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龙眼果皮细胞膜通透性、PPO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冷冻龙眼果皮细胞膜通透性、PPO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一、冻藏龙眼果皮细胞膜透性、PPO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忠红[1](2021)在《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果梗褐变是造成鲜食葡萄果穗品质下降的第二大重要问题,也是鲜食葡萄贮藏新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改善葡萄采后果梗褐变问题,本文以新疆主栽品种“Thompson Seedless”无核白葡萄为研究试材,通过NO熏蒸技术筛选适宜浓度后,采用RNA-seq技术探索了果梗褐变相关的主要代谢途径、通路及其基因,根据NO响应差异和基因功能验证并确定候选基因,以苯丙烷代谢途径为重点,探讨葡萄果梗褐变发生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NO在葡萄采后贮藏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并优化了NO熏蒸浓度。NO气体熏蒸处理具有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维持葡萄果粒品质的生理作用,但NO浓度低于300μL·L-1发挥作用有限,400μL·L-1~600μL·L-1时抑制果梗褐变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900μL·L-1时反而有伤害作用。分析贮藏效果发现,NO可有效降低葡萄失重率、落粒率、腐烂率,减缓葡萄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的下降,其中500μL·L-1NO熏蒸浓度显着减缓了葡萄果梗电导率的增加,抑制了叶绿素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尤其延缓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降解速度,降低了果梗黄化速度,但对黄酮类含量影响不显着;该浓度的NO处理不仅减少了果梗表面裂纹数量和开裂强度,而且有益于内部细胞排列紧密、骨架完整的形态的保持,从而减轻了局部组织的凹陷程度;减缓了木质部中的无机物的消耗,从而延缓了细胞结构的破坏。组织染色分析发现,NO维持了果梗表皮细胞的体积,减缓了细胞壁增厚和木栓化,抑制了表皮棕色物质的积累。(2)RNA-seq测序表明,贮藏期间的葡萄果梗mRNA的转录变化明显,且NO处理对其影响作用显着。不同贮藏阶段的葡萄果梗共表达基因有12869个,在采收10 d时,上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72.35%,下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27.65%。与采收时相比,贮藏10 d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合计有759个,而共有差异基因62个,靠前的32个基因qPCR表达验证显示,有20个基因表达特性突出,其中PAL1,PAL3-5,PPO1-3,POD1,POD4-7和转录因子WRKY53,ERF003,MYB39表达量明显高于PAL2,POD2-3和转录因子b HLH96,ERF095。而NO处理均对上述基因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在冷藏5 d~25 d和货架前两天的作用较为明显。(3)GO、KEGG和蛋白富集表明,苯丙烷代谢途径与葡萄果梗褐变进程关系紧密,主要涉及PAL、PPO和POD家族基因。RNA-seq数据表明,有365个DEGs参与了50个代谢途径,主要分布在代谢过程,占总DEGs的81.10%(296个),而且被DEGs富集的主要途径有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占比为11.82%(35个);其次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占比为9.80%(29个);紧随其后的还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黄酮类合成途径;富集到前2条的DEGs占代谢类总条目的21.62%(42条),成为主要富集方向。另外,排名前三的通路依次为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KO00940)、苯丙氨酸代谢途径(KO00360)和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KO00941)。结合基因功能选则与果梗褐变相关的苯丙烷代谢途径为转录分析重点,候选基因有9个,即VvPPO1-3,VvPAL1-3和VvPOD1-3。(4)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梗褐变指数和PPO活性变化与理化品质、候选基因变化特点紧密相关,且不同基因表达特性差异显着。其中褐变指数与酚类含量、POD、VvPAL1和VvPOD3存在显着相关,与失水率、PPO、VvPPO1和VvPOD1存在极显着相关。同时,PPO与VvPOD1呈显着相关,与VvPPO1呈极显着相关。比较发现,普通采后果梗中VvPPO1表达显着高于VvPPO2(7.05倍)和VvPPO3(5.56倍)。VvPAL2显着高于VvPAL1(5.12倍)和VvPAL3(2.13倍)。VvPOD3显着高于VvPOD1(4.35倍)和VvPOD2(21.81倍)。因此,葡萄果梗中VvPPO1、VvPAL2和VvPOD3可能是其家族基因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5)转录调控研究表明,NO熏蒸处理诱导苯丙烷代谢的调控作用显着。主要体现在500μL·L-1NO延缓了葡萄果梗中水分损失、减少了酚类物质积累、抑制了PPO和PAL活性、诱导了POD活性增加;下调了基因VvPPO1、VvPAL2和VvPAL3的表达,上调了VvPOD3的表达;VvPPO1-3表达谱表明,VvPPO1是一个重要基因,NO处理对VvPPO1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但对VvPPO2和VvPPO3作用不显着。结果表明,VvPPO1在果梗褐变产生和控制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是VvPPO家族中与果梗褐变有关的关键基因。(6)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观察表明,VvPPO1具有酪氨酸结构域,在叶绿体上行驶功能。VvPPO1全长为2010bp,包含2007 bp ORF,编码66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式为C3346H5215N909O987S23,原子总数为10480,分子量为74.71KDa,理论p I为6.64,具有跨膜特性,没有信号肽,半衰期为30 h,定位于叶绿体中;与Vitis vinifera“Shine Muscat”(BAO79387.1)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大于99%;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获得基因登录号为MN164611。

林玉钦[2](2020)在《红毛丹果皮褐变控制技术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又称毛荔枝,属海南岛珍稀水果。原产于东南亚的几个热带地区,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海南保亭成功引进,目前在海南保亭、琼中、三亚等地区有种植。红毛丹常温贮藏3~5 d内易因果毛、果皮失水而褐变,其商品性受到严重影响。防止和调控果实衰老褐变,获得红毛丹控制果皮褐变的技术是红毛丹采后保鲜的关键。本文以海南‘保研-7号’红毛丹为材料,研究不同的预冷方式、贮藏温度及包装材料对红毛丹生理、贮藏品质及保鲜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的温度贮藏过程中果皮褐变的差异代谢产物和差异基因表达,揭示其果皮褐变机理,为筛选生物保鲜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压差预冷保持了较高的好果率,明显抑制了果皮中电导率增加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第16 d分别比对照(CK)下降了28.77%和11.33%。果肉中的丙二醛(MDA)、可滴定酸(TA)、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降低,在16 d分别比CK下降了22.86%、20.88%、32.47%,保持了较好的品质。结论:压差预冷后的果实贮藏品质最好,冷库预冷效果次之,冰水预冷效果不明显,可为红毛丹冷链物流应用提供参考。(2)红毛丹在21℃贮藏第7 d果皮褐变指数高达0.87,无好果;5℃贮藏14 d好果率达89%,表明5℃为红毛丹果实贮藏适合的温度;8℃贮藏10 d内能够保持果皮和果肉新鲜品质;2℃贮藏7 d果皮颜色迅速褐变,果毛失水严重,出现明显冷害,同时可溶性固形物(TSS)和抗坏血酸(VC)含量损失增加,固酸比(TSS/TA)降低,果皮细胞相对电导率明显增加,红毛丹外观品质急剧降低。红毛丹较佳贮藏温度范围为5~8℃。(3)6±1℃下,普通聚乙烯薄膜(PE)、硅窗气调薄膜(SW)、复命薄膜(FM)三种保鲜包装材料在低温贮藏8 d之前,均能显着抑制红毛丹褐变指数的上升,维持较高的好果率,较好的保持红毛丹品质,8 d后各种指标变化急剧增减,3种包装性能对红毛丹果实的保鲜效果差异明显。FM包装红毛丹果肉和果皮在低温贮藏16 d,14个指标(褐变指数、好果率、可溶性蛋白、TSS、TA、可溶性总酚、花青素、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PPO、POD、PAL、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变化均最小,保持新鲜品质最好。(4)取新鲜红毛丹(CK)、1℃贮藏10 d(L1)、5℃贮藏10 d(L5)及常温贮藏5 d(CW),运用组学技术对其果皮进行差异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共检测出代谢物811个,差异代谢物276个,果皮褐变相关的代谢物4种,分别是13-过氧十八碳三烯酸、3,4,5-三甲氧基肉桂酸、没食子酸乙酯和诺龙。富集的通路有192条,明显与果皮褐变相关的通路有18条。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共注释到基因有264609个,差异基因26422个,果皮褐变相关的基因25个,分别是:6个PAL基因,2个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基因,2个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基因,1个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及13个POD基因,1个CAT基因。富集的通路358条,明显与果皮褐变相关的通路有58条。此次通过转录组与代谢组二组学联合分析筛选到与果皮褐变相关的通路有12条。褐变最严重的CW果主要代谢通路有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脂代谢等9条通路;褐变较严重的L1果主要通路仅有醚脂代谢、α-亚麻酸代谢;轻微褐变的L5主要通路有苯丙素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5条。

孙扬扬[3](2020)在《基于膜脂代谢的常温贮藏南果梨果心褐变机理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果梨是辽宁省的特产水果之一,主要产地为鞍山、海城等地。南果梨通常在9月上、中旬进行采收,采收后可在常温下贮藏半个月左右。在贮藏期间,随着果实的后熟衰老,果心极易发生褐变,严重影响南果梨的商品价值。因此,研究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发生规律及其机理,对于探索褐变调控技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采收后的南果梨在常温自然后熟过程中果实不同部位褐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进行分析。进一步从膜脂代谢角度,采用PLD抑制剂正丁醇处理来抑制PLD活性,通过分析PLD抑制剂处理及未经处理果实果心褐变发生情况、膜脂组分及其含量、以及膜脂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验证膜脂代谢对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探索1-MCP处理对南果梨采后果心褐变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收以后在常温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南果梨果实的硬度逐渐下降,而可溶性固形物逐渐升高。11d时果心开始出现褐变,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心褐变加重,第15d时果肉出现轻微褐变,在此期间果皮未出现褐变症状。对果实不同部位褐变相关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果心最高,果皮次之,果肉最低;果心组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也显着高于果皮和果肉,表明果心是常温下南果梨果实褐变的主要部位,而且与该组织的生理代谢异常有关。采用正丁醇作为PLD抑制剂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果心组织PLD和LOX的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膜脂组分含量变化减缓,亚油酸和亚麻酸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下降得到缓解,减少了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以及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的积累。此外,该处理还抑制了果心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MDA含量的积累。透射电镜下观察对照果实的果心组织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细胞结构逐渐瓦解,而处理果实细胞结构保存完好。同时,该处理南果梨果心褐变发生时间明显延晚,褐变率和褐变指数也明显降低。通过PLD抑制剂处理证明了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与膜脂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抑制膜脂降解,维持膜脂组分、膜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对于缓解果心褐变的发生至关重要。1-MCP处理后南果梨的后熟进程明显延缓,果心褐变延晚30d出现,褐变率和褐变指数的上升数量也明显降低。与对照不同,处理组果实的MDA含量持续维在持低水平,相对电导率上升速率明显延缓。贮藏15d时,处理组果实膜脂总含量、MGDG含量、以及PA、PC、PE、PI、PS、LPC和LPG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亚麻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也高于对照。PLD和LOX活性高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但是高峰出现的时间大幅度延晚,处理与对照果实在贮藏后期PuPLDα4表达水平均大幅度上调,但是,处理果实PuPLDα4上调表达时间明显延晚,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PuLOX表达水平高峰出现的时间明显延晚,峰值显着降低。第15d时,对照果实果心组织细胞结构近乎瓦解,而处理果实的细胞结构依然完好。综上所述,1-MCP处理有效延缓了果实的后熟衰老、维持了果心组织膜脂组分与膜系统稳定性,从而延缓了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发生。

