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科技广场”

与时俱进的“科技广场”

一、与时代同步的《科技广场》(论文文献综述)

沈阳[1](2021)在《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ZJ房地产公司于1998年5月份成立,是中国T业有限公司下属YNCY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ZJ房地产公司战略规划欠缺统筹,股权关系多而杂,法人的治理结构有漏洞,主要按照上级主管单位要求开展工作,目前存在无可持续性发展项目及资源利用低下的问题。由于战略定位不清晰,部门协调困难,责、权、利不能统一,责任相互推诿,员工心态不够稳定,专业能力较弱,导致公司缺乏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本文以ZJ房地产公司为研究案例,采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研究框架,对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首先研究了竞争战略理论的基础,并结合ZJ房地产公司的现状,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分析ZJ房地产公司所面临的行业竞争环境;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宏观环境分析获得ZJ房地产公司的外部环境;并用SWOT分析法总结ZJ房地产公司自身的劣势与优势,所面临的威胁和机会。综合上述三种方法分析数据和公司的战略目标,为ZJ房地产公司提出的竞争战略为:差异化战略。主要涵盖了加快塑造公司品牌效应;研究设计个性化产品;合理进行资源规划及配置;依靠央企背景获取土地等方面,并同时提出与此战略相对应的保障措施,期望能够为日后开展战略管理工作的ZJ房地产公司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高效的指导,能使确立的战略顺利实施,推动ZJ房地产公司持续稳健的发展,为今后公司的生存及壮大奠定基础。

姜雪[2](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刘宁[3](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樊潇潇[4](2020)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命周期长、规模大、造价高、技术综合复杂,对国家未来科技发展布局影响广泛且深远。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作为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环,规划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论文以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为研究目标,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管理的管理主体、管理组织结构、决策机制三个层面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消费、产品角度不同角度判断其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并通过其正外部性对其公共物品属性进行了验证。公共物品是区分市场干预和政府干预的重要判断依据,因此政府提供成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提供方式。政府购买过程产生的社会公众——政府、政府——研究机构的两级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被赋予了管理者、提供者的角色,因此,政府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规划的管理主体是具有必然性的。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科技体制发展、内外部战略目标的变化展开分析,提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组织结构需要根据环境、战略目标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新要求及设计思路。根据信息共享观理论框架,选择矩阵式结构、常设项目团队等组织框架以满足组织提高决策效率、适应动态环境的新要求,提出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议事机构、组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办事机构、补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咨询机构等建议。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规范政府活动是矫正政府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论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优化了决策维度的两级评价指标以及不同决策步骤中的决策维度。在信息不对称理论框架下,针对监督者信息不对问题提出建立决策信息公开制度、解决监督者“搭便车”困境和利用现代化手段减低监督信息公开和获得成本等建议,针对决策专家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拓展信息获取途径、优化决策专家样本、建立代理机构信用评价机制等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多角度地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消费、产品等不同分类对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讨论。为讨论政府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的管理主体提供了依据。2.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较深入地讨论分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宏观规划管理过程的管理主体和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责,为提高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提供入手点。3.较系统地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两个层面,对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提出优化或改进方法。

