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权思想及其对现代人权思想的影响

儒家人权思想及其对现代人权思想的影响

一、Confucian Human Rights Idea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Human Rights Thought(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涛[1](2020)在《儒家人权话语述论》文中提出从所涉及的议题来看,儒家人权话语在内容上可以概括为"儒家—人权"的有无论、历史论、关系论和建构论。儒家—人权有无论因为判断"有无"标准的差异,而存在着"古无有也""古已有也"和"本无后有"的种种具体论争。儒家—人权关系论在具体内容上可区分为"相斥论""相融论"和"转化论"。儒家—人权历史论中包含了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人权"东学西渐"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西方人权观念和规范文本的形成均产生过影响。儒家—人权建构论中"潮汕新儒家"的代表杜钢建,通过"仁学"系统地建构了儒家人权论体系。综合来看,儒家人权话语处于中西古今之间的纵横交错点上,人权的"公度性"正是在这一点上产生的。

杨睿宇[2](2019)在《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之平衡研究》文中提出权利是现代社会实现个人利益和发展的基本保证,知识产权与人权则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权利。自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以来,通过其对人类智力成果的保护,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大众对科学研发的积极性,提升了人们创造的主动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权是生而为之人享有的权利,人权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尊重。只有实现了人权才能确保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才能为创造美好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的进步,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人权的实现,为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人权的实现为知识产权的发展奠定基础。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关系,在知识产权和人权的关系中最具代表性。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围绕的是卫生科技及其智力成果的有效利用,而健康权则是实现人类生存的基础性权利。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直接关系医药产业领域的财产成果权,使医药研发企业凭借对其专利的独占获得高额的收益。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发企业对医药研发的持续人财物投入,促进医药健康行业的整体发展,最终为实现人类健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权利属性、利益追求、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在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部分领域形成的冲突问题也逐渐显现,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对健康权的保障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医药知识产权能够给人们健康权的实现带来更多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伴随着医药知识权利拥有人利益随之扩张,导致对其他权利的侵害。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医药知识产权的技术与制度优势,将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其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现医药技术提升与医药服务输出的同时,扩大了对健康权的负面影响,并对人类健康权的普遍实现构成了阻碍。医药知识产权与健康权的平衡,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明确各自主体的责任界限,在一定范围和基础上对相关权利、义务、责任进行刚柔并济的调适,建立较为合适的平衡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两者的适度平衡是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从医药知识产权与健康权关系的视角探讨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健康权保障的辩证关系、相互作用、负面影响及其表现;从法理上论证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条件和基础;借助国际法律规范、借鉴域外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实践经验,探索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平衡的法治路径及实践对策,为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供学理和法理支持。本文除“引论”和“结论”外,主体部分共六章。“引论”部分,从现实需求(问题提出)、理论需求(研究现状及综述)两方面,论述了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重要意义;并对为何选取医药知识产权与健康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介绍,交待了本文主要研究的重难点和研究路径。第一章厘清了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辩证关系。首先,分别就知识产权与人权、医药知识产权与健康权保障的关系做出辨析。从起源、属性、功能的角度解析和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知识产权直接与人的基本权利构成关联,厘清知识产权与人权的概念及范畴才能明晰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明确了健康权保障是人权的基本要求,健康权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权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最后,阐述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关系为探究两者的影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也是对如何平衡它们之间冲突的根源进行研究。第二章对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相互促进关系做了理论分析和现实探讨,并就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能实现健康权的多重良好效应,健康权保障能实现对医药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做了阐述。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科学技术革新,加大了医药技术创新的力度,不仅发挥了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应,还促进了公民健康权保障实现。健康权的实现有效推进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运行进入新阶段,为推进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健康权保障的实现推进了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战略化、系统化,提升了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竞争力。两者的相互促进推动了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讨论医药知识产权对健康权的负面影响及缘由。医药知识产权促进了健康权的实现,为提升人类整体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在促进健康权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两者也出现了矛盾和冲突。知识产权与健康权分别作为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关系极具代表性。通过分析医药知识产权对不同群体及特殊病患等群体的负面影响,以及医药知识产权垄断、医药专利权对健康权保障造成的不良影响,围绕权利属性、义务、目的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健康权保障形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为之后讨论的平衡路径探索理清了思路。第四章结合现行国际做法,选取介绍了具有代表性且在某些领域已取得成效的国家的实践经验,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平衡提供了丰富的域外经验。分析了目前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较为常见的国家行为,重点分析法律规制、强制许可、平行进口等方式方法;选取了印度仿制药、巴西专利药生产、古巴制药业等案例,同时梳理了不同体制国家的做法,为探究如何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寻求国际经验,增强了理论认同及实践转化。第五章综合本文前面的论述与分析,通过法哲学、人权保障等角度就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要求对医药知识产权权利做出适度限制;从生命的本质与效益的追求,探究健康权优先实现的必要性;深究利益与平衡的协调,实现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平衡,就文章探寻的主题做出了理论回应。第六章对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法治路径及实践对策给出建议。阐述了国家义务对公民健康权保障的实现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国家义务在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中应发挥的作用。介绍了国际知识产权法规、法律全球化能起到的作用,建议对救命药的暴利现象采取法律规制,构建起适宜的价格及成本调整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两者之间的负面影响,为平衡权利冲突给予示范。“结论”部分进一步回应主旨,强调了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互相促进及正面作用,揭示了两者冲突及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明确指出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与健康权不仅是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的目标,也是健康权基本保障的要求,还是社会整体进步的表现,更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需要。

