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精神科防治调查分析

广州市黄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精神科防治调查分析

一、广州市黄埔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精神病防治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佳[1](2020)在《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于2019年10月26日发布。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具有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对维护或促进民众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中具有重大作用。基层中医药医养服务伴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推进,为维护和促进社区民众特别是老年人健康取得了举足轻重的效果。近年来基层中医药医养服务供给在持续改善,社区老年人对中医药医养服务的满意度有所上升,但提升空间仍然较大。本文通过文献法,梳理近年在老年人中医药服务需求、医养服务供给、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及进展。采用访谈法进行研究,访谈在社区医院就职的中医药相关服务一线提供者们对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治未病”等中医医养服务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及遇到的困难,从服务提供者角度去了解居民的中医药医养服务需求未被完全满足的原因,此外,本文还通过调查问卷法及案例分析法,以广州市A街道为例,调查前往广州市A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00位老年居民对中医药医养服务的利用、需求、及评价等情况。本文通过上述四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合协作治理理论,并结合广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相关政策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发现现阶段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提供显现出种种局限: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局限,中医药医养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社区老年人对中医药医养服务认可度有待提高,信息系统、个案管理、社区老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局限。为了更好地推动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提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本文提出改善基层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提供的建议:提出转变基层中医药医养相关服务提供的决策理念,夯实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协作治理支持力度,改善信息系统建设、个案管理、人力资源协调,调整相关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正面激励,加强相关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建议。

王亚娜[2](2020)在《沈阳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卫生资源是以医疗卫生设施为重要载体,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合理布局对提高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健康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是吸收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法、指标权重法、改进两部移动搜索法以及服务区分析等Arc GIS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沈阳市城区医疗卫生资源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其空间布局优化的主要对策。研究发现:现状医疗卫生资源整体上在城市商圈和公园附近呈现多核心集聚特征;省市级多分布在城市快速路附近的特征。但是医疗卫生资源的现状仍存在着一些空间布局问题,例如:医疗卫生资源在空间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足;部分区域缺乏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人口居住地的分布不匹配。考虑历史发展、政府规划调控、市场以及人口需求分布、交通区位等影响空间布局的因素,并结合相关规划要求提出空间布局优化对策,包括在边缘区鼓励建设区级分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协调城市功能构建完整公共服务体系。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绪论中提出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等内容。明确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概念,理清医疗卫生资源的类型及层级,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等进行综述,并总结案例对研究的借鉴之处。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首先建立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数据库,然后,从整体、分类、分级角度对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交通可达性以及服务水平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得出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确定影响沈阳城区现状的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空间布局的因素并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演变、市场需求、政府规划管控和其他相关因素等,这也是未来的空间布局优化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通过对现状沈阳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的问题解析,考虑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对沈阳市城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提出针对性的空间布局优化对策。第五部分即第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总结和梳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包括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特征、问题以及优化对策,提出论文创新点,并且指出了研究的欠缺之处,最后对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李欣蔚[3](2019)在《特大地震医疗卫生设施系统合作机制及其规划研究》文中提出“512”汶川地震产生了大量的居民死亡和人身伤害,特别是极重灾区突然涌现出大量且高强度的医疗需求。而因为医疗卫生设施建筑的垮塌和医护人员的死亡,造成该区域医疗资源的短缺和供给失效,特别是基础医疗卫生系统作为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毛细血管”,功能基本完全丧失。虽然震后一段时间内外部医疗资源进入,并搭建起了一些临时医疗点和野战医院,但外部资源的输入在时间上滞后于医疗需求的出现,不利于基础医疗需求的满足和第一时间的医疗救治的实施。此次地震是一次极为特殊的情景,所对应的医疗资源的安排和调动、医疗救治的实施展现出日常医疗卫生系统所不具备的相关特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常规医疗卫生系统配置方法的缺陷和不周。由于震后病例的特殊性,在对因地震造成伤害的病患医治过程中,全国医疗卫生设施系统通过病例的转诊,首次出现了大面积的合作关系,以分散震区域的医疗需求。