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

一、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彭大为,周秋文,韦小茶,李洪广,唐欣,严卫红[1](2021)在《中国西南岩溶区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 Water use efficiency)是衡量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对气候变化有明显响应,中国西南岩溶区生态缺水严重,水资源利用问题亟需解决,但该区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象要素的响应仍不明晰。利用MODIS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数据集计算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分利用效率,结合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揭示了其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中国西南岩溶区年水分利用效率与植被生长期水分利用效率(AGS-WUE)时间序列变化趋势相近,春、秋季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夏季呈下降趋势;年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与降水呈负相关,喀斯特地区与气温呈正相关,非喀斯特地区呈负相关,NDVI增长是主要驱动因素;年水分利用效率和AGS-WUE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升高;非喀斯特地区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大部分喀斯特地区;总体上高海拔地区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低海拔地区。气温、海拔及喀斯特发育程度综合影响喀斯特地区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能为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郭伦丽[2](2021)在《基于近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的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工业建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保障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是重中之重。植物水分利用率的测量对于耗水量低、抗旱性强、产量高的作物品种改良选育及产量预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植物水分利用率探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人工测量、传感器接触测量两种,但其存在主观性强、重复性低、对植物造成损伤等缺点。而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对作物进行监测不仅具有无损性和跟踪观测的优点,能够为水分利用率的长期对比测量提供依据。本文针对植物水分利用率无损测量、长期监测的研究目的,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多种植物信息,并对多个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法探究了一种植物水分利用率无损测量的方法。根据对现有的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确定了在个体水平上采用近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结合的方法对植物水分利用率进行快速无损测量的方案;首先介绍了个体水平上植物水分利用率(WUE)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作为后续测量的依据。根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测量叶片水分含量的原理,选择了滤光片与摄像头,经图像处理获得NDVI与水分含量间的关系。利用可见光图像获取植物的颜色纹理信息。根据测量精度与植物生长特点搭建双目立体视觉采集系统,并对相机进行标定,采用AD-Census算法进行立体匹配,获得视差信息,利用三维重构的空间坐标恢复植物叶片的长、宽、面积、周长等信息,用于评价植物的生长状态。同时为了实现植物生长环境的快速采集与处理,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上位机,进行显示并保存;在完成了各参数采集及与水分利用率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模型。为了验证该测量方案的可行性及评价该方法的测量精度,选择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蒲公英为实验对象,对蒲公英进行梯度水肥培育,使植物的生长状态与水分利用率有明显的区分,讨论了不同水肥管理情况对植物产量、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利用NDVI实现了叶片水分含量的无损测量并分析了该测量方法的测量精度。对叶片水分含量、叶长、叶宽、面积、周长、颜色信息与植物水分利用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对相关性高的参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对保留的信息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测量植物水分利用率。并探究了根据植物几何参数的生长变化趋势早期预测植物水分利用率的方法,为后续种植措施的调节起到了指导作用。本系统为后续进行植物水分利用率预测模型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个关键信息的获取都实现了快速、无损、数字化存储的功能,为其他类型植物的水分利用率测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雯[3](2021)在《放牧方式对典型草原群落水平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群落水平的性状是连接植物个体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桥梁。在草原放牧生态系统中,不同放牧方式如何影响群落水平性状、群落组成、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毛登牧场所设置的不放牧、羊单牧、牛单牧和牛羊混牧4种放牧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通过分别测定了5种优势种的21个个体性状以及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ER)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5种生态系统功能,分析了群落加权平均性状、功能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对放牧方式的响应,探讨了功能多样性及群落加权平均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群落水平的功能性状对放牧响应明显,放牧后高度减小,比叶面积增加,叶片干物质含量有减小,植物氮磷含量增加。2.放牧显着降低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和生态系统固碳能力。2019年放牧后地下生物量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牛单牧增加最多(增加了602.91 g/m2);而2020年放牧后地下生物量显着减少,其中羊单牧最少(为884.98 g/m2)。3.羊单牧和牛羊混牧显着降低了群落水平高度、碳含量、碳氮比、地上生物量和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说明放牧羊对草地的不利影响较大。4.放牧牛后(牛单牧和牛羊混牧)显着提高了群落水平的氮磷含量,有利于草地的养分循环,并且放牧牛后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更密切,潜在的改变了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调控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草原生态系统适当减少对羊的放牧、增加牛的放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本项研究可为草地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田艳丽[4](2021)在《模拟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红砂-珍珠猪毛菜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氮素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两个重要环境限制因子,尤其是在受水分和养分限制的荒漠生态系统。近年来,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植物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氮素(铵态氮和硝态氮)的不同氮沉降水平(0 g·(m2·a)-1、4 g·(m2·a)-1、8 g·(m2·a)-1)和不同降水处理(W-30%、W、W+30%),测定两种植物单生和混生下的光合荧光参数、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氮代谢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指标,研究其变化规律,以期进一步了解不同生长方式下荒漠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水和施氮交互使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Fv/Fo和Fv/Fm值增加,且在降水增加30%和施氮量8 g·(m2·a)-1时达最大,红砂的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分别最大可增加1.65倍、1.19倍,珍珠猪毛菜最大分别增加97.44%和1.32倍。而两种植物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降水减少和施氮量增加而增大,且在降水减少30%和增施氮肥8 g·(m2·a)-1交互处理时达最大,红砂最大增加39.84%,珍珠猪毛菜最大可增加35.77%。硝态氮处理下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整体比铵态氮下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不显着。混生显着提高了红砂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P<0.05),而珍珠猪毛菜反而减小。7月至9月,不同生长方式下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所下降。氮水交互显着提高了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混生均促进了两种植物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2.在自然降水下施铵态氮和在降水增加30%下施硝态氮能显着增加红砂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氮水交互显着提高7月不同生长方式下珍珠猪毛菜的硝酸还原酶活性,9月时单生珍珠猪毛菜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反而降低,而混生能减缓酶活性的下降。