赵东[3](2019)在《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肇始于17—18世纪的欧洲,以“理性崇拜”和“天赋人权”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宣告了近代人权思想的崛起,资产阶级所倡导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以此为契机,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以社会契约论作为理论基础,基于人道主义刑罚观,在批判死刑的基础上,宣告了终身监禁时代的到来。其后的杰里米·边沁从功利主义刑罚观出发,认为执行死刑的代价与所收获的效果不成正比,而终身监禁比死刑更加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原则,由此形成了终身监禁的两大理论支柱。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全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废除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终身监禁在很多国家的刑罚体系中都得到了确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模式。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以废除死刑为“靶向”的终身监禁制度必然要影响到保留和适用死刑的中国刑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终身监禁制度的引入,是有其阶段的历史必然性的。但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形势发展要求,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完全照搬国外的终身监禁制度,而是在《刑法修正案(九)》中设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监禁制度。像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这种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也就有可能意味着问题、矛盾、疑难与缺陷,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思考、批判、解决与完善。最终使终身监禁制度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从存在变为合理,从萌芽走向成熟,并对我国未来的刑罚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从刑法学、哲学、社会学三个维度上对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展开研究,以本体——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线索构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具体的论述思路沿着本体概念与特征、历史源流、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对话与探讨、反思与批判、突破与重构、启示与展望的进路展开。在上述论述过程中,有反思、有批判、有建构;有借鉴、有启示、有展望,最终形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国际视野、中国视角和自己方案的格局。本文除引言外,内容共分六章展开论述,其中第一、二章为基础篇,第三、四、五章为现实篇,第六章为未来篇,大约20余万字,各章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终身监禁制度概述。本部分遵循本体、历史、当代的逻辑顺序,系统梳理和研究了终身监禁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历史源流、当代立法模式等基础性问题。现代终身监禁的概念来自于英美,理论源自于贝卡里亚的人道主义刑罚观和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起源于明、盛行于清的“永远圈禁”制度和作为希伯来法系判例法的《塔木德》分别是中西方终身监禁制度的历史源头。在当代世界各国的终身监禁制度中,美国采取了限制死刑基础上的绝对终身监禁模式,欧洲则采取了废除死刑基础上的相对终身监禁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对我国构建终身监禁制度的刑罚理念、适用范围、类型选择、救济渠道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第二章终身监禁制度的价值分析。在国家观的层面,揭示不同国家观视野下各种形态的终身监禁所具有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终身监禁的本质,并进一步回答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法体系中,该如何去认识终身监禁这一源自于西方的刑罚制度,从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去把握终身监禁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性质和定位;在刑罚本体论的层面,分配主义的刑法本质论,很好地解决了终身监禁的立法威慑与司法适用问题。终身监禁是对国家实现高压反腐,保护国有财产和人民利益的刑罚根本目的和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与一般人犯罪的刑罚直接目的的部门法回应。刑罚权的根据应当是国家的统治权,刑法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强制性规范,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而服务于现实的经济基础状况,终身监禁是对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拐点”上,为体现国家意志所做出的法律制度回应。终身监禁对改善我国的刑罚结构、推进死刑废除步伐、落实罪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全面贯彻我国现阶段法治反腐的政策、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三章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性质与适用。首先,本章梳理了我国有关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进行了立法解读。基于对立法规范的不同理解和解读,刑法理论上对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理论争讼:其一,对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应当“从宽理解”还是“从严理解”?有从宽说、从严说、宽严一体说。其二,对我国终身监禁的刑罚性质应当如何定位?存在着中间刑罚说、死刑过渡说、死刑本质说、死刑替代说、特殊无期徒刑说;其次,在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性质上。我国的终身监禁是从属于无期徒刑的,在后死刑时代,终身监禁成为主刑后,与无期徒刑相比,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区别,而是具有方法论和体系化上的差异;再次,在终身监禁的适用上。适用刑法第50条第1款的规定,直接减为25年有期徒刑,不属于终身监禁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而是不适用终身监禁本身。而在执行终身监禁期间,犯罪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不应当按照刑法78条第1款的规定予以减刑。适用《刑法修正案(九)》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并不违反刑法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最后,通过对现有的四起终身监禁判例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从无期徒刑到终身监禁的适用数额标准跨度过大和终身监禁刑罚适用的数额边界是2亿元的结论,建构了情节整合下的“数额+情节”的终身监禁适用模式,揭示了判处终身监禁的司法逻辑,阐明了“立功”的法定从轻情节对终身监禁适用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本章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体系性反思。对终身监禁与死刑立即执行、终身监禁与死缓、终身监禁与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与罚金刑、终身监禁与刑法第50条第2款限制减刑的规定、终身监禁与服刑人员、终身监禁的替代刑与定位、刑法规定与司法解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刑罚体系性反思;第二部分从人性论、社会契约论、法的命令、正义理论几个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展开法哲学的批判。第五章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突破与重构。首先,从重构的前提限定、刑罚的衔接与协调、刑罚执行成本的考量、特殊服刑人员的社会化处遇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终身监禁制度重构需要考量的因素;其次,分别从观念困局、成本困局、管理困局、诉讼困局、刑期困局、刑种困局、适用范围困局七个方面重构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第六章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命运与刑罚改革。分别从死刑改革的视角、刑罚轻缓化的视角、犯罪分层的视角、刑法与司法解释的视角、国际刑法的视角对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命运进行了展望。以终身监禁为切入点,提出如下刑罚改革意见:建立增设新刑种和刑罚执行措施的评估机制、建立减刑、假释的司法听证制度、刑罚目的的转向、对短期自由刑弊害的再认识与预防、罚金刑易科“劳动补偿”、改革刑罚执行,落实实质意义的罪刑相适应、死刑废除的渐进式。

