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合物混凝土/玻璃钢复合结构装饰墙

新型聚合物混凝土/玻璃钢复合结构装饰墙

一、新型聚合物混凝土/玻璃钢复合结构装饰墙体(论文文献综述)

陈沫衡,张典堂,钱坤,徐阳[1](2021)在《防爆墙材料与结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防爆安全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安全防护领域之一,简述了传统沙袋、钢筋混凝土、水体防爆墙的结构特点,重点介绍了高性能纤维材料、多孔材料、表面喷涂材料在新型轻质高强防爆结构中的应用研究,综述了每种材料在各自结构中所起的支撑、吸能、防破坏等作用,以及多层功能复合防爆结构与异形防爆结构的特点与研究进展。并依据防爆墙轻质高强、快速搭建的市场需求提出了目前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的重点环节。

马力[2](2021)在《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自我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机和隐患,整体建造体系粗放,存在对自然环境干预大、地域文化缺失、资源消耗大、经济成本不合理等问题,总体乡村建筑的品质较低。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借鉴“低影响开发”理论,汲取该理论的核心本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提出以尊重基地现有的自然、人文、能源和经济等综合环境因素为本质的“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念。该理念不同于绿色建筑与在地性建筑等熟知理论对单一设计层面的关注,而是将自然、文化、能源和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来探究适合当下乡村的适宜性建筑设计思路,使建筑以“低姿态”的方式融入到周边的既有环境之中,从而达到对周边综合环境的“低影响”。全文总共六个章节,核心章节为第四章和第五章。首先,介绍了目前乡村建设的政策和实践方面的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其次,对“低影响”模式下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分别总结各相关理论在“低影响”模式视角下的理论启示。并系统分析了“低影响”模式与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原理概述,得出理论的深层本质,并提出“低干预、低冲击、低消耗”的设计原则和若干注意要点。再次,搜集国内外近些年来优秀的乡村建筑实践,首先采用数据图表的方式对这些案例的建成时间、地理位置和建筑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三个方面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的策略提炼分析。随后,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相应的策略总结,结合文献资料和调研成果,对东北乡村建筑的现状问题和设计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第四章的实践策略分析为基础,从三个设计原则的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层面对这些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最后依托本章提出的各项策略,通过层次分析法,探究一套“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最后,选取调研村庄的某个场地,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和试评分,对第五章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综上,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试图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探索总结出一套考虑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等因素的综合适宜性设计策略。

吴熙程[3](2021)在《建筑物墙体防护结构设计以及抗爆炸冲击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工程防护问题,本文对爆炸荷载下建筑物墙体的防护问题进行了研究,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为基础材料,设计了基于该材料的防护板结构,并探讨了这种轻质纤维材料防护板的抗爆抗侵彻性能及其对墙体的防护效果。研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设计并建立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防护板模型,并使其对爆炸荷载下的一般建筑物墙体进行外部防护。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了防护板和墙体的破坏损伤情况和动态响应情况,得到了防护板及墙体的破坏模式。之后通过参数化分析方法,分别对单一冲击波作用和冲击波破片联合作用下的防护板防护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分别从结构和材料两个方面,对UHMWPE防护板进行了优化。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确定了所涉及的各项材料的本构模型,然后采用LS-DYNA进行基于流固耦合算法的爆炸、侵彻模拟;并对这种计算方法和所选材料模型分别进行了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研究。(2)设计了新型的UHMWPE空腔防护板,并通过设置不同的爆距和当量,对这种防护板的防护效果和墙体的响应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并设置了无防护板的对照组。由此得出,在单一冲击波的作用下,空腔板对于峰值超压的衰减具有明显效果;从吸能角度来看,适当增大防护板前后面板的厚度可有效减小墙体的内能大小;从墙体角度来看,空腔防护板可有效减小墙后最大位移,另外,通过对不同工况的比例爆距和墙体损伤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可得到在本文UHMWPE空腔防护板的防护下,一般C30墙体无损伤的安全比例爆距。最后,对空腔防护板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在防护板空腔域内等距加肋,并在相同爆炸条件下与原有空腔板进行对比分析。(3)在之前建模分析的基础上,对爆炸冲击波和破片侵彻的联合作用下的防护板和墙体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得到了防护板和墙体的侵彻破坏形态。然后做了两组对比,一组为相同面密度的空腔板与实心板,通过该组得到,空腔板衰减冲击波超压的性能较好,但整体变形较大,实心板衰减破片速度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泄压性能不如空腔板,通过对比得出将防护板设计成空腔形式更利于防爆;另一组引入了金属材料铝,对UHMWPE防护板进行了材料方面的优化。首先对相同质量的铝板和UHMWPE板进行相同爆炸条件下的模拟,然后将两种材料进行层合后继续计算分析,得到将铝板作为上下面层、UHMWPE板作为夹心层可有效提升防护板的抗冲击与抗侵彻性能,并能使防护板整体变形大大减小。