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谷氨酸合酶活性在降水增加和施氮交互处理下较高,而在降水减少处理下增施氮肥酶活性降低。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混生下要高于单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7月时也为混生处理显着高于单生,而混生则使谷氨酸合酶活性显着降低。两月份不同生长方式下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均在降水减少30%和施氮量8 g·(m2·a)-1交互处理下达最大,且硝态氮处理下高于铵态氮处理。混生显着增加红砂的硝态氮含量(P<0.05),而对珍珠猪毛菜的硝态氮含量整体影响不显着。3.施氮、降水、生长方式的单因素、双因素及三因素处理对红砂和珍珠猪毛菜叶片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影响均极显着(P<0.01)。在降水减少和正常降水下增施氮肥均能显着提高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丙二醛含量。硝态氮处理下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铵态氮处理,而丙二醛含量硝态氮处理下低于铵态氮处理。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混生,均使二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提高,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而红砂的丙二醛含量增加,珍珠猪毛菜叶片丙二醛含量降低。红砂和珍珠猪毛菜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而降水减少和增加均使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脯氨酸含量则随降水增加而减少;且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在降水减少30%和施氮量8 g·(m2·a)-1时达最大,红砂最大增加2.75倍和2.38倍,珍珠猪毛菜最大增加2.53倍和3.89倍。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混生显着提高了红砂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显着降低,而珍珠猪毛菜的脯氨酸含量增加。

张鹏[5](2021)在《不同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干旱环境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干旱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由气温升高或相对湿度降低引起的饱和水汽压亏缺(Vapour Pressure Deficit,VPD)增加和土壤干旱已经成为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逆境胁迫。考虑到单子叶作物和双子叶作物对气孔调控过程和外界环境响应过程的差异,本论文分别以大麦(单子叶作物)和马铃薯(双子叶作物)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盆栽试验和田间遮雨棚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干旱环境对大麦和马铃薯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作物水分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定量表征了作物生命需水规律,探讨了不同环境情景下作物耗水量的变化过程,并采用Daisy模型(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模型)模拟了马铃薯对不同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干旱胁迫的主要响应过程,以期为未来农业水资源匮乏及气温升高导致的大气干旱环境下,优化生物节水技术和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VPD增加与土壤干旱显着抑制了大麦和马铃薯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但二者影响机制不同。土壤水分亏缺显着抑制了两种作物的气孔导度,同时伴随着叶片脱落酸(ABA)含量的升高,表明ABA参与了作物对气孔导度的调控过程。但对于马铃薯植株而言,叶片和木质部汁液ABA含量在高温环境下并未发现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在高VPD(高温导致)环境下,温度升高增加了作物的蒸散需求,两种作物的蒸腾速率显着增加,同时诱导气孔关闭。此外,生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植株,叶片ABA含量较低,所以当遭受干旱胁迫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关闭气孔,气孔导度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导致植株体内水分过度散失。总之,VPD增加和土壤干旱的双重胁迫对作物造成的损害远大于单一胁迫所造成的损害。(2)利用Linear-plateau模型量化了大麦单位叶面积日蒸腾量和马铃薯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有效水分动态变化的响应过程。发现大麦植株单位叶面积日蒸腾量和马铃薯叶片蒸腾速率受干旱胁迫开始下降的土壤有效水分(FTSW)阈值随VPD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对大麦植株而言,单位叶面积日蒸腾量受干旱胁迫开始下降的土壤有效水分阈值在高VPD(高温低湿,2.12 k Pa)环境下比低VPD(常温高湿,0.40 k Pa)环境下增加了130%;而马铃薯叶片蒸腾速率受干旱胁迫开始下降的土壤有效水分阈值在高VPD(高温低湿,1.70 k Pa)环境下比低VPD(常温高湿,0.41 k Pa)环境下增加了90%。同时,低VPD环境下马铃薯叶片气孔导度开始下降的土壤有效水分阈值(FTSW=0.43)显着低于高VPD环境下马铃薯叶片气孔导度对土壤有效水分动态变化的响应阈值(FTSW=0.80),且该阈值的变化与高温导致的ABA含量下降有关。结果表明,高VPD环境下作物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响应更为敏感。(3)VPD增加和土壤干旱的双重胁迫显着抑制了大麦和马铃薯植株叶面积的增加,生长在高VPD环境下充分灌溉和干旱胁迫的大麦植株比低VPD环境下植株的叶面积分别减少了48和58%,马铃薯植株叶面积的变化与大麦植株趋势一致。另外,高VPD与土壤干旱双重胁迫显着降低了大麦植株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马铃薯植株的叶水势,同时引起两种作物气孔关闭,抑制光合速率,从而降低植株干物质积累。作物比叶面积是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剂,生长在土壤干旱环境下的大麦和马铃薯植株比叶面积和马铃薯植株叶片?13C值较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均比较高。(4)VPD增加和土壤干旱的交互作用显着抑制作物地上部分干物质的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生长在低VPD环境下的植株相比,高VPD环境下两种作物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均超过了50%,尤其是在土壤水分亏缺环境下,大麦和马铃薯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降低了63.2和53.4%。如果不考虑VPD的影响,土壤水分亏缺提高了大麦和马铃薯植株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在两种灌水处理下,大麦和马铃薯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VPD的增加而降低,与生长在低VPD环境下的充分灌溉和干旱胁迫植株相比,高VPD环境下大麦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下降了64和18%,马铃薯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下降了59和48%。另外,高温高湿环境下生长的作物叶片ABA含量较低,蒸腾速率过大,导致作物体内水分消耗快,水分利用效率较低。高VPD与土壤干旱的交互作用导致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植株水分关系、干物质和水分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说明高VPD与土壤干旱的双重胁迫加剧了对作物生长的抑制。(5)基于Daisy模型模拟了田间VPD亏缺动态变化环境下马铃薯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片ABA含量、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Daisy模型能够准确的模拟田间马铃薯植株充分灌溉和干旱胁迫环境中土壤水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充分灌溉环境模拟结果:决定系数(R2)=0.52,平均绝对误差(MAE)=0.005,均方根误差(RMSE)=0.007;干旱胁迫环境模拟结果:R2=0.88,MAE=0.013,RMSE=0.016),同时能分别解释不同灌溉处理下70和85%以上的叶片气孔导度和ABA含量的动态变化。此外,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出不同灌水处理下马铃薯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尽管在干旱胁迫环境下MAE(2.6)和RMSE(2.4)较大。这一研究有助于在未来温度不断升高,降水减少的环境下科学准确的评价和预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实现多种环境因素共同调控作物需水过程,进行作物-农田-高效灌溉全程水分利用效率协同研究以及作物定量精准高效灌溉提供理论支撑。

