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好方法:自然后果方法

教育的好方法:自然后果方法

一、教育好方法:自然后果法(论文文献综述)

唐燕[1](2015)在《从培根到卢梭:西方早期现代性筹划中的道德教育》文中研究指明解现代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之谜,需回到道德教育构建其现代性特征的最初时刻。在培根、霍布斯、卢梭的早期现代性筹划中,道德教育的现代性特征已初现轮廓。培根的现代性筹划通过《新大西岛》展现一幅令人向往的“科技乐园”愿景图。这是培根发起的现代科技力量对现代性的想象和构造。而完成现代科技乐园的鸿篇巨制,培根需要重构一套新的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不同于古典哲人的德性伦理学,不是以德性实现作为人的幸福,而是将人的欲望满足作为人幸福的内容和目标。由此,培根向潜在的现代哲人发起号召,说服他们应具有仁爱的品质,积极地为大众谋利,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通过他们的科学才智,切实地为大众创造有助于欲望满足和享受的种种益处,而非沉浸在哲人一己的沉思之乐中。培根试图将具有古典心性的、关注人道德政治事务的哲人转变为具有仁慈心的自然哲人。这种自然哲人是科技乐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培根的现代性筹划是否能够得以实现,科技事业为大众谋福的承诺是否得以兑现,端赖于哲人角色是否成功地转变为自然哲人。因此,在科技乐园中,成就大众幸福的强有力保障并非古典哲人所言的德性品质,而是由自然哲人创造的能够提供种种物资的科技力量。尽管培根在其现代性筹划中,拒绝将德性作为实现人幸福的主导力量,但这并不否认科技乐园依旧需要人的“德性”为其存在的基础。首先,从事科技事业的人员除了具备从事科技研究与应用的基本才能和品质外,还需要具备与其他科技人员进行合作的品质,以便共同开创科技事业。其次,在新大西岛上的科技研究者还具有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智慧。具有这方面的智慧,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成为新大西岛上全体人民德行的表率,另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辨识出他们的科技成果中那些真正有益于大众健康的成果,并隐藏起那些对大众健康无益,甚至有害的科技成果。第三,新大西岛上的居民应该具有虔诚、纯洁、质朴的品质,服从科学机构的管理和安排;同时,新大西岛上的居民还具有仁慈、开放、慷慨等方面的品质,能够平等地对待落难的外乡人,并愿意将他们接纳为同胞。因此,新大西岛看起来拥有文明、善良、仁慈的居民,他们甜蜜地享受着科学为其创造的舒适、和平的幸福生活。霍布斯承继培根为大众谋福利的现代性事业,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他看来,危及人自我保存的真正障碍物不在其他,而在人的自然本性上。人的狼性本质造成人仅凭自身力量无法摆脱的道德困境。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天然地拥有万物。这种无限制的自然权利和自由势必导致人与人之间悲惨的“战争状态”。而正确的理性启迪人们探寻自然法的教诲。只要人们遵循这些自然法,即可实现和平共处与自我生命的保存。尽管自然法向人们传达了如何自我保存的有用教诲,但自然法只对人的良心法庭有用,无法有力地约束人的行为。因此,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保存,“国家”的建立就成为了必要条件。这一必要条件的存在通过国家具有的绝对权力,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安全保障,使人们能够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实现生命的保存。然而,保障人们之间的和平状态,不仅需要国家拥有强制力,从而对那些扰乱和平的行为实施有力的惩罚,对那些野心、贪婪、嫉妒等有碍于人们和平共处的欲望、激情进行有效的震慑,同时也需要国家能够教导人们养成和平生活的习惯和社会性倾向。对此生活习惯和心理倾向的培养,霍布斯的政治设计是通过教育和政制实现的。其教导的主要内容是:在思想上,一方面肃清古典思想的流毒,防止人们具有政治野心,另一方面通过大学教育传播霍布斯的公民科学和道德哲学,让人们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理解服从国家、尊重主权者权利的根据;在社会性德性上,引导人们具有亲社会行为,具有仁慈、友善、感恩之心,具有不侵占他人合法所有的正义之德;在行为上,要求人们服从民法对行为的规约,做有助于和平的事,禁做危害和平的事。