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马当长江大堤抛石加固施工技术

江西马当长江大堤抛石加固施工技术

一、江西马当长江堤防抛石加固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忠岱,高清军,谢立全[1](2021)在《大面积干滩守护工程的应急技术现状与进展探讨》文中认为由于以土工织物和压载物组成的系结压载体软体排的整体性强、柔韧性好、紧贴河床、抗冲击性能好、使用年限长,在长江航道应急处理与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在枯水季节充分利用低水位,抢修开展干滩防护,控制冲刷、稳定航道的环节中,压载体软体排工艺得以不断改进。本文系统分析了岸滩主动防护、被动守护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单元排、D型排、X型排、钢丝网格、铺石、抛石、透水框架、仿沙波排、透水结构等工艺及其综合应用工艺在干滩守护工程中的应用进展和重要突破,并结合我国干滩守护工程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实践总结了软体排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在各类干滩守护工程技术施工应用时,可能引发溢油、化学品泄漏等环境风险事故,需增加"生态航道"建设理念、加强环境风险应急体系建设、强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李金瑞,丁兵[2](2020)在《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效果分析及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为分析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效果,结合实测资料评价了近年长江安徽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区河岸稳定性;采用水域物探法检测了水下抛石赋存及分布状况;对比了工程实施前后崩岸预警等级的变化情况等。结果表明: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实施效果较好,工程区河岸稳定,有效地减小了崩岸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达到了稳定岸线、增强防洪能力等预期目标,为长江安徽段后续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河势演变趋势及崩岸对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应适时加固冲刷严重的护岸区,加快推进重点河段治理以及开展一般河段治理研究的建议。

赖敬飞[3](2020)在《长江九江段河流崩岸模型试验与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河流大国,崩岸现象频发,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河流自然灾害,崩岸严重威胁河流防洪工程和两岸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沿岸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而河道水位变化是导致河流岸坡发生崩岸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岸坡土体因水位上升受水流浸泡后,其抗剪强度将大幅降低,而发生水位突降时,因孔隙水压不能及时消散,影响岸坡的稳定性。然而崩岸的发生机理复杂,研究尚未成熟,所以对河流崩岸机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并针对崩岸险情制定相应的护岸措施来缓解崩岸带来的影响,对我国河流的防洪减灾、岸坡防治及河流正常运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九江长江河流崩岸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在广泛研究收集和总结归纳了前人实践经验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崩岸实际发生河段进行现场调研,利用室内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等方式对河流崩岸机理进行探究,最后根据长江护岸工程经验,介绍了崩岸的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归纳总结了河流崩岸的类型、特点,分析了崩岸的宏观影响因素和危害,以及时空分布规律;2.通过开展室内物理力学及模型试验,揭示了河流岸坡在水位升降条件下岸坡失稳及破坏的原因;3.分析了渗流与崩岸的关系,对河流岸坡在水位上升、高水位保持及水位下降全过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揭示了水位变化与岸坡稳定性之间的影响关系。4.介绍了崩岸预测及护岸工程类型,对抛石、砌石护岸工程技术进行分析,最后指明了未来河流护岸工程的发展方向。

胡闽[4](2020)在《长江干流九江段岸线资源利用及生态护岸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长江岸线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其规划利用的研究,有利于沿江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也是对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长江干流九江段为研究区域,在充分理解关于岸线规划和具体保护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上,从岸线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岸线利用空间格局及功能区划、生态护岸技术、岸线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岸线资源利用综合评价中,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九江段岸线进行评价,选取自然结构性、景观适宜性、经济效益性、生态健康性、利用效率性共5个准则层,36个详细的目标层,对它们分别建立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确定,然后通过模糊矩阵和权重的复合计算,得出评价结果。在岸线利用空间格局及功能区划中,根据九江岸线利用实际状况,把岸线分为港口、仓储、工业、过江通道生态景观、生态保护与污染处理、特殊占用等6种岸线类型,通过收集的数据,运用ArcGIS相结合对九江段岸线资源利用进行空间布局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利用特征和影响因素,针对此,提出划分九江段岸线利用的规划,具体为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和岸线开发利用区四种类型。在生态护岸技术上,选取马当段800m堤江岸进行生态护岸设计,对三种生态护岸在材料特性和工程造价方面及马当堤江段具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了铰接式混凝土块作为马当段的生态护岸方案。此外,对于长江干流九江段岸线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完善岸线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岸线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岸线有偿使用机制、加强岸线资源监督设施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通过以上的分析过程,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长江干流九江段岸线总体状况为“良好”水平;存在着生态景观及过江通道岸线的相对匮乏、岸线资源总体开发不足,利用程度不高、结构矛盾性突出、相关规划与政策指导性较强等问题;铰接式生态混凝土块是适宜马当堤江岸的生态护岸设计。