孔阳[5](2020)在《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前期构建环城绿带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结构进行界定,对相关原则和相关方法进行整理和总结。首先在构建环城绿带方面,依据研究范围的现状基本资料,采取空间模型法对研究场地做出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基于此结合上位规划以及对基本农田和煤矿保护区的保护要求明确环城绿带规划范围;在明确规划范围的基础上,依据规划目标定位、上位规划和研究区域现状,遵循环城绿带的规划原则对济宁市环城绿带进行合理总体规划。其次在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出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原则以及现有的生态修复技术,依据研究范围的具体情况,对研究区域的采煤塌陷区进行预测和预处理,因地制宜的将土地复垦、构建人工湿地和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合理的应用在研究区域。最终达到研究区域构建环城绿带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的目的,同时优化济宁市的生态格局。最后以环城绿带中的重要生态节点少康湖湿地公园设计为例,承接环城绿带规划结构中对其定位,遵循采煤塌陷区的治理原则,主要采用构建人工湿地结合土地复垦、堆煤矸石山的手法对场地内预测到的采煤塌陷区进行治理,并在场地中置入休闲游憩以及农业渔业等社会、经济功能。在提升场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完善场地在城市中的服务职能。将以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为环城绿带中其他生态节点的规划设计以及其他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冯子晴[6](2020)在《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物理教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科学思维”确立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之一。可见,无论是从教育教学观念还是教育改革观念来看,“科学思维教学”都是物理学科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更是培养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中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对当前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同时对与该研究有关的“思维”、“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能力”、“物理学科科学思维”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理论对物理学科科学思维教学的理论支撑作用,旨在对科学思维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系统性概述。接下来,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云南省部分高中物理学科科学思维“教”与“学”的现状。调查分别从教师对于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教育的认识与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当前的物理学科科学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教师对新课标中科学思维素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较浅,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系统科学的培养方法与评价体系。同时,学生整体科学思维品质处于不良水平,科学思维能力较低,且相对缺乏创造性思维。最后,在前期文献综述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师自身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建议。并且针对必修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节概念课和一节习题课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李文冠[7](2020)在《人工智能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平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侦查是对传统侦查措施下面临应对新型犯罪的“瓶颈”进行的技术层面的突破。人工智能应用于侦查活动中,利用智能视频识别系统,数据智能分析研判系统,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利用,对于提升侦查效率,判明侦查方向,精准识别犯罪嫌疑人,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等都具有无可挑剔的作用。然而,依靠于技术支撑的人工智能侦查,亦因其程序设计的不合理风险,目的具有直截性,技术本身的漏洞风险等,不可避免地会对公民的个人隐私造成侵扰,或者超出合理限度,对公民个人信息过分进行挖掘。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个人信息保护权的让步。基于此,对于人工智能侦查中个人信息的保护,实际上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效率与程序的平衡,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平衡。应对人工智能侦查对个人信息保护权的冲击,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赢目标,就要在二者的关系上进行有效平衡,并从法律保障、程序保障、配套制度等机制方面入手,着手推动人工智能侦查朝合乎现代法治精神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讨论:第一是厘清人工智能侦查的相关内容,以便发挥其在诉讼侦查中的价值;第二是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的属性,通过呼吁相关立法的推动,以期寻求法律层面的保护;第三是在侦查权的行使运作中找到个人信息保护与提供的平衡点,并从法律层面、技术层面等对个人信息保护形成保障机制。创新之处在于对人工智能侦查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成立一家集监管与技术保障职责于一体的“第三方机构”,实现对人工智能专业化管理,对个人信息全方位保护,明确其职责和工作程序,促使人工智能行业国家监管的规范化。文章主要以“人工智能侦查”与“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展开,具体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侦查两组概念进行了剖析,与刑法学当前流行研究的人工智能角度不同,本文着重把人工智能视为工具属性,即“弱人工智能”,并从侦查构成要素出发,揭露其主体、客体和内容,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诸多学者的意见,笔者把人工智能侦查定位于辅助办案,既便于发挥侦查人员主观能动性,又能补齐人脑偏见狭隘的短板,本质上仍回归于当前侦查模式的框架下。