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一、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任恒杰[1](2020)在《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淤积防治研究 ——以沙颍河沈丘枢纽船闸引航道淤积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家淮河水系高等级航道开发的总体规划下,河南省航运快速发展;沙颍河作为河南省境内主要的通航河段及淮河最大支流,经过多年的复航运营后,航线上的控制性工程出现不同情况的碍航问题,影响了船舶过闸能力,制约了航运对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泥沙淤积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于改善沙颍河全线通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升级改造工程为依托,针对沙颍河沈丘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泥沙淤积的问题,采用1:65的水工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在导流堤堤头和口门区前端引入射流的方式,对正常蓄水1、正常蓄水2、最高通航、5年一遇洪水、恶劣放水5种典型设计工况下进行放水分析,研究引入射流后对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流态的影响及清淤防淤效果,为平原内河航道类似问题防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淤积主要为回流在口门区较粗泥沙的淤积和引航道内较细泥沙的异重流淤积。(2)采用在现有导流堤设计型式下延长导流堤长度的措施来减少本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泥沙淤积,效果不明显,且实际建设成本高,不推荐选用。(3)当引入足够流速的射流时,能有效的阻止异重流进入引航道内,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压缩回流区的范围和强度;当下游水深一定时,引入的射流强度越大,对回流区的压缩或破坏效果越好;当引入射流的强度一定时,随着下游水深的增大,射流对回流区域的压缩或破坏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当引入射流的强度一定时,引航道口门前端纵向布设射流阻止异重流入侵引航道内效果更好;当其他条件不变,水流强度较大时,采用堤头45°布置射流时,破坏或压缩口门回流区的效果更好,水流强度较小时,采用口门前端纵向布置射流时,破坏或压缩口门回流区的效果更好。(4)通过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流速测定分析,节制闸泄水时,当河道主流绕过导流堤堤头与引航道内静止水流相遇时,产生较强的紊动混掺水流,此区域水流流态复杂,流速大小和方向无规则性;当引入射流后,能一定程度减弱回流区水流的紊动强度,减小回流区范围。

徐彭强[2](2019)在《分汊河段明渠导流保证施工及通航条件下分流比研究》文中提出在河面较宽的平原地区,利用明渠导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导流方式,其具有施工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众多优点而被广泛运用。在导流明渠的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成本、进度、安全等因素,往往还需要同时考虑导流期间的施工安全和通航水流条件问题。本工程坝址处为典型的分汊河段,施工周期较长,在河心洲上修建导流明渠,不仅仅需要考虑上述因素,更需要考虑到支汊河流的分流比;导流明渠不仅需要承担泄流任务,更需要担任通航问题,明渠内部水流条件复杂,因此对导流明渠进行分流比和通航分析对工程的正常、安全施工至关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数值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在分汊河道上修建导流明渠时的分流比及明渠内的通航水流条件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分汊河道上计算分流比是一个多因素问题耦合的过程,包括原始河床形式、高程、含沙量及降水等因素;在计算开挖导流明渠的分流时,需要考虑明渠的断面形式、倾角等。本文在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原始地形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坝址附近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对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2)利用数值模型计算各期导流设计流量下的上下游水位,同时对不同工况下东、西大河的泄流能力及分流比等水流特性进行计算复核;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航迹线落差、主流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纵横向流速、流态、通航水深,提出各施工阶段助航流速≤3.5m/s的最大通航流量,确定合理的通航河道范围和适于通航的水位和流量范围。验证导流明渠口门区是否出现如泡漩、乱流等不良流态等。(3)验证汛期围堰拆除至12.0m高程后的平台流速;一汛、三汛期间东、西大河原河道通航,测验闸室段流速及流态。确定合理的通航范围和适于通航的水位和流量范围。(4)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初选方案基本能够满足泄流要求,但两侧河道分流比较原始天然河道出入较大。选用改进“一字型”导流方案,在不同工况下既能保证基坑内安全施工,又能满足通航要求。在施工周期内,基本能够自航通航,在特殊工况如汛期围堰拆除至12m标高以及枯水期遇大流量洪水时需要采取相关的助航措施,以保证导流明渠内船只正常的通行。