由星莹[5](2017)在《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区域地位优越,是我国唯一贯通东、中、西部的水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如何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段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使有利河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利河势得到全面改善,形成河势及岸线稳定,泄流通畅,航道、港域、水生态环境优良的河道,是当前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建国以来,已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危及堤防安全的崩岸段和河势变化剧烈的险段进行了系统治理。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河道演变分析,这些分析成果丰富了对河势调整规律及成因的认识。其中,不少研究学者认识到上游河势调整是下游河道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这种河势调整的传播影响范围可能包括下游相当长河段,与其它演变影响因素相比,上游河势条件有时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上游河势调整并不会一直向下游传播,存在部分河段能够阻隔这种传播效应,从而将上游河势调整的影响局限于某一区间内。长江中下游河道具有分汊河道与单一河道交错分布的特点,上游分汊河道河势调整后,是否会通过单一河道继续向下游传播,对长河段河势稳定意义重大。阻隔性河段的存在能够将长河段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部的河势调整不会影响至下游河段,这使得河道整治目标相对单一、治理对策相对简单。因此,通过系统梳理长江中下游长河段长时段的实测演变资料,剖析河势调整的传递及阻隔要素,明确阻隔性河段的定义、特征、成因及机理,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全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阻隔性河段定义。通过系统总结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过程中的传递和阻隔现象,分类剖析传递及阻隔要素,发现部分河段上、下游河势调整发生时间、调整方式、调整周期并不对应,这种不对应性并非由上、下游河道河型不同或水沙条件不同引起的,而是中间河段自身特殊的河道形态及物质组成特征,使其能够在水沙条件变异时依然维持自身输沙平衡;在上游河势调整后,依然保持自身主流平面位置稳定,从而始终为下游河段进口提供稳定的入流条件,使上游河势调整无法影响至下游河段,这类河段被定义为阻隔性河段。(2)阻隔性河段特征。对比分析了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在平面、横断面、纵剖面形态、河岸稳定性、河床抗冲性方面的异同,总结阻隔性河段特征。基于丁坝头部分离旋涡及诱导流速理论,分析节点挑流前后断面流速分布的变化情况,阐明节点挑流机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各断面的不同水位下的河相系数标准差的沿程变化情况发现,非阻隔性河段存在标准差大于15的断面,而阻隔性河段的河相系数标准差均小于15;若形成阻隔性河段,河相系数小于4的断面的连续长度至少为3200m。建立断面流速分布计算式来估算近岸流速,基于Fukuoka方法,对比沿程各断面上层黏性土临界挂空长度与下层砂性土冲退距离,来评价二元结构岸坡的稳定性,成果表明,阻隔性河段不会发生单侧或双侧大幅度崩岸,总体稳定性好。(3)阻隔性河段成因。河势调整向下游传递的实质是主流平面位置及其持续时间的调整向下游传递。从主流摆动影响因素入手,建立河段进口主流平面位置经验计算式,分析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的主流摆动模式差异,揭示了阻隔性河段在河道周界物质组成、河道形态属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使得主流摆动模式始终维持二线型。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特征流量区间持续天数系列的时序特征,发现非阻隔性河段持续天数系列的主周期较短且有信号强烈的多个次周期,河势调整频率较高;阻隔性河段持续天数系列的主周期较长,次周期信号震荡并不强烈,河势调整频率较低。(4)阻隔性河段作用机理。通过推导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式发现,不同流量级下,阻隔性河段的河道边界约束力始终大于水流动力轴线摆动力,即便上游河势发生调整,本河段的河道边界始终能约束主流的摆动幅度。通过建立主流摆型波传播过程中河床动力响应模型,并剖析传播及衰减机制发现,当上游河势调整后,非阻隔性河段主流摆型波加速度发生明显震荡,震荡幅度呈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趋势;阻隔性河段主流摆型波加速度的震荡幅度呈由上至下逐渐衰减的趋势,且摆型波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停滞,进而阻滞上游主流摆动向下游传播。(5)阻隔性河段分类识别与应用。提炼深泓摆动的影响因素包括:漫滩临界流量及持续时长、进口深泓摆动相对位移、节点挑流强度、河道宽深比、河漫滩相对宽度、希尔兹数等,建立历次深泓摆动距离与深泓摆动限制指标的经验关系,将长江中游27个单一河段划分为4个阻隔性河段;5个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过渡型河段;10个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过渡型河段;8个非阻隔性河段。对于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河段,可采取恰当整治措施消除破坏河段阻隔性原因;对于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河段,应注意防止不利变化导致原有阻隔性特征丧失;对于两个非阻隔性河段之间的长河段,应注意保证上、下游河势平顺衔接;对于阻隔性河段,应注意防止人为工程破坏河道天然阻隔性。