为便于理解,笔者将之与其他几种侦查措施逐一对比,并将其自身特有的数据研判精准性、高效证明性、信息整合性特征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对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和保护应然性进行叙述。笔者对于学术界关于个人信息属性的三种观点综合剖析,认同其人格和财产双重属性,并在查阅国内外众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地区的经验做法,认为应从法律层面上予以保护。第三章是人工智能侦查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平衡论。本章中,笔者在肯定人工智能侦查在效率、公正、司法程序价值的基础上,也注意提防因侦查权边际溢出的风险导致对个人信息的过分利用和侵犯,进一步从法理层面和客观需要层面阐明个人信息保护的应然性,也为最后一章有效构建人工智能侦查与个人信息保护实现平衡奠定理论基础。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个人信息保护在人工智能侦查中的冲突与难题,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大数据环境下,公民个人信息被存储在不同互联网平台下,或因侦查办案的需要,取证收集的需要被冠名“合法利用”,但是第三方平台是否有充分义务妥善保管或法律责任如何界定;基于惩治犯罪和查明犯罪事实的缘由,人工智能侦查下个人信息保护是否需要让步,人工智能出现的技术漏洞或侦查权力的扩张风险该如何去规避?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提出以上问题,为第五章探讨平衡保障机制指明方向。第五章,笔者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做法,在合理运用法律原理和正当的侦查程序基础之上,通过探究相关的人工智能侦查技术,试图摸索出关于人工智能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机制,为解决当下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威胁以及人工智能侦查如何高效、有序、合理、限度的运行提供部分参考,实现法律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的有机统一。

于泓聿[8](2020)在《基于MES的F汽车零部件公司生产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大大带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然而,2018年以来,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速减缓,贸易摩擦不断,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终结了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部分大城市陆续实施车辆限购,严重限制了传统汽车行业的发展。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制造业是传统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代表,如何才能打破僵局,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动力总成生产制造企业探索的重点。随着汽车消费群体逐渐趋于年轻化,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愈加明显,这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户不仅仅需要产品的高质量,还要求快速的响应速度和更多的个性化功能。对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来说,需要在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使生产能够稳定、有序的进行。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生产管理方法和生产管理技术。在动力总成车间生产线、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条件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生产管理需求,因此需要加大对动力总成生产管理的系统建设,通过引入制造执行系统MES对F公司的生产管理现状进行改进和优化。动力总成生产车间生产线工艺复杂、产品品种数量繁多,整车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起着执行生产信息的信息系统对动力总成生产过程来说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基于MES的F汽车零部件公司生产管理改进研究,以F汽车零部件公司以动力总成生产车间为研究主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通过生产管理理论、精益生产理论和制造执行系统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动力总成车间的生产管理现状,重点从生产计划管理、数据信息收集和设备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影响动力总成生产运作效率和生产运作成本的主要问题,引入制造执行系统MES后,生产计划管理、数据信息收集和设备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四个模块与MES系统匹配的运行情况和改善效果,实现了提高生产运作效率、降低生产运行成本的目的。此外虽然MES系统具备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力,但是仍需要从标准、执行、流程、改善方面进行有力的支撑,需要加强标准管理和培训机制,完善流程监控和维护管理,持续改进保障生产管理改进可以高效运行。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生产系统运行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张钟文[9](2020)在《GFDM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的多载波调制方式相继被提出,其中广义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受到 了广泛关注。GFDM克服了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局限性,具有低峰均功率比、低带外辐射、高频谱利用率等一系列优点。在GFDM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技术是影响GFDM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只有得到精准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才能有效降低接收机的误比特率。