赵树坤,毛奎[4](2019)在《中国人权研究的主体性觉醒与省思: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78到2018年,中国人权研究从"姓资姓社之争"到"人权属性之争""人权主体之争""人权首要内容之争""主权与人权之争",在"批判西方"中逐步走向"对话西方";进而到以发展权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和话语的自主塑造。这是人权研究逐步摆脱阶级话语,克服中西话语对抗,艰难确立中国人权研究主体性自觉的演进过程,也是人权研究"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语式和研究方法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今后的人权研究仍要极力关注: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相互交织;"引介移植"与"自主塑造"的辩证;抽象演绎与具体人权研究互为犄角;人权话语与叙事研究的创新。

贾永健[5](2018)在《论人权之正义根基与价值品格:中道》文中指出从法哲学视角来看,"人权"这种建构的本质是对人欲的中道规制。近代以前主流正义论,从德性高于欲望的理念出发,对人欲的正常发展和满足普遍持限制甚至是压制态度。这导致人欲受限过度,人类物质生活的整体质量水平过低,与中道的正义观相悖。诞生于近代西方的人权概念,是对这种不正义状态的根本反动或矫正,极大地推动了人欲的普遍满足,但也带来矫枉过正的风险。当"人权"观念被偏狭理解为"私欲至上"时,会减损国家和法律(人权的最根本保障)之权威,对人权实现无疑是"自毁长城"。只有坚守"德性与欲望""欲望和法律""国家与人"关系的中道正义,方可实现人权的初衷:人的普遍自由。

王辉[6](2018)在《“儒家式权利”是权利吗?》文中认为"儒家式权利"思想是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从"好处""人的尊严"和"义务"三个方面考察"儒家式权利"的基本预设或哲学基础,可以发现,"儒家式权利"不能直接等同于权利,但可以成为对发展现代中国权利有益的"思想资源"。

程延军[7](2018)在《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权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和最富有道德的词汇,其发展和演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受若干因素的影响,人权及其属性的涵义日趋复杂多变,从历史学、伦理学、哲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理解和观察显得十分必要。文章运用历史梳理与理论分析等方法,全面论证了人权及其普遍性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分析了人权普遍性的理论根据及各种争论、对抗的成因,近而运用文化相对性理论予以分析和评价,指出了人权普遍性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困境,认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文化共同性及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的人权交流与合作来弥合二者间的矛盾,最后探索了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实践路径。普遍人权理论根植于西方自然权利论的核心—自由主义,借助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尤其在两次世界战争所引发人类理性反思等因素的促动下,人权理念包括普遍性理论迅速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精神理念和行为指引,人权普遍性备受推崇;尽管针对人权普遍性的理论与实践的质疑及批判充斥其间,而尤以文化相对性为主要反调。随着人类学理论的日趋成熟和第三世界国家文化自觉运动的高涨,文化的相关理论渐趋丰富,使得文化阐释人权变得可能和十分必要。自文化相对性兴起并成为反对人权普遍性的重要理论以来,加剧了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间的对抗与矛盾,导致国际社会中人权冲突与对抗愈发复杂,人权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阻力。因此,本文基于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理论,承认作为文化结果的人权之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间的矛盾存在弥合的必要和可能,强调在文化趋同和全球化的趋势下通过加强文化认同、理解与宽容是弥合二者矛盾的重要途径。人权与文化的实践表明,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具体通过跨文化合作的路径来有效弥合和消解人权领域的张力,指出人权有限普遍性理论是符合全球人权发展趋势的合理且妥当的结论。中国应坚持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原则,尤其从本国传统文化出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秉持人权普遍性与相对性对立与统一,加强人权法治化的进程并推进人权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落实以生存权、发展权与和平权为核心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为全球人权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

郭翀[8](2018)在《当代人权观念研究》文中认为人权是社会制度赋予个人和群体的权利。在反对人权神授的过程中,西方人权主义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探索,提出了普遍人权的观念,认为人生而平等,人权是一种天赋权利。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为人类的基本权利的获得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人权的理论基础,是世界人权史上的重大进步。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观站在自身阶级立场上,主要是为资产阶级自身服务,忽略了广大无产阶级的权益,所谓的“普遍人权”并不普遍,因此遭到了不断地反思和质疑,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存在自然的权利或人之为人生来具有的天然权利,更不存在上帝或上天赋予的权利。权利的观念和人们实际享有的权利,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并因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变化。所谓的普遍权利,是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交叉共识,由考察各国的基本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来确定,因此普遍权利是一种事实上的普遍性而不是先验的或先天的普遍性。人的各种权利是相互联系的,把一些“基本权利”看作人权,使之与“其他权利”分割开来,这既不符合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现实,也有害于“其他权利”的保障和促进。人的权利不仅应该得到保障,而且应该得到促进,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和道德观念所隐含的是消极人权,而在人权保障的基础上促进人权发展的社会则以一种积极的人权观念为导向。一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就在于在这种制度下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多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人权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全面的中国化,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人权观并进行了伟大的实践,从而将中国人权观推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人权观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人权的核心,从而为广大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精准扶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实践,让抽象、理论化的人权落实到了具体的实践行动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从而为世界人权事业提供了鲜活的范例。更难能可贵的是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是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继承以及西方人权理论的超越,也是对世界人权理论的一大贡献。

