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市场结构与商户文化:决定银行绩效的三个因素研究

制度环境、市场结构与商户文化:决定银行绩效的三个因素研究

一、制度环境、市场结构与商人文化:决定银行业绩效的三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航[1](2021)在《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流量逐年增加,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对外投资重要一员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新设投资模式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而营商环境会影响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因此,考察营商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就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营商环境与对外投资效率研究文献,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现状,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规模较大,但存在投资主体较少、地区分布不均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接着,利用DEA非参数方法测度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然后,本文结合开办企业便利度等微宏观营商环境因素分析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比如,开办企业便利度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营商环境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GDP、政治稳定性、政府效力等营商环境因素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而法治水平、监管质量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法治水平、监管质量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而人均GDP、政治稳定性、政府效力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其具有负面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综合当地的开办企业便利度、政府稳定性等微宏观营商环境因素调整投资策略。为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巩固中间业务,加强金融创新、加快并购步伐,优化对外投资模式、利用国家政策优势,优化对外投资布局等。

杨俊杰,王现宁[2](2016)在《移动互联网、地方银行主营业务与区域空间效应——来自重庆邮政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本文以我国各省份层面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与重庆邮政公司主营业务绩效及资金流动的月度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偏差修正QML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出地方银行主营业务绩效区域交互影响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结果表明,研究省域银行主营业务绩效变化情况必须考虑其空间相关性;全国其他区域对重庆邮政公司主营业务的绩效影响存在时间滞后、空间滞后和时空滞后;区域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滞后项对重庆邮政公司主营业务绩效影响存在正向作用,而全国其他区域在重庆邮政公司汇入资金办理规模及其空间滞后项的作用则相反。最后,我们计算出了具体收敛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值。

范晓娟[3](2016)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在实体经济中扮演着资源配置和调节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间接融资仍然占据我国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仍主要依托传统的信贷业务和本土市场,受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变化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效率情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采用了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方法,克服一般DEA方法无法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因素对效率的影响以及无法进一步区分有效银行间的效率差异,选取了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进行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超效率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效率增长贡献主要源于规模效率的提升;而剔除环境变量的影响后发现,纯技术效率高于规模效率;第二,地方法人银行更容易处于有效前沿面上,但效率表现分化严重,其中东部地区银行受不良率居高、管理能力与规模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效率损失更为严重;剔除环境变量的影响后,国有银行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均具有相对优势;第三,环境变量中产权性质为国有有利于降低银行投入冗余;而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银行间竞争加剧、经营时间越长和规模越大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都归属于对银行经营效率不利的环境因素。在将样本银行经营环境统一调整至最差的状态下,我们发现规模效率发生了明显下降的现象,下降主体主要为地方法人银行。

马彤彤[4](2016)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基于SCP分析范式》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严格的金融管制制度,我国银行业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国有商业银行总体效率较低,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限制。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如何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提高经营绩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在SCP分析范式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具体数据,对市场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首先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基本理论。然后,选取了2007年-2014年我国1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投入指标选取固定资产净额、员工人数、营业费用,产出指标选取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运用DEA模型对各商业银行各年的效率值进行了测度,发现2007年-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整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且非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最后,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以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为自变量。