符蔚[3](2018)在《大洑潭枢纽通航水流条件改善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沅水是湖南省第二大河流,也是全国高等级航道布局的主要通道之一。随着我国水运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发布,明确提出了加快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的目标,而目前沅水中上游航道的船舶通过能力与未来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部分河段仍然存在着碍航问题。河流中上游主要采用渠化方式实现航道等级的稳定和提升,而梯级枢纽下游可能会出现水位未衔接段,导致航道通航水深不足或河床裸露,进而影响船舶航行。大洑潭枢纽是沅江干流规划中的第12级电站,处在弯曲分汊河道上,上下游航道容易受到分汊口和汇流口产生的斜向水流影响。现阶段枢纽上游由于船闸的不合理布置,导致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较差以及洲头以上航道轴线与水流交角较大;枢纽下游由于引航道出口处存在凸嘴岸坡以及洲尾汊道交角较大,分别导致口门区航道轴线与水流流向交角较大、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较差以及洲尾汇流处航道斜向水流强度大。针对上、下游通航水流条件指标和船模航行指标超标等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和船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枢纽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和洲尾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以及航行条件。通过开展上游引航道导航墙长度比选试验、下游引航道透空式导航墙及导流墩和洲尾透空式顺坝及导流墩比选试验的研究,确定最佳的推荐方案为:上游引航道新建导航墙200m;下游引航道新建透空式导航墙180m,透空8孔;洲尾新建透空式顺坝300m,透空9孔,顶面设置成2‰的坡面;、对引航道口门区至下游航道深槽之间航道进行开挖,开挖深度为1.9m,宽度70m。推荐方案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流量低于8000m3/s下,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及船模航行条件均得到较大改善,上、下游口门区最大横向流速分别降低至0.3m/s、0.33m/s,且船模航行参数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推荐方案可以较好地解决上下游口门区、连接段及洲尾航道的碍航问题,对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航道内水体起到较好地削弱作用,较好地调顺洲尾右汊水流。

李辉[4](2018)在《融江麻石船闸改扩建工程枢纽整体通航水流条件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航道分隔于枢纽的上下游,是船舶(队)通过枢纽过程中供其调整、停泊等待、安全通航的综合性过渡航道段。通常,上游引航道位于库区,除大坝泄洪外水库调度运行时,引航道口门区流速不大,水流条件较好;而下游引航道受水库调度及电站尾水下泄的非恒定流影响,口门区附近容易形成斜流和大范围回流区,给船舶进出引航道航行带来困难。同时航道的内外动静水体交换,引起停泊段水面产生较大波动,不利于船舶安全停泊。因此,探究引航道通航水流特性对保障船舶(队)航行安全和提高通航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西江黄金水道升级建设项目“融江麻石船闸改扩建工程枢纽整体通航水流条件数值模拟研究”,对麻石枢纽新船闸的总体布置,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停泊段等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密排三角形网格模拟方法,对通航水流条件进行模拟研究。笔者主要通过三部分编写论文:首先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上下游选定断面流速,通过断面实测流速资料检验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显示除极个别点有所偏差外,大部分测点流速吻合良好,均在误差范围内,证明所建模型能够完成该项目计算;其次在原设计布置方案基础上,计算、分析枢纽上下游引航道在各工况下的通航水流条件,计算结果显示,高水位134m水位运行时,上游引航道停泊段最大纵向流速为0.76m/s,不满足规范要求的0.5m/s指标;死水位130m运行时停泊段最大纵向流速为0.99 m/s,不满足通航安全要求,横向流速最大值为0.17m/s,略超0.15 m/s通航要求。下游下泄仅为发电机组引用流量时,停泊段最大纵向流速为0.74 m/s,略超过了 0.5 m/s的通航安全要求;下泄洪水流量Q≥11200m3/s时,口门区最大横纵流速均不满足要求。最后针对原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优化方案将上游引航道宽度由50m增大到55m,地板高程降低至123.7m并设置为复式断面。计算表明除死水位130m运行时,停泊段纵向最大纵向流速为0.76m/s,大于0.5m/s通航安全指标,其他工况下均满足通航安全要求,并建议采取延长船闸阀门开启时间的方式加以解决。下游引航道同样将宽度由50m增至55m,规划航线向右岸侧偏移,延长隔流堤长度、增加隔流墩和改变隔流墩轴向角等方法,使各项指标均基本满足通航要求。由于时间仓促,本次研究没有针对隔流墩长度、角度等对口门区水流条件进行细化的分析研究,建议在下阶段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最佳工程布置。