杨鑫[6](2021)在《CO2浓度倍增下水分调控对番茄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淡水资源短缺是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与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近几十年来,大气CO2浓度不断上升,不仅影响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同时还加剧了全球的温室效应,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了解在未来CO2浓度倍增条件下有限水资源供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对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确保高效用水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番茄作为一种水分敏感型作物,已成为植物生理生化试验研究的模式作物。本文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常规CO2浓度和倍增CO2浓度下渐进干旱、亏缺灌溉和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理。试验一,渐进干旱试验设置了两个氮素水平:低氮(N1,0.24 g/kg基质土)和高氮(N2,0.48 g/kg基质土),番茄移栽前三周充分灌溉,随后停止灌溉;试验二,亏缺灌溉试验设置三个灌水处理(I1,90-95%土壤最大持水量(WHC);I2,70-75%WHC;I3,50-55%WHC);试验三,分根区交替灌溉试验则设置了充分灌溉(FI,整盆保持在100%的最大体积持水量),亏缺灌溉(DI,整盆灌溉70%FI处理的耗水量)和分根区交替灌溉(PRD,将70%FI处理的耗水量灌到其中一侧根区,保持另一边干燥,当干燥边水分降低约7-10%时,换到另一侧根区灌水),系统的研究了未来CO2浓度倍增下土壤渐进干旱对番茄叶片气体交换、植株水分关系、水分利用效率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机制,以及氮素水平在番茄对土壤渐进干旱响应中的调控机理,并解析了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亏缺灌溉和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生长、气体交换、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机制,以及基因型在番茄对CO2浓度倍增和分根区交替灌溉响应中的调控效应,为未来气候变化,环境CO2浓度倍增及水资源缺乏条件下番茄的高效节水、高产优质提出有效的栽培策略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点:(1)揭示了番茄对渐进干旱的响应机理及CO2浓度倍增和氮素水平在渐进干旱过程中对番茄气体交换、植株水分关系、养分吸收等的调控效应。在土壤渐进干旱进程中,番茄叶片脱落酸(ABA)含量随土壤水分的降低而逐渐增加,进而诱导叶片气孔关闭。CO2浓度倍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番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下降(不显着);而高氮水平提高了番茄气孔对干旱响应的敏感度,促使番茄能够较好地保持植株的水分状态,更有助于植株应对干旱。同时,CO2浓度倍增和高氮处理均可以提高植株水分利用效率,且高氮供应可以减轻CO2浓度倍增对植株养分吸收的负面效应。(2)明确了番茄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营养生长、养分吸收、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程度亏缺灌溉的响应,探明了CO2浓度倍增和亏缺灌溉对番茄生理和生长的交互效应。CO2浓度倍增提高了番茄的叶面积、水分利用效率及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而亏缺灌溉显着降低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及番茄的耗水量。CO2浓度倍增可以提高茎与果实碳、植株总碳的含量及各器官中硫的含量,而减少了茎与果实钾、植株总钾、总镁的含量及各器官中氮的含量,而亏缺灌溉仅显着增加了番茄叶片碳和植株总镁的含量。另外,CO2浓度倍增提高了叶片与果实镁及植株总镁的吸收量,亏缺灌溉则降低了番茄植株总氮的吸收量和总碳的同化量。此外,CO2浓度和灌水处理的交互作用对番茄植株各器官碳含量、叶片硫含量及植株总氮和总钾的吸收量均具有显着的影响。(3)探究了CO2浓度倍增和不同程度亏缺灌溉及其交互作用对番茄果实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机制。CO2浓度倍增提高了番茄的果实数量,降低了番茄的小果率,从而增加了果实产量。亏缺灌溉和CO2浓度倍增均提高了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Vc)含量及番茄红素含量,并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在CO2浓度倍增环境下,70%-75%的灌水处理对番茄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4)阐明了CO2浓度倍增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对不同基因型番茄营养生长、气体交换、干物质积累、植株水分关系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的差异。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了两种基因型番茄的株高和净光合速率,而降低了番茄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了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CO2浓度倍增环境下,植株的叶水势、溶质势及膨压较高;相反,分根区交替灌溉显着降低了番茄的叶水势、膨压及溶质势。此外,CO2浓度倍增和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各器官碳含量、氮含量、碳同化量和氮吸收量,以及木质部汁液中的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探明了CO2浓度倍增和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产量和营养品质的交互作用。与温室CO2浓度相比,番茄产量对灌水处理的响应更为敏感,CO2浓度倍增可以减弱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产量的负面影响,且这种效应在ABA缺失突变体番茄(flacca)中更为明显。分根区交替灌溉则显着提高了两种基因型番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总酸含量和番茄果实硬度。同时,分根区交替灌溉可以缓解CO2浓度倍增对番茄果实中矿质养分的不利影响。然而,CO2浓度、灌水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对番茄生理和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效果也受到番茄基因型的限制,其中,番茄植株内源ABA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温室番茄生产的环境调控及水分管理中须加以考虑。

李菊[7](2021)在《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究适合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的灌水量和滴灌频率的最佳组合,以‘咸科858’为试验材料,设置60%ETc(W1)、80%ETc(W2)和100%ETc(W3)3个灌水水平(ET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4 d(D1)、8 d(D2)和12 d(D3)3个滴灌频率,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植物养分吸收运转以及农田有效养分分布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春玉米的生长指标、产量、WUE和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制定出适合于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的滴灌频率和灌水量的最佳组合,研究结果如下:(1)滴灌频率和灌水量二者交互作用对春玉米株高、产量、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有极显着影响。同一滴灌频率下,W3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累积量均显着高于W1和W2处理,灌水量对春玉米产量、WUE和IWUE影响极显着,其中产量在W3处理最高,平均达到15769 kg/hm2,比W1和W2分别提高29.68%和8.90%,而其IWUE最低,较W1和W2分别减少22.17%和12.68%。灌水量对春玉米耗水量有显着影响,且春玉米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同一灌水条件下,亏缺灌溉(W1和W2)中D1处理的生长指标、产量、WUE和IWUE最大;充分灌水(W3)水平下,春玉米产量、WUE和IWUE均在D2处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658 kg/hm2、3.16 kg/m3和4.3 kg/m3。(2)随春玉米植株生长,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逐渐增加并在收获期达到最大值;吐丝后春玉米茎、叶中氮素、磷素、钾素含量向穗中转移;春玉米植株磷素利用效率值远高于氮素和钾素,而吸收效率则表现为:钾素>氮素>磷素,同一滴灌频率下,灌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春玉米植株氮素、磷素、钾素利用效率和吸收效率的提高;同一灌水水平下,D1处理的养分利用和吸收效率均于W1和W2水平下达最大,而D2处理的养分利用和吸收效率在W3水平下表现更优。总体而言,D2W3处理的养分利用和吸收效率最大。(3)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呈递减趋势。在0~20 cm土层间,土层有效养分含量占总累积量的比例高于其他各层,且有效养分含量与滴灌频率成正比,与灌水量成反比;40 cm土层下,D3处理的有效养分含量占总累积量的比例高于D1和D2。总体而言,灌水量的减少和滴灌频率的增加会加大表层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聚集,反之,则会加大深层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波动,使得深层有效养分分布越多。(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春玉米产量、WUE、IWUE、生长指标表明,D2W3处理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分析不同灌水处理对春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发现D2W3处理的总收益和纯收益均最大,分别为29984元/hm2和16436元/hm2。综合考虑春玉米节水、经济、高产以及减少农田有效养分残留等因素,推荐D2W3(100%ETc,间隔8 d)处理作为河西地区春玉米灌水管理最佳组合。

李敖[8](2020)在《渭北旱塬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氮-密度优化栽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渭北旱塬降水分布与春玉米需水关键期严重不符,水分为限制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区玉米实行一年一熟制,春玉米收获后有7个月的休闲期。因此,如何储存休闲期的降雨为玉米生长所用成为了研究关注的重点。同时,如何运用更加高效的综合栽培措施,实现土壤蓄水和作物用水相结合,提高春玉米对光、热、水、肥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获得较高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渭北旱塬合阳县实施耕作、施氮、密度三因素定位试验,试验共设计三种耕作方式(翻耕、免耕、深松)三种施氮梯度(0、150、225 kg/hm2)以及两种种植密度(52500、67500株/hm2),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养分变化、春玉米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为实现旱地玉米水肥高效利用和作物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免耕与深松较翻耕休闲末期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8.4%、5.6%,土壤水分蒸发量分别降低10.5%、9.2%。在休闲期降水较多的2018年,免耕与深松处理无显着差异,但在降水较少的2019年,免耕处理更利于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因此,免耕模式能够有效适应该地区气候特征,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休闲期土壤蓄水量,是适宜渭北旱塬地区的休闲期保护性耕作方式。