针对此次难得的研究材料,从医疗需求入手,以患者十余年间在治疗地震伤害的过程中实际使用到的医疗资源作为基本的研究素材,对特大地震这种特殊场景下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进行重新梳理。本文针对上述现象的出现,通过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震后受伤病例进行访谈调研,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医疗资源分配和设施之间的转诊合作分析。在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点度中心性、社团、特征向量中心性、聚类系数、加权度中心性、P1期望、K-核等指标上,从医疗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设施占用的层级性和设施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入手,从局部和系统整体维度对医疗卫生设施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震后医疗需求流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但总体呈现出单一的往高一等级设施点上转进行核心治疗,以及下转进行康复治疗的趋势;2、设施点有强烈的择优协作倾向,稳定的合作结构较少;3、震后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网络整体聚集特征不明显,医疗需求集中度高,服务能力差异化程度较大,资源利用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合理性;4、震后医疗卫生设施点的有效治疗能力过于集中,而设施点的康复治疗能力均衡性较高;5、震后医疗卫生设施网的能力层级比其稳定合作结构层级数多且分散,等级差异较大。基于现状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方法和分类方式,分别对系统和不同等级的设施点提出规划干预建议:通过设施类型进一步细分、加强远程诊疗的普及程度、建立一定密度的独立功能仓等措施,强化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功能和作用;通过结构优化、加强设施的功能性配置改善核心医疗卫生设施配置;通过梳理内外部高频合作设施的沟通机制、建立长效的跨区域合作体系等方法协调区域外部医疗卫生资源补充。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后医疗卫生设施的转诊合作关系抽象为反映设施点与患者选择之间的行为主体协作医疗服务网络,探讨并揭示医疗卫生设施转诊合作结构的复杂网络特征及其规律,并提出优化策略;2、初步探索了一套复杂网络理论与医疗卫生设施转诊合作的交叉研究体系,对于后续的复杂网络理论在城乡规划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4](2019)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穗府办[2019]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卫生健康委反映。

熊思[5](2018)在《广州市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城市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有重要角色。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时间较短,医疗改革的十年,是我国医疗服务事业砥砺前行的十年。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已日渐完善,医疗事业的发展方向由体系的全面覆盖转向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建设。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经历了上述的快速增长时期,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制定规范,仍存在许多问题丞待解决。本文以广州市老城区为研究背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层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医疗建筑设计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对规范的梳理,了解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与规划策略;然后对老城区的人口现状、服务需求、卫生资源概况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归纳了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成就及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如选址规划问题、建筑设计问题、运营管理问题等;再后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尝试从基地选址、功能配置、流线组织、室内外空间设计等方面提出适应广州市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广州市海珠区海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运用前述章节的策略在现有条件下提出改造设计方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对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研究既是对过去建设成就的肯定,也是对现有的问题的探索与总结,以此作为契机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居民的就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参考。

李青芫[6](2017)在《面向老年人的广州市三级医院可达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日益成为各领域关注的重点,其中尤以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为甚。包括医疗设施在内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服务半径通常是根据全体居民的出行耗时来决定的,容易导致医疗设施布局超出老年人群的日常活动范围,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群的就医可达性。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取广州市作为研究区域,以老年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城市就医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研究首先从需求角度出发,对老年人群进行界定,并结合行政区划分布了解广州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老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并通过实际的问卷调查,掌握广州市老年人交通出行方式特征及就医行为偏好;其次从供应角度,对广州市医疗机构空间分布特征、服务能力状况及就医服务质量情况进行了研究;然后从供需结合角度,探究老年人就医需求与医院服务能力之间的匹配情况,结合老年人就医需求特征,通过互联网地图获取老年人就医出行交通方式下的OD通行时间,构建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下的综合交通可达性量测模型,进一步探究广州市老年人就医时空可达性特征,从而判断医缺区;最后针对老年人就医可达性水平及广州市公共交通网络服务水平,对广州市公共交通网络及医院空间布局优化提出建议。研究结论包括:(1)人口老年化趋势较为明显的区域为中心城区及城市北部地区;基于广州市老年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就医目的地主要为高等级且口碑较好的大医院,就医出行方式以公交、地铁为主。(2)对老年人就医偏向的各三级医院服务范围及服务能力、医院服务质量进行分析,中心城区存在部分医院服务域内服务人口较少的现象,服务范围内服务人口较多的医院主要分布于南沙区、城市东部的增城及中心城区;城市就医评价数量空间呈现中心城区聚集的单中心格局,而医院服务质量评价的空间异质性较大。(3)利用综合交通模型计算的可达性结果显示老年人就医可达性水平的区域差异显着,整体上城市中心区就医可达性水平整体较高,城市近郊区大部分地区可达性水平较好,其中番禺区地区可达性水平高于北部花都区等地区;城市远郊区可达性水平相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番禺南部及城市南端的南沙区可达性水平较低,城市北端的从化地区街口街道附近存在相对较好的就医可达性区域。(4)本研究利用房屋建筑区面积对医院服务范围及服务承载力指数计算过程进行修正,结果显示利用房屋建筑区面积计算出的各医院服务域结果更为精细,区域差异更小,与实际情况更加贴近;此外,基于老年人群就医特征,改进的可达性模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达性测度方法,为探索不同人群就医时空可达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思路。

