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科技发展趋势

2000年科技发展趋势

一、二○○○年科技发展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孙英兰[1](2021)在《向科学进军 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规划》文中提出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使中国在短短七八年时间内,跨入现代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大门,但其"台前幕后"的故事至今鲜为人知。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同年开始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下称"十二年科技规划")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起点。"‘十二年科技规划’被公认为中国科技发展规划史上的成功案例。但在制定这一规划过程中发生在‘台前幕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吴明瑜说。

张梦奇[2](2021)在《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随着高校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科技产出情况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科技产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水平。陕西省作为我国拥有五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教大省,科技教育资源较为雄厚。但是在对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时发现,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中存在缺乏统一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忽视科技产出的社会效益以及缺少科技产出质量方面的绩效评价问题。本研究基于财政部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科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科技产出质量以及社会效益指标并进行分类,进而运用SPSS验证指标体系,发现指标体系合理。之后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发现高校在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以及产出效益三方面不同的绩效,明确高校在今后需要提高产出绩效的主要方面。并提出高校应当重视对科技绩效的评价、高校需要制定科技绩效评价规则和高校应不断优化完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

戴显红[3](2021)在《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情报政策,不断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推进中国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情报事业现代化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经验: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必须发挥对科技发展的重要牵引力作用,必须集信息库与思想库建设功能于一体,必须与科技体制改革同频共振,并启示我们,要推进科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走依靠自身力量的内涵式科技信息化发展之路,注重把握科技信息化社会效益的价值和方向,并坚持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布局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

李品[4](2020)在《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情报学与情报工作一直强调支持决策,情报流程是实现情报支持决策功能的重要路径。虽然目前的绝大部分情报流程均是应满足决策需求而建,但忽略了多类型决策制定中对情报需求特征的差异性,专门针对战略决策支持的情报流程尚未引起重视。情报活动是战略决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决策制定所面对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它的过程更多的是非程序化的,而且战略决策制定还受到决策主体有限理性、直觉、政治化倾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情报流程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广泛的开放性、高效的共享性和充分的迭代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试图克服传统情报流程的缺陷、解决情报流程在战略决策支持中针对性不强和应用有效性低等问题。本文在综述战略决策、情报流程以及情报与决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的关系,建立了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了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在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关系分析中,从战略决策制定的模式、战略决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以及战略决策制定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战略决策制定的基本特征。为了匹配战略决策特征,分析了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情报,主要包括战略情报特征、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等方面。在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中,为了建立情报流程模型,分析了系统论、西蒙决策理论、价值链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对它们在情报流程结构和要素关系揭示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降低情报失误、匹配战略决策复杂化和满足科学决策客观性要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情报流程构建的背景,这一背景是情报流程产生的土壤;从共享思想、迭代思想和知识方程理论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构建的思想指导,它为设计情报流程的宏观架构提供了基本思路;从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和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属性,它为情报流程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管理提供了指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最终提出了以“情景规划”为中心,由“需求管理(系统)”、“情报搜集与分析(系统)”、“情报产品生产(系统)”和“情报产品传递(系统)”四个环节及其它们内部的微循环构成的情报流程模型。最后,以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为例,进行了情报流程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二是“三跑并存”(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情景规划,三是优化科技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过程与方法,四是生产情报产品的具有先导性功能的情报体系,五是情报产品的智库化传递模式。通过上述应用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本文所建情报流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为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情报解决方案。

方辰[5](2020)在《科技伦理法制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新科技发展方兴未艾,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各界对相关伦理和法律的热烈讨论,科技伦理因而成为热点问题。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中人与人、社会、生态关系的理论与行为准则,规定了科技共同体应该恪守的价值观、责任和行为标准,基本尊重原则、功利原则、公正原则和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原则是其核心原则。伦理自律规制失范、内生规制需求、责任的社会化和科技管理活动的复杂化,佐证了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科技、伦理与法律的辩证关系及人的尊严等法理基础,以及司法实践、国家政策和现有法制基础,论证了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可行性。在科技伦理法制化进程中,现行立法效力层级低、规范领域单一、伦理的法律转化程度不一、转化手段直接、权责设置不匹配;现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进程,也因自身优化问题和监管缺陷被滞缓。通过研究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伦理治理实践和部分国家的伦理立法实践,本文建议我国应注重科技伦理领域的立法工作,缩小各领域科技伦理立法以及各伦理的法律转化程度差距,调整技术手段,制定适当权利与责任;其次应建立科学的科技伦理审查制度,优化制度自身,以及完善监管法律制度;最后应探索科技伦理多主体的共同治理模式。