可以看到,霍布斯的政治设计中,尽管保留德性和道德教化,但二者的地位和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德性的地位而言,它不再是共同体的政治目标。共同体不再致力于培育具有完满德性的高贵之人,取而代之的是遵守法律、敏于自保的人。就其内涵而言,它主要的内容不再是人灵魂的实现活动。它要么是有助于国内和平的政治性德性、社会性德性,如遵守法律的正义之德、友善、仁慈等;要么是有助于实现个体自我保存的能力,如人的理智之德。而道德教化也不再致力于对人灵魂欲望、激情的教化,而仅仅是为了让大众习得一些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方式。因此,道德教化仅仅是国家教育的一部分,是国家用于维护国内和平的这一政治目标的工具。除却上述政治需要外,对于现代国家而言,它没有动力进行道德教化。因此,在霍布斯的政治设计中,不论是德性还是道德教化,其地位和作用都大大被降低。随之而来的是,霍布斯政治设计产生了不可回避的道德困境。就个体而言,个体无法通过其灵魂的力量,把握政治的整全性。因此,人只能像一个虚弱、无力的灵魂站在巨大的“利维坦”之前,接受其统治。而个体也无法通过国家实现人灵魂的超拔与气阔。现代人灵魂的最高可能性钳制在了现代人唯利是图的欲望本性与对惩罚的恐惧上。同时,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再也不是令个体依恋的“祖国”,它仅仅是人实现自我保存的工具。当这个工具存在问题时,人们自然趋向那些更能实现他们自我保存的国家。对他们而言,不存在值得保卫,甚至为之作出生命牺牲的“祖国”。上述现代政治设计中存在的道德困境仅是被霍布斯隐匿起来的现代政治问题的表征。这就是霍布斯通过他的人性论和政治设计隐藏起来的现代政治对德性和道德教化的需要。霍布斯的现代政治设计留下个体与共同体间的沟壑,使卢梭担负起重新设计现代性的使命。与两位前辈不同,卢梭看到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中潜藏的危险。在卢梭着名的“一论”和“二论”中,他分别以德性和自由、平等的名义批驳了现代科技事业和现代政治事业。在卢梭看来,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败坏了公民德性,腐蚀了政治社会的根基;而霍布斯的政治设计,尽管建立在社会契约上,但霍布斯的“利维坦”并未建基于人的自由、平等,而是靠富人对穷人的欺瞒而得以建造的。因此,霍布斯建造起来的“利维坦”所具有的绝对权力是不正义的力量,它的存在造成政治社会中人们相互间的奴役、欺诈、倾轧,使人过着艰辛和悲惨的生活。因此,卢梭设定的思想目标是通过自己的教诲,教导人们无论是在他的个体生活,还是在他的公共生活,人都能够如自然状态般自由。这就产生了在现代性中最为宏大的道德教育计划。这一计划不仅包括一个私人的教授计划,贯穿学生人生中最初的25年,涉及他的身体、心智、灵魂的成长;而且还包括一个涉及整个共同体的教授计划,涵盖全体公民,并由伟大的立法者和国家政制教导人们社会性德性、社会风俗以及社会性情感。卢梭试图以此为现代人鄙俗的欲望本性赢回他们自由灵魂的桂冠,使人们既能实现生命的保存,又能享有原初的自由,使人既具有同情、仁慈等出自良心的温良情感,又使人成为能够履行公民义务的好公民。在上述三位思想家的现代性筹划中,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前景己初现其轮廓,道德教育在现代性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的安排,道德教育内容也得到重新的界定。自此,现代科技、现代政治以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成为了思考和构建道德教育现代性不可逃避的框架。这些现代性筹划看似一幅完美的现代人类幸福工程图,但它们不过是现代哲人跟古典哲人设下的一个赌局。现代哲人借此赌局向古典哲人表明存在一条实现人类幸福、自足的道路。这条道路不同于古典哲人设想的通过人内在灵魂德性的力量铸造人的幸福,而是依靠外在的、强大的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力量打造属于大众的幸福。然而,一些清醒的现代哲人认识到在这一赌局里,真正决胜王牌隐藏在于人的德性和道德教化中。而卢梭的现代教育计划显然无力培育更高的德性以胜任对现代性力量的钳制。而现代人性的孱弱、现代道德教化的无力,以及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发展出来的强大力量,使现代哲人设下的赌局很有可能成为现代人无法走出的死局。