王丽静[4](2021)在《在爆炸荷载作用下FRP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动力响应分析》文中提出在建筑结构中,承重柱是否安全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无法忽视的影响,而当今社会上恐怖爆炸活动和意外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对承重柱的安全有很大威胁,因此研究其抵抗爆炸冲击的能力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简称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柱是一种将FRP以特定方式包裹在钢管混凝土柱外表面的复合结构,这种复合结构不仅能提高钢管混凝土柱的抗腐蚀能力,增强钢管混凝柱的工作性能,节约钢材的使用,还能通过钢管混凝土塑性韧性好的优点解决FRP延性不足的问题,使FRP的强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FRP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为研究对象,研究并分析了其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为:(1)通过仿真动力分析软件建立了FRP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在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对已有的钢管混凝土柱爆炸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选取的材料模型和参数、轴力施加方式以及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合理性。(2)分析了FRP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典型构件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如破坏形态、CFRP应变分布、横向位移等。还运用参数化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的轴压比、长细比、FRP粘贴方式以及FRP种类等情况下的柱跨中水平位移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柱抗爆能力的影响,得出:轴压比不大于0.5时,轴压力的存在能提高试件的抗爆性能,轴压比大于0.5以后,轴压力的存在反而降低了试件的抗爆性能;长细比越大,试件的跨中位移越大,抗爆性能越差;粘贴FRP能提高试件的抗爆性能,且采取合理的局部粘贴方式可达到与全柱粘贴相接近的约束效果;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粘贴CFRP比粘贴GFRP更能有效提高试件的抗爆性能。为今后工程中此类构件的抗爆设计提供参考。(3)求解了FRP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构件的组合强度,组合弹性模量以及塑形极限弯矩,并对数值模拟中爆炸冲击作用下典型构件的动力响应采用考虑轴力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进行理论求解,同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达到了两者相互验证的目的。

郭振胜[5](2020)在《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传热与冲击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建筑业水泥消耗量巨大、围护结构保温层多为岩棉等高能耗高污染材料,而每年却有产能巨大、可作为建材和保温材料使用的秸秆等可再生资源被大量废弃或燃烧而污染环境。考虑到秸秆等再生资源拥有保温隔热性好、力学性能较差的特点,如果能将其作为轻质高强夹层板材的芯层填充材料使用,可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鉴于此,以阻燃防水的纸蜂窝板(HP)和填充了秸秆等保温材料的纸蜂窝板(EHP)为芯材,在其表面粘贴水泥基面板制备成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ECHP),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传热和冲击力学性能两方面研究,为研发结构与保温一体化的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奠定基础。对于ECHP的传热性能研究,考虑到水泥基面板的热阻远小于芯层,且ECHP的传热性能主要取决于EHP,因此,仅研究HP和EHP的传热性能。首先,通过测定HP和EHP的当量导热系数λE,定性考察了在外热内冷工况下平置两类板的传热性能及其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HPλE值的计算分析,从理论层面印证了前述试验得出的HP中的辐射传热远大于导热等定性结论。其次,分别针对外冷内热和左冷右热两种有对流的工况,测定和计算分析了HP和EHP的λE值,综合分析了蜂窝单元几何参数和秸秆等填充材料对HP传热性能的作用影响机制。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模拟夏季外热内冷的工况条件下,虽然填充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于空气,但EHP的λE值却明显低于HP,均达到或接近围护结构对高效隔热材料的要求。给出了分布特征明确的细长材料和球形颗粒材料空间分布简易模型。将辐射空间由蜂窝单元缩小到空腔和微细空隙内的辐射传热现象定义为分区局域辐射传热(DLR)。芯层结构中是否存在DLR决定前述HP和EHP的λE值大小的根本原因。EHP所拥有的传热特征也是分区局域热辐射的强弱、填充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形状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常温工况条件下,人们通常忽略辐射传热,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外热内冷的工况条件下其占HP整个传热的50%-70%。这就从理论上证实了前述试验给出的DLR是决定HP和EHP的λE值大小的根本原因等定性分析结论。明确了当板厚h>15mm~20mm时,在蜂窝中会因受微弱扰动而出现局部对流的现象。据此提出通过叠层方式改善HP隔热性能的技术途径。给出了EHP中的两类填充系统的空腔尺寸及其局域辐射传热简易模型。探明了填充物通过急剧减小蜂窝内的空腔而有效阻止辐射传热和局部对流传热的影响机理,固体颗粒导热的瓶颈在于颗粒与颗粒的接触面(点),其对EHP的λE值的影响有限。(3)在模拟冬季外冷内热的工况条件下,不同单元边长的HP的保温性能因板厚度而异,本研究不仅为已有文献报道的环流蜂窝的现象提供了间接的试验佐证,而且首次提出了匹配蜂窝结构和匹配对流的概念。据此,可根据该研究结果和工程需要合理选择和优化选用板材。提出了甲虫板的辐射和对流传热效果均不会优于HP等四个传热特性推理,用等板厚和结构单元尺寸的HP的λE试验结果作为甲虫板的使用,其保温隔热效果不会弱于HP。探明了不同上下面板的温度分布、蜂窝结构单元三维尺寸等对匹配蜂窝结构和匹配对流的影响及其内在影响机制。(4)在板材竖向放置、左冷右热工况下,HP中呈现以自然对流为主、辐射传热为辅的传热特征。随着板厚的增大,HP的对流传热出现流型的转变。蜂窝单元边长为8mm的HP8在更活跃的流型下的边界层受到蜂窝壁所限明显,进而影响了其对流传热的效果。揭示了EHP的主要传热方式的特征为壁面与填料传热、填料之间的辐射传热以及填料内的固体导热,EHP的传热机制和性能不受板材的放置方向影响,而温度会影响EHP的传热性能。对于蜂窝芯水泥基复合板(CHP)以及ECHP的冲击力学性能,主要考察了其在落锤冲击作用下的接触力、冲击位移、损伤破坏和冲击速度等动态力学响应参数,探明了节能板的冲击响应特征以及蜂窝芯层、秸秆填充对整个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机理。得出了如下结论:(1)给出了未击穿上面板的冲击力作用下,四种板的接触力随时间的变化模式,总体呈现由快速升降到较长平台段的变化过程。受空气恢复力、壁面间有机的横向支撑和联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动态冲击下,纸芯层表现出较大的刚度,对上面板的支撑作用明显,有效缓解了上面板所受到的冲击损伤。增大颗粒间的摩擦阻力可有效提高ECHP的总体抗冲击强度,填充材料通过有效缓解蜂窝壁的抖动来提高ECHP的冲击稳定性。(2)在击穿上面板的冲击力作用下,落锤击穿上面板后,具有较大动态刚度的芯层及其填充材料为上面板提供了蜂窝壁支撑作用、空气恢复力、挤压变形空间,相得益彰,为下面板提供了很好的抗冲击损伤保护,进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能。秸秆等填充材料不仅有效阻碍了冲击波在面板中的横向剪切扩展,还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穿越芯层时的落锤冲击,进一步提高了CHP的抗冲击力学性能。在工程实际中,可使用强度较低的上面板,使其通过发生更大的冲击损伤而有效减小下面板的破坏。(3)综合比较两种损伤作用,CHP的峰值接触力随着冲击能的增加而变大,CHP和ECHP的峰值历时均随冲击能的增大而变短。随着落锤冲击速度的增加,芯层板的阻抗能力逐渐减弱,而上面板击穿与否对整板的冲击力学性能影响显着。