孙华军[4](2020)在《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南果梨为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系的优良梨果、辽宁省的特产水果之一,采收以后适度后熟的南果梨果肉细腻、酸甜适口、汁液丰富、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青睐。南果梨通常在9月上中旬采收,采收期集中而且正值高温,在常温下放置半月左右果实即开始进入衰老期,果心出现褐变症状,严重时果肉也发生褐变,果肉过软,失去食用价值。因此,生产上普遍采用冷藏方式来延长南果梨的贮藏期和市场供应期。然而,实践中发现,冷藏虽能有效延缓南果梨的后熟衰老进程,使其贮藏期延长至六个月,但经过长期冷藏的南果梨转入常温货架以后,果皮很容易发生褐变,甚至在果实尚未后熟软化果皮即表现出褐变症状,严重影响了冷藏南果梨的商品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研究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发生机理,探索相应的调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常温货架期果皮褐变发生情况与膜脂代谢的关系,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找到膜脂代谢关键基因,分析其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通过酵母单杂交和凝胶阻滞(EMSA)试验筛选结合关键基因的转录因子,利用GUS活性、双荧光素酶、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及南果梨瞬时表达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转录因子对关键基因的调控模式。并基于上述机理研究结果,探索了缓解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相应调控技术。为解决冷藏南果梨的品质劣变问题,推动南果梨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冷藏60 d(短期冷藏)和120 d(长期冷藏)的南果梨出库后在常温货架期间果实的表观、细胞结构、膜脂组分和膜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等变化有所不同。短期冷藏的果实整个货架期均未出现褐变现象,而长期冷藏的果实在货架第3d果皮出现轻微褐变症状,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与短期冷藏果实相比,长期冷藏的果实细胞结构完整性明显受损,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膜脂含量显着降低,其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酸(PA)、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对长期低温胁迫响应显着;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脂肪酸不饱和度和指数显着下降;磷脂酶D(PLD)、脂肪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中PuPLDβ1表达量显着升高。表明长期低温胁迫诱导了南果梨果皮组织膜脂的降解,改变了膜脂组分与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果皮组织发生酶促褐变,其中PuPLDβ1应答长期低温胁迫更为明显,是促进冷藏南果梨膜脂降解、诱导果皮褐变的关键基因。克隆南果梨PuPLDβ1启动子序列,发现其启动子序列上存在多个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应答相关元件,也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通过酵母单杂交筛选出两个能结合PuPLDβ1启动子的MYB转录因子,PuMYB21和PuMYB54;EMSA试验发现PuMYB21和PuMYB54能特异性结合PuPLDβ1启动子中的TAACTG位点;GUS和双荧光素酶试验发现PuMYB21和PuMYB54均能激活PuPLDβ1启动子下游报告基因转录,并且当二者共同存在时激活能力更强;在南果梨果实和愈伤中过表达PuMYB21和PuMYB54后PuPLDβ1转录水平提高,干扰PuMYB21和PuMYB54表达后PuPLDβ1转录水平降低;酵母双杂交、GST-pull down和双分子荧光互补等试验结果表明PuMYB21和PuMYB54存在互作;RT-qPCR结果显示长期低温胁迫诱导了PuMYB21和PuMYB54上调表达;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PuMYB21和PuMYB54均属于R2R3型MYB转录因子,并且PuMYB21与白梨PbrMYB21亲缘关系较近,PuMYB54与苹果MdMYB54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二者均定位于细胞核。上述结果证实PuMYB21和PuMYB54通过靶向结合PuPLDβ1启动子上的TAACTG元件正调控PuPLDβ1的转录从而参与长期低温胁迫南果梨的膜脂降解。基于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转录调控机理,进一步探讨了褪黑素(MT)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MT处理后冷藏120 d的南果梨果实褐变发生的时间延晚3 d出现,而且褐变率和褐变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果实。处理的果实果皮组织细胞结构完好,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酸不饱和度、脂质分子PC和PE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LD、脂肪酶和LOX活性以及PuMYB21、PuMYB54和PuPLDβ1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下调,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和相关基因PuSOD1、PuCAT和PuAPX6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表明MT处理可能通过降低转录因子PuMYB21和PuMYB54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PuPLDβ1的转录,同时激活抗氧化系统关键酶活性,一定程度抑制果皮组织中膜脂降解和脂质过氧化,有效缓解南果梨的果皮褐变。

况梦玲[5](2017)在《龙眼果实采后品质劣变中主要差异基因的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龙眼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特色水果之一,采后容易发生品质劣变。龙眼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现象是分别发生在龙眼果皮组织和果肉组织中最重要的表观贮藏特性,也是影响龙眼贮运和销售的关键问题。而采后贮藏过程中与龙眼采后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相关的差异基因很多,且在不同贮藏温度和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因此,筛选和验证龙眼采后贮藏过程中主要差异基因对于有针对性地调控果实衰老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本实验以‘石硖’、‘储良’、‘水眼’和‘东壁’4个品种龙眼果实为材料,比较常温和低温贮藏下不同品种龙眼果实褐变和自溶特性的差异。以实验室前期转录组测序筛选出的与龙眼果实品质劣变相关的31个差异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研究其在龙眼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并将这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与褐变指数和自溶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可能与褐变和自溶相关的差异基因,初步解析龙眼果实发生品质劣变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龙眼果实在采后发生果皮褐变,果皮细胞膜透性增加,果肉自溶,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降低等现象。低温贮藏能大大延缓龙眼果实品质劣变的发生。2).不同品种龙眼在不同温度贮藏期间果皮褐变速率不同,常温贮藏条件下果皮褐变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东壁’、‘储良’、‘石硖’、‘水眼’;低温贮藏条件下果皮褐变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水眼’、‘东壁’、‘石硖’、‘储良’。3)不同品种龙眼在不同温度贮藏期间果肉自溶速率不同,常温贮藏条件下,果肉自溶速率由大到小依次是‘东壁’、‘储良’、‘石硖’‘水眼’;低温贮藏条件下,果肉自溶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东壁’、‘水眼’、‘储良’、‘石硖’。4)常温贮藏期间,‘东壁’和‘水眼’果皮褐变指数与PME-2、HATP-2、gpm I、PME-1、trpA、PGK-2、adhp相对表达量显着正相关,在‘东壁’和‘水眼’两个品种龙眼果皮中表达趋势有差异的基因有cysK、ALG6、SWP1、GANAB、GAPDH、PGK1、MAEB、HATP1、PDHA、POD1;低温贮藏期间,‘储良’和‘水眼’果皮褐变指数与PME-2、HATP-2、TPI、PGK-2相对表达量显着正相关,在‘储良’和‘水眼’两个品种龙眼果皮中表达趋势有差异的基因有DFR、ANR、ANS、TGA、cysK、aroA、GANAB、MAN1、SWP1、HSP90B、GAPA、ACO、DLST、maeB、PDHA。5)常温贮藏期间,‘东壁’和‘水眼’果肉自溶指数与GAPDH极显着正相关,在‘东壁’和‘水眼’两个品种龙眼果肉中表达趋势有差异的基因有cysK、HSP90B、ALG6、MAN1、ED、SPS、PGK-1、maeB;低温贮藏期间,‘石硖’和‘东壁’果肉自溶指数与果肉中PGK-2、TGA相对表达量显着正相关,与MAN1、PGK-1和ACO显着负相关,在‘石硖’和‘东壁’两个品种龙眼果肉中表达趋势有差异的基因有TGA、cysK、HSP90B、ALG6、SWP1、SPS、PME1、GAPA、PGK1、DLST、maeB、HATP-1。6)基因热图分析表明:贮藏期间,在龙眼果皮和果肉中具有相同表达量变化趋势的基因有HSP90B、ALG6、SWP1、GANAB、MAN1、DLST、ACO、GAPA、PDHA、PGK-1、SPS、ED,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调控内质网蛋白质N-糖链修饰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丙酮酸代谢途径和淀粉、蔗糖合成途径,说明在龙眼果实品质劣变过程中这些途径的活跃性较高,这些途径中的基因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且受到温度的影响,它们在常温贮藏时上调,在低温贮藏时下调;TGA与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有关,在常温贮藏条件下龙眼果皮和果肉中都上调表达。

党朝霞[6](2017)在《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及湿度调控处理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优势特色水果。采后极易果皮褐变、品质劣变和腐烂而使货架期很短,不耐贮运,严重限制了龙眼和荔枝的贮运和销售。其中,影响龙眼和荔枝贮运和出口销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果皮的迅速褐变。国内外对龙眼和荔枝果皮褐变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很多不易解释的问题。本课题组报道了漆酶通过催化表儿茶素的氧化介导花色素苷的降解,从而在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龙眼果皮是否存在漆酶目前尚无报道。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以‘石硖’龙眼果实为材料,比较了熏硫处理对采后龙眼果皮褐变及其漆酶活性的影响,并从果皮中分离和纯化了龙眼漆酶,研究了其酶学性质,以探讨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此外,还从湿度调控处理的角度,以‘白蜡’荔枝和‘黑叶’荔枝为材料,探讨了新型聚丙烯胺复合湿度调节剂处理对采后荔枝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旨在为龙眼和荔枝的采后保鲜技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Na2S2O5(焦亚硫酸钠)与稀HCl反应释放出SO2的方法,计算好释放SO2含量为2%,对新鲜龙眼进行熏硫处理(每个处理设定三个样品重复)。对硫处理后的龙眼及对照组的龙眼的龙眼色泽、果肉自溶指数、果皮褐色产物、龙眼果皮漆酶活力的测定可知:硫处理可以抑制漆酶的活力从而延缓龙眼采后果皮褐变及果肉腐烂。2.通过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后,从新鲜龙眼果皮中得到了纯化倍数为65.2的表儿茶素降解酶,经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的分子量约为110 kDa左右,近似与荔枝漆酶大小;进一步经过漆酶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确定其为漆酶。3.研究了龙眼漆酶的酶学性质,发现龙眼漆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oC,在不同温度下保温60 min,发现在20-40oC温度范围内活力比较稳定,达到或超过50oC后,漆酶活性急剧下降;最适反应pH值为6,在pH 5.5-8.0范围内比较稳定,表现出较强的耐酸碱性。通过龙眼漆酶对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4-甲基-邻苯二酚的Km值测定可知,该酶对这几种底物都有一定的亲和力。漆酶对等底物都有较强的亲和力。选取Na2SO3、植酸、乙醇、EDTA、曲酸、L-半胱氨酸6种具有代表性的抑制剂,以表儿茶素为底物进行酶促反应,发现Na2SO3和L-半胱氨酸对龙眼漆酶有极强的抑制效果。选常见金属离子Fe2+、Fe3+、Go2+、Mg2+、K+、Ba2+、Zn2+、Cu2+、Ca2+研究了金属离子在对漆酶的作用,发现0.1 mol/LBa2+离子对龙眼漆酶有激活作用,其他金属离子则对漆酶有较弱的抑制作用。4.聚丙烯酰胺新型复合湿度调节剂有较高的吸水能力。通过加入不同量的复合湿度调节剂对‘白蜡’荔枝和‘黑叶’荔枝进行湿度调控处理,发现复合湿度调节剂加入量为5.0 g对荔枝(20个,450 g左右)保鲜效果最好,同时,通过花色素苷含量、TSS、Vc、TA含量的测定得出,添加5.0 g湿度调节剂处理在贮藏期间仍能较好保持荔枝果实的外观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复合湿度调节剂添加量为5.0 g能对荔枝(20个,450 g左右)起到较好的湿度调控作用。

黄婉莉[7](2017)在《荔枝采后生理及果皮酚类物质的表儿茶素介导酶促氧化》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岵山晚荔’(较耐贮藏)和‘乌叶’(不耐贮藏)为材料,从荔枝采后果皮结构、生理变化以及果皮PPO和POD在贮藏期间的活性动态入手,利用HPLC-MS/MS分析了(-)-表儿茶素(EC)、(+)-儿茶素(C)、A型原花青素、B型原花青素以及花色苷(矢车菊素-3-0-芸香糖苷)等果皮中主要酚类物质组分在贮藏期的含量变化及品种间差异,研究了荔枝品种间耐贮性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对于荔枝采后贮藏的影响。应用荔枝果皮POD和PPO纯酶,研究了在(-)-表儿茶素介导条件下,其他黄烷醇物质组分及花色苷的代谢转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显微结构显示,相比较于‘乌叶’荔枝,‘岵山晚荔’外果皮龟裂片突起较明显,中果皮栅状组织厚,石细胞(团)数量多且排列紧密,维管束发达且排列有序,内果皮中的薄壁细胞排列紧密且层数多;而‘乌叶’外果皮龟裂片突起较不明显,中果皮栅状组织较薄,石细胞(团)数量少且分布分散,维管束不发达。切片观察发现,采后伴随着衰老和褐变进程,果皮组织结构破坏增加,龟裂片受到破坏,细胞失水致使胞间隙减小,细胞层次不明显。25℃包装使果皮结构破坏程度相较于室温散装果为轻,3±℃包装贮藏使果皮结构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其完整性。相比较于‘乌叶’,‘岵山晚荔’荔枝果皮发生褐变现象较缓慢,果皮组织结构的随贮藏时间延长破坏程度较轻。采后荔枝果皮褐变指数、细胞膜透性、相对失水率和果实失重率、呼吸强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乌叶’显着高于‘岵山晚荔’。包装和低温贮藏,能够显着延缓荔枝果皮采后失水和褐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岵山晚荔’的显着高于‘乌叶’,变化较小,具有较长的贮藏期。采后荔枝贮藏前期,果皮中可溶态POD和结合态POD活性随着果皮褐变而逐渐上升,贮藏后期因果皮结构破坏,POD与酚类物质混合进而发生酶促褐变,导致活性下降,‘乌叶’显着高于‘岵山晚荔’,变化较大。低温环境贮藏能够延缓POD活性最高峰的出现;随着采后果实衰老和果皮褐变进程,‘岵山晚荔’果皮PPO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乌叶’果皮PPO活性逐渐下降。果皮中PPO活性大小,在室温散装,25℃和3±1℃环境贮藏期间,‘岵山晚荔’和‘乌叶’无显着差异,在10±1℃环境贮藏期间,‘岵山晚荔’显着高于‘乌叶’。利用HPLC-MS/MS对荔枝果皮中主要酚类物质:EC、C、原花青素B1(B1)、原花青素B2(B2)、原花青素A2(A2)、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ya)、表阿夫儿茶素(Afz)以及原花青素三聚体进行鉴定和采后定量分析。成熟荔枝果皮中酚类物质各组分含量高低依次为EC>A2>B2>Cya>C>B1>Afz。果皮中酚类物质组分随着采后果皮的褐变,其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1℃包装贮藏能够显着的延缓各组分的降解。‘岵山晚荔’果皮EC、C、B1、B2、Cya和Afz等含量在贮藏前期上升,随后下降;采后‘乌叶’果皮EC、C、B2和A2等含量逐渐降低。研究发现,PPO对底物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PPO对EC具良好的催化反应活性,无法识别B1、B2和A2。在H2O2存在条件下,POD对于底物的选择相比较于PPO具有较大的差异,除对EC外,其对A2具有良好的催化反应活性。POD和PPO对黄烷醇类物质代谢转化可能遵循相同的反应机制,即EC首先被PPO和POD催化氧化生成半醌自由基,半醌自由基以非酶促方式促使黄烷醇类物质氧化聚集,进而形成褐色物质,最终导致荔枝果皮的褐变,POD对黄烷醇的代谢转化效率远远超过PPO。PPO无法直接催化降解Cya,PPO对Cya的降解依赖于PPO-EC-Cya反应系统,并且需要高浓度的PPO酶才能驱动该系统的反应。在H2O2的存在下,POD可直接催化降解Cya,同时POD催化氧化EC产生半醌自由基,攻击Cya进而导致其降解速率增加,其催化反应效率远远大于PPO。PPO无法直接参与催化木质醇的代谢转化过程中,必须以EC为介导,催化芥子醇的代谢转化;而POD能直接催化氧化松柏醇和芥子醇反应。在离体条件下,对POD和PPO催化氧化果皮总酚粗提物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不同的pH环境下,POD对于荔枝果皮中酚类物质的降解效率显着大于PPO。研究表明,伴随着采后荔枝果皮的褐变,POD可能对果皮中酚类物质催化降解起主导作用,花色苷的降解在整个褐变进程中为先导反应,并且由POD所驱动。POD在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更甚于PPO。