由于GFDM是一种非正交多载波通信技术,系统中存在固有干扰,使得导频信号的信干比下降,特别是在时变多径信道条件下,信道引入的载波间干扰(Inter Carrier Interference,ISI)和子符号间干扰(Inter Subsymbol Interference,ISI)会进一步降低导频信号的信干比,造成信道估计性能下降,因此研究G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技术、提高信道估计的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针对稀疏水声信道和时变多径信道条件下的GFDM信道估计技术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了 GFDM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性能。之后,介绍了水声信道的特点和水声信道的仿真技术,在此基础上,利用水声信道的稀疏特性,设计了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稀疏水声信道估计算法,分别对OFDM和GFDM系统采用压缩感知技术进行信道估计,通过与OFDM相比较,验证了 GFDM更适合在稀疏水声信道这样的时变信道下传输,此外还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稀疏水声信道估计算法与传统的信道估计技术的性能差异。最后,针对时变多径信道下的GFDM信道估计技术,为了降低ICI和ISI对导频信号的干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索引调制(Index Modulation,IM)的干扰消除信道估计方案,即在GFDM的导频符号周围采用索引调制技术,通过调节活跃子载波和子符号的数量来实现导频信号信干比的提升,从而提高信道估计的质量。推导了采用索引调制干扰消除方案下,基于匹配滤波接收技术的信道估计方法的信道估计均方误差计算公式,并在时变多径信道条件下进行的信道估计性能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杨宇星[10](2019)在《麻园老旧社区有机更新研究》文中认为昆明市的旧城区在历史发展中采用过拆除重建的改造方法来对老旧社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所引发各方面的问题众多。经过对麻园老旧社区进行调研分析,同时通过对有机更新理论的相关文献、案例进行阅读和整理,试图以有机更新的理论作为麻园社区更新的主要思路,保留麻园社区中的整体肌理、居民的生活氛围,完善麻园社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增强麻园社区文化特点。此次论文所研究的是昆明市中的麻园老旧社区,麻园老旧社区因其历史发展的变迁呈现出了社区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但是其同样是因为历史发展使其存有很多其独有的特点,昆明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使并没有完全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纳入城市,使麻园村成为了麻园城中村。云南艺术学院的建校,麻园社区中出现了与艺术相关的产业,同时麻园社区中存在多所中小学。具有历史特点的潘朔端故居在云南省荣誉军人中心,对昆明有重要影响的昆明米轨昆石铁路经过麻园社区。麻园社区无论是街道还是业态都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氛围。根据有机更新理论所指出的“遵循原有的肌理和秩序”,麻园社区的特点在更新中应被保存。麻园社区中有麻园城中村存在着建筑密度高、整体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其问题的造成有其历史原因。老旧住宅小区的停车位缺口较大、绿化空间缺乏维护、宜居性降低等问题亟待解决。把有机更新的理论作为指导,以麻园社区原有道路为基础,针对麻园城中村不满消防通道宽度的道路进行扩建,在对道路进行修整的同时采用新增路边停车来缓解整个麻园社区的停车问题,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完善相应基础设施。以有机更新的原则为基础,不拆除大量建筑,而是让建筑色彩符合昆明城市浅色系的色调,但针对业态并不做出要求,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对老旧住宅小区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建筑和绿化空间的更新。在物质更新的同时也对麻园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进行有机更新,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之下,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对麻园社区的会议制度以及社区服务进行改善,同时考虑部分单位对公众开放。在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下最终使麻园社区达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完善昆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强昆明市的城市特色做出贡献。

二、与时代同步的《科技广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代同步的《科技广场》(论文提纲范文)

(1)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第一节 竞争战略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
        二、企业能力理论
    第二节 竞争战略类型
        一、低成本战略
        二、差异化战略
        三、集中化战略
    第三节 战略分析方法
        一、PEST分析法
        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三、SWOT分析法
第三章 ZJ房地产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ZJ房地产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二节 ZJ房地产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一、源于产业内部竞争者的竞争
        二、供应者的讨价能力
        三、买方的讨价能力
        四、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
        五、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第三节 ZJ房地产公司竞争对手分析
        一、俊发地产分析
        二、保利集团分析
        三、万科集团分析
    第四节 ZJ房地产公司机会和威胁分析
        一、ZJ房地产公司机会分析
        二、ZJ房地产公司威胁分析
第四章 ZJ房地产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ZJ房地产公司简介