张晶晶[6](2020)在《自然环境下新型GRC-PC复合板收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GRC-PC 复合板是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lass-fiber Reinforced Compound,GRC)和装配式混凝土(Prefabricated Concrete,PC)经不同方式连接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复合墙板。其中,玻璃纤维可与水泥砂浆发生一系列的理化反应,从而达到增强GRC材料韧性的效果。GRC材料不仅防水、防火、耐磨,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用于墙板的外层能显着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艺术质感、达到良好的装饰效果。此外,GRC材料不仅具有稳定的性能,还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性价比高、环保、可调解等优点,非常符合目前我国建筑工业绿色发展的潮流,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建设中。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GRC墙板的开裂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收缩是引起GRC复合墙板开裂的主要原因。导致材料的自身性质、环境温湿度等各种条件均会对GRC-PC复合墙板的收缩性质和开裂产生影响。探明GRC-PC复合墙板的收缩规律及其对墙板开裂的潜在影响,对优化现有GRC复合墙板的生产工艺,扩大GRC复合墙板的应用范围都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新型装饰材料与复合保温外墙板一体化生产及安装关键技术研究”的资助下,采用不同工艺制作了一批新型的GRC-PC复合板,并才此基础上研究了平接和粗糙面两种连接方式的GRC-PC复合板在室内和室外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收缩性能,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当量温差法”使用ABAQUS软件对GRC-PC复合板的收缩性能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同等尺寸下,GRC和混凝土的收缩量不同,混凝土会对GRC的收缩产生阻碍的作用,所以和自由收缩相比较,混凝土会和GRC内部会产生应力。(2)在室外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分界面采用平接方式连接,可以使GRC材料对比纯GRC自由收缩相比应变分别降低72%;混凝土的收缩相对于纯混凝土的自由收缩相比应变变大75%;分界面采用粗糙面方式连接,对于室外自然状态下自然环境而言,会使GRC材料的收缩比纯GRC自由收缩相比应变降低54%,混凝土的收缩相对于纯混凝土的自由收缩应变变大一倍;通过对比两组连接方式的混凝土应变数据可知,对于室外而言,分界面采用平接连接相对于粗糙面连接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复合墙板的收缩性能。(3)GRC-PC板的收缩实验结果显示,室内条件下平接GRC和混凝土的收缩比粗糙面连接分别小23%和19%;而室内条件下粗糙面GRC和混凝土的收缩比粗糙面连接分别小72%和22%;室外自然环境下可以使GRC材料对比纯GRC自由收缩相比应变分别降低72%;混凝土的收缩相对于纯混凝土的自由收缩相比应变变大75%;分界面采用粗糙面方式连接,对于室外自然状态下自然环境而言,会使GRC材料的收缩比纯GRC自由收缩相比应变降低54%,混凝土的收缩相对于纯混凝土的自由收缩应变变大一倍,所以采用室内平接相对于其他连接相比较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复合墙板的收缩性能。(4)从不同环境对新型GRC-PC复合墙板收缩性能的影响来看,相对于材料抗裂性能收缩曲线与自由收缩条件下的收缩曲线越是贴合的越不容易开裂,其抗裂性能越好,通过对比两组连接方式的混凝土应变数据可知,室外自然环境自然状态下条件相比较室内而言,环境更恶劣,此时复合板的应变值的变化虽然较大,但没有发生因GRC板开裂而导致应变值突然剧烈变化的现象,说明本实验所用的GRC-PC复合板可以避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开裂问题。(5)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得出的收缩应变随时间变化曲线与试验数据分析得出的收缩应变随时间变化曲线是基本一致的,且混凝土内部与GRC表面的实测值与限元软件模拟结果的输出值之间的误差均小于10%。这就表明本次的实验数据监测与有限元模拟结果都是可靠的,可以提供可靠地参考价值。图[52]表[18]参[69]

扶兴国[7](2019)在《自清洁树脂透光水泥板的梯度功能设计与效果评价》文中认为透光水泥基材料是由透光组分和水泥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透光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地下采光、室内装饰等领域。由于透光水泥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与雾霾、酸雨、粉尘和其他污染物直接接触,长期使用后,在透光水泥基材料表面特别是透光组分上会粘聚一层由雨水、灰尘和其他污染物共同组成的污染物覆盖层,直接影响透光水泥基材料的透光性能,导致透光水泥基材料的透光显影、采光节能作用显着下降。本论文研究工作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树脂导光水泥基材料的界面特性及模拟服役环境中劣化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51562024)和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环境友好树脂导光水泥基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162BCB23014)。本文引入梯度功能设计思路设计出兼具透光显影、采光节能、疏水自洁功能的自清洁树脂透光水泥板(Self-cleaning resin translucent cement board,SRTCB),采用预制先植法来制备SRTCB;以透明树脂和水泥基体为载体,通过观测水滴附着形貌和疏水角研究了自清洁涂层的疏水自洁性能,采用ESEM研究了自清洁涂层的作用机理;以SRTCB为载体,采用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软件研究了采光节能特性,采用Radiance软件模拟了视觉效果,采用水滴附着形貌和水滴滚落实验研究了疏水自洁效果,建立了SRTCB的效果评价体系。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引入梯度功能设计思路,通过功能设计、材料优化和结构设计,实现SRTCB的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SRTCB是采用自密实水泥砂浆为水泥基体,透明树脂为透光组分,偶联剂为界面增强组分,疏水涂层为自清洁组分来制备的先进建筑材料。SRTCB兼具透光显影、采光节能、疏水自洁功能。2、SRTCB采用预制先植法制备,主要分为预制透光树脂单元、涂刷界面增强、植入水泥基体和喷涂罩面涂层等制备工艺。3、SS-02型和NC319型疏水涂层运用在透明树脂和水泥基体上具有良好的自清洁效果,水滴在两种疏水涂层处理的透明树脂和水泥基体表面都呈团聚状态。树脂和水泥砂浆在喷涂SS-02疏水层后疏水角分别达到114.6°和104.4°,都达到疏水要求。树脂和水泥砂浆在喷涂NC319疏水层后疏水角分别达到156.2°和152.4°,都达到超疏水要求。水滴在两种疏水涂层上都能够自由滑落且无任何水迹残留。4、SS-02型和NC319型疏水涂层的主要成分都是改性纳米Si O2。SS-02疏水原理是改性纳米Si O2颗粒具有低表面能的特点,低表面能时表面粗糙度会提高疏水性。SS-02疏水涂层虽然进行了低表面能改性,但是并未利用Si O2纳米颗粒构造纳米尺度的表面粗糙度,只能达到疏水效果,而NC319疏水涂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纳米尺度的粗糙度的构建,成为类似于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结构。5、SS-02型和NC319型疏水涂层对比结果显示,NC319型疏水涂层可以达到超疏水效果,SS-02型疏水涂层只能达到疏水效果,SS-02型疏水涂层耐磨性更好,价格更低。对两种疏水涂料的选择可综合考虑实际运用时对透光率、耐久性与经济性的要求,对耐磨性要求不高的环境下可以选择NC319型疏水涂层,以提供更好的疏水自洁效果,对耐磨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下可选择SS-02型疏水涂层。6、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模拟结果表明,当SRTCB用作室外墙体时,房间内采光系数平均值提高了5.78%,采光均匀度提高0.1,平均采光照度提高了518.07 lx,人工照明关闭时间增加了29%,年节能量为15.25 k W·h。当SRTCB用作室内隔断时,消除了隔断后的暗角,房间内采光系数平均值提高了3.99%,采光均匀度提高0.13,平均采光照度提高了377.00 lx,人工照明关闭时间增加了60%,年节能量为32.06 k W·h。7、从透光显影效果、采光节能效果、疏水自洁效果三个角度,建立了SRTCB效果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SRTCB采光节能效果,定性分析了SRTCB的视觉效果和疏水自洁效果。