陈梦茵[8](2015)在《DNP和ATP调控Phomopsis longanae Chi侵染所致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龙眼(Dimocarpuslongan Lour.)是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亚热带水果,由于果实成熟于高温高湿季节(8~9月),极易因病原菌侵染而造成果皮褐变和果实腐烂,从而限制采后龙眼果实的远距离运输、贮藏和销售。本课题组研究发现,能荷状态参与调控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而造成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果实腐烂的关键致病真菌是龙眼拟茎点霉(Phomopsis longanae Chi)(P.longanae),同时发现Plonganae侵染所致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能荷水平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下降可能是Plonganae促进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果实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据此推断,龙眼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能量亏缺所致,但是目前有关能荷调控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机理尚不清楚,有关能荷状态对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主要品种‘福眼’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进一步深入研究2,4-二硝基苯酚(DNP)和ATP处理对Plonganae侵染所致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中果皮能荷水平、活性氧清除能力、细胞膜完整性、抗病物质、细胞壁物质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了解能荷状态对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影响及其与能量代谢、呼吸代谢、活性氧代谢、膜脂代谢、抗病物质代谢、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关系,以探寻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可能机制。同时研究外源ATP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控制龙眼果实采后病害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NP处理提高了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感病指数和褐变指数;而ATP处理则降低了 P.longanae侵染果实的感病指数和褐变指数。因此认为,DNP会促进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果实病害的发生,而ATP则抑制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和果实病害的发生。2.DNP处理加剧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ATP含量和能荷值(EC)下降,抑制质膜、液泡膜和线粒体膜Ca2+-ATP酶(Ca2+-ATPase)和H+-ATP酶(H+-ATPase)等ATP酶活性,破坏细胞内的Ca2+、H+等离子平衡,导致ATP合成受阻、导致胞内外渗透压变化,从而引起细胞膜结构破坏;ATP处理能有效维持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ATP含量和能荷值,提高不同细胞器膜的Ca2+-ATPase和H+-ATPase等ATP酶活性,维持胞内外离子平衡,保护细胞膜结构。3.DNP处理提高了 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呼吸速率和果皮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多酚氧化酶(PPO)等呼吸末端氧化酶活性,降低果皮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NADK)活性,提高果皮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含量,降低果皮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含量,削弱对P.longanae侵染应激反应有关的磷酸戊糖(PPP)呼吸代谢途径;ATP处理能有效降低P.longanae接种果实呼吸速率和果皮COX、AAO、PPO等呼吸末端氧化酶活性,提高果皮NADK活性,降低果皮NAD和NADH含量,提高果皮NADP和NADPH含量,增强PPP呼吸代谢途径。4.DNP处理提高了P.longanae接种龙眼果皮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加速丙二醛(MDA)等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生成,抑制果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ROS)清除酶活性、促进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的降解,降低果皮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导致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ROS大量积累,加剧膜脂过氧化作用。ATP处理能有效降低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O2-产生速率,抑制膜MDA的产生,提高果皮SOD、CAT和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维持较高AsA和GSH等抗氧化物质含量,提高果皮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从而维持活性氧产生与清除平衡,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5.DNP处理提高了P.longanea接种果实果皮脂氧合酶(LOX)、脂酶和磷脂酶(PLD)等酶活性,加速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一烯酸(C20:1)等不饱和脂肪酸降解,提高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从而降低果皮脂肪酸不饱和度(U/S)和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促进细胞膜透性的上升,最终改变膜流动性,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加速膜区室化功能丧失;ATP处理能有效降低果皮LOX、脂酶和PLD等酶活性,延缓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一烯酸(C20:1)的降解,降低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维持较高的果皮U/S和IUFA,抑制膜脂降解,延缓膜脂肪酸组分的改变,最终保护细胞膜结构完整性,维持膜区室化功能。6.DNP处理在贮藏前期显着降低Plonganea接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抑制木质素的合成和酚类物质氧化形成醌,而贮藏后期促进PPO和POD活性上升,加速酚类物质氧化,果皮褐变,且在整个贮藏期间维持较低的PAL、几丁质酶(CHI)和β-1,3-葡聚糖酶(GLU)等抗病相关酶活性,显着降低果实抗病性;ATP处理在贮藏前期提高PAL,PPO和POD活性,促进木质素的合成和酚类物质氧化,阻隔和毒害病原菌,而在贮藏后期,降低PPO和POD活性,抑制酚类物质氧化,降低果皮褐变指数,却在贮藏期间促进CHI和GLU等抗病相关酶活性升高,从而提高果实抗病性。7.DNP处理会显着提高P.longanae接种龙眼果皮果胶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β-半乳糖苷酶等酶活性,促进细胞壁物质下降,共价结合型果胶向离子结合型、水溶性果胶转化,加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ATP处理能有效降低果皮PE、PG和Cx、β-半乳糖苷酶,延缓细胞壁物质下降,抑制水溶性果胶含量上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细胞壁组分的降解,从而保护细胞壁结构。8.0.8 mmol/L的ATP处理可有效延缓采后龙眼果实品质裂变,提高果实耐贮性,延长保鲜期:0.8 mmol/L的ATP处理能显着降低采后龙眼果实的呼吸强度,抑制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升高,维持较高的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类黄酮等色素含量。同时,抑制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的降低,降低可滴定酸,提高总酚等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PPO活性,减轻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减缓果实病害的发生,从而提高采后龙眼果实的好果率,有效延长其贮藏保鲜期。

林福兴[9](2015)在《采前喷布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龙眼(Dimocarpuslongan Lour.)是热带亚热带名优特产,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中国龙眼果实成熟于夏季8~9月高温季节,采后生理代谢旺盛,极易发生果皮褐变等品质劣变现象,严重影响龙眼果实贮藏期和外观品质,并已成为制约龙眼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福建省主栽品种‘福眼’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cv.Fuyan)果实为材料,研究采前喷布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并从活性氧代谢、膜脂代谢、能量代谢、酚类物质代谢等方面研究采前喷布DDTC控制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有效降低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保持最高的龙眼果肉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蔗糖、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含量和龙眼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果皮色素含量,有效抑制龙眼果肉可滴定酸含量的增加,延缓龙眼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减少龙眼果实失重和腐烂,保持较高的果实好果率。2、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维持较高的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因此认为,采前喷布DDTC通过提高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清除能力而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和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好维持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发生。3、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磷脂酶D(PLD)、脂酶和脂氧合酶(LOX)等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延缓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下降,抑制棕榈酸、硬脂酸和木蜡酸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增加,维持较高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和脂肪酸不饱和度(U/S)。因此认为,采前喷布DDTC通过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而减少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较好维持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发生。4、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延缓采后龙眼果皮ATP含量、ADP含量和能荷值的下降,保持较高的果皮H+-ATPase、Ca2+-ATPase、Mg2+-ATPase、NADK活性和NADPH、NADP含量,延缓NADH和NAD含量的累积。因此认为,采前喷布DDTC通过维持采后龙眼果实正常生理代谢所需的能量供应,保持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平衡,较好维持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发生。5、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有效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皮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保持较高的果皮酚类物质含量。因此认为,采前喷布DDTC通过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皮酚类物质氧化相关酶活性而减少褐变底物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发生。