原欣[9](2018)在《责任视角下的孟子思想及其人权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子从情感出发讨论政治,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他的思想以向善的人心预设为前提,以责任感为中介,沿着己-家-国的路径渐次拓展,从而形成一个圆融的整体。其中,君子的人格理想是基础,适宜的人际关系是核心,民本的社会治理是目的。孟子以责任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有助于纠偏当下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性人权论证范式,促进非西方国家人权思想的挖掘,夯实中国人权话语的文化根基。

齐延平[10](2018)在《论中国人权文化的正当性根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已抵达文明转型的临界点,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的价值取向乃至国家的制度与政策选择进入波动调整期,对人权文化与中国传统关系予以重新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在思想体系层面上,中国传统与人权文化是冲突的;在制度法统意义上,其与人权文化是对立的。对传统文化的重拾与重建,应限于共同体情感凝聚、国家文化认同和社会道德建设领域;超越此领域,就会造成对人权文化建设的破坏。从自然—社会人性和发自同理心的共同道德出发,完全可以确立中国人权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正当性根基,既无需照搬西方,亦无需求援传统。

二、Confucian Human Rights Idea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Human Rights Though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nfucian Human Rights Idea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Human Rights Thought(论文提纲范文)

(1)儒家人权话语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中国人权话语谱系中的儒家人权话语
二、儒家—人权有无论
    1.儒家—人权“有无”的判断标准
    2.“古无有也”
    3.“古已有也”
    4.“本无后有”
三、儒家—人权历史论
    1.“东学西渐”的观念影响
    2.“东学西渐”的规范文本影响
四、儒家—人权关系论
    1.儒家—人权“相斥论”
    2.儒家—人权“相融论”
    3.儒家—人权“转化论”
五、儒家—人权建构论
    (一)作为“仁学”出发点的“良心自由”
    (二)人权主义
    (三)宽容主义
    (四)抵抗主义
    (五)新宪制主义
    (六)双向法治的基本人权体系论
六、结语 儒家人权话语的当代身位