回归结果表明:相对市场力量假说在我国银行业成立,传统共谋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均不适用于我国银行业。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与资产收益率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非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与资产收益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导致相对市场力量假说成立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开始了产品差异化经营,并且重视市场、客户定位的差异化,实现了经营绩效的提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加速利率改革,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同时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产品差异化,加速金融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要重视提高经营效率,非国有商业银行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扩大市场规模;降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王涛[5](2016)在《利率市场化、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文中提出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逐步放松直至解除对利率水平及其变动的管制或限制,进而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利率决定和调节机制的动态过程。自1996年开启利率市场化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渐进步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极大进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尤其是2013年7月20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标志着我国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2015年10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管制,标志着历经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为研究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产生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景。本文运用2004-201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11年的经验数据检验了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的关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市场结构—银行绩效关系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市场份额作为市场势力的代理变量,与银行绩效显着正相关,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相对市场力量”假说;市场集中度与银行绩效显着负相关,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的降低有利于银行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绩效显着负相关,在利率管制放松后,存贷利差缩小,直接影响了银行盈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减小了市场集中度对银行绩效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分组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的调节效应在中小银行中的表现更为显着。这些证据表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激发国有大型银行活力,发挥中小银行规模经济效益,是推动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唐婉容[6](2015)在《资本账户开放、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文中研究表明高企的居民储蓄率既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同时也是一颗重磅炸弹。相比国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效率较低、金融创新有限、业务单一和投融资渠道狭窄等种种弊端,是高居民储蓄率为商业银行形成了最后一道防线。然而,沪港通的实现、QDII2的试点和自贸区率先完成资本账户开放的技术准备等一系列实质性政策突破之后,资本账户完全开放或加速实现,这将为储蓄资金打开一道泄洪大门。资本账户开放后,我国巨量储蓄资金是否会如脱缰的野马,不再作为商业银行源源不断的资金补给源。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对储蓄存款影响的四种效应,资本账户开放的储蓄消费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资本流动效应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降低储蓄,增加消费水平的作用;而唯独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对一国的储蓄水平影响效果相反。其次,本文通过中国银行业的行业宏观数据和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一步,本文基于资本账户开放度、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总额和商业银行净利润三个宏观行业数据做三变量两两简单回归,以初步验证三个研究假说。资本账户开放度与储蓄存款负相关、储蓄存款与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均得以初步验证。第二步,本文利用16家银行的经营数据建立动态面板差分广义矩估计模型,模型结论显示在目前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下,虽然储蓄存款对银行盈利能力具有一定贡献度,但是随着资本账户开放度增大,储蓄存款对银行盈利能力的贡献度随之下降,银行盈利能力被削弱。最后,本文以个人存款增长率建立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检验资本账户开放度与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的显着性,结果表明相较于存款增长率,个人存款增长率与资本账户开放度的负相关程度更深。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双重证明,高居民储蓄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贡献度较高,但资本账户的开放将使巨量储蓄资金有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从而打破这一低效守旧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因此,在资本账户开放加速实现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也应该同时加速体制和业务的同步转型,彻底转变依赖存贷差的盈利模式,改被动适应存款流失为主动创造存款分流渠道留住资金;加强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为顺利过渡到混合所有制和混业经营模式创造条件,创建依托于资金结算、托管、投资多元化业务发展的盈利模式。