房利[6](2014)在《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干流江段,全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它流经的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皖江堤防工程主要由江堤、河湖堤坝、圩田圩埂等部分构成,其中江流干堤属主体工程,它的兴废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盛衰。因此,皖江堤防工程建设成为皖江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水利举措。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皖江堤防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基本奠定了当今江堤堤防的雏形。皖江堤防工程的形成及演变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皖江地区处于沿江平原地带,地势低下,土壤肥沃,水系密集、湖泊众多。且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夏之交雨量集中,梅雨显着,容易成灾。这种自然环境,一方面给皖江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汛期来临,江水、河水、湖泊同时溢涨,皖江地区的农业和民众生命财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筑堤挡水、保护家园,就成为当地政府和民间的首要任务。具体而言,皖江两岸地势低下,每当梅雨来临之际,江潮泛溢时,频临长江的圩田往往有江水内灌的危险,群圩岌岌可危,皖江两岸江坝的修筑尤为重要。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面临着洪水灾害加剧,水灾率次增多;江沙淤积速度加快,江中沙洲增多;江堤退建次数增多,筑堤空间缩小等问题。江堤修建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皖江地方政府和民间始终把江堤修防作为首要任务,运用各种政策、经济以及技术措施,完成若干重要筑堤工程。同马大堤于晚清时期逐步建成,安庆广济圩江堤在清代修筑而成,无为江堤也是在清代“鼎修全堤”的基础上,奠定了今日大堤的雏形。民国时期,沿江的江堤建设也取得不少成就。经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修筑、治理,皖江两岸的一线江堤基本形成,其中主要有同马大堤、广济圩大堤、枞阳江堤、无为大堤、芜当江堤等。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工程兴建较多。在筑堤过程中,皖江人民不断总结经验和技术要求,使当时的堤防工程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无论是具体的施工技术还是防护技术以及工程材料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皖江江堤建设所用物料类型多样,主要物料是土料和薪木材料。为保障工程的质量,当时对物料来源、质量和填充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特别是水泥、刚才等新型材料的引进和水泥灌浆等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堤防工程建设坚固度,为皖江的工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的保障发挥了水利效益。堤防建设过程中的役夫和经费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成败,所以历来受到人民重视。皖江沿江堤坝工程有“官坝”和“民坝”之别,江堤修防过程中也出现了官府承办、民办官助、官督民修、民力民办等多种江堤工程实施形式。江堤修防中的役夫派征和经费筹措方式同样多样化。其役夫派征经历了圩夫制、粮佚制和雇募制等形式,受益夫与义务夫的范围在民国时期开始扩大。其经费来源和筹措方式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拨款,政府对民间的水利贷款,政府实施的各类捐输等。二是民间各种形式的水利集资,其办法有“按亩摊捐”、“按力捐输”、“州境户捐”以及“绅士捐办”等多种形式。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是皖江堤防建设的重要保障。清代,皖江江坝堤防的管理机构分属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管理机构以及朝廷委派督察职官;二是府、州、县的基层地方政府机构;三是专门的沿江的江防机构;四是民间管理组织。民国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国家与地方水政变动较大且变化无端,但是水利管理机构的设置进步较大,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较为细致合理,职责较为明确。与水利管理机构的发展相关,清至民国时期关于皖江江堤的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为推进堤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清代皖江江坝的规章制度,既有官府的规定,也有乡规民约。同治年间的《《示禁江坝积弊碑文》是无为江坝历史上最早的由地方政府颁发的成文规章,对于当地的江坝修防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水利文化影响,中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及管理呈现出一些新面貌,近代水利法制建设也开始起步。堤防水利工程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堤防兴建和演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保护及促进作用,但也往往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变当地的水系格局和江河湖泊的地貌结构,甚至会破坏水系环境的自然生态,引发相应的自然灾害。皖江堤防建设对水系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开浚工程、闸坝工程和江坝工程三方面。皖江地区襟江带湖,河湖水系丰富,水域宽广,航运条件优良。内河航运通道的自然形态受自然水系影响较大,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清至民国时期,为使内河航运通道顺利,皖江人多次通过堤防兴修,改变长江水系格局,使长江更加符合水运要求,但由此造成的支流淤塞、水系混乱、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另外,众多的江堤工程加大了人类对江河自然水的控制力,引起小气候、水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沿江周围的动植物群落衰退,某些物种数量减少或消亡,其中鱼类生物受到的影响尤为显着。堤防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生态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皖江堤防工程作为防洪屏障,它一方面保护了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为皖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其应有的水利效益。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给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堤防工程阻隔洪水灾害,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安定,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但是堤防工程也常因改变水系格局,引起利益群体的水利纠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堤坝工程的溃决会引起更大的水灾,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决堤洪水冲毁民众的房屋、耕地、粮食,造成人畜伤亡,灾民大量外迁,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急剧衰退;堤防工程崩坍或决口,使大片田地被淹没,沿江圩田被沙压或涝渍,土壤环境恶化,地力下降;溃堤还往往使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耕地坍入江河或沉于水,造成耕地损失。