黄瑜[8](2018)在《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面对中国城市/建筑的超速发展、建设量的突飞猛增以及文化类建筑的激长,中国当代建筑直面现实并积极应对,以实用的务实态度回归建筑基本问题,材料的表现成为学科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在纷呈多样的建筑实践探索中,存在材料观念以及评判标准的困惑与迷思。因此,建立与材料相关的历史研究,构建系统化的材料策略是指导当代建筑设计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对此有所助益。本文以“材料策略”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建筑”为研究范围。从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象出发,对现代建筑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追溯西方现代建筑语境中材料观念的演变历程,解析材料策略脉络,总结其中的规律以及主线。然后回到中国,研究传统建筑的材料观念并从中得到启发,回顾中国现代建筑探索。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构建系统化的材料策略。以实际工程项目推证和反思材料策略的实施过程与方法,最后从材料发展趋势上展望未来。本研究试图搭建现代建筑材料策略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拨开现代建筑材料现象的迷雾,寻找适于当下指导实践的材料策略。论文分成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提出主题(主要对应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从当代中国建筑面对的挑战、回归建筑基本问题的学科研究以及实际项目中遇到的材料实践出发,分析材料研究的背景。综合西方现代建筑历史,界定“现代建筑”的研究范围,“材料策略”为研究对象以及指导“选材”为研究目的,制定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历史研究与解析(主要对应第二、三、四章)第二、三章以西方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历史为研究核心,探究策略背后的观念演变,并据此解析材料策略的脉络。材料观念的演变沿着“线”性的历史轴进行追溯,基于历史研究梳理材料策略的脉络,分别从两个核心议题、三个策略因素以及两条实施主线以“点”带面进行解析。第四章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观念,从“选材”入手并总结其中的因素与建筑理念。回顾中国现代建筑探索之路,解读中国建筑材料实践概况。第三部分是构建策略(主要对应第五、六章)第五章依托历史研究与解析的成果,制定当代建筑材料策略的有效准则。综合材料策略的三个内在因素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从适于此时、因应此地和情景交融三个视角构建材料策略,并以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举证。第六章以三个分别位处乡镇、老城与新城的文化建筑设计为例,从实际工程项目推证和反思材料策略的实施与方法,最后从材料实施反推并关注材料未来发展趋势。结论总结了论文成果——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点,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邱德金[9](2018)在《GFRP止水对拉螺栓研制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清水混凝土结构局部装饰性效果保持问题、建筑工程细部节点防水问题和对拉螺栓施工工艺繁琐等问题的大量调查与研究,并基于对FRP(Fiber Reinforced Ploymer)材料成型工艺、力学特性及各项耐久性能充分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可以通过充分利用FRP材料剪切强度低、容易切割施工、耐腐蚀无锈迹等优势研发一种新型对拉螺栓来解决上述问题。论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对FRP材料成型工艺特点、造价与传统对拉螺栓施工工艺特点的分析,选取GFRP为主要材料制作GFRP对拉螺栓。通过对加工制作的GFRP螺栓杆体力学性能试验与模板工程体系对对拉螺栓的各项力学指标要求的力学计算对比分析,确定GFRP对拉螺栓的基本尺寸。计算分析表明:GFRP对拉螺栓杆体的抗扭承载力是其工程应用的主要力学控制指标,GFRP螺栓杆体直径不应低于14mm。并根据GFRP螺栓杆体的特点,研制了三种不同形式的GFRP对拉螺栓。其次,通过对拉螺栓-混凝土粘结界面抗渗试验,对比分析各种GFRP对拉螺栓与传统对拉螺栓抗渗性能。并建立了不同的渗流力学模型,对各型对螺栓-混凝土粘结界面的渗流特性以及层面力学参数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显示:对拉螺栓-混凝土粘结界面是混凝土结构抗渗的薄弱环节,对拉螺栓混凝土粘结界面的总体渗透系数在10-510-9cm/s范围内;对拉螺栓-混凝土粘结界面的渗流基本上属于层流渗流,符合立方体定律。此外,对组装式GFRP止水螺栓遇水膨胀橡胶止水片尺寸进行了优化试验与分析,得出了遇水膨胀橡胶止水片的最佳装配尺寸。再次,通过高低温湿热循环、冻融循环和酸性高浓度盐溶液浸烘循环三项加速腐蚀条件对螺栓-混凝土粘结界面的渗透性能的影响进行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上述三种腐蚀条件下杆-砼粘结界面的渗透性能均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冻融循环和浸烘循环加速腐蚀条件是影响止水螺栓渗透性能的关键因素,GFRP止水螺栓较传统止水螺栓在长期氯离子加速腐蚀条件下具有更好的止水抗渗性能。最后,通过混凝土足尺墙体试验与工程案例对各型对拉螺栓的施工效率和施工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足尺混凝土墙体低压渗透试验对各型对拉螺栓的止水抗渗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短期内GFRP止水螺栓同传统通丝对拉螺栓、传统通丝止水螺栓均具有较好的抗渗止水性能;GFRP对拉螺栓具有施工效率高、混凝土表观效果好等优点。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10](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二、新型聚合物混凝土/玻璃钢复合结构装饰墙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聚合物混凝土/玻璃钢复合结构装饰墙体(论文提纲范文)

(1)防爆墙材料与结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防爆墙材料和结构
    1.1 沙袋式防爆墙
    1.2 钢筋混凝土防爆墙
    1.3 水体防爆墙
2 新型防爆材料和结构
    2.1 新型材料
        2.1.1 高性能纤维材料
        2.1.2 多孔材料
        2.1.3 表面喷涂材料
    2.2 新型结构
        2.2.1 复合结构
        2.2.2 异形结构
3 结语

(2)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研究
        1.4.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2.1 “低影响开发”(LID)理论
        2.1.1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概念解析
        2.1.2 “低影响开发”理论的本质特点
        2.1.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2.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原则概述