免耕与深松处理下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耗水量大于翻耕处理;同一耕作下,春玉米各时期耗水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增加施氮量可以增加玉米对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高氮处理春玉米拔节-抽雄期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降低74.9-111.1 mm。(2)与传统翻耕相比,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培肥作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全磷、速磷、速钾含量降低,表层0-20 cm土壤全氮、硝态氮含量显着提高,但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均在低氮处理下达到最高,2018年免耕低氮高密处理氮利用效率达51.7%,2019年为57.6%。(3)在深松处理下,增加施氮与密度可以优化春玉米株高、茎粗、叶片SPAD含量及冠层结构,提高春玉米生育后期光合速率,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两年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均在深松高氮高密处理下达到最高。增施氮肥还可以提高春玉米地上部吸氮量,促进植株氮素向籽粒转运。(4)增加密度显着提高了旱地春玉米单位面积穗数,施氮提高穗粒数与百粒重,耕作、施氮、密度三因素互作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着。最终在深松高氮高密(STH2)处理下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但由于深松处理前期投入较高,最终经济效益则是在免耕高氮高密处理下最高。综上所述,在渭北旱塬半湿润易旱区,深松耕配施150-225 kg/hm2施氮量与67500株/hm2种植密度,不仅可以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还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效益;免耕配施225 kg/hm2施氮量与67500株/hm2种植密度,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边泽鹏[9](2020)在《冬小麦对花前干旱复水的响应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干旱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影响范围均呈增加趋势。我国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100150亿kg,并且伴随着农产品品质降低等严重问题,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探究农作物是如何响应干旱环境的变化,提高作物对干旱胁迫的抵抗能力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试验选用周麦22为研究对象,研究花前拔节抽穗期不同程度干旱复水对其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探究作物抗旱强度,分析作物复水补偿效应,以期为冬小麦抗旱稳产和确定高效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冬小麦根系在拔节期抽穗期遭受干旱,会增大根直径,而降低根毛数量、总根长、根表面积等指标,导致根干重下降。短期干旱复水后根系能产生补偿效应,有所恢复。干旱对根系的影响:拔节期大于抽穗期,但复水后根系补偿恢复能力也高于抽穗期。随着干旱程度及时间增加,根系向下伸展生长,使各根系指标在下层的分配比例升高,但根系总体绝对量会明显减少。(2)随着胁迫程度以及胁迫时间的增加,株高、叶面积所受的抑制增大,其中拔节期对株高影响更大,抽穗期对叶面积影响更大,株高、叶面积在干旱复水后的补偿效应,皆是抽穗期>拔节期>连续处理,复水后虽有补偿效应,但不能完全抵消干旱的影响。叶面积对干旱的响应比株高更敏感。(3)干旱导致SPAD值降低,拔节期干旱对SPAD值的影响大于抽穗期,而且在复水后补偿效应更高。叶水势表现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叶水势呈下降趋势。干旱对叶水势的影响:拔节期>连续干旱>抽穗期。复水后恢复能力:拔节期>抽穗期>连续干旱。蒸腾速率在抽穗期干旱复水后恢复能力更强。(4)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片WUE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在同一生育期内随着干旱程度增加和干旱持续时间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且干旱对生育期的影响表现为:拔节抽穗期>抽穗期>拔节期。短期干旱条件下产生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干旱程度是重旱,长期干旱条件下产生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干旱程度是中旱和重旱。拔节期恢复较快,抽穗期恢复程度高,连续干旱基本不能恢复。(5)干物质积累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干旱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拔节期>抽穗期。抽穗期干旱复水后干物质转运量普遍高于拔节期,且中旱处理较高。连续轻旱和连续中旱使植株发生适应性变化,生物量积累甚至高于单阶段处理,连续重旱严重降低了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6)单阶段轻旱复水后,产量下降不显着,拔节期重旱对千粒重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因显着降低了穗数和穗粒数,造成减产。抽穗期和连续干旱同时减低了穗数和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减产,但连续干旱因干旱胁迫时间较长,减产更为严重。拔节期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更大,抽穗期对千粒重影响更大。最终干旱复水后产量表现为:抽穗期>拔节期>拔节抽穗连续。在经历轻旱和中旱复水后,冬小麦水分生产率明显提高,耗水量对干旱的响应表现为抽穗期>拔节期>连续干旱,且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单阶段干旱中,干旱程度越大,冬小麦的水分生产率就越低;轻旱复水条件下,拔节期水分生产率最高,中旱复水条件下拔节抽穗连续最高。重旱复水条件下,抽穗期水分生产率最高。(7)冬小麦在70%土壤相对含水量以下,生长、生理和生产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其中拔节期根系、叶面积、SPAD、叶水势、光合特性等指标可明显恢复阈值为40%土壤相对含水量,株高恢复阈值为50%。拔节期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0%以上,减产并不显着,在50%以上能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抽穗期根系、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等指标明显恢复阈值为40%土壤相对含水量,SPAD为50%土壤相对含水量。抽穗期在60%土壤相对含水量以上减产不显着,在40%以上则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连续干旱严重降低产量,且其他指标复水后无法恢复,故应避免连续干旱,若冬小麦花前需控水,最好控制在抽穗期轻旱水平,保证拔节期供水充足。

李琳琳[10](2019)在《脉冲喷动协同微波冷冻干燥山药的品质与能耗减损研究》文中指出生鲜果蔬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由于自身的高含水量使其易腐烂变质。采用干燥的加工方式可显着延长果蔬货架期,便于储藏和运输,且突破季节性限制实现全年供应。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干燥果蔬产品的需求逐步提高。冷冻干燥(FD)是一种可最大限度保留果蔬原有营养成分和色、香、味、形的干燥方式,但干燥时间长、能耗高限制了其应用。微波冷冻干燥是在冷冻干燥基础上研发的一种新型冻干方式,具有显着缩短干燥时间、降低干燥能耗,且保持与FD相当的产品品质的特点。本文以山药为试材,利用脉冲喷动系统提高干燥均匀性的优势,将其协同于微波冷冻干燥,系统研究了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冷冻干燥高效节能减损加工工艺,结合超声、介电处理、真空含浸等技术开发显着提高微波冻干效率的预处理加工方式,并揭示其加速干燥的机理,同时对改善干燥均匀性进行研究和评价。首先,研究了以高频微波(2450 MHz)为加热源的脉冲喷动协同微波冷冻干燥(PSMFD-2450)的节能减损加工工艺。对不同工艺参数(微波功率、喷动参数、上限温度)的PSMFD-2450的干燥特性及产品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微波功率和上限温度可显着缩短干燥时间,但造成产品营养品质和色泽的劣变;喷动间隔对干燥时间无显着影响,但较长的喷动间隔导致产品品质的劣变,综合考虑3 W/g的微波功率,20min喷动间隔和50℃的上限温度较为适宜。该工艺下进行的PSMFD-2450与FD相比显着缩短干燥时间40%、降低能耗31.18%,且可以保持类似FD的良好品质;与静态微波冻干(MFD-2450)相比对产品品质和干燥均匀性有明显改善。其次,研究了脉冲喷动协同低频微波(915 MHz)冷冻干燥(PSMFD-915)的干燥特性,并评价其节能减损效果。结果表明:依据PSMFD-915干燥过程放电规律和山药介电特性演变趋势开发的多级变功率微波加载方案可有效避免辉光放电;试验喷动间隔下,喷动间隔越长,干燥时间越短,但就包括色泽、复水率、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在内的干品品质而言,较短喷动间隔可生产出与FD和PSMFD-2450品质相当的产品,且有利于提高干燥均匀性;能耗方面,与FD相比,PSMFD-915最高可节约总能耗约34.4%,与PSMFD-2450相比,比能耗大幅降低。此外,微波辅助的冷冻干燥方式(PSMFD-2450和PSMFD-915)生产的山药全粉糊的糊化特性中峰值粘度和最终黏度大,具有很好的增稠效果;且微波辅助的干燥方式对山药淀粉颗粒具有表面破坏性。再次,对山药PSMFD-2450和PSMFD-915的升华干燥和解吸干燥转换点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以山药共熔点作为转换点,研究转换点水分含量受干燥工艺影响存在的差异、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换点水分含量的不同呈现彼此有别的干燥速率和样品温度变化特征,为保证产品品质尤其是皱缩率,应控制PSMFD-2450和PSMFD-915的转换点水分含量不得高于0.87 g/g d.b.。随后,采用超声联合介电(超声辅助盐溶液渗透脱水,USOD)处理山药,研究其对PSMFD-2450和PSMFD-915干燥特性、产品品质及干燥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SOD处理改变新鲜山药组织的微观结构、使物料组织中的水分更加活跃,并增大了物料损耗因子,进而加速干燥进程;超声强度为151 W/L的USOD处理具有最佳的加速PSMFD-2450干燥且保持产品品质的效果,将其应用于PSMFD-915,与对照组相比显着缩短干燥时间,节约能耗高达22.55%,产品具有与FD产品相当的品质。还对以蔗糖溶液为渗透液的脉冲真空渗透脱水预处理(PVOD)调控山药未冻结水含量的可行性做出探讨,并研究其对提升PSMFD-2450和PSMFD-915干燥速率和节能减损的影响。结果表明:PVOD处理使山药未冻结水含量升高,共晶点降低,进而改变物料冻结状态介电特性及干燥过程的介电特性演变;预处理使PSMFD-2450时间缩短,干燥速率提高,并获得了色泽、复水能力良好的产品;将最佳处理组——40%蔗糖溶液PVOD处理组应用于PSMFD-915,可显着缩短PSMFD-915干燥时间,节约能耗高达54.65%(与FD相比),所得产品具有与FD样品相当的品质,且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干燥均匀性。最后,为了给未来干燥过程中介电特性的在线无损监测提供依据,以微波真空干燥为载体提供多个具有不同介电特性的样本,并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监测不同样本水分状态的差异,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建立山药介电特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山药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随水分含量的降低呈现非线性降低趋势;对应的NMR参数呈与介电特性类似的有规律变化;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基于不同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优化后的4变量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具有极好的预测性能。

