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

浅谈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

一、浅谈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 Branch,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2021)在《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病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与健康人群相比,慢性病人群患流感和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几率增加,可加重原有慢性病,导致慢性病人群死亡率增高。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可减少慢性病人群发生呼吸道感染和严重并发症的机会,降低住院和死亡,减轻疾病负担。本共识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证据,介绍了中国主要慢性病疾病负担、主要慢性病人群罹患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疫苗接种建议等内容,旨在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疫苗防控慢性病人群感染性疾病工作提供参考。

纪小艳[2](2021)在《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31例,占比77.5%,有效8例,占比20.0%,无效1例,占比2.5%,总有效39例,占比97.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3例,占比32.5%,有效20例,占比50.0%,无效7例,占比17.5%,总有效33例,占比82.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非常满意28例,占比70.0%,满意9例,占比22.5%,不满意3例,占比7.5%,总满意37例,占比92.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非常满意12例,占比30.0%,满意18例,占比45.0%,不满意10例,占比25.0%,总满意30例,占比75.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效果显着,通过对患者疾病类型的分析,予以其针对性的中药治疗,能够很好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丽,王小丽[3](2021)在《2012—2018年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及减寿年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2012—2018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为后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和潜在减寿率(PYLLR)等统计指标,对2012—2018年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2—2018年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269.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8.37/10万,占全死因的35.34%。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4,P=0.020)。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导致的PYLL为2 087.50人年,AYLL为10.39年,PYLLR为10.75‰。2012—2018年年均平均期望寿命为84.00岁,去除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后男性寿命增加4.03岁,女性增加8.11岁。结论:黄渡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死因特征以女性、老年人为主。

彭丽霞[4](2021)在《重庆某医院体检人群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有关研究发现,体适能作为健康评价的指标,与人群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进行这项研究旨在检查体检人群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联,探讨体适能指标能否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风险,为降低体检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风险以及提高体检人群健康水平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重庆市某医院30~65岁的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前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体检者,测量其体适能指标(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反应力和平衡能力5个指标),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指标(包括血压、尿酸、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餐前血糖等)通过医院体检系统查询患者体检结果获得,并且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其基本信息、疾病史和健康行为等信息。考虑到体适能5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我们还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体适能5个指标中提取出主成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体适能5个指标和体适能主成分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年龄、性别、久坐行为和运动习惯等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整。研究结果:在调整年龄、性别和BMI等相关因素后,体检人群的心肺耐力与舒张压和空腹血糖呈负相关关系(P<0.05);体检人群的相对握力与低密度脂蛋白和空腹血糖呈负相关(P<0.05);体检人群的柔韧性与血压、血脂和空腹血糖等指标没有相关关系;体检人群的选择反应时与胆固醇呈负相关关系(P<0.05);体检人群的平衡力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关系(P<0.05)。依据特征值大于1,从5个体适能指标中提取出了2个主成分,在调整年龄、性别和BMI等体适能相关因素后,体适能主成分1与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与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体适能主成分2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而与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研究结论:体检人群的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体检人群较低的体适能水平与血脂异常、血压和空腹血糖偏高有关。未来有望应用体适能来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指标,应用体适能指标来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通过增强体适能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孟祥泽[5](2021)在《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研究及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社区是我国老年人日常居住、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老年人在社区室外活动及出行过程中面临多种威胁其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风险,这些风险在时空轨迹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异常性,例如,在外出时意外摔倒、走失、因体力不支而被困等。然而,目前专门针对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的相关研究和系统应用极少,因此,本文融合轨迹数据、身份属性数据、天气数据,研究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设计并实现预警系统。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社区老年人异常行为规则库。提出社区老年人行为链,其中包含社区老年人的身份属性、运动状态以及天气信息。规则库中提出了460种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判断规则,即异常行为链。(2)建立基于实时数据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模型。本文基于ST-DBSCAN聚类算法和动态时间规整算法(DTW)建立了异常轨迹识别模型,并定义了四种异常运动状态(移动轨迹偏离日常轨迹、长时间驻留于非日常访问地点、移动速度过慢、外出时间过长)。使用北京市YG街道的老年人轨迹数据,验证了预警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模型运行过程中共出现四次异常预警,其中三次为正确预警,一次为误报。该模型为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算法支持。