李斯[5](2017)在《既有桥梁情况下新沟船闸布置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运运输行业也在蓬勃发展。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通航河流上游兴建的桥梁越来越多,过河建筑物对河道通航条件的影响是明显的。目前,国内许多通航河流上,在枢纽和桥梁均已存在的情况下,要提高航道等级(通航船舶尺度增大),由于枢纽与桥梁之间距离较小,造成扩建(改建)枢纽船闸时,船闸布置(特别是船闸连接段航道布置)造成困难,船舶通航条件较差。同时,在枢纽已存在的情况下,要在枢纽河段兴建桥梁,或在桥梁已存在的情况下,要在桥梁河段兴建枢纽,规范对于枢纽上下游河段水上过河建筑物与枢纽之间距离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进行枢纽船闸与上下游桥梁之间距离研究,对枢纽(或桥梁)规划设计或规范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新沟枢纽上、下游均存在着桥梁,特别是上游公路桥离枢纽距离较近,对新沟船闸改造布置带来困难。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对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与上下游桥梁之间理论距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距离要求的计算公式;通过概化水槽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数学模型,验证了在理论距离要求条件下,船舶模型的航行状态良好,满足通航要求;在既有桥梁条件下对新沟船闸改造布置方案采用物理模型、船舶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不同条件下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与上下游桥梁之间理论距离要求。对枢纽(或桥梁)规划设计或规范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通过概化水槽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数学模型,在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与上下游桥梁之间距离满足理论要求距离的情况下,计算分析了船舶在桥梁通航孔与船闸口门之间连接段航道的各种通航条件指标。计算分析表明:在满足理论分析得到的距离要求情况下,船舶航行状态良好。(3)通过物理模型、船舶模型对新沟船闸改造布置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新沟枢纽上游公路桥离枢纽距离较近的特点,提出了新沟船闸改造布置的推荐方案。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得到的距离要求的必要性。

李加浩[6](2016)在《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非恒定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船闸在灌、泄水过程中,引航道内会产生非恒定流,对引航道内船舶(船队)的航行和停靠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共用引航道的双线船闸,由于引航道较宽,一线船闸泄水时,容易引起另一线引航道水流分布不均匀,容易产生斜流、回流等不良流态,影响进出闸船舶的安全。本论文以飞来峡枢纽二、三线船闸工程为依托,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平面二维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双线船闸灌泄水时引航道内通航水流条件及非恒定流水流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双线共用引航道船闸的主、辅导墙布置对引航道内通航水流条件影响,提出较优布置型式。同时研究不同引航道布置型式和不同船闸运行工况下,引航道内非恒定流传播特性及规律,探索非恒定流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主要因素,为优化双线船闸引航道布置和船闸调度运行方式提出科学依据,以保障船舶过闸安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表明,数学模型和物理模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均能正确的反应水流运动规律。2、船闸在灌、泄水过程中,引航道非恒定流形成的长波和往复流,对引航道的水位变化影响较大,其规律为距离闸首越近,影响越大,距离闸首越远,影响较小。3、船闸灌、泄水过程中,水深越大,引航道内波峰越小;水深越小,波峰越大。4、下引航道水流分布与引航道平面布置密切相关,对于飞来峡船闸,在上、下游引航道辅导墙长度为20m,辅导墙扩散角度为16°时,引航道通航水流分布相对均匀,通航水流条件较好。

