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尔定律和库仑定律的推广与应用

比萨尔定律和库仑定律的推广与应用

一、毕-萨定律和库仑定律的推广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锴[1](2020)在《电流频率/相位调制的航天器电磁操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航天器电磁操控是一种新的在轨服务技术,通过在航天器上安装三个正交的超导线圈产生任意方向的电磁力控制航天器间的相对运动。与传统惯性推力相比,星间电磁力具有无推进剂消耗、连续、可逆、无羽流污染等优点,在对地观测、空间探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任意两个通电线圈间都会产生电磁力,这使得多航天器电磁操控动力学分析变得异常复杂,针对这一问题,论文设计了电流频率/相位调制方法达到简化目的,基于此,还研究了磁矩方程组求解、考虑输入时延的航天器位置控制、航天器姿态控制和角动量管理等问题。(1)在线圈中通以简谐电流,通过设计集群中各航天器上的电流频率与相位,实现任意两航天器间电磁力等效解耦(积分近似为0)或电磁力效果最大化(积分最大),如此则每颗航天器可有选择地只与集群中部分航天器相互作用,简化了动力学模型;从减小交流能量损耗和易于控制相位角度考虑,在满足等效解耦条件下,给出了最小频率设计方法。(2)使用同伦延拓法求解了磁矩方程组,首先预处理方程组以便于数值求解;而后构造了同伦方程,设计了同伦路径跟踪算法;针对3电磁航天器相互作用的一个数值算例,求得了磁矩解。(3)针对电磁感应及求解磁矩方程组带来的输入时延,考虑其为已知定常时延,同时考虑电磁力模型的误差与环境干扰力的存在,将航天器相对位置控制建模为线性不确定系统,采用预测方法对时延进行补偿,设计了基于时延补偿的滑模控制策略;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4)考虑外界干扰力矩,设计了自适应滑模控制策略用于姿态控制;针对星间电磁力矩造成的角动量累积,分析地磁场对角动量卸载的影响,提出了在24h内优选机动窗口的方法,实现了角动量的高效卸载,并基于此设计了角动量管理方法;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性能和角动量卸载方法的高效性。

王高峰[2](2015)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大学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论研究 ——以选修3-1“电磁学”内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行的普通高中物理新教材中有了大量的大学物理知识和一些体现大学物理思想方法的素材,新课程标准也对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大学物理知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相当薄弱,大学物理思想方法很少渗透到高中物理的教学中,生活在普遍运用大学物理知识思想方法的高科技环境中的中学生(不仅包括高中生,还包括初中生,职高生),对大学物理知识的基本发展,基础知识以及基本原理渴望了解。如何将大学物理知识思想方法更好地渗透到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也是高中物理的教学和大学物理的教学更好地衔接的问题,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本论文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为理论指导,探讨了在普通高中阶段渗透大学物理知识思想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1“电磁学”内容为例,系统地研究了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新教材中涉及了哪些大学物理知识思想方法,及借助于新教材还可以渗透的大学物理知识。结合大学物理知识内容的特点,分析了影响高中阶段渗透大学物理知识效果的因素,提出在高中阶段渗透大学物理知识的教学原则。在高中阶段渗透大学物理知识必然对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挑战,对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实践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要不断吸取物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作法,积极参与物理教育科学研究。本文记录了一些高中物理题目案例实施的过程,并对教学案例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在高中阶段渗透大学物理知识思想方法的研究作了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对中学物理教师开展大学物理知识思想方法的学习迁移渗透教学有所启发。

郭华[3](2013)在《电磁学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磁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中,从激趣式、启发式、探究式、主动式四个方面设置问题,力求提升师生互动对话的层次和水平。以优化教学过程、内容和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陈秉乾[4](2012)在《以太和电——电磁学史概论》文中指出本文从"以太和电"的视角勾画出电磁学史的轮廓,着重介绍几位代表人物的重要贡献。一、两个基本问题,两种不同观点,两类理论探索,两个学派19世纪中叶,库仑定律、毕-萨定律、安培定律、欧姆定律,特别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相继建立,不仅表明电磁学各个局部的规律已经发现,而且表明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已经从静止、恒定的特殊情形扩展到运动、变化的普遍情形,已经从单纯的电作用、磁作用扩展到其间的联系,与此同时,关