        2.2.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2.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3.1 国内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概况
        2.3.2 在地性乡村建筑理念原则概述
        2.3.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3.4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原理与原则
    3.1 “低影响”模式与相关理论关联性分析
    3.2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论来源和本质
        3.2.1 理论来源及其转译到乡村建筑设计的可能性
        3.2.2 “低影响”模式原理本质
    3.3 “低影响”模式理论的设计原则
        3.3.1 理论内涵和原则概括
        3.3.2 环境保护方面—低干预原则
        3.3.3 地域文化方面—低冲击原则
        3.3.4 资源与成本方面—低消耗原则
    3.4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注意要点
        3.4.1 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3.4.2 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3.4.3 多方位群体的相互协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实践分析
    4.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与介绍分析
        4.1.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
        4.1.2 案例介绍与设计分析
    4.2 自然环境-低干预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2.1 实践案例低干预策略分析
        4.2.2 低干预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3 地域文化-低冲击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3.1 实践案例低冲击策略分析
        4.3.2 低冲击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4 资源与成本-低消耗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4.1 实践案例低消耗策略分析
        4.4.2 低消耗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低影响”模式下东北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
    5.1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调研概述
        5.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5.1.2 调研成果概述
    5.2 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特殊性与现存问题分析
        5.2.1 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影响因素特殊性分析
        5.2.2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问题总结分析
    5.3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低干预设计策略研究
        5.3.1 推行环保生态选址
        5.3.2 节约乡村土地资源
        5.3.3 选择适宜建造技术
        5.3.4 推行绿色改造思路
        5.3.5 重视污水排放处理
        5.3.6 降低物理环境污染
        5.3.7 采用环保建筑材料
    5.4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低冲击设计策略研究
        5.4.1 顺应本土地形特征
        5.4.2 呼应传统营建模式
        5.4.3 重构传统建筑语汇
        5.4.4 因借在地景观条件
        5.4.5 关注居民生活习惯
        5.4.6 选用地方传统材料
        5.4.7 保护历史存量建筑
    5.5 基于资源与成本视角的低消耗设计策略研究
        5.5.1 减少场地开发强度
        5.5.2 进行合理结构选型
        5.5.3 简化建筑造型与装饰
        5.5.4 巧用预制装配技术
        5.5.5 优化围护结构性能
        5.5.6 减小冻土对基础的影响
        5.5.7 推行被动节能措施
        5.5.8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5.5.9 重视建筑维修设计
        5.5.10 采用可持续性能源和材料
    5.6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策略梳理
    5.7 “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5.7.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7.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6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以大庆市古龙村为例
    6.1 建筑方案设计
        6.1.1 基地选址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建筑平面布局
        6.1.4 建筑造型设计
        6.1.5 建筑结构与围护结构系统
        6.1.6 节点构造解析
    6.2 试设计的“低影响”模式设计策略应用解析
        6.2.1 低干预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2 低冲击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3 低消耗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3 试设计评价打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乡村建筑调研统计表格
附录B 乡村建筑入户调研表格
附录C 室内外环境舒适满意度调查表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建筑物墙体防护结构设计以及抗爆炸冲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材料在爆炸冲击波荷载作用下的研究
        1.2.2 建筑结构在爆炸冲击波荷载作用下的研究
        1.2.3 工程防护领域的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爆炸冲击波及其损伤效应
    2.1 爆炸现象相关理论
        2.1.1 爆炸冲击波传播理论
        2.1.2 破片侵彻理论
    2.2 爆炸物当量与能量的估算
    2.3 爆炸破坏准则及损伤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LS-DYNA在爆炸冲击领域的应用与数值方法的验证
    3.1 LS-DYNA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3.2 LS-DYNA算法简介
    3.3 流固耦合分析法
    3.4 本文LS-DYNA数值模型以及参数介绍
        3.4.1 几何模型
        3.4.2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与参数设置
    3.5 数值模拟方法有效性验证
        3.5.1 爆炸荷载下混凝土结构响应的验证
        3.5.2 高应变率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冲击波作用下空腔防护板防护效能的参数化分析