周冉[7](2016)在《双线船闸共用下引航道错峰运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随着水运蓬勃发展,原建单线船闸过闸能力已达饱和,多采用扩建的方式兴建共用引航道的多线船闸。双线船闸共用下引航道同时同步泄水时,由于水体波动的叠加,会造成水位变幅是单线船闸泄水时的两倍,产生的动水作用力更不利于引航道内船舶的通行与停靠,问题更为突出。学者们对单线船闸的具体工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基本掌握了船闸泄水时,引航道内水流运动机理及规律,但针对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水流条件的优化措施研究并不多。本文依托白石窑水利枢纽,通过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双线船闸共用下引航道时下引航道内水流条件错峰运行的优化措施。首先对引航道内水流运动原理进行了分析,在充分了解水力特性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制定了三个优化措施:(1)、双线船闸错时泄水;(2)、改变阀门开启时间;(3)、双线船闸错距布置。研究并分析三者与下引航道内水位变幅、最大流速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比较,证明本文所建立的二维数学模型是可行的,可以准确模拟船闸泄水时下引航道内的水流运动。2、双线船闸错时泄水。利用水流波动原理,双线船闸错时泄水可避免波峰叠加,从而减小瞬时最大流量,对最大水位变幅及最大流速都有优化作用。本文计算分析了相对错时因子Tr为0.11.4时,各工况引航道内的水流条件。得出Tr<0.6时,水位变幅及最大流速都随着双线船闸错开泄水时间的增大而减小。Tr>0.6后,水位变幅及最大流速都随着双线船闸错开泄水时间的增大有变大的趋势。由此可知,最优错开泄水时间为0.6左右。3、改变阀门开启时间。随着阀门开启时间增加,泄水瞬时最大流量减小。本文对比分析了阀门开启时间为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的水流条件,得到水位变幅与最大流速与阀门开启时间成线性反向关系。但阀门开启时间过长,会影响船闸通行能力,阀门开启时间不宜超过8min。4、双线船闸错距布置。错距优化与错时运行原理相同,对下闸首错开不同距离的工程措施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双线船闸下闸首错距对闸首附近区域水流条件影响较大,对距离下闸首较远的区域影响不大。当Dr<160m时,下闸首附近区域水位变幅及最大流速都随着双线船闸下闸首错开距离增大而减小,Dr>160m后,水位和流速都有随着错距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三种措施对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的水流条件都具有优化作用,可用于白石窑枢纽双线船闸的优化管理,也为其他工程的改造和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周冉,杨忠超,杜兆辉[8](2015)在《贵港船闸灌、泄水非恒定流对通航水流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在贵港航运枢纽右侧增设二线船闸,但双线船闸灌泄水时引航道内非恒定流态水流十分复杂。采用体积控制法建立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对贵港引航道内通航条件进行评价。对多个工况进行计算比较,结果表明双线船闸同时运行时最为不利,此时上下游引航道内最小水深均满足要求,但流速过大,对船舶系靠安全有一定影响。由计算结果可知,将泄水时间相对错开,可减小最大纵向流速。

孟祥玮,马隽,周华兴[9](2014)在《三峡双线船闸灌水引航道内波动叠加的数学模型计算》文中提出文章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结合三峡水利枢纽上游引航道,研究了船闸灌水引航道非恒定流的波动特性和改善措施,得到了三峡船闸灌水组合运转的最不利情况和减小波高的方法。

赖涛[10](2014)在《无闸低坝枢纽引航道水流条件数值模拟》文中认为近年来,为解决一些河段内泥沙、灌溉取水以及通航条件等问题,无闸低坝水利枢纽这一方案被越来越多的采用。无闸低坝水利枢纽主要作用是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沙,其特点主要在三个方面:泄洪道无闸门,水流过坝为自由溢流,来流量等于下泄流量;坝高小,小流量下尚能形成库,大流量下作用更类似于潜坝;规模较小,船闸建筑物缩窄河道的比例较大,流量较大时来流受引航道顶托后口门区横向流较强。因为它这些特点使得其上游引航道水利条件复杂,对通航不利。因此,分析无闸低坝水利枢纽引航道水流条件复杂的成因并对改善措施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在系统总结了各种引航道改善措施研究现状及水流数学模型发展的基础之上,根据福建闽江水口水电站坝下水位治理工程的实测地形、水文资料以及枢纽整体水工物理模型试验所得结果,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法的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复杂引航道边界条件的平均水深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水口水电站坝下水位治理工程的引航道进行改善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①通过将所建立的二维数学模型与水工物理模型实测资料的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此数学模型得到的水位、流速及流向与实测资料较为接近,说明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值计算方法以及各参数的设定较为合理,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实际河道及引航道的水流。②针对引航道口门区横向流速过大的问题,提出了引航道透空式导航墙边界处理方法,能够较好模拟透空式导航墙对引航道水流条件的改善情况。③通过对水口水电站坝下水位治理工程坝上河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致使其上游引航道水流条件复杂的原因。④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提出了延长隔流墙、增加带不同底孔大小的导航墙、增加隔流墩等改善措施,使通航最大流量提升到12000m3/s。