郭绍兵[5](2010)在《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粘度是表征流体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液体的重要物理性质和技术指标之一。目前,在工业上的许多领域中都需要进行液体粘度的测量。因此,液体粘度的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国内外目前有许多粘度测量方法,但是其在线测量与抗干扰能力都不甚理想。论文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法—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两个电磁线圈交替通电来控制柱状永磁铁活塞在两个电磁线圈之间做往复运动,活塞周围充满被测液体,活塞的运动就会受到液体粘性阻力的影响,测量活塞往复运动的时间,便可根据液体的粘度与活塞往复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计算出被测液体的粘度。论文对液体粘度相关知识以及测量方案中需要用到的相关原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基于以上原理和相关理论基础,设计了一套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系统,并搭建了测量系统实验平台。然后,针对测量系统推导出了被测液体粘度与活塞往复运动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测量系统实验平台,对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案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实验。首先,对测量系统进行了调试实验,并通过测量系统标定实验对被测液体粘度与活塞往复运动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标定。然后,进行了测量系统重复性测量实验、测量误差分析、系统稳定性测量实验和系统线性度分析等。实验结果为:测量系统重复性最大偏差大约为1 mPa·s,稳定性最大偏差为0.6831 mPa·s,最大非线性误差为0.007474 mPa·s。实验结果表明,测得的数据与液体粘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反映了液体的粘度,并且测量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以及极高的线性度。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完成了对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案的可行性验证实验,实验结果属于在测量方案探索阶段的正常范围内,为液体粘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测量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由一对电磁线圈控制磁性活塞在液体中往复运动,通过测量活塞的运动时间来获取液体粘度。其整个系统没有任何附加的传感器,完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产生驱动信号和检测感应电压信号的反馈,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适合于现场环境下的在线测量等优点。

周武雷[6](2009)在《毕奥—萨伐尔定律的教育价值评述》文中认为基于对毕-萨定律建立前后电磁学的发展史实,剖析了其中蕴涵的诸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方面的物理教育价值。

李桦[7](2008)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与师资要求方面等都有独到之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出现的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区别,调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教学现状,比较了国外院校物理教学的特点,深入调查了应用型本科各工科专业对物理课程的需求,并根据各工科专业特点将大学物理教学划分为三个系列,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好地为工科各个专业的学生奠定大学物理基础。物理课程内容选取的总的指导思想:压缩经典、加强现代、强化应用。最后介绍了建构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和所建构的应用型本科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含课程的性质任务,课程基本理念,按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制定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以及有关课时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估等方面的建议。

刘志[8](2007)在《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工科大学物理电磁学的教学存在严重的“难学难教”,不少学生对电磁学的学习畏惧和排斥、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实现电磁学双重教育价值的尴尬局面。这已引起广大大学物理教学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因此,目前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的形势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大学物理电磁学的教与学的现状、课程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大学物理电磁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动态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大学物理电磁学教与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得出改革的必要性和需改革的内容;第三部分阐述了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第四到第六部分论述了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的改革,探究了“从学生和学习出发取代从教师和教材出发”及“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取代单纯的知识教育”的教学观,从强化物理学史的内容、整合电与磁的知识等来改革电磁学教学,提出“结构生成法电磁学教学”及对大学物理电磁学研究型教学作了进一步探讨和教学实践。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许静[9](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吴光超[10](2006)在《物理问题设计在电磁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意识淡薄,将大学阶段的学习当作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仍然过分依赖教师,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不擅于思考,缺乏提出问题的意识,不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换言之,就是不会学习。物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逻辑性、应用性、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而目前这样的现状显然有悖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而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问题教学是创设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情境,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提高其学习能力。本论文针对问题教学中问题设计这一核心内容,以物理专业低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来探索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论文第一部分是关于问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理论研究。该部分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心理学这几个方面给出了问题教学的方法论依据,从问题设计理论、问题解决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这三个方面给出了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并针对物理学科的不同课型提出了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论文第二部分是关于问题设计的理论在物理课程中的实践研究。笔者在读研期间,在物理教育专业2002、2003和2004级本科班随堂听课并参与教学辅导。通过调研、了解、实践和思考,本论文以问题设计的理论为基础,以电磁学课程为载体,将物理教学的问题设计从课内和课外两个角度进行讨论。课内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一是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二是物理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的问题设计,三是专题复习建立知识结构的问题设计,这三个方面均给出了较为实用的策略,并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出课内问题设计的教学流程。笔者在2004级学生中,将这三个方面的课型,结合课程内容,用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实践教学。课外部分通过教学论坛、创造性作业、小论文这三种形式进行了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同样分别以具体的实践案例说明问题设计