(3)建立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模型。本文基于LSTM算法,建立了异常轨迹识别模型。使用北京市YG街道的老年人轨迹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及测试。结果表明,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平均准确率为0.75,在测试集上的平均准确率为0.72。最后,使用不完全轨迹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对稀疏轨迹的识别效果最好,对不连续轨迹和噪声轨迹的识别效果稍逊,对中断轨迹的识别效果较差。(4)建立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前端采集目标人员的身份属性数据,并搭配健康智能手环采集目标人员的轨迹数据。系统后台根据本文建立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行为规则库、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识别方法,实现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应用。本文建立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及系统预期可以为老年人在社区室外活动及外出时遇到的异常状况(失去意识而摔倒、体力不支、走失等)提供预警服务,为社区老年人的安全服务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邢倩[6](202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市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气候变化造成了地表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这将对居民的生存和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北京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多重挑战,但系统开展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北京市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健康影响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利用2006~2011年北京市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以及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结合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建立温度与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其次,探讨温度对城区和郊区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人群的健康效应以及城市化水平(城区不同高度建筑群)对温度-健康效应的修饰作用,同时评估了由温度导致的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归因风险以及城市热岛(UHI)效应对城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归因风险的影响,并利用GIS技术评估了不同季节人口气温暴露水平,计算了人口加权温度;最后,设计5种方案并预测不同方案下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超额死亡人数,探讨气候情景、人口总数、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超额死亡人数的独立影响和综合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北京市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空间和人群的差异性。北京市城区和郊区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群滞后14 d的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城区的最小死亡温度(MMT)(23℃)高于郊区(21℃)。日均温度变化1℃引起城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ER低于郊区人群,城区和郊区不同人群热效应(>MMT)的ER均高于冷效应(<MMT)。在郊区,女性的热效应和冷效应ER都高于男性,但在城区的影响不一致;无论城区还是郊区的人群,≥65岁的老年人群和文盲人群热效应和冷效应的ER都高于<65岁人群和受教育人群。(2)北京市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归因风险与冷热效应和人群特点相关,且冷效应的死亡负担占主导。北京市日均温度对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归因风险表明,由温度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AFs男性高于女性,≥65岁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AFs远高于<65岁人群,小学及以上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AFs略高于文盲人群;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冷效应AFs为16.75%(95%CI:11.27,21.54)高于热效应的AFs为2.97%(95%CI:2.20,3.68),由中度冷(2.5th日均温度~MMT)引起的AFs为15.57%(95%CI:10.36,20.22)。(3)北京城市化对日均温度-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修饰作用。北京地区的城中心温度最高,全市大部分人口生活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日均温度每变化1℃,热效应和冷效应的ER随城区建筑群高度升高而下降,居住在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的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健康风险也较低;由于热岛效应,城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热效应AFs增加0.48%,冷效应AFs降低0.57%,冷效应AFs的降低抵消了热效应AFs的增加,热岛效应对城区由温度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归因风险有保护作用。(4)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超额死亡均有一定的影响。仅考虑气候变化,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超额死亡人数随气温升高而增加;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总数变化,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超额死亡人数与相应气候变化情景下对应的人口总数变化趋势一致;与城市化水平不变相比,提高城市化水平使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1.0%~12.5%;与老龄化不变相比,老龄化加剧使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1.6%~277.9%;在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总数变化的基础上,只考虑老龄化加剧使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48.8%~325.9%,综合考虑城市化水平提高和老龄化加剧使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44.1%~256.6%,其增加幅度略低于只考虑老龄化加剧的增加幅度。综上所述,老龄化加剧是应对气候变化中最大不利因素,明显放大了未来与温度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尽管城市化的推进将缓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缓解作用有限。因此,北京市应尽快建立气象和医疗卫生等多部门联合工作和研究机制,制定缓解气候变化和减少基线死亡率(尤其是老年人)的相关政策,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居民的健康。