另外,堤防工程建设中的一些贪腐舞弊、陋规恶习,则严重影响堤防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建设效率,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埋下隐患。从水利史实出发,考察清代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本身之利弊及其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在于汲取相关经验教训,为当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启示。其一,皖江堤防工程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见证,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经济作用和社会意义首先值得肯定;其二,皖江堤防工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区域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三,不论是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堤防建设都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全面规划、标本兼治,蓄洪并举,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李跃龙[7](2014)在《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05堤垸垦殖和湿地开发》文中指出5.1长江大堤长江流经洞庭湖区的南岸江堤,以其省属的不同,分为湖北部分(即荆南长江干堤、南线大堤)和湖南部分(即岳阳长江干堤、界牌河大堤)。因荆江河道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江堤的始修时间也不一致,湖北部分较早,湖南部分较晚。5.1.1湖北境内江堤荆南长江干堤,简称"荆南干堤",上起松滋县灵钟寺,下迄石首市五马口,与岳阳长江干堤相接。其间,因有穴口间隔而分为四段,即灵钟寺至太平口为一段,太平口至藕池口为一段,藕池口至调弦口为一段,调弦口至五马口

胡中升[8](2014)在《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治水活动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重要水道的黄河,则夙以难治闻名于世,治黄遂成为中国历代治水的重要任务。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为黄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使治黄思想、方略与手段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作为与作用值得检讨。鉴于黄河灾害频发,为有效开展治黄工作,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黄委会,结束了清末以来黄河下游河防的分省治理体制。随着时局的发展及治黄任务的改变,黄委会大致经历了“初创”与“扩张与调整”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近代水利机构,黄委会组织结构科层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委员会下依次设处、科等层级,各级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委员会决策制和委员长执行制的相互结合,则既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又能杜决而不行之弊,有利于工作绩效提升。委员长在黄委会中据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对该会的日常管理,还是对治黄事业的发展规划,都有重要权责。历任委员长均为治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黄委会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人事与财务管理制度,为该会的日常运行与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黄委会在权限、人事与财务方面均受中央节制,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其委员构成及会址确定都曾受到地方的影响,双方的行政博弈迹象明显。黄委会与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亦有密切联系。虽然黄灾会曾与黄委会发生工作冲突,但“华北水利”及“导淮”两委员会则与黄委会合作顺利,成效显着。黄委会不再仅凭经验治黄,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不再局限于整治黄河下游,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坚持上中下游并重、干支流兼顾的方针。该会不仅在黄河堵口、修防等治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不断探索黄河治本之策,诸如建立测量队、水文站、水位站,开展河道地形及水文测量,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专门及综合治本计划。该会还促成在德国举行治导黄河试验,并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期多管齐下,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治理河患的同时,黄委会还致力于开发黄河水利事业。该会不仅关注与支持黄河下游的虹吸放淤工程,而且积极发展西北灌溉事业。为适应抗战及开发西北的需要,黄委会对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进行测勘,并对局部河道实施重点整治,以改善其通航条件。该会还勘查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并拟订了一些发展黄河水利的计划,虽然未能付诸实施,却为此后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黄委会对黄河标本兼治的各项探索,开辟了近代治黄的新趋向,将中国治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委会虽然不同于普通衙署,但毕竟也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性机构之一,后者的相关决策与政令无疑都会影响黄委会的工作。经费不足制约着治黄事业的开展,政府不当人事任免也给黄委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抗战时期,黄委会被纳入战时体制,成为配合政府对敌斗争的工具;战后,在花园口堵口活动中,黄委会成为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工程博弈的主要角色之一。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式微及终结,黄委会的历史使命也很快结束。