(2)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之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重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之关系辨析
    第一节 知识产权与人权之关系解析
        一、知识产权属性与人权范畴
        二、知识产权与人权的联系和冲突
    第二节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之关系解构
        一、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缘由探析
        二、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相互促进
    第一节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多重效应
        一、加大医药技术创新的力度
        二、促进公民健康发展的方式
        三、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动力
    第二节 健康权保障的良性促进
        一、推进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化布局
        二、增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程度
        三、保持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竞争力优势
第三章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对健康权保障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对健康权保障负面影响的类型
        一、对不同群体健康权保障的负面影响
        二、对特殊病患健康权保障的负面影响
        三、医药知识产权垄断的损害
        四、医药专利权过度保护的危害
    第二节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造成健康权保障负面影响的追本溯源
        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位阶之争
        二、公平与效率的价值之争
        三、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影响之争
第四章 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国家行为
        一、法规制定——两者平衡的基础
        二、强制许可——权利滥用的限制
        三、平行进口——价格平抑的方式
        四、跨国合作——整合资源的举措
    第二节 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域外案例
        一、印度仿制药
        二、巴西的医药专利审查与药品定价
        三、古巴的制药与研发
        四、不同体制国家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经验
第五章 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法理思考
    第一节 基于公平正义的权利平衡
        一、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冲突中的公平正义
        二、医药知识产权权利适度限制
    第二节 生命与效益的优先抉择
        一、生命与效益的理念
        二、健康权保障的优先实现
    第三节 基于利益与发展协调的权利调和
        一、利益与发展的理念
        二、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调和
第六章 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法治路径
    第一节 法律框架体系的完善
        一、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入宪
        二、优化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三、完善健康权保障立法
    第二节 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国家义务
        一、国家义务的构成
        二、国家义务的履行
    第三节 平衡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的国际法问题
        一、法律全球化及作用
        二、国际医药知识产权法律的作用
        三、对救命药暴利的法律规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终身监禁制度概述
    第一节 终身监禁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终身监禁的概念和特征
        二、终身监禁的分类
    第二节 终身监禁制度源流纵横考
        一、中国古代终身监禁制度源流考
        二、西方现代终身监禁制度源流考
        三、中西方源流对终身监禁制度的启示
    第三节 域外终身监禁立法模式考察
        一、美国模式:限制死刑基础上的绝对终身监禁模式
        二、欧洲模式:废除死刑基础上的相对终身监禁模式
        三、域外模式对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启示
第二章 终身监禁制度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不同国家观视野下各种形态终身监禁的价值旨趣
        一、西方自由主义国家观——个人主义视野下的相对终身监禁