二、毕-萨定律和库仑定律的推广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毕-萨定律和库仑定律的推广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流频率/相位调制的航天器电磁操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电流频率/相位调制
        1.2.2 磁矩方程组求解
        1.2.3 考虑输入时延的控制设计
        1.2.4 电磁操控与角动量管理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组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流频率/相位调制方法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
    2.3 交变电磁场
        2.3.1 似稳电磁场
        2.3.2 电磁感应
    2.4 电磁力及力矩
    2.5 电流频率/相位调制方法
        2.5.1 频率/相位调制
        2.5.2 航天器集群相对频率设计
        2.5.3 航天器集群最小频率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矩方程组求解
    3.1 引言
    3.2 磁矩方程组
    3.3 多项式方程组的性质
        3.3.1 Bezout定理及射影变换
        3.3.2 系数缩放
    3.4 同伦延拓法求解多项式方程组
        3.4.1 同伦延拓法
        3.4.2 同伦方程的构造
        3.4.3 同伦路径跟踪方法
    3.5 数值算例
        3.5.1 求解磁矩方程组
        3.5.2 数值求解过程中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输入时延的航天器位置控制
    4.1 引言
    4.2 轨道动力学模型
        4.2.1 坐标系定义
        4.2.2 轨道动力学方程
    4.3 基于时延补偿的滑模控制策略设计
        4.3.1 系统描述
        4.3.2 控制律设计
        4.3.3 滑动模态分析
    4.4 数值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天器姿态控制与角动量管理
    5.1 引言
    5.2 姿态动力学与控制
        5.2.1 误差姿态动力学模型
        5.2.2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5.3 角动量管理
        5.3.1 地磁场模型
        5.3.2 地磁场的作用
        5.3.3 角动量管理方法
    5.4 数值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大学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论研究 ——以选修3-1“电磁学”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认知主义理论
    2.2 人本主义理论
    2.3 现代教学理论
    2.4 渗透迁移理论
第三章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大学物理课程理念的对比研究
    3.1 课程理念
        3.1.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3.1.2 大学物理课程理念
    3.2 目标的比较
        3.2.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
        3.2.2 大学物理的目标
第四章 两个阶段的“电磁学”物理教材的对比
    4.1 总体内容的对比
        4.1.1 内容结构的对比
        4.1.2 相似的概念
        4.1.3 新增的内容
    4.2 具体内容的对比
第五章 大学物理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大学物理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以太和电——电磁学史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个基本问题,两种不同观点,两类理论探索,两个学派
二、库仑的扭秤实验,卡文迪许-麦克斯韦精确验证电力平方反比律的方法
三、安培的“电动力学”
四、韦伯的电磁力公式——超距作用的电磁理论
五、法拉第的场论思想
    1.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作了深入的研究
    2.法拉第的场论思想
    3.“自然力统一”的思想和相关的学术成就
    4.关注物理学原理的技术应用
六、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的三篇论文[5]
七、洛伦兹力公式——基本的电磁力公式[7]