    第二节 ZJ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第三节 ZJ房地产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一、近三年主要财务指标和重要变化说明
        二、主要业务板块分析
    第四节 ZJ房地产项目建设分析
        一、自主开发项目
        二、合作开发项目
        三、委托代建项目
    第五节 ZJ房地产公司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ZJ房地产优势分析
        二、ZJ房地产劣势分析
第五章 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第一节 ZJ房地产公司SWOT分析
        一、ZJ房地产公司优势分析
        二、ZJ房地产公司劣势分析
        三、ZJ房地产公司机会分析
        四、ZJ房地产公司威胁分析
    第二节 ZJ房地产公司战略愿景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愿景与使命
        二、发展目标
    第三节 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第六章 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实施及保障
    第一节 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实施
        一、加快塑造公司品牌
        二、加强研发设计的差异化
        三、合理进行资源规划与配置
        四、利用差异化优势获取土地
        五、做好基础调研及方案策划工作
    第二节 ZJ房地产公司战略保障
        一、升级资源、环境、信息化条件达到战略保障
        二、通过组织架构重组达到战略保障
        三、基于低碳理念的个性化服务及资源整合策略达到战略保障
        四、强化党建,发挥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的基本领域和观点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设施宏观规划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视角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宏观规划管理的研究范围和层次
        2.2.1 研究对象及目标
        2.2.2 管理有效性评价及风险控制
        2.2.3 研究问题层次
    2.3 研究理论框架
        2.3.1 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理论
        2.3.2 政府干预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组织结构理论
        2.3.5 公共选择理论
第3章 宏观规划管理中政府角色定位
    3.1 研究框架
        3.1.1 现状与问题诊断
        3.1.2 研究路径
    3.2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属性判断
        3.2.1 消费角度
        3.2.2 产品角度
        3.2.3 外部性
    3.3 提供方式选择
        3.3.1 私人经济部门提供
        3.3.2 私人合作提供
        3.3.3 政府预算提供
        3.3.4 其它提供方式讨论及小结
    3.4 政府角色
        3.4.1 直接提供和政府购买的选择
        3.4.2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角色划分
        3.4.3 规划管理及参与主体
    3.5 小结
第4章 宏观规划的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4.1 研究框架
        4.1.1 现状
        4.1.2 问题诊断
        4.1.3 研究路径
    4.2 权变因素影响
        4.2.1 科技体制变量
        4.2.2 战略目标变量
        4.2.3 设计原则
        4.2.4 设计思路
    4.3 优化路径及选择
        4.3.1 信息共享观框架
        4.3.2 组织结构类型选择
        4.3.3 横向联系方式选择
    4.4 结构优化构建
    4.5 小结
第5章 宏观规划的决策机制改进
    5.1 研究框架
        5.1.1 现状
        5.1.2 问题诊断
        5.1.3 研究路径
    5.2 基于效率的决策机制选择
        5.2.1 案例分析
        5.2.2 决策维度和步骤的选择
    5.3 基于公平的决策机制改进
        5.3.1 监督者信息不对称
        5.3.2 决策专家信息不对称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已上升至国家总体布局的高度
        1.1.2 城市问题治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1.1.3 采煤塌陷区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采煤塌陷区治理研究进展
        1.2.2 环城绿带相关研究及其实践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采煤塌陷区相关研究概述
    2.1 定义界定
        2.1.1 采煤塌陷区
        2.1.2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2.1.3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
        2.1.4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2.2 我国采煤塌陷区现状
    2.3 采煤塌陷区存在的问题
        2.3.1 自然生态
        2.3.2 生态系统
        2.3.3 景观环境
        2.3.4 社会经济
    2.4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原则
        2.4.1 因地制宜原则
        2.4.2 创新发展原则
        2.4.3 绿色发展原则
        2.4.4 协调发展原则
    2.5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5.1 采煤塌陷区的预测和预治理
        2.5.2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环境修复技术
        2.5.3 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构建技术
        2.5.4 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
    2.6 小结
3 环城绿带及其规划设计相关研究概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环城绿带