陈天悟[6](2020)在《中国科技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自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被提出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科技发展。之后20多年,我国科技行业发展经历了由政府财政资金统筹发展到建设科技金融体系支持科技行业发展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开始引导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开始重视实体经济与科技金融之间的关系,科技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科技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如何去评价科技金融发展、衡量科技金融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概述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科技金融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科技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之后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在对科技金融效率进行理论分析后,依据前人的做法构建了本文的科技金融效率评价体系,并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对2008年至2017年我国30个地区的科技金融效率进行测度,运用固定参比Malmquist指数分析科技金融效率的变化。紧接着从理论上分析了科技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继而将测算的科技金融效率值作为解释变量,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两部分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我国科技金融效率总体上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二是我国科技金融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浙江、广东、北京以及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水平相对较低;三是我国科技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科技金融效率的提升对实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四是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的提升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而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提升与实体经济增长无显着关系。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探索多元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二是注重科技金融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三是在提高科技金融效率的同时,继续提高科技产业规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毛璐璐[7](2020)在《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度转变,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以创新谋发展,优化经济发展机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体,是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体现,科技金融能力能够反应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效融合将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已经明确指出要把创新作为提高经济水平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已出台了多项科技金融政策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目前我国针对科技金融效率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全国层面或者省级层面考虑,针对城市科技金融效率的较少,但是各个城市发展状况不同,不同的城市适用不同的方法。天津市在2011年确立为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如何提高科技金融发展能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科技金融理论出发,结合天津市科技金融投入产出发展现状,利用DEA-Tobit方法得出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针对天津市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对应的建议。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分析,对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提升具有显着意义。本文从科技金融的相关理论出发,对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梳理了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以及科技金融效率的测算方法和影响因素。通过天津市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天津市整体科技金融发展状况良好。为进一步检验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运用DEA方法,从政府企业和市场环境三个方面选取了投入产出指标,得出2008-2018年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同时和13个科技金融试点城市进行比较,横向发现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排名比较落后,纵向比较发现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整体处于增长状态。说明天津市科技金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但是相较于其他科技金融城市发展较慢,天津市科技金融投入在上中等,但是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状况,说明其资源配置效率低没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产出不足也证明其科技成果不能得到有效转化。基于上述科技金融效率值,建立指标体系,利用Tobit回归,得出影响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和企业R&D当时人员全量和科技金融效率正相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企业资金占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比重不显着。根据上述实证结果,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政府方面要注重发挥政策有效性、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企业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比重,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市场方面要丰富科技金融投资主体、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孙俊杰[8](2020)在《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研究(1949-1966)》文中指出科技信息交流工作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信息工作基础薄弱,科技信息交流活动效率低下。随着党和政府对该问题的重视,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艰难探索,逐渐走上了有序发展的轨道,并在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新中国初期(1949—1966)的科技信息交流工作为研究对象,以中苏关系破裂为时间节点,将新中国初期的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以期给我国当前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除绪论、结语外,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初步开展(1949—1960)。面对贫弱的科技信息工作基础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新中国制定了相应的科技信息交流政策制度,逐步成立了专门的科技信息交流机构,并开展了对内对外的科技信息交流活动,初步建立起来了国家科技信息交流工作体系。第二部分为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调整与探索(1960—1966)。随着中苏关系的完全破裂和国家科技战略方向的调整,我国制订了新的科技信息交流工作方针政策,调整和优化科技信息交流机构体系,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渠道和活动内容,我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体系得到了有效地优化和完善。第三部分为新中国初期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特征和启示。新中国初期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具有以吸收国外科技信息为主、以重工业科技信息交流为中心及以正式交流渠道为主的时代特征,其发展历程也为我国当前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在政策制定、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刘强[9](2020)在《山东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历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无不源于科技创新,成于科技金融。科技金融有机结合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资金“第一推动力”,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活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注入金融资源。山东当前正在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山东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对于完善科技金融建设,优化科技金融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界定了科技金融的含义,探讨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而对2013年到2017年山东科技金融投入指标与科技创新产出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山东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资金、轻人才现象。通过DEA-CCR与DEA-malquist模型分别对山东与东部沿海其他9个省市科技金融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面板数据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得出北京、广东、江苏科技金融技术效率有效,山东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态势。通过DEA-CCR与DEA-malquist模型分别对山东17市科技金融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面板数据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得出山东整体上科学技术是进步的,山东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递减态势的原因主要是技术效率的降低所导致的,主要原因一是山东新的科技创新以及新的管理模式与经验没有在全省得到及时且广泛的推广;二是新技术、新管理方法与当地的生产方式结合需要一定的条件。并根据山东科技金融发展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和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构建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金融体系;三是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合理分配科技金融资源;四是优化科技金融投入,提高科技金融效率;五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和平台。图17幅;表17个;参51篇