李彦琳[2](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以来(1978-至今)我国大陆进行的幼儿(3-6岁)道德教育变革历程,揭示其经验教训,以资当今幼儿道德教育的历史借鉴。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从社会背景、国家政策、学术研究、幼教实践等几方面总体呈现这段历史的面貌,获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认识;挖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动因,揭示变革的本质和特征;阐述幼儿道德教育,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在内的探索和变革,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合作与影响等,揭示幼儿道德教育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评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史功过和正负社会效应,总结经验和教训,凸显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理论抱负和实践教训,展示幼儿道德教育本土化、理论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努力;探寻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未来路向,尝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镜鉴和自己的思考,以期服务与指导当前中国幼儿道德教育建设。本研究在简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德育变革的总体面貌基础上,再分三个时期展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程,最后在梳理我国传统幼儿道德教育宝贵遗产基础上展望未来幼儿道德教育之路结束。既考虑总体印象和时空的贯通性,给人完整的感觉,易于把握历史脉络,又在每一时期中抓住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引起轰动效应的思想观点、理论思潮、历史史实、典型案例等,有点有面,力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现象学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本文除文献综述和绪论外,正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概略描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道德教育的大致面貌,主要谈到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的幼儿道德教育:1949-1956年间新中国幼儿德育以俄为师的基本格局;1956-1966年间中国幼儿德育出现的极左苗头;1966-1976十年浩劫中中国幼儿德育遭受的重创。这一部分是为后面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作历史的铺垫,明晓其中的前因后果,而不至于突兀和分裂之感。第二部分描述1978-1992年间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面貌。1978年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国门洞开,西方先进理论纷至涌来,中国在大量翻译外国相关文献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我国幼儿德育相关理论。这一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整旗鼓,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幼儿德育有规范的全国性大纲,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内容比较切合幼儿,运用了多种途径和方法。但此期幼儿德育受政治影响颇深,原因一是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后过于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所形成的教育=政治的片面化、简单化和绝对化思维定势尚不能一蹴而就的转变;另一个原因在于高度划一的计划经济是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经济基础,令出一门的集权思维也使得幼儿道德教育呈现政治化、成人化、单一化倾向。第三部分描述1992-1999年间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面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标志着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多样化,幼儿道德教育已经不能用政治的观念来解决一切了;加之中国此期面临的政治困境,也导致社会道德价值混乱。此期的幼儿教育事业一方面必须承受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冲击带来的恶果,功利充斥,目光短浅,诚信回落,质量有所下滑,幼儿道德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竞争协作、劳动报酬等观念的更新,能从道德的经济学角度更完整地认识道德的本质,认识更加多元。第四部分描述2000年至今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面貌。新世纪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又一次起步,经过二三十年的修炼和积淀,新世纪的幼儿道德教育更加关注幼儿自身的道德建构,倡导以人为本的幼儿德育观,提倡道德教育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本身,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认真对待了国学热中文化寻根对幼儿道德教育的意义。第五部分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功过进行总体评价,挖掘经验,总结教训。并在对我国儒家传统幼儿道德教育精髓和糟粕的认识上,前瞻中国幼儿道德教育未来之路,那就是:立足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融会中西优秀幼儿道德教育价值观,守先待后,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基础上,以升华儿童道德生命为重要使命,建设以儿童为本位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幼儿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在儿童道德哲学理论指导下,在借鉴儿童道德心理学相关成果基础上,最突出的转变乃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变得日趋理性和善思,转变了过去单、片面、刻板、僵化的思维,正在学会整体、多元、辩证、开放的思考,对幼儿道德本质、幼儿道德心理结构特点、幼儿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等一系列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国家干预等行政手段使幼儿道德教育趋于合理和完善。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美好未来必将:从泛政治走向人本化、从外铄走向内发、从片面走向多元、从灌输走向对话、从规范走向发展、从分离走向融合!