        二、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国家主义视野下的绝对终身监禁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视野下重大贪污受贿罪的终身监禁
    第二节 终身监禁的刑罚本体论价值
        一、终身监禁的刑罚本质价值
        二、终身监禁的刑罚目的价值
        三、终身监禁的刑罚功能价值
        四、终身监禁的刑罚权根据价值
    第三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价值与意义
        一、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刑罚理论价值
        二、我国终身监禁制度对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性质与适用
    第一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立法解读
        一、我国终身监禁的立法规范梳理
        二、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罪名
        三、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条件
        四、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时间
        五、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效果
    第二节 我国终身监禁性质与适用的对话和探讨
        一、终身监禁的基本立场
        二、我国终身监禁的性质
        三、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
    第三节 我国终身监禁适用的司法判例分析研究
        一、我国终身监禁适用的数额标准
        二、我国终身监禁适用的司法逻辑
        三、情节整合下的“数额+情节”的终身监禁适用模式
        四、“立功”对终身监禁适用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体系性反思
        一、终身监禁与死刑立即执行
        二、终身监禁与死缓
        三、终身监禁与无期徒刑
        四、终身监禁与罚金刑
        五、终身监禁与刑法第50条第2款限制减刑的规定
        六、终身监禁与服刑人员
        七、我国终身监禁的替代刑与定位
        八、刑法规定与司法解释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哲学批判
        一、人性视野下终身监禁的合理性追问
        二、社会契约论中终身监禁的合法性危机
        三、法的命令下终身监禁对抽象人格自由的违背
        四、正义理论对终身监禁价值的拷问
第五章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突破与重构
    第一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重构的考量因素
        一、重构的前提限定
        二、刑罚的衔接与协调
        三、刑罚执行成本的考量
        四、特殊服刑人员的社会化处遇
    第二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困局的突破与重构
        一、观念困局的突破与重构:恢复性司法的刑事司法理念
        二、成本困局的突破与重构:余刑终身的社区矫正制度
        三、管理困局的突破与重构:《监狱法》增设终身监禁的“分押分管”措施
        四、诉讼困局的突破与重构:建立与终身监禁制度相适应的综合配套诉讼程序.
        五、刑期困局的突破与重构:《刑法》增设刑事特赦条款
        六、刑种困局的突破与重构:废除死缓基础上终身监禁成为独立刑种
        七、适用范围困局的突破与重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终身监禁的适用范围.
第六章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命运与刑罚改革
    第一节 多维视角下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命运
        一、死刑改革的视角:后死刑时代是否需要一种最高等级的严厉刑罚
        二、刑罚轻缓化的视角:生命与终身自由孰轻孰重
        三、犯罪分层的视角:极重罪的刑罚设置标准
        四、刑法与司法解释的视角:为终身监禁改革预留空间
        五、国际刑法的视角:“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突破
    第二节 终身监禁制度对我国刑罚改革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建立增设新刑种和刑罚执行措施的评估机制
        二、建立减刑、假释的司法听证制度
        三、刑罚目的转向:从“三振出局”的终身监禁说起
        四、对短期自由刑弊害的再认识与预防——以终身监禁为视角
        五、终身监禁与罚金刑冲突的启示:罚金刑易科“劳动补偿”
        六、改革刑罚执行,贯彻落实实质意义的罪刑相适应
        七、自由与生命“质的鸿沟”消解:有期、无期、终身到死刑废除的渐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中国人权研究的主体性觉醒与省思: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人权研究的“破冰”——阶级话语的制约与松动
二、人权研究的“博弈”——中西间的竞争与妥协
    (一) 人权属性之争
    (二) 人权主体之争
    (三) 人权内容位阶之争
    (四) 人权与主权关系之争
三、人权研究的“主体性”觉醒——中国话语的反思与构建
    (一) 继续挖掘传统文化基因中的“人权”因子
    (二)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再深化
    (三) 立足于中国人权建设实际的理论创新
四、结语