程文[10](2020)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技术进步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技术进步体现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改进。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事实基础的存在,体现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某一方面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增强;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即技术进步的伦理取向,体现人类的一般价值维度。技术进步是技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技术进步体现的是劳动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物质结合关系的变革。技术进步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技术进步也可以在技术产品中得到体现,从质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量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比例以及投入产出比例的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有的技术基础、技术教育、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是影响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中国技术进步的推动工作,并将在技术进步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用以进一步指导技术进步的相关思想。主要体现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内的技术进步思想,是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技术进步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技术进步与其它科学及社会现象的关系的观点、认知的总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异化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为之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独创性、实用性、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突出特点,以及鲜明的进步思想、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为之提供重要启发;还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展现出的重视实验和发明创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高科技,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的技术进步思想为之提供重要的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深化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完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奠基;在新中国头27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逐渐形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的发展和深化;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表现为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自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的技术进步事业,总结提炼出了丰富的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进步的主体以及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指导中国技术进步的事业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依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不同的具体国情而发展演进、逐步完善,体现出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现实性与人民性相一致、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技术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指引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前进、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为大力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实现新跨越、再造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告诉我们,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我们要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进步命运共同体,以保证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和保障技术进步有利于增进全人类幸福的正确方向。

二、二○○○年科技发展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年科技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向科学进军 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规划是有特殊考虑的”
毛泽东: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
规划编制过程
“四项紧急措施”
目标提前5年基本完成

(2)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2.1.1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2.1.2 科技投入
        2.1.3 科技产出
    2.2 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2.1 知识经济理论
        2.2.2 投入与产出理论
        2.2.3 绩效评价理论
        2.2.4 技术转移理论
第三章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3.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情况
    3.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现状
        3.2.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
        3.2.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活动人员
        3.2.3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
        3.2.4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状况
    3.3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产出现状
        3.3.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出版科技着作
        3.3.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发表学术论文
        3.3.3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专利授权数
        3.3.4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技术转让收入
        3.3.5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成果获奖
    3.4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4.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绩效评价基本情况
        3.4.2 缺乏统一的科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4.3 忽视社会效益方面的科技产出
        3.4.4 缺少产出质量方面的绩效评价
第四章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及应用
    4.1 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4.1.1 改进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模型选取
        4.2.1 模型介绍
        4.2.2 DEA应用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4.3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分析
        4.3.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有效性分析
        4.3.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的动态分析
第五章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5.1 保障措施
        5.1.1 重视科技绩效的评价
        5.1.2 制定科技绩效评价规则
        5.1.3 优化完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
    5.2 建议
        5.2.1 优化财政科技经费配置和管理
        5.2.2 加强科技人员的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3)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 成功起步阶段
    1.2 改革奋进阶段
    1.3 跨越创新阶段
2 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经验
    2.1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
    2.2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发挥对科技发展的重要牵引力作用
    2.3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集信息库与思想库建设功能于一体
    2.4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与科技体制改革同频共振
3 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启示
    3.1 推进科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
    3.2 走依靠自身力量的内涵式科技信息化发展之路
    3.3 注重科技信息化社会效益的价值和方向的把握
    3.4 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布局必须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适应