        3.1.2 环形绿带
        3.1.3 楔形绿带
    3.2 环城绿带的功能
        3.2.1 生态功能
        3.2.2 社会功能
        3.2.3 经济功能
    3.3 环城绿带规划范围划定方法
        3.3.1 数学模型法
        3.3.2 空间模型法
        3.3.3 景观生态模型法
    3.4 小结
4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总体概念性规划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区位交通
        4.1.2 自然地理
        4.1.3 历史人文
        4.1.4 经济社会
        4.1.5 矿产资源
        4.1.6 综合评价
    4.2 研究区域规划背景
    4.3 规划范围研究与评价论证
        4.3.1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原则
        4.3.2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方法
        4.3.3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红线划定结果分析与评价
    4.4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规划定位与结构
        4.4.1 规划目标
        4.4.2 规划定位
        4.4.3 规划结构
    4.5 济宁市环城生态绿带针对性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4.5.1 济宁市环城绿带煤矿塌陷地存在的生态问题
        4.5.2 济宁市生态绿带煤矿塌陷地生态修复策略
5 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5.1 前期研究分析
        5.1.1 项目区位
        5.1.2 场地基础资料
        5.1.3 项目背景
        5.1.4 环城绿带的构建
        5.1.5 现状用地分析
        5.1.6 现状交通分析
        5.1.7 现状水体分析
        5.1.8 现状驳岸分析
        5.1.9 现状竖向分析
        5.1.10 现状植被分析
        5.1.11 现状煤矿塌陷预测分析
        5.1.12 现状生物多样性分析
        5.1.13 现状游憩资源分析
        5.1.14 SWOT分析
    5.2 相关案例分析
        5.2.1 美国密歇根州克罗斯温茨湿地展示保护区
        5.2.2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
        5.2.3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
        5.2.4 微山湖湿地公园
        5.2.5 徐州九里湖湿地公园
    5.3 设计目标与原则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原则
    5.4 总体设计策略
    5.5 总体设计
        5.5.1 景观结构
        5.5.2 规划分区
    5.6 专项设计
        5.6.1 生态之湖
        5.6.2 活力之湖
        5.6.3 智慧之湖
        5.6.4 其他设计
    5.7 经济技术指标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6)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当代社会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1.1.2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1.2 科学思维教学研究综述
        1.2.1 国外科学思维教学研究概况
        1.2.2 国内科学思维教学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物理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理论探讨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科学思维
        2.1.3 物理学科科学思维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高中物理科学思维教与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调查分析
        3.1.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2 高中教师物理科学思维教学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3.2.1 教师调查问卷设计
        3.2.2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 高中物理科学思维教与学现状的调查结论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4.1 教师前期准备策略
        4.1.1 加深对科学思维内涵的深刻理解
        4.1.2 制订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计划
        4.1.3 基于学业质量水平,建立科学思维评价体系
    4.2 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4.2.1 重视非智力因素,促发学生学习动机
        4.2.2 注重科学表象教学,丰富感性认识
        4.2.3 优化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品质
        4.2.4 树立正确教学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第5章 高中物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案例分析
    5.1 “静摩擦力”概念建构教学案例
        5.1.1 教师前期准备策略
        5.1.2 教学过程
        5.1.3 教学案例总结与评价
    5.2 “地球同步卫星问题”习题课教学案例
        5.2.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5.2.2 教学过程
        5.2.3 案例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反思与展望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人工智能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平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侦查的界定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简介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二、本文中的“人工智能”定位