王黎,李晓鄂,王成[9](2013)在《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检测方法与检测评价指标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为推进编制长江堤防加固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检测评价技术标准工作,本文归纳总结了长江干堤实体工程质量检测方法,结合规程规范、设计文件以及工程实际工况,提出了不同施工内容的质量检测评定指标,为推动长江堤防竣工验收实体工程质量评价,构建出较为完善的质量检测评价指标体系。

王敏[10](2013)在《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长江中游湖广至罗湖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为例》文中提出人类利用水运的历史非常悠久,该运输方式有着运量大、成本低、环保和能耗小等许多优点。航道则是船舶能够安全航行水面的区域,自然状态下的河流并不都能满足航行的要求,因此常常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这就是航道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道建设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水运效益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河段防洪能力,对稳定堤外区域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也会对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破坏和缩小动植物生境,噪声影响等,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应该给予重视。我国航道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仍不够成熟,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等仍需要不断完善。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航道整治工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有益经验,以《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为标准,对航道整治工程环评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等分别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中游湖广至罗湖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围绕航道整治生态环评的特点对该区域的陆生和水生生态展开评价,采用多种方法得出评价结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减轻和避免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陆生生态方面:高滩守护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是由陆上护坡中岸坡开挖、岸坡回填等引起的,边滩守护工程则是护滩带和根部护坡占用陆域导致植被的破坏,且以上引起的占地是永久性的。护岸工程中,加固工程采用水下抛石或抛透水框架的形式进行,不占用陆域,因此基本不影响陆生植物。施工临时作业带虽占用陆域损毁植被,但占工程总占地面积的比例小,且施工结束后生态型护坡及植被恢复等措施可逐渐降低临时占地等的负面影响。整治工程中铺设护滩带软体排、护岸开挖、削整边坡等破坏和缩小野生动物生境,阻断其部分活动通道;整治工程施工以及护岸工程抛石、抛投透水框架等人类活动产生噪音对动物造成影响,但动物会就近寻找到其它代替生境,且工程施工时间有限,噪音影响不会长时间持续。但通航后船舶增加,部分动物将迁移至受船舶噪声和灯光影响较小的生境。另一方面,工程的运行可以提高河段的防洪能力,为陆生动植物生境的稳定起到良好的生态效应,对维护区域生态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水生生态方面:整治工程沉排和抛石补坡以及护岸工程中抛石、抛投透水框等水下工程施工,会搅动水体,产生悬浮物,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从而对浮游动物、鱼类造成影响;整治工程铺排施工将直接压载河床底泥中的底栖生物,护岸工程中石块和透水框架投入水中也占用底栖动物生境,造成其生物量的损失,建筑物对河道的占用也将减少一些鱼类迁移或洄游的通道,对其栖息、活动以及繁殖迁移和洄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整治工程无爆破等突然性伤害施工工艺,工程对鱼类的直接影响是抛石及水上沉D排引起的,其产生的噪声对工程区及其上下游附近水域的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有驱赶效果。工程的实施会在一定时期内破坏产卵场产卵条件,对产沉、粘性卵鱼类繁殖造成一定影响。总的来说,航道整治工程施工期内,水体扰动、施工噪音等对水生生态的影响是较短暂的,会随着完工而消失。但是,工程压载河床占用生境、洄游及迁移通道,改变局部河道环境和水流形态及流速,改变河流形态的蜿蜒性等方面都会对水生生态造成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最主要和长期的,因此在达到航道条件改善目的的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影响。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其他建设项目的环评有共性,但也有它自身的一些专业特点。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评价依据及标准,结合工程的影响评价预测及分析,相应的具体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等方面。本文首次补充、总结及完善了我国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及技术方法,并举出实际的科研案例对航道整治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期望能为其他航道整治工程的生态环评提供参考。

二、江西马当长江堤防抛石加固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马当长江堤防抛石加固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大面积干滩守护工程的应急技术现状与进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干滩守护工程技术进展与应急工程效果
    2.1 主动防护工程技术
    2.2 被动守护工程技术
3 干滩守护工程的技术关键与创新方向
    3.1 临水岸滩的大面积单元排施工抢修工艺
    3.2 被动守护技术的综合应用
    3.3 主动防护与被动守护技术的联合应用
    3.4 基于生态理念的岸滩防护
4 结论