马也[7](2017)在《广州普通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跨入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国家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了“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强调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十三五”将加大投入和布局。健康照顾是老年人最基本的服务需求,但目前广州市的普通居住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多数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这一需求。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使今后城市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能够经济、快速、可持续地进行大量建造,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已成为当前发展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广州市典型居住社区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调查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及健康服务需求,探讨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更好地改进居住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的设计质量积累基础实证数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进行人性化设计。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案例特点和经验,研究工业化建造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老年建筑规范标准,提出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的设计模型及其组合类型,最后通过BIM模型的创建,对所提出的模块设计与建造方案进行成本、工期、节能等多方面的评价,以验证该设施单元的设计与建造方案是否具有适用性和可实施性,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本论文在内容上共六部分,第一章绪论,提出了研究选题的背景,总结了该领域的有关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内容和框架。第二章,总结了广州市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典型居住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情况,以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第三章利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广州市典型社区健康照顾设施使用方式及服务需求进行调研,调查分析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照顾需求和目前社区养老设施的现状与使用评价;第四章,根据调研数据,结合相关案例的经验,总结出社区健康照顾设施的服务特点,提出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和组合设计。第五章,结合模块工业化建造技术,使用BIM手段建立信息模型,得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的造价、工期、节能数据。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论,通过对上一章数据的分析比较,对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模块的模块形态与尺度体系,空间组合策略,以及模块类型体系与技术要素提出建议。

冼银崧[8](2015)在《基层治理视角下的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区—街—社区”的基层管理体系已运行多年,这种以管控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在应对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外来人员大量聚集、群众需求不断变化等中国式大城市病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如何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适时对来自基层的改革创新实践进行理论思考,明晰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模式、路径和方向,便于区域性创新实践经验的提升和推广。分析我国传统城市基层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弊端,导出改革创新的两种极端取向:强化管制和社区自治,前者属于“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后者属于“小政府、强社会”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契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创新取向应该是“强政府、好社会”的模式,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的城市基层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模式。剖析我国省会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详细介绍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改革的基本情况及成效,挖掘其深层意义。笔者认为,黄埔“三化”改革为医治长期困扰我国城市基层管理的各种顽疾找到了“药引”,为改造基层治理基因、优化基因组合探索了路径,具体体现在“四个链接”:摆脱了传统管控模式的路径依赖,建立了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效链接;减少了科层制的推诿扯皮,建立了条条与块块的有效链接;减少了管理主客体的对立对峙,建立了管理与服务的有效链接;拓宽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建立了中西方和谐社会建设机制的有效链接。本文也列举和分析了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改革面临的困难问题,其遇到的问题在全国各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中带有普遍性,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基层囿于有限度的管理权限,改革创新往往浅尝即止,很难涉足深水区。有鉴于此,本文侧重于从面上、宏观层面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提出对策建议,具体从推进顶层设计、树立法治信仰、协调各种关系、强化服务功能、突出社区建设、培育社会组织、推进机构改革、创新治理手段等8个方面提出深化改革的对策措施,希望通过典型引导,由点及面,推动全国城市基层治理理念更新、治理结构优化、治理流程再造、治理主体重构、治理技术创新、治理基因重组,彻底摆脱基层传统管控模式的路径依赖,建立政府主导的城市基层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模式。

万玲[9](2014)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努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基于广州市L街为例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断提高,需求也不断增长,基于此,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卫生服务;以老年人需求为重点,提供有效、便捷、低廉的卫生服务;以信息共享为核心,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以政策宣传为抓手,完善基本卫生医疗政策和制度。