黄蓉,武慧欣,蔡乐,宋莹,杨瑶,孙承欢,崔文龙[7](2021)在《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心脑血管慢性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丽江少数民族不同性别老年人口慢性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样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指标(性别、年龄、是否读过书、贫困、吸烟、饮酒、食用白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中心性肥胖、睡眠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结果最终以完成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1040人为研究对象,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1%。高血压男性患病率为59.6%,女性为55.9%;中风男性患病率为4.3%,女性为2.5%;冠心病男性患病率为5.8%,女性为4.1%;高血脂男性患病率为3.5%,女性为3.4%;心脑血管疾病共病男性患病率为9.5%,女性为6.8%;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心脑血管共患病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食用白肉、患糖尿病与纳西族男性心脑血管共患病存在统计学关联;吸烟和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与纳西族女性心脑血管共患病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纳西族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提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要根据不同性别开展进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张平平,柳艳萍[8](2020)在《2016-2018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恶性肿瘤而跃居世界第1位。本研究分析2016-2018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居民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16-01-01-2018-12-31医疗机构上报的户籍为滨海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来源于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户籍居民全死因资料,采用粗发病率与死亡率、标化发病率与死亡率指标来反映该地区疾病流行趋势。结果 2016-2018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心脑血管病年平均粗发病率为926.33/10万,标化发病率为479.45/10万;3年间发病率有升有降,2018年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3,P<0.05;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为脑梗死。心脑血管病平均粗死亡率为280.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7.19/10万;3年间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18年死亡率最低,与2016和2017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5,P<0.05;心脏病死亡率高于脑血管病。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65.89±12.08)岁,早于女性的(69.16±10.8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09,P<0.001;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76.02±12.91)岁,早于女性的(80.56±9.9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6,P<0.001;男性发病率为1 096.86/10万,高于女性的747.7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12,P<0.001;男性死亡率为303.69/10万,女性死亡率为256.53/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6。结论 2016-2018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有升有降,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均早于女性,且发病率高于女性。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9](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王冬雨[10](2020)在《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比对长期进行广场舞运动和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的中年女性人群在台阶试验前后反映心脏功能、脑血管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河北省邢台市300名非体力劳动自愿者中,初期筛选出60名(45-59周岁)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健康中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锻炼组和无锻炼组,每组30人,进行数据采集。其中锻炼组为长期参加广场舞锻炼的健康中年女性,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1h,持续2年以上;无锻炼组为无任何体育锻炼的健康中年女性,仅维持日常活动。受试对象自愿参加本实验,均被告知实验主要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前分别测量两组实验对象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等基本情况。在台阶试验前后利用实时三维移动超声系统(飞利浦CX50实时三维移动超声系统)测量两组实验对象的心率(heart rate,H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和血管内径(diameter,D)、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颈总动脉血管指标,比较安静状态下及台阶试验运动后锻炼组与无锻炼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剔除不合格的数据后,得到有效数据49人,其中锻炼组23人、无锻炼组26人。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Graphpad Prism7软件进行作图,并采用均数±标准差(M±SD)的方式进行表示;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锻炼组安静状态下的心率(HR)显着低于无锻炼组(P<0.05);(2)锻炼组台阶试验运动后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显着高于无锻炼组(P<0.05),心率(HR)显着低于无锻炼组(P<0.05);(3)安静状态下,锻炼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显着高于无锻炼组(P<0.05);(4)台阶试验运动后,锻炼组的颈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无锻炼组(P<0.05),颈总动脉舒张末期流速(Vd)较无锻炼组显着增加(P<0.05),且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较安静状态下并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长期规律的广场舞运动可以显着增强中年女性的心脏泵血功能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可以提高运动时的供氧能力并降低运动后的血流阻力,对改善中年女性的心脑血管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浅谈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1 CCVD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1.1 高血压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1.2 冠心病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1.3 脑卒中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2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2.1 流行特征
        1.2.2 疾病负担
    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3.1 COPD
        1.3.2 哮喘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4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4.1 流行特征
        1.4.2 疾病负担
2 主要慢性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2.1 心脑血管疾病
        2.1.1 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更易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2.1.2 感染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2.2 糖尿病
    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2.4 恶性肿瘤
        2.4.1 恶性肿瘤患者更易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2.4.2 感染易导致恶性肿瘤加重
    2.5 流感造成的疾病负担
        2.5.1 流感在全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2.5.2 流感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1)心脑血管疾病:
        (2)糖尿病: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恶性肿瘤:
    2.6 肺炎造成的疾病负担
        2.6.1 肺炎在全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2.6.2 肺炎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2)糖尿病: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恶性肿瘤:
3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
    3.1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简介
        3.1.1 流感疫苗
        3.1.2 肺炎球菌疫苗
        (1)PPV:
        (2)PCV:
    3.2 流感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的应用效果
        3.2.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2.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2.3 糖尿病患者
        3.2.4 恶性肿瘤患者
    3.3 PPV23在主要慢性病人群的应用效果
        3.3.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3.3 糖尿病患者
        3.3.4 恶性肿瘤患者
    3.4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联合接种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4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1 一般人群流感疫苗和PPV23接种的安全性
    4.2 流感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2.1 心脑血管疾病
        4.2.2 糖尿病
        4.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2.4 恶性肿瘤
    4.3 PPV23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3.1 心脑血管疾病
        4.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3.3 糖尿病
        4.3.4 恶性肿瘤
    4.4 流感疫苗和PPV23联合接种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4.1 心脑血管疾病
        4.4.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4.3 糖尿病
        4.4.4 恶性肿瘤
5 WHO和其他国家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推荐
    5.1 流感疫苗接种推荐
        5.1.1 心血管疾病患者
        5.1.2 糖尿病患者
        5.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5.1.4 恶性肿瘤患者
    5.2 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推荐
        5.2.1 心血管疾病患者
        5.2.2 糖尿病患者
        5.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5.2.4 恶性肿瘤患者
6 中国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建议
    6.1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程序
        6.1.1 流感疫苗
        6.1.2 肺炎球菌疫苗
    6.2 慢性病人群接种建议
7 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2012—2018年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及减寿年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死亡基本情况
    2.2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年龄死亡情况
    2.4 各年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减寿情况分析
    2.5 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3 讨论

(4)重庆某医院体检人群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体适能的测量
        1.2.2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指标
        1.2.3 问卷调查
        1.2.4 样本量计算
        1.2.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2 研究对象的疾病与健康行为状况
    2.3 体适能及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4 研究对象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的检测结果
    2.5 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
    2.6 体适能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体适能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5)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研究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领域研究现状
        1.2.2 基于聚类算法的异常轨迹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基于监督学习的轨迹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2 社区老年人异常行为规则库设计
    2.1 社区老年人人员属性与出行特征研究
    2.2 社区老年人静态属性特征分析
    2.3 社区老年人动态属性特征分析
    2.4 社区老年人异常行为规则库构建
        2.4.1 社区老年人异常行为规则库组成
        2.4.2 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等级
        2.4.3 行为链中的属性特征对预警等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实时数据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研究
    3.1 技术路线
    3.2 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
        3.2.1 社区老年人行为链的构建与预警机制
        3.2.2 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识别模型
    3.3 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实例研究
        3.3.1 实例验证方案
        3.3.2 实例数据
        3.3.3 实例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研究
    4.1 技术路线
    4.2 基于LSTM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
        4.2.1 轨迹数据处理
        4.2.2 基于LSTM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识别模型
    4.3 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实例验证
        4.3.1 实例验证方案
        4.3.2 实例数据处理
        4.3.3 基于LSTM的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识别模型的模型训练
        4.3.4 实例预警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设计目标
    5.2 总体架构设计
        5.2.1 系统架构设计
        5.2.2 逻辑架构设计
        5.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2.4 动态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3.1 用户模块
        5.3.2 信息采集模块
        5.3.3 信息查询模块
        5.3.4 预警模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市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温对人群死亡的影响
        1.2.2 城市化对气温-人群死亡的影响
        1.2.3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预估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气象及环境监测数据
        2.1.2 健康数据
        2.1.3 建筑群高度和人口数据
        2.1.4 气候模式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广义相加模型(GAM)
        2.2.2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2.2.3 死亡风险评价
        2.2.4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
        2.2.5 人口加权暴露水平评估
        2.2.6 健康影响评估
第三章 北京市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
    3.1 描述性统计
    3.2 日均温度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时间序列特征