    第二节 人工智能侦查的界定
        一、人工智能侦查的内涵
        二、人工智能侦查的要素
        三、人工智能侦查的属性
第二章 个人信息保护认识及域外经验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含义
        一、法律语境下的定义
        二、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三、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关系
    第二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域外经验
        一、美国的“隐私保护”
        二、欧盟及成员国“数据保护”立法
        三、我国港台地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第三章 人工智能侦查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平衡
    第一节 人工智能在侦查活动中的价值
        一、人工智能侦查的效率价值
        二、人工智能侦查的公正价值
        三、人工智能侦查的程序价值
    第二节 个人信息的权利期待和客观领域
        一、期待性要求——从法理层面
        二、客观需要范畴——从信息泄露风险出发
第四章 个人信息保护在人工智能侦查中的冲突与难题
    第一节 人工智能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现状
        一、信息主体维权难度大
        二、个人信息泄露隐患高
        三、法律保护较为欠缺
    第二节 个人信息保护在侦查过程中的冲突
        一、“黑箱效应”数据泄露风险
        二、合理限度不可控风险
        三、侦查权边际溢出风险
        四、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漏洞风险
    第三节 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的配套机制缺失
        一、立法层面保护不够
        二、个人信息被滥用风险大
        三、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同感仍然较低
        四、个人信息保护行业自律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人工智能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保障原则
        一、犯罪嫌疑人的比例原则
        二、“尽量减少干预”原则
        三、知情原则
    第二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保障
        一、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人工智能法”
        二、完善人工智能侦查应用的法律制度体系
    第三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保障
    第四节 管理机制保障
        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二、完善被侵犯人的救济渠道
        三、加强行业自律和网络道德
        四、大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国际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基于MES的F汽车零部件公司生产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MES简介和发展历程
        2.1.2 精益生产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生产管理相关理论
        2.2.2 精益生产相关理论
        2.2.3 生产管理改进的相关理论
第3章 F公司生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3.1 F公司概况
    3.2 F公司生产管理现状
    3.3 F公司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1 效率方面的问题
        3.3.2 成本方面的问题
第4章 实施MES对生产管理改进的效果分析
    4.1 F公司MES系统的实施
    4.2 MES系统对生产管理的改进
        4.2.1 效率方面的提升
        4.2.2 成本方面的降低
    4.3 MES系统实施结果的评价
第5章 生产管理改进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标准管理和培训机制
        5.1.1 完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
        5.1.2 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流程
        5.1.3 建全培训机制
    5.2 完善流程监控和维护管理
        5.2.1 建立新型客户关系
        5.2.2 流程更新维护
    5.3 开展持续改进工作
        5.3.1 生产数字化
        5.3.2 精简管理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9)GFDM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线和水声信道估计的研究现状
    1.3 GFDM与GFDM-IM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GFDM系统及其性能的研究
    2.1 GFDM基本原理
        2.1.1 GFDM系统结构
        2.1.2 GFDM调制
        2.1.3 GFDM系统的接收机
    2.2 GFDM系统性能分析
        2.2.1 带外辐射
        2.2.2 峰均功率比
    2.3 GFDM不同信道下的性能分析
        2.3.1 高斯信道下误码率性能分析
        2.3.2 瑞利信道下误码率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技术
    3.1 水声信道
        3.1.1 水声信道简介
        3.1.2 水声信道建模
        3.1.3 时变水声信道仿真
    3.2 传统信道估计
    3.3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理论
        3.3.1 信号的稀疏表达
        3.3.2 观测矩阵的设计
        3.3.3 压缩恢复算法
        3.3.4 GFDM稀疏信道估计模型
    3.4 OFDM信道估计性能