万解秋,徐涛[7](2015)在《中国银行业绩效变化的新趋势:2007-2014——基于上市商业银行公开数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现有银行业业绩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现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4年的公开数据,运用主成分方法和两阶段DEA方法分析影响上市银行绩效的因素。研究发现宏观经济波动和利率政策因素构成了影响上市银行绩效的主要因素,微观因素中仅银行贷款规模和单项资产盈利率能够影响业绩。

王川[8](2015)在《我国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目的是从实证的角度去探究资本监管与监管独立性对商业银行效率变化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准确的衡量资本监管与监管独立性对商业银行效率变化的影响,本文依照现有文献选取了经济增长率、银行规模、市场集中度、贷款损失准备等作为控制变量。为了消除模型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了固定效应模型,克服了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及地区效应,并且引入了时间虚拟变量来控制模型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此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计量方法,选择了不同的样本期与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从商业银行效率方面看,我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与技术效率均普遍较高。其次,无论是成本效率还是技术效率,股份制商业银行均较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最后,我国银行业成本效率与技术效率发展都比较平稳,这也说明成本与技术效率短期内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从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来看,资本充足率和监管独立对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具有十分显着的正相关效应。这说明银行监管机构对于资本加强监管时,商业银行在为符合监管要求的同时,银行效率也得到明显提升;而银行监管较为独立,即虚拟变量银行行长非政府官员时,由于存在董事会正向激励,对于银行技术效率有着显着的正面作用,这在数据上得到了有效的印证。其次,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银行通常伴随着业务多样化程度的提高,这在考虑银行规模因素后,资本监管对效率的影响依旧显着,而监管独立性则反映相对较弱。最后,我们将市场势力、经济增长率与贷款损失准备考虑在内后,资本监管与市场势力依然显着有效,而银行资产反应略弱,监管独立性相对较弱。依据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与相关结论,本文给出了政策建议:1.我们应该深化银行内部改革,通过调整产权结构来提高商业银行效率,提升公司治理水平。2.我国需要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范围,调整银行市场结构,适度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健全我国现代金融发展体系。3.监管机构应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监管专业性,完善资本监管核算方式,在考核中增加各派出机构独立风险评估质量的考核,适当调整监管机构预算分配方式,以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张子跃[9](2014)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EVA驱动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银行业都是首当其冲。金融危机中,银行的坏账率上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引发了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监管的关注,银行业需要从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目标上转型,银行业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竞争能力需要提高,特别是中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行业的开放,银行业面临了不仅是外资银行的竞争,更面临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此时,如何有效提升银行的恒久价值,使其在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盈利,显得尤为关键。EVA的运用和评价可以帮助银行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经营绩效,估计自己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实践操作管理中去投资经济增加值大的项目,减少对经济增加值贡献少项目的投入,最终提高银行的经济增加值,帮助商业银行提升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力。EVA的重点是考虑了资本成本,关键点是考虑权益投资的风险。本文从EVA的发展历史、运用实践上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银行运用EVA评价的优势。EVA可以帮助银行从长远考虑银行的未来发展,帮助管理者从股东的利益出发来经营管理公司,不一味的追求会计利润,而是注重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整体提升,不仅可以帮助银行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帮助银行提高风险的防范水平,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等。经济增加值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一种计算,而是一种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价值管理体系,EVA不能简单的追求数量上的越大越好,而是质量上的越高越好。本文从上市商业银行研究出发,计算了16家上市银行的EVA值和REVA值,科学估量了银行的真实经济增加值。在计算了经济增加值和其回报率后,文章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实证研究了推动银行经济增加值增加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银行规模与REVA同向变化,而与风险相关的变量则与REVA负相关,说明银行应当适当的扩大规模,利用规模效应来推动经济增加值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降低银行的风险因素,增加资本充足率,降低流动性风险,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这一点正是采用EVA进行绩效考核所追求的目标。