刘少坤[10](2014)在《基于GIS的城市医疗资源空间配置合理性评价及预警研究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医疗资源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区域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和地区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办法,兼顾效率公平,解决“倒三角”就医问题,对区域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全面收集了广州市天河区街道、人口、以及各综合医院、非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数据,包含其位置、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经营方式等信息数据;并结合天河区2010年卫星遥感影像绘制路网数据,为网络分析提供了基础支持,建立了天河区医疗资源数据库;运用3S技术,对天河区的医院空间布局状况、服务能力、承载力、服务公平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建立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医疗资源现状,分别用泰森(Thiessen)多边形方法、GIS最短路径分析法、洛伦兹(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对布局现状、承载力、空间可达性、公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天河区各级别医院可达性状况较好,可达性相对较差的地区主要位于北部凤凰街、龙洞街北部等地区;利用经济学中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天河区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河区卫生技术人员在人口配置上的公平性较好,其基尼系数为0.38,实有床位的人口配置比较欠缺,其基尼系数为0.45,而实有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地理配置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75和0.73,已经达到危险的状态。执业医师的人口分布与地理分布的公平性都比较欠缺,基尼系数分别为0.72和0.73。这种情况造成的原因是受区域内综合医院的影响,因为综合医院的床位数、执业医师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都大大高于一般的卫生服务机构。2.利用德尔菲(Delphi)等方法,构建了医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分析,绘制出了医疗资源空间分布图;通过专家打分法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警情面积划分显示,巨警面积所占天河区总面积比例为10.6%,重警所占比例23.4.4%,中警所占比例30.4%,轻警为28.0%,无警为7.4%。经过实地验证与评价结果相符,进而证明了本评价体系在医疗资源评价中的实用性。3.构建了城市医疗资源规划优化配置综合模型。通过建立天河区医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出指标权重和警度分级,利用Arcgis软件处理输出医疗资源警度分级图和警情,计算出缺医人口数,再按照广东省医疗卫生配置标准,对应计算出重警和巨警区域内所需要的床位数,最后计算出需建设医院的规模和床位,完整地构建了城市医疗资源规划优化配置综合模型。该模型集成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都具备可操作性。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大、中、小尺度区域进行医疗资源评价及规划,可辅助、指导医疗资源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有别于其他传统规划方法,所集成的综合操作模型,在区域医疗资源规划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4.利用先进的Web开发技术和GIS功能组件设计开发基于Internet的一套具有地图浏览、空间查询分析、数据管理、图形图像、医疗机构信息查询、评价相关因子查询和专题图绘制等功能的WebGIS应用系统,实现了GIS与发布平台部分协同的网络共享模式。

二、广州市黄埔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精神病防治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黄埔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精神病防治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视角
        1.2.1 基本概念
        1.2.2 理论视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老年人中医药服务需求方面
        1.3.2 医养服务供给方面
        1.3.3 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
        1.3.4 相关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A街道老年人中医药特色服务利用现状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问卷分析结果
        2.2.1 A街道老年人健康状况自评
        2.2.2 A街道老年人中医药服务实际利用情况
        2.2.3 A街道老年人对社区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度
        2.2.4 A街道老年人认为社区医院的中医药服务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2.2.5 更多形式的社区中医药医养服务需求
第三章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现状与不足
    3.1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现状
        3.1.1 A街社区医院的硬件设置水平
        3.1.2 A街社区医院的人员配备现状
        3.1.3 A街社区医院的功能
        3.1.4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医养服务的提供现状
    3.2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供给问题
        3.2.1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局限
        3.2.2 中医药医养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
        3.2.3 社区老年人对于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3.2.4 信息系统、个案管理、社区老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局限
第四章 A街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
    4.1 中医师提供中医药医养服务能力的制约
    4.2 中医药服务供给支持力度的有限
    4.3 中医药服务应用供给及人力资源的局限
    4.4 公共卫生工作增加的压力大
    4.5 中医药事业的长期发展面临冲击与挑战
第五章 地区及国际老年人中医药服务经验借鉴
    5.1 中国香港地区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5.2 韩国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5.3 日本中医药医养服务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促进社区医院加强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的对策建议
    6.1 夯实中医药专业队伍建设
    6.2 加强协作治理支持力度
    6.3 改善信息系统建设、个案管理、人力资源协调
    6.4 调整相关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正面激励
    6.5 加强相关舆论宣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年人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沈阳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目标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圈形成