(5)论人权之正义根基与价值品格:中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遍压制人欲的“前人权时代”
    (一) 古代西方自然正义论的束缚
    (二) 古代中国“宗法”正义论的压制
二全面解放人欲的“人权时代”
    (一) 欲望平等:人权的形式要件
    (二) 欲望个人:人权的主体要件
    (三) 欲望至上:人权的内容要件
    (四) 权利本位:人权的法律要求
四迈向中道正义的“普遍自由时代”
    (一) “中道”:人权的精神内核和正义根据
    (二) “法治”:保障“人权”迈向“普遍自由”的必由之路
五结语

(6)“儒家式权利”是权利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好处”的“儒家式权利”的反思
二、作为“人的尊严”的“儒家式权利”的反思
三、作为“义务”的“儒家式权利”的反思
四、结语

(7)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与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性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四、思路、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权与文化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及其属性
        一、人权的概念
        二、多学科视角下人权概念考察
        三、人权属性的主要观点及论争
    第二节 文化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质
        二、文化的外延及功能
    第三节 人权与文化的关系
        一、人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二、文化影响人权的主要学说
        三、文化与人权的冲突与协调
        四、马克思主义人权与文化理论
第二章 人权普遍性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第一节 人权普遍性的理论基础
        一、作为人权基本性质之普遍性的提出
        二、人权普遍性的理论依据及其历史演进
    第二节 人权普遍性的国际实践及影响
        一、人权普遍性的国际实践
        二、人权普遍性国际实践的动因及影响
第三章 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下人权普遍性考察
    第一节 人权普遍性之反调
        一、人权普遍性之反调
        二、对人权普遍性反调的质疑与批判
    第二节 文化相对主义与人权普遍性的冲突
        一、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
        二、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之分歧
    第三节 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下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一、文化的共通性与人权普遍性
        二、文化的差异性与人权的特殊性
        三、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人权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第四章 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张力与弥合
    第一节 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一、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对立
        二、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统一
    第二节 理解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张力的维度
        一、两种人权观下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张力理论
        二、人权参照标准下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张力
        三、跨文化视域下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张力理论
        四、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的张力
    第三节 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张力的弥合
        一、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间张力弥合的可能性
        二、弥合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之张力的必要性
        三、弥合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张力的路径
        四、实现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弥合的基本实践及意义
第五章 弥合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张力的中国实践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对中国实践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内容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人权新机制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内涵与意义
        二、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相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人权治理机制
    第三节 推进以生存权、发展权与和平权为核心的中国人权实践
        一、生存权、发展权与和平权为首要人权确立
        二、中国促进生存权、发展权与和平权发展的实践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人权发展战略及其价值
        一、新时代全球人权发展的中国战略
        二、新时代中国人权发展战略应克服的问题
        三、中国人权发展战略的价值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当代人权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当代人权问题源起