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南岩溶区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2.1 MODIS GPP、ET和NDVI数据集
        1.2.2 气象数据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中国西南岩溶区水分利用效率的时间变化特征
    2.2 中国西南岩溶区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2.3 水分利用效率与气象要素和NDVI的关系
3 讨论
    3.1 气候要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过程
    3.2 水分利用效率空间分布的原因
4 结论

(2)基于近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的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方法
        1.2.2 反映植物水分利用率的因素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原理及信息测量原理
    2.1 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原理
    2.2 图像测量植物水分利用率的原理
    2.3 植物叶片NDVI值与SPAD值测量原理
    2.4 图像颜色及纹理特征提取
    2.5 环境信息采集
    2.6 本章小结
3 植物三维信息测量
    3.1 相机成像模型
    3.2 相机标定
        3.2.1 相机标定方法
        3.2.2 相机标定过程及结果
        3.2.3 极线校正
    3.3 立体匹配
    3.4 叶片参数信息恢复
    3.5 本章小结
4 各参数测量结果及与植物水分利用率相关性分析
    4.1 实验对象选择及植物水分利用率实验设计
    4.2 不同水肥光照管理对蒲公英生长的影响
        4.2.1 不同水肥光照管理对蒲公英产量的影响
        4.2.2 不同温度对蒲公英产量的影响
    4.3 植物SPAD值与水分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4.4 植物水分含量测量与水分利用率相关性分析
        4.4.1 叶片水分含量测量结果分析
        4.4.2 叶片水分含量与植物水分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4.5 植物叶片几何参数及与水分利用率相关性分析
        4.5.1 植物叶片几何参数测量结果准确性
        4.5.2 植物几何叶片参数与水分利用率相关性分析
    4.6 颜色纹理特征参数测量结果及与水分利用率相关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模型建立与分析
    5.1 主成分分析原理
    5.2 多元线性回归原理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参数选取
    5.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5.5 植物水分利用率的早期预测
        5.5.1 水分利用率早期预测模型建立
        5.5.2 早期预测模型误差分析
    5.6 水分利用率的测量和预测效果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放牧方式对典型草原群落水平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植物功能性状及其研究进展
    1.3 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1.4 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1.5 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6 科学问题
    1.7 技术路线
二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锡林浩特市气候年动态特征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取样方法
        2.4.1 植物功能性状
        2.4.2 地上生物量
        2.4.3 地下生物量
        2.4.4 碳交换指标的测定
    2.5 计算公式
    2.6 统计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的特征
        3.1.1 放牧方式对群落水平形态性状的影响
        3.1.2 放牧方式对群落水平元素性状的影响
    3.2 放牧方式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3.2.1 不同放牧方式下功能群物种组成
        3.2.2 不同放牧方式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3.2.3 不同放牧方式下的功能多样性变化
    3.3 放牧方式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3.3.1 不同放牧方式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2 不同放牧方式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3 不同放牧方式下的碳交换指标变化
    3.4 不同放牧方式下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4.1 群落加权平均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4.2 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四 讨论
    4.1 不同放牧方式对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4.2 不同放牧方式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不同放牧方式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4.4 结合群落水平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解释放牧方式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五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论文选题来源

(4)模拟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红砂-珍珠猪毛菜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沉降和降水变化趋势
        1.2.2 氮沉降和降水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氮沉降和降水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1.2.4 氮沉降和降水对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2.5 氮沉降和降水对植物氮代谢酶的影响
        1.2.6 氮沉降和降水对植物抗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1.2.7 氮沉降和降水对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2.3.2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2.3.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测定
        2.3.5 氮代谢酶测定
        2.3.6 硝态氮测定
        2.3.7 抗氧化酶测定
        2.3.8 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沉降及降水对红砂和珍珠猪毛菜光合生理的影响
        3.1.1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3.1.2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1.3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1.4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3.2 氮沉降及降水对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氮代谢酶和硝态氮的影响
        3.2.1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氮代谢酶的影响
        3.2.2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硝态氮的影响
    3.3 氮沉降及降水对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抗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3.3.1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抗氧化酶的影响
        3.3.2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丙二醛的影响
    3.4 氮沉降、降水及生长方式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氮沉降和降水对两种植物光合荧光的影响
    4.2 氮沉降和降水对两种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4.3 氮沉降和降水对两种植物氮代谢酶、硝态氮的影响
    4.4 氮沉降和降水对两种植物抗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
    4.5 氮沉降和降水对两种植物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论文资助说明

(5)不同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干旱环境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饱和水汽压亏缺增加和土壤干旱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1.2.2 饱和水汽压亏缺增加和土壤干旱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3 饱和水汽压亏缺增加和土壤干旱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1.2.4 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模型研究进展