二、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淤积防治研究 ——以沙颍河沈丘枢纽船闸引航道淤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引航道淤积成因研究
        1.2.2 防淤减淤措施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小结
2 沈丘枢纽基本情况
    2.1 沈丘枢纽概况
        2.1.1 船闸
        2.1.2 节制闸
    2.2 枢纽河段水文泥沙特性
        2.2.1 水文条件
        2.2.2 泥沙条件
    2.3 小结
3 模型设计制作
    3.1 模型设计
        3.1.1 相似准则
        3.1.2 模型比尺确定
        3.1.3 模型布置
    3.2 模型制作
    3.3 试验仪器设备
4 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成因及防淤措施研究
    4.1 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分析
        4.1.1 回流淤积
        4.1.2 异重流淤积
    4.2 沈丘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回流区泥沙淤积试验研究
        4.2.1 节制闸单独泄水时淤积试验分析
        4.2.2 船闸泄水时淤积试验分析
        4.2.3 导流堤增加后节制闸单独泄水时淤积泥沙试验分析
    4.3 本试验采用的防淤清淤措施
    4.4 小结
5 下游引航道引入射流对泥沙淤积防治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设计
        5.1.1 试验思路
        5.1.2 观测断面布设
    5.2 各工况水流流态及淤积试验分析
        5.2.1 不引入射流各工况口门区流态
        5.2.2 引入射流后各工况口门区流态
        5.2.3 口门回流区横向流速试验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2)分汊河段明渠导流保证施工及通航条件下分流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明渠导流研究现状
        1.2.2 分汊河流分流比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施工导流方案初选
    2.1 工程概况
    2.2 枢纽布置
    2.3 工程水文地质
    2.4 施工导流方案初选
        2.4.1 施工导流标准
        2.4.2 施工导流要求及方案初选
        2.4.3 施工导流建筑物初步设计
第3章 初选方案保证施工安全水流特性计算分析
    3.1 引言
    3.2 平面二维数值模型
        3.2.1 基本方程
        3.2.2 数值解法
        3.2.3 定解条件
        3.2.4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3.3 软件模块
    3.4 模型率定
    3.5 初选方案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3.5.1 一枯时段分流比数值模拟分析
        3.5.2 三枯时段分流比数值模拟分析
    3.6 结果分析
第4章 改进方案保证通航条件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导流明渠改进方案
    4.3 改进方案泄流能力校核
    4.4 改进方案通航条件计算分析
        4.4.1 一枯时段通航水流条件
        4.4.2 一汛时段通航水流条件
        4.4.3 三枯时段通航水流条件
        4.4.4 三汛时段通航水流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汊河段明渠导流物理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工况
        5.2.1 一期导流试验工况
        5.2.2 二期导流试验工况
    5.3 施工导流模型试验研究
        5.3.1 一期导流试验
        5.3.2 二期导流试验
    5.4 试验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大洑潭枢纽通航水流条件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模型设计、制作及验证
    2.1 大洑潭枢纽概况
    2.2 模型范围
    2.3 模型设计
    2.4 物理模型制作
    2.5 物理模型验证
    2.6 船模设计、制作和验证
    2.7 试验研究基本条件
第三章 工程前碍航特性试验
    3.1 水流特性认识
    3.2 工程前船模试验
    3.3 大洑潭枢纽上游航道碍航特征及原因分析
    3.4 大洑潭枢纽下游航道碍航特征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枢纽上游改善方案试验
    4.1 方案A1改善效果分析
    4.2 方案A2改善效果分析
    4.3 上游整治方案小结
第五章 枢纽下游整治方案试验
    5.1 下游口门区整治方案
    5.2 洲尾整治方案
第六章 推荐方案试验
    6.1 推荐方案布置
    6.2 推荐方案上游水流试验
    6.3 推荐方案下游水流试验
    6.4 方案D船模航行试验
    6.5 推荐方案成果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