(2)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效果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来水来沙变化及崩岸情况
    1.1 来水来沙条件变化
    1.2 崩岸情况
2 工程概况
3 工程效果分析评价
    3.1 工程稳定性检查及地方评价
    3.2 工程区河岸稳定性分析
    3.3 水下抛石体赋存状况
    3.4 工程对崩岸预警的影响
4 建 议
    4.1 适时加固冲刷严重的护岸区
    4.2 加快推进重点河段治理
    4.3 开展一般河段治理研究
5 结 论

(3)长江九江段河流崩岸模型试验与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长江中下游崩岸特点及时空分布
    2.1 崩岸的形态分类及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2.1.1 崩岸的形式及特点
        2.1.2 崩岸影响因素宏观分析
        2.1.3 崩岸的危害
    2.2 崩岸时空分布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崩岸模型试验
    3.1 现场调研
    3.2 模型设计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土样力学性质测定
        3.2.4 试验过程
    3.3 试验现象
        3.3.1 崩岸过程
        3.3.2 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3.4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位升降过程崩岸机理研究
    4.1 水位变化过程的崩岸问题
        4.1.1 水位变化对岸坡土体剪应力的影响
        4.1.2 河流岸坡土体整体受力情况分析
        4.1.3 河岸渗流与水位变化
        4.1.4 崩岸与渗流的关系
    4.2 水位上升过程河流崩岸分析
    4.3 高水位浸泡条件下河流崩岸分析
    4.4 水位下降过程河流崩岸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道崩岸综合治理
    5.1 崩岸的预测
    5.2 护岸工程类型
    5.3 崩岸综合治理工程措施
        5.3.1 水上护坡工程
        5.3.2 水下护坡工程
    5.4 崩岸治理技术的未来发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长江干流九江段岸线资源利用及生态护岸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区域自然条件
        2.2.1 地势地貌
        2.2.2 气象
        2.2.3 水文及泥沙
        2.2.4 土壤与植被
    2.3 区域社会经济
第3章 长江干流九江段岸线资源综合评价
    3.1 岸线的评价方法
    3.2 岸线评价指标体系
        3.2.1 岸线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2.2 岸线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岸线评价标准
        3.3.1 岸线评价标准确定依据
        3.3.2 岸线评价标准
    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5 评价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干流九江段岸线利用空间格局及功能区划研究
    4.1 岸线利用数据的获取、分类与处理
    4.2 岸线利用空间布局
        4.2.1 工业、港口、仓储、特殊占用岸线分布
        4.2.2 生态保护与污染处理岸线分布
        4.2.3 生态景观、过江通道岸线分布
    4.3 岸线利用特征分析
    4.4 岸线功能区划
        4.4.1 岸线功能区划
        4.4.2 岸线功能区划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护岸方案设计——以马当堤江岸为例
    5.1 工程概况
    5.2 护岸材料选取
        5.2.1 护岸材料特性比较
        5.2.2 不同护岸方案经济比较
    5.3 铰接式混凝土块护岸的结构设计
        5.3.1 铰接式混凝土块的生产及要求
        5.3.2 植被的选择
        5.3.3 结构设计
    5.4 铰接式混凝土块护岸施工工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江干流九江段岸线资源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1 加强岸线资源监督设施建设
    6.2 健全岸线管理制度体系
        6.2.1 建立岸线综合管理部门
        6.2.2 加强日常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6.3 建立岸线有偿使用机制
    6.4 完善岸线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河型成因及判别研究进展
        1.2.2 河势演变规律研究进展
        1.2.3 河势调整向下游传递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现象
    2.1 流域概况
        2.1.1 研究区域
        2.1.2 水文条件及资料来源
    2.2 河势调整的传递现象
        2.2.1 沙市~城陵矶河段
        2.2.2 城陵矶~汉口河段
        2.2.3 汉口~湖口河段
        2.2.4 湖口~大通河段
    2.3 河势调整的阻隔现象
        2.3.1 沙市~城陵矶河段
        2.3.2 城陵矶~汉口河段
        2.3.3 汉口~湖口河段
        2.3.4 湖口~大通河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隔性河段定义及特征
    3.1 阻隔性河段定义
        3.1.1 河势调整的传递要素
        3.1.2 河势调整的阻隔要素
        3.1.3 阻隔性河段定义
    3.2 阻隔性河段特征
        3.2.1 平面形态特征
        3.2.2 横断面形态特征
        3.2.3 纵剖面形态特征
        3.2.4 河岸稳定性特征
        3.2.5 河床抗冲性特征
    3.3 阻隔性河段各特征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作用机理
    4.1 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成因分析
        4.1.1 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主流平面位置差异
        4.1.2 主流摆动影响因素分析
        4.1.3 主流摆动模式分析及临界流量的确定
        4.1.4 主流摆动特征流量区间持续天数的时序特征分析
        4.1.5 小结
    4.2 河势调整的阻隔机理分析
        4.2.1 河湾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计算式推导
        4.2.2 各控制要素对阻隔性河段的作用机理