        1.1.2 辽宁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推动医疗卫生发展
        1.1.3 沈阳市“三城联创”促进医疗卫生设施完善
        1.1.4 居民医疗需求推动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扩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总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重点、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相关理论
        2.1.1 可达性理论
        2.1.2 区位选择理论
        2.1.3 生活圈理论
    2.2 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相关技术方法
        2.2.1 潜能模型
        2.2.2 两部移动搜索法
    2.3 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相关案例研究
        2.3.1 南京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研究
        2.3.2 北京市城六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研究
        2.3.3 广州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研究
    2.4 小结
3 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建立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沈阳市发展建设概况
        3.1.2 研究区域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收集
    3.3 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建立
        3.3.1 沈阳市道路网数据库
        3.3.2 行政区划数据库
        3.3.3 医疗卫生资源属性数据库
        3.3.4 居住小区和人口数据库
    3.4 小结
4 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特征与问题
    4.1 研究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概况
        4.1.1 不同类型概况
        4.1.2 不同层级概况
    4.2 整体空间布局特征
        4.2.1 集聚呈“两主三次多片区核心”
        4.2.2 省市级多分布在城市快速路附近
    4.3 不同类型分布特征
        4.3.1 医院集聚呈多核心且服务水平差异大,可达性呈圈层式降低
        4.3.2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集聚程度差异较大且服务范围较小
        4.3.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多分布在老城区,边缘区分布较少
    4.4 不同层级分布特征
        4.4.1 省级多集聚和平区且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4.4.2 市级服务水平较高且边缘区服务范围较小
        4.4.3 区级服务水平差异不大但服务范围区域差异大
        4.4.4 街道级分散城市边缘且靠近交通要道
        4.4.5 社区级服务水平较低且服务范围较小
    4.5 空间布局问题
        4.5.1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区域间差异较大
        4.5.2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配置不足
        4.5.3 边缘区缺乏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4.5.4 与居住小区分布不匹配且服务区域有限
    4.6 小结
5 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5.1 历史演变
        5.1.1 省级创立时间较早且大都为上世纪遗存
        5.1.2 市级发展历程较长且大都为新建设
        5.1.3 区级创立时间较紧凑且本世纪较多
        5.1.4 社区级多为本世纪新建设
        5.1.5 小结
    5.2 城市规划调控
        5.2.1 城市发展建设
        5.2.2 城市规划空间布局
    5.3 市场需求
        5.3.1 居住小区人口分布
        5.3.2 居住小区人口密度
    5.4 其他因素
        5.4.1 交通区位
        5.4.2 经济发展
        5.4.3 自然环境
    5.5 小结
6 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6.1 在边缘区鼓励建设区级的分院
        6.1.1 整体空间结构
        6.1.2 空间布局均等化布局
    6.2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
        6.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间布局优化
        6.2.2 社区卫生服务站空间布局优化
        6.2.3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理能力
    6.3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6.3.1 完善边缘区疾病预防和专科疾病防治所
        6.3.2 完善各区的健康教育所
        6.3.3 完善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所
    6.4 协调城市其他功能,构建完整服务设施体系
        6.4.1 协调与人口居住地分布关系
        6.4.2 与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相匹配
        6.4.3 完善周边交通网络体系
        6.4.4 优化周边自然环境
    6.5 推动“双向转诊+智慧医疗”发展
        6.5.1 推行“双向转诊”政策
        6.5.2 推动“智慧医疗”发展建设
    6.6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沈阳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数据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调研图片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特大地震医疗卫生设施系统合作机制及其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复杂地形对就医行为产生影响
        1.1.2 灾害引发系列社会后效
        1.1.3 灾害导致医疗供需关系产生急剧震荡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布局及可达性
        1.2.2 灾害过程中医疗供需关系变化
        1.2.3 医疗合作
        1.2.4 研究评述
    1.3 科学问题凝练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科学问题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医疗卫生设施系统概况
    2.1 医疗卫生系统概况
        2.1.1 医疗卫生设施体系基本情况
        2.1.2 居民就医行为特征分析
        2.1.3 震时居民就医行为特征分析
        2.1.4 医疗卫生设施系统恢复重建
    2.2 特大地震引起灾变环境的总体特征
        2.2.1 震后环境特征
        2.2.2 震后人口特征
    2.3 灾变环境中的医疗卫生设施系统特征
        2.3.1 灾后医疗卫生设施基本情况
        2.3.2 灾变环境中高等级医院类医疗卫生设施运行特征
    2.4 灾变环境中医疗卫生设施系统特征及成因分析
        2.4.1 特征总结
        2.4.2 成因分析
3 特大地震情境下医疗卫生设施系统合作机制研究方案设计
    3.1 整体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3.2.1 模型构建思路
        3.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3 震后医疗卫生设施网络转诊合作模型构建原理
4 特大地震情境下医疗卫生设施系统结构分析
