影响研究[D]. 赵隽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林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马倩. 广西大学, 2018(01)
  • [6]不同培肥措施对桉树红锥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陶彦良. 广西大学, 2018(01)
  • [7]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望天树混交林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赵明威. 广西大学, 2018(12)
  • [8]炼山和施除草剂对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杨柳. 广西大学, 2016(02)
  • [9]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D]. 李智.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 [10]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J]. 杨尚东,吴俊,谭宏伟,刘永贤,熊柳梅,周柳强,谢如林,黄国勤,赵其国. 生态学报, 2013(24)

标签:;  ;  ;  ;  ;  

山地精炼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