(4)融江麻石船闸改扩建工程枢纽整体通航水流条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引航道水动力学物理模型现状
        1.3.2 引航道水动力学数值模拟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通航水流数学模型建立及验证
    2.1 天然河道基本资料
        2.1.1 河道地形
        2.1.2 水文条件
        2.1.3 泥沙
        2.1.4 枢纽运行方式
        2.1.5 溢洪坝闸门开启程序
        2.1.6 特征水位及水位组合
    2.2 数学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控制方程离散
        2.2.3 时间积分
        2.2.4 边界条件的确定
        2.2.5 干湿边界处理
    2.3 模型概化及网格剖分
    2.4 数学模型验证
        2.4.1 验证资料
        2.4.2 枢纽上游河段验证分析
        2.4.3 枢纽下游河段验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工况及通航安全指标
    3.1 船闸尺度
    3.2 船闸灌、泄水开门时间
    3.3 计算工况及水位组合
    3.4 计算流量过程
    3.5 代表船型
    3.6 引航道通航安全指标
        3.6.1 停泊段流速控制指标
        3.6.2 口门区流速指标
        3.6.3 停泊区系缆力指标
        3.6.4 口门区变幅指标
    3.7 统计断面布置
第四章 引航道原布置方案计算成果及分析
    4.1 上游引航道原布置方案成果及分析
        4.1.1 上游引航道布置方案
        4.1.2 上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分析
        4.1.3 上游引航道停泊段通航条件分析
    4.2 下游引航道原布置方案成果及分析
        4.2.1 下游引航道布置方案
        4.2.2 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分析
        4.2.3 下游引航道停泊段通航条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引航道优化布置方案计算成果及分析
    5.1 上游引航道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及分析
        5.1.1 上游引航道优化方案研究
        5.1.2 上游引航道推荐方案通航条件分析
    5.2 下游引航道优化布置方案研究成果及分析
        5.2.1 下游引航道优化方案研究
        5.2.2 下游引航道推荐方案通航条件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既有桥梁情况下新沟船闸布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研究现状
        1.2.2 过河建筑物对通航条件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通航条件研究方法的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枢纽船闸与桥梁之间距离研究
    2.1 枢纽船闸与桥梁之间距离的理论研究
        2.1.1 概化模型及参数
        2.1.2 不同条件下枢纽船闸与桥梁之间理论距离要求
    2.2 理论距离状态下船舶数学模型航行状态计算分析
        2.2.1 概化水槽数学模型及流场计算
        2.2.2 船舶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2.2.3 船舶数学模型航行状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沟船闸改造布置方案研究模型的设计
    3.1 工程概况
        3.1.1 枢纽概况
        3.1.2 船闸改造布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物理模型设计及制作
        3.2.1 模型设计
        3.2.2 模型制作
        3.2.3 测量仪器
    3.3 船舶模型
        3.3.1 船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3.3.2 船模与实船的相似性率定
        3.3.3 船模的测试设备
        3.3.4 船舶航行状态判别标准
    3.4 试验工况分析
        3.4.1 水文特征分析
        3.4.2 水位流量关系
        3.4.3 各功能期水文特征
        3.4.4 试验工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桥梁状态下新沟船闸改造布置方案研究
    4.1 设计方案的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4.1.1 设计方案简介
        4.1.2 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4.1.3 船舶模型通航试验研究
        4.1.4 小结
    4.2 修改方案的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4.2.1 修改方案简介
        4.2.2 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4.2.3 船舶模型通航试验研究
        4.2.4 小结