    4.1 空腔防护板的设计
    4.2 不同比例爆距下安全防护距离的分析
    4.3 空腔防护板的防护效能分析
    4.4 UHMWPE防护板的结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击波破片联合作用下防护效果的参数化分析
    5.1 联合作用下冲击波和破片到达目标的先后问题
    5.2 联合作用下破片对于防护效果的影响
        5.2.1 联合作用下无防护墙体的破坏
        5.2.2 联合作用下空腔防护板对墙体的防护效果
        5.2.3 相同条件下实心防护板的防护效果对比
    5.3 UHMWPE防护板的材料优化
        5.3.1 数值模拟模型以及工况建立
        5.3.2 联合作用下防护板不同组合方式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4)在爆炸荷载作用下FRP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动力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FRP-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FRP约束混凝土构件的抗爆性能研究现状
        1.3.2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抗爆性能研究现状
        1.3.3 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结构材料的动力学特性和爆炸冲击荷载的基本理论
    2.1 材料的动力学特性
        2.1.1 FRP的应变率效应
        2.1.2 钢管的应变率效应
        2.1.3 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
    2.2 爆炸冲击荷载的基本理论
        2.2.1 爆炸现象及分类
        2.2.2 爆炸冲击荷载的理论计算
        2.2.3 爆炸荷载的破坏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RP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抗爆性能分析的数值模拟方法
    3.1 有限元程序ANSYS/LS-DYNA简介
        3.1.1 LS-DYNA发展概况
        3.1.2 ANSYS/LS-DYNA软件的功能特点
        3.1.3 ANSYS/LS-DYNA的算法
        3.1.4 ANSYS/LS-DYNA的一般分析过程
    3.2 爆炸荷载作用下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柱的有限元模型
        3.2.1 单元类型
        3.2.2 材料模型以及参数的设置
        3.2.3 ANSYS/LS-DYNA建模方法及网格划分
        3.2.4 边界条件
        3.2.5 定义接触
        3.2.6 失效准则
    3.3 材料模型验证
        3.3.1 试验简介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3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柱抗爆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试件参数的确定
    4.3 材料参数的确定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破坏形态
        4.4.2 CFRP应变分布
        4.4.3 跨中位移
    4.5 影响因素分析
        4.5.1 轴压比对柱动力响应影响的分析
        4.5.2 长细比对柱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4.5.3 CFRP粘贴方式对柱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4.5.4 FRP种类对柱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柱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的理论分析
    5.1 考虑轴力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5.1.1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基本理论
        5.1.2 考虑轴力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
        5.1.3 计算模型以及形状函数φ(x)的确定
        5.1.4 考虑轴力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5.1.5 结构的特征参数计算
        5.1.6 等效特征参数总结
    5.2 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柱的动力响应
        5.2.1 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柱的组合强度及组合弹性模量
        5.2.2 FRP钢管混凝土的塑性极限弯矩
        5.2.3 动力位移计算
        5.2.4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传热与冲击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蜂窝板的传热性能研究
        1.1.1 传热影响及理论创新
        1.1.2 耦合传热研究
    1.2 纸蜂窝板的力学性能
        1.2.1 静态力学性能
        1.2.2 动态力学性能
    1.3 纸蜂窝夹层板及其芯层结构
        1.3.1 纸蜂窝夹层板
        1.3.2 蜂窝结构改进
    1.4 研究总体进展
    1.5 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竖直向下传热时蜂窝节能板的传热特点及机理分析
    2.1 试件制备与试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纸蜂窝实芯节能板的制备
        2.1.3 传热试验
        2.1.4 填充材料在蜂窝内的分布状态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EHP传热性能的特点
        2.2.2 填充材料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传热简易模型
        2.2.3 填充材料的传热机理定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蜂窝传热计算的蜂窝节能板的传热机制分析
    3.1 当量导热系数计算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计算结果及分析
        3.2.2 EHP的传热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竖直向上传热时蜂窝几何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传热试验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几何结构参数下的辐射传热特征
        4.2.2 对流当量导热系数计算及其分析
        4.2.3 辐射和对流传热的强弱及其综合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平传热时蜂窝节能板的传热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蜂窝板的传热性能
        5.2.2 EHP的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5.2.3 不同工况的HP和EHP的传热特性综合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冲击力学性能研究(I)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件制备与养护
        6.1.2 冲击试验
    6.2 结果与讨论
        6.2.1 CHP的冲击响应参数分析
        6.2.2 芯层对CHP的冲击性能影响分析
        6.2.3 填充材料对ECHP的冲击性能影响分析