马韵[3](2004)在《父母教育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父母教育一致性,作为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一项子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借助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本文试图对其进行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 调查中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在民主型和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上表现出十分显着的差异。在其他的家庭教育方式上,父母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着性的差异。与此同时,就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而言,父母之间同样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 从总体上看,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父母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方式、方法上是比较一致的。如果父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父母的教育一致性也会随之提高。

王先达[4](2000)在《教育好方法:自然后果法》文中认为

王先达[5](2000)在《教育好方法:自然后果法》文中认为 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在众多种教育方法中,自然后果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简单易行。它不需要家长运用特殊的技巧,不需要特别的学习和努力。它指的是让孩子从行为的自然后果中

二、教育好方法:自然后果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好方法:自然后果法(论文提纲范文)

(1)从培根到卢梭:西方早期现代性筹划中的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道德教育的现代性迷局
    二、文献综述
        (一) 我国在道德教育与现代性问题上的相关研究
        (二) 西方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反思性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培根的科学:人类幸福和道德的新道路
    第一节 培根的道德哲学:属人之善及其获得
        一、道德哲学在新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目标
        (一) 新知识体系与道德哲学的位置
        (二) 培根的不满与新的目标
        二、属人之善:“作为生活果实的善”
        (一) 关注私人生活的善
        (二) 责任:关注社会的善
        三、善的获得:“生产善的耕稼之术”
        (一) 培根的教诲:改造情感与培育仁慈
        (二) 培根教诲的“新意”
    第二节 新道路:建构科技乐园中的生活方式
        一、仁爱的科学:作为新道路的优越性
        二、新生活方式与科技
        (一) 人的本性与科技
        (二) 新生活方式的象征:培根的《新大西岛》
    第三节 道德与科技:审议科技乐园中的人的幸福、道德与道德教化
        一、“科技乐园”中道德教育的处境
        二、科技能否制造并守护人之幸福?
        三、科技作为人之幸福的道路:不满与欠缺
        (一) 人的幸福与人之德性
        (二) 科技时代的德性及其欠缺
        (三) 科技时代的幸福:最紧迫与最重要
第二章 霍布斯政治设计中的道德与教育
    第一节 霍布斯国家学说:道德困境的现代政治方案
        一、霍布斯的人性学说:阅读自己
        (一) 人性的基本要素
        (二) 人性的吊诡:自然权利与自然状态
        二、超越人性困境:自然法教诲
        (一) 自然法体系
        (二) 霍布斯道德哲学的特点
        (三) 自然法:践行与效用问题
        三、霍布斯国家的建立
        (一) 主权者的权利与主权代表者的职责
        (二) 属民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新国家学说:培育新人
        一、制造合格的质料
        二、利维坦的教育
        三、利维坦的政制
        (一) 政制的教诲
        (二) 利维坦公民特征
    第三节 道德与政治:霍布斯政治设计中的道德与道德教化
        一、霍布斯政治设计中的道德
        (一) 霍布斯道德哲学
        (二) 霍布斯政治设计中德性的简化与能力化
        (三) 霍布斯政治设计中德性与道德教化的处境
        二、霍布斯政治设计的道德困境
        (一) 原子式的个体与“利维坦”
        (二) 公共利益与公共生活的衰落
        三、隐匿的重大政治问题:人的德性与道德教化
        (一) 霍布斯政治设计中的德性与教化问题
        (二) 古典哲人政治设计中的德性与教化方案
        (三) 霍布斯学说对德性与教化问题的隐匿
        (四) 结语
第三章 人的幸福、道德与自由:卢梭的论争
    第一节 科技与道德
        一、以好人的名义:对科学的批判
        (一) 科学与人的德行
        (二) 普罗米修斯教诲:小心“不懂火”
        二、“政制”解毒剂:各得其所的幸福
        三、培根的科技乐园:卢梭式批判
    第二节 政治社会与人的自由
        一、卢梭的批判:没有自由的政治社会
        (一) 批判工具:自然状态中的人
        (二) 人的枷锁:堕落的社会
        (三) 卢梭的献辞:理想的政治社会
        二、卢梭的“有用”真理:人的自由
        (一) 自行选择生存方式
        (二) 不依赖他人
        三、卢梭的“自由”:对霍布斯政治社会的修正
        (一) 人的自由与人的幸福
        (二) 从人的自然自由到公民的自由
        (三) 卢梭的政治修正方案
    第三节 教育计划:爱弥儿式的自由与德性
        一、教育总纲:保持自由、道德的状态
        二、教育内容
        (一) 身体和感官能力的教育
        (二) 自然生存的教育
        (三) 社会生活的教育
        (四) 爱弥儿教育的结束
        三、卢梭的现代道德教化计划
        (一) 道德教化计划的现代脉络
        (二) 道德教化计划的正当性
        (三) 道德教化计划的特点
        (四) 道德教化计划的意义
结语 西方早期现代性筹划中的赌局与死局
    一、现代性筹划:现代哲人的赌局
    二、人的德性与道德教化:赌局的底牌
    三、现代性筹划的赌局与死局:一步之遥
        (一) 现代人性论
        (二) 现代科技与现代政治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道德教育简论(1949-197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道德教育演进
        一、 以俄为师奠定新中国幼儿德育基本格局(1949-1956)
        二、 新中国幼儿德育出现左倾苗头(1956-1966)
        三、 新中国幼儿德育在文革中遭受重创(1966-1976)
    第二节 对此阶段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总体评价
第二章 政治性导向较强的幼儿道德教育(1978-1992)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
        一、 此期国家道德教育价值导向
        二、 义利之辩为承认道德主体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节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之教育目的:“五爱”教育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之主要内容
        三、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主要采用的途径和方法
        四、 此期儿童道德心理研究状况
    第三节 对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评价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其原因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不足及其原因
第三章 受市场经济冲击的幼儿道德教育(1992-1999)
    第一节 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旋律
        一、 此期国家道德教育价值导向
        二、 对此期国家道德教育价值导向的评价
        三、 市场经济和道德关系大讨论:道德相对独立性解放出来
    第二节 市场化冲击下的幼儿道德教育实践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目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探索的新途径和方法
        四、 此期儿童道德心理研究进展
    第三节 对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评价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其原因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幼儿道德教育(2000-)
    第一节 公民道德:新世纪伦理语境的转换
        一、 此期国家道德教育价值导向
        二、 新世纪伦理话语转换:从革命道德到公民道德
    第二节 新世纪幼儿道德教育实践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目的:强调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 新世纪幼儿德育内容的时代特色
        三、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探新
        四、 此期儿童道德心理学研究进展
    第三节 对新世纪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评价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成绩及其成因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第五章 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未来之路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幼儿道德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幼儿德育的主要成就
        二、 幼儿德育有待改进之处
    第二节 我国传统幼儿道德教育对当今的启示
        一、 传统幼儿道德教育中之德育原则
        二、 传统幼儿道德教育之美德条目
        三、 传统幼儿道德教育之优秀方法
        四、 对我国传统幼儿道德教育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前瞻
        一、 批判继承,合理借鉴
        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 革故鼎新,开创未来
        四、 提升教师素养,完善道德教育观念
        五、 开展以家庭主导的家园共育
        六、 推动社会德教,全面育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和参加课题一览表