    1.3 亟需回答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概况与试验设计
        2.1.1 人工气候室大麦盆栽试验概况
        2.1.2 人工气候室大麦盆栽试验设计
        2.1.3 温室马铃薯盆栽试验概况
        2.1.4 温室马铃薯盆栽试验设计
        2.1.5 田间马铃薯试验概况
        2.1.6 田间马铃薯试验设计
    2.2 观测指标与数据测定方法
        2.2.1 人工气候室盆栽试验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2.2.2 田间遮雨棚试验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2.2.3 田间试验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不同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干旱环境对作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影响的研究
    3.1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大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马铃薯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 不同VPD环境下大麦单位叶面积日蒸腾量和马铃薯蒸腾速率对土壤持续干旱的响应
    3.4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大麦叶片ABA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马铃薯叶片及木质部ABA含量的影响
    3.6 讨论与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干旱环境对作物水分关系影响的研究
    4.1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大麦和马铃薯植株气孔密度的影响
    4.2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大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和马铃薯叶水势的影响
    4.3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大麦和马铃薯植株叶面积的影响
    4.4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大麦和马铃薯植株比叶面积的影响
    4.5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马铃薯叶片?~(13)C和 δ~(18)O的影响
    4.6 讨论与小结
        4.6.1 讨论
        4.6.2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干旱环境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5.1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大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 不同VPD和土壤干旱环境对气候室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土壤干旱对田间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作物气体交换参数、水分利用效率与VPD的关系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第六章 大气和土壤干旱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模拟研究
    6.1 Daisy模型主要过程的数学描述
        6.1.1 田间水分模块
        6.1.2 土壤温度模块
        6.1.3 作物氮吸收模块
        6.1.4 作物产量模块
        6.1.5 气孔导度模块
        6.1.6 ABA模块
        6.1.7 SVAT模块
    6.2 数据采集及参数化
    6.3 数据处理方法
    6.4 结果分析
        6.4.1 土壤水分动态
        6.4.2 气体交换参数和ABA信号
        6.4.3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6.5 模型检验
    6.6 讨论与小结
        6.6.1 讨论
        6.6.2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CO2浓度倍增下水分调控对番茄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渐进干旱对作物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1.2.2 亏缺灌溉和分根区交替灌溉对作物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1.2.3 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1.3 存在的问题
    1.4 科学假说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 试验概况与试验设计
        2.3.1 渐进干旱试验
        2.3.2 亏缺灌溉试验
        2.3.3 分根区交替灌溉试验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生长指标
        2.4.2 生理指标
        2.4.3 土壤含水量、植株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2.4.4 植株养分测定
        2.4.5 番茄品质指标
    2.5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CO_2浓度倍增及高氮水平下番茄对渐进干旱的响应
    3.1 CO_2浓度倍增下氮水平对番茄营养生长的影响
        3.1.1 株高和茎粗对氮水平的响应
        3.1.2 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对氮水平的响应
    3.2 CO_2浓度倍增下氮水平对番茄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
        3.2.1 净光合速率对渐进干旱的响应
        3.2.2 气孔导度对渐进干旱的响应
        3.2.3 蒸腾速率对渐进干旱的响应
    3.3 CO_2浓度倍增下氮水平对番茄植株水分关系的影响
        3.3.1 叶水势对渐进干旱的响应
        3.3.2 溶质势对渐进干旱的响应
        3.3.3 膨压对渐进干旱的响应
    3.4 CO_2浓度倍增下氮水平对番茄叶片ABA含量的影响
    3.5 CO_2浓度倍增下氮水平对番茄叶片ABA与气孔导度关系的影响
    3.6 CO_2浓度倍增下氮水平对番茄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7 CO_2浓度倍增下氮水平对番茄碳氮含量及木质部汁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
        3.7.1 植株碳氮含量对氮水平的响应
        3.7.2 木质部汁液中离子浓度对氮水平的响应
    3.8 讨论与小结
        3.8.1 讨论
        3.8.2 小结
第四章 CO_2浓度倍增下番茄生长和生理特征对亏缺灌溉的响应
    4.1 CO_2浓度倍增下亏缺灌溉对番茄营养生长的影响
        4.1.1 株高和茎粗对亏缺灌溉的响应
        4.1.2 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对亏缺灌溉的响应
    4.2 CO_2浓度倍增下亏缺灌溉对番茄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CO_2浓度倍增下亏缺灌溉对番茄养分吸收及碳氮比的影响
        4.3.1 植株钾钙镁含量和吸收量对亏缺灌溉的响应
        4.3.2 植株氮碳硫含量、碳同化量及氮硫吸收量对亏缺灌溉的响应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CO_2浓度倍增下番茄产量和品质对亏缺灌溉的响应
    5.1 CO_2浓度倍增下亏缺灌溉对番茄果数、单果重及产量的影响
    5.2 CO_2浓度倍增下亏缺灌溉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5.2.1 果实硬度对亏缺灌溉的响应
        5.2.2 果实Vc、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和硝酸盐对亏缺灌溉的响应
    5.3 CO_2浓度倍增下亏缺灌溉对番茄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5.3.1 主成分分析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5.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CO_2浓度倍增下番茄生长和生理特征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1 CO_2浓度倍增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生理和营养生长的影响
        6.1.1 株高和茎粗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1.2 叶片气体交换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1.3 植株水分关系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2 CO_2浓度倍增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2.1 干物质积累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2.2 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3 CO_2浓度倍增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木质部汁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
    6.4 CO_2浓度倍增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养分吸收及碳氮比的影响
        6.4.1 植株碳氮含量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4.2 植株碳同化量和氮吸收量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4.3 各器官碳氮比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6.5 讨论与小结
        6.5.1 讨论
        6.5.2 小结