李文峰[10](2014)在《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发展观念不仅契合了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自我变迁的客观规律,更是反映出我国制度结构下的当今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和制度金融学视角看,一国的制度安排对该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金融作为经济体中经营和创造信用的特殊行业受到不同金融制度的规制。在此意义上分析,一国基本制度的变迁必会影响到金融制度的变迁,因此基本经济制度乃至金融制度的变迁及其形成的具体制度安排对一国金融行业具体运行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基于基础制度安排及经济运行机制产生的存在于我国银行业内部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政治关联对我国商业银行运行的影响性态是当前理论界面临迫切问题。历次金融风险所呈现出来的巨大破坏性及对实体经济侵染性凸显了银行风险承担诱因及其渠道效应研究的必要性。而作为基础性因素的制度及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在既有以上问题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体现。鉴于此,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和制度金融学的研究视角,围绕“我国制度结构及变迁特征”——>“政治关联路径形成动机、形式及效能”——>“银行风险承担”——>“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影响性态”四个问题梯次推进,从经验论证和理论均衡分析两个维度研究了我国制度结构及其动态变迁背景下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存在性及其效应,并得出一些有益结论。具体而言,文章紧紧围绕着政治关联产生的基础制度因素、政治关联形式及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影响性态进行分析。重点解决的基本问题有:第一,我国基础制度因素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性态;第二,以高管政治背景、政府实际控制和银行国有股权性质为主要形式的银行风险承担的显性政治关联渠道的影响性态;第三,基于政府、银行两方博弈所形成的银行风险承担的隐性政治关联渠道的影响性态;第四,基于政府、国有企业、银行三方博弈所形成的银行风险承担的隐性政治关联渠道影响性态。结合研究思路和思想,本文融合了新制度经济学、制度金融学、经济学及金融学等学科知识,采用理论研究和经验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推理与演绎归纳;二是构建理论均衡模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三是在均衡分析过程中,采用逐步放松约束条件进而提高研究结论普适性的论证逻辑。经验论证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现状,收集并整理有关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单变量分析;二是在单变量统计分析基础上构建银行风险承担组合模型和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检验组合模型,在严格按照经典计量经济学原理和相关模型构建原理基础上,利用收集数据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多元拟合回归;三是在具体经验分析中采用递进研究逻辑和对比分析的思想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尽可能的完善研究逻辑并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文章紧紧围绕着基本问题和研究核心,依据理论演绎归纳、经验论证及均衡分析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基本经济制度因素推动了银行三种风险承担水平;产权保护制度因素和社会基本意识性态因素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呈现微弱且基本不显着性态;表征基本金融制度因素的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因素在计量意义上较为显着的提升银行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承担水平,而对总风险承担水平影响并不显着,金融市场竞争因素显着加剧了银行风险系统风险承担。(2)在控制基本制度因素的背景下,外部宏观经济层面的房地产市场景气因素对银行的风险承担影响微弱并且不显着;经济增长因素符合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预期。同时,样本商业银行层面的净利润增长率因素和规模因素对银行不同类型风险承担存在一定影响并且显着,银行规模反而会积极推动银行三种类型的风险承担水平,而净利润增长因素显着降低系统风险承担却整体提升非系统风险和总风险承担水平。(3)以高管的政治背景为主要特征的显性政治关联路径并没有显着改变基础制度因素和其余控制变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性态,但其本身对银行三类风险承担行为存在影响且显着,即使这种影响程度并不高。其中,高管的政治背景对银行系统风险承担的积极影响程度高于其对总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同时,在其他控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于高管政治背景而形成的政治关联所引致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银行就越注重调整其资产组合使其趋于稳健。具体而言,银行总风险承担、系统风险承担与非系统风险承担在计量意义上均有效的降低银行杠杆水平并且显着,尤其是总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对银行杠杆水平抑制效应更为显着,也即是说有效引致银行调整其资产组合使其趋于稳健。(4)政府实际控制因素对银行的三种风险承担的影响微弱并且不显着;银行国有股权性质因素对银行各类风险承担存在一定影响并且显着。整体而言,国有股权因素提升了银行总风险承担程度,但降低了银行系统和非系统风险承担水平。同时,在其他控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于政府股权和政府实际控制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关联所引致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银行就越注重调整其资产组合使其趋于稳健。具体而言,银行总风险承担、系统风险承担与非系统风险承担在计量意义上均有效的降低银行杠杆水平并且显着,具体而言,三类风险承担效应均有效抑制银行杠杆水平,而总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而引致的银行资产组合调整进而抑制银行过高的杠杆水平的程度更为积极显着,也即是说有效引致银行调整其资产组合使其趋于稳健。(5)高管政治背景与政府实际控制共同作用因素显着降低银行系统风险承担水平和非系统风险承担水平,但对银行总风险承担水平影响并不显着,并且二者的共同作用显着的放大了两种因素所形成的政治关联路径对银行系统和非系统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尤其是显着加剧了银行系统风险承担水平。同时,在其他控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于二者交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关联所引致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银行就越注重调整其资产组合使其趋于稳健,尤其是所引起的银行系统风险承担水平越高,银行也就越倾向于调整其资产组合借以抑制银行杠杆水平。具体而言,银行总风险承担、系统风险承担与非系统风险承担在计量意义上均有效的降低银行杠杆水平并且显着,三类风险承担均有效抑制银行杠杆水平,而系统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而引致的银行资产组合调整进而抑制银行过高的杠杆水平的程度更为显着。(6)存在政府干预和外部制度约束条件既定的情形下,基于政府控制而形成的隐性契约和银行经理人个体利益诉求的共同作用塑造银行经理人两种策略:合作策略与非合作策略。政府代理人和银行经理人合作框架下的均衡收益揭示二者合作是其占优策略选择,这种合作收益提供了银行经理人积极构建隐性政治关联路径内在激励。但这种基于合作而形成的隐性政治关联路径所引致的银行经理人的寻租行为和政府补贴行为会加剧银行风险承担。同时,从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层面来看,理性的银行代理人倾向于选择合作框架下的行为并获得其均衡收益,这一合作框架潜在关键条件就是银行代理人积极构建并维持政治关联渠道的存在,这种政治关联渠道会诱发银行经理人道德风险进而引致银行风险承担,同时银行风险承担改变就会通过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给行为于银行资产组合的变动。