    4.3 推荐方案的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4.3.1 推荐方案简介
        4.3.2 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4.3.3 船舶模型通航试验研究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项目目录)

(6)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非恒定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的研究
        1.3.2 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非恒定流特性研究
    1.4 本文所用软件
    1.5 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共用引航道非恒定流的物理模型试验
    2.1 工程概况
    2.2 输水系统布置
    2.3 模型相似性与制作
        2.3.1 模型的相似
        2.3.2 模型的制作
    2.4 试验工况
    2.5 模型试验成果
        2.5.1 上引航道成果
        2.5.2 下引航道成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用引航道的平面二维数学模型
    3.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原理
        3.1.1 控制方程
        3.1.2 方程的离散
        3.1.3 边界条件
    3.2 水流计算有关问题的处理
    3.3 几何模型的确定
    3.4 水位组合
    3.5 测点布置
    3.6 数模验证
        3.6.1 水面线波动验证
        3.6.2 流速分布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用上引航道非恒定流数值计算成果
    4.1 上引航道非恒定流计算成果
        4.1.1 单线船闸独立运行
        4.1.2 双线船闸同时运行
    4.2 船闸灌水对上引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分析
        4.2.1 水位波动的影响
        4.2.2 上引航道最小水深
        4.2.3 往复流对船舶系泊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用下引航道非恒定流数模计算成果
    5.1 下引航道非恒定流计算成果
        5.1.1 单线船闸独立运行——辅导墙长度不同
        5.1.2 单线船闸独立运行——扩散角度不同
        5.1.3 双线船闸同时运行
    5.2 船闸泄水对下引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
        5.2.1 水位波动的影响
        5.2.2 下引航道最小水深
        5.2.3 往复流对船舶系泊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双线船闸共用下引航道错峰运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
    1.3 船闸引航道研究现状
        1.3.1 引航道水流条件研究现状
        1.3.1.1 国外研究文献论述
        1.3.1.2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引航道内水流条件改善措施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白石窑枢纽整体布置及数学模型建立
    2.1 枢纽设计通航标准
        2.1.1 流域概况
        2.1.2 水文特征
        2.1.3 航道等级
        2.1.4 设计船型吨位及尺寸
        2.1.5 建筑物级设计规模
        2.1.6 特征水位及水位组合
    2.2 白石窑一、二线船闸输水系统布置
    2.3 白石窑枢纽下引航道布置究
    2.4 引航道水流条件限值
    2.5 引航道内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2.5.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2.5.2 控制方程
        2.5.3 控制方程离散
        2.5.4 时间积分
        2.5.5 边界条件的确定
        2.5.6 干湿边界处理
        2.5.7 白石窑枢纽计算几何模型
    2.6 数模验证
    2.7 小结
第三章 双线船闸共用下引航道运行方式优化分析
    3.1 引航道内非恒定流波动理论
    3.2 引航道内影响水流条件的因素分析
    3.3 双线船闸错时泄水分析
        3.3.1 波动的叠加原理
        3.3.2 一、二线船闸同时泄水计算结果和分析
        3.3.3 一、二线船闸错开不同时间泄水计算结果和分析
        3.3.4 综合分析
    3.4 不同阀门开启时间双线船闸引航道内水流条件对比分析
        3.4.1 下引航道内水位波动
        3.4.2 下引航道内流速分析
        3.4.3 综合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双线船闸错距布置对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4.1 双线船闸错距布置水流条件分析
        4.1.1 水位波动分析
        4.1.2 流速分析
        4.1.3 船舶航行阻力分析