        6.2.4 冲击损伤对比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冲击力学性能研究(II)
    7.1 冲击试验
    7.2 结果与讨论
        7.2.1 蜂窝夹层板冲击响应参数分析
        7.2.2 响应特征参数综合比较
        7.2.3 损伤破坏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自然环境下新型GRC-PC复合板收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1.2 玻璃纤维材料的研究概况
        1.2.1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的发展历史
        1.2.2 GRC材料在复合墙板中的应用
    1.3 GRC-PC复合墙板的收缩性及其后果
    1.4 GRC-PC墙板及其收缩性能研究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GRC-PC复合板的收缩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GRC复合墙板的收缩类型与机理
    2.3 混凝土的收缩的影响因素
    2.4 减小混凝土收缩的措施
        2.4.1 减小干燥收缩的措施
        2.4.2 减小温度收缩的措施
    2.5 GRC材料的变形性能研究
        2.5.1 干湿变形
        2.5.2 温度变形
第三章 新型GRC-PC复合墙板的收缩试验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目的
        3.2.2 设计方案
    3.3 试验的原材料与设备
        3.3.1 原材料及性能指标
        3.3.2 主要的分析仪器设备
    3.4 基本性能的实验
        3.4.1 抗压强度实验
        3.4.2 弹性模量实验
        3.4.3 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实验结果分析
    3.5 GRC-PC复合板的制作及收缩性能试验
        3.5.1 GRC-PC复合板的收缩性能试验的流程
        3.5.2 C30混凝土试件和GRC试件试验数据分析
        3.5.3 连接方式对GRC-PC复合板收缩性能的影响
        3.5.4 不同环境条件对复合墙板的收缩性能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GRC-PC复合墙板试验有限元模拟
    4.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4.2 材料模型及有限元软件模拟方法
        4.2.1 试件材料参数设定
        4.2.2 有限元模拟方法
    4.3 有限元软件建模过程
    4.4 有限元软件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7)自清洁树脂透光水泥板的梯度功能设计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和性质
    2.2 实验配合比
        2.2.1 自密实水泥砂浆配合比
        2.2.2 树脂固化比
    2.3 试验方法
        2.3.1 疏水效果
        2.3.2 微观形貌观测
        2.3.3 采光节能模拟
        2.3.4 视觉效果模拟
第3章 SRTCB的梯度功能设计
    3.1 概述
    3.2 梯度功能设计
    3.3 制备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RTCB的疏水自洁研究
    4.1 概述
    4.2 水滴附着形貌
        4.2.1 试样制备
        4.2.2 结果与分析
    4.3 表面微观形貌与疏水角
        4.3.1 试样制备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接触角
    4.4 优化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RTCB的使用效果评价
    5.1 概述
    5.2 Ecotect采光模拟软件
        5.2.1 软件简介
        5.2.2 光环境分析
        5.2.3 计算方法
    5.3 模型建立
        5.3.1 SRTCB模型
        5.3.2 SRTCB室外墙体模型
        5.3.3 SRTCB室内隔断模型
    5.4 采光效果评价
        5.4.1 用作室外墙体
        5.4.2 用作室内隔断
        5.4.3 特定节点照度对比
    5.5 节能效果评价
        5.5.1 全自然采光时间百分比
        5.5.2 光控照明节能分析
    5.6 视觉效果评价
        5.6.1 Radiance简介
        5.6.2 Radiance图像输出
        5.6.3 透光显影效果
    5.7 疏水自洁效果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当代中国建筑的挑战
        1.1.2 建筑基本问题的回归
        1.1.3 实际项目的材料实践
    1.2 研究背景
        1.2.1 材料研究基础
        1.2.2 已有研究与文献综述
        1.2.3 材料实践在中国
    1.3 研究主题
        1.3.1 研究范围:现代建筑
        1.3.2 研究对象:材料策略
        1.3.3 研究目的:如何“选材”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西方现代建筑材料观念的演变
    2.1 材料理论的引进
        2.1.1 回归西方建筑历史语境
        2.1.2 材料观念的时代更迭
    2.2 从坚固到适用
        2.2.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2.2.2 阿尔伯蒂《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
        2.2.3 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2.2.4 现代材料观念的启蒙
    2.3 从抵抗风格争论到构建新材料新风格
        2.3.1 早期现代建筑语境
        2.3.2 18-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
        2.3.3 20世纪前后新材料新风格时期
    2.4 从抵抗文化漠视到着重感官体验
        2.4.1 20世纪60-80年代纷杂的建筑语境
        2.4.2 地域主义中的材料观念
        2.4.3 20世纪末期至今着重感官体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现代建筑材料策略的脉络
    3.1 两个议题
        3.1.1 材料真实性
        3.1.2 物质性
    3.2 三个因素
        3.2.1 时代、形式与风格
        3.2.2 地域、工艺与文化
        3.2.3 人、认知与体验
    3.3 两条主线
        3.3.1 从浪漫“饰面”到“表面”
        3.3.2 从结构理性到“裸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材料观念的启发与现代探索
    4.1 传统材料观念
        4.1.1 古代的材与料
        4.1.2 现代对传统材料观念研究
        4.1.3 传统选材启发
    4.2 现代建筑之路
        4.2.1 现代建筑早期
        4.2.2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
        4.2.3 21世纪初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材料策略的构建
    5.1 有效准则
        5.1.1 “材有美”原则
        5.1.2 建造理性原则
        5.1.3 以人为本原则
        5.1.4 适应性原则
    5.2 适于此时:材料与形式
        5.2.1 装置与片段:旧材旧式
        5.2.2 抽象与写意:新材旧式
        5.2.3 重置与新生:旧材新式
        5.2.4 革新与未来:新材新式
    5.3 因应此地:工艺与文化
        5.3.1 传承:地域材料手工艺