    4.1 医疗卫生设施系统结构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4.2 灾变过程医疗卫生设施系统转诊合作结构分析
        4.2.1 转诊合作系统刻画指标选取
        4.2.2 转诊合作系统指标计算
5 特大地震情境下医疗卫生系统转诊合作机理挖掘和优化策略
    5.1 灾变过程转诊合作系统分析
        5.1.1 核心医疗卫生设施识别
        5.1.2 资源分布均衡性分析
        5.1.3 资源占用层级性
        5.1.4 稳定合作结构
    5.2 灾变情景下医疗卫生设施系统优化思路
        5.2.1 平灾结合
        5.2.2 建立转诊合作通道
        5.2.3 增强全国层面高等级医疗卫生设施点的联系
    5.3 灾变情景下医疗卫生设施系统调整策略
        5.3.1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功能和作用
        5.3.2 改善核心医疗卫生设施配置
        5.3.3 区域外部医疗卫生资源补充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工程实践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录2
    A.有效问卷信息记录
    B.样本所涉医疗卫生设施清单
    C.现场调研问卷(针对汶川地震全区域居民)
    D.关键访谈信息选录
附录3
    A.震后医疗卫生设施转诊合作加权网络原始数据
    B.震后医疗卫生设施转诊合作网络原始数据
致谢

(5)广州市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相关概念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析
    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述
        2.1.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织与管理
        2.1.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任务
        2.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特点
        2.1.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状况
        2.2.1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史阶段
        2.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状况
        2.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方式
    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设计
        2.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2.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规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分析
    3.1 老城区卫生服务需求及资源概况
        3.1.1 老城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基本特征
        3.1.2 老城区卫生资源概况
    3.2 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类
        3.2.1 调研案例概况
        3.2.2 独立设置式
        3.2.3 裙楼混合式
        3.2.4 临街嵌入式
    3.3 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分析
        3.3.1 选址分析
        3.3.2 建设概况
        3.3.3 设施配套
        3.3.4 功能流线布局
        3.3.5 医疗环境
        3.3.6 典型案例分析
    3.4 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成就及问题
        3.4.1 建设成就
        3.4.2 规划选址问题
        3.4.3 建筑设计问题
        3.4.4 运营管理问题
        3.4.5 城市发展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4.1 规划选址策略
        4.1.1 选址原则
        4.1.2 基地选址影响因素
        4.1.3 不同社区选址策略
    4.2 功能配置策略
        4.2.1 规模及面积配置标准
        4.2.2 功能用房类型及建设标准
        4.2.3 功能配置原则
        4.2.4 功能用房配置建议
    4.3 流线组织布局策略
        4.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流程组成
        4.3.2 流线组织方式
        4.3.3 流线组织优化策略
    4.4 室内空间设计策略
        4.4.1 室内空间设计原则
        4.4.2 门厅空间
        4.4.3 走廊空间
        4.4.4 全科诊室
        4.4.5 候诊空间
        4.4.6 病房空间
    4.5 室外空间设计策略
        4.5.1 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4.5.2 外部交通空间设计
        4.5.3 活动休憩空间
        4.5.4 景观空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设计方案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中心建筑概况
        5.1.3 原方案主要问题
    5.2 改造方案设计
        5.2.1 室外场地改造
        5.2.2 建筑功能改造
        5.2.3 建筑空间环境改造设计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查表
    附录2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面向老年人的广州市三级医院可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概况
        1.5.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广州市老年人口特征及出行调查
    2.1 广州市老年人口特征
        2.1.1 老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2.1.2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2.2 预测老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2.3 广州市老年人出行特征分析
        2.3.1 老年人出行调查设计
        2.3.2 老年人日常出行特征分析
        2.3.3 老年人就医特征分析
第三章 广州市三级医院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3.1 广州市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范围划分
    3.2 广州市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分析
    3.3 广州市三级医院服务质量评价
第四章 广州市三级医院可达性分析
    4.1 基于最近距离的就医空间可达性分析
    4.2 可达性模型改进思路
        4.2.1 潜能模型分析的不足之处
        4.2.2 潜能模型的改进思路
    4.3 可达性模型改进过程
        4.3.1 多种交通方式下老年人就医出行极限
        4.3.2 多种出行方式下老年人口比例
        4.3.3 多种出行方式下通行时间数据搜集与处理
    4.4 基于改进模型的就医时空可达性计算
第五章 可达性优化策略
    5.1 广州市三级医院布局优化策略
    5.2 广州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优化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问卷
    附录2 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指数表
    附录3 医院服务质量评分表
    附录4 候车服务水平统计表
    附录5 百度地图获取OD数据代码

(7)广州普通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老年人口健康危机