        3.2.1 日均温度的时间序列特征
        3.2.2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时间序列特征
        3.2.3 Spearman相关分析
    3.3 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健康效应
        3.3.1 日均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
        3.3.2 日均温度对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健康效应
    3.4 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归因风险
        3.4.1 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群的归因风险
        3.4.2 日均温度对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归因风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城市化对日均温度-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修饰作用
    4.1 描述性分析
        4.1.1 城区和郊区心脑血管疾病、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的描述性统计
        4.1.2 热岛效应强度时间分布特征
    4.2 北京市居民温度暴露水平
        4.2.1 人口和不同季节日均温度的空间分布
        4.2.2 居民不同季节温度的暴露水平
    4.3 城市化对日均温度-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健康效应影响
        4.3.1 城区和郊区人群的健康效应差异
        4.3.2 不同高度建筑群居住人群的健康效应差异
    4.4 城市化对日均温度-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归因风险
        4.4.1 日均温度对城区和郊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群的归因风险
        4.4.2 热岛效应对城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群的归因风险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温度对北京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超额死亡的影响
    5.1 温度变化趋势
        5.1.1 1900~2100 年温度的时间变化趋势
        5.1.2 不同气候情景下温度空间分布
    5.2 未来情景下与温度相关心脑血管疾病超额死亡的预估
        5.2.1 方案一的超额死亡预测
        5.2.2 方案二的超额死亡预测
        5.2.3 方案三的超额死亡预测
        5.2.4 方案四的超额死亡预测
        5.2.5 方案五的超额死亡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心脑血管慢性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基本情况描述
    2.2 纳西族女性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2.3 纳西族男性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2.4 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心脑血管共患病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8)2016-2018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质量控制
    1.3 监测病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总体监测结果
    2.2 不同性别监测结果
    2.3 不同年龄监测结果
3 讨论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10)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我国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2.2 广场舞运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现状
        2.2.1 对中老年人身体素质的影响
        2.2.2 对中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2.2.3 对中老年人睡眠的影响
        2.2.4 对中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2.2.5 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2.2.6 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2.2.7 对中老年人血糖、血脂的影响
    2.3 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2.3.1 有氧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2.3.2 有氧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2.3.3 有氧运动对血脂、血糖的影响
        2.3.4 有氧运动对交感神经的影响
    2.4 常见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2.4.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2 健美操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3 球类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2.4.4 健步走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3 测试方法
        3.3.1 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安静心率的测定
        3.3.2 台阶试验
        3.3.3 心脑血管功能指标检测
    3.4 统计方法
    3.5 研究相关的伦理学
    3.6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广场舞运动对心血管相关指标的影响
    4.2 广场舞运动对脑血管相关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长期广场舞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5.2 长期广场舞运动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5.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受试者同意书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浅谈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J].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 Branch,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6)
  • [2]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J]. 纪小艳.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S1)
  • [3]2012—2018年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及减寿年数分析[J]. 马丽,王小丽.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1(06)
  • [4]重庆某医院体检人群体适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D]. 彭丽霞.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社区老年人异常轨迹预警方法研究及系统设计[D]. 孟祥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6]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市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D]. 邢倩. 兰州大学, 2021(11)
  • [7]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心脑血管慢性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 黄蓉,武慧欣,蔡乐,宋莹,杨瑶,孙承欢,崔文龙.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1(01)
  • [8]2016-2018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 张平平,柳艳萍. 社区医学杂志, 2020(18)
  •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10]长期广场舞运动对中年女性心脑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 王冬雨.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浅谈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