周鹤[10](2015)在《冷敏型橄榄果实成熟度与抗冷性的关系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橄榄属于冷敏型果实,在低温贮藏时很容易发生冷害而造成品质劣变。本文以福建省主栽品种—‘檀香’橄榄果实为材料,在不同成熟期采收,研究在(2±1)℃和90%相对湿度环境下贮藏时果实成熟度与抗冷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7个采收成熟度(Ⅰ、Ⅱ、Ⅲ、Ⅳ、Ⅴ、Ⅵ、Ⅶ)对低温贮藏橄榄果实品质和冷害的影响:与第Ⅰ、Ⅱ、Ⅲ、Ⅳ、Ⅵ、Ⅶ成熟度相比,第V成熟度可降低橄榄果实在(2±1)℃低温贮藏期间的果实失重率,提高果实好果率,降低果实冷害指数和果皮褐变指数,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和呼吸峰值,延缓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升高,减少冷藏橄榄果实中后期表面色度角h下降,保持较高的果皮叶绿素、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和单宁含量,贮藏品质最佳,具有最强抗冷性。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第Ⅰ、Ⅲ、Ⅴ、Ⅶ成熟度的橄榄果实抗冷性与活性氧代谢、膜脂代谢、能量代谢以及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第Ⅰ、Ⅲ、Ⅶ成熟度相比,第V成熟度有利于保持较高的低温贮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较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因此认为,第Ⅴ成熟度通过提高采后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活性氧清除能力而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和积,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好维持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冷藏橄榄果实冷害的发生。(2)与第Ⅰ、Ⅲ、Ⅶ成熟度相比,第V成熟度有利于降低采后低温贮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磷脂酶D(PLD)、脂酶和脂氧合酶(LOX)等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延缓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下降,维持较高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和脂肪酸不饱和度(U/S)。因此认为,第V成熟度通过降低采后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而减少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较好维持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冷藏橄榄果实冷害的发生。(3)与第Ⅰ、Ⅲ、Ⅶ成熟度相比,第Ⅴ成熟度有利于延缓采后低温贮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ATP和ADP含量下降,抑制AMP含量上升,保持较高的 Ca2+-ATPase、Mg2+-ATPase、H+-ATPase 和 NADK 活性,较高的 NADPH、NADP含量。因此认为,第V成熟度通过维持采后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正常生理代谢所需的能量供应,保持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平衡,较好维持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冷藏橄榄果实冷害的发生。(4)与第Ⅰ、Ⅲ、Ⅶ成熟度相比,第Ⅴ成熟度可有效降低采后低温贮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延缓PAL活性、总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下降。因此认为,第Ⅴ成熟度通过降低采后采后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果肉)酚类物质氧化相关酶活性而减少褐变底物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延缓采后冷藏橄榄果实冷害褐变的发生。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第Ⅴ采收成熟度可以作为‘檀香’橄榄果实在(2±1)℃、90%相对湿度下低温贮藏时减轻其冷害发生的适宜采收成熟度。

二、冻藏龙眼果皮细胞膜透性、PPO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冻藏龙眼果皮细胞膜透性、PPO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保鲜研究现状
    1.2 葡萄果梗保鲜研究现状
        1.2.1 测量果梗褐变的方法研究
        1.2.2 SO_2对葡萄采后贮运期间果梗褐变的影响研究
        1.2.3 冷藏包装技术
        1.2.4 SO_2替代技术
        1.2.5 分子调控技术
    1.3 NO在果蔬保鲜领域的应用现状
        1.3.1 NO保鲜应用特点
        1.3.2 NO延缓果蔬呼吸作用的研究
        1.3.3 NO对果蔬的保绿防褐调节
        1.3.4 NO对果蔬衰老进程的调控
    1.4 RNA-seq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的应用
        1.4.1 RNA-seq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1.4.2 RNA-seq技术在葡萄保鲜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O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的熏蒸浓度筛选与优化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NO熏蒸浓度广谱筛选
        2.4.2 NO熏蒸浓度实效性优化
        2.4.3 NO对葡萄采后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2.4.4 NO对葡萄采后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4.5 NO对葡萄采后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4.6 NO对葡萄采后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2.4.7 NO对葡萄采后失重率的影响
        2.4.8 NO对葡萄采后落粒率的影响
        2.4.9 NO对葡萄采后腐烂率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宜NO浓度对葡萄果梗色泽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果穗失重率变化
        3.4.2 果梗电导率变化
        3.4.3 叶绿素含量变化
        3.4.4 花青素含量变化
        3.4.5 类黄酮含量变化
        3.4.6 果梗表皮微观结构变化
        3.4.7 果梗组织内部微观结构变化
        3.4.8 果梗细胞组织特性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NA-seq技术分析葡萄果梗褐变相关途径及其NO响应
    4.1 样品处理与取样
        4.1.1 实验材料
        4.1.2 样品处理
        4.1.3 测序样品与要求
    4.2 分析方法
        4.2.1 RNA-seq测序流程
        4.2.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4.2.3 RNA-seq数据与分析
        4.2.4 褐变相关候选差异基因验证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测序样品的质量
        4.4.2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RNA-Seq文库质量
        4.4.3 不同果梗样品集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4.4.4 差异基因维恩图分析
        4.4.5 褐变相关差异基因筛选与表达验证
        4.4.6 差异基因GO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4.7 苯丙烷代谢途径参与果梗褐变代谢的差异基因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O调控葡萄果梗褐变相关苯丙烷代谢的转录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处理
        5.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和分析
        5.4.1 NO处理对鲜食葡萄果梗品质的影响
        5.4.2 NO 处理对果梗褐变的影响
        5.4.3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总酚与含水的影响
        5.4.4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5.4.5 RNA提取与qPCR扩增
        5.4.6 qPCR扩增过程分析
        5.4.7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5.4.8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葡萄果梗VvPPO1 基因的克隆、序列特性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6.2 实验方法
        6.2.1 RNA 的分离和cDNA 的合成
        6.2.2 VvPPO1 全长cDNA的分子克隆
        6.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4 植物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6.2.5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表皮细胞实验步骤
        6.2.6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6.3 转基因烟草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6.4 结果和分析
        6.4.1 VvPPO1 基因的分离与分子克隆
        6.4.2 VvPPO1 生物信息学分析
        6.4.3 VvPPO1 c DNA全长克隆与进化树构建
        6.4.4 氨基酸疏水性与三维结构
        6.4.5 多序列比对分析
        6.4.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PCR检测
        6.4.7 VvPPO1 亚细胞定位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排序)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表

(2)红毛丹果皮褐变控制技术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毛丹概述
    1.2 果蔬褐变表现
    1.3 果蔬褐变机理研究
        1.3.1 果蔬酶促褐变
        1.3.2 红毛丹果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1.4 果蔬褐变控制技术研究
        1.4.1 预冷技术对果蔬贮藏的影响
        1.4.2 低温对果蔬贮藏的影响
        1.4.3 包装对果蔬贮藏的影响
        1.4.4 红毛丹果实贮藏研究进展
    1.5 代谢组及转录组简介
        1.5.1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2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路线图
2 不同预冷对红毛丹贮藏效果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不同预冷处理实验设计
        2.2.2 好果率测定
        2.2.3 TSS、TA测定
        2.2.4 相对电导率测定
        2.2.5 MDA测定
        2.2.6 花青素测定
        2.2.7 PPO活性测定
        2.2.8 POD活性测定
        2.2.9 PAL活性测定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预冷处理对红毛丹好果率的影响
        2.3.2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肉中TA的影响
        2.3.3 不同预冷处理对红毛丹电导率的影响
        2.3.4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肉MDA的影响
        2.3.5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皮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2.3.6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肉PPO活性的影响
        2.3.7 不同预冷方式对果肉POD活性的影响
        2.3.8 不同预冷方式对红毛丹PAL活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温度对红毛丹贮藏效果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不同温度处理
        3.2.2 褐变指数测定
        3.2.3 好果率测定
        3.2.4 果皮色泽L*值测定
        3.2.5 相对电导率测定
        3.2.6 呼吸强度测定
        3.2.7 TSS测定
        3.2.8 TA测定
        3.2.9 Vc测定
        3.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温度对红毛丹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3.3.2 不同温度对红毛丹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3.3.3 不同温度对红毛丹果实果皮色泽的影响
        3.3.4 不同温度对红毛丹果皮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3.5 不同温度对红毛丹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3.3.6 不同温度对红毛丹果肉TSS、TA和 TSS/TA的影响
        3.3.7 不同温度对红毛丹果肉Vc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包装处理对红毛丹贮藏效果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不同包装处理
        4.2.2 褐变指数测定
        4.2.3 好果率测定
        4.2.4 TSS、TA测定
        4.2.5 可溶性蛋白质测定
        4.2.6 相对电导率测定
        4.2.7 MDA测定
        4.2.8 总酚、花青素测定
        4.2.9 PPO活性测定
        4.2.10 POD活性测定
        4.2.11 PAL活性测定
        4.2.12 APX活性测定
        4.2.13 CAT活性测定
        4.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褐变指数的影响
        4.3.2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好果率的影响
        4.3.3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肉TSS的影响
        4.3.4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肉TA的影响
        4.3.5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肉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4.3.6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皮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3.7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皮MDA的影响