        1.1.3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居家养老
        1.2.2 社区照顾
        1.2.3 健康照顾服务
        1.2.4 模块
        1.2.5 工业化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目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的
        1.4.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州市居住社区养老发展现状
    2.1 广州市社区养老发展和现状
        2.1.1 广州市居家养老的发展
        2.1.2 广州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问题
    2.2 广州市典型居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析
        2.2.1 地缘型社区
        2.2.2 单位型社区
        2.2.3 保障房社区
    2.3 广州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
        2.3.1 广州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2.3.2 广州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居住社区老年人健康照顾设施使用方式及服务需求调查
    3.1 调查概要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目的
    3.2 调查数据分析
        3.2.1 受访者基本信息
        3.2.2 受访者基本健康情况
        3.2.3 社区老年人健康照顾服务需求
        3.2.4 社区养老设施使用现状及评价
        3.2.5 社区养老健康照顾设施对策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区老年人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空间设计研究
    4.1 社区养老照顾设施相关案例分析
        4.1.1 日本——小规模多机能老人之家“羽岛”
        4.1.2 香港——东华三院梅艳芳长者日间护理中心
        4.1.3 广州——南沙区东涌镇居家养老服务部
    4.2 社区健康照顾设施服务特点
        4.2.1 服务对象
        4.2.2 服务半径
        4.2.3 功能配置
        4.2.4 空间集成
    4.3 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设计
        4.3.1 标准模块设计
        4.3.2 介护空间
        4.3.3 就医空间
        4.3.4 保健空间
        4.3.5 辅助空间
    4.4 社区老年人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组合设计
        4.4.1 模块组合设计要点
        4.4.2 空间组合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IM的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技术设计研究
    5.1 BIM应用技术背景概述
        5.1.1 BIM概述
        5.1.2 BIM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的应用
    5.2 建筑模块工业化建造技术
        5.2.1 建筑的工业化建造体系
        5.2.2 工业化建造模块的结构体系
    5.3 老年健康照顾单元模块深化设计分析
        5.3.1 模块的技术选型
        5.3.2 健康照顾模块BIM模型建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模块形态与尺度体系
    6.2 空间组合策略
    6.3 模块类型体系与技术要素
    6.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层治理视角下的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基层概念
        1.2.2 城市基层管理概念
        1.2.3 城市基层治理概念
        1.2.4 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
    1.3 文献综述
        1.3.1 治理理论研究
        1.3.2 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
        1.3.3 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研究
    1.4 研究的目标及方法
        1.4.1 研究的目标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现状及创新实践
    2.1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组织形态
    2.2 我国城市传统基层管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2.2.1 管理主体结构方面: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
        2.2.2 管理制度方面:重“运动式”应对、轻常态化管理
        2.2.3 服务对象方面:重户籍人口、轻外来人口
        2.2.4 管理方式方面:重管理控制、轻公共服务
    2.3 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取向
        2.3.1 强化管制取向
        2.3.2 社区自治取向
        2.3.3 契合本国国情的改革创新取向
    2.4 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2.4.1 北京东城区:城市管理网格化
        2.4.2 上海、深圳:社区管理网格化
        2.4.3 北京朝阳区:便民服务网格化
        2.4.4 山东省:社区党建网格化
        2.4.5 兰州七里河区:“三维数字系统”网格化管理
第三章 广州市黄埔区基层治理创新运行模式及发展现状
    3.1 黄埔区基层治理创新运行模式
        3.1.1 搭建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3.1.2 注重源头治理,推动流程再造
        3.1.3 注重三位一体,推动重心下移
        3.1.4 注重技术创新,突出协调联动
    3.2 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改革的特点
    3.3 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改革的深层意义
        3.3.1 摆脱了传统管控模式的路径依赖,建立了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效链接
        3.3.2 减少了科层制的推诿扯皮,建立了条条与块块的有效链接
        3.3.3 减少了管理主客体的对立对峙,建立了管理与服务的有效链接
        3.3.4 拓宽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建立了中西方和谐社会建设机制的有效链接
第四章 广州市黄埔区基层治理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基层创新与上级管理难以有效衔接
        4.1.2 资源整合面临惯性掣肘
        4.1.3 社区自治流于形式
        4.1.4 社会组织作用未被认可
        4.1.5 社工人才十分紧缺
        4.1.6 志愿者服务处于自发状态
    4.2 原因分析
        4.2.1 缺乏顶层设计
        4.2.2 传统的科层制根深蒂固
        4.2.3“议行分设”落实不到位
        4.2.4 宽容、扶持新生事物的力度仍不够大
        4.2.5 遏止人才流失措施不多
        4.2.6 志愿服务缺乏制度保障
第五章 进一步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顶层设计,增强改革政策匹配性
    5.2 树立法治信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5.3 协调各种关系,增强治理创新平衡度
    5.4 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基层治理亲和力
    5.5 突出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居民自治力