(4)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问题界定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5.1 基本观点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
    1.8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战略决策研究现状
    2.2 情报流程研究现状
        2.2.1 情报流程的简要发展历程
        2.2.2 传统情报流程及其演变
        2.2.3 现代情报流程典型代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流程
    2.3 情报与决策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略决策制定与战略情报分析的关系探究
    3.1 战略决策与非战略决策的比较分析
    3.2 战略决策制定模式的特征分析
        3.2.1 经典决策和行为决策模式
        3.2.2 其他决策模式
    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战略决策过程的特征
        3.3.2 代表性战略决策制定过程
        3.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因素
    3.4 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
        3.4.1 战略情报及其特征
        3.4.2 情报分析与决策的关系
        3.4.3 情报介入战略决策制定
        3.4.4 面向决策过程的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
    3.5 从战略情报分析到战略情报行动的转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
    4.1 情报流程构建的理论指导及应用
        4.1.1 基于系统论搭建宏观框架
        4.1.2 基于西蒙决策理论架构逻辑结构
        4.1.3 基于价值链理论布局整体结构
        4.1.4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信息流的循环模式
        4.1.5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构建驱动机制
    4.2 情报流程构建的需求分析
        4.2.1 降低情报失误
        4.2.2 匹配战略决策的复杂化态势
        4.2.3 满足科学决策的客观性要求
    4.3 情报流程构建的指导思想的创新研究
        4.3.1 以共享思想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关联
        4.3.2 以增量式迭代思想指导情报流程运转
        4.3.3 以布鲁克斯知识方程理论指导情报流程功能结构
    4.4 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4.4.1 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
        4.4.2 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
        4.4.3 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
    4.5 情报流程模型的构建
        4.5.1 模型的提出
        4.5.2 模型的结构
    4.6 情报流程各要素及其运行
        4.6.1 情景规划
        4.6.2 情报需求管理
        4.6.3 面向感知的情报搜集与分析
        4.6.4 情报产品生产、刻画及呈现
        4.6.5 情报产品的有效传递
    4.7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和适用范围
        4.7.1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
        4.7.2 情报流程的适用范围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5.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分析
        5.1.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需求
        5.1.2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功能
    5.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的构建
        5.2.1 “三跑并存”情景构建的条件
        5.2.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框架
    5.3 服务于科技发展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模式构建
        5.3.1 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中情报任务的感知
        5.3.2 以“三跑”情景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情报分析要点
        5.3.3 情报累积与评估
    5.4 情报产品生产模式的构建
        5.4.1 三个层次的情报产品刻画
        5.4.2 情报产品的服务模式创新
        5.4.3 生产情报产品的情报体系
    5.5 情报产品智库化传递模式的构建
        5.5.1 智库化传递模式界定
        5.5.2 智库化传递中的信息流控制
    5.6 比较视角下情报流程应用的优越性
        5.6.1 结构上的优越性
        5.6.2 环节设置上的优越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6.1.1 研究结论
        6.1.2 主要贡献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附录 :国外主要情报流程(周期)图
参考文献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5)科技伦理法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科技伦理的基础理论
    2.1 科技伦理及其相关概念
    2.2 科技伦理的发展沿革
    2.3 科技伦理的内涵与外延
        2.3.1 科技伦理的内涵
        2.3.2 科技伦理的外延
    2.4 科技伦理原则
        2.4.1 尊重原则
        2.4.2 功利原则
        2.4.3 公正原则
        2.4.4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
        3.1.1 科技伦理内生规制需求
        3.1.2 科技伦理自律规制失范
        3.1.3 科技伦理社会责任控制缺失
        3.1.4 科技伦理监管活动复杂
    3.2 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可行性
        3.2.1 法理基础
        3.2.2 现实基础
        3.2.3 政策基础
        3.2.4 法制基础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科技伦理法制化现状及问题
    4.1 现行科技伦理相关立法体系
        4.1.1 生物技术临床应用领域
        4.1.2 基因技术领域
        4.1.3 科技活动主体规范
    4.2 现行科技伦理监管的制度结构
        4.2.1 科技伦理审查制度建设现状
        4.2.2 科技评估制度建设现状
    4.3 科技伦理法制化中存在的问题
        4.3.1 科技伦理面临立法挑战
        4.3.2 科技伦理审查制度及其监管问题
        4.3.3 科技伦理共同治理模式未形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伦理法制化相关国外实践与借鉴
    5.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伦理法制化实践
        5.1.1 标准制定
        5.1.2 权责均衡
        5.1.3 实地工作
        5.1.4 伦理委员会
    5.2 外国科技伦理的法制化实践及启示
        5.2.1 高位阶立法
        5.2.2 责权匹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科技伦理法制化完善建议
    6.1 完善科技伦理相关立法
        6.1.1 开展科技伦理上位立法