(7)政府、银行与国有企业三方博弈的均衡结论揭示,存在于商业银行、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隐性政治关联路径直接或间接形成以政府和政府项目为中心的银行、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问的紧密关联。现行制度约束条件下,基于隐性政治关联路径之上的银行经理人、国有企业经理人及政府代理人的均衡策略选择不仅共同激化了银行信贷扩张,更是加剧了风险承担水平。同时,从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层面来看,政府、银行与国有企业三方博弈框架下各自均衡收益表明,三方合作是其占优合作策略。而这种合作策略就形成了围绕政府及政府项目为中心并以隐性契约为核心的政治关联纽带的运作机制,但预期存在的隐性政府信用担保就会诱发银行道德风险并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进而会通过这种隐性政治关联渠道作用于银行以信贷配给为主要诱因的资产组合波动。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既有的相关研究,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文章结合Coase创立的新古典关于制度变迁的比较静态分析和Hayek等关于制度变迁的动态演化分析范式,在制度变迁动态演进理论框架内探索中国银行业内政治关联产生的制度基础及形式,并重点分析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影响性态,最终通过理论研究和合理的经验论证得出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的影响性态和适应率评价。(2)在文章理论均衡分析部分,突破既有相关研究中先验性的制度外生假定,通过合理的假设将基础制度安排和政治关联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内生到均衡模型中,最终围绕政治关联形式与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之间动态均衡分析得出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影响性态。(3)系统分析基本制度结构对一国制度变迁的影响、制度变迁与具体制度安排(经济体制和金融制度)之间关联,为本文的政治关联产生、路径及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理论上演绎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反馈循环(Feedbeck Loop)"动态作用机制。(4)文章突破了传统基于货币政策、利率、银行公司治理、市场约束等层面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研究,从政治关联的层面全面系统地论证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存在性及其影响性态。

二、制度环境、市场结构与商人文化:决定银行业绩效的三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度环境、市场结构与商人文化:决定银行业绩效的三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营商环境
        1.2.2 对外投资效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营商环境及其测度研究综述
    2.2 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研究综述
        2.2.1 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2.2.2 银行效率测算及指标选取
    2.3 营商环境对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
    2.4 文献总结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现状
    3.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模式及动机
        3.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模式
        3.1.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动机
    3.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境外分行规模现状
    3.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境外分行经营现状
    3.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
    4.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方法选择
    4.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结果
    4.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结果的分析
5 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5.2 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5.2.2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5.2.3 分样本回归
        5.2.4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和建议
    6.1 本文小结
    6.2 关于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移动互联网、地方银行主营业务与区域空间效应——来自重庆邮政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与文献回顾
二、实证方法设计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
    (二)基本模型设定
    (三)空间间接和直接效应
    (四)空间扩散效应和反馈效应
    (五)空间收敛效应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说明与变量解释
        1. 数据说明。
        2. 变量解释。
    (二)实证分析结果解释
        1. 区域银行主营业务的空间自相关性。
        2. 空间面板偏差修正QML模型结果分析。
四、结论与启示

(3)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商业银行效率理论分析
    3.1 银行效率的内涵及分类
    3.2 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法
    3.3 DEA基本模型的介绍
4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分阶段效率的实证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基于SCP分析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2.2 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结构界定
    3.2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现状
        3.2.1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分析
        3.2.2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分析
        3.2.3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行为与效率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行为分析
    4.2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效率分析
        4.2.1 银行效率概念
        4.2.2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相关理论
    5.2 模型构建
    5.3 变量选取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商业银行总体面板数据回归