        一、当代人权的重要性
        二、当代人权观念来源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人权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界人权研究现状
        三、当代我国党和政府的人权立场对人权理论的贡献
    第三节 写作思路
第一章 西方当代人权观念的来源
    第一节 西方人权观念的起源
        一、西方古代人权观念的萌芽
        二、西方人权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西方人权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西方近代人权思想
        一、西方启蒙运动的人权思想
        二、潘恩的人权思想
        三、密尔的人权思想
第二章 西方当代主要人权思想
    第一节 罗尔斯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
        一、罗尔斯的《正义论》与正义原则
        二、罗尔斯的《万民法》(1999)与底线人权法则
    第二节 诺齐克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
        一、诺齐克的原子式的理性个人
        二、诺齐克的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与人权观
    第三节 阿玛蒂亚·森的能力理论
        一、阿玛蒂亚·森的传统平等观与能力平等(从先验到经验)
        二、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权利与公共服务(从理想到实践)
第三章 西方当代人权观念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人权的基本属性
        一、人权的来源
        二、人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三、人权与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
    第二节 人权与基本价值
        一、人权与自由
        二、人权与平等
        三、人权与民主
    第三节 人权的层级网络
        一、人权的层级结构
        二、人权的网络结构
        三、消极人权与积极人权
第四章 中国当代人权观念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当代人权观念产生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伦理
        三、中国近代的人权实践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人权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初创时期的人权观念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探时期的人权观念与实践
        三、改革开放后的人权观念与实践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念的创新和人权实践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念的创新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的推进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的探索
        四、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的路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9)责任视角下的孟子思想及其人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责任视角的人权维度
二、责任视角下孟子思想的逻辑进路
    (一) 前提:向善的人性预设
    (二) 基础:君子的人格理想
    (三) 核心:适宜的人际关系
    (四) 目的:民本的社会治理
三、孟子思想的现代人权意义
    (一) 反省西方主体性人权论证范式
    (二) 促进非西方国家人权思想挖掘
    (三) 夯实中国人权话语文化根基
四、孟子思想的局限性反思

(10)论中国人权文化的正当性根基(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思想体系与人权文化冲突
    (一) 传统思想体系的经济社会根基已不复存在
    (二) 传统思想体系无法容纳自由人权
    (三) 传统思想体系无法实现现代转换
二、传统制度法统与人权文化对立
    (一) 中国传统制度法统以宗法等级和人治为核心
    (二) 传统制度法统无法兼容人权价值秩序
三、基础道德与人权文化生成
    (一) 历史传统与新时代的出发点
    (二) 自然—社会人性是人权正当性起点
    (三) 共同道德与人权基础性规范
结语

四、Confucian Human Rights Idea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Human Rights Thought(论文参考文献)

  • [1]儒家人权话语述论[J]. 孟庆涛. 人权, 2020(05)
  • [2]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康权保障之平衡研究[D]. 杨睿宇.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3]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研究[D]. 赵东.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中国人权研究的主体性觉醒与省思:1978—2018[J]. 赵树坤,毛奎.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9(01)
  • [5]论人权之正义根基与价值品格:中道[J]. 贾永健. 人权研究, 2018(02)
  • [6]“儒家式权利”是权利吗?[J]. 王辉. 江西社会科学, 2018(12)
  • [7]人权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研究[D]. 程延军. 内蒙古大学, 2018(02)
  • [8]当代人权观念研究[D]. 郭翀. 武汉大学, 2018(12)
  • [9]责任视角下的孟子思想及其人权意义[J]. 原欣. 人权, 2018(03)
  • [10]论中国人权文化的正当性根基[J]. 齐延平.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8(02)

标签:;  ;  ;  ;  ;  

儒家人权思想及其对现代人权思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