        3.4.1 不同导频位置压缩感知估计性能仿真
        3.4.2 OMP与LS算法性能仿真
        3.4.3 不同稀疏度OMP算法估计性能仿真
        3.4.4 不同导频间隔OMP算法估计性能仿真
        3.4.5 时变信道下压缩感知估计性能仿真
    3.5 GFDM信道估计性能
        3.5.1 水声时变信道下压缩感知估计性能仿真
        3.5.2 不同稀疏度OMP算法估计性能仿真
        3.5.3 水声时变信道下与OFDM误码率性能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索引调制的干扰消除信道估计技术
    4.1 传统GFDM干扰消除信道估计技术
        4.1.1 发送端的干扰消除
        4.1.2 导频处的干扰消除
        4.1.3 传统干扰消除算法的仿真
    4.2 索引调制技术
        4.2.1 OFDM-IM系统模型
        4.2.2 GFDM-IM系统模型
    4.3 基于导频的GFDM-IM-IC方案
        4.3.1 导频结构
        4.3.2 时变信道估计中存在的干扰计算
        4.3.3 GFDM-IM-IC信道估计仿真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麻园老旧社区有机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昆明老旧社区的改造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麻园社区类型的分类及发展历程
        1.3.2 老旧社区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图解分析法
        1.4.5 实践验证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概述
    2.1 社区概念的提出
        2.1.1 社区的构成要素
        2.1.2 城市社区的功能
        2.1.3 国外社区发展研究
    2.2 有机更新理论
        2.2.1 有机更新的概念提出
        2.2.2 有机更新理论的综述
        2.2.3 有机更新的相关概念
        2.2.4 对国内有机更新实践的解读和思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明市麻园社区调研
    3.1 研究区域的发展概况及范围的选取
        3.1.1 研究区域的发展概况
    3.2 麻园社区的行政管理
        3.2.1 “街居制”的建立时期
        3.2.2 “街居制”的转型时期
        3.2.3 麻园社区的行政管理划分
        3.2.4 丰宁街道办事处
        3.2.5 洪园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康宏社区居民委员会
        3.2.6 麻园社区的管理特点
    3.3 麻园社群状况调研
        3.3.1 麻园社区人口自然结构
        3.3.2 麻园社区人口社会结构
        3.3.3 受访者对麻园城中村的感受和建议
    3.4 麻园社区现状调研
        3.4.1 麻园社区用地现状调研
        3.4.2 研究区域道路现状
        3.4.3 麻园社区业态现状
        3.4.4 公共活动空间调研
        3.4.5 调研区域建筑
        3.4.6 调研区域的公共交通情况
        3.4.7 现状问题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昆明市麻园社区有机更新视野下的规划设计
    4.1 规划设计中所遵循的有机更新原则
    4.2 更新设计策略
    4.3 麻园社区有机更新总体功能分区
        4.3.1 小型步行商业功能提升区
        4.3.2 社区居住环境提升区
        4.3.3 社区道路功能系统提升区
    4.4 建筑更新建议
        4.4.1 建筑外墙改造
        4.4.2 建筑附属设施更新
        4.4.3 临街立面改造
    4.5 交通系统更新设计
        4.5.1 道路系统总体更新设计
        4.5.2 社区内道路的路面修复
        4.5.3 社区内道路符合消防要求的改造
        4.5.4 静态交通的设置
        4.5.5 道路改造涉及的拆迁问题
    4.6 公共设施更新改造设计
        4.6.1 路灯的更新改造
        4.6.2 环卫设施的更新
        4.6.3 休闲座椅与路标的更新
    4.7 绿化空间更新设计
        4.7.1 老旧住宅区的植物配置更新设计
        4.7.2 老旧社区绿化休憩空间的更新设计
    4.8 麻园社区管理建议
        4.8.1 麻园社区面临的问题
        4.8.2 麻园社区管理建设的建议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对本课题研究的总结
    5.2 对未来麻园社区更新的展望
    5.3 研究与设计中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表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

四、与时代同步的《科技广场》(论文参考文献)

  • [1]ZJ房地产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沈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3]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D]. 樊潇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9)
  • [5]环城生态绿带构建下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研究 ——以济宁市少康湖湿地公园为例[D]. 孔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6]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必修教材为例[D]. 冯子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人工智能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平衡机制研究[D]. 李文冠.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8]基于MES的F汽车零部件公司生产管理改进研究[D]. 于泓聿. 吉林大学, 2020(08)
  • [9]GFDM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D]. 张钟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麻园老旧社区有机更新研究[D]. 杨宇星.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与时俱进的“科技广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