        5.4.2 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对比分析
        5.4.3 实证结果原因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快利率改革,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
        6.2.2 发展中间业务,鼓励金融创新
        6.2.3 优化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高非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利率市场化、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2.1 利率市场化相关研究
        2.1.1 利率市场化的产生与发展
        2.1.2 对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量度
        2.1.3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绩效
    2.2 市场结构相关研究
        2.2.1 基本市场结构划分与度量
        2.2.2 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量度
        2.2.3 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
    2.3 银行绩效相关研究
        2.3.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2.3.2 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
    3.2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绩效
    3.3 利率市场化、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模型设计与变量解释
        4.2.1 模型设计
        4.2.2 变量定义
第5章 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
        5.1.1 市场份额描述性统计
        5.1.2 资产利润率描述性统计
        5.1.3 相关数值型变量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的回归分析
        5.3.2 利率市场化与市场结构—银行绩效的回归分析
        5.3.3 利率市场化与市场结构—银行绩效在不同类型银行样本中的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资本账户开放、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和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2.2 资本账户开放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资本账户开放、储蓄存款与银行盈利能力的理论分析
    2.1 资本账户开放对储蓄存款影响的理论分析
        2.1.1 储蓄消费效应
        2.1.2 资产组合效应
        2.1.3 资本流动效应
        2.1.4 经济增长效应
    2.2 储蓄存款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2.2.1 存款增量效应
        2.2.2 规模控制效应
        2.2.3 成本控制效应
        2.2.4 主动负债效应
3 资本账户开放、储蓄存款与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假说
        3.1.1 资本账户开放度与存款增长率负相关
        3.1.2 存款增长率与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
        3.1.3 资本账户开放度与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
    3.2 样本数据分析
        3.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3.2.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3 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
    3.4 动态面板差分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
        3.4.1 动态面板差分广义矩估计模型构建
        3.4.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3.4.3 系数估计结果分析
        3.4.4 Sargan检验
    3.5 模型稳健性检验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对策与建议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资本账户子项目开放现状表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中国银行业绩效变化的新趋势:2007-2014——基于上市商业银行公开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1.利用主成分分析设置指数权重
        1计算银行指标的主成分
        2计算权重
    2. 两阶段DEA方法
    3.影响因子分析法
四、实证分析
    1.主要指标说明
    2.绩效指数的计算结果
    3.银行绩效的决定因素分析
    4.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

(8)我国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银行监管与银行效率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对银行效率测度研究综述
    2.2 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银行监管对效率影响研究综述
3 银行效率的界定及测度
    3.1 银行效率的界定
    3.2 银行效率测度方法及比较
        3.2.1 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
        3.2.2 测度方法比较
    3.3 投入产出的指标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3.3.1 投入产出的指标界定
        3.3.2 数据选取及描述性分析
    3.4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的结果及讨论
        3.4.1 成本效率测度结果与分析
        3.4.2 技术效率测度结果与分析
4 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影响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4.1.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1.2 解释变量的选取
        4.1.3 其他控制变量
        4.1.4 描述性统计
    4.2 模型的设定
    4.3 成本效率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4 技术效率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深化银行内部改革
        5.2.2 调整银行市场结构
        5.2.3 加强银监会独立性
    5.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我国上市商业银行EVA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关于 EVA 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国内学者文献综述
    1.3 EVA 考核优势分析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商业银行 EVA 值的计算