(5)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粘度测量的意义
    1.2 液体粘度测量现状
        1.2.1 液体粘度测量的传统方法
        1.2.2 液体粘度测量的新方法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课题来源和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案设计
    2.1 液体粘度概述
    2.2 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案设计
        2.2.1 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原理
        2.2.2 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案主要工作
第3章 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理论分析
    3.1 传统粘度测量方法理论分析
        3.1.1 毛细管法
        3.1.2 旋转法
    3.2 基于电磁感应的粘度测量方法理论分析
        3.2.1 活赛液体中受力分析
        3.2.2 电磁线圈驱动力分析
        3.2.3 粘度与运动时间关系分析
第4章 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系统设计
    4.1 信号产生电路设计
        4.1.1 方波产生电路方案选择
        4.1.2 单片机最小系统
        4.1.3 方波产生电路设计
    4.2 感应信号检测处理电路设计
    4.3 串口通信设计
        4.3.1 串口通信简介
        4.3.2 串口电路设计
    4.4 机械机构部分设计
        4.4.1 内外套筒设计
        4.4.2 侧盖设计
        4.4.3 探头总体结构
    4.5 软件程序设计
        4.5.1 单片机程序设计
        4.5.2 上位机程序设计
第5章 测量系统可行性验证实验
    5.1 系统实验装置
    5.2 系统实验与分析
        5.2.1 活塞固定周期运动实验
        5.2.2 活塞实时运动实验
        5.2.3 系统标定实验
        5.2.4 系统重复性测量实验
        5.2.5 测量误差分析
        5.2.6 系统稳定性测量实验
        5.2.7 系统线性度分析
    5.3 系统实验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出现的背景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的区别
第2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教育现状和物理教育的作用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2.2 国外同类院校的物理教学特点
    2.3 应用型本科各专业对物理课程需求的调查
    2.4 物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5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第3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
    3.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平台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结构
    3.3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系列
第4章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4.1 课程标准概述
    4.2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
    4.3 现代教育理论
    4.4 STS 教育
第5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
    5.1 前言
    5.2 课程目标
    5.3 内容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5.4 实施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大学物理电磁学教与学的现状调查
    2.1 大学物理电磁学的教学现状调查
    2.2 大学物理电磁学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3 值得探讨及期待改革的问题
第三章 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3.1 归因理论的指导
    3.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支持
第四章 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思想观念的改革
    4.1 “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施教
    4.2 实施全面和谐的科学素质教育
    4.3 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
第五章 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5.1 加强物理学史的内容
    5.2 加强电与磁的整合
    5.3 加强电磁学中对称性分析的内容
    5.4 加强电磁学与近代物理的纵向联系
    5.5 加强电磁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联系
第六章 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6.1 结构生成法电磁学教学
    6.2 研究型电磁学教学
第七章 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7.1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7.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3.1 知识结构理论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致谢

(10)物理问题设计在电磁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课题的提出
        1.1.1 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1.2 物理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1.1.3 问题教学的提出
    1.2 问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问题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的整合
        1.3.1 学会学习的内涵
        1.3.2 物理学科问题教学的内涵
        1.3.3 二者的整合
2 物理问题教学的理论研究
    2.1 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2.1.1 问题教学的方法论基础
        2.1.2 问题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2.1.3 问题教学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依据
    2.2 问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2.2.1 问题设计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2.2.2 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理论
        2.2.3 建构主义的学习论依据
    2.3 物理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2.3.1 问题的类型
        2.3.2 问题设计的原则
        2.3.3 物理学科不同课型的问题设计策略
3 课内物理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
    3.1 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3.2 物理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的问题设计
    3.3 专题复习建立知识结构的问题设计
    3.4 课内物理问题设计的实践总结与反思
        3.4.1 大学物理课程课内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践成果
        3.4.2 大学物理课程课内教学设计有待改进之处
4 课外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4.1 课外问题设计的背景
        4.1.1 课外问题设计的意义
        4.1.2 课外问题设计的主要途径
    4.2 BBS 的问题设计
        4.2.1 课外教学设计以BBS 为主的必要性
        4.2.2 BBS 问题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4.2.3 以电磁学课程课外教学设计为例分析BBS 实践情况
    4.3 创造性作业
        4.3.1 创造性作业的定义
        4.3.2 创造性作业的特征
        4.3.3 创造性作业中问题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4.3.4 创造性作业设计举例
    4.4 小论文
        4.4.1 电磁学课外小论文设计案例
        4.4.2 电磁学课外小论文设计的总结
    4.5 课外物理问题设计的实践总结与反思
        4.5.1 大学物理课程进行课外教学设计的优点
        4.5.2 影响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外教学设计的因素
        4.5.3 对大学物理课程课外教学设计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毕-萨定律和库仑定律的推广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流频率/相位调制的航天器电磁操控问题研究[D]. 张锴.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2)
  • [2]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大学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论研究 ——以选修3-1“电磁学”内容为例[D]. 王高峰. 贵州师范大学, 2015(03)
  • [3]电磁学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研究[J]. 郭华. 毕节学院学报, 2013(04)
  • [4]以太和电——电磁学史概论[J]. 陈秉乾. 物理教学, 2012(02)
  • [5]基于电磁感应的液体粘度测量方法研究[D]. 郭绍兵. 天津大学, 2010(03)
  • [6]毕奥—萨伐尔定律的教育价值评述[J]. 周武雷.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8)
  • [7]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初探[D]. 李桦.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8]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研究[D]. 刘志.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1)
  • [9]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10]物理问题设计在电磁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吴光超. 扬州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比萨尔定律和库仑定律的推广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