第七章 CO_2浓度倍增下番茄产量和品质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7.1 CO_2浓度倍增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7.2 CO_2浓度倍增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7.2.1 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7.2.2 果实中可溶性糖、有机酸及糖酸比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7.2.3 番茄果汁中离子浓度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7.2.4 番茄果实中各元素含量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7.2.5 番茄果实中各元素吸收量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
    7.3 CO_2浓度倍增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番茄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7.4 讨论与小结
        7.4.1 讨论
        7.4.2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1.2.2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作物养分吸收及农田养分运移的影响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计算方法
        2.3.1 生长指标测定
        2.3.2 干物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测定
        2.3.3 土壤水分及养分测定
        2.3.4 植株氮、磷、钾元素吸收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统计分析
第三章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春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3.1 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3.2 对春玉米茎粗的影响
    3.3 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对春玉米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春玉米产量、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4.2 对春玉米农田耗水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对春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对春玉米生长指标、产量和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5.1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春玉米各器官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5.1.1 N吸收量及分配
        5.1.2 P吸收量及分配
        5.1.3 K吸收量及分配
    5.2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春玉米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效率的影响
        5.2.1 养分利用效率
        5.2.2 养分吸收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春玉米农田有效养分分布及累积的影响
    6.1 春玉米收获期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
        6.1.1 硝态氮分布
        6.1.2 硝态氮累积量
    6.2 春玉米收获期土壤速效磷分布及累积
        6.2.1 速效磷分布
        6.2.2 速效磷累积量
    6.3 春玉米收获期土壤速效钾分布及累积
        6.3.1 速效钾分布
        6.3.2 速效钾累积量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渭北旱塬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氮-密度优化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及其研究进展
        1.2.1 保护性耕作概念及其发展
        1.2.2 保护性耕作的蓄水保墒效应
        1.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增产的影响
    1.3 施氮效益及其研究进展
    1.4 保护性耕作与施氮的产量效益及研究进展
    1.5 密植效应及其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2.5.2 春玉米农艺性状和养分吸收测定项目与方法
        2.5.3 春玉米产量性状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2.5.4 其他指标计算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耕作、施氮和密度处理春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3.1 试验期降雨量及分布
    3.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下休闲期土壤水分变化
        3.2.1 土壤水分指标影响因子分析
        3.2.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休闲期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3.2.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休闲期土壤蒸发量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下春玉米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变化
        3.3.1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春玉米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
        3.3.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春玉米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变化
        3.3.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变化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对春玉米土壤养分及肥料利用的影响
    4.1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
    4.4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5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6 不同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7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5.1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1.1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5.1.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茎粗的影响
        5.1.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2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5.2.1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叶片SPAD含量
        5.2.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叶片净光合速率
        5.2.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5.3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3.1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3.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不同生育阶段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5.3.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4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5.4.1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成熟期地上部吸氮量的影响
        5.4.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比例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产量、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6.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春玉米经济效益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耕作、施氮和密度处理下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7.1.2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7.1.3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7.1.4 不同耕作、施氮、密度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冬小麦对花前干旱复水的响应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复水补偿效应的含义
        1.2.2 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
        1.2.3 干旱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的影响
        1.2.4 干旱对冬小麦SPAD的影响
        1.2.5 干旱对冬小麦叶水势的影响
        1.2.6 干旱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1.2.7 干旱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1.2.8 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1.2.9 土壤水分阈值
    1.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品种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生育期
        2.3.2 根系
        2.3.3 株高、叶面积
        2.3.4 SPAD值