        4.2.3 主流摆动力与边界约束力的对比关系
        4.2.4 小结
    4.3 河势调整的传递机理分析
        4.3.1 河势调整传递要素及传递特征
        4.3.2 河势调整的传递成因
        4.3.3 河势调整的传递机理
    4.4 主流摆型波的传播及衰减机制初探
        4.4.1 主流摆型波传播过程河床动力响应理论模型
        4.4.2 主流摆型波在非阻隔性河段中的传播效应
        4.4.3 主流摆型波在阻隔性河段中的衰减效应
        4.4.4 主流摆型波传播及衰减规律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阻隔性河段分类方法及应用
    5.1 阻隔性河段分类方法
        5.1.1 深泓累计摆动距离计算式的建立
        5.1.2 阻隔性河段分类指标的提取方法
    5.2 阻隔性河段分类成果
    5.3 阻隔性河段应用
        5.3.1 非阻隔性河段整治方法
        5.3.2 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过渡段整治方法
        5.3.3 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过渡段整治方法
        5.3.4 阻隔性河段整治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河势调整的传递及阻隔现象
        6.1.2 阻隔性河段的特征、成因及作用机理
        6.1.3 阻隔性河段的分类识别及应用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时空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研究内容和框架
    五、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
        一、皖江地区的地貌、气候
        二、皖江地区的水资源环境
        三、皖江地区的土壤和植被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社会背景
        一、清以前皖江堤防史概述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地区的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修筑历程及技术进步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兴修历程
        一、皖江江堤的江防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修建过程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技术
        一、清代之前堤防修筑技术概述
        二、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的施工技术
        三、清至民国时期联圩并扞技术的发展
        四、清至民国时期水利工程材料的改进
    第三节 皖江江堤治理技术——以清代无为江坝治理为例
        一、清代无为江堤治理理论
        二、清代无为治理江堤的实践
第三章 堤防建设过程中役夫与经费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役夫派征
        一、徭役制向田佚、粮佚制的过渡
        二、募雇役夫方式的出现
        三、受益夫与义务夫的变化
    第二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费筹措
        一、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
        二、民间诸种形式的水利集资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一、清代皖江的堤防管理机构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管理机构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法规
        一、清代的堤律章则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典章制度
    第三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运行模式的变迁
        一、水利行政趋向统一化
        二、管理模式趋向法制化
        三、堤防修护趋向近代化
第五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自然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堤防工程对水系生态的影响
        一、河道开浚工程的影响
        二、闸坝工程的影响
        三、江坝工程的影响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皖江干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皖江支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鱼类生物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第六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社会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堤防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效益
        一、保护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堤防溃决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土壤环境和耕地的影响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积极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创新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黄委会的成立
    第一节 近代水利科技在治黄中的运用
    第二节 早期的水利“海归”派与黄河治理
    第三节 黄委会的成立
        一、1933年前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
        二、黄委会的成立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黄委会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沿革
        二、机构设置
        三、组织结构特点
    第二节 黄委会委员长
        一、首任委员长李仪祉
        二、其他历任委员长
    第三节 内部管理
        一、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二、人事管理
        三、财务管理
第三章 与各方的关系
    第一节 黄委会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
        一、中央的管理与控制