        6.1.2 缩小科技伦理立法差距
        6.1.3 调整科技伦理立法手段
        6.1.4 制定适当权责划分
    6.2 强化科技伦理监管机制
        6.2.1 明确监管依据
        6.2.2 改善监管方式
        6.2.3 协调监管职权
    6.3 优化科技伦理审查制度
        6.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
        6.3.2 区域伦理委员会
    6.4 构建科技伦理共治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科技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科技金融概念及效率测度相关研究综述
        二、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文献综述
        三、现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科技金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科技金融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二、内生增长理论
    第二节 科技金融的内涵界定
    第三节 科技金融体系与运行机制
        一、科技金融体系
        二、科技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
第三章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评述
    第一节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历程概述
        一、科技金融发展国家统筹阶段
        二、科技金融发展市场化阶段
    第二节 我国科技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银行业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情况概述
        二、我国科技资本市场发展情况
        三、我国科技保险业务发展情况
        四、其他科技金融业务现状
第四章 科技金融效率的测度
    第一节 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
        一、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二、科技金融效率的含义与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科技金融效率的测算与评价
        一、DEA-Malmquist模型介绍
        二、指标选择与说明
        三、科技金融效率的测算与分解分析
第五章 科技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科技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科技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科技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与变量的选择说明
        二、科技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科技金融及其效率的相关理论
    2.1 科技金融理论
        2.1.1 科技金融的定义和特征
        2.1.2 技术创新理论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 科技金融效率测度
        2.2.1 科技金融效率的内涵
        2.2.2 科技金融效率测度方法
第三章 天津市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3.1 天津市科技金融投入现状
        3.1.1 科技金融发展政策
        3.1.2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3.1.3 科技金融人才
        3.1.4 财政科技投入和研究开发费用
    3.2 天津市科技金融产出现状
        3.2.1 科技金融成果转化
        3.2.2 高技术企业产出
第四章 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的测度
    4.1 DEA基本模型
        4.1.1 CCR模型
        4.1.2 BBC模型
    4.2 指标体系及数据处理
        4.2.1 指标体系构建
        4.2.2 数据处理
    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Tobit模型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提升建议与对策
    6.1 优化政府支持力度
        6.1.1 发挥政策有效性
        6.1.2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6.1.3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
    6.2 加强企业主导地位
        6.2.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比重,提高创新能力
        6.2.2 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6.3 健全市场支持体系
        6.3.1 丰富科技金融投资主体
        6.3.2 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
        6.3.3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主要的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初步开展(1949—1960)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开展的背景
        一、新中国科技信息工作基础薄弱
        二、国际科技信息交流环境复杂
    第二节 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初步探索
        一、相关科技信息政策制度制订
        二、科技信息交流机构成立
        三、科技信息交流流动开展
第二章 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调整探索(1960-1966)
    第一节 我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形势新变化
        一、国内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背景
        二、国际科技信息交流工作新形势
    第二节 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艰难调整
        一、新的科技信息交流方针政策提出
        二、科技信息交流机构调整
        三、科技信息交流活动深入开展
第三章 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特征和启示(1949-1966)
    第一节 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特征分析
        一、吸收国外科技信息为主
        二、以重工业科技信息交流为中心
        三、以正式交流渠道为主
    第二节 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的启示
        一、重视政府政策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二、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注重科技信息人才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山东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3.4 技术路线图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4.3 研究现状综述
第2章 山东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 科技金融定义及相关理论
        2.1.1 科技金融的定义
        2.1.2 科技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2.1.3 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界定
        2.1.4 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理