    4.2 小结
    4.3 初探工程尺寸布置
        4.3.1 引航道宽度
        4.3.2 引航道长度
        4.3.3 闸室尺度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三峡双线船闸灌水引航道内波动叠加的数学模型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研究条件
    2.1 地形资料
    2.2 水位流量
    2.3 船闸输水
3 数学模型
4 恒定流计算
    4.1 口门区的流速分布
    4.2 引航道的水位波动与水面比降
5 船闸灌水引航道水流条件
    5.1 计算组次
    5.2 河道与引航道的水位波动
    5.3 引航道及口门区的流速
    5.4 引航道内的水面比降
    5.5 小结
6 波动叠加原理
7 双线船闸错时运行
    7.1 错时运转方式与计算组次
    7.2 引航道的水位波动
    7.3 小结
8 主要结论

(10)无闸低坝枢纽引航道水流条件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各种枢纽引航道水流条件的研究现状
        1.2.1 透空式导航墙的研究现状
        1.2.2 浮式导航堤的研究现状
        1.2.3 隔流墩的研究现状
        1.2.4 丁潜坝的研究现状
    1.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1 数值模拟概况
        1.3.2 数值计算方法
    1.4 研究工作的内容、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工作的内容
        1.4.2 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2.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模型的验证
        2.2.1 验证所采用的资料
        2.2.2 模型的建立
        2.2.3 模型的计算结果
        2.2.4 水位验证
        2.2.5 流速验证
        2.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引航道布置优化研究
    3.1 无闸低坝水利枢纽上游引航道水流条件复杂的原因分析
    3.2 闽江水口水电站枢纽坝下水位治理工程原设计方案模拟结果及分析
        3.2.1 原设计方案的布置
        3.2.2 原设计方案的模拟结果分析
        3.2.3 原设计方案不良流态成因分析
    3.3 隔流墙优化方案
        3.3.1 隔流墙优化方案的布置
        3.3.2 隔流墙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空式导航墙的改善效果研究
    4.1 动静水交界处流速关系
    4.2 透空式导航墙的提出
    4.3 透空式导航墙优化方案
        4.3.1 透空式导航墙优化方案的布置
        4.3.2 透空式导航墙复杂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
        4.3.3 透空式导航墙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
    4.4 透空式导航墙优化方案在 Q=12000m3/s 工况下的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隔流墩的改善效果研究
    5.1 隔流墩的提出
    5.2 隔流墩优化方案
        5.2.1 隔流墩优化方案的布置
        5.2.2 隔流墩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淤积防治研究 ——以沙颍河沈丘枢纽船闸引航道淤积为例[D]. 任恒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分汊河段明渠导流保证施工及通航条件下分流比研究[D]. 徐彭强. 天津大学, 2019(01)
  • [3]大洑潭枢纽通航水流条件改善措施研究[D]. 符蔚.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4]融江麻石船闸改扩建工程枢纽整体通航水流条件数值模拟研究[D]. 李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5]既有桥梁情况下新沟船闸布置方案研究[D]. 李斯.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2)
  • [6]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非恒定流特性研究[D]. 李加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5)
  • [7]双线船闸共用下引航道错峰运行方案优化研究[D]. 周冉.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8]贵港船闸灌、泄水非恒定流对通航水流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周冉,杨忠超,杜兆辉. 水运工程, 2015(06)
  • [9]三峡双线船闸灌水引航道内波动叠加的数学模型计算[J]. 孟祥玮,马隽,周华兴. 水道港口, 2014(04)
  • [10]无闸低坝枢纽引航道水流条件数值模拟[D]. 赖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1)

标签:;  ;  ;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布置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