        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一、黄委会与黄灾会
        二、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的合作
第四章 治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黄委会的黄河治标实践
        一、从贯台堵口到董庄堵口
        二、黄委会与黄河修防
        三、严密黄河防汛
    第二节 黄委会对黄河治本的探索
        一、关于黄河治本的准备与初步设计
        二、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三、黄委会的水土保持思想和实践
        四、黄委会的黄河治本方略
第五章 黄委会与黄河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参与开发黄河流域灌溉事业
        一、对黄河中下游虹吸淤灌的关注与支持
        二、黄委会与西北地区的灌溉
    第二节 黄委会与黄河航运之发展
        一、整治黄河航道的必要性
        二、提出发展黄河航运的办法
        三、对黄河干支流河道的勘测与整治
    第三节 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一、注重黄河水力开发之原因
        二、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第六章 黄委会与抗战
    第一节 黄委会与花园口事件
        一、被纳入战时体制
        二、花园口决堤前之战场形势
        三、黄委会参与并指导了花园口掘堤
    第二节 继续开展“以黄制敌”的斗争
        一、筑堤坝阻敌
        二、黄委会对敌伪处置黄泛办法之反制
        三、以水代兵的继续
        四、侦查新黄河两岸敌情,搜集提供相关情报
    第三节 黄委会与黄河花园口堵口
        一、花园口堵口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二、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及第一次堵口的失败
        三、花园口合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长江中游湖广至罗湖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水运
        1.1.2 航道及航道整治工程
        1.1.3 国外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况
        1.1.4 国内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况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技术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系统科学理论
        2.1.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1.5 环境价值理论
    2.2 方法技术
        2.2.1 列表清单法
        2.2.2 图形叠置法(生态图法)
        2.2.3 生态机理分析法
        2.2.4 景观生态学法
        2.2.5 类比分析法
        2.2.6 系统分析法
        2.2.7 生物多样性评价法
3 实例应用——长江中游湖广至罗湖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1 湖广至罗湖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工程概况
    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内容
    3.3 陆生生态现状与评价
        3.3.1 评价范围及调查方法
        3.3.2 陆生生态现状综述
        3.3.3 陆生植物现状与评价
        3.3.4 陆生动物现状与评价
        3.3.5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3.4 水生生态现状与评价
        3.4.1 评价范围及调查方法
        3.4.2 评价结果
    3.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5.1 对陆生生态的影响
        3.5.2 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3.6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3.6.1 陆生生态保护对策与措施
        3.6.2 水生生态保护对策与措施
    3.7 结论及建议
        3.7.1 结论
        3.7.2 建议
4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江西马当长江堤防抛石加固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面积干滩守护工程的应急技术现状与进展探讨[J]. 王忠岱,高清军,谢立全. 中国水运.航道科技, 2021(01)
  • [2]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效果分析及建议[J]. 李金瑞,丁兵. 人民长江, 2020(08)
  • [3]长江九江段河流崩岸模型试验与综合防治技术[D]. 赖敬飞. 南昌大学, 2020(01)
  • [4]长江干流九江段岸线资源利用及生态护岸技术研究[D]. 胡闽. 南昌大学, 2020(01)
  • [5]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D]. 由星莹. 武汉大学, 2017(06)
  • [6]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 房利.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7]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05堤垸垦殖和湿地开发[A]. 李跃龙. 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2014
  • [8]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D]. 胡中升. 南京大学, 2014(05)
  • [9]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检测方法与检测评价指标构建[A]. 王黎,李晓鄂,王成. 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3防汛抗旱减灾, 2013
  • [10]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长江中游湖广至罗湖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为例[D]. 王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江西马当长江大堤抛石加固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