    5.6 培育社会组织,增加社会力量参与度
    5.7 推进机构改革,实现行政架构扁平化
    5.8 创新治理手段,实施基层治理云战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努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基于广州市L街为例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二、个案观察与阐释
    ( 一) L 街及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二)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三) 调查结果分析
三、问题讨论与对策
    ( 一)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卫生服务
    ( 二) 以老年人需求为重点,提供有效、便捷、低廉的卫生服务
    ( 三) 以信息共享为核心,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
    ( 四) 以政策宣传为抓手,完善基本卫生医疗政策和制度

(10)基于GIS的城市医疗资源空间配置合理性评价及预警研究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医疗体制改革
        1.1.2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1.1.3 医疗资源配置规划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1.3.2 区域优化配置
        1.3.3 社会公平性
        1.3.4 医疗资源空间配置评价
        1.3.5 医疗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综述
        1.4.1 区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1.4.2 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公平性
        1.4.3 基于Web-GIS的医疗资源网络发布研究
        1.4.4 医疗资源空间配置评价预警研究现状
        1.4.5 医疗机构空间可达性研究现状
        1.4.6 GIS技术与医疗资源评价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及研究思路
    2.1 天河区人口、行政区划概况
    2.2 天河区医疗资源现状
    2.3 天河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现状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内容
    2.6 研究方法
        2.6.1 文献研究法
        2.6.2 GIS空间分析法
        2.6.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6.4 案例分析法
        2.6.5 模型方法
        2.6.6 遥感方法
    2.7 研究技术路线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天河区医疗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天河区医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3.1.1 数据的收集和选择
        3.1.2 数据的输入与处理
    3.2 天河区居民医疗需求趋势分析
    3.3 基于医疗机构服务范围划分的布局现状分析
        3.3.1 分析方法及研究思路
        3.3.2 结果分析
    3.4 基于医院服务承载力(床位数)的医院布局现状分析
        3.4.1 分析方法及研究思路
        3.4.2 结果分析
    3.5 基于居民点的医疗资源空间可达性现状分析
        3.5.1 分析方法及研究思路
        3.5.2 结果分析
    3.6 基于医疗资源公平性的现状分析
        3.6.1 分析方法及研究思路
        3.6.2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医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内容与方法
        4.2.1 医疗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价的内容
        4.2.2 指标的筛选方法
        4.2.3 咨询专家的选择
        4.2.4 专家打分
        4.2.5 指标的筛选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4.3 评价指标插值验证分析
        4.3.1 社会管理因素
        4.3.2 人的因素
        4.3.3 时空因素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预警警度分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医疗资源预警研究
    5.1 医疗资源预警的必要性
    5.2 天河区医疗资源评价预警
        5.2.1 医疗资源预警结果
        5.2.2 成因分析
    5.3 天河区医疗资源的模拟预测
        5.3.1 医疗资源的时空演变
        5.3.2 医疗资源模拟预测
    5.4 医疗资源规划优化配置综合模型构建
        5.4.1 床位预测模型
        5.4.2 医疗资源规划优化配置综合模型
    5.5 规划应用分析
    5.6 城市医疗资源规划建议
        5.6.1 建议优化整合
        5.6.2 调整医疗资源空间配置
        5.6.3 加强信息化建设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医疗资源评价预警发布系统开发
    6.1 系统开发目标
    6.2 系统介绍
        6.2.1 系统描述
        6.2.2 预警系统的层次分析
        6.2.3 系统处理及设计
    6.3 系统设计与实现
        6.3.1 开发平台
        6.3.2 系统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四、广州市黄埔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精神病防治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医院中医药特色医养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基于广州市A街道的调查[D]. 何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沈阳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研究[D]. 王亚娜.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3]特大地震医疗卫生设施系统合作机制及其规划研究[D]. 李欣蔚. 重庆大学, 2019(01)
  • [4]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12)
  • [5]广州市老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熊思. 广州大学, 2018(01)
  • [6]面向老年人的广州市三级医院可达性研究[D]. 李青芫. 广州大学, 2017(02)
  • [7]广州普通社区老年健康照顾设施单元模块建筑设计研究[D]. 马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8]基层治理视角下的黄埔区“三化”服务管理创新研究[D]. 冼银崧.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9]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努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基于广州市L街为例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 万玲.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04)
  • [10]基于GIS的城市医疗资源空间配置合理性评价及预警研究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D]. 刘少坤.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广州市黄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精神科防治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