        2.3.5 叶水势
        2.3.6 光合参数
        2.3.7 生物量干物质
        2.3.8 产量
        2.3.9 耗水量及水分生产率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3.2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3.2.1 干旱复水对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2.2 干旱复水对根系分布影响
        3.2.3 干旱复水对株高的影响
        3.2.4 干旱复水对叶面积的影响
    3.3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SPAD值的影响
    3.4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叶水势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3.4.1 干旱复水对叶水势的影响
        3.4.2 干旱复水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3.4.3 叶水势与蒸腾速率的相关分析
    3.5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光合参数的影响
        3.5.1 干旱复水对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3.5.2 干旱复水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3.5.3 干旱复水对叶片WUE的影响
    3.6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3.6.1 干旱复水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6.2 干旱复水对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7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3.8 土壤水分的分级
        3.8.1 以产量和水分生产率为依据的土壤水分级
        3.8.2 以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为依据的土壤水分级
4 讨论
    4.1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1.1 根系
        4.1.2 株高和叶面积
    4.2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SPAD的影响
    4.3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叶水势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4.4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光合参数的影响
    4.5 干旱复水对干物质量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4.6 干旱复水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4.7 土壤水分阈值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10)脉冲喷动协同微波冷冻干燥山药的品质与能耗减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果蔬冷冻干燥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1.1 冷冻干燥技术概述
        1.1.2 果蔬冷冻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2 果蔬微波冷冻干燥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2.1 微波冷冻干燥技术概述
        1.2.2 传热传质模型的研究进展
        1.2.3 微波低压辉光放电的研究进展
        1.2.4 果蔬MFD干燥工艺及产品品质的研究进展
        1.2.5 干燥能耗对比研究
        1.2.6 干燥均匀性研究进展
    1.3 脉冲喷动技术及其应用
    1.4 山药干制加工概况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脉冲喷动协同高频微波冻干对山药粒干燥特性、品质及节能减损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干燥实验方案
        2.3.2 指标测定方法
        2.3.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山药共晶点共熔点
        2.4.2 干燥工艺参数对山药粒PSMFD-2450干燥特性的影响
        2.4.3 干燥工艺参数对产品品质减损的影响
        2.4.4 PSMFD-2450的节能减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脉冲喷动协同低频微波冻干山药粒的干燥特性及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放电规律的测定
        3.3.2 干燥实验方案
        3.3.3 不同干燥山药全粉的制备
        3.3.4 指标测定方法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山药介电特性
        3.4.2 PSMFD-915放电特性
        3.4.3 PSMFD-915干燥工艺的研究
        3.4.4 干燥节能评价
        3.4.5 干燥均匀性评价
        3.4.6 干燥产品品质评价
        3.4.7 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冻干山药全粉的加工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冻干山药升华/解吸干燥转换点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干燥实验方案
        4.3.2 指标测定方法
        4.3.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三种冻干不同阶段干燥特性
        4.4.2 不同PSMFD-2450干燥工艺对TP_(S-A)的影响
        4.4.3 不同PSMFD-915干燥工艺对TP_(S-A)的影响
        4.4.4 不同TP_(S-A)水分含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联合介电处理提高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冻干山药干燥效率及节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超声辅助渗透脱水预处理
        5.3.2 干燥实验
        5.3.3 质量传递作用
        5.3.4 指标测定方法
        5.3.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质量传递—WL和SG
        5.4.2 USOD处理对物料特性的影响
        5.4.3 USOD处理对PSMFD-2450干燥特性及品质影响
        5.4.4 USOD处理在PSMFD-915中的应用
        5.4.5 USOD处理的PSMFD-915干燥均匀性及节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未冻结水含量调控的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冻干山药干燥速率提升及节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脉冲真空渗透脱水预处理
        6.3.2 干燥实验
        6.3.3 干燥动力学
        6.3.4 质量传递作用
        6.3.5 指标测定方法
        6.3.6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PVOD对传质的影响
        6.4.2 PVOD对原料特性的影响
        6.4.3 PVOD处理对PSMFD-2450干燥特性及品质影响
        6.4.4 PVOD处理提高PSMFD-2450干燥速率的机理分析
        6.4.5 PVOD处理在PSMFD-915中的应用
        6.4.6 PVOD处理的PSMFD-915均匀性及节能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山药介电特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7.1 前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7.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实验方案
        7.3.2 指标测定方法
        7.3.3 模型建立与评价
        7.3.4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干燥过程NMR参数及介电特性变化
        7.4.2 基于NMR参数的PCA分析
        7.4.3 单变量相关性分析
        7.4.4 基于不同变量的PLSR模型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清单

四、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南岩溶区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J]. 彭大为,周秋文,韦小茶,李洪广,唐欣,严卫红. 生态学报, 2021
  • [2]基于近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的植物水分利用率测量方法研究[D]. 郭伦丽.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放牧方式对典型草原群落水平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D]. 王雯. 内蒙古大学, 2021
  • [4]模拟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红砂-珍珠猪毛菜生理特性的影响[D]. 田艳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5]不同饱和水汽压亏缺和土壤干旱环境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D]. 张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CO2浓度倍增下水分调控对番茄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D]. 杨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李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渭北旱塬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氮-密度优化栽培模式研究[D]. 李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冬小麦对花前干旱复水的响应规律研究[D]. 边泽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脉冲喷动协同微波冷冻干燥山药的品质与能耗减损研究[D]. 李琳琳. 江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