    2.1 EVA 的基本模型
        2.1.1 税后净经营利润(NOPAT)的计算
        2.1.2 资本总额(TC)的计算
        2.1.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计算
    2.2 上市银行 2008-2012 年 EVA 值和 REVA 值
    2.3 EVA 与银行价值
第三章 EVA 与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3.1 外部因素
        3.1.1 宏观经济水平
        3.1.2 通货膨胀
        3.1.3 税收负担
        3.1.4 市场结构
    3.2 内部因素
        3.2.1 资本实力
        3.2.2 资产质量
        3.2.3 流动性风险
        3.2.4 费用管理能力
        3.2.5 业务构成
        3.2.6 资产规模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及变量选择
        4.1.1 样本选择
        4.1.2 变量的选择
    4.2 统计性描述和相关性分析
    4.3 模型的选择及修正
    4.4 回归模型的建立
    4.5 回归模型分析
    4.6 回归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政策建议
        5.1.1 提高资产质量,加强风险控制
        5.1.2 改进资本构成
        5.1.3 规范银行内部治理、人员激励
        5.1.4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意义及基础理论拓展
        0.1.1 制度视阈: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理解和拓展
        0.1.2 制度视阈: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理解和拓展
        0.1.3 制度视阈:政治关联生成的制度基础理解和拓展
    0.2 本文的研究核心范畴和相关概念界定
        0.2.1 制度的范畴和概念界定
        0.2.2 政治关联的界定和拓展
        0.2.3 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解和界定
        0.2.4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解和界定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0.3.1 研究框架和逻辑结构
        0.3.2 研究安排
    0.4 论文创新点
1. 关键文献述评
    1.1 政治关联生态的制度基础
        1.1.1 国际视域:政治关联生态的制度基础
        1.1.2 国内视域:政治关联生态的制度基础
        1.1.3 经济视域:国内制度结构与政治关联渠道
    1.2 政治关联与银行风险承担
        1.2.1 银行风险承担的基础制度因素
        1.2.2 显性政治关联与银行风险承担
        1.2.3 隐性政治关联与银行风险承担
    1.3 本章文献评析
2. 我国政治关联路径生成的制度演化经济学认知
    2.1 社会发展视阈的我国经济制度演化理论分析
    2.2 社会发展视阈的我国金融制度演化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显性政治关联渠道与银行风险承担
    3.1 问题提出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 基础制度因素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3.3.1 研究设计: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的经济学解释
        3.3.2 经验论证
        3.3.3 研究小结
    3.4 高管政治背景与银行风险承担
        3.4.1 研究设计: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的经济学解释
        3.4.2 经验论证
        3.4.3 研究小结
    3.5 股权性质与银行风险承担
        3.5.1 研究设计: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的经济学解释
        3.5.2 经验论证
        3.5.3 研究小结
    3.6 显性政治关联路径交叉因素与银行风险承担
        3.6.1 研究设计: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的经济学解释
        3.6.2 经验论证
        3.6.3 研究小结
    3.7 本章小结
4. 隐性政治关联渠道与银行风险承担
    4.1 问题的提出
        4.1.1 研究背景
        4.1.2 理论解析
    4.2 政府与银行:两方博弈与银行风险承担均衡分析
        4.2.1 问题提出
        4.2.2 效用模型构建及经济学内涵
        4.2.3 均衡分析
        4.2.4 研究小结
    4.3 政府、银行与国有企业:三方博弈与银行风险承担
        4.3.1 研究背景与理论解析
        4.3.2 效用模型构建及经济学内涵
        4.3.3 均衡分析
        4.3.4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局限性及未来研究趋势
    5.1 关键研究结论
        5.1.1 基本制度结构、制度变迁特征与政治关联路径形成
        5.1.2 基础制度因素、相关控制因素与银行风险承担
        5.1.3 银行风险承担的显性政治关联渠道
        5.1.4 银行风险承担的隐性政治关联渠道
    5.2 研究启示
        5.2.1 制度供给层面
        5.2.2 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层面
    5.3 研究的局限
    5.4 未来研究趋势
        5.4.1 政治关联层面
        5.4.2 银行风险承担测度层面
        5.4.3 制度变迁因素层面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制度环境、市场结构与商人文化:决定银行业绩效的三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陈子航.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移动互联网、地方银行主营业务与区域空间效应——来自重庆邮政公司的经验证据[J]. 杨俊杰,王现宁. 财经科学, 2016(07)
  • [3]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D]. 范晓娟. 暨南大学, 2016(09)
  • [4]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基于SCP分析范式[D]. 马彤彤. 山东大学, 2016(02)
  • [5]利率市场化、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D]. 王涛. 北京工商大学, 2016(08)
  • [6]资本账户开放、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D]. 唐婉容. 广东财经大学, 2015(03)
  • [7]中国银行业绩效变化的新趋势:2007-2014——基于上市商业银行公开数据的研究[J]. 万解秋,徐涛.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5)
  • [8]我国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影响研究[D]. 王川.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2)
  • [9]我国上市商业银行EVA驱动因素分析[D]. 张子跃.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10]银行风险承担的政治关联渠道研究[D]. 李文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制度环境、市场结构与商户文化:决定银行绩效的三个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