(3)父母教育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父母教育一致性:一个令人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 父母--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 父母教育一致性的研究意义
        1 、 理论意义
        2 、 实践意义
二、 关于父母教育一致性的几点认识
    (一) 父母教育一致性的内涵
        1 、 教育一致性的含义
        2 、 父母教育一致性的界定
    (二) 教育一致性的个案与类型分析
    (三) 父母教育一致性研究的理论视野
        1 、 教育生态学理论
        2 、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 、 冲突理论
        4 、 家庭系统理论
    (四) 父母教育不一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三、 父母教育一致性研究:对象、工具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三) 研究方法
四、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说明
    (二) 父母教育一致性的具体表现
五、 有关父母教育一致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 父母个人因素
    (二) 家庭因素
    (三) 社会因素
六、 提高父母教育一致性的若干建议
    (一) 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二) 营造温馨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 科学运用各种教育策略和方法
    (四) 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父母教育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父亲版)
后记

四、教育好方法:自然后果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培根到卢梭:西方早期现代性筹划中的道德教育[D]. 唐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 李彦琳. 西南大学, 2012(03)
  • [3]父母教育一致性研究[D]. 马韵. 华南师范大学, 2004(03)
  • [4]教育好方法:自然后果法[J]. 王先达.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0(S6)
  • [5]教育好方法:自然后果法[J]. 王先达.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0(06)

标签:;  ;  ;  ;  ;  

教育的好方法:自然后果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