    2.2 山东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2.2.1 山东科技金融相关政策不断优化
        2.2.2 山东财政科技支出分析
        2.2.3 山东R&D人员投入分析
        2.2.4 山东R&D经费投入分析
    2.3 山东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3.1 发明专利分析
        2.3.2 成果转化分析
        2.3.3 新产品生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影响实证研究
    3.1 研究设计及模型构建
        3.1.1 研究设计
        3.1.2 模型构建
    3.2 山东科技金融影响科技创新省级层面分析
        3.2.1 科技金融影响科技创新省级层面静态分析
        3.2.2 京粤苏鲁科技金融投入分析
        3.2.3 京粤苏鲁科技创新产出分析
        3.2.4 科技金融影响科技创新省级层面动态分析
        3.2.5 数据结果有效性与真实性分析
    3.3 山东科技金融影响科技创新市级层面分析
        3.3.1 科技金融影响科技创新市级层面静态分析
        3.3.2 山东17市科技金融投入分析
        3.3.3 山东17市科技创新产出分析
        3.3.4 科技金融影响科技创新市级层面动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问题与建议
    4.1 山东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问题
        4.1.1 科技金融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改善科研环境的政策法规
        4.1.2 科技金融投入结构不合理,重资金轻人才情况突出
        4.1.3 科技金融发展地域差别较大,呈现东西强南北弱格局
        4.1.4 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下降,科技与管理的综合效率低下
    4.2 山东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4.2.1 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4.2.2 加强和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构建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金融体系
        4.2.3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合理分配科技金融资源
        4.2.4 优化科技金融投入,提高科技金融效率
        4.2.5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和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技术进步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技术进步的涵义
        (三)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技术创新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进步思想
        (二)列宁的技术进步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启示
        (一)中国历史传统中技术进步经验的启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及超越意识的启示
    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借鉴
        (一)重视实验以及发明创造
        (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发展高科技
        (三)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萌生(1921-1949)
        (一)重视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二)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三)尊重优待科技人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形成(1949-1978)
        (一)“向科学进军”,注重科技规划
        (二)倡导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三)提出“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技术进步方针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初步发展(1978-1989)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成果
        (三)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
        (四)尊重人才,重视教育
    四、扩大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深化发展(1989-2012)
        (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二)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五、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创新发展(2012-2019)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进
        (一)技术进步的功能
        (二)技术进步的途径
        (三)技术进步的主体
        (四)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与实践性相一致
        (二)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
        (二)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启示
        (一)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
        (二)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是推进新时代技术进步事业的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二○○○年科技发展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向科学进军 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规划[J]. 孙英兰. 科学大观园, 2021(13)
  • [2]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研究[D]. 张梦奇.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 戴显红.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01)
  • [4]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D]. 李品. 南京大学, 2020(04)
  • [5]科技伦理法制化研究[D]. 方辰.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6]中国科技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D]. 陈天悟.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天津市科技金融效率提升路径研究[D]. 毛璐璐.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8]新中国科技信息交流工作研究(1949-1966)[D]. 孙俊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山东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D]. 刘强.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D]. 程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2000年科技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