        5.3.2 演绎:地域材料现代工艺
        5.3.3 转译:现代材料现代工艺
        5.3.4 场域:基于开放的地域性
    5.4 情景交融:认知与体验
        5.4.1 理性与知觉
        5.4.2 裸露与表面
        5.4.3 节点与细节
        5.4.4 渲染与留白
        5.4.5 陌生化重生
        5.4.6 材料的自明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材料策略的实施
    6.1 实例推证与反思
        6.1.1 乡镇-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6.1.2 老城-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6.1.3 新城-济宁文化中心文化场馆
    6.2 策略实施方法
        6.2.1 策略整合化
        6.2.2 设计层级化
        6.2.3 设计连贯性
    6.3 材料实施反推
        6.3.1 建造实验法
        6.3.2 材料推演法
    6.4 材料发展趋势
        6.4.1 全球视野下可持续发展要求
        6.4.2 材料革新与数字化趋势
        6.4.3 材料减量化趋势与虚拟材料
    6.5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GFRP止水对拉螺栓研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对拉螺栓性能与应用研究现状
        1.2.2 FRP材料成型工艺与性能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2 GFRP止水对拉螺栓力学性能分析与定型
    2.1 引言
    2.2 GFRP对拉螺栓杆体制作与力学分析
        2.2.1 对拉螺栓模板工程力学分析
        2.2.2 GFRP螺栓杆体定型与成型工艺
        2.2.3 GFRP螺栓杆体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2.4 GFRP对拉螺栓配件设计制作与锚固性能测试
    2.3 GFRP止水对拉螺栓定型
        2.3.1 通丝GFRP对拉螺栓
        2.3.2 粘结式GFRP止水螺栓
        2.3.3 组装式GFRP止水螺栓
    2.4 本章小结
3 GFRP止水对拉螺栓抗渗试验与分析
    3.1 引言
    3.2 各型对拉螺栓止水抗渗试验与分析
        3.2.1 对拉螺栓抗渗试件设计与制作
        3.2.2 对拉螺栓抗渗试验过程
        3.2.3 对拉螺栓抗渗试验结果
        3.2.4 对拉螺栓抗渗试验结果分析
        3.2.5 对拉螺栓-混凝土界面渗透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 杆-砼界面渗流特性理论分析
        3.3.1 杆-砼粘结界面渗流特性与层面力学参数分析
        3.3.2 等效渗透系数
    3.4 组装式GFRP止水螺栓止水片尺寸改进与定型
        3.4.1 止水片尺寸选取与膨胀性能测试
        3.4.2 各型组装式GFRP止水螺栓抗渗试验
        3.4.3 试验结果分析与尺寸优化定型
    3.5 本章小结
4 界面腐蚀对渗透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交变高低温湿热环境对界面渗透性能的影响试验
        4.2.1 交变高低温湿热试验设计
        4.2.2 湿热循环侵蚀试件渗透试验结果与现象
        4.2.3 湿热循环侵蚀试件渗透试验结果分析
    4.3 冻融循环对界面渗透性能的影响试验
        4.3.1 冻融循环试验设计
        4.3.2 冻融循环侵蚀试件渗透试验结果与现象
        4.3.3 冻融循环侵蚀试件渗透试验结果分析
    4.4 浸烘腐蚀对界面渗透性能的影响试验
        4.4.1 浸烘腐蚀循环试验设计
        4.4.2 浸烘腐蚀试件渗透试验结果与现象
        4.4.3 浸烘腐蚀试件渗透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GFRP对拉螺栓工程应用
    5.1 引言
    5.2 GFRP对拉螺栓模板工程应用效果验证与分析
        5.2.1 GFRP对拉螺栓施工工艺与施工效率对比分析
        5.2.2 墙体低压渗透防水性能验证与分析
    5.3 工程应用案例
        5.3.1 工程概况
        5.3.2 GFRP对拉螺栓工程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1 聚乙烯(PE)
    2.2 聚丙烯(PP)
    2.3 聚氯乙烯(PVC)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3 工程塑料
    3.1 尼龙(PA)
    3.2 聚碳酸酯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4 特种工程塑料
    4.1 聚苯硫醚(PPS)
    4.2 聚醚砜(PESU)
    4.3 聚芳醚酮(PAEK)
    4.4 液晶聚合物(LCP)
5 热固性树脂
    5.1 酚醛树脂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5.1.4 结语
    5.2 聚氨酯(PU)
        5.2.1 全球投资近况
        5.2.2 聚氨酯原材料
        5.2.3 建筑节能
        5.2.4 汽车用聚氨酯
        5.2.5 医用聚氨酯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5.2.8 小结
    5.3 环氧树脂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5.3.1. 1 双酚A(BPA)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5.3.4 新产品[153-159]
        5.3.5 应用领域发展
        5.3.5. 1 涂料[161-183]
        1)管道及储罐
        2)建筑
        3)汽车
        4)船舶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1)汽车
        2)石墨烯/航空航天
        3)船舶
        4)运动器材
        5.3.6 结语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5.4.1 市场动态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四、新型聚合物混凝土/玻璃钢复合结构装饰墙体(论文参考文献)

  • [1]防爆墙材料与结构研究进展[J]. 陈沫衡,张典堂,钱坤,徐阳. 工程爆破, 2021(05)
  • [2]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D]. 马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建筑物墙体防护结构设计以及抗爆炸冲击性能研究[D]. 吴熙程.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4]在爆炸荷载作用下FRP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动力响应分析[D]. 王丽静. 中北大学, 2021(09)
  • [5]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传热与冲击力学性能研究[D]. 郭振胜. 东南大学, 2020(02)
  • [6]自然环境下新型GRC-PC复合板收缩性能研究[D]. 张晶晶. 安徽建筑大学, 2020
  • [7]自清洁树脂透光水泥板的梯度功能设计与效果评价[D]. 扶兴国. 南昌大学, 2019
  • [8]现代建筑语境中的材料策略研究[D]. 黄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9]GFRP止水对拉螺栓研制与工程应用[D]. 邱德金.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10]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标签:;  ;  ;  ;  ;  

新型聚合物混凝土/玻璃钢复合结构装饰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