        4.3.8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皮可溶性总酚的影响
        4.3.9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皮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4.3.10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4.3.11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4.3.12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PAL活性的影响
        4.3.13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肉APX活性的影响
        4.3.14 不同包装对红毛丹果肉CAT活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冷胁迫下红毛丹果皮褐变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组学试验设计
        5.2.2 代谢组分析
        5.2.3 转录组分析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毛丹果代谢物统计
        5.3.2 红毛丹差异代谢物统计与分析
        5.3.4 红毛丹果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
        5.3.5 红毛丹果的转录组组装统计及功能注释
        5.3.6 红毛丹差异基因表达的分析
        5.3.7 红毛丹差异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5.3.8 红毛丹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3)基于膜脂代谢的常温贮藏南果梨果心褐变机理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南果梨概述及采后品质劣变问题
        1.1.1 南果梨概述
        1.1.2 南果梨采后品质劣变问题
    1.2 果实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1.2.1 膜脂代谢与果实褐变
        1.2.2 能量代谢与果实褐变
        1.2.3 活性氧代谢与果实褐变
        1.2.4 南果梨果实褐变的研究进展
    1.3 果实褐变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1.3.1 物理调控技术
        1.3.2 化学调控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采后常温下南果梨果实褐变规律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常温贮藏期间南果梨果实成熟度的变化
        2.2.2 常温贮藏期间南果梨果实褐变的发生规律
        2.2.3 果实不同部位总酚含量的变化
        2.2.4 果实不同部位PPO活性的变化
        2.2.5 果实不同部位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2.2.6 果实不同部位膜透性的变化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膜脂代谢对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LD抑制剂处理对果实成熟度的影响
        3.2.2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褐变发生情况
        3.2.3 PLD抑制处理下果心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3.2.4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变化
        3.2.5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膜脂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3.2.6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PLD和 LOX活性的变化
        3.2.7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PLD和 LOX基因表达的变化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MCP处理对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调控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期间果实成熟度变化的影响
        4.2.2 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期间果心褐变发生的影响
        4.2.3 1-MCP处理对果心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2.4 1-MCP处理对果心组织MDA含量及膜透性变化的影响
        4.2.5 1-MCP处理对果心组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4.2.6 1-MCP处理对果心组织PLD和 LOX活性变化的影响
        4.2.7 1-MCP处理对果心组织PLD和 LOX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4)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南果梨采后特性
        1.1.1 南果梨概况
        1.1.2 南果梨采后特性及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1.2 果实褐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果实褐变相关代谢途径
        1.2.2 果实褐变的调控技术
        1.2.3 南果梨褐变的研究进展
    1.3 褪黑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1.3.1 褪黑素简介
        1.3.2 褪黑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1.4 转录因子简介
        1.4.1 转录因子家族简介
        1.4.2 转录因子在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1.4.3 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藏对南果梨膜脂代谢及果皮褐变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褐变的发生情况
        2.2.2 褐变果实果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2.2.3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变化
        2.2.4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2.2.5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2.2.6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膜脂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控冷藏南果梨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 PLDβ1 的关键转录因子PuMYB21/54 筛选及转录调控模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uPLDβ1 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2.2 与PuPLDβ1 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筛选
        3.2.3 凝胶阻滞试验验证PuMYB21和PuMYB54 结合PuPLDβ1 启动子
        3.2.4 GUS报告基因试验确定调控模式
        3.2.5 双荧光素酶试验分析PuMYB21和PuMYB54对PuPLDβ1 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控
        3.2.6 PuMYB21与PuMYB54 互作
        3.2.7 PuMYB21和PuMYB54 正调控南果梨果实和愈伤PuPLDβ1 的转录
        3.2.8 PuMYB21和PuMYB54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2.9 PuMYB21和PuMYB54 的结构域分析
        3.2.10 PuMYB21和PuMYB54 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缓解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影响
        4.2.2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2.3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4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4.2.5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膜脂组分的影响
        4.2.6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PLD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7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LOX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8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脂肪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9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10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PuMYB21和PuMYB54 表达水平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总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龙眼果实采后品质劣变中主要差异基因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龙眼果皮褐变研究进展
    1.2 龙眼果肉自溶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采后处理及取样方法
    2.2 方法
        2.2.1 内果皮褐变指数的测定
        2.2.2 外果皮色度的测定
        2.2.3 果皮含水量的测定
        2.2.4 果皮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2.2.5 果肉自溶指数的测定
        2.2.6 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测定
        2.2.7 基因的RT-qPCR定量检测
        2.2.7.1 龙眼果皮果肉总RNA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2.2.7.2 荧光定量模板cDNA的准备
        2.2.7.3 荧光定量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2.2.7.4 引物验证
        2.2.7.5 待验证基因的的荧光定量表达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个品种龙眼果实常温和低温贮藏效果的比较
        3.1.1 内果皮褐变指数
        3.1.2 外果皮色度
        3.1.3 果皮细胞膜透性
        3.1.4 果皮含水量
        3.1.5 果肉自溶指数
        3.1.6 果肉TSS含量
        3.1.7 龙眼内果皮褐变因子分析
        3.1.8 龙眼果肉自溶因子分析
    3.2 龙眼采后品质劣变的转录组差异基因筛选与定量验证
        3.2.1 荧光定量引物验证
        3.2.2 类黄酮合成途径差异基因验证
        3.2.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差异基因验证
        3.2.4 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差异基因验证
        3.2.5 蛋白质合成与修饰途径差异基因验证
        3.2.6 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差异基因验证
        3.2.7 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途径差异基因
        3.2.8 丙酮酸代谢途径和三羧酸循环途径差异基因验证
        3.2.9 氧化磷酸化途径差异基因验证
        3.2.10 木质素合成途径差异基因验证
    3.3 龙眼果皮差异基因表达与褐变指数相关性分析
    3.4 龙眼果肉差异基因表达与自溶指数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品种龙眼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贮藏的效果差异
    4.2 导致龙眼果皮褐变的差异基因分析
    4.3 引起龙眼果肉自溶的差异基因分析
    4.4 龙眼果实品质劣变的代谢途径与基因表达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及湿度调控处理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龙眼和荔枝果皮褐变研究进展
        1.1.2 湿度调节剂在采后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3 二氧化硫处理控制采后果皮褐变研究进展
        1.1.4 漆酶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漆酶在采后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龙眼熏硫处理与取样
        2.2.5 龙眼果皮颜色的测定
        2.2.6 龙眼果肉自容指数的测定
        2.2.7 龙眼果皮提取液褐变程度的测定
        2.2.8 龙眼果皮漆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常温贮藏条件下熏硫处理对采后龙眼贮藏效果的影响
        2.3.2 低温贮藏条件下熏硫处理对采后龙眼贮藏效果的影响
    2.4 小结
3 龙眼果皮漆酶的酶学性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龙眼果皮漆酶的初步提取
        3.2.5 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
        3.2.6 Sephadex G-200 凝胶过滤层析
        3.2.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8 龙眼果皮蛋白SDS-PAGE检测酶纯度
        3.2.9 龙眼果皮蛋白western检测
        3.2.10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2.11 酶的热稳定性
        3.2.12 酶的最适反应pH值
        3.2.13 酶的酸碱稳定性
        3.2.14 HPLC鉴定龙眼果皮中的漆酶底物
        3.2.15 米氏常数的测定
        3.2.16 常见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3.2.17 常见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龙眼果皮蛋白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纯化
        3.3.2 龙眼果皮蛋白Sephadex G-200 凝胶过滤层析
        3.3.3 龙眼果皮蛋白SDS-PAGE检测酶纯度
        3.3.4 活性胶检测酶对表儿茶素的反应
        3.3.5 龙眼果皮蛋白western检测
        3.3.6 龙眼果皮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3.7 龙眼果皮漆酶的热稳定性
        3.3.8 龙眼果皮漆酶的最适反应pH值
        3.3.9 龙眼果皮漆酶的酸碱稳定性
        3.3.10 龙眼果皮中的漆酶底物的检测
        3.3.11 龙眼果皮漆酶米氏常数的测定
        3.3.12 常见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3.3.13 常见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湿度调控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植物材料采后预处理
        4.2.5 荔枝果实贮藏环境湿度的测定
        4.2.6 果实色度的测定
        4.2.7 褐变指数统计
        4.2.8 果皮花色素苷提取及测定
        4.2.9 果实失重率测定
        4.2.10 果皮含水量测定
        4.2.11 果皮相对电导率测定
        4.2.12 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4.2.13 果肉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4.2.14 TA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贮藏期间包装内部湿度的影响
        4.3.2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色度的影响
        4.3.3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褐变指数的影响
        4.3.4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4.3.5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4.3.6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果皮含水量的影响
        4.3.7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4.3.8 湿度调节剂处理对荔枝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4.4 小结
5 全文讨论与结论
    5.1 全文讨论
        5.1.1 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
        5.1.2 复合湿度调节剂对荔枝采后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5.2 结论
    5.3 本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荔枝采后生理及果皮酚类物质的表儿茶素介导酶促氧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荔枝概况
    2 荔枝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2.1 荔枝果皮结构
        2.2 褐变与果皮失水
        2.3 生理代谢活动
        2.4 果皮褐变与酶促及非酶促反应
        2.4.1 酶促褐变
        2.4.2 非酶促褐变
    3 荔枝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3.1 低温贮藏保鲜法
        3.2 化学药剂保鲜法
        3.3 气调贮藏保鲜法
        3.4 预冷贮藏法
    4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4.1 目的与意义
        4.2 试验内容
第二章 ‘岵山晚荔’和‘乌叶’采后荔枝果皮结构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仪器与试剂
        1.3 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1.3.1 材料处理和固定
        1.3.2 脱水
        1.3.3 透明
        1.3.4 浸蜡
        1.3.5 包埋
        1.3.6 修蜡快
        1.3.7 切片
        1.3.8 染色与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岵山晚荔’和‘乌叶’荔枝果实耐贮性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荔枝果实采后贮藏效果指标测定
        1.2.2 荔枝果肉品质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岵山荔枝’和‘乌叶’荔枝果实采后贮藏效果分析
        2.1.1 采后褐变
        2.1.2 失重率
        2.1.3 果皮相对失水率
        2.1.4 果实呼吸强度
        2.1.5 果皮细胞膜透性
        2.2 ‘岵山晚荔’和‘乌叶’荔枝采后品质分析
        2.2.1 可滴定酸
        2.2.2 可溶性固形物
        2.2.3 维生素C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岵山晚荔’和‘乌叶’荔枝采后果皮POD和PPO活性变化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可溶态POD及PPO提取
        1.3.2 结合态POD提取
        1.3.3 POD活性的测定
        1.3.4 PPO活性测定
        1.3.5 POD及PPO同工酶谱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皮可溶态POD活性及同工酶谱变化
        2.2 果皮结合态POD活性及同工酶谱变化
        2.3 果皮PPO活性及同工酶谱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岵山晚荔’和‘乌叶’采后荔枝果皮主要酚类物质变化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提取方法
        1.4 HPLC-DAD ESI-MS/MS检测条件的建立
        1.5 酚类物质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荔枝果皮酚类物质HPLC-MS/MS分析
        2.2 荔枝果皮主要酚类物质含量变化
        2.2.1 (-)-表儿茶素
        2.2.2 (+)-儿茶素
        2.2.3 表阿夫儿茶素
        2.2.4 原花青素A2
        2.2.5 原花青素B2
        2.2.6 原花青素B1
        2.2.7 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
        2.2.8 原花青素三聚体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荔枝果皮PPO及POD对酚类物质催化氧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荔枝果皮POD及PPO提取、分离与纯化
        1.4 酶蛋白定量
        1.5 SDS-PAGE
        1.6 (-)-表儿茶素介导PPO及POD对不同底物催化氧化的HPLC-MS分析
        1.6.1 HPLC-MS检测条件的建立
        1.6.2 PPO及POD偶联反应方法
        1.6.3 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纯化PPO及POD定量测定及电泳检测
        2.2 (-)-表儿茶素介导PPO及POD对不同底物催化氧化
        2.2.1 (-)-表儿茶素介导PPO对不同底物催化氧化
        2.2.2 (-)-表儿茶素介导POD对不同底物催化氧化
        2.2.3 不同pH值条件下(-)-表儿茶素介导PPO及POD对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催化氧化
        2.2.4 (-)-表/儿茶素介导PPO及POD对木质醇的催化氧化
        2.3 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2.3.1 pH6.8条件下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2.3.2 pH4.0条件下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2.3.3 pH3.0条件下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2.3.4 高浓度PPO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
    3 小结与讨论
        3.1 PPO对黄烷醇类物质的反应特性
        3.2 POD对黄烷醇类物质的反应特性
        3.3 PPO和POD对花色苷的反应特性
        3.4 PPO和POD对木质醇的反应特性
        3.5 PPO及POD催化降解荔枝果皮总酚粗提物的反应特性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DNP和ATP调控Phomopsis longanae Chi侵染所致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1 龙眼果实潜伏性病原真菌的研究和防治进展
        1.1 龙眼果实潜伏性病原真菌种类的研究
        1.1.1 龙眼拟茎点霉
        1.1.2 可可毛色二孢
        1.1.3 龙眼炭疽菌
        1.2 采后龙眼果实潜伏性真菌病害的防治
        1.2.1 杀菌剂
        1.2.2 低温贮藏
        1.2.3 热处理
        1.2.5 拮抗菌
    2 能量调控果实采后病害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果实采后衰老,抗逆境胁迫能力可能与能量水平有关
        2.2 果实采后病害发生可能与能量水平有关
        2.2.1 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可能机制
        2.2.2 果实采后对病害的防御应答能力下降可能与能量水平有关
        2.3 采后病害发生过程中呼吸代谢异常可能与能量水平有关
        2.4 采后病害发生过程中活性氧平衡被破坏可能与能量水平有关
        2.5 采后病害发生过程中细胞膜系统损伤可能与能量水平有关
        2.6 能量调控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可能机制
    3 前期研究基础
        3.1 能量亏缺引起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的生理生化机制
        3.2 龙眼拟茎点霉(P.longanae)研究基础
        3.2.1 P.longanae生物学特性
        3.2.2 P.longanae侵染引起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的生理生化机制
    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5 预实验结果
        5.1 材料与处理
        5.2 DNP处理对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感病指数的影响
        5.3 ATP处理对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感病指数的影响
    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6.1 研究内容
        6.2 技术路线
        6.2.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所致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机理研究
        6.2.2 外源ATP处理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所致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机理研究
        1.1 材料
        1.2 无菌水、DNP、ATP处理和P.longanae接种
        1.3 果实感病指数测定和果皮褐变评价
        1.3.1 果实感病指数
        1.3.2 果皮褐变评价
        1.4 能量代谢指标的测定
        1.4.1 果皮ATP、ADP和AMP含量及能荷的测定
        1.4.2 果皮ATP酶(Ca~(2+)-ATPase和H~+-ATPase)活性的测定
        1.5 呼吸代谢指标的测定
        1.5.1 果实呼吸速率的测定
        1.5.2 果皮呼吸末端氧化酶(COX、AAO、PPO)活性的测定
        1.5.3 果皮NAD激酶(NADK)活性的测定
        1.5.4 果皮吡啶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1.6 活性氧代谢指标的测定
        1.6.1 果皮超氧自由基(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1.6.2 果皮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1.6.3 果皮活性氧清除酶(SOD、CAT、APX)活性的测定
        1.6.4 果皮活性氧非酶清除物质AsA和GSH含量的测定
        1.6.5 果皮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测定
        1.7 膜脂代谢指标的测定
        1.7.1 果皮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1.7.2 果皮膜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1.7.3 果皮膜脂降解相关酶(LOX、脂酶、PLD)活性的测定
        1.8 抗病物质代谢指标的测定
        1.8.1 果皮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1.8.2 果皮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测定
        1.8.3 果皮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1.8.4 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1.8.5 果皮几丁质酶(CHI)活性的测定
        1.8.6 果皮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测定
        1.9 细胞壁代谢指标的测定
        1.9.1 果皮果胶物质含量的测定
        1.9.2 果皮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1.9.3 果皮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1.10 果皮酶提取液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 外源ATP处理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处理
        2.2 果实呼吸速率的测定
        2.3 果皮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2.4 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5 果皮花青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测定
        2.6 果皮PPO活性的测定
        2.7 果肉营养成分的测定
        2.8 果实好果率和失重率的测定
        2.9 果皮褐变指数、果肉自溶指数和果实感病指数的测定
    3 数据分析与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DNP和ATP对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病害发生和能量代谢的调控
        1.1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感病指数和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1.2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ATP、ADP和AMP含量及能荷值的影响
        1.3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ATPase活性的影响
        1.3.1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1.3.2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H~+-ATPase活性的影响
    2 DNP和ATP对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病害发生和呼吸代谢的调控
        2.1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2.2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COX、AAO和PPO活性的影响
        2.3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NADK活性的影响
        2.4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的影响
    3 DNP和ATP对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病害发生和活性氧代谢的调控
        3.1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O_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3.2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SOD、CAT和APX活性的影响
        3.3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AsA和GSH含量的影响
        3.4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的影响
    4 DNP和ATP对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病害发生和膜脂代谢的调控
        4.1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4.2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膜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4.4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脂肪酸不饱和度和不饱和指数的影响
    5 DNP和ATP对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病害发生和抗病物质代谢的调控
        5.1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5.2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5.3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PAL活性的影响
        5.4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5.5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CHI活性的影响
        5.6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GLU活性的影响
    6 DNP和ATP对P.longanae侵染的龙眼果实病害发生和细胞壁物质代谢的调控
        6.1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果胶含量的影响
        6.2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6.3 DNP和ATP对P.longanae接种龙眼果实果皮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7. 外源ATP处理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
        7.1 ATP处理对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7.2 ATP处理对龙果实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7.3 ATP处理对龙眼果实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7.4 ATP处理对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总酚含量和PPO活性的影响
        7.5 ATP处理对龙眼果实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7.6 ATP处理对龙眼果实好果率和失重率的影响
        7.7 ATP处理对龙眼果实感病指数和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1.1 能荷状态在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中的作用
        1.2 Ca~(2+)-ATPase在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中的作用
        1.3 H~(+)-ATPase在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中的作用
    2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呼吸代谢的关系
        2.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呼吸速率的关系
        2.2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呼吸末端氧化酶的关系
        2.3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吡啶核苷酸含量的关系
    3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3.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O_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关系
        3.2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关系
        3.3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关系
    4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4.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细胞膜透性的关系
        4.2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膜脂降解酶的关系
        4.3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膜脂肪酸组分的关系
    5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抗病物质代谢的关系
        5.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酚类物质的关系
        5.2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抗病相关酶的关系
    6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关系
        6.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细胞壁组分的关系
        6.2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龙眼果实病害发生与细胞壁降解酶的关系
第五章 研究结论
    1 DNP和ATP调控P.longanae侵染所致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机理
    2 外源ATP处理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
第六章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展望
    1 创新点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采前喷布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果实褐变机理
        2.1 酚—酚酶的区室化分布学说
        2.1.1 褐变底物(酚类物质)
        2.1.2 与褐变有关的酶
        2.2 氧自由基伤害假说
        2.3 保护酶系统假说
        2.3.1 活性氧清除酶
        2.3.2 内源抗氧化物质
    3 控制果实褐变的方法
        3.1 物理方法
        3.1.1 低温贮藏
        3.1.2 气调贮藏
        3.1.3 热处理
        3.1.4 高压处理
        3.1.5 高强度脉冲电场处理
        3.1.6 臭氧处理
        3.1.7 辐照处理
        3.1.8 可食性涂膜处理
        3.2 化学方法
        3.2.1 酸处理
        3.2.2 熏硫及亚硫酸盐处理
        3.2.3 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处理
        3.2.4 无机盐处理
        3.3 生物防治方法
    4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标
        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及处理
    2 测定方法
        2.1 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耐贮性指标测定
        2.1.1 果实呼吸强度测定
        2.1.2 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测定
        2.1.3 果肉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2.1.4 果实好果率测定
        2.1.5 果实失重率测定
        2.1.6 果皮褐变评价
        2.1.7 果肉自溶评价
        2.2 龙眼果皮活性氧代谢指标测定
        2.2.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测定
        2.2.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2.3 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测定
        2.2.4 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2.3 龙眼果皮膜脂代谢指标测定
        2.3.1 细胞膜透性测定
        2.3.2 脂氧合酶(LOX)活性测定
        2.3.3 脂酶活性测定
        2.3.4 磷脂酶D(PLD)活性测定
        2.3.5 膜脂脂肪酸组分含量及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测定
        2.4 龙眼果皮能量代谢指标测定
        2.4.1 ATP、ADP和AMP含量及能荷测定
        2.4.2 H~+-ATPase、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测定
        2.4.3 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测定
        2.4.4 NAD激酶(NADK)活性测定
        2.5 龙眼果皮酚类物质代谢指标测定
        2.5.1 总酚含量测定
        2.5.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2.5.3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6 龙眼果皮酶提取液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采前喷布DDTC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1.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1.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
        1.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1.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1.5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1.6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1.7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2.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2.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MDA含量的影响
        2.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2.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sA和GSH含量的影响
    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代谢的影响
        3.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3.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脂酶活性的影响
        3.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LOX活性的影响
        3.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LD活性的影响
        3.5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3.6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的影响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4.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TP、ADP和AMP含量及能荷的影响
        4.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H~+-ATPase活性的影响
        4.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4.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4.5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K活性的影响
        4.6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的影响
    5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5.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5.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AL活性的影响
        5.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5.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采前喷布DDTC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2 采前喷布DDTC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3 采前喷布DDTC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4 采前喷布DDTC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结论
    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冷敏型橄榄果实成熟度与抗冷性的关系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1 果蔬采收成熟度与抗冷性的关系
    2 不同成熟度果蔬抗冷性差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2.1 不同成熟度果蔬膜脂代谢对抗冷性的影响
        2.2 不同成熟度果蔬重要细胞内含物对抗冷性的影响
        2.2.1 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
        2.2.2 糖类含量
        2.2.3 钙含量
        2.3 不同成熟度果蔬脯氨酸含量对抗冷性的影响
        2.4 不同成熟度果蔬呼吸及能量代谢对抗冷性的影响
        2.5 不同成熟度果蔬乙烯代谢对抗冷性的影响
        2.6 不同成熟度果蔬活性氧代谢对抗冷性的影响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5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标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及处理
    2 指标测定方法
        2.1 橄榄果实贮藏效果指标测定
        2.1.1 果实冷害评价
        2.1.2 果皮褐变评价
        2.1.3 果实好果率和失重率测定:
        2.2 橄榄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指标测定
        2.2.1 果实呼吸强度测定
        2.2.2 果实细胞膜透性测定
        2.2.3 果实颜色测定
        2.2.4 果皮叶绿素含量测定
        2.2.5 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含量测定
        2.2.6 果肉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2.2.7 果肉单宁含量测定
        2.3 橄榄果实活性氧代谢指标测定
        2.3.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测定
        2.3.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3.3 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测定
        2.3.4 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2.4 橄榄果实膜脂代谢指标测定
        2.4.1 脂酶活性测定
        2.4.2 果实脂氧合酶(LOX)活性测定
        2.4.3 磷脂酶D(PLD)活性的测定
        2.4.4 膜脂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测定
        2.5 橄榄果实能量代谢指标测定
        2.5.1 ATP、ADP、AMP含量和能荷测定
        2.5.2 H~+-ATPase、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测定
        2.5.3 NAD激酶(NADK)活性测定
        2.5.4 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测定
        2.6 橄榄果实酚类物质代谢指标测定
        2.6.1 总酚含量测定
        2.6.2 类黄酮含量测定
        2.6.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2.6.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6.5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2.7 酶提取液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冷害、采后生理贮藏品质的影响
        1.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冷害指数和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1.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好果率和失重率的影响
        1.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1.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实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1.5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色泽的影响
        1.6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7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1.8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1.9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单宁含量的影响
    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2.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2.1.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2.1.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MDA含量的影响
        2.1.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2.1.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AsA和GSH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2.2.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02-.产生速率的影响
        2.2.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MDA含量的影响
        2.2.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2.2.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AsA和GSH含量的影响
    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3.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膜脂代谢的影响
        3.1.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脂酶活性的影响
        3.1.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LOX活性的影响
        3.1.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PLD活性的影响
        3.1.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皮膜脂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3.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膜脂代谢的影响
        3.2.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脂酶活性的影响
        3.2.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LOX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PLD活性的影响
        3.2.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肉膜脂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能量代谢的影响
        4.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4.1.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ATP、ADP、AMP含量和能荷的影响
        4.1.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H~+-ATPase活性的影响
        4.1.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4.1.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4.1.5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NADK活性的影响
        4.1.6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成熟度对橄榄果实果肉能量代谢的影响
        4.2.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ATP、ADP、AMP含量和能荷的影响
        4.2.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H~+-ATPase活性的影响
        4.2.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4.2.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4.2.5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NADK活性的影响
        4.2.6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的影响
    5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5.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5.1.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5.1.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5.1.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5.1.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5.1.5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皮PAL活性的影响
        5.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5.2.1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总酚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PPO活性的影响
        5.2.4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POD活性的影响
        5.2.5 不同成熟度对冷藏橄榄果实果肉PAL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实贮藏品质、冷害的关系
    2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2.1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2.2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肉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3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3.1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皮膜脂代谢的关系
        3.2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肉膜脂代谢的关系
    4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4.1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皮能量代谢的关系
        4.2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肉能量代谢的关系
    5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5.1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皮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5.2 成熟度影响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果肉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冻藏龙眼果皮细胞膜透性、PPO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D]. 吴忠红. 石河子大学, 2021
  • [2]红毛丹果皮褐变控制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 林玉钦. 海南大学, 2020(07)
  • [3]基于膜脂代谢的常温贮藏南果梨果心褐变机理及调控研究[D]. 孙扬扬.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D]. 孙华军.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龙眼果实采后品质劣变中主要差异基因的验证[D]. 况梦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漆酶在龙眼果皮褐变中的作用及湿度调控处理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D]. 党朝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荔枝采后生理及果皮酚类物质的表儿茶素介导酶促氧化[D]. 黄婉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DNP和ATP调控Phomopsis longanae Chi侵染所致龙眼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机理研究[D]. 陈梦茵.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 [9]采前喷布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林福兴.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冷敏型橄榄果实成熟度与抗冷性的关系及其机理研究[D]. 周鹤.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冷冻